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发菩提心:净土本为大乘法门,菩提心是大乘佛子的基础心态。
你是大乘佛子,如果没有基础的菩提心,就不能算是真正的大乘佛子,只能说皈依了,向往学大乘。进入大乘的基础就是有菩提心的基础心态,虽然菩提心的基础心态有强有弱,但你起码在感情上、理念上、见解上认同这个东西。
发菩提心的重要性
《华严经》云:“忘失菩提心,修诸善法,是名魔业。”
如果一个修净土的人没有菩提心,还是有点麻烦。
藏汉佛教大德,也都异口同声倡导净土学人发起菩提心。
这是毋容置疑的,都是这样子。
净土宗十一代祖师省庵大师有《劝发菩提心文》,开篇即云:
“不肖愚下凡夫僧实贤,泣血稽颡,哀告现前大众,及当世净信男女等,唯愿慈悲,少加听察。
省庵大师自称自己是凡夫身,很谦虚。“泣血”是泪水流出来像血一样,“稽颡”是额头的意思,一边流泪一边跟大家磕头。他老人家谦虚地说:“我跪在这里请求善男信女们,你们慈悲一下,花点时间来听一听我怎么说。”
尝闻入道要门,发心为首。修行急务,立愿居先。
我听古德说,我们进入大乘佛道最关键的要门就是发心——发心为首。修行最急的就是要立愿——立愿居先。“道”是指净土修法的这个道。
愿立则众生可度,心发则佛道堪成。
愿立了以后,你才有可能去度众生,因为大乘菩萨一定要度众生。发了菩提心,你才有可能成佛。
苟不发广大心,立坚固愿。则纵经尘劫,依然还在轮回。
如果你不发菩提心,不建立这种坚固的信愿,随便你怎么修,纵然你经过像尘沙劫那样的时间,你还是在轮回。反过来念佛也是一样,如果你没有菩提心,效果会极差。你会念不下去,法喜出不来,如果法喜出不来,就更难坚持。
只要说念佛在坚持,就说明是有问题,积资净障是不够。念佛用得着坚持吗?念佛这么爽的事情,你居然说在坚持,说明你根本就还没开始。
我们可以观察自己,当念佛到了一定有法喜的时候,叫你去夜总会或者KTV,你会说:“那不行,我要去念佛。”“去KTV,念什么佛啊?”你会说:“KTV有什么意思啊?走走走,跟我去念佛,念佛舒服!”两个人会为此闹起来。他是真心实意的,并不是道德楷模,或者装逼“我有多么神圣庄严”,并非如此,原因是他念佛爽,就这么简单。
师兄们,你们有吗?“我在坚持”,前期需要坚持,需要用各种各样的说法来鼓励自己,但后期肯定不是的。原因是什么?一个人的大乘菩提心发得很足的时候,很容易出现这些“症状”(状态)。
虽有修行,总是徒劳辛苦。
他也说了,如果没有菩提心,修行就徒劳辛苦,效果会很差。
故华严经云,忘失菩提心,修诸善法,是名魔业。
这就不解释了,这是《华严经》里面的一句话,我经常跟大家提起。
忘失尚尔,况未发乎?
你忘失的后果这么严重,是魔业。反过来发心的话,就会很厉害。
故知欲学如来乘,必先具发菩萨愿,不可缓也。
你要学如来乘早点成佛,就要先发菩提心,这是不能缓的。
然心愿差别,其相乃多,若不指陈,如何趣向?今为大众,略而言之。”
你要发菩提心,但是发心的状态、方法有很多,如果不一一说出来,大家就不知道该怎么去做——如何趣向?所以,今天为大众略而言之。
省庵大师是净土宗的第十一代祖师,是非常伟大的一位净土祖师。很多人说:“不用去发菩提心,一句佛号念到底。”——你念不念得下去嘛?既不闻思,也不做积资净障,就这么去念,真搞不下去的。
我见过太多搞不下去的人,还有一些人越念心胸越狭窄,很呆板、很僵化,见人就说:“感恩感谢!夜梦吉祥!南无阿弥陀佛、南无阿弥陀佛……”一打电话就说“阿弥陀佛”,看起来很厉害,实际上把它搞成了形式,内心里面没有开放、没有慈悲,所以作用不会很大。
这是第十一代的净土祖师,我们再看第十二代的彻悟祖师,他也是一位很出名的大德。
第十二代祖师彻悟祖师在其《彻悟祖师语录》中云:
“真为生死。发菩提心。以深信愿。持佛名号。十六字为念佛法门一大纲宗。
这里提出了十六字纲宗,汉传净土宗的学人也经常说这个。“真为生死”,你要解决生死,就要发菩提心,然后以深信愿去持佛名号。这里面的发菩提心,就把往生四因的“发菩提心”说了。“以深信愿,持佛名号”,持佛名号算是明观福田。这十六字是念佛法门的纲宗,最重要的宗旨。
若真为生死之心不发。一切开示皆为戏论。
听清楚了吗?真为生死,其实就是要有出离心。往生四因里的发菩提心和积资净障最困难的是什么?贪著世间!
贪著世间真的很恼火,就是“我要过得好,我的这样那样,我未来怎么办啊……”所有的心思跟精力全都在这一生的过去、未来里面,为了它殚精竭虑。不停地造各种业,又痛苦、又挣扎、又放不下、又想放下,这就是各种各样的贪著世间。每个人有每个人的贪著,有对人的、物的、钱的、权的、情爱的……总是没办法放得下,这就叫做“为生死之心不发”。
因为你贪著它,肯定会生生死死——念头生生死死,身体生生死死,死亡生生死死,你死了以后下一世做什么,谁知道啊?大部分在挣扎痛苦中的人,一般不会有好的去处,大概率都是去三恶道。这是很怪的,心态一转过来,自然就开心了,自然就无惧了,你可以去衡量自己。如果老是沉浸在痛苦里面,就说明还在生死忧虑里面挣扎。所以,“真为生死之心不发”真的很重要啊!
如果生死之心不发,即没有出离心,后面的都是扯淡,随便你说什么,“一切开示皆为戏论”。很多人的内心既没有出离心,也没有菩提心,天天去谈中观、唯识这些大的见地,是不起作用的,只会变成头脑中的学问。这些学问有没有用呢?当然有用,八万劫以后一定会有用的,但这一世要马上变成修行的功德——No!
世间一切重苦。无过生死。生死不了。生死死生。生生死死。出一胞胎。入一胞胎。舍一皮袋。取一皮袋。苦已不堪。况轮回未出。难免堕落。猪胞胎。狗胞胎。何所不钻。驴皮袋。马皮袋。何所不取。
生死就是这样子,如果不了的话,入一个胎,出一个胎,舍一皮袋,取一皮袋,苦不堪言。“皮袋”就是皮肤的意思。一会儿做猪、一会儿做狗、一会儿做驴、一会儿做马,不管你是马户还是又鸟,来来去去,非常悲惨!
此箇人身。最为难得。最易打失。一念之差。便入恶趣。
这跟《大圆满前行引导文》说的盲龟遇浮孔是一个意思。这个人身最为难得,彻悟法师那时候跟藏传佛教的地方隔得很远,互相不通音讯,但说的都一样。
“最为难得。最易打失”,最为难得是人身难得;最易打失是人生无常。“一念之差。便入恶趣”,中阴和临终的时候一念之差,肯定入恶趣。平常的一念之差,会制造恶趣之因。
三途易入而难出。地狱时长而苦重。
三途就是下三道,很容易进去,要出来是很难的。地狱非常长,而且苦非常重。说多了以后,大家成了油子,都不信了。凡是麻木,开始不太重视这些东西的人,一定会变成油子。
这个团体的佛教徒要注意一下,很多人学久以后就开始不重视见地,不重视基础的因果,觉得根本无所谓。当你觉得无所谓时,就变成了油子,就变成了歌里唱的“无所谓”。你觉得无所谓,当我一刀把你给剐了,看你有没有所谓?
七佛以来。犹为蚁子。八万劫后。未脱鸽身。
我们经常说的“七佛”,就是从释迦牟尼佛开始的四个佛和前一个劫的三个佛。七佛之间,很多世做蚊子,这么长的时间,到释迦牟尼佛的教法时期,都还是蚊子,有很多这样的现象。过了八万劫以后,鸽子还是鸽子,因为动物非常难以转为善道。
之所以要大量放生,放生的时候最重要是给它念佛号。当我们去买动物放生时,如果要在放生和念佛之间取其一,那就要取念佛。当然,最好两个都取,既可以放生,也可以念咒,这是平常做的。但如果两个中间只能取其一,那就要取念佛,因为它反正都要死,下一世又会变成同样的身体。但你给它念佛,那就不同了,它可能借助佛号的威德力、咒语的威德力,从而转为善道,否则真的很难出来。
《大圆满前行引导文》里有一个故事(原文):
从前,三同门(博朵瓦、金厄瓦、普穹瓦)与卡隆巴格西的一位高徒前来拜见仲敦巴格西,格西问他:“博朵瓦在做什么?”
他回答:“他在为数百僧众讲经说法。”
仲敦巴说:“稀有!稀有!那也是一正法。普穹瓦格西在做什么?”
那人回答:“他在广集自他资具,建造三宝所依。”
仲敦巴格西又如前一样说:“稀有!稀有!那也是一正法。衮巴瓦在做什么?”
他回答道:“他唯一静修。”
格西又如前一样说(稀有!稀有!那也是一正法)。并接着问:“卡隆巴在做什么?”
那位弟子说:“他总是到一个蚁穴的旁边蒙头痛哭。”
听到这话,仲敦巴格西立即脱帽,合掌当胸,边流泪边说:“极其稀有,他是真正在修持正法。本来关于这一点,有许多功德要讲,但如果现在赞说,卡隆巴格西会不高兴的。”
卡隆巴格西之所以蒙头痛哭,是因为想到了轮回中受苦受难的一切众生。
卡隆巴有神通,他知道这些蚂蚁历尽很多万劫,从什么佛到现在仍然还是蚂蚁,想到这里,他痛苦不已。仲敦巴是赞美卡隆巴有菩提心,反过头来说,一旦有人堕落成蚂蚁,就会好多劫都出不来。
我们要注意,如果连这些都不信,就说明你对佛法根本信得不真。如果信得不真,他做坏事就非常正常,什么都是不以为然“哼,那不一定哦!”著名的成熟思维就是这样子,什么都是“不一定哦”!其实有个东西是一定的,一定是为了自已当时的利益,他们称之为“成熟”,这是一种非常可悲的处事哲理。
畜道时长已极。鬼狱时长尤倍。
在畜生道已经很长时间了,但地狱道跟饿鬼道就更长。
久经长劫。何了何休。万苦交煎。无归无救。
如果你去那个地方看一眼回来,再苦的人生你也觉得像天堂。去了那个地方,回来修行一定会非常认真,再也不会油了,但是去了以后就很难出来。
每一言之。衣毛卓竖。时一念及。五内如焚。
一说到这些,汗毛就竖起来了。一想到这些,就五内如焚。大德都这样子,我们是无所谓,真的是不见棺材不流泪。
是故即今。痛念生死。如丧考妣。如救头然也。
到了现在,修行真的要有出离心,要痛念生死,如丧考妣,如救头然。
然我有生死。我求出离。而一切众生皆在生死。皆应出离。彼等与我本同一体。皆是多生父母。未来诸佛。若不念普度。唯求自利。则于理有所亏。心有未安。
这里说到了菩提心,你想出离,难道那些一体同胞、多生父母、未来诸佛就不要出离?——要出离!所以要发菩提心,要去救度他们!
如果只求自利的话,于理有所亏,心有未安。你的心能不能安呢?我们连自己出不出离的心都未安,更何况别人出不出离,心更未安。
况大心不发。则外不能感通诸佛。内不能契合本性。
如果没有菩提心,你很难得到加持,真的很难!以前我们经常说,有几百个阿罗汉求佛陀做事,佛陀可能会不理他,但有一个非常普通的人发起了菩提心,他去求佛陀做事,佛陀会伸着脖子给他拉车。
很多人发愿,做了很多事,老是得不到反应,要去问一下自己的发心——你的发心真的是在为利众生愿成佛吗?不是的!
“这个功德大哦”——很多人蠢得连功德都不知道是什么,只知道功德大就去了,去了想干嘛?拿了功德换钱?换好日子?在佛教圈里面找个漂亮的老婆,然后继续轮回?很多人都不观察自己的心,这样一搞,怎么可能得到加持嘛?
“外不能感通诸佛”,得不到加持,内外因缘都不会好。“内不能契合本性”,怎么叫契合本性呢?没有菩提心就不能开悟。
你觉得自己开悟了,当开悟的人把心一放以后,他对别人的不解脱,会有一种不思考的悲悯。这种悲悯不是以上对下的悲悯,很怪的,有一种悲悯叫平等的悲悯,他会觉得你跟他是一样的。你这么笨,他在教育你的时候方法会有很多,打啊、骂啊、哄啊、求啊……什么都会有,就像省庵大师说的泣血稽颡。但他内在的智慧里面是完全平等的悲悯,这种平等的悲悯就是菩提心,会随着因缘和智慧来给予帮助。
上不能圆成佛道。下不能广利群生。无始恩爱何以解脱。无始怨愆何以解释。
没有菩提心,外不能得到加持,内不能开悟,谈不上圆成佛道,也谈不上广利群生。“无始恩爱何以解脱”,老是纠缠在爱恨情仇里面,没有菩提心。“无始怨愆何以解释”,我们经常说的违缘,就是无始的怨愆。无始以来我们有很多的怨敌,你想解脱也不行的,欠债还钱,欠命还命,真是这样子。你没有菩提心,你是解脱不了的,会经常出现乱七八糟的东西。
积劫罪业难以忏除。积劫善根难以成熟。
这已经说得很厉害了,这是彻悟禅师说的。没有菩提心,很多时候你会修不下去。你怎么修得下去嘛?“无始恩爱何以解脱,无始怨愆何以解释”,你没办法抛开这些冤亲债主,也没办法忏除罪业,也没办法成熟善根,所以你得不到法喜。
随所修行。多诸障缘。纵有所成。终堕偏小。故须称性发大菩提心也。”
无论你怎么修,各种各样的障碍特别多。你坚持下去,稍稍有所成,又堕入小乘——终堕偏小。所以,发菩提心非常得重要,哪怕你念佛,也是需要的。我们一修行,只要舒服,就觉得这个东西可以做,稍稍有点伤自己的就不干了。
所以,我们修单空都很厉害的,为什么呢?其实也谈不上厉害,只是很愿意去做,原因是什么?夺空了以后,他有些很舒服的觉受,比如清凉啊、松脱啊、有时候产生定啊……如果要去发心,让自己吃点亏,马上就不干了,这叫修行吗?这是很扯淡的,甚至还误认为自己开悟了,没办法,我的中指就竖起来了!
大家要认真去想这些,我没有跟大家搞什么道德标榜,我本来就是一个坏人,什么道德不道德啊?很简单,抢银行起码得准备利器嘛,撬锁的要撬锁,砸门的要砸门,你拿着个铅笔刀就去抢银行,铅笔刀还是塑料做的塑料刀片,你这样去当然会被弄死。
而菩提心就是无穷无尽的银行,肯定有人守门的,那怎么办呢?拼了,去你的!身捆炸药包,手提AR-15,这样才行的,打掉一个牙齿,再长一个出来,这样搏命才行的嘛!
每次都想占便宜,我最讨厌那种成熟思维,跟修行是反的,这是蠢。一定要去发菩提心,发菩提心会很痛,很简单,你要牺牲。在有怀疑的情况下去发菩提心,根本不可能,起码要信了,才愿意这样去做。
我们刚开始学佛的时候会说:“哪里有什么菩萨,你看到有菩萨吗?”当时我就说:“没菩萨,老子做第一个,咋啦?做就做!死就死!”有时候就需要这种流氓精神,如果整天在算计,这个东西你玩不了,真的玩不了。整天在算计,一点小亏都不愿意吃,吃了一点亏,各种各样的说法,理由多得很,甚至怀疑。
所以,学佛真的是要大心人——大心凡夫。不然的话,老是谨小慎微、猥猥琐琐、首鼠两端,你想获得修行成就,你是哪个萝卜葱啊?大家真的要好好想一想!我们是学佛的,我不是来跟大家搞什么道德标榜,我不来那一套,我就是坏人,吃喝嫖赌啥都干,怎么可能是来搞道德标榜的呢?不是的,因为我们要达到我们的目的——解脱!
真为生死,必发大心,这是技术手段。抢银行,得有枪,得规划好,得一往无悔。虽然我用了抢银行这个例子,但不是真的抢银行,我量你们也不敢。这里面有敢去抢银行的吗?没有!我说的抢银行,不是真的去抢银行,只是举例而已,其实发菩提心是抢了最大的银行。
就修行结果而言,顺利往生在于临终和中阴时能否提起信愿,而能否提起信愿,在于相续中信愿力是否能够战胜其它业障。
到中阴的时候,是想起信愿还是想起亲爱的他?如果想起“我的孙子,我的好孙孙哦”,那就完了!
信愿力与业障的的强弱对比,在于平时的积资清障,而积资清障是否能有成效,在于学人是否具备世俗菩提心基础,具有菩提心基础心态,对于修行有举足轻重、画龙点睛、涓滴成海的作用,能够极大地放大和巩固积资清障的效果。
我们可以做很多积资净障的事情,比如供水、顶礼……这些七支供都是积资净障的内容。有菩提心和没菩提心去做积资净障,是两回事,一个会极大地放大和巩固,另一个是做了就做了,没什么作用。
我要求大家经常供水,大家供水的时候,有认认真真地发心吗?有可能供水是为了发财,发心有没有呢?还是有的,只不过是发财的心。所以,大家真的要去发大心,发了大心,一个人的人品、人格才会改变。人格一变,就变成了大心凡夫。
具有菩提心的基础心态,对修行有举足轻重、画龙点睛的作用。所有七支供的修行内容,不管是磕头、供水、顶礼,还是其他的,这些叫“画龙”;而让这条龙活起来的,就是菩提心,叫“点睛”。
然后是涓滴成海的作用,什么叫做“涓滴成海”?其他的发心很容易被破坏,而一发菩提心是破坏不了的,犹如水滴融入大海,是坏不了的,这是菩提心的作用。所以,能够极大地放大和巩固积资净障的效果。
故而《入菩萨行》中有云:“生死狱系苦有情,若生刹那菩提心,即刻得名诸佛子,世间人天应礼敬。”
生死在地狱里很苦的有情,只要生起一刹那的菩提心,你就是佛子,人天都应给你敬礼。这不是我说的,而是寂天菩萨说的。
“菩提心如劫末火,刹那能灭诸重罪”。
这个偈子大家都耳熟能详了,这是灭罪,前面是积福。
《中观四百论》云:“若有建宝塔,高与世间等,调伏使发心,说福胜于彼。”
我们经常说建塔供养三宝的功德很大,建的宝塔跟世间最高的山一样高,跟世间微尘数一样多,有这样大的福德。如果你调伏自心,发起菩提心——“调伏使发心”;福比建宝塔的功德大很多——“说福胜于彼”。
这是真的,以菩提心供一杯水,哪怕是发菩提心供给动物,这样的发心,胜过你在没有菩提心的情况下拿恒河沙的珠宝去供佛,即使供恒河沙那么多劫都没有用。
所以,要求自己用世俗的意识去发菩提心,然后心态慢慢产生改变,这个太重要了。这是我们修净土能够修得下去,能够早出法喜,能够减少违缘,而且临终的时候有力量提起信愿的一个最重要的基础心态,虽然它是助缘,往生四因里的一个助缘。
发菩提心的修法
就净土法门的具体修行而言,发菩提心可以单独作为修行的功课,也可以和净土四种念佛方法结合而修。
发菩提心是往生四因的一个,但你可以专门去修菩提心。比如读《入行论》的书,专门修菩提心的修法,方法太多了,我们也讲了很多。
座上前行虔诚发菩提心,座间时而提起菩提心心态,下座前以菩提心真诚回向。
座间的时候,如果念佛念累了,也可以提起菩提心的心态,这些是三殊胜。
平时常常思维与安住菩提心,并着重串习祈愿于一切众生同归极乐。
我们是修净土的,要跟菩提心结合,经常想:我愿意跟众生一起同归极乐!
且将之心态与愿望延展于一切积资清障的修行中。
用菩提心的心态去摄持所有积资净障的修行。
发菩提心的违缘
发菩提心的违缘在于贪著世间与自私心态。
看到没有?自私和贪著世间,很难发起菩提心。贪著世间有很多种,比如你爱护字画都是贪著世间。那爱亲人呢?也是!很多人都贪著亲人,无非是满足你一世的贪著而已,临终的时候,谁都帮不了你,只有你的菩提心能帮到你,但你却没有。
所以真的好难说,佛法推广不出去,也是因为这个原因,有时候连亲情都要打坏。不贪著并不是完全不顾亲人,而是没办法贪著,你要死,他也要死,你怎么贪著啊?有人说:“既然要死,那就要更加珍惜现在。”现在很快就变成没有他的现在,这些一定会来的,那咋办呢?
你想真正帮到他,你要成佛才行,不然的话,这些贪著就是一种愚痴。死亡以后,二十天你就不记得他是谁了,都不用二十天,最长二十天就记不得了。因为大脑破坏了,很多东西成为种子,无始劫的习气慢慢地堆积成现量,都不知道他去哪里了。你这些思念不就是笑话吗?等你成了佛,才能够真正帮到他,但我们现在很多时候都是愚痴。
故而需要基础的出离心和愿意放弃人我自私的基础见解。
即必须要有出离心和菩提心。
菩提心的修行能够加快法喜的产生,并让修行能够克服各自违缘。
这是菩提心的作用,对念佛法门也是一样的,所以,菩提心是往生四因中非常重要的助缘。
【注:文稿内容未经讲授者本人审核校对,建议结合录音阅读。】
- 2.明观福田
- 4.积资净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