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缘起因
现在讲大缘起因,这个因表面上看起来很简单,它告诉我们,世界上任何一个事物都绝对不可能是独立、唯一、不变的,而一定是由两个以上的东西观待、组合而成的。其实最根本的大缘起因是:所有的东西一定要依靠我们的心而成立——这是最厉害的大缘起因。有什么东西能离开我们的心而成立呢?如果没有,那么大缘起因就成立了。
从唯识的角度来看,外界所有的显现一定要依靠心而成立,心与显现就是一对观待——这个理论可以破掉一切!比如我们经常觉得虚空破不了,难道虚空不依靠我们的心成立吗?当我睡着了,心停下来的时候,虚空去哪里了?
(听众提问:梦里的虚空怎么破?)
梦里的虚空也是你意识的显现,它也是依靠心而成立的。有人会说:“现在我家厨房橱柜里的虚空,我看不到它,所以它不依靠我的心成立。”其实不是的,它还是依靠你的心而成立,因为你要去想象家里的橱柜是什么样的。当然,想的东西跟事相是不同的。至于事相——你拉开橱柜门去看的时候,它就在你眼识里面成立了(眼识也是心)。所以没有什么东西不依靠心识而成立,这是最根本的大缘起因。
当然,关于大缘起因还有很多其他的说法,这本书上(指中《中观总义》)从四个推理来阐述了大缘起因:
第一:一切有为、无为法的自性都是观待因缘,或者是假立的,没有一法不观待因缘。
这个推理很容易理解,“因缘”的意思就是组合的、观待的。一切事物都是如此。比如刚才说的虚空,它观待什么成立?我们现在不从“观待心而成立”这个角度去说,因为这个理证太厉害了,一下把什么都破完了。梦中的虚空、想象的虚空都是观待心,我们现在不从观待心这个角度去说,(听众答:观待障碍。)对了,虚空一定要观待障碍,否则没办法成立虚空。
以前我们经常在网上讨论虚空的作用和本体的问题,比如这个杯子在没装水之前有一个空间,然后把水倒进去,它里面的虚空就没有了。但有人说:“不是的,你倒水进去的同时虚空就在发挥作用,没有虚空,水就装不下去,它能装水恰好证明了虚空的成立。”这个问题怎么解释?
其实是这样的,杯子没有装东西之前表现不出它的容纳性,这时候它的容纳性不成立,而装了东西之后就没有容纳性了。虽然说装水的时候实现了它的容纳性,但这个容纳性不是无尽止的,它装满了就没有容纳性了。《中论》第二品里面关于“去”和“去者”二者关系的推理就可以用来破虚空,它用的方法就是大缘起因。
(听众:没装水的时候,杯子的容纳性没发挥作用?)
是啊 ,它没发挥作用,你怎么能说它有容纳性呢?
(听众:但是倒水进去它就发挥作用了。)
它已经发挥作用,但是它不能再发挥了。
(听众:把水倒掉,它又能再发挥作用了。)
倒掉之后,它没有装水,怎么能说它有容纳性呢?
我这个说法不是狡辩啊,《中论》里面的辩论就是这样说的,它说去者还没有去之前,你不能说它是去者;而它一旦去了以后,就已经不是去者了。这是龙树菩萨教的,很多人学到这里都想不通,觉得这个完全是狡辩。但是从“绝对”的观念去分析,结论就是这样的;如果从我们平时习惯的观念去分析,那就会想不通。这是破虚空的一个方法,用的是大缘起因。
没想通是吧?回去慢慢想,读过《中论讲记》的师兄应该能够想通。索达吉堪布和慈诚罗珠堪布都讲过《中论》,它一共有二十七品,其中第一品《观因缘品》、第二品《观去来品》、第十八品《观我法品》这三品特别重要。先把这三品读完,把逻辑规律掌握了以后,其他二十四品读起来就很容易。《中论》主要以大缘起因来解决问题,《中观庄严论》主要是讲离一多因,它们用的因虽然不一样,但达到的目的都是一样的——证明一切现象都没有实质。
曾经有人来跟我说:“我已经认同所有现象都是没有实质的,你不要再说了,你教给我一个方法来让它实现吧!”(基本上你们都会这样想的。)然后我教给他的方法就是:你再多想一想吧!(众笑)中观的方法就是这样的,要么反反复复去思考,要么你就去修前几天讲的“四夺”,感受现象的虚幻性。
对这些逻辑推理反复思考,我们的心会越来越相信现象的虚假,这种相信跟概念上的相信差别很大。你说你现在体会不到它们差别很大,那是因为你没有想那么多。你可以去问那些学了几年的师兄,我不相信他们在禅定里面体会到多少如梦如幻,因为他们表现出来的不像是那个样子。但是他们反反复复搞这些“无聊”的理论,然后慢慢就被“洗脑”了,再也没办法相信事物是真实存在了。所以反复思维就会有作用,索达吉堪布和慈诚罗珠堪布也讲,中观的初步修行方法就是思维。
当然,思维到一定的程度,有些人就进行不下去了,这时候就要去感受。但是中观四步的第一步——“抉择空性”越熟越好,现在讲这些理论都是为了第一步抉择空性。虽然我们在概念上好像可以理顺,但要反复问我们的心:真的相信现象是虚假的吗?其实不是很相信的。你们可以去观察一下自己的感受,如果真的相信的时候,你就会产生直接的感受:“哇!真的是哦!它显现出来又没有实质,真的像水中月、镜中花一样!”哪怕仅仅是思维,都会造成这种结果。造成这种结果之后,在这种虚幻感里面保持下去,这就是修单空。最初的单空修行就是这样的,没那么复杂。
那么修禅定是为了什么呢?禅定修得很好,心很静定的时候,你就可以把这种虚幻感保持得很长、很深刻,这就是止观双运。这是真正的修行,我肯定不骗你们,我若骗你们就肯定落入那口锅!
第二个推理是:“有自性成立,还需要观待因缘,自相矛盾”。“自性成立”就是说一个东西有自己的本体,它的本体是独立、唯一、不变的。我们找不到这样的东西,什么东西都是由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东西合在一起组成的。而且如果去分析它的组成部分的本质,你会发现它的组成部分又是由更细小的东西合成的,每一个因缘都没有实有的本体,一直不停地找下去就变成了离一多因。
所以说大缘起因融合了所有的因,称为“因王”。缘起发生的过程中,分析因和果的关系就是金刚屑因、破有无生因、破四句生因;分析缘起的每个支分的本体就成了离一多因。世界一定是缘起的,所以是性空的——这就是大缘起因,这是对五大因的总结。
大家虽然是听了这些东西,但作用不会很大的。我也知道作用不会很大,但我还是要说,大家还是要去看、要尽情地辩论,错了就要改正。反复争论,你的见解就会越来越纯,到后面就会产生感受。产生了对外境的虚幻感的话,附于外境上的贪嗔痴慢疑就会逐渐脱离,由此而生起出离心。
我们生不起出离心,就是因为离不开世俗上的很多东西。举个例子,我以前很喜欢宝马车,如果我通过修行感觉到它如梦如幻、完全是我的心捏造的一个假象,这个时候我可以继续使用它,但是我绝对不会再为它欢喜为它愁了。它消失了就如同一个梦幻消失了,我的心不会纠结、不会痛不欲生——“我那时候为什么没看好啊,钥匙为什么会掉那里呀,保险也没买好……”不会这样的。一个梦消失了,再买一辆新的,又一个梦生起了。
系缚在外境上面的心念减少了,这就是出离心。看见其他的生命为虚假的东西而贪执的时候,你就会生起很深的悲悯,希望他能脱离这种贪执——这就变成了菩提心,所以思维也会产生非常大的作用。如果思维得很深,那种虚幻感就能让我们产生很多很多关于佛法的美妙体受。
但我们为什么学了半天都没有什么反应呢?就是因为落于表层的概念,一晃就过去了,没有让心对这个概念产生直接的体受。其实思维也能产生体受,就算你说你不是思维性的人才,但是你按照前段时间我们讲的观想方法(用光去射等等方法),也会产生这样的感受。甚至禅定中也会产生这种感受,比如你看着前面的花入定了,慢慢地前面的花就会变得模糊。
但是,如果你没有对中观理论的认知,你会认为那只是视觉变模糊了而已,当你从定中出来以后,会觉得现在看到的才是真的,刚才的模糊是假的。所以没有知见的禅定是没有办法训练成单空的有境智慧的。
或者,虽然也认为这些现象是假的,但是陷入了由禅定产生的某个状态里面,那也没有办法解脱的。实际上是心系缚在一个定的状态里面,这个定可以分成初禅、二禅、三禅、四禅、空无边定、识无边定、无所有处定、非想非非想处定,也不得解脱。
但是如果心里有了单空的知见、有个无实的执著,那么起码会摆脱外境,会觉得一切外境都是由心现。然后心又反观显现外境的心是什么,当发现这个本质是什么的时候,好啦,他没办法不解脱!发现本质了,身心相续逐渐被本质所融化的时候,那是真正的解脱!不受任何的心以及心所产生的现象的系缚,那就是所谓的“大自在”。产生了这种“大自在”以后,相应的功能自然会有的,一地至十地菩萨的那些功德都会逐渐产生。所以空性的训练有很大的作用。
我老是离开书本讲很多其他的东西,你们烦不烦啊?烦的话,我就照本宣科讲一遍好吗?照本宣科的讲法有很多。其实要我照本宣科,还不如你们自己回去读书。这本书你们已经学过了,我再照书的话就没什么意思了,书上怎么说的你们自己看就行了,不懂的大家讨论一下。而我是把我对它的理解跟大家交流,这不是传法。
有人对我这样的强调已经生起反感了:“你老是这么强调,做贼心虚!”我为什么要强调呢?因为不能不强调,很多虎视眈眈的攻击,他们很希望我什么时候犯错误。我这个想法好像很邪恶,我也在想是不是我自己小肚鸡肠去揣度别人——有可能是这样的。但即使是小肚鸡肠,我也要小肚鸡肠一把……说心里话,我真的不是在传法,我只是跟大家一起搞交流,你可以听可以不听,有用的就听,不听拉倒,没什么关系。我们交流佛法,我能帮到你,我很欢喜;帮不到你,那也没啥,我又不收钱。这很现实,这种不亏本的生意都不做,真笨!(众笑)
——摘录并整理自《中观总义》略讲第2课
【注:本初稿内容暂未经讲授者本人审核校对。】
- 掌握能破之大缘起因(下)
- 意识的分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