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现在开始进行唯识这门佛家学说的交流,因为唯识也是属于大乘佛法,所以我们在学之前要发起菩提心。共同以菩提心来听闻、熏习、交流大乘佛法,这样才会真正地把佛法在我们相续里面作为大乘的功德留存下来。
昨天我已经把唯识的大概的历史说了,讲了一大串的故事,讲了唯识是怎么回事。今天就要讲到唯识的理论。
首先我要说“唯识”这两个字是什么意思。唯,除了它,其它都是假的的意思。“识”是什么意思呢?“识”其实就是心的一种作用,心的作用就叫做“识”。但我们为什么把它叫成“唯识”,不叫做“唯心”呢?因为“心”跟“识”是有一定差别的,“心”是一个很笼统的词汇,它包含了分别和(无分别)智慧,所以如果说“唯心”,就有点麻烦了。而“唯识”主要说的是缘起的现象,缘起的现象来源于我们的心会区别显现的不同,有“组合”和“不同”才会成为轮回。
那么这些“不同”是怎么造成的呢?我眼睛看到这个杯子和这个话筒明显不同,在识上有分别,这种分别叫做“自性分别”。这里的“自性”这个词汇跟我们经常说的“心的自性”是不同的,心的自性就是无分别的智慧;这种分别不是无分别智慧,它是有相的,它造成了不同的相。因为这种不同,好的东西我们就要,不好的就不要。这些相的不同是眼识造成的。
耳识也是一种分别,耳识的分别就形成了音乐、说话等等。通过音频的变化我们知道了很多很多的含意,它一定是靠不同的音频的变化产生的。如果声音的频率完全相同,有个“嗡嗡嗡……”的声音一直持续下去,那么你会什么声音都听不到。现代物理说宇宙有一种很深邃的声音,你永远听不到。有的说这种声波的波段和我们的耳根不相应;有的说这种声音一直不起波动,就不成为声音了。
之所以有声音,是因为没有声音。比如非常安静的时候,一根针掉在地上,那么耳识的分别就出来了,这个分别是因为前面有安静。如果一直有针掉在地上,铛铛铛的声音连成片,那么你根本就听不到,就没有这个针掉落的声音了。所以针掉地上的声音一定是因为有些声音跟针掉的声音不同,或者之前完全没有声音。所以说“识”就是分别的意思。
其他识也是一样,比如鼻识,因为鼻识的不同,所以我们有香臭的感觉。因为舌识的不同,所以会有味道的感觉。好吃、好闻都是因为识的分别。皮肤的触觉也有分别:轻一点叫抚摸,重一点的就是捏,再重的就是打。所以“识”就叫做分别。
而且不同的根识之间有很巨大的分别,比如说眼识跟耳识,它们是各自不同源的。耳识只能是声音,它不能够通过耳朵去看声音。当然,修行到后来可以六根互用,以前禅宗里面说“眼处闻声方为真”,这就说到根本层面了。所有分别的总根源既能造成眼识的分别,也能造成声音的分别。如果你把这个分别的根源抓住了(不是世俗的根源,而是胜义的根源),那个就是真的,所以禅宗里面说“眼处闻声方为真”。到了这个时候就会有这种功德,六根可以互用。
从作用来显示它的体,这种禅宗的修证方法叫做“以用显体”。就是通过作用来看它的本质是什么。“以用显体”在我们世俗中是经常用的,比如看到一个人全身都是名牌,就得出一个结论:他很有钱。但我们修行中的“以用显体”就不是显示很有钱了,而是有很高的修证。如果他抓到的是根本的东西,那么他就真的证悟了。
当然“以用显体”容易出现一些毛病,它不一定真的抓到那个本体。但是在某种程度上可以这么说。禅宗里面有很多以用显体的公案:
“什么是证悟?”
“这个就是!”
其实“这个”是“用”,也即“色”,当你知道这个“用”的本质是什么,那就是所谓的“色即是空,空即是色”。禅宗里面经常说:“什么是证悟?这个就是,会么?”你就傻了!实际上他的意思就是:你知不知道“这个”就是“那个”的显现?我们不会,就会问:哪个啊?所以在以用显体的时候,如果我们不明白那个“体”是什么,说这这样的话是没有用的。
所以唯识的“识”就是分别的意思,这样的分别是从心来的。要把心跟识分开,因为心包含了无分别智慧。如果直接说“唯心”的话,那么这些缘起现象就无法解释了。缘起现象是靠心的分别(识)造成的,而心里面还包括了无分别的智慧。不然的话,弥勒菩萨就不会说“分别是识,不分别是智。”唯识里面的修行就是要“转识成智”,就是把我们这种带有执著分别的习惯转为不分别而能够明知一切的智慧。唯识的修行的整个理论体系就是围绕“转识成智”建立起来的。
所以识就是分别,就是心的一种作用。而且不同的根识之间也是有分别的:眼识只能看,耳识只能听,意识只能思维和显了外境;末那识就专门执著“我”(一个根本不存在的“我”)。阿赖耶识是最根本的识,它收集各种各样的种子,然后把种子保存住,因缘成熟了就显现出来。阿赖耶识、末那识,加上眼、耳、鼻、舌、身、意六个识,合起来八个识,它们全部是心的八种作用。
但是“心”是一个笼统的词汇,我们有时候把阿赖耶识也称为“心”,甚至把意识说成是“心”。“心”用在不同的语境所代表的意义是不同的,比如《金刚经》里面说“应无所住而生其心”,这里的“心”就是本性,就是如来藏。
阿赖耶识的作用有很多,它有十八个名字(有的书上说十九个),每一个名字代表它的一种作用。我们说一个名字,往往就觉得有一个东西:说“阿赖耶识”的时候,它是一个东西;说它是“异熟识”的时候,它又是一个东西;说它是“种子识”的时候,它又是另一个东西。好像是三个东西,其实不是的,只是一个东西的三种作用而已。所以我们一定要去理解它是什么,这些术语的意思。
“心、意、识”,我们已经讲了心和识的区别,那么“意”是什么呢?一般来讲,识的作用是向外分别,意是向内分别,所以我们很多时候把末那识(第七识)称为“意”。我们平时说的“情意”,它往往是内在的一种执著。前五识受到伤害的时候,都是外在的感受。但是当“意”受到伤害的时候,你会很恼火的,你会心疼、会纠结。你对某个人产生的情意,这是很内在的。当你的情意出现问题的时候,心里就开始纠结。
“意”一般指末那(第七识),是一种向内的、很深的执著。我们的意识往往是指思维的能力,而这种思维能力的根就是“意”,在“意”上面起分别才叫做“意识”。这个“意”往往是很深沉的执著,所以我们所有的思维全部都是被污染的。因为我们的意识的根就是末那,末那执著有一个“我”(用唯识的术语讲,叫做执著阿赖耶识的见分为我)。
我们过两天会解释什么叫做“阿赖耶识的见分”,如果我不把“阿赖耶的见分”具体指什么说清楚,你就只知道“阿赖耶识的见分”七个字。明白它到底指什么以后,怎么利用这些理论来修行、去除执著,这些才是重要的。
我们学唯识往往有个毛病,就是总是在这些概念中间游走。各种各样的概念,太吓人了!特别是汉传这边的唯识,你去看那些书,简直是名词套名词、概念套概念、圈圈套圈圈,可以说是非常的恐怖!围绕这些概念转,你就忘了把它拿来修行,你的修行只是体现在头脑里面的概念,完全没有起到转识成智的作用,只是把你的意识锻炼得极其的复杂。
如果末那没有削弱,我执的力量没有减轻,那么意识就变成了我执的工具,就会变成“我懂很多,你们不懂,我很牛叉……”这就完蛋了。这是因为他没有把末那识减轻,从而把它转成平等性智;也没有把阿赖耶识的种子转变。
阿赖耶识的那些种子转变以后,五根识才会紧随着转变。某一天你会突然发现原来水是玛玛格佛母,五蕴就变成佛了。如果五蕴没有变成佛的话,它就是这么一个破样子,一个肥肚皮。所以说我们一定要去把这些转变。如果没有转变的话,那就只是在你的意识里面多了很多这样的概念。虽然这些概念也会成为种子藏在阿赖耶识里面,但是那它什么时候发挥作用呢?——不知道!也有可能就这一生,某一天被一位大师点化,这个种子就起作用了;也有可能是八万劫以后,甚至无量劫以后。
有些学唯识学得很好的,比如以前的支那内学院那一帮学者,他们学了非常多的名词概念,而且解析得很清楚,但是他们反《楞严经》,说《楞严经》是伪经,骂得很厉害。黄恩洋这个人居然说《楞严经》是梁陈小儿的游戏之作,把《楞严经》骂成这个样子。《地藏经》、《楞严经》、《圆觉经》全部被毁谤为伪经。
原因是他们对唯识里面的一个观点不能通达。因为禅宗和大圆满都是持如来藏这个学说的,这个说学有个最根本的观点,就是真如是可以受熏的。但是他们说真如是不能受熏的,是不能动的。他们把真如看成了一个实在的东西,一个对境性的东西。其实真如不是对境性的东西,它可以起分别,但是这种分别是没有执著的分别。如果真如不能起分别的话,那么佛陀面前就什么都没有,只有一个真如,而且真如就成了有一个样子。这实际上是堕入了常见。
这是理论上的争论,争得很凶。从民国时代开始争,争到现在。当然“空、有”这个理论在我们汉传佛教里面争了几千年(空宗主要是中观,有宗是唯识)。“空、有”理论的融合,我们汉传佛教里面也做了一些补充,融合得最好的是藏传的大圆满。用一个现空双运,把理论全部融合。这种融合不是故意融合哦,不是为了搞调和或者互相吹捧一通,它是站在比较高的层面去看,其实“空”和“有”两个根本就不矛盾。就像你们没有看到这个杯子,你就坚持说杯子是圆的,他就说杯子是白色的,然后你们开始争:“你错了,佛经上说它是圆的。”另一个人说:“你错了,佛经上说是白色的。”拿到杯子的那个人会说:“你们两个都没错,只是每个人说了一个特点。”(一个事物的不同特点在因明里面叫做“反体”。)
“心、意、识”就是这样的。唯识里面还把前五个识总结起来叫做“了”、“了别”,“心、意、识、了”这四个概念就能够说明八个识。
“了别”是什么意思呢?就是场景一显现出来,前五识,我马上清楚地知道它是什么。但是在三分唯识里面说,清楚地知道外境的那个清明分就是所谓的“自证分”。我们经常说“自证分”,自证分到底是什么?它在我的心识上呈现出来的时候,我怎么去认知它。
学唯识就是要这样去学的。你说“阿赖耶识”四个字,它到底指什么?心的哪一种状态是阿赖耶识,我怎么认识它?不这样搞清楚的话,它就纯粹成了概念,没有具体的东西。
通过这样的学习,慢慢你会发现:当意识完全息灭的时候,那个时候就处于阿赖耶识的状态。意识完全息灭的时候有两种状态:一种是睡着了,跟外界完全不发生任何联系。这是阿赖耶识的状态,在藏传佛教里面叫做“阿赖耶”。还有一种是有明觉的,可以知道外面的现起,但是完全没有意识。这个状态叫做阿赖耶上起分别,它是没有意识的分别,所以叫做阿赖耶识。藏传是这么分的,汉传就不这么说了,它说“能藏、执藏、所藏”三个功能,用功能来表示阿赖耶识,也就是“以用显体”的方式。
前面的眼、耳、鼻、舌、身五个识就是“显了”。我眼睛一睁开,我的心一下就可以知道我身体在这里;我睡在床上,会有沉重感。虽然我不去思维它,但是这种感觉直接就出来了,这就叫做“显了”。然后我眼晴一睁开,马上看到电灯,这也是显了。或者突然有人叫:“某某,你怎么还不醒呢?”我一下就听到这个声音,它一下就显了出来了。这个声音显了出来以后,紧随着我就思维:是谁在叫我呢?这就成了意识。
“心、意、识、了”,“识”主要是指意识,“了”指前五个无分别识。“无分别”的意思是没有意识的分别,它只是负责把它显现出来,让它清晰。意识里面有“五俱意识”,五俱意识附加上去,可以让外境清晰地显现出来。如果没有五俱意识,外境就会很不清晰,就会“视而不见,听而不闻”。比如我们在很认真地打电话的时候,虽然眼睛看着电视机,但其实你什么都没看到。或者很注意看电视的时候,人家叫你半天,你却听不到。但是人家叫你的时候,你还是知道有声音的,只是这个显了不清晰。甚至在打仗的时候,你中了枪,但是因为你的五俱意识没有附在身根上(挨枪是身根受伤了),你根本没有反应,继续打!打完了以后,人家突然说:“你这里在流血!”——你会立即昏倒,因为那个作用显了出来。所以说五根识的显了一定要五俱意识附上去以后才会明显。
这就是心、意、识、了四种识。
但是唯识并不是只是建立了这些理论,唯识首先要解决的问题是:凭什么说这个世界上的一切东西都是由心的分别识显现出来的?得把这个道理解释清楚,否则我们不会觉得这些东西是心显出来的。比如这就是纸嘛,纸是由分子、原子组成的。唯物主义就是这样的,它觉得外境不是由我们的心显现出来的,而是离开我们心的显现,本来就有个东西在那里。
比如我们会觉得:我们现在在这里,我们的家在另外一个地方,我回去以后可以见到它。这是邪见!其实不是的,我们的家现在是以种子的方式存在,当它显现出来的时候,才能称为现量的存在。它可能是不存在的,因为它可能被烧了。你不能肯定它绝对的存在,所以它只能以种子的方式存在。你也不能说它不存在,因为你回去会看到它还在的。所以说我们要把这些问题弄清楚。
唯识一定要建立:这个世界上的所有显现的东西,确实都是我们心识分别而产生的。不然的话,你说“唯识”,我说“唯物、唯上帝”。比如《圣经》里面讲:上帝未造万物前,天地一片混浊,上帝的灵在水上运行,上帝说:“要有光”,于是就有了光。然后有天、地,有空间,然后造了亚当和夏娃……它说万物的来源是上帝;不是我们的心,也不是物质。世界上各种宗教、哲学都有不同的说法。
那么唯识一定要证明:所有的现象确实是由心的分别而产生的。它怎么证明的呢?以前的辨论提出了九个“难”,称为“唯识九难”。唯识说世界上一切事物都是心的分别造成的(心的分别就是显现),那么对方就提出了九个难点。在表面上看起来,这九个难点是和“一切境象由心现”的观点冲突的。这九个“难”是从玄奘法师的《成唯识论》里面来的,而世亲菩萨的《唯识二十颂》里面提出了“唯识七难”。
这九个难是怎么解决的呢?首先是要解决“物质是否真实存在”的问题,这是最大的一个问题。其实这个问题已经到中观的层面了,因为它破极微。这些粗大的东西不能说是真实的,因为我把它扔进钢炉里面,它就马上被破坏了。但是它说有一种东西叫“极微”,那是破坏不了的。普通人都会这么想,唯物主义也这么想。
有些外道以及我们内道里面的小乘(经量部和一切有部)都是说有极微的(无方微尘和无分刹那),唯识怎么破极微呢?很简单,虽然它没有用离一多因,但跟我们中观用的方法是一样的。中观的离一多因是不断地把物质细分,最后分空了。为什么说分空了呢?因为我们可以靠近一个东西,证明距离被分空了。以前我们是这样讲的,大家对这个应该很清楚吧。如果不清楚,那就要复习一遍。
我们首先要论证有没有“极微”这种东西。一个东西只要有体积,它就有六个面,那么它就不能算是极微,它就可以再分。如果你说它没有六个面,那么它怎么组合呢?你说它最小,小到完全没有体积,那么两个这样的东西合在一起也没有体积,整个须弥山那么多的东西合在一起也没有体积。
不过这个观点跟现在的宇宙爆炸论契合了,所以他们还是坚持唯物主义。他们论证宇宙开始的时候就是一个原点,万物都融合在里面,然后嘣一爆,宇宙就膨胀了……其实如果你问他:宇宙这个原点有没有体积?那他就傻眼了。或者问他:如果宇宙原点爆炸以后才有时间,那么没有爆炸以前是什么状态?他也会傻眼的。他绝对不可能说:“那是无分别的本性。”如果他这样说,我们就说:“随喜你皈依佛教!”这是个很麻烦的问题。如果他承认我们佛教的说法,他马上就变成佛教徒,他肯定不干的。
那么,也就是不可能有真正的极微存在,因为有了极微就会出现刚才那个麻烦。如果它有方分(有体积、有六面),那么它就可以再分,它就不算是极微。它也可以变化,可以被破坏,它就不能算是实有嘛。如果是实有的,它是不能被破坏的。
如果一个东西有体积,那就可以把它拆分。我们现在拆分物质的方式就是粒子加速器,唯物主义者就是这么干的。他们在瑞士花了很多钱,制造了粒子加速器,要找到那个最小的粒子——希格斯玻色子。希格斯是得了诺贝尔奖的一个科学家,他说最小的粒子叫做“希格斯玻色子”。他说他们在三个月内可以找到,但是现在好几年过去了,都还没找到。
如果是可以分,那它就不算是最小的;如果是没有方分的话,那就没有办法组合。有的说:无方分的极微可以有距离地这么组合。有距离地组合的话,它一定是中间有一个极微,然后在它的左边有一个,右边有一个,上面有一个……但是如果没有方分了,上下左右在哪里呢?所以这个没有方分的东西只能是一种思维的结果,现量是看不到的。我们用眼识或者仪器发现一个极微,那是绝对不可能的事。唯识里面讲,通过思维想象出来的东西叫做“极回色”。极回色属于法处所摄色,即是意识中的东西。所以说极微是不可能存在的,它就这样破了极微。
但是破了极微还不行,对方提出了九个难,这只是其中最主要的一个。这九个难全是非常术语化的,我一个一个地给大家读出来,然后再解释。
第一个难,我们教界的人说:“你说万法唯识,有没有教证或者理证?”教证就是要释迦牟尼佛说的。这就容易找了,有很多,《华严经•十地品》、《解深密经》、《楞严经》、《无垢称经》、《阿毗达摩经》……因为唯识的根本起源,它也是从释迦牟尼佛的那些经书上来的。虽然我们说无著菩萨跟着弥勒菩萨上天宫,然后弘扬唯识……但那是成立宗派,不是说唯识学说起源于无著菩萨。其实中观宗也是龙树菩萨创立的,不是佛陀讲中观的时候就成立了中观宗。
佛陀讲的都是在境界里面自然流露出来的,佛陀说法不会有目的的。如果说佛陀有目的,这是不对的,有目的就成了造作。佛陀是无为度众啊,最高的就是这种!而我们不是的,我们利益众生是为了“我”要成佛,这是有造作嘛。起码我们心里认为有我、有众生。但是在佛陀的直觉的智慧里面,是不会认为有佛有众生的。所以佛陀度众完全像阳光洒在大地上,福报大的人就可以晒日光浴,福报小一点的(就像我们)就躲进了防空洞里面。所以我们不能说佛陀度人是有造作的。
那么,虽然佛陀那时候没有建立唯识宗,但是佛陀讲的这些经典里面就有唯识。宗派本身就是一种造作,我们的修行都是一种造作,到达最终的境界叫做“无修”。只有两种人可以做到:凡夫无修,还有就是佛陀无修。中间的就没办法,你就得拼命地修,所以真正的修行人很“二”的嘛。佛陀绝对不二,凡夫也不二,两个都是“不二法门”!所以如果你要从很庸俗的“不二”达到真正的“不二”,在中间你就要狠狠地“二”,原理真的是这样的。
讲唯识的经典有很多,我们可以去查,昨天说的六经十一论都是教理。理证方面,它用了因明的明知因和俱缘定因。这两个因可以用宗因喻三相比量的方式来表达,但是现在我在这里说“三相”的话,没有时间。
它的意思就是所有的显现皆不离识!有哪一种现显是离开了你的识的?你所想的东西,离不开你的意识;你看到的,离不开你的眼识;上帝也是你想出来的,也是意识……没有东西是离开我们的识的,这就叫做明知因。然后,所有的识生起来的时候,就一定有它的对境,有了见分就一定有相分。如果没有生起心识,而又有了对境,那是不可能的。
因明的比量,书上是这么说的,我给你们念一个:
宗:极成眼识,定不亲缘离自识色。
因:五识中随一摄故。
喻:如余四识。
这是宗因喻比量,如果你理解了,很精彩的。三相成立首先是有法成立,有法跟因要有关系,不能用西边的豺狼证明东边的风。然后这里的因一定要同品周遍,还要异品周遍。必须是真因,不能是假因或者似因。通过这样的训练方式,人的思维会变得非常的精密。但是我们几乎没有人训练过的,所以这很麻烦。
那我就把这个意思说出来就行了。这七天只能说意思,至于它正确与否,你们自己去看。我已经声明过了,我不是仁波切!其实我说我不是仁波切,下面隐含另外一句话——我可以错,我赖皮,我是凡夫我怕谁!
还有一个叫做俱缘定因,就是我的识起作用的时候,一定有对境是同时出来的。不可能是心识先生起来,然后再出现外境;也不可能是心识还没有现起,外境就出现了。外境和心识一定是同时生起来的,这叫俱缘定因。
这两个因就证明了所有的显现一定是心。这两个因是从因明搬到唯识里面的,唯识里面没说这些。唯识用了四个比量,但是它实际上就是这两个因。因为因明发展到极致的时候,就变成了随理唯识。随理唯识通过瑜伽(相应)这种修行方式,修到后来发现我们所执著的这个依他起性也是空性的,就证悟了圆成实性。
第一难,有人问唯识的教证和理证是什么。教证就是六经十一论,理证就是这四个比量(或者说两个因)。这一难就免强对付过去了。
下一难就比较历害了,叫做世事乖宗难。世事,世界上的很多事情。“乖”就是冲突、矛盾的意思。世事乖宗,就是世事和唯识宗的见解是冲突、矛盾的。对方举了几个例子:处定难、时定难、身不定难和非情用不定难,我一个一个地来解释。什么叫处境难呢?对方说如果外境都是识变现的,那为什么我们现在就只能看到这个环境,而看不到亚龙湾沙滩呢?对方企图通过这个方式来证明外境不是识变的,而是离开心识的外在的东西。
那么我们唯识这方怎么回答这个问题呢?唯识这方不是建立,而是排除对方的疑问,只要把对方的观点说破就行了,不一定要作解释。如果是建立性的解释,那还要把这个“因”说出来,比如我们可以解释说:这是因为我们心的力量最大的习气成熟了,所以显现出现在这个样子。这是建立性的说法。
但是排开性的说法不是这样的。对方举个理由来破斥我,我只要把对方的理由破掉,那就说明对方这个理由不成立,这个刁难就可以放一边去。因为佛法是非常严谨的,“破”和“建立”一定要分得很清楚。破,就是证明对方的理由不成立;立,就是建立自宗的观点。这是“因明八事”里面讲到的。认识世界的方式只有“现量“和”比量“两个,然后判断所认识的东西是否真实可以用“破”和“建立”的方式。能破、能立、现量、比量,它们各有真假之分,就构成了“八个事”。因明就是在这八个事情上辩来辩去,这叫“因明八事”。
那么现在对方提出了这个问题:既然外境都是识变的,那为什么我们只能在特定的地方看到特定的事物,在其他地方就看不到呢?比如我们只能在这个地方看到这个佛堂和这些人,为什么我们在其他地方看不到呢?为什么不可以用心识变出来呢?当然,这也可以的,修行到很好的时候,可以用“他心通”变现出来。但是“他心通”变现出来的事物也不是真实的,除了佛陀的他心通是绝对真实的,其他的都不是。(等一下也会讲到这个问题)
对方得出这个结论:外面的事物不是心识变的,而是它自己就在那里,所以你在那个地方就只能看到那个东西。比如你在这个禅堂就只能看到这里的东西,回到家里就只能看到家里的东西,这些东西不是你心识变的。我们怎么破对方这个理论呢?首先我们要承认梦里面的东西都是假的,并且做梦的时候也不能想梦什么就梦什么。比如我们现在梦见蓝天白云,不能随随便便马上又梦见小溪流水。所以不能用这个道理证明外境都是实在的,对方破不了我们唯识的观点。因为梦是假的,我们大家都要承认(外道也必须要承认)。但是在做梦的时候,也不是想出现什么就出现什么,而是只能在特定的地方看到特定的事物。
当然我们有时候做梦就像连续剧,我们想编什么就出现什么,但那是加入了意识的作用。比如我也可以坐在这里做白日梦:突然有一天中了六合彩,满地都是钱……这是一种想象,它不能算是真正的梦。
虽然梦里面的东西都是假的,但是也不能想出现什么就出现什么,在某个地方就只能显现那个地方的事物,这样就破除了对方的“处定难”。我们破了对方的观点就行了,并没有建立一个论点。如果要建立的话,就要说唯识那些种子理论:我们通过长期地串习,有很多实执的习气,依靠外缘一下就现出这个样子来,这叫做“因缘变”。
“因缘变”的意思就是,外境是通过很多因缘组合而显现的,不是靠我们的思维就可以显现出来。我们的思维叫做“分别变”,刚才说的“做白日梦”就是一种分别变。分别变是很容易的,我怎么想都可以。因缘变不是这样的,比如我想把面前的桌子变成金桌子,但怎么变都变不了!通过禅定也可以改变外境,比如修水观的,就会周围都变成了水。(入定以后可以产生一种色法,叫做“定引色”。)
《楞严经》里面说,月光童子修水观的时候,他的徒弟路过,看到师父房间里面到处都是水,就捡了个石头丢进去。月光童子出定以后就开始心疼,疼得不得了,找不到原因。然后就问他徒弟:“那天我禅定的时候,你看见过什么吗?”他徒弟说:“当时你不在,但是里面都是水,我就扔了个石头进去……”“啊!你再来看,看到水的时候,你一定要进去把石头拿出来!”月光童子就开始入定,房间里都是水,然后他徒弟进去把石头拿出来,他的病就好了。他是这样动手术的。我马上要去动手术了,医生会拿着一把刀……(虽然我觉得它是唯心所现,但是它确实有作用的——很疼!)为了麻痹我的感受,医生会给我打麻药,而月光童子的麻药就是禅定。
那些水是怎么出来的?那就是定引色,通过定引出来的。当然,这个定引色只是他自己的识变,他自己才可以了知。那为什么他的徒弟也能看得到呢?因为跟他因缘很近的人有可能看到,这叫做“众同分”。要跟他有一定共业的人才行,不是每个人都看得到的。而有些人说可以用照相机把修托噶看到的坛城照出来,然后拿出来给别人看,这真的是反释迦牟尼佛!以前有人拿了很多托噶的照片给慈诚罗珠堪布看,堪布一眼都不看就扔在旁边,说:“假的!”一句话就否定了。因为这是不符合教理的,你不能乱来的。当然,极个别的人(比如他身边的人)可以看得到。或者那些大德们圆寂的时候,大家也可以看得到。在大家都看得到的情况下,照相机才能把外境照出来。可是我们现在有些人有这样的观念:我们人看不到鬼,但是照相机可以把它照出来。这真的是很有创意,比释迦牟尼佛还“厉害”!
所以我们学佛一定不能学得很迷信。费了那么大的精力,放下了一切,却学的是假的,那何必呢?不如像周星驰一样——饮啖茶,食个包,这样还舒服点。学佛一定要学真实的!
“处定难”就是这样解决的,然后“时定难”也是一样的。“时定难”是什么意思呢?比如到冬天的时候,你只能感受到寒冷的气候;到了夏天的时候,你就只能感受到炎热的气候。既然是心识所变的话,我想夏天变冷、冬天变热,行不行呢?对方说时也是定的,也就是说它是外在的显现,而不是心识。对方通过这样的推理来证明这些时节不是我们的心变幻出来的,而是本来存在的外境。这跟“处定难”是一样的道理。
但是我们唯识这方也是一样的回答:梦中的现象也是这样的!梦是假的嘛,我们梦到冬天的时候就是冬天,梦到秋天的时候就是秋天。所以对方用这种方法来证明外境一定是离开心的一种存在,那是不成立的。
你们可能会想:这种推理方法好像不一定是真的哦。但是如果你学过因明,你会知道可以这样去证明的。对方建立了这样的推理:只要出现了“处定难”这种事(比如到了佛堂才能看到佛堂里的事物,不到佛堂就不能看到),以它为因,得到的结果就是“外境不是心所显现的”。好了,我们先不管对方说的这种现象,我们去破他的推理。因为在梦中也是这样的(在某个地方就只能显现那个地方的事物),这不能够证明外境是真实的。梦都是不能离开心的,它是虚假的。那么,对方这个推理就被破了嘛,明不明白啊?学过因明的一定会明白的。
下一个是“身不定难”,“身”就是有情众生。有很多众生,生于同时,但是识的变现并不相同。比如有的人患了红绿色盲,他可以看到绿灯是红灯,红灯是绿灯,为什么其他人不能看到呢?大家看到的红色的就是红色、绿色的就是绿色,为什么他看到红色是绿色、绿色是红色呢?唯识宗的回答就有一点超越我们普通人的认知范围,他说恶鬼见到的水是脓,而我们见到的水就是水(书上是这么说的)。其实用我们普通的知识也可以证明这一点:狗跟我们所见到的是不一样的,狗见到的花都是没有颜色的,是黑白色的,而我们看到的是有颜色的。这很容易就破了。
你会说:“这个破了有什么意义啊?”不是的,你长期被它这么“忽悠”,你会发现原来一切真的是心显现的!我说“忽悠”这个词是开玩笑,这种“忽悠”是最正确的忽悠,它是很如理的。这叫做“身不定难”。
然后是“非情用不定难”,对方说:既然你什么都拿梦做举例,现在我对你这个梦挑战。梦中的东西都没有作用,梦中吃饭是吃不饱的,要醒了才能吃饱;梦中被刀杀是杀不死的,而醒了以后一刀就干掉了。这就叫做“非情用不定难”,它朝这方面发难了。
唯识里面一定要证明一个理论——醒和梦是一致的。麦彭仁波切写了个《醒梦辩论歌》,它一定会得出一个结论:醒和梦一致。不然的话,唯识是没办法成立的。唯识的很多理论都是用“梦”来作比喻,但是我们一定会说:“梦跟醒就是不同的……”其实我们认为梦跟醒不同,最重要的原因是我们认为梦中的东西是没有作用的,醒了的东西是有作用的。然后唯识里面就用了一个比较“色情”的举例(但这是佛法,我没办法,只好这么讲),它说:梦中虽然无实境,但是梦见魔女引诱,有损失精血等用,所以梦中还是有作用的。对方说梦中没用,唯识宗一下就把对方破了。
当然你会想:这样破也不能证明梦跟醒是完全一致的呀!但是唯识宗根本不会破这么深,它就只破对方的发难。对方说:梦跟醒不一样,梦中的外境没有作用,所以它是假的。唯识宗就反驳说:梦跟醒也有一样的地方,就是刚才举的例子。这样对方就没办法了。
这是纯粹从理论上讲的。如果不是从破除对方发难这个角度,而是从建立的角度、让大家信服这个角度来讲,梦跟醒是不是一样的呢?它们也有不一样的地方!因为梦中显现的东西只是意识的作用,其他识没有跟上去。所以它虽然不是完全没有作用,但是它的作用不长久,醒了以后你就会觉得它是假的。其实我们梦中会感觉到捏到东西的,比如我经常梦见开车,因为开车开惯了,以前从成都开到广州,一路开呀捏呀,所以梦中就在开车,我捏到那个方向盘就是真的,打方向还一样转弯的,但是我醒了以后就觉得它是假的。
其实我们现在这个世界也是梦,但为什么我们觉得现在是真的呢?关键是我们没有醒!什么叫做“醒”呢?当你哪天证悟,把这一切摒弃以后,你就会觉得它真的是假的。为了要证悟,就要开始去感觉它是假的,这就变成了中观和唯识。所以说我们很“二”,本来一切都是虚假的,但是我们没办法摆脱它,所以再建立一个“虚假”的佛法来对付它。我说“虚假”的佛法,这要很好地听啊!这也不是我说的,是释迦牟尼佛说的:法当应舍,何况非法。佛陀说佛法的修行“犹如幻火烧空木,木尽火灭”,“幻火”即是佛法,它也是假的,“空木”即是轮回。佛法把轮回摧毁了以后,佛法也可以不要了,过了河以后就把船扔了,所以到了最后就“无修”嘛。“修”就是“二”,但是你没办法,只能这样子。所以证悟不二法门的时候,轮回即涅槃,郁郁黄花皆是般若;没证悟的时候就要分开二谛。分开二谛是最“二”的!一方面被戒律捆得很死,这样不能干,那样不能干,全都是要约束我们的身心,让我们行善积德;一方面又说抉择见解如虚空,对那些佛菩萨羡慕得不得了(其实你不知道你就是佛菩萨)。但是你没办法,你只能分开二谛,因为你有执著。
执著肯定是假的。佛法里面说的“真假”跟我们平常说的“真假”是不一样的,佛法里面说的“真”是永远不坏的,“假”的都是可以坏的。如果执著是真的话,我们就没办法解脱了。因为执著(轮回)是假的,我们才有可能把假的消灭。关键是假的消灭了,真的也没有了,因为真假是对立的东西!那到底是怎么样的呢,心是呈现出什么样的状态呢?它说那个东西不可言思,思维和语言都不能触及!
这个说法就为很多假的活佛或者假的法师提供了很好的掩护,你一问他,他就说“不可言说”。他也没有说错啊!虽然它不可言说,但是以手可以指月,你起码可以相应地指方向,撩拨一些错误的东西。你可以说不出来正确的东西,因为那没办法表达,但是你可以相似地表达,并且还可以指出错误的东西。
有人说:“这个状态里面,感觉到什么都没有了,一片大空,这个是不是?”懂得的人一看就知道不是。如果这个是的话,另外这些东西怎么办?只有你那个是如来藏,这些就不是喽?它和佛法讲的“一切东西都是如来藏”是冲突的。其实那个“什么都没有”就是一个“有”,区别于普通的“有”的另一种不同的“有”而已!
所以你起码要知道这些理论,知道这些理论以后,你才能知道别人是真或假,你也可以鉴别(简别)自己是否真实证悟。不能够拿一句“不可言说”,然后说:你自己搞定去吧。或者说:你过来,我给你加持一把,然后你回去自己修……真的大德可以这样,但万一他是假的呢?所以我们学佛还是要冷静一点,要理智一点。要像我这样,极其的现实。我绝对的“不见兔子不撒鹰”,绝对的商人化。很简单,你是不是大德,能不能教我?你说你有神通,那不行,你得让我有神通才行!要这样子学佛,这样不容易上当。我们现在上当的人太多了,我说这些话是有原因的。
还有一个叫做“圣教相违难”,什么叫做“圣教相违难”呢?就是说佛陀在一些经上讲过,有些东西是有的,比如《阿含经》里面讲的十二处(眼、耳、鼻、舌、身、意、色、声、香、味、触、法),你们唯识宗就跟佛说的冲突了。其实我们学大乘的早就解释过了,这是为了引导不同的众生。我们要区别佛陀的三转法轮:第一转是为了度化小乘众生;第二转是讲般若空性;第三转说了随理唯识和如来藏(也就是随教唯识)。
其实唯识里面判教也判了三时教:第一个时教也是说小乘;第二个说般若;第三个说唯识。它一定要说唯识比般若高,整得我们学中观的很不以为然!其实如果真的证悟空性的话,你已经到顶了,你已经拿到本性了。但是从言说去描述这个东西的时候,说得比较全、比较仔细的,确实是三转唯识。般若空性只是说空性,而如来藏就说了光明和空性双运。
这有什么差别呢?虽然是一个东西,但是有差别的。空性的修法只能是不停地破,来什么破什么。应成中观是最典型的,你说什么是就挨棒,你说没有什么是也挨棒,所以应成派也叫“驳论派”。理论和修行绝对是合在一起的!所以你问赵州禅师狗子有没有佛性,他说无。无论你问他什么,他都是说无,一个“无”字把你搞定完!最后你问:是不是就是无呢?也是答:无!然后就会变成什么呢?变成“应无所住而生其心”!它的理论和修法是一致性的。
但是到了三转就不同了,比如大圆满直指心性那些方式,它会给你这样那样的指引——嘿,那个就是!(你们现在没看过,但以后会看到的。)它把很多东西破完了以后,留了一个东西不破——非遮。它通过这个方法进去,所以才会有“直指人心,见性成佛!”
所以说我们禅宗里面实际上是把二转和三转合在一起来干的。大圆满在初步的时候(显教部分)说的是中观,到了密教部分,它也抉择光明。到抉择最高级的光明的时候,那就是大圆满的直指心性!抉择次第性的光明,就出现了各种各样的“金刚”:拙火、时轮金刚、大威德金刚、喜金刚这些修法。但是不管它是什么“金刚”,它的本质都是“明空双运”。大圆满就是瞄准“明空双运”的,直接给你说那个东西,其它的放一边去。你只要把这个东西掌握了,那就啥都有了。它是这个意思。就像我们的世俗中,只要有了钱,房子别墅是不愁的。如果没钱的话,有房子也没办法,只好把它卖了,不然怎么维修啊?所以说大圆满是直接抓本质!
教法跟修法是绝对有一致性的,但是我们往往把教法和修法扯得非常开。我们拼命地搞一些名词概念,非常优美的、有意思的东西成为了纯概念。然后修行的时候,把我们学到的东西扔到一边去,坐在那里发傻。当然,刚刚开始的时候,肯定会出现这些现象,但是我们一定要学会把我们学的东西用在修行中间,把它们作一个完美的结合。有能力的人应该这样去做。
如果你说:“学教法太复杂了,处定难、时定难……搞得我头都晕了,能不能告诉我一个很实在的方法?”很多佛教徒会这样说的。有人来跟我说:“师兄,有没有一个不用搞那么多的、很简单的、马上上手的方法?”他差点就要问:“有没有什么方法让我马上成佛?”哇,我都差得远,我怎么让你成佛啊?
你说这可不可能呢?其实也不是完全没有,净土法门就是这样的——一句佛号念到底!坚决要求往生,其它我不看。但是我们现在的人往往做不到,不能一句佛号念到底,念两天就开始怀疑有没有用。念得很烦的时候,实在念不下去了,就想还是喝酒比较好。而且念佛的人一定要有很清静的心,比如要学《弟子规》,做到清静、平等、放下,然后再去念才有用。我们为什么念不下去呢?主要是因为平常的贪嗔痴慢疑太多了,挤满了相续。整个身心里面充满了各种各样的分别和执著,你要让他静下心来念佛,好难啊!
如果一个人的意志比较坚定,他念佛一定念得下去。有一个方法可以看出一个人能不能念下去,只不过这个方法很多人不敢做而已。怎么做呢?把他关到一个黑屋子里面,关他三个月或者三年,如果他有足够的意志不发疯的话,再让他念佛,一定念得下去!但是基本上出来以后都是神癫癫的!
所以说没办法,怎么办呢?就要改变我们的相续,要学习这些东西。学习这些东西,我们的心相续开始变,意识开始变。前五识虽然变不了,但是意识开始变,末那(第七识)也开始变,就是所谓的“六七因上转,五八果上圆”。八识(阿赖耶识)开始转变,前五识也跟着转变。但是它的开始一定是从意识开始,就是从闻思开始。
我今天晚上把这几个“难”讲完,快到九点了,唯识的建立还没讲,明天再讲。第四个难叫做“唯识成空难”,外人问:既然是诸法皆空,唯识性为什么不是空呢?这牵涉到两派的争论了。因为中观出现在唯识的前面,中观说一切皆空,那么“识”是不是空的?如果识是空的,那还唯什么“识”呢,那就唯“空”了嘛!
当然,如果我们从很高的角度去看,“空”跟“有”(唯识)是不冲突的。但是如果站在辩论的角度,唯识宗就要建立自己的观点。它怎么说的呢?它说我不承认是空,它说任何现象都有“三性”。
这就牵涉到“三性三无性”,菩提学会的师兄应该都学过这个,学过没有?(众答:没有。)我来解释一下,第一个性叫做“遍计所执性”,就是“假”的意思。这个东西明明是如来藏,我却把它执著成了引罄。佛陀看它,它就是法性、如来藏,而现在它成了杯子,然后我还认为它是实有的。我们认为它是实有,这就叫做“遍计执性”。这是唯识宗讲的。
关于“三性三无性”,有两派的说法。其中一派认为,只要有显现,那就是遍计所执性,这是大乘的说法(中观或者如来藏的说法)。只要有显现,见分和相分一出来,那就是遍计执性。因为按道理它应该是佛母或者佛父,再深刻一点,它就是光明如来藏现空双运的,但是你一看,它不是这样的。这是大乘讲的遍计所执性。
唯识讲的遍计所执性不是这样的。它在这里出现了,你认为它是实有的一个东西。这种认为可以是概念性的,比如通过唯物主义去解释它;也可以是一种直接的感觉(邪慧)。这种慧是直接来的,而分别是慢慢想的。邪慧认为它就是一个实在的东西,它离开我们的心识而存在,这就叫做遍计执性。
唯识也承认事物的现象是空的,但是造成这个现象的是心的分别。心识的分别是由很多因缘组合而成的,比如一个眼识的显现要有九个缘:空间、光明、眼根、外境、意识、末那识、阿赖耶识、种子、作意。一共有九个因缘,才组成这么一个形象出来。这个性质叫做“依他起性”,依他起就是“缘起”的意思。
它说这个性质有真有假,处于世俗层面,它就是真的;处于圆成实层面,它就是假的。我们的唯识是这么讲的。在《辨中边论》里面,有的纯粹就说:依他起性是真的。但是说依他起性是真的的时候,一定是站在缘起(世俗谛)的立场上去说的。依他起性就是我们能分别的这种力量(识是一种心的力量),这种作用一定是真的。
这种作用具体的体现是什么呢?也就是说这种作用的体是什么呢?我们中观去破它的时候,就说它的体是无分刹那。其实唯识它自己不这么说的,如果这么说的话,它不是自己把屁股亮出来给你打吗?肯定不会的。它不这么说,它用了一个很模糊的概念:依他起性就是心的一种作用。它说这种作用即使是在佛地都是有的,这就变成了随理唯识,而随教唯识不是这样说的。
那你说心的作用到底是什么呢,它落实到最后是啥呢?我们中观去分析它,心的作用无非是无分刹那。你不能说心的作用本身是真的,因为心的作用本身会不停地变化。如果你说这些不同的作用是真的,这骗谁都骗不到。但这个作用是一段一段的,它一定是有时间性的。把这个时间缩短、缩短、缩短,到最后就是无分刹那。那是不是有个“无分刹那”呢?好了,离一多因来了,中观就是这样破唯识的。这确实是可以把唯识宗破了。
在“唯识成空难”这里,人家问唯识宗:中观里面讲诸法皆空,凡所有相皆是虚妄,那你为什么现在说有呢?唯识说我们承认依他起性一半真一半假,遍计执性全部都是假的,但是圆成实性是真的。这就变成了所谓的“有宗”!
圆成实的这个“有”到底是什么样的“有”?这就成了几千年来的争论。真的是争了几千年啊!这个“有”是什么样的“有”呢?你不能是“常有”嘛,如果是“常有”的话,那就成了常见。一般我们汉地佛教的解释就是:这个“有”只是“作用有”,不是“本体有”。因为你不能把“作用有”忽略掉的,如果把“作用有”忽略掉,我们的修行就没有意义了。假如说成了佛,它那个作用也是一会这样一会那样,那我们还成佛干什么啊?佛的作用,比如四无畏、十力、超脱生死,这些作用是不能没有的。
但不能说“本体有”,如果“本体有”的话,也就是说我们在胜义中会发现一个本体,这就成了常见。也就是说你在修行中突然发现了上帝或者大梵天,外道就是这样的。大梵天修行的过程中,他通过宿命通观察,发现什么事物都在变坏,连地球都在变坏。但是往前观察好多劫,发现大梵天还在那里;再往后面看几万劫,大梵天还在。他说只有大梵天是不变的,所以他们要成为大梵天或者崇拜大梵天。如果有常见,修行就会变成要去发现一个东西。所以我们不能有常见。当然断见就更不可能了,比如唯物主义,这太粗坯了,粗坯的东西一下就过去了。
关于圆成实的“有”,就是这样说的。当然到了如来藏,这就很好解释了。其实它本来就是一个东西,你不能说它是有,因为它是空性的;你也不能说它是无,因为它有光明。光明和空性不是两个东西,而是双运。
好,这样一下就解释过去了,但这好像又变成了一种说辞,是不是光明和空性两个东西捆在一起在双运呢?根本就不是,它实际上就是空性的那种状态,空性的状态绝对不会没有觉知的!如果证悟的境界就像木头,啥觉知都没有,那我们根本就不用那么辛苦去修行,直接拿把手枪砰一下,立即成佛!这是不行的,空性的状态是有觉知的。什么都可以消灭,但唯一那个东西不灭——光明!光明上面一起分别,轮回就开始。把分别的可能性全部消尽,你就真的成佛了!
成了佛不是什么都没有,而是所有的功德自然都有,所以说:何期自性本自清净。何期自性本不生灭。何期自性本自具足。何期自性本无动摇。它把“空”和“有”捏在一起的,它本不生灭,它又能生万法!
有些学唯识学颠了的人,就说《坛经》是假的,原因就是没有把这个“空”、“有”理解清楚,所以就诽谤佛法。有些学者连中国的禅宗都说是伪佛教,一下把整个禅宗否定完。所以如果学习这些理论不用于修行,不把这些理论彻底融会贯通,有时候是很悲剧的。
好,这个难过去了。它说我们不是纯粹说“空”,我们可以说“有”,然后它也有很多的教证拿出来。
然后是“色相非心难”。外人说:“如果一切色法都是唯识变现的,为什么色法有形状、有质碍,而且前后相续而无间断?”既然一切都是识变幻的,那为什么有这些东西出现?其实这跟我们刚才破极微是一样的道理,就是去分解这些色法,看它到底是什么东西组成的。唯识宗解释这个“色相非心难”是建立性的说法,它说这些显现都是我们长劫熏习的结果。
其实这里面有很深的涵义,要很好地理解它。你说这个东西(纸巾)是我长劫熏习的结果,是吗?明明是你们出去买的,前面是由工人在造纸厂里面做的,怎么到我这里就变成心的显现呢?我执著什么呢?我的心从来都没执著过工人的造纸浆,也没有执著去买它。
其实我们的执著只是心里面的一种习气,是种子,不是有形的东西。我们执著的不是这种有形的东西,而这种有形的东西是我们执著的习气的显发。如果我的心里面没有这种执著的习气,你们把它买回来,它就不是纸了,它是如来藏!因为我是凡人,所以它就变成了纸。这些显现是一种强大的习气!我们修行就是要把这些习气搞定,而不用去把纸搞定。
这个“色相非心难”是很容易解释的,它是建立性的说法,我只是添加了点说法而已。
然后第六个难,现量违宗难。外人说:色、声、香、味、触五境都是五识现证,属于现量境,为什么空呢?意思是说这些东西显现出来,我们都是现量看到的,根本不经分别。其实外人所有的这些刁难都是因为没有理解阿赖耶识,他认为我们说的心就是意识。当然,如果你要让他承认阿赖耶识,首先得把他的这些问难破了,否则他怎么会承认阿赖耶识啊?
明天我们再来建立阿赖耶识,今天先把这些“难”说完。我本来想今天晚上把“破”和“建立”全说完的,但我这种说法确实有点麻烦。如果简单地把这些术语念一下,你们根本就听不懂。那何必呢,饮啖茶食个包算了!所以一定要听懂,至于能说多少内容,这我不管!
好,看唯识是怎么来破的。其实我们的现量只有一刹那,不能说一段时间都是现量。因为一段时间里面是有变化的,这用逻辑可以推断出来,所以真正的现量只有一刹那。因为前一刹那已经消失,后一刹那又还没来,我们说的现量一定是只有那一刹那。前一刹那的东西,你不能说是现量,比如我看了这个东西以后,我回过头来,这个东西就变成意识了,不叫现量了,它叫作遣余(在唯识里面叫作“带质境”)。
我们的白日梦基本上都是带质境,比如思念情人,朝思暮想,那就是带质境——假的。包括我们很多的崇拜也是这样的性质,很多的仇恨也是,只是自己跟自己作对。比如见到某种现象,非常讨厌,其实那个现象早就过去了,他回到家里还恨得牙痒痒的。其实他恨的全是自己想的东西,很病态的,轮回真苦啊!
那么,这仅有的一刹那是不是真实的呢?好,离一多因又来了,破无分刹那!这我不再讲了,大家应该明白吧。明不明白啊?(大众默然……)我们的心识是有时间的,而时间是可以被分空的。最短的时间是什么,是多小的刹那?一秒钟是刹那,万分之一秒也是刹那,那最小的刹那是什么?(答:没有刹那。)对,高!如果你说有一个刹那,那就会一直停在那个刹那,这个现量就会一直不变。这也是唯识里面的一个种子理论,叫做“刹那灭”,种子的生起和灭掉是同时的。很多人想不通这个道理。我们学中观的时候讲过,就是因为那个刹那没有刹那——色即是空!
所以说这些道理全都是串在一起的。兄弟们,你们一定要把它串在一起,然后彻底地实现它,你们全都是未来的仁波切!不能够把书读完了,然后啥都不知道。现在我们有些人读书,读读读读,去年读到今年,一问,全不知道。这样真的很不划算,得一个人身好困难啊!这个人身一消失,如果真的像佛法说的有轮回,我们去哪里,真的不知道。很惨的,不是没有感受的,而会有很多感受。如果大家好好修行的话,上面有很舒服的感受;不修行的话,下面会有一些很不舒服的感受。当然“不二”的时候,就说不上什么感受了。反正只要轮回就是“二”,二元对立嘛。所有的理论全部是串在一起的!
好,这个“现量违宗难”完了,然后是“梦觉相违难”。这个梦觉相违难,刚才我已经讲过了。为什么醒了的时候才会觉得这个世界是梦,而现在不会觉得它是梦呢?这个问题对我们佛教徒来讲,好像没什么难解释的,但是刚刚学佛的人一定会这么问的。他会说:“这个世界是梦吗?我不觉得它是梦啊。”那是因为你没醒!关键这个“醒”是什么意思,这也很好回答……
然后是“外取他心难”,就是关于“他心通”的问题,这是唯识上的一个大难题。外人说:你说一切境相由心现,现在我有他心通,我知道你在想什么。比如你在想人民币,这些人民币是你想的,怎么会是我的心造的呢?你说一切都是自心的显现,但明明是他在想嘛,而且我现在知道他在想。那么我知道的他想的东西是我造作的吗?有没有想过这个道理?这是唯识里面的一个大问题,它会搞得你很难受。
那唯识是怎么回答这个问题的呢?你通过神通发现他人的觉受,比如他人感觉到疼,其实你感觉到的疼不是他感觉到的疼。你感觉到的疼就是你的心识显现的相分而已,而他感觉到的疼的相分是跟你的不一样的。如果一样的话,你也会跟他一样“哎呦哎呦”地叫喊,但事实上不会这样的。比如说他想到美女就流口水,但你用他心通知道他在想美女的时候,你不一定会流口水的。假如你是圣人的话,你就会想:太可怜了,这个人要下地狱……
所以其实这两种觉知不是一样的,但我们却误认为它们是一样的。虽然你缘他的那些觉受很真,但不是绝对的真,而是相似性的。因为我们看任何东西都是有角度的,这是构成“众生”的一个原理——以“我执”为中心。完全能够体会他人的觉受,同时又不被它左右的,只有佛陀!
所以说算命、预测这些把戏,除了佛陀以外,基本上就没有准的。(当然大菩萨也算得准,比一般人准很多。)一定要有大圆镜智才能全部看完,不然的话,那就很麻烦。算命嘛,下一秒钟这个东西在我手上还是掉在下面,有本事你就算!你说它在手上的话,我就把它掉下去了;你说它会掉下去,我就捏着不放。你干涉我的未来!所有的算命全部是干涉未来。
那么,是不是所有推断全是假的,是不是宿命通不成立?不一定,其实它也成立,但是它有圆满和不圆满的区别,有时候它还有特殊性。特殊到什么样的程度呢?神通第一的目犍连,人家怀孕了,去问目犍连:“这个孩子是男孩还是女孩?”“肯定是男孩,你们准备庆祝吧!”结果生出来是个女孩,搞得人家去找佛陀告状!这个可能是算错了,还有一次是他干涉未来,最精彩的!未生怨王要跟人家打仗了,他去问目犍连:“我们这一仗输赢怎么样?”目犍连观察以后说:“你肯定赢!”未生怨王一听:目犍连已经算过了,反正是我们赢,那我就不管啦,你们轻轻松松打完以后,把敌人的头领抓过来让我审判就行啦!然后他的士兵懒懒散散就开战了。对方也听到了:目犍连说我们要输了,既然我们要输的话,那就背水一搏,跟他们拼了!结果对方把未生怨王打得大败。未生怨王气坏了,又跑到佛陀那里告状……
这是干涉未来,有很多这类的事。比如你来找我算命,我一看,知道你明天要撞车,我就告诉你:你会撞车。然后你明天就不出门,躲过了撞车。我这就是干涉未来。我们都希望有这样的未来给我们干涉!但是我告诉你:就算你明天不撞车,后天也会撞的。这是不解决问题的,不改变因缘是不行的。所以我们还是要修金刚萨埵,这来得比较实在一点。
这就是“外取他心难”,最后一个叫作“异境非唯难”。外人说:如果唯识的道理成立,一切众生之识应当变同样的外境,但是事实不是这样的。他说如果一切唯心变,那么我们大家应该看到一样的、听到一样的。这个问法就很离谱了,他认为所有的识就是一个。实际上虽然我们分别的能力一样,但是阿赖耶识是不同的,各自有不同的阿赖耶识。所以有的人成了男人,有的人成了女人,并且人和人之间也有很多的不同;有的是人,有的变成了狗……有很多这样的区别。所以我们的识不是同一个。
其实“心”有两个层面。“心”这个词作为本性的时候,我们的心是同一个的。甚至连“一个”都不能说,因为它离开言说。我们经常说“离一多”,它不是“一”,也不是“多”,心的本性是空性嘛。但是心开始产生作用,有分别的时候,那就成了阿赖耶识。不同众生的阿赖耶识是不同的,否则的话,我们就应该什么都一样。
这九个难都被破除了,所以它成立了一切境相都是唯识所现,而不是有外在的东西。这里面最根本的就是中观破色法的这些理论。其实对于受、想、行、识这些法,我们都会觉得它是心的显现。我们往往想不通的是色法,而且色法在我们的生活中占很大比例。
“色”分成三大类,一种是“能显能对之色”,就是能够显现出来,和我的心相对的一种色。还有一种是“不显能对之色”,比如声音,你可以知道,但是你确实看不到它,它不显现出来。还有一种就是“不显不对之色”——无表色,比如小乘里面说的“戒律”,或者是我们所想象的无分微尘。它也叫“法处所摄色”——法尘,它也是不能显现的。
“色”在我们的生活中占了很大的比例,而且它也是引动我们烦恼、快乐的依据。因为米饭,我饱;因为衣衫,我温暖;因为身体四大调和,我舒服……“色”这方面对我们的影响太大了。
如果我们的心能够彻底地认识到这些“色”全部都是唯心所现,我们才有可能不跟着它跑,心的这些“受”才可能改变。所以我们修行很多时候是从“色”入手,有的是从“受”入手。但主要要解决的是“受”。“想”是一个工具,我们先解决“色”,然后再解决的是“受”和“行”,最后要解决的是识的分别。转识成智,达到解脱!唯识的整个修行过程和原理就是这样的。
在《唯识二十论》里面是“七难”,《成唯识论》里面是“九难”,我现在说的是《成唯识论》。因为我们明天或者后天要讲《八识规矩颂》,而且讲的是汉地这种系统性的唯识,所以我要以它这个为准。
好,今天我们就“难”到这里,明天再来建立。要建立什么呢?就是建立七识和八识。因为我们都会承认六识的,你说还有七识和八识,我看也看不到,根本不知道它是啥,你凭什么说它有啊?那么唯识宗就找一些根据来建立,明天我们可能要讲这个。
今天就说到这里,如果有什么问题的话,尽量问,有十分钟时间……如果没人提问,我们就“上报四重恩”了。
听懂了没有?讲唯识是我最怕的,因为里面牵涉到很多的名词。如果要把那些名词都拿出来讲,会很大脑袋的。我只能讲原理,那些名词大家自己去补充,把那些主要的道理弄懂就行了。后两天讲修行,可能会有点用。
但是主要的道理应该还是听得懂吧?听不懂我要跳楼,明天我缺席!后两天讲《八识规矩颂》,可能会比较容易听得懂,因为你们可以看那些句子。他们把《八识规矩颂》印成了单子,如果现在看不懂就先拿着。
问:四季变化是有规律的,那我们心识显现是有规律的吗?
答:是,心识显现是有规律的。因为我们有明觉,明觉不是一个无意识的东西。为什么说它不是无意识呢?比如你一拳打来,我肯定会躲的。因为我们的心趋利避害,长期地堆积就会形成规律。你进入了人道,就有这一道的规律,这一道也是你的分别长期累积而形成的。
你说的春夏秋冬这个规律是在人道才有的,你不能在地狱里面去找春夏秋冬,那里面全是火或者冰。而且人道里面的春夏秋冬还有不同,比如海南岛的冬天就不像冬天;你到南极去的话,根本就没有夏,全部是冬。因为这些现象是由很多因缘凑成的。
造成了这种强烈的习气以后,首先要从“执实”的习气下手。比如我们训练单空,真的是要看着外面的东西消失吗?若要让它消失,那很简单嘛,把它一扔就行了。你应该要让你的执著消失,因为缺乏了“执著”这个最重要的缘,它就会真的消失了。
很多人修行单空的时候,老是期待外面的东西消失。等到外境消失以后,他就以为自己真的修成了。其实禅定很深的时候,它自然就消失了,但他以为这是证悟,结果禅定一消失,外境又出现了。
问:有一个说法“万法唯识,三界唯心”,识跟心有什么差别?
答:这只是一种说法而已。万法就是分别,也就是识;三界也就是心的显现。就是这个意思。
问:那就是说“心”跟“识”是同一个意思?
答:心、识、意、了,全部都是心,只不过它们是四种不同的作用。
问:有什么差别呢?
答:有差别的,因为它们在作用上呈现不同的差别,所以才分为心、识、意、了。但是总的来说,它们都是心。在说法上,它说“三界唯心”,其实你也可以说“万法唯心”的。它为什么要说“万法唯识”呢?因为唯识宗很严格,“心”可能包含了无分别智,而你绝对不能说“识”是无分别识。无分别识也是缘起性的,我们说“前五识”是无分别识,它是针对意识的分别而来的。但是针对自性来说,它还是一种分别,叫作“自性分别”。这个“自性”不是“本性”那种自性,而是说这个杯子是硬的、书是软的,每个物质都有它自己的特性。这在《成唯识论》里面叫做“物为轨持”,“轨”就是说每个事物出现的时候,在形状、大小等方面有自己的特点。否则我们怎么区分啊?我们一定会看到两个人不同,他们有各自不同的特点。
然后这个特点要“持”——保持,要有一定的连续性(虽然它在变化)。不然我们没办法分别两个人不同,或者一个东西跟另一个东西不同。如果它不轨持的话,一个东西本来是一本书,嘣的一下就变成了杯子,这样我就搞不清楚它到底是杯子还是书,整个世界就乱了。所以说“法为轨持”。
“心”是一个很笼统的称呼,心的一种作用是“识”,还有一种作用是“意”,还有一种作用是前五识,它称为“了”。心、意、识、了,实际上就是八识。前五识称为“了”,“意”就是末那,“识”就是意识,“心”是阿赖耶识。这四个东西转化就成了四智:大圆镜、妙观察、平等性、成所作四个智。后两天我会说这些,很复杂的!
如果真的把这些理论弄通了,有没有好处呢?有好处。但是如果想实实在在地切入修行的话,其实不知道这些理论也可以。你去学这些理论的话,如果没有足够的时间和足够的分辨能力,那会搞得很纠结的。以前有位师兄来问我“外取他心难”这个问题,有几次电话都打爆了,怎么说他都想不通。但是他修行了两三年以后,他说:“那个时候我就是想不通,现在不知道怎么回事就通啦!”
他不想通的时候,是因为他心里面有一种直接性的执著。我们判断的时候,一定是暗设了很多我们不知道的前提。我举个例子:今天有个师兄开车送我,他说这个地方很吵,对打坐是不好的。我说其实不是的,因为习惯了以后,它就变成不吵了。比如日本有个工厂,工厂旁边有个住人的地方,住了很多人。新来的人跟环境管理处提意见:“工厂太吵了,住在这里根本睡不着觉。”日本的环保搞得很好的,他们就把工厂撤走了。撤走了以后,更多的人出来提意见:“有没有搞错啊!把工厂撤走了,我们睡不着觉!”
实际上他认为的安静是暗设了前提,我们很多判断都是暗设前提的。比如我们能够坐在这里听法,一听两个小时,其实这也暗设了很多前提:首先你得不生病,万一你阑尾炎发作,那对不起,你听不了两个小时,你得进医院。或者我突然发羊癫疯,你也听不了两个小时。你们能够听两个小时的法,起码暗设了一个前提:我不能有羊癫疯。这叫作六因中的“俱有因”,这些道理都被释迦牟尼佛讲完了。
没有问题了,我们回向:
愿以此功德 庄严佛净土
上报四重恩 下济三途苦
若有见闻者 悉发菩提心
尽此一报身 同生极乐国
嗡 阿ra巴匝纳德
【注:文稿内容未经讲授者本人审核校对。】
- 《八识规矩颂》第1课
- 《八识规矩颂》第3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