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代大儒修定的很多,要介绍的话,首先就要说到儒家的代表人物孔子。孔子本人其实没有留下太多关于禅定的著述,而与他同时代、又专门和他捣蛋的庄子,却写了很多这方面的东西。他写了《大宗师》、《人世间》等文章,看起来好像是专门嘲笑孔子及其弟子,实际上反映了孔学里面有关禅定的内容。
当然,你可能会说,庄子的文章不能作为信史来讲。但我们现在是说文化而不是历史,如果说历史就一定要去考证,历史学家会寻章摘句,每个事情都要讲具体的事实。而文化的目的不在于此,主要是一种杂谈,要通过一些事情来讲道理。
我们现在来看《大宗师》里谈到颜回的一段话。孔子有三千个弟子、七十二个大贤,大贤就是弟子里面学得最好的,而颜回位列大贤之首,最为厉害。
颜回曰:“回益矣。”仲尼曰:“何谓也?”曰:“回忘仁义矣。”曰:“可矣,犹未也。”他日复见,曰:“回益矣。”曰:“何谓也?”曰:“回忘礼乐矣!”曰:“可矣,犹未也。”他日复见,曰:“回益矣!”曰:“何谓也?”曰:“回坐忘矣。”仲尼蹴然曰:“何谓坐忘?”颜回曰:“堕肢体,黜聪明,离形去知,同于大通,此谓坐忘。”仲尼曰:“同则无好也,化则无常也。而果其贤乎!丘也请从而后也。”
颜回有一天回来告诉孔子说:“我有长进了。”孔子问道:“你指的长进是什么?”颜回说:“我已经忘掉仁义了。”
大家一听肯定会想:“有没有搞错啊?孔门提倡的就是仁义道德,他怎么能把仁义忘掉呢?”这里的“忘”是什么意思?不是平时说的忘记,而是指已深入到心里,不须再在头脑里串习,不用想它了。这样的“忘”相当厉害啊,其实我们也会。
比如嫉妒、仇恨、贪恋这些烦恼,我们平时想得起来吗?都想不起来,会忘掉,但用起来却很顺手。举个具体的例子,比如一个人和你在同一个公司上班,他的工资比你高,老板也喜欢他,所以你看到他就不舒服。在没看到他的时候,那种嫉妒的情绪不会起来,好像忘掉了,但实际上它已深入你的骨髓,只要一看到他或想起他,情绪马上就起来了,这就是颜回说的“忘”。也就是说,为什么颜回把仁义忘掉了呢?因为已经深入他的骨髓了。
然后孔子说:“可矣,犹未也。”意思是这个很不错,但还差得远啊!过了几天,颜回再次拜见孔子,说:“我又有长进了。”孔子问:“什么长进呢?”颜回说:“我忘掉礼乐了。”他把孔子提倡克己复礼等礼乐制度也忘掉了。孔子说:“真的很不错,但还差得远!”又把颜回贬了一顿。
过了几天,颜回再次拜见孔子,说:“我又长进了。”孔子问:“这次又是什么呢?”颜回说:“我坐在那里,什么都忘掉了。”这就是禅定,儒家叫“坐忘”。什么是坐忘呢?颜回前面两次说的仁义和礼乐都是一些心的作用,当它们慢慢深入内心后,就不需要再刻意去提,随时都可以用。我们的身体也是心的一种作用,这一次呢,颜回把身体这种作用也忘记了,乃至天地万物全都忘记了。
孔子不知道这个“坐忘”是什么意思,惊讶地问颜回:“哎呀,你现在牛啦,什么叫坐忘?”颜回说:“堕肢体,黜聪明,离形去知,同于大通,此谓坐忘。”其实就是儒家对禅定的具体解释。
这个很厉害的!我们平时打坐的时候,身体要坐直,肌肉要全部放松,好像搭在骨头上,全身心都要放下,这个叫“堕肢体”;“聪明”就是不停地思维和辨别,连这个也要放下,叫“黜聪明”;心要离开包括自己的身体、以及山河大地等所有有形状的现起,不要去关注这样、那样的事物,这叫“离形去知【1】”;“大通”指天地万物共同的东西,就是儒家所说的“天”,天能容纳万物,而同于万物,这个叫“同于大通”;达到这样的境界就叫“坐忘”。如果硬拉到佛教去解释,这时已经证道开悟,明白自心本性了。
所以为什么说儒释道很多时候有相通的地方呢?也因为后人经常把三家的理论硬生生地拉到一起。在我们的文化中,儒释道三家合一是一个很强大的势力,从梁武帝开始,到明末四大高僧,乃至清末黄宗羲那帮人,他们搞儒释道合一,认为三家说的是一样的。那到底是不是一样呢?我们暂时不管,这些探究起来非常复杂。
仲尼曰:“同则无好也,化则无常也,而果其贤乎!丘也请从而后也。”然后孔子说:如果一切同于大通,就没有好坏的区别;而完全无别的时候就合一了,不会再有变化无常(就像我们佛家所说的“常乐我净”),这样的结果真是太好了!我也愿意跟着你去学习。
其实庄子是在撰文嘲笑孔子,很不地道啊!不过,通过这篇文章,说明儒家要依靠禅定的方式求“同于大通”,就是去探求“天”是什么。儒家历代大德真是太多了,孔子也还有其他很多故事,今天就不一一讲了。
——摘录并整理自《禅定在传统文化中的运用》
【注:本初稿内容暂未经讲授者本人审核校对。】
【1】 知:心识明了的作用叫做“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