诸位下午好!我今天应居士念佛堂的邀请,到这里来跟大家交流传统文化方面的一些学习心得。今天交流的内容是“禅定在传统文化中的运用”。
一、传统文化的定义
首先,我们要把这个题目解释一下,什么叫做传统文化?实际上就是我们这个民族(现在中华民族这个概念很大,有五十六个民族,但主要是汉族)几千年的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的一些汇集,称之为“传统文化”。什么叫做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呢?比如,我们现在留下来的一些建筑,你们进了居士林以后,它的门口就有很多古色古香的建筑,这算是物质文明的一些流传。还有精神文明,精神文明就太多了,儒释道、诸子百家等各种各样的学说、学问堆积下来汇集成书,也有很多人在学习,这属于精神文明的一些汇集。传统文化大概就只能这么做一个粗泛的解释。
分别念
那么,在佛教里面,传统文化中的“文化”这二字是怎么定义的呢?非常简洁,它叫“分别念的堆积”。为什么呢?因为佛教认为世界上的这些山河大地、人和事物,都是心的一种显现。心以什么样的方式来显示呢?以分别念的方式来显现。
什么叫分别念呢?举个例子:我一进门,眼睛一下就看到很多人头和身体,而你们一下就看到我走进来了,我和周围的东西肯定是不一样的,这就叫“分别念”。也就是说,我们眼睛所看到的东西是不一样的,耳朵所听到的声音也是不一样的,这就叫“分别念”。如果我们听到的声音都一样,那你就没办法因声识义。什么叫因声识义呢?就是有不同的声音,所以才会有音乐或语言。如果只有一种声音或频率,就会“呜~~”地这么一直下去了。所以,声音不同是一种分别念。眼睛所看到的不同,耳朵所听到的不同,就叫做分别念。
佛教认为世界上的一切事物都是分别念,比如我们眼睛所看到的山河大地、人物、房屋,耳朵所听到的不同的声音,舌头尝到的各种味道,以及鼻子闻到的气味等。平常我们爱说这个东西好吃、那个东西好吃;或者很多搞国学的人还喜欢玩香道(所谓的香文化),说檀香是什么味道,某种香是什么味道,这些全都是分别念。
所以,佛教认为,“文化”就是分别念的堆积,这是佛教对文化的一种定义。那么,用这种观念去说传统文化,我们会比较容易理解。什么叫传统文化?就是我们这个民族在物质和精神上的一种分别念的堆积。当然,我们也可以说得现代化一点,叫做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的堆积。这是传统文化。
第一个概念解释完了,接下来我们解释第二个概念——禅定,因为今天的题目是《禅定在传统文化中的运用》,即禅定在我们分别念的堆积中起什么样的作用,以及我们怎么样去运用。下面我们解释什么是禅定。
二、禅定的概念
“禅定”其实是一个现代词汇,虽然古代也有,但是它主要用在佛教里面。禅定准确的概念是什么呢?说得现代化一点、说得让人能听得懂一点,就是心的安静。通俗一点,心平静下来就叫禅定。但是,我们平常认为的心平静下来,就是遇到一些比较激烈的事,比如我们和人吵架,吵完以后很烦躁,之后不烦躁了,我们就把它称之为心平静下来了。但这种平静和禅定的平静不是一回事,中间的差别很大。
禅定里面的心平静下来,要达到什么样的程度啊?首先是意识,即想法、念头要停下来,比如我们头脑中各种各样的念头——张三长、李四短,东家长、西家短,这些要停下来。这是第一个,要平静下来,首先念头要停下来。这个很难做到哦,我们可以试。没事我们就坐在那里,让自己不睡觉(不睡着),同时没有念头,心很清晰地坐在那里。不管以什么样的动作、姿势,你就坐在那里,不起念头,一个念头都不起。哇,这个很难做得到的。
当然,经过训练的一些禅定者、修行人,他们可以坐很长时间,比如我们的有些同修,一坐十几个小时,都是一些年轻女孩子,或者小男孩,可以坐很长时间,不睡觉。我们人就两种状态,要么就是念头很多,醒来以后就各种各样的想法,要么就睡着了,就这两种状态。你们看是不是这样的?二十四小时就这两种状态。那么,有没有一种状态,你既不睡着又没有想法呢?这个是没有的,这一定要经过训练。这是心静下来的第一个要求。
第二个就比较深了,是什么呢?当意识、念头开始停息的时候,我们的心没有睡着又很清晰,我们会感觉到身体的触感开始消失。什么叫做“身体的触感开始消失”啊?我们平常坐在这里(坐在凳子上),会感觉到这一堆很沉重。如果首先意识平静了,然后慢慢地你的触感就开始消失了,你会觉得身体好像没有了。这在儒家里面,叫做“坐忘”。
坐忘的概念很大,但其中一个作用,就是忘身,即忘掉了身体一样。到一定时候身体就会开始消失。然后你的耳朵也开始听不到了。也就是别人说话,你不听了,听之不闻。眼睛看东西的时候,你也不看了,视之不见。真的会出现这样的情况。如果我们有时间和兴趣去操作它、训练它,再经过一些比较有经验的过来人指导,达到这些不会很难。我们周围很多训练禅定的师兄们、同修们,很厉害的一坐十几个小时的。
也就是我们的六种感官开始平息下来,叫“止息”。“止”是停止的止,“息”是安息的息。六根开始止息,“六根”就是六个感官——眼、耳、鼻、舌、身、意,“意”就是想法。首先是意识停下来,然后是后面的五个感官开始平静,这就叫做“禅定”。
三、禅定的次第
欲界定
如果按照佛家里面对禅定的描述,定下来以后,发展下去,它有九个阶段,叫做“九次第定”。“次第”就是次序,一个阶梯一个阶梯地上去,九个次第的定。
按照主流的说法,九次第定为:四禅(初禅、二禅、三禅、四禅),四空定(空无边处定、识无边处定、无所有处定、非想非非想处定),及灭尽定(又译为灭受想定)。
但如果我们按照共道,即与外道共有的方式解释,九次第定也可以安立为欲界定,四禅和四空定,这样向下可以兼容欲界定——因为这更符合普通人的修行情况,即无法一上来就进入初禅,而向上也可以走向佛教的灭受想定。
第一个叫做什么?欲界定。欲界定是什么意思?“欲”就是欲望的欲,“界”是世界的界。为什么要取名为“欲界定”呢?实际上它的意思是这样的,我们平常人在这个世界寻找欢乐等,叫做欲望。我们要吃饭、要睡觉、要谈恋爱等等,有各种各样的要求、欲望,我们要成功,要在老年时身体健康、胃口很好、少生病……为什么会有欲望呢?因为我们渴望安乐、渴望幸福快乐,这叫做“欲”——欲界。
当然,佛教里面还有其他观念,它说轮回的世界分成三界,一个叫“欲界”,一个叫做“色界”,一个叫做“无色界”。这是佛教里面的观念,正确与否我们先不讨论,我们先只说这个“欲”。欲望,即渴望安乐,以身心运动的方式来渴望安乐,就叫做“欲界”。比如说我们要吃,我们就一定要去找吃的,要利用舌头的味道,要动。
但是,色界里面的那些天人就不是了,他们坐在那里,是不动的。所以色界里面的天人,他们鼻子的嗅觉和味觉是没有的。这在禅定里面也是可以体现的。如果我们去打坐,打到一定时候,首先开始就是味道没有了,即味觉消失,然后是不闻气味了。
我们回到刚才的话题,欲界的众生,他一定要以运动的方式朝外寻找,满足自己,达到让自己安乐的这些要求。比如找吃的、找各种各样的财富、建立社会关系等等,这是“欲界”。欲界众生有各种各样的快乐,吃饭是一种快乐,谈恋爱是一种快乐,获得事业上的成功是一种快乐,去寻找这些快乐,欲望得到实现,可以获得一些快乐。
但是,禅定里面有这样的理论,它说如果我们修行达到一个最低级别的阶段,即禅定的快乐和欲界最高级的快乐达到平等,或者超越它,就叫做“欲界定”。什么意思呢?就是你去修定,修到一定的时候,定越来越深,念头开始止息,身体的觉受——触受开始消失,慢慢地你就会产生快乐。哇,那种快乐会非常快乐,很快乐。
我们所认为的心产生的直接的快乐里面,年轻人最快乐的是什么呢?应该是谈恋爱、男女之事,对不对?再厉害一点是什么呢?就是一个不好的东西——毒品。很多人吸毒,他会觉得很嗨。当然,大部分人没有这种经验,但有些人会有的。有些人吸了毒以后,哇,甚至六亲不认,变得很坏!原因是什么?因为那种快乐控制了他。他为了追求那种吸毒的快乐,什么都不要了,所以那是破坏性的。
谈恋爱呢?其实也有一定的破坏性,但它也有建设性。建设性是什么?两个人相爱,可以互相扶持,可以诞生家庭,可以带来社会的稳定。同时它也有一种破坏性,什么破坏性呢?谈恋爱过度的话,男的身体会不好,女的衰老也很快,它也是破坏性的。
但是,如果我们去禅定,慢慢地六根开始止息,产生的快乐是慢慢来的。刚刚开始可能很轻微,根本没办法跟其他快乐比。但是,慢慢地走到一定时候,哇,那种快乐会极端强烈!强烈到简直是无以言表,那真的是嗨得不得了。你看,我们平常人获得快乐,你吃饭一定要有饭嘛,谈恋爱一定要有人跟你谈嘛,你不可能抱着棵大树谈恋爱嘛,你得有个对境。你要当官的话,得有一帮部下拍你马屁才行嘛!否则你一个人当官啊?就像他们说的,你去外面摆个摊儿,既是董事长,又是总经理,还是员工,一个人全当完了。那是不行的嘛,你一定要周围的一圈部下围着你,一定要有外境,通过这样去获取快乐。
那禅定就不是了。禅定唯一的外境是什么呢?自己的身体。你可以在任何地方坐下来,用心去感受自己身心的安静。身体算是一个外境,然后心开始平静下来。如果你真的去做的话,刚刚开始是很艰难的。但是做熟了以后,是没有问题的,你会越来越厉害。慢慢地快乐就滋生起来了。
那种快乐的强度会达到什么样的程度呢?可以完全超越这个世间的所有快乐,比如我们刚才说的男女、毒品。当然,其他的也都不在话下。所以说,那些去搞修行的人,禅定到一定时候,他们会生起一种心态,叫做出世的心态,特别是道家和佛家。当然,儒家也会有。我等一下会讲,儒释道里面关于禅定的东西,我都会跟大家介绍一下。
所以说,禅定达到很厉害的程度,那种快乐的程度已经跟这个世界上我们所认为的最大的快乐,比如男女、饮食,没办法比。孔子说“食色性也”,“性”就是人的本性。也就是获取快乐的最根本的这两个东西,在禅定里面都可以超越它。超越它时,就叫做“欲界定”,即定达到这种程度。很多人可能会怀疑:“哇,有吗?”真的有的!而且它不是很厉害,就是很普通的定,它还没有超越我们普通人这个范围,叫“欲界定”。这是九次第定的第一个次第。
然后再上去,越过欲界定的时候,有个过程叫做“未到地定”,即还没有到达四禅八定中最低级的定之前的定。欲界定过了叫未到地定,未到地定是一个过程,它不算一个真正的级别。越过未到地定就到了初禅,也可以叫一禅。然后上去是二禅、三禅、四禅。这个算是什么呢?算是色界天的定。什么叫色界天的定呢?就是这种定产生的感受,跟色界天天人的感受差不多。哇,那会快乐到一塌糊涂!
四禅定
初禅,我要是详细介绍下来,要说很多,我就粗略地介绍一下。初禅有五个特点,即心一境性、寻、伺、喜、乐。什么叫做“心一境性”呢?就是心在一种状态、境界(境地)里面。也就是心首先达到一种状态——心一境性。然后呢?有一种寻,还有一种伺。“寻伺”,就是我们去找东西,“伺”是守在那里,“寻”是寻找出去。也就是他的心还有贪求、等待这样的状态,不能完全平静。接下来就是“喜”和“乐”,“乐”是身体的乐,“喜”是心喜,即身心都非常快乐。这是一禅。
二禅,连寻和伺都没有了,只剩下喜、乐。
三禅,只剩纯粹的乐。
四禅,到了四禅,连乐都没有了,叫“舍念清净”。舍念清净是什么意思?你说乐都没有了,他有意思吗?不是哦!如果一个人真的禅定到那种状态,他会觉得很有意思,太有意思了。
比如,一个人真的去定,定到二禅,心一境性,没有寻伺,只剩下喜乐了,那么这种人很容易去出家。为什么呢?因为他觉得人世间的这些快乐,我们奋斗过去、奋斗过来,还不就是这样?而且连二禅的边儿都靠不上!那么为什么还要在人世间继续做这些辛苦的事啊?跟人争斗,争斗一生,说不定到了老年身体也不好,各种各样的疾病开始产生。而那时候我们所奋斗的事业,根本起不到任何作用。对于生老病死,我们的权力、金钱其实都是不起作用的。
而修定修到二禅,不管多大年龄,你会快乐到一塌糊涂。你看我们现在的老年人,很多时候在家里都很孤独,希望子女回来。为什么呢?心无所依,心不知道放在哪里。除了去想儿女以外,根本没有其他办法。或者是和一些老年同伴们出去跳广场舞、下下棋,就混日子。甚至说得不好听的话,叫等死!我的父母都是这样的。
但是,如果一个人真的从年轻时就开始习定、修定(修定和我们的正常生活不会冲突,你可以正常生活,同时又修定),达到二禅时,那种快乐难以形容!你会觉得生命很有意思、很有意义,真的太有意思了。而且修定你不用跟人争斗,也不用花多少钱,自己找个地方,一盘腿就可以了。在家里面的床上也可以,甚至说得不好听,你上厕所坐在马桶上都行。不相信啊?我等一下给大家介绍怎么修定时会讲这些,你只要安静下来就可以。
四空定
到了四禅以后,再往上走就吓人了。欲界定加上四禅已经五个级别了。再往上走,就是所谓的无色天的那种定,叫“四空定”。那个程度就太高了,大部分人是达不到的。包括我们刚才说的四禅,其实居士中间能够达到的都不多。为什么?因为居士欲望很深。欲望深是什么?我们要挣钱养家嘛,然后还要恋爱、结婚,要做很多事情。这些分别念太多了,会影响禅定。它会影响你的禅定达到很高的级别,但达到欲界定是没有问题的。达到初禅、二禅、三禅会有点问题。但是,如果一个人很用心,也是可以的,也没问题!
1、空无边处定
超过四禅,再往上叫“四空定”。第一个叫什么?“空无边定”。刚才四禅是舍念清净,所有的念头都没有了。而这时候思维及周围的一切,甚至身体的显现,都全部消失了,他觉得这个世界就是空空荡荡的一片,叫做“空无边”。
慢慢地他会发现这个“空无边”实际上不是一个客观空间。普通人有个非常简单的观念,我们认为宇宙空间可以无限延长,它一直放在那里。其实科学都证实了这样的观念是错误的。爱因斯坦的空间理论证明空间可以折叠,而且空间和速度是有关系的。这是物理学的内容。也就是说,空间不是一直放在那里。
但是,我们禅定到四空定时,就会发现空间和我们的心有关系。当你发现其实空间并不是一个所谓的客观空间,而是我们心的一种展现时,空无边定就变成了“识无边定”。
2、识无边处定
它说空间实际上是我们的心展现出来的。心展现出来的空间,大家怎么去理解呢?你会做梦嘛,晚上做梦,你有时候会梦见蓝天,梦见你在天上飞,你梦见的那个天是真的天吗?它是从哪里来的?醒了以后,你会发现那是你梦中显现出来的,是意识的一种想象(展现)。定到那种程度,你就会发现空间其实是我们心识的一种显现,叫做“识无边”。
3、无所有处定
再定下去,你会觉得识无边其实就是一种多余的念头,把识无边也停下来,就变成了什么呢?连这种空空空荡荡的识无边都已经没有了,叫做“无所有边”。
4、非想非非想处定
最后连“无所有边”都要放弃。放弃以后,你会觉得这个世界好像是一种轻微的心的想象,但又不能叫做心的一种想象,所以就取了一个名字,叫做“非想非非想处定”。非想,又非“非想”,即那个地方不是想的,它是心的一种直接认定;但是,又不是“不是想的”,叫“非想非非想处定”。大家只要理解这是一种非常深的定就可以了。当定力达到这种程度,即我们心的安静程度达到非想非非想处定时,从定力来讲,就已经是最高了。
也就是说,按照佛教的理论来推,心的安静程度,可以推出这九个层面。这只是定力的程度,还不代表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