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离正式上课还有几分钟,我们都是学佛的,如果有佛法上的问题,我们现在可以提出来交流一下。闻思修行中间的任何问题都可以提出来。(因为我们只是交流。)
(问:师兄,我想问一下,意根具体在哪个地方?)
意根是一种心识,叫做末那识,就是我们经常所说的“执我”的这种心的作用。这种作用就是意根。它不是大脑,大脑只是工具,这就像眼识不在眼睛上一样,眼睛只是帮助产生眼识的一个工具。大脑跟眼睛是一样的,它只是一个工具。它可以帮助我们思维,没有这个东西也不行,就像我们没有眼睛也看不到东西一样。没有大脑的话,你也不能够有意识。
在我们普通凡人的这种状态之下,没有了这个大脑,意识可能会暂时出现问题,比如说会昏迷等等。但不是说没有了大脑以后,意根就彻底消失了。比如说我们拿手枪砰的一下,这个大脑破坏了,人一下就死了,但是他的意根并不会损坏。他可能又转生,意根又重新起作用,借助另一个大脑(增上缘)来起作用。这跟我们的眼识是一样的,前一世我们可能是一只鸡或者一条鱼,我们通过鸡眼或鱼眼来看世界;这一世我们通过人眼来看世界。我们能看的能力是不会因为我们的增上缘(眼睛)的破坏而消失,但是我们这个能看的能力要发挥作用,就一定要依靠它相应的增上缘。做人的时候就依靠人的眼睛,做鱼的时候就要依靠鱼的眼睛。意根也是一样的。
意根实际上就是心执著自我的能力,是一种错误的能力。因为心本身没有自我,但是我们强行认为有一个“我”。我们经常说的“人我执”就是意根。它导致我们的思维全部围绕自我而转,我们所有的想法基本上都是由“我”来想,看到的东西是由“我”来看。我们的末那识是很深刻的,比如说,从“我”的角度,我看到你们就是这个样子的,你们永远没办法有“我”的角度。即使是眼识,它也是这样的。我的鼻识、触识等等都是从“我”的角度出发的,你们永远没办法有我的感受。这就是“我”在起作用,这是“我”的最根本的作用。
这种自我认同感发展下去,就会产生“爱我”——我要保护我的一切。“我要保护我的一切”这句话,是指保护好的一切,利益我、让我感觉到愉悦幸福的这一切;不利于我的这一切,我就要排开。“我”的作用是造成角度,造成狭隘。这是非常深的问题。
你要记住,六根是六种心的能力,它并不是我们所说的浮尘根或者净色根。意根绝对不是物质性的东西。如果我们的意根(末那识)是一个物质性的东西,那就太简单了:拿把手枪砰的一下,意根消灭了,我成圣人了。这是不行的,你把这个身体打死以后,你下一世还要借助这个意根形成另外的身体,去承接上一世的果报,这就是因果轮回的原理。
如果在唯识方面有比较深入的思维和修行,就会牵涉到这些东西。我们经常说“人我执、法我执”,到底“人我执”是什么?“法我执”是什么?不搞清楚是肯定不行的。这种清楚不一定是要概念上的清楚,不一定要在书上读到什么,书上读到的其实不是很重要。当然,能读到这些概念更好,但关键是你的心要清楚怎么回事。心里弄清楚怎么回事,你才有可能摆脱这些错误的执著。不然的话,我们在这种错误的执著中间,还认为我们是正确的,轮回、痛苦就是这样造成的。
我们很多师兄们学佛学了很多年,也看了不少的书,拜了不少的仁波切,跑了不少道场,有很多的供养(有师兄告诉我,他磕头磕得膝盖上有很深的老茧)……但是这些都是外围的事,都是一些积累功德的事。甚至有时候连清净业障都做不到,它只是积累功德。但是如果别人问他:“你觉得你信佛,你给我讲一讲,佛到底是什么?”(不要求说出觉受性的、证悟性的东西,只需要概念上讲出来。)他一下愣了,指着一个佛像:“那不是吗?”如果真的佛就是这个,那我们学它真的是很不保险。佛像拿到火里面,一把火就烧完了。它自身难保,怎么保佑我们啊?我们汉传佛教里面经常说:木佛不渡火,泥佛不渡水;泥菩萨过河,自身难保。
佛不在具相上,虽然具相有非常大的作用,但真正的佛不是这个。通过学习去了解清楚什么是真正的佛,这才能称得上是学佛。不然的话,你就仅仅是拜佛,在我们佛教里面的说法就是“积累一点善根”。但这个善根是不是能够用于解脱,这就很难说了。
好,时间到了,我们今天跟大家交流一个唯识的修法,叫“五重唯识观”。我们学唯识也好,学中观也好,都是大乘佛法。大乘佛法有个要求:做任何一个善行之前,都要发菩提心。所以希望大家跟我一起交流之前,发起菩提心!什么叫菩提心呢?就是为利众生愿成佛的这样一种强烈的心态。好,我们大家发菩提心(课前念诵)……
诸佛正法贤圣三宝尊
从今直至菩提永皈依
我以所修施等诸资粮
为利有情故愿大觉成
谢谢大家!元旦节本来应该出去拍拍照、谈谈恋爱或者其它的。在这里跟我们聊佛法,从世法上来说,这是一种损失;从佛法上、因果上来说,这就是一种福报。任何一个事情出来,都会有不同的看法,因为有不同的世界观。
我们今天讲的实际上就是一种世界观,它属于佛教里面的唯识(唯识是一门学问)。佛教里面有三个比较大的学问:一个叫唯识,一个叫中观,一个叫做如来藏。如来藏这门学问是我们汉传佛教提出来的,它的基本的道理在随教唯识里面都有,也就是说唯识里面包含一些关于如来藏的知识。
我们今天跟大家介绍的是一个唯识里面的知识,而且这个知识牵涉到修法——五重唯识观。我记得在国庆节讲了《八识规矩颂》,把我们对世界的看法、心识的分类等等给大家做了一个介绍。介绍了这么多唯识的知识,怎么样拿到我们修行中、生活中去运用?这就牵涉到的它一个具体的观法,这个观法就叫“五重唯识观”。
为什么叫做五重唯识观呢?因为唯识看待世界的方法,它是由外及内的。我们首先说“观”这个字,到底什么叫做“观”?我们经常说“世界观、世界观”,其实我们一般会解释为:世界观就是对世界的看法。你问他:什么是对世界的看法呢?他说他对世界的看法实际上就是思维上的一些逻辑。
比如我们认为世界是物质的,这是一种世界观——唯物主义世界观。但我们真的敢直接确定世界是物质的吗?我们确定不了的,所以科学里面搞了粒子加速器去轰击这些物质,要找到最小的物质,才能证实世界是物质的。但我们还是提出了“世界是物质的”这样一种观点,这种观点实际上只是我们意识上的概念。我们在概念中认为世界是物质的,但实际上世界是不是物质的,你不清楚。从古到今,无论是科学或者哲学,从来都没有办法证实世界是物质的,但是它提出了这样一种概念。
所以说“观”的第一个层面可能只是一种概念。世界观的“观”,就是我们对世界、对人生、对某种事物的一种认识。还有一种观是直接的观,比如我直接观到这个东西就是一瓶矿泉水,它的形状就是这个样子的。比如我们在很偏远的农村找一个从来没见过矿泉水的人过来,他看到这个瓶子,他可能不知道它叫什么名字,但他已经看到了。这叫做直接的“观”,这种观是非概念性的。你跟他说什么都可以,反正他知道是这个东西。
这实际上就是我们以前经常介绍的“对世界的两种认知方法”。一种是概念性的认知,概念性的认识可以发展到数学、哲学等各种各样的学问;还有一种是直接性的认知,直接性的认知就是靠我们的五个感官(眼耳鼻舌身)。我们现在的科学,不管借助任何仪器,天文望远镜、显微镜甚至粒子加速器,它的最终的决定者还是我们的眼睛、鼻子这些感官,靠我们的感官来判断它具足了什么样的性质。
科学上还有一种逻辑性的观法,通过数学的演绎、逻辑推论。有些推论甚至是很荒唐的,比如我们推论人是由猴子变成的。当然这种推论也借助了一些现量的知识,比如以前达尔文去观察鸟的嘴,那个时候教会说世界上的东西都是上帝造的,但是达尔文发现各种鸟的嘴形状都不同,有长有短,上帝有没有时间整天造鸟的嘴呀?后来他发现这些鸟因为环境的影响,它们会进化,所以他得出了进化论。他通过一个直观的现象,引发出这个逻辑的推论。这就是我们经常说的:理论要指导实践,而实践要上升总结成理论。进化论是不是正确的呢?这个问题我想我们不用在这里说,实际上前几年的世界科学大会已经否定了这种事,人从猴子变的是没有依据的,只是一种猜想。
我们佛教里面怎么说这个“观”呢?佛教说这个“观”是一种心所,也就是心的一种作用,而且是意识的一种作用。在我们的八个识里面,前五识(眼耳鼻舌身)是不具备“观”的。佛教认为“观”必须用到慧心所来进行,能观的心的作用在心所上表现为慧。慧心所的定义是什么呢?——拣择为性,断疑为业。拣择就是不停地分析呀、看呀、想呀,这是慧心所做的。
我们的每个心所都有不同的作用。我的贪心所——让我看见美女就流口水。嗔心所——我看见不悦意的东西就怒火升腾。那么慧心所起的作用是什么呢?它的作用就是分析、了解一个事物,这叫拣择。拣择之后,就会取得一个确定的结果——断疑。断掉怀疑,为慧心所的造业(心的活动)。所以我们能够去“观”这个世界就是靠这些心所中的慧心所。
以前没有学过《八识规矩颂》的,可能有点麻烦。因为在唯识里面认为,世界是由八种心的作用交错运行而形成的,这八种作用称为八识。八个识有不同的心所,总共有五十一种心所。八个心王配这些心所,有不同的配法。比如意识,五十一个心所都可以有;而第八识只有五个心所;末那识只有十八个心所;前五识有三十四个心所。有些心所在某个心王那里起不来的,比如末那这个执“我”的心王(心王就是心的一种作用),它老是要去执我,不由自主地就要执“我”,所以它不会有嗔恨心。因为它执“我”的时候,它觉得“我”非常可爱,它只会爱“我”,这种爱永远不会沉没,所以我们永远不会对自己生气。
我们经常说的“我恨我自己”这句话实际上是假的,“我恨我自己”实际上是恨你自己没有达到你自己的某种要求,你恨的是想象的那个“自己”。末那识在执著自己的时候,永远不会恨“我”的,表现得最粗大的就是“我永远正确的,别人都错的”。甚至我们可以到监狱里面去问那些犯人,他们都是被判刑了的,你问他:“你有没有错呢?”绝大部份都认为自己是好人。即使他被逼承认自己是个坏人的时候,他的骨子里面还是觉得“我是个好人”。他认为他做的任何坏事都是有理由的,他是迫不得已,不愿意这样的。有句广东话,某人犯了一个错事的时候,你斥责他的话,他会说:“我都唔想嘎”(我都不想这样的)!心永远会认为“我”是正确的。为什么呢?因为末那里面没有“嗔”这个心所,它就是执我,不管其它的。既然是执“我”的话,它不会认为“我”不好的。如果这个心识认为“我”不好,它就放弃“我”,那就解脱了!没有末那识,你起码是阿罗汉。但是我们根本就做不到。
慧心所在八个心王里面的前五个心王也是不可能有的。我们可以去翻唯识的书籍,有这样的说法。最基础的心王阿赖耶识也是不会有慧心所的,它只有五个心所:触、作意、受、想、思,叫作“五遍行”。就是我们的心发动的那一刹那,五遍行一定要跟上去的,但它是没有慧心所的。那么慧心所存在于哪几个心王呢?一个就是意识,一个就是末那识。但末那识这个慧是邪慧,它拣择“我”,执著有一个“我”。让我们凡夫沉溺于轮回的最根本的原因就是这个邪慧。
意识里面的慧业就有善、恶、无记。比如我们思维抉择一个好的事情就属于善慧;我们用意识去思维杀人、制造炸药,这些就是恶慧、邪慧;还有一种就是做一些没有什么善恶的、很普通的一些事,这叫无记。意识上的慧具备三种可能性。
那么我们现在去做五重唯识观,这种观就是一种慧业。我们要去培养正确的慧业,消灭错误的慧业(比如消灭末那),要以慧去观。这种观的慧业分两种:一种是比量的、很逻辑的;一种是直接的。很逻辑的、很概念化的这种慧要依靠很多名相、术语,我们现在搞文字就是属于这一种。还有一种就是直接的,比如我一下就知道了这个瓶子和杯子,其实这也是一种慧。它不经过逻辑,我心里面连想都不用想,就知道这个瓶子跟这个矿泉水是不一样的。我用得着去想吗?我一照过去,马上就知道了。这种区分也是一种慧。
我们一定要具备这种慧。如果没有具备这种慧,比如我们本性已经现前了,但是我们没有直接的那种慧去观,它出现了,我们也不知道,然后它就过去了。所以如果没有这种慧的断定,我们是没有办法证悟的。但这个慧是从前期大量的闻思得来的,我们要去学这些书籍、听开示,在头脑里面思维观修。我们一定要有一种慧业去断定,现前的就是万法的根本,是我们的自心本性。当然,大家一定要记住,那个时候的现前不是眼识的现前,也不是耳识的现前。不是“一个金黄色的宝箧里面有一个黄色的如来藏”,听到的某种声音也不会是如来藏。但不管它是什么,你的心一定有一种断定,“拣择为性,断疑为业”,这是慧的一个根本作用。
那么“五重唯识观”是什么呢?它把这种观(慧)分了五重(五个次第)去看我们的世界。我们能观的是什么呢?能观的是一种慧业。所观的是什么呢?所观的就是世界的一切(内在、外在的一切)。外在的所有现起,内在的全部心识,就是它要观的东西。这些要观的东西,它分成了五大类。
在说这个五大类之前,我要说一说唯识的基本的世界观。唯识的基本世界观是什么呢?它说是“三性三无性”,有这样一个词汇。我知道今天元旦节讲的这些内容,可能大家听起来会很头大,因为有太多的名词和术语了。我根本不可能跟你们讲什么故事,或者讲学佛以后可能会中六合彩,身体会变好,找女朋友说不定碰到最漂亮的……可能有这些副作用,但我现在要给你们讲的就是我们要怎么样去看待这个世界,正确的世界观是怎么回事。
一个世界观对我们修行人或者不修行的人都有非常大的作用。我们很多时候忽略世界观,觉得那个是哲学家搞的事,和我们的平常生活没有关系。其实根本就不是这样的,世界观几乎决定了我们生活中的一切。因为世界观决定了生命观。
比如唯物主义这种世界观得出了一个生命观:人都只活这一世,死了什么都没有。持这个生命观的话,那就很简单了,我这一世能做什么就做什么,只要不被抓住。反正死了什么都没有了,好人、坏人有什么意义啊?一死了之!你说我是个好人,好人就好人;你说我是坏人,坏人就坏人,咋啦?卑鄙是卑鄙者的通行证,高尚是高尚者的墓志铭。我不管那么多,力大为王,打得赢是大哥。它会产生这样的一种生命观。如果这样,人就肯定会为所欲为,整个世界就很惨了。
关键是这个世界观是不是正确的呢?这要值得思考。
如果你承认世界是上帝造的这种世界观,那又不同了。你想到最后的审判,人死了以后有可能下地狱、上天堂,那你的行为就会稍微收敛一点。因为你怕死了以后下地狱嘛,去上帝那里会过得好一点,所以你就会听从上帝的教导,你的行为就要按照基督教的教义来做。如果你信伊斯兰教,你就要听安拉的、听穆罕穆德的。这就是不同的世界观导致不同的生命观。
佛教告诉你世界是空性的、是唯心的,其实是最有希望。因为它说死了以后不是什么都没有,人死了以后会因为现在的行为,造成好像连环锁链一样的因果报应。所以就告诉你,你的行为一定要为未来着想。这个人不知不觉地就会熏染成好人,而且好得不得了,好得甚至会“变态”!很多人会认为佛教徒是变态的:“哇,不吃肉——变态!”在《释迦牟尼佛本生传》里面,佛陀在因地的时候“挖肉喂鹰,舍身饲虎”,以唯物主义的世界观去看这种事的话,我们肯定会认为他变态:“人的生命这么宝贵,就这么一世,你居然把你的肉拿去喂老虎,你有没有搞错啊?反人类罪!”但是我们佛教的世界观就不同了,我们会认为:这很有功德啊!我们不会认为这个肉体消灭了以后接下来就没有了,原因是我们的世界观不是唯物的。
我们说了这么多,那么这些世界观到底哪个是正确的?这才比较紧要。如果佛教的世界观是错的,唯物主义世界观是正确的,那我觉得你们都是傻的,全部脑袋有包,为什么元旦节不去旅游啊?该泡妞的泡妞去嘛,该钓凯子的钓凯子嘛,为什么跑来听一个老头子叽哩呱啦说一些根本就是错误的东西?但是,如果我们这个世界观是正确的,那我们就要思考将来应该怎么去做。
所以说我们要讲的这个五重唯识观,从根本上来说就是一种世界观,只不过它分了五个次第让我们去了解这个世界。了解这个世界以后,我们的行为、我们寻找快乐的方式都会变。
比如唯物主义,它说所有的快乐都来自于物质。即使是身体上感到的这些快乐,它也是因为身体里面的物质运动导致的,这是唯物主义的世界观。那么基督教就说你要去祈祷上帝,上帝的圣光笼罩你的全身心,那个时候最快乐。它觉得快乐来自于上帝。佛教就说快乐来自于心,你去修行、去禅定,这样你会得到很多的快乐。如果你得到这种快乐的话,那么其它的快乐都是次要的,其它的快乐层次很低、持续时间很短。
它是不是真实的呢?在我们居士林修行的人已经检验了。到后来你会发现,我们吃呀、穿呀、玩呀这些快乐跟修行的快乐比较起来,根本不值一提。当然没有体会到这种修行的快乐的人,他还是不会这样认为的,他还是觉得我们要出去喝点红酒、聊聊天、读几首莎士比亚的诗,这样比较快乐。其实你取得这些快乐的根本原因还是你对世界的看法,所以说世界观是非常有作用的,哲学是非常有作用的。但是我们以前很多哲学家把哲学纯粹概念化,所以它跟我们的现实生活毫无联系,更谈不上什么修行了。
但是佛教就不同了,佛教的世界观是完全可以实现的一门哲学。它说世界是空性的,它把我们的心作为仪器去实现,证明这个世界观是正确的。关于我们东方的世界观跟西方的哲学的分界,我看到学术界讨论了很多,都是扯淡的。真正的区别是怎么样的呢?西方一定要以我们的眼、耳、鼻、舌、身、意六个感官去分析世界。当然,它也借助仪器来丰满我们的六根,夸大我们六根的能力。我们可以借助望远镜、显微镜,也借助一些数学公式,让我们六根更发达,这样来了解世界。但是不管怎么样,它都要借助六根。它要让六根发挥得更加的张扬、更加的细腻、更加的广大,这是他们认识世界的方式,西方哲学基本上都是这样的。哪怕是他们提出的唯心主义哲学,它实际上还是要承认这些东西是六根的结果,然后在这些存在的基础上去分析这个世界。这是西方哲学。
东方哲学的这些哲人是怎么来看待世界的呢?他恰好倒过来,他把六根的能力全部息灭,他去禅定。在禅定的状态中,达到很高程度的时候,眼晴会停下来,耳朵也会停下来,身体的沉重等等这些感受全部都会消失。但这不像是睡着那样的,六根消失了以后,心会非常地明白。这个时候,他会觉得这些东西不是真实存在的,他会怀疑世界的根本不是这些东西。这就形成了东方哲学。比如我们的道家,它说世界的根本是“太极”。 因为太极没有形象,所以也可以叫做“无极”。它说我们这些粗大的气脉骨髓,是由太极分开阴阳而形成的,太极的物质化就叫作“炁”。 “炁”字是上面一个“无”,下面四个点。(但唯物主义说我们最根本的依赖是最微小的物质。)
所以说这两种哲学是因为两种不同的探寻世界的方式造成的。前一种是完全依靠六根;后一种是把六根息灭了的,它觉得六根的作用太粗大了。哪一种高级呢?其实东方哲学高级一些。但是,因为它高级,所以它注定灭亡。为什么呢?因为比较普通的、六根层面的东西,大众非常容易接受,它起的效果也很明显,人群一下就涌过去了。人是非常现实的,所谓“现实”就是很粗大,很容易感觉得到的。而东方哲学所说的这些东西,全部都是在禅修、或者细密的思维之下得到的结果。
比如中观和唯识,普通人根本就没办法理解。我们很多人学了十年、二十年的中观唯识,有时候别人问他一个基本的知识,他一下就傻了。你说要通过禅修把外境息灭,你做得到吗?刚刚开始学佛的人,不要说几个小时不起念头了,只要你一分钟不起念头做到了,奖励大白兔糖一个!结果大白兔糖放在那里,永远没有人把它拿走。你刚坐上去,念头马上不停地飚。你说你视而不见,根本就做不到。禅定修得好的人,到二禅就没有寻伺了,眼识这种作用就被止息了。这很难做得到。这么难做得到,它当然会衰微啦。特别是在外在的非常发达的科技的冲击之下,我们靠禅定所得出来的世界观、所认识的生命的本质,这种东西会越来越少。
我们现在为什么有那么多人来学习佛法呢?人临死之前会有回光反照,灯快熄灭的时候,最后那一下特别亮。按照世人的说法,我们都是脑袋有包的,神经病的。元旦节这么多人来听佛法,实际上是一种回光反照,末世啊!我没有悲观,这个是事实。佛教有个很典型的特点就是:有什么说什么。佛陀是如语者、实语者、不诳语者,他绝对不说假话。
我们这一代以后,佛法的兴盛还有几代?这很难讲。佛教的发展一定要依靠相对比较稳定的社会环境,我们在身心很安泰的情况下,才会去追寻深层次的东西。古人说“仓廪足而知廉耻”,就是你要吃得饱,才会去想这些东西。我们绝大部分人不可能像密勒日巴那样,吃蓖麻,饿得脸像猴腮一样,然后还可以修证成佛。绝大部份人一定要在身体很舒服、头脑很清晰、没有什么伤害的情况下,才会去想这些东西,否则根本不可能。而且去想这些东西的人,他还不能被过分的世间贪欲和事务所约束。世间贪欲,比如谈恋爱,一谈就是十几年,中间不停地吵架,哪有时间去感受法性是什么啊?然后生个孩子,从小一直把他带到大学毕业,心里天天揪着他,你怎么可能花心思去探知这个世界的本质?你会问:“世界的本质和我有什么关系啊?我孩子还在读大学,给点money,no money no way!”你会觉得这个才是正事,你会说:“世界的本质,关我什么事!”绝大部分人都是这样的。所以能够花心思去探知世界本质的这种人,在古代叫做“高人、雅士”。现在你们都是高人!
我没有开玩笑,我们是在交流。我这次跟大家交流之前,有段话忘了说。我不是仁波切、不是大德,根本就不是什么成就者,就是一个普通人,一个多看了几本佛法书、哲学书的普通人。普通人交流的时候就不讲规矩了,该说啥就说啥。如果是大德的话,要有大德的样子——盼顾生威,或者很慈祥。我不是大德,那我就随便!你怎么看就怎么看,无所谓。愿意听的就听,不愿意听的就出去,很简单。听了以后,如果有好处就拿去用,没好处就扔到一边,你们不会吃亏。你们浪费的就是这两个小时的时间,因为这里不收钱!
但是这两个小时的时间,可能是一个很大的“钩钩”。有些地方搞投资,先把你勾来,许诺很多的条件(空头支票)。等你去了就把你匡住,匡住以后就开始剋——勾、匡、剋!我现在干的也是这样的事。我不收钱,你感兴趣了,把你勾住;然后你发现跟原来想象的不一样,但是被匡住了;然后你要去磕头、守戒等等——挨剋。但挨剋的结果是怎么样的,你自己去看。我们讲的是“慧”——拣择为性,断疑为业。
如果是真的学佛的人,可以对我说的东西或者你所看到的东西尽情地怀疑。有怀疑没有关系,你怀疑了以后,不能凭怀疑就决定它不是,你一定要了解清楚。因为兹事体大,如果世界上真的是有因果的,我们就危险了。如果没有因果,那我们在上面花那么多精力干什么?傻啊?那叫不正常,变态的嘛。人家吃肉,你不吃肉;人家喝酒多舒服,你一个人不喝酒,你不是变态吗?如果因果是存在的话,那你就不变态,是他们变态。人说猴子,猴子也说人,看到底谁正确。所以说要花时间、花精力,一定要去把它了解清楚。我们的唯物主义世界观就是不要你清楚的,它直接就告诉你世界是物质的。为什么是物质的?不准知道!
佛教说世界是空性的,没有强迫你们相信世界是空性的。它举出很多的理由,提出很多的方式让你去了解,既有理论性了解的方式,也有实证性了解的方式。我们经常会说:“佛菩萨这么伟大,他为什么不变一个放光放电的形象在空中出现?或者显一个神通,这样我们就信了。”我们很多人会这样,因为眼见为实嘛。佛教为什么不这样呢?佛教甚至认为这样都是不正确的,为什么?因为这种事邪魔外道也会干。所以说一定要在我们的认知范围之内,通过合理的方式去了解世界的本质。然后你才会真正地信佛,真正去做一件有意义的事,否则那真的叫扯淡。
人都是智慧的生命。当然,相对于佛菩萨,我们就不能说有智慧啦。但是相对于动物来讲,我们是智慧的生命,我们就要发挥我们这一点智慧,让我们身口意的作为显得有意义,不要伤害自己、不要伤害外境。
我扯了那么大一通,主要是为了渲染我们马上要讲的“五重唯识观”的重要性。五重唯识观是哪五重呢?本来今天我们应该印一些册子发给大家,但是我现在只能用嘴讲。因为这些术语名词,如果大家连这些字都不知道的话,听起来会很痛苦。
第一重叫做遣虚存实,“遣”是遣除的遣,不要的意思。遣除虚假的,存下实在的,这个层面叫做空有相对。
第二重叫做 “舍滥留纯”。这个层面叫做心境相对。
第三重观叫做“摄末归本”。摄住次要的,归到本来那里,这个叫做体用相对。(这里书都没有,完全凭记忆,但是不会错,你们放心。)
第四个观点叫做“隐劣显胜”。隐没恶劣的、差劲的,显出好的、殊胜的,这个叫做王所相对。你们把它记下来,等一下我就来解释这个五重唯识观,而且它会牵涉到具体的修行。如果大家是有佛教基础知识的、有修行的,听了就会很受用。如果没有佛教基础知识的,你就会听到很多名词从上下两个嘴皮里面噼里啪啦出来,什么意思?——不懂。基本会这样的。但如果大家以前是学过中观、唯识的,那就非常的有味道。
最后一个叫做“遣相证性”,这个叫做事理相对。
这个五重唯识观,我再说一遍:第一个是遣虚存实,第二是舍滥留纯,第三个是摄末归本,第四个是隐劣显胜,第五个是遣相证性。
这里面牵涉到很深的修行,修中观或者修单空中间修不下去的人,这个可能对他们非常有好处。所以学中观学到一定时候的人,一定要好好听,其他人听不懂也没关系,这叫做“会看的看门道,不会看的看热闹”。其实这是一个很深的观法,如果我们学唯识学得很好的话,我们可以从这个“五重唯识观”里面就看得出来:整个唯识学派不仅仅是随理唯识的东西,它有很深的随教唯识的成分在里面。我又说了两个名词,“随理唯识”和“随教唯识”,如果不懂这些基础知识的,听起来会非常的麻烦,但是我会尽量去解释。
什么叫做随理唯识呢?随理唯识就是认为我们世界的本质是心的自证分(心的无分刹那),它认为这个是实有的。它说到达世界本质的这种状态里面,心的自证分还可以成立,所以它叫随理唯识。随教唯识就不同了,随教唯识说自证分是空性的,世界的本质是心的光明。心的光明是什么?大家马上就想到这个灯光,其实不一定是这个光明,心的光明可以说是一种觉知,一种自然本质。它不是靠造作来的,它本具,永远存在。但它也是空性的,用中观去分析它的话,没办法分析的。因为中观破的全部是心对面的一个状态,它必须要呈现为一个状态,中观才能去破。当这个状态消失了,中观就没办法破了。对那个光明,中观是没办法破的,因为它连言说、思维都没有了。中观的破一定要在思维、言说的层面上,言说和思维都不能触及的地方,中观就没办法了。它说那个是世界的本质。所以通过这个五重唯识观,我们可以了解到最高的唯识不一定是随理唯识。
但我们现在学中观的人是学藏传佛法的居多,藏传佛法里面说的唯识基本上是随理唯识,所以我们对随理唯识破起来一套一套的:“它的自证分如何如何……”我们都在说“自证分”这三个字,但是“自证分”是什么,有谁知道啊?谁能告诉我,什么是自证分?我们不能解释术语,不能背书,背书的话就没劲了。谁能告诉我,在你修证的时候,你觉得什么是自证分?……其实我们根本就不知道它是什么。
科学在这方面做得多好啊,科学上的任何一个名词,它一定要找到和这个名词相对应的东西。找不到的话,科学就成了一场闹剧。我们学佛法的,如果这些名词找不到和它相应的东西,就是说我们有了名相、法相,而没有事相。(因明上说一个有实法必须具有名相、法相、事相。)只有名相、法相,但是没有事相,那么名相和法相就成了空想了,根本没有用的。所以说如果我们学了这些名词,没有进一步去修证的话,那么佛法到我们这里就会被浪费掉,非常的没劲。所以大家学到这些知识以后,一定要去修行、去探究它,把它当成自己一定要走的一条路,一定要搞懂的一门学问和一定要证实的一种世界观。这才是真正的学佛,不然的话有什么用啊?
我们现在很多人都沉浸在崇拜、感恩这方面。当然这些都很好、很殊胜,从佛教这个角度来讲,这都是非常了不起的。我们可以去朝圣啊、磕头啊,见到上师泪水直流啊,这些都非常好。但是如果只停留在这个层面上,那就完蛋了。因为不是所有的崇拜都是正确的,有例子可以证明:文化大革命的红卫兵见到毛主席都会流泪、打滚的,但是结果怎么样啊?
佛法不能这样的,佛法一定要明确自己的理论是真正的真理,连科学它都认为是粗糙的。我为什么说这句话呢?因为科学之母是数学,数学里面有几次危机根本就解决不了,但是拿到佛法这里来,两下就搞定了。数学的一次危机、二次危机、三次危机,量子力学,现在的“超玄理论”啊,最近又出了“宇宙爆炸之前还有宇宙”这些理论。霍金以前说宇宙爆炸之前是个原点,原点以前就什么都没有了,拒绝谈这个事。后来出了个理论说原点爆炸前还有其它的世界,世界经过爆炸以后开始收缩,收缩成原点,然后又爆了,又收缩。这个理论恰好跟我们民国时代的哲学家熊十力的说法一致,他说世界就是一种开合(翕辟)。一阴一阳谓之道,变化、观待、太极,全部都在这个层面,佛法认为这是不彻底的。那么佛法到底是怎么认为的呢?
我们如果只停留在崇拜的层面,不深入下去,有时候就会拿着佛经上的或者上师的一些话开始互相打击。这样学佛,学来学去——悲催!我们内心里面要把佛法当成是真正的真理,而上师们是把我们引向真理的恩人。是这样去感激,而不是“上师即真理”。要确定了这个上师说的真的是真理以后,才能够说“上师即真理”。不然我们会上当的,无论你多聪明,你都要上当。我们一些很会做生意的、非常聪明的师兄,他们在择师上也出现了问题。因为他们在这方面的慧业有问题。那么我们学习这些东西,我们起码在认识佛法、认识一些现象方面会具有更准确、更系统、更完备的能力。
我们现在回到五重唯识观,不然变成普法教育了。这个五重唯识观不是普法教育,它是很深层的内容。但是如果没有基础的普法教育,这个东西也没有用。任何事物都会有基础,然后金字塔似地往上升。
首先我们讲第一个,叫遣虚存实观。什么叫做遣虚存实呢?这个遣虚存实实际上是唯识修行的基础思想。唯识认为,这个世界上假的东西,我们就不要它,我们一定要找到一个真实的东西,我们不能要假的东西。
什么叫做真实的东西?它说了“三性三无性”。它说世界上任何一个事物呈现在我们的心识面前,都要呈现出三种性质(大家要去了解这个内容)。第一个叫做遍计所执性。一个东西在我们的六根面前显现出来,然后我们的心就一直认为它是一个实有的东西。认为它是由细小的物质组成的,甚至认为它是由上帝造的。而事实上不是这样的,所以这个叫做遍计所执性。我们在意识上的这种认知就叫做遍计所执性。
这是唯识的看法,中观不是这样看的。中观说不管头脑是怎么认为的,只要有显现就是遍计所执。所以中观说证悟本性的时候,必须要外境消失。唯识说不一定要这样,我们最后证悟圆成实(遣相证性)的时候,外境才会消失。但是,比如一个东西放在这里,我们的意识已经去掉了对它的错误认知,意识里面没有认为它是物质的或者是上帝造的,它这个显现出来的样子就是我们的心识的自体。
对于我们面前的东西是什么,在哲学里面是一个大问题。西方唯心主义的贝克莱说这是心感知出来的,离开了心的感知,它就不存在。这就牵涉到下一个问题:既然是这样,我出去了以后,房间里的东西还存不存在?贝克莱想不通这个问题,他说:“它存在于上帝的关照之下。”微积分的发明者有一个叫莱布尼茨,他说那些东西存在于自然的窒息之下。这很像我们佛教说的阿赖耶识。我们佛教说:我转过头去,刚才的东西对我来说就不存在了,但是它以种子(随眠)的方式存在。我一看过来,它马上又出现了。这是唯识的说法。
量子力学说,我没看它的时候,这个物质是一个波函数;我一看它,波函数坍缩,就显现出我们看到的样子。这个甚至叫做“薛定谔的猫”(很著名的量子力学的一个词话)。哥本哈根、海森堡、薛定谔这帮人,他们是对世界的探知者啊,他们很值得敬佩的。虽然他们错了,但他们是很诚实的科学家,很值得敬佩的。他们很精勤、很努力、很诚实地去了解世界是什么回事。他们错就错在不认识释迦牟尼佛!如果认识了佛陀,哪里用得着搞什么数学啊?盘腿一坐,夜睹明星:“奇哉奇哉!原来所有众生悉皆具足佛性,但因妄想执著不能证得。”运用正确的方式,我们不用借助粒子加速器这些仪器,就可以彻底地、非常清晰地明白世界的本质是什么,从而去决定我们自己的幸福。真正的佛教徒是非常幸福的人,幸福到无以复加。这很难理解的,因为猪是永远没办法理解人类的爱情是怎么幸福的。猪一定要变成人才能谈恋爱,不然的话就变成交配。交配跟爱情有区别的嘛,大家应该很清楚吧?不好意思,因为我说实话,说实话就肯定很刺激!
五重唯识观的“遣虚存实观”是一个基本的理论,它说要把假的全部去掉,一步一步走向真的。五重唯识观的纲要就是这个“遣虚存实”。但是唯识里面有个最基本的认识,它说所有假的东西必须要有个真实的基础——假必依实。我们通过分析可以知道它确实是假的,但是它不能凭空出来,一定要有个真的东西把它弄出来。我们有一种认知是这样说的:只要你认为某个东西是假的,那么你起码要知道什么是真的。成都有个师兄是学控制论的,他就说:“一个假的出来了,那就肯定有一个真的去检验它,因为假的是不能检验假的。”其实这种说法也是错误的,因为小偷也可以捉小偷的,贼喊捉贼嘛!
但是唯识说,起码要有一个最根本的真理,才能说其它的是假的。所以“假必依实”是它的一个最基础的理论。它说我们的世界观就是要把假的全部去掉,去找到真实的。“遣虚存实”就成了它的最基本的观点,后面的四个观也被它笼罩住,这个叫做“总观”。
“三性三无性”中的依他起性,它认为我们五根面前的东西纯粹是假的。假在哪里呢?一个东西自然地显现出来,它是什么你都不知道,你一下就说它是物质的,或者说它是上帝造的、安拉造的,这个认知是假的,绝对是错的。那么它到底是什么样的呢?这个时候唯识说它是我们的心识造的。心识怎么造呢?——心识依缘而造的。这个叫做“依他起性”。
“依他起性”是什么意思呢?就是一个东西不能独立地、唯一地、自我性地存在,不能不依靠其他而存在,一定要相互依赖(观待)而成立。唯识的“识”的意思就是分别,有分别就成了观待、阴阳。无极生太极,太极生阴阳,阴阳出四象,四象出八卦——整个世界就形成了。这个是道家的世界观。在缘起的层面上的世界观,道家是有一定道理的。
但是在根本上,佛家认为“太极”这个东西是不正确的,它认为世界的根本是般若。但道家他说世界的根本是太极,人格化就成了“三清”。而我们佛教有五方佛、一百个本尊,都差不多。基督教也一样,它有圣父、圣子、圣灵。圣灵是法身,圣父是报身,圣子就是基督(化身)。基督为世人承担苦难,这很动人的。我们不管他的教义的根本是什么,就这个行为来说,它是很了不起的。我们佛教的化身就是释迦牟尼佛,更牛,“挖肉喂鹰,舍身饲虎”,除了这个他还告诉我们世界的本质是什么样的,还教我们成为跟他一样。所以释迦牟尼佛更伟大!我不是在搞宗教比较学,但事实就是这样的。
唯识说这个世界是依因缘而起的,依心的分别而成的,这个叫做“依他起性”,也就是说世界唯心性。那你会说:“那是不是心嘣的一下就这样出来了?”不要认为心是一个东西,它里面不停地冒出东西来。如果这样,心就成了上帝。一切境相由心现,我们很多时候会把心想象成上帝。其实心本身也是一个假象,心也是空性的,所以心不是上帝,它不是一个实有的东西。如果它在我们的观念中成了一个实有的东西,那实际上跟书上说的大梵天是一样的。
所以说出现一个现象的时候,它是依因缘而生起的东西(因缘就是心的不同的分别)。这个分别还需要增上缘,甚至还需要别人的心的参与。但是在个人的层面上,你的世界就是你的世界,不需要别人参与。但是我们的心有互相交错的(共业),那实际上还是有别人的参与,它是依各种各样的缘而显现的。但是在你的层面上,就是心以不同的方式捏造出一个事物来。比如眼识有九个因缘:依靠眼睛才会出现这个样子,眼睛瞎了就看不到了;一定要有光;一定要有“我”,以“我”的方式来看,“他”看到的样子就不同了……一共有九个因素。这样一个现象出现,按照物理学说的,我们看到的东西是光投射入我的后丘脑而成像的,而佛教说这样的一个现象需要九个因缘。粗分是九个因缘,细分可能还更多。
它是由很多因缘组成的,这个杯子绝对不是一个实有的、唯一的东西,它不可能离开很多因缘而成立,这叫做“依他起性”。换个说法,有没有一个最细微的东西存在,比如分子、原子、量子或者超弦(最新的理论)?它是最细微的,我们的肉眼看不到,但它确实是以独立、唯一的方式存在,会不会有这样一个东西呢?绝对不会有,唯物主义这种想法注定是错的。
为什么不会有呢?这就牵涉到中观的离一多因、有无生因等等这些理论。有没有这样一种东西存在?没有!为什么?没有学中观的就很麻烦了;学过中观的,这一点就很容易理解。我们以前经常说:兔子能不能追上乌龟,微积分的微分为不为零?这些理论说明了这个世界上不可能有一个独立、唯一、不变的东西。
如果有一个不变的东西,我们用什么去发现它啊?我们只能靠眼睛去发现嘛。如果真的出现了这样一个东西,这个被发现的东西跟我的心识一定要一致嘛。但我的眼识都是变动的,我怎么可能去发现一个不变的东西呢?永远都不可能!我只能通过意识去想象有一个不变的东西。想的东西全是假的嘛,比如你想一个“上帝”,那我想一个“上上帝”;你想五百万,我想五千万,想出来的是不行的,靠我们的现量直接认知的东西才是真实的存在。也就是说,我们没有办法靠变动的心识去找到一个不变的实有的东西(这是《中观庄严论》里面用的一个观点)。也就是说任何东西只要出现在我们的心识面前,两个字——缘起!
缘起在唯识里面就叫做“依他起性”,“依他起性”有真和假两个层面。它说外在的相是属于虚的,要把它去掉;但是从识的层面讲,它是真的。依他起性“半真半假”。在缘起层面上,我们要把认为它是物质的执著去掉;然后恢复它的本来面目——心识的显现,它认为这是真的。但这个“真”只是相对于物质性或者是上帝性的执著而言的,更深的一层“真”,最后的圆成实性到底是啥玩意儿,佛法的伟大,就是知道那个“玩意儿”到底是什么。知道了,你就是圣人;不知道,你就是凡夫。
大家觉得可能不是这样,但实际上就是这样的。我们经常说参话头“念佛的是谁,念佛的是谁”,好简单嘛,你知道念佛的是谁就搞定了。知道了喝茶的是谁,杯子到底是个什么玩意儿,你就搞定了,你就是佛。搞不定,那你就是凡夫。本来是佛,因为不知道,所以成了凡夫——悲催,很浪费生命。那能不能够知道这个本质呢?绝对可以知道的,我们讲五重唯识观的目的就是要让我知道它到底是个什么。
我们的科学用了很多方法,想知道世界的本质是什么。现在的粒子加速器这些东西就是为了知道它是什么。但是到现在都搞不定,希格斯(得了诺贝尔奖的科学家)到现在已经宣布他的东西是错的,他也没办法。然后基督教或者伊斯兰教就非常野蛮:不用你了解,直接告诉你世界是上帝造的、安拉造的,信者得救,不信你就下地狱。简单粗暴,一点都不负责任!
佛法就“惨”了,佛法就要像我这样的,整天给你说那么多——勾匡剋,费尽苦心!元旦节,让大家都不能休息,跑来听我在这里扯淡!佛教就是一定要弄清楚,你要通过你的慧业(逻辑和修证)去拣择世界的本质。
唯识认为最后的胜义层面上的存在不是依他起性,而是圆成实性。任何一个事物都具备这“三性”,但是这个“三性”都是没有本质的,所以叫做“三性三无性”。唯识的第一重观(遣虚存实观)就是要遣除遍计执性,保留依他起性和圆成实性。在这个事相上,它是一个“分观”,前面的叫做“总观”。总观是什么意思?遣虚存实是一个总的观的方式,就是假的都不要,真的就留下来。(五重唯识观的“观”有修行的意味,有取舍的意味。)然后五重唯识观的第一重观的具体任务(分观)是什么呢?就是要遣除遍计执,留下依他起和圆成实。
依他起是什么意思呢?就是要证明这个世界不是物质的,不是上帝造的,而是我的心显现出来的。记住,心不是这里啊,这里是心脏,不是心。心脏跟心是有区别的。如果世界在心脏里面,那就好办了,把心脏拿出来,想让它成什么样就成什么样。这是不行的,心跟心脏是两回事。我们对唯识里面的“心”这个词汇,很多时候是缺乏了解的。我们往往有时候认为心就是意识:“你说一切境相由心现,那么你搞两个美女或者美金出来。”你不行的,你只能想,它现不出来的。实际上心不是意识,心是可以显现出很具体的东西来的,它是一种作用、一种能力。意识只是心的一个工具、一个力量。心可以显现出东西,还可以思维它是什么,意识就是能够思维的这一部分。我们要把心和意识区分开。
遣虚存实观就是要确定这些现象不是物质性的,它用的是什么方法——中观。五重唯识观的第一重就用到了中观,后面也牵涉到。我们平常教的眼识上的单空的修行,实际上就是遣虚存实。我们去感受它“假的、假的”,实际上是要破掉我们心里面对它的错误认识(实有感)。
这样一个钟放在那里,其实我的眼识只是显现出它圆的样子,但是因为我以前摸过它,我的意识里面会觉得它是凉的、硬的。这其实是我的意识对它的认知,实际上我的眼识只是显现出它的形色(圆的)和容色(粉红色)。我的意识觉得它是这样、那样的,这种觉得是错的,万一它不是呢?比如我眼睛一闭,它被你们拿到微波炉里面烤了一会,那我就上当了——我摸上去,热的!
大家要去思考这些道理,这就是唯识的修行,不然你会被眼睛的很多事物所骗。显现了一个东西,我们的意识一下就附加上去了。看到一个女的,马上就觉得是美女,因为很多观念导致你认为她是一个美女的形象,你附加了“美、喜欢、贪欲”这些观念上去。实际上她是个什么,这不能分析的。如果去分析,她就变成了脓啊、血啊这些东西(这是不究竟的分析)。再深入分析,那就是空性,无丑无美的。如果你觉得她是空性的话,贪欲就会被去掉,原理是这样的。这些唯识的道理,大家要细探究、细研磨,这样很帮助修行。
中观四夺的第一步就是夺境,在色法这个层面,实际上就是第一观——遣虚存实,它遣除的是我们的意识对这些物质的错误判断。这种错误判断会在我们的心里面形成一种感觉,这种感觉极其的坚固和错误。概念上很容易明白的,上师告诉你“世界是唯心的,不是物质的”,然后你就像小学生读书一样开始朗诵。但是朗诵完了,你的心还是直接感觉它就是物质。也就是你学的这些东西只是概念,根本没用。没用就不能修证;不能修证就不能解除痛苦;不能解除痛苦的话,佛法拿来干什么?真的是不如人民币有用!人民币可以买冰淇淋吃一吃,生了病可以去医院看病。所以一定要把这些概念变成觉受!
如果觉受达到很强的程度,那个作用就出来了。在行蕴上我们克服贪欲、嗔恨这些烦恼;在色蕴上也会起到作用,禅定如果很厉害的话,我很疼的时候,一凝神就不疼了。相不相信能做得到?绝对做得到嘛,进入二禅以后,心就不拣择了,他一下子进入那种状态里面,身根的觉受就没有了。
以前越南有个广德和尚,为了抗议吴庭艳摧毁佛教,点火自焚。他动都不动一下,很多人都觉得不可思议:“多么强的意志力啊!”我看了发笑:凭意志力能行吗?以人的意志力是不行的,怎么都得动一动。当然也有极个别的,比如邱少云。但那是不是真的,我不知道。广德和尚那个是真的,有照片和录像拍下来的,就是一动不动的。他进入二禅,随便怎么烧都不会疼。烧完以后,他的中阴可能去投胎了(具体不知道)。
有些修证很厉害的大上师,他身疼的话,他一下就进入定里面去了。而且学大圆满的基本上都是修法性定,他一下进入法性定里面,就不疼了。我们就傻了,怎么摸他都没有反应。在那种状态里面,他就不会跟我们说话了。所以他要来教我们的时候,他一定要出定,要跟我们一样,这个叫做“火车人规则”。什么叫“火车人规则”呢?《黑客帝国》里面的尼奥神通不得了,结果到了火车里面就被火车人揍,火车人说:“在我这里,你就得照我的规矩去做。”道理是一样的(佛菩萨到我们这里就要守我们的规矩),“气死”他!真的是这样的,没办法。如果他越出我们六根的范围,那就变了,我们看不到。
那么遣虚存实,就是要去“夺人夺境”,要让我们的心不再认为外境和身体是实有的物质,而只是心的幻现。它的分观就这样的。它的总观就是要把虚假的都扔掉,把真的留下来。那么我们通过中观去修遣虚存实,我们会一下子认为这些都虚假的,但是它的样子还在,甚至还有作用。你的心认为它是虚假的,不代表它不硬,不代表它不凉,不代表它不是圆的,只是说它没有自己的本体,它是你的心捏造的。达到这个目的就行了,这个时候就叫做“一切境相由心现”或者叫做“如梦如幻”。
梦幻中的东西也可以有硬度,我们不要老是认为梦幻就是没有硬度。因为我们在梦中也会开车,你抓的那个方向盘也是硬的。在梦中我们还可以跟朋友拥抱,等等。如果你抓的方向盘是如梦如幻的,车子怎么开啊?所以说你那个时候也抓得到东西,就像我们现在一样。我们如果证悟了以后,就会觉得这是一场梦——虚空打疙瘩。根本就没有的东西,通过心的执著就会成为这么一个样子。
这样推论下去,这个世界是很可悲的。为什么说很可悲呢?我们的爱情、事业、家庭,我们所崇敬的东西,甚至上师的身体,全部都犹如梦中的东西。但是我们却在这上面付出很多的执著,悲不悲催啊?!我们的很多痛苦、很多很多纠结都是为了这些东西。
所以我们以前教的中观的“夺人夺境”,在“色蕴”这个层面上就是遣虚存实。它要起的作用就是让我们的心失去对外境和身体的实有的执著,然后我们因此也失去附着在那上面的过分的关爱或者嗔恨。普通人就是这样,如果外境让我舒服,我就喜欢;让我不舒服的,我就嗔。比如我们对厕所都是充满嗔恨,因为你进去以后,鼻识就开始发生作用,让我们不舒服,所以我们经常要在家里点檀香。
我们的心总是希望留在让它愉悦的地方,但实际上这些东西不是真实的。我们希望留在愉悦的地方、排斥不愉悦的地方,这是一种执著。而如果我们的心能够越过这些假象,达到真实的时候,附着在这上面的快乐和痛苦会因此而消失,这就是涅槃!明不明白啊?没什么复杂的,只是我们做不到。
那是不是这些东西消失了就是涅槃?不是的。如果你认为外境消失了就是涅槃,那很简单,把它拿走——但还是没有涅槃。你说:“还有其他的现起呀。” 有个方法可以让所有现起都消失:一棒下去,昏了——还是没有涅槃。你说:“那是因为那时候没有觉知了。”我告诉你们嘛,有人禅修到很深的程度,所有的东西都消失了,完全的明觉,光明炯炯!但那也不是涅槃,因为它不彻底,它只是心捏造的一些现象而已。
所以一定要去找到心完全不捏造的时候的样子,那个叫做自然本智,它本来就是这样的,那里是没有分别的。它不会生也不会灭,没有运动,所以叫做“不生不灭”;没有时间性,所以叫做“不来不去”;它没有好坏,所以叫做“不垢不染”。那个才是本体,那个才叫解脱。佛就是在里面,他永远在那里面;菩萨还不行,菩萨还会进进出出,出来搞累了又进去休息一会。然后休息久了,菩提心又折磨他,又出来劳动。到八地以后,进出的方式就比较细微了,但是实际上还有进出,只有佛是彻底的始终一如。所以说我们一定要去找准那个东西才行。
要找准那个东西,第一步就是要遣虚存实观,你一定要花很多的精力去做这个事。首先是思维中观的这些道理:我为什么要认为它是没有实质的?不能你说了就算,否则就变成唯物主义:它就是物质的,你不信就批斗你!佛教不能这样,否则就完蛋了。也不能说它就是上帝造的:上帝的灵在水面上运行,手一指,就有了光。然后一不小心造了一个亚当出来;然后觉得他太寂寞了,取出他的一条肋骨造了夏娃;然后你们开始烦恼吧!这也不行的,不能你说什么就是什么,一定要有证据。
证据是要有逻辑的,所以我们要去学中观。唯识里面也有讲这些,我讲《八识规矩颂》的时候讲过。我们通过逻辑证明它就是没有本质的,只是心的一种显现。解释《入行论》第九品的《净水如意宝》就是说这些的。这个是本质,菩提心也是为了完成它,这个东西叫做胜义菩提心。而缘起的、造作的菩提心,是为了让我们的心能够觉知到它(自己)而做的前期的铺垫工作,到了后面的胜义菩提心是无造作的。因为处在那个状态的生命,他的慈悲是自然的,他不需要命令自己:“我一定要救你!不救你的话,我违反慈悲心。”这样的话,实际上是反衬你的菩提心。因为建立了“我”跟“你”。那个时候哪里有“我”跟“你”啊?在那个状态看你,你没有存在的方式,你不存在的。没有“你”,没有“我”,我怎么救你啊?所以说无佛无众生!
但是在显现上有这些,我们有虚假的执著的以后,那么他在救你的时候,他心里面知道这些是虚假的执著,你却不知道。所以他告诉你:“你这些所谓的痛苦、纠结都是扯淡的,你不要扯了,不扯就好了,没有其他什么。”但我们总是忍不住要扯!轮回就是这样的,轮回非常有魅力。这有时候是很麻烦的,你硬要猪不吃潲,要它谈恋爱,这是不行的,一定要先把猪变成人。我们现在都是猪,包括我在内,我正在努力地变成人。所以我们一定要达到这个层面才能知道,原来不造作是最快乐的。
记住啊,进入法性以后不是什么都没有,它恰好是倒过来——什么都有。进入法性以后,用一个比较赖皮的说法,就是“不好的我都不要,好的我全要”。这是一个支票,大支票,空头支票,你们自己去填写。这个支票是不是真的,你们首先自己去检测,然后去填写。你可以填一个“佛”——兑现了,你就成了佛;填个“菩萨”,然后你就成了菩萨;你也可以填“地狱”,买口锅。这是由你决定的。
其实这是一个很了不起的东西,它让我们对生命充满了希望。不像唯物主义那样,唯物主义让生命充满了绝望:我所有的努力奋斗,到死的时候就全完蛋。以前中央的一个大领导下面的一些人因为官位上的事情不服,这个人很豁达,他说:“不要想不通,想不通,看烟囱。”你只要看一下烟囱,有什么想不通的?最后我们都会变成烟囱上的缕缕青烟,虽然很浪漫,但是一点都不乐观。
而佛教不是这样的,它说我们是很有希望的。你要是不聪明,你可以去净土。净土太漂亮了,没有痛苦,想有什么就有什么。死亡绝对不是冷冰冰的,不是什么都没有的那种绝望。佛教还可以有证悟,永远“活”下去。“活下去”不是以现在这个方式活下去,这个方式是活不下去的,我说的“活下去”是以佛教说的“常乐我净”。它是一个很有希望的东西。
我们现在绝大部分的人都生活在绝望里面,拼命地去挣钱,认为这一生只有几十年,该吃的就吃,该玩的就玩,要好好地享受。其实这跟死刑犯最后的十天是差不多的:哎呀,你快死了,吃点好的吧,最后枪毙的时候,给你一顿断头饭。我们现在的努力就是这样的,你说荒不荒唐啊?因为反正要死了嘛,我们该干什么就干什么。大量的完全没必要的痛苦肆虐我们的心灵,然后堆积成很多的灾难。街上的老太婆摔倒了,没人敢去扶她。有人在楼上要跳下来,下面没有一个人去劝的,“你怎么还不跳啊?阻碍我上班……”人心已经堕落到这种地步了。原因是什么?——我们绝望了!
我们可能不去想这些东西,但是实际上已经绝望了。很多人拒绝去想死亡以后的事,因为科学已经得出了结论,死亡以后就什么都没有了。那既然是这样的,他就开始乱来。当然因为这一生毕竟不是十天,还是有几十年,所以我们就制造了让我们在这几十年尽量满足的一些东西,比如艺术、各种各样的饰物,等等。然后,又怕我们互相斗得太厉害,就制定了法律、道德这些东西。但这无非就是让你那十天不要弄得太麻烦而已。对于最后的死亡,这些都毫无意义。
唯物主义是非常让人绝望的东西。而佛法不是的,它一片光明。你看藏地那些修行修得很好的老年人,满口黄牙,哈喇子直流,一脸晒得漆黑,摇着转经筒,开心得不得了。我们汉地呢,一个个穿着名牌,一肚皮的纠结!哪个才是合理的?哪个才是幸福快乐的?这个问题值得思考。以前我跟大家讲过靳羽西的故事,靳羽西问一个藏族妇女过得怎么样,藏族妇女说她整天摇转经筒、晒太阳,靳羽西觉得她很可怜。然后那个藏族妇女问她过得怎么样,靳羽西说:“我经常飞来飞去,今天东京喝茶,明天埃菲尔铁塔照相。”(当然这不是原话,大概是这个意思。)那个妇女看着她:“哎呀,你好可怜哦,都没时间念观音心咒。”人嘲笑猴子,猴子也嘲笑人。到底谁是猴子?我们是猴子,那些佛菩萨不是。
我们这一套是没有用的,对自他都会制造痛苦。事实不是这样的,我们是虚假的,我们是在错误的认知上建立各种各样的世界观、价值观。而佛菩萨说的那些是真正有意义,而且是我们都可以做得到的。但是我们这一生却没有去做它,两个字——悲催!不但悲,而且催!
遣虚存实观在实际的运用上就是这样的,它要在色境上反复地夺人、夺境,然后让心停留在“一切境相由心现”这个层面上。但它还是有现起的,有梦幻般的现起。在修行上的一个要点,就是要反反复复地去做。我们以前讲过很多这类的方法,比如观想激光射自己的身体(以前没有学过的就有点悲催,那也没办法,以后补课吧)。面前的桌子,观想用光去射烂它,去感受它完全是没有实质的,像梦中的东西一样,只是一个影子。
这是外境。然后是内境(身体的感受),你的心要去感受它完全像梦中的感受一样。你说:“这会有什么用呢?”这在逻辑上,我是没有办法回答有什么用的,逻辑推不出来的,这是从修行来的。但是我可以告诉你一个结果,你可以去做,用不了多少时间,它可以得到证明。这还不像练气功,气功很多时候会练出毛病来,但练这个永远不会出毛病,最多是做不下去。
慢慢地你的沉重感会消失,然后你对身体的明知能力会越来越强大。你会发现你对自己身体的变动的体会非常的细腻,甚至你还会发现你开始可以调动身体中的某些东西。如果发展到极致的时候,就会出现上师堪布慈诚罗珠老人家说的那种情况。他说:“怎样才叫做不是初学者呢?你喝了一杯毒酒(可以马上毒死人的)进去以后,不用吃药,可以自己把它排出来,身体不受一点伤害,这样就可以称为不是初学者了。”这是靠对身体的感知,感知到很深。当然在感知中间也有一些修气脉的方法,但也可以不用观气脉的。比如我们观想金刚萨埵的甘露从头顶冲下来,首先是头脑想,后来就是感觉了。大家记住,这是修行的一个窍诀。就是感觉真的有清凉的东西从头顶顺着身体流下去。
唯物主义是不承认这些的,它说:“实在的物质跟虚假的想象怎么能连在了一起呢?”它不承认这些东西,但是实际上它又承认心对物质有作用。辩证唯物主义说:“精神是由物质产生的,精神又可以反过来对物质产生作用。”
既然你承认这个的话,那我这种想象对身体当然有作用,不然神经病怎么形成啊?神经病都是想成的。神经病的形成,是因为他串习的东西是错误的。但是如果你按照佛教这种正确的方式去串习、观想的话,它就会起到非常正确的作用。所以我们去感受身体是虚假的时候,慢慢你会发现你对身体的执著减轻了,但是你控制它的能力却强了。
什么叫做执著,执著的苦果是什么?它呈现在你的六根面前,反过来控制你,让你痛苦,这叫做执著,或者轮回。你不自主,你没办法自主。你怎么自主啊?饿了就要吃,冷了就要穿衣服,一日三餐搞得很辛苦。要是有人打我的话,我会疼。这就叫做执著,很现实的。我们不要把执著高级化、学术化,其实执著就是在现实中控制我们的。那你说:“我们不要执著了,是不是意味着不要这些东西了呢?”并不是的,是你控制它,不是它控制你。
你去长期串习,就会做到这样,这不是一天两天就做得到的。很多人学佛修行很不踏实,他修了两天就说:“哎呀,你不是说可以轻安吗,我怎么一点轻安都没有呢?”他基础的也不去做,连基本的虔诚心都没有,做了两天就要有结果,那怎么可能啊?好像李嘉诚是一晚上就做成了一样。修行得到的结果比李嘉诚还“吓人”,这肯定要有一定的付出才行。
有很多人在付出之前就害怕上当,所以说你先去闻思、拣择,确定了它是真的你才去做。值得你做,你才去做;不值得你做,你做来干什么?但是如果你决定了要去做,你就要狠狠地去做,下定决心勇往直前。学佛的人最忌讳就是首鼠两端、畏首畏尾、探头探脑,今天修行一下,马上又想:我太累了,我要休息一下,我还是去喝点酒、跟大家玩一玩,那个不现实,这个比较现实……但是这个现实的东西久了以后,最后就变成极度不现实。当然也可以说很现实,比如老呀、病呀,它也很现实的。人都是这样的,我们所谓的正常人,其实一点都不正常。像我们这种变态的人,才是真正的走向正常。这叫唯物主义辩证法,我们要用发展的、运动的观点来看待事物。
所以说要长期这样去做。夺人夺境,夺久了以后,你会自然就处在一种无执的、很轻安的状态里面,这个时候佛法的作用就出来了。这个人就会变得不再让人讨厌了,他自己也会很舒适、很宽广、很柔软,心很清晰明亮。
心不清晰明亮的、变态的人,别人碰到他很在意的地方,他的反应会跟正常人不一样,很受刺激。因为他心里有很强的偏堕。我们举一个大家听了可能有点寒颤的例子,如果一个人非常爱另一个人,比如我非常爱我的女儿,你要是说她什么,我的心一下就收紧了,因为我非常执著她。那些老年人、快死的人,你不能在他面前提“死”的,因为他非常怕这个。就是这样的,人的执著会形成各种各样的不妥。
但是一个修行修得很深刻的人(仅仅在这个层面,暂时不提后面的),他会变得非常的正常,少了很多乱七八糟的纠结,活得很自然,而且很聪明。我们为什么不聪明呢?因为我们往往是被各种各样的错误观念扼制住了。不聪明有两个因素,一个是先天(前世)造作的结果。我们的脑轮(唯物主义称为大脑的皱褶)这部分差了,物理层面这部分差了,这往往是先天带来的,先天就是前世的意思。还有一个因素是后天的学识少了,培养的环境也很决定问题。
一个读过大学的人跟没读过大学的人的差别,不在于他们学的知识,而是那个环境。那个环境造成了他认知世界的基础观念不一样。他们说学到高中的时候,会形成一种判断世界的方式;大学又是一种;研究生又是一种;博士生又是一种。越往上走就越不好走,走到最高就是宗教。你们牛啊,一下就走到宗教!因为宗教一定是最根本、最彻底地去看待世界的。
所以我们如果通过这个方式很好地去修行,达到这一步的话,人就会很愉悦。修行的方式有两种:一种是思维的方式;第二种是我们以前讲的那些中观修行的方式。这个阶段的中观修行基本上处在单空的层面,它的结果就是引起我们“一切现起如梦幻泡影”的觉受。这个题目讲下去的话,十天也讲不完,但是我们讲到这里就行了,不然后面的四观就没时间“观”了。
“遣虚存实观”为什么叫做“空有相对”呢?修中观的时候要舍有取空,它这里不是这样的,它是要舍空取有。因为它说的“空”就是假的意思,“有”就是实的意思。所以唯识说的“空”跟中观说的“空”是有差别的。中观的“空”就是“存在而没有实质”的认知;唯识的“空”是指:它是假的,不要它。
那么第一步的“不要”就是我的心对外境的错误认知。至于这个样子(外境),它还是放在那里,没关系。明不明白啊?学中观的肯定能够明白的。就是外境如梦如幻地存在,但我的心已经不认为它是实有的了,我改变了对它的错误认知。这是第一步。这个“改变”不仅是概念上的改变,而且是直觉的改变。就像我刚才说的,我在概念上觉得它是冷的,但它不一定是冷的,有可能你们把它拿到微波炉烤了一下再放在这里。如果这时候我还认为它是冷的,手摸上去,马上就焦了!所以眼识看到的只能是形色和容色,而且眼识也不是真的,它不是有实质的东西。
这个训练表面上看起来没什么,但是它非常的重要。这是第一步,后面的观如果没有这一步作铺垫,往往都做不起来。这个主要是针对色,后面的是针对受、想、行、识。第二、三、四观是对受、想、行,最后一个观(遣相证性观)是针对识的。针对识的时候就没办法再单空了,一定会变成现空双运——真正的空性。走到最后我们会发现它跟我们学的中观是一样的,所以说他们在学术上把中观和唯识弄来搞对立,真的是扯淡!通过修行你会发现这些道理其实只是从不同的侧面去说,说得更细而已。好,第一个就是这样。
第二个叫做“舍滥留纯”,舍滥留纯观是心境相对。为什么叫做心境相对呢?就是说这个时候我们已经不认为它是物质了,也不认为它是上帝造的,而是我们的心的一种捏造(显现)。那么它是怎么捏造的呢?首先要捏造一个相分出来,我看到的样子就叫“相分”,识的这个层面叫做“相分”。同时我一定有一个捏造的能力(证知相分的能力)。如果没有这个能力,相分怎么出来呀?如果没有这个能力,连它在这里我都不知道。这个叫做“见分”。
见分、相分是观待性的,相分没有了,相对于它的见分也没有了。但是我还有捏造另外的事物的根本的能力。比如我现在看到一个杯子了,如果这个能力消失以后没有其他的能力,我怎么看得到你们呢?我还有这样一个能力,这个能力就叫做自证分,它是“体“。自证分有个特点:它看见一个东西的同时,它一定明确自己看到的就是那个玩意,不再需要依靠其他的证明。这是现量的特点。我看到的就是它,不可能是其他的。比如说,我见到了一个人,他有两个鼻子,然后我告诉你们:“这个人有两个鼻子。”你说:“有没有搞错啊,人怎么会有两个鼻子啊?”但是我会说:“我就是这样看到的啊!”这个话的意思就是说,我看到的同时我能够肯定。这个肯定的力量就叫做证自证分。
这四分就是这样的,你们背了那么多名词,实际上就是这个。如果没有自证分的话,我看到一个事物、听到一个声音,我就没法确定。如果不确定的话,我会觉得什么都是虚幻的。那你牛了,修了中观!虚幻不代表不真切呀,虚幻是表明它是假的。假的不代表不真切呀,我们有时候看到很多假的都很真切的。我们对真假的认知也有很多层面,我们有时候相信眼睛,说听到的是假的;有时候又说看到的是假的,要摸到的才是真的;有时候摸到还不见得是真的,要发生作用才是真的。比如假币,我们能摸到,但是它不能发挥作用,所以我们说它是假币。
在世俗层面上,我们对真假有很多种分类。在唯识、中观的层面,这个真假的分类我们也得把它搞清楚。中观不说“真假”,而说“实有”。它说独立、唯一、不变的东西叫做“实有”,缘起的、组合的都是“假有”。唯识里面说,如果你在概念中认为外境是物质性的存在,这种认识是错的。它跟中观差不多。外境的显现是缘起的,这是真实的,这可以有。但如果你认为它是物质组成的,这就叫做遍计所执,那是不对的。到了最深的层面,它说连心的现象也是没有的,圆成实(光明)才是真实的,如梦如幻的显现也要取消。遵循它的第一观,遣虚成实。所以它的“虚假”是这样说的,跟我们平常说的“虚假”是不一样的。所以说学佛一定要把这些名词概念彻底地领会和体会清楚,这样才会有作用。不然就会变成一些戏论,说来说去,没有什么用处。
明白这四分以后,那我们怎么办?舍滥留纯的“滥”就是所有的这些相分,我们眼睛看到的、耳朵听到的声音、触摸的硬度、闻到的气味,这些具相的东西都是很泛滥的,我们要把它舍掉。“留纯”就是要留下产生相分的这个东西,这个东西是什么呢?它说得不彻底,它没有一下就说到自证分上去,它说只要留下见分(产生相分的能力)就可以了。我可以看到这个东西,也可以看到那个东西,这个时候我暂时不要这些相,我保留我的见分。实际上见分跟相分是一对的,没有相分就没有见分。但是我暂时做不到这样,我先在概念里面不要相分,我的注意力放到我的见分(能力)上,这就变成了舍滥留纯。
这在实际的观修中间是怎样的呢?第一步遣虚存实,我们已经感受外境是虚幻的,但它还是有样子显现出来。实际上那个时候是放松感不够。舍滥留纯观就是你要觉得这个东西不是如幻,而是彻底的如梦。你心里面觉得它根本就应该是没有的,真实存在的是你的那个能够觉知的能力而已。
能力其实有见分和自证分之分,没有了相分就马上会消失见分,只留自证分(本体)。但是我们不考虑这个事,我们只是在心里面觉得这些相分是没有的,完全是假的。记住啊,修到后来的时候,不仅仅是眼前的外境,包括我们的身体,我们能够觉知到的一切显现,全部都是不应该存在的,存在的只是我去觉知它的这个能力。
这个叫什么定,有人告诉我吗?——明知定!我以前在卡拉OK里面教给你们明知定,没人拿来用,以为很简单。其实这些东西都不简单的。你们老是叫上师教给你们一些窍诀,但是如果没有基础知识,那些窍诀来了就是一句话、一些你认为毫无作用的方法。因为前期的这些认知不够。
好,那我修行体会的时候,我去感觉周围的一切相分全是假的,然后心的注意力很安然地放在能够觉知的那个觉知上面,这就叫做舍滥留纯,即是不要相分。因为相分是假的,根据前面的总观的要求,就要舍掉它,留实(见分)。虽然这个“实”也不彻底,但是相对于相分来说,它要好一点。它是一个逐步朝前走的观法,是唯识的一种观法。
这个情况,我们在中观修行的途中一定会遇到,已经有人问我这个问题,这说明他真正的在修行。他说他在修行的时候,虽然还觉知到有现象现起,但心里面彻底认为没有相会舒服很多。我心里想:当然要舒服很多啦,舍滥留纯的嘛,这说明你不知道。
在观修中间,把所有的相忽略不计。它还是有现起,你没有办法让它完全消失,你只能够这样坐下去。但是当你的心不再去注意它,心力完全回到自己内心里面,保持那个觉知的时候,人就会很舒服。我用了“舒服”这个词,其实舒服不是目的。但是你就会体会到修行真是有滋味,你就坐得下去了。
他们说要去深山里面闭关,试试嘛?坐三天,你就屁滚尿流,你根本就坐不下去。我们现在试验的话,坐三分钟你就不行了,很恼火。心自然要去看这些相,没有相,你会不舒服的。我们经常孤独,为什么呢?因为你的心要取相,心不取相你就受不了。特别是老年人,那个孤独感真是惨啊,有时候比缺吃少穿还惨。这个时候就需要一个老伴,或者需要参加跳舞,原因就是他的心一定要取相,不取相就难受。
但你要是明知定做惯了以后,你会觉得取相才难受,人就可以很安然地在一个山洞里面住很多年。这些物质追求,今天去东京银座喝咖啡,后天去艾菲尔铁塔照相,你会觉得很傻,很累很苦。安住在明知定里面,人是很舒服的,很愉悦。而且带着强烈的智慧,绝对不会被蒙蔽。取相的时候一定会很蠢的,你听到这个观点,以为是正的;再听那个观点,也觉得很有道理。实际上是被人牵着走,或者被很多事物牵着走。但是在这个状态里面就不会,仅仅是舍滥留纯(舍掉相分)就可以做到这样。
刚才我说的四分,大家记住这个。舍滥留纯的观修就是我们以前讲的明知定的层面:自己的身体和周围的一切东西,根本不用理它,只是保持在我这个灵敏的觉知里面。至于这个觉知是什么,不用管它,你管不了的。如果把它弄清楚,那就不得了啦,你就开悟了。所以不用去管它,我们只是保持觉知周围的东西就像梦中的一样,根本不值得我们付出心力去对待它。付出心力只会把它越弄越大,越弄越大的话,到时候它就会倒过来咬你,这叫“逆化”。就是你制造了一个东西,它反过来让你痛苦。我们在政治上叫尾大不掉,或者叫忘恩负义。
这些痛苦是谁造的?——我们自己造的。我们把它造出来,它反过来让我们很痛苦。比如说我们去找一个爱人,是不是自己去找的?“你好漂亮啊,好温柔啊!”开始贪着,越陷越深、越陷越深。哪天发生破裂的时候,痛苦就开始了。金钱、权力都是这样的,甚至环境都是会这样的。所以佛陀规定头陀不准在同一棵树下呆三天。因为待了三天就会觉得这一块是我的,然后要是别人去坐的话,嗔心就出来了。离开这个地方,他就会感到不舒服。这样的事情我们人类做得太多了,比如搞房子啊,像我现在拼命要修禅修中心,都属于这一类的。
如果我们觉得这个世界除了一个真实的明知以外,明知中所知道这些现象根本就不值一提,全是虚假的,这个时候心的那个自在、曼妙、浪漫就出来了。这个状态中会有很多很牛的滋味,你会觉得清风如诗歌、白水如醇酒,真的会这样的。他的身心会产生反应,那个人是快乐的、幸福的、安康的。而且他一定会是慈悲的,绝对不会纠结。
我们有时候会认为贫穷的人、痛苦的人都是慈悲的,不是的,这是个错误的观念。我们以前认为穷人都是好人,富人都是坏蛋,是吗?其实人的好坏、善恶不能用穷和富来划分的,很多富人是坏人,但他们中间也有好人;很多穷人是好人,但中间也有坏人。穷富不是一个标准。标准是什么呢?在世俗上,我们可以用道德和法律去检验它;在佛法的层面,我们的心取相太厉害就会成为坏人。
保持在这个明知里面,这就叫做舍滥留纯。记住啊,要舍弃的不仅仅是眼识所显出的这些相,比如说我已经知道我的愤怒了,我不取相,也要舍弃它。这是在行蕴层面上的东西,是后面一个隐劣显胜观里面的。但是我这里只讲了眼识,然后心产生的各种情绪,比如爱情、愤怒、仇恨、各种各样的哲学观点,这些留到后面的隐劣显胜观里面讲。这里只讲了前五个感官(眼耳鼻舌身)所产生的现象,做到这个就可以了。
当这些现象现起的时候,觉得它完全跟梦中的显现一样。其实在这两个层面,就是佛陀讲的: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它就是解释这个的,跟中观是不是一样啊?其实是一样的,它只是取了这些词汇,跟你介绍了一些进入和认知的渠道而已。长期这样做下去,那个效果是非常明显的。
我们今天就讲这两个观,明天还有三个观。但是最后实际上只有一个观——如实观。它是怎么样的?——真实的。就是完全按照它设置的真实和虚假的层面,我们真的发现了真实的,安住在那里面,这就叫大圆满,或者叫做禅宗的保任。那么前面的这两个观就是我们要去做到的。
好,我说了理论,也说了修法。第一个,我们要遣除外境是物质的这种认知,通过四夺可以做得到。然后舍滥留纯,通过明知定觉得所有的现起完全是像梦中一样,根本不该存在,但是我们把它捏造出来。既然它是捏造的,那我们就不要再捏造了,我们保持在我们的觉知里面。它存在或不存在,都不理它,然后心会松掉很多。
心真的会捏造出很多东西来的,大家看过电影《美丽心灵》吗?里面那个数学家纳什,被证明跟他生活在一起四年的一个大学同学是完全不存在的。这太刺激了,我也很希望多来几个美女,然后被证实是不存在的,但事实上是不可能的。
我们的心真的是能捏造出这些东西来。很简单,我们可以试的,我经常对我女儿干这种事。我有时候干得很纠结,觉得自己很不道德。我非常爱我的女儿,我经常观想她是假的,然后我会发现我对她的纠结会少很多,她完全就是我的心捏造出来的一个样子,当这个样子去掉了以后,我的女儿在哪里呀?这就费思量了。多可爱呀,那么小就会写诗!——假的!我经常干这种事,你们不妨也干干这些事。
这样可以摆脱很多束缚。还有自己所希求的人格呀、自尊呀,所有让你痛苦不堪的事情,全部这样干。这就变成了痛苦的都不要。那么好的事情怎么办呢?虽然我要,但它还是假的;如果不是假的,我怎么能要呢?所以就变成“好的全要,坏的都不要。”我不是教大家去贪着,不是这样。因为这个前提是我们认清了这些现象的本质,认清了本质,我们就可以自主了。
今天这两观就讲到这里,明天讲后面的三观。有什么问题,大家可以现在提出来,只有几分钟了。因为这些是具体修行的东西,能有问题的人估计不是很多。前几天我们这里的一个师兄提出了刚才那个问题,我心里很高兴。我没有回答他,因为晚上太晚了。但是我心里很高兴,因为他终于问到了有点实质性的问题。这说明他是真的在修行,经过了思维的。
大家如果没有问题的话,我们就来回向。大家回去可以把这个“五重唯识观”在网上搜出来看一看,然后明天我们学习下面的三观。明天的三观可能要更具体,会牵涉到很多具体修行的东西。
【注:文稿内容未经讲授者本人审核校对。】
- 2015年十一禅七——五重唯识观第1课
- 五重唯识观 第2课(2012年1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