接下来再看《中庸》的第一章:
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
道也者,不可须臾离也;可离,非道也。是故君子戒慎乎其所不睹,恐惧乎其所不闻。
莫见乎隐,莫显乎微。故君子慎其独也。
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
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
这是儒家的世界观。“道”,就是万事万物的根本。“道也者,不可须臾离也;可离,非道也。”我们不能离开这个根本,也没办法离开,如果能离开的,那就不是道。“是故君子戒慎乎其所不睹,恐惧乎其所不闻”,所以君子要对所见所闻恭敬警醒。
“莫见乎隐,莫显乎微”,隐匿的事物是最容易被看到,也最不容易被看到的;微乎的东西其实是最容易显现出来的。什么意思呢?就是说,隐藏在我们内部的“道”,实际上无处不在显发。
“故君子慎其独也。”什么叫“慎独”呢?这在陆王心学里叫“持敬”,就是一个人的时候,要经常返观内照,不要让心放荡流逸。什么叫放荡流逸?说白了就是乱想。至于想什么呢,大家自己知道,无非是想电视上、电脑上、手机上哪个明星好看,哪个明星离婚了,谁又吸毒了,谁又被捧红了,谁又被拉黑了,这些关你什么事啊?
也就是说,慎独是不要让心放逸,不要流于各种各样的欲望,和林林总总对我们生命没有意义的东西。慎独是很难的,当慎独达到很深的程度,心不再乱跑的时候,就变成了禅定。所以儒家的“慎独”其实有禅定意味儿在里面,很多人的书房里都喜欢挂一副“慎独”、“动静等观”等书法作品,却很少有人明白其中要义,可能更多是附庸风雅。
“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这一句非常厉害,是这一大段话的观点。“喜、怒、哀、乐”是我们每个人都会有的情绪;“之未发”,指我们的情绪还未出来的时候;“中”在儒家是根本的意思。整句是说,在世间一切喜怒哀乐还未发出来之前,即是心的根本——“谓之中”。
发出来了,很通达,很合理,就叫“和”——“发而皆中节,谓之和”。
“喜怒哀乐之未发”是怎样的状态呢?这个一定要靠禅定才能明白,不然你没办法不发。我们大部分人完全被喜怒哀乐所左右,谁不被情绪控制啊?有人和老婆吵架,吵得地覆天翻,把家都烧了;有人被领导欺负,气得几个晚上睡不着觉,提着菜刀砍领导全家;有的还没那么严重,仅仅和周围同事吵个架,就烦得几天吃不下饭……我们被这些东西左右,哪里可能明白喜怒哀乐未发前的心是怎样的?根本不可能明白。
如果通过禅定了解以后,你会明白“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天下的根本是“中”。“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的意思,就是从根本去看世界,世界是和谐平衡的;反之,追求和谐平衡也可以回到本来的正确路径,即“达道也”。
“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这个大本发出来,天地就各居其位,万物生长。
(其实这就是被唯物主义批判的唯心主义,因为它说世界的本质是心,是“喜怒哀乐之未发”。但我们这里只介绍传统文化,不说对错。)
也就是说,要找到“喜怒哀乐之未发”,一定要去修禅定。
——摘录并整理自《禅定在传统文化中的运用》
【注:文稿内容未经讲授者本人审核校对】
- 品品道家,治好你的仙侠幻想
- 缺了它,我们热衷的传统文化就缺了魂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