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怎么去修禅定呢?第一,就是我们刚才说的,打起坐来思考书上的内容,可以是五加行的内容,也可以是中观的内容。你一定要有见解才能去思考,没有见解是没办法思考的。普通人会说:“我没有见解,我不想有见解,见解修起来太慢了,我就想修禅定。”那你就想办法让心静下来。
心静下来有两种方式,实际上就是一种方式,即把心放在一个点上,就可以静下来。通过什么方式把心放在一点上呢?要么通过眼识,要么通过耳识,要么通过意识,或者身识。
利用眼识修禅定
什么叫通过眼识呢?即眼睛看着一个点不动。这个点你自己选,可以是很远的,也可以是很近的,也可以是虚空。如果想要安静,眼睛就要往下看。如果太憋闷了,眼睛就要往上看。如果太散乱了,看的点要很细。如果太昏沉了,眼睛就要放开。什么叫眼睛放开呢?即目光没有焦点,完全放开。比如,有些人打坐看着一点,有时候看得太闷了,憋得不行时,眼睛一抬,他一下就放松了。这些东西只能在座中去体味。
那么,眼睛看着一个点的目的是什么呢?即要让心平静下来。但是,眼睛看着点的时候也要放松,只是搭在那个地方就行了。千万不要想着要把它看穿,看得泪水不停地流,那是不行的。这有点像伍柳派的修法,道家的伍柳派是怎么修的呢?首先在三米、五米之内插一根香,然后把灯关了,努力地看着香头,泪水会不停地流,据说可以治眼病。我试了一下,有一次确实把眼病给治好了。当时我的眼睛有点痒,发红,我就拼命这么看。那时候年轻,现在要是去看,说不定本身眼睛没问题,反而看成红眼病了,哈哈哈,后来我就没试过了。
这么做的目的是什么呢?你的眼睛看着一个地方不动,它可以在一定程度上遏制念头。我们的念头和眼睛、呼吸是有关系的,你把呼吸静下来,眼睛盯住一个地方不动,思虑就会变少。然后就开始这么去修行。禅定就是这么简单,有多复杂吗?就这么简单!
关于禅定,我们可以看到“九住心”等很多各种各样的说法,上师也讲过很多,这些我们都可以去体味。但是,不管你看了多少理论,做起来就这么简单。我们禅修中心几年了,很多师兄们都有这些体验。做起来哪里会去说那么多理论,说白了就是眼睛看着一个地方不动,就这么简单!
一般来说,你不动不了多久,几分钟以后头脑就会开始飙。飙了你就拉回来再来,反反复复。如果太累了,你就停下来什么都不想。什么都不想其实也是一种定,叫“无记定”,它是一种身心的休息。休息了以后又接着来,看着一个点又开始修。慢慢地你就定在那一点了,身心就会很安静,然后各种愉悦就开始出来了。
你说:“这要修多长时间呢?”这就不一定了,有些人第二天就开始了,有些人三年以后都还没有。这就牵涉到五加行的修行。如果五加行修得很好,禅定的效果会很容易出来。而身心不洁净的人,随便怎么坐,都是磨皮擦痒的,大部分师兄都在磨皮擦痒。但是,通过长期的禅修,禅定可以练出来。
我们如何检验自己的修行
我们学佛的人要去检验自己的修行,第一,要看我们的心是否真正离开了很多对世法的贪著,这叫“出离心”;第二,我们对其他生命的关怀有多重。其他生命包括所有生命,首先要从身边的人和事开始。如果对周围的人和事都还是那么自私,然后又说自己有了菩提心,扯淡!这种人往往就只是有一个菩提心的概念。要先看这两个,然后才谈得上后面的修行。千万不要连出离心和菩提心都没有,就说自己有什么境界,这是修行的大误区。
很多宗派就死在这上面,他们一上去就开始打坐,然后追求一些很高深的境界。他们认为通过在座中出现什么高深的境界就可以获得证悟,这其实是一个很大的误区!由于没有前面的基础,修出来的境界全部建立在自私的基础之上。首先,不太容易修出境界;其次,即使修出了什么境界,它也是建立在自私的基础之上。而这些所谓的境界、功能,其实饿鬼都有,根本就不用修,拿把枪“嘭”一打,马上就有了!
所以,这根本就不是真正的佛法,不能真正解脱于痛苦、解脱于轮回。很多修出境界的人,他们在座上好像很有境界,下座以后,由于禅定的功能显得气定神闲、目光炯炯、面色红润、碧眼方瞳,很了不起,但你不能挠他的痒处,否则他一下就不行了!所以我们要去注意这些东西!
利用耳识修禅定——耳根圆通的修法
还可以利用耳识去修禅定,即听声音,汉传佛教里面有个术语叫“耳根圆通”。实际上耳根圆通很难修,说起来很容易,但实际上非常难修。你看修耳根圆通是怎么说的?“初于闻中,入流亡所,所入既寂,动静二相,了然不生”。
“初于闻中”,即我们确定用声音、听闻这种方式来入道。首先要去安静的地方听声音。但是,安静的地方你就听不到声音了,你可以觉受到是什么在听声音。是什么在听?耳识。说白了,耳识就是心。这就是“初于闻中”。
“入流亡所”,即心已经开始停留在能听声音的心上了,而“所”,即这个声音,已经忘记了。这时候程度会很深,其实就是待在心上了。只是说进入“心”的方式不是通过眼识,而是通过耳识。为什么通过耳识比通过眼识好一些呢?文殊菩萨说,因为耳识没有方向,它的功德要比眼识大。也就是停留在能听声音的闻性上,《楞严经》里面叫“闻性”。
什么叫做“闻性”呢?心能听的那种功能叫做“闻性”,不管是闻性、视性,还是鼻子的嗅性,或者舌头的尝性,其实全部都是心的一种功能而已。那么,停留在闻性之上就叫做“入流亡所”。
“所入既寂”,即外面的声音已经没有了,叫“所”,“入”即闻性不乱来了,“所入既寂”就是都停下来了。“所入既寂”达到的结果是什么呢?叫“动静二相,了然不生”。“动”,即各种声音的流动;“静”,即声音停下来了,没有声音了。这两相在你的认知中实际上都是一种假相,叫“动静二相,了然不生”。
其实我们大部分人连第一个“初于闻中,入流亡所”都做不到。打坐时一听到声音,马上就不行了。你们不信的话,找个人在这里打坐,我在旁边拉二胡——“咦咦呀呀”,“动静二相,了然不生”我看你行不行嘛?我觉得我现在可以做到,我坐在这里,不管你是拉二胡还是拉小提琴都可以。
也就是说,你在定中,他拉他的,你坐你的。慢慢地声音会越来越小,甚至听不到了,这叫做“入流亡所”。你连第二步都做不到。但很多人还是奢谈耳根圆通法门,你们别搞这个了。它是带有观点的定,实际上是一种修止观双运的方式,所以我们先不要去搞这些东西。这是利用耳识修定。
利用意识和身识修禅定
还可以利用意识和身根(身识)修禅定。什么叫利用意识和身根呢?即我们通过在头脑中观想身体里面有一个东西来进行修行。这是密宗的方式。用意识观想身体里面有一个东西,加上了身识,即用两个识去确定一个东西。
1、都摄六根来念佛
还可以利用声识——通过念咒来修禅定,比如我们修念佛法门。佛号通过声音出来,然后所有的识都附在这个声音上,也可以入定,叫做“都摄六根,净念相继”。也就是说,我们通过拿念珠加入了身识;在念的时候有声音出来,加入了声识和舌识;同时,意识会去忆念观想“南无阿弥陀佛”这六个字,这六个字在意识里面清晰地不停地流过——“南无阿弥陀佛,南无阿弥陀佛……”意识被摄住了。鼻识在这种状态里面基本上没有。当然,有些人在念佛的时候一定要点支香,那么鼻识也被摄住了。那时候整个状态里面全在念佛,这样也能入定。
这样念一段时间也会累,其实“都摄六根”会很累,即眼、耳、鼻、舌、身、意全部被摄进去是很累的。那么,累的时候怎么办呢?你就停下来完全放松一下,身心得到休息以后再来,“南无阿弥陀佛,南无阿弥陀佛……”这是一种六根全部加入的入定方法,它是《楞严经》里面大势至菩萨教的一种方法。
2、观想中脉和轮
那么,我们密宗用的方法是什么呢?其实是用意识和身识,也有耳识。但我们大量的观想主要还是用意识和身识。比如,我们利用意识去观想身体里面有一根中脉,就好像身体里面真的有一根中脉,但那根中脉是没有实体的,像光管一样。或者是观想四个脉轮——头顶大乐轮、喉间受用轮、心间法轮、脐间幻化轮。当然,还有其他轮,加起来一共有七个轮。但基本上《大圆满前行引导文》里面只讲四个轮,其他轮不太讲。
也就是说,你集中注意力去观想这些东西也容易入定。不知道大家有没有这种体受?入定的方法就是,你先坐好,然后开始想一根中脉,想它的颜色、粗细、质地,以及在身体里面的位置。你这么去观想时,就不会再想其他东西了。这样想其实是很累的,累了以后,你就停下来休息,可以动一动。然后接下来又开始想。
刚刚开始,你能停留在上面想一分钟都不得了。后来你会直接觉得真的有一个东西在里面。当然,那个东西是没有质地的。如果有质地的话,你会觉得身体不舒服,好像真的有个东西在里面,它会影响你,甚至会导致你去看医生。最麻烦的是,这种情况下,你去看医生也看不好。
很多修炼气功的人,他们会去观想气在头上转。有些人乱教导,导致很多人感觉真的有东西在头上转,而且还转不下来。哇,那是很难受的。我们有几个师兄修金刚萨埵,修得气上头,下不来,其中有一个师兄特别严重。本来应该观想甘露从头顶淋下来,一直淋到脚底。但是,由于他的心没有经过训练,他去观想的时候,注意力全部在头顶上。结果后来只要一打坐,一安静,头上就好像上了箍子一样,气再也不下来了,他已经串习成量了。串习成量就是你不用再去想,也会觉得有东西在那里。
观想中脉也是一样的,你想久了以后,根本不用想,一上座好像中脉就在这里。如果你观想它没有质地,你会很舒服。因为你的意念想的时候,它就有;一旦意念消失,它就消失了,你会很自在。但是,如果产生了异化,本来是你用意识去塑造它,结果后来反过来你的意识控制不了它,那你就惨了。
我们的头脑里面经常会出现这样的事。比如,我们去想念情人,本来想念情人是为了满足我们的欲望嘛。结果想啊想啊,想得晚上睡不着觉了,不停地想。你说:“我不想了,我想睡觉了。”但是不行,你就是要想。时间长了就成了神经病嘛,是不是这样的?所以说,它反过来也可能会控制你,这也叫串习成量。只是你想的方法不对、见地不对、见解不对。
如果你想的东西是对的,比如观想中脉或者脉轮,真的是按照书上的要求这么去观想的,你就想一下,休息一下再想一下。想完了以后,大家记住有个要点,即所有观想的内容一定要融入空性,也就是消失。特别是身体里面的东西,如果你不去观想它消失,它就会一直在那里。由于我们没有空性的观念,或者空性的觉受很浅,我们就会始终觉得真的有个东西在那里,那么你就会很难受。
这不止是一个师兄提出的问题,已经有好几个师兄都在说这个问题。修金刚萨埵不是需要观想几个轮嘛?有师兄说观想脐轮时还没什么,观想心轮时,他就喘不过气了。还有师兄说观想喉轮久了,吃饭时好像食物卡到这里下不去。我问他:“那到底下去了没有啊?”他说:“下还是下去了,没有下去是不会拉出屎来的。”但他总感觉没有下去,实际上就是观想的方法不对。
所以说,利用观想也能够入定。定在什么上面呢?定在你所观想的事物上,比如中脉或者轮。我们普通人,如果不是修金刚萨埵,可以主要观想下丹田里面的那一点。丹田是道家的名词,有上中下三个丹田。佛家叫“轮”,对应的就是大乐轮、心轮(法轮)、幻化轮。我不说丹田了,不然你们会说我是外道,哈哈哈。
我们不要去观想大乐轮,如果气上去后下不来,你会很惨。大部分人也不要去观心轮。虽然观心轮容易证悟,但如果是初学者,观修的经验不足,禅定的经验不足,很容易引起胸口憋闷,会很难受,好像真的有东西在那里。这主要是没有空性的感受。刚开始修禅定哪里有什么空性的感受?
因此,最安全的是什么呢?就是观想幻化轮,即道家说的下丹田。幻化轮在肚脐眼下面四个手指往里面走的位置,它有六十四脉瓣,脉瓣朝上。我已经跟禅修中心的师兄们说了两三年了,希望你们能够用橡皮泥把这几个轮子捏出来。益西彭措堪布的动画《金刚萨埵如意宝珠》里面有这些轮的样子,你们可以把它画出来或捏出来放在这里。这样观想就容易了。
丹田这个地方很怪,如果你这么按一按,你会觉得它会影响到头顶。丹田要往肚皮里面走深一点,大概是靠近脊椎骨的那个地方。大家观想时可以先摸索一段时间,如果你去注意丹田,身体会自然正直,好像它跟头顶还有一定的联系。但是,你们不要故意去联系,我很害怕你们说到风就是雨。你们还是不要去联系了,我害怕你们一联系就不回来了,哈哈哈。
你们去注意丹田那个地方,道家叫“意守丹田”。那个地方是最安全的,观修丹田基本上不会出事。它还有个名称叫“气海”,气往那里灌注的话,它会像无底洞一样,不会集成一团东西让你难受,而且它发挥起来又很厉害。
道家说我们生命的根本就在那个地方,所以道家会在丹田里面养胎,即培养元婴。等元婴养成以后,可以从那里面冲出来,神识可以从头顶看到自己的肉体。而且这个元婴还可以幻化成各种各样的身体。道家长养圣胎的过程为“百日筑基,十月怀胎,三年哺育,九年面壁”。道家还用丹田来练剑,所以很多文人墨客通过它写了很多神奇的小说。至于是不是真的,我们就不去考究了,但说法上是这样的。
其他的我们先不管,但是我们可以通过关注丹田去修行。以前他们练气功也是这么练的。我们去关注下丹田,它跟呼吸有关系。我们打坐时呼吸是怎么样的呢?应该是很自然地呼吸。比如,我们看着前面的这些东西,不要去管呼吸,让它很自然就可以了。
3、呼吸法
当然,也有人专门通过呼吸去修禅定,具体怎么做呢?有一种方式,即你像旁观者一样去观察自己的呼吸,不要去改造它。这是很难做到的,我们一般都会去改造它。就如佛经里面所说,“出息长亦知息长,入息长亦知息长,出息短亦知息短,入息短亦知息短,出息冷亦知息冷,入息冷亦知息冷。出息暖亦知息暖,入息暖亦知息暖”。“知”,即知道、观察。也就是觉照到气息长它就长,气息短它就短,气息冷它就冷,气息热它就热,随便它,从来不去改造它,这就是修呼吸。
还有一种方式,即数呼吸。有些人是一呼一吸算一次,数十声,再重复来。还有些人是只数吸气或者只数呼气,又或者是数吸气和呼气的中间。你会说:“呼吸法好简单啊。”我告诉你嘛,当年释迦牟尼佛教给他的儿子罗睺罗的就是这么一种简单的观察呼吸的方法,其他的什么都没有讲。罗睺罗把戒守了,该做的做了以后,释迦牟尼佛就让他去修呼吸法——像旁观者一样看着呼吸,出息长亦知息长,入息长亦知息长,出息短亦知息短,入息短亦知息短。罗睺罗老老实实修了七天,就成了阿罗汉。这是《阿含经》里面记载的。
我们现在的人就会说:“怎么可能呢?”真的有可能,因为人家是罗睺罗,而且在正法时代。我们现在实际上很糟糕,我在说的时候你们就在怀疑了——哪有这样的事儿啊?根本就不相信。其实你也没有怀疑错,针对我们现在的人,确实没有这样的事。别说七天,七年都不行。为什么呢?我们的身心根本就不洁净,没有出离心,没有菩提心。而那些出家人,他们真的是放弃了世法。我们根本不是这样的,我们最多是想通过修行拿一点功能让世法更好。其实这导致在本质上我们就不行了,差很远。
我们去守意守丹田时,也要注意呼吸。即你的心(意识)就放在那个地方,好像呼吸和丹田有关。丹田可能是一个点,当你吸气时,它可能会亮一亮,呼气时,它可能会暗一暗。具体是怎么样的,你自己考虑。你也可以观想成一个球,吸气时,它会变大,呼气时,它会变小。有时候这个点是红色的,有时候是白色的,你根据自己的需要去观想。
4、意守丹田
重点是你的意识要关注在那个地方,叫“意守丹田”,即用意识守住你的丹田。“意守丹田,绵绵若存”。什么叫“绵绵若存”呢?即不会断,但他也不会很注意。我们千万不要太注意了,也就是不要很用力地去看那个地方,这是所有修定的大忌。你不能用力,心很自然地搭在丹田上就可以了。然后很安静地一直这么下去。
你可以把丹田想成一个没有质地的珠子,吸气时,亮一亮,呼气时,暗一暗。或者是吸气时,暗一暗,呼气时,亮一亮。这个随便你规定,你自己去养成习惯。如果身体很热,你就观想珠子很凉,像冰一样。如果身体很凉,比如冬天,你就观想它是热的,身体很快就温暖了。你就一直去守住这个珠子,一直这么去修。
但大家千万不要想成是玻璃珠子,因为玻璃珠子一般是有实质的,你要想成是一个光球。然后,修完以后,那个珠子一定要消于无形。所有的修行到了后来都要消于无形,安静一下。最后把丹田揉一揉。有些人会揉十几分钟。我们现在揉三五下就不揉了。揉丹田的原因是什么呢?这么揉的同时注意力全部就会放在这个地方,那么游走于身体各处的气就会回归到那里,叫做“引气归元”。那里不是叫气海嘛,气往那里放是不会有事的。如果你把气放在其他地方,那会有麻烦的。
整个禅定的原则大概就是这些。如果要具体去讲各种各样的修法,那要讲很长时间,一禅、二禅、三禅等等。中间又有什么九住心,心刚刚开始像什么,中间像什么……其实这些内容大家可以去看书,慈诚罗珠堪布的《慧灯之光》上面全部都有。
【注:文稿内容未经讲授者本人审核校对,建议结合录音阅读。】
- 2.禅定的分类
- 4.禅定的功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