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天天在讲明观福田,什么叫做明观福田?
明观福田的含义
一、明观福田:明观,包含思维、观相和观想等等修行行为,为能观法;
很多人说明观福田是用眼睛观,如果我们把它放大点,其实念咒都属于明观福田。因为“阿弥陀佛”佛号也属于福田,你去念它,也就是明观福田,但这里指的明观福田主要还是用眼识。
如果你把明观福田的概念扩大,把这四种念佛(持名念佛、观想念佛、观像念佛、实相念佛)都算在明观福田里的话,念咒也可以算在明观福田里面,但这里还是指眼识看唐卡、看佛像。
明观,包含思维、观相和观想等修行的行为。作为修行人,就是去看着佛像,去思维净土的功德,看着佛像身像的庄严,这些都叫做明观。前面说的念佛也是,这个明观就叫做能观法。什么叫做福田呢?
福田,即净土主尊身像及其功德、主尊眷属身像及其功德、净土殊胜庄严及其功德,为所观境。
明观是能观法,福田是所观境。所观境就是我们要去观、要去专注、要去念、要去看的净土主尊,即阿弥陀佛身像及其功德。比如我们去学净土三经,里面就讲了阿弥陀佛的很多功德——法藏比丘当初是怎么发愿,花了无量劫的时间来修净土,这些都是他的功德。
主尊眷属是观世音菩萨和大势至菩萨,以及他们的功德,还有净土各种各样的庄严。比如莲台、如意树、七宝池……这些都是他的功德及其庄严,你去想它,或者用眼识、用意识观看唐卡,乃至于用嘴去念,这些都属于能观法。去念的、想的、看的内容都叫做所观境,合起来就是明观福田。
为什么要这么去做呢?你的愿望是为了往生。你看它是为了什么啊?欣赏画吗?不是的。去明观福田,首先要确定这些是福田,我去明观它,就是往福田里面种福报。种福报干嘛呢?往生,这是大家都明白的道理。
明观福田的修法
明观福田是对于净土及其主尊眷属产生清楚定解、清晰忆念的修行。
我们现在指的明观福田就是净土的修行,藏传佛教净土没有宗派,但有专门的净土法。明观福田就是往生净土的修法,这种修法要求对净土的主尊眷属以及净土的各种功德产生清楚的定解、清晰的忆念。
做这种修行的前提是要闻思,要去看唐卡。首先要有定解,你要清晰忆念的话,就要去看,否则会想不起来,因为平常也不想。或者你在座上先是明观佛像,就叫做观像念佛。有时候眼睛一闭,心在构画佛像,就叫做观想念佛。有时候观累了,去想一下净土的功德,也叫观想。甚至同时停下来,你不想想了、不想观了,就开始去念佛号(圣号),这个也叫做明观福田。
是对于往生净土之信心、愿力的具体体现。
做这些是为了对净土的主尊产生清楚定解、清晰忆念。为什么这么去做呢?因为你想往生西方极乐净土,就要有这样的信心、愿力,具体怎么体现呢?怎么巩固信心跟愿力呢?明观福田。
明观福田可分座上和座下两种修行,座上选取相应的所观唐卡或者佛像。
我介绍得比较粗,没办法细,但大概能说到的也说到了。大家应该都有唐卡吧?特别是修净土的,有没有啊?学院那个唐卡非常好,没有唐卡,有佛像也行。估计大部分都有,如果没有的话,就要去请一幅。当然,唐卡和佛像开过光的最好,需要有修证的善知识或者大德们对它念经念咒开光。
可以交替进行局部观和整体观,并可与持名念佛结合而修。
对此我们上堂课讲过,什么叫做交替进行局部观和整体观呢?要根据你的念来,有时候可能念,也可能不念。现在我们不说念,只说观,看的时候如果太散乱,就要对治你的散乱,这时候要集中去看,比如去看阿弥陀佛的脸、眼睛、眉心的白毫……看得越细越好。
为什么唐卡能够画得这么好呢?衣服上的每根线,一根根地画出来,原因就是要你这么去观想。唐卡绝对不会像中国的泼墨画这样去写意,泼墨画具有很严重的写意,还要留白,让你主动地去参与创造,这是中国画的特征,比如水墨画、各种丹青……都是这样子。但唐卡不是的,唐卡能细的尽量细,所以,好的唐卡一般都画得很细。如果很散乱的时候,你可以看得很细,白毫上面芸芸的光都要画出来。
那么,加不加点观想呢?你可以加点观想,看白毫的时候,可以想象上面有芸芸的光。观察得很细,把注意力放在上面的话,念头是会没有的。这时候可以配合念咒,也可以不念,直接观就行了,这叫做局部观。
但局部观一般观不了太长时间,很快就不行了,这时候你要放松一下,可以做整体观,看整个唐卡或者阿弥陀佛的像,松一下再交替进行。但不能全部都放松散掉,只做整体观,有时候唐卡还会画其他的眷属和场景,不能够很散漫地放在面前,心一定会散乱的。当你发现自己散乱的时候,就集中看一个地方,这个地方要选好,不要今天看左边,明天看右边,这是不行的。
比如一直看阿弥陀佛的眼睛,看累了以后就放开。人的注意力一松,如果反观能力比较有经验的人,他会感觉身体也跟着一起松。更厉害的人,不管是专注还是不专注,他的身体都是松的,这是每个人都要自己去体会的。当你一放松,唐卡整体的相就呈现在你的注视之中,这个也叫观,叫整体观。局部观和整体观要交换着来。
当然,这个也可以跟持名念佛结合起来,要怎么结合起来呢?如果你太累了,就只做一个,要么观,要么念。如果你想把念和观结合在一起,也是可以的,一边念一边观。总之一句话:你的眼识跟声音要集中在这个事情上,不能去想其他的。这是座上的明观福田。
座下的观想最好和座上的一致,因为平常你要想他。平常在做事的时候,也要经常想你看的唐卡或者佛像,没事就经常去想,走路想,做事想,当你做不需要动脑筋的工作时,就去想他。当然,你也可以念佛,你可以念也可以想,可以想的时候不念,或者念的时候不想,或者又念又想,根据自己的情况来。
当然,最后一定会趋于一种。如果是汉传佛教,最后就趋于不看只是念佛。因为他上去一坐,根本不需要看,一下就集中开始念佛了。有些人观着观着就观进去了,观进去也是一件很殊胜的事情,晚上做梦的时候,也会看到佛像,这相当于生起次第。当然,生起次第是密法,还需要灌顶,有时候还会讲究一些气脉,但我们现在没有这些。
所以,座下的观想最好和座上一致,因为座上看得多的话,座下就会很清晰,这个可以和日常的生活与工作有机结合——我指的是有机结合,不是说你工作的时候一定要念,有些工作你怎么念嘛?比如让你算数学题时念,念也念不好,数学也做不好,所以要根据情况来。
明观福田可以将汉传佛教四种念佛方式集中于一座完成。
刚才已经说过了,你可以一边念一边看,一边看是看像,一边头脑还可以想那个像,有时候眼睛一闭,就变成了观想。观想、观像、持名都有了,最后一个实相念佛,我们后面会讲,现在先放在一边。所以,明观福田可以将汉传佛教的四种念佛方式都包含在一座修行里面。
也可以是往生四因的集中体现。
明观福田其实包含了往生四因,为什么呢?我们打坐之前一定要发菩提心,要在菩提心的摄持之下去修正我们的行为,这就是“发菩提心”。不管你去念咒,还是明观唐卡或佛像,本来就是“积资净障”的事情。所以发菩提心和积资净障都在里面。你去看,本身就是“明观福田”。现在就有三个因了。还有一个发清净愿,你上去就会念皈依和发愿,做这个事本身就是为了往生西方极乐世界,这就是“发清净愿”。
一个明观福田,已经把往生四因都包含了,它是一种集中体现。所以,每修一座明观福田的修法,其实把往生四因都体现在里面了。
于念佛修行要求的“都摄六根,净念相继”中,
这是所有念佛念咒的要求——“都摄六根,净念相继”。把你的六根全都摄在一个事情上,不要散乱,不要眼睛看着图像,头脑却想到昨天、前天的事情,手又开始去摸其他的东西。我们平常的状态就是这样的散乱,但这里不是,而是全部的注意力都要集中在念佛上,六根都给你摄住了。
能摄住最重要的眼根和意根。
明观福田最重要就是摄住你的眼根和意根。其实眼根的信息量很大,我们上堂课也讲过,人最相信的就是眼睛看到的——“眼见为实,耳听为虚”,那是现量跟比量的差别。耳听的是比量,我们都认为眼睛看到的就是现量,但实际上眼睛也会看到假的,那是非量。
所以,用眼根去明观福田,就摄住了眼根和意根。如果我们用嘴去念,也算明观福田的话,那就把眼耳鼻舌身全都摄受在里面了。“都摄六根”最重要的可以摄住眼根和意根,而眼根和意根对我们的心念起到最大的作用,特别是意根。你去想佛像,或者专注在佛号上,就把意根摄住了,那么身心的散乱就会遏制下来,所以会练成定,会功夫成片。
大家要记住,这要多长时间才能修出结果呢?这个问题很搞笑的,有些人念三天就开始出结果,有些人三十年都不行。这跟每个人本身的相续、发心的程度、本身福报的大小、业障的多少有关,如果你的发心很大,福报也很大,但你恰好有病,那咋办呢?天天痛得你没法念,那也是不行的。
这是非常复杂的情况,对每个具体的人都不一样,没有统一的答案,你以为像读大学,读四年就给你颁发一个毕业证?有这种问法就拖出去,杖责五十,这是没法回答的。如果一个人长期真诚地去做,一定会有效果的,而且效果很明显,“如人饮水,冷暖自知”,你自己心里面会清楚。
很多师兄学佛很多年,从2011年开始,现在是2023年,已经十二年了。我们互相加持,你们加持我,我加持你们,互相搞,搞了十二年了。很多人十二年都坚持下去了,你们发现有作用吗?有作用的嘛!网上的师兄,有作用吗?如果没有作用,你们天天花那么多时间来听我扯淡,舒服吗?所以是有作用的。
而且我们互相交流的方式还是非常松散的,一个礼拜只有两天的课,你想听就听,不想听就不听。我们团体里比较熟的师兄,甚至可以挂一个名称在网络上面,自己跑去睡觉的都可能,我又没办法检查你。你们玩的那些花样,没有一样是我不知道的。即使是这样,过了十年以后,还是有作用的。长期坚持下去,即使是很松散的方式,对我们的身心都会起到作用,我们开始明白,原来自己活着要做这些事。
你们不要以为这是我教给你们的,不是的,这是他们教给我的,然后我当传声筒传给了你们。虽然有这样的作用,如果你更加集中精力坚持地去念十年,那种改变你自己会知道的。别人也许看得出来,也许看不出来,这个不一定。但你自己会清清楚楚地感觉到作用,感觉到世界观变了,感觉到对待烦恼的方式变了,感觉到生命的意义清晰了。
现在很多人都可以做到这样子,但是念佛的功德,比如功夫成片、一心不乱、香光庄严,这些他未必感受得到,因为他还没有做。这个真的要坚持,但很难坚持的。大家不要说“普被三根”很好修,简单又快,你去试试看?越简单的、越快的,越不好修。
是净土信愿修行中最重要的手段。
所以,明观福田是净土信愿修行中最重要的手段,但我们一般讲持名。说老实话,很多人持名也持,但持得很散乱的时候,作用不大的——“喊破喉咙也枉然”!这不是我说的,是莲池大师说的,指一个人没有信愿去念佛,念得再多,喊破喉咙也枉然,没有用的。
明观福田的违品
明观福田的违品是对于净土理论的疑惑,故而闻思净土见解非常重要。
明观福田其实就是建立信,为什么有些人看着佛像会泪水直流呢?因为信了,真的被震动了。特别是一个人一边念一边默默流泪的那种,而且他不是受到什么冲击。有些人受到冲击,看到佛像以后,他会流泪,但这个不是的。说明他内心的情感上、心灵上,对此产生了强大的信心和依赖。
这个起码要相信才行,如果完全不相信,你就是假的,除非是当演员或者装逼,演员可能会做得出来,泪水一挤就出来了,但这是为了演戏。但真的动情就不是了,一定要对净土有信心才行。
那么,这种信心是从哪里来的呢?闻思。但同样的闻思,每个人也不一样。有些人天生就是有善根,听两句就信了,有些人怎么听都不信,还有些人今天信明天不信,根据感觉来,根据需要来,各种不同的类型很多。
但不管怎么样,如果对净土的理论不是深信,明观福田的力度就不够。第一,很难坚持下去;第二,很难出效果。这是没有信心的表现。
没有信心,那怎么办呢?坚持闻思,平常还要去做一些积资净障的事。当一个人的心清明了以后,很奇怪的,通过忏悔、做好事,慢慢他对佛法就信了。
有一种人就是坏,他怎么都不信,开始我真的想不通,后来慢慢才知道这是我执在里面起作用。信佛以后,通过佛法去除我执,如果他能够感受到去除我执的快乐,他就会愿意主动地去放弃我执,在放弃我执的过程中,他会感受到心灵的愉悦以及开放。所以,他会信净土、信佛法,他会相信那些神乎其神的东西,虽然有点迷信,但这恰好就是一种善根。
唯物主义的心灵,生命的价值观认为就只有这一生,很多时候已经执著到非概念,执著深到不得了,始终都在保护自己。这种人就是经常说的坏,随时随地都在为自己着想。不要去看他的表面,有些人很会做人,但这是手段来的,是精致的利己主义。
他很会做人、很会表演,很会这些乱七八糟的东西,但根本的心只是为了自己。像这种人,你说要去利他,要去往生净土,他会本能的反感,甚至会认为你在骗他,因为所有的努力和理论都是为了让自己活得更好。
甚至很多人文主义也这样。以前我还佩服一位人文主义的博主,他经常讲民主自由有多好多好,但后来他说宗教是这样的:“所有宗教要信的都是死了的人,活着的人是不能信的。信死了的人、非活着的人,那个才是正教。凡是信活着的人,都是邪教。”他的理由是什么呢?人的底层逻辑都是自私的,一个活着的人说无私,那肯定是骗人的,这是他得出的结论。
这是一位平常说人文主义说得很好的博主,实际上就是邪恶。这样一搞,不要说佛教了,连基督教里面的德蕾莎修女都成了骗子,他还举例说柳智宇怎么上当等等之类的。他不知道的是,很多人破坏佛法或者拿着佛法的名义行骗,并不代表佛法的理论就是错的。
我们有能力摧毁自己的自私,也并不代表学佛的人马上就没有自私。学佛人就是有自私,所以要去破坏自私,这是可以做得到的。为什么呢?因为自私是无常的,也是空性的。他不知道这些理论,就认为人性的底层逻辑就是自私。当然,这些人也不一定坏,但有些是很坏的。刚才说的那位博主也不一定坏,只是不了解宗教。所以,人文主义成了他的最高追求,西方的制度等等就成了他最希求的东西。
当然他也反对暴政、专制,这些哪个都反对,但人的自私就是根本吗?不是的,这就是唯物主义带来的结果。当走到觉性那个层面,你会发现自私是带来痛苦的根源,你一定会放弃它,不管是对自己还是对别人,你都会去放弃它。这是真理的追求,不是道德诉求。
所以,很多坏的人是不会相信这些东西的。当然,不信与人的好和坏有一定的关系,但也不绝对。好和坏是人间的世俗标准,世俗的标准怎么跟学佛的真理形成一定的关系呢?有关系的,好的人我执轻,相对会愿意利他,甚至可能在利他中得到快乐。
“赠人玫瑰,手有余香”,这些都是相对温和善良的说法。“睚眦必报、阴谋诡计、阴险狡诈、无耻下流”,这些是相对自私、要去害人整人的一种描述。这种人肯定是只顾自己,只顾自己的人肯定会造成很多后果,这些人一定不会有朋友,一定会孤单,基本上都是这样子。
“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同类相聚,真是这样子。他不会有朋友,在这种环境里面,他会越来越觉得周围都是坏人,自己也感觉不到温暖,其实挺可怜的,叫“可怜之人,必有可恨之处。”
如果一个人狠狠地对自我发动攻击,慢慢成为菩萨,你会发现走到哪里都是香风四溢。所以,学佛不是仅仅对别人好,把自己搞臭,那是一种错误认知。之所以学佛很难信就是这个缘故,因为会对抗我执,造成对我执的一种伤害。
这种伤害,以佛教那种系统理论会非常温和地、有次第地进行,所以出现了勾、诓、K。但这个勾、诓、K,也要勾得进来、诓得住,才能有接下来的K!如果你勾不进来,也没办法诓,你想K他,他反过来K你。这样一说,大家是不是比较好懂啊?所以,明观福田真的要有信心才会起作用。
【注:文稿内容未经讲授者本人审核校对,建议结合录音阅读。】
- 1.往生四因及两种障碍概述
- 3.发菩提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