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类生命中最珍贵的东西,就是通过“朝内观察”,了解、分析、最后觉照自己的心灵。
非佛教徒可能不清楚什么叫做“觉照”。所谓觉照,有两个层面:第一是心灵通过正确的方式,直接认知心灵的作用,比如认知快乐、痛苦等情绪,修正和融化它们;另一个层面,就是让心灵直接认知心灵,明白心灵的究竟性质,让我们获得物质以及社会关系都无法带来的、绝对的、巨大的、永不坏死的快乐。
你如果问我真的有这种快乐吗,我会肯定地告诉你:“有!”至于你信不信呢?可能信,可能不信,但反正我信。
这完全是个体的体验,就像一个人谈恋爱一样,没办法拿出来共证。比如我爱她,我怎么能让你也有这种感受呢?没有一个能够让大家绝对认可的“爱”的客观指标,所以只能说“月亮代表我的心”。
或许有人说:“不是这样的,你可以用钱来证明啊。”如果这么一搞,那只有富豪才能表达爱了,那穷光蛋的爱,就不真心啦?事实绝对不是这样的。心灵的探索和结论,是没办法共证的,但又是确确实实存在的,那怎么证明这些存在呢?佛教里就有相关的方式。
在佛教里面,讲究闻思修这三个必做的事情。首先是闻和思,即各种合理的逻辑,以及各种教言,告诉我们怎么去观察自己的心,然后会取得怎样的结果;告诉我们在观察心的过程中,会有怎样的体验和感受,这种感受又会导致怎样的结果。
佛教里面有很多全面、细致、精密、圆满自洽的理论系统,如中观、唯识、如来藏等等,这些理论不是讲故事。一般人会觉得佛教里面有很多神奇的故事,比如这个人念佛把癌症念好了,那个人念佛发财了之类的。其实佛教理论不会讲这些东西,它会和科学一样,利用我们前五根的呈现,对分析物质世界的具体情况,进行非常严密的逻辑性分析,搞清楚它们的本质,但并不一定注重对物质的控制和运用。最重要的是,这些理论教我们怎样去观察自己的心,了解心的各种层面、运行情况,明白怎样才能让心按照自己的愿望去发展,最后,让我们明白心的本质到底是怎样的,根本的快乐到底是怎样。
人类心灵最大的痛苦和麻烦,是我们的心不听我们的指挥,比如我们明知道这个人不能爱,因为她是有夫之妇,会让道德败坏,但是你却做不到,你就是喜欢她。又比如不能恨一个人,因为她是我妈,虽然她做了一些错事,我们也不应仇恨自己的母亲,但是很多时候却无法不恨,控制不住自己的心,就是要去恨。
甚至一些很小的事情,也能够体现这些麻烦。比如晚上睡不着觉,你告诉自己应该平静下来睡觉,你却做不到的。有些学生嫌自己懒惰,对自己说:“我不能这样懈怠下去了,我一定要努力学习,争取考个好成绩。”但第二天还是睡懒觉,根本做不到不懈怠。
人类就是没办法去控制自己的心,所以产生了很多的痛苦和纠结。有些人嫉妒,有些人仇恨,还有一些产生不应该产生的情感,我们都没办法控制。由于这样的失控,我们很多痛苦都不能靠金钱或某种社会关系解决。
比如关于人类普遍孤独的这个问题,孤独的时候,我们采取的应对方法,一般都是去打电话找朋友,翻看过去的相册或者回忆旧时的快乐等等。当我们做完了这些,或许暂时能够排遣一下孤独寂寞,但过一阵子,心灵同样又一次次的沉沦,直到所有的方法都失去效果。依靠社会关系,也不能彻底摆脱这些不良情绪。
每个人都知道孤独寂寞的感受是没用的,不喜欢这些情绪,但却不能控制自己的心。原因是什么呢?因为我们的心没有经过观察,也没有经过训练,根本不听自己的意志指挥,这是非常麻烦的一件事情!
而佛教却能真正解决这些,它教导我们通过深入细致地朝内观察,发现自心运行的规律,然后告诉我们怎么去指挥、控制和调服自己的心灵,让它动就动,让它静就静,从而让意志指挥自己。在这个过程中间,我们会发现自心所有拥有的无比巨大的能量和快乐,这个发现的过程,称之为佛教的修行。
实际上,东西方的哲学是有差别的,最巨大的差别,就是观察的基本方式。
所谓哲学,就是人类对世界的认知,西方哲学的认知方式,就是“朝外观察”,所倡导的都是六根(眼耳鼻舌身意)朝外的运用,尽情去观看、去思考、去运动,所以产生了现在的自然科学和一些人文社科。而东方哲学,特别是印度哲学,观察方式就不完全朝外,它还提倡朝内观察,而且,最后还要把六根都停下来,用心灵进行直接的观察,也就是我们刚才说的“觉照”。
六根停下来的意思是什么呢?就是我们经过长时间的修行以后,有能力不再单纯使用概念思维,也不散乱地使用五个感官,而是在心灵的安静中,清晰地去观察和体味现象以及现象消失以后的各种情况。俗话说:用心看世界。
“用心看世界”,很多人都在运用这个概念,比如周星驰的电影《大话西游》里面说:“以前我看事物是用肉眼去看,但是在我死去的那一刹那,我开始用心眼去看这个世界,所有的事物真的可以看得前所未有的那么清楚……原来那个女孩在我心里面流下了一滴眼泪,我完全可以感受得到当时她是多么地伤心。”
虽然很多人使用这样的概念,但用心观察世界,并不是一个简单的事情,需要很长时间,很仔细和艰苦的训练,佛教称之为“修行”。
东方哲学在观察世界时,不仅仅是六根往外的观察,还提倡将六根停下来后,再去观察。有人问:“停下来以后不是睡着了吗?”那不叫“停下来”,佛教说那是被一种“眠心所”所覆盖,导致昏睡后什么都不知道了。但真正的停下来,心是非常清明、清晰的,可以观察出很多自心以及外界现象的运用规律及其本质。东方的哲学,大量提倡这种认知方式,而佛教是这种认知方式最彻底的运用,里面的内容真是精彩无比啊!
但我们现在却只提倡朝外的观察方式,完全放弃朝内的观察方式,甚至说它是迷信。为什么这样精彩的东西,大家却会说它是迷信呢?原因很简单,因为朝内观察得出的经验和结论,是个体的,没有办法实现共证,不能直观地显示出来让大家认识到。
佛教里面有严密细致的逻辑,可以总结一些现象,推断出一些结论,比如中观学说会用逻辑推论出所有的现象是没有实质的,称之为“空性”,《心经》里面说“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就是表达这个结论。唯识学说里面,能够分析和总结我们心灵的很多情况及其规律,有一大串的非常较真的理论。这些理论,虽然有很强的逻辑性,但很多也是经过清晰细致的“朝内观察”得出的结论,而“朝内观察”的经验,根本没有办法拿出来取得“共证”,不能让大家不费力而直观地了解。
修行,在一定的程度上,可以用语言交流一些大致情况,但其中具体的滋味,却无法拿出来获取“共证”。
拿禅定的“欲界定”举例。什么叫做“欲界定”呢?指修禅定到一定程度时,产生很大的快乐,可以超越人世间绝大部分欲望带来的快乐,最起码和世间最快乐的是同等的,所以叫做“欲界定”。
普通人的心几乎完全被各种欲望所控制,一个美女出现,好色之人就受不了;一个好吃的东西出现,好吃之人就受不了;一个非常喜欢装扮的人,一逛高档商场就受不了。甚至没有对境现前,各种的欲望也在挑动我们,搞得我们的心散乱奔驰,无法安宁。
但“欲界定”通过内观禅定的修习,让心灵产生安宁、平和,以及极大的快乐感受,足以抵挡所有人世间(欲界)的诱惑。这些感受在一定的程度上,可以用语言进行交流,但是个体感受的滋味,没办法让其他的个体也感受到,实在无法拿出来进行“共证”。个体的感受不像科学里面的共证,造出手机、鼠标、飞机等等,大家能够看到,也能够使用,所以大家无法否定,都会认同。
你说你取得了禅定的成就,怎样证明呢?有些人甚至说自己已经开悟了,怎样证明呢?没法通过“共证”直接证明,只能靠他自己用语言来说,但即使说得好,也不见得是真的开悟了。现在一些佛教团体里面,出现了很多骗子,原因就是个体的感受没有办法“共证”。在一定的程度上,我们可以通过语言去进行交流;但语言的交流,是概念性的、思维性的,不是直接的“共证”,因而无法彻底确信。
虽然感受和境界无法“共证”,但佛教经论却十分具备逻辑性,对经论的闻思了解,很大程度上,可以让我们在思维和逻辑层面,获得对佛教的信心和对真理的认知。
——摘录并整理自《信仰与生活》
【注:本初稿内容暂未经讲授者本人审核校对。】
- 三相推理的第三相是必要的吗?
- 佛法如药,须对症下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