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堂课总结:
序分中的:众成就,阐述菩萨功德。在阐述菩萨功德时,需要从两个方面去讲述:一、明示现成佛;二、明权实二德。菩萨成佛的十二功德相,上堂课讲完了“明示现成佛”的最后一相:入涅槃。在佛陀圆满传法之后,和娑婆众生因缘时尽,会示现涅槃。这并非是佛陀还会有生死,而是与当时当地的众生化现之缘穷尽的原因,如水清时月现,水浊时月隐一般,佛陀本身不生不灭。即是是这样,佛陀入灭也会利益众生,于小乘人,可使其深明无常,从而消除人我诸漏,于大乘人,可使其明了本无生死,“植众德本”。
上堂课还开始学习“明权实二德”,说菩萨明了幻化,可以在十方世界幻变无穷,广济群生,且不生骄慢,愍伤众生。
这堂课内容:
继续讲解菩萨功德。
菩萨经典,究畅要妙。名称普至,道御十方。无量诸佛,咸共护念。佛所住者,皆已得住。大圣所立,而皆已立。
对于菩萨之法究竟通达,叫做“究畅要妙”。以此缘故,而能善巧说法,滔滔不绝。
“名称普至,道御十方”,指诸大菩萨的利他事业极其广大兴盛,无论化现在哪里都有大名闻,名声传遍整个世界。与会菩萨作为群生大导师,能引领十方有情趣入安乐之道,步入解脱、成佛之途。
“无量诸佛,咸共护念”,指菩萨修行悟入佛境界,因此为无量诸佛同共护念。“佛所住者,皆已得住”,即菩萨内证同于诸佛,诸佛住于真如而行,菩萨亦如是而住。“大圣所立,而皆已立”(大圣指佛),即法界、诸度为诸佛建立的圣法,菩萨亦如是建立。
诸佛施设的无量圣法,统皆归于深广二要中,深即法界、广即诸度。法界即是诸法源。“界”,解释为因。这里面的秘密非浅识所能测知,故称为“深”。悟道,即是悟此本性;成佛,为证此本性。万法皆从此源流出,随迷惑缘则变现六凡不清净显现;随悟净缘,亦现四圣清净显现。离此本源则一无所有,故谓之“万法同源”。
总之,“甚深”是指根源或本体,以本有如来藏性,而能成佛;“广大”就是由此本性发出无量波罗蜜多妙行(即普贤行海),以此而回归法界,证入不可思议解脱境界。佛法归纳起来,就是“法界、诸度”。三世诸佛是如此建立妙法,菩萨亦如是建立,因此说“大圣所立,而皆已立”。
如来道化,各能宣布。为诸菩萨,而作大师。以甚深禅慧,开导众生。通诸法性,达众生相,明了诸国,
“如来道化,各能宣布”,即诸菩萨对于如来教化众生的妙法,都能如实开演,所以说法等同于佛。“为诸菩萨,而作大师”,即能行持如佛般的教化事业,为诸菩萨作大导师,引导菩萨成佛。
“以甚深禅慧,开导众生”,佛法修证,广说有无量,略说不出定、慧二字。
“开导众生”,是指众生的心不是落在昏沉中,就是堕于妄想里。这样脱离了本位,就做迷梦了!所谓开导众生,就是要止息他的散动、昏沉,使他回归到寂照不二的本具心体上。
“通诸法性,达众生相,明了诸国”,一切法的自体(本体)叫做法性。如桌椅板凳、山河大地、男女老少这些相,并无自体,若有自体则是实法了。就像梦境中变现的种种相,全无自体,因为这些唯是心变的。
《起信论义记》云:“法性者,明是真体普遍义……通与一切法为性。”离本性则无任何法,若一法有其独立自体,则存在于本性之外,与本性无关,又如何是此法的法性呢?因此诸法并无自体。比如问:身体有没有自体?身体是本性外独立存在的法吗?事实上离了本性,身体的眼耳鼻舌等无一能够独立运行。
我们凡夫迷而不觉,误以为心外有法。其实,本性一旦消失,则法界一切法将顿时断灭无有。这些法实际是本性随缘而现的相,怎么会有自体呢?原先根本没有“它”,本性随因缘而变出“它”来,当然“它”没有自体。因此说诸法无自体,以本性为体,即从本性现起诸法,故说以性为体。
所以华严宗认为真如有“不变”、“随缘”两种义,如同金体与金器,金子的体随缘变造千差万别的金器,如金盆、金碗等。无论它变造成哪种相,金子的体性始终不变。又如水体随着风的因缘,现起种种差别波相;虽然变现种种波相,水体始终不变。如是,真如随染净因缘,现起染净相,这是“随缘义”。虽然随缘变现诸相,本体始终不变,这是“不变义”。比如由因缘而变现种种心态、行为、事件,本体却从未变动;本体恒无变动,却又能随缘现起诸相。就像我们无始以来已经起过无数变化,而这些都只是相上的变化,本体并无改变。
大体而言,因缘分为迷染缘和悟净缘二种,这是由迷、悟而分成两段。本性虽是一样,受用上却有天壤之别。真心随迷惑因缘,则出现杂染相,也即无而现的妄相、客尘相,由此现前轮回迷梦。二是随悟净因缘,即明悟本性,而能净除错乱,因此本有的清净便得以显发,由这悟净的因缘而显现四圣法界。总之,染净万法的本源就是指这个真心。
“达众生相”,指了达众缘所生诸差别相。了达法性,叫得了根本智。之后起差别智,了达缘起千差万别的事相。度人要开差别智才行。对各个人的状况、对缘起上如何运转都了达,才能顺应机缘巧设方便而利益群生。“明了诸国”,指对于国土清净、污秽的种种差别相都透彻明了。
总之,“通诸法性,达众生相,明了诸国”是指与会菩萨圆满了根本智及差别智,故能成熟众生、庄严国土。
- 《佛说无量寿经》第18课
- 《佛说无量寿经》第20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