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堂课总结:
上堂课讲了为何要选择“持名念佛”,因为无论是集资清障还是修直观,念佛号都具备非常大的利益,最重要的是,可以契合弥陀大愿而往生极乐。
这堂课内容:
念佛所需要的一些原则:
出离心和菩提心:本宗的宗旨,是以修净土者的“心行”为“内因”,以弥陀的“愿力”为“外缘”,内外相应,往生极乐净土。因此,修持净土法门必须先发菩提心,也就是企求无上佛道的愿心;其次是发厌离心、欣求心,就是厌离这个众苦煎迫的秽土而欣求清净庄严的佛土之心。
三心:
1、至诚心,是真实为了脱生死而求生彼国,不是为求名闻利养而现精进相的心。
2、深心,对于阿弥陀佛在因地摄受一切众生的四十八大愿,抱着毫不怀疑的信心,专心一念地称念佛号,藉由佛力加持而往生极乐。
3、回向发愿心,将自己所修的一切功德资粮,全部发愿回向往生西方;再将功德回向一切众生,愿所有有情众生也都往生极乐净土。(三心乃佛陀为韦提希王后在观无量寿经中所讲:佛告阿难及韦提希:上品上生者,若有众生愿生彼国者,发三种心,即便往生。何等为三?一者至诚心,二者深心,三者回向发愿心。具三心者,必生彼国。)
四修:
1、恭敬修:依善导大师《往生礼赞》所释,于修五正行及五念门时,恭敬礼拜阿弥陀佛及彼一切圣众。恭敬,意业为主;礼拜,身业示尊:即身心并敬,为恭敬修。
2、无余修:专称佛名等五种正行之外,更不加杂余一切行,故名无余修。
3、无间修:“间”即间隔。相续修五种正行,不以余行来间,故名无间修。又,不以贪瞋烦恼来间;但凡夫之人不可能全无贪瞋烦恼,设起贪瞋之时,直下觉悟忏悔,常使清净,所谓“随犯随忏”。
4、长时修:所谓“长时”,并非必须年月长远,但从初发心之后,相续专修五正行、五念门,直到临终,于其中间,无有中止,即是长时修。此长时修为其余三修所通用,无论恭敬修、无余修、无间修,若中途退转,皆不得往生,故知为成就前之三修而说长时修,因此善导大师各于三修之下而说“毕命为期,誓不中止,即是长时修”。
五念:
天亲净土论云:若有愿生彼国者。劝修五念门。五门若具定得往生。何者为五:
1、身业礼拜门。所谓一心专至恭敬合掌。香华供养。礼拜阿弥陀佛。礼即专礼彼佛。毕命为
期。不杂余礼。故名礼拜门。
2、口业赞叹门。所谓专意赞叹彼佛身相光明。一切圣众身相光明。及彼国中一切宝庄严光明等。故名赞叹门。
3、意业忆念观察门。所谓专意念观彼佛。及一切圣众身相光明。国土庄严等。如观经说。唯除睡时。恒忆恒念恒想恒观此事等。故名观察门。
4、作愿门。所谓专心。若昼若夜。一切时一切处。三业四威仪所作功德。不问初中后。皆须真实心中发愿愿生彼国。故名作愿门。
5、回向门。所谓专心。若自作善根。及一切三乘五道一一圣凡等所作善根。深生随喜。如诸佛菩萨所作随喜。我亦如是随喜。以此随喜善根及己所作善根。皆悉与众生共之回向彼国。故名回向门。又到彼国已。得六神通。回入生死。教化众生。彻穷后际。心无厌足。乃至成佛。亦名回向门。
净业三福:观经云:欲生彼国者,当修三福:一者,孝养父母,奉事师长,慈心不杀,修十善业。二者,受持三归,具足众戒,不犯威仪。三者,发菩提心,深信因果,读诵大乘,劝进行者。如此三事,名为三世诸佛净业正因。
十念法:慈云灌顶法师十念法。是尽一口气叫一念,念十口气。印光大师十念法是一口气十念,或五念六念随方便。有法师介绍“三声三声四声”念法。净空法师有说:十声佛号,每天九次。现在也有说十念的意思是每天念十声,但长年坚持。
念佛的三个阶位:未能一心,先求专念,未能不乱,先学成片
一向专念:一直都是一心念佛,无诸异念。也就是善导大师所开示的:“念念相续,毕命为期。”
“一心”,就是心念专一而不散乱。昙鸾大师在《往生论注》中,明确开示道:一心者,心心相续,无他想间杂。智者大师云:“若用心存念,念念相续,余心不间,故名一心。”(《观音义疏》)
一心,就是专一其心,别无二念,亦即是阿弥陀佛再来的永明大师所说的“无诸异念”也。永明大师云:“当行道(经行)礼敬之际,念佛发愿之时,恳苦翘诚,无诸异念,如就刑戮,若在狴牢(狴(bì)牢:牢狱),怨贼所追,水火所逼,一心求救,愿脱苦轮,速证无生,广度含识,绍隆三宝,誓报四恩。如斯志诚,必不虚弃。”
天亲菩萨《往生论》云:“心常作愿,一心专念,毕竟往生安乐国土,欲如实修行奢摩他(止)故。”
所以,“一向专念”就是:一直都是一心念佛,无诸异念。这对净宗修学十分重要,是净宗修学的主旋律。所以阿弥陀佛再来的善导大师开示道:“相续即生(临命终时只要做到念佛之念相续(不被妄念间断),即得往生西方极乐世界)。若能念念相续,毕命为期者(终生这样行持的人),十即十生,百即百生。”(详见《善导大师净土教法》)
一向专念的关键是“专”。善导大师说:“教念弥陀专复专。”,即要“专称名字,相续即生 。”为此,就要“念念相续,毕命为期”,要“心专、行专,内专、外专,人前专、人后专,现在专、将来专”。
一向专念和一心不乱:有人说一向专念就是一心不乱,二者有同有不同,一向专念是说行持,一心不乱是说坚持这种行持的结果。一向专念在“专”,一心不乱在“证”。
功夫成片:功夫成片,不念自念,念佛念到产生初步的禅定,依靠佛号能够压住烦恼,且有洗了产生。
事一心不乱:心口相应,嘴里念什么,心里头就想什么。字字分明,一个字一个字清清楚楚。心不离佛,佛不离心。任何时间,任何地方没有间断,这个叫事一心不乱,可以不断而断见思惑。所谓“都摄六根,净念相继”,即是如此。
理一心不乱:理一心不乱,至少要破一分无明(无明共四十二分,十住,十行,十回向,十地,等觉,妙觉之四十二位各断一品之无明),所谓“心佛双泯,一真独脱,即入理法界。”,念到心也没了,佛也没了,灵光独耀,一真独脱,就入了理法界。正念的时候,念而离念,连念也离了,可是离念时仍然在念,无念而念。所以不住到任何上头去了。这时候,没什么叫心,也没什么叫佛,也没有一切。然而,本心的光明,这一句佛号,是明明朗朗,这就入了理法界。
附三惑:
见惑与思惑:三惑(见思惑、尘沙惑、无明惑)之一。惑是烦恼的异名,谓迷妄之心,迷于对境而颠倒事理。见惑是意识以法境为缘而引起的烦恼,谓迷于事物道理而引起所谓身见、边见、邪见、见取见、戒禁取见等的妄见。思惑是五识(眼、耳、鼻、舌、身)以五境(色、声、香、味、触)为缘而引起的烦恼,谓执着于事物而引起所谓贪、瞋、癡等的妄情。于尔前经是说,断此二惑即可得涅槃,免于三界的生死。而断此惑又有顺序,首先是断见惑,其次断思惑,断见惑之位称为见道,断思惑之位称为修道。声闻、缘觉是断见思惑而成阿罗汉(无学道),谓可免于三界的生死,获得涅槃。进至菩萨则是断其后二惑(尘沙惑、无明惑)。又以见思惑是声闻、缘觉、菩萨三乘所共通,故亦称通惑,而尘沙惑、无明惑是谓别惑。
尘沙惑:迷于界内外恒沙尘数法所起之惑障,称尘沙惑。二乘断除见思惑后,易着于空观而未能进一步了知众生之尘沙惑,及对治教化法,故此惑又称着空惑,致妨碍出假利生,化度众生。此惑为二乘趋入菩萨间所断,又称别惑,但通于界内外,须假观破之.
无明惑:由痴而对一切法无所明了,故称无明。即迷于中道第一义谛之烦恼!此惑乃业识之种子、烦恼之根本,声闻、缘觉不知其名,属界外惑,唯大乘菩萨,得定慧双修,万行具足,方断此惑,以中观破之!若论断位,则别圆二教不同。依别教之说,十信位能伏住见思惑,初住能断除见惑,七住能断尽思惑,八、九、十住能断除界内尘沙惑,十行断界外尘沙,十回向能伏住无明惑,初地以后至妙觉位能断除十二品无明惑。
念佛三昧:《观经》曰:“但当忆想,令心眼见,见此事者(指见阿弥陀佛), 即见十方一切诸佛,以见诸佛故,名念佛三昧”。也叫“自性念佛”。
自性念佛指的是明了自身本具佛性,当体具足自性弥陀的大乘原理后,字字清楚,句句不乱,耳听心入、自念自听的念佛,这种念佛就是弥陀念弥陀。有了坚固的信愿心和明晰的教理认识,再随着功夫的深入,就可以水到渠成地逐渐进入“事一心不乱”及“理一心不乱”的高层次念佛,这与修天台宗的止观、密宗的三密相应、唯识宗的转识成智、禅宗的开悟等他宗修法有异曲同工之妙。所以《大集念佛三昧经》曰:“当知如是念佛三昧,则为总摄一切诸法”。
- 净土宗简介第6课
- 净土宗简介第8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