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世俗谛告诉我们说,这一切现象都不是物质的。我们生命的各种感受、情感、痛苦、欢乐,不是物质的“荷尔蒙”在运动。我们的爱情并不仅仅是荷尔蒙在运动,我们的仇恨也不只是一种内分泌,虽然它们会带来内分泌的变化,肾上腺素分泌过多,比如愤怒情绪会让我们一下子脸红筋涨,即使有这些现象,但情绪的根本或来源不是这些东西。
那来源是什么呢?是心的分别,这种心的分别就叫做“识”或“心识”。
那么识是什么呢?
阿赖耶识、末那识、意识
心有一种总能力,可以含藏各种分别,这叫做“阿赖耶识”。心还有一种能力,可以在所有的现象中——其实在唯识的观念里,你们和我都是现象——认定自己的身体是“我”,或者能够操纵身体的力量是“我”。心能认定“我”,“我”以外的你们,是“他”。这就是“人我执”,执著自己的身体为“我”,或者——用术语说——执“阿赖耶识的见分”为“我”,即执著能够产生一切事物的能力为“我”,这叫“末那识”。
然后我们的心还有思维的能力,对此大家都能够体会。而阿赖耶识和末那识很难体会,因为它们的行相“幽微”,非常细微。但是通过禅修,就像我们今天上午教的那些禅修方法,如果你真的去做,慢慢地,就肯定能体会到阿赖耶识。然后经过一定的关于末那识的学习,你也能体会到:“哦,原来末那识无非是心的一种错误执著而已!”末那识就是执“我”的一种心识,你只有体会了这种错误,你才能放弃它,否则你连放弃都不知道该怎么放弃。
我们经常说:“哎呀,这个是我执,那个是我执……”其实我们从来不知道什么是“我执”,我们知道的只是“我所执”。比如某个人冒犯了我,我产生了愤怒,这实际上是我所执,是因为我执而来的。但我执到底是什么呢?其实我们很难观察清楚。如果我们长期这么去修行,去观察它,才有可能抛弃我执,才能够获得解脱。
所以,意识,我们每个人都能体会;而末那识和阿赖耶识难以体会,但通过修行就可以。修行难的地方就是要去体会这些东西,体会到了以后,你才知道什么叫做“放弃”。然后通过阿赖耶识,在里面有很深的禅定,产生一些功能出来,你才彻底知道:“原来一切境相真的是由心现的!”比如说,在观修状态中,你真的通过修生圆次第把佛菩萨观出来了,伸手摸到他们了。
修生圆次第,假如我看一幅唐卡,观修观世音菩萨,我就看着他,长期这么看。几十年以后,由于我的前行修得好,出离心修得好,菩提心也很盛,加上我长期通过一些方法去观修他,慢慢地——首先,眼睛一闭,他就能出现;然后在梦中,他也开始出现;最后眼睛都能看得到,他真的会出现!你说会这样吗?会的,甚至你伸手可以摸到,可以跟他说话。
其实这是很“合理”的修行。若真的把佛菩萨观出来了,这个时候你绝对相信一切境相由心现,为什么?因为你通过心识的不停串习,佛菩萨就可以出来。
还有一种情况,精神疯狂的疯子也能办得到。精神病院里有些病人,不停地抓一个东西,我们以为他在抓虚空,实际上在他的境界里,他是抓到了东西的。以前有个电影叫做《美丽心灵》,里面的主角纳什,得了诺贝尔经济学奖,就是他,能看到我们看不到的东西。大家都认定他是疯子,实际上他不一定是疯子。从佛陀的层面看来,他是疯子,我们也是,因为我们也把很多虚假的东西串习成了量,比如杯子、桌子都是这样来的。
什么叫串习成量呢?就是把本质上不存在的东西,让它成了形,而且还能够显现,不加思考地就出现。比如这个杯子,我根本不看它、不想它,只要我伸手去摸,它都会在这里。我通过触觉证实了它的存在,也可以通过眼识看到形状,证实存在,用鼻识去闻它的味道。有些动物是通过鼻子、舌头辨析气味,去了知各种东西。
前五识:眼、耳、鼻、舌、身
说完意识,接下来,还有前五识,前五个心的作用——眼、耳、鼻、舌、身。
唯识说我们所看到的东西都是眼识所产生的,眼识产生的对境可以分为“容色”和“形色”。容色,就是各种各样的颜色,赤、橙、黄、绿、青、篮、紫等等;形色,就是圆的、方的、流线形等各种形状。我们的耳朵可以听到各种声音,音乐、刺耳的喇叭声、汽车的声音、轮胎摩擦地面的声音,单簧管、古琴、吉他等各种声音。还有鼻子闻到的气味,等等,佛教的唯识世界认为,这些现象不是物质的,它只是心识的一种作用而已。
这个就很难理解了,唯物主义者会认为:“明明就是物质啊,那把琴有弦啊。”他们认为声音是物质的震动产生的,琴弦一震动,波就出来了。若问他波是什么,他会说它既有物质的性质,也有波的性质——波粒二象性。他们有他们的解释,但对这个解释,如果我们用佛教的观点去看,一下就可以把它推翻。明天我们要讲的,就是用逻辑的方法证明这个世界绝对不是物质的。如果这世界真的是物质的,我们的佛教就没办法学了,学什么都是扯淡的,纯粹就是忽悠。
所以,佛教的世俗谛认为,这个世界一定是心识产生的,并且仅仅是心的分别作用。为什么呢?我们可以通过很多的根据,去证明这些现象是没有本质的,也可以证明它们不是由上帝或者安拉制造的,现象唯一的来源就是我们心的分别。当我们把分别心息灭以后,就会回到胜义谛上,回到一切的源头上,那叫做“空性”,或者叫做“法界”、“如来藏”、“光明”都可以。
【注:文稿内容未经讲授者本人审核校对,建议结合录音阅读。】
- 01.胜义谛与世俗谛:中观与唯识
- 03.唯识对日常生活有什么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