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讲义】
上堂课总结:
经文:舍利弗,彼土何故名为极乐?其国众生,无有众苦,但受诸乐,故名极乐。
佛自征极乐之名。乃欲广释其义。令闻者生信也。蕅益大师将极乐净土和娑婆秽土进行了比较。并详细解释四土的苦乐差别,即使是圣者,在娑婆和极乐都有差别,特别强调了圣凡同居土的殊胜,能够上和十方佛土同居,下和娑婆较量,且能够让“凡夫优入而从容。横超而度越”,因此娑婆凡夫应该因此生起信心,发愿往生。
这堂课内容:
经文:又舍利弗。极乐国土。七重栏楯。七重罗网。七重行树。皆是四宝。周匝围绕。是故彼国。名为极乐。
要解:七重表七科道品。四宝表常乐我净四德。周匝围绕者。佛菩萨等无量住处也。皆四宝。则自功德深。周匝(环)绕。则他贤圣遍。此极乐真因缘也。
讲解:先总释胜境。即极乐殊胜庄严之境。七重栏楯。横曰栏。直曰楯。俗云栏杆。庄严界畔。罗网庄严空际。行树庄严露地。一重行树。一重栏楯。重重相间。而至于七。
上覆以七重罗网。一一皆是金。银。琉璃。玻璃。四宝所成。七重四宝亦但略言。其实重重无尽。宝宝交错。周匝围绕。佛菩萨住处。
大本云。七宝诸树。遍满世界。所谓金根金茎。枝叶花果。亦皆以金。则名一宝。金根银茎。枝叶花果。亦分金银。则名二宝。如是三宝四宝。其宝间错。辗转增多。乃至七宝。
观经云。七宝行树。一一高八千由旬。一一花叶。作异宝色。琉璃色中。出金色光。玻璃色中。出红色光等。又云。妙真珠网。弥覆树上。一一树有七重网。一一网间。有五百亿妙华宫殿。此经文略。但言罗网。未言网间宫殿。
此中文有表法。表者显也。即借文以显义。借事以显理等。七重。表七科道品。三十七分。解在后文。四宝。表常乐我净四德。此土同居。有凡夫四倒。无常执常。非乐执乐。无我执我。不净执净。方便。有二乘四倒。常计无常。乐计为苦。我计无我。净计不净。合之二土有八倒。彼国同居。人人实具四德。常者。同佛无量寿故。乐者。但受诸乐故。我者。自在无碍故。净者。清净庄严故。皆四宝则自功德深者。人具四德。则自功德深。内因胜也。周匝围绕。则他贤圣遍。外缘胜也。此即极乐真因缘。
要解:此等庄严。同居土是增上善业所感。亦圆五品观所感。以缘生胜妙五尘为体。
讲解:此下别明四土。先明同居土因果。以善业观行为能感因。以缘生胜妙五尘为所感果。极乐此土。横具上三土。唯横无竖。此等庄严者。总指同居庄严。有二能感因。一、增上善业。即持名多善根之业。以念念即佛。乃成佛之亲因缘。净念相继。乃等无闲缘。以佛号为所缘境。乃所缘缘。言增上者。即增上缘。总摄前三缘。有大力用。为中道无漏善业。二、圆五品观。圆教观行五品位。谓随喜。读诵。解说。兼行六度。正行六度。以此二者。为能感之因。同居净土。为所感之果。以缘生胜妙五尘为体者。缘生。即因缘所生法。殊胜妙好。非同娑婆粗恶五尘也。同居之体质。亦即色声香味触。五尘为体也。
名词解释:圆教观行五品弟子位
八行位之一。略称五品位。天台宗立圆教之行位有八,五品弟子位即其中第一位。十信以前之外凡位区别为五品,在六即位中相当于第三之观行即(观行五品位)。五品,一般指专心于自己之实践行,故称弟子位。五品即:(一)随喜品,闻实相圆妙之法而信解随喜,内以三观观三谛之境,外用忏悔、劝请、随喜、发愿、回向等五悔勤加精进。(二)读诵品,信解随喜,并读诵讲说妙法之经。(三)说法品,以正确说法引导他人,更由此功德观自心之修行。(四)兼行六度品,观心之余,辅修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智慧等六度。(五)正行六度品,观心之功夫进时,自行化他事理具足,故在此须以六度之实践为主。
三谛:三谛,天台宗用语。为表显诸法的本然实相而立的三种原理,即:空谛、假谛、中谛等三谛。空谛谓诸法空无自性,体不可得。假谛谓诸法宛然而有,施设假立。中谛谓诸法其体绝待,不可思议,全绝言思。
天台宗认为三谛圆融之理是天然的性德,无论是佛界还是地狱,乃至法界任何一物,其当体当相都是圆融三谛。这是实相论之极致,称之为一境三谛。为令修行者实证此一境三谛之理,天台宗主张可以透过观察吾人之“一念心即是三谛圆融”。以此为观法,便是一心三观。
三止:
(一)体真止—体念真如之理,止息一切攀缘之妄想(偏真)。
(二)方便随缘止,又名系缘守境止—知空非空,止于诸法幻化之理;分别药病化益者。知空非空为方便,分别药病随缘历境为随缘,安住假谛之理而不动谓之止(偏假)。
(三)息二边分别止,又名制心止—知第一止偏于真,第二止偏于假,息真假二边而止于中谛。
- 《佛说阿弥陀经》第22课
- 《佛说阿弥陀经》第24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