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堂课总结:
开始了本经正宗分的学习。正宗分分五个部分来讲:一、明法藏因地成就净土之愿行;二、明成就极乐胜果现今安住之状况;三、释尊诲喻人天励力修善永离恶苦;四、佛光加被令刹土互现之情形;五、殷勤教诫生彼胜土之方便。
第一个部分是“明法藏因地成就净土之愿行”,又分六个内容:一、往昔生世情形;二、礼赞世自在王佛申明本愿祈请开示;三、彼佛为说殊胜法要;四、持受彼法后结成四十八胜愿;五、其后专志庄严妙土以行满愿;六、愿满成佛现今安住西方。
上堂课学了六个内容的第三“彼佛为说殊胜法要”。说世自在王如来为法藏比丘宣说了二百一十亿佛土的善恶粗劣,让法藏比丘了解了诸多刹土的各种状况,所谓眼见为“睹”,心明是“见”,意谓这种了解并非简单的知识性学习,而是现量了解。由此,激发了法藏比丘生起建成宏大的净土之愿。
这堂课内容:
学习正宗分五个部分中的第一个部分:“明法藏因地成就净土之愿行”,其中六个内容的第四:持受彼法后结成四十八胜愿。
起发无上殊胜之愿。
这时,法藏菩萨是亲自见到了无数刹土的状况,顿时激发了他无上的大愿。这回更坚定了他的雄心壮志:一定要建成十方世界中的第一佛国。
“无上殊胜之愿”:无有超过其上,叫做“无上”;极其稀有、超胜,叫做“殊胜”。“愿”,就是从自心中发起誓愿。什么样的无上誓愿呢?总的是指发起了无上誓愿:摄取无数刹土所具有的精妙,并让这一切都在自己成佛的国土中出现。
法藏菩萨已经看到了十方无数佛国种种的状况,他发的不是局部的愿,而是“一中摄集无量”的愿。这就是“无上”。或者从细节上说,所谓“无上”包括国土的庄严无上、受用的安乐无上、光明和寿命无上、名号无上、往生的因无上、往生后所得的利益无上……合起来就是总的四十八愿的体。
因此,有弥陀无上大愿海的成就做为保证,我们应当相信佛本愿的无上境界。这叫做“一门即是普门”,也就是西方净土这一门中圆满具足一切,因此称他为“大义门成就”,或者赞叹为“弥陀一乘愿海无上圆满成就”。所以不必顾虑:我生到极乐世界,会不会只得局部的利益或有限的利益,我这么做会不会吃亏?会不会耽误我成佛?或者会不会还不太圆满、不太殊胜?
这里,只要能认识弥陀本愿极其圆满的内涵,真正对弥陀愿海的无上殊胜、圆满生起了决定的信解,那心里是非常断定的:这决定是一个全摄、全收的法门,决定是阿弥陀佛的悲愿力直接顺应众生的心,要最方便地惠予利益。一生到阿弥陀佛的国土,就等于生到了十方无数佛国,因为在这一个国土中已经圆满摄集了十方无数佛国的精妙。看到事实真相是这样的,就会发起决定求生极乐世界的心,而不会再犹豫。
丙四、持受彼法后结成四十八胜愿分七:一、结成大愿于一刹中尽摄百亿佛刹胜妙庄严;二、彼佛随喜劝令宣说;三、具说四十八胜愿之相;四、彼愿不满誓不成佛之愿;五、誓欲如实成办其义之愿;六、说谛实语观察大愿是否成就;七、由此略说具足修满如是大愿。
丁一、结成大愿于一刹中尽摄百亿佛刹胜妙庄严
其心寂静,志无所著。一切世间,无能及者。具足五劫,思惟摄取庄严佛国清净之行。
法藏菩萨的心很远大,他有坚定的志愿,无论历时多久、困难有多大、要积多少资粮、付出多少辛苦,他都在所不计。用他自己的话说:“假令身止,诸苦毒中,我行精进,忍终不悔。”
因此,他发愿后心里非常寂静。毕竟这须要脚踏实地的修行,要每一步都实际证到,才可能满愿。“志无所著”,指他的心或者志愿根本不耽著在任何世间法、任何小乘下劣作意或者任何戏论法上。他知道只有以自己的心来庄严净土,离开心没有别的能庄严的因。所以他念念护持自心,不著在虚妄的境界里,这就是“寂静”的意思。其实,净土的根源就是妙明真心,真心遍一切处。只有远离垢染,显出周遍一切法的妙明真心,以愿力配合时,才能流出无量无边的功德庄严,所以这是根本。
“一切世间,无能及者”,就是指当时的精进修行,恭慎、保持,是一切世间境界都无法相比的。这样持续了五劫,不断地思维、摄取庄严国土的清净之行。
要知道,总的目标就是把无数佛刹的精妙都摄取在一个净土总的体系当中。但具体怎么落实?当然,首先要有蓝图。就像要建造世界上顶级的摩天大楼,要求在这座大楼上具备全世界几百座摩天大楼的优越功能。这就成为建筑业上极大的难题,设计师要用很大的智慧对几百座大楼做各种观察、分析,一一摄取其中的优点和特长,统合在一座大楼上。总之,确立了目标后,要用很大的智慧来设计蓝图。这样做过如理的观察、思维,确立了方案,还要检验它的可行性、可操作性,是不是都能建成?是不是每项功能都能达到预期的目标,要做实验来验证它的可行。所以前期的工作就非常多。要做很多的探索、观察、认证,要有很多巧妙的构思和设计,有很多的酝酿、挑选、淘汰,到最后才能定出方案。
当然,这只是相似的比喻。按照《往生论注》所说,法藏菩萨在世自在王佛处,悟了无生法忍,当时的地位叫做“圣种性”,是在这圣种性中发起四十八大愿的。所以这样的思维、摄取并不是以世间法的情况能真正说到的。
总之,法藏菩萨要设计第一佛国的蓝图,为此,他花了五劫时间,以智慧做了很多观察、设计、验证,在他的构想中,未来的佛国要具有无量不可思议的功德庄严。
比如说:国土要具足量的庄严,无论来生者有多少,都始终如虚空一样开阔广大,无边无际;又要具足形相的庄严,使国土遍满光明;又要让万物都有显色的庄严,从如来离垢业中现起万物炽盛的光焰;又要成就万物的触庄严,一接触到万物就生起无染著的乐;又要成就国土音声的庄严,无论是风声、水声、鸟鸣声,都能从中流出无量无边的法音,能让有情都听到如他心愿的法音;又要成就菩提树庄严,使得众生见到树的形色、听到树发出的声音、嗅到树的香气、尝到果味、触到树影、缘念树所发法音的意义,就能使他六根清澈、无有恼患,乃至证得无生法忍;又要成就国土光明的庄严,使光明具有无量的功德妙用,一照触到众生身上,就能灭除内心的愚痴黑暗,能止息贪嗔痴想,发起善心、欢喜心等;又要成就国土香气普熏的庄严,让国中流布千万种的温雅德香,一闻到妙香就能使内心的尘劳习气自然不起;又要成就国土中风的庄严,风一触到身体,就获得如比丘灭尽定那样的安乐;又要成就无量光、无量寿的庄严,让色身的光明普遍照耀到十方无数国土、摄取一切念佛众生;又要成就名号的庄严,使得称念名号就能除灭罪障、产生福德、往生佛国,以及证得种种三摩地、陀罗尼、无生忍等等。
像这样,无量无数的庄严要一一找到实证它的方法,要证实这一切都能实现。这些全部都做好了,就是思维好了摄取庄严佛国的清净之行。
“庄严”是具德的意思。以自己的修证来成就国土的无量功德,就是所谓的庄严国土。这是要把无数佛国的精妙尽可能地摄取进来,融合在一个刹土中实现。
总之,经过了五劫的思维、修习,整个佛国的蓝图已经出现。以后就是修集无量的福慧资粮,来使得大愿的每一项都圆满实现。发愿之后,法藏菩萨确实是在无量不可思议的大劫里始终安住真实智慧而庄严净土。以无量的智慧、三摩地、发愿、善根等福慧资粮庄严国土,最终成佛时显现出了极乐世界,具足依报和正报无量庄严,这里面的每一点都是按照当初的发愿以修证而建立的,最终无量的愿海全部圆满实现,没有丝毫落空。
- 《佛说无量寿经》第36课
- 《佛说无量寿经》第38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