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讲义】
上堂课总结:
上堂课讲了菩萨同闻众,说菩萨在同闻众中居中,有三个原因:相不定故、不常随故、表中道义故。首先讲了文殊菩萨,文殊菩萨被视为三世古佛、七佛之母。《圣无动尊大威怒王秘密陀罗尼经》云:“妙吉祥菩萨,是三世觉母。”根据佛教经典,文殊菩萨于无量阿僧祇劫前早已成佛,是空寂世界的“大身如来”、平等世界的“龙种上尊王如来”,现在世为“欢喜藏摩尼宝积如来”。在燃灯佛将成佛时,倒驾慈航为“妙光菩萨”,为燃灯佛说法,如今化现为菩萨,协助释迦牟尼佛度化众生。未来文殊师利还要在无垢世界成佛,号“普现如来”,故文殊师利菩萨是三世古佛。文殊在往昔时,曾为七佛之师;《处胎经》云:“昔为能仁师,今为佛弟子。二尊不并立,故我为菩萨。”义为古佛乘愿再来,助佛渡众。妙吉祥于古印度舍卫国诞生时,出现十种吉祥之瑞兆:一、光明满室,二、甘露盈庭,三、地涌七珍,四、神开伏藏,五、鸡生凤子,六、猪诞龙豚,七、马产麒麟,八、牛生白泽,九、仓变金粟,十、象具六牙;故称为妙吉祥。佛经曾记载文殊启发善财童子一路向南与善知识参学,又教化龙女八岁成佛,及领导阿难尊者于铁围山结集大乘经藏。
文殊菩萨为菩萨之首,表智慧,此经列为同闻众,表即使如文殊菩萨一样的圣众,也一样归于极乐世界,且倡导念佛往生,在《文殊师利所说摩诃般若波罗蜜经》中,文殊师利为了向大众介绍“一行三昧”的修持方法。
一行三昧:
在《文殊师利所说摩诃般若波罗蜜经》中,文殊师利为了向大众介绍“一行三昧”的修持方法,故请问释迦佛世尊说法。言:“世尊,云何名一行三昧?”佛言:“法界一相,系缘法界,是名一行三昧。若善男子、善女人,欲入一行三昧,当先闻般若波罗蜜,如说修学,然后能入一行三昧。如法界缘,不退不坏,不思议,无碍无相。善男子、善女人,欲入一行三昧,应处空闲,舍诸乱意,不取相貌,系心一佛,专称名字。随佛方所,端身正向,能于一佛念念相续,即是念中,能见过去、未来、现在诸佛。何以故?念一佛功德无量无边,亦与无量诸佛功德无二,不思议佛法等无分别,皆乘一如,成最正觉,悉具无量功德、无量辩才。如是入一行三昧者,尽知恒沙诸佛、法界,无差别相。阿难所闻佛法,得念总持,辩才智慧于声闻中虽为最胜,犹住量数,则有限碍。若得一行三昧,诸经法门,一一分别,皆悉了知,决定无碍。昼夜常说,智慧辩才终不断绝。”
这堂课内容:
阿逸多菩萨:
阿逸多译曰无能胜。阿逸多菩萨即弥勒菩萨。弥勒是姓,译曰慈;名字是阿逸多。姓与名合称为「慈无能胜」。指弥勒菩萨修慈心三昧,以大慈度众生,无人能超胜于他。
在过去无数劫前,有一仙人名一切智光明,值遇古弥勒佛,闻佛说慈三昧大悲海云经,即便信服出家,更发誓愿未来成佛亦号弥勒。他每日乞食自活,诵持慈三昧经,一心不乱。后洪水暴发,他不能下山乞食,饿至生命垂危。有母子二兔,为护法久住,舍身投入火中,令己肉熟,供养仙人。仙人看着已烤熟的兔肉说:“宁自受一切苦痛至死,也不忍噉食众生肉。”更发誓言:“愿我世世不起杀想,恒不噉肉:乃至成佛,制断肉戒。”制定将来其弟子不得食肉。说罢,投身火中,与母子二兔同归于尽。这是慈氏一姓的由来。
又弥勒菩萨发愿于刀火劫中拥护众生,所以称为慈氏菩萨。
慈者,慈予众生乐。修慈心时,若未离分别心,未能不起我、我所见,只能得梵天之福。若离分别,离我、我所,此则名为广大之慈,所有先世以来的罪障,皆得除灭。
弥勒菩萨本来比释迦佛早四十二劫学佛修行,但是为甚么释迦佛后来居上,比弥勒早成佛呢?
弥勒过去虽然值佛修行,但是他贪著名闻利养,求名利无厌;常奔走于豪门权贵之家,不乐修行。后来遇日月灯明佛教他修唯心识定。观察三界唯心,万法唯识;使他明白到一切处境无非心识之所变现。观人间富贵花间露,世上功名水上沤,如梦如幻,无一真实。使求名利的心,歇灭无余。
后来二人一起在弗沙如来座下修行。弗沙佛观见弥勒善根已熟,但其弟子善根未熟;观见释迦善根未熟,但其弟子的善根已熟。佛自念言:「度一人容易,度多人难。」遂决心度释迦先成佛。
弗沙佛欲使释迦菩萨早成佛,于是在宝窟中入火光三昧,等待释迦菩萨到来。释迦菩萨上山采药,见佛坐宝窟中放大光明,法相庄严,心生欢喜敬信,即翘一脚而立,合掌向佛,一心谛观。七日七夜以一偈赞佛:
天上天下无如佛,
十方世界亦无比。
世间所有我尽见,
一切无有如佛者。
释迦菩萨七日七夜以一偈赞佛的功德,令他超越弥勒菩萨九劫成佛。释迦是娑婆世界贤劫中第四尊佛,弥勒则是第五尊佛。弥勒现居于兜率陀天的内院,将来释迦佛的经法灭尽之后,在距今五十六亿七千万年后成佛,故称“当来下生弥勒尊佛”。
弥勒当来生于婆罗门中。长大后,观世间五欲致患甚多:观众生沉没在大生死海,甚可怜悯:自始不乐在家。
有一天,儴佉王(转轮王)奉上一座宝台予弥勒。弥勒受已,转赠诸婆罗门。不料婆罗门把宝台凿开若干份,然后平均分之。弥勒见此宝台于须臾之间被毁灭掉,了知一切法皆亦无常磨灭,故立志出家。
弥勒在出家当日,即于龙华树下成佛。成佛后有三会说法:初会有九十六亿人得阿罗汉果;二会有九十四亿人得阿罗汉果;三会有九十二亿人得阿罗汉果。三会得道之众,都是曾于释迦佛法中种诸善根者。
凡于释迦佛法中,如曾闻法、或曾念一句佛、或曾持一四句偈、或曾皈依、受五戒、或曾诵经坐禅、或曾于三宝中修种种善因;虽然未能了生死,到弥勒佛出世时,人人都藉此种种善因而得遇弥勒佛,受其教化而证圣果,是故弥勒说法时,常称赞释迦佛的功德。
释迦佛有慈悲愿力,愿在恶世度顽劣的众生:故释迦佛于五浊恶世的秽土成佛。弥勒成佛时的国土则充满福德之人。人民丰乐安稳;人寿八万四千岁,身高八丈;人常慈心,恭敬和顺。国土殊妙,地平如镜,金沙覆地,处处皆有金银七宝,无有乃至微细土块。由此可知,浊土乐土,皆是众生共业所感。
释迦佛曾咐嘱迦叶尊者言:“大迦叶不应般涅盘,须待弥勒出现世间。因弥勒所化尽是我弟子,由我遗化,得尽有漏。”
迦叶尊者现在于鸡足山入定。弥勒成佛后,三会说法已,人民开始懈怠。弥勒见众生如是,便领诸众人来至此山中,诸鬼神当与开门,众人皆见披着袈裟的迦叶骨身。是时迦叶出定,奉上释迦佛所遗传之金兰袈裟予弥勒佛。然后上升虚空,现种种神变后,即于空中灭身而般涅盘。
诸弟子见已问弥勒佛:“此是何人?似人而身小,身着法衣,又能作种种神变?”弥勒佛告众人言:“这是过去释迦佛弟子,名大迦叶,苦行头陀第一,得六神通大阿罗汉。彼时人寿不过百岁,以是小身能办如是大事。汝等大身利根,为何不作如是功德?”大众闻是语,叹未曾有。皆惭愧发大菩提心,勤奋用功。
由于佛经中说下一个应世的佛陀是弥勒菩萨,故而很多居心叵测之人就利用这个说法来惑乱众生,历代以来,利用弥勒下凡来蛊惑人心的邪教不少。唐宋就开始了,明清时代更甚。白莲教等都拿弥勒下凡来蛊惑世人,不但搅乱社会,还破坏真正的佛教。但这并不妨碍佛教真实和殊胜的教义。
历代以外,关于弥勒菩萨的故事也很多,梁武帝时的傅大士临终时说:“我从第四天来,为度汝等,次补释迦。”可证知傅大士是弥勒菩萨的化身。
五代时,在明州奉化县,有一身材肥大的和尚,整天笑呵呵的背着一个布袋,人称布袋和尚。他随处化缘,别人给他酒肉,他亦同样放进布袋内。他冬天睡在雪地上,起来时衣裳不会沾有半点湿气。将下雨时,他穿一对湿草鞋在闹市中跑来跑去,大家就知道快要下雨。将转晴时,他穿一双两三寸高的木屐在市桥上竖膝而眠,大家就知道天快要晴了。
梁贞元三年,他端坐于岳林寺盘石上说偈言:“弥勒真弥勒,化身千百亿。时时示时人,时人自不识。”语毕入灭。
在中国所有大丛林中,只要我们一踏进山门,就见到坐在中间、肥肥胖胖、慈眉善目、笑口大开在欢迎我们的弥勒菩萨。任谁见了他这个笑呵呵的样子都自觉心情轻快起来。就是根据布袋和尚的形象来设置的。其实弥勒菩萨现住在兜率天的内院,头载天冠,有三十二相、八十种好,是非常的相好庄严。为甚么我们现在所见的弥勒菩萨像多是肥肥胖胖,笑口常开的样子呢?因为笑口常开表大慈予众生乐;大肚皮表“大肚能容天下事”的广阔心胸,亦表怨亲平等的广大慈。
《要解》谓:弥勒当来成佛。现居等觉。以究竟严净佛国为要务。故列次。
圆瑛法师讲:梵语弥勒。此云慈氏。姓也。本名阿逸多。此云无能胜。当来成佛。龙华三会。度众无量。现居等觉之位。在兜率天内院。候补作佛。以究竟严净佛国为要务者。必以断深惑。度众生。究竟福慧二种庄严。净佛国土。为要务之急。故次列。
乾陀诃提菩萨:
关于乾陀诃提的意义,说法不一。《翻译名义集》卷第一:"乾陀诃提,此去不休自,念念流入萨婆若海,初无休息。"《阿弥陀经要解》 :"此云不休息,旷劫修行不暂停故。《阿弥陀经疏》:"不休息者,即教众生不绝。"《阿弥陀经通赞疏》卷上:"不休息,即化利有情,更无止息也。"又《阿弥陀经义述》:"乾陀诃提,此云赤色。"《佛说阿弥陀经疏》:"乾陀诃提者赤色。"又《阿弥陀经义记》:"乾陀诃提,翻为香意。"可见,乾陀诃提,意为他是一位于永不止息地自我修行。化导大众的高僧。
在五百阿罗汉的说法中,乾陀诃利尊者,是五百罗汉的第72尊。
但“乾陀诃提”的含义,即是不休息的意思,这个不休息,主要指自身修行不生厌烦的意思。
常精进菩萨:
常精进菩萨,又名常应时菩萨,以修行精进波罗蜜为最胜,虽证至等觉菩萨圣果,因众生常有诸苦,发愿于无量劫中昼夜恒时济拔一切众生,精进至极,永无退堕。
据《法华曼荼罗威仪形色法经》记载,菩萨妙冠,发垂两耳,身色柔白,左手摩膝,右持宝珠,跏趺而坐,光如炽虹,宝莲以为座,安住月轮殿,以无边广大之心,开净法门,饶益有情,入佛智海。
常精进的意思,即自利利他不息的意思。
常不休息和常精进,说的就是自利利他的菩萨行绝不厌烦。
《要解》云:不休息者。旷劫修行。不暂停故。常精进者。自利利他。无疲倦故。
圆瑛法师讲:旷者远也。此菩萨。从远劫修利他行。乃至今日。不暂停息。世界无边尘扰扰。众生无数业茫茫。爱河无底浪滔滔。故此菩萨不休息。常精进与不休息义同。其行亦同。上求佛道以自利。下度众生以利他。智悲并运。常无疲倦。故名常精进。
与如是等诸大菩萨:还有很多同样的大菩萨。上面四位菩萨,分别说明了菩萨即智慧和慈悲、自利与利他,永不休息的意思。还说吗明了无论是修证多高的菩萨,也要求生净土。
《要解》云:此等深位菩萨。必皆求生净土。以不离见佛。不离闻法。不离亲近供养众僧。乃能速疾圆满菩提故。
圆瑛法师讲:此明菩萨等得益。深位菩萨者。位邻极圣。深证等觉。已破四十一品无明也。必皆求生净土者。以不离三宝故。
以上是菩萨众,下面的同闻众是天人:
经文:及释提桓因等,无量诸天大众俱。
释提桓因:帝释天的音译,忉利天天主。忉利天,意译“三十三天”,以有三十三个天国而得名。居须弥山顶巅,中央为主国帝释天,为三十三天之主释提桓因(帝释)所居,四方各有八个天国,四角四峰,有帝释天保护神金刚手居止。帝释所居善现城,周长一万由旬,中有殊胜宫殿,周千由旬,外有众车、杂林、粗恶、喜林四苑,城外东北有圆生树,花香熏百由旬,西南有善现堂。为帝释之礼堂、会议厅。三十三天人身高一由旬,衣重六铢(约合2.4钱),寿一千岁,一日当人间百年,其天寿命合人间三千六百五十万年。此天天主帝释,为三十三天、四天王天之主。二十八天中,只有欲界的四王天与忉利天,因依须弥山的地界而居,故称“地居天”,夜摩天以上,都是凌空而处,故名“空居天”。
帝释天的来源:迦叶佛时,三十三个人(大部分是女人)发心修庙,死后生出三十三天。此天是唯一广有佛法,且可能修行的天界。帝释天未来成佛,号无著尊佛。
无量诸天大众俱:欲界六天、色界十八天、无色界四天。无量诸天。应指大千世界。四禅以下。诸天之数无量。大众俱者。总指在会十方天人。八部修罗。人非人鬼神等。无不与会。共秉同闻。皆为净土法门所摄之机。表净土法门广大而微妙,广大者,故无机不收,微妙者,三根普被。
以上通序完毕。
- 《佛说阿弥陀经》第12课
- 《佛说阿弥陀经》第14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