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讲义】
上堂课总结:
上堂课说到讲经需要弄清楚经书的“五重玄义”,分别是“释名、辨体、明宗、论用、判教”。先讲清楚“判教”,是为了说清楚后面的两位大德对《佛说阿弥陀经》的“五重玄义”之诠释。
判教的意义在于清晰典籍或者宗派对于次第佛法和究竟佛法的理论诠释和实践方法,也就是各种各派对于二谛、对于理论和实践、对于共同和不同的区分与融合。与汉传佛教来说,天台宗教义是非常齐备的,判教也非常圆融,但可以后来在“会昌灭佛”中遭到打击,传承受创严重。
对于汉传净土宗来说,对其教法的宗旨和行持都具备信心,故而在各种判教中都能够自圆其说。
这堂课内容:
华严三时五教:三时五教的判释,肇始于华严初祖杜顺大师,集大成于华严三祖贤首国师,兹分述如下:
一、三时:时间维度的判属
《华严经·如来出现品》云:“譬如日出于阎浮提,先照一切须弥山等诸大山王,次照黑山,次照高原,然后普照一切大地。日不作念:‘我先照此,后照于彼。’但以山地有高下,故照有先后。如来应正等觉亦复如是,成就无边法界智轮,常放无碍智慧光明,先照菩萨等诸大山王,次照缘觉,次照声闻,次照决定善根众生,随其心器示广大智,然后普照一切众生,乃至邪定亦皆普及,为作未来利益因缘,令成熟故。而彼如来大智日光不作是念:‘我当先照菩萨大行,乃至后照邪定众生。’但放光明,平等普照,无碍无障,无所分别。”
此段经文以譬喻的手法,显示如来始从成道,终至涅槃,先后说法之次序。这种次序乃法尔自然,非有意之安排。贤首国师依之将释尊的四十九年说法分为三时(亦即三期)即:日出先照时,日升转照时与日没还照时,分述如次。
1,日出先照时:
太阳初出,尚未越过地平线,阳光上射高山之尖端,以此喻示释尊初成正觉,将自证境界全盘吐露,所能接受此最高真理之学生,皆法身大士(圆初住以上的菩萨)。《华严经》直畅佛的本怀,因果该彻,事理圆融,号称无上根本法轮,是佛教至极之理论。
2,日升转照时:
《华严经》末会已有二乘在座,但于此高深佛法有若聋盲。释尊应机重拟教学内容与方法,大似暂关大学、先办小学。又如太阳渐渐上升,阳光朝下辐射,平原幽谷莫不蒙照;下中上三根弟子,悉在如来智慧光明照烛之下,深得法益,此是第二时的特质。
日升转照时又分初中后三转(三转法论),初转时说生灭四谛十二因缘,教化声闻缘觉,在五教中称为小教。中转时建立八识二无我,三性三无性,包括唯识法相宗与法性宗,在五教中称为始教与终教(五法:一名、二相、三分别、四正智、五如如。三自性:遍计所执性,依他起性,圆成实性。八识:眼识、耳识、鼻识、舌识、身识、意识、第七末那识,第八阿赖耶识。二无我:人无我、法无我)。后转时特为一类根机猛利弟子,直指当人现前一念心性,以性夺相,双遮(破)空有,在五教中称为顿教。
3,日没还照时:
末后一期之佛法,如《法华经》,于有学无学诸声闻弟子,一一皆授记成佛。《涅槃经》扶律谈常,为学佛者最高之造诣。末后一期佛教,比如太阳落时,低至地平线,阳光向上辐射,还照高山,与佛初成正觉所说之教法,独被上根众生无二无别。在五教中,以华严、法华同为圆教。
三时佛教各有特色,先照时称为无上根本法轮,转照时称为依本起末法轮,还照时称为摄末归本法轮。与五教判分亦具对应关系。
净宗正属日出先照时,因为华严末后一著,乃普贤菩萨以“十大愿王”劝进华藏海众,导归西方极乐世界。上根利智直下承当,发愿求生;钝根众生如聋如盲,杜视绝听。释尊以大悲普度之心,于第二日升转照时,专说“净土三经”,以念佛法门普应三根,俾令有缘众生往生净土,究竟成佛。又于第三日没还照时,在法华会上,重申净宗,追溯两土世尊因地历史,劝勉大众念佛求生极乐世界。证知,净宗念佛法门条贯三时,重重宣演,只是众生根机不同,致有隐显之别。
二:以内容分五教判释
华严五教:小、始、终、顿、圆,与天台八教有同有异。华严判教是在继承天台判教基础上,面对禅宗鼎盛、法相宗异军突起的状况,所建构的新的判教体系。以成华严宗之五教十宗(天台设化仪四教,华严相应立十宗),从内容到形式,似比天台判教来得完备。兹分述如次:
1、小乘教
不堪听受大法者所受持的教门,但说人空,不明法空,纵少说法空,亦不明显。但依六识(只承认六识,不信有第七末那识与第八阿赖耶识)三毒(贪嗔痴),建立染净根本。但证我空之理,但了分段生死。相当于天台四教中的藏教。
2、大乘始教
大乘之初门,未尽大乘法理,故名为始。未示一切众生皆有佛性之义,包括空始教与相始教。前者强调诸法无自性空,后者不许定性阐提成佛。所说则广谈法相,少及法性。以依生灭八识建立生死及涅槃诸法。相当于天台四教中的通教。
3、大乘终教
大乘终极之教门,言定性声闻、无性阐提悉当成佛。于中少说法相,多说法性;虽说法相,亦会归性。以依如来藏八识,随缘建立诸法。此教真俗二谛圆融,即台宗圆教双照义,相当于天台四教中的别教。
4、顿教
速疾顿悟之教门,此教明一念不生,即名为佛,不依地位渐次而说。于中不说法相,唯说真性。生心即妄,不生即佛。顿超佛地,不必经历三大阿僧祇劫,故名为顿。此教离一切相,即台宗圆教双遮义。顿教在天台化法四教中未及安立。
5、圆教
圆满具足之教门。总一法界,性海圆融,缘起无碍,相即相入;帝网重重,主伴无尽;于一毛端现宝王刹,坐微尘里转大法轮,故名圆教。此即台宗圆教遮照同时义。
净宗在五教中,正属顿教与圆教所摄。净宗念佛法门,信愿持名,即得往生净土,一生成办佛果,疾超速证,非渐教迂回屈曲可比,故为顿教所摄。
净宗亦属圆教。莲池大师于《弥陀疏钞》中,广引净土经典文句,佐证全圆之华严玄海,在净宗经典中具足无遗。
莲池大师概括为十点,说明净宗与华严无二无别:
1、无情说法同,2、一含无量同(一即一切、一切即一),3、不动周遍同,4、见闻获益同,5、八难顿超同,6、出生无尽同,7、双垂两相同,8、教主法身同,9、不可思议同,10、顿齐佛境同。上述十种具体内容,恕不详引。净宗属圆顿之教,祖师大德多有阐述。吾人应于此判属,谛信不疑。
净宗亦复兼通前三教,净宗念佛法门在小乘教、大乘始教与终教中,或显说,或隐说,唯愿善根成熟众生念佛求生,速成无上正等正觉。表证释尊无尽的悲心,净宗念佛法门的广大圆满。
综上所述:在天台判教与华严判教的体系中,净宗占有核心之地位,顿速圆融,称佛本怀,乃一代时教之指归,方便中第一方便,了义中无上了义,圆顿中至极圆顿。九界众生离此门,上不能圆成佛道;十方诸佛舍是法,下不能普度含灵。诚哉确论。
【此文稿为初打内容,未经仔细校对,强烈建议结合音频阅读】
今天是《佛说阿弥陀经》的第二堂课,上堂课还没有正式讲到经文,今天能不能讲到还不确定,也许下堂课会讲到经文。如果还没有讲到,我都不原谅自己了。
今天我们继续讲“五重玄义”,即每一本经文所具备的五种意义,“玄义”是深奥、幽微的意思,汉传系统讲经要讲清楚经书的“五重玄义”。
五重玄义:
一、释名,即要说清楚它的名。
二、辨体,即要辨清楚它的体,也就是它的理论的根本究竟点是什么,是大乘的,还是小乘的?大乘里面是显宗的,还是密宗的?
三、明宗,即要清楚它修行的根本路径在哪里,用的是什么方法,比如,禅宗就是直指人心、见性成佛;密宗可以修气脉,也可以修大手印、大圆满。
四、论用,即这本经书能起到什么样的作用,主要是让人当下成佛,还是建立一些因果观念,又或者是明白一些理论的特点等等。比如,《阿弥陀经》虽然是大乘的,但它属于净土,它是为了让你往生西方极乐世界;而这本《大圆胜慧》,它的作用是让你这一世要成佛,而且要修脱噶;《大圆满心性休息》讲到彻却这个层面,我们要明白它只是让你修彻却,也能即身成佛,但没有脱噶这一部分。
也就是说,论用就是要达到什么样的级别、什么样的结果。我们刚才已经说了,如果是学净土,就要去往生;如果是学大圆满,就要即身成佛;如果是学禅宗,你要明白心性;如果是学《百业经》《贤愚经》,你要搞清楚因果。
五、判教,判教应该是辨体、明宗、论用的一个集中,判教的意义非常深刻。你把释名、辨体、明宗、论用弄清楚了,你去判别它就叫做“判教”,其实应该这样理解。为什么要判教呢?判教时立了一些标准,佛陀讲法时并没有说哪部经属于什么,他不会跟你说这些东西,他是应对当时的情况说的,或者是做一些表率,为后世做准备。他并不会根据某一个时期、某一种文化,或者某一个教派做具体的区分。
但判教就不是了,它要把佛陀讲的法义用后世所立的规矩去判别,看它究不究竟。比如,天台宗、华严宗、唯识宗都有它们自己的规矩。其实不能用“规矩”这个词,应该是立了一些级别、阶梯、次第。然后我们去判定它,当我们拿到一本经书以后,就要根据所立的级别、次第,以及教理的不同阶段,去判别这本经书属于哪个阶段,是哪个层次的教言或者是教导系统,这就叫做“判教”。
也就是说,判教就是判别这是小乘的教、大乘的教,还是密宗的教,或者是每个时期佛陀不同的教言划定在哪些范畴,这些范畴是阶梯式上去的。我们拿到一本经书,就要去判别它是哪个范畴的、它属于哪个阶层?这叫做“判教”,判教很重要。
上堂课总结:
上堂课说到讲经需要弄清楚经书的“五重玄义”,分别是“释名、辨体、明宗、论用、判教”。先讲清楚“判教”,是为了说清楚后面的两位大德对《佛说阿弥陀经》的“五重玄义”之诠释。
上一堂课我们讲了天台宗的判教,以及五重玄义每一重的含义是什么,同时把最后一个判教也拿出来先讲了。为什么要这样做呢?是为了说清楚蕅益大师和道源法师对《佛说阿弥陀经》的判教,所以我先把判教的观念跟大家解释清楚。没想到判教要讲那么久,但其实这也是基础知识,大家了解了,对以后读经书非常有用。
判教的意义在于清晰典籍或者宗派对于次第佛法和究竟佛法的理论诠释和实践方法,也就是各宗各派对于二谛、对于理论和实践、对于共同和不同的区分与融合。
判教的意义在于,清晰典籍或者宗派对于次第佛法和究竟佛法的理论诠释和实践方法。同时,判教建立的各种各样的系统理论,实际上是各宗各派对于二谛、对于理论和实践,以及对于佛陀每个宗派共同和不共同之处的区分与融合。
这很重要,藏传和汉传都有。藏传的“四部要义”,分起来挺复杂,比如宁玛派,要讲九乘佛法。“九乘”就是九个层级,每个层级都有自己的一套理论。当你拿到一本书时,就要看它属于九乘里的哪一乘。宁玛派的大圆满是九乘之巅。如果是大手印的,你就知道它属于第八乘。这就是判教,即拿到一本经书时,你就依据某一个宗派的判教理论去进行判定。
判教对于我们系统地、具体地理解某一本经书,会起到很大的帮助作用。什么叫做系统地理解呢?如果你不熟悉判教理论,有可能遇到这种情况:这本经书是这种说法,另一本经书是另一种说法,而且这两种说法有可能是冲突的。但是,如果你学了判教,真的理解了这些理论,不管是天台宗的判教、唯识宗的判教、还是华严宗的判教,你拿来一看就知道它是这个范畴的说法,跟另一个范畴可能不一样,它有它的具体意义。那时候你就知道怎么融合了,知道它们的冲突是怎么回事。不然你就会觉得佛陀的说法有矛盾。
比如世界观的不同,佛陀对小乘人说,地狱在须弥山下的香水海下面。而对大乘人说,地狱和我们这些地方是一样的,完全是空性的。讲密宗时又说,这个世界根本就不是我们现在这样的世界,而是到处都是净土。这样的话,表面呈现出来的世界都不一样。
刚才说了地狱,再说表面的世界。我们现在表面的世界所呈现出来的就是地球、日月等等。我们通过一些科学的认知手段,比如射电望远镜、宇宙飞船,明白了宇宙大概是这样的。如果到了阿罗汉很流行的时代,他们看到的世界就是须弥山、东胜神洲、西牛贺洲等四大洲。如果是八地菩萨,他会说这里就是释迦佛的净土,漂亮得很。如果是一个修脱噶的成就者,对他来说这里就是普贤菩萨的净土。
那到底是什么呢?你去看不同的经书,就会知道这些是不冲突的。通过判教,你就会知道,原来说须弥山是针对小乘说的,说这个地方是时轮金刚的刹土,这是针对释迦牟尼佛这个教法说的。还有同等级的普贤菩萨,其实世界是可以光光互融的,每一层的理论理解都不一样。这就是判教的意义,我们会明白佛陀说的法,不但不会误解他,认为他的说法是矛盾的,同时还会觉得他非常善巧,对不同的人说不同的法。
作为人,我们总是会问:“到底什么是正确的?”从真正究竟的层面来说,就是法性。至于显现,针对不同的人会有不同的显现。这就是最究竟、最高级的教法,叫圆顿教。但圆顿教对一些人是不适用的。比如,你对一些头脑非常不发达的人说,这是空性的,这个世界是可以互融的,他完全不会理解。不要说多了,现在你去跟那些学科学学痴了的人讲佛法,他也绝对不理解你。
我之前去英国就遇到过这种情况,当时我跟大家聊到量子力学中的“量子纠缠”,以及观察量子力学的“测不准原理”,证明世界没有确定性。我本来是想用量子力学的这两个理论来证明这个世界不是实有的。当时有一个英国牛津大学的汉人博士,他说:“你说的量子力学肯定不对。”我一听:“啊?我不是不对,我是完全不懂,我只知道这么一个结论,测不准原理和量子纠缠你同意吧?”他说:“是的,我同意。”我说:“我只需要这两个理论就行了,量子力学我真的不懂,量子力学讲起来普通人就是不懂。”当时他不承认我的这个结论,他说:“因为你不懂量子力学,所以你用量子力学这两个理论来说这个世界不是实有的,那是不对的。”
我就跟他在那里争论,差点唾沫星子把现场给淹了,他还是接受不了。我就告诉他:“我根本不懂量子力学,怎么可能懂呢?量子力学你懂,但那两个结论你要承认嘛,我只要这两个结论就行了,我想用这两个结论来证明世界不是实有的。”他还是说:“你怎么能证明了?”所以,你不要认为他是非常厉害的大学的博士生,头脑就很活跃,不一定。他真的就是不理解、不承认。
因此,佛陀针对不同的人说法,他也会很善巧,没必要跟别人形成不必要的争论。如果你去跟牛争论哪里的草好吃,那真的没办法争。你只能跟他说一些他那个层面能理解的东西。几千年来佛法为什么会形成那么多教派,其实也是因为文化的不同、人根性的不同、理解方向的不同。所以,判教非常必要,也非常有意思。
以汉传佛教来说,天台宗教义是非常齐备的,判教也非常圆融,但可惜后来在“会昌灭佛”中遭到打击,传承受创严重。
天台宗是汉传佛教中教义和修行最齐备的教派。它的判教也非常圆融。大乘有八个教派,说到教义必提天台宗。提到汉传佛教,我们经常都会说禅宗有多厉害、净土宗有多神奇,其实它们的理论基础大量来源于天台宗。
有人会质疑:“怎么可能呢?禅宗的理论是不立文字,直指人心,它根本就是来源于达摩祖师,最初是四本《楞伽经》,后来到了六祖是《金刚经》。净土的来源是净土三经,怎么会和天台宗的教义有关系呢?”
其实不然,当你去论证《楞伽经》的经义到底是怎么样的,以及《佛说阿弥陀经》的理论是不是能成立时,你就一定要走到那些基础的理论上去。而你走到基础理论上时,那就到了天台宗,你就必须学习天台宗系统的理论基础。所以,提到天台宗,就会认为它的教义非常齐备,它的修行次第(比如禅修)也是一层一层上去的,释禅波罗蜜、大止观(摩诃止观)、小止观都非常系统、次第。
可惜唐武宗灭佛(会昌灭佛),天台宗的传承遭到了沉重打击,很多大师们的书籍都被烧了,那些有修行经验的学人,他们的东西再也传不下来了。这个打击很厉害,甚至导致此后的佛教从低层面到高层面的系统理论和修法消失了。我们没办法,要么就直指人心,见性成佛;要么就一句“阿弥陀佛”念到底。
那么,“直指人心,见性成佛”好不好啊?当然好啊!但你要实现才好。一句佛号念到底去西方极乐世界好不好啊?也好啊!但你要念得下去才行。为什么有信愿、一句佛号念到底,就可以去阿弥陀佛的西方极乐世界?你要有理论基础才行。人不可能一上来就都是很好的根性,马上就能直指人心,见性成佛,或者马上有信心、有资粮把一句佛号念到底,不行嘛。
但是,让这一切成立的理论以及次第的方法被摧毁了,或者只剩下干巴巴的书本在那里,具体能实现这些书本教义的成就者已经没有了,也就意味着灯传不下去了,这就恼火了。偶尔有一两个成就者根本成不了气候,因为天台宗的修法以及教义要齐备地传承下来,必须要有一群人长期被人天供养,既能修行,又能搞学问,又能传播,这样才能传承下去。
但是,我们国家几千年的政治形态和文化形态很难做到这样,特别是在会昌灭佛以后就更不行了。佛教教义只被很少一部分人(那些大德)掌握,而且影响范围非常小。即便如此,后期很多学禅宗、净土宗的大德对天台宗的教义都掌握得很好,比如蕅益大师等明朝四大长老,都对天台宗的教义掌握得很好。
所以,判教非常重要。但我们国家的文化传统对佛教的伤害也很大。说老实话,佛教在我们国家从来没有成为过主流思想,你看中国有哪一个大朝代把佛教列为国教?没有的。即使是唐朝,佛教那么发达,它的国教也是道教。为什么呢?因为皇帝姓李,虽然道教的创始人不姓李,但它被认为的祖师是老子,叫李耳。当时认为君权神授嘛,唐朝皇帝为了拔高自己,以及整个家族伟光正的程度,就硬把自己跟老子——李耳拉上了关系,认了老子为祖先。所以,唐朝的整个文化主要还是以儒家为主。
再比如梁武帝,有人说梁武帝是菩萨皇帝,实际上不一定。“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说的就是梁武帝那个时代,到处都是寺庙。现在四川的山里经常会发现一些寺庙、石刻,都是梁武帝那个时代建造的,那时候全民信佛。即使那时候,佛教都没有成为国教,不像不丹、以前的西藏那样,成为国家所承认的宗教,都只有一少部分人信仰。
因此,你要让一个文化系统里面的人,皇帝信仰,下面的百姓也信仰,大家都来供养一个次第修行的庞大僧团,那是不行的。那怎么办呢?我们这个民族就留下了实践性的精髓——禅宗和净土,要么直指成佛,要么往生西方极乐净土,不用讲那么多深邃的理论。但实际上我们不能完全这样想,那些行为上看起来很简洁的东西,实际上蕴含着庞大、深邃、玄奥的理论。汉传净土宗简单的一句持名念佛,它的宗见就是这个,但它最根本的体是以大乘实相为体,并且说自己是圆顿教。
对于汉传净土宗来说,对其教法的宗旨和行持都具备信心,故而在各种判教中都能够自圆其说。
对于汉传净土宗来说,它对自己的教法、宗旨、行持都特别有信心,在各个判教系统里面它都能自圆其说,说自己是最高级的。判教就要有次第、有层级嘛,它认为自己就是最高级的——圆顿教。
《佛说阿弥陀经》这本经里面有五重玄义,上堂课我讲了很多判教的方法,然后讲了两位大德怎么对《佛说阿弥陀经》进行判教,它是属于哪个层级、哪个系统的教法。
接下来我们继续学习判教,今天要学习华严的三时五教和十宗,它把佛陀的教法分了三个时期,从内容上分了五类教法,从宗派上分了十个宗派,以这样的方式来判教。
华严三时五教:三时五教的判释,肇始于华严初祖杜顺大师,集大成于华严三祖贤首国师,兹分述如下:
华严三时五教,从杜顺那里开始,这些大师的名字大家稍稍记一下就行了。如果你想详细了解,就去搜百度仁波切或者谷歌仁波切,一搜杜顺,有关他的各种各样的介绍就出来了。大家去看一下就好,有时候别太当真。因为每一位法师或者每个时期的文化人都去介绍他,而且都是根据个人的理解和个人的修为去判断。如果像经书判教那样去判断他们,各种各样的说法不一定准确。我们明白华严宗的初祖——杜顺大师是一个位不起的大师就行了。
“集大成于华严三祖贤首国师”,这是一种判教的方法,他是怎么判的呢?我们来具体学习。首先我们来看三时判教,他把佛陀讲法分了三个时期:第一个叫“日出先照时”;第二个叫“日升转照时”;第三个叫“日没还照时”。其实就是初期、中期、末期。佛法出现就像太阳出来一样,曙光初照时照了些什么,日当正午时照了些什么,夕阳西下时又照了些什么。
一、三时:时间维度的判属
《华严经·如来出现品》云:“譬如日出于阎浮提,先照一切须弥山等诸大山王,次照黑山,次照高原,然后普照一切大地。
佛法出现就像太阳出来一样,那时候的世界观是这样的,即对世界的认知是,先照须弥山等很多大山,接着才照黑山,然后照高原,最后再照一切大地。
日不作念:‘我先照此,后照于彼。’但以山地有高下,故照有先后。
太阳并没有说我想先照哪个,后照哪个,太阳是普照。即在佛陀那里是平等的——佛光普照,但由于众生的根性不一样,障蔽的程度不一样,佛陀的光辉、恩泽能否利益到他们,是由各自的业缘造成的。
如来应正等觉亦复如是,成就无边法界智轮,常放无碍智慧光明,先照菩萨等诸大山王,次照缘觉,次照声闻,次照决定善根众生,随其心器示广大智,然后普照一切众生,乃至邪定亦皆普及,为作未来利益因缘,令成熟故。
什么意思呢?如来正等觉就像太阳出来先照高山,然后照平原,再照一切大地是一样的。先照菩萨,这些菩萨就像大山王一样,即利益到菩萨。然后照缘觉,再照声闻,最后照决定善根众生,即照善根很确定的众生。
善根众生又有大小之分,有善根更大一些的众生,也有善根小一些的众生,所以叫“随其心器示广大智”,即看你能接受多少,你接受到哪个层面,就利益你到哪个层面。最后才普照一切众生,甚至对一些邪定亦皆普及。什么叫“邪定亦皆普及”?就是即使你很坏,我也利益你。
为什么呢?做未来利益的因缘。比如,有人攻击佛教,甚至灭佛,其实都会得到利益。我们以前说过,即使你现在攻击佛法而先下地狱,最终也会因为跟佛陀结缘而解脱。最可怜的众生是什么呢?连攻击的机会都没有,世间绝大部分众生无始劫以来都转生在无佛法的地方,这才惨。这样的众生有多少呢?没有数量。因为心有多大,这样的众生就有多少,而心没有大小,所以这样的众生很多。
“为作未来利益因缘,令成熟故”,即让他慢慢成熟,变成善根众生,接着成为缘觉或者阿罗汉,最后成为菩萨。
而彼如来大智日光不作是念:‘我当先照菩萨大行,乃至后照邪定众生。’
当然,佛陀不会说我要先利益菩萨,再利益邪定众生。邪定众生就是根性很坚固的那种坏人,即一阐提。有没有这样的众生呢?真的有,坏得一塌糊涂,但并不代表他没有福报。他很坏,但有时候也挺有福报的。那种就是魔鬼,得有福报才能成为魔鬼,不然就是小鬼。
但放光明,平等普照,无碍无障,无所分别。”
这是从如来的层面和角度去讲的。他是但放光明,平等普照,但其实其他人,从菩萨到缘觉、声闻、善根众生,甚至到一些很邪恶的众生,由于每个人的障蔽程度不一样,所得到的利益不同,甚至提供给你攻击都是在利益你。我们要从这个角度去理解,否则你没办法圆融。
此段经文以譬喻的手法,显示如来始从成道,终至涅槃,先后说法之次序。这种次序乃法尔自然,非有意之安排。
此段经文出自《华严经·如来出现品》,以比喻的方式形容佛陀说法是平等的,但因为不同的情形、不同众生的出现,他就会讲不同的法。他是不是有意安排“我一定要先讲小乘,后讲大乘,然后再讲密教”?真的不会这样的。如果他遇到的是密教众生,马上就开始讲密教。所以,讲什么法是由众生的根器所决定,而不是如来决定。
这个根本理论还形成了争论,以前格鲁派和宁玛派争论:“佛陀有没有思想?佛陀有没有意念去想这个东西?”其实佛陀是不想的,只要你念佛,佛陀就出现了。而且随其心念,念佛的利益大小也是不一样的。如果一个菩萨以菩提心去念佛,所得到的功德是巨大无比的;如果你念“南无阿弥陀佛”想的是保佑我感冒快点好,那得到的利益就是感冒快点好。
佛陀出现以后,是不是不管下面的众生怎么样,而是按照自己的想法“我今天先讲这个法”?他不会这样的,因为他没有个体。只有个体在不清楚各种情况时,才会根据自己所看到的现象,站在个体的角度、个体的层面进行分析和参考,从而做出说什么话的决定。
而佛陀的出现其实完全是众生心识的展现。比如释迦牟尼佛的出现,正因为那个时代的众生有这样的福报,才感得释迦牟尼佛以乔达摩·悉达多这样的形象出来。所以,佛陀在不同的人面前显现的是不同的形象。
佛陀根本就没有说过法,但众生的因缘就造成了佛陀说了《华严经》《贤愚经》等等,还说了很多不同的密宗经典。而且有些众生听得到,有些众生听不到。“佛以一音演说法,众生随类各得解”,那个“一音”到底是什么?do re mi fa sol,sol fa mi re do ,哪个音?是你的心音。
你的心音根据你的福报,有可能显现的是三十二相的佛陀,也有可能如王舍城的外道所说,是一个具有九种丑相的老比丘。还有一些人听到了佛陀讲的密法《时轮金刚》,有些人只听到了《贤愚经》。究竟的讲法应该是这样的。
而以文字记载时,就会记录一时佛陀讲了什么经,另一时佛陀又讲了什么经,这些经加起来就有很多,甚至菩萨在天上听的《华严经》,人类都没有听过,也把它记录下来了,然后还放在龙宫里面保存。
其实佛陀在世时,人间是看不到《华严经》的。后来龙树菩萨去了龙宫发现了《华严经》,其中一个大华严多得不得了,众生根本没办法看,中华严也不行。最后找了一个最小的华严——十万偈诵的华严,将它带回了人间。在人间经过不同的翻译,就有了八十华严和六十华严。我们的心量就只能显现出现在的八十华严和六十华严。
有些众生更惨,只能看到经旗挥舞一下,以此来结缘。所以,藏传佛教经常会挂经旗,刻玛尼石扔到海里,让其他众生结缘,这也是一种利益。那些经石是什么?那就是佛。如果用更高级的说法,针对一个已经证悟的众生,到处都是佛,你找一个不是佛的东西出来?你根本找不到,除佛以外,别无他物。当然,如果你较真地说:“佛是跟众生相对的”,那也是不成立的。
我现在讲的是一种最高级的世界观,如果大家想一生证悟,就要以这样的方式来进行思考。有了这样的思考方式,你才有可能真正地悟进去,并且真正地安住,否则你没办法安住。佛陀当时说法是这样的,并不是我们想的那样。
贤首国师依之将世尊的四十九年说法分为三时(亦即三期)即:日出先照时,日升转照时与日没还照时,分述如次。
由于《华严经》等各种各样的经出来以后,不同的众生记录不同,就要分判了。贤首国师按照三个时段分为日出先照时、日升转照时和日没还照时。下面我们来看这三个时段的解释。
1、日出先照时:
太阳初出,尚未越过地平线,阳光上射高山之尖端,以此喻示世尊初成正觉,将自证境界全盘吐露,所能接受此最高真理之学生,皆法身大士(圆初住以上的菩萨)。
第一个是日出先照时,即太阳刚刚出来,先照哪里。“法身大士”是汉传佛教的一种说法,它有不同的解释。有些解释是圆初住以上的菩萨,其实还没有成道就叫法身大士。按照我们的说法,法身大士应该是初地以上的菩萨,但圆教不这么认为。
汉传天台宗将菩萨的阶位分成五十二个:十信、十住、十行、十回向、十地、等觉、妙觉。前面的十信不算,后面的十住、十行、十回向称为三贤位的菩萨。圆初住,即哪怕是十住的第一个,在圆教里面都叫做法身大士,完全没有见道。甚至在资粮道,有时候也称为“法身大士”。也就是资粮道就有可能开悟。
这种说法和我们宁玛派的一些说法是一样的,宁玛派也认为,你在资粮道也有可能开悟,那时候你勉强可以叫“法身大士”。但是,由于你还在资粮道,你的悟就非常浅。哪怕到了加行道开悟,慈诚罗珠堪布也说过:“加行道的开悟,其实是意识层面的。”
按照圆初住以上的菩萨叫法身大士,那么起码初地以前都叫做法身大士,这帮人才能接受《华严经》。事实上是不是这样的呢?事实上现在很多人都能接受《华严经》的理论,虽然我们不一定能真正透彻地明白,但是从理论、逻辑上去理解是可以的。对于一个虔诚且具有强大信心,同时脑袋比较发达的人来说,听《华严经》会很上瘾,其实在一定程度上都算接受了。但你见道了吗?并没有嘛。所以,圆初住以上称为法身大士后可以接受《华严经》,并不是胡说八道的事,从我们自身都可以去理解。
当然,有些人说接受《华严经》,实际上接受的是大家对它的推崇,他都没有看过《华严经》,或者根本不了解《华严经》。我们经常引用《华严经》里面的一句很厉害的话——“忘失菩提心,修诸善法,是名魔业”。这句话很厉害,你能接受吗?你不以菩提心做的很多善法,《华严经》把它叫做魔业,也就是行魔。
比如,你没有菩提心,却跑去救济穷人,在《华严经》的层面,你就是在培养魔鬼。你能接受吗?人文主义者绝不接受这种说法,他们会说:“啊,你们佛教怎么这样呢?明明是善行。”理论争起来就会变成这样,现在美国的左右派之争都可以套上,我们不能讲深了,我非常反感介入政治。
《华严经》直畅佛的本怀,因果该彻,事理圆融,号称无上根本法轮,是佛教至极之理论。
佛陀在菩提树下睹明星悟道以后,又继续坐了四十九天(也有说法是二十一天),那时候佛陀实际上在给大菩萨们讲法。因为成佛时,他先要去色究竟天接受诸佛灌顶,诸佛菩萨全都在那里。那是真正的灌顶,不像我们现在,整点甘露来喝一下,贴个纸在喉咙上碰一下,搞都搞不懂就灌了顶。而他的那种灌顶,诸佛的所知在一瞬间被成佛的等觉、妙觉菩萨一下全部明白。真的会这样,也就是他会一下成为正遍知,不但圆满了如所有智,也圆满了尽所有智,
那么,一瞬间以后呢?佛坐在那里干嘛呢?在我们娑婆世界,所呈现的释迦牟尼佛就是坐在菩提树下不动,实际上释迦牟尼佛在给娑婆世界的各个大菩萨讲了四十九天(二十一天)法。娑婆世界不仅指地球这个小圈圈,它很大的,有十万亿佛土。
所以说,《华严经》的全本内容非常多。它是用什么方式记录下来的呢?千万不要想着用宣纸写或者是版印,这是以古人的传播方式来思考的。当初在龙宫记录下来的,说不定就是我们看到的一块石头或者圆的珠子之类的(我随便想象的),龙树菩萨把手往它上面一放,佛陀当时在各个世界给菩萨们讲的理论全出来了,有些理论根本就不是文字,而是音乐、有些是气味、有些是像按摩一样的东西……
没办法,我也只有六根的经验。如果超越六根,会有很多难以想象的认知方式,“哗”地一下出来,他会觉得“太多了、太多了、行了、行了,我们这边的众生根本就接受不了”。就像有人去了上海、北京以后,回去跟村里的人说:“城市里的人吃饱了没事干,跑到一个地方把灯关了,在那里蹦跳。”村里的人会说:“哇,这么疯啊,那些人不讲武德,好自为之。”
大本的《华严经》我们接受不了,中本的还是不行。最后一看,小本的是宣纸写的楷书,哈哈哈(师兄开玩笑)。不是楷书,其实是梵文,贤劫千佛都用梵文讲法。然后在翻译的过程中,又出现了一些调整,就有了八十华严和六十华严。
《华严经》直畅佛的本怀,即说出了佛本身境界上的一些教理。在因果上非常彻底,不会走到一个层面上就停了,事和理彻底圆融,所以叫无上根本法轮。《华严经》《圆觉经》讲的就是这类内容,整个“日出先照时”讲的就是这些内容。
《圆觉经》是佛陀给十二个菩萨讲法。在我们这个地球上,什么时候佛陀和十二个大菩萨凑在一起讲法呢?我们请人去考证一下?你怎么考证啊?佛陀给文殊菩萨、金刚藏菩萨等十二个大菩萨讲了那么多法,在历史上能找到这些记载吗?如果考证不了,就说《圆觉经》是编的,那你永远都站在猪圈里面思维,永远都站在六根层面上判定一切事情。就像山村人判定城市人有多么不合理一样,挺搞笑的。
2、日升转照时:
《华严经》末会已有二乘在座,但于此高深佛法有若聋盲。
《华严经》不是说只讲一个小时、三个时辰,或者五天就完了。用我们的时间判定最少也讲了二十一天。它有很多会,最后末会已有二乘在座了,即有声闻、缘觉这些根器来听法了。但他们听到这些东西就像聋子、瞎眼的人一样,完全听不懂。
世尊应机重拟教学内容与方法,大似暂关大学、先办小学。又如太阳渐渐上升,阳光朝下辐射,平原幽谷莫不蒙照;下中上三根弟子,悉在如来智慧光明照烛之下,深得法益,此是第二时的特质。
也就是说,讲《华严经》时,已经有二乘在座了,但他们听不懂。那世尊怎么办呢?就重拟教学内容与方法。大家千万记住,世尊不用跟人开个会:“这个教法已经不合时宜了,听众已经变了,他们现在已经不听流行歌曲了,要听摇滚或者Rap。”他不用这样,实际上你出现时,他就开始变了,以你的心念变而变。“重拟教学内容与方法”,是我们解释这些东西的一种说法。
“大似暂关大学”,其实世尊不用暂关大学,在座的有菩萨,也有二乘人,他讲法时,二乘人听到的就是二乘人该听到的,大乘人听到的是大乘人该听到的。世尊呢?没有讲。这样才应该是对的。记录下来,二乘记录的是他们所听到的东西,比如《百业经》。世尊对他们说:“对对对,讲的是《百业经》,你们就当《百业经》来听。”回过头来对那些大菩萨们讲:“这是《华严经》,你们拿去藏好,放到龙宫里面,别给他们,他们听不懂。”哈哈哈。
在这种情况下,下中上三根弟子,悉在如来智慧光明照烛之下,深得法益,这是第二时的特质。
日升转照时又分初中后三转(三转法论)
中间那期传法又分了初中后三转,即我们说的三轮佛法。
初转时说生灭四谛十二因缘,教化声闻缘觉,在五教中称为小教。
为什么在五教中称为小教?天台宗分五时八教,八教是:藏、通、别、圆、顿、渐、秘密、不定。华严分了五教:小教、始教、终教、顿教、圆教。日升转照时又分了初中后三转,初转时说了生灭四谛十二因缘,教化声闻缘觉,在五教中称为小教。
中转时建立八识二无我,三性三无性,包括唯识法相宗与法性宗,在五教中称为始教与终教(五法:一名、二相、三分别、四正智、五如如。三自性:遍计所执性,依他起性,圆成实性。八识:眼识、耳识、鼻识、舌识、身识、意识、第七末那识,第八阿赖耶识。二无我:人无我、法无我)。
大乘教法的开始和终点,分别叫始教和终教。唯识的“五法三自性,八识二无我”大家还记不记得?五法:一名、二相、三分别、四正智、五如如。三自性:遍计所执性、依他起性、圆成实性。八识:眼识、耳识、鼻识、舌识、身识、意识、末那识、阿赖耶识。二无我:人无我、法无我。
“五法三自性,八识二无我”概括了全部的大乘佛法,这就是二转法轮说的。在五教中它称为始教和终教,即大乘始教和大乘终教。
后转时特为一类根机猛利弟子,直指当人现前一念心性,以性夺相,双遮(破)空有,在五教中称为顿教。
这是大家最喜欢的,后转说的就是三转法轮,对根机非常猛利、心性很成熟的那帮人,比如六祖、永嘉禅师,就直指人心——所有佛法的根本就是你的心,不用说多了。
藏传佛教也有,莲花生大士杖指老人。一个老人伺候了莲花生大士一年,一年后莲师要走时,他供养了一个曼达,上面摆放着黄金做的一朵花,他说道:“伟大的上师啊,请仁慈地顾念我!首先我没有受过教育;其次我的智力薄弱;第三我年老了,所以我的身体四大已经耗损了,我恳求您赐予法教给一位站在死亡边缘的老人,请赐予我简单易懂、可以彻断疑惑、容易了悟与运用、见地有效,并可在未来世中帮助我的教法。”莲师拿着手杖,指着他的心就开始说……
因为他的虔诚和供养,莲师就给他讲了这些,后来大家就称他为“杖指老人”。如果你有杖指老人那样的根性,你就是适合顿教的根器——一指就开了。
不管怎么样,后转时有一类弟子根性特别猛利,可以直指人心,见性成佛,叫“一念心性,以性夺相”。“以性夺相”,用性去夺相,即先明白了心性,再把相毁灭掉。“相”是一种执著。怎么毁灭呢?首先说它是如梦如幻——毁了;最后连幻都消失了,就是“双遮空有”,“遮”是破的意思。即把能夺的心和所夺的相全破了,甚至连心念上的判定——这是空,这是有,都破掉,就是“双遮空有”。
这种人单刀直入,“若也单刀直入,则凡圣情尽,体露真常,理事不二,即如如佛”。不要听这些话,这都是一些话而已。中间最厉害的就是“体露真常”,到底什么是“真常”?如果一下明白了,自然就理事不二、当下即是,真的会有这样的人。
但这种人也并不是一生下来就是这样的根性,生下来才七个月就说要直指心性,当下成佛,不是这样的。人要长大,心性也要逐渐成熟。你可能是这种根器,但在变成这种根器之前,你说不定就是个傻瓜。你要通过闻思修行,慢慢发现自己就是这样的根器。哪天突然给你一指,那个“指”可能不是杖,可能是一个指头,你也不是老人,说不定是个妙龄少女,但你真的会明白。明白了以后,如果是很厉害的证悟者,当下就已经成佛了。
那他有没有佛的功能呢?确实没有。因为大圆满、禅宗不是以能力来说的。很钝的根器才以能力来说,要显现出来才能确定它是。最厉害的是能力还没有显现出来,提前就说了。这样才能炒股,那是最大的期货,哈哈哈。这是最厉害的,其实他已经成佛了,因为没有什么不是佛。通常我们是在相中生活,不在性中生活。虽然他也在相中生活,但实际上已经是性了,性就是佛,这是最厉害的。
“你本来是佛”这句话好难理解啊!“本来是佛”有两种理解,第一种,你本来是佛,但现在还不是佛,你还没有回到本来去,这已经不是顿教了。真正的顿教是什么呢?你本来是佛,你的现起还是佛,那就无修了,这是第二种解释。有些人可能在头脑里面能明白这些,如果心真的能做到这一步,其实就已经脚跟点地了。那就叫“头头是道,处处无碍”。那还会不会有痛苦呢?作为这种大根性的人,他还是会有痛苦,只是他修行的方式就是“处处都是佛”,这会特别快,所以叫顿教。
你是不是这种根器?不知道,也许是,但在这种根器显露出来之前,你还得修。有些人可能不是这种根器,但也不怕,有次第可以修上去,最后变成这种根器。有些人修到很多境界都现前了,比如身体消失了,达到初禅了。当然,也有人说达到初禅时,身体没有消失,这是有争论的。反正他很厉害,甚至看到光、看到电这些东西,但他就是不明白。从认知上来说,这种人叫钝根;从禅定上来说,就是利根。
这种修到身体完全消失的钝根,如果心性真的明了了,当下就是法性定。比如,他已经修到四禅了,念头都消失了——舍念清净,但他还是不明白。那一定是在人我执上出现了问题。这些人既没有菩提心,也没有视师如佛。如果真的能视师如佛,又有菩提心,哪天真的一下领悟了,那个东西就松了。实际上没有什么东西好松的,就是你的不明白没有了,你的执著消失了。最后的那点无明、那个执著是什么?它不是个东西,也不是一坨梗在那里。当然,你可以形容它是一坨梗在那里,好像胸口上不明白。一下松了,叫胸臆大开,那是形容词而已。
真实的情况是,一下就明白了。由于他的禅定修得很好,舍念清净,“有”已经被遮掉了;然后一下明白心性,“空”也粉碎了,即双遮空有。这叫做“迥脱根尘”,即禅宗所说的“孤明炯炯”,也就是唯一法性,那就是法性定。
出现这种情况,他是钝根,还是利根?那就分不清了,钝根和利根不分的时候叫圆教。圆教什么时候讲的?第三转“日没还照时”。
3、日没还照时:
末后一期之佛法,如《法华经》,于有学无学诸声闻弟子,一一皆授记成佛。《涅槃经》扶律谈常,为学佛者最高之造诣。
没有什么钝利根,你们都会成佛,哪怕你是有学无学的声闻弟子都能成佛。“扶律”就是强调戒律,“谈常”谈的是什么?真常法性,常乐我净的“常”。《涅槃经》是学佛者最高的造诣。
末后一期佛教,比如太阳落时,低至地平线,阳光向上辐射,还照高山,与佛初成正觉所说之教法,独被上根众生无二无别。在五教中,以华严、法华同为圆教。
这时候太阳快落到地平线了,阳光的辐射还能照到高山。同时,由于它在地平线上,大地也能感受到它的热度。由于这时候太阳还照着高山,所以佛陀所说的法和最初证悟时所说的教法是无二无别的,即“独被上根众生无二无别”。整个五教里面,以华严和法华同为圆教,其实最高的佛法是不分什么好坏根器的,只讲最高宗旨——一乘佛法。
“扶律谈常”,“律”可以理解为次序、规律,也可以理解为戒律,即不管什么样的规律,它是一根线拉上来的,它根本的内涵就是常乐我净的“常”,也就是法性、不生不灭的真如,谈常是谈这个东西。谈教法的深奥、玄妙,可以对菩萨形成利益,同时又可以根据不同众生的情况分化为不同的教法。
“扶律”,即讲各种各样的规律,规律可以高、可以低,对于一些低根性的众生,他都不想解脱,你跟他谈人天佛教也是一样的,其实和华严时期差不多。但华严是初照,它居的位置是从高到低,法华是太阳快落山的时候,它居的位置是从低到高。就温暖度而言,我觉得法华对下面的众生温暖度还大一些。
三时佛教各有特色,先照时称为无上根本法轮,转照时称为依本起末法轮,还照时称为摄末归本法轮。与五教判分亦具对应关系。
“转照时称为依本起末法轮”,根据华严时所宣传的根本宗旨,起法最后一期末照的教法,也就是中间的,叫“转照”。那么,“还照时称为摄末归本法轮”,就是把最后一期众生摄末归本的法轮。“摄末归本”这个词是从五重唯识观里面来的。
“与五教判分亦具对应关系”,华严分为五教嘛,等一下我会具体讲。这里把三个时间(三照)的教法判定了以后,接着要说净土宗的观点。大家要记住,讲这些很厉害、很广博的理论,是为讲《佛说阿弥陀经》打基础。
我跟大家说过了,其实讲经不用讲那么复杂,“噼里啪啦”一下就讲完了。那为什么我们要讲这些理论呢?因为我们不止读这本《佛说阿弥陀经》,净土经典我们讲完《佛说阿弥陀经》以后,再讲一个汉传经典《无量寿经》,基本上就停了。但你们还会去读其他经典,有了这些知识以后,再去看其他经典,对于它属于哪个系统、理论基础在哪里、理论体系如何,你大概有个谱。
以后我讲经也不会讲这么复杂。这次头会开得很大,等真的讲《佛说阿弥陀经》时,“哗啦哗啦”就过去了。当然,它很好听,里面有很多故事,这个佛、那个菩萨、阿罗汉,听起来会很有意思。
净宗正属日出先照时,因为华严末后一著,乃普贤菩萨以“十大愿王”劝进华藏海众,导归西方极乐世界。上根利智直下承当,发愿求生;钝根众生如聋如盲,杜视绝听。世尊以大悲普度之心,于第二日升转照时,专说“净土三经”,以念佛法门普应三根,俾令有缘众生往生净土,究竟成佛。又于第三日没还照时,在法华会上,重申净宗,追溯两土世尊因地历史,劝勉大众念佛求生极乐世界。证知,净宗念佛法门条贯三时,重重宣演,只是众生根机不同,致有隐显之别。
这段很好理解,他说:“我们净土宗哪个照都有。”《华严经》最后一品叫什么?《普贤行愿品》。《普贤行愿品》最后号召大家去哪里呀?西方极乐世界。所以,在华严时,我们净宗就有了。到第二照时,有净土三经,绝对不能说没有净土。到了第三照,在法华会上讲《法华经》时,说了净土。为什么呢?他说两土世尊(即多宝如来和释迦如来)互相有交错,他们在因地历史上的一些经历,都谈到了净土。
因此,净土宗的理论三照都有,叫“条贯三时、重重宣演”。佛陀在不停地说,只是因为众生的根机不一样,所以有些是隐说,有些是显说。显说就是净土三经,隐说是在日出先照和最后一个——日没还照时说了。也就是三照都有净土,他们非常自信。
这是以“三时照”来判教。也就是《佛说阿弥陀经》的判教哪个时都有——普被三根。它一定要强调“普被三根”,不管你属于哪一照(哪个时期),应该得度的众生都可以修学净土宗。所以,净土宗绝对是人最多的,以上是“三照”的讲解。
二、以内容分五教判释
华严五教:小、始、终、顿、圆,与天台八教有同有异。华严判教是在继承天台判教基础上,面对禅宗鼎盛、法相宗异军突起的状况,所建构的新的判教体系。以成华严宗之五教十宗(天台设化仪四教,华严相应立十宗),从内容到形式,似比天台判教来得完备。兹分述如次:
华严五教:第一是小教,第二是始教,第三是终教,第四是顿教,最后是圆教。小、始、终、顿、圆五教,它和天台八教有同有异,有重叠的地方。
什么叫“法相宗异军突起”呢?唐朝禅宗已经很兴盛了。玄奘法师从印度回来以后,引进、翻译了很多唯识的经典,而且还杂糅十家,即结合了印度那烂陀寺十位唯识论师的理论,写成了《成唯识论》,深得唐太宗李世民的喜欢。整个法相宗就因为这个非常厉害。
在这种情况下,华严宗也不能落于人后,就建立了自己的判教体系。华严宗的判教体系基本上就是三时五照十宗。天台宗有化仪四教,华严宗建立了十宗。十宗是从内容、形式来判别不同的教法,稍后会略略给大家讲一下。有时候华严的判教比天台宗还要完备,还要复杂。
华严判教没有天台宗的判教那么流行,现在主要流行的还是天台宗的藏、通、别、圆。汉传法师们讲经时,基本上都是以天台宗的判教方式来判的,这本经是属于藏教(小乘教)、通教、别教,还是圆教?它不会像华严判教那样分为小教、始教、终教、顿教、圆教。
古代不一定是这样的,以前我们讲过一个禅宗故事,宋徽宗(靖康之耻)时代,金朝的人把宋钦宗和宋徽宗两个皇帝,抓到金朝去做俘虏。宋徽宗既信道家,也信佛家,他很有文化,写的字叫“瘦金体”,画的孔雀非常好看。
有一次,他把一些天台宗和禅宗的出家人请到皇宫讲法。有个讲《华严经》的座主就对禅宗的人说:“你们能不能给我们讲一下华严五教?”圆悟克勤禅师示意他的弟子(净因继成禅师)站起来,大喝一声。意思就是这一“喝”里面,既有小教,也有始教、终教、顿教和圆教。突然大“喝”一声,你们听到了,叫“有(小教)”;听到了没有,叫“始教”;听到的同时就是没有,叫做“终教”;是什么东西在听,叫做“顿教”……也就是说,一个“喝”声里面,华严五教的小教、始教、终教、顿教、圆教都有了,具体要看你怎么去理解。
那个时代的华严五教很完备,在我们这个时代它没有天台宗的判教那么流行,我们还是把它讲一下。
1、小乘教
大家记住,我们汉传佛教经常会站在大乘的角度去说小乘,其实叫小乘都是不对的,我们应该叫南传佛教。南传佛教用的是巴利文,也就是梵语的普通话。巴利文的书面语言是梵语。佛陀对普通大众说的话,不会像我们说古文那么古奥,用大白话说就成了巴利文。南传佛教国家和印度一样,属于比较热的气候,他们的服装还是像佛陀当年一样,穿的是三衣。所以我们不能叫“小乘”。
但是,站在大乘的角度,为了倡导菩提心和对究竟哲学的终极认知,有时候说成了小乘,但我们在心里面要尊重南传佛教。我们不能总是自以为是,有些用词有时候要注意一下。
有人说:“你看《楞严经》里面说阿罗汉都是魔。”它是站在哲学层面去讲的。哲学层面,《楞严经》讲的是真如法性、究竟法性。站在究竟法性的角度,去看小乘这种不究竟的法,都叫做魔。但站在人类这个层面,伤害我的才叫魔,不伤害我的就是佛。
但是,按照解脱的理论,如果伤害你的叫魔,不伤害你的叫佛,是行不通的。比如,两夫妻结婚的时候,因为他不伤害你,他就是佛,他不伤害你嘛。然后他和你离婚了,马上就变成了魔。那到底佛魔是怎么回事呢?其实你是站在是否利益自己的角度去判定的,所以并不究竟。
从比较究竟的角度来说,南传佛教(小乘)执著无分刹那、无方微尘,或者是汉传佛教说的“偏空”。但从根本圆教来讲,不能这么讲。为什么呢?在《法华经》里面,即使最差的众生,佛陀都授记他什么时候成佛,只有佛。连最坏的弟子提婆达多(有时译成调达),也会成佛,而且还有菩萨发心。所以,我们要把心胸放宽一点,才会成为圆教的弟子,包括一些用词也要注意。
不堪听受大法者所受持的教门,但说人空,不明法空。
这和我们学的理论差不多,也就是没办法听到一些最深邃、最究竟的教法,只说人我空,法不能空。
纵少说法空,亦不明显。
这是缘觉,人空法也空,但法空得不究竟,只空无方微尘,不空无分刹那。
但依六识(只承认六识,不信有第七末那识与第八阿赖耶识)三毒(贪嗔痴)。
从认知的层面来说,小乘教只承认有六识,不承认有末那识和阿赖耶识。在执著的层面,它只承认贪、嗔、痴三毒。
建立染净根本。但证我空之理,但了分段生死。相当于天台四教中的藏教。
它只承认六识和三毒,轮回的根本就是三毒,它认为清除三毒就行了,不会去明白根本的法性是什么。即不会明白三毒就是法性。他把三毒和涅槃分开了,然后建立了染净的根本,即有染有净。最后证得人我空,叫做“我空之理”。但是,证得人我空,只能了分段生死。
什么叫分段生死呢?我们这种完全记不得前世的死亡就叫分段生死。我们一生接一生在六道轮回中,上一世做人,下一世可能做天人,天人可能还会记得一部分前世,人完全不记得,动物就更差劲了,地狱众生不存在记不记得的问题,全都是苦,这种完全不能自主的生死叫做“分段生死”。
而菩萨的那种死亡叫“变易生死”,即前后不同。初地菩萨以后就叫变易生死,只有念头的坏灭,已经脱离了那种不受控的生死。甚至有人说,彻底消灭变易生死要八地菩萨以后(人我空了)。藏传佛教认为,八地菩萨以后俱生我执才完全消灭,只剩下俱生法执。这与汉传佛教的分类方法有点不一样。汉传以见思惑、尘沙惑等来分类。当然,藏传和汉传的两种分类方法有重叠的地方,也有不一致的地方。
这些理论大家需不需要去了解清楚呢?搞教理的师兄们要去了解清楚,你们可以争论这些东西。但是,这都是画圈圈、画团团,即使搞不清楚也没关系,也不会非常影响修行。小乘教相当于天台宗的藏教。
2、大乘始教
大乘之初门,未尽大乘法理,故名为始。
即刚刚踏入了大乘的门,还没有把大乘的法理弄透彻,故名为始。比如我们说的随理唯识、自续派,就叫做大乘之初门。它是不是大乘呢?是大乘,也信仰菩提心,也说法空,但空不到彻底的应成去,所以叫大乘始教。
未示一切众生皆有佛性之义,包括空始教与相始教。
即还没有说明一切众生皆有佛性,整个世界不管有情无情全皆佛性。《法华经》里面讲:“有情无情同圆种智。”也就是它没有把这个东西搞清楚。
始教包括空始教与相始教,“相始教”就是随理唯识,“空始教”就是自续派。
前者强调诸法无自性空,后者不许定性阐提成佛。
这个很精彩啊!前者就是大乘的空始教(自续派),它强调诸法无自性空,即偏空,堕在空上,没有把空都空掉。
“后者不许定性阐提成佛”,随理唯识是藏传佛教体系里面讲的,但汉传佛教有一个宗派说:“一切众生成佛,是个很重大的问题。”我以前跟大家讲过的,关于“一切众生是不是都有佛性”在南北朝时代有很厉害的争论。“生公说法,顽石点头”的典故就因为这个问题而来。道生大和尚讲一切众生都有佛性,结果被僧团赶出去了,认为他说的有问题。
后来他流浪到苏州的虎丘,在那里跟石头说法,他很激动地说:“如果我说的是错的,你们就不动;如果我说的是对的,你们就点头;如果我对的话,死的时候要踞狮子座。”结果他说的时候,石头不停地点头,就出了“生公说法,顽石点头”的典故。
也就是说,道生坚持一切众生都有佛性,但当时《涅槃经》还没有进到汉地来,大家不承认这种说法,所以就被赶出去了。唯识宗不承认这种说法,因为它有一种理论:人分成五种根性,其中最差的一种根性叫一阐提,一阐提是不能成佛的。玄奘法师去那烂陀寺时,他的老师戒贤论师持的就是这种理论,所以玄奘法师回来以后也持这种理论。
但是,玄奘法师有随理唯识的思想(我们叫随理唯识,他们那时候连“随理唯识”这个词都没有),同时也有随教唯识的思想。为什么呢?五重唯识观的最后一个“遣相证性”,即所有的相全部拿走,证到完全的本性,这一定是随教唯识的东西。所以,我们的唯识里面随教和随理都有。
为什么要把唯识分为随教和随理呢?为了让我们更清楚唯识的理论是怎么回事。有一派论师执在随理上,达不到唯识的高度。如果将唯识和中观比对,应该是他空中观的高度,这是从判教的思想来的。
判教就是把各种说法清晰化、体系化,对每一种理论都有清晰的比对。然后拿着这些理论去修行。它对以理入修、以修入性的人,会很有作用。那些法语才会成为真正的加持,你才会知道“哇,这句话原来说的是这个意思”,你就不会瞎扯、瞎理解。这是对那些闻思比较厉害的师兄们说的。
有些师兄就不一定了,上师怎么跟你说,你就怎么修,上师甚至都不会用书上的语言,谁给你讲性、相这些?你照着去做就可以了。比如杖指老人,如果你去跟他讲阿赖耶识、法性以及各个宗派,老人岂不当场昏死过去?那佛陀还能“以一音说法,众生随类得解”吗?但对另外一些师兄是有用的。
“后者不许定性阐提成佛”,道生当时被排斥赶出去了,但当时的僧众追求真理,后来《涅槃经》进来以后,大家知道原来道生说的是对的,就用轿子把他重新抬回来了。而且他死的时候真的就是踞狮子座。“踞狮子座”就是盘腿,身体不会倒下去,一直坐着圆寂。
这些教理的故事还挺有意思,但修行人不要过多去搞这些东西。搞得太多,没有真正地在心上去体会、琢磨,总是在名相上打圈,不是说不好,而是时间不够了。我们大部分人还要求生、讨饭吃,虽然现在生活物质发达了,但实际上要活下来更不容易了。特别是居士,不仅仅是你自己活,你还有儿子、女儿、老公或老婆、父母,还要看病,买个藏骨灰盒的地方都要钱,所以压力更大。反而不如古代,物质不发达,一亩三分地,老婆孩子热炕头,闲下来没事,就谈心性说佛法。所以,有闲时间和物质丰富与否没关系,而是与你牵扯的东西多少有关系。
所说则广谈法相,少及法性。以依生灭八识建立生死及涅槃诸法。相当于天台四教中的通教。
其实就是我们理解的随理唯识、自续这一类,它也是大乘,但它不透彻。
3、大乘终教
大乘终极之教门,言定性声闻、无性阐提悉当成佛。
这就是承认一切都是空性,或者一切都是法性。
于中少说法相,多说法性。
即少说相,多说性。随理唯识就是大量地说相,《百法明门论》一讲就是一百个名相,《瑜伽师地论》有六百多个名相。你记住都不容易,理解就更难了。学这些有没有好处呢?对知识分子真的有好处,他们可以通过这些相慢慢地、深深地去思考,把这些法理、词汇弄清楚、弄通透。这些法理要在你的相续里面实现。
怎么样实现呢?比如,贪是这样的,性是什么,相是什么;嗔是这样的;阿赖耶识是怎么样的;末那识是怎么样的。你去体会时,实际上就是内观。当你通过内观把相弄清楚了,就是把心的作用弄清楚了。然后你就会发现其实这些相都是假的,这时候遣相开始入性了,你就会发现造成这些相的力量是什么、念佛的是谁,最后就会融进去。这是实现它的方法。
如果你总是谈性,动不动就说放下放下,你怎么放下啊?首先你只能放下世俗,发出离心去捡起这些法相。然后把法相内观于心,慢慢地熟透。最后再把法相放下,才能遣相证性,不是说放下就能放下。
在内观的同时,其实就是在练习放下。比如我们修四夺,你夺什么呀?本来就是不存在的,你还去夺它。但你不夺行吗?你放不下,就是有个东西梗在那里。你的心根本就没有那种通透力、明觉力、安住力,我说了三个力。你去夺、夺、夺,通透力出来了,明觉力也出来了,也能放得下了。大部分根器不是上来就能直指心性,见性成佛,而是在你去夺相的时候,实际上性(本质)就开始出来了。
虽说法相,亦会归性。
即说到法相时,它还是会归纳到本性里面去。
以依如来藏八识,随缘建立诸法。此教真俗二谛圆融,即台宗圆教双照义,相当于天台四教中的别教。
这个宗教的根本宗旨是什么呢?它要依如来藏八识。“依如来藏”即依胜义谛,“八识”指世俗谛。八识是世俗的基础(世基),如来藏是胜义的基础。净土的基础就是如来藏——“常寂光土”,同时也依八识中很殊胜的这一部分——众生的愿力(属于阿赖耶识的层面),两者结合形成的净土就叫“圣凡同居土”。凡夫的东西越来越少,胜义的东西越来越多,然后就上升到“方便有余土”。接着是实报庄严土。最后是完全无佛无众生的最高级的土,叫“常寂光土”,一步步这么上去的。
“以依如来藏八识,随缘建立诸法”,法是怎么建立的?根本就依如来藏和八识。世俗谛,就依八识建立世俗谛的法;胜义谛,就依如来藏建立胜义的法。依如来藏的教法,可以有大圆满,大圆满有三部教法,即心部、界部、窍诀部,也可以依照大手印,或者依照禅宗——直指人心。
“此教真俗二谛圆融”,即世俗谛和胜义谛都能圆融。“即台宗圆教双照义”,即相当于天台宗藏、通、别、圆的圆教双照。“真俗双照”,即既能明了世俗谛,也能明了胜义谛。其实圆教里面的双照这一部分就相当于天台宗中的别教。你们研究教理的时候可以仔细搞通这些。
4、顿教
速疾顿悟之教门,此教明一念不生,即名为佛,不依地位渐次而说。
我以前跟大家讲过一首禅诗:“从缘荐得相应疾,就体消停得力迟。瞥起本来无处所,吾师暂说不思议。”它说的就是“一念不生,即名为佛”。“不依地位渐次而说”,即所谓的顿教。
“从缘荐得相应疾”,即由外缘或者内缘,一下就可以让自己明了,很快。但是,如果要依照很快明了的东西去“就体消停”,就要慢慢来,即“得力迟”。比如,有些禅宗或者大圆满的学人,上师一下就给你指清楚了,但要真正搞清楚,你还得“就体消停”,这是一种解释。
还有一种解释,你去证悟时就是“就体消停”,自己通过修四夺,一步步夺上去,或者修唯识,把一些教、相弄清楚,内观进去,就是“就体消停”。不管是开悟,还是开悟以后的修行,就是“得力迟”。顿教就是上师给你直指心性一下就明白了,但你还是要“事须渐修,应次第尽”,这是《楞严经》里面讲的。
这些太理论了,大家有没有发昏啊?这些很难听得懂,如果平常没有听我讲法,这时候听起来就会很恼火,那没办法,我只能这样讲了。
真正的顿教要怎么办呢?“瞥起本来无生处”,即一下看到本质,“瞥”就是看到它的意思。怎么去看呢?“吾师暂说不思议”“一念不生,即名为佛”。但不要认为一念不生就是佛,一念不生全体现时,有可能是阿赖耶识。要一念不生就体明了,才即名为佛。如果不明了,只是一念不生,那有可能只是一种禅定。
但是,不管怎么样,这种方法——“瞥起本来无生处”不依地位渐次而说,一下就去了。
于中不说法相,唯说真性。生心即妄,不生即佛。顿超佛地,不必经历三大阿僧祇劫,故名为顿。此教离一切相,即台宗圆教双遮义。顿教在天台化法四教中未及安立。
什么意思呢?顿教其实就是禅宗,顿教很快,直指人心,见性成佛。“唯说真性”,即我们只说性,如六祖所说“前念迷即凡夫,后念悟即佛”。大圆满有一种理解方式也是这样的,它不以能力来论佛。我们一般认为,佛一定要有十力、四无畏、十八不共法、无量神通、无量化身。
但顿教不以这个而论,它说这只是能力足够了,钱多了。钱再少也是钱,一开悟我就有钱了,虽然我能力不够,但我还是有钱啊。如果以钱来论,我初悟时就已经是佛了。以这种观去修是最快的,能力会很快上来。而能力反而是圣末边事,即圣人最瞧不起的事情,真正厉害的是见地。所以禅宗才说,“不贵子行履,只贵子眼正”。
“此教离一切相”,他不跟你说这些名相,而是直接就来了。相当于台宗的圆教双遮,前面是双照,后面是双遮。“双照”还要去觉照,这样对、那样对。“双遮”是什么都破,什么都不跟你说,不管你是什么,有无俱遣。这个相当于它说的顿教。
这里说的顿教,在天台宗的化法四教(藏、通、别、圆)里面还没有安立,但在化仪四教(顿、渐、不定、秘密)里面讲了。你们把我前后讲的东西结合起来看就行了。如果一大串的名词不详细解释,你们会听得很懵。懵就等它懵,继续处虚空,理解大概意思就行了。
5、圆教
圆满具足之教门。总一法界,性海圆融,缘起无碍,相即相入;帝网重重,主伴无尽。
圆教就是什么法门都是圆教,不管你是什么教,我都能把它圆融一体,这是不容易的。顿教的人常常不说法相,一说法相就拒绝别人,就成了穿灰衣服的。最初读书的那帮人,他们是穿黄衣服的,逢人就说法相,天天在辩论——这个词理解得不对、那个词理解得不对、那段话不是这个意思、某某法师大德是怎么说的……天天在一起互相吵,吵个没完。他们也不打坐,即使打也打不进去,很烦躁,一坐下来头脑里面各种各样的理论就开始出来了。还有一帮人,他们什么理论都不懂,坐在那里一动不动,不洗衣服,衣服就变灰了(师兄开玩笑),哈哈哈哈。
但圆教不是这样的,不管你是穿灰衣服的,还是穿黄衣服的,到我这里全都变成穿我的衣服。我的衣服是什么衣服呢?叫如来藏。如来藏有衣服吗?没有吗?它既不双遮,也不双照,它什么都是,全都对。这是最惹不起的,没有立场,不讲武德,连“耗子尾汁”都没有,哈哈哈哈。所以它永远都不会错,它没有角度、没有立场,所以叫圆。
“总一法界”,为什么它“一法界”?十法界里面哪个不是它,都是它,所以叫“性海圆融”。即它不看相,只看性。而只看性,也并不是把性和相分离,它叫等性——大圆满的等性解脱。只说等性解脱的,叫“窍诀部”。而且它又可以显出各种相,所以缘起无碍。缘起就有相,有相也是性,所以无碍。“相即相入”,反过来就是即相即法性——每个相都是法性。
我们以前要遣相,怎么遣相?相就是佛,郁郁黄花皆是般若,这就叫做“遣相”。而不是把这个相拿掉,夺夺夺。虽然我们强调要去修单空,但它是不究竟的,因为你在修嘛。所以,圆教并不反对现象。从修行上讲,它不反对念头,念头越多越快乐;从究竟的世界观,即直接观世界来讲,它不反对相。
圆悟克勤禅师(大慧宗杲的师父)证悟时,问他的师父五祖法演禅师:“有句无句,如藤倚树。”即“有”和“无”这两个东西就像藤缠着树一样纠缠不清。五祖法眼禅师说:“描也描不成,画也画不就。”圆悟克勤禅师接着问:“忽遇树倒藤枯时如何?”即“有”和“无”都没有时该怎么办呢?也就是双遮以后该怎么办呢?五祖法演禅师说:“相随来也。”即所有的山河大地、各种各样的念头随便它起来,完全没有妨碍。这就叫做“相即相入”“即相即是”。
很多人会说,其实修行没有什么,所有现起“于中无执”,就解脱了。你会说:“做不到啊。”你当然做不到啊!你爱东恨西、仇三喜四!没办法,你有人我。有人我就有需要,这叫“贪”;有不需要,叫“嗔”。如果你把人我消失了,首先贪嗔就没有了。然后你要明白贪嗔的对境根本不成立。你还不能说它不成立,它全是光明,好了,你当下就是佛,那是最高级的,这就叫做“相即相入”。
而且所有的事物都是一合相,一合相是说缘起相,同时也就是一个相,一即一切,一切即一,这就叫做“帝网重重”。
“主伴无尽”,所有的事物都有主有次嘛,但到这时候可以主伴互换。“一即一切,一切即一”就是主伴无尽。也就是可以次要,可以重要,什么都行,随缘任运。“随缘任运”这个词不好讲,什么叫“任运”啊?什么现起来都是好的。那时候就可以说:“一切都是最好的安排,什么都是无二的游舞。”其实这是圆教的教法。虽然我经常嘲笑这种小资的说辞,但是你做得到吗?你听到脏话都受不了,你还做得到?脏话是相即相入吗?所以这是挺难的。
于一毛端现宝王刹,坐微尘里转大法轮,故名圆教。此即台宗圆教遮照同时义。
“于一毛端现宝王刹”,没空间了。“坐微尘里转大法轮”,还是没空间了。二者说的都是法空,还没有说时空。这就像《普贤行愿品》中所讲的“我以一念见三世”。什么意思?即没有时间了,三世(过去、现在、未来)全在当下一念中间,时间、空间都不存在,故名圆教。
“此即台宗圆教遮照同时义”,又照又遮,“遮”是什么?可以现起,但它是空性的。“照”是什么?即我全都知道,真如不变,觉照不实,落到具体修行上,连睡梦中都不会丢失。这就是最高级的圆教。
大圆满修到最后就会这样。我们现在不能见到净土,而见到净土的人,他绝对知道我们。比如那些修脱噶的人,他们在那种状态里面完全见到净土了,那时候他看自己,其实世俗身也不成立。当然,在那种状态里面,他也知道自己的世俗身在我们的境界里是怎么成立的。同时也知道我们是怎么显现出他的世俗身的。
能听懂这个绕口令吗?他能又照又遮,而且不是故意遮,就是知道它是空性的,照遮同觉。落到最后你实在要把那个最根本的东西拎出来,就变成了觉。那种觉当然是究竟觉,不是我们现在的感觉或觉知。这些词汇都被我们用烂了,用得很庸俗。那种觉是究竟觉,“我大圆满瑜伽士,彻见诸法皆觉性”。
所以,圆教是很厉害的。但是,如果大部分人连根本的法性都不明白,你圆不起来的,你肯定会有偏、有堕。
把五教说完了,就开始说净宗是什么了。
净宗在五教中,正属顿教与圆教所摄。净宗念佛法门,信愿持名,即得往生净土,一生成办佛果,疾超速证,非渐教迂回屈曲可比,故为顿教所摄。
他说我们的净宗属于顿教和圆教。前面的小教不认了,哈哈。其实小教也有,刚才说了三时教都有,你怎么能排斥小教呢?应该说是正属顿教和圆教,次可以属于小教、始教和终教。
净宗念佛法门是信愿持名,能够往生净土,一生成办佛果,疾超速证。因此,净宗不像渐教那么迂回屈曲,应该是顿教。
净宗亦属圆教。莲池大师于《弥陀疏钞》中,广引净土经典文句,佐证全圆之华严玄海,在净宗经典中具足无遗。
莲池大师概括为十点,说明净宗与华严无二无别。
他说净宗也属于圆教,可以在净土经典中找到与《华严经》经义、文句意思一样(无二无别)的地方。
1、无情说法同,华严里面有无情说法,净宗里面也有。
2、一含无量同,即一即一切,一切即一。
3、不动周遍同,即法性不动,但周遍一切。
4、见闻获益同,即只要听到佛法、听到净土宗一句佛号都会获益。
5、八难顿超同,学佛有八个难,大家可以去查一查,连世智辩聪都叫一难,说法都是一样的。
6、出生无尽同,7、双垂两相同,8、教主法身同,9、不可思议同,10、顿齐佛境同。上述十种具体内容,恕不详引。
我们有时间再慢慢解释,现在解释起来太长了,大家大概知道一下就可以了。莲池大师说净土宗的经典和《华严经》的很多说法都是一样的,所以净土宗的经义等同圆教。这十个同我就不讲了,一讲需要讲很多,一节课又过去了。大家可以去找来看。
净宗属圆顿之教。
上述十个同可以说明净土宗是圆顿之教。
祖师大德多有阐述。吾人应于此判属,谛信不疑。
即我们应该彻底相信这个东西。如果大家有兴趣,可以去看这十个同,没有兴趣就不要去看了。大量的阅读太多了,比如《弥陀疏钞》里面会夹杂很多内容,如果对教理有兴趣的人可以自己去阅读,网上都能搜得到,它不是密教的经典,而是属于净土宗莲池大师的一本书。
净宗亦复兼通前三教。
莲池大师也说了,前面的小教、始教、终教净宗也兼通。
净宗念佛法门在小乘教、大乘始教与终教中,或显说,或隐说,唯愿善根成熟众生念佛求生,速成无上正等正觉。表证世尊无尽的悲心,净宗念佛法门的广大圆满。
因为十念里面包括了念佛,不管是小教、终教,还是顿教都包含了。比如,十念里面有念天、念戒、念佛。不管是小乘、唯识,还是自续里面都有念佛。很多修自续的都要求念多少多少咒,修大圆满的也要先念金刚萨埵十万声,这些都属于念佛的内容。
我为什么要把十念拿出来说呢?念戒、念佛、念法、念僧……其实我是想告诉大家,“念”不仅仅是持名念阿弥陀佛,念阿弥陀佛也相当于念了其他佛,念其他佛也相当于念阿弥陀佛。懂吗?也就是你念金刚萨埵实际上也相当于念阿弥陀佛。如果你真的对圆教的理论有理解,你就会这样认为。
如果你的心还在分别,念什么佛有什么样的功德、福德,可以消除哪方面的执、哪方面的障,那就是在分别中间。实际上在圆教里面,一句阿弥陀佛包含所有本尊、所有佛。圆教的思想就是这样的,一即一切,一切即一。
那么这个“一”是什么?在净宗里面,这个“一”就是一句阿弥陀佛;在禅宗里面,它说这个“一”是“那个”;大圆满说,它是一切。其实说的都是一个东西,只是不同的层面、不同的角度就有不同的说法,因为人不同。
净宗念佛法门在小乘教、大乘始教与终教中,或显说,或隐说,唯愿善根成熟众生念佛求生,速成无上正等正觉。表证世尊无尽的悲心,净宗念佛法门的广大圆满。
净宗是这样来判教的。
综上所述:在天台判教与华严判教的体系中,净宗占有核心之地位,顿速圆融,称佛本怀。
即不管在哪个判教体系里面,净宗都是最重要的宗派,它包含全部,普被三根。同时,它的宗旨又是最高级的——正属圆顿。而且能顿速圆融,既快又圆融。还称佛本怀,即是佛本来的意思。
乃一代时教之指归,方便中第一方便,了义中无上了义,圆顿中至极圆顿。
这是净土宗对自己的判教。整个佛陀这一代的教法称为“一代时教”。“指归”即根本的归处。“方便中第一方便”,即一句佛号——万德洪名,是第一方便。“了义中无上了义”,它是最了义的,可以达到念佛三昧,理一心不乱。“圆顿中至极圆顿”,既可以一句佛号明白本性,也可以含摄万法,归于本来,这是最极圆顿,即最好的教法。
九界众生离此门,上不能圆成佛道;十方诸佛舍是法,下不能普度含灵。
为什么说九界众生不说十界众生呢?九界众生指六道众生以及声闻、缘觉、菩萨,加起来就是九界。不能说佛嘛,因为佛已经成了佛道。所以说,九界众生离了这个法门就不能成佛道。
很多人会有疑问:“啊?我不修净土宗就不能成佛?”当然不是。它的意思是说,你去修大圆满等于修了净土宗。即使你去修声闻缘觉,最后也还是要去净土。所以说,你离不了这个法门。离了净土你怎么成佛啊?成佛一定会有净土,净土和佛是捆在一起的。
“十方诸佛舍是法,下不能普度含灵”,即如果十方诸佛不教大家念佛,就不能普度含灵。如果你只能教一些高级的法,比如各种名相等等,各种各样的含灵,你怎么去度它啊?含灵就是比较愚钝的众生,比如虫虫、蚂蚁……你怎么去度它?你去跟它讲三皈依、讲阿赖耶识?
比如,我们养了两条狗(一公一母),你跟它们说:“我跟你们讲圆顿宗。”狗只会“汪汪汪”,咬死你。那怎么办呢?你给它们念“南无阿弥陀佛……”好了,它注定成佛。如果十方诸佛舍弃这个最根本的东西,也确实不能普度含灵。
这是净土宗的判教,大家听了会觉得“有这么夸张吗?”我告诉你,我把大圆满也可能讲成这样,而且更厉害。按照这样的说法,它确实是最厉害的。但是,它里面所说的“方便中第一方便,了义中无上了义”,这要看你的内心怎么去理解这些东西。如果你都不认为它是了义的,它就不是了义的。你要是认为它是了义的,它为什么了义?在你不明白之前,你就要信,这叫“信事”。明白了以后叫“信理”。又牵扯到净宗六信。
诚哉确论。
真诚地说出了这么一大番理论。
这是我摘引的一段文字,也不知道出自哪里,我觉得他的判教说得很好,就拿来跟大家讲。华严的五教就说完了,时间也已经到了,华严十宗以及净土宗自己的判教方法只能下堂课再跟大家讲。
我想问一下大家,这样讲你们会不会不愉快啊?我觉得讲得太复杂了。没有学过基础理论的师兄们,听起来会有点恼火。不过来听我交流的师兄,大部分都听了很长时间,应该有这样的理论基础。如果这些都听不懂,就要再学中观、唯识,各种书看多一点,再来听就有意思了。
好,我们今天就学到这里,现在开始回向。
课后问答:
问题:一阐提为什么不能成佛?
回答:一阐提不能成佛是随理唯识的理论,随理唯识把众生分成五类,最差的一类叫做定性的一阐提,一阐提是坏得很彻底的意思。但大乘终教、大圆满、应成中观,都不承认这个理论。只是在随理唯识里面有一派确实是这么说的,他说的其实是暂时不能成佛,实际上不可能永远不成佛,所有众生都可以成佛。
但这一句话本身就有问题,如果所有众生都能成佛,那么众生就会被度尽。但我们经常说众生是度不尽的,这是一对矛盾。怎么解释?自己慢慢想。根本就没有众生,也没有佛,这叫“双遮”;众生就是佛,这叫“双照”。我们都在扯淡,这叫“圆教”;不扯了,就叫“顿教”。
【注:文稿内容未经讲授者本人审核校对】
- 《佛说阿弥陀经》第01课
- 《佛说阿弥陀经》第03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