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跟大家交流了现代人为什么要学佛、学佛的意义何在,这是每次禅七第一天的必说内容。下次禅七还得继续说,只是变个花样说,说的内容全都是一样的,你们可以去听以前禅七的音频。
为什么呢?因为这是公开的交流活动,每次都有新的师兄加入。有的甚至都不是师兄,就是新人,根本不知道我们在做什么,但他有兴趣。这样的公开活动是不会拒绝新人参加的,只要你有空闲的时间和兴趣都可以。
我们也专业的禅七活动,新人就不行了,因为每天要打十二座,还要跑香,几天下来就会皮塌嘴歪的。而大型禅七则不同,所以,每次禅七的第一天都要做一个基础的交流。接下来,我们会作一些比较专业的佛法经论的交流,上一个禅七交流的是《永嘉证道歌》,内容已经讲了一半,接下来是下一半。
《永嘉证道歌》跟昨天的内容不一样,昨天的再听不懂,也大概知道在说什么,不管怎么样,用的也是一些大家尽量能够听得懂的语言和沟通方式。而今晚就比较专业性了,《永嘉证道歌》基本上是汉传佛教中学禅宗的人一定会阅读和深研的论典。为什么不叫经典呢?因为《永嘉证道歌》在印度被翻译成印度文,称为经典。而按照汉传佛教的教下规定,只有佛陀说的才能叫做“经”,其他的菩萨、大德说的只能叫做“论”,或者叫做疏、钞、简,越往后面解释的“水分”就越来越多。
《永嘉证道歌》是禅宗成就者永嘉玄觉禅师证道以后,以歌咏的方式写出来的心得。那不能算是经,但说的是佛教里最本质、最深刻的意义。佛教里经常会说“了义”和“不了义”,什么叫做不了义?所说的理论或方法是对治性的。什么叫做对治性?比如你现在有这个病,应病予药,这个药只能针对你,换一个人就不行了。还有一个是根基性的,比如普遍的层次都是小乘,就不会跟你讲大乘的法。还有各种各样的情况导致所说的法,并不是最彻底、最究竟的见解,但是《永嘉证道歌》说的是最彻底、最究竟的禅宗见解(见地)。
有人问:“把禅宗的见解,怎么套用在中观、唯识、如来藏的理论上呢?禅宗属于中观?还是属于唯识?或者是如来藏学说呢?禅宗可以套到哪门教理上去呢?”其实禅宗套哪门教理都可以,只要是大乘的究竟见解,用中观(空性)去也没问题,用比较高级的随教唯识去也可以(唯识分为随教唯识和随理唯识,这是藏传的分法,但在汉传不叫随教和随理,而叫有余依瑜伽和无余依瑜伽),随教唯识的见地超越应成中观,称为他空中观。
用最高的如来藏学说,明空双运、现空双空,也可以套得上;甚至用禅宗里的一些文化性说法去套,也能套得上。原因是什么呢?禅宗本身是一个实践的法门,它有相应的理,但重在实践。去实践的时候,就不需要说那么多(即中国人最喜欢说:“不要跟我说那么多,直接说到底是什么。”“不要烦了,不要说那些术语了,什么有余依唯识、无余依唯识,你说到底是什么”),走到后来最彻底的是什么呢?禅宗去实现的时候,会告诉你就是“这个”,后来用一些非术语性的词汇来表达,比如自心本性、平常心、本觉等等。
“本觉”在经典里还能找到,“自心本性”就只有禅宗才有。“平常心”在禅宗有,大圆满里也有,是说自心本性的某一个特征,体会最自然、最平常的心,那就是本质,是很实践性的、很确实的,但又是最透彻的。
“自心本性”这些词汇容易让人领会,同时也极端容易引起误会。比如现在搞文艺的,经常说怎么过日子呢?“不用怎么样,只要一颗平常心就好了。”禅宗说的“平常心”跟搞文艺说的“平常心”是不一样的——搞文艺说的“平常心”就是不要太计较,过得平平常常就好了;佛教说的“平常心”是通过很多方法去寻找本质,比如禅定、闻思、上师的加持,费尽千辛万苦。
藏传有著名的密勒日巴尊者在山里修行,饿得全身上下长绿毛。汉地也有很多著名的高僧大德,修行时吃尽千辛万苦,经过很多的又苦寒和磨砺——宝剑锋自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到后来问他:“你找到了什么呢?”“没有什么,平常心而已!”
千辛万苦找了,还同不找——确实如此,一个普普通通的人充满了业障、充满了各种各样的利益和痛苦,为了解除这些,然后拼命开始修行,又守戒、又磕头、又修五加行、又住山洞、又在上师那里受气,随便怎么整,坐禅坐到屁股长茧疤,或者身体也消失了……搞完了以后,最后发现:本质跟没有证悟之前的本质是一样的。事实也是如此,但有一点差别,没有千辛万苦修行的“平常心”,还在生死;千辛万苦修行过来的“平常心”,如昨天说的不生不死——就差这么一点点,却咫尺天涯。
所以,禅宗是实践性的法门,在实践中用到各种各样的理论,比如中观自续派的理论,有渐修的、磨砺的过程,这都是有根据的。在元朝有个很著名的禅师(朝鲜来的)叫知讷禅师,他写的一些论典保存至今,在禅门里还经常给人拿出来看,叫《真心直说》。这个经典网上也能找到,甚至很多禅门都还在印刷到处传播,里面说了好多具体修行的方法,绝对不像现在流行的禅门方法只有一个——必须打禅七、吃包子,使劲地参。
你说自己是禅宗弟子,不能靠嘴巴说,有人会问你吃了几个包子?禅七的晚餐就是吃包子,这个规矩是从清朝来的。本来以前修行人的待遇没那么好的,结果因为是雍正皇帝,他学密宗的格鲁派,也学汉传的禅宗,所以也会去参禅,还自认为已经开悟了,自称“外王内圣”——外面显示的是皇帝,里面是圣人(具体是不是?我也不知道)。
雍正是皇帝,能够干涉到教界,因此留下了一些禅门规矩,要求禅七的晚餐吃素包子,还搞了监香制度。监香制度是怎么来的?最初打禅七,他逼着两个僧人一定要开悟,就把他的剑挂在禅门外面——他自认为是外王内圣,可以杀人的。两个出家人就在里面参禅,要是参不出来就杀了他们(皇帝说宰真的宰的),搞得两个僧人紧张地汗水直流。一个七过去了,没有消息,传说是三、四个七以后,两个确实都开悟了。这个故事是不是真的,我也不知道,但是流传下来的典籍就是这么记载的。从此之后,真剑就换成了木剑,找出家人来监香。你们去参加禅七,就会看到监香的拿着木剑,这个规矩是从雍正开始的。
现在参禅的方法慢慢凝结成了打禅七,参念佛是谁、参拖死尸的是谁、参爹娘未生之前你是谁。说白了,就是让你搞清楚产生一切的本质是什么,给你建立一个东西(模拟一个东西),有这么一个东西在最后操纵。比如说念佛的是谁,你说是这堆身体,用牙齿和舌头说出来的念佛,只是被操纵的工具;你说是自己的思想,思想也不对,因为思想会停下来。那到底是什么?不停地去参,不停向内寻,在找的同时,其实建立了一个东西,但它不说是什么东西。
人有一个思维习惯,只要一说什么东西,心一下就粘上去了,这就变成了粘著,马上形成二元。人是很怪的,比如说“不准你想狗屎”,他的念头不由自主地飙到狗屎那里去了。人的意识特点就是如此,很难回头来找自己,一旦说“我们不要执着”,然后他就开始执着“不执着”。所以,参禅就不能具体说什么,就说念佛的是“这个、那个”。一说某个名词,很容易在头脑里借助这个名词的某些特征和法相去执着,这是挺麻烦的。禅宗是建立了一个虚无的东西让你去追,追的过程中就叫做参。
从某种程度上,这个过程同时执行了应成中观和他空中观两种方法。为什么?去追这个、那个的时候,就开始抛弃其他的东西,既然这个、那个是本质,那身体、牙齿、舌头、山河大地就不是真实的,也要被放弃,心根本就不在上面去打转。这样一来,就非常有出离心了,连自己的身体都可以不要。
参禅之人常说:“三米之外,与己无关。”心思完全集中在里面,实际上是一种绝大的放弃,在实践应成派说的“这是假的,那是虚的,它没有实质……”假的意思就是我们的心要开始逐渐地放弃这些东西,而参禅就不管你,一下就把你钉死在里面,让你开始去找寻,从而形成了应成中观的实践方式。
但参禅又不搞断灭,如果搞断灭的话,说“没有一个东西”,人就开始去找“没有”,如前说的“不准想狗屎”是一样的。不停在心里去编造各种各样的没有,实际上,哪里能找一个东西叫“没有”呢?它是锥子脸还是筷子腿?所以,没有一个东西叫“没有”。但人心则不同,如果说那个东西是无,他就会著在“无”上。
所以,参禅就不跟你说这些,但又说有这么一个东西,它又不是什么,也不是断灭性的,似乎立了一个东西在那里,把你的心死死地套着。但这毕竟还是在参,从境界上来说,心还是住在那个地方。而《金刚经》说的“应无所住而生其心”,心完全没有焦点、没有对立点的时候,才是本来的心,也叫平常心。
当你参透了,开始脱离任何东西,你就会发现用来吃饭、睡觉的那个最原始的心其实就是佛。但这一参要经历好多年,不要认为参两天就能轻易找到,这就很容易造成狂禅,然后去跟别人斗机锋,结果变成了疯鸡。
在参的过程中要经历很多的苦难,第一关,你要参得下去,别参两天就回家去了。如果稍微参一参,被方丈或隔壁的同参刺激一下,就开始打架了,这就变成参打架去了,这是最初级的。然后出现各种各样的境界,参进去会产生很深的定,真的是东边冒光、西边冒电,因为人的内心所包含的功能是很大的,本自具足,只是暂时被六根锁住。但在参的同时,六根的功能会慢慢降低,乱七八糟的神、鬼、妖等怪象就开始出来。参禅的人,跟祖师大德说自己看到了魔鬼,“啪”一耳光就来了——“凡所有相皆是虚妄”,一下就把你否定了。
越过各种各样的境界,也是很麻烦的,这还是物理境界。有些甚至是心理境界,还有内心里面的贪嗔痴,源于我们有很深的个体感,参了几十年,便觉得自己好牛、是大德——“哇,你见到我,居然还不磕头?”各种各样的我慢就开始起来,我们要越过这些境界,就会发现诸佛一体、万众一心,会变得平常和自然,不会去歧视别人或高攀什么。在大圆满里叫“失去希忧”(失去了希望和期盼),这叫真正的活在当下,因为当下最好。
而如今我们没办法活在当下,一般都活在朋友圈上、电脑上,就算打坐也要看看别人,你们今天打坐是不是这样的?你们能活在当下吗?特别是屁股痛的时候,就没办法活在当下了,对你来说,“活在当下”只是一句话。很多知识分子、小资们最喜欢说“活在当下”,他的意思是遇到事的时候不要想得太多了,这只是一种安慰的话,实际上谁能活在当下啊?特别是股票暴跌、老婆跟人跑了,是没办法活在当下的。
“当下”到底是什么?前一秒还是后一秒?追下去的话,是很麻烦的!这一秒可以分成二分之一,二分之一分成四分之一,再分分分,最后“当下”到底在哪里呢?你说:“不要这样,要活长一点,起码一个小时”——既然活在一个小时算当下,那我活两个小时行不行呢?这样推下去可以活到无量劫,所以,“当下”是个很模糊的词汇,只有文艺界的人喜欢。
文艺界的人不搞其他什么事,就弄一些影像来糊弄你,让你快乐而已——这也有功德,起码让你快乐了。而从学佛、追究真理的角度,这样则不行,不能听到这些词汇就跟着跑了。如果你是文艺界人事,可以应付一下:“好,我们活在当下,走!喝酒去!打炮去!”如果你是佛教徒,就要严肃一点:“我们要怎样才能活在当下?”当然,这要根据具体情况而来,如果跟着较真的话,会被打死的。为了活在当下,可以随顺一下:“好,我们活在当下!”
这些词汇被后来的人搞得非常的庸俗化,而从佛教去看,就要结合教理、结合具体的修行方法。在教理上,要非常的严密;在修行的方法上,有次第,也有最根本的东西,而《永嘉证道歌》是一个非常高级、究竟的东西。那么,我们都是初学者,讲这些高级的东西,合不合适呢?其实我也觉得有点不合适,但我都讲了一半,再不合适也得合适下去,不然的话,我们怎么活在当下啊?但我会尽量用一些大家听得懂的话来讲,肯定会牵涉到一些教理。
如果对着一些很厉害的高根器来讲禅宗,就不是这么讲的,那会吓坏人的,甚至让人接受不了。比如德山大禅师就拿着大棒,一上座就让人说那个是什么,只要有人敢站起来,他会说:“你敢说啊,拖出去打三十棒!”——说的,被打了;不说的,还是拖出去打三十棒。还有玩玄虚的傅大士,被梁武帝请去讲法,肯定搞尽了唢呐、撒花等花样,各地的大德们纷纭而至。大家想象一下,肯定好庄重,结果傅大士在上面看了一下大家,拿板子一拍就走人了,当时大众都傻了,不知道他在干什么。然后志公禅师问梁武帝:“陛下会么?”梁武帝说:“不会。”志公禅师说:“大士讲经竟(大士已经说完法了)。”
如果是这样,我现在是不是可以走了?不行的,但那个时候可以,为什么呢?拍一下,你已经听到了,你拿什么东西在听?你就靠那个东西听嘛。你说没听到,那你靠什么东西没听到?还是靠那个东西没听到嘛。傅大士就玩这个花样,对那些人可以,对我们是不行的,这样说的话,我就没办法活在当下了,起码会被各位的口水给喷死。
今天要讲下面的内容:
震法雷,击法鼓, 布慈云兮洒甘露。
龙象蹴踏润无边, 三乘五性皆醒悟。
雪山肥腻更无杂, 纯出醍醐我常纳。
一性圆通一切性, 一法遍含一切法。
一月普现一切水, 一切水月一月摄。
诸佛法身入我性, 我性同共如来合。
一地具足一切地, 非色非心非行业。
弹指圆成八万门, 刹那灭却三祇劫。
一切数句非数句, 与吾灵觉何交涉。
今天就讲解这些内容。
震法雷,击法鼓,布慈云兮洒甘露。
“震法雷”和“击法鼓”都是比喻。为什么要“震法雷”呢?三十三天的天人因善业会形成一面鼓,天人击鼓,要么召集天人开会,要么迎请大德到三十三天讲法。
天鼓的声音,我们听着像雷声,这是一种传说;还有一种说法,就像春雷一样,雷鸣之后很多植物开始生根发芽。法雷的意思是什么?法的种子下去以后,迟早有一天会发芽。按照佛教的理论——只要一闻佛声,你肯定会解脱。什么叫佛声?与三宝连接的一些影相以及声相。比如听到一句“阿弥陀佛”,因为“阿弥陀佛”的声音与阿弥陀佛连接在一起,这个声音成为金刚种子在你的阿赖耶识里永远不坏,不管你流浪多少劫,这个种子迟早要发芽。听到法雷也是一样,不管是什么法,都会种下一些很深的种子。
为什么要讲三十三天呢?其实,大圆满的法都是从天界传出来的,禅宗的来源后面会讲,实际上,释迦牟尼佛在天界也一定有很高级的法,所以叫“震法雷”。
“击法鼓”也是一样的意思,“法鼓”在禅宗有典故的,以前禅门里的东北角会设一个法鼓,西北角会设一个茶鼓。禅宗里面最喜欢喝茶了,当击西北角的茶鼓时,大家就喝茶去。禅宗经常说“禅茶一味”,这是很有意思的一件事,其中有个关于赵州禅师的故事,当有人问到念佛的是谁,他就叫你“吃茶去”。
问:“你吃了饭没有?”他回:“没吃饭呐,吃饭去!”
问:“洗了碗没有?”他回:“还没洗碗呐,洗碗去!”
问:“饭也吃了,碗也洗了,怎么办呢?”他回:“喝茶去!”
意思是什么呢?告诉你不要去追逐神异,吃饭、睡觉所用的一切都是心,只要明白它是什么就行了。说起来简单,要真的明白是挺麻烦的。
从而,赵州茶跟禅宗的文化就连接上了。还有,茶本身有清神明目的功用。打坐的时候,人的精神状态一般只有两种,要么脑筋乱动停不下来,要么就睡着了。你能不能坐在这里,很清楚地知道自己一个念头都没有,同时不睡觉?这就是最简单的禅定,但我们做不到,长时间不动就容易睡着了。
我女儿小时候超级喜欢吃雪糕,为此我们斗智斗勇了很多年——“要吃雪糕可以,但要看着我的手指头不动,不准眨眼睛、不准说话,超过半个小时,我就给你买雪糕。”然后她就很专注地看着我的手指头,试验过好多次,每次到了二十八分钟的时候,她“砰”倒头睡着了,所以雪糕总是吃不成。人就这样,总是不能停下来,即便停下来也不能保持清明。但是,喝茶对打坐有帮助,可以让你保持清明,不容易打瞌睡。
“禅茶一味”到了后来就变成卖茶的人忽悠你们的文化,这与禅无关。什么是“禅茶一味”?“禅”是什么味?有人问:“什么是禅呢?”赵州老和尚回:“干屎橛”。禅跟茶是一味,禅跟狗屎粑粑又是一味,既然这样,我们就拿狗屎泡给你喝。
到了后来,“禅茶一味”就变成了文化,不管怎么样,文化有时候挺优美的,骗大家去旅游、买茶、进寺庙买门票,也是很有功德。
东北角的鼓叫法鼓,比如方丈要讲法或者通知大家来打坐,所击的鼓叫法鼓。击法鼓,就表示要传佛法了,听法者要做好准备。《永嘉证道歌》是禅宗的最高见地,是最彻底、最了不起的究竟见解,为了显出对此的重视,开头一定要说“震法雷,击法鼓”。
佛法永远都是那样的,是否起到作用,关键要看接收者的心态。由于不同的心态以及不同的敏锐程度等等,会造成大不一样的效果。经常说“佛法最重要的是信心”,关键的是什么叫“信心”?从法理上有很多解释,包括信心、念力、禅定力、精进力、智慧分辨能力等等。“信心”最大、最初的作用是把你的注意力套在上面,很多人开始都是迷信,不可能一上来就能明白自然心、平常心、中观、唯识,并非如此,往往就是一种善根。
善根的来源从何而来?震法雷、击法鼓之类的东西,或者前世是被放的泥鳅等等。反正相续里有佛法的种子,现在被撩发出来,莫名其妙就信了。有些师兄说:“我一到寺庙就受不了,眼泪会不停地流。”但让他看《金刚经》就不感兴趣,就要去看寺庙,因为眼泪流起来爽啊!感动是一种享受。为什么现在很多人卖感动?因为感动以后很舒服、很放松。文艺在很大程度上就叫卖感动,只要能把人感动就行了,但那是另外的层面。
对佛法的信心则不同,它可以把你套进去,套进去以后,再把精力用去闻思、修行、参究,才会逐渐地明白。所以说“信为道源功德母”,信心把你慢慢套进去以后,功德才开始出来。
“自信”是最牛、最了不起的,即随法信的这帮佛弟子。他们就要搞清楚——你说有轮回,凭什么?你说世界的本质是心,为什么?其实问题的焦点就在这些地方,弄透它,不停去思维、不停去考究,这些是随法信的,不是随信心的。随法信的这帮弟子,一旦信进去以后,就会很当真,因为它是无法改变的真理。不过这也不能绝对,如果他一点信心都没有,才没有心思去搞清楚,他会说:“股票都没搞清楚,还搞那个?还是来点现实的!”他认为股票是最现实的,或者是房产、男朋友、女朋友,反正每个人有每个人的点。
如果愿意花时间、花心思去把世界的本质搞清楚,已经很了不起,起码有个最简单的善根在那里,要搞清楚到底是怎么回事。你以一种强烈的希求心,就开始把真实的东西搞清楚,这称之为上根人。
“震法雷,击法鼓”,很大程度上告诉我们佛法非常珍贵,有兴趣去听法的人,实际上是无始劫来不知花了多少痛苦、多少的希求所集结的这么一个机会。最近我看了一个故事,描述一个影迷追影星,追得简直一塌糊涂,满屋子都是影星的照片和海报,到处都是他的光碟。为了见他一面,几乎要卖肾了,后来他在火车站上看到一个傻老头坐在那里,两人发生了一点冲突,于是他把傻老头侮辱了一顿,后来有人告诉他,那个人就是他一直崇拜的明星,只不过已经老了,结果他后悔不已。
其实,在末世能够听闻佛法的人,说明你已经在佛前积累了无数世的功德、修行了很多世,现在你又遇到佛法了——这老头又出现了,说不定你又侮辱他一顿,这样就完了,很有可能把你无始劫积累的功德,一下搞得干干净净的。
所以,佛法跟一个人的希求心、慎重心有很大的关系。一个比较清晰、深沉的心灵,才有可能去追逐世界的本质,似乎看起来跟我们的衣食和情感没有关系,大部分人基本都在衣食上以及情感上挣扎,在一些很具体的问题上去花费自己的生命。要去搞清楚生命本质是什么,这一定需要很大的福报,所以,“震法雷,击法鼓”的意思是告诉我们要尊重佛法。
从我们的角度,要以殷重心去看待佛法,所以要“震法雷,击法鼓”。但从佛菩萨的角度,就是“布慈云兮洒甘露”,佛法就像天上的云变成了慈云,洒下甘露让干枯的生命得到滋润。实际上,现代人的心灵非常干枯,靠影视作品、各种各样的成功学、鸡汤学解决不了问题的,甚至会饮鸩止渴(因为贪欲,就拼命去看影视剧来让自己得到满足,结果越看越贪,这就叫饮鸩止渴)。
我们干枯的心灵真的需要佛法来滋润,而且应该要大范围去做,不管是基础法门还是大圆满、大手印、禅宗等高深的法门,都应该广开。大家要互相地赞美、推崇,而不是你说别人不行、自己说别人不行,或者说自己最厉害、别人最差,这在很大程度上是不对的。因为众生各种各样,他们所需要的东西也不同。作为弟子也一样,不要因为跟着某位上师,就说自己的上师最牛了、自己的教派最好了,其他的都是垃圾——在说这话的时候,你就是垃圾!
特别在末世,佛教之间再互相攻击的话,我们就完了。佛教非常式微,不要看影视圈里的这个影星信佛了、那个大佬又信佛了,这是不顶用的(当然,有时候也顶点用)。我们要共同的推崇佛教,老话说:“若要佛法兴,必须僧赞僧”,互相推崇才行。在法义上我们可以进行辩解,但在团体上就不要互相去攻击,你说别人不行、自己说别人不行,在佛教圈里有时搞得比外面还厉害,何必呢?要挣钱、要抢生意,来找我嘛,拿到佛法里面就不要搞这些了。
“布慈云兮洒甘露”,第一,要对三宝充满感激;第二,不能够互相争斗。都是慈悲的云、甘露一样的佛法,我们要尊重它。
龙象蹴踏润无边, 三乘五性皆醒悟。
佛法里面,经常用“龙”来比喻很好、很厉害的生命。“龙”属于畜生道,但福报特别大,它最富有、力量最大。“象”也属于畜生道,但身体很大,而且吃素,也是非常厉害的。比喻一个人有力气,就说他有龙象之力,指非常殊胜、很厉害。古印度时的车乘,象拉的车是很大的乘,而龙象是最好的象,它的车乘是最大的。
“乘”,佛经比喻成载着众生驶向解脱的车乘。“龙象蹴踏润无边”,在佛法的般若思想、见解所滋润到的众生无量无边。为什么会滋润众生无量无边呢?从两个层面上去看,第一个从对治层面,什么叫对治层面呢?般若对治分别念,而众生的所有痛苦全部来自于分别念。
什么叫分别念呢?不要以为只有思维的念头才叫分别念,分别念分为两个层面,第一个是思维的念头,第二个是呈现出来的现象。《因明》里把分别念叫“有实法”,把意识的活动(想法)叫分别念,而眼睛看到的、手碰到的等五根及五根的对境就不叫分别念。说得透彻一点,五根及五根的对境也应该叫分别念。看到的杯子跟电脑就是不一样,起到作用也不同,引起的感受也不一样,看到电脑就喜欢,看到狗屎就不喜欢,心里会产生各种各样不同的感受。
众生的痛苦就是因为这些不同而来,般若就对治这些东西,通过思维和修行去发现电脑、杯子,乃至于我们的思维,本质都是一样的。心的明度不应该停留在具体的现象上,而应该回到产生现象的根本上。在这个过程中,分别念对我们的伤害会逐渐减轻,这是次第的修行,单空的修行就是如此。这来自于般若的对治见解,比如修单空,不管来什么东西,我们都说是假的,好的、坏的都是假的,这是对治性的修行。这样的话,来自于内心强烈的分别所产生的痛苦,就开始逐渐地缓解,这就叫“润无边”。
不管什么样子,来了就观空,在《金刚经》里叫:“若见诸相非相”。“非相”是什么意思?这不是真的、那不是真的。单空的层面就是还没有彻底究竟的层面,这叫“润无边”。当内心对所有现象(包括身体、各种各样的感受)都已经彻底认透了,摆脱了现象的牵引,然后回去发现造成所有现象的本质,能够清晰地认知它且安住它的时候,就叫彻底的润无边。什么叫做彻底的润无边?在那里面,所有的现象本来就是佛,你的心就不会因此而受到左右,连痛苦的感受都会消失。
那时候是不是什么都没有了?那是你想的,不会什么都没有的,本自具足的光明以及快乐就会出来。光明出来的同时也是空性的,所以叫“明空双运”;这时候快乐也会出来,而且是极乐,所以叫“乐空双运”。那时候,你会认为无佛无众生,就像禅宗说:“若人识得心,大地无寸土”。整个世界大地平沉,全部消失——那是不是消失以后什么都没有了?如果是什么都没有那么简单,一棒把你打晕过去就可以了,这显然没有那么简单。
龙象蹴踏为什么能够润无边呢?可以分成两个部分来讲,第一个部分是世俗谛方面,第二个部分是究竟胜义谛方面。单空的修行,有时候也分成了胜义谛的修行,从境界来讲,实际上属于世俗谛。不管怎么样,般若的作用非常巨大。比如禅宗,参的时候实际上在树立一个目标,这时候,心也开始放弃其他的。因为这些都不是本质,念佛的不是电脑,不是自己的嘴,不是自己的身体,也不是自己的意识,我们要停下来,看到底是什么在念佛?
产生了一个境界,是这个境界在念佛吗?不是,因为这个境界也会丢失。参到后来,大地平沉,所有的东西都不是本质。最后呈现出各种各样空的状态,一个空换另一个空,飞鸟追影、狗咬尾巴,空不停地换,最后虚空粉碎——“哦,怎么修都等于零,我自然平常,无相无形,没有“无”也没有“有”,我拿来吃饭、睡觉、放屁的那个就是”,虚空粉碎,这时候你会一下明白本质。
我现在说起来快得不得了,做的时候,就真的需要长期地浸润进去。刚刚开始学佛的人,特别是打坐了几天有点境界的人,其实很简单,撩他一下就原形毕露,瞬间从圣人变成凡夫。有很多这样的人,他从境界一出来,觉得自己浑身每个毛孔都是慈悲,心好宽大、好宽大哟!然后,他一定会来找你求证,其实很简单,一个方法就弄翻他,你硬说他不是的——你也不知道他是不是,不管三七二十一,就说:“你不是的!”这时他可能会发毛的:“呸,你这个妖魔鬼怪!”为什么会这样呢?有自我才需要被认同。
所以,证悟不是一两天就可以做到的,如果长期去做,心慢慢会自然打开,开悟是非常容易的事。由于我们的心充满了各种各样的执着、偏狭,所以非常麻烦。人类的心是非常不清晰的,买个股票都买不准,找个对象都找错——有人就关心:“用什么方法才能不找错呢?”有个方法绝对不会错,就是不找!(众笑)
关键你做不到,不找的话,晚上睡不着觉,半夜爬起来感叹:“哎呀,我好孤独啊!”第二天早上起来又不行了,天天处在这种状态,还说自己证悟了无边、有边,我只能说你证悟了疯边。
对此,有些人又害怕:“如果是这样,我岂不是不能这样又不能那样,算了,这个东西我不想进去。”其实也没那么严重,在闻思的过程中,不需要马上回去把老婆或老公休了,儿子或女儿也送孤儿院了,这有点反人类。并非如此,你可以先留住这些,然后慢慢学习,了解清楚,最后会发现:即使拥有这一切,你也可以证悟的。
谁说居士不能证悟?从古至今那么多的居士都证悟了,庞居士一家四口全证悟了,他自己、老婆庞婆、女儿灵照、还有儿子,全家一锅端。很多时候在方法上不能走极端,但在见解上一定要走极端,去追根本的见解。
“三乘五性皆醒悟”,什么叫三乘五性呢?三乘有很多种分法,流行的分法是声闻、缘觉和菩萨乘。其他分法有好多种,讲太多也没什么意思,今晚的时间也不太够。
什么叫声闻、缘觉和菩萨乘呢?所有现象生起的根本一定是心,而心要生起的话,一定要依据一些基本的因素。生起的所有现象(所有痛苦以及欢乐),一定要依据两个大的因素,缺一不可。哪两个因素呢?
第一个,领受现象的主体。如果没有领受现象的主体,比如一棒过去把你打晕了,对你来说,现象就生不起来了。当然,你会说这是昏迷的现象,但起码那时你不知道,别人才能知道,所以,一定要有领受现象的主体。
第二个,要有被主体所感受的现象。领受现象的主体,如果认为是“我”,这叫“人我执”。人我能够去感受的外境(包括自己的身体也是被感受的),如果认为是真实存在的,这叫“法我执”。
现象一定有“人我”和“法我”,整个科学分析来分析去都离不开这两个因素。如果不是这样的话,起码对个体来说现象就不成立了。但唯物主义不这么认为,它认为人死后,这个现象还在被其他人感受。如果用根本的哲学观去分析,这是另外的课题——为什么这些现象的根本不是物质而是心?这是一大门学说,不是一两句话就能轻而易举说清楚的。昨天我讲了一下,只是想撩起你们的兴趣而已,你要深入进去学习探究才行。如果三句话就搞通了,一方面龙天会撒花,另一方面我会自卑的——我搞了几十年,你三句话就通了,说明你是天道来的,我是畜生道来的。这不行的,所以,这真的要花很多时间去了解。
如果成立“一切境相由心现”,心要现起现象,必须离不开两个因素——人我和法我。如果只是把人我消灭了,对法我的执着消灭得不彻底,认为外面的法还有微尘,微尘也就是基本粒子或者叫原子,指最根源、最本源、最小的物质。现在科学把这种物质叫做超弦,说不定将来还有超超弦,最后超超超弦弦弦……因为人的分别念无穷无尽,永远没办法到头。零点几几几几……想把它停下来成为零,那是不行的;零点零零零……想把它停下来成为一,就算小数点后面再加无数的零也不行。反正就是永无尽头,那怎样才能回到零呢?不加就完了,连一都消失了,叫“歇即菩提”。有时候禅宗里面就喜欢这么表达,问他什么是解脱,他就画一个圈,意思是一切都是假象——为零,没有一个真实的东西。
第一,“声闻”只有人我执消失了,法我还认为有基本粒子。大乘佛教说的“法性”,某种程度上是一元论——世界的根本只有一个东西,即心的本性。声闻乘就是阿罗汉,某种程度上是二元论,但他不这么认为(其实是不会这么去考虑),从境界上分析,他会觉得世界一方面是由基本粒子组成,一方面是来源于精神。
精神的实质是什么呢?精神的实质就不能叫物质了,而叫无分刹那或者无方微尘,指完全没办法分的刹那或者指完全没有方位的微尘。这两个东西存不存在呢?实际上是不存在的,但阿罗汉也不深究,为什么呢?当他的心明白产生人我的一切(身体)只是微尘、心灵只是刹那的时候,他就把微尘和刹那的聚合放弃了。
什么是“我”呢?你会说:“虽然‘我’找不到,但这一堆就是“我”,我就认为它是‘我’,是我是我就是我……”实际上,我们就是这么执着的,而且完全不讲理——执着的意思就是不讲理。普通人会觉得这一堆就是“我”,用它来指挥一切、主宰一切,用它来受苦、受甜。
阿罗汉对身体以及产生各种情绪的精神进行了详细的分解、探寻、觉知、丢弃以及安住,在这个过程中,会发现根本就没有真正的聚合体,聚合体只是业力造成的。业力是心误认为有自我的造作,业力就堆积成这么一个身体,只要把这个业力消除了、清净了,也就是让它回到无方微尘和无分刹那里面去,这时候,心就处在一种定中叫“灭尽定”。
个体生命的行为只来源于我执,要么去保护自己,去奋斗让自己活得快乐。还有一种是反过来的,比如我们这帮比较“变态”的修行人。要么保护自己,要么毁灭自己,但是前提都承认了有自己。如果没有我执了,还毁灭什么?最差也是阿罗汉,最厉害成佛了。如果没有我执,心就没有驱动力;心没有驱动力,就会进入灭尽定。阿罗汉入灭尽定前会说:“我生已尽,梵行已立,所作已办,不受后有。”有的看不见身体,有的身体碎为微尘,进入了灭尽定。由于灭尽定里没有自我,就没有驱动力了,所以很长时间不出定。
阿罗汉是不是究竟的证悟呢?不是的。由于他们没有人我,依据外境所感受的快乐和痛苦都被取消了,这就是阿罗汉乘,也叫声闻乘,为什么叫声闻呢?他们一般都直接从佛陀那里听法的,佛陀当年讲法其实很简单,刚开始有五个人跟着苦行,后来佛陀发现追求苦行是不能证悟的,然后接受了牧羊女供养的一碗牛奶,因此遭到五个人的嫌弃和原理,最后他发狠了,找来几根吉祥草,往臀部下一塞、大树下一坐,一下坐了七天,发誓不证本觉、誓不起座,结果佛陀真的开悟了。当然,这是一种示现,表明获取证悟一定要发狠。佛陀证悟了以后,在树下默坐了七七四十九天,这段时间,佛陀到天界传法去了,叫“华严时”。
天台宗把佛陀传法分为五个时期,第一个是华严时,即佛陀坐在菩提树下的四十九天在天界讲最高级的法。第二个是鹿苑时,即佛陀回到乔达摩·悉达多王子的国度,见到最初跟随他的五个苦行人,就不能再讲那么高级的法了。首先开始讲法、受戒、剃度(僧),佛法僧三宝从而建立了。最开始讲法,不像现在中观、唯识来得那么复杂,就简单地讲人我是不成立的、法是不成立的——一下搞定了!那时候佛陀一讲法,好多阿罗汉证悟了,那段时段叫果期。第三个是方等时。第四个是般若时。第五个是法华涅槃时。
佛教中有“正法、像法、末法”:为“正法时期、像法时期、末法时期”的略称。在像法时期的时候就开始不行了,而现在处于末法时期就更不行了,为什么不行呢?我们的心思都刷朋友圈去了。如果从小不刷朋友圈,就算刷,看到的全是佛法,抬头一看,都是大德们的影像,反正生活中到处都是佛法,到了一定年龄,一句话就能让他开悟。记录下来,就是那一句让他开悟了,前面刷朋友圈(刷佛法)的故事全没了,而我们现在接收的是什么东西嘛?全都是一些乱七八糟的,看起来美好,实际上充满邪恶的东西,鼓励着人我和法我更加坚固,乃至于一些争斗不休的东西,肯定会让你痛苦。
第二,“缘觉”比阿罗汉更厉害一些,认为无方微尘是没有的,只有精神的刹那是有的,进入的定也叫灭尽定,但灭尽定的境界要高一些。还有,缘觉不是靠听法而成就的,而是通过听法积累了很多功德,但这种人的相续中有傲慢的因素,认为可以不靠佛陀,只要自己修行就可以了。其实现在这种人很多,觉得靠“我”是可以的,“我”要最厉害——有“我”的话,还搞什么啊?当然,缘觉有这种想法,但不像现在的人那么矬,但骨子里还是觉得靠自己可以。
靠自己,说明中心点的思想(人我的执着)还是很厉害,但是,通过听闻佛法积累了很多功德。第二世由于这种傲慢就见不到善知识,可是佛法毕竟在他的相续里种下了根,而且人又很聪明、又安静,这些人叫“缘觉”,有时候也叫“缘觉佛”。他们不会说法,但会显示神通。
成群修行的缘觉叫“部行缘觉”,独自一人修行的叫“麟角喻缘觉”。他们在山间看到日出日落、花开花落、流水潺潺等等,就可能截断十二因缘中的一个环节而解脱生死。十二因缘就是外在和内在事物的发展,分析出来有十二个环节,截断其中一个环节,就明白生命本质不是人我的,安住在一种状态里面,这种状态也叫灭尽定。
声闻乘和缘觉乘从证悟的所证来讲,没有把所有的法彻底抉择为空性,剩下了无方微尘和无分刹那。从心的量度来讲,没办法像菩萨或者佛陀那样去普度众生。他们证悟以后,由于人我消失了、没有动力了,一下就定进去了。佛菩萨则不同,虽然没有人我的动力,但是有菩提心,菩提心跟所证的万法本质是一体一味的。
这是什么意思呢?佛菩萨会证悟到万法本质既不是无方微尘(基本粒子),也不是无分刹那(某种绝对精神)。“绝对精神”这个词汇很精彩,黑格尔说:“世界的本质来源于绝对精神”,但他对绝对精神的解释扯淡得一塌糊涂。而佛菩萨认为万法的本质是空性或如来藏,如来藏的本质里就带有普度众生的含义。为什么呢?他认为所有众生的本质其实就是那个东西,当我们消失了各种各样的执着,回到了本性里面,度众生是随缘任运,犹如阳光一样。
所以,佛陀是没有“我要来度你”的感受,但会应每个众生的需求以各种各样的方式出现。什么意思呢?我们的自心本性就是真正的佛陀,但我们现在不知道它,如果我们极端的虔诚,天天念着阿弥陀佛,南无阿弥陀佛、南无阿弥陀佛、南无阿弥陀佛……念到一定时候,四周都在响着“南无阿弥陀佛”的声音,乃至于在睡梦中。而且身体发出香气,有时候还有光的感受,心灵安宁,各种各样的殊妙功德开始呈现,实际上就是你自心本性的阿弥陀佛开始被唤醒,应你的需求而来。
如果修生起次第,开始对着唐卡、佛像观想,有时闭上眼睛,也能把佛像想得清楚,甚至连眉毛也想得很清楚。最后,首先会在梦里出现,然后醒着都能看到。为什么会看得到呢?实际上是你的心的光明应你的需求开始出现,所以,佛的加持是随着你的需求而来。好比我们现在为什么能看到上师呢?因为前世埋了歪屁股坟。为什么能埋歪屁股坟呢?因为你前世不停地磕头、祈祷,应你的需求,根本上师就来了,变成了法王如意宝、慈诚罗珠上师……但你却不知道那就是你的根本上师,还在糊涂地想:“他怎么跟我一样只有一个鼻子呢?我好希望他有三个头、五个鼻子啊,因为画像中就是这样的”——其实也不是不可以,你可以观想上师有几个头的,那叫本尊。你看那些忿怒本尊一般都龇牙咧嘴的,有的就有几个头,你照着这样去观修,也会出来的。
所以,我们所看到的东西实际上是内心里的显现,当你走到最极端,去呼唤法性的时候,比如禅宗的参,大圆满的安住于法性,慢慢地,你会发现什么都是法性,出来的全都是上师(法性)——好了,郁郁黄花,皆是般若;青青翠竹,皆是菩提。
修上师瑜伽,要么你融入上师,要么上师融入你,最后一切都是上师——简单的一句话,你们会认为一切都是上师吗?特别是那个人偷你钱包的时候,或者你老公喜欢了其他人的时候,不会的,此时一般都会很愤怒。说起来简单,实际上,心很难做得到。那怎么办呢?你要成佛,就一定要做到。如果你自我放弃,只想过普通人的生活,那就没办法了,这种人的根本原因不在于他想过普通人的生活,主要是不知道下面那口锅有多热!(众笑)
他认为的“普通人的生活”就是没病、没痛,事实上并非如此,应该把他带到菜市场去,那些正在被剐杀的泥鳅就是普通人的生活;或者把他带到癌症病房去,面目全非、疼痛不堪。看到这些他又会害怕:“算了,我还是不愿意过普通人的生活。”那就很简单,郁郁黄花皆是般若——修嘛!你说:“有没有中间的,比如声闻、缘觉、本尊行不行?”其实,最后都要走到这里——“所有的一切皆是法性”才是最究竟的。当我们用最根本的见解,像龙象蹴踏这样的话,三乘都可以得到利益。
那么,“五性”是什么意思呢?永嘉禅师是学天台宗的,且因教而悟宗,也就是看书开悟的,这给了我们很大的信心。天台的教下非常详尽,把人的根性(根器)分了五类。
第一类是定性声闻,即生下来就是修声闻的。
第二类是定性缘觉,即生下来就是修缘觉的。
第三类是定性菩萨,即发了大乘菩提心同时要去证悟佛果的这一帮人,即证悟世界的本质是没有人我、法我的,不像声闻只是没有人我,而法我还在;也不像缘觉,法我还有一半;而佛果是没有法我、也没有人我。由于菩萨证悟了本质,跟我们的内心是一味一体的,所以他永远都会去度众生,没办法不去度众生。如果他以某种形象化现而来,就只能干这一件事情。但这件事情有可以变成其他的事情,比如打你一巴掌,有时候带你去买个股票,不管玩什么,都会把你玩到那里去。不管他做什么,根本就只有这一件事情——围绕着利益众生。这就是菩萨乘,最后直至成佛。
第四类是不定种性,即不知道他是声闻、缘觉、菩萨乘,反正遇到什么就是什么了,这种人也比较多。
第五类是定人天乘,这是最矬的,同时也挺“牛”的。即信佛不学佛,种点福报但不是为了解脱。即使学也学不进去,或者以为自己在学大圆满,实际上连人天乘都不是,因为连因果都不信。为什么会这样呢?这种人不明白自己的内心,而所有佛法为了搞清楚自己的内心,不自欺就好办了。
人之所以那么矬,就是因为自欺,看不清楚自己,乃至于他们对自我的评判往往都是错的。我曾做过一个很有意思的调查,请朋友把我带到监狱里去,与犯人聊他们犯事的缘故,结果没有一个说他自己是错的,连杀人都是别人的错,杀人一定是有原因的,好精彩啊!所以,人从来就不会去看自己,任何错都是迫不得已的,似乎从来没有做过错的抉择——这种说法很牛,等于不承认人我,佛菩萨度人就是如此:“我没来度你的,我依你的祈请而来!”这是开玩笑,那种人是完全不明白自己,这类叫定人天乘。
以上分为五性(五种类性)。还有一类是一阐提,是永远不能够证悟的——其实,这只是一种说法而已,不可能的,因为人人都有本性,只是机缘问题。“一切众生的本性都是佛性”,这是佛教里的大问题。玄奘法师(唐僧)西行被编成了很多故事、拍成了很多电影,从中赚了好多钱,但从来没提到玄奘为什么要出去,其实就为了解决一个问题:一切众生是不是佛?
当时《涅槃经》已经进来了,提出了“一切众生都是佛”,但很多经论上的见解却与之相反。这个问题很严重,涉及到两个很大的问题,决定了见解和修法。如果“一切众生不是佛”的话,禅宗和大圆满的修法就不成立了,因为佛靠修成的。如果“一切众生本来是佛”的话,那佛不是修成的,只是把执着去掉。
两种截然不同的基础哲学思想,导致后面的修行方法完全不一样。如果佛要修成的话,就要修三大阿僧祇劫,三千威仪、八万细行、谨小慎微、日积月累,显然那是不容易的。如果一切众生是佛、本自具足,只要把执着去掉,我们马上就是佛,而且可以即生成佛,禅宗、大圆满、大手印都持这样的观点。
如果基础理论都不成立,后面说的那些神乎其神的事,对普通的吃瓜群众会乱吹的。说点神奇的故事,马上感动得泪水直流——“我成了你的小红粉!”这种吃瓜群众有很多。但对于很较真的人,那就不行了,要清楚这个东西是不是真的,马上牵涉到逻辑性和实证性的问题。如果基本理论都不成立,怎么可能通过实证走到成佛呢?禅宗和大圆满怎么能即生成佛呢?
为了此事,玄奘法师去了印度求证,但是,他却学了“一切众生可能不是佛”的宗派。我要声明,我并没有诋毁他老人家的意思,玄奘法师是最伟大的法师,也是我最佩服的,也许他的骨子里持的是空性的观点。玄奘法师主要是翻译,唯一写了一本论典叫《成唯识论》,糅合了十大唯识论师的观点,里面把人分成了五类,其中一类是不能成佛的,叫一阐提。在这个问题上,他是这么看的。当然,这是学术问题,玄奘法师这么伟大的人物,他的修证我们搞不懂,但从学术上就要这么去看。唯识宗是因他在汉地开始弘扬的,当年他就是为了这个问题而去印度求法的。
这是另外的话题,不管怎么样,到了永嘉、六祖的时代,禅宗开始进来了,而禅宗所运行的基本理论:一切众生一定是佛。否则,三大阿僧祇劫才能修出来的东西,一生完成是不可能的。当时这种说法受到了攻击,就连永嘉禅师等大德们都被人骂成是魔鬼,六祖被追得满街跑,躲到广东四会跟一个猎人团体生活了十四年,吃肉边菜。后来时机成熟了,才在光孝寺剃发出家,后来到了曹溪传法。即使是这个时候,在南方影响的范围也是很小的,现在看起来觉得非常不得了,其实不然。。
那时候广东属于蛮夷之地,湖北还不算蛮夷,而六祖无路可逃,只能跑到这边来,躲到山旮旯的地方修行。当时,真正有影响力的是北宗(神秀那一宗),集中在洛阳(中原地带),而南宗的影响力不是很厉害,光孝寺也不是很大,虽然三国时代就有了,但只有很小的范围。不像现在,我们都以粉丝多为标准。不管怎么样,到了永嘉的时代,禅宗开始流传了,用最高的见地进行最快速地探究本性的佛教修行方式,在神州大地流传开始开来。
接着赞叹禅宗最究竟的见地,怎么赞叹呢?
雪山肥腻更无杂, 纯出醍醐我常纳。
“雪山”是指喜马拉雅山;“肥腻”是指一种草,也有人称之为“忍辱”,反正吃了以后可以产出醍醐。牛奶经过搅拌成为酥酪,最牛的那一点叫醍醐,我们经常说的“醍醐灌顶”就是这个意思,不是指提个壶在头上来灌顶。后来被那些骗子所利用,让人误解成“提壶灌顶”,提个壶在头上给人灌顶。(众笑)
“雪山肥腻更无杂”,雪山有一种大牦牛,如果吃了肥腻这种无杂的草,能够直接产出醍醐,不需经过搅拌。意思是什么呢?我们接收禅宗、大圆满的最究竟见解,不用通过搅拌(不要搞那么长的时间),直接证悟,即生成佛。“纯出醍醐我常纳”,三藏十二部,各种各样的宗派浩瀚无边,我们直接拿最精髓的东西,即禅宗、大圆满认为“一切众生都是佛”、“一切万法的本性是我们的自心本性”的这种究竟见解来摄持我们的修行,犹如醍醐灌顶,当下明了。
一性圆通一切性, 一法遍含一切法。
开始描述法性的状态、形态——证悟了以后,对心境交融、人我俱遣的描述。什么叫做“一性圆通一切性”?所有事物,包括人的各种性格、有情的性能等等,都只有一个根本的性——法性。在一个性上可以得到绝对的圆通,反过来说,只要了解最根本的自心本性,同时可以明了所有众生缘起的根性。不管你是三乘五性的哪一性,不管你是十恶不赦的坏蛋还是庄严无比的圣莲花,你的本性都是空性,在这里可以得到彻底的圆通。
从修行的角度来讲,首先要找到本性,然后安住它。安住它的时候,我们会彻底地平等待人,因为我们看到的都不是凡夫的个性,而是以佛性的角度去看,即使是这样的个性,也还是可以圆通成佛性。常说:“这个人修成了佛,眼睛里面全是佛。”比如苏东坡和佛印斗法的故事,苏东坡说看到佛印是屎,佛印说看到苏东坡是佛,苏东坡以为自己赢了,回去把这个情节告诉了苏小妹,苏小妹说:“你输了,因为屎眼里看到的都是屎,佛眼里看到的都是佛。”这是在嘲笑苏东坡,现实中的苏东坡其实没那么矬,这只是一个故事罢了。这个故事想告诉我们:当我们处在自心本性、安住在平常心里的时候,会以这种心去摄持所有的众生,这叫真正的慈悲,遍及一切的时候叫大悲周遍。我们会看到他根本的光明性,不会去计较。
处在这种状态,并非是呆了,本性无形无相,同时运用玄妙。所以,它不是一个呆的东西,清楚任何一个众生分别的、复杂的个性,同时也明白无论你多分别、多复杂,本质都是空性,这种慈悲是无量无边的,绝对没办法变化的。他是以这种方式来圆通,就叫“一性圆通一切性”。
“一法遍含一切法”是什么意思呢?“一性圆通一切性”可以叫理法界(讲理的),“一法遍含一切法”可以叫事法界。什么叫事法界呢?一个现象里面遍含所有的现象,这也可以分成两个层面来解释。
第一个,所有的现象来自于心,心的现象就包含了所有的现象。不管什么现象,如果没有心,现象都没办法产生。修光明大手印的(心的觉知力就是光明),如果没有觉知力,所有现象都不成立,比如身体沉重,如果不觉知,它能沉重吗?有人惹你生气,你没有觉知怎么生气啊?看一个现象,要用眼睛去看,所产生的眼识就是一种觉知。耳识也是一样,所有的现象必须依靠这种光明的觉知出来,纷繁复杂的各种相,本质都是这种光明。
这种光明可以遍含一切法,有点像大手印的修行,但还没有证悟大圆满,因为他还不知道“光明”到底是什么。但可以这样去修,只是不要让光明的觉知偏狭、倾斜、具体——具体就完了,就变成了“具体”的观修。当然,大手印的过程,有时候可以具体一下,有时候又可以回到无执、无偏的心性里面。大手印修到后面,没有什么好坏,好的化掉成为明,坏的化掉也成为明,既不欢迎好的,也不拒绝坏的,这就是大手印修到后面的境界。前面是有选择的,哪样执着就干掉哪样,修到后面就不会故意朝着对境去。不管怎么样,能容摄一切法的根本就是心的光明,这就是“一法遍含一切法”,叫事法界。
一月普现一切水,一切水月一月摄。
“一月”是指我们的光明性。“一切水”可以说是每个人的个体心,个体心跟本质心是不一样的。个体心就像各种各样的盆子,天上只有一个月亮,如果每个盆子摆到外面,每个盆子的水都会现出月亮来。那么,每个盆子的月亮都是由天上的一个月亮生起的,这是什么意思呢?心的觉知光明实际上是本质光明,为什么会变成每一盆的水呢?因为每个人的个体(人我的执着)产生了角度,产生了不同的大小,有的盆子可能是太平洋,有的可能是茶杯。
心的大小真是不一样的,比如“天子之怒,浮尸百万,流血千里。布衣之怒,流血五步,天下缟素”。还有心的深浅、明暗也不一样,但不管怎么样,都是心的光明,叫做“一月普现一切水”。
“一切水月一月摄”是什么?不管哪个盆子的水月(水月可以指现象,也可以指我们的心),它本身不是月亮,只是水,也就是一切现象不是现象,而是我们的心。但水月来源于天上的月亮,天上的月亮指法性、光明,所有事相都可以归纳到光明去,叫“一切水月一月摄”。
按照天台宗的讲法,法界分为四个层次:理法界、事法界、理事无碍法界、事事无碍法界。“一月普现一切水”,可以称为“理事无碍法界”,“一切水月一月摄”可以称为“事事无碍法界”。这些理论对一些没有学过佛、特别是没学过汉传天台宗的人会懵的。
寻找心的不同性叫“理法界”;眼看、耳听等前五根所接触的对境叫“事法界”;事法界和心的见解融通,即任何事情都可以用我们的讲解去融摄、解释,叫“理事无碍法界”;等到见解、修行完全通达了,郁郁黄花全是般若、落叶飞花皆是菩提,任何事情都是佛法,叫“事事无碍法界”。
天台宗通过四个层次来表达,说白了,就是你证悟本性了,安住在本性里面不停地修行,直至成佛。禅宗里叫“保任”——已经知道自心本性是什么了,我要保证它不丢失,叫“保”;自心本性是平常心、自然心,并不要把心集中在哪里,任由心自由地发展,任其周遍,叫“任”。
而大圆满不是这么说的,它说证悟以后,任何现象本质都是空性,自己会空的——“六根自解脱”:所有现象逃不过眼耳鼻舌身意,六根以及它的现象自己解脱,完全不用力。我们现在的修行是怎样的呢?面对贪欲,用单空——“贪欲不好,假的、假的、假的,空了它!”更矬的用对治性的(戒律)“戒了,不准做!不准做!”甚至硬扛“贪欲太不好了,我眼睛都不看异性。”
小乘是对治性的,空性(单空)也还是对治性的。小乘对治男女之欲来得很野蛮,透过皮肤往里面看,“你很漂亮,但你的肠肝肚肺没有一样是漂亮的”,靠破坏外相引起的美感来消灭贪欲;大乘的单空怎么来对治男女之欲呢?“你是很漂亮,但你是空性的,是假的、是假的,我不执!”用金刚杵去穿、用激光射,其实也是让心逐渐脱离对形象的实有性贪执,同时去除内心生起的愉悦感,都是破坏性的。
大手印就不一样了“你漂亮也好、丑也好,我静静地看着你装模作样!”这种看包括自己的身体,觉知遍含一切,到了最后,连看都不用看了,和光同尘、随缘任运,永远都保持在那个状态里面,就叫事事无碍、六根自解脱。本来就解脱的,用得着去对治它吗?既然是解脱的,该做啥就做啥——这是指证悟以后,现在这样做会挨刀的。
所以,对付贪欲也有不同层面。汉传佛教也讲次第的,天台宗则讲得特别厉害,藏传佛教就更不用说了,一层一层地上去,非常紧密。当然,也有不讲次第的禅宗。如果不完整的、细密的、系统的了解佛法,拿着一门来打一门的话,那对不起,下面给你准备了一口锅,你要在下面洗清罪业,那里的水比较烫,超过一千度。
有人说:“有这么严重吗?”真的很严重,哥们姐们,我没骗你们。杀个人也就下地狱而已,诽谤佛法要下好久的地狱,弄得不好堕入十九层。因为诽谤佛法会害很多的生命,杀人就杀一两个生命,该受什么报就受什么报,而如果毁坏佛法,它本是润无边,对境非常的严厉,结果被你干掉了,所以我们要小心。
诸佛法身入我性, 我性同共如来合。
“诸佛法性入我性”,诸佛的法身就是我们的自心本性。“我性同共如来合”,说成修行的话,禅宗叫参禅,密宗叫修上师瑜伽。“诸佛法身入我性”,这句话要具体实现,就要视上师为法身,他一定要化光融入自己,或者自己化光融入他。化光融入,说明上师的身体不是实有的,否则怎么化光啊?上师化光融入自己的身体里面,即融入了自己的本性里面——你的本性在哪里啊?就在你最根本的认知里面。然后把一切都当成是上师的显现,这就叫“诸佛法身入我性”。
禅宗要去“参念佛的是谁”,或者通过各种各样的方式去明了。如前所说的元朝的知讷禅师,他写了很多关于空性的修法,其实都是单空的修法,在第一期禅七时我就讲过,还可以翻出来再讲一次。那些修法就是把所有的相全部破坏掉,然后把各种分别心所安立的境界破坏掉,回到根本、完全没有造作、没有安立的最平常、最自然的本质里面去,这就叫“诸佛法身入我性”。
这个“我”不是指人我的“我”,说自心本性的时候,不是说“我”存在的同时还存在一个“本性”——并非如此,而是说“我”不存在了,那才叫“自心本性”,法性是不存在人我的真实性。所以,大家千万不要理解为“我”这个个体的执着就是诸佛的法性,而是“我”的个体执着没有了才是。
如果真的明白了法性,就会明白“我”的执着本身也是法性。我们有“人我”的执着,那是凭什么来执着的?石头就没执着,没见到过石头有人我的,比如我手上拿着的杯子,它是没有人我的。所以,用来执着的那个东西本身也是法性,你要认清楚本质是没有人我的,但可以用来形成人我以及形成各种各样的色法。
我们所执着的“我”,不管用逻辑去找还是用觉知去找,都是找不到的,但我们就是有“我”这种执着——人我执,在唯识的八识中称为“末那识”。这种执着是有的,但执着的那种力量(心的明力)还是法性。所以,“诸佛法身入我性”的“我”不是指人我,而是指根本的自心本性,自心本性实际上就是诸佛的法身。
如果证悟了佛的法身,法身具足所有功德,会呈现出非常殊胜、庄严的本尊相,比如阿弥陀佛、观世音菩萨、文殊菩萨、普贤菩萨等报身。然后应我们的需求,依大家的共业,比如整个娑婆世界的众生跟释迦牟尼佛有大事因缘,那自心本性就化现为释迦牟尼佛出现在两千五百多年前的净饭国,变成乔达摩·悉达多,被他母亲生出来后四方各走七步,说“天上天下,唯我独尊”,那就叫“化身”。
这是从佛陀行持佛法的角度来讲的三身,还有一种更彻底,去找自心本性的时候,会发现自心本性完全没有实有个体,即找不到它的本体是什么——它是空性的,这个空性称之为“法身”。而空性并不是什么都没有,它有灵明不灭的根本觉知,跟空性一体的、完全不分离的这种光明称之为“报身”。
光明并不是集中在一个点上,它是没有人我的,遍及一切,涵盖乾坤。云门的三句:第一句叫“截断众流”,大圆满的说法叫“彻却”——切断相续之流;第二句叫“涵盖乾坤”,实际上指大悲周遍,光明性什么都是法性;第三句叫“随波逐浪”,即安住法性、随缘度生。月亮全被下面的水映照出来,主要看水清不清亮,要是搅成浑水,那就没月亮了。我们的修行,其实就是把自己的心水清净,佛陀的加持自然呈现,而佛陀不是一个外在的东西。
以上就是“诸佛法身入我性”的解释,从修行的角度,上师的形象化光融入自身。然后是“我性同共如来合”,自身化光融入上师。要是想找上师瑜伽的理论依据,这就是了。
禅宗则不是如此,它参念佛是谁,参参参,心全部收摄集中,然后把它豁破,豁破的时候,就跟如来相合了。当然,进入的方式有很多,其中禅宗很多都是依靠上师的,以前我们也讲过很多机锋故事,说起来简单,比如香严禅师把石头打到竹子上就开悟了、很多禅师一棒一打就开悟了、夹山被船子和尚一蒿子打到水里,冒起来又按下去就开悟了……各种花里胡哨的开悟公案,最后都明白了自心本性其实就是佛。
一地具足一切地,非色非心非行业。
“一地”是指禅宗的根本见地。“具足一切地”是什么意思呢?天台宗或藏传佛教,把修行次第分成五道十地。五道分别是什么呢?刚刚开始生起比较坚固的大乘菩提心,就开始积累资粮和清净业障,即进入了资粮道。什么叫积累资粮和清净业障呢?你开始真的有菩提心了。
你说:“我现在想学佛了,那是不是进入了资粮道了?”不是的,你说不定是人天乘,甚至是个妖怪都有可能。如果心里真的想:“我做的一切都是为了众生的解脱,为利众生愿成佛”,当这种心态很坚固的时候,才算是真正的菩萨,才能称得上进入了资粮道。
资粮道走到一定时候,就要开始修一些加行,大圆满里说开悟以后才算是加行道,而教下则有不同的观点,它认为这时候要修十信位、十住位、十行位、十回向等等,总共分了四十个位次,这就是加行道。加行道有暖、顶、忍、世第一法。
一下明白本性,彻底地进入了法性定,而且进入法性定一段时间,相应的业障被去除,产生了一地菩萨的功德,一瞬间有一百个化身、一瞬间去一百个刹土,你跟他说要念佛去西方极乐世界的话,他就只能看着你呵呵了,因为他一瞬间可以去一百次。什么叫一瞬间呢?古印度计时没有钟表,把壮士曲肘的时间分成六十份,每一份的时间叫一刹那,也有说分成七十二份。而一地菩萨可以一刹那成熟一百个有情、一刹那有一百个化身、一刹那去一百个刹土,而且身体可以随便布施,要是你喜欢他的眼睛可以顺手给你。
初地菩萨以修身布施为主,这时候,虽然他不珍惜呈现出来的身体,但呈现出身体的习气(俱生我执)还在。我们认为只有一个身体,对身体是最执着的,这世坏了只能来世再来,那是因为自心太过凝结于身体。初地菩萨稍稍松了一点,一瞬间可以有一百个化身,但为什么要一百个出来呢?说明还是有执着,这时候再去修行就变成了一千个,直至成佛就没身体了,应众生的需要而出现。所以,修行人会认为一丝凉风也是佛陀的化现,比如天气太燥热了,这时候一祈请,一丝凉风吹过来——“哦,佛在加持我!”
有人可能认为是迷信,如果有见地的话,这是一种非常高深的修行。藏地行人修到一定的时候,看到一头牛都会合掌礼敬。因为他看到的不是一头牛,而有人看到的就是一头畜生,说不定跟为了抢道就打它了。为什么他会对牛合掌礼敬呢?因为他看到的牛的形象完全是另外的相状,所以他会合掌走到一边去。藏地的修行人脸色都是黑漆漆的,看起来一点不庄严,其实内心里面无比的庄严。你呢?正因为长得太漂亮了,所以是妖怪(开玩笑)。
见道以后,就是初地、二地、三地一直到十地,但在禅宗、大圆满的系统里面怎么说呢?如果你具有认知自心本性的见地(这时不叫见解叫见地,见解是我们现在所讲的概念、观念,“一切众生都是佛,自心本空,捞摸不到,离开四边,明空双运……”,这种见解可以有很多,但到底是什么呢?你就只能变成疯鸡,心不能确定,没办法肯定、也没办法现量的认知,如果现量认知到一点点,而且比较踏实了,这就叫见地),就具足所有地的功德。原因是什么呢?这是从能上去说的。什么叫从能上去说呢?不管是一地、二地、三地乃至于佛陀,见到的自心本性(本质)都是一样的,只是呈现光明的纯洁度不太一样,所境上呈现出的相状不太一样。
比如八地菩萨,就看不到我们所看到的乱七八糟的现象了,看到的都是非常庄严的刹土现象。一地到七地菩萨,入定是法性,出定还是会看到跟我们一样的现象,或者能看到其他六道等现象,但都还是些现象。不管是一地到七地,或者到八、九、十地(合称为三清净地),或者到佛地,最根本的就是那个见地,所以“一地具足一切地”。这也是六祖所说的:“何期自性,本自具足”,即具足一切佛陀的功德,你只要把它开发出来,也是在实现“一切众生本来就是佛”的基本哲学思想。
那要怎么去做呢?那就一匹布那么长了。修汉传的,那就参禅、守戒、修唯识;修密法的,就要开始修五加行,积累资粮,修中观,最后找一个成就者帮你指示本性。如果具足本性的认知,就是“一地具足一切地”。
这个东西什么都不是——非色(并非是物质),也非心(不是心的显现或者是平静的心,心的显现可以是物质,也可以是各种各样的情绪、心所、状态)。说心的本性不是物质,作为唯物主义者的我们绝对认同,佛教也认同。如果说不是心,那就很麻烦,“心”到底指什么?指的是阿赖耶识心,指的是心的各种状态。
比如心处在意识状态时可以不认同,因为意识可以停下来,各种情绪也不对。处在阿赖耶识的平静里面,可以得到很多明的感受,光明四照,相似的遍知一切的觉知,如果认为那个是,那就完了,那个只是阿赖耶识心。那到底是什么呢?这个时候真的需要窍诀,没有窍诀真的是确定不了,这就是上师、大成就者存在的意义。
“非行”也不是各种各样心的行和心不相应行。所有内外事物的流迁(运动)叫做“行”,心的行可以有各种各样的心所,贪、嗔、善等等都属于心所。还有心不相应行,比如时间、方所、数字等等。比如数字,你给我找一个“8”出来,如果拿个车牌上面的“8”,那叫车牌,是眼识,倒过来就不叫“8”了,叫“∞”(无穷大)。所以,你没办法拿一个数字给我的。比如时间,你也只能拿个时钟给我、拿天空给我、拿心里的感受给我,但“时间”这个东西你是拿不出来的。你说是感觉,感觉已经被心法规定了,怎么能叫时间呢?你说是时钟,那是色法。所以,“时间”是思维根据色法和心法安立的一个东西,叫心不相应行法。所以,这个东西不是行法。
非业。业有几种解释,小乘经常说造业,即做了很多坏事,有果报,所作业不亡,哪怕是千百劫以后一样会报回来。大乘认为“业”是阿赖耶识的种子,心没证悟之前,能把我们任何的行为包含其中。
这是不是有点像潜意识?没那么简单,潜意识只是弗洛伊德在治疗精神病人的过程中稍稍有点感受,就总结出的一点东西,后来又出了个荣格,我们就觉得不得了。在唯识里面,他们都算没入门的。如果通过修证,完全发现心产生一切的那种偏斜、那种能力、那种微细的流注,最后会发现山河大地、日月星辰,全部是你的心。阿赖耶识也叫业,但心也不是这个东西,所以“非色非心非行业”。
弹指圆成八万门, 刹那灭却三祇劫。
如果真的明白了这个东西,就“啪”——弹指圆成八万门, 刹那灭却三祇劫。什么意思呢?
我要加快速度,稍稍又要拖点时间了,大家肯定还是不会自杀的。(众笑)前面闲话扯多了,往往会造成这种恶劣的后果,需要真的发力讲的时候,突然发现没时间了。这有点暗指我们的生活状态,平常闲扯多了,想要修行的时候发现没多少时间了。修行要趁年轻,人老不可怕,老了建立很多东西才可怕。首先,会建立很多错误知见,因为你接受了宋仲基、都野兽的层次比别人多,气脉已经固化了(微细身),固化了以后也是很麻烦的一个事情,所以修行要趁年轻。那么,已经老了的怎么办呢?没关系,想快一点,就学大圆满。如果你没有那种强大的承受力(学大圆满要很强大的承受力),就念佛去。为什么我敢说已经老了的学大圆满会快一点呢?印度《八十四成就者》里面很多都是老年人,而且没有学过什么,比如杖指老人中的老人遇到了莲花生大士,手仗指着他的心说了一通就开悟了。当然,那时候的人纯洁,我们现在就不行了。我们会怀疑:“你是莲师吗?”(众笑)莲师一下就不知道怎么办了,只能无奈地说:“我长得确实跟他有点不像。”现代这个事挺麻烦的,不管怎么样,要抓紧时间。年纪大也不怕,你可以念佛的,佛就是莲师,就是六祖大师。
什么叫做“弹指圆成八万门”呢?佛教有八万四千法门,数不胜数。如果真正明白本性,不管什么法门,一拿来就会。所有的法门,无论再怎么折腾,最终还是要去找它。一旦明白以后,所有的法门全都是朝着这个去的,同时你也会所有的法门,这就叫“弹指圆成八万门”。
宗通说通——如果真的明白了自心本性,再去解释各种各样的世间万法是怎么回事、修行是怎么回事,会说得清清楚楚(当然,这是指修行的事上。如果让他去造手机,还是不行,但他可以指挥别人去造手机)。关于各种修行的方法和意义,他很容易就明白,所以“弹指圆成八万门”,在修行上、在明白万事万法的因缘上,他会具足特殊的智慧和能力。
什么叫做“刹那灭却三祇劫”呢?修行无非是消除业障、积累资粮。佛称为两足尊,指具足智慧和福报,同时,他去除了任何的业障。作为普通凡夫,我们所积累的罪业何止三大阿僧祇劫?一个阿僧祇劫是多长时间呢?1后面60个0年,要三个这么大的阿僧祇劫才能修成佛。实际上,我们积累的罪业可能比这个还大,按照教下的说法,需要积累三大阿僧祇劫的福报才能够成佛,所以,要具足两足尊并非容易的事。
如果真的明白本性,只要刹那就灭却三大阿僧祇劫的所有罪业,为什么呢?在本性里面,不成立时间也不成立方所。时间是一种分别,分别停止了就没时间了。有一种用最简单的方式去分析时间不成立,比如“昨天”,昨天在哪里呢?你把昨天的太阳整出来照照我?只能是今天的太阳,昨天的太阳已成记忆。再比如昨天的食物在哪里?明天的太阳在哪里啊?明天的食物在哪里?在明天,明天的太阳是你的想象。
再比如,我昨天在讲法,昨天的法桌变成了今天的法桌,现量的东西永远只有现在,所以真实存在的时间只有现在。把“现在”的时间一直分下去,“现在”是现在的这一个小时还是过去的一个小时?肯定不是过去的一个小时,未来的更加不用提了。再分到一秒钟,十分之一秒,最后找不到任何的过去。只有真正的当下,而真正的当下连一刹那都没有。
也就是说,不能在所境上去找,只能在能境上去找。能境上去找的话,你就不能分别了。所境上去找时间的话,可以去找时钟,甚至利用粒子衰变的原子钟,都属于所境上去找。禅定是从心识的刹那变化去找,如果把这个停下来就没有真正的过去、未来,也就没有时间了。
三大阿僧祇劫,只要明白没有时间,不管多少劫就是那一下,叫“刹那灭却三祇劫”,可以灭却无量劫的罪业,也可以积累了所有的功德。
具足大圆满的见解,在能境上就真的这么去看的。如果真的明白了本性,他会觉得自己就是佛,也觉得大家都是佛。我们现在觉得自己是佛,那是一种傲慢,头脑却在想:“你是佛?一耳光下来,你马上就变成王八!”真的证悟者,他直接地觉知到一切都是佛,没有那种自我感,甚至自我感生起来的同时,也自己化掉。
一切数句非数句, 与吾灵觉何交涉。
这句颂词说的也是心的状态,什么叫做“一切数句非数句”呢?佛教里会把世界上的东西进行分类,分类在藏传佛教里叫因明;汉传佛教里叫法相学、唯识学。也就是把精神和物质的法进行分类,特别是《易经》分得很厉害,“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法”“无极生太极,太极生阴阳,阴阳生四象,四象生八卦”,把之称为“术”,把术的变化叫做“术数”。
根据术数倒推回来再去看现象,一个是数,一个是象。象(法相)用句子去表达叫名相或法相,在汉传里叫做“句”。禅宗有一句话叫“离四句,绝百非”,四句指有、无、亦有亦无、非有非无,即四种执着、四种心的现象,甚至可以指万法。
“一切数句”,“数”就是在概念中分类,“句”是名相上的分类,泛指一切的思维显现和感官显现。佛教的因明里是这样分的,比如思维的显现,我们可以想一条龙在天上飞,因为从没看到过,画出来只能成了图画,那是眼识的显现,拍成电影,那是眼识和耳识的显现。眼识和耳识的显现叫做“相”,而且这个相不是真实的。格鲁派说这些现象“有名无实”,实际上只是你的一种执着,并不真实。比如杯子,有杯子的名、有杯子的相,但真正实有的杯子找不到,一砸就碎了,世界上找不到实有的东西,连基本粒子都找不到,全都是有名无实的假象。
“一切数句”,为什么要说成数句呢?因为这是天台宗的,那时候经常会说数,比如说某人气数已尽。他们认为人是气的一种聚合,数已尽就是运行到一定的时候就不行了。再比如说天朝气数已尽,清朝也是这么说的,从而成立了民国。“气数已尽”是指这个现象已经尽了。“一切数句”是指一切现象的意思,但一切现象不是真实的现象,叫做“一切数句非数句”,即《金刚经》说的:“凡所有相,皆是虚妄。”还有,《金刚经》里总是说类似的:“如来说三十二相。即是非相。是名三十二相。”,哪怕显现出来的佛陀都是假象,没有一个实有的相。
现象不管怎么产生,人我、法我、地狱、天堂,不管任何现象,“与吾灵觉何交涉”——与我的自心本性的那种本来灵觉没有任何交涉。没有交涉的意思是什么呢?不管怎么变化,我本来的灵觉始终如此。一旦证悟了自心本性,现象随便它,任其自生自灭,根本不用对治、破坏或者建立,是非完全抛弃,唯一明觉。
“一切数句非数句”,一切现象生生灭灭,和自己的觉知是没有关系的。用一种不太彻底的说法,就像黑蛇总义中修大圆满的老人一样,看着这些现象,自己的明觉就这个样子,随便它。更彻底的是融进去了,怎么融进去呢?和光同尘,随缘任运,留惑润生,根本不会一板一眼。刚开始肯定要讲规矩,跟练拳基本上一样,刚刚练拳一定要站桩(叫积累资粮),然后找人来打,对手打一个又一个(叫清净业障),打到后来落叶飞花皆是利剑、手中无剑心中有剑、剑即是无剑,那个时候,随随便便都可以(叫随缘任运)。
修行也是一样,拿到后来,所有的分别念全都是般若智,越分别越好,越多的分别就越是般若智,所有烦恼俱皆菩提。当然,这不是一句话,根本不用看着它,本来就是菩提,有什么好看的?但这要修到很高的境界,我们就不行,刚开始一定要去站桩——积累资粮,打拳——清净业障。走到后来一定会如此,你会发现我们的本觉永远不会丢失,不会因为现象而丢失,而所有的现象出来只会越来越甚,成为法性的庄严。
密宗要到坟地去修断法,看到那些呲牙咧嘴的出来,我们肯定会很害怕,有时没看到都会害怕,深更半夜叫你过坟地的时候脊背发凉,其实很多都是精神病所致,谁有兴趣来吹你的后脖子?鬼一看到你都讨厌,嫌弃你这犯戒的东西,更别说吹你的脖子,但你仍然会害怕(我最想不通的是一些唯物主义者竟然怕鬼)。
如果完全明白本性,修到那种程度了,鬼出来是很好的,把血肉布施给他们。这时候你马上又会想:“啊,血肉布施了,不就死了吗?”血肉在他那里是假相,我们认为的真相并不是真正的真相,只是一些执着。
除了修断法以外,还有一些修法就更厉害了,比如诛法。一提到诛法要杀人,就毛骨悚然,认为大乘佛法是不能伤害众生的——关键什么叫做伤害啊?假如他一刀把我劈了,我就能西方极乐世界的话,我第一个报名——快劈我,要多少供养我都给!只是他劈了你,你进不去,才不能劈嘛。如果劈了以后能去的话,那就不叫伤害了,当然,也要达到这种境界的才可以。
那是不是每个人都可以请大德把自己干掉呢?不是的。也就是说,我们现在连被干掉的资格都没有(众笑)。他干掉你,你会下去的,所以他不会干掉你的。这时候他就来利益你,不会干掉你,如果你具备福报和因缘,他就真的会干掉你,那就变成了所谓的诛法。
诛法最根本的动因是慈悲心、菩提心,而不是仇恨。修到后来,就会“与吾灵觉何交涉”,无论什么样的显现,本觉始终就是如此。最关键是我们要认识它、要清楚它、要安住得了,安住不了的话,心很快又变成动荡、迷茫。
这一大段说的是认知本性的功德和相状。这些东西说了以后对我们有什么好处呢?有好处的,我们内心的观念建立了以后,起码会明白,出现什么样的状态都知道那玩意不是。经常有人来跟我斗机锋,基本上会变成疯鸡,原因是他把某种状态、某种感受当成了证悟。如果某种状态、某种感受是的话,手上的杯子就不是了;手上的杯子不是的话,怎么能叫证悟本性呢?
有些人会用想象:“在我的感受里面,这一切都是。”——那是你的感受里面都是,实际上是不是呢?是不是一定要变成什么样子才是呢?或者是怎么样才是呢?深究下去,他会黄的,但禅宗的祖师们不会通过教理的方式来深究的,说教理谁都会背,特别是像我这种读书的人,从小读到大,背书很厉害。但是,背书不见得真的有那种认知,那怎么办呢?避开这些术语,用自己的话来说。如果没有证悟的人就漏洞百出,一句话就知道你是黄的,马上会变成疯鸡。
斗机锋有几个作用,第一个,是成就者接引你;第二个,是两个成就者互相游戏;还有一种,我们去试探成就者,这也没问题。最怕的是你去试探的那个“成就者”跟你都不是成就者,那就精彩了,会有演不完的戏,那就叫疯鸡。
如同《神雕侠侣》里的黄药师和杨过打算第二次到华山论剑,结果看到一帮小流氓在那里争天下第一,我们这种“疯鸡”基本上就像那样。这种“疯鸡”现在有很多,其实也没什么,都是一些很了不起的人,为什么呢?因为他已经开始靠近那个东西,只是有误会而已,但没关系,只要坚持,多成几次疯鸡之后就成为机锋了,这种人还是有机会的。
怕的是那种明明不知道却在乱扯的人,那种人纯粹就是魔鬼种,根本不相信因果,那种人真的无话可说。还有一种,对这些“疯鸡”都不感兴趣的,属于比较“正常”的鸡,那叫“傻鸡”,比疯鸡还惨,那是另外一回事了。别人感兴趣的搞错了才叫疯鸡;你都不感兴趣只能叫傻鸡;不相信因果的人叫蠢鸡,那是最矬的。
真正明白了,按照六祖的说法:“前念迷即凡夫,后念悟即佛。”但这个“佛”是从认识见地的角度去讲的——“一地具足一切地”,因为他认知的东西跟佛的本质是一样的,但在呈现出的巨大功德上,还有逐渐的过程。
好了,今天的交流到此结束。现在开始回向。
【注:文稿内容未经讲授者本人审核校对。】
- 《永嘉证道歌》第08课——为什么要学佛
- 《永嘉证道歌》第10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