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把意识和前五识各自的心所都讲完了。我们来看颂词:
是诸识转变 分别所分别 由此彼皆无 故一切唯识
这里讲到唯识最根本的世界观,同时针对来自方方面面的怀疑和不解进行辩难,从正理上做出回应。
“是诸识转变”说,世界既不是物质的,也不是上帝等客观精神创造的,而是由我们的八识运转变化形成的。这个理论一说出来是个很重大的事情,整个颠覆了我们长久以来对世界的习惯认知。
普通人都认为世界是由物质组成的,生命也是物质的,父母一不小心做了个作业就出现了受精卵,母亲十月怀胎把我们生了下来,然后我们吃着毒奶粉、地沟油这些东西坚强地长大,直到最后毒发身亡。(众笑)也就是说,我们根本不知道生从何来,死往何处,在很多人看来,生死都只是偶然,人生不过百年,应当及时行乐。
但唯识说世界不是物质的,而是由“诸识所变”,哇!这样一来,我们的人生将被重新定义:生命不是一种偶然,而是阿赖耶识无始以来的相续流转,父母只是我们来此世界的助缘。也就是说,我们既有来处,也有去处,如果今生任意胡为不顾后果,来世将会承担非常严重的果报。
现行的唯物主义世界观对生命的看法其实是非常绝望和恐怖的。为什么呢?反正人就这么一生,最后的结果就是死,那活着时就要随心所欲尽情享乐,干了坏事只要不被逮住就好了。你再看那些在医院收到癌症通知单的人,他们的亲人会怎么说?“你就不要再想什么了,想吃啥就吃啥,你还有什么愿望需要满足的,我们都满足你……”这两种对生命的态度,其本质都是极度悲观下的一种放纵。这种悲观的生命观来自于错误的世界观,也诞生出很多可怕的价值观和生活方式。
而了解唯识的世界观,相信因果轮回、善恶有报的人,知道自己所做的一切都会存进阿赖耶识,依据因缘下一世会回报在自己身上,他们的行为就会有底线、有所畏惧,做坏事时也会害怕。
唯识说,我们的生命不是物质的,而是阿赖耶识不断变化的显现;现在所做的一切,都在为后面做准备;现在所遭遇的一切,都是以前堆积的结果——“欲知前世因,今生受者是;欲知后世果,今生作者是”。因此,我们应该重视自己的行为,做任何事都要考虑后果。
如果唯识的世界观是正确的,那每个人的生命都是有希望的。即使今生境遇悲催、穷矮矬啊、挣不来钱啊,都没关系——我认了!因为这不是别人强加的,而是自己以前没在阿赖耶识里播好的种子。但我们可以通过现在的行为扭转命运,所以你看那些好的学佛人,他有希望,不惧死亡,也不怕衰老——死了再投生嘛,出来又新鲜又水嫩了。
到底哪种世界观正确?学过中观唯识之后,我们就知道,中观唯识的世界观才是正确的,而那种绝望的唯物的世界观是错误的,它只是一种未加分析、也没经过科学验证的世俗看法——直到现在也没有任何数学推理或者科学实验,能够证明生命是物质的,死亡以后什么都没有。因为普通人的六根无法了解自己是怎么来的,也看不到死了以后去哪儿,他们就以“没有现量看到”这样的现实感受否定因果轮回。
没看到就不存在啊?那几千年前的古人可以看到我们现在使用手机吗?所以说“没有看到”不能作为证明事物一定不存在的依据。但这个说法大家不要跟唯识的一个说法搞混了。有人说:“你以前不是说没有看到的事物,就不能确定它存在吗?你这不是自语相违吗?”其实“没看到就不能确定存在”是针对现量而言。
什么意思呢?比如我面前这张从头到脚都盖着桌布的桌子,你们既看不到它,也摸不到它,舌头也舔不到它,那你能说它不存在吗?虽然看不到,但你们可以通过正常的逻辑推断它一定在下面嘛。也就是说,虽然某个事物我们没有现量见到,但我们可以通过逻辑进行比量推断它存在与否,你不能绝对地说它没有。
按照唯识的说法,在你没有现量见到的时候,你不能说它存在,也不能说它不存在,它是以随眠种子的方式存在。“随眠”的意思就是说种子还没有显现,犹如人在睡眠一般。但只要聚集齐备了因缘,种子就会显现,要么是现量的显现,要么是比量的显现。比如我揭开这块桌布,桌子就以现量的方式显现了;他们搬过这张桌子的人想起桌子的样子时,它就以思维(比量)的方式显现了。
但世人在判断存在与否的时候都是非黑即白,不经观察,认为看到了就存在,没看到就不存在,这是不准确的。正如我们刚才分析的,你没看到的时候,不能断然说它不存在。
比如轮回,没有神通的人都看不到,所以实际上我们既不能确定它存在,也不能确定它不存在,这样的认知态度才是合理的,对不对?那么,要去探寻它存在与否,应该怎么办呢?
我们认识事物的方式有两种:一种是亲眼看到(现量),一种就是通过严谨合理的逻辑把它推断出来(比量)。但我们的现量有可能是错的,比如误把太阳的光影当成水;比量也可能错的,比如你想当然地胡乱推断,根本不合逻辑。所以对于一个你无法确定的事物,单凭现量或纯粹的比量都不够圆满,一定要先通过逻辑推断,然后再看这个推断的结论是否和现量相符,是否能得到实证。
现代科学就是以这种方式成立的,首先要有理论物理,然后要有实验物理。比如天文学家根据牛顿万有引力定律,通过数学计算,推断出天王星外有一颗未知行星;之后又有天文学家在前人计算出来的轨道位置上发现了这颗新的行星,取名为海王星。轮回也一样,我们可以通过学习佛教的理论,推断轮回的存在,而且这种存在可以在很多“再来人”和高僧大德那里得到证实——只要有一例转世轮回的现象存在,你就不能否决轮回的存在;就像只要有一部手机能远程通话,你就不能否定远程通话这种现象。
但世人是怎么回事呢?既没有一种理论可以推断说轮回不存在,也没有任何现量可以直接证实轮回不存在,只是因为看不到轮回存在,就下结论说它不存在。就像你们现在没有看到我妈,我妈就不存在啊?你要这么说,我跟你拼命!我的妈妈是以种子的方式潜伏在那里的。(众笑)所以这两个说法一点都不矛盾,恰好是一种完美的结合。
“是诸识转变”告诉我们,世界不是由物质组成的,也不是上帝或其他什么神灵创造的。在我们中国有盘古开天辟地、女娲造人的传说,如果是盘古造出天地,那是谁造了盘古?这样追问下去,会无穷无尽,这些都是神话传说,不是事实。
那如何证明世界是“由诸识所变”呢?之前已经分析过,我们所感知到的一切事物,都不是物质组成的,它们没有基本的组成成分;也不是上帝、盘古等客观精神创造的;能确定它们存在的,只能是我们的觉知,而觉知是心识的反应。通过明知因和俱缘定因,推到最后,唯一来源只能是我们的心识。
比如我面前这台电脑,既然排除了物质组成和神造的可能,那么它究竟从何而来?我们现在用什么肯定它的存在?——我们的眼识,同时它的出现一定要和我们的眼识同时出现——由此就能推出,它只能是识勾画出来的。
科学在这方面也有一套自己的说法:我们看到一个事物,是因为物体表面反射的光线,进入我们的眼睛,通过晶状体、视网膜、后丘脑等器官组织,最后在大脑皮层的视觉中枢成像。这种说法其实暗含了“外境是客观存在的”前提,有点像小乘经部的说法。
经部认为,真正的外境是心识之外的一个隐蔽分,它可以指点出自己的行相令识了知(好比科学说的有一个事物在那里被光线照射)。但这也只是个推断,这个“隐蔽分”是什么他们也说不出来,现量上至今也没有找到所谓的最小微尘;比量(逻辑)分析的话,微尘不断分下去的结果就是什么都没有。
所以最合理的解释是什么呢?一切外境只能是我们识本身的显现,就像我们做梦时也会显现山河大地,纷繁人生。比如我有时做梦用电脑打字,键盘的硬度、显示器的亮度这些都和醒时别无二致。梦里的一切都是心识化现的;同样,醒时的世界也没有其他来源,它和梦一样,也是我们心识的显现——一切都是“诸识所变”,这就是唯识的世界观。我们的生命不是来自于爹妈的造作和食物的喂养,而是心识的念念迁变。
你马上就会问:那我们今生的第一念心识从哪里来?肯定要从前世来,不可能凭空出现。任何事物的出现都会有“因”,否则会天下大乱,说不定我身边会突然冒出很多弟弟妹妹,出现弟弟妹妹还好一点,要是突然出现希特勒或成吉思汗把我干掉了咋办呢?(众笑)
那么我们一层一层地往上推,从今生第一念心识推到上一世的最后一念心识,从上一世再往更上一世推……这样生生世世追溯上去,我们的第一世是什么?这就是在寻找世界的“第一因”。
佛教告诉你:没有第一因,叫“无始”。有人肯定会想:“是不是解释不了第一因,于是就搞个‘无始’的概念来搪塞啊?”八十年代我刚开始学佛时就这样想的:“有没有搞错啊,用个‘无始’来打发我!任何事物都一定有个开始的嘛!”
其实这是一个错误的观念。大家想想看,如果一定有个“开始”的话,那么比如盘古是由他爹造的,盘古他爹又有个爹来造,这样会一路爹不完,爹到无穷。既然“无穷”,实际还是个“无始”嘛。
佛教用的“无始”,表面看起来好像也有一点无穷的意味儿,但其实是“当下”的意思。因为我们的心识来源于心的本质,而心的本质是没有时间的;平时我们所谓的“前后”,实际上是一种分别;所有分别的根源,来源于无分别——无分别就是无始。
昨天课后交流的时候,不是有师兄问《维摩诘经》里面的“以何为本”吗?追到最后,那个“本”一定是无住,它不生不灭、不常不断、不垢不净……它根本就没有时间性、也不会毁坏,但它可以分别。大家想想,如果一个事物是不坏的,时间对它还有意义吗?比如这个杯子,如果无始以来它就存在(意思就是它无始以来都不坏),那么追问它的寿命就没有任何意义。
所谓的“开始”,实际上随时都在当下,就是我们那个不分别的心识,根本就没有真正的昨天和未来。为什么呢?比如这台电脑,好像是从昨天走到现在,但“昨天的电脑”去哪里了?它只存在于你现在的想象和回忆中。“未来的电脑”在哪里?它也只是你现在的想象,不是真正的眼识所见。那“现在的电脑那一秒钟才是真正的电脑?”(现场师兄回答:“当下。”)
那这个“当下”是多长?(现场师兄回答:“一刹那。”)那“一刹那”是多长?我们要进行哲学追寻哦,一直追下去,最后你会发现一刹那都不存在,一个事物从过去到现在的变化只是一个假相,不是真实的,这些“相”就是“明”,而“明”的本质是不坏的。其实我在跟大家讲色即是空,坏就是不坏。
也就是说,所谓的“开始”,只是一种对时间的分别念,其来源于“没有开始”,所以佛教说的“无始”并不是一个搪塞。哪天你证悟了,就可以找到“第一因”——原来起点就是终点,永远都在当下。这就是为什么佛陀可以准确地遍知你过去、现在、未来的一切,因为在他那里没有时间分别,所有的前后都是当下。
世人平时说的“当下”就是一个口语,好像意指“现在”,但“现在”究竟有多长,他们不会去追寻。你把“当下”一分一秒地分割下去,会发现“分”“秒”之类的观念,实际上是心的变化造成的快慢错觉,最后会发现一切事物的变化全都是虚假的,其本质“空性”不会有任何变化。这时你会一下知道:“哦!原来‘无始’是这玩意儿!“无论追溯到多前面,它对于本质来说都是不变化的。
我这么一说,很多师兄的小心肝儿是不是开始‘’砰砰‘’乱跳?‘’怎么会没有开始呢?我‘砰砰’搏动的小心肝儿,难道不是从娘胎里才开始跳的吗?”现在你们还没办法理解那个不跳的是什么,所以只能暂时说到这里。“无始”实际上随时都在开始、随时都在结束、永远都在现在。
有人会问:“那到底是哪个时候开始的呢?”——你又在捏造概念了。如果回答你什么时候开始的话,就等于告诉你本性有个“开始”;如果本性有开始,那我们怎么能说它不生不灭呢?“不生不灭”就意味着它没有时间,所以说时间只是分别心建立的一种观念而已。
现在那些穿越剧纯粹是虚构,我们可以知道过去世发生的事,但绝不可能说再回去改变历史。怎么知道呢?可以通过禅定,因为那些种子储存于每个众生的阿赖耶识里,如果你修行到了非常厉害的程度,就能知道自相续里以前的很多事,也能知道别人的很多事,世间很多事也能知道得清清楚楚的。
再说,如果要穿越的话,你应该以什么角色和场景回去呢?比如我们昨天交流的那些场景,我所回忆起来的是我看到你们的场景;你们每个人回忆起来的,是从你们的角度看到我的场景。如果要穿越的话,每个人都只能以自己的角度回去,无法看到别人所看到的场景,也无法以旁观者的角度看到自己在干什么,实际上等于回忆。
但电影里演的穿越,回去还能看到自己,这等于有了两个自己,可能吗?所以啊,别信那些穿越。
有些人看了穿越剧,就拿那些胡编乱造的观念来衡量佛法,挺搞笑的。这些雷人的电视剧本都是一些刚毕业不久的学生,二不跨五地你写三句,他写三句这样编出来的,像工厂的流水线一样。你们这代人就是被这些二不跨五的人教育长大的,这种粗造滥制瞎扯淡的东西,居然指导我们的生活、塑造我们的价值观、左右我们的审美,而他们自己也被自己编造的这些东西所影响、毒害。在这种价值观、文化氛围所影响下的那帮人,其实比喝毒奶粉糟糕多了,比三聚氰胺还入骨三分。
整个世界确实是由“诸识所变”,“变”有几种含义,其中之一就是“变现”。什么叫变现呢?就是我们的种子在呈现出来。那么呈现出来的话,我们的识一定会有见和相两分,识的自体是自证分;按“四分”的学说来说,还有个证自证分。比如,我相、法相、山河大地等等之类的,是属于诸识的相分;能见这些相的能力叫见分;这个识本身的总体的能力叫自证分;自证分的那种确定性叫证自证分。
“是诸识所变,分别所分别”,“分别”是“见分”,“所分别”是“相分”,就是世界是我们的心识变出来的,能看的能力也是识(能认知和所认知都是我们的心识变化出来的)。就像梦一样,梦中我们看到一头猪,那头猪是从哪里来的?是你的心变现出来的嘛。那是什么在认识猪呢?也是你的心,它在玩独角戏。
知道这个对我们来讲很重要,为什么呢?也就是说,我们能不能好好地训练一下做梦的心,不梦猪了,去梦美女?大家懂这个意思吗?我们改变世界的方法就不用从外面去找了,而是从缘起上让自己做一个好梦。
那怎么才能做好梦呢?从前我们认为,要过得好,就要去外面努力奋斗:要工作、要买股票、要到处去行贿受贿、上当受骗……佛教说这样太笨了,根本就用不着。一切都是心识变现出来的,你无非就是想它变得好一点,那佛教就告诉我们做好梦的条件:你要守戒、放生、上供下施,做相应的一些功德,这样你的梦就会越做越好。
也就是说,我们努力的方式就改变了,不再向外抓取,而是朝内。即使做一些外在的行为,也是为了内在的改变,因此我们要往阿赖耶识里放一些更好的东西,让它变现得更好一点。
变现的总原理是什么呢?我给大家举个例子:比如我们白天拼命地打麻将,晚上做梦就会梦到打麻将——因为你白天打麻将就在种种子,而且很密集很专注地去种。(我们打麻将有时比打坐还要专注,打得那个天昏地暗、日月无光啊,绝对不会受到外界的任何影响。像我以前连打三天三夜,皮肤都失水了,一拉老长,毛都竖起来了,但还是很认真地打,绝对不会看错牌——众笑)通过这样的密集训练以后,只要你一睡着就会开始摸麻将,梦中的麻将也是各种各样的,有时候很清晰,你都分不清楚是梦还是现实。
这个原理告诉我们,如果我们能用打麻将的那股力量用来念阿弥陀佛,连念三天三夜,你试试看!你打麻将是“卡两条、卡三条、卡四条”嘛,那如果临终时你使劲念“南无阿弥陀佛、南无阿弥陀佛、南无阿弥陀佛……”绝对往生!因为整个死亡过程就很像做梦。
大家有本事这样吗?我相信在座的大部分师兄都有打麻将的功能,那念阿弥陀佛呢?我们试试看——前两个小时可能还挺兴奋,能念下去;第三个小时就开始不耐烦了;再念一段时间,心里就会开始怀疑:“这样念下去行不行啊?你说的是不是真的啊?”
人类就是这样的,会根据自己的遭遇产生各种不同的看法,所以人类最不可信,所有的看法都是根据当时的情况、当时的感觉、当时的认知而来。就跟两个人谈恋爱一样,当时的情况是你爱上了他——哇!他高富帅,说什么都是对的,他说地球是扁的就是扁的,天空是漏的就是漏的,绝对这样。等到后来分手了呢?他说什么都是错的,他说地球是圆的,你会说地球是扁的。
所以佛陀在《四十二章经》里说:“慎莫信汝意,汝意不可信。”最关键的是,他跟别人说自己当时的想法和感觉时,他自己也坚信是这样,也就是说,他也不是真的想骗人,而是愚痴起来连自己一起骗。谈恋爱不就这样吗?刚开始觉得对方好时,就赌咒发誓“要生生世世在一起”——这些话都是真的。三天以后分手了,“我再也不想看到你”——这些话也是真的。
你说他骗了谁?他也没有故意骗谁。所以说人类最不可信。你看那些相互之间发誓的事,搞不搞笑啊?那为什么佛教里面又要我们立誓愿呢?因为誓愿可以让我们不稳定的心稍微稳定一点,比如遇到一些违缘时,你想着自己是发了誓的,破坏誓言会遭报应,那还是咬咬牙持下去。但如果外力太强大,即使立了誓愿也照样会被摧毁。在座诸位很多都有破戒违誓的经历,这个我就不多说了。
“由此彼皆无,故一切唯识”,实际上,见分跟相分都不是真实的,都是由识的自证分变现出来的。那自证分怎么变呢?它要依靠几个因缘条件:①首先要有因缘,阿赖耶识要提供种子;②其次要有增上缘,比如看东西,眼睛就是增上缘;③然后要有所缘缘,就是你所看的对境到底是什么,阿赖耶识还是要变个东西出来;④最后,对境还要有连续性,这叫等无间缘。起码具足这四大因缘,我们才能感受事物。
我们前面讲的“九缘生识”就包含在这“四缘”当中。(当然还可以继续分成更细更多的因缘。)也就是说,没有任何事物是由物质或什么神灵造的,一切精神和物质的现象都是我们的心不断分别和汇聚的结果,根本来源就是我们的心。
那么,我们所感受到的事物和能感知的能力,实际上都是观待而生,根本原因是我们的心识,所以说“由此彼皆无”。见分跟相分并不是一种真实的存在,真实的存在就是我们的识,所以说“故一切唯识”。
“唯识”的意思是什么呢?就是说没有任何一个现象是真实的,唯一真实的东西就是识。其实唯物主义也可以说没有任何现象是真实的,唯一真实的是基本粒子。大家听得懂这个意思吗?
唯物主义也挺厉害,他们不承认粗大的事物是真实的,因为可以被砸烂;他们认为真实的,就是他们概念里那个不能被砸烂的基本粒子,所以他们弄了粒子加速器天天去找这个粒子。爱因斯坦还搞了个质能转换公式E = mc²,推导出有可能连最小的微粒都没有,最后剩下了能量。
但唯物主义设定了一个真实的东西——一个离开心的真实的东西,所以他们认为有客观的世界,这个客观的世界跟我们的心是无关的。这很符合我们普通人的认知方式,我们觉得外面的山河大地、房屋、家具,以及身体和我们的心是无关的,是一种客观存在,是不是这样的?
“客观存在”的意思是什么?这个东西放在我面前,我看到它是存在的;我转过头去,它还是存在的。这和我们前面所讲的现量性存在和比量性存在不同:现量的存在一定要靠我看它,而我转过头去就只能用逻辑推断或想象它的存在。所以唯识认为没有任何东西可以客观存在。
事物是否客观存在?很多哲学家和物理学家都在这个问题上产生了争论,比如量子力学跟传统物理学就发生了极大的冲突。量子力学已经开始证实唯识的观点,它发现我们的能观察和所观察实际上是一体的,这对传统物理学冲击很大,包括爱因斯坦以前都不承认这个观点,他认为这个世界是离开人的精神而独立实有存在的。爱因斯坦以前同量子力学科学家玻尔之间的争论,就是两种不同世界观的冲突。
爱因斯坦对玻尔说:“亲爱的玻尔,上帝是不会随便扔骰子的。”他的意思就是说这个客观存在的世界是有规律的,如果你认为这个世界跟我们的主观有关系的话,比如你这样看,世界就这样存在;你那样看,世界就那样存在了,那么这个世界不就乱作一团啦?结果玻尔回击道:“爱因斯坦,别去指挥上帝应该怎么做!”
事实证明玻尔是正确的,现代量子力学已经走到非常高端的地步,慢慢确定世界的存在和我们的感知有关,并不是一个什么客观存在的物质。这样的发现颠覆了我们以前对世界的看法,实际上是个巨大的福音。为什么呢?也就是说,我们改造世界,再也不用在外面请黑社会,或者是漂洋过海、闯关东了,你只要去修行、去积福就行了。
正如佛陀所说:“精勤如山王,不如积微福。”佛教还告诉我们许多积累福德的方式,比如顶礼三宝、孝敬父母、发菩提心去利益众生等,这些都是巨大的积累福德的方式。
有人说:“我已经供养了三宝三年了,为什么还没有买中六合彩呢?”这样急功近利不行哦,你读书读了二十多年,已经读成了博士生了,为什么还是个穷光蛋呢?(众笑)前面说了,种子种下去了,还要依因缘而发,你有没有足够的力量让种子这一世就发出来呢?不一定的。
当然有些人也确实可以。我长期在佛教圈里,看到很多人以前过得很糟糕,因为学佛、修行开始慢慢变好,过得很快乐很幸福,这样的事例真的是成堆。我也看到同时代发财的一些朋友,他们很多有知识、有权利、有地位,到现在却大部分都完蛋了。
也就是说,福报会慢慢兑现的,你不要拜了三天佛、吃了五天素,就想买中六合彩。而且抱着这种心思去修行一般会来得很慢,为什么呢?要让这些种子提前发作,我们需要两个因素:一个是这些种子的力量非常强大;一个是这些种子非常靠前。比如你昨天才放了点生,种了一点善种,但你以前无数劫种的那些贪嗔痴慢疑都还没发呢,排队也轮不到它嘛。
你说可不可以插队呢?也不是不可以,要想插队的话,力气得很大才行。怎么大呢?发菩提心。但你发的是菩提心吗?你供两根香蕉想换六根,以这种交易的心态为基础,善果就来得很慢。恰好发菩提心的供养根本就不求回报,贪嗔痴慢疑一遇到这种无上尊贵种会自动让路,人家发了菩提心的,惹不起,它不想插队也被插队了,所以就来得非常快。(众笑)
我这么说有点开玩笑,但事实上就是这样的。我们不要搞两天就指望好大的回报,你发心很小,力量不大,善种子种下去就老是没办法兑现。你看好多学佛学了十几年的,因为他内心相续不变,没有出离心和菩提心,学来学去一个二个学得阴风惨惨、杀气腾腾,遭遇也不好,然后他就埋怨佛法。其实怪他自己没有往相续里种真正有力的种子,它力量不大当然发不出来了,过去那些烂种子会先发了再说,比如十几年前你偷东西到现在都还没有报的嘛。
那我们要怎么办呢?我们要通过修行忏悔,清净过去不好的一些种子;然后要种很多有利于未来的一些种子,让我们的梦做得好一点。但最好的方式是从梦里醒过来,这就是件大事了,因为一旦从梦中醒过来,刚才说的这一切都毫无意义。你醒过来就成为了佛陀,不存在拥有什么或失去什么,那就真的是不生不灭、不垢不净、不增不减。
我们现在说的还是有增有减、有垢有净的程度。即使你只是希望有好的没坏的,也得发起菩提心这样去做。如果要彻底摆脱梦,就只有证悟空性或圆成实性。所以说这个颂词说了唯识的基本思想。接下来的颂词是:
由一切种识 如是如是变
有人问难说:既然一切都是识,而“识”是一个看不见摸不着的东西,那我们现在所感知到的这些形形色色的东西是怎么来的呢?
唯识回答说:“由一切种识,如是如是变。”是我们的心识从阿赖耶识里取种子而变现的。“由一切种识”是指它们的根本来源于阿赖耶识。“如是如是变”,为什么要说两个“如是”呢?就是重复辗转的意思,比如眼识从阿赖耶识里取种子,大家不要以为取种子要写封介绍信,派个什么使者之类的,而是看到的同时就取出来了,看到的同时新的种子又存下去了。取出来和存下去实际上是一个事情。
这就是“种子六义”里的果俱有。你看到的东西,实际上就是种子的呈现;看到的同时,新的种子又下去了。那种子的呈现和存下去有什么不同呢?它已经产生转变了。
比如,你看到一盆花,心里想:“哇,好漂亮呀,供养给三宝!”一个供养的种子就存下去了,那再出来的时候有可能就不是这盆花了,好多这样漂亮东西就全归你了。反之,如果你觉得它很漂亮,趁人不注意的时候偷了,这个种子也下去了,但下次出来的时候就对不起了,凡是你有的,全给你偷完。这个是缘起上的意义。
还有一种方式,如果要从迷梦中醒来的话,一看到这盆花,马上作意想:“假的,根本就不是真实的,只是心识的显现,没有一个真的东西。”长期这样数数串习,最后它就生不出来了。为什么?因为它每次出来,你都认为它是假的,下去的种子也是假的,再出来和下去也是假的,最后它就干脆不出来了。(众笑)
你们不要认为我说得好笑哦,真的修行过程就是这样的,我只是把它通俗化了。
以辗转力故,彼彼分别生
“辗转力”就是刚才说的,我们的心识会不停地附加和改变,显出来就已经变化了,再附加一些东西成为新的种子存下去,然后新种子再依缘显发出来……这样长期连续下去会造成很大变化。
大家还记得自己五六岁的模样吗?几十年后你再看看镜子里面的自己是什么样子?我都不愿意看自己的样子,比以前长高了很多,但也多了好多肉啊。它们是一刹那长出来的吗?当然不是,它经历了很多很多刹那的辗转,是各种各样的心识堆积的结果,非常复杂。然后就“彼彼分别生”,我们心前有各种各样的显现,每一种显现其实就是一种分别。
“由一切种识,如是如是变,以辗转力故,彼彼分别生。”这句颂词是说现象怎么来的。那么又有人问难:既然你说外面这些东西不是真实的物质,是分别心辗转力用造作出来的,那有情的生命又是怎么一回事呢?颂词回答说:
由诸业习气 二取习气俱 前异熟既尽 复生余异熟
“由诸业习气”,比如一对双胞胎生下来之后,其家庭背景、受教育背景绝大部分都是相似的,但他们长到一定的时候,习气会完全不一样。那这些不同的习气是怎么来的?会不会是他们吃饭的时候,母亲舀的饭有些不同?按照唯物主义的观点,不同的个性是因为不同的物质造成的,这其实是一种生搬硬套的观点,根本无法合理地解释这些现象。
习气是怎么来的?——前世数数串习而来。哪怕他们因某个共同的因缘,以双胞胎的形式成为兄弟,但他们内在的习气也完全不一样,甚至对很多东西的感悟也不尽相同。我认识一对双胞胎,跟我关系很好,同样一个女孩子,老大见了惊为天人,觉得她很漂亮,老二却觉得不好看,毫无感觉。
我当时觉得好奇怪啊,小说里不是说双胞胎会喜欢上同一个人吗?他们怎么会差别这么大呢?(众笑)这时候我就更相信周星驰说的“各花入各眼”了,连双胞胎都这样,他们的习气完全不一样。
所以你说这个习气是怎么来的?“由诸业习气,二取习气俱。”“二取”就是我们凡夫有能取和所取的认知方式。像双胞胎这样的两个主体,虽然说很多因缘一样,长的样子也一样,但他们的能取是不一样的,因为他们有不同的个体感。
这个个体感不是说他们前世就不是双胞胎。而是指他们因为成立了二取,他们各自的遭遇不一样,其所取有可能完全不一样,所以形成的感觉也可能完全不一样。
举例来说,假设我前世有个双胞胎兄弟,我俩都曾同时去过北京,由于北京人非常欢迎我,让我对北京产生了很好的感觉;而我的兄弟比较悲催,被北京人暴打了一顿。然后这一世我们俩又因为某个因缘成了双胞胎,但这一世我们对北京的态度就会截然相反,虽然我们的外表看起来又差不多。
这就是两对不同的能取和所取。我对北京的感觉是一对二取,他对北京的感觉又是一对二取;只要有二取,就一定会建立一对能取和所取。能取上,本来每个人的个体感就不一样,那么所取就会不一样,哪怕面对同一个事物,我们对它的感受都可能完全不同。这样一堆积就会形成各种各样不同的习气,有时候会出现很大的差别。
但这些差别有时也有一些相似性。大家都有个共业,而且各种各样的训练,也会训练成共业。这些共业就是我们对很多事物有共同评价的原因。
比如说文化大革命时,我们认为的美女就是腰圆膀子粗,要把帝国主义打倒在地,那时的共业就是认为长成这样才好看。而现在美女的腰都必须是A4的,腿要细得像筷子——这就是不断的共同训练,使我们在一定程度上形成了共同的习气。
再比如大家都觉得住得宽敞很好,因为宽敞会直接利益我们的身体,让我们更自在一些。所以说,因为很多共同的喜好和共同的文化,会造成我们很多共同的评价。但不管怎样,在这些共同中间,每个人还是有一些细细的分别,这就是所谓的“二取习气俱”,二取习气俱会造成各个的不同。
“前异熟既尽,复生余异熟”是什么意思呢?显现出来这个就叫“前异熟”,那么显现出的这一刹那,这个力量就受报了,叫“前异熟既尽”。同时新的种子又下去了,能生其他的异熟果,叫做“复生余异熟”。这在唯识里面叫“种子起现行,现行熏种子”,就这样刹那刹那地变,而且前一刹那跟后一刹那绝对不一样。
我们看到事物的时候,觉得是一样的,没有变过,这是很粗大的感官体验。从微观来讲,它每一刹那都不一样,比如前一刹那的光是这样的,后一刹那的光就变化了,有大量细微的变化。我们凡夫基本上都是看一个相似性。
明白这些有什么好处呢?第一个,明白我们的生命实际上没有一个真正的结束。以前我们会认为死了以后啥都没有了,其实不然,我们生命的本体是不变的,本身就是佛。这个本体因无明而产生分别,分别的时候就有一种能认知的能力,我们就普遍认为这种能见(能认知)的能力是“我”,把所见(所认知)的东西认为是“他”(其他)。
这些不停的变化,实际上是由这个永不变坏的东西所分别造成的。它不生不灭,却可以分别——虽然它因为无明而产生分别,但它本身始终是不生不灭、不垢不净的。这也是告诉我们,由于生命的本质是空性,所以我们永远不会有一个真实意义上的死亡。我们以前认为人死后什么都没有了是一种断灭的观念。
我们的根本来源是个不坏的东西,如果我们不回到那个不坏的东西里面,不解脱,就会一直这么动下去。你可能会想:“这样一直动下去也没什么嘛,多好啊。”你是根据你现在的生活状态来说的,你要去医院看看那些癌症病人,或者去菜市场看看那些被宰杀的动物就不会这样想了。
大部分生命都处于恶道,动物或癌症病人已经很不错了,属于待遇比较好的。如果堕在了饿鬼或地狱,那真的是惨不忍睹!你说:“我怎么可能堕入到饿鬼地狱呢?”我告诉你嘛,地球上现在活着的人99.9999%会落入恶道!我们可以观察自己的心,有几个时候是善心啊?没有善心你就走不到善道。
贪得过分会成为饿鬼,坏得过分会下到地狱,傻得过分会变成畜生,而这三方面我们基本上都很过分。此外我们真的有那么善良吗?还一个二个地在那里说解脱,得了吧!有时候我觉得大家就不要说解脱了,能不去恶道就已经很幸福了。
假如把整个轮回画成像地球那么大的一个圈,我们处在善道的日子就像在圆圈上画一条线,线外的其他部分全都是恶道。你要是不解脱,想浑浑噩噩混下去,那个日子会非常难混。
有人会说:“没关系啊,反正那个时候又不是我了,我都不记得前世是谁。”你是不是傻啊?举个例子嘛,现在把你一刹那之间变成狗,你不知道自己之前是人,大家也不知道就是你变成的狗,但你感不感受做狗的痛苦呢?狗会有痛苦的,你不要想着是家里养的宠物狗啊,万一是条野狗,随时会被烹被杀被踢打,你会发现痛苦马上就来了。
所以这种想法是很可笑很幼稚的。你看地狱里面那些众生,没有人知道他是谁,他也忘记了自己前世是什么,只有一刹那知道是因为什么而堕落的,接下来就是剧烈的痛苦,根本没有办法回忆了。他在遭受剧烈痛苦时难道不痛苦吗?
我们人道是个善道,特别是现在这个和平年代,没有什么巨大的战乱或灾难,而且很多学佛的人都很年轻,好多痛苦都还没有现前(比如老苦),生活中也没有什么大的挫折,他会认为生活会一直这样。
所以你看嘛,在不同年龄阶段的学佛人中,中年人相对要积极很多,为什么?因为他已经经历了很多生活的苦。年轻人很多没所谓的,就是寻求点好奇。年轻人来学佛的,基本上都要经历情伤、受过苦才行,否则基本上不买账的。
现在的人类已经变得跟动物差不多,很难用思维去汲取前人的经验指挥自己的行为,行事完全靠感觉。他还没有受过苦,你说世界是苦谛,轮回是过患,他不会信;即使概念上可以信,也很难形成力量。
所以一般来讲都要让他去谈恋爱,如果福报好一点,谈两天恋爱就要受伤害,他就会去埋头学佛;福报差的,一谈恋爱——只羡鸳鸯不羡仙,要谈到六七十岁才闹分手,这时候再来学佛,搞什么啊?!只有完蛋了!那些因为情伤跑来学佛的师兄,要庆幸一下自己前辈子埋了歪屁股坟啊,真的是这样的。(众笑)
“由诸业习气,二取习气俱,前异熟既尽,复生余异熟。”就是说我们的生命实际上是阿赖耶识以及其他识在不停地变动,也没有什么真实的死亡。我们现在要做的是什么呢?就是赶紧去修行,把一些很恶的习气变成善的习气,这样才能结出善果。
有人跑来问我:“凭什么我做善事有善果,做恶事不能有善果呢?”一下把我搞楞了。按照他的逻辑,我们点火一定能产生清凉咯?你做恶事的时候种下的种子是不愉快,那结出来的果只能是不愉快嘛,我做恶事还要带来快乐?我做恶事本来是不愉快,不愉快还能产生愉快,这怎么可能?这叫做无因论,或者叫做乱扯。所以做善事就有善果。
按照唯识的原理,比如你拿100块钱进行了上供下施,从个体感来说,这100块钱就拿出去了,和你没关了。但从阿赖耶识的角度来说不是这样的,这100块钱是拿出去放在了阿赖耶识里面的另外一个地方,而这个财富跟你的“我”是紧紧连在一起的(是你给出去的),心有这样的连接性。
下一世,虽然你这一堆没了,另外一堆又冒出来,冒出来以后还是那个“我”,这个“我”跟你之前放的财富是连在一起的,财富要呈现一定要跟你连在一起呈现,所以从你那里拿出去的一定会在你那里拿回来,听得懂吗?所以最好的存钱方式不是银行,也不是股市,而是三宝,一顿猛供养,保证发财。你们认为我蛊惑是吗?我就是这么干的。
我们搞禅七花了这么多钱,人人都来感激,说“师兄功德无量啊!”其实我心里想:嘿嘿,是我应该感激你们,真实的情况就是这样的——我是把银行放在你们的阿赖耶识里,你们迟早会还给我!(众笑)这样看起来我跟那个放高利贷的也没啥区别哈?如果我真的想你们后世还给我,那就真的是一种高利贷;但我要是发一个心“但愿你们成佛”,那就了不起了,一旦你们真的成了佛,我就存了一间利息无穷大的银行。
这就是为什么供养三宝会获得福报的原因。所以一般来讲,在这一世猛厉地供养三宝,后半世绝对会富贵。富贵会体现在各个方面:有可能是富有,有可能身体很健康,有可能心情很愉悦……反正都是好事,要看你怎么去回向。它会根据各种业力变换,但原理就是这样的。
所以唯识对重新认识生命和确定努力方向都有重大意义,同时也告诉我们正确的价值观和行为准则。当然,很多人还是不信,你不信,那就对不起,“银行”给予你的利息会很低,甚至不给你利息。不信唯识的人,怎么可能把钱给别人呢?肯定是抢过来嘛!
如果这个世界真的是唯物的话,我觉得好和坏就没有什么太大差别了,只是一种规定而已。真正实行的还是丛林法则——反正人都要死,管它那么多,打得赢的是大哥,没有什么善恶可言。但如果这个世界是唯识的,那就不一样了,善有善报,恶有恶报,做任何事就会三思而行,考虑后果。
那到底哪个是正确的呢?经过各种各样的逻辑和现量的证实,佛说的是正确的,世界就是唯识的,不是由物质组成的,我们的生命不是单纯的物质,而是“由诸业习气,二取习气俱,前异熟既尽,复生余异熟”。
表面看起来就这几句话,实际上含义非常广大深远。我们可以因此而重新建立生命观和价值观,从而决定自己的行为取舍,并能确定我们的修行是有意义的。
比如有些喜欢读书的师兄,看不上人家磕头的:“你磕头有什么意义啊?磕来磕去最多是把身体磕好了,叉腰肌练的比较结实而已。”他不知道这个其实很有意义。因为对着三宝磕头,就是在心里恭敬三宝,而三宝是我们心的底层——那是产生一切的根本(空性),真正的三宝。你对它磕头恭敬,就把这份恭敬放在了心的底部,而所有现象都来源于心的底部,也就是说来世你走到哪里都会受到恭敬。而且,磕头还代表着皈依心、感恩心等很多良善的心态。
五加行里面为什么要完成十万个大头?学了唯识你就会明白磕大头的深远意义。从唯识的角度来说,磕头的时候,心里要充满恭敬和感恩才会有好的作用。当然,你一边磕头一边想“我没办法才磕的”,叉腰肌一样会训练好,但这样的种子下去,以后显发出来的其他的东西就糟糕了。
通过学习唯识,我们会明白很多修行的原理和意义。譬如禅定,为什么我们不提倡修无记定呢?因为无记定只是让识停下来,识停下来就停下来喽,怎么停都就那么回事儿,等到不停的时候又开始活动。它既不会改造或摧毁以往留存在识田里的不好的种子,也不会往里面增加新的好的种子,所以说无记定对于解脱没有用。
趣入解脱的修行,一定要通过忏悔把过去的种子全部干掉,同时要增加新的东西。用什么干掉呢?金刚萨埵的修法,直接清净不好的种子。增加哪些东西呢?首先是五加行里面的菩提心和皈依,然后要供曼扎,改变一个二个的饿鬼相。
要彻底脱离开庸俗的现象,进入心的底部,那就要修上师瑜伽。你看那个上师瑜伽是怎么修的?“上师化光融入自己心间,一切都是上师的显现”,意思就是一切都是心的本性的显现,然后在里边安住一会儿。如果你明白一切都是心的显现,以及心是什么的时候,那就是大圆满。
这几句颂词看起来很简单,其实是我们修行的根本依据。我们再看下面:
由彼彼遍计 遍计种种物 此遍计所执 自性无所有
这就说到唯识三性的问题了。
按照唯识的观点,任何一个事物,从不同的层面和角度去看,都可以具备三种性质,叫做三自性。(这三种性质并不是事物本身所具有的性质,而是由不同的层面和角度去看。)分别是:遍计所执性、依他起性和圆成实性。
一、遍计所执性:一个事物放在那里,我们本能地觉得它是一个和心无关的客观存在,这就叫做“遍计所执”,是一种错误的认知,我们阿赖耶识里储藏了很多这样的种子(错误认知的可能性)。
比如有人走过来给了你一巴掌,你肯定会认为和你的心无关,他就是不知道哪里来的一个坏蛋,甚至会去收拾他。实际上,你看到他的形象,是你心识的一种显现;他打你一巴掌,是你过去世干了一个什么恶业所兑现的恶报,是你心识的一种自然作用。对方过去曾参与了这个恶业,可能挨过你的打,所以现在就动这个心思过来打你。对方的心识不属于你的造作范围,你缘不上;但他的形象和你感受到疼痛,是你自心的造作。
举个例子:梦中有人打你,是真的有一个人在打你吗?你醒后就会觉得是一场梦。同样的,现实中有人跑来打你,你觉醒后也会觉得是一场梦。比如修证到身体和山河大地一并消失、认识到心的本性时,你不会再认为真有什么众生——“无佛无众生”。唯识到了最后一步(圆成实)的时候,也不认为有众生;但在缘起层面,唯识还是会承认对方有他自己的心识。
这样一来,你想恨人还真的找不到恨的地方。挨这一巴掌是自己心识的显现,他的样子也是自己心识的显现,疼痛的也一定是你的心,然后去找心也找不到,敌人在哪里呀?
(——下面有师兄问:那怎么还有个对方呢?
——师兄答:对方在哪里?你把他拿出来看看?刚才说了,你看到他是你心识的显现,那怎么还有个“对方”?是你的心已经建立了有对方了!这是唯识里面最难理解的,这个一弄的话今晚就讲不完。
那是不是我们能就此否定对方的心完全不成立呢?也不会。我们可以通过交流,比量判断对方有他自己的心识。比如我说“这是铁做的”,而你说“是胶做的”,虽然我听到的你说的“是胶做的”这句话是我心识的显现,但它同时表明有一个“心”想的和我想的不一样。听得懂这个吗?而你去找这个他心识也找不到——我们连自己的心都找不到,怎么可能找到别人的心啊?
唯识里面有一个很大的问题:比如我通过他心通知道了他人的心思,那是不是离开了我的心还有其他的心呢?《唯识二十颂》里就有相关的辩难。其实我们知道别人的心,并不是真实知道别人的心,只是缘上一个影子而已。如果我们完全知道别人的心,那别人感到痛苦,我们也会感到痛苦;但通过他心通知道别人的痛苦时,自己是不会痛苦的。所以只是一个影子似的知道,不是真实的知道,这是唯识里很深的一个问题。
今天这个场合好像不太适合搞这些学术争论。这也不算什么学术争论,在我们所学的论典里早就说清楚了。但在座的诸位大多都是刚接触佛法,这些一讲就很深,暂时没有探讨的必要。)
刚才说了,我们对事物有一种错误的认识,认为它是物质的,或者直接感觉它是一个客观存在,这就叫“遍计所执”。
二、依他起性:那么真实的情况是什么呢?真实的情况中,它是依缘所生的心识,就是识的一种变现;而识的变现一定是由各种各样的因素组成的,比如前面讲的“九缘生识”和“四缘”。也就是说,任何事物都是组合而生的,不可能单独生起,这样的现象就叫“依他起”。“依他起”就是相互观待、组合而生的意思。(这个有点像唯物主义的对立统一,唯物主义说世界上一切现象都是对立统一的,即任何现象都不能是单独成立的。那最基本的那个物质是不是对立统一的呢?至今也没有看到他们对此作出合理的解释。)
任何事物都不可能是独立、单一存在的,所以不会有什么基本粒子。也就是说,一个事物的成立是因为各种因缘的组合,佛教里面叫做“缘起”或“依他起”。
三、圆成实性:如果我们再去追究造成事物和合的根本原因——是什么东西造成了和合?念佛的是谁?喝茶的是谁?在这里说话的是谁?其根本是什么?找来找去,我们会找到最根本的那个东西,就是我们心的本性,即“圆成实性”。
我再总结一下什么是“三性”。当我们从不同层面去看一个事物时,最错误的认知就是认为它是一个物质,或者是离开心而独立存在的一个东西,这就叫做“遍计执性”;认为它就是心识,是心识的一种显现,而且是心识中不同力量的一种混合显现,这就叫做“依他起性”;不管它怎么混合显现,它的本质都是空性,是一种光明,这就叫做“圆成实性”。
“由彼彼遍计,遍计种种物”的意思是什么?我们的内在有各种各样遍计的种子(习气),看到任何事物都会觉得它是客观存在的,这样的遍计种子反反复复进进出出,就叫“由彼彼遍计,遍计种种物”。
“此遍计所执,自性无所有”,如果我们去寻找这些“客观存在”的事物的自性,会发现找不到,分析起来,它根本就没有任何组成部分,实际上就像梦一样的东西。
这样的说法对我们平常的认知习惯是很大的冲击。比如我面前的杯子,我们就认为它是一个客观存在的东西,现在你要说它是梦,好难啊,因为你还没有醒过来。但如果我们长期地进行空性的闻思修行,经常去感受它如梦如幻,到了一定的程度,你就不会再认为它是一个真实的客观存在,而是觉得它就是心的一种了别性,这个时候就叫做“依他起性”。(平常我们不修行,直接感受它就是一个和我无关的客观物质,那个就叫做“遍计执性”。)
如果我们一直这么去禅修,去感受自己的身体和周围的一切全都如梦幻,就会像《金刚经》里所讲的一样:“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观”有两种:一种是思维层面的观,比如中观唯识都教了很多因(譬如离一多因等等)去思维万法没有任何自性;思维到一定时候,你就有感觉了,觉得它可能真的不是真实的,你保持这种虚幻的感觉就叫直接的观。
那么“观自在菩萨”的“观”是不是前面这两种呢?不是的,“观自在菩萨”的“观”,说的是像观世音这种已经“观自在了”的菩萨。不过菩萨在“观自在”之前,跟我们一样也有一个凡夫的阶段,他也要进行思维层面的观,再形成直接的观。直接的观仍然有能观和所观,心还是有二取;要修到能观和所观全部消失,露出本性,这才叫做“观自在”。
所以从修行的角度,“观”可以从三个层面去讲。首先是正确的思维,通过中观唯识的道理,破坏过去那种直接觉得它是一个客观物体的遍计所执;然后慢慢地觉得它真的就是虚假的,这是单空层面的观;最后连能观和所观都消失了,露出一切事物最根本的本质,就是所谓的“圆成实性”,也就是我们所说的空性或如来藏。
如果我们长期串习梦幻观,到一定时候,你就会觉得它确实不是一个客观的事物,而是心的一种虚像。当你发现它是虚像的时候,你附著在上面的一些贪著、仇恨、恐惧就会消失。
比如我们的身体,围绕这个身体我们会产生各种各样的恐惧,不是害怕生病,就是有恐高症、密集恐惧症、幽闭恐惧症,总之对自己的身体有非常强烈的执著。如果你长期观修自己的身体是虚假的,先是思维,然后借助各种方法感觉身体完全是心的一种捏造,慢慢地,你就会发现很多恐惧真的会开始消失。
不相信吗?我自己就有这样的例子。以前我带公司的一帮员工去重庆蹦极,那个蹦极台有80多米高,我在下面看的时候,听见蹦极的人“哇哇哇”地大叫,觉得好夸张“切,这算啥啊,安全措施做得这么好,叫什么啊?!无聊!我跳给你们看!”然后我就雄赳赳气昂昂地走上去了。
很快我就被人扶着下来了——吓坏了。(众笑)我一上去就发现毫无抓拿,那种恐惧啊,真的是差点吓尿了。那时候我已经在开始看佛法的一些东西了,要是我自己悄悄去也就算了,偏偏又带着五六十个员工。他们当着我都不说这个事,但我从他们的眼神看得出来,每个人都是想笑又不敢笑的样子,我这张老脸真的是丢得一塌糊涂。
我回到家就拼命观修,才观修了三天,回到广州后,我就带着几个人又去蹦极(我要让他们给我证明嘛,一个人跳没啥意思——众笑),那时候我就不再恐惧,一下跳下去了。所以说如果你很努力地进行观修,因执著身体而产生的恐惧会消失的。
我们对身体的那种爱恋啊,已经深重到不经思索的程度。用什么来证明呢?比如稍稍对你这个身体有点威胁,你就会感到恐惧。我们天天锻炼啊,吃各种各样的营养品啊,一会儿补肾一会儿补脾,不停地保养,就害怕身体受到损伤。由于不明原理,有时候保养过头,适得其反,吃补药吃到流鼻血,把脏腑都搞坏了。
我们的训练暂时不用走到“圆成实性”的程度,哪怕你觉得它是心识的一种依缘而生,你的执著都会减轻很多。
一个是对自己的身体的执著会减轻,比如刚才说的恐高症等等恐惧会消失;一个是对别人身体的执著会减轻——这个不用我仔细解释吧?特别是广东话里叫“咸湿佬”的男师兄们,你们现在对女性身体的看法是什么样的?如果你真的觉得她如梦如幻,你的那种执著会减轻很多的。
女性也一样,一看见靓仔就心花怒放。有时候我们喜欢的人外表可能也不靓,你说“我是爱他的精神”,其实不是的。精神一定要依托在一定的形体之上,你可能会因为他的精神非常高贵而忽略他的外貌,但无论怎样,你的爱恋还是得依托在他不好看的身体之上。因为一旦这个身体被观空以后,你到哪里去找他的精神?你怎么爱他的精神啊?所以说如果你把自己或对方的身体观空,很多执著都会减轻。
你说:“我已经观了三四个月了,偶尔也觉得是空的,但我还是不行啊?”这就是刚才说的问题,供两根香蕉就想着还六根。修行真的要靠时间去磨啊,很多人一礼拜打一次坐,而且还觉得自己做了一件天大的事,不得了了:“我都打了一次坐了啊!为什么江水还没有倒流呢?”这样怎么能行呢?这玩意儿要靠长期的磨砺和训练才行。
一个种子下去根本就不具力量,尤其是没有菩提心的人,可以说每个种子下去都不具力量。而有了菩提心的人,哪怕是观修,其种子的力量也会非常大,修行也会很厉害,一定要求发菩提心就是这个原因。
它告诉我们,认为它是一个客观存在根本是错的,所以自性无所有;然后你觉得它完全如梦如幻,是心的一种显现,叫依他起性,实际上是一种缘起性;如果你去找缘起的根本,找来找去会发现它的根本是圆成识性,也是空性。
如果我们能感觉自己的身体是空性、别人的身体也是空性的时候,就成了禅宗里面讲的“郁郁黄花皆是般若,青青翠竹皆是菩提”——人人都是佛。既然人人都是佛,还有众生吗?既然没有众生了,那人人还是佛吗?那“人人”是什么啊?你可以换个说法,人人都是法性或如来藏。你的心就不会再遍计性地分别,也不会再有什么死亡、恐惧、天堂、地狱……所有二取现象会全部消失。你唯一要做的事情就是唤醒那些还不认为“人人都是佛”的“人人”。
当一切分别都没有了,你还奋斗什么啊?啥都没有了,身体都没有了,你还需要那些身体的附属品吗?涂脂抹粉就没有必要了嘛。如果一切都是空性,母猪和母人有多大区别?所以在你那里就不存在什么努力奋斗之类的事了。
当然,很多人还不能这样认为,他们还在分别里受苦。那么你怎么办?你会去度他。即使他不能这么认为,他也是法性的游舞;你也不会认为他和你不一样,他那种迷惘本身也是法性。那你怎么去度他呢?其实你根本就不存在有度他的想法,因为他跟你一样,有什么好度的?但由于他有这种顽固的想法,跟你的智慧是冲突的,那么,如果一发生交集,就会产生怎样的相状呢?——阳光照冰雪。
大家听得懂吗?我们本来是佛的,但我们有很多遍计执性,一下遇到圆成实性,结果会怎样呢?错误的遍计执性会冰消瓦解。
所以佛从来都没想过要度谁,但由于我们有这种执著,他就度了。为什么呢?佛是我们心的本性,是真理,这种真理和我们的错误认知是冲突的,就像阳光和冰雪是冲突的一样。我们一祈祷,阳光就会出现。
那你说当年释迦牟尼佛还是下来主动度了我们啊?那叫化身,也是因为当时那批人有那种因缘,通过祈求等方式,佛陀就以化身的形式出现了。而法身绝对不会这样,法身就是心的本性,它什么时候跑出来度你啊?但是你一祈求,很多现象就在你身上出现,它就开始度你了——这就是修行、祈祷的意义。
唯识这些理论跟我们的修行是息息相关的,我们明白了这些理论,也就明白了自己应该怎么去修行。再看下一句:
依他起自性 分别缘所生 圆成实于彼 常远离前性
依他起性前面已经说了,事物是由心识分别的各种因缘聚合而生的。那么,我们进一步去分析各种各样的因缘时,会发现不管种子也好,眼根也好,都找不到它们自己的自性,所以叫“三性三无性”。
比如说一个种子,我们找不到一个实有的种子,一个东西实有了才叫有自性,“自性”是指事物有自己的不变的性质或者实体。而一个缘根本不具备自性,它是由心识变化而来的一种结果,不是根本不变的。任何世间的事物,都只有一种自性——空性。那么依他起心识(八种心识)有没有自性呢?也没有自性。不断追寻下去,会发现它们的本质是圆成实。
说到这里,我要说一下关于中观和唯识的一个差别。我们学中观的时候老是要去破随理唯识,这是怎么回事呢?所谓的“随理唯识”,其实是一批学唯识学得不太精通的人,他们总是认为识有自体,是刹那性的,即使在胜义的情况下也不会丢失这个刹那性。
什么是胜义?就是我们去较真追究万法的根本时,会发现其本质——空性,这就叫胜义。在这个追寻的过程中,唯物主义是最傻的,追到一点点就开始宣布结论,说这个世界是物质的;再追最下,还有些说世界的本质是上帝等客观精神的,这是靠想象的,属于搞艺术的;再客观、踏实一点的,再追最下,会觉得万事万物就是心识的一种显现,因为只有心识是靠谱的;然后我们再返过头去追心识,会发现心识也不是真实的,也是空性,最后发现一切现象的本质是空性,只有这一种自性。
但有一派唯识就说:“不是的,心识也有自性。心的自性是什么?是刹那性的。”所以中观就不干了,学中观的马上就开始去破:“随理唯识是错的……”然后有些人一听说随理唯识是错的,就把整个唯识一杆子打翻了,说唯识都不究竟,都是错的。你开玩笑噢,无著菩萨和世亲菩萨是南瞻部洲六庄严中的两位庄严,而且唯识是佛教基础理论中最厉害的一个分支,叫“广行派”。它都不究竟,其他理论还究竟吗?
所以千万不要认为中观破随理唯识就把整个唯识破了,真正的随教唯识你是破不了的,它最究竟的理论说到了圆成实,说到了光明,其实见解比应成中观还要高。如果我们不认为圆成实是一个实有的刹那,而是光明本性的话,那就是大圆满。
因为我们这些学藏传佛法的一般是以中观的理论作为基础,中观的基础理论学习一定要破随理唯识,它是想破掉我们对心识的执著,这些话是对学中观的人讲的。在修行中,这样的执著会体现为总是觉得有一个光明或有某一种能力,然后拼命地去追逐寻找。特别是有些人又学了禅宗,禅宗参念佛的是谁、拖死尸的是谁,就总觉得有个东西,要去找到它。实际上这就属于执著有一个最初的发动力(第一动力),这是修行上一种执著,要走到很深的地步才能知道。
找到后来你会发现,那个东西你是找不到的,所以空性是最究竟的。那为什么刚开始我们还是要去找呢?因为要让你的心明白它就是找不到。但找不到不等于什么都没有,不等于没有第一动力,你不能这么去说。
那个时候,你说“有”也不对,说“无”也不对。如果说什么都是“无”,那你说现象是怎么来的?如果说“有”,那你把现象找来,看哪个是真实的?所以说那时不能再靠二元分别的认知方式来寻找,找的方式要改变。当你没有二取的时候,就说不上能跟所,你没办法讲那个东西是什么,在禅宗里面叫“言语道断,心行处灭”。
“言语道断”就是这个东西没办法说了;“心行处灭”就是它已经不是我们活动的心能够去认知的东西了。心识其实就是心的一种活动,所以说心识的活动永远不会是真理,也就是说,我们靠心识去感觉、去寻找到的东西,全都不对。
这个时候,实际上就是“分别缘所生,圆成实与彼,常远离前性”,圆成实的本质远离依他起性(和合性),是非缘起性的最本质的东西。
那我们怎么去追求圆成实呢?所谓“一切境相由心现,心性也是离戏边。”首先你要达成“一切境相由心现”,就是要通过各种各样的修行,破坏心直接认为事物是客观存在的遍计执;如果不去破坏这个,后面的圆成识性你根本就没有办法。当我们通过各种各样的修行(这些修行后面会交流),确定这些东西并非是客观存在,而是心的显现的时候,就要去找心到底是什么。
这个时候也才真正算得上是观心——好了,我已经确定这个东西(杯子)真的是心的一种明力造成的,那么这个明力到底是什么呢?然后就反反复复地去观察明力到底是什么。去观察的时候实际上是一种造作,你说你能不能观察出来心是什么呢?你观察到的任何一个东西都是不对的,都是你的心的一种想象或感觉。
你在观察的时候,会不停地抛弃:“这个也不是,那个也不是……”这恰好是中观破“无”的那一部分。总有一个时刻,你那些破的想法或去寻找的心会停下来,那种认知方式会被改变。
因为心长期地参悟,参到后来就停下来了——歇即菩提。一停下来,心自己的本性就露出来了。特别是外境,前面我们说过,你要是长期认为它是假的,它就不出现了;或者它出现的时候,也根本影响不了你,就像马尔巴祖师以前说的:“外境不会干扰你,执著才会干扰你。”
德山禅师说:“汝但无事于心,无心于事,则虚而灵,寂而妙。”当你很自然地坐在那里,对外境完全没有执著,“无事于心”随便它的时候,如果你还有观点,认为它不是个真实的存在,那么遍计执性已经破了,依他起性就呈现在你面前了,你会发现这些东西其实就是心的一种变现。
既然它是变现的,心又是什么?这时你再反反复复地去找心,也一样找不到。最后你会停下来,那个所谓“虚而灵,寂而妙”的真空妙有就开始出现。它出现的时候虽然没有能和所,但它会自认,因为它有自明的能力,它会觉得:“哇——其实所有的本质就是这个!”这时候就是圆成实性,就是开悟。
刚才讲的这个过程是通过修行去实现开悟,也有通过上师指引的,特别大圆满的一些方法,如《椎击三要诀》、《直指心性》等窍诀告诉你怎么去寻找,或者让心停下来去觉受等等。
但无论如何,到那时,你的心会确定原来一切的本质就是心的光明,而这个光明又找不到本体。由于找不到本体,它自然存在,周遍一切,所有现象都是它。那么这时你就完成了两件事情:你确认了自心最根本的本体是什么,即心了知自己是什么;同时,因为它周遍一切(大悲周遍),所以了知了一切都是心的一种游舞,一切都是光明。——“郁郁黄花皆是般若,青青翠竹皆是菩提。”
你说这个做不做得到?如果长期去修行一定做得到,因为这些东西是针对我们凡夫来讲的。
所以说“圆成实与彼,常远离前性”,因为圆成实是非观待、非二取的,没有缘起性,它不生不灭、不垢不净、不增不减、不常不断、不来不去……说它“有”不对,说它“无”也不对;说“非有非无,亦有亦无”也是戏论。
禅宗里面叫“离四边,绝百非”。什么是“绝百非”呢?其实就是中观的“破”,这也不是、那也不是,有一百个不是(“百”是一个象征性的数字),总之一个劲儿地否定。但你自明以后就确定了,再也用不着到处否定,你就确定是那个东西了。
“常远离前性”就是远离前面说的缘起性。“常远离前性”的“常”是指我们的本性不坏,光明恒常,但体是空性的,和中观要破的那个“不常也不断”的实有的常不同。唯识是从三转法轮的角度来讲的,它说的空性和中观的空性也有细微的差别:唯识的空性说的就是圆成实,有时也说成光明;中观从语言上去说,事物没有自己的本质就叫做空性。
中观的这种说法,如果理解得不好,很容易理解成单空。事实上,真正认知到空性的时候,你是说不出来的,你不能说“没有本质”就叫空性,只能叫“言语道断,心行处灭”,是语言和思维不能触及的地方。这个有点深,但没关系,深也要去学习。明、后天还会讲关于唯识的修行。
课后交流:
问:生活中儒释道都是交融的,那么我有一个问题:儒家的“大道之行,天下为公”,道家的“圣人无常心,以百姓心为心”,这些观点和佛教的菩提心在本质上是一样的吗?
答:不一样。
问:您刚才讲到去找圆成实性,最后是“无心于事,无事于心”……
答:“无心于事,无事于心”是一个方法。
问:我明白。《道德经》里也说要无为,也说是无我的,我就想问:可以理解为道教的这种修行体系也可以让他们开悟,但不能让他们解脱吗?
答:不能,开悟一定就是能让人解脱。你说的开悟是开什么悟?
问:对,我就想请教这个问题。
答:道家和儒家都有各自的追求,但都没有追到最根本的圆成实上去。
为什么他们的那些观点都不能叫菩提心呢?因为菩提心有两个特点:一个是缘所有的众生,一个是缘佛果。儒家不会缘所有众生,他们可以杀其他动物的;道家虽然反对杀生,可以算得上缘所有众生,但它没有缘佛果。佛家说的菩提心就是一定要让众生成佛,让你成道那不叫菩提心。为什么不同呢?因为他们根本的东西不一样。
刚才你谈到的无为,无事,无心都只是一个方法,他们靠“无为,无心”达到的“道”到底是什么?道家和儒家都没有说清楚,只有佛家把它确定了到底是什么。虽然儒释道里面好多词汇都一样,比如道家说“太极”是找不到的,无形无相的。那我们佛教说的阿赖耶识里面也有很多状态也是无形无相找不到的,而到底“太极”是什么道家没有确定。
其实,佛家和道家最根本的差别就是:佛家认为这个(杯子)就是佛;道家认为这个(杯子)里面蕴含了太极,但太极跟它是不同的。也就是说,道家没有达到我们说的“色即是空”的境界。如果要细细追究起来就是这样的。
问:师兄好,我想确认一下,比方说有人打了你一巴掌,唯识里面是承认这是有另一个心识的,那这样的另一个心识就是依他起性是吧?
答:不是。心识本身是依他起性,我们有眼耳鼻舌身意等八个识,心识不是个单独的东西,不是说好像我们内心里面藏着一个什么东西。识其实就是我们的本质在动,形成了了别,就叫做识。动的时候它一定是组合性的,所以叫依他起。
问:那另一个人的心识不是依他起吗?
答:另一个人的心识是另外的依他起。
问:刚才讲现在没有什么理论解释生命的由来,可是达尔文的进化论就是解释这方面的呀?
答:噢,说我们是猴子变的是吧?
问:是从海洋里面的生物变的。
答:这个是科学证明了,还是用物理、数学推出来的?
问:他推出来的。
答:推出来了吗?拿出来看看?
问:是假设。
答:哦!那我假设你不是猴子变的,你是鳄鱼变来的。(众笑)
问:很多人杀生,吃肉,就拿这个进化论来做托辞,说它们生来就是给我们吃的,因为我们人是高等动物,就应该吃它们。
答:那按照达尔文的理论,高等动物也是由低等动物进化来的嘛。如果进化得好一点的就可以吃进化得差一点的,那我现在进化得比你好,是不是就可以把你吃了?(众笑)
问:刚才您说事物是没有生灭的,但为什么佛教里面又说有成住坏空四大劫?
答:没有真实的生灭,假相的生灭是有的,成住坏空四大劫就属于假相的生灭。
问:然后您还说时间不能倒回去,那大德说发愿再来,这不是矛盾的吗?
答:大德也没有倒回去,是以后再来得嘛。
问:他已经证悟了空性,见到了本来面目,哪有倒回去再来这一说呢?
答:实际上对他来讲,未来也是现在。
问:那他就不需要这样呀?
答:但在你的观念里还有过去未来的嘛,所以他就要这么说话才能和你沟通。大德要说“我”啊“你”啊这些,其实在他那里是没有你和他的分别的。要是他不跟你说“你”啊“我”的,比如我说我是你,你干吗?
问:昨天讲到那个“意识常现起,除生无想天,及无心二定,睡眠与闷觉”,它前边是说意识是常常生起的,但除了后边这几个情况,是吧?但睡眠时做的梦不是由意识现起的吗?
答:这里是说深睡无梦的状态下可能不生起,不是说凡是睡眠都不现起。
问:今天我在打坐时,想起修单空的问题。我把身体夺空以后,当时也感觉到跟这个空间没什么两样,但过一会儿,身体还是有感觉,那这个时候就产生矛盾了。
答:你观想把身体夺空,实际上是在破坏了身体的客观存在性。产生的感觉也是假的。产生矛盾是因为你修行不到位,不要才打了一座就一定要感觉到这是“圆成实”啊,你可以感觉到“圆成实”三个字(众笑)。这个要花的时间的,不是一两天,而且你要修行力度很大的的话,一定要具备菩提心;修的感觉要迅速上去的话,要去除一些障碍,靠深入闻思或修忏悔。所以很多人在修单空之前一定要修五加行,不然的话,那个力度就不大,下去的种子很浅,夺了一百年感觉还是实在的。
问:为什么我在网上听课和在现场听课的效果差那么远呢?
答:因为我英俊逼人啊!哈哈哈哈……(众狂笑)
实际上你在现场听课是六根同时都附上,就像我们念佛一样,是“都摄六根,净念相继”。“都摄六根”的意思是眼睛看着佛像,嘴上念着阿弥陀佛,耳朵在听自己念阿弥陀佛,手在拨念珠,身体在盘腿打坐。心的所有的明力本来是散于六根的,这样就全部集中在一起,念的效果就会非常好。
现场听课时,你的眼睛在看,而且我花里胡哨的动作又多,一下你的眼识耳识都跟上了,所以对你的心灵的影响程度就很大。你在家里听的时候完全是不一样的,一会搓搓脚趾,一会儿抠抠鼻屎,(众笑)这个效果当然就会差很远,没那么专注。
问:为什么末那识的心所里只有别境心所的慧呢?这个不是胜解吗?那别境心所的念和定呢?
答:末那识是很执着的,只起执着阿赖耶识的见分(执着我)的作用,从来不会起疑或者定等心所。它有覆盖性,会带动其它心所,但本身不会生起比如:分析它为什么是我或故意去产生一个定——到了后来定会忘失对境的,末那识不会定,只一直执着。它只有这种简择到它是我,认为它是我的慧,不会再有多余的东西。
问:遍行心所是什么时候才没有的?遍行心所三界九地,是不是第八识转成大圆镜净智的时候就没有了?
答:没有心识的时候就没有遍行心所了。我们现在讲的遍行心所在八识里面是属于阿赖耶识。那么阿陀那识有没有遍行心所呢?还是有的,因为八地以后的菩萨心还会动,动就会产生触这些东西,他跟佛不一样,佛已经一如,不会再有这样分别的动,所以说遍行心所应该到佛陀的时候才真正没有。
问:刚刚上课的时候说人虽然爱对方精神,但始终是有身体作为依托的,一旦把身体空掉就能减轻很大的作用,那会不会有这样的情况:看了一个人的作品而对这个人的精神很执着,而这些作品没反应出作者的任何形象,那该怎么办呢?
答:那你就是爱他的作品不会爱他的具体形象嘛!你爱他的精神怎么体现呢?比如你看到一个人的书,书写的很好,你爱上了它的内容,这实际上是你捏造出来的一个爱。有这么一个古代的故事:宰相的女儿爱上了一个诗写得非常优美的诗人,宰相就把诗人找来让女儿躲在后面看,看了之后女儿再也不爱诗人了。看诗的时候,通过诗对写诗的人进行了很多塑造,一见面之后化为乌有。所以说爱一个人的精神一般来讲要依托在身体之上,两样结合——又是高富帅又懂很多——那最好了,一旦发生冲突,结果会怎么样不一定的。有时候太喜欢对方的精神了,他再丑都爱,这时候实际上你已经把他的精神附着在那个你认为很丑的肉体上了,由于太爱了,就忽略掉了丑。如果哪天突然发现他精神也不美的话就惨了,丑上加丑。这是一个精神现象。也就是说,如果这个作品没有反应作者的任何形象的话,其实你没有爱这个作者,你爱上了头脑中塑造的这么一个作者。跟我们的崇拜明星一样的。我们追星的时候还能看到一个依托的假的影像,如果你真的去跟偶像接触的话会立即完蛋的。最著名的例子,李敖跟明星胡因梦结婚,后来他为什么不爱她了?就因为听见她小解——哇,美女还会小解,于是就不爱了。这是真实的,可以去他们的回忆录里读。你看到捏造影像,会想象有这么个人,有这么多作品,我们把角色和演员混淆在一起,用角色对这个人定位。但实际上真的去接触你可能马上就不爱了。
问:昨天听到嗔心烧毁功德林很受启发,请问还有哪些有损修行的行为?
答:这太多了,要去读。
问:八十四种是专指欲界众生心的功能吗?
答:是的。
问:请问师兄,是不是先通过寂止增强定力,再修单空力度会大很多?
答:是的,修了寂止再去修单空力度会大很多;但在修单空时也会形成定力,这两个是相辅相成的。
问:末那识牢牢执著八识的见分为“我”,这不是胜解吗?为什么说它没有胜解心所?
答:胜解的意思是对对境要有很清楚、很殊胜的了解。但末那识执著阿赖耶识的见分为“我”虽然牢固但是模糊的,不清楚的,是一种误解。如果清晰的话,末那识就不会死执了,会因胜解而彻底放弃,所以说它这种执著不能叫胜解心所。
问:阿罗汉断除了人我执,一地菩萨先断除了法执,八地菩萨才能彻底断除人我执吗?
答:一地菩萨不是先断除法执,而是把人我执的遍计执着那部分连同种子一起干掉了,但俱生我执及其种子还没有断掉,要到八地菩萨才能全部断完。
阿罗汉是把人我执的遍计和俱生的种子都断掉了,但在法执方面,他可能连遍计种子都没有断完。
问:请问师兄,如果菩提心没有修圆满,能通过直接修空性而圆满吗?
答:如果你真的能证悟空性,再回头倒哺,菩提心自然就圆满了。但你菩提心没修圆满,能直接证悟空性吗?不太可能的,你那个空性修下去最多是单空。如果单空没有菩提心去辅助,你修不下去的,很容易出差错,这些问题我们以前都讲过好多。
今天的交流到此结束,现在开始回向。
【注:文稿内容未经讲授者本人审核校对。】
- 《唯识三十颂》第4课
- 《唯识三十颂》第6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