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最后一天了,七天的苦行终于结束了,牢底终于坐穿(众笑)!闻思方面,《唯识三十颂》剩下最后五个颂(关于修行次第的),今天也要讲完了。非常随喜大家能够坚持下来,坚持到最后的都是非常了不起的。
这五个颂词是牵涉到具体修行的,不一定须要讲一节课的时间。当然,如果按照其他一些法本来讲,也可以讲很长时间,但是我们主要讲具体修行方面的。讲完颂词之后,我们念诵一遍《普贤行愿品》,为整个禅七作一个圆满的回向。
这五个颂词,我们先念一遍:
乃至未起识,求住唯识性,於二取随眠,犹未能伏灭。
现前立少物,谓是唯识性,以有所得故,非实住唯识。
若时於所缘,智都无所得,尔时住唯识,离二取相故。
无得不思议,是出世间智,舍二粗重故,便证得转依。
此即无漏界,不思议善常, 安乐解脱身, 大牟尼名法。
这五个颂词分明表达了唯识修行的五个位次:资粮位、加行位、通达位、修习位、究竟位。我们学中观的时候也讲了五位次:资粮道、加行道、见道、有学道、无学道,它跟这里讲的是不是差不多呢?其实是一样的。中国的几个大乘宗派都有讲这五个位次,《中观庄严论》、《中论》、《楞严经》、《法华经》都有这些内容。甚至唯识里面的《瑜伽师地论》把菩萨从发菩提心开始一直到成佛,总结出来一共有十七个位次。
这些位次都是从一个普通凡夫发菩提心后开始的,发菩提心以前不算进入大乘道,在此之前于轮回中流浪了多长时间是没办法定的。自从你内心里面发心“愿意皈依三宝,愿意发大乘菩提心去成佛度众生”,而且这个意念不是一个简单的概念,而是成为心相续的一股强大的力量,这个时候就算是入了大乘道,可以称为菩萨了。并不是说要证悟或者有什么功能才是进入大乘道。
进入大乘道后一直到成佛,有的划了五十一个位次:十信、十住、十行、十回向、十地、等觉。笼统的划法也有,比如中观讲的“五道十地”,五道是:资粮道、加行道、见道、有学道、无学道;进入初地菩萨以后还要分十地:一地、二地、三地……一直到十地菩萨。有的说十地菩萨再上去还有等觉菩萨、妙觉菩萨,然后再成佛;也有的说十地过了之后直接就是佛。
这些论典的划分方法也许不一样,站在不同角度、不同立场或者不同的宗派这么去划的,但实际上是同样的一段过程。那么唯识是怎么划的呢?其实它和中观的划分是一样的,只是用的名字不一样,叫作:资粮位、加行位、通达位、修习位、究竟位。这五个颂词分别说了这五个位次,前面三个可能和我们的修行有关,后面两个颂词大家听听概念就行了,那是地上菩萨玩的。
我先把初地菩萨的概念跟大家普及一下,免得大家对初地菩萨不是很了解。首先,初地菩萨肯定是证悟了本性的,而且他的遍计执(包括遍计法执和遍计我执)的种子和现行全部都消除了。由于他做到了这样的内证,所以他会显现出来十二种了不起的“百数功德”:一刹那有一百个化身,一刹那前往一百个佛土,一刹那成熟一百个有情……
“一刹那一百个化身”是什么概念呢?假如说我是初地菩萨(事实上我不是哈,我离那个还远得很),我一边在这里和大家讲法,说不定我有个化身到东京去了,同时也到某个地方云游去了。一刹那有一百个化身,一天有多少个刹那啊!也就是说化身非常多!
然后,他一刹那可以同时去一百个佛的刹土。对他来说,绝对不会有什么教法搞不懂,因为如果他有不懂的问题,可以直接去各个刹土请教佛陀:“世尊,教教儿子吧……”(初地菩萨以上是真正的佛子。)当然,他只是在教法上明白了,但是在修证上,跟二地菩萨相比都差很远。
而且到了初地菩萨,如果他极想成佛,七天就可以了。当年释迦牟尼佛就是这样的,走到一棵大树下,拿茅草垫在地上一坐,发了狠心:“不证菩提,誓不起坐!”七天之内他就成佛了。不仅是密教这么讲的,显教大乘经典也一样这么讲。所以说证到初地菩萨是一个非常了不起的事!
五个位次之中,后面的修习位和究竟位实际上说的就是初地菩萨以上的事情。我们讲到这里的时候,照着书本念就行了,因为那个境界我也不知道是怎么回事,那个太高了!但是前面的资粮位、加行位、通达位,我们可以来讲一讲。通达位,我也基本上是靠思维;资粮位和加行位,可以和大家讲一些修行的经验。
虽然后面的修习位和究竟位不是普通人可以去玩的,但是我们去闻思学习绝对是可以的。学了这些东西,我们才能够明白学习佛法的目标何在、圣者们有多么的伟大,激起我们的向道之心;也明白我们作为凡夫是多么的鄙陋。我们每个人都自以为是,觉得自己多牛叉啊,这时候就想想初地菩萨,写张纸条放在旁边:“有一百个化身吗?”——马上奄气了,赶紧修行!(众笑)我们现在开始来看第一个颂词:
一、资粮位
乃至未起识 求住唯识性
於二取随眠 犹未能伏灭
“未起识”指的是“顺抉择分”(“抉”是把它拿开,“择”是选取,合起来就是取舍的意思),是加行道的另外一种说法。为什么加行道叫作“顺抉择分”呢?因为经过资粮道的闻思的积累,修行的方向已经明确很多了,已经抉择出结果了。加行道是顺着他闻思抉择的那个见解一直这么下去,所以叫做“顺抉择分”。
但是这里是说“乃至未起识”,也就是说你还没有走到“顺抉择分”的时候,你去求住唯识性(安住真如法性),那是做不到的。为什么做不到呢?因为你还没有搞清楚“顺抉择分”是怎么回事。
“於二取随眠,犹未能伏灭”,“二取”就是指我们的遍计所执、能所二元。还没有走到“顺抉择分”的时候,我们相续里面的二取习气根本压服不住,老是习惯性地进行二元对立的认知。这个时候你去“求住唯识性”,几乎是不可能的。
那我们应该怎么办呢?前面“乃至”这个词非常重要,“乃至未起识”的意思就是你要去找未起识(顺抉择分)。顺抉择分是怎么来的?——闻思!
而很多学佛的师兄几乎是不思维的,他就来个:“上师您说嘛,我该怎么做?”如果你的上师很了解你,他知道你的文化背景和习惯,知道你的业障情况,他可能会告诉你一个方法。然后你用这个方法修一段时间再去问上师,上师又告诉你一个方法。但是如果没有这样的上师,你只知道他名气大,或者你根本靠不近,或者靠近了之后连说话的机会都没有,这样他是没办法指导你的。
所以你一定要不断地闻思,然后用闻思所得的观点检测自己的认知以及自己的修行情况,不断地进行调整。“顺抉择分”要达到什么样的程度呢?就是你已经在头脑里面很清晰地知道本性就是这个,在思维上已经没有办法再进步了,你要做的只是去证取它。这个是“顺抉择分”最低的要求。
以前有个大禅师叫云门,他的腿是有点瘸的。为什么腿瘸了呢?他以前参访的时候去找睦洲大和尚,他想要问佛法的宗旨是什么,连去了两次,睦洲根本不见他,马上就把门关上。第三次的时候他就聪明了,他把门推开的时候就把脚伸进去挡住,睦洲要关门就关不上了。睦州和尚于是一把擒住他说:“道!道!”云门禅师正要开口答话,睦州和尚便将他往外推,说道:“秦时(车度)轹(duo lu)钻”( 秦代的老古董,意思是我们的心性从古到今都是一样的),说完便猛地关上门,咔嚓一下,云门禅师的脚夹断了,他当下证悟!
有一次,云门禅师到了江州,一个姓陈的尚书来见云门禅师。古人和现代人不一样,现代的官员可能重视的是GDP或者其他一些东西,而古代的很多高级官员都是有文化追求的。当时陈尚书牛皮哄哄地跟云门禅师斗起机锋来了,被云门禅师一通嘲弄,整得他无话可说(这个过程我就不讲了)。那是个尚书哦,相当于现在的部长,乃至于副总理这么高的级别,但禅师不管那么多,逼得他无话可说。然后云门禅师就说:“尚书啊尚书,我们这些出家人十经五论读了十几年,然后抛却这些书本参禅,一参又是一二十年,我们都未必搞懂是怎么回事,你一个尚书口口声声说自己证悟了,你羞不羞啊?”那个尚书赶紧跪在地上认错:“罪过罪过,请大师原谅!”哈哈哈……
他们那个时候是有文化的,如果在现代,你敢这样嘲弄一个部长——要么去芳村,要么去看守所!到了末世,大德也是很危险的,两百年前有人用神通看到:“为什么1950年那么多莲花生大师的化身集中在昌都一个地方呢?他们可能是搞什么法会?”到了1950年才知道,他们都被抓到那里关监狱了,几十个莲师的化身全部凑集到那里,众生的业力真的是挺恐怖的。
说了那么多,意思就是我们要长年坚持闻思。一般来说,我们刚刚开始都会有兴趣、很好奇,但是到一定时候就开始厌烦,还以为自己懂了。这是个很麻烦的问题。以前有个师兄,学历很高的,思维分辩能力也非常强,他刚开始看中观的书就说:“这个中观完全是强词夺理嘛。”因为他看不懂古人那种思维方式,他头脑太聪明了,他认为自己有判断力。然后他来找我,我就把中观的逻辑方式跟他讲了,他就照着这种方式再去看书。过了一段时间他又来找我:“师兄,龙树菩萨真是太牛了,逻辑非常通顺,我彻底懂了中观!”我就跟他说:“我搞了几十年都搞不懂,你一年就说把它搞懂了,你让我情何以堪啊!你搞得我好自卑哦!”哈哈哈……
人的逻辑很奇怪,有些事情他其实没有懂,但是他在自己的思维逻辑里面把它弄顺了。因为人的思维有连接性,他胡乱连接,什么也能自圆其说,说得好像真是那么回事,然后他就认为自己懂了。后来我问他几个问题,他就傻了:“啊,怎么是这样的?”所以我们不能很轻率就认为自己懂了。你想想看,古往今来,那么多的大德,那么多的修行人,他们费了多少力气去闻思修行?他们放弃世俗的一切,完全浸泡在佛法里面。而我们呢,又要搞情爱,又要搞家庭,又要搞事业,偶尔还要出去搞“剪刀手”(旅游)。一个月里面抽两三个小时或者四五个小时翻一下书,然后你就说你搞懂了,你让古代那些大德情何以堪啊!好像你吃的粮食是不一样的,是不是你吃这些毒大米、毒奶粉就聪明些?——荒唐滑稽!
所以说不是那么轻而易举就能搞懂。我从八十年代开始读到现在,我也不敢说我懂了,我也只是说比大家读得多一些。因为读得多一些,所以我现在坐在上面口若悬河、眉飞色舞,但是我也坦白地告诉大家:我也不懂。
大家听我这么一说,可能就着急了:“连你也不懂,那我们咋办呢?”哈哈,不要怕,可以懂的。我们闻思有两个要点:第一要坚持,第二不能太过乱散。“乱散”是什么意思呢?就是没有一个主线,没有次第性,东一句西一句。经常有师兄来跟我说:“师兄,听说某某经太殊胜了,只要读一遍,七世不堕恶道!”过了几天,他又来说:“师兄,这个书更殊胜,读了之后八世不堕恶道!”再过几天,他又说有九世不堕恶道的……不停地读不停地读,他不去思维里面的意思。是的,读一遍这部经有多少世免堕恶道的功德,但那个功德可能很多世以后才兑现,这一世还是会堕恶道。因为佛陀说法有别时意趣和别义意趣,如果你把某个句子单独抽出来,很容易就曲解佛法。
有些人闻思了很多年,他完全没有一个目的,对法义的掌握也不清晰。你去问他一些问题,他说的全是乱的。一脑袋的迷信,一听到说哪里放光、哪里冒电、哪里长了蘑菇,他就马上跑去了。你看一些佛教网站,一会儿说天上出现了龙,一会儿又说佛菩萨显圣了……诸佛菩萨显圣,你还是这个德性嘛,难道说佛菩萨一显圣你的烦恼就没有了?诸佛菩萨哪里不显圣呀,你吃饭很香的嘛,放屁很臭的嘛,这都是在显圣,没见得你就超凡脱俗、烦恼尽伏。所以我们不要去追求神异,这对解脱没有用。
以前有人跟慈诚罗珠堪布讲:“某某大德好了不起啊,他可以在天上飞耶!”慈诚罗珠堪布的回答把我笑惨了:“他飞有什么了不起,他要让你飞才行。”我当时“噗”一下就笑出来了……
我们很多人都把这样的神异当成真理来崇拜,搞了半天,一点佛法的益处都没有。我们不要去追这些,而要去追求中观、唯识这些道理,踏踏实实地去了解它,因为它是佛陀告诉我们的对这个世界的基本认知方式。把中观、唯识的道理了解清楚了,然后再去找真正的善知识,从他们那里求取实现这些理论的方法,这样就够了。
当你把世界的本质大致搞清楚了(我说的是“大致”,完全搞清楚你就成佛陀了),而且你也知道怎么去做的时候,顺抉择分就基本上清楚了。这个过程需要很长的时间。
到底要多长呢?“很长”是个很模糊的概念,就像我们中国人炒菜说的“加盐少许”。没有一个具体的时间,因为每个人的情况不一样,有些人可能一两年就清楚了,有些人可能需要四五年。但是无论你多笨,你认识中国字嘛;就算你不认识中国字,你可以听碟嘛。你只要知道把饭喂到嘴里、不会喂到耳朵里,就说明你有正常的逻辑判断,如果你找到相应的善知识,他一定会告诉你相应的方法。
总之,我们需要一些产生“顺抉择分”的具体方法,在书上写了这几个,我把它念出来给大家听一听……(书都带错了,业障现前,哈哈哈!我只能凭记忆来给大家讲一讲。)在资粮道有几个修行的要点:第一,要坚持闻思,选择相应的书籍;第二,需要善知识指导,单靠自己是很难的;第三,要选择善地,找一个适合修行的地方,不要找到伊拉克去了;第四,要找一个好的团体,比如五明佛学院的菩提学会、慧灯小组、般若班等等。当然,不止五明佛学院这些学习团体,还有其他大德们所组织的,但是其他的我不清楚。
大家在选择上师时一定要小心。如果是上当受骗,我觉得那就只好认了,谁叫你上辈子埋坟埋错了(师兄开玩笑);最怕的是你选的是对的,他确实是个修行人,但是他没有足够的能力来指导你,维系你们之间的关系就是你的崇拜。崇拜了之后,接下来怎么去修——那就没有了。
老师的作用是传道、授业、解惑。“传道”就是指出路是怎么走的,“授业”就是告诉你怎么去做,“解惑”就是解决你在这个过程中遇到的问题。特别是佛教的老师,一定要起到这三个作用,否则老师用来干嘛,用来骗学费啊?我们一定要去找到好的老师,善知识非常重要,如果没有善知识的话,你也许一辈子就这么晃呀晃呀晃过去了。
有些人找老师是凭感觉的:“我的上师多好啊,春节的时候还给我发了一条祝福语,我感动得泪水不停地流啊,他像我爸爸一样……”你想找爸爸,你回家去嘛(众笑)。当然,你对上师有感情,这也是很好的,但是不能除了感情之外就没其他了。老师不是天天哄你的,他要教你佛法,甚至他会给你制造苦难。贴身的一些弟子基本上都是被折磨的,反正搞得你左右不是人,做对了挨骂,做错了也挨骂。反正天天整你,到最后你觉得自己被整得不是人——好啦,自我没有了!(众笑)一定要依靠这样的上师才行,不能仅仅是一个崇拜。
虽然说崇拜很好(特别是对一些真正的上师有虔诚心),崇拜可以积累很多的功德、清净很多的业障,但是我们不能仅仅停留在这个层面,我们要选择一位能指导我们走向解脱的上师(如果是学显教的,就不一定是上师,但起码是善知识)。
然后,我们要找一个好的地方去修行,或者也可以在家修行。如果选择在家修行,那你要把家里的修行环境搞好,别整天跟婆婆吵架、跟老公打架,或者夫妻闹离婚,学佛没到三天,婚都离了好几次。这样的话,你整天在搞这些事,修行的环境完全不行。当然,最好是去一个专职修行的地方,像我们的禅修中心那样……但好像没多少人有这个……这个……兴趣吧?(我本来想说大家没这个“福报”,但是怕打击大家,哈哈!)一般人很难有这样的条件和兴趣,那怎么办呢?起码得想办法找个好的地方。
还有,得有个好的学习助伴(团体)。如果助伴选得不好,他会影响你的修行。而且抱团修行的力量会大很多,如果一个人在家里面对着月亮修,虽然孤独是虚假的,但还是越修越孤独;如果是凑在一起的话,大家互相帮忙,可以解除这样的问题。团体修行还有的好处就是,大家一起讨论,可以通过别人的提问挑出自己的思维死角。但有时候聚在一起也挺麻烦的,因为大家都是凡夫,凡夫聚在一起的特征就是——干架!互相你整我、我说你,你瞧不起我、我瞧不起你,这里搞个团体、那里搞个团体,炮火连天。我们在一个团体里面,要经常想想自己来这里的目的:我是来学法的,不是来开炮的,也不是来挨炮的。
有的人互相说来说去:“你这个魔鬼,太坏了……”我们谁有资格当魔鬼啊?说老实话,像我们这帮人,说你是魔鬼是太抬举你了,当魔鬼得有本事的。你经书没读几本,坐也没打几下,当魔鬼当得了吗——连魔鬼初级班都进不了!所以说我们哪里有什么大不了的事情嘛,其实就是一些凡夫的习气,大家要互相宽容。当然,这个意思不是说我们要容忍一些毁坏佛教、毁坏团体的事情,而是说我们人和人之间要互相原谅,我们训练的是菩提心嘛。所以这些方面要注意。
以这样的方法,长期这么闻思,经过五年、六年、七年(每个人不一样),慢慢地你就清楚修行是怎么回事、世界是怎么回事、生命是怎么回事,而且明白要怎么样积资净障来生起定解。
我现在说的是第一个颂词——资粮位,既然是资粮位,就是要积累资粮和清净业障。发菩提心是积累资粮的最好方法!发菩提心,我们不知道讲了多少次,天天这么讲。讲着讲着,讲的人油了、听的人也油了,口号吼得山响,但是实际上我们有真正发菩提心吗?如果我们不发菩提心,整天想着我的修行、我的……觉得周围的人都是魔鬼,只有我一个是修行人——这样的人基本上完蛋了!
发菩提心就是要慢慢学会去担待别人的快乐、别人的幸福和别人的修行,这样才能迅速积累资粮,同时也能清净业障。当积累资粮、清净业障做到一定的时候,你的见解就不是纯概念了。一个读书的、一个搞修行的,两个人同时在说菩提心的时候,虽然他们关于菩提心的说法一样,但是他们对菩提心的体受完全是不一样的。只是懂概念的人,像我一样,上课时在讲菩提心,下了课就乱来。但是有修行的人不是这样的,他始终如一,说是这么说的,做也是这么做。任何一个自己的行为和心念,他都会以菩提心去衡量它,看它合不合乎自己的菩提心誓愿,不合乎的不做,合乎的才做。
这样子你的心才会慢慢打开,智慧才会慢慢打开。为什么会打开呢?因为菩提心是对付我执(末那识)的,末那识的性相是“有覆无记”,它不分好坏就执著“我”,这种执著让我们的觉知力受到限制,遮盖了很多东西,让我们的心没办法生起真正的智慧。用菩提心对治这种执著,我们的心就开始放松,然后心的明力得以扩展,所以说修菩提心也可以把智慧打开。
我们经常都很蠢,不喜欢换位思考。如果你喜欢换位思考,站在别人的角度上想一想,你就会知道别人想要什么、别人害怕什么,至少你会更加了解对方,不会对他做错事。但是我们往往不是这样的,我执让我们所有的思维全部围绕自己的利益转,完全不考虑别人。人不可能一个人关在屋子里生存,他要和周围的人打交道,他以为自己已经做得很好,实际上他反复伤害到周围人的利益。到最后,大家把他孤立了,甚至把他送到“断头台”去了。他本来是想为自己,结果把自己害得很惨。以我执的方式思维和行动,在佛经里面叫做 “毁乐如灭仇”。我们认为这样的方式可以得到快乐,但结果把自己的快乐像对仇人一样干掉了。所以说一定要发菩提心!
顺抉择分的“顺”是完全顺畅的意思,在思维判断上已经到了圣义谛。如果你不发菩提心,你要走到顺抉择分这一步几乎是不可能的,因为带有强烈我执或者我所执的思考必有漏洞,而且这个漏洞会大到不得了,自己很难觉察。特别是对一些很聪明的师兄,菩提心是最重要的,因为他们读了很多关于禅宗、大圆满、大手印这方面的书,他们觉得自己对佛法的道理理解得很清楚,感受也很不错,“洋洋四顾,普天之下舍我其谁啊”!这种自以为是的心态里面,强烈的隐性的我执在起作用,而且由于他们很聪明,他们的我执不以普通人那种很低俗的方式来表达。生气、暴怒、嫉妒、心眼狭隘,这些是比较低级的,他们那种高级的我执是烦恼用欢乐来表达、骄傲用谦虚来表达、繁杂用清静来表达……这是最麻烦的,他错就错在太聪明了,他认为自己根本就没有错。因为我执是很难观察的,非常难以观察!
我们经常会看到有些人谦虚有礼,嘴上总是挂着“感恩感谢,阿弥陀佛”,看到上师就磕头,泪水直流满地打滚,放生的时候也是泪水流个不停……你觉得他修得很好,但是你过段时间再看看。他在流泪感动的时候,你把它录下来;他的自我受到伤害的时候(比如你说他“你对上师根本没有信心,你的修行不怎么样”),他愤怒起来的样子,你也把它录下来,然后两个录像并在一起放,他会说:“这个是我吗?”哈哈哈!绝对是这样子,我看过很多这样的人,越聪明越是这样。他的聪明都拿去搞分辨了,而没有拿来观察自己的心(表层是怎么回事,骨子里又是怎么回事)。
还有,聪明人一般都会把自己的环境搞得很好。比如我是老板,我聪明我有手段——让我生气的人,调去守前台;让我快乐的人,过来做跟班(开玩笑)。周围的环境除了拍马屁就是歌功颂德,我现在就处在这种环境中,我们公司的马屁功夫——胡笳十八拍!搞得你非常舒服,没有违缘现前,感觉浑身上下都是喜悦、法喜充满(众笑)。这个很骗人的,我们很多师兄都是这样子,所以一定要深深地观察自己,要正儿八经地发菩提心,随时对着镜子看——你还是一块肉!
我们有师兄说他已经没有烦恼可修了,把我气坏了,他比我晚学佛那么长时间,我都还没做到无修,他就已经做到了,宝宝受得了吗?(众笑)我说:“那很简单,拿根针对准自己的眼睛,你怕不怕?”他说:“怕!”。我说:“那就是烦恼,你赶紧去修。”我们很容易自我欺骗。
做好刚才讲的四个要点(修行的地方、善知识、好的同伴、长期坚持闻思),然后经常观照自己、发菩提心,这样我们就很容易在见解上成熟,“见解成熟”就叫作达到了“顺抉择分”。
这个时候,谁来忽悠你就很难了。而我们现在刚刚信佛这个阶段是很好忽悠的,网上的信息很多,一会儿某某大德在哪里开什么法会,你呼一下就赶过去了;一会儿某某大德又在哪里,你又马上赶过去,比当年跑江湖热闹多了。但是你见解成熟了就不会被忽悠了,你知道自己该怎么去做。
我们在初级阶段的时候一定要首先明白学佛学的是什么,应该怎么去做,怎样把我们的时间不浪费在扯淡中间。否则就是一直扯淡,比如有些师兄对密宗完全不了解,但他天天去搞火供,把那么好的东西往火里面扔,还污染环境。对那些很成熟的修行人来说,火供是有很大功德的,但是你啥都不懂,“阿弥陀佛”四个字都写不全,你火什么供啊?不如好好在家里念佛。必须要有真正的大德在那里念咒加持,而且你要有相应的见解,那个作用就大。如果你没有相应的境界,就不要干这个事情。我们要做相应自己这个阶段的事,我们这个阶段应该做的就是要大量闻思和做一些基础的修行(比如修五加行)。
有人会问:“五加行不是加行位吗,怎么会是资粮位呢?”对我们来说它就是资粮位的,通过积累资粮、清净业障,然后让自己见解成熟,知道该去做什么。如果你说你闻思的能力不行,你想要搞简单点的,那你就要去听慈诚罗珠堪布、索达吉堪布这些大德讲怎么修五加行,然后你很虔诚地去修,发起菩提心,这样也能完成资粮的积累。资粮道有分上资粮道、中资粮道、下资粮道,在《现观庄严论》里面有很清晰的描述,但是我们这次就不讲了,否则今天的内容讲不完。
资粮位大家明白了吧?总的来说,我认为要做到这四点:要去闻思,找到善知识,选择好的修行环境、好的修行助伴。我碰到过好多这样的师兄,他们认为自己一个人在家看书、修行就可以了,但是目前为止他们的结果都是比较一致的——栽!(众笑)在我们这个时代,一个人完全不依靠上师指导、不依靠修行同伴,自己拿本书在那里搞,这还是有点麻烦的,基本上不太可能修成。
二、加行位
现前立少物 谓是唯识性
以有所得故 非实住唯识
修行到了这个阶段就是加行位了,在见解上已经很清楚自己应该要做什么。按照大圆满的说法就是在总相上已经开悟了, 他已经明白法性是什么,他会努力去安住它。在这里它没这么说,但起码是在见解上成熟了。见解上成熟了以后,他就会去修行。
在资粮道的时候,我们经常会抉择,比如我们学唯识要把唯识的书反反复复拿来看,《唯识二十颂》、《唯识三十颂》、《百法明门论》、《成唯识论》、《瑜伽师地论》这些书反复看,看了以后去思维。(那里面的东西很复杂,经常想不通——想不通就对啦,想不通你才会去想。努力修行的人才会去想,不想修行的人遇到想不通就跑去看电影了。)你在想的过程中,闻思的资粮就在增加。你慢慢想通了以后,一些粗大的遍计所执就会被你的闻思所摧毁。
这些相呈现出来,比如眼睛看到的、耳朵听到的,我们过去一直都认为它们是真实存在的,这就叫遍计所执。甚至我们思维到的一个东西,或者我们修行中感觉某一个东西存在,这些都叫做遍计所执。
然后我们经常打起坐来思维唯识,平常走路也思维,睡觉前也思维,反反复复去学这些东西。其实唯识这些书网上一搜一大堆,各种各样的都有,你可以从最浅显的看起。那些论师们的说法也是五花八门的,这个不怕,如果你有时间,五花八门就五花八门嘛。你不要认为谁绝对正确,也不要认为谁绝对错误,不要轻易下结论。你把那些道理拿来对照自己的相续,在思维的过程中你就会越来越明朗,慢慢你就会觉得自己的身体和周围的一切都是假的,那个感觉越来越盛——这个时候就开始进入修行了。你发现这一切都不是真实的,而是识的显现。
甚至你看一些很复杂的事物,比如外面的山河大地,你会觉得不可能有一个实有的物质在那里,绝对是心显现出来的,然后你就会有一种很轻松的、和以前的粗重感不一样的感受。我们以前看一座山在那里,好重啊,如果把它的砂土拿来称,几千万吨说不清楚。但是唯识修着修着,那个山可以在水上飘,你会有这样的感受。
但是不是真的可以在水上飘呢?你去称它,它还是那么重。但是你的虚幻感开始生起来了,你会认为它很轻、很虚幻,这种感受越来越盛,最后甚至山河大地完全消失。前面的感受叫“如幻”,后面的就是“如梦”。你保持在这种感受里面,这个属于资粮道还是加行道呢?其实我觉得它一半属于资粮道,一半已经属于加行道了。
产生了“一切全是虚幻”的那种感受以后(通过思维就可以产生),然后安住在那种虚幻感里面。什么叫“安住”呢?就是那个感受出来以后,你保持它就叫做“安住”,不是要强行去安住。如果你生起一个“我要安住”的想法,之前的感受就没有了,没办法安住的。当你通过思维产生这种感受后,你就去欣赏这种感受,让它保持下去——哇,身体和周围一切都是虚假的,完全是心在游舞。
这个时候你要问:“那心是什么呢?”现在暂时不要管心是什么,反正你知道心是看不见摸不着的就可以了。如果你已经知道心是什么,何必还要坐在这里扯淡呢?所以我们暂时是没办法明白的。但我们起码要有个概念:心是个看不见摸不着的玩意儿,它显现出所有的东西。至于那玩意儿是啥——以后再说。
或者你可以认为,心就是一种觉知。这个觉知到底是什么,我们暂时搞不清楚,就像唯物主义说“世界是物质的”,你问他物质是什么,他说“物质就是物质”,不求甚解。但是最后我们一定会知道觉知是什么,知道觉知是什么就开悟了。
大家好好想一想,哪样东西不是在你的觉知中成立啊?你坐在地上的感觉、看见这个胖子的感觉、听到的这些声音,全都是在你的觉知中发生的。在这种“一切都是我的觉知”的感受中,你保持它就行了。什么叫“保持它”呢?就是去玩味这种感受。但是你不要故意去玩味哈,否则就完蛋了。你只须要让它一直这么延续下去。
当然,延续一会儿,各种各样的念头、感受又会起来,这时候你就要再去思维:其实一切都是心识现的,哪里有什么真实性嘛,无论是内在的心所还是外在的山河大地,没有一样是真实性的。然后又产生这样的感受,又保持下去……反复反复训练,慢慢地外在的滞重感就会越来越轻,情绪不会轻易被带动。
我们平常生起情绪来的时候,不得了啊,要死人啦,天要塌啦——结果睡一觉起来就没事了。很多女孩子经常这样,失了恋想要自杀,三个月之后重新找到一个,回想起来:那个时候要是自杀了,就没你了……被情绪操纵的时候,当时是很苦的!
对情绪的虚幻感修行到一定的时候,情绪根本就带动不了你。情绪一出来,你只要把修行的感受调起来,情绪马上消失,人一下就恢复宁静、安然、喜悦,外在的滞重感越来越轻。
但是无论再怎么减轻,外面还是有东西。“现前立少物,谓是唯识性”,只要有任何的一点东西,不管是思想的或者是感觉的,或者是眼睛看到的、耳朵听到的,“以有所得故,非实住唯识”,如果你认为得到了某种境界,那么就不是真实的唯识性。哪怕你有一点点的感受(这种感受比以前好多了,少了很多的粗重感),但它还是“现前立少物”。也就是说,只要心里面有任何的感受、任何的认知,那都不是正确的。“以有所得故,非实住唯识”,因为有所得,那么就还不是真实的唯识(真如)。那么要做到什么程度才算是真实的唯识呢?
不停地去思维、感受,而且在这个过程中,大家记住一定要不停地发菩提心。而且如果是密宗弟子,一定要修视师如佛,经常去感受你上师的感受,想你上师所想,经常把上师观在自己的心间。
归纳起来,上师的心里无非就两种东西:一个是菩提心,一个是空性正见。我们要去跟上师的空性正见瑜伽,这是很难的;去瑜伽他的慈悲心,这个比较容易。跟上师的慈悲心相印,要么是自己发菩提心,要么就是观察上师的行为,然后照着他的行为去揣摩学习。在揣摩学习的过程中,千万不能专门去看他的错处。因为所谓的“错”是你判断的,你去看他的错处,这其实不是跟他相印,而是跟你的错误判断相应,那会堕入地狱的。
这样去修上师瑜伽,进步就会很快。菩提心和上师瑜伽可以说是证悟空性的两个大铁门槛,翻过去基本上都会赢,翻不过去的话——十万亿大劫金刚地狱!作为密宗弟子,如果犯了三昧耶戒要下金刚地狱的。我们经常到处去灌顶,灌了顶之后又不守三昧耶戒,那纯粹就是视金刚地狱为虚无——哇,英雄好汉(讽刺性说法)!佛陀在讲无间地狱的时候,那些大菩萨听了都会流血汗,看到众生这么惨,甚至痛苦得晕倒过去。但是佛陀还能把无间地狱的情形说出来了,而对金刚地狱佛陀从来不说,那太惨了,他怕那些大菩萨承受不住。大菩萨都承受不住,我们多牛啊?!所以我们要经常去思考这些,别乱来,别冒险,别藐视佛陀。只要你受了灌顶,真的要去守三昧耶戒!
成为密宗弟子,就是要借助上师的功德走上去。既然是借上师的功德上去,那就要守一定的规则,这跟炒股票一样的,收益越高风险越大。所以大家要记住,能让我们不受危险的两个法宝就是菩提心和上师瑜伽,它们是保驾护航的。如果你对上师始终充满虔诚、感恩,一般不会有什么问题的。然后对众生充满了悲悯之心,愿意牺牲自己的一切为众生的解脱努力,这种人不可能会栽的。就算他犯了戒下了地狱,但是因为他有强烈的菩提心,他在地狱的时间仅仅就是一刹那,一下就出来了。也就是他的境界一下子现前为地狱,他体会到那种痛苦,他愿意承受其他生命的痛苦,心一生悲悯,呼的一下就出来了(环境一下就变成天堂,或者到人间投胎去了)。佛陀在很多经典中都说菩萨堕地狱就像皮球掉到地上,马上又弹起来,原理就是这样的。所以我们在修行过程中一定要修菩提心和视师如佛。
这样去修的话,我们对外境的滞重感和异物感会逐渐消失,在这个安住的过程中,对境性的东西越来越少、越来越少。少到什么时候呢?
三、通达位
若时於所缘 智都无所得
尔时住唯识 离二取相故
唯识把这个称为“通达位”,中观称之为“见道”。你看它跟中观说的那几句话是不是一样的?中观是这么说的:“若实无实法,悉不住心前,彼时无余相,无缘最寂灭”,它们说的是同一个意思。
“若时于所缘,智都无所得”,这个时候所缘全部都无所得,各种各样的感觉、体受完全没有了,连智都无所得,也就是《心经》里面讲的“无智亦无得”。
有人会问:“这个时候不是有‘无分别智’吗?”其实你真正安住于法性的时候,连所谓的“无分别智”也会消失的,消失尽了才是真正的无分别智。“无分别智”这四个字只是圣者从法性定中出来以后对法性的一个说辞而已,并不是在安住法性的时候还有一个无分别智。这个时候,身心完全沉浸在无依无著中间, 绝对的 “应无所住而生其心”。 但它并不是什么都没有,还有心,禅宗里面叫作“孤明炯炯,䢛脱根尘”。“孤明”就是完全不依靠其他任何东西,只有这么一个东西;“炯炯”的意思就是很亮。但是你们不要想到灯光这种“亮”哈, 它是我们的心很清晰的意思,就像我们晚上睡得很好,早上起来很清晰。“䢛脱根尘”的意思就是,它跟眼根看到的东西、耳根听到的东西完全不一样。处在这种状态里面,这个时候真的是“无智亦无得”,那个东西你没有办法说。但是也有很多词汇用来形容它:自心本性、自然本质、无住之心……很多这样的说法。
如果我们要真正把这个最根本的东西拿稳,就一定要先把内内外外的这些粗重的二取覆灭掉。比如我们现在坐在这里,感受到身体的存在,这就是二取;感受到虚空,也是二取;生起很愉悦的感受——二取;我觉得好安静,一个念头也没有——二取……全都是二取!
那它到底是什么呢?那个时候只有清清明明的它自己,它可以觉知自己,一定要有这个“自己”。如果是完全的无念,那还是二取,取的就是无念,也就是宗喀巴大师说的“修畜生”。
但是如果你具有了这种“修畜生”的水平,那也值得随喜,你终于可以成为“畜生”了。而我们现在有没有这种水平呢?可能禅修中心有几个师兄可以一坐很长时间,有“畜生”的意味了,绝大部分连“畜生”都不如(我是指禅定这方面)。
其实有没有念头对认知本性是无所谓的,有念也是它,无念也是它。但是心对那个东西很确定,非常的确定——除此以外,别无他物。确定的同时,他又有彻底的松脱感,在禅宗叫作“桶底脱落”或者“大地平沉,虚空粉碎”。什么叫“大地平沉,虚空粉碎”呢?就是所缘的有形有相的东西全部隐没消失,而且像虚空那样的感受也不是真实的。
你说它什么都不是,那到底是什么呢?——就是那个,那个玩意没法说!它可以显现出虚空、显现出万事万物,但是我们绝对没办法形容它是什么东西。有时候我们回过头来看看自己的觉知,这个觉知有点像是本性。但是如果你不能确定这个觉知是什么,它还是不是。
当你知道这个东西以后,它就要起作用。起什么样的作用呢?你会知道,这个东西扩展下去,你一定可以成佛,而且所有的烦恼会消融在里面,佛陀说的“常乐我净”那些功德全部都能理解,佛经拿来一看就懂了(当然,对初地菩萨以上那些功德可能还不能明白,但是对怎么证悟之类的会一目了然)。而且平常的时候,心一凝马上就可以回去,随时随地都可以处在那里面,那就算拿得比较踏实了。如果不是这样的话,那就有得玩喽,要玩很长时间。
修行的方法刚才已经说了,闻思、发菩提心、修上师瑜伽,然后不停地去感受所有的一切全都是虚假的。我们以前也讲过好多中观的修行方法,比如观想用光去射自己的身体以及各种各样的外境,这样观想的主要目的是让心去感受这些显现不是真实的。《金刚经》里面讲“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讲了六种观,还有《梦幻八喻》里面讲了八种观,不管它是哪一种观,它都是让你的心去感受这些东西并非真实的,而是唯识性,是识的一种显现。
我们说“万法都是识的显现”,那么到最后这个识在不在呢?识也是不在的,它也不是真实的东西。既然是心的游舞,一旦心不游舞了,就没有识了,一下就回到本质上。这个时候你去看本质,本质是什么呢?你会发现本质也没有体,心彻底安住于无体的本质里面。这个时候就叫作“尔时住唯识,离二取相故”,完全没有二取了。
你会说:“这个好难哦,我做不到。”不是的,如果大家拼命努力,真的舍弃一切去追这个东西,那是可以做得到的,而且有的人可以很快做得到。我们现在为什么做不到呢?因为我们很喜欢二取。然后你可能会反驳说:“我不喜欢二取呀,我什么时候喜欢二取啊?”那请问你喜不喜欢美女?你和美女是两个——二取。你喜不喜欢钱?——二取。你喜不喜欢家庭、孩子?你说:“这些我都可以抛弃!”那你喜不喜欢修行,喜不喜欢证悟?二取,全都是二取。所以说我们这个二取的习惯非常之深!
有些人天天求证悟,到处去找上师问:“我这个是不是啊?”(真的快要证悟的那些人,他反而对这些境界开始放弃。)心里极度渴望上师说这是证悟,然后自己就心安理得了——这有个屁用!比如你拿了一大堆纸去问上师:“上师,这个是不是钱?”如果上师说“是钱”,你敢拿去买东西吗?你拿它去买东西要买得到才行啊!
什么叫“买得到”?刚才说的,你可以用它来解决烦恼,肯定这个东西发展下去就是佛,除了它之外,不可能还会有其他的东西。而且内心的松脱、自信、慈悲,像泉水一样往上冒。如果不是这样的话,你那个所谓的证悟有什么用啊?!
我们习惯性地一定要用二取的方式。正因为我们喜欢这样的二取方式,所以生不起出离心,被很多东西套住。还有,我们太喜欢自己了。实际上“自己”是不成立的,心强行捏造一个“自己”来缘,这也是二取。而且我们在修行上也是不停地二取,觉得这样殊胜、那样殊胜。其实大圆满会认为什么都殊胜,从而什么都不殊胜,根本没有希忧。禅宗也是一样的,没有希求、没有忧虑,当下就是!
“当下就是”这个词太深了。很多人经常说“活在当下、活在当下”,他们把它理解成“就是这样啦,不要再争啦”。其实“活在当下”的真正意思是,他当下领会到过去、未来、现在都不是真实的,完全是法性。有几个人可以做得到啊?我们平常说的“活在当下”完全是胡说八道,哐一个耳光,你马上就不是当下了。
所以“活在当下”不是像我们说的这么简单,要做到是很困难的,必须要丢掉二取,也就是要有出离心和菩提心,要修空性正见。长期这么去做,迟早有一天做得到。你说它有多难,其实根本不在于它有多难,难在我们根本不愿意离开二取,或者不反观自己,确定无有二取的本质。
第一个,没有出离心,大量的时间还沉浸在世法上,沉浸在各种各样的贪爱、憎恨、嫉妒、纠结中间。第二个,他不观察自己,虽然他也每天在闻思、打坐,但是他总觉得自己做的全是最对的,然后整天去看别人的错误。
其实别人的错误关你什么事啊,先把你自己管好再说。我们这一堂子人,哪个人没错啊?包括我坐在上面,比你们坐得高一点,我有时候总结自己的错误,把自己都吓一跳,我隐隐约约看到下面那口油锅在沸腾,吓得我赶紧念“嗡班匝萨埵吽、嗡班匝萨埵吽……”当然,在座有比我修得好的,甚至好很多,但是即使你修得很好,你敢说你完全没错?已经是初地、二地、佛陀?大家都有错,所以我们要习惯去原谅别人、不原谅自己。
而且别人的错误我们也管不了,除非你是他的上师,你的职责就是专门找人家的错,就算他没错你也把他整出错来。那是上师,但是我们不是啊,我们一定要以观照力发现自己相续中的错误,然后把它消灭。一天一天这样坚持去做,我们的心就能够很安然地安住于无执。
我们现在的心能够安住于无执吗?根本不可能。禅坐了几天,可能偶尔坐得好一些,但是大部分时间都是不行的,要是来个电话说家里房子着火了,不要说禅七,禅八都不重要了,赶紧回家去!
你说怎么可能连房子都不要呢?真的有哦,以前有个叫洛浦禅师的,很著名的大禅师!他开始以为自己证悟了,牛逼哄哄地和临济禅师斗机锋,临济禅师奈何不了他。因为他闻思得很好,有一定的禅坐经验,斗起机锋来妙语连珠的,他以为这个是证悟了。他要离开临济禅师的时候,临济禅师对他说:“何时相见?”这实际上是一个机锋,但是难不倒他,他说:“何时不相见?”意思是说本性随时都在,太牛了!临济拿他没办法,说:“我临济门下游出一条赤梢鲤鱼,摇头摆尾向南方而去,不知向谁家齑瓮里淹杀。”
然后洛浦就一路游历,参遍山头,斗起机锋来都是大胜。洛浦形象长得威严,闻思又好,禅定又好,那真的是“举目四顾,普天之下,舍我其谁啊!”后来他走到了夹山那里,但到了那里他也不去拜见,他已经拜腻了,他觉得自己才是真修行人。 他就在夹山的山脚下搭了一个茅棚,在茅棚里面禅修。夹山听说了这个事情之后,就对小沙弥说:“我写一封手书,你拿去交给他,如果他打开看了,他肯定会来找我;如果他不打开来看,这个人就没救了。还有,如果他出来找我,你们就放火把他的屋子烧了。”然后小沙弥就拿着夹山的手信去给洛浦,他接到手信直接塞到屁股底下,看都不看,对小沙弥说:“这个是纸,我要你的见地。”小沙弥一下子就傻了:“我不跟你搞这些,有本事找我师傅去……”哈哈哈!
小沙弥走了,守在茅棚附近等洛浦。洛浦坐了一阵之后,把信拿出来看(灯录上没有记录信上的内容,但肯定是关于认知本性的一个机锋问题),一下子就把他撩起来了。因为如果是明白了本性,什么公案一看就知道怎么回事,但这时候洛浦可能搞不懂,所以被撩起来了。他拿着手信就往夹山那里跑,他一出门,埋伏在旁边的小沙弥一下就把他的房子点着了。但是洛浦禅师根本连头都不回,真心求道啊!如果是我们的话,肯定是先把火扑灭了,然后再拿着手信去。向道之心(希求心)跟证悟有直接的关系,人家那个向道之心是“如救头燃”,我们是不是这样的?我们差好远啊!
古代好多证悟者的向道之心都是极端强烈,以前有个庞蕴居士(一家四口全都证悟了),他本来是个富翁,他为了断除对财物的牵挂,他把所有的家产全部用船载到江心去沉了。我们讲这个故事的时候,很多人说:“哎呀,沉了多可惜啊,拿去支援其他的穷人嘛。”禅宗的见地根本不承认有“人”,哪有什么“穷人”啊?
所以说我们的向道之心非常差,我们的心大量时间都在世法上折腾周旋流连。这样的话,你想要获取证悟,真的是好困难。当然,我这样说的意思不是要大家马上去剔头,很多人一听到这些就冲动,“走,我们出家追求真理”,雄赳赳气昂昂地去了,但三天就被打回来了。
我们要怎么办呢?我们作为居士,加入一个好的团体,然后坚持长期地闻思,坚持下去。我们一下切断是不行的,要逐渐来,这样慢慢地我们就可以达到目的——离二取相。不然的话,捆绑你的东西太多了,你怎么离二取啊?连粗大的二取都离开不了,你怎么可能在禅修中去仔细领受完全无二取的状态?
有些人怀有投机倒把的思想:“我现在可以追求汽车洋房,通过修行离开二取之后,我再把这些执著解决掉。”是的,有的人可以这样,但你是谁啊?Who Are You?你能够一边享受别墅、美女、珠宝、股票,一边没有二取?那都是大德干的事,我们大部分人是做不到的,我们现在说“对珠宝没二取”都是自欺欺人的。
我们可以一边工作一边闻思修行,因为我们要维持自己的生存。你说:“我不仅仅是维持自己的生存哦,我一年一千多万的收益,除了维持生存之外还有很多剩余的,这对修行好不好呢?”你可以存在银行或者拿去放生嘛,你可以继续这个工作,但是起码你要抽出很多时间去闻思。如果这个工作把你所有的时间都占完了,那你就要考虑换工作了。我觉得占时间还是次要的,最主要是它占用你的心思,有些工作须要你不停地去想。我们一天中要有很多的时间对佛法进行闻思,这样才有可能真的走到“离二取相”。否则,你不去进行心的这种训练,你想让心达到“离二取相”是不可能的,绝对不行!
我们很多师兄看了一些禅宗的经典,然后总想着和上师关系搞好点,啪一巴掌就证悟了。这样的禅宗故事很多嘛,有人去问马祖“祖师西来意是什么”,马祖过去一脚把他踢翻,他爬起来后证悟了。人家是修行了好多年才挨脚的,你现在挨脚的唯一结果就是进医院(众笑)。
所以要经过长期的闻思修行,真的要走到那个门口上。那时候很多执著都已经透脱了,只是没有办法认识本性,因为最后的那个是一种智慧,它不是一个境界,那个智慧产生不了、确定不了。他们往往是已经走到那个门口上,参啊参啊参得焦头烂额、口吐鲜血,这个时候遇到一位大禅师,有可能一捣鼓就开悟了。从来没听说过一个人根本不修行的,相续烂得一塌糊涂,然后被一位大德抽一耳光就证悟了。如果有这样的效果,那就好办了,我们还用得着在这里学唯识吗?找个大德守在门口,我们排队过去,流水线生产,啪一个啪一个……(众笑)这个绝对不可能,一定要靠自己反反复复去做。
我为什么在谈唯识的时候反复讲这些基础的东西呢?因为这是很实际的,我们很多师兄就是在这方面出问题。
四、修习位
无得不思议 是出世间智
舍二粗重故 便证得转依
真正走到“离二取相”的时候,它是“无得不思议”,也就是到了修习位(有学位)。其实修习位的前面两句“无得不思议,是出世间智”,还是在描述通达位。它说你不要觉得得到了什么东西,证悟的人根本就不会觉得自己得到了什么,一切都是现成。所以有人说证悟了就是发现鼻子是朝下的,啥都没得到,“一无所得、一丝不挂”就是这个意思。
“一丝不挂”就是指完全没有粘著、彻底明白了本质的意思,不是说没穿衣服。“一无所得”也不是说要把汽车、别墅全部送出去,那个时候他即使拥有一切也不会觉得拥有了什么,因为对他来说所呈现出来的无非是一些幻影(高级一点的可以叫“法性游舞”,低级一点的也起码是“识的幻变”)。他不会有什么贪执,有了就嘻嘻哈哈地用,没有了也无所谓——来去自由。
而我们现在不是这样的,没有的时候就拼命渴望,有了以后就紧紧抱住不放。不能得到的时候,求不得苦就来了;被人拿去的话,爱别离苦就出来了。成就者不是这样的,你要拿走随便拿;到了初地菩萨以后,甚至连自己的身体都是随便布施的,《现观庄严论》里面讲初地菩萨布施自己的身体像扔掉菜叶一样。他的心觉知到所有的现起都是法性的时候,给你给他都是法性在游舞,没有得失——无智亦无得。
但这个“无得”的境界并不是靠思维或者议论可以触及的。有的人听了一些法句之后,就反反复复沉浸在很深的思维去想,但是无论你想得多好,它都不是那个东西。我们须要经常去想,因为“想”可以帮助你去除一些不正确的认知,但是“想”本身是没有办法达到那个状态的。
“不思议”的意思,就是根本没有办法把那个东西说出来,在禅宗里面叫作“言语道断,心行处灭”。根本没办法去说它——哑巴吃汤圆,心里有数,说不出来。《维摩诘经》里面维摩诘居士问诸位菩萨什么是不二法门,诸位菩萨逐个回答,说了好多好多,到文殊菩萨回答的时候,文殊菩萨说:“这个东西不可言说,不可思议。”文殊菩萨还说了一个“不可言说”,而到维摩诘居士的时候,他坐在那里默不出声!文殊菩萨赞叹道:“善哉善哉,一默如雷!”沉默就像雷一样响,这个沉默说出了真相,我们的本性“无得不思议”。
然后下一句,“是出世间智”。出世间智有两种:一种是安住在法性定中的时候,法性本身就是“出世间智”;第二种是从法性定出来以后对所认知的智慧的命名。这种智慧可以衍发出三藏十二部各种各样的教法,也就是我们从那种觉悟里面出来之后再去说它,就形成了各种各样的说法。比如唯识说它是真如、唯识性、如来藏,中观说它是空性、离开四边、不一不异,这些都是描述它的一些说法(名相和法相),都属于出世间智。那么真正的出世间智是什么呢?就是你回到了那个不可言说的万法的本质。
前面两句描述了通达位所证悟的法性,后面两句是“舍二粗重故,便证得转依”。“二粗重”就是所谓的烦恼障和所知障,烦恼障是因人我执导致的贪嗔痴慢疑等烦恼及其种子,所知障是因法我执所导致的对外界的迷惑和内在的种子。
“舍二粗重、证得转依”其实是一个很长的过程,初地菩萨到十地菩萨都是在完成这个转依。“舍二粗重”就是舍弃所知障和烦恼障,这个修行的过程大体是:初地的时候已经通达了法性,遍计我执和遍计法执都没有了,然后执持法性继续修行,到八地的时候俱生我执也完全没有了(这时候的阿赖耶识就不能叫“阿赖耶识”,而叫“阿陀那识”)。然后到八地、九地、十地(因为完全没有我执了,这三地叫作“三清静地”),所知障也被清除,也就是法执的俱生种子也被清除。到佛地的时候,所有的法执的种子全部清净,连细微的种子也清除干净了,这个时候就完成了四大类心识的转依。
“转依”是什么意思呢?就是我们的阿赖耶识、末那识、意识、前五识全部都产生转变。阿赖耶识变成了大圆镜智,因为阿赖耶识遍及一切,所有的种子全部在里面,它像明镜一样清澈,什么都了知无疑。也就是说这个时候他能够知道过去、现在、未来的任何东西,成为“正遍知”。
末那识就是心执著阿赖耶识的见分为“我”,通过这样的执著建立了一个点,建立了点就不平等了,造成了心的偏颇。人我执消失了以后,末那识就转成了平等性智。
意识是转变成妙观察智。在转变之前,意识的思维是依据我执来进行的,所以导致他对很多东西都不知道,必须要通过比量来进行思维。意识完全转依以后就不是这样了,他能够从每个众生的角度去了知任何一个事物,这个称为妙观察智。
然后是前五识的转化,叫作成所作智。我们作为凡夫的时候,我们所感觉到的是身体,看到的、听到的是平常这些现象,但到佛地的时候就转依成很庄严神圣的报身、净土等等,可以成办无量的佛行事业,接引无量的众生。
还有一个叫做法界体性智,是由阿赖耶识的体——阿赖耶转变的。这个在藏传佛教里面才讲到,汉传佛教里面不讲这个。
“转依”的意思,就是我们心识的功能得到了清净、扩张和清晰,所有的二障的种子全部消失。“舍二粗重故,便证得转依”,这个过程要经历十地,我把这十地的情况简略给大家讲一下。
第一个叫“极喜地”(初地),它的标志就是刚才说的十二个百数功德,它内在的证悟就是所有的感受全部消失,对空的执著也消失,心赤裸裸地现出来,能境、所境完全一致。这个是初地菩萨的证悟,佛的法身也是这样的。但是他的阿赖耶识里面还是不清净的,有很多的俱生我执。阿赖耶识就像很大的一块玻璃圆盘,它上面覆盖了很多污浊的东西,初地菩萨就是在那里通了一小块,显现出一小块玻璃盘的样子。虽然只是一小块,不是很大,也不是很清晰,但它总算是看到了。到了二地的话,那个幅度就更大了,一直到十地就越来越大。
初地菩萨见到的那块玻璃,实际上就是见到了真正的空性,一达到这种状态就欢喜得不得了。他知道依此就可以真正成佛,而且他的心也可以随时安住在里面,他不会再轮回,绝对可以称为圣人了。
而在加行道开悟的人,有可能会忘失的。为什么会忘失呢?因为加行道的开悟是属于能境上的确定,所境上是不配合的,没有达到“大地平沉,虚空粉碎”。虽然有外境,但他不理它,然后发现了心的本质,得以确定。
但是在初地菩萨的证悟中,外境完全消失了。外境(包括身体)消失了的话,原子弹对他还会有作用吗?任何一个世间的变化对他都不会有作用,所以他根本不会有希忧,即使你把他千刀万剐,他刹那一下就进入法性定,随便你剐。他不会因此而生嗔,也不会因此而生贪,所以没有办法再起轮回。
到初地就已经证圣了,所以它又叫做“极喜地”,非常高深的一个境界。这时候由于他完全知道外面粗重的东西是没有用的,所以他大量修布施,特别喜欢布施自己的身体。因为在我们所有的执著中,对身体的执著是最厉害的。这个时候他觉得身体只是心的一个作用物而已,但是这个积习很深,由于要破坏这种积习,所以他就拼命地布施身体。
心建立了身体这么一个点,就会导致我们的认知出现问题,比如我眼睛只能看到前面、不能看到后面,我也不知道你们的想法。初地菩萨有身体这样的执著,就导致他的化身才有一百个,如果没有这样的执著,他的化身可以像佛陀一样无穷无尽,随缘就出来。所以初地菩萨以修布施为主。
第二个叫“离垢地”,以修戒律为主,他的戒律主要是保持无上。因为他发现心有时候还会产生二元的念头,不是随时处在“一切都是法性”的觉知中。如果出来了一个念头,然后心去觉知它“啊,它是法性”,这在禅宗叫做“箭过新罗”(箭射到朝鲜去了,你才发现这个是法性)。所以二地菩萨一定要去修离垢,甚至在梦中都要随时保持法性。
第三个“发光地”是修忍辱的,第四个“焰慧地”是修精进的,第五个“难胜地”是修禅定的。禅定好力量大,谁都打不赢,所以魔力难胜。
第六“现前地”是修般若的;第七“远行地”是修习般若慧在宇宙间的具体运用;到八地“不动地”的时候,我执全部消失了;九地“善慧地”主要是普法,这个时候已经接近于佛陀了;到了十地末尾就进入金刚喻定,那个时候是真正的灌顶(跟那个灌顶比较起来,我们现在的灌顶是象征性的),十方三世的佛菩萨全部来给他灌顶。灌了顶以后就进入金刚喻定,最后一点的俱生无明的种子(法执的种子)也消失了,成佛了。
网上有师兄把这个打出来了,好多呀!如果要全部都讲,那又太多了,我们看看:
离垢地,谓由进佛境界,明了诸法异性而入于同。若见有同,即非离垢。同性亦灭,斯为离垢。经云:“异性入同,同性亦灭,名离垢地。”
意思就是发现所有现象的本质都是一样,要随时保持在法性里面。只要任何一个念头不是法性,那就叫做“有垢”,他就觉得是犯戒了,所以密宗里有条戒律叫做“不舍无上”(“无上”就是法性的意思)。我们是完全没有办法比的,我们的念头、想法、感觉成堆,这些都属于心里面现起的异同,因为这些异同而产生了喜欢、排斥、纠结。
发光地,谓同异情见之垢既净,则本觉之慧,光明显发。经云:“净极用生,名发光地。”
这一系列的解释,我不想一个个地讲了,大家自己去看。这样讲的话,大家也只是知道了一些名词,如果你想要弄明白,最好去学习《现观庄严论》,也是弥勒菩萨写的。在藏地如果要学五部大论,《现观庄严论》是必学的,它里面大量讲了菩萨的这些境界。学了这些菩萨的境界,对我们的修行有什么帮助呢?可以确立修行的目标,可以明白菩萨的伟大。但是我们要做到那样的话,目前恐怕不是那么容易。
五、究竟位
此即无漏界 不思议善常
安乐解脱身 大牟尼名法
如果八个识都转依了,那就是无漏了。“有漏”的意思就是有分别,有分别就会有不同。你以什么去认识不同呢?你一定要靠自我去认识不同,所以就会引来我法二执。到究竟位的时候,显现的和不显现的所有事物唯一法性,不可能有漏。达到这个程度的修行,佛陀是不可能再轮回的。
我们很多人有这样一个错误的观念:“我们的心本来是法性,法性一分别就产生了阿赖耶识;然后我们通过修行回到了法性,法性会不会又产生分别而变成阿赖耶识呢?”不是这样的,我们从来都没有离开过法性,但是我们在证悟之前从来不知道什么是法性,所谓“知道”就是像灯光打开了一样,灯光打开之后,就不会再有黑暗了。它不是一个东西,而是一种智慧,这种智慧产生了以后,永远不会丢掉的。就像我不认识你,“不认识”就叫作无明;我一旦认识了你,这个“认识”就叫智慧。这个“认识了你”的智慧会不会丢失呢?不会的,它永远都在,这个时候就永远不会再轮回,不会再起分别了(“分别”的意思就是心里还有无明或者无明的种子)。
“不思议善常”,这里的“不思议”是指佛陀的不可思议,佛陀度人不是像我们发愿“我要发菩提心,我要来度你”,而是三解脱门讲的“空、无相、无愿”。真正的佛陀就是法身,他是空性的、没有相的,他去度人是不靠愿力的。包括十地菩萨都要靠愿力来支撑,我们现在发菩提心会种下很多种子,这些种子会成为一股力量,推动着我们去度人。而佛陀不是这样的,那纯粹是法性游舞,因为他不认为你是众生,也不认为他是佛。随着你的祈祷,他就现起作用;如果哪里的众生有足够的福报,他就以化身出来了,比如我们这期的人类看到了释迦牟尼佛。哪里的众生有福报,佛陀就以化身来了;应一些大菩萨的需求,他就以报身的样子出现。但是他并没有“我要来度你”这样的愿望,他认为一切都是法性。他显现出报化二身,完全是因为菩萨和众生的需求而来的。
“善常”的意思就是,法身的光明、功能会永远持续下去,绝对不可能坏的。
这里牵涉到一个问题:佛陀无勤地永恒地度化众生,这样下去,众生是不是很快就会被度完?众生是度不完的,众生是没有数量的。因为心是无头无尾、无大无小的,心一动就成了众生,而心是一直都在动的,所以众生没有数量、无穷无尽,绝对度不完。不要说度完,现在能被佛陀所度的众生跟未度的众生比较起来,那是没得比的。在我们有分别的层面去看,众生的数量无穷无尽,永远度不完;但在佛陀无分别的的层面去看,他根本不认为有什么众生,早就度完了,而且不存在“度”这个事情。如果要说佛陀的工作是什么,他的工作就是这么无穷无尽地去度众。你会说:“这样做有意思吗?会不会好累啊?”那是你的分别,“累”是一种思议、是一种执著,不要用猪的境界去判断人,也不要用人的境界去判断佛。
“安乐解脱身”,这句就不用多解释了,在佛陀的境界里面是极乐的,这个叫做究竟位,非常的快乐!至于那个快乐是怎样的,我确实是不知道,我也没办法讲,《现观庄严论》里有很多这方面的解说。甚至佛陀化身的相貌也非常的殊胜,会呈现出三十二相好、八十随行好,长得非常好看,任何一个部位都没有缺点。据说当年释迦牟尼佛身高两米多,力气大得可以把大象直接扔到城墙上去,也就是说比武术他也是第一。当然,佛陀的化身没有固定的形象,他有可能是一丝风、一座桥、一束光、一朵花。只要你祈求或者你有需要,他总是针对你的情况以最合适的方式出现。
佛陀的境界中是永恒的安乐,你说这个是不是一种常法呢?不是的,他没有本质,他是空性的,所以他不是常法。但他永恒地安乐,所以叫常乐我净、乐空双运。由于他绝对没有人我执和法我抵,所以他是解脱的,“解脱”的意思就是完全没有任何东西束缚他,永远不会感觉到不妥。
有时候佛陀讲法时说末世的众生好难度,那是针对我们的境界和认知来讲的,对他自身来说不是这样的。有这么一个故事,又一次舍利弗觉得娑婆世界好苦好糟糕啊,释迦牟尼佛对他说:“你根本就不知道我的世界是怎么回事”,然后以脚趾按地、海印放光,整个娑婆世界马上变得像净土一样。舍利弗惊呆了,佛陀说:“我的世界从来都是这个样子的,但是在你们眼里就变成这么糟糕。”
六道众生因为其不同的习气,把法性弄成了六道的各种现象。地狱众生看到的就是烈火、寒冰,以及各种各样的刑具;饿鬼看到的到处都是脓血、争斗;畜生看到的到处是天敌、饥饿;人类看到的就是我们现在这个样子;阿修罗有很大的福报,但是他们喜欢嫉妒、喜欢打仗;而天人的环境就很殊妙;再上去,菩萨的境界就更了不起了。我们感受到的状态是会变的,随着修行增上,外界就越来越清净。并不是有客观的清净的东西,我们的心性是本来具足的,把人我执和法我执所引起的烦恼障和所知障逐渐去除,这些功德就会显出来。
本性的功德显出来以后,你听到的、看到的、感受到的就不一样了。不要说修到初地菩萨那么高,即使是一个普通人的菩提心发得很足,他就会发现什么东西都能引发快乐。得了抑郁症的人是整天都不快乐的,看到什么都好烦,觉得活着没啥意思。但是菩提心很盛的人,他拉屎都快乐的,任何一个环境他都舒服。特别是产生了菩萨内触妙乐的,他的身体就像随时泡在温水里面,随时都是喜悦、清爽(说不出那种味道),有时候还会身上发出香气。这还是说普通的修行者,如果是修到很厉害的,什么稀奇古怪的现象都会在他身上出现,因为我们每个人的身心的本质就是佛陀。
造成我们现在有这么多的纠结、痛苦的原因,实际上就是各种各样的执著。我们要做的不是去建立一个佛陀或者把自己修成佛陀,而是通过修行把这些障碍、贪执去掉。把障碍去掉以后,这些功能自然会显现出来。所以说追求功能就是一种障碍,你不须要去追求神通或者各种曼妙的东西,你只须要去除自己相续中的污垢——这叫作“断证同时”,你把二障断掉了,同时那些功德就会出来,非常殊妙!
“大牟尼名法”,这就是释迦牟尼佛教给我们的真正的佛法!那我们是不是真的可以做得到呢?在座的师兄好多都是年轻人,如果努力的话,甚至可以在这一生都可以做到“大牟尼名法”,一生成佛在大圆满里面是可以实施的事。就算这一生不能成佛,我们也可以来世继续修或者发愿往生净土,完全是可以做得到的。最关键的是我们必须要对佛法产生信心,对这个五浊恶世真的要产生出离心。要离开什么呢?并不是要离开五浊恶世中不好的东西,而是要离开五浊恶世中那些看起来很美好、很神圣的东西,比如家庭、金钱、艺术等等。这些东西最终都会消失的,所以我们要去追求真正的解脱,要有信心、精进,要去闻思,发出离心、菩提心、修上师瑜伽,最后一定可以做到“安乐解脱身,大牟尼名法”。
好了,《唯识三十颂》到这里就结束了,还剩下几分钟,有问题的可以提问,然后我们念《普贤行愿品》作回向。
问答一:
问:感恩师兄!《中观总义》里面圆春法师有提到《黑客帝国》,因为这部电影里面讲到“如幻”,所以很多人都认为它和佛法有关,但是圆春法师说其实它讲的是外道的观点,很接近数论外道的观点,因为数论外道也讲神我和主物。但是师兄您又说宗萨仁波切是这部电影的幕后参谋……
答:《黑客帝国》里面说世界上各种现象的呈现是因为我们的大脑接收到很多的信号,那么能够发出这些信号的根源到底是什么呢?宗萨仁波切可以把它解释为法性或者阿赖耶识,其他人则可能回解释为上帝、安拉等等。有几派的说法,我在网上看到过这样的争论。
关键是你带着什么样的观点去看。比如尼奥死亡的时候,他的自我消失了,其他的东西隐去,下面显出来莲花,莲花托着他的身体,而且他的身体变成了光,这些完全是密宗的说法,但是印度教也是这么说的。所以只从表象去看是不行的(它毕竟只是个电影),关键是我们怎么去看这个产生一切的根本。印度教认为它是大神,而我们佛教就认为是心、本性。
问:数论外道认为产生一切的根本是主物,所以圆春法师这样说也没有问题?
答:是的,这在于你从哪个角度去看。伊斯兰教还拍出了一个视频,跟《黑客帝国》讲的是一样的:如果我们把大脑单独弄出来,用一台电脑给它提供信号,这个大脑就会感到有世界,所以这个世界实际上只是一些信号。
问答二:
问:《经观庄严论》里面讲了四种缘起:业感缘起、阿赖耶缘起、真如缘起、法界缘起,真如缘起和法界缘起的意思是一样的吗?
答:一个从能上说、一个从所上说,但实际上是一样的,因为到了真如、法界的时候就没有能所了。从法性定出来去说真如,我们会说这个是法界,“真如缘起”是从法性本身的角度去讲,“法界缘起”是从一切现象去讲。实际上它们的意义是一样的,只是说法上有区别,就像法性有“真如”、“如来藏”等好多说法。
问答三:
问:师兄您好,最后这一天您能不能对唯识做一个总结?学了唯识以后,它对我们学佛会起到什么样的作用?
答:它是一个指导书的作用、地图的作用,它对学佛是怎么回事大体上作了一个总结。短短三十个颂,这个框架很粗略,如果要细化就很多了,我的秘书给我印的关于《唯识三十颂》的书垒起来有半个人高,我一翻就傻啦!真的要去学的话,有好多啊!
《唯识三十颂》是一个很粗的框架,它建立了唯识的理论,这个框架就像一本说明书,它告诉我们怎样用唯识的方法去看世界。它是一种认知的方法,同时也是一种修行的方法,是一个指导书、地图,是指导修行的总纲性的一部论典。要去具体实施它的话,可能还须要一些修行的方法,比如禅坐、思维、感受等等,那是以后的事情。
问答四:
问:师兄您好,如果我们按唯识这些方法来修,是不是直接从空性入手,不按三主要道的次第走了?
答:不是的,我刚才不是说了嘛,在资粮道是要去发菩提心的,也要产生出离心。我们修行的时候,还是要从出离心、菩提心开始。唯识是属于空性正见的一部分,并且它把世俗现象的来源也讲了,所以说它有世俗谛的一部分,也有胜义谛的一部分。如果你想要掌握它的话,还是要按照三主要道的次第去修。
我们去思维唯识的原理,实际上就是中观的“夺境”、“夺人”。以前我们也讲过《八识规矩颂》和《五重唯识观》,讲了一些唯识的修行方法,大家有时间可以找来听一听。
问答五:
问:师兄,我看过一句话叫“贪王本即大金刚”,它是不是从唯识的角度讲的?
答:那是密宗的说法,它说如果你认识了法性以后,贪执实际上是法性的游舞。“贪嗔痴慢疑”五毒实际上是五个金刚、五种甘露,那是很高的境界,我们是做不到的,我们的贪是很不好的,要戒除它。
问:还有一个问题,当我们看到悦意的东西或者生起快乐感受的时候会供养上师三宝,那么我们的病痛、恶心所,这些也是空性的、也是法性的体现,是不是也可以供养?
答:不行,出现病痛的时候,如果你觉得它是法性,那就不用供养了,那时候你已经可以做上师了。当你觉得它还是一个病痛的时候,你其实是不想要它的,怎么还要拿去供养上师,找死啊?!(众笑)
问答六:
问:师兄您上节课说,唯识的意思是自己的心创造了外面的世界,那么另一个人的心也造了一个世界,两者的关系是怎样的?
答:它们会发生重叠。比如这个东西放在这里,你和我都看到了它,我们的世界已经发生重叠了。虽然你看到的样子和我看到的样子是不同的,但是它们有相似性,这个叫做“众同分”或者叫“共业”。众同分会把你和我的相续拉在一起,产生关系。
问:“真如缘起”就不承认其他人的相续了?
答:不是的,它说一切变化其实都是真如在游舞。
不要再提“真如缘起”了,它不是我们能够说清楚的。刚才因为说到相关的内容,才不得不说了这个词。“真如缘起”是说所有东西其实都是法性,不管它变成什么状态,它们都是一样的。勉强可以这么去理解:不管你感觉到什么东西,它一定是个“明”,没有“明”就没有现象。如果你从“明”的角度去看,所有的不同其实都是“明”。如果你认清楚了“明”是什么,你就知道什么是真如缘起了,否则你就只知道两个中文字——真如,不起作用。
但是从“识”的角度来看,我们的心识会发生一些重叠,我们认识的东西有相似性,时间、地点都很相似,这也造成了我们生生世世纠缠不清。
没有问题了,下面我们念一遍《普贤行愿品》来圆满这次的法会:
所有十方世界中 三世一切人师子
我以清净身语意 一切遍礼尽无余
……
【注:文稿内容未经讲授者本人审核校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