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儒和道就说完了,然后我们再来讲佛家。
禅定在佛家的运用
在佛家里面,禅定也是必然要去修的。佛教讲究闻、思、修、戒、定、慧,整个佛教离不开两个东西:一个叫“止”,一个叫“观”。“止观”两个字可以概括整个佛教的修行。“止”就是禅定,“观”就是观点,即对世界的看法、见解。
不管佛教的哪个派别,观点可以不同,但都一定要去修止,即禅定。比如,我们汉传佛教大乘有八派,小乘有两派,全部要修止。虽然观有各种各样的观点,但是总的观点就是要去找心的本性,即找世界的本质是什么。然后通过找到世界的本性、心的本性去成佛,这是佛家的基本宗旨。
而要达到这个基本宗旨,禅定根本不可能缺少。如果缺少了,根本没办法达到目的。现在很多学佛的人只看书,完全不修定,所以到后来学着学着就学不下去了。只懂一些干理论,一些文字,说来说去,名相成堆。由于掌握不了止观的方法,很多人就采取了一种非常简单的方法——念佛。念佛可以产生定,然后可以依据信愿去往生。由于这种方法比较简单,任何人都可以学,所以叫“普被三根”。
但是,佛教不仅仅只是一个念佛法门,还有很多修定的法门,比如大圆满、大手印、禅宗等等。你看禅宗里面天天都在打坐,参话头、参公案。佛教里面说止的法门真的是太多了。其中最详细的是哪个呢?大乘八宗里面的天台宗。天台宗里面有位祖师叫智者大师,他被称为“东土小释迦”,即东方的释迦牟尼佛,非常厉害。他有一本书叫做《释禅波罗蜜次第法门》,就是专门讲禅定的。哇,它里面讲得太详细了,我没办法把它一一解释。在他的著述里,还有一本指导初级禅修的叫《童蒙止观》,讲得比较高深一点的叫《摩诃止观》,讲禅修次第的就是《释禅波罗蜜次第法门》。
而将禅定和各种传统文化连接得较深的就是禅宗。首先,我们要解释“禅”的意思,禅有“心”的意思,还有“定”的意思,即有时候指心,有时候指禅定。所以“禅宗”这个词汇,本身就含有定的意味在里面。而禅宗说的“定”,还不是简单的修止。六祖惠能大师在《坛经》里面是这样解释的,“外离相为禅,内不乱为定”。
什么叫“外离相”呢?即我们在禅定时,心不去纠结身体等现象,甚至不去关注它,把这一切都放开。这是很难做到的,你一坐在那里,身体就有感觉,你怎么放得开啊?但通过定,慢慢地你就能放开它,这叫做“外离相为禅”。“内不乱”是什么呢?即心开始不住静、不落空,寻找自己的本质。那什么叫做“不住静”呢?即不停留在安静上,也不陷在空里面。这些内容非常深。这就是六祖的“外离相为禅,内不乱为定”。
在整个佛教里面,禅定基本上是我们实现解脱成佛的一个最根本的东西。所以,你不修定几乎是不可能成就的。很多人说:“我只是读书就可以了。”读书就会变成文字禅或者狂禅,即嘴巴会说,但实际上一点作用都没有。所以,在佛教里面,禅定的重要性是不可言说、不可思议的。
但是,修定的方法有很多种,法门太多,数都数不完。如果我要跟你们讲,起码能讲出二十种以上。但你真的要去修的话,一种就够了,用不着搞那么多。观呼吸可以,观丹田也行,观虚空也行,看唐卡、看佛像都可以。内观、外观有很多种观法,通过“观”来修定,或者通过“定”来找“观”。
什么叫“以止求观”呢?即先将心平静下去,再拿见解来对照,逐步让自己安静的心跟真理相应。还有以“以观求止”,即先是不停地看书、闻思,找到感觉,然后把那种感觉延续下去,在延续那种感觉时就会形成定。这是佛教里面的两大类方法。
佛教密宗里面还有修气脉的方法,我们人体有中脉和左右脉,通过打坐观想的方式,把气归入中脉,形成定,让身体消失,找到最根本的法性。大圆满、大手印就更厉害了,越过气脉,直接去看心的本质。当你发现心的本质时,我们会找到光明(本质)是什么,心最根本的知觉性在哪里。当找到那个最根本的知觉性时,你会发现心的知觉性是不用费力的。由于不费力,同时又不散乱,就会形成定。
为什么我们修定修不下去,很费力呢?念头乱飞,同时我们又要控制念头,一会儿身体痛又不舒服了,所以定不下去。但是,如果发现了心的本质,这些毛病自然就没有了。心的本质是一种自然的光明,自然就是不费力的意思,找到了不费力的光明,待在那种光明里面,“定”自然就形成了。禅宗走到后来就是这样的,大圆满也是这样的。外离相了,内自然就不乱了,坦然地坐在那里。甚至行走、吃饭、睡觉时,都可以进入这样的定。这是佛家的定,佛家基本上是离不开定的。
所以,在儒释道三家里面,禅定都起到了非常关键的作用。
禅定在其他领域的运用
接下来还有一点点时间,我们把禅定在琴棋书画、中医、武术等其他方面的运用简单总结一下,我们今天就结束了。
琴
首先是琴棋书画。弹古琴最重要的品质是什么?必须要安静,静为宗旨,绝对不像我们现在的嘻哈音乐——“耶耶……”,它不会这样搞。而是把琴放在那里,点根香,拨一根琴弦,“噔……”,半天“噔”不完。为什么这样呢?因为他要通过琴入静,然后在静中去弹琴,这是古琴的宗旨。
棋
那棋呢?下棋要动脑筋嘛,古代的下棋和我们现在的下棋还不太一样,古代下棋,其实要通过心神凝定去下。古代的棋有九品,哪九品呢?守拙、若愚,斗力、小巧、用智、通幽、具体、坐照、入神,依次越来越高,一品最差,九品最高。也有倒序排列的,但入神是最高品级。
入神是什么意思?下棋下到后来,人坐在那里,完全进入一种禅定的状态,心知道哪个棋在哪里,像水中棋谱一样。比如下盲棋或者一个人跟很多人下棋,靠记忆是不行的,几十副棋放在那里,他要凝神坐在那里,旁人给他报棋子所进的位置,整个棋盘、棋位如一幅画般在他心里浮现出来,然后他再口述或示意往哪里走,而他处在“具体”和“坐照”的状态里面,最后达到“入神”,这是棋品的最高境界,它也跟定有关系,这是下围棋。
书
然后是书法,书法就不用说了,它最讲究炼气。写书法要悬腕、立姿,头和身必须完全正直,不能七歪八扭地写。
画
书画其实是一味的,书法要讲究神意、丹青,画要讲究气韵。琴棋书画全部和修身、炼气、入定有关系。如果不修定(修静),琴棋书画都走不到极点。我们现在看到的很多画,其实很多时候都没有气韵了。那“气韵”是从哪里来的呢?从修定来的。
中医
《黄帝内经》里面讲:“余闻上古有真人者,提掣天地,把握阴阳,呼吸精气,独立守神,肌肉若一,故能寿敝天地,无有终时,此其道生。”“把握阴阳,呼吸精气,独立守神,肌肉若一”实际上就是站桩,练静守气这样的东西,也跟定有关系。
我们刚才说了,中医的根本是反观内照,李时珍在《七经八脉考》里面说:“然内景隧道,唯返观者能照察之。”也就是中医里面讲的脉、络、穴位等,一定要靠打坐去体会。打坐到一定程度,我们的心就能体会到气脉运行的渠道,明点的位置叫穴道。这是中医。
所以说,整个儒释道,以及琴棋书画等的理论和具体运用,都跟禅定有关系。
武术
武术我们刚才已经说过了,现代武术讲究肌肉和骨头的力量、速度,而古代的武术要炼气、练力,讲究精神,武者将精神凝结成力量,通过肌肉这么发出来。所以,古代的武术大师不像现在练武的人——一坨一坨的肌肉!哇,杀气腾腾!武到极致则文,你看以前的一些武术大师,比如孙禄堂、万赖声,都是非常瘦小的个儿,但你一上去就能打飞你。
而现在完全没有这些东西了。为什么?因为现代人已经忘记了武术的根本在于禅定,通过定把力集中起来,发出去,把人打飞出去。现在的人根本就不这样训练,也没有这种能力去一站几个小时,一个手机就把他弄得神魂颠倒了。所以武术必定消亡。中医走下去也肯定消亡。为什么呢?因为我们失掉了最根本的东西——定。
结语
所以说,如果要真的恢复传统文化,就必须要从这些地方入手,而不仅仅是去搞几个书画、修几个建筑,这些表皮的东西是没有用的。我们要勤于修定,掌握儒释道文化的精髓,这样才可能恢复传统文化,中华民族才能称之为“中华民族华”——华族!否则我们现在跟“蛮夷”差不多。实际上现在我们的文化在被“蛮夷”统治,你看现在的孩子们都在看什么?他们喜欢什么?他们喜欢的音乐、服装是什么?谁还跟你搞什么禅定不禅定啊?
我在这里讲禅定,大部分人已经慢慢地走出去了,因为他们听不进去。在每个地方我都遇到这样的情况,所以我见怪不怪。但是,希望我们中间有些仁人志士,真的能够用心把我们的文化慢慢恢复起来,不然我们愧对老祖宗,也愧对自己,因为对这种文化的掌握对我们的身心有极大的帮助和利益。
好了,我们今天就说到这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