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法为何是真的》
第一章 三观:真的那么重要吗?
第三节 认知论的转变:明知因与俱缘定因
唯物与唯心的争论是哲学史上最基本的问题之一。我们中学课本中就学过,按照西方哲学的传统分类,主流世界观可以归纳为三大类:唯物主义、客观唯心主义和主观唯心主义。那佛法的世界观属于哪一类呢?佛法的世界观是否可以被西方哲学的划分方式所归类呢?
唯物与唯心之争
唯物与唯心之争,最早可追溯至古希腊时期。以德谟克利特为代表的唯物主义者认为世界由原子构成,而柏拉图则主张,“理念世界”才是真实的。
近代以来,随着科学发展,唯物主义影响扩大。唯物论认为一切都是物质的,精神也是物质运动的结果。然而,唯物论面临着一个根本性的挑战:究竟什么是"物质"?我们不能简单地将现象等同于物质本身。记得我们之前讨论过的吗,现象的本质是不是物质的,是待考察的问题,你不能直接拿结论当作论据。你得找到构成现象最小、最基本的物质到底是什么才行。
现代物理学试图通过粒子加速器等手段寻找物质的终极结构,从原子到夸克,再到量子、弦论、超弦理论,但"最小粒子"似乎总是难以捉摸。迄今为止,科学家们尚未能确定物质的最终本源。
实验上还无法确证,相关数理逻辑推演也分析不出最小的物质到底为何。这个是唯物论的尴尬现状。
第二类观点是客观唯心主义。他们认为世界是由客观的精神所构造。诸如很多一神论的宗教。
第三类观点则是主观唯心主义。这一范畴其实也挺广泛,西方以英国哲学家贝克莱为代表。他们认为世界的存在取决于我们的感知。一些人甚至将佛法的"唯识学"也归类为主观唯心主义。——其实不是,后面我们会来讨论。
我们的传统文化中也有很多的主观唯心主义(仅仅是按照西方哲学的方式归类)。我们熟知的明朝心学大师王阳明也被归类为主观唯心主义的代表。他的学生曾问,既然一切由心生,那么山中的梨花来去,与你的心又有何关系?王阳明回答说,在我没有看见花时,花和我的心同归于寂;而在我看见花时,花和我的心就同时生起,所以花不在心外。
类似地,禅宗六祖也曾说,"不是风动,也不是幡动,是仁者心动",这个也被简单粗暴地归类为主观唯心主义。
但事实上,佛法所说的"心"与哲学意义上的"心"是有巨大区别的。哲学上的"心"定义在意识和感受层面,而佛法所言的"心"则涵盖广泛,连所谓的“物质”都是心的一种体现。——这个怎么理解呢?
如果从理性的角度来考察这个观点,我们可以运用前面提到的“因明”三相推理法进行分析,看其逻辑上是否成立。
明知因是不是正确的
我们之前讨论过,科学家基本上已经将物质"析空"了。比如,物质可以转化为能量,那么能量究竟是什么?它是否还有物质实体?又比如,超弦理论认为,宇宙最基本的存在不是粒子,而是一种微小的振动,这种振动又是否拥有物质本体?
科学家采取的研究方式,在佛法语境中被称为"二元对立"的方式。他们抛开"认知"本身,单纯研究"认知对象"。但事实上,你只要在认知,总会呈现“认知对象”。也就是说,即便科学家已经将"认知对象"分解到无体,他们仍然固执地认为,这些"认知对象"必须拥有客观实在性。
然而,在量子力学领域,科学家已经开始注意到,“认知”与“认知对象”之间存在必然联系。这里面的关键,是要转变认知论,需要把“认知”与“认知对象”一并考虑。
佛法的思想体系早已对此类问题进行了深入探索。比如在"中观"学说中,佛法就有大量的分析方法,把物质“析空”——我们将在第二章会详细讨论。此外,佛法的"唯识"学说中(或者说是“因明”学说中——因为是用“因明”的推理方式,推导出“唯识”的结论)提出了两种推理方式来阐述“认知”与“认知对象”的关系。
第一个推理方式称为"明知因"。
我们可以借助前面介绍的佛法逻辑学知识来阐述这一推理。"明知因"的推理公式可以表述为:
所执外境(有法),与取它的心识必为一体(立宗),因外境不存在,且只是明知的显现,具有识的法相之故(因)。
我们简单粗暴地翻译一下。
明知因的意思就是,所有“现象”跟心一定是“一体”的,为什么呢,因为任何事物的成立一定要靠心识的“明知”来确立和成立,所以说“显现”具有明知的特性。我们去看是不是这样的?
我们用“因三相”的方式去检验:
你去找同品周遍不周遍呢:如果一个东西,没体现成心识的“明知”,你怎么确定一个东西存不存在呢?一旦某个东西被认知到,那它一定体现为心识的明知嘛?你去找找看,是不是这样的?你所有的认知对象,是不是得体现成你的认知才行,不然你怎么认知到那个认知对象呢?
我们再去考察异品周遍的情况:任何一个东西,如果不是认知的体现,那一定不能被认知。你肯定会有个问题:万一有一个事物,它就存在认知之外,而且永远不会被了知,它还存在吗?其实,没有这个万一,你只要一认知它,它又只能以心识的明知来确认和体现。即使你在假设,这种假设也体现成你的“认知”。
所以这个因(推理)是周遍的,是可以被彻底证实的,而且找不到一个反例,完全可以证实,所以它是真因。
这是一个尽一切时、遍一切处的结论,必然如是因,如是果。我们可以停下来仔细想想是不是这样的,看从理智上能不能推翻。
俱缘定因是不是正确的
接下来我们看第二个推理方式:"俱缘定因"。其推理公式可以表述为:
所见到的外境(有法),与取它的识是一体,或者不是他体(立宗),因为同时缘之故(因)。
我们再简单粗暴地翻译一下,一个事物的出现跟我对它的了知一定是同时的。如果它提前出现了,而我还不明知它,那它出现在哪里呀?——不知道是吧,那就不能先入为主地说,它就放在那里等着我去认知它。
反之,如果我们已经认知到某事物,但它还没有出现,也是不可能的。因此,事物的出现和我对它的明知一定是同时的。这个也是周遍的,你找不到反例,是符合同品周遍和异品周遍的。
你可能说万一呢,有例外怎么办?不会,因为一旦被我们认知到,“认知对象”与我们的“认知”也必定是同时发生的。这个也是尽一切时、遍一切处都是这样的。
综上所述,"明知因"和"俱缘定因"都是成立的真因。基于这两个推理,我们就可以推导出"万法唯识"的结论。
我们可以仔细去推敲一下是不是这样的。
如果我们很难接受这些观点,其实可能是因为我们有一种强烈的"先入为主"的认知偏好。我们倾向于认为事物是独立客观存在的,这恰恰符合爱因斯坦提出的"定域实在论"。但是,量子纠缠等实验已经动摇了这种"定域实在论"。
或许,我们应该抛开所有暗设前提,重新思考“认知与认知对象”之间的关系。
我们上面是从思维逻辑的方式在考察世界观的问题,那佛法从实践中是怎么检验这个世界观的呢?那我们就要先来谈谈东西方哲学在“认知方式”的差异了。
- 1.2 从逻辑上,什么是真理?
- 1.4 东西方哲学在认知方式的差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