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堂课总结:开始了本经正宗分的学习。正宗分分五个部分来讲:一、明法藏因地成就净土之愿行;二、明成就极乐胜果现今安住之状况;三、释尊诲喻人天励力修善永离恶苦;四、佛光加被令刹土互现之情形;五、殷勤教诫生彼胜土之方便
第一个部分是“明法藏因地成就净土之愿行”,又分六个内容:一、往昔生世情形;二、礼赞世自在王佛申明本愿祈请开示;三、彼佛为说殊胜法要;四、持受彼法后结成四十八胜愿;五、其后专志庄严妙土以行满愿;六、愿满成佛现今安住西方。
正在学六个内容的第四“持受彼法后结成四十八胜愿。”说法藏比丘在世自在王如来的加持下,看到二百一十亿佛刹之后,激发大愿,准备在世自在王如来面前结成四十八胜愿。
此部分又分成七个内容:一、结成大愿于一刹中尽摄百亿佛刹胜妙庄严;二、彼佛随喜劝令宣说;三、具说四十八胜愿之相;四、彼愿不满誓不成佛之愿;五、誓欲如实成办其义之愿;六、说谛实语观察大愿是否成就;七、由此略说具足修满如是大愿。
已经学到第三:具说四十八胜愿之相。大愿的总纲为:我发誓要证到跟佛一样的无上正觉,我所住的佛刹要具足无量不可思议的功德庄严。这个总纲要贯彻到后面每一个大愿之中。
上堂课学完了四十八愿中的三十八愿:妙服自然在身愿。愿词为:设我得佛,国中天人欲得衣服,随念即至,如佛所赞应法妙服,自然在身,有求裁缝捣染浣濯者,不取正觉。
此愿所说,并非执实衣服,意思很明显:在阿弥陀佛的国土,天人们受用的衣服、饮食、花香、璎珞、缯盖、幢幡、微妙的音声、所住的舍宅、宫殿、楼阁等,都是随着他心里的意愿,一起念就显现出来的。此愿祛除修行人劳作养身之苦,是阿弥陀佛大慈大悲大愿大用之显现。
这堂课内容:继续学习四十八愿中的三十九愿及其之后的大愿。
第三十九、受乐同于漏尽愿
设我得佛,国中天人所受快乐,不如漏尽比丘者,不取正觉。
这一愿称为“受乐同于漏尽愿”,又可以称为“受乐无染愿”。
首先讲这一愿和前一愿的关系,前一愿是愿国中天人受用自然,而这一愿是使天人受乐无染。为什么这样发愿呢?这是从明见集谛的智慧而来,我们观察集谛就会知道,因上虽然只是一念染著,但却会引出连绵不断的后果。就像以一粒微小的种子,会发展出成百上千的枝叶、花果。比如男女最初只是用眼睛看看,后来逐步发展,就产生了各种各样的贪染心理和行为。又比如上网,从第一次手、眼等的接触之后,会发展出无休无止的网上作业;而烟民们当初也只是嘴巴接触一下香烟,结果一辈子就抽个没完没了。像这样,法藏菩萨发现一个人只要一刹那染著在乐受上,就会发展出汹涌不断的轮回业浪,而淹没在无边生死苦海中。所以生起大悲心,立愿要成就清净无染的国土,使天人们不论受用什么,都能得到身心安乐,而且在得安乐的同时不生染著心,湛然清净。
“国中天人”,是这一愿加被的对象。“所受快乐如漏尽比丘”是这一愿给予净土人天“受乐无染”的利益。唐译中说:“诸众生类才生我国中,……皆获资具心净安乐,如得漏尽诸比丘者。”这是指受用衣服、饮食、花香、妙乐等资具,得到清净安乐,也就是指受乐的同时不起染著的心,所以说“心净安乐”。
这一愿的成就文是:“如是诸钵(七宝应器),随意而至,百味饮食,自然盈满,……但见色闻香,意以为食,自然饱足。身心柔软,无所味著。”这是指百味饮食现前的时候,见到食物的色、闻到食物的香,意念上一领略就能够受用到。而受用时身心柔软、无所味著,也就是说在享受美味而得安乐时,心不会染著滋味。
在七宝池里沐浴的时候,水能随人的意愿,冷暖适度。这水灌到身上或者饮用时,能开神悦体,荡除心垢(就是能打开你的心,顿时消除你内心的障垢)。这又是一个例子,证明在享乐时不仅不生染著,还能开明心中的神智。
再说,极乐世界的风吹着罗网宝树时,会发出微妙的法音,流布万种温雅德香,凡是闻到的人,尘劳垢习自然不起,风触到身上都能得到如灭尽定的快乐。从种种事例就可以知道,极乐净土的圣众,内心湛然寂静,对于所受无所耽著。
第四十、随意见诸佛国愿
设我得佛,国中菩萨,随意欲见十方无量严净佛土,应时如愿,于宝树中,皆悉照见,犹如明镜,睹其面像。若不尔者,不取正觉。
这里法藏菩萨发愿说:将来我成佛时,我国土里的菩萨们如果想见十方无量清净庄严的佛土,当时就能如他所愿,在宝树中照见,就像对着明镜看自己的脸那样清楚。如果做不到这一点,我就不取正觉。
“国中菩萨”是这一愿加被的对象。“随意欲见”以下是说由这一愿加被所得的利益。“应时如愿”,是指顿时如愿见到十方无量国土。“宝树”则是能见到十方无量国土的地方。“犹如明镜,睹其面像”是指见得非常清晰。
这一愿成就的状况,按照《观经》的宝树观来讲:“此诸宝树……生诸妙花……涌生诸果……有大光明,化成幢幡无量宝盖,是宝盖中,映现三千大千世界一切佛事,十方佛国亦于中现。”经文里详细描述了随愿见诸佛国的情况:极乐世界的宝树上面生出很多妙花,妙花里涌现出各种妙果,具有大光明,光明化成了幢幡和无量宝盖,那些宝盖中都现出十方佛国的景象。善导大师这样解释:“十方净土普现盖中,彼国人天无不睹见。”意思是说十方净土普遍显现在宝盖中,净土的人天都能看到。不但宝树是这样,宫殿、楼阁等处也都能照见十方。《往生论》中说:“宫殿诸楼阁,观十方无碍。”一个极乐世界遍摄了一切佛刹,相入相即,不可思议。
第四十一、闻名诸根具足愿
设我得佛,他方国土诸菩萨众,闻我名字,至于得佛,诸根缺陋不具足者,不取正觉。
这一愿的大意是:法藏菩萨见到很多国土里的行者修持菩萨行,长期以来不能远离诸根不具的过患,以这种障难而被人嫌弃,导致利生事业不广大。这就是说,菩萨要快速完成佛道,需要依靠圆具德相的色身,比如相貌庄严、寿命长久、具备大丈夫身、说话有威德、财富圆满、有大力量等。如果有根缺的障碍,盲聋喑哑等,在利益众生时就会有很大障碍。不能使大众一见到就生欢喜心、共同归依仰赖,因此法藏菩萨发愿:如果他方世界的菩萨听闻而信受我的名号,就能得到佛力加持,顿时消除多生累劫的业障,在成佛之前都六根完具。
净土法门很是“特别”,按照一般的道来说,要获得具足德相的人身,得到自然而来的受用,或者远离女身、成就智慧、辩才、神通、相好等,都是要修相应的因才能获得的。但是弥陀愿海的加持力不可思议,它能在一切层面作加持,能使闻名信受者感召无量的功德。
“他方国土诸菩萨众”是这一愿加被的对象。“闻我名字”是得到加被的条件。“至于得佛,诸根具足”,是所得的利益。
唐译里说:“乃至菩提,诸根有缺,德用非广者,不取菩提。”意思是说,从闻信名号开始,直到成佛之间,每一世都得到具足六根,而且功能殊胜的身体。
“德用广大”指眼、耳、鼻、舌、身、意任何一种根,都特别有能力。以人的情况来说,要眼根好、舌根好、意根好、身根灵活等,这样就成了非常圆满的人身,用起来作用力很大,叫做“德用广大”。一切修行都要靠六根来进行,比如顶礼要靠身根,讲经、诵经要靠舌根,阅读要靠眼根,思维、记忆要靠意根。如果这些都好,修起来就很快。比如眼根好,能一目十行;意根好,能过目不忘,看什么都能了悟、辨别,这样修行就快,利益众生的能力就大,这就是所谓的“德用广大”。
由此就可以知道,弥陀名号有能成就殊胜根身的功能。菩萨们受持万德洪名,往内熏自己的心,就使自己未来一切生中都能变现出圆满的根身。就像这样,弥陀名号有无量无边的功德能力,所以称它为“万德洪名”。确实是极其殊胜的如意宝,比世间任何东西都奇妙!《往生论注》里说,无碍光如来名号,能破众生一切无明,能满众生一切志愿,妙用不可思议。
这一愿可以针对他方和西方作两种解释。按照他方的情况来说,这是指修证尚浅的菩萨还免不了随宿世业力,而受根缺的果报,比如眼瞎、耳聋、四肢残缺等。这种情况也很频繁,像目犍连尊者已经证到阿罗汉果,还被外道打死,这是他过去世骂母业力成熟的果报。所以弥陀悲愿护念一切闻信名号的菩萨,使得他们一切生都能六根具足。所以,他方世界的菩萨如果听到弥陀名号时,能真正信受在心里,就得到弥陀愿海的加被,即使没生到极乐世界,也能在成佛之间,永远远离诸根缺漏的过患。
再按净土的情况来说,只要往生到西方,就永远远离了根缺的过患。《往生论》里说,极乐国土远离了一切讥嫌的体性和名称,就是指国土已经成就了大义门功德,“女人及根缺,二乘种不生”。所以依仗弥陀愿海大威神力的加持,只要往生到西方,就不会再有诸根残缺、烦恼现行、发心下劣等障碍,个个都能顺利成佛,因此赞叹弥陀愿海是“一乘悲愿”。
有人会这样想:上面“成就三十二相”这条愿已经有“无诸根缺漏”的涵义,为什么这里还说“诸根具足愿”呢?
答:弥陀愿海总的宗旨是使一切众生同成佛道,但针对众生的种种苦难和缺憾,又有一条条支分的发愿。这里是为了利益根缺者,再度显示闻信弥陀名号的利益,特别宣布弥陀愿海能够摄受一切根缺者往生净土而永离障难的消息。
我们要总的认识到,弥陀悲愿普遍摄受一切苦难众生。比如,第一条发愿是尤其怜悯三恶趣的众生,为此发愿使三恶道中的地狱、饿鬼、畜生都能生到我的净土,受我教化,不久都成就无上菩提(宋译)。之后又特别怜悯女人成佛多有障难,因此以愿力加被女人,只要闻信名号,欢喜信乐,发菩提心,厌恶女身,就能转女成男,往生净土,而成就佛果(魏译、宋译)。又特别悲悯声闻,发愿以大力量直接摄持引导他们趣入大乘,迅速成佛。而这一愿则是怜悯根缺者,加被菩萨生生世世远离根缺的障难。所以,有了弥陀愿海无上的成就,就使得世间充满了希望。
- 《佛说无量寿经》第100课
- 《佛说无量寿经》第98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