一、什么是贪、嗔、痴、慢、疑五种烦恼?
贪、嗔、痴
二取产生的朝外追逐会有八苦,同时,在追逐的过程中会有求,即“贪”;在求的时候,为了安全会去掉一些违缘(危害他的东西),即“嗔”。由于这种方式或者愚痴的世界观,注定会三观不正。什么叫做三观不正呢?唯物主义的观点就是三观不正,其他的三观不正都是一些很小的细节,最根本的三观就是世界观——世界是怎么样的,生命观——生命是怎么样的,价值观——生命应该怎么样去运行。比如,佛教说生命是心识的运作——一切境相由心现,这就是佛教的生命观。佛教的价值观就是两个无我——人无我和法无我,世俗的价值观就是菩提心。
那世俗人的世界观是什么呢?世界是物质的,人活一世,所以尽量追求快乐,这就是他的生命观、世界观和价值观,这就是三观不正。当然,你也不要出去宣扬,自己心里清楚就行了,否则他会反驳你才是三观不正呢!
特别是现在学佛的大部分都是女性,相比之下,女性基本上是弱者,自己的三观正,回到三观不正的老公那里,会被老公一阵暴打。当然,不一定是拳头暴打,他会精神暴打你的。还有一些孩子,学了佛教的三观以后,回去跟父母说,结果也被父母一阵暴打。这种暴打可能也是精神的,现在拳头暴打的人还是不多。如果不幸遭到拳头暴打,那就毫不迟疑地离开他。我说的是女性,只要你的老公伸手打你,马上走!起码走了之后再回去嘛,也不至于顶着被硬打。你不要说学了女子防身术,回去跟老公打,基本上是栽的。当然,也有老公被老婆一下捏死的,这种趋势好像现在越来越严重了,成都大部分都是这样的,女的是霸王,男的就在家里面乖巧!哈哈哈哈。
慢
然后,我们在外面去寻求自我实现、自我价值就会造成慢,我比你厉害等等。当然,慢有很多种,有七种慢,只有佛法里面才会说得那么详细。其实世间的慢很粗大,总是在相续之间进行比较,我比你厉害之类的。哪怕我不行,我也在某些地方比你行。还有卑劣慢,你说他胖,他就拽的那种人,比如阿Q精神之类的。
疑
“疑”是什么呢?作为个体,一定会有很多无知,认知观点是局限的,所以一定会怀疑。怀疑主要基于无知与安全(与安全感也有关系)。一些与你的安全、你的生活没关系的事物,你不会去怀疑的。像我以前举例说的,非洲的两只老鼠打架,谁打赢了?你会去怀疑吗?你不会怀疑的,难道吃饱了撑着!但是,你家的两只母老鼠在房间里面打架,那就不行了,它会影响到你的安全。
还有就是你无知,如果你知道了,你就不会怀疑的。比如,你从外面回家,看到家里的灯亮了,如果你知道有个朋友要来,先进屋在等你,你就不会害怕、不会怀疑,直接就进去了,因为你事先知道。如果你不知道,他是悄悄进去的,你会感到恐惧:“啊,灯亮了?打110!”
怀疑有两个因素,作为个体,一定会具备这两个因素。第一,你一定会有安全需要;第二,你一定会无知,所以你一定会疑,你说自己不疑是不可能的。为什么学佛会怀疑呢?因为总是害怕上当嘛!我们去找上师,生怕找错了,那怎么办呢?大家都去找的,就一定是对的,而这个恰好是错的,这也是个大误会。
我告诉你,很多假货名声都很大的。有一个被称为卢台长的人,他在香港一开法会就有几万人,而慈诚罗珠堪布开法会才几百人。如果你选人多的,你死定了,所以真的不能这样。我们也会怀疑,但是我们没办法解决无知,所以解决不了这个怀疑。
我们为什么会怀疑呢?怀疑他会不会教错,因为影响到自己的安全。如果你不学佛,影响不到你的安全,你管他真的假的,根本不会去怀疑他。如果你要跟他学,就会开始怀疑,但又解决不了,因为无知。那怎么办呢?要让自己有知,所以要去闻思,只有这个办法。你要是去听人说,太有可能上当了,生物界有种羊群效应,跟着这种状况去大部分都会上当。
特别是现在的末世,传统文化圈的一些东西都很蒙人的,比如武术。一个徐晓冬,就把武术界里的太极拳、咏春拳大师,打得鼻青脸肿的。徐晓冬其实是自由格斗拳法里的一个三流角色,结果把我们武术界里的大师全弄翻了。中医也是一样的,骗子成堆!
你们以为佛法不是啊?更严重!很多人学了好多年,一点反应都没有,那怎么办呢?一定要去闻思,如果你没有闻思能力,就要像我以前说的那样,要去拜佛、发愿,请佛菩萨把你推到能够教你的上师那里去。能够教你的上师是最好的上师,不能教是没用的。最厉害的上师是释迦牟尼佛、莲花生大师,他们最厉害了,名声也最大,但你没有这个因缘。
起七的时候,我给大家念了一个偈颂:“佛发寺里修佛法(这次禅七在佛发寺里举行),法从佛来佛在哪?开眼不见佛法者,八万四千亦空华。”佛在哪呢?你要搞清楚这些,你才能趋入修行,通过这个才能免除无知,你才不会有疑。所以开悟叫“断疑”,怀疑没有了——“哦,佛是这个,我明白了佛在哪里、佛是什么”。
所以说,贪嗔痴慢疑一定会有,然后它们会导致各种各样的苦。也就是说,我们的这种行为方式、用心方式注定会苦。但是佛法修行人呢?那就不是了。这就是不同的世界观导致的不同结果。
二、佛教修行人初步的求乐方式
通过不停地放弃获得快乐
佛教的修行人初步也一样,是以二取的方式来改变环境。但是,修行人采取什么方式来改变环境呢?他不是在外面去要什么东西、抓什么东西,或者是把什么东西修好,而是要心暂时脱离开环境对他的影响。甚至把一些很不好的东西通过心理来转变,而不是改变外境。外境可以不变,甚至可以更恶劣,怎么办呢?改变心对外境的态度,痛苦转为道用。
初期的出离心,就是要离开这个、离开那个,达到极端就是要出家。为什么要出家呢?就是离开心去找外境来获取快乐的这种方式。禅定连念头都不准起来,念头其实也是一种外境。出家修行或者去山里面闭关修行,都是为了避开这些,他放弃了入世去追逐的方式,他要离开它。
所有的修法、观想都是它,《入行论》前面讲这样不好、那样也不好,世间法什么都坏,说了半天,连身体都是害我们的,是三十多种不净物组成的,最后连身体都要抛弃。我想问,佛家里面有什么不抛弃的?你找不到,什么都要抛弃。你会说“菩提心”,其实,最后连世俗菩提心都会被抛弃,所以产生了一个派别,叫中观应成派。
我们经常说“破”,破的意思是从思想方法里面去确定它没有价值、不实有。不实有是说它没有价值,然后就把它扔了。
我们为什么修不好呢?扔不下嘛!钱扔不下、家庭扔不下,这是比较粗大的外境。往内走一点,身体扔得下吗?有些师兄可以用禅定暂时让身体消失,但你能一直这样吗?出定以后,你的身体还是要痛,说明你扔不下。然后,内在的分别念你扔得下吗?情绪,还有各种各样的痛苦,情绪一来,就开始埋怨:“哼,我的修行怎么就一点不管用呢?”
所有情绪都能对付的时候,证悟本性易如反掌。当然,前提是要遇到好老师,不然的话,情绪等念头是没有了,但进入了很深的禅定,比如四空定,哦豁,修成畜生了,也有这样的可能。但是,如果你真的能够去除掉念头和情绪,就说明禅修已经很好了。
所以,最初是以二取的方式去,但他要的方式是排开,也就是不停地不要不要、减轻减轻,他不会那么负累。所以,修行人修到后来,心是很愉快的,而且会变成什么都愉快。为什么呢?因为通过这样的放弃,他内在产生快乐的能量越来越厉害,所以他会心花怒放,不因环境而怒放。
而追逐外境的人是倒过来的,不停地要这个、不停地要那个,要了又不快乐,想方设法地再要,最后连要的能力、快乐的能力都丢失了。哇,那真的是很悲哀啊!年轻人一般是明力用过度,无法产生快乐,最后患上抑郁症。老年人连身体都不行了,内在完全耗尽,叫做油尽灯枯。
我举个例子,让大家更容易地形象化地理解什么叫做油尽灯枯。一个老态龙钟的老头子,各种脏器都已经衰竭了,这时带来一个美女,脱光衣服跳舞给他看,他能快乐吗?他反应都不会有,这就叫做油尽灯枯。这种油尽灯枯是他的身体不行了,还有一种是什么?哪怕你的身体非常强壮,心力却不行了,这就是抑郁症。如果不停地去抓取,为此耗尽自己的生命,以内能的这种方式耗尽就会这样子,这就是五阴炽盛苦的一种。
这与佛教的修行恰好是倒过来的,佛教是不停地放、不停地放。出离心是放,放外在的东西;菩提心也是放,放自我内在的东西,比如各种情绪、要求,甚至最后连所谓的虚假的人格自尊都不要,自我都不承认,哪有什么人格自尊啊?
但它不是我们说的不要脸的那种不要人格、不要自尊。有一种人他不要脸,那也叫不要人格、不要自尊,但那是无耻。而佛教里面的不要自尊,会受到人天敬仰,因为他的内心里面无我执,他愿意牺牲,而且勇敢地牺牲,这与不要脸的那种是不同的,大家要区别清楚。总体来说,就是不停地放、不停地丢。
其实所有的修行都是为了这个,说得神乎其神的。很多人会倒过来,以为修行是不放弃对世俗的追逐,然后修出什么功能。修出功能,其实是要去抓另外一个世俗的东西,那不是佛教的修行。佛教修行说,出离心是要放,菩提心也是要放,中观说一切都没有实质,也要放。本来修行是要通过不停地放去获取内心的扩大、内心的自在,而很多人读了很多佛教书籍,并没有从内在去放弃这些东西,反而增加了更多东西。
增加的东西反而导致他更傲慢:“你算什么,我五部大论读完了,哼!”有了一点境界以后,就瞧不起别人:“这个境界你没有,你知道这个是什么啊——空性!”凡是这么说的人,没有一个证悟空性的。他没有减掉内在的东西,反而增加了。这种人比比皆是,还拉帮结派:“你跟我是一伙的,他是坏蛋。”连人家的一点安全需求都给人家破坏了。
很多人表面上在学佛,实际上并没有按照佛教正规的方式获取快乐,修行要放,不停地放、不停地丢弃。
“放”的两种表现方式——禅定与观修
“放”表现为两种方式:一种叫禅定,一种叫观修。禅定是什么?就是放弃分别念、放弃散乱。分别念不停地想啊想啊想,初学佛的人,你让他坐下来静三分钟,他都做不到,让他没有念头,一秒钟他都做不到。当然,修行了一段时间以后就可以了,但最初就是这样的。你要通过禅定,用意识去专注,让身心平静下来。这其实就是放弃了分别念,放弃了念头不受控制地飞舞、乱动,慢慢地,你就会放弃一些内在情绪的乱动。甚至放弃一些心固定的状态(不是意识状态,而是心的状态),比如身体消失了,这其实是心的一种状态,这些都要放弃掉,不停地放弃。当然,那就很深了,但也是一种放弃。
观修是什么呢?观修也是放弃,放弃很多不良的心态以及认知方式。不良的心态是什么?比如自私的心态,所以要去修菩提心,这就是观修。遇到了烦恼也要去观修,比如受到别人的欺负时,就观想:“她是我妈,我不应该生气!”这就是把情绪放弃了。通过大量的观修,最后连二元对立取境的方式也放弃了。放弃了就是所谓的开悟、自明。所以,这是一个不停地把世间的分别完全放开、完全丢掉的过程,丢到后来,就能够达到最后那种没有二元方式的快乐,称为“乐空双运”或者“极乐”,那时候最快乐。
其实在这个不停地丢弃的过程中,就会产生很多快乐。说老实话,当一个人禅修到一定的时候,他自然就会乐。所以,禅修中心的人能够坐那么长时间,你们不要认为他们伟大,那不是伟大,那叫贪婪。你让他去服务别人,他不干的。你让他去打扫个厕所,他都不干:“你影响我修行。”他那叫修行啊?从某种程度上,说严重点,这跟出去打麻将、打炮是一样的。念头放弃了,坐在那里好爽啊!舒服啊!当然可以一坐几个小时啊。
但是,不管怎么样,他放弃了分别念,所以获得了快乐。而且这种快乐会越来越强烈,但如果没有正确的观点,强大到一定时候会容易变成误区。如果禅修修到超过欲界定,世间的快乐就不管用了。
人类最难离开的快乐有两种,一是性爱,二是吸毒。超过欲界定,就可以越过这两个。心会作比较的,而且这种比较不是概念性的比较,概念性的比较是不管用的,而心的比较是很管用的,它是直接认知——“哇,我已经二禅了”。二禅的快乐比吸毒快乐多了,它超越吸毒了。但是,大部分人不可能这样,吸毒以后你是修不到二禅的,但禅定真的可以超越这两种快乐。
观修则更吓人,慢慢地,心会越来越清晰,你会知道快乐是怎么回事、痛苦是怎么回事,你会发现所有痛苦的根本是自我,这个发现不得了啊!你会发现所有痛苦与“自我”有关,虽然我们天天说自我,但却不知道内在的自我是什么,只是很粗大地认为这一堆(身体)就是自我,这是很粗大的。我骂你的时候,没有伤到你的这一堆(身体),我骂你是王八蛋,你哪里是王八蛋嘛?你的身体明明就是一个王七蛋或者王六蛋,但你仍然会痛苦。是你的身体在痛苦吗?不是,而是你内在有东西在痛苦,那个东西不是身体,所以“自我”不是这一堆。
因此,产生痛苦,也不仅仅是因为这个身体。其实你不知道“自我”是什么。还有抑郁症,身体明明没有受到伤害,哪个抑郁症的人身体受到了伤害啊?有些人的身体好得比牛还强壮,我们团体里面就有这样的人,这位师兄请站出来!她天天认为自己要死了,结果要死了几年都还没有死。这是因为心出了问题,它肯定跟自我有关系,但她不知道自我是什么。
通过不断地修行,心直接地、强烈地知道“自我”是什么,那就是阿罗汉的“初果向”,可以厉害到这种程度。不断地观察、观察,发现每次痛苦都跟这个所谓的“我”是套在一起的。如果把“爱我”这种执著一放弃,好像痛苦就不成立了,这就是观修。随着次数越来越多,最后你会发现,所有痛苦(连身体的痛苦)都跟“我”这种强烈的执著有关系。慢慢地,这种见解会越来越深,在见解越来越深的情况下,心就会越来越平静,从而进入定。然后越来越深、越来越深、越来越深,最后就会进入阿罗汉的灭尽定。所以,观修的力量非常大。
然后继续观修,你会发现,当你的心不只是关心自己摆脱这些痛苦,而且也关心别人摆脱这些痛苦时,再加上强烈的悲心引导,你会发现有更多的快乐,心会直接感受到这些快乐。你会发现自我跟周围的一切都是连在一起的,你没办法把自我跟外界分开。
这些都是通过观修来的,慢慢地你会发现,所有的现象其实是一体的——万法一体。但那个“一体”是什么呢?你去找,也找不到是什么。这些都属于观修的内容。最后你会发现,所有的现象其实都没有本质,唯一只有光明。当你到了这种程度,二元对立就消失了,因为没有能观者、没有所观者,万法一体,哇,那种快乐就是所谓的极乐!
三、以个体的方式追求快乐,最终都会痛苦
所以,佛教修行的方式,只要坚持下去,注定会快乐,你想不快乐是不可能的。你说:“我修了那么久,为什么还是没有快乐呢?”我只想说你是“戳锅漏”(四川方言,意指做事经常犯错、好心办坏事的人),因为你没掌握好方法,试图把佛法拿来增加什么东西,这是不行的。这些东西是要你排开内心里面的各种执著,结果你还增加了一种执著,觉得自己好厉害。
你觉得自己好厉害的时候,就害怕别人说你不厉害,明不明白?想让别人认为你厉害,为此而去读书、修行,叫“求不得苦”;求到了以后,别人发现你是个假货,心里面无比失落,叫“爱别离苦”。在修行团体中,突然上师表扬了比你修行迟好多年的晚辈,心里就感到不舒服了,叫“怨憎会苦”,这种人有很多。有些人修了好久依然修不上去,不知道该怎么办,叫“五阴炽盛苦”。
任何一件事情都能体现这四苦,比如,你们谈恋爱的时候肯定要追求嘛,如果一个人排斥追自己的人,也可以叫求不得苦,她求自己安宁:“你不要来追我,你长得这么丑还来追我?”她求他不要来追,但人家总是来骚扰她,这也叫求不得苦。总之,希求什么东西达不到,就叫求不得苦。其实,在求不得之前,还有一个得不到之前的希望,最麻烦的是求到了以后,希望就开始破灭了。所以俗话说“婚姻是爱情的坟墓”,这是有哲学道理的。
追到了以后,两个人结了婚,就开始产生爱别离苦。王子跟公主结了婚,童话就结束了,接下来就是现实生活,现实生活其实就是爱别离。电影一定给你找来很多求不得苦,比如爱情电影,女的一直追求男的,经历了很多曲折,最后追到了。电影一定要把求不得苦的环节拉得很长,你才有兴趣去看。但是,发生在你身上的时候,就不是这样了。之所以追求的环节很长,是因为求不得之前你还有希望,它为了撩起你的希望,让你去看。
那些奸商们拍电影,有时候真的是掌握了哲学原理的。然后追到了就会有爱别离,两个人凑在一起,爱别离的过程中一定会很不舒服,你认为我不妥、我认为你不妥:“结婚前你是这样的,结婚后你怎么这样啦?”或者是:“结婚前,你说工资都给我,结婚以后,不但你的没给我,我的工资还要给你。”追求女孩子之前,哇,各种关心:“怎么样啦?你感冒了吗?”上了手以后,就开始产生厌烦:“滚一边去!”这叫怨憎会。男性对女性是怨憎会,女性对男性也是怨憎会。然后因为这件事情开始焦躁,女的最焦躁了,暗地里流泪,这叫五阴炽盛。
以个体的方式追求快乐,不管用什么方式,最终都是痛苦。其中一方得意洋洋地把另一方排开的同时,心里也会种下后面痛苦的种子,这也叫五阴炽盛。恋爱都是一样的,任何事情都跑不掉这四苦。追求钱财也是一样的,也会痛苦,追求权力也会痛苦。就算追求到了,钱会丢失、权利会带来危险,这些叫爱别离苦。追求的过程一定会苦,为此一定会耗尽心神,所以,这些追求方式是避免不了痛苦的。
四、以佛教的方式去修行,注定会快乐
但学佛不能这样子,你认为有个外界,这个外界能够给你带来快乐,这种方式是错的。不管它是什么,你一定要丢了它、扔了它,这就叫做“应成派”。所以四夺里面总是破破破,什么都破完,意思就是你的心不要再粘在上面,粘在上面会苦,你得脱离开,从外回来。从外回来的过程中有很多的境界、状态,也要丢弃,不停地丢弃。执在一些状态里面安住也是不对的,最后一定要走到能所都双亡的程度,才会产生不坏的快乐。
修行有个好处,你在不停地修行,烦恼也在不停地减轻,快乐就越来越多。它不像世俗的快乐,即使你追求到了也会痛苦,因为你去抓取因缘来堆积是很痛苦的。而只要你愿意,丢是很容易的。所以说,一个人的世俗成就要很多人来帮忙,因为因缘要增加、要堆积。比如,一个人当个省长容易,而要当国家主席,那就要所有省长都支持才行,是不是这样的?
而修行的快乐,产生了一种境界,你就丢,这只牵涉到你一个人的修行,相对来讲容易很多。所以说,如果一个人想一生修行成佛,只要狠了心,基本上能够做得到。当然,也要因缘具足,还要狠了心。但是,如果你发愿做国王,成功的人就那么几个,不是很容易的。很多人做国王都不是发了愿的,而是因缘推上去的,比如朱元璋,开始他根本没有想过做国王,只想找碗饭吃,结果因缘一推,就把他推成了皇帝。
所以,佛法是值得追求的,主宰权在你自己那里。而在外面,不要说做国王,挣几个钱都不容易。很多人都拼命在挣钱,那么努力挣了多少钱?所以不是那么容易的。而佛法只要你去追,快乐会逐渐地来。而且这种快乐还会伴随着智慧的提升。为什么呢?因为环境因缘复杂了,自我强盛了以后,我们的认知就会受限。
一个受过情伤的人,看到异性都是不舒服的,特别是看到越漂亮的异性就越不舒服。“男人都不是好东西”,这一定是受过情伤的女人说的。我总说女性,反过来,男性也一样,过去的经历会导致他认知的偏颇。一个人在一个地方受了伤,想到那个地方,他就会不舒服。所以说,如果方式不对,试图去抓住什么东西一定会导致痛苦,世俗经历多了以后就更不行,你只能不停地放。
为什么叫“中观应成派”?你们总是从哲学层面去理解,其实不然,它在世俗层面,就是要你不停地放弃。你说:“我天天放弃,还需要活吗?”你会活得尚好!放弃,并不是让你回去马上把房子卖了、老婆离了、老公休了、孩子送孤儿院、父母送养老院,那是不行的,你是居士嘛。而是说你要在心里面知道这些东西迟早会消失,即使不消失,过于执著也会导致痛苦。是这样的放弃,而不是形式上的,回去马上要出家、住山洞,这种冲动的人要小心,也许两天就翻了。
我以前曾想过,在终南山或者五台山去买一些草房子(我们的钱可以把五台山的草房子全部包了),带领着大家在里面喝清水、吃水果,然后一起修行。幸好我没这么做,否则开始会有一群人,三个月以后,就我一个在那里。而且我也不能肯定自己一个人能够坚持多久,所以大家不要冲动。
- 04.世俗人追求快乐的方式以及结果
- 06.世俗人与佛教修行人分别如何对待痛苦和延续快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