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禅七的第五天,如果是以前的禅七,到第五天就没几个人了。因为五一只有三天假,到第四天大家都得上班,这次国庆禅七恰好凑齐了七天,大家可以有更多时间来打坐。但是,禅七到第五天的时候,很多人开始有点难受了,在难受的时候不要过于强迫自己,不要以为一个禅七打完了就成佛了。
禅七只是一种锻炼、一种培植,培植我们的修行习惯,我们要用这七天时间来体会一下到底要怎么样修行。实际上,修行就是要不断地发现自己身体、内心的状况是怎么的,在发现的同时,要去看我们的心跟经论上的东西是不是一致、是不是矛盾的,这个过程就叫“修行”。
到了最后,我们能够非常深刻地去了解相续里的每一个念头,并能够把握它,这是最厉害的修行。最后的大圆满修行也就是如此——清清楚楚地看着自相续的流动,知道每一个流动的念头实际上都是假象,安住在清明的、空性的觉知里面,好像什么都不用做、什么都没有修,但由于清明的觉知始终不丢,他也不会散乱,心是平均的、安宁的,同时透着快乐和幸福的感觉。
大圆满的修行就是如此,见解生成了以后,会形成很深的定,偏执的一些东西(身体的堆积都是一种偏执)开始慢慢消融,自心的一些功德就开始显发。但是,这需要很长期的修行(“很长期”也不是指三大阿僧祇劫),起码要数年的时间,也就是说,仅靠一个禅七是不行的。
禅宗里面说“一七等三年”,意思是打一个禅七等于做了三年的功德,意指这种加油式的修行效果很厉害,并不是指一个七就可以开悟,或者可以修到很高的境界、出神通等等之类的。
打坐到后面的时候,大家也不要那么急迫,有些师兄给我发短信说:“我屁股疼、膝盖疼,我不动,我要忍过去。”其实也不一定要忍,可以动一动,让它缓一下。要是你觉得“不行,人身难得,如救头燃,我要把它忍过去”,那也是挺好的。大家也不要认为忍了两个小时,就把腿忍残废了,或者忍死了,达到这个效果还是需要“功德”的。其实,能修出“神经病”是很了不起的,但很多师兄往往不是修出来的“神经病”,而是乱想出来的。所以,修行不是很容易的事,可以不忍,但忍也行,就是不要那么极端,要有长期修行的心。而禅七有连续的七天,每天这么去坐,也是挺好的。
现在继续学习《永嘉证道歌》:
圆顿教,勿人情,有疑不决直须争。
不是山僧逞人我,修行恐落断常坑。
非不非,是不是,差之毫厘失千里。
是则龙女顿成佛,非则善星生陷坠。
吾早年来积学问,亦曾讨疏寻经论。
分别名相不知休,入海算沙徒自困。
却被如来苦诃责,数他珍宝有何益。
从来蹭蹬觉虚行,多年枉作风尘客。
种性邪,错知解,不达如来圆顿制。
二乘精进勿道心,外道聪明无智慧。
亦愚痴,亦小騃,空拳指上生实解。
执指为月枉施功,根境法中虚揑怪。
今天的内容,分为几大部分。前面一部分在说圆顿教的一些特征,后面在说我们去修行不能总是看名相,还说了二乘(小乘人,指次第比较低的一些佛法)和外道的毛病,以及佛教与外道的差别和佛教本身教义的层次递进。
圆顿教,勿人情,有疑不决直须争
(流传下来的《永嘉证道歌》中,有些版本的“争”字边还有一个讠字旁,诤辩的诤。)“圆顿教”是《华严经》的一个词汇。中国的佛教有十个宗派,其中八个派别是大乘,两个派别是小乘。小乘的一个叫成实宗,一个叫俱舍宗,传到现在,很多派别都已经不见了。
流传下来的大乘有禅宗、净土宗这两个最大的宗派,还有玄奘法师创立的唯识宗(法相宗)、三论宗(法性宗)、密宗、法华宗(天台宗)、华严宗、律宗,一共八个宗派。这八个宗派中,判教最厉害的就是天台宗和华严宗。判教是什么意思呢?佛陀传法四十八年(有的说是四十九年,有的说是五十年),把他所讲的法分出层次,有的以时间来分,有的以教义来分,有的甚至以哲学观点来分。
教义和哲学观点有没有差别呢?还是有差别的,哲学观点是指最根本的见解是什么。比如天台宗是以藏、通、别、圆四个分法来判教,藏教(藏教不是藏传佛法的意思):包括小乘、大乘等三藏十二部的经论,主要是小乘,也有一部分大乘的内容。通教:连接大乘和小乘的教义和经论,比如唯识、中观,既连接大乘又连接小乘,同时又把密乘全部通达在一起,其中有小乘,也有大乘。别教:只对大乘菩萨讲的一些针对性的教义。圆教:把藏教、通教、别教非常圆满地连通起来。
藏、通、别、圆四个层次是天台的判教,还有其他的判法,比如化仪四教(顿、渐、秘密、不定化法)等等,分析起来就太多了,如果以后有时间,我们一起来交流。
华严宗的判法,有通过时间来判的,也有通过教义来判的。通过时间怎么判呢?佛陀证悟后,在菩提树下坐了七七四十九天,期间有三个七天,佛陀到天界给一些大菩萨讲了最精彩、最厉害的法,一般人是听不懂的,这个阶段叫“华严时”(第一时),即《华严经》中主要讲的内容。
但这些法讲得太高深了,地球上的人是无法领会的,特别是那五个比丘,跟着佛陀在森林里受苦,一口米都不吃。五比丘会埋怨:“现在你成佛了,到天上去讲法,就不要我们了?”于是,佛陀又下来讲法,这个阶段叫“阿含时”(第二时)或者“鹿苑时”,鹿苑是指讲法的地方,阿含是指讲法的内容,即佛陀讲了十二年的小乘《阿含经》。
第三时叫“方等时”,讲了中观、唯识等大乘的教义。
第四时叫“般若时”。前面的方等时讲了中观,而般若时不仅仅是中观,中观只是般若的一种理论而已,般若包含了巨大的智慧。般若时,涵盖了实现般若的一些方法,还融合了各种各样秘密的教派和教义,佛陀讲了二十二年的时间,也有的说是二十四年。
第五时(最后一个时)叫“法华涅槃时”,佛陀花了八年时间来讲《法华经》,这部经典非常的殊胜。最后,临终前的一天一夜讲了《涅槃经》。一共分成了五个时段,这是华严宗的一种判教。
华严宗还有一种判法,即前面说的圆顿教,以教义来划分:小乘教、大乘始教、大乘终教、大乘顿教、大乘圆教。小乘教:指小乘的法(二乘的法),苦集道灭等等。大乘始教:中观、唯识等教义。大乘终教:如来藏、《楞严经》等等。大乘顿教:针对一些特殊的菩萨,就不讲“八识二无我”、“离开四边”等中观的教义,而是直找本性,很像禅宗。大乘圆教:即非常圆融的、圆满的教法,把全部的法都连通起来,什么都能讲,“一即一切,一切即一”。
“圆顿教,勿人情,有疑不决真须争”是什么意思呢?到了圆教和顿教的层面,理义非常的精深奥妙,而且没有“人情”好讲了。“没有人情”是什么意思呢?佛教传到一个地方,当地人一定会有先入为主的思想,如果接受的东西不全面,比如小乘法进来就讲苦集灭道,人们领受并依它而修行得到了很大的帮助。结果,后面的教派一来,说他们之前的法不究竟、不怎么样,他们内心马上会有一万匹羊驼开始奔腾。
在古代,《涅槃经》还没进来之前,整个佛教圈都不承认“一切众生是佛”这个观点,当时有位著名的法师叫道生,坚持认为“一切众生的本性就是佛”,结果被僧团认为是魔鬼,还被开除了。面对这种粗暴的压制和打击,他义正辞严,当众发誓:““若我所说反于经义者,请于现身,即表厉疾。若与实相不相违背者,愿舍寿之时,据师子座。”最后他离开长安,到了苏州虎丘山,迫于无奈,只能坐在石头上对着石头说法,讲到《涅槃经》阐提有佛性的时候,就对这堆石头说,“如我所说,契佛心否?”这堆群石皆首肯点头,称之为“生公说法,顽石点头”,被后人流传下来了。
大家不要觉得道生当时很得意,事实上他是被僧团开除了。后来《涅槃经》一进来,里面说“一切众生皆有佛性”,僧团才发现之前错了,赶紧吹唢呐、洒花,又把道生请回去了,而且他在圆寂的时候真的是据狮子座。
禅宗属于顿教,最初进来的时候也是不被接受的。人们的修行都要好好持戒,出家人要守很多条戒,就算是居士也要守八关斋戒,而且守得挺恼火的,晚上不能吃饭之类的。结果禅宗一来就见性成佛,一下否定了很多东西,大家马上不干了。
“没有人情”的意思是什么?因为我们没有从最根本的教义进行拣择,也因没有修行而无法从境界进行拣择,然后根据自己的一些情绪、感受对教义进行判断,就很容易出问题。“圆顿教”则不讲究这些,特别是禅宗,论起见解来,父子见面都没人情好讲,抡刀互劈——“互劈”的是般若剑,而不是菜刀,大家要搞清楚。
说起见解来,禅宗什么都不认,师父和弟子之间经常斗机锋,实际上是在互相磨砺见解。以前沩仰宗的沩山和仰山两师徒,经常互相斗嘴。之前讲的德山和岩头、雪峰的故事也是,师徒之间好像在斗嘴,其实是在磨砺见解。
看到这些文字,不要觉得他们好像在互相比试,绝对不是的,你要这么认为就上当了。你没准在想:“他们彼此有矛盾,我要对着谁好呢?”结果你一去,他们几个在那里正亲热地喝茶,喝着喝着,又开撕了,实际上,他们是让见解更加的精粹。
昨天我讲了德山末后句的公案,接着有几位师兄发来微信阐述自己的见解,我一看就笑了。凡是发见解的,说明是有问题的;要是不发的,就更有问题。其实末后句、初中句,说白了就是那一句。如果你很在意那个初中句、末后句,说明法性在你那里根本没有得到统一。那他们为什么要说初中句、末后句呢?虽然法性就是一个东西,但在不同角度、不同地方,是可以进行磨砺和切磋的,它并不是一个死东西。
禅宗有个故事,百丈禅师曾经对弟子黄檗禅师说:“见与师齐,减师半德;见过于师,方堪传授。”“见与师齐,减师半德”——“你的见解与我一样的话,等于损了我一半的功德,传不下去,一代一代会越来越差。”“见过于师,方堪传授”——“你的见解要超过我,你才可以往下传,或者我的法才能传给你。”
或许有人会疑惑:“这怎么可能呢?大家证悟的东西都是一样的,怎么会有谁的见解超过谁呢?”你错了,从释迦佛到任何一个佛,哪怕是一个开悟的大德,根本的东西确实都是一样的。但从不同的层面,或者依据当地当时相应民族、氛围的一些东西,结合起来就花哨了。换句时髦的话来形容:“马克思的真理要拿来跟中国革命的具体实践相结合”,佛理也是一样的,所以才会有这样句、那样句,实际上阐述的都是一个东西。一个人如果真的深深的明了这些,听到这些就觉得好笑、好玩。但不管怎么样,禅宗对见解的磨砺是非常当真的。
总的来说,“圆顿教”就是不去考虑缘起的特殊性、广泛性,直探本质,比如禅宗的直指人心、见性成佛,不会跟你讲八识、二无我、中观、单空、有边破、无边再破、有无俱破、亦有亦非、非有非无……而是让你直接说那个到底是什么?汉人最喜欢这样——“不要说那么多,到底是什么,你给我说出来!说!说!说!”汉人从古至今都好简,是一个非常实际的民族,如果实际到太实际而不讲礼义了,生存的意义就变成了活着。
印度则不同,它是一个好逻辑的民族,软件业世界第一。针对一个事情,需要说四遍就循规蹈矩地说四遍,但中国人则不会,比如《心经》:“色即是空,空即是色,色不异空,空不异色”,后面就“受想行识,亦复如是”——搞定。翻阅印度版的《心经》会发现有所不同,一定是循规蹈矩的:“色即是空,空即是色,色不异空,空不异色;受即是空,空即是受,受不异空,空不异受;想即是空,空即是想,想不异空,空不异想;行即是空,空即是行,行不异空,空不异行;识即是空,空即是识,识不异空,空不异识……”
中国人好简有好处,可以产生顿教,同时也有坏处,会出很多疯鸡,比如狂禅和口头禅。他根本不懂,就会说那几句:“不生不灭,不垢不净”。问他什么是佛呢?“满地皆是,你全家都是。”——这谁都会说,而是不是真的明白就很难说了。
网上的佛教论坛、特别是禅宗的论坛中,经常看到有人说一些狂禅、口头禅,而古代人斗机锋是为了不背经论才当时的土话来表达。比如“莫子”、“犹较些子”(意指这个比那个还厉害),这是湖北话,因为当时很多禅师都是湖北人和江西人,按照土话记录下来的。
结果,这些土话反而成了现代人背诵的东西,明明可以用现代话来说的,比如“犹较些子”,就可以说成“比你还好很多”,但他硬要背诵公案,反倒成为另外一种模仿。禅宗的机锋本来是为了破开名相的虚相去找到真实的东西,结果,当时的土话又成了新的名相,忘记了去找本质的初衷。说到“茶”,不是真的去找茶,我要的是它——这个、那个,“不可得中只么得”,是要这个。所以,顿教也有它的麻烦之处。
圆教则比较圆满,把各种教义结合了起来,既有次第又有不同层面的说法,也有究竟的讲法,各种各样的情况都能解释得非常圆满。但也有个麻烦,如果一个人要去掌握圆教,需要学习大量的经典和论典,你的生命要耗进去,不要说三藏十二部都读完,起码要了解每个教派的代表性经典,而且还得有一定的修行。当顿教斗起机锋的时候,你起码要知道机锋斗什么,而不是真的两只鸡在斗。那么,圆教就要花大量的时间。
各有各的毛病,那怎么办呢?有毛病没关系,对现在的居士来说,要去抓重要的东西。就像挣钱一样,各种各样的方法都能挣钱,可以炒股票、炒房、打工,还可以贿赂领导,还可以卖狗皮膏药……这么多挣钱的方法,你一定要明确——首先,要选合理合法的,不会倒霉的,干非法之事会被逮住的;其次,要选最快的、最安全的方法。目前世界上挣钱最快的方法是什么?抢劫会被抓的,要如理如法才行;捐钱、供养已经属于佛教了,说明你有正见。目前来讲,只有皈依领导,这算是世俗中挣钱最快的方法了。
按照藏传佛教的说法,分成四个层面,首先是一切有部,其次是经部,再次是唯识部,最后是中观。
按照汉传的是说法,那么多的教派一层层地上去,先从小乘学起,真的很麻烦。当然,一定得有一批人需要去做全面的了解,不然的话,佛教会传不下去。对于出家人,特别是有一部分专业修行人,应该去了解。但对于大部分的人,要这么去读是不现实的,特别是居士,承担的东西太多了,譬如家庭、事业、各方面的社会活动,要把圆顿教全部了解清楚会很麻烦,那怎么办?抓重要的。
在我看来,如果你要快速地在这一生获取证悟(也就是马上挣到钱),就学中观。唯识可以作为辅助,因为太复杂了,我们可以先学中观,然后修行中观,最后直趋大圆满,这是我认为的圆顿教中最快的一个方法。
你说:“我有的是时间,我一个礼拜上八天佛教课。”那没问题,你尽情地读,现在有的是书,根本不愁找不到书,也不愁找不到团体。不信你打开朋友圈,进去佛教网站,不计其数的佛教书籍迎面而来。有一次,我点开莲师心咒报数的链接,马上就有很多人发来信息:“师兄,看到你点链接了,请加我微信,我们的团体如何如何……”一大堆热情的邀请,真的吓到我了。所以,我们绝对不会找不到团体的。
而且各种各样、花里胡哨、从古至今都没有出现过的一些法门都涌现了,那就不止顿教了,顿顿教都有了,我真的看到网上有说:“喝了这杯水,就可以即生成佛”。如果有这样的水,我很同情娃哈哈、百事可乐,它们会立即失业。这些花里胡哨的事情很多,但不管怎么样,你就逮着中观学下去,只要是大乘宗派,没人敢说中观是错的。
当然,有些小乘不会这么认为,他们也会攻击中观的,说龙树如何如何……我经常进去一些小乘的论坛,但基本上都是被踢出来的。他们是不能跟我争论的,一争论必败,然后随意找个心安理得的借口:“这个人的执着太深了”——啪,把我踢出去!号称是世界宇宙的真理,怎么怕别人争论呢?不管是什么了不起的东西,只要讲理就行,咱们来辩论。大乘人的脑袋一般比较花哨,见识得多,数学、物理一下就上去了,对方一看“你这个魔子魔孙”,啪,把我踢出去了。
现在藏地过来的密宗也面临同样的一些情况,其中有很多花里胡哨的人是朝着我们的钱包来的,这个不可否认。西藏佛教刚刚开始的时候,也有很多印度人过来骗钱的。西藏当时没有人民币,但那地方有很多金子,很多印度人就经常过来骗金子,一个婆罗门拿着一个法门,咿咿呀呀糊弄一通,一大堆金子就骗走了。现在也是一样,有很多骗子看着你们的钱包,虽然钱包里的人民币不是金子,但可以买金子。
当然,也有真正的佛教理义进来,可以去看,也可以去思维。现在交流的东西,就是教你如何去检测——这个人带来的东西是教我们认识宇宙人生的真理吗?还是在糊弄我们?
普通的凡夫没有安全感,苦逼、孤独,需要安慰。本来每个人都希望得到宋仲基、都野兽的安慰,但离自己太远了;或者我都七老八十了,让我去找宋仲基来安慰,也是不可能的。所以,就要找一个比较靠近自己的,至少看起来比较神圣一点的东西,来安慰自己。很多人信佛就是这种心理,所以骗子过来以后,闷头不问就扑上去了,这样会上很多的当。
有一个很简单的方法可以避免上当,大家去学中观。中观是属于直接分析这个世界本质的一门学问,要理解它是比较快的。你说:“我还有闲情逸致。”那你去学唯识,它分析这个世界的现起到底是怎么回事、规律如何。你说:“我还有更多的闲情逸致。”那就去学如来藏。中观、唯识、如来藏,是大乘的三门学问。
当你学进去了以后,就知道佛法根本没什么真假,只是一个对我们的生命和世界很如实的分析,你会发现,它比科学还要较真。在学习的过程中,你肯定会遇到一些麻烦,很多名词不懂、这样那样的问题,世界为什么是这样开始的呢?凭什么说有六道、有轮回呢?为什么只有六道,没有七道呢?(确实有说七道的,《楞严经》里面说“七趣”。)还有各种各样的很多说法,但是,只要你把中观、唯识、如来藏的根本要义弄准了以后,再去看其他的,就很简单、很容易。
佛教为什么说娑婆世界有很多种,而不说一种呢?有人说:“佛教有矛盾,一会儿说这个世界是须弥山,一会儿说是时轮金刚,一会说是一真法界。”但他忘了佛教最根本的教义——所有的现象、世间的显现都是由我们的心产生的,不同的心可以产生不同的世界。
比如,在一些大菩萨面前,娑婆世界就是时轮金刚。再比如,禅宗经常讲空性,讲一无所有,但是禅宗的论典《五灯会元》上,也讲到大迦叶和目睷连对释迦佛说:“这个娑婆世界很差劲啊。”佛陀说:“我这个世界其实是很光明的。”然后脚趾一按,海印放光,世界变得庄严无比,我们所居住的世界其实就是释迦牟尼佛的净土。
你说:“既然是释迦牟尼佛的净土,为什么我们看到的会是这个样子呢?”因为我们的心被污染了,就产生出这个世界的样子。像你晚上做梦,梦中的世界从哪里来的?根本原理是所有现象由心现起的,所以针对不同的人说了不同的显现。
一切境相由心现,心性又是什么呢?它有不同的说法,直到走到最高的层面,就不和你讲这些不究竟、次第性、引进的方法了,直接给你来最彻底的,而最彻底的教义,就是“圆顿教”。一方面说理论,说这个世界根本的原理是什么,叫教法;一方面还牵涉到一些实现理论的方法,叫证法。
原理要怎么得到证实?不能老是说,像物理学一样,只有物“理”,却得不到证实是不行的,那只能称为假说。比如霍金说这个世界的来源是由一个极小的微尘爆炸诞生而来的,这个理论是得不到证实的,只是一种推理。佛教说世界来源于我们的自心本性,我们可以回到自心本性,有一种定叫“法性定”,这是可以证实的。当然,这需要自己去证实,而不是像科学的那种证实,科学的证实要依据共业,证实的结果要大家共同能够看得到。
佛教是自心的证实,我怎么把自心的东西证实给你看啊?我说我爱上了你,你相信吗?这个我怎么证明啊?我最多买朵花给你,或者把钱包给你,但这也不能证明我的心是怎么爱你的。我认识了自心,我已经完全控制了自己的生死,我也没办法显现给你看。很多人总强词夺理:“哎呀,你说有六道轮回,证明给我看。”这时候,你就反驳:“你把你不相信六道轮回的那个心先证明给我看,你是凭什么不相信的?”这是一样的,反正都是毫无意义的扯。
那怎么办呢?有逻辑嘛,还有,自身也可以去证明嘛。比如,有些师兄修到自身觉受都可以消失的,你再去跟他说“这个世界、这一切显现的根本是身体”,他会吐你一脸口水,因为他的认知方式已经变了。
通过佛教反反复复地修行和观察自己,你会发现以前的所有认知都是极端的幼稚和搞笑,甚至会慢慢发现,很多痛苦的原因是由错误的认知造成的。我举个简单的例子,如果拿一把很锋利的刀对准自己,你会害怕;还有些人有恐高症,在稍微高一点的楼上,会觉得很高、很吓人,有时候还会有种莫名其妙的力量想要跳下去。
这些到底是为什么呢?我们会觉得恐惧一下就这么来了,其实,产生恐惧的这种认知,是因为你的心执着这个东西(身体)的真实性,然后想保持它,并成为了一种习惯。所以,当你站在高处,心开始觉知到掉下去会摔死,马上就产生了恐惧,这些都是不经思考的,恐高症的原因是这样的。
而且患恐高症的人,理性力还不够,他无法用清明的理性告诉自己:“我不会摔下去的”。比如玻璃桥,像广州的小蛮腰塔,在高层上有一个玻璃房子,我经常看到有些女的站在玻璃地板上“哎呀呀”的惊叫。我告诉你们,那个玻璃地板别说站几个人,即使拿锤子砸都砸不烂的。理性都知道,设计绝对安全,如果有人掉下去,商家要赔惨。如果我是老板,一定会吩咐设计师:“你一定要设计一个连炸弹都炸不烂的。”不然后果很严重,弄不好出人命,而且激起很大的事件,会赔死的。理性都知道那个很安全,不会有事的,但普通人一上去就不行了,“哎呀呀”的惊叫。这也是一种很刺激的体验,很多人希望尝试一下,所以玻璃桥就出来了。张家界弄了一个最高的玻璃桥,利用人们的缺陷来赚钱,那是最牛的。
这些东西观察多了以后,你就会发现佛教的真实性,它在教你清清楚楚地观察自己的生命是什么、心是什么、身体是什么、外界是什么、我们的心应该怎么去办……去处理自己的生命和周围的情况,这一点都不神秘。
很多人学佛,动辄就说得神乎乎的:“哎呀,你知不知道,他可灵了,去拜他。”他都灵了,释迦牟尼佛怎么办呢?释迦牟尼佛天天高坐在大殿里,还不如他灵啊?这是很荒唐的!我们找老师不是要找一个灵的,而是要找一个教我们认识自己本来就灵的。很多时候,我们是缺乏安全感想去找保护,有的甚至因为寂寞了,找个东西来解除寂寞,这是不对的,大家要观察自己追求佛法到底在追求什么?
还有,参加一些团体,为什么里面会进行无穷无尽的争斗呢?第一,要看看那个团体是不是有问题?第二,他们是在利用这个团体学习吗?还是利用这个团体来满足自己的一些莫名其妙的东西?这是需要我们观察的一个内容。
“圆顿教”就是“勿人情”,它是一个如实的真理,我们可以去学习刚才所说的中观、唯识、如来藏。
“有疑不决真须争”,当你去闻思修行的时候,一定会有疑,这个“疑”是什么呢?一是教理上的怀疑,一是修行上的怀疑。禅宗是很“怪”的,它不会求同存异,要求大家不要争、慢慢来,而是鼓励拼命怀疑,小疑小悟,不疑不悟,大疑就大悟,甚至会说:“不疑言句,是为大病。”什么叫不疑言句?我们看到这句“平常心是佛”,就以为自己找到了:“这个就是平常心,哦,捞摸不到”、“哎呀,一看到处都是,嗯,我证悟了”——这就叫“不疑言句。”
“不疑言句,是为大病”,很多人会轻率地认为自己知道了这个东西。所以,这些大德就开始来撩你了,整两个公案出来,你就开始疑了。疑有什么好处?很简单,真正证悟的人,随便什么公案,也撩不到他的。
有人来说自己开悟了,我就问他:“为什么1+2=3?”他就开始想,想了很多答案,却不知道,想出任何答案,都会挨巴掌,这个问题明明是在调戏他的。他其实也可以像永嘉禅师那样回答:“仁者自生分别。”这样的话,我们后面还有场面话好说,但他连这个都答不出来,那就只能“啪”挨一耳光了。为什么1+2=3?你数学老师害了你!(开玩笑)
这是一种撩的方法,还有很多种的。比如,对有些刚刚破初参的,禅师就用一些破了牢关的说法来撩你,你回答不出来并不见得你没有破初参,而是说你直接体受的时候没有那么彻。悟有大彻大悟,还有初悟,有人说:“小悟几十次,大悟几百次,最后才彻悟”。大圆满里面也有一种直指心性的说法,不停地指、不停地戳,第一次戳了你可能没反应,第二次再戳你还是没反应,三次、四次、五次……总有哪一天有反应,戳戳戳,百炼成钢。
还有一种做法,轻易不说,你给慢慢地学,加行使劲修,修得你眼睛冒绿光,磕头磕得头上都是包。但你不知道,在修的时候,过去很多的认知习惯,身心的烂习惯已经被解决了。然后反复修菩提心,修得泪水直流:“众生好苦啊,众生都没解脱,咋办呢?”最后使劲修视师如佛,把你逼到一定程度,上师就说:“你不用说什么了,你就是佛啦,滚啦,出去了,没事了,都是佛。”总之,让你明白的方法有很多。
不管什么方法,一定要把这个不清楚的“疑”解决。到了后来,一定要清清楚楚地知道自己就是佛。这种知道不是轻浮的:“我现在就是清清楚楚地知道我是佛了。”这里说的清楚,是一种直接性的、境界性的,并不是概念性的。如果是概念性的知道,那随便找一个孩子来,对他说:“你是佛”,他也会说:“爸,我知道我是佛”,然后一巴掌打下去,他马上说:“我不是佛,我是你儿子”。所以,这个知道是非概念性的,是直觉性的,而且是已经形成了见地,依此可以修行。处在这个见地中、这种证悟里的时候,它真的觉得自己现在就是佛,当下全部都是佛。
这个“有疑不决”,就是不能轻而易举的确定,当有了“我就是佛”这种见解以后,他就不怕任何其他的见解了,任何一个宗派他都敢去接触,原因很简单,它是真理。《心经》也叫《金刚不坏般若波罗蜜多心经》,“金刚”是不坏的意思,它可以破坏你,你破坏不了它。所以,不管你是什么派,我们先讲理,要是有本事把佛教的见解破了,我立即跟你姓,马上跟你跑,到后来就是在追求真理。
我们不要觉得只要对方不是自己的宗派,就把他弄翻,这是不对的。到后来,佛教就只认真理,佛教徒要有勇气去跟科学家、社会学家、哲学家进行探讨,为什么?因为探讨到最后,他们几乎不堪一击,那个时候你会发现佛教真的伟大。
至于都是佛教的不同宗派,那更可以辩论。不管你用什么方法,落到最后,我们所追求的根本是一致的。而且你掌握了这个“一致”,如果对方不究竟,你一看就知道怎么回事,犹如站在顶峰往下看一样,完全开放,没有障碍,是无惧的,反而不会去抵制别人、去诋毁别人,也不会认为到处都是魔。
当没有做到“站在顶峰”,怎么办呢?首先要让自己的心胸开放一点,要以追求真理的心,去追求佛教和释迦牟尼佛所说的东西。不要觉得自己是在找一个教派,来了一个教派,就开始判断它的对错,然后依这个教派去攻击另外一个教派,每次都说别人要下地狱,死亡那天,突然发现下地狱的是自己,情何以堪啊?我们不要这样。
在某种程度上,从大乘菩提心的角度去看,大家都是凡夫,现在都处在痛苦中间,我们能不能先不互相攻击,先去把真理了解了再说?如果互相不能理解,先暂存一点歧见都没关系,我们互相学习。不要不学习,一上去就说:“哎呀,你这个魔鬼!”这又不是两夫妻吵架。彼此暂时接受不了的话,可以先把歧见放在一边。如果对一个派别,连探知、了解的勇气都没有,就说明有问题。凡是邪教都有一个特点——你不能去听其他人说,关门称王。
在我们四川农村,经常有一些农民,突然成立了“王朝”当了“皇帝”,公安局和城管部已经灭了好多“王朝”了。其中有某某什么朝,他们还发信到台湾封蒋介石为什么国的总统,还分成都国、北京国……连三宫六院都安排起来了。结果一个乡干部一来,可以灭很多“国家”,真是灭国无数啊!(众笑)
如果一个小宗派在那里自以为是,就如同这样。都互联网时代了,手机一打开,纽约两只耗子打架的视频都能看得到。所以,我们的心胸要开阔一些,这个时代有个好处,我们可以把佛法当真理,去辨析、去认知。
刚才已经说了辨析的方式:中观、唯识、如来藏,这些都是解释世界的根本学问。它们都公开的、完全没有阻碍的,我们完全可以去了解。那密教呢?密教很多都是实现真理的方法,而有些方法不太适合拿出来给大家听。很简单,因为人类文化、习俗等等的不同,会产生冲突。当文化习俗产生冲突的时候,可以暂时保密一下,但到了后来都是一样的。
“有疑不决直须争”,对于我们来讲,争的方式是什么?首先,在逻辑上辨析法义。我们经常说:学中观一定要互相争论;修行的时候,师兄之间要经常互相砥砺;还要经常去找上师(自已依靠的上师),陈述自己的见解。刚开始基本上都会鼻青脸肿,等哪天见解真的透了,反而不会了,这是一个很艰苦的磨砺过程。
不是山僧逞人我,修行恐落断常坑。
“山僧”就是自称。为什么称山僧呢?那时候名山都被僧人占完了,天下名山僧占多。为什么那时候僧人要占名山呢?清净、空气好,还有一个最根本的原因,那时候朝廷、州县的官员基本上都信佛,会去供养。现在就不是了,寺庙一定要在城市里,信众们才多,香火才旺。所以,现在不能叫山僧,而叫寺僧。
山僧(永嘉禅师)不是真的叫你们在里面来争个输赢,显示你好厉害。而是怕大家修行堕入“断常坑”。什么叫“断常坑”呢?邪见非常多,多起来简直太麻烦了,而且每个人还不一样,但归纳起来就两个:要么断见,要么常见。
佛教里面有很多常见派,比如小乘的一切有部,它认为无分刹那和无方微尘常有,这就是一种常见。随理唯识认为心识的刹那常有,也属于常见。
什么是断见呢?
没有公开号称自己是断见的佛教徒,没有这么傻的。但是,有些修行人有时会落入一些能和所两个状态呈现出来的一种虚无,这有可能是断见,一个是能上的,一个是所上的。
所上的断见:比如身体消失了,一切都消失了,完全没有念头了,这其实可能是属于禅定里的四禅的舍念清净。还有四无色定里的空无边定、识无边定、无所有定、非想非非想定,那个时候,身体、感受什么都没了,眼睛也不看了,他认为这就是空性了、就是证悟了,这是所境上的断见。实际上不是的,这些也是心呈现出来的一种状态。
能上的断见:心里死死地指向一个“无”,其实是一种意识、一种感受的指向,这种是单空的修行。修单空也没什么,能上执着“无”就是单空的修行,但你不能认为这就是成就了。因为有了单空的正见有一个好处,什么东西一来,提起这个“无”,对方就崩散,他误认为这个真的可以解脱,这也属于能上的一种断见。
见解上的断见,没有人会号称“我信的就是断见”。但有一些人在理解上会出现断见,比如他认为什么都没有叫单空,而且经常会产生矛盾“明明说一切众生都是自己的老母,怎么突然又说他们是没有的?哎呀,这个菩提心我修不起来”,这是属于见解上产生了断见。
什么是常见呢?
理解上的常见:比如有人说“心识就是实有的”,虽然他不说这是常见,但概念上已经成立这是常见。还有,真正的他空派或者随教唯识,见解就比较高了,他们认为光明是真实的、常有的(是说光明的作用),认为佛菩萨的十力、四无畏、十八不共法等功能是常有的。你不能说今天有这些功能,明天就没了,只剩十七不共法了。他空派说的光明实有,是说净见量的功能是实有的,但是,很多人会把它理解成一种本质性的实有,这就变成中观所破的那种实有了,中观说真如也是空性的,没有那种本质性的实有。这都是属于理解性的常见,如果他把真如理解成这个样子,持这种常见的话,修行永远都谈不上,他的修行和见解完全脱节。为什么脱节呢?因为在境界中不可能真的出现功能上的常有,如果他真的出现的话,那就不会有常见了。
修行上的常见:有些断,实际上就是常。如前所说,落在外境上的空空荡荡,有说法认为这是一种断见,但是他一直著在这个“断”上并恒时下去,这实际上是一种定,也可以叫常见。也就是说,同一个境界,可以说它是断见,也可以说它是常见,但都是错误的见。
“修行恐落断常坑”,要展开来说,那就太多了,因为每个人不一样,但归纳起来,要么是断见,要么是常见。不断不常的,那叫中观。中是准确的意思,中观不是居中的意思,连左右都没有,怎么居中啊?中观是非常准确的、究竟的、彻底的、无误的世界观。
“修行恐落断常坑”,这些见解可以随便说,有、无、亦有亦有、非有非无,落到具体上,到底如何?第一,要当真去修行才行,否则都是扯淡;第二,道友间要互相辨析;第三,一定要找过来人指导,否则陷入了误区而不自知。
“过来人”是什么意思?在这方面确实有修行,不要说已经真的开悟了,起码修行是超过你的。“过来人”有个特点,你一去,他马上就知道你在玩什么,起码你玩的东西已经被他玩过了,否则他怎么一下就戳到你的尾椎骨啊?戳到心口还算了,一下戳到尾椎骨,说明有深度。他说出的修行见解,一定会落到最落实、最彻底的层面上。大家要去找这样的人。
学佛不是在那里瞎崇拜:“哎呀,你是佛呀!”感动得泪流满面,谁不会啊?演员们有专门的催泪药水,滴下去就开始流泪,但流了又如何?然而并没有什么卵用!我不是鼓励大家不要感动,感动其实也很好,我鼓励大家修菩提心时拼命感动——“众生没解脱啊!”大家呜呜地哭,我进入这种环境,有时候也被搞得不停地哭,有时候想起诸大德、菩萨们的功德,我也忍不住流泪,但这不代表见解就正确了、究竟了。
见解一定要落到最根本的层面上去,它的作用我们昨天已经说过了。在这个见解里,一定要确知佛陀肯定是正确的、生命真的是可以解脱的。一直这么下去,这种信心绝对不是靠概念堆积或他人之言,即使全世界的人都不信佛也没关系。佛不是一个人,也不是一个教派,它是一切、是真理,没什么信不信的问题。这些你做到了吗?
而且这个做到不是靠努力的,你只是发现了真理,这就是做到了。不是说辛辛苦苦地去劳动,那叫挑沙搬砖,而是你一下发现了真理——“哦,是这样的。”并不会因为现象的变化而丧失掉这个真理,所以,“修行恐落断常坑”真的是很难的。现在很多所谓的老师不谈这些,弄一些神乎其神的东西来糊弄人,很多人的大好青春就去听糊弄了。
非不非,是不是,差之毫厘失千里。
这句颂词的原理也是一样。“非不非,是不是”,我们说的“非”或者“不非”,“是”或者“不是”,都是不对的。“非”也不一定“非”,“是”也不一定“是”,“不非”也不一定“非”,“不是”也不一定“是”。如果我们真的发现了心的本质,说它“是”、“非”都是不对的,只有是心面前的一个对境,才有“是”和“非”。实际去证的时候,明白了自心本性,就会发现:心其实没有“是”和“非”的问题,因为它是非对境性的。
但是,你去确定本性的时候,自己一定要去肯定——“它是的、就是是的。”如果你没有确定,那就不是。非也是一样,你要确定。因为心不可能找到一个东西“是”或者“不是”,但是你确定心的本质时,一定有“是”或者“不是”,不然我们哪有什么开悟啊?开悟,什么意思呢?我确定了“那个东西”,不“是”也不“非”,它没有是和非的问题,但是我要有个确定——那个东西是找不到,但我要确定它找不到,所以叫“找到了找不到的”——好拗口啊!这确实需要长期磨练和认知的过程,事实上是能够做到的。
当然也有些很高的根器,他不需要太大努力,很容易就知道了,有些根器和因缘也会造成初悟,这不是很难的。反而悟了之后,在放弃一些东西的时候比较难。特别有些根器比较好的,很容易就明白了本性,但他还有很深的执着。
初悟的人并不是初地菩萨。特别是一些被加持而初悟的人,就像在河里游,靠到了一艘大船,他站在高高的桅杆上,又拿了个望远镜(上师的眼睛),一看欢欣鼓舞的——“对岸就是那里,哇!看到了!”结果一走下桅杆,大浪滔天,又看不到对岸了。像这种初悟的状况有很多,但要真正踏到对岸踩实——“这就是般若”,还是有点距离的。
那么,这种情况其实会有很多的折腾,要折腾很多年。就算是藏传佛教的大圆满祖师布玛莫扎,在五台山区分有寂就区分了十二年。什么叫做区分有寂呢?在内心里面去找“嗯,这个是解脱……嗯,这个是寂灭。”每一个念头,每一个心态,乃至一些心的显现,都要准确地观知和区分,这样一搞就十二年。布玛莫扎可是大圆满祖师哦,当时我听到这个话,心都冷了半截:“他都要区分十二年,我呢?是不是一百二十年?我活得了那么长吗?”后来才发现,他是演戏给我们看的。
不管怎么样,我们需要努力去做一些前期的基础工作。如果真的没认准的话,那就是“差之毫厘失千里”,原因很简单,如果你认知的不是本性,那就解决不了人我和法我的执着,也没办法成佛。
你可能会产生很高的境界,甚至真的能穿墙入室,人陷在那种状态里,是可以把五根的庸俗功能先去掉的,真的就有可能看到隔壁“哇,这边,再一看那边,哇,我知道他的密码是多少了”……或者有人喜欢装神弄鬼:“哇,你身上有一条黑色的蛇盘在那里。”取出来,打个结扔出去,对方一下觉得“哎呀,松了好多了哦。”真的会有这些功能的,别人会认为你是大仙,你也真的认为自己是个大仙,结果你就真的成了大仙。有了功能,会出现很多稀奇古怪的事,但一样没办法解脱成佛,还会造很多的业,真的是“差之毫厘,失之千里”。
我们这样仔细地分析,就是要仔细地检测我们的见解,大量闻思和修行、切磋。“切磋”这个词是形容打磨玉石的,先用工具,然后用砂纸,再用布又切又磋。现在我们要切磋的是内心的宝珠,这颗宝珠最初是被贪嗔痴慢疑的污泥堆满了,刚开始要用凿子比较野蛮的去除,之后就是些包包坑坑了,就要用挫子、砂纸来挫和砂,最后要用很细的绢来磨,这颗宝珠才会锃亮。
这需要我们长期去做的事情,大家只要抱着“我要探求真理,我要踏实地去获取这个真理成佛”的信念,向佛菩萨发愿,你会得到帮助的。还有,大的方向要朝着真理去,不能朝着“真人”去(张真人、李真人那种)。也不能奔着安全感去,佛教其实是最破坏安全感的,为什么呢?因为一上来就说这个娑婆世界是不好的——苦谛,生命是没有希望的。人生有八苦:生、老、病、死、求不得、爱别离、怨憎会、五阴炽盛,没有一样好东西,苦才是人生。
所以,如果不看准方向要出麻烦的,佛教不是让你活得很好,过得更浪漫——点个香在那里打坐,或者是一大群佛教徒凑在一起开Party,互相吹捧几句:“哎呀,好大功德哟,随喜随喜,感恩感谢。”所以,大家要注意这些,要朝着真理去。
当然,每个团体有各自的规矩,这没关系,就像穿衣服,随便怎么穿,脱了都一样。他怎么穿,你就怎么穿,他穿对襟衫,你就跟着穿嘛,难道穿着对襟衫就不修空性了?照样修!比如他要穿背带就背带嘛(师兄弹了一下自己的背带),也没什么太大的问题。这里我只说居士,出家人要穿出家人的衣服。也就是说,外在的形式我们可以稍稍宽容一点,但是不能放过真理以及具体的内容,而且不要追求神奇、追求怪,这才是我们学佛的一些要点,否则“差之毫厘失千里”。
是则龙女顿成佛,非则善星生陷坠。
“龙女顿成佛”是《法华经》中的一个故事,龙是旁生道。龙女在我们的影视剧里都挺漂亮的,在美女头上装两个龙角就是小龙女了。龙最珍惜的就是头上的宝珠,当时龙女只有八岁,把自己的宝珠献给了佛陀,当下到南方成佛去了。龙女把宝珠献出来有几重意义:第一,这里说的宝珠就是我们的心珠,龙女把宝珠献出来,实际上就得到了佛陀的“宝珠”;第二,宝珠也代表对世间法的一种贪执,龙女把它拿出去了,就等于放弃了世间,得到了心中的明亮。
心珠是什么呢?实际上就是顿教的理,“见性成佛”的意思——你要是把一切都打开,让心珠呈现出来。把一切打开,就是把一切都布施出去。“一切”就是我们对世间的贪执,全部拿出去,拿到没东西可拿了,剩下的一定就是本质,这就是真正的如意宝珠。
所以说证悟“万法的本质”,你把“万法”拿出去了,“本质”是拿不出去的。你的“万法”就是依据人我和法我所产生出来的东西,你把这些东西真的拿出去了,人我和法我就没有了,剩下的就是宝珠散发出来的自然光辉,这叫净见量。龙女成佛的故事是这么一个意思,就是要拿出自己最好的东西。
有些大圆满祖师们来得很“野蛮”,比如玛尔巴对弟子俄巴(他是个活佛)说:“你要学佛么?可以,回去把你的家产全都给我。”俄巴说:“全都给您老人家了啊。”玛尔巴说:“还没给齐,你家还有一只跛脚的山羊,你去给我抬过来。”
甚至有些大圆满祖师在监狱里教人学大圆满,大家会觉得,在监狱学大圆满那么辛苦,精神可嘉,上师应该感动得泪水直流:“在监狱还要跟我学佛,有了你们,佛法不会灭啊。”你们错了,上师才不会这样,而是“对不起,我要金子。”为了求法,弟子在监狱里把嘴里的金牙取下来给了上师。他拿到金牙后,直接就扔了。这个事发生在文革期间,这个上师就是门色仁波切,现在还活着,他为什么要这样呢?他不是真的想要这颗金牙,而是要你把所有的贪著全都拿掉!
想留住什么东西,你想干什么?你不是要舍弃今生吗?我们总想保住什么(贪执是障碍),又想得到无障碍的、宝珠的光明,这是冲突的。这么一说,大家是不是有点害怕?居士其实不要求全拿出去,居士要在观想中拿出去。作为居士,你都拿出去了,你喝什么?喝风吗?冲动的时候,你说:“我全拿出去!”挨饿的时候,你说:“太饿了,我还是要拿回来!”显然,这是不行的。
我们要拿出去什么?最好的拿出去的方法就是观修空性。我们可以做一些供养和布施,但一定要去观修,观修什么呢?
第一,我们所拥有的一切,从缘起上是无常的,你守不住的,你死的时候肯定没了。我不信你会把存折和最喜欢的金银珠宝带到火葬场烧了,你烧存折试试看?你家人就不干了——“人可以烧,存折给我留下。”而且烧了也没用,你也带不走。难道把房子也烧了,家人会马上站起来说:“房子、劳斯莱斯可以烧,但一定是纸扎的。”
第二,从中观去观修,我们所拥有的一切在本质上本来就是空性的。我们贪执它,会影响我的心安住无执的法性,这个是中观单空的观想。再深一层,大圆满就根本谈不上那些东西了,你已经“拿光”了。
我们可以通过这样的方式去观修。大家不要一听,马上回去把什么都拿光,这样会成为邪教的——“哇,又来骗人了。”后来我发现,我们搞这样的活动有个最英明的抉择:决不收费!那些攻击我的人,只能一口老血吞进去,最多说我后面还有更大的阴谋,但当下肯定是没阴谋的。(众笑)
“是则龙女顿成佛”有两重意思:舍弃世间的贪著和发现自己的本质的东西。发现自己的本质的东西,要依靠见解和修行。
“非则善星生陷坠”,善星其实是佛陀的儿子。我们一般听说佛陀和耶输陀罗好像只有一个儿子罗睺罗,其实佛陀有三个王妃,生了三个儿子,一个叫优婆摩耶(又译为优波摩那),后来继承了净饭国的王位,他也跟着佛陀学佛,是在家居士;一个叫罗睺罗,十大阿罗汉之一;一个叫善星比丘(又译为须那刹多罗),他跟着佛陀学佛,在佛陀身边呆了二十四年,最后成了饿鬼。
为什么善星比丘成了饿鬼呢?他的记忆力很好,佛陀说的所有经典,他都可以复述并全部背诵,和阿难一样。而且他的禅定很深,可以修到四禅,所以善星比丘也叫四禅比丘。四禅修神通是很厉害的,他也会出很多神通,但就是没有明白根本的法性,差了那么一点点。
最后,善星比丘对佛陀生起了怀疑。为什么?如果只是禅定、有些神通,但没明白真正的法性,它起不到把人我和法我这两种执着摧毁的作用,它仅仅是个定。定中间好像什么都没有,但是出定之后,内心对人我和法我的执着会变得更深、更高级,根本瞧不起别人。
禅定很深的人,比如我们禅修中心的师兄,有时候都会这样,他们瞧不起不会打坐的人,但嘴上不说。他们会表现出“我好谦虚,我好清净哦”,他觉得自己很清净的时候,对你的“不清净”已经是很不清净了。这是非观念性的,而是感受性的,这种傲慢像天人的傲慢一样,非常精致。
头脑很发达的人到他们面前,一眼就被他看穿心思,但这并不代表他真的证悟了法性。对于这种人,我们会强烈的要求他修菩提心,为什么?像人我的执着,靠没有见解的禅定是摧毁不了的,因为人我无形无相。摧毁色法,可以通过观修、光去射等等方法感觉它是假的。但是,心的各种各样的执着不是有形的东西,你是摧毁不了的,而要靠精细地思维,甚至要靠周围的环境来刺激。
到了更高一层,法性的辨别——心此时的明觉和知觉是不是本质的知觉?这很难讲了。这种知觉有可能就是一些禅定,或是各种各样的花样性东西,简直是太多了,所以,“差一点点”很麻烦,起不到完全摧毁人我和法我的作用。
这种状态,当我们无法完全掌握的时候,不妨修单空。单空虽说并不是真正的法性,但是它有一个特点,来什么摧毁什么。比如产生了我执,就会产生嫉妒、仇恨、不满、怀疑等东西,这些情绪肯定是不对的,心会发现了,马上用单空摧毁它;看到美女会产生贪执,用单空摧毁它。有单空的执着,可以先执着下去,然后再修菩提心,或者有好的上师指引。
当单空真的把所有的显现都摧毁了,你会安住在一个状态里。这时候如果遇到上师,会告诉你这个状态的本质是什么,你就很容易明白,因为很多东西都已经被单空摧毁了,你的心不会被其他东西带走了,这时候心的自体的能力就出来了。
为什么人不能自体、不能自肯?就是因为没有自体的能力,心去自体的时候,不具备很强大的自信的能力。自信就是可以成佛,可以摧毁所有的迷惑和执着。但他会问“是吗?不是吗?”这样实际上就是不具备这种力,真正所谓的信心,就是这个意思——信自己的心就是佛,叫信心。
要是做不到,去找一个外在的上师,信他,这是上师瑜伽。为了保证这种信心能够继续下去,密宗建立了三昧耶戒。禅宗没有这种戒,那怎么办呢?在接收师父的教导时,不停地去找心的本性,把这个抓牢实,叫“参”。所以,我们去找本性,真的是要花很多的心力和精力。
“非则善星生陷坠”,善星是佛陀的儿子,跟了他二十四年,最后因为不信佛陀而堕为饿鬼。他经常跟佛陀对着干,有一次佛陀对着他说:“七天以后,你会在后花园变成饿鬼。”善星一听,不以为然:“哎哟,佛陀除了身上那团光比我亮一点,也没什么了,好像他什么都知道似的,但有时候他说话还是挺灵的。这次说我七天后会成为饿鬼,我可是有四禅的人,怎么可能成为饿鬼呢?这次我就入定,七天不死来羞辱一下他。”于是,善星把自己关在屋里,七天七夜处在禅定中,完全不吃不喝,打算七天后去羞辱佛陀。到了最后一天,他出定了,觉得口渴,就端水来喝,没想到即刻身亡,死后在后花园中投生为一个具有九种丑相的饿鬼。
很多人因为这个事就怨佛陀:“你大慈大悲,明知道他要当饿鬼,为什么这样做呢?”佛陀说:“你们错了,他是我儿子,如果他不跟着我修行成为饿鬼,他下一世会做国王,专门摧毁佛法,然后长劫堕于无间地狱。而做了饿鬼,等业障报尽了很快会出来。”我们根本就不知道,佛陀即使这样做也是为了救善星比丘。
有时候,我们可能会觉得:“哎呀,佛陀你这么厉害,为什么善星比丘还要成为饿鬼呢?”你不知道佛陀其实很辛苦,他也不是万能的,他没办法过来扇一耳光,你就成佛了,甚至拿一杯水给你一灌,你也成佛了。我们经常听到宝瓶水经过加持,喝了会即生成佛,这已经比佛陀厉害了,那你说,善星比丘喝了多少佛陀加持过的水啊?还侍候了他二十四年,他还是佛陀的儿子。结果现在有些认都不认识的“上师”,搞一瓶水一喝,就可以即生成佛,那你们何必来听我讲什么《永嘉证道歌》啊?直接回去端一锅水来喝嘛!(众笑)
上一段是说我们对见解要仔细的抉择,后面几句就是永嘉禅师说自己的一些误区:吾早年来积学问,亦曾讨疏寻经论。分别名相不知休,入海算沙徒自困。却被如来苦诃责,数他珍宝有何益。从来蹭蹬觉虚行,多年枉作风尘客。这是永嘉禅师通过说自己的经历来教诫我们。
吾早年来积学问,亦曾讨疏寻经论。
永嘉禅师以前是学天台的,而天台要学很多的学问,他说自己早年来积学问……听他这么一说,我们又会说:“哇,如果这样,我们不要做学问了,直接去找圆顿见,见性成佛。”永嘉禅师虽然在歌颂圆顿见,但我们要知道,即使是永嘉禅师也要学很多的学问,他不是跟着禅师们打磨出来的,而是通过读书自己开悟的。也就是说,做学问对他的修行也是有利的。
永嘉禅师为什么要这么说呢?他要告诉大家,不要只停在做学问、积累学问的层面上,不代表大家可以不去看书了、不去闻思了。如果你不闻思的话,起码得找个大德跟着他,这可能比坐在家里闻思更辛苦,如果是真的大德,他会收拾你的,而假大德会哄你,为什么?还不是为了钱包嘛!
真大德会收拾你,最后他总是要搞你,因为他最关心是你的证悟、你的解脱。你不解脱,你的思想、心态会朝着反方向去,这时候他就会搞你,你会很不舒服的。要是自己读书,就不存在这些问题了,你可以慢慢拣择,也没人打击你,所以慢嘛,但再慢,也有自由嘛(无自由,毋宁死)。你跟着一个上师真的就是无自由的,叫往左,就不能往右,如果跟错了,你就完蛋了。
“亦曾讨疏寻经论”,“疏”就是对各种各样经论的解释,“寻”就是到处去找。天台宗为什么要找呢?那个时代不像我们现在,《上师心滴》这些密法在淘宝上可以随意买到。我跟办公室的人说:“哎,给我找密宗的书。”第二天,一大堆密法书就出现在我的办公室里,不管多秘密的都能找得到,因为这个时代已经把本来不应该公开的密教全都公开了。
永嘉禅师那个时代则不同,经书要靠抄的。很多经书上经常有错误,就是因为抄写的过程中出了很多问题。所以,抄经书在当时有很大的功德,经常会说抄一部经相当于有多少功德。我觉得现在就没必要抄经书了,用来作为一种静心的修行是可以的。现在出钱助印经书很容易,但我觉得把经书的精神体会到,并传播出去,让很多痛苦迷茫的人清晰起来,这才是最大的功德。也许你无法让别人做到,你可以先让自己做到,这样才是功德。
分别名相不知休,入海算沙徒自困。
“分别名相不知休”是很麻烦的,会停不下来,因为所有的概念完全可以在头脑里、在逻辑里理顺,但它不一定能影响你的心。人心真是很牛的,哪怕是完全不同的见解,都可以很完美地放在心田里面,让它们不产生冲突。
但修行就不同,修行是要让我们的心彻底地认识真理,它不是概念。也就是说,指导你思维的、抉择世界的,一定有一个最根本的、最正确的见解。当你不去把所学的东西变成抉择世界、抉择思维、抉择各种各样情绪的一种工具,而只是把它当成一种学问,在头脑里记下来,那么,指挥心的一定是你过去的人我执和法我执,这是起不到作用的。
你所学的东西是要摧毁人我执和法我执,而只是记住不能起到这样的作用。你只是记住了,说离开四边,却不知道你的心处在离开四边这个状态里是没有人我和法我的。你说菩提心伟大,当你的心处于菩提心的状态里是要牺牲自我的,但你却不知道这样的状态。只是听到了菩提心的功德大,然后拼命去修,目的还是为了得到更多好处,这就成了最初级的、假性的菩提心。当没有伤到自我的时候,你会哭得泪水汪汪的——“哎呀,我好慈悲啊”,当一伤到自我的时候,你会发现自己瞬间成了魔鬼。
这个我最有经验,我是这方面的高手。有一天,我看着唐卡修菩提心,觉得自己好像菩萨,然后开着宝马车出去了,路上给人追尾了,当时那种修行菩提心的余味还在,就很温良的把车停下来,想看一看、说一说就走。结果,下来一个醉酒的人,拿着他的名片对我吼:“你看我是谁!你看我是谁!”他没发现遇到了一个假菩萨,“哎呀,我管你是谁(问我是谁,我是假菩萨)”,然后把他拖出来一阵暴打,打得他满脸是血,突然一想:“哎呀,他是我妈啊!”
人一定会这样,在学习的时候,观念跟心是分开的。但在修行的过程中,这些观念要进入你的内心。经常说“法性、离开四边、明空双运”,这些只是词汇,你背再多词汇都等于零。当你的心真的体受到那个东西,那是没有人我的,这时候,所有的伤害都不成立了,连思考的原则都会变。真的处于明空双运的人,是没办法去伤害人的,因为没有人我的执着了。
你想知道这是什么样的状态,除非自己内心真实体会,否则就像总是说茶的滋味,但你永远无法喝到茶的滋味,所以,学问一定要变成真正的修行。老是去分别名相,去跟人争论、讨论,说得头头是道,显得高人一等,这个很多人都会。
特别是我们公司、我们团体里面这帮人,因为都是一些学霸,对名相的学习、数字的算计是一整套的。我们公司有一大批“稀烂财经大学”(西南财经大学)的,财经大学搞数字很在行,又是一个电影公司,都是搞名相、搞画面的,这帮人去搞名相会很厉害的。但是要把这些东西拿去修行,那就不一定了,拿来改变自己,让自己的心真的处于修行的状态,那是非常困难的事。
“入海算沙徒自困”的意思,我们不能够老是在名相上扯淡,要去学这些东西,学了以后要拿来用。
却被如来苦诃责,数他珍宝有何益。
这里的“如来”是指圆顿教的一些见解,或者持圆顿教的一些祖师大德,他们会说:“你数他珍宝有何益啊”?说什么八识、二无我、如来藏、明空双运、离开四边等等,这些都是对的,但这是别人体会出来的,你用语言说出来,就像帮人数珍宝一样(很多银行的员工有这种心境)。
我们老是去读那些东西,而不拿去真正的修行,当你不修行的时候,你就想想:我又在帮他人数钱了!我们一定要拿来用,一用就变成自己的了。当然,我们也不要急功近利,觉得修两下就可以,这也是不可能的,真的要花一定的时间。但这个不怕的,你一点点的做起,其实也不会很难的。如前所说,从五加行、中观、单空,再到如来藏,这个过程,堪布说需要九年时间。
我们把五加行一步步修完,然后去学中观,中观再修一段时间,再修禅定,然后去学大圆满的一点点前行(身口意的前行),然后指示心性,慈诚罗珠堪布说要花九年。你说自己时间不够,那你再多花两年嘛,你说:“哇,怎么要花十几年呢?”一个烂博士都要读二十多年。
为什么说烂博士?你看现在多少博士找不到饭吃?还有,我们公司有那么多的研究生,一个月只有那么点工资,而老板只是个初中生——不相信哪,我真的是“初中生”,只有初中文凭,高中文凭没有了,他们不发我,大学文凭也没有。
你们博士生、研究生有什么用呢?你们挣的钱有一大半是我的,我在剥削你们的剩余价值。如果仔细追下去,我为什么会有这么多钱?前世搞了法会(有福报),你们要明白,真正能挣到钱的原因在这里。但是你们不明白,学了博士最后还是成为烂博士,并不是学了博士、研究生就能挣钱,你们挣了钱吗?这就是一个简单的道理。
也就是说,哪怕一个博士都要这么多年,我们算一算:小学到大学毕业16年,硕士两年、再读两年博士就20年,这个时间,五加行都修了六七遍了。即使见解不对,修得很矬、很烂的那种五加行,拿个曼扎盘,“两万美金、两万美金、两万美金……”一天下来也有几百万美金呐,你认为这个有点搞笑,并不搞笑的,一旦兑现了就不只这个数哦。这个是真的吗?你好好去学习,看它是不是真的?
你们现在学的根号2等于1.414、π等东西,和你买菜有什么关系啊?我们这里有个数学博士,被我们一个留学新加坡的师兄弄翻了。你们不要认为留学新加坡就很厉害,她是去学修电脑的。这个数学博士,什么数学三大难题,就被一个没文化的初中生两下弄翻了——“啊?原来是这样的啊”,数学博士在那里楞了半天。
也就是说,你们学的那些烂博士,对生活来讲也是没什么用的。有好多人的工作跟专业不对口的更恼火,就算专业对口了,又咋地?挣了几个钱?特别是学的那个专业突然一下被时代淘汰,比如有人很辛苦去学磁带专业,结果现在不用磁带了。还有学胶片专业,现在柯达都倒闭了,那不是很惨?
所以,你学的东西不见得是管用的。倘若真正去修行,“两万美金、两万美金……”,永远都会有用的。如果有人把见解给你纠正一下,把大乘菩提心再给你变一下,说不定“两万美金”在你这一生里就有用。就算这一生没用上的话,下一生你就会像我一样,专门去剥削这些博士生。(开玩笑)
不要认为修行不值得,绝对值的。不仅仅是挣钱,其实任何的东西都要学佛的,这样谈恋爱都会聪明好多,女的学了不受骗,男的学了会骗。(众笑)有师兄问:“两个人都学呢?”两个都学,那就不骗——“我们真心相爱,一起成佛。”我不是随便乱说,事实就是如此。但是,佛教最后会说这些都没有意义,它是有层次的,人天佛教是可以这样的,大家要搞清楚。其实,佛教只是教给你一种真理,但我们老是搞不清楚。
从来蹭蹬觉虚行,多年枉作风尘客。
“蹭蹬”就是上马没蹬对,蹬虚了的意思。永嘉禅师说就像上马没踩踏实一样,老是在这些经论的名相上折腾,不去做圆顿教的修行。圆顿教的修行,其实就要见性成佛,因为现在说的是禅宗,支持我们去直取心性、见性成佛。但在我们这个时代,虽然在学这些,一方面还是要鼓励闻思,一方面也要鼓励大家去找好的上师、好的成就者,两者要结合起来,不能偏狭。
有人偏狭地认为:“哎呀,我们就是要去找上师,不用闻思。”第一,哪来那么多的上师给你们找?找到假的,你不就惨了吗?第二,即使找到了上师,他还是会让你去闻思的,也不可能整天跟着一个成就者,这不太现实的。像慈诚罗珠堪布、索达吉堪布,他们身边也不可能天天围着那么多人。如果每个人挨着去问他,就没法吃饭了。很多时候,到了他的面前就没问题了,呆住了,所以,还是需要闻思。
但是,我们也不鼓励只闻思而不去找过来人,偏狭是不行的,两个要结合。你自己瞎闻思,学的东西都不能管用,又没人收拾你,这也不行的。学佛其实就是学习、修行,然后找人来收拾自己。请上师来干什么?就干一件事——“向我开炮!干掉我!干掉我!”还要拼命地供养,给钱让上师干掉自己!找上师就是这个目的,否则找上师干嘛啊?拿好处?没有!上师就是要干掉你,就干这个事的。
而且你要特别的恭敬,把特别的供养拿去,他才有心情干掉你。否则就开始哄你了:“哎哟,你好乖哦!你回去读书,慢慢修五加行,拜拜!”然后你感动的回去了。真正的弟子,修到一定的时候,上师“啪”一巴掌下去——“学什么啊?真是的!”做错了没得说,肯定一耳光,打左边;做对了本该表扬,也是一耳光,打右边。上师不会哄你的,而要搞得你所有的人格、自尊都没了,他们为什么这样?你自己说要解脱的嘛,解脱很简单,就是把你的人我全部拿完。
当然,这是比较激烈的方法,不是每个人都要去做密勒日巴尊者,起码在见解上,上师会跟你说“这是不对的,那是不对的。”这就更麻烦了,要花时间,而且上师和弟子一定要有个沟通的渠道。渠道就要通过经论来,你要去闻思、要去修行、要去体会。所以,我们两方面都需要。
如果不这样做,就会“多年枉作风尘客”。“风尘”就是飘荡,即轮回的意思,在不确定的见解里面四处的飘荡,一会儿这样,一会儿那样,现在的跑跑居士是不是这样的?“哇,这里有法,那里又出了一个大师”,就过去了;“那边又冒出了个大师”,又过去了,特别是刚入佛门的,基本上都要经过这么一大轮的入学培训。
我发现有些错误是不得不犯的。以前有些师兄来找我,我跟他说了点佛学,他当时听了也挺感动的,后来就听到好多关于他在各个道场里不断“进修”的消息。十年过后他又回来了,问他学到了什么呢?“哎呀,佛教真的是好辛苦啊!”——好,有感触!(师兄讽刺)
很多师兄都是如此,在各种各样的说法和派别里乱滚,抓不到真的东西。那怎么办呢?如前所说,不管哪个派别,在见解上一定要学中观。你说:“有些人直接就去修五加行了。”有些教派可以不学中观,直接教你窍诀修行,我们也承认。但不管哪种教派,学中观跟其教派也不会有冲突的。
有些教派说:“你修了五加行,我就教你窍诀,彻却、托噶。”——没问题,可以。但是你学了中观,也不会对它造成冲突,学了中观,反而可以去印证它,或者发现那些窍诀能帮助你理解中观,或者你学的中观能帮助你去理解那些窍诀。如果二者发生冲突,那就有问题了,所以有什么不能学的?而且你学这个很困难吗?年纪轻轻的,博士都读得下来,其实不会有太大困难,而且现在有很多关于中观的通俗化说法。这些都是明明白白的事,哪有什么骗和不骗的?整天就在那怀疑它是真是假!
各种说法都可以拿来学和读的,思维对你是没有害的。然后你去体会,体会了以后再去找上师们,拿他们的窍诀来印证,这多好啊!虽然永嘉禅师说“分别名相不知休”,但是我们现在做不到马上找一个人来直指心性。我也看到很多师兄被直指了,最后都来找我,来“证明”自己被直指了。我看他浑身上下,没有一个地方有指印,两句话就把他弄翻了!(开玩笑)
为什么指不透呢?上师的手指都快戳断了,你还是这个样子?因为你的执着太深了,你的心像块钢板,所以,你要学习这些东西,把自己变成可以被直指的根器才行。而且中观、唯识,还有菩提心,不管是汉传还是藏传(大乘的、藏传的任何宗派),“菩提心”和“空性”这两个东西,谁都不能说是错的。凡是说它错的,肯定有问题,你凭什么说它是错的?
对中观的理解,我们可以进行分析。比如藏传格鲁派和宁玛派关于中观的“争吵”精彩至极,我就专门研究它们怎么争,譬如争论“柱子以柱子不空,柱子上的实有空。”宗喀巴大师是怎么去解决佛教八难的?麦彭仁波切怎么去解决佛教七难的?争起来花哨得不得了!如果你抱着平等的、学习的态度去看,会发现好精彩啊!
在修行中,会发现两派观点都能用,剩下的只是对他们的佩服——五体投地、顶礼膜拜。就像看两个高手打架,在那里偷学武功,这一招是降龙十八掌,那一招是……就是这种感觉,并不会去攻击任何宗派。所以,你抱着学真理的心态去,不要傻乎乎地去受笼,汉地的居士们真的不要再受笼了,笼走几个钱也没什么,钱包扁了还可以让它再鼓起来,而且你是在供养,哪怕对方是假的,你供养心是真的,所以钱包肯定会再次鼓起来,但是耗费了的青春一去不复返,暇满人身是输不起的。
“多年枉作风尘客”原因是什么?我们拿不准准确的见解,也不知道该怎么去实现它。还有,我们的心态上有问题。我们要以追求真理、追求解脱的心态去学习佛法,如果是真理,就很好说了,我们可以去讨论和学习。一些帮派性的说法就要小心了,佛教的一些团体搞得很像帮派,而且争斗太厉害。大家千万要记住,我们是在学真理。
种性邪,错知解,不达如来圆顿制。
什么叫做“种性邪,错知解”?“种性”就是各种各样的种性。永嘉禅师是学天台宗的,天台宗把种性分为十种:凡夫性,信行性,法行性,八忍性,须陀洹性,斯陀含性,阿那含性,阿罗汉性、辟支佛性,佛种性。
凡夫性是指普通凡夫,有很多贪执,即人我执很厉害;信行性是听闻善知识之教,能够如是奉行,属于三贤位(三贤位也是天台宗的一种分类:十住十行十回向);法行性是指信奉佛说及善知识之教而修行之四善根位;八忍性是具有八忍七智之见道位;须陀洹性是初果阿罗汉;斯陀含性是二果阿罗汉;阿那含性是三果阿罗汉;第八是阿罗汉性;第九是辟支佛性;第十是佛种性,即生下来就想学佛的,也叫菩萨性。
天台宗把众生分成了这十种种性,为什么要这么说呢?因为当时流行一种说法,有一种种性叫一阐提,是不能成佛的(唯识五性是从修道角度,把人分为五种:一、定性声闻,定性缘觉,定性菩萨,不定种性,无种性即一阐提),也就说一切众生并非都是佛,特别是随理唯识有这种说法。唯识分两种:一种叫随理唯识(不究竟的唯识宗),一种叫唯教唯识,这是藏传佛教的分法,汉传佛教又有另外一些分法。
“种性邪,错知解”,就是针对当时“众生是否是佛”的说法,它决定了圆顿教是否成立。圆顿教的基础见解是“一切众生都是佛”——不管你是什么种姓、什么人,你最根本的本质就是法性、真如,只是我们在上面有很多污染,我们只要去掉污染,找到本性就可以了。这决定了一个基础的世界观。
从方法论来说,如果我们的本性是佛,成佛就不是靠一样样的堆积而来,我们可以把所有障碍排开,可以直指本性,依据认识佛的本性而成佛。依据这样的见解,禅宗和大圆满这些法才成立,成就快。
“种性邪,错知解”,这种见解会“不达如来圆顿制”,无法理解圆顿教。顿教就不用说了,禅宗就是顿教,而圆教,也一定会认为众生都是佛,每一个生命的本质都是佛,只有这样,才能解释一切的现象。
如果一阐提不能成佛,那就要问为什么?这样一问会很麻烦,会出现第一因的问题、时间是否成立的问题,都解释不了。宇宙中最大的两个问题:一个是时间,一个是空间。它们到底怎么来的?是怎么回事?时空发展的原则是什么?这些问题不站在圆顿教的见解基础上,是解决不了的。所以,“种性邪”这种见解是没有站在圆顿教的立场上阐述的一种世界观,容易出问题,是一种“错知解”,就“不达如来圆顿制。”
下面是永嘉禅师把“不达如来圆顿制”的一些具体内容,作了一些解析。
二乘精进勿道心,外道聪明无智慧。
二乘是指小乘教,小乘很精进、很辛苦,持戒精严,认为戒律破了不能恢复,所以守戒特别精严。小乘有不净观、白骨观;有头陀行,在一个树下只能住三天,怕执着树下是属于自己的;衣服一定要穿得很烂——粪扫衣;手不捉金钱。这些非常精严,看着很感人,特别是汉人最喜欢这个了。一看到手不捉金钱、苦行,大家都感动,那监狱的人更苦,你们为什么不感动呢?如果受苦就能成佛的话,那地狱众生应该最早成佛。显然,这种观点是不对的。
虽然小乘人很精进,但是“勿道心”。什么叫“勿道心”?没有“一切众生是佛,本质是如来藏”这样的根本世界观,他不能用这样的世界观来摄持自己的修行,所以再精进也不行,“二乘精进勿道心”即这个意思。永嘉禅师在前面大篇幅地说了自己的见解,后面又说了“二乘精进勿道心”。
“外道聪明无智慧”,什么叫“聪明无智慧”?聪明是对外的,我们所说的聪明就是分析、记忆或总结外面的东西的能力很强。博士生、研究生,首先一定要记忆好,不然考试就完蛋了;他们还要有分析能力,很多复杂的术语名词可以拿来分析;还要会进行总结,做题的时候,实际上是一种总结的表达,各种各样的定律拿来一搞,特别是写论文,东拉西扯也是一种组织能力。他们的聪明在于这些方面,不停对外界进行分析,但这不是真正的智慧。
真正的智慧是对内的——“是什么造成了这些聪明”,要在这个根本上着力。举例来说明,外道的人很聪明,相当于他有房子、有汽车、有别墅、有很多漂亮的包包和各种各样的东西,但是他没有智慧。而有智慧的人是怎样的呢?——“我都没有这些东西,但是我有钱,可以买下全部的东西,万一不见了,可以重新再买……”但是你有汽车、包包等各种各样的东西,却没钱的话,万一汽车贬值、房子砸了、LV包旧了,那就完了。所以,外道的聪明只是在外面做功夫,搞得很细,但没思考造成外面的根本是什么。
举个简单的例子,我们认为挣钱的方式就是靠努力。比如,有人摆摊赚了很多钱,他认为:“你看,我起早贪黑,钱都是靠努力摆摊赚来的。”他把原因归到努力上,这就叫只在外面搞分别。却不知道赚到钱的根本原因,是他前世有布施的功德。如果他没有布施的功德,即使摆摊也赚不到钱,为什么?因为确实有好多人摆摊也没赚到钱,他错把缘当成了因。
再比如,有些人收到了大学的录取通知书,他会认为是这个录取通知书让自己进了大学,实际上是吗?好像他读了十几年书都不算数了?所以,他不知道根本的因在哪里,不去研究里面的东西,他不知道发生这一切一定是有因的,而他的分辨只是在外面的东西上,这就叫“聪明而无智慧”。
为什么我们现在产生很多情绪、很多痛苦?这来源于我们有感觉,而越聪明的人越惨,读书越多的人就越惨,为什么?因为读书多了,分别也多了,观念也多了,纠结也会特别多。但他又不去讨论和观察为什么会产生这些东西,就拼命去纠结,永远也不知道原因,而且永远无法解决,所以知识越多越傻。
还不如像我这种“流氓”,我真的不会纠结的,比如这个东西我没有,我就去抢,抢得来就抢,抢不到就换一个地方抢嘛。但知识分子不是,他学了很多知识,连抢不抢都要纠结半天,别人都抢完了,他还没抢,却已经把抢了之后十几年发生的事都想完了,结果第二天去抢的时候,被抢的人没出现。(众笑)
所以他控制不了自己的心,是因为不去了解自己的心到底是怎么回事。事物发展的所有内因,他不清楚、不观察、不学习,所以说“外道聪明无智慧。”
亦愚痴,亦小騃(dai),空拳指上生实解。
“亦愚痴”就是很笨,看起来特别蠢。“騃”就是小笨小笨的,也可以叫“萌”,合起来叫呆萌。“空拳指上生实解”,佛教中的所有经论都是指月的手,月实际上是我们的自心本性,我们应该通过指月的手去找到我们的自心本性,这才是对的。但是很多人就以经论为目的,以手指为月亮,“空拳指上生实解”,以为这些见解就是根本,学了很多东西就觉得对了。
我告诉你,如果证悟了,这些名相不懂也可以的,比如六祖,他是不认字的。他证悟了以后,听到一个叫无尽藏的比丘尼在读《涅槃经》,他说:“我来给你解释。”比丘尼说:“你认识字吗?”六祖说:“我不认识。”比丘尼说:“啊?你字都不认识,还给我解释经?”六祖说:“经义不在文字上,在我心里。”顺口就把经义跟她说了,比丘尼被震住了(我估计她当时一定喷出一口老血)。
还有一个著名的转“法华0和被“法华”转的故事。有个僧人叫法达,诵了三千部《法华经》,六祖说:“你被‘法华’转了,我告诉你什么是经义。”六祖解释清楚之后,又告诉他:“你现在可以转‘法华’了。”《六祖坛经》里就有这些故事,你要明白真正的意义,才能够把经义传出去,而不是在一些文字上扯淡。文字是帮助你去了解经义的,而不是有了文字见解就可以达到目的,这是错的,叫“空拳指上生实解”。
“空拳指上”还可以解释为,拳头虽然捏得紧,但是有五个东西合在一起的,比喻人我执是五蕴的和合,应该松开才行,不能认为空拳捏在一起就是个实有的东西。还有一种解释,如前所说,指月的手,应该以月为目标,而不应该以指月的手为目标。意思是不能以读经论为目的,经论学的这些道理要拿到自心里面去应用。
执指为月枉施功,根境法中虚揑怪。
“执指为月”,如果强烈去执着指月的手指,就“枉施功”,白做功夫了。我们学的东西不拿来用,就叫“执指为月”,这是一种解释。还有一种解释,比如大圆满的有些见解,我们只是学了一些指月的方法,而没有落实,还执着它为最究竟的窍诀,好像听到个窍诀马上开悟了,这种观点就叫“执指为月”(执:指执着)。
任何窍诀都是指月的手,一本经论也好,几句话也好,一巴掌下去也行。它们都不是一个实有的东西,只是一个引导的方法。我们要明白自心本性才是真正的月亮,如果我们执着一个任何人听了就会开悟的窍诀,这叫“执指为月”,你会“枉施功”的。所以,很多人被指了半天也没指透,就是这个原因。
那要怎么办呢?我们要先去学习基础的东西,先让自己的执着松掉一些,让我们的心处在一种可以被指引的状态里面。那些窍诀来了以后,我们可以通过上师的指引来明了我们的自心本性,这样才不会“枉施功”。所以,我们前面做的基础功夫,一定要在正确的见解和指导之下去进行,见解要靠读书,指导要去找过来人告诉你该怎么做,这两样都不能偏废。
如果“枉施功”就变成“根境法中虚捏怪”。“根”是指我们的六根。“境”是指我们六根的对境。“法”是指我们思维里学习到的东西,包括我们认知到的所有显现,都叫“法”或者叫“尘”。“虚捏怪”,在六根、六根的对境,以及所学的各种各样法中搞这样搞那样,永远无法找到根境法的本质,老是在这些显现上做功夫。其实文字也是一种显现,经论也是一种显现,我们产生的各种情绪也是一种显现,乃至于修行中产生的境界也是一种显现,而“最根本的”是什么?我们老是不清楚。
如果你不清楚“最根本”,心面前的任何一种显现,再殊胜都等于零。所以佛陀说:“凡所有相,皆是虚妄”、“若以色见我,以音声求我,是人行邪道,不能见如来”。只要你不能确定这是本质,即使你的心发现了什么东西,那都是过程。特别是出现一些殊胜的状态,比如禅定的时候感觉很好啊——状态!看到了什么啊——状态!体会到什么啊——状态!我们可以为此欣喜,毕竟修行有了法喜,但不要认为这就是证悟。
那怎么样才是证悟呢?当你快证悟的时候,你的心会逐渐清楚的,你会知道什么是真正的证悟。而且,我们还有上师嘛,这时候就需要上师,因为上师是过来人。汉传不叫上师,而叫过来人或善知识,要去跟他们进行接触,去磨砺,你要真的明白了,那就不同了。
你知道一个人开悟的“后果”吗?如果一个人开悟了,在娑婆世界没什么反应的,但是三十三天的天人就开始擂鼓了,告谕所有的天人开会庆祝,借此机会开始大娱乐——“哇,娑婆世界出了一个佛陀,将来我们有依靠了,护持他。”护持这些人的话,天人的天寿会延长,所以他们会很欢喜。要是真的有一个人开悟,天界开始震动,同时,魔宫也震动,魔王波旬会说:“又来个捣乱的。”这些都是真实的,只有人间不会有什么反应。
有传言,一旦有人证悟了,会发生六界震动——证悟难道就这么不吉祥?这个说法是扯淡的,让人哭笑不得,如果开悟发生震动这么残忍的事,怎么得了啊?房子倒了砸到人没什么,砸到了花花草草怎么办?(开玩笑)
禅宗里面说,一个人开悟了不会有什么的,但是行履完全变了,因为开悟的人,他真的彻底相信因果,体受到了这个东西是没有人我的。体受到的同时,又有巨大的快乐在里面,他的心会直接朝着那个地方去,然后人我就自动被松开,法执也会松开,执着、烦恼也会消失,变得非常的智慧,这是直接的效果。然后,他对三宝的恭敬会很盛,原因很简单,人家给了你五块钱,你都感激半天,现在三宝一下给了你全世界,所以,他会真正的感激三宝。开悟并不是打通了任督二脉,飞上天,大手印一巴掌下来,这是电影。
因此,不会在“根境法中虚捏怪”,“根境法”就是各种各样的一些状态、症状,还有一些错误的认知。很多佛法的教义也在说“根境法”,比如因明、唯识,它只是介绍、搞清楚心的规律。为什么大家对唯识有兴趣呢?因为它跟凡夫的状态很接近,能解释我们为什么会是这样的状态。但是不是究竟的见解呢?不是。究竟的见解是唯识说的如来藏,但唯识也告诉你,要通过了解万法现起的规律找到最根本的本质。当你去找本质的时候,自然就会变成大圆满、变成圆顿教。
今天的交流到此结束,现在开始回向。
【注:文稿内容未经讲授者本人审核校对。】
- 《永嘉证道歌》第11课
- 《永嘉证道歌》第13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