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讲义】
上堂课总结:
讲解了带业往生的道理,三不退的殊胜,说明净土之殊胜。并说明佛陀一代时教,华严经为最高,而华严经的十大愿之精华是导归极乐。由此倡导信愿念佛往生。
这堂课内容:
将上堂课开示“无上因缘”的未完内容完成,并讲解“净土殊胜”的内容。
要解:嗟乎。凡夫例登补处。奇倡极谈。不可测度。华严所禀。却在此经。而天下古今。信渺疑多。辞繁义蚀。余唯有剖心沥血而已。
讲解:嗟乎。是慨叹辞。凡夫例登补处者。谓同居土凡夫。比例实报土补处菩萨。下下与上上同一例。而无异也。此为他经他土所未有。故为奇特之倡。极妙之谈。乃为法门大事因缘。不可测度。故六方诸佛云。称赞不可思议功德。一切诸佛所护念经者。以此。○华严海众所禀。一生成佛之旨。末后导归安养者。却在此经。而天下古今。信之者渺。而疑之者多也。如华严合论。尚云西方是权。华藏是实等。言辞既繁。将凡夫例登补处。念念即佛之义遂蚀。余。蕅公自称。唯有剖心沥血而已者。谓此种无上大因缘。既是信少疑多。余唯剖心沥血。而昭告于人而已。故此解字字。皆蕅公心血也。可不信欤。初揭示无上因缘竟。
注释:李通玄,世称李长者,又称枣柏大士,是唐代的华严学者,北京(今山西太原)人,李唐王室后裔,卒于开元十八年(730)三月二十八日。青年时钻研易理,到四十余岁时,专攻佛典,潜心《华严》。当时正值八十《华严》译成。于开元七年(719)春,他携带新译《华严经》到太原盂县西南同颖乡大贤村高山(一作仙)奴家,造论阐明经义。三年足不出户,据说每天早晨只食枣十颗、柏叶饼一枚,由此世称枣柏大士。他后来携带论稿移居神福山原下的土龛(即太原寿阳方山土龛(kān))继续撰述,经过五年告成,这就是《新华严经论》四十卷。继而又作《略释新华严经修行次第决疑论》四卷。
华藏净土:华严经与梵网经对于莲华藏世界之相状华严经所说之华藏庄严世界海。又作华藏庄严严具世界海、妙华布地胎藏庄严世界、莲华藏庄严世界海、华藏世界海、华藏世界、华藏界、十莲华藏庄严世界海、十莲华藏世界、十华藏。此世界系毗卢遮那如来于过去发愿修菩萨行所成就之清净庄严世界。即有关十佛教化之境界。其庄严及构造,在新译《华严经》卷八“华藏世界品”中有详细记载。此世界为须弥山微尘数之风轮所持,其最底之风轮称为平等住,最上之风轮,称为殊胜威光藏。最上之风轮能持香水海,其中有一大莲华,称为种种光明蕊香幢。莲华藏世界即在此大莲华之中,周围有金刚轮山围绕,其内大地皆由金刚所成,坚固不坏,清净平坦,无有高下,尚有世界海微尘数之庄严。又此大地中亦有不可说微尘数之香水海,一一香水海之周围有四天下,及微尘数之香水河,诸河中间之地,悉以妙宝庄严,分布如天帝网。一一香水海中亦有不可说微尘数之世界种,一一世界种复有不可说微尘数之世界。莲华藏世界中央之香水海称为无边妙华光,由海中出大莲华,其上有称为普照十方之世界种。其中有二十重不可说微尘数之世界布列于其间。以此中央世界种为中心,共有一一一个世界种,罗列成如网之围罩,而构成世界网;各皆以众宝庄严,佛则出现于其中,众生亦充满其间。由此可窥其构造之庄严,及其广大无边。莲华藏世界之说梵网经所说之莲华台藏世界海。又作莲华海藏世界、莲华胎藏世界。指千叶大莲华中所含藏之世界。系由千叶之大莲华所形成,每一叶为一世界,各有百亿之须弥山、百亿之四天下,及百亿之南阎浮提等。卢舍那佛是此世界之本源,趺坐于华台之上,并将自身变化为千体之释迦,各踞坐于一叶之上;而千释迦复一一变化为百亿之菩萨释迦,各坐于南阎浮提菩提树下,宣说菩萨之心地法门。其中,一草即一个大千世界,中有百亿之须弥四天下,一个四天下之世界,为一尊菩萨释迦之所化,百亿之四天下即一个大千世界,为大释迦之所化,一千大千世界系由卢舍那佛所主领,即十万亿个四天下之世界,称为莲华胎藏世界。根据世亲之净土论,谓阿弥陀佛之极乐世界即莲华藏世界。又日本东密之说,系以弥陀报身之净土为加持身之莲华藏世界,大日如来法身之住处为本地身之莲华藏世界,众生之汗栗驮(duò)(肉团心)为行者身之莲华藏世界。
丙特二劝净土殊胜
经文:舍利弗。众生闻者。应当发愿。愿生彼国。所以者何。得与如是诸上善人。俱会一处。
要解:前罗汉菩萨。但可云善人。唯补处居因位之极。故云上。其数甚多。故云诸。
讲解:此特劝众生。应求往生以发愿。故重呼当机。告以如上一生成佛。无上大事因缘。众生幸而得闻。必宜深信。既已深信。若不发愿。亦复无益。如人深信。饭可养身。若不想吃。何能滋养。故如来苦口悲心。殷殷垂劝。应当发愿。愿生彼国。愿之为力。不可思议。极乐净土。亦由法藏愿力所成。临终往生。全仗愿力。行愿品云。是人欲临命终时。一切诸根。悉皆败坏。以致亲属威势。象马珍宝等。悉皆散灭。惟有愿王。不相舍离。一切时中。引导其前。一刹那间。即得往生极乐世界。观此。则发愿求生。自属当务之急。非愿无以导行也。
所以者何下。乃征释发愿所以。征有二意。一娑婆亦属佛国。何为劝其舍此趣彼。二十方无量佛国。何必劝其定求极乐。
得与如是下。出其劝愿之意。得与如是补处菩萨。诸上善人。俱会一处也。前罗汉菩萨。但可云善人。唯补处居因位之极。与妙觉佛位相邻。乃可称上善人。得与同会一处。所谓观音势至。把手共行。文殊普贤。亲为胜友。则薰陶有自。成佛无难。可不愿生欤。
要解:俱会一处。犹言凡圣同居。寻常由实圣过去有漏业。权圣大慈悲愿。故凡夫得与圣人同居。至实圣灰身。权圣机尽。便升沉硕异。苦乐悬殊。乃暂同。非究竟同也。又。天壤之间。见闻者少。幸获见闻。亲近步趋者少。
讲解:俱会一处。即是凡夫与圣人。同居一处。进求佛果。故曰犹言凡圣同居。寻常。指普通佛前佛后而言。实圣有漏业者。谓实行现证初二三果之圣人。见道所断之惑虽除。修道所断之惑未尽。故曰有漏业。权圣大慈悲愿者。即上三土之圣人。权巧方便。示现受生。则由大慈悲愿力。有欲饶益众生。如观音三十二应。示现界内外身。故凡夫得与圣人同居。
至实圣灰身者。初二三果断思惑尽。证阿罗汉果。则有漏之业既尽。凡情亦空。灰身泯智。不受后有。权圣机尽者。大权示现之圣。应机出世。机缘既尽。所应度者。皆已度毕。大愿亦满。感应道息。即机薪既尽。应火亦灭。便升沉硕异。苦乐悬殊。升指权圣。实报寂光乐。沉谓实圣。沉空滞寂苦。现前同居。乃暂同。如石火电光。非究竟同。又天壤下。明天上人间。天。谓四禅天中五不还天。壤。谓人间名山圣道场地。见闻者少。如楞严经云。此不还天。彼诸四禅。四位天王。独有钦闻。不能知见。如今世间旷野深山。圣道场地。皆阿罗汉。所住持故。世间粗人。所不能见。幸获见闻。亲近步趋者少。如此生有幸。获见获闻。如文喜禅师之见文殊。闾邱胤之见丰干。虽得一时亲近。而得同居一处。亦步亦趋。不相远离者亦少。
- 《佛说阿弥陀经》第46课
- 《佛说阿弥陀经》第48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