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堂课总结:
讲经文的证信序,六成就中的时成就,佛经里的时成就即不承认时间的真实性。而后讲了主成就和处成就,佛和讲经的地点,佛为释迦文佛,化身佛,成就遍所有智和如所有智。讲经的地点为当时印度的王舍城灵鹫山,但因业力不同而和现在的显现不同。再讲众成就,先讲了人间所见的众生,因所讲之法为大乘殊胜至极之净土法门,普被三根,故而现场听众不是平时的千二百五十人俱,而是“大比丘众万二千人俱”。并说明这些人都是“大圣”,即大权示现为阿罗汉的菩萨,且每一位都“神通已达”。
这堂课内容:
继续讲六成就中的众成就,为普贤、文殊、弥勒作为上首的三大菩萨为首的众菩萨。
经文:
又与大乘众菩萨俱,普贤菩萨、妙德菩萨、慈氏菩萨等,此贤劫中一切菩萨。
普贤菩萨按照阶段来划分:登地前随发普贤行愿的菩萨是位前普贤,登地后直到成佛之间是位中普贤,成佛后不舍因地是位后普贤。这里说的是位后普贤,实际是佛的化现。《清凉疏》说:“果无不穷,曰普;不舍因地,曰贤。”即果位功德无不彻证,叫做“普”;不舍因地的菩萨行,还示现为菩萨来普度众生,叫做“贤”。
由于普贤菩萨是带领华严海众发十大愿王求生西方的引导者,所以特意参与宣说《无量寿经》的法会,作为菩萨众的上首,目的是辅助赞扬阿弥陀佛。
有句话叫做“弥陀不异遮那,极乐不异华藏”。实际上阿弥陀佛就是毗卢遮那佛,本体无二无别;而且,极乐世界也含有四法界[四法界:华严宗所立,即事法界、理法界、理事无碍法界、事事无碍法界。]、十玄门[十玄门:华严宗所立,显示四种法界中事事无碍法界之相。通此义,则可以入华严大经之玄海,故曰玄门。包括:同时具足相应门、广狭自在无碍门、一多相容不同门、诸法相即自在门、隐密显了俱成门、微细相容安立门、因陀罗网法界门、托事显法生解门、十世隔法异成门、主伴圆明具德门。]的妙义,因此往生西方净土就会深入华藏世界。因为往生极乐世界是真正依止毗卢遮那佛、进入华藏世界的殊胜方便,所以普贤菩萨在发起十大愿王之后,就特别地导归西方净土,来实现能证入不可思议解脱境界的无上行愿。由此可见,《华严经》与《无量寿经》实际上同属于一部经。
注:
四法界:华严宗所立,即事法界、理法界、理事无碍法界、事事无碍法界。
事法界:是说一切众生色心诸法,一一差别,各有分齐,故名为“事法界”。所指的即是现象世界。一切有生有灭有差别的事物现象,无论是精神的还是物质的,全统摄于事法界之中。
理法界:是说一切众生色心等法,虽然有差别,而体性为一,同于一理,故名“理法界”即是无差别性的宇宙真理,也就是真如、佛性、法性、实相等。
理事无碍法界:是指实相之理由事而显,千差万别的事物则由得理而成,理事交融,互为依缘而不为障碍,故名“理事无碍法界”。也就是说,事法界有差别性,理法界无差别性,有差别性是假的幻影,无差别是真的实相,真假即相即相入,圆融无碍,不可互离,所以叫理事无碍法界。
事事无碍法界:是说一切有分齐的事法,表面上看虽然有差别,而从一心所显这一角度来看,则性质为一,故能称性通融,一多相即,大小互融,重重无尽,故名事事无碍法界。也就是说既然一切事物现象多是假的,只是心的产物,那么大小高下等差别就毫无意义,可以随心所欲,事事圆融,无穷无尽。
十玄门:华严宗所立,显示四种法界中事事无碍法界之相。通此义,则可以入华严大经之玄海,故曰玄门。
1、同时具足相应门:指佛法是一个整体,虽然分为许多不同法门,但同时相应成一缘起,同为成佛的根据。
2、广狭自在无碍门:指每一法门既包含一切教理,又保持自身的特点,自在无碍。
3、一多相容不同门:各种法门虽然彼此有别,但是任何一种法门都能包容其他法门。
4、诸法相即自在门:各种法门相互依存,圆融自在。
5、秘密隐显俱成门:各种法门或隐或显,也都俱时成就佛果。
6、微细相容安立门:一切法门,都于一念中具足。
7、因陀罗网境界门:是以印度传说中帝释天宫中悬挂的结有无数宝珠的网为譬喻,说明万物互相包含、层层叠叠、融成一体的境界;也说明佛教各种法门之间互相映现,无穷无尽。
8、托事显法生解门:随托一事以便彰显一切事法皆互为缘起。佛教也是通过不同事情表现为不同法门,而不同的法门都体现了共同的教义,使人产生正解。
9、十世隔法异成门:一念中有九世,九世又同为一念,合为十世,十世相互有别,又相由成立。即是说一切法门遍布于“十世”之中。
10、主伴圆明具德门:事物之关系,举其一为主,连带所缘为伴,一物(“主”)生,万物(“伴”)从之而生,佛法以某一法门为主,其他法门为伴,彼此圆明,俱德成就。
十玄门以相即相入(就是这样的相,就是这样的理)思想为核心,阐发佛教各法门的统一性、包容性和延续性。具有特殊及重要的意义。
【“六即”指天台圆教所立的六种行位:即理即、名字即、观行即、相似即、分真即(分证即)、究竟即。】
(1)理即:謂一切眾生皆具足三千三諦之理,而無缺減。
(2)名字即:謂瞭解三千三諦之理,對十方三世之佛法無疑。
(3)觀行即:謂念念觀照三千三諦之理,相續不止。
(4)相似即:謂三千三諦之觀念相續,使見思二惑盡,而得六根清淨。
(5)分真即:謂徹底觀照三千三諦之理境,無明之惑漸除,法性的理體部份彰顯。
(6)究竟即:謂無明之惑全盡,法性的理體究竟彰顯。
- 《佛说无量寿经》第05课
- 《佛说无量寿经》第07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