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禅七的第四天,大家应该会骨头疼、腰疼、肚皮疼、屁股疼,全身都疼,能坚持下来真的很不错。每次禅七的最后两天都是很痛苦的,什么时候最幸福呢?第七天结束的时候。
如果连打五个或者七个禅七,一般要坚持到第二个或者第三个七,才能把身体的痛熬过去。那时候身心都很安静,开始内参自己的心。但现在哪有那么多时间啊?不要说四个、五个七,一个七的第七天都咬牙切齿地恨不得快点结束。突然发现,为什么现代人总喜欢“八”呢?(开玩笑)
我们要坚持,严格地完成一次禅七,真的不容易。禅宗里面的打七跟我们有所不同,禅宗里面的七天都要用去参话头、参公案。当然,也有不同的说法,叫打击末那识(第七识),但都是一些说法而已。毋庸置疑的是,连续七天的禅修,对人的身心是一个极大的锻炼,过去的习惯会因此遭到冲击。
为什么呢?所谓的正常的生活方式实际上是一种习惯,譬如起床后要洗脸、漱口,然后做自己喜欢的事情,不停地在散乱中度过。禅七一下让你坐在那里,身心约束在一定的状况下,过去的生活习惯因此被破坏了。刚刚开始的一两天,过去纷乱的生活习惯给你带来了很多不舒服的地方,偶尔清净一下觉得挺舒服的,时间一长,马上又不行了,过去的生活习惯回过头开始折磨你。
所以,真正把这种习惯彻底转换过来确实需要时间。禅七的目的并不是让你在短暂的七天中快速修出点什么,而是让你建立修行的习惯或者修行的开端,回去以后,你要把它延续下去。纵观每次禅七,前一两天都有很多人,越到后来人就越少,到了最后,浓缩下来的都是精华。(众笑)
我们接着昨天的内容来学习《永嘉证道歌》:
真不立,妄本空,有无俱遣不空空。
二十空门元不著,一性如来体自同。
心是根,法是尘,两种犹如镜上痕。
痕垢尽除光始现,心法双忘性即真。
嗟末法,恶时世,众生福薄难调制。
去圣远兮邪见深,魔强法弱多怨害。
闻说如来顿教门,恨不灭除令瓦碎。
作在心,殃在身,不须冤诉更尤人。
欲得不招无间业,莫谤如来正法轮。
旃檀林,无杂树,郁密森沈狮子住。
境静林间独自游,飞禽走兽皆远去。
狮子儿,众随后,三岁便能大哮吼。
若是野犴逐法王,百年妖怪虚开口。
真不立,妄本空,有无俱遣不空空。
这个颂词还是在说我们自心本性的“体”到底是怎么回事。一方面是说自心本性的体,另一方面是说我们在寻找这个“体”或者修行这个“体”时的一些心法。如果不是很深地去较真、去闻思、去思维、去体受,你根本没办法知道它的意思。
怎么会“真不立,妄本空,有无俱遣不空空”?如果只是简单地学中观,很容易就滑过去了。“真不立”——再真的东西,它的本质也是空的;“妄本空”——所有的现象都是空的;“有无俱遣”——离开有边和无边;“不空空”——不空也是空的。一下在头脑里滑过去,那对不对呢?也可以说是对的。
但是,如果你不把这些道理深入地、细致地在具体的对境上思考,你没办法让你的心真正地领会什么叫做“空”,什么叫做“不空”,什么叫做“有无俱遣”,什么叫做“不空也空”。“空”到底是怎么回事?你的心怎么去领受它?你也不会明白,仅仅是个概念而已。
如果你不明白这些,又想用空性来修行,那是不可能的,实际上成了观念性的东西,你就成了学者。学者现在太多了,讲《永嘉证道歌》之前,我让员工帮我收集相关的解释资料,不管是法师的还是学者的,我都拿来看。那些资料堆起来很高,有些我拿来一看,简直“卟”地一声要笑出来,居然还出版了,而且大量地出版,荒唐至极。
那些学者写的东西有时候挺糟糕的,但有些人也还是很规矩地把相应的文字理出来。而大部分这些解释,很难牵涉到真实的修行。我们看这些文字的时候,不能这样,如果有时间,而且真的想要去研究它,你可以花时间去看,那你就要做非常深入的思维。
通过非常仔细的、全面的思维,才能够知道这些文字里面所包含的广博意义,以及怎么把这些文字变成真正的修行,这个过程是很困难的。这些简单的文字很多人都读了很多年,如果没有这个过程,不要说去领悟空性,连最基础的烦恼都对付不了,连出离心也不会有。原因是什么呢?你所学的佛法是佛法,它没有调伏和改变你的自心,更谈不上对自心的认知。
我并不希望交流了以后,大家觉得好像在听稀奇、听古怪。我希望一些学习和闻思修行的方法可以逐渐地影响到大家,大家能够真正地花时间浸淫进去。当你自己学进去了,就没有骗不骗的问题了,只有你笨不笨的问题、聪不聪明的问题。如果你聪明一点,思维绵密、详尽一点,可能就体会得深入一些。有了这种思维体会的能力,你择师(选择能够具体引导你的上师)的能力也会飞快提升,至少它可以起到这样的作用。
你说:“在我这里不仅仅只有这个作用,我听了以后当下就清楚、明白了很多东西。”那就更厉害了,这是大根器才能做得到,说不定你所领受的东西比我讲的东西还要高深,而我都没领受到。但是,我说的这些文字都是很高妙的,因为它是永嘉大师说的。不管怎么样,我们都要对这些文字性的东西进行非常详尽的思考和解析,这样才行。
言回正题,“真不立,妄本空”是什么意思呢?佛教里面所说的“真不立”的“真”到底是什么?我们要哲学性地去看它,中观里面,它指实有的法,就是说没有一个真的法,所有的法全都是假的。这里的“真”和“假”,是指任何一个现象找不到它实有的本质。如果找到实有的本质,我们可以说这个法就是真的法。但是找不到,任何一个法都找不到它实有的本质,连心本身都找不到它实有的本质。
有时候我们又说有真相,甚至有个词汇叫“一真法界”,听到这两个“真”字,大家在头脑里面就开始打架——“一会儿说没有实有的法,一会儿又说有真相,到底是怎么回事呢?”实有的法所指的“真”,与真相的“真”不是同一个意思。中观里面破实有的法,有时候会把这个实有的法称为“真”,只是这么称呼而已,实际上它认为这个世界上并没有一个实有的“真”。如果你的心认知到了没有实有的“真”,达到了空性智慧,有时候称这种空性智慧叫真相。虽然两个“真”的含义是不一样的,但实际上指的东西又是一样的。
中国的文字有时候有点复杂,比如“心”字就有很多层面,有时候指的是我们的想法、意识;有时候指的是心脏,比如问:“你怎么样了?”答:“我心疼”;有时候指的是阿赖耶识;有时候指的是情感;而禅宗的书籍里面,心很多时候指的是本性。所以,一个字会有很多含义,我们一定要去搞清楚。
中观里面有时候说“真不立”,有时候到了他空中观又立了一个“真”——认为其它的客尘可以破坏掉,但光明是破坏不掉的(他空中观超越一般的应成中观)。这个“真”是破不掉的,那这是不是叫立了“真”呢?其实,它立的这个“真”是指光明(心的本质的作用)和空性(没有本质)本身的作用是永远不会坏的。
为什么说本身的作用不会坏呢?假如我们证悟了空性本身,因为我们本身就是佛,我们就会像佛一样具有很多功能,比如十力、四无畏、遍知等等。这些功能就是法性本身的作用,我们本自具足,也叫做本具光明的作用。
如果这些作用会很快就变化、没有了,比如今天有十力,明天就只剩九力了;今天是遍知的,明天就不遍知了。那还是佛吗?显然是不行的。有时候我们把“本具光明的作用”称为光明,他空中观就是在这个层面说的,它说这个“真”是不会坏的。其实这个“真”的本质也是空性的,跟应成中观所说的破坏实有法是一致的。
正是因为我们证明了应成中观所说的世界没有本质,我们的心认知到了它自己的特点,心本具光明的没有污染的功能才会显发出来,才能具有佛陀的功德。有时候我们说这些功德是不坏的,这称之为“真不立”。
你说:“既然这样,那佛陀显现出十力、四无畏等功能时,造作这些光明的本体是什么呢?”找来找去,还是找不到,又会找到空性那里去。我们去说光明的本体时,也是找不到实质的,也不找到一个实有的佛。因为真正的佛就是我们的内心,当你去找自己内心的时候,绝对找不到一个实有的东西叫“内心”。这些听起来有点难以理解,如果你找不到光明以及光明作用的本质,可以称为“明空双运”,这就到了大圆满的层面。
那这里的“真不立”是什么意思呢?在禅宗层面,它具有两层含义:一方面,当我们去找一个本体,去追寻本体的时候,你说“这个就是本体”,你就立了“真”,这是不行的。也就是说,你去找的时候就要明白,所谓的“自心本性”只是一个引导你的方式。如果你真的说:“哎呀,我找到了自心本性”,那你就立了“真”,你就错了。这是在追寻本体的过程所起的作用。
另一方面,如果你真的开悟了,就会发现心是任运自在的,心不能住在任何一种状态、任何一种实质性的认知里面。这个时候,它最自然、最平常,你没有办法安立任何东西,找不到这么一个东西,即“真不立”。我们去找的时候,如果找到一个境界、状态、光明等等,这些都是错的。所以,有人跟你斗机锋的时候,你只要说什么东西,他就嘲笑你,这是在告诉大家一个斗机锋的要诀。但是,知道了这个要诀对你也没什么好处,无非就是教了你一个装模作样的花招而已。
“真不立”,从自空中观来讲,就是说没有一个真实的东西;从他空中观来讲,即使真实的光明不灭,它的本性还是空性的,不能够把它当成一个实有的东西;从明空双运的角度来讲,就像大圆满那样,一切显现都不是真实的,全都是空性的。即使是佛陀的一切,我们也不能够去执着它。
因此,“真不立”就是没有一个实有的东西可以让我们执着。你说:“那我现在就不执着了。”这叫愚蠢,为什么?确实没有一个实有的东西让你执着,但是你不可能完全不执着,因为你有身体。你不执着身体吗?很简单,我拿一把刀来,借你的肠子烧烤,这是不行的。
所以,现在你说不执着是不可能的,那是一种妄语。而佛陀说的不执着,就真的没有什么东西可以执着,他的心可以安住在无执心的本身上。不是你说不执着,你的心就真的不执着了。什么叫做证悟呢?在那个状态里面,心真的知道自己的一切是可以不执着的。
开悟以后会直接体会到佛陀不执着的心到底是怎么样的,他依据这个东西来排开所有的执着,这是大圆满和禅宗的修行。如果你没有真的体会到,而是想出来、感觉出来或者禅定出来一个“不执着”,那不是智慧,反而就是一种执着。
而这种执着出来的不执着,不具备消融这些现象的功能,所以没有办法对付真正的执着。如果用一个“我不执着”的状态去,而且形成定了,在这种定里面好像不执着了,但是出定以后,别人“咣”给你一耳光,你就会觉得很委屈:“你怎么打我呢?”——又开始执着了,这样是不行的。
真正的不执着,一定要明白佛陀最本质的心——佛陀处于不执着的心是这个样子。而且这个心里面充满了智慧、光明,所有的执着一遇到它,就像“分别柴”碰到“般若火”一样,马上焚烧殆尽,当体即化。所以,你一定要产生那样的智慧才行,只有自体了,你才敢肯定“哦,我就是开悟了”。依据于它,一切执着真的会消融。内心里面各种各样的不满、痛苦,在所证悟的东西面前全部会被化掉。
由于你掌握了这样的智慧,修行的速度也会特别快,智慧开展得也特别快,人也会越来越慈悲。为什么呢?因为慈悲和我执是冲突的,当执着遇到这种智慧时,自身的执着就开始消融。消融时,面对外境,自然就开始变得慈悲。
什么叫做慈悲呢?
第一种,你与所处的对境是相对的,因为你无害,对方会觉得你慈悲。
第二种,是概念性的慈悲,比如我们根本不了解这个人,大家说他慈悲,我们就直接觉得他慈悲。“慈悲”这个概念给我们带来的是无害的感觉,听信传言而造成的崇拜也是如此。
第三种,与他接触的时候,发现他关爱自己,自我得到了好处。有时候他甚至牺牲自己来照顾我们,比如我们的父母或者亲人,我们就会觉得他们很慈悲。
第四种,是理智性的慈悲,比如一些世俗的老师,虽然有时教育的方法有点讨厌——让你站到教室旁边,还拿板子打手。但是在理智上,或者你的父母会告诉你:“他是为了教你哦”等等,所以,你还是会觉得他好。这在某种程度上,也可以理解为一种慈悲。
第五种,带有智慧的慈悲,即我们所拜的一些佛教的老师,你有意识地请他来收拾你,而且你相信他会把你的自我解决掉。这种情况开始是理智性地告诉自己:“他很慈悲,他是佛,所以他折磨我的时候,我要承受。”慢慢地,通过他的折磨,你自己的执着松掉了、解脱了,你自心开始感觉到和他一样慈悲的时候,你就知道他是真的慈悲,而这种慈悲要通过长年累月的修行才能具有的。
也就是说,我们与人相处的时候,为什么别人会觉得你慈悲呢?因为你真的在利益他。那要怎么样才能利益他呢?拔掉他的自我是最慈悲的。而无我的智慧,一方面会拔掉别人的自我,一方面会拔掉自己的自我。所以,当自我遇到无我以后,心就开始变得具有智慧。同时,由于没有自我,他就没有必要害别人。所有害人、整人的行为,都是基于自我的一些欲望和需求。当这些被松掉以后,他就不会去害人。
由于他有那种智慧,当遇到另外的自我时,如果另外的自我确实与他有因缘,或者能够理解这些东西,那另外的自我也会被解除掉。所以,拜师的时候双方要有一定的了解,对方就会被“无我火”烧得干干净净。这种智慧生起来以后,自己的内心就开始逐渐地松开,修行会特别快。这就是空性智慧对我们内心相续的巨大作用。
那么“妄本空”是什么意思呢?所有的现象——产生现象的心以及心产生的现象,没有一个是真实的。“真不立”的时候自然“妄本空”,如果这个世界上没有一样东西是真实的,那这些现象更不是真实的。
那“妄”指的是什么呢?比如唯识里面所说的八识以及它们相应的对境——眼睛所看到的东西、耳朵所听到的东西、皮肤所感受到的东西,前五识以及意识所思维的东西、末那识(我执所执着的“我”)以及阿赖耶识所包含的所有种子。实际上说一切现象本来就是空性的,没有一个东西是真实的,叫“妄本空”。
“妄本空”告诉我们,其实我们是可以挣脱现象的。你会问:“我们挣脱现象,那个‘我们’是什么?”我们本身就是现象,其实是说我们的心可以离开所有的现象。像参念佛的是谁、吃饭的是谁、做主宰的是谁,找来找去,最后你找到的只能是心。
是这个身体吗?不是的。如果是这个身体的话,我们换一个身体的时候,主宰者去哪里了?换来换去,其实只有心。也就是说,我们的心可以离开所有的现象,人我、法我等所有的现象没有一样是实有的。如果它是实有的,那我们就离不开。正因为它是虚妄的现象,所以我们的心才可以摆脱它。
“真不立”告诉我们没有一个真实的东西可以去粘著,“妄本空”告诉我们这些东西是可以离开的。落实到修行里面,禅宗有个方法叫做“障垢磨尽,真如自现”。这里说到了真如,真如的“真”指的不是“真不立”的这个“真”,而是说真相可以出来——把障垢磨尽以后,真如就出来了。
“但去妄,莫求真”是另一种一种修行方法。“但去妄”,因为妄是空的,它在影响我们,我们去掉它就行了。“莫求真”,不要去求真,因为“真不立”,“立真”的话,你就在追求一个东西。
那我们现在怎么做得到呢?我们根本就做不到,我们就要去求真、求开悟、求成佛,这就是求真。这是次第性的,真的达到最根本的时候,不能够说有一个“真”能给你求得到。因为它是禅宗,直接说最厉害的。
我们去追求的时候,实际上是以“求真”的名义在“去妄”。比如我们想要开悟,真的到后来,你发现没有一个东西叫“开悟”,但是勉强也可以叫它“明白”。你是不是能够得到一个东西叫“悟”?不是的,你得不到任何东西,但是可以称为“明白”。比如我不认识某个人,我只听说过他的名字,这时候他脸的样子对我来说就是没有悟(无明),当我看到他的脸之后,我就明了——原来他的脸是这样的。如果你要我把那个“明”拿出来给别人看,我是拿不出来的,别人也看不到。
什么叫做“明”?只是我知道了他的脸的样子。这个知道还只是一个外在的样子,你还可以说这个“明”就是“他的鼻子原来是圆的,不是方的”。而你明了自己的心的时候,它没有样子,也没有对境,所以根本就没办法说。因此,最后它不能成为一个二元的对境,叫“真不立”。
那对我们的修行有什么意义呢?因为我们有“妄”,我们“但去妄”就行了。那能不能去尽呢?当然可以去尽,因为“妄本空”。“妄本空”,说起来很简单,只有三个字,但是它包含了两大类的修行方法,一类是渐修,另一类是顿悟。
我们有很多“妄”的行为,比如有贪、有嗔、有痴。贪又有各种各样的贪,可以贪汽车、贪异性、贪事业等等;嗔也有各种各样的嗔,有嫉妒、有仇恨等等。而且面对不同的对境还要出现很多“妄”,如果我们想要去妄,又逐渐地修,则需要很长时间。
比如我贪汽车,我告诉自己汽车没什么好贪的,我就专门对付汽车的贪,于是就不贪汽车了。后来我发现,汽车我可以不贪了,但是我开始贪异性了,我就修白骨观,把对异性的贪也对治了。不贪异性了之后,我突然发现开始贪字画、贪艺术品,然后我又对治对艺术品的贪。后来我开始贪出家人穿的僧衣、贪念珠,而且这些都与佛教有关系,最后我贪佛像了。这样一来,我们是对治不完的,但是很多人就要这样一步步地去渐修。
其实“妄本空”这句话还告诉你,你不一定要次第修,你可以直接去找“本”,因为妄本全都是空的。你知道它的本是空的,用“空”把它一网打尽,这就是所谓的空性法门。无论是贪汽车、贪异性、贪字画,还是贪其他什么东西,它的本都是空的,我们只要培养心对这些显现的空的认知就可以了,这就是单空的修法。
任何东西出现,我们都认为它是假的——“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为什么呢?这些有为法都是妄法,虚妄的、没有实质的假法都是空的,我们只要这样统一去观就可以了,观尽了它,本质就露出来了。本质露出来的时候,我们不要去立一个“真”,这就是“真不立,妄本空。”
真正的禅宗和大圆满,在说见地、说本体的见解时,就已经开始说修行了。如果真的修到那种根器,他听到这些见地,当下就会开悟,马上就知道该怎么去修行。我们不能开悟的原因是什么呢?因为开悟真的需要我们的心去自体(自己去体会它),而自体又真的需要心有自体的力量。
昨天我们也讲了,我们的心根本就不具备自体的力量。为什么叫不具备自体的力量呢?非常简单,稍微一点点事情都会把你的心牵走,你的心充满了对世法的贪恋、对自我的贪恋。你不像密勒日巴尊者或者古代的修行人,他们的心非常清净,对佛法充满了信心。当充满信心的时候,他的心就很有力量,这个时候反观体会,就真的能够安住在“可以承当一切”的这种心的认知里面。
这个认知并不是说认到了一个东西,其实就是自心对自己的心产生的自信——原来心就是这样的,真的可以这样。它不是概念性的,你说它是现量吗?确实是现量。但是要把这个现量拿出来给你看,是看不到的,心的现量怎么拿出来给你看啊?而且他也不会说他看到了什么东西,否则就成了“疯鸡”。
我们为什么没有这样的力量呢?因为你没办法有这样的自信。要么你把自己修成那样的根器,长期闻思、修五加行;要么依靠上师,让他磨你。如果一位上师有这样自信的心、有这样厉害的心,他肯定会影响到你。道理很简单,跟着妖怪就会学成妖怪。不信的话,你就跟着一个巫婆学,慢慢地你就变成巫婆了,神经兮兮的,见到别人就是“哎呀,你身上有一坨黑气,我把它抓出来扔掉。”
所以,一定要把读到的东西落实,最后才会有作用。不能够道听途说,听到一些似是而非的神话传说就信了。其实,似是而非的神话传说偶尔会让你的心造成一些力量,你会崇拜、感动。但是,它并不一定能够真正地让你对自己的本心以及现象产生很清晰的认知。
心是很奇怪的,心是最诚实的——心对自己是非常诚实的,它是怎么样就是怎么样。它可能很迷蒙,感觉不到就是感觉不到。你不能对着一个迷蒙的心说:“清楚,你怎么还不清楚?快清楚!快清楚!”这是做不到的。你不能通过概念去欺骗心,比如用刀划疼你的手,心就会直接地感觉到疼,你用意识告诉它“不疼,不疼,不疼”,还是不行,它就是要疼。
当然,有时候自我欺骗还是会有点作用。意识强行说“不疼,不疼,不疼”,可能暂时会盖下去,但最后还是会出来的。心是最诚实的,如果心自己明白了,有了这种自信,它就是明白了,就有了这种自信。如果没有,那就叫自欺,是你欺骗了自己的心,给了一个概念让它蒙进去了。这样的自欺是不起作用的,你没办法消除执着,也没有办法真正地成佛,也没有办法解放它本具的功德。
我想告诉大家,刚刚开始的时候,靠迷信、崇拜在一定程度上会吸引你学佛,吸引你产生崇高感,吸引你产生别人都不如你、别人都可怜、你不可怜的这种感受。但是迷信、崇拜能不能让你达到解脱,这就不一定了。若要真的达到解脱,还是要踏踏实实地去闻思和修行。
我和一起交流的师兄们都是属于很踏实的类型,我们都不是天才。我非常反对大家找一个人来拼命地崇拜,互相流传他神奇的故事,显得自己好像怎么样,我很讨厌这样的行为。我们一定要很具体、很踏实,我看到很多学佛团体,包括一些学佛的师兄们,他们学了十几、二十年,也崇拜了十几、二十年,流了很多泪水,所有的青春就用来崇拜了,后来连一点最基本的烦恼都解决不了,只剩满脑子神奇的故事。
我觉得暇满人身用来做这些事,真的太不划算了,简直是一种巨大的浪费。也许背后隐藏着更深的解脱的可能性,现在活着的时候是懵的,死亡的时候,“砰”的一下就开悟了。也可能有这种法门,但是我现在不知道。我读了那么多书、看了那么多经典、看了那么多人、认识那么多大德,他们都没有告诉我有这样的法门。如果有这样的法门,那是我少见多怪。
不过说老实话,不可能有这样的法门。为什么呢?如果有这种法门,佛陀为什么不讲呢?那么多大德为什么不说啊?你们活着的时候迷迷蒙蒙、傻兮兮的,死的时候“砰”就开悟了?确实有闻解脱、系解脱、见解脱这些方便法门,但只是帮助我们解脱而已。
有人说:“我们只要喝了一种水,就可以即生解脱”,这是不可能的。倘若真有这样的法门,我们何必要成立学院,让大家去学习、参禅、打坐、读书。诸佛菩萨只要做一件事,把这种水加工成一种产品包装起来卖就可以了,他们应该具有这样的智力和财力。娃哈哈都可以卖给那么多人喝,实在不行,加点东西到可口可乐里面也可以。这样的话,根本就不需要佛教了,轮回早就被消灭了。所以,大家不要听信这些传说——喝了这碗水以后,即生就能解脱等等之类的。
我经常看到这样的事情,根本不可能。只能说有些东西可以帮助你解脱,在因缘上可以给你很大的加持,比如系解脱、闻解脱。但是,真正的修行是我们要打开自己内心里面的那种智慧,任何外缘都只能起到助缘的作用,解脱的根本因是我们的心——智慧、慈悲。大家要牢记这些东西,千万不要“受笼”(四川话就是把你哄住,然后抱出去把你卖了)。
“有无俱遣不空空”,这句是说见解的,就是我们不能执有边,也不能执无边,全部都俱遣。这里的“无边”还可以分为亦有亦无和非有非无,简单分类就是有边和无边。在修行的过程中,我们去认识本性的时候,它既不能是“有”,也不能是“无”。如果是“有”,说明它是你心面前显现出来的一种状态、一种东西,它就不是心了。如果是“无”,那就更是你心里面的一种感受性的东西。可能由于你禅定很深,眼睛不看了,身体的触受也没有了,但心本身呈现出来一种虚空状态。如果你去认这种东西,那也不对。
“无”的状态大家是很难达到的,但是他们修禅定的人可以做到身体消失、眼睛不看、六根都停止了,然后他们会感受到一种空空荡荡的东西。这种东西不是眼睛看到的,也不是耳朵听到的,也不是身体触摸到的,那到底是什么呢?
比如你睡着梦见的虚空,那个虚空到底是什么?当时你的眼睛是闭住的,是眼睛看到的吗?那是意识制造出来的虚空。打坐的时候,表层意识也是停止的,所以,也不是意识想出来的那种虚空。但就是会感觉到心的空,有时候也可以把它叫做很深的意识,或者叫做无的状态,但这个也是不对的。甚至没有这种状态了,心朦朦胧胧总是有一个轻微的无的执着,都是不行的,都要遣掉,所以叫“有无俱遣。”
“不空空”,其实是说不空也空。什么叫做“不空也空”呢?比如佛陀的功德,我们说它“不空”是说它的作用不空。如果作用是空的,那就会今天遍知,明天就不遍知了,那成佛还有什么用呢?这种光明本质的清净作用永远都会在的,有时候我们用“不空”来形容它,但它的本质还是空的。换句话说,这个“不空”是用来形容它的作用,而不是本质。
它的作用本身是属于光明的一种作用,在三转法轮里面叫做净见量。但是你去找它的本质,比如释迦牟尼佛(乔达摩·悉达多)在我们面前显现出来一个很殊胜的三十二相,你去找那个三十二相的本质,它还是空的,所以他圆寂了。阿弥陀佛报身的样子本质也是空性的,佛陀遍知、化身的功能是本质的光明产生出来的,你去找它的本质,发现也是空性的。
所以,这种“不空”的功能也是空性的。请大家记住,不能把“空性”当作“没有”,它们是两回事,是两个不同的词。空是指没有实质,没有实质的东西谈不上变化或者不变化了。如果佛陀的功能不变的话,他一直那个样子怎么行呢?他化现为其他东西的时候还是要变的,相应你的因缘,他在你面前化现为这个样子,在另一个人面前,可能化现为另外一个样子,不会有一个实有的样子。
有人问:“佛陀一定像什么样子?”佛陀真的是没有样子。佛陀的样子就是我们心的样子,心的样子是没有样子的。如果你去观想佛陀,比如修生起次,你观想佛陀是个锥子脸,他出来就是锥子脸。如果认为不行,你要观想一个比较漂亮的佛陀,下巴要是圆的,他出来就是圆脸。三十二相并不是固定的样子,而是在相应的时代,所有人见了佛陀都莫名其妙地觉得他好看的。
如果去画唐代的佛陀和现在的佛陀,画出来绝对是不一样的。印度人画的佛陀和中国人画的佛陀都是不同的,他们穿的衣服都不一样,没有一个绝对的、固定的样子。有人问:“按照托噶里面画出来的样子是不是固定的呢?”其实也不能说它是实有的。
比如大圆满的修行,修了彻却以后就要去修托噶,会有各种各样的像显现出来,开始是佛陀的单身像,然后是双身像。那些样子不是我们想出来的,也不是依据文化画出来的,它不受文化影响。它是我们本质清净了以后,在最接近本质的十地菩萨面前显现出来的佛陀像。那些各种各样的像,每个都是佛陀。
但是,你要去找那些像的本质,也不是实有的。如果是实有的,它就会一直不动,但实际上它还要说话,也是动的,实有的法是不能动的。所以,我们要记住,“空”不是“没有”,而是没有一个完全不变的本质。唯物主义恰好就认为有个最小的基本粒子是实有的,这是我们和它的见解根本不一样。
通过中观的学习,我们一定要去破实有的东西。去找本质的时候,也是找不到的一个真实(实有)的东西,所以“不空也空”、“有无俱遣不空空”。在空(破)的过程中,扩展到很多事物上,又会有很多不同的执着,针对这些执着,就会产生各种各样的空性的对治修法,因此,佛陀说:“二十空门元不著。”
二十空门元不著,一性如来体自同。
“二十空门元不著”就是佛陀举了二十个空门。实际上也有十六空、二十二空、二十四空、二十八空的说法,指每一个事物都是没本质的,就是一个空门。这里说的二十空门有:内空、外空、内外空、空空、大空、小空、胜义空、有为空、无为空、毕竟空、无际空、散空、无变异空、本性空、自相空、共相空、一切法空、不可得空、无性空、自性空。总而言之,是说我们修行过程中的一些对境、内在的状态,去感受它,会觉得它是空性的。单空修到极致的时候,你就可能逐步体会到这些。
无论是二十空,还是一百空、两万空,只要一个窍诀就可以搞定它,知道是什么吗?“缘不着。”讲的是一个修行法门。“二十空门”,只要本质上不执着、不粘著在任何一个地方就可以了。《金刚经》里面讲“应无所住而生其心”,就是无住就可以了。不要说二十空门,就是两万空门也就是个“不著”,即不执着、不住。最后,当你的心真的不去执着了,就是最自然、最本来的那个东西。
你说:“我现在还是没有办法不执着。”在遇到对境现起的时候,你的心没有办法松脱。比如身体现前了,你不想著它,但是你没有办法松脱、没办法不著。平常我还能够不著,很自然地安住,突然股票全垮了,或者老婆跟人跑了,马上心就开始不安了。所以,你总有一个地方要去著,没有办法不著。
所以,我们要先修单空,比如修四夺,用光射自己、射外面,或者对准某种东西射,其实是让我们的心开始从这些地方松脱。修到后来,这个身体没有了,禅定也产生了一些境界,比如“无际空”(“无际空”就是心达到了什么东西都没有的时候),还是不能著它,要认为这种状态也是假的。
比如我们去破虚空,它什么都没有,你怎么破啊?其实根本就不用破它,很简单,只要你在心里面产生一种智慧——“我现在不要它了,我的心不理它的时候,它马上就没了。”比如你心里面产生了一种空空荡荡的感受,你要用智慧认知到这种感受不是实有的,你要去破坏它是很容易的。你喝了一杯茶以后,这种空空荡荡的感觉就没有了。
说明它根本不是原本的东西,只是你的心的一种状态、一种执着,你为什么要去守住它呢?守住它的话,就说明你的修行是错的,没有拿到目标(我讲的都是具体修行方法,可能很少一部分人才会听得懂,大部分人如果听不懂,就先听了再说,反正不收钱)。
落到最后它就是“元不著”,自然地放在那里就行了。当我们的心真的有能力从各方面松脱的时候,就不要去求真了,离开了一切的这个就是“真”。我们现在做的是不要去求真,而是要离开很多东西,离得开吗?这就要扪心自问了。
要是现在离不开,那你就要依据次第去修行。离不开的原因,一定是对自我太贪著,所以要修菩提心;对众生没有悲心,心太收也不行;不够智慧和慈悲的力量,你一定要去修上师瑜伽。而且,这些修行一定要结合单空去修,实际上是用空性不著的方式去对付所有的“门”。那就不是二十空门了,可能是两千空门、两万空门、无始劫个空门,无论什么东西,就一个“不著”。“二十空门元不著”就是这样的。
“一性如来体自同”是什么呢?所有的如来只有一个性,就是我们的自心本性。无论是药师佛、释迦牟尼佛,还是你的本性、他的本性,在本性这个层面全部都是一个东西。这个东西又不是东西,“只么得”,就“这个”“那个”,又不是“这个”“那个”,它无形无相、看不见摸不着,正因为没有具体的东西,所以大家都是一样的,但是它又能够诞生所有的东西。“一性如来”,如来只有一个性,就是我们的自心本性。
它的体完全是一样的,我们经常说如来“同体大悲,无缘大慈”,什么叫“同体大悲”呢?基于自我(个体)的认知方式出来,我看到你就是你、他就是他,肯定会有区别。我以我的个体为出发点,如果你伤害我,你就是坏蛋;如果你给我钱,再坏都有可以原谅的地方。
现在,我们的判断点都是从这个个体里面出来的,当我们的判断点从产生一切的本质里面出来的时候,哪有好和坏?左手不会觉得右手坏;左手帮了右手以后,它会不会说“给钱”,不会吧?
“同体大悲”,判断点已经不从这个个体里面出来了,他会认为两个东西其实是一样的。由于心一收摄,才会把判断点当成自我,它就不太重视别人,只喜欢自我。这样一来,当别人痛苦的时候,他就感觉不到,只能感觉到自己这一堆的痛苦。
只有凡夫才会有这种“自我”,而佛陀会了知到每一个个体的痛苦,不然他就不能叫做遍知,但他本身是不痛苦的——这个很难让人明白,因为他本身没有众生的这种收摄。当他了知到所有众生的痛苦时,绝对会平等地对待所有的众生,这就叫“同体大悲”。他不会认为左手帮右手是一种分开性的帮助,凡夫来帮你,一定需要因缘,而他认为自己是跟众生一体的,不需要这种因缘,所以这种慈悲是无缘的。只是说要让这种慈悲发生作用,是需要因缘的,因为慈悲发生作用,不在他那里,而是在你那里。
很简单,他就像阳光雨露一样普照下来,比如他不停地给你抛媚眼,你不接受就不会起作用。我们经常求根本上师求不到,那是因为没有因缘。为什么别人有这个因缘,而你没有呢?你没有跟这些真正的大德结过缘。
那要怎么结缘呢?你现在没有和大德结缘,那你至少和佛像结个缘。不管怎么样,佛像肯定是从佛陀那里出来的,因缘一定会追溯到释迦牟尼佛那里去。如果释迦牟尼佛不出来,怎么会有佛像呢?当然,佛像的制作可能经过了很多因缘。比如佛教里面的一个宗派,虽然它和释迦牟尼佛已经隔了很远,但也是同一个传承下来的。一个宗派出现,然后又造了佛像等等之类的,一定会和佛陀有关。
心的连接不是物理性的,会有隔阂,而它是没有隔阂的。它就像巨大的互联网一样,怎么样拐弯抹角都会有联系,时间久了,慢慢就会形成力量。因缘的力量(种子)一定要在我们的相续里积聚到一定的时候,才会被我们的表面意识觉察到,很深的微细流注我们是觉察不到的。
只有那些很厉害的佛菩萨,才能让我们内心里面的很深的微细流注起作用。举例来说明,比如我们对着一尊佛像磕头,或者布施给乞丐一些钱财,种子下去以后,它会成为我们内心相续中的很深细的微细流注。事情过了以后,我们就忘了,看不到也不知道怎么让它马上兑现,对于那些很厉害的大菩萨,比如黄财神等等,他们就知道了。如果你不停地修他的法,本来这个微细流注应该积累到很多劫以后,在某一个时刻才让你兑现,但他会让它提前显发。比如你给了一个乞丐三块钱,中间可能要经过很多劫,才在某一世会变成比尔·盖茨。但是黄财神一看:“嗯,没必要了,我这就把它弄出来,给他三百万就够了”,他就利用这些微细流注的因缘让它显发出来。
黄财神能起到这种作用,表面上是他给的,实际上不是,他只是制造了因缘让它提前现前而已。但是,定业一定是你先给了乞丐的三块钱,如果你连三块钱都不给,黄财神也没办法。我们是不会看到这些东西的,一般做完就算了。那以后怎么办呢?虽然我们没办法看到这些微细流注,但是我们有能力不断地去加大它。很多东西刚刚开始可能只有一点点,积累多了以后,表层意识就可以觉察到。当表层意识觉察到的时候,你会发现它的作用,你就会更加努力地再去做布施,良性循环就建立了。
修行无法产生法喜的原因,很大程度上,就是心还不能够觉察到修行带给我们的利益。比如我们给佛陀磕一个头,我们不觉得有什么,你甚至会觉得“每天都在磕头,好烦啊”。因为它带给你的就是不舒服的感受,你要跪下去再起来。当然,有些人现在感觉磕头很舒服,我现在说的话你就不会承认了,但是,你想想最初开始磕头的时候?你现在觉察不到它的作用,那怎么办呢?你要克服最初的那种不愿意,继续坚持下去。
念佛也是一样,刚开始念不下去,但是念久了、真的念进去以后,作用就会出来,你的心的表层意识觉察到了,你就会拼命去加大它。要让意识在短时期内让我们的修行成熟,只有这一个办法——自己反复去重复它,叫“串习成量”。
串习的时候,心里一定还得有依据,就是依靠什么东西,即用什么心态去做。密宗里面最厉害的有两种心态:一种叫做菩提心态,用这种心态去做事容易把这些微细的功德放大,让你的表层意识尽量觉察到;另一种是见解性的东西——“视师如佛”。
“视师如佛”实际上是一种见解,不是要把对面“那一坨”看成是三十二相的佛,你要认为对面“那一坨”是三十二相的佛,你的见解就低了,变成了生起次第。恰好就是那个样子,鼻孔是歪的,但他就是佛,那是最厉害的见解,那就表明你接受了一切法都是无实的。既然是无实的,他就是一种光明的显现,所以,这是一种正确的见解。在这种见解的摄持之下去修行,才会迅速让你修行的量变大。
“一性如来体自同”,它想告诉我们,我们所追求的本质实际上是相同的。如果真的能够修得进去,我们就会体会到这个,体会到了以后,修行就会非常快。大圆满或者禅宗的修行,真的开悟了以后,修行速度会非常快,你很清楚自己一世就可以成佛。即使这一世活着的时候,这些功德还没有显出来,但是身体会坏的,身体坏了以后,在中阴时,身体的执着没有了,母光明会现出来,平常的那种证悟和母光明是一致的,融入进去你就会定在那里了。
所以,大圆满和禅宗的修行人临死时会入定,他会坐在那里不动,别人也不能去动他,而且他们的身体会变小。还有很多其他特征,比如身体的肌肉和普通人死了是不一样的,他的肌肉会有弹性。普通人死了鼻子会塌、脸色会暗,而他的皮肤却变得光滑细嫩。平常那些年纪很大的老修行人,皮肤看起来都是皱皱的,突然那几天(中阴阶段)就不动了、没有呼吸了,皮肤反而好像有光一样,一般来讲会香气四溢。甚至会有光,有时候即使其他人把他封起来了,但还是可以看到光射到门外。修大圆满的人临终时,他们圆寂后身体会缩得很小。所以,修大圆满会特别快,一世成佛不是随随便便胡说八道的,也不是诱惑性的词汇。
如果一个人的心真的证悟了这个无执的自体,他就不会再利用这些来骗人了,因为他失去了骗人的原动力,骗人一定是自我要求的。而且他也明白因果有多厉害,这些证悟了的人往往会特别重视因果。
而那些口里面说着因果,但是自我没有被消亡的人,他们会不知不觉地去违背因果。一方面,因为他们傻;另一方面,即使知道因果,但也没办法,因为习气太重了,就是要去违背因果。比如很多抽烟的人,你跟他说抽烟会堵塞中脉,还是不行,即使他也是佛教徒,但还是要抽。我有这样的朋友,虽然不多,他就是要抽,没办法,因为习气太厉害了。
心是根,法是尘,两种犹如镜上痕。
“心”指我们的八个心王,即心的八种能力(眼、耳、鼻、舌、身、意、末那识、阿赖耶识)——眼睛能够看的能力叫眼识,耳朵能够听的能力叫耳识,身体能够感受到痛、沉重的能力叫身识……
有时候我们会觉得痛是肉在痛,其实不然,而是身识在起作用,肉只是让你身识产生痛的一种工具。肉还是产生舒服的一种工具,虽然都是触碰,用力触碰叫打,轻轻触碰叫摸。所以,痛是身识借助肉这个因缘而产生的一种反应。
我们可以思考、可以有感情,这些是第六意识的作用;心还有一种作用是“执我”,执着五蕴的聚合为我或者执着阿赖耶识的见分为我,反正都是心的一种错误执着;心还有一种最厉害的能力,是前面七种能力(眼、耳、鼻、舌、身、意、末那)的基础,叫阿赖耶识——把前五识运动的痕迹以种子的方式全部存放下来,这些种子有异熟种子、等流种子等等;随着因缘推动,这些种子又组合显发出来,显发之后又以种子的方式存放下来,这种功能叫做阿赖耶识。产生现象的时候,一定有一个中心点,也是被它执着出来的,实际上并没有一个中心点。这个中心点有时候会以身体来表现,有时候会以人格、自尊等方式来表现(你找一个“人格”出来给我看一下?你是找不出来的)。所以,这些东西是没有的,但心就是执它,这种执的能力叫末那识。
依据这种执,所有的现象就会与那个执着出来的假的中心点产生关系。也就是说,任何一个业都会与自我有关系,这些业就是所有的现象以及你意识想的东西。所有的业(善业和恶业)都是围绕自我的,你做的业和我做的业虽然有类似的地方,但还是不一样——“你是你,我是我,羊子不跟狗搭伙。”
这种能力虽然与自我有关系,但是它不停地进去、出来,有些我们可以意识到,有些我们意识不到。我们能够意识到的就是明显的六根层面,意识不到的就是阿赖耶识里的种子层面——如前所说的微细流注。不管你是否意识到,它都会给你存在阿赖耶识的里面,这是阿赖耶识所具的功能,叫做“心是根”。
“法是尘”,“法”指各种各样的现象。虽然本质都是一样的,但心有分别的能力,经过分别才会产生现象,现象以六识来体现。比如我能看到杯子和杯盖的不同(眼识);用手去摸(触识),能够分别出杯中液体的冷热……这些是心依据眼根或者外境而产生的分别。
分别的能力叫做“心”,分别出来的现象叫做“尘”。所以,“心是根”,它是根本;“法是尘”,是浮在外面的东西。但是,不管它是法还是尘,都是在我们的光明性上产生的,其实就是一种光明性。郁郁黄花是般若,产生郁郁黄花的也是般若、菩提。
“两种犹如镜上痕”是什么意思呢?是我们光明本质的两个体现。两个体现正确与否,我们先不管,但它就是光明本质的体现。为什么说不正确呢?自我会产生分别,同时,自我又会有保护感,所以最终会导致痛苦。
如果不去看它产生痛苦的层面,而去看它的根源,其实都来源于光明,来源于我们心的最根本的光明性。心的光明性就像镜子,心的分别能力以及分别出来的东西,就像“根和尘”。
比如我们的眼识去分别,一定要靠心的光明,否则,你的眼识怎么分别呢?耳识的分别也要靠心的光明,如果睡着了,你的耳识怎么去分别啊?意识也一样,都是心的灵明在分别,但是都要借助这些根去分别。比如借助耳根,耳识听到外面的声音,那是尘;耳识能分别的这种能力,其实也是尘;当不分别了就是真正的心的光明。所以,分别即是识,不分别即是智,修行就是要转识成智。
你说:“如果是这样,那我们赶紧去不分别、不分别、不分别!”——其实就是你的心在分别,你在想“不分别”的时候,是你的意识在分别。而真正的不分别是怎么回事呢?让心慢慢地停下来,去发现不分别的本相。当发现了那个不分别的本相时,你也会发现这些分别还是不分别。因为无论怎么折腾都是从那里出来的,不管孙猴子怎么跳,都跳不出如来佛的手心。不管是根还是尘,全部来源于光明性。
正因为光明性里的无明不能自认,不知道这些从光明性里出来的东西其实跟光明一模一样,无法站在光明的立场上去看这些东西,只是站在自我、站在识的立场上去看,那就会出问题、就会痛苦。反之,如果不站在心识的立场上去看,而是站在光明的立场上去看,就不会有自我的分别,就不会有痛苦。
痕垢尽除光始现,心法双忘性即真。
当我们把外面的现象以及产生现象的心识这种分别执着尽除了以后,本质的光就出来了。这时候,心法(心就是八个识,法就是八个识的对境)全部消失,本性就会“真”了。这里的“真”不是“真不立”的那个真,这而是真相的意思。如果只看文字,它们完全是冲突的,前面在说“真不立,妄本空”,后面怎么又说“心法双忘性即真”?这里是说“心”和“法”双忘以后,本质的真相就出来了,这个才是我们要追求的东西,而不是立一个真法让我们去追它,所以要这样去理解。
“痕垢尽除”是什么意思呢?其实就是我们的修行。修行有很多方式,比如我们以前讲过的五重唯识观,是最能体现“痕垢尽除”的。先不要“相分”,接下来不要“见分”,再去搞清楚“自证分”是什么,最后“自证分”要落到阿赖耶识的层面,再去发现阿赖耶识的本性,一步一步这样修,一匹布那么长。
中观就说:“你不要搞那么多了,不管是相分,还是自证分,只要一出现,就说它是空的,直接就去了。”先是用意识,慢慢地用觉知,当心能够体会到一切全都是假的时候,你就在那个状态里面安住下来就行了。既然都是假的,那就不理它了,心就已经开始摆脱所有真真假假的执着,这个时候,心就可以自体了。心自体的时候,就是所谓的“心法双忘”,本质就出来了。
心自体之后,就会发现:“哦,原来说一千道一万,说来说去,其实就是它。”这个就叫做“心法双亡性即真”,即发现了这一切的本来——原本的光明本性是什么。发现了以后,他就会说:“哦,外面的东西其实都是法性。”
有些人听了这些道理,别人问他什么是法性呢?他就说:“那个就是,这个就是,全部都是啊……”这是他学了这些法以后的一种想象,并非真的体会到了心的本性。这其实是一种模仿,有时候也是一种误会,在那种状态里面模模糊糊的,意识强行进行一个很浅的连接。这是学习闻思的人最容易走入的误区,把闻思和心捏造出来的对境当成真的认知。
捏造一个对境,在那种感受里面确实觉得外面就是法。你问他是什么,他就会说就是外面的现象。这个人好像证悟了,其实没有,他也不是要骗人,往往还是很好的修行人,就是有点傻而已。这种情况怎么办呢?第一,你要反复去磨砺,找你的上师进行反反复复的鉴定;第二,你去看它是不是真的慢慢地让你越来越清晰,很多执着是不是真的放下了。
假的心可以自欺,但是不能长期自欺,心会发现“这样下去行吗?”当你还在怀疑的时候,肯定就不对,你会不敢确定。这往往是一些闻思很好的修行人,他们在意识里面知道不能确定的事是不行的,这么好的暇满人身不能自欺过去,所以他会反复深究下去。
还有一些特征会很明显,比如对上师三宝的感激几乎会达到极致。为什么呢?因为他凭空得了一个好大的宝。如果给你三千块钱,你都开心半天,现在不只三千,是三大阿僧祇劫都数不完的钱,你还不感动吗?不感动就是有问题,自我太深了。证悟的人,自我一点都没消除,那肯定是不行的,所以,他对上师三宝的感激心自然会出来。
还有,对众生的同体大悲也开始出来,而且毫不费力,自然流露,任何一个生命都想帮助。内心里面起码要有这种强烈的愿望开始兑现,不用别人教他。听到这个,你们就说:“既然这样,我们赶紧去找他帮忙”——他才没那么傻,因为智慧同时也会出来。
这是自然而然发生的事情,不需要再去强迫自己了,反而会对那些空洞的说教不感兴趣。之所以你说空洞的说教,是因为你的心不愿意,而要用一套理论让它愿意。而现在不是的,心自己觉得这样才是对的,反而觉得很愉快,执着也开始松脱。
同时,他会很清楚这个作用的来源是因为明悟了本性,相应的作用全部会在内心里面产生。再回过头去看各种各样的经典、大圆满的典籍、禅宗的典籍,甚至是公案,随便一看就知道是怎么回事,随口就能跟你说。
所以,心自体以后的人会有些特征显现出来。曾经有人这样考验修行人,拿一千七八百个公案让他们看,倘若哪个公案看不透,就说明他有问题。当然,这种方法对现在的修行人就不一定了,因为对当时祖师们的语气以及记载下来的文字不一定懂,但也没关系,可以找别人解释,但意思一定要懂。如果把它换成现代人的方法来说,还是听不懂的话,就说明他不明白当时那些祖师们的心境,也就是不懂。要是真的明白了,随便都能看懂,他会觉得好笑,因为知道祖师们在说什么。
公案原文:雪峰在德山作饭头,一日饭迟,德山擎钵下法堂。峰晒饭巾次,见德山乃曰:“钟未鸣,鼓未响,托钵向什么处去?”德山便归方丈。峰举似岩头,头曰:“大小德山未会末后句在。”山闻,令侍者唤头去,问:“汝不肯老僧那?”头密启其意,山乃休。明日升堂,果与寻常不同。头至僧堂前,拊掌大笑曰:“且喜堂头老汉会末后句,他后天下人不奈伊何!虽然,也只得三年活。”山果三年后示寂。(《五灯会元》卷七)
德山禅师和他的弟子雪峰、岩头禅师有个故事。雪峰禅师是管吃饭的出家人(饭头),有次吃饭迟了,德山禅师托着钵要去斋堂用饭,雪峰禅师就说:“开饭的钟鼓都还没有敲,您托钵到哪儿去呢?”德山禅师便回到方丈室。这实际上是在斗机锋,徒弟用这种不明显的方式来考验师父,意思就是显现还没有出来的时候,本质在哪里?德山禅师就不理他,意思是他回到他的本性那里去就可以了,就回方丈室了。
这个公案出来以后很多人都看不懂,为什么德山禅师要托钵回到方丈室呢?雪峰禅师将此事告诉师兄岩头禅师,岩头禅师就说:“师父和你都没有懂得末后句”,就是说德山禅师和雪峰禅师都没有悟彻底。禅宗是这样的,说到见地就不认人了。不像密宗,密宗不能如此,上师是法身,你是不能超越法身的。
德山禅师听了以后,对岩头禅师说:“徒弟你竟然不肯定我、不承认我悟了?那到底是什么呢?”岩头禅师对着师父耳语了几句话,然后德山禅师就笑了。第二天,德山禅师开堂讲法,果然与平常所讲的大不相同。岩头禅师到了僧堂前哈哈大笑,对着众人说:“师父你终于明白了末后句,天下人再也找不到你的任何不妥了(意思是德山禅师彻底悟了),但是你活不过三年。”德山禅师真的没有活过三年就圆寂了。
这个公案很多人都不懂,但如果你要真的开悟了,还看不懂这个公案的话,就说明你是假悟,至少最后那个最彻底的东西还没搞清楚。这个公案要参什么呢?就是要参岩头禅师对德山禅师到底说了什么?德山禅师前后有什么不同?你不是说自己开悟了吗?那你说啊。很多自以为开悟了的禅师遇到这个公案就傻了。
你们是不是很希望我把它说出来?我不懂!我只是告诉你,这公案要难倒很多人。这里有人不是认为自己开悟了吗?那你说一下这个公案,如果可以说出来,你不用找任何人来认证你,如果说不出来,那你就没悟。这个东西说出来就没什么意思了,大家听了也就“哦”。而且我也没开悟,我说不出来,还要悟得很彻底——末后句,而我连初头句都还没悟。
嗟末法,恶时世,众生福薄难调制。
这个时代(五浊恶世)真的太麻烦了,环境、教育非常糟糕,因为我们福薄,真的很难调制。第一,我们太散乱、邪见太深。即使现在佛法盛行,邪见以佛法做伪装也开始盛行。比如现在派别林立、互相攻击,你说他不好、他说你不好,这种现象太严重了。甚至一个宗派里面的很多团体之间都互相不满,大家都忘记了自己是在学佛法。
第二,我们内心的出离心很弱,这也是福薄的一种表现。表面上看起来,可能我们的汽车多了、房子多了、物质生活更丰富了、文艺生活也更丰富了。宋仲基、都教授成群结队,不是小鲜肉,就是老腊肉……林林种种的娱乐信息,反而造成我们的出离心更弱,这是非常麻烦的。所以众生福薄很难调制。
第三,我们怀疑的东西也特别多,不像古代,比如八十四大成就者那个时代、莲花生大师那个时代,这些人为什么那么容易证悟呢?因为这些人的心很纯净、福报很大、信心很强,而且他们分别念也少。
而现代人从小到大都在读书,甚至有些人读到了博士,你觉得读的那些东西,有几个对你的生活、你的心有用?基本上是没用的。而且很多还会起到坏作用,甚至都是一些矛盾的、乱七八糟的东西。这些好像都是不同学科堆积起来的技能等片段式的东西,但很多都是互相冲突的,除了让你的相续很混乱以外,起不到太大的作用。
有些人怀疑佛法,如果真的让他非常冷静地、缜密地思考,他会发现根本没什么可怀疑的,但是他连这个都做不到。为什么呢?因为提供给他思考的信息全都是乱的,他连思考的方法都搞不清楚。所以,学佛进行思考之前,一般要先去学习因明,让思维先清晰起来。
这是针对愿意去思考的这部分人,大部分人都不愿意思考,他只关心自己眼前的事情。你让他去思考股票,他愿意,但也思考不进去,因为太烦了,觉得还不如问一下懂股票的人。懂股票的人又觉得还不如去找股票庄家,发展下去,最后一定要去抢银行才行。
越来越想省事,最后会觉得何必炒股票呢,直接找一个有钱人嫁了,这是最大的股票。投资是什么呢?母亲把自己生下来就是投资,最后一定会变成这样。你让他很深入地思考这些东西是不太可能的,他只想通过最具体的、最节省的方法拿到最有用的东西。但这基本上是不行的,后来一定会遭遇大麻烦。现代人就是这样,本身根器很差,各种各样的邪见又多,真的是难以调制。
我在网上、QQ上看到那些乱七八糟推广佛法的人,说老实话,大部分人都是要上当的,比率高达百分之九十几。你要说他讲的不是佛法嘛,他所说的又都是佛说的,但能不能起作用呢?大家扪心自问。如果学了很多年,你还是这个样子,那就要小心了。不管他多么庄严,神话传说有多么厉害——他一不小心从南赡部洲又到了西牛货洲,所以别去听这些东西。
你要看学这些东西对你的相续有没有用,要具体一点,你是不是因此而烦恼减少了、产生了真正的出离心、开始有悲心了、愿意牺牲自己了。这些非常实在,不要说:“他好灵,你知不知道啊?昨天晚上梦到他,他把我的脚治好了。”其实你的脚根本没有问题。不要去搞这些东西,凡是宣传他的神通有多厉害的人,你要是相信他,你还没有神通,但基本上你很神经了。
这些是没有用的,说得不好听,他有神通关你什么事?他要让你有神通才行。有人跟慈诚罗珠堪布说某某上师有神通,慈诚罗珠堪布说:“他有神通不管用的,他要让你有神通才行。”所以,尽量不要听信这些神乎其神的东西,佛法是一件很具体、很真实的事情,而你把它搞成了像妖怪一样的东西。
还有就是不要过分偏颇,这些都要小心。既然说佛法是最先进的哲学思想,你至少要站在人类智慧的较高层面上。结果他什么都不懂,只会说一些神话故事。古代有一种人叫说书人,他很厉害的,手上还拿个板子“啪”地一拍:且听下回分解。
不要听信这些,有很多这样的人,他们会去印各种各样的“说明书”,或者拿一大堆介绍自己的东西。如果他诚心想宣传佛法,何必说一大堆介绍自己的话,只要把懂的佛法讲给大家听就好了。为什么整本书上都在说自己的功德?而且这些功德大家又看不到?有些人说以前他和莲花生大师两个人在一起,那时候你还没出生。即使你在场,说不定也是旁边的一只虫子,不记得了。所以,大家一定要小心这样的人。
反而真正的大德们不会说这些,因为他们真的想利益大家。甚至不用提大德,懂一点因果的人都不会这么做。因为骗你一次,要被你骗五百次,怎么都不划算,不如在你身上投资,到时候你吃了他的吐出来,拿了他的还回来。虽然这种发心不好,但他至少相信因果,而那些拿着说明书骗人的人,连因果都不信,这是很可怕的。这种事情太多,你们真的要好好分辨。
去圣远兮邪见深,魔强法弱多怨害。
什么叫“去圣远兮邪见深”呢?这个时代的世界观是很混乱的,不作非常详尽的、细腻的佛法教育。唯物主义的世界观是一个很矬的、最经不起分析的世界观,但是每个人基本上都不去细想。
整个影视里面充满了乱七八糟的、在你们的生活中根本就不可能出现的事,这些不会告诉你这个世界是怎么回事的。比如郭敬明的《小时代》,那些事情会在你身上发生吗?你们的生活中有这些事吗?动辄就买LV包,即使有极个别人这样,那也变态。再比如电影《泰坦尼克号》里面杰克和露丝唱歌的爱情故事,现实生活中哪里有那么多船翻了?哪里有那么多杰克和露丝?
整天去看这些虚妄的东西,它让你向往、感动,但实际上对你的生活没有太大帮助。事实上,你的生活周围充满了痛苦,也没有办法解决。年轻的时候你有资本折腾,今天都教授、明天宋仲基。这些东西堆积多了以后,等到一定年龄,你就完蛋了。
为什么说“去圣远兮邪见深”呢?因为有很多这样的事情,法王如意宝以前在飞机上看到电视,他说这个就是二十一世纪最大的魔鬼。而现在已经不只是电视那么简单了,现在是电脑和手机。你们大量地看一些无用的东西,它不仅对我们的生命没有用,而且消耗我们的生命,甚至引起邪见。
现在你作为人,勉强还过得去,但是你很快会老、会死。现在的小孩子,很小就用IPAD、手机,晚上还偷偷地看手机,说老实话,他们的眼睛坏的几率都会比我们大很多,近视眼也很多。而且现在年轻的一代人,肝肾功能都不好。
先不说物理环境,知识环境也非常糟糕,我女儿现在喜欢“二次元”,我花了很长时间才知道“二次元”是怎么回事,原来就是日本漫画而已。为什么会这样呢?实际上她已经对现实生活形成了一种逃避,躲在那个漫画世界里面。那个漫画世界能给她什么东西啊?里面的人都不是正常人。实际上她学的这些东西跟她的现实生活是脱节的,也不会告诉她正确的世界观。
以前有个宫崎俊的漫画家,很多人被他感动,我也去看了一下,《哈尔的移动城堡》、《天空之城》里面的东西很优美。说老实话,在一定程度上它确实丰富了你的生活,而且提倡“真善美”。实际上不是这样的,他没有告诉你生命应该怎么去做。你的生活中没有这样的城堡,信了他,你就会变成哈尔(四川话,傻瓜)。
他要告诉你生命的真相——苦才是真相(索达吉堪布有本书叫《苦才是人生》)。我们一定要去发现真相,才有可能避免它。如果你整天像宫崎俊一样幻想各种城堡,到后来变成了一个“灰堡”——火葬场的堡(骨灰盒),这才是真相。我们要想办法摆脱这些邪见才对,而大家都不去思考这些东西,邪见非常的深。
“魔强法弱多怨害”是什么意思呢?说一些比较厉害的佛法出来以后会遭到攻击。越高深的法,越容易遭到攻击,基础的佛法还好一些。大乘刚刚开始的时候,小乘就攻击大乘,大乘后来又攻击密乘。其实禅宗出来也遭到了很多攻击,包括永嘉禅师写的《永嘉证道歌》。永嘉禅师以前是学天台宗的,后来他又去学禅宗,他写了《永嘉证道歌》以后,天台宗很多人直接骂他是魔鬼。
禅宗刚开始运气就很差,达摩祖师到了中国,首先到梁武帝那里,梁武帝不认同他;后来又到了嵩山,坐了九年遇到了二祖;后来传说被一个叫菩提流支的人毒杀,毒了他六次,最后直接把他毒死了(只是传说,不一定真实)。二祖也是被人追杀;有传说三祖是被砍头,也有人说不是;一直到六祖,也被追杀,从湖北一直跑到广东四会(你们不要觉得现在广东是发达地区,那个时候是很落后的蛮荒之地),躲了很多年。
一个比较厉害的法出现以后,一般那些比较尘腐的东西,都要去攻击他,这是一种魔。还有一种魔,现在是末世,世法本身就很厉害,当佛法出来的时候,到处都压制它。其实佛法是最不具伤害性的,说老实话,佛法对政府、政治、经济都不感兴趣,它要求的是舍弃今生。但是,毕竟修持佛法的是凡夫,凡夫就会牵涉到家庭,那么,家庭魔就出来了。如果你要形成团体,就有可能牵涉到政治,那么,政治魔就出来了,然后社会魔也出来了,肯定会阻碍你。
不管怎么样,外在的魔我们都可以想办法克服,但有些魔是没办法克服的。从修行的角度来说,魔从学术上分类有五类:五蕴魔、烦恼魔、死魔、天子魔、罪魔。当然,要到很高级别,才会遇到那种干扰我们修行的天子魔。“罪魔”就是罪业、罪障。总之,障碍我们修行的东西叫“魔”。
这一切魔的根本是什么呢?我执,这是最大的魔。如果能从见解上认识到我执这种魔,那其他的魔都不算什么了。当你修行到一定的时候,外在的魔反而是一种助缘——“你来呀,你来呀”。刚开始修行的时候是不行的,如果有很多邪见的话,随便一个东西就会把你打倒、把你带偏。
如果想要去掉这些魔,对我们来讲,最重要的是见解,特别是这个知识时代。我们要去学习佛法到底在说什么,要搞清楚一些要点——佛法是让我们去除我执和法执。所有的方式,只要能够去除掉我执和法执,那外在的影响再强大也不会起作用。当一切东西你都可以不要的时候,就没有什么能够把你“魔”了(“魔”这个字以前是磨砺的“磨”,后来梁武帝把它改成了“魔”。这个字是梁武帝造的,他把它人格化了,麻烦的鬼叫“魔”)。
让我们产生痛苦和障碍的外境可以找到很多,刚才所说的都是外在的魔。但回过头来看,真正的魔就是我们的执着——我执。这种执着往往是愚痴、自私造成的,我们可以通过闻思和修行去解决我执和愚痴,这是对付魔的最根本的方法。如果你去找外面的魔,你会找不完的,而且你跟外面打,永远打不赢。这就是“魔强法弱多怨害”。
闻说如来顿教门,恨不灭除令瓦碎。
如果你学的是顿教法门,一些次第性的法门往往会攻击你,真是这样的,因为顿教法门里的有些修行方法真的是不可思议、非常的厉害。比如禅宗出来就说不用次第修行,可以马上找到本性、即生成佛。著名的德山禅师听了,觉得很奇怪:“哪有这样的事,我们要修行三大阿僧祇劫才能成佛,还要八万细行、三千威仪,这些南方小儿居然说见性成佛,我要去破除它。”他就带着《金刚经·青龙疏钞》杀气腾腾地往南方去,要灭了南方这些魔鬼小儿。
结果半路上就被一个卖烧饼的婆子斗败了,婆子说:“《金刚经》里面说‘过去心不可得,现在心不可得,未来心不可得’,你现在要用哪个心吃这个点心?能回答出来,就给你吃饼,回答不出来就不给。结果德山禅师没能吃到烧饼(估计那个婆子可能是空行母的化现来收拾他的)。(众笑)
然后他又到了龙潭禅师那里,被龙潭禅师教育了。他刚到龙潭禅师那里的时候,自以为了不起:“我来到了龙潭,怎么潭不见,龙又不现。”龙潭禅师出来说:“你已亲自到了龙潭。”德山禅师便默不作声,其实他心里早已有了几分敬畏,于是便决定留在那里,随师参学。
一天晚上,德山禅师要回房了,龙潭禅师点了根蜡烛给他,告诉他拿着蜡烛就可以看到龙了(真龙就是真性的意思)。德山禅师刚要拿蜡烛的时候,龙潭禅师“卟”一口把蜡烛吹熄了,德山禅师“哗”当下就开悟了。
德山禅师可以挑着《金刚经·青龙疏钞》杀过来,这是需要勇气的,至少是有出离心了。你们敢吗?他的全部家当就是《金刚经·青龙疏钞》。也就是说,如果你们想要开悟,就要带着全部家当直奔藏地去学佛。要是觉得藏地太远了,实在不行,我们可以给你挖个洞,你会来吗?德山禅师至少是用一生的时间去修行,他才有机缘,而且他也是次第修行,起码被婆子收拾了一下。
为什么蜡烛一熄,德山禅师就会开悟呢?因为蜡烛亮的时候,眼睛可以看到,蜡烛熄灭刺激他去反观,还是有个能看到黑暗的东西,而且能看到黑暗和能看到光亮的东西,其实是那个“能看”,于是他就发现了心。然后又发现“能看”和“能听”的也是同一个东西,再反观那个东西,当下就明白(开悟)了。这下才明白我真的是佛,如果一个人安住在本质里面,外面的显现是不管用的,真的可以见性成佛。
而在他还没有清楚之前,也会攻击这些东西。有些攻击你的所谓的“魔”,不一定是指我们所说的一些很坏的人,有些知见不明、对一些高深的法不清楚的人也可能是一种魔。那么,遇到这种人怎么办呢?如果他来攻击你,你不理他就可以了。如果别人是魔,而你不是魔的话,那他来“魔”你,就变成了逆增上缘来帮助你。如果你不想做魔,那你就不要乱攻击别人,而且你也不能跟着别人乱跑,你可以学习。
因此,对我们初学者来讲,任何一种法门都不要去攻击,也不要随便跟着别人跑,稳稳当当地先学习、了解是最重要的。由于自己不清楚,轻率去评价任何一个法都是很可怕的。有时候听起来可能很荒唐,说不定它是真实的,真的有它相应的利益和作用。我们不懂、没有把握之前不要乱说,自己去修行就行了。
作在心,殃在身,不须冤诉更尤人。
他在警告我们:你所做的这些事情,当时不会有什么反应,但是种子种下去在你心里。比如我们诽谤正法、诽谤般若以后,当时好像没有什么后果,诽谤完就算了。但是种子在你心里,只是现在还没有发挥作用,最后祸害一定要通过五蕴来受报。
以前法王说过:我们所做的一些恶业,最后一定会体现在我们的五蕴上,即“殃在身”。也就是说,你一定会感到很痛苦,生病或其他恶果等等之类,下地狱就更不用说了。“地狱”对大家来说只是个名词而已,比如我们现在有些人会生一些怪病,其实就是杀业的显现;还有一些人很笨,或者得了一些神经性疾病,诽谤般若最容易引起神经错乱。
而且,这个时代有个特点,就是报应非常快,因为因缘太复杂了。以前的人,信息很闭塞、各种沟通很慢,比如以前找男朋友或者女朋友都很麻烦,要找媒婆介绍。而媒婆的认知能力都是有限的,最多去周围二三十个村给你找,结果找过来的全都是“馒头脸”,没有一个是“筷子腿”。
现在这个时代有各种婚介网,连美国纽约的都可以给你找过来,而且全是“筷子腿”。如果是你自己找“筷子腿”,本来要很多年、找很多次,结果现在一晚上就可以找出来,二十个同时兑现,速度非常快,同样的,恶业也很快会兑现。那么,如果你去谤佛、谤法也是如此,这种巨大的罪业一般都要即生兑现,到时候会惨不忍睹,这是“殃在身”。
到了这个时候,就“不须冤诉更尤人”,没有地方可以诉冤,你能到哪里去诉苦呢?所以,对佛法方面的诽谤,大家千万要注意。说老实话,在座的师兄们,我不太相信你们真的会去诽谤佛法,不懂就算了,不会诽谤的。但是我们也不要乱跟随其他人,有时候我们觉得自己跟随的是一位所谓的大德,实际在一定程度上不一定的,真的是不一定的。
这些所谓的大德也会带着你做一些这样那样的事,在某种程度上,第一,他有可能毁掉你的一生,因为他不能真正地教你一些东西;第二,他说的一些东西,你也不懂,因为你认为他是大德,他说那个是坏的,你就认为是坏的,你会跟着他一起说,就把你带进去了。我们不能这样,你们都有各自的上师,我没说你们的上师不好,我是说要稳当一点。自己考虑一下自己的情况,你不跟着他说就好了,要先去学习。
另外,不要看到传说就随便去认上师,一定要考证。如果他说自己能够穿墙入室,起码要他证明给你看,先让他穿一次墙给你看。而且你要保证他不是电影公司的老板,不是搞特效来骗你的,也不是玩魔术的魔术师。即使他真的能够穿墙,你也要小心,因为很多鬼也做这些事。所以,最好是踏踏实实地闻思修行,等到自己有鉴别能力再说,不要轻易认上师。
特别是依止上师,更要小心。因为依止上师是要教你佛法的。比如我认阿弥陀佛为上师,这是没有问题的。但是,如果有人出来说他是阿弥陀佛的化现,那你就要小心了。你认阿弥陀佛是上师,在显教层面,实际上阿弥陀佛是你想象中的东西。显教里面修净土,就是以阿弥陀佛为上师,这谁都骗不了你。
如果来了一个人说:“我是阿弥陀佛的化现”,你要真当他是阿弥陀佛,让他来教你,那就会影响你。他自己是假的,你就跟着他一起假,这个真的要小心。说老实话,我觉得唯一的方法就是不停地闻思、不停地磕头、不停地祈祷三宝帮忙,这些我以前都说过,没有其他办法。
欲得不招无间业,莫谤如来正法轮。
“如来正法轮”是什么意思呢?真正的“正法轮”是了义的般若的法。如果诽谤如来的正法轮,百分之百会堕“无间地狱”。密宗弟子更惨了,密宗弟子会直接堕入“金刚地狱”,比无间地狱还要惨很多。显教是说无间地狱,无间地狱里面有一种叫金刚地狱,专门为密宗弟子设立的。
你会疑惑:如来怎么会专门为密宗弟子设立了一个金刚地狱呢?其实不然,那个地狱是你自己设立的,密宗里面的三昧耶戒就是金刚地狱的根源。你说:“啊?为什么呢?我不守这个三昧耶戒可以吗?”不守这个戒,你怎么一世解脱呢?如果你要这一世解脱,就要守三昧耶戒,如果你破坏了它,它的反作用力就是金刚地狱。“三昧耶戒”对于我们来说有很大的利益,同时也有很大的风险,所以不能随便拜上师。
如果你与一位上师建立了三昧耶戒的关系,而你又真的发现这位上师不妥,你可以悄悄地离开——挥挥手不带走一片云彩,你不要乱说就行了。当然,如果对方完全是假的,既没有传承,也没有修行,整天稀里糊涂地带着你一起骗人,那就不成立三昧耶戒,他连密宗是什么都不知道。
真有这样的人,藏地来的一个农民,他什么都不懂,传承之类的都没有,剃了头发、披个僧衣就出来了,传法在唱歌,你问他佛法,他不懂。有“灌顶”的过程被录下来了,拿给堪布们听,堪布们哭笑不得。那个人在上面唱歌,唱的还是《康定情歌》,这种人不用管了,拍拍屁股走人就行了。
我觉得在座能够来听《永嘉证道歌》的师兄们,应该不会上这种当。虽然我知道大家可能有些地方听不懂,但是至少你们听《永嘉证道歌》的人不至于懵到这种程度,《康定情歌》都把你骗了,再差也得唱个《证道歌》。这种骗子反而不怕,很容易辨别,总之大家要小心。
旃檀林,无杂树,郁密森沈狮子住。
“旃檀林”是指白檀林、黄檀林等非常清净幽香的地方,“旃檀林,无杂树”是指一真法界。“一真法界”是法王子才能住的地方,其他非了义法门的、所持见解不是绝对大法轮(般若见解)的人,在这个地方是住不下来的。“旃檀林,无杂树”,从修行的角度来讲,是指安住于纯正的法性;“郁密森沈狮子住”是指能安住于法性的法王子。从法门来讲,“旃檀林,无杂树”指的是像大圆满、禅宗这些高级的法门;“郁密森沈狮子住”是指已经开悟的这些修行人。
境静林间独自游,飞禽走兽皆远去。
他在这里修行、安住于法性的时候,其他次第修行法门的人,比如二乘人、小乘人是没办法在这里住的,只能远离,同时,他们也会攻击。《永嘉证道歌》前面也讲“狮子吼,无畏说,百兽闻之皆脑裂。”
换句话说,如果我们真的持这种很厉害的、最了义的、最根本的正见,我们就是真正的法王子,叫“狮子”。当我们处于这种状态的时候,内内外外的一切就是“旃檀林”,这是从修行的角度来讲。反之,小乘的人、次第修行的人是没办法在里面住的,这就是“飞禽走兽皆远去”。
狮子儿,众随后,三岁便能大哮吼。
明白了法性、本质(般若本性)的这种人称为“狮子儿”。百兽之中,狮子为王,我们经常用““狮子吼”来形容最根本的法。后来被电影拍成了一种功夫,其实狮子吼是从佛经里面来的。佛陀所说的最了义的法称之为真正的“狮子吼”,刚刚开悟的禅宗行人可以称为“狮子儿”。
开悟的人有一个特点,就是“三岁便能大哮吼”。为什么会是“三”呢?因为永嘉禅师是天台宗的学人,他开悟了一定会明白“空、假、中”三个东西。“三而为一,一而为三”,“三岁”有时候是这个意思。
什么叫“三而为一”呢?就是天台宗的中观,指空谛、假谛和中谛(而中观只说世俗谛和胜义谛)。一切的现象全部都是假的,即“假谛”;它的本质是空的,即“空谛”;我们不能著在假上,也不能著在空上,要著在一个根本的地方叫“中”。实际上就是有无俱遣,留在最根本的地方,即“中谛”。
也有说法称“根”“境”“尘”的接触为“三”。“根”是眼根等,“境”是外境,“尘”是识和外境接触的一个东西,三者称之为“三”。三者都是空的,也都是假的。
禅宗里面还有“前三三,后三三”的公案,说文喜禅师前往五台山,遇到一位老翁,文喜禅师问这里有多少修行人?老翁就回答:“前三三,后三三。”很多人去猜“前三三,后三三”是什么意思,其实就是说到处都是“根、境、尘”,一切显现都是真正的法性。
“三岁便能大哮吼”,他已经明白了假、中、空三谛。也有人说“三岁”是指很小的意思,如果真正明白了本性,哪怕是很短的时间,虽然他还不成熟,还只是小狮子,他都能够发出狮子吼的声音——狮子一吼,百兽脑裂。
若是野犴逐法王,百年妖怪虚开口。
“野犴”有很多种说法,有的人说是“猢狲”,沐猴而冠,冒充法王。有的人说是“井木犴”(井木犴是水浒梁山泊108个英雄好汉里面的一个人的名字),一种像老虎的比较凶猛的野兽,但它又不是真正的狮子。有一个故事,有一只猴子,它坐在老虎背上去欺负其他的野兽,其他的野兽都被它吓坏了,它就认为自己很威风、很厉害,以为是自己的本事。有一次,它就骑在老虎背上去见真正的狮子,它想去收服狮子,结果走到狮子面前的时候,狮子一吼就把它吓死了。
“若是野犴逐法王”,如果我们遇到一些假的、完全不明白般若法的“冒牌货”,他会把真正的佛法抛弃,留下一些似是而非的好像很真的东西。现在怎么判断呢?其实很难判断的,不过有一个方法,首先看他的法理是否圆融。因为事上,我们很难判断,因为我们没有这个能力,看不出他有没有修行,只能听传说。而很多师兄们说出来的传说也是假的,因为他们也上当了,他们很真诚地骗了你。
如果你想认一个人为上师,首先要看他在法理上是否圆融,如果在法理上圆融了,然后让他来指导你修行,当自己有一定修行能力之后再去判断他。比如你去追逐法性,反反复复地体会,体会到已经似是而非的时候,你再去问他。如果他是假的,你问他,他就傻了,他知道的还没有你多。反过来,他来问你还差不多。那个时候你还会拜他为上师吗?所以要聪明一点。
比如,你故意让他讲一讲菩提心和具体法性的差别,如果他没有修行,怎么跟你回答啊?回答不了的,他只能背书,背书的话你可能比他还好。再比如,你问他怎么区分有寂?什么是“有”?什么是“寂”?你要很详细地问他一些关于认知心性的方法,当然前提是你自己有修行才问得出来,如果都没修行,你怎么问啊?如果你去修行了、去寻找了,有寂区分了很多次都区分不清楚,总是出问题,懂的人一听,马上就能知道你哪里出问题。多问几次,你就会知道这个人很厉害,这个时候,你就可以老老实实拜他为上师。
你说:“这样不行,这种可能性不大。”其实,你努力地闻思修行下去,这些公开的法门都是讲法理的,而且大概的修行方法也都有,出离心、菩提心、五加行、单空这些修法,谁都不会说是错的。说老实话,真正的修行也就是这些东西,大家都会修,你只要用心修下去就行了。如果一个人的修行方法是对的,环境也好,又有人加持,你的心一定会越来越清晰。
你说:“我要修大圆满。”你一定要先修好基础的东西,明白了以后,你就会越来越明白、越来越清楚,就会发现大圆满其实很好修的。真正要用力去修的就是前面的基础,后面的修行叫“不修之修,修而无修”。不要自暴自弃说自己不行,多得很的书籍就是我们末世修行的好处,你只要投入进去、坚持下去。
很多事情都是自己在折腾,根本不是修行上的问题。要不就是因为出离心不够,或者太变态了;要不就是虽然有出离心,但是控制不住自己,其实也叫出离心不够。既然你是为了修行,就要全副身心泡在里面去,遇到任何影响你修行的问题都要抵制。当然,修行也要有节奏,有时候实在不行就放松一下,但是要很快回过头来继续修行。
如果修一遍五加行不行,那你修五遍。如果五遍还不行,那就修十遍,反正总会行的。出离心、菩提心、空性这些东西你们不会修吗?你们听多了、讲多了,自然就会了。你们不停地去闻思,时间长了以后,身心就会慢慢地浸润进去。当然,确实需要一些好的环境和提点你的人。
找到一个提点你的人,真的需要福报,这是一个很麻烦的问题。那怎么办呢?刚才说了“去圣远兮邪见深,魔强法弱多怨害”,先不要说外界环境迫害你,你的老婆和孩子就把你搞翻了。所以,这些东西真是很难解开的一个死结。
所有的条件满足不了的时候,我们就只能去积累福报和清净业障,多做一些积累功德的事,发愿自己能够具有这样的修行环境,遇到有加持力的上师,好让我们的修行可以快一点。没有这些办法的时候,就只能硬扛。如果你说没办法硬扛,那就只能等死,所以真的没办法,只能硬扛。
还有,你可以不停地放生、布施、磕头,这些总可以做得到吧?你说:“我连这些都做不了,我要吃喝嫖赌抽,又要坑蒙拐骗偷,我还要证悟如来。”也不是不可以,你去镜子上照一照,你像这种根器吗?以前有一位恩扎布德国王,他就是这样的人,你哪一个部位像他?没办法的,普通人就做普通人的事,只能强行靠意志力去修行。
你什么都不想付出,又想即生证悟,就像你说:“我要成为富翁。”有人对你说:“那你去工作。”你说:“不,你要把钱送到我面前来。”他说:“为什么?”你说:“因为你是如来。”如来就这样被你欺负啊?这是不行的,如来会说:“你才是如来。”(众笑)
就像有人骂人,以前有人不愿意做老师,我曾经开玩笑说“你是老师”,结果他骂我“你才是老师,你全家都是老师”。现在你要是对如来说:“你是如来,你什么都要满足我。”如来会说:“你才是如来,你全家都是如来。”而且他绝对没有说错。
“若是野犴逐法王,百年妖怪虚开口”,讲法的时候,如果讲得不究竟,再多也没用。这里有两种含义:第一种,如果所讲的佛法是假的,即使讲再多,也没有用。第二种,如果所讲的佛法不究竟,修行就要很长时间。如果我们能够用最究竟的法(正见)去摄持自己的修行,那就会快很多,就会变成“旃檀林,无杂树,郁密森沈狮子住”。
“一真法界”是什么意思呢?在我们这个层面,当安住于正见的时候,周围的一切以及自己的身心全皆法性的显现,就叫“一真法界”,然后你去修行就可以了。当然,你说如来的境界才是真正的一真法界,他在“果”上已经是了。但是在我们的修行中,如果在“因”上达到一真法界,其实就是安住于法性。
因为法性就只有一个东西——“一真”,但这个“真”和前面“真不立”的“真”含义不同。这个“真”是说恰好没有一个有实的“真”,那个就是真相,所以它叫“无杂树”;其他次第性的见解都要排开,叫“飞禽走兽皆远去”;明白了这个的人,“三岁便能大哮吼”。不用修很长的时间,但也可以用“前三三,后三三”的意义来表达。如果是“二货(野犴)逐法王”,那就是“百年妖怪虚开口”。
当然,“百年”只是一个代表数字,不一定就是一百年,有可能是一百劫,也有可能是百万劫、百亿劫。比如我们认了一位上师,这位上师真的有传承,你的灌顶是真的,你和他就建立了三昧耶戒,然后你又犯了三昧耶戒,那就不一定是百年了,而是十万亿大劫,而且是在金刚地狱里面。十万亿大劫以后,你也可以解脱,所以要特别小心。
即使你认的上师是真的,要是方法不得当,你没有真正地接收到最根本的般若见,那也算“百年妖怪虚开口”,也是非常巨大的浪费,因为禅宗就是强调最根本的见解。我们现在讲禅宗的东西,那就一定要去追逐最深、最究竟的见解到底是什么。整个《永嘉证道歌》反反复复、前前后后,通过各种各样的比喻、各种各样的角度,都在讲这些。
你说:“我现在真的是很难去体会。”体会是很难,首先要理解,有了理解,才能逐渐地体会。如果没有办法快速体会怎么办呢?如前所说,要去磕头、修五加行、修单空、修菩提心、视师如佛等等,这些绝对可以真正地帮助我们非常准确、真切地体会到最根本的见解。
我们不要听到这些东西,就吓自己“哎呀,要下地狱”等等之类的。反正你修不修行都是要下地狱的,既然这样,那你就努力修,还有不下地狱的可能性。
以前有一部刘德华演的电影,他去跟别人打仗,有人说:“要打的话会输”,刘德华说:“不,我们要有信心,有信心不一定会赢,但是没信心肯定会输,干脆有信心去打。”修行也是一样,去修行不一定能够这一生解脱,但如果不修行,肯定要下地狱的,所以还不如去修。
至于修行难不难,其实根本就不在于后面的修行,而是前面能不能狠心。“我拼了,我就是要解脱,我一定要跟随释迦牟尼佛”,当你这样想的时候,所有因缘一定会朝你聚集。为什么呢?那些护法不是吃素的,因为他们都是吃素的。(开玩笑)
今天的交流到此结束,现在开始回向。
【注:文稿内容未经讲授者本人审核校对。】
- 《永嘉证道歌》第10课
- 《永嘉证道歌》第12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