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意、识”,我们已经讲了心和识的区别,“识”就是分别的意思,而“心”则包含了分别和不分别的智慧。那么,“意”是什么呢?一般来讲,识的作用是向外分别,意是向内分别,所以我们很多时候把末那识(第七识)称为“意”。我们平时说的“情意”,它往往是内在的一种执着。前五识受到伤害的时候,都是外在的感受,但是当“意”受到伤害的时候,你会很恼火的,你会心疼、会纠结。你对某个人产生的情意,这是很内在的。当你的情意出现问题的时候,心里就开始纠结。
“意”一般指末那(第七识),是一种向内的、很深的执着;意识往往是指我们思维的能力,而这种思维能力的根就是“意”,在“意”上面起分别才叫做“意识”。这个“意”往往是很深沉的执着,所以我们所有的思维全部都是被污染的,因为意识的根就是末那识,末那执着有一个“我”,用唯识的术语讲,叫做执着阿赖耶识的见分为我。
之后我们会解释什么是“阿赖耶识的见分”,如果我不把“阿赖耶识的见分”具体指什么说清楚,你就只知道“阿赖耶识的见分”七个字。明白它到底指什么以后,怎么利用这些理论来修行、去除执着,这些才是重要的。
我们学唯识往往有个毛病——总是在这些各种各样的概念中间游走,特别是汉传这边的唯识,你去看那些书,简直是名词套名词、概念套概念、圈圈套圈圈,可以说是非常恐怖!围绕这些概念转,你就忘了把它拿来修行,你的修行只是体现在头脑里面的概念,完全没有起到转识成智的作用,只是把你的意识锻炼得极其复杂。
如果末那识没有被削弱,我执的力量没有减轻,那么意识就变成了我执的工具,就会变成“我懂很多,你们不懂,我很牛……”这就完蛋了。这是因为没有把末那识减轻,从而把它转成平等性智,也没有把阿赖耶识的种子转变。
阿赖耶识的种子转变以后,五根识才会紧随着转变。某一天你会突然发现原来水是玛玛格佛母,五蕴就变成佛了。如果五蕴没有变成佛的话,它就是这么一个破样子,一个肥肚皮。所以我们一定要去把这些转变,如果没有转变的话,那就只是在你的意识里面多了很多这样的概念。虽然这些概念也会成为种子藏在阿赖耶识里,但它什么时候发挥作用呢?不知道!也有可能就在这一生,某一天被一位大师点化,这个种子就起作用了;也有可能是八万劫以后,甚至无量劫以后。
有些人学唯识“学”得很好的,比如以前的支那内学院那一帮学者,他们学了非常多的名词概念,而且解析得很清楚,但是他们反《楞严经》,说《楞严经》是伪经,骂得很厉害,尤其是黄恩洋这个人居然说《楞严经》是梁陈小儿的游戏之作。《地藏经》、《楞严经》、《圆觉经》全部被他们毁谤为伪经。
支那内学院的学者会这样做的原因是:他们对唯识里的一个观点不能通达。(因为禅宗和大圆满都是持如来藏这个学说的,这个学说有个最根本的观点,就是真如是可以受熏的。)他们说真如是不能受熏的,是不能动的,他们把真如看成了一个实在的、对境性的东西。其实真如不是对境性的东西,它可以起分别,但是这种分别是没有执着的分别。如果真如不能起分别的话,那么佛陀面前就什么都没有,只有一个真如,而且真如就成了有一个样子,这实际上是堕入了常见。
这是理论上的争论,争得很凶,从民国时代开始,争到现在。当然“空、有”这个理论在我们汉传佛教里面争了几千年(空宗主要是中观,有宗是唯识)。“空、有”理论的融合,汉传佛教也做了一些补充,融合得最好的是藏传的大圆满,用一个现空双运,把理论全部融合。
这种融合不是故意融合,不是为了搞调和或者互相吹捧,而是站在比较高的层面去看,其实“空”和“有”根本就不矛盾。就像你们没有看到这个杯子,你就坚持说杯子是圆的,他就说杯子是白色的,然后你们开始争:“你错了,佛经上说它是圆的。”他说:“你错了,佛经上说是白色的。”拿到杯子的那个人会说:“你们两个都没错,只是每个人说了一个特点。”(一个事物的不同特点在因明里面叫做“反体”。)
“心、意、识”就是这样的。唯识里面还把前五个识总结起来叫做“了”、“了别”,“心、意、识、了”这四个概念就能够说明八个识。“了别”是什么意思呢?就是场景一显现出来,通过前五识,我马上清楚地知道它是什么。但是在三分唯识里面说:清楚地知道外境的那个清明分就是所谓的“自证分”。“自证分”到底是什么?它在我的心识上呈现出来的时候,我怎么去认知它?
学唯识就是要这样去学,你说“阿赖耶识”四个字,它到底指什么?心的哪一种状态是阿赖耶识,我怎么认识它?不这样搞清楚的话,它就成了纯粹的概念,而没有具体的东西。
通过这样的学习,慢慢地你会发现:当意识完全息灭的时候,就处于阿赖耶识的状态。意识完全息灭的时候有两种状态:一种是睡着了,跟外界完全不发生任何联系,在藏传佛教里面叫做“阿赖耶”;还有一种是有明觉的,可以知道外面的现起,但是完全没有意识,这个状态叫做阿赖耶上起分别,它是没有意识的分别,所以叫做阿赖耶识。这是藏传的说法,汉传的说法与此不同,汉传说“能藏、执藏、所藏”三个功能,用功能来表示阿赖耶识,也就是“以用显体”的方式。
前面的眼、耳、鼻、舌、身五个识就是“显了”。眼睛一睁开,我的心一下就可以知道身体在这里,我睡在床上,会有沉重感,虽然我不去思维它,但是这种感觉直接就出来了,这就叫做“显了”;然后我眼晴一睁开,马上看到电灯,这也是显了;或者突然有人叫:“某某,你怎么还不醒呢?”我一下就听到这个声音,它马上就显了出来了。这个声音显了出来以后,紧随着我就思维:是谁在叫我呢?这就成了意识。
“心、意、识、了”,“识”主要是指意识,“了”指前五个无分别识。“无分别”的意思是没有意识的分别,它只是负责把它显现出来,让它清晰。这就是意识中的“五俱意识”,五俱意识附加上去,可以让外境清晰地显现出来,如果没有五俱意识,外境就会很不清晰,就会“视而不见,听而不闻”。比如我们在很认真地打电话的时候,虽然眼睛看着电视机,但其实你什么都没看到;或者很注意看电视的时候,人家叫你半天,你却听不到。人家叫你的时候,你还是知道有声音的,只是这个显了不清晰,甚至在战场上,你中了枪,但是因为你的五俱意识没有附在身根上(挨枪是身根受伤了),你根本没有反应,继续打!打完了以后,人家突然说:“你这里在流血!”——你会立即昏倒,因为那个作用显了出来了。所以五根识的显了一定要五俱意识附上去以后才会明显。
这就是心、意、识、了这四种概念。
——摘录并整理自《八识规矩颂》第2课
【注:本初稿内容暂未经讲授者本人审核校对。】
- 唯识九难(二)
- 因明四理择二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