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堂课总结:开始了本经正宗分的学习。正宗分分五个部分来讲:一、明法藏因地成就净土之愿行;二、明成就极乐胜果现今安住之状况;三、释尊诲喻人天励力修善永离恶苦;四、佛光加被令刹土互现之情形;五、殷勤教诫生彼胜土之方便
第一个部分是“明法藏因地成就净土之愿行”,又分六个内容:一、往昔生世情形;二、礼赞世自在王佛申明本愿祈请开示;三、彼佛为说殊胜法要;四、持受彼法后结成四十八胜愿;五、其后专志庄严妙土以行满愿;六、愿满成佛现今安住西方。
正在学六个内容的第四“持受彼法后结成四十八胜愿。”说法藏比丘在世自在王如来的加持下,看到二百一十亿佛刹之后,激发大愿,准备在世自在王如来面前结成四十八胜愿。
此部分又分成七个内容:一、结成大愿于一刹中尽摄百亿佛刹胜妙庄严;二、彼佛随喜劝令宣说;三、具说四十八胜愿之相;四、彼愿不满誓不成佛之愿;五、誓欲如实成办其义之愿;六、说谛实语观察大愿是否成就;七、由此略说具足修满如是大愿。
已经学到第三:具说四十八胜愿之相。大愿的总纲为:我发誓要证到跟佛一样的无上正觉,我所住的佛刹要具足无量不可思议的功德庄严。这个总纲要贯彻到后面每一个大愿之中。
上堂课学完了四十八愿中的三十九愿,四十愿和四十一愿。
三十九愿为:受乐同于漏尽愿。愿词为:设我得佛,国中天人所受快乐,不如漏尽比丘者,不取正觉。此愿为法藏比丘不但要极乐众生得到极致的快乐,且得到快乐后还不会被快乐污染。此愿表明阿弥陀佛智悲大用。
四十愿为:随意见诸佛国愿。愿词为:设我得佛,国中菩萨,随意欲见十方无量严净佛土,应时如愿,于宝树中,皆悉照见,犹如明镜,睹其面像。若不尔者,不取正觉。此为环境愿,让极乐众生不但可以安居自己的刹土,也可以明晓他方佛刹的美妙。
四十一愿:闻名诸根具足愿。愿词为:设我得佛,他方国土诸菩萨众,闻我名字,至于得佛,诸根缺陋不具足者,不取正觉。此愿又表明佛号的殊胜作用,如能信受佛号,则此生至佛,定能诸根无缺,德用广大。此愿和三十二相愿并不冲突,一为广泛愿,一为特指愿。
这堂课内容:继续学习四十八愿中的四十二愿及其之后的大愿。
第四十二、悉得清净解脱愿
设我得佛,他方国土诸菩萨众,闻我名字,皆悉逮得清净解脱三昧。住是三昧,一发意顷,供养无量不可思议诸佛世尊,而不失定意。若不尔者,不取正觉。
这一愿又可以叫做“止观俱行愿”或“住定供佛愿”。愿的大意是:法藏菩萨观察到很多国土的菩萨住在三昧中,止观不能双运,根本位心智虚寂,后得位身行散动,动静不能一如,而难成菩提。由于见到这种情形,法藏菩萨油然生起悲愿,要以自己成佛的力量对菩萨众作甚深的加持,使他们都能顺利证入“止观不二”。
“他方诸菩萨众”是这条愿加被的对象。“闻我名字”是得加被的条件。“皆悉逮得清净解脱三昧”等,是加被所得的利益。
所住的三昧,无染无著,叫做“清净”;寂照平等,叫做“解脱”。“寂”是一念不生的意思;“照”是了了分明的意思。一般说来,证量低的菩萨,住在寂静中,就不起照用;而起照用,又不能住于寂静。所以达不到寂照平等(就是指寂的时候不能照,照的时候不能寂)。相反,如果没有寂照不平等的相,没有动静的差异,就称为“平等”。就是寂照双融,一念不生而了了分明,了了分明而又一念不生,既不住在寂里,也不著在动上。以不住于寂的缘故,不起定而能供养无数诸佛;以不为动所累的缘故,供养诸佛而不失定境。这叫做“清净解脱三昧”。“逮得”是“应时证得”的意思,就是以名号极大的加持力而顿时证得“清净解脱三昧”。
“住是三昧”等,显示了止观无碍。“一发意顷”是指在一念间,即可完成供养无量诸佛的普贤大行。这里,“安住三昧”是止、是定,“供无量佛”是观、是照,两者达到了不二。“住定供佛”,是指在寂止中起观照,称为“寂而常照”。供养诸佛而不失寂定,则指观照不离于寂止,称为“照而常寂”。弥陀本愿加被菩萨疾速证得止观不二,可见有极大的威力。
序分里在讲诸大菩萨遵修普贤大士之德时,有一句说到:“住深定门,悉睹现在无量诸佛,一念之顷,无不周遍。”就是指住在甚深的三昧中,一念间普遍见到无量诸佛。《往生论注》里说:“八地以上菩萨,常在三昧。以三昧力,身不动本处,而能遍至十方,供养诸佛,教化众生。”从中可以看到这一愿成就的状况,他方世界的菩萨由于闻信弥陀名号,都证得甚深三昧,以三昧的力量,不动于本处而能遍供无量诸佛。虽起无边的照用,而常在三昧中,不失坏定境。可以这样解释,以本愿的威神力,能使一到七地没证得清净心的菩萨,由闻信弥陀名号,而顿时成为净心菩萨。
《文殊般若经》里说:“能于一佛,念念相续。即是念中,能见过去、未来、现在诸佛。念一佛功德,与念无量佛功德无二。阿难所闻佛法,犹住量数。若得一行三昧,诸经法门,一一分别,皆悉了知。昼夜宣说,智慧辩才终不断绝。”意思是说,念佛能见过去、未来、现在诸佛,念一尊佛的功德跟念无量诸佛一样。而且证得一行三昧,对于诸多法门一一都能分别了知。昼夜宣说,智慧辩才也不会断绝。这样,以念佛三昧能于念中见三世诸佛,和这一愿所说的“定中供养无量诸佛”是同一妙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