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么,我们打坐最重要的是什么呢?精神。我们的精神要怎么办?即我们的心应该怎么去做?实际上我们要做的事大体分为三大类:一是静虑,二是禅定,三是止观。止观是带有见解的,静虑纯粹是对于见解的一种思虑,禅定是没有见解的心的平静。静虑和禅定结合起来就是第三种“止观双运”。
静虑
作为初学者,从某种程度上来讲,我们只能做到前面两种,即要么静虑,要么修死禅定。什么叫做“静虑”呢?即把九节佛风做完以后,坐在这里很冷静地去思考一些东西。思考哪些东西呢?比如,你在学大圆满前行,那你就去思考外前行里面的内容。
为什么不可以躺着或者坐在沙发里面舒舒服服地想,而一定要这么坐着想呢?有两个原因。一,培养你打坐的习惯,腿和身体经过一定的熬练以后,你才能越坐越舒服。坐到一定时候,你一定会去坐,平常的生活中习惯性地这么去坐。时间长了以后,坐在那里你会很愉悦、很舒服,这很利于修行。
二,身体坐得很正直时,思虑往往会非常清晰。你就不会因为身体歪斜以后气乱窜,导致思虑不清晰。也就是我们经常说的“身正则脉正,脉正则气顺,气顺则心安”,然后念头就会很少,而且还会很集中。所以说,身体正直地坐在那里去思虑,本身对想清楚问题,是有一定意义的。
也就是说,大家要记住,为什么我们要打坐来静虑呢?一是为了培养打坐的习惯,二是打坐时思虑会更清楚。这就是静虑,我们要坐起来去思考。
止观双运
另外,我们打坐思考一些内容以后,容易通过打坐进入第三个——止观双运。如果我们静虑很长时间,一座、两座、三座……慢慢地往往会对思考的内容产生某些感受。比如我们思考空性,你去想面前的桌子、这些杂物真的都没有实质,甚至虚空、房子都没有实质。刚开始你就坐在那里去思考、感受,慢慢地你的心就会产生一种状态,即你会觉得这些东西真的完全就像梦、像幻影一样。然后你的心就去保持那种感受。
心怎么去保持那种感受呢?并不是说,产生了如幻影的感受以后,你马上起个念头——“我要去保持这种感受”。你这么一想,“砰”地一下,那种感受就没有了。而是说经过一段时间的思虑,产生那种感受以后,你就自然地让那种感受延续下去。不要想着要保持它,你去想,就会破坏它。你不要想,任那种感受自由自在地这么延续。这叫做“由观入定”。
也就是说,通过思虑产生感受,然后让身心保持在那种感受里面。这里的“让”不是故意去让,不能有个想法——“我要保持这种感受”。一旦你这么去想,那种感受就没有了。而是产生感受以后,你就任由它。任由它自在地延续下去,就叫做“安住”,安住在那种感受上。
长期这么去做,最后那种感受就会很坚固。也就是时间会很长,深度会很深,你真的会觉得身体及周围的一切全部都是假的。这其实就是修单空。后面的安住在于前面长期的思虑、静虑。所以说,真正的打坐有这样的作用,这种是中观的一种修法。
禅宗的参话头与中观的“破”
还有一种比较厉害,即禅宗所谓的“参话头”。某种程度上,其实它也是一种很深的静虑。只不过这种静虑到后来,他完全不用思维了。实际上他的“不用思维”和我们修中观的“不用思维”是一样的。为什么呢?中观开始要思维,到后来产生这种感受以后,也是不思维了嘛。你就在那种感受里面待下去,一直待下去。然后期待能够待到大地平沉,甚至虚空粉碎,你可以希望走到这一步。
而禅宗就不是这样了。实际上禅宗开始是定一个话头,即定一个目标,比如“念佛是谁”。其实你在参“念佛是谁”的同时,已经给自己建立了一个要去追寻的目标。而这个目标是产生这一切的根本,即它是念佛的根本、是产生这个世界的根本、是产生这个身体的根本、是产生思想的根本。只不过你用“念佛是谁”代替了这些现象。也就是用一种运动、一种现象代替了所有现象,实际上就是一切现象的根本是什么。“念佛是谁”,就是要去找一切现象的根本,去参念佛是谁。
但是,你去参的时候,心假立了一个东西,然后去追它。而中观根本没有假立,它说这些是虚幻的。它是想先感受虚幻,然后松脱了以后,再去找到那个东西。而不是先建立一个东西,它只是破。而禅宗会建立。
从学术的层面来说,前面的中观直破叫“无遮”,后面禅宗的参禅叫“非遮”。为什么呢?这一切现象都是假的,只有“念佛是谁”的那个“谁”是真的,他就参那个东西。所以,某种程度上,其实这也是一种静虑。只不过一直追,追到后来他连想法都没有了。然后产生一些心的状态,他会不断地放弃——“唉,这种状态不是!放弃”“念佛的不是它,根本不是它,放弃”……
实际上它和中观的破是一样的。只不过中观纯粹就是破,勇往直前地破,而禅宗参禅是以“立”来破。也就是说,某种程度上,从一定层次和角度来讲,我们修中观就是在参话头。只不过我们要更学术化、见地化(见解化)。为什么这么说呢?因为这样适合我们现代人,我们的脑袋太发达了,一定要去想。古代学佛的人不像我们,让他参,他就会规规矩矩地参“念佛是谁”,如鸡抱卵,如灵猫捕鼠。
什么叫“如鸡抱卵”?就是母鸡孵蛋,它会始终孵住那个蛋,哇!体温和心思都在蛋上。以前我们小时候可以看到,母鸡孵蛋时,你去赶它,它是不会走的。平常你去赶它,它“叽咯咯咯”就走了。但它孵蛋时,你怎么弄,它都不会走。还有“灵猫捕鼠”,猫捕鼠时很专注。现在我们这个社会,你们看到的猫就是漫画《老鼠和猫》里面的猫,真正的猫捕鼠你们可能都看不到了。但我们小时候可以看到,它会非常专注。
参禅也一样,他会始终守在话头上,吃饭、睡觉,行、住、坐、卧,全副心思都在参“念佛是谁”。实际上就是心停留在这么一个目标上。但他又不是停死了,停死了就成了禅定,没有停死就是参。他在心里面会有一种欲望——我一定要把它搞清楚。这种欲望他始终不会丢,所以就不会变成死禅定。
就像我们修中观,也不会变成死禅定。为什么呢?因为你始终存有一种破的想法,破是无尽头的,物质破了可以破精神。“破”就是不要它,觉得它是虚幻的。始终去感受它是虚幻的,这样感受下来有尽头吗?很难有尽头。为什么呢?虚幻到后来形成定以后,你的手可以插进墙壁,甚至身体可以飞到天上去。各种各样的神通出来了,你都还没有参到底,这都还属于单空的层面。
但是,如果你真的参到那么厉害的程度,再去学大圆满就很容易了。大圆满就是我们经常说的祖师禅,上师跟你说:“哎呀,你不用这么破来破去,何必呢?这些东西其实就是法性。”那时候由于心在相上的执著你已经没有了,再跟你指出它是法性时,你的心直接可以体受到什么叫做法性,一下就安身立命了。
“归家稳坐,安身立命”,这是禅宗里面的话。什么叫做“归家稳坐”?即我们知道我们的身心可以停留在哪里。虽然这种停留不是停留,但是我们可以勉强称它为“停留”。也就是说,我们的身心可以永远摆脱那种我们没办法控制的生死了。
我们说到参话头,目的就是想说静虑其实有很深的意义。所以,其实真正的打坐,大部分都是在静虑。
纯禅定
当然,我们也修禅定。说白了,禅定就是让心平静下去,没有其他什么很高深的见解、见地。想办法让心平静下去,就叫做“禅定”。我们这样修禅定,所有的外道也都这么修,基督教、伊斯兰教也修。伊斯兰教还会通过运动来修,我们有动中禅,他们也有,叫“苏菲旋转”,一遍一遍地转,转的同时头脑就不会想了。因为人是很怪的,在转动的时候脑袋会一片空白,同时你又有觉知。那时候在一定程度上可以体受到觉知。回去我们可以试试看。他们也有很多这样的方式。
道家也有,这个我们就很清楚了,他们意守丹田去修气脉,用这种方式让心静下来。心静下来以后会有很多感受嘛,道家就会在静下来以后去感受他的气脉。我们佛家就会去感受空性或者其他东西。但是,如果你的感受不对,或者纯粹不要感受,那就会变成纯禅定。纯禅定实际上就是让心静下来,没有其他什么。
那么,我们怎么样让心静下来呢?平常我们的心是静不下来的。我们在座上,哇,心就开始飚。但是,心静下来的好处有很多。就如我刚才所说,可以去感受各个宗派的宗旨。另外,静下来以后身体会变好。等三五年以后,你们看禅修中心的师兄们,他们一个个基本上都会皮光肉滑,肯定会这样。你看嘛,他们天天吃得好、穿得好、住得好,又什么都不干,还打坐。这样慢慢地一定会对身体有很大的帮助。
但是,我们千万不要去说什么气功之类的,现在天天都批气功,不要去说这些东西。禅修就行了,它是一种文化,千万不要去说什么气功,特别是不要去说看到隔壁了等等。弄得不好,你会像王林一样出名,那就惨了。
禅定的好处
我们扯远了。禅定对身心的健康非常有好处,比如各种各样的病症、抑郁症,通过禅定都可以修好。当然,太严重的抑郁症不行,还是要吃药。我们有些师兄得了很严重的抑郁症,他根本坐都坐不下去,谈何治好?坐两三分钟就不行了,马上就要爬起来到处走,甚至喊叫。有一位四川绵阳的师兄,他有抑郁症,他打电话说,他修禅定时,坐三分钟就想喊叫,想从楼上跳下去。我一听,啊?我说你算了算了,别修了,你想干什么就去干什么。别到时候跳下去了,你说是修禅定修出来的,哈哈哈,这就麻烦了。
但是,一些小小的抑郁,心理上经常出现的一些不舒服、痛苦,如果长期修禅定,是可以解除的。为什么呢?禅定修到一定时候会非常快乐。禅定有一种状态叫做“欲心一境”,那时候你可以坐很长时间。而且下座以后精神饱满、身心愉悦。你会开始感觉到可以真的什么都不要,只要这个就可以了。那时候你就慢慢地变成修行人了。
我们现在不是吧?我们每天打坐只是想完成任务,或者是有一种强烈的祈求——我要通过这个获得什么!根本没有想过这本身就是我们要去追求的东西。然后还大量地需要金钱、物质、虚荣、拍马屁,希望周围的同事对自己眼神好一点,要求很多这样的东西。没有说在座上都很安静。
但是,如果达到“欲境一心”就可以了,别人怎么对你,你已经不在意了,这也叫做“有恃无恐”。我们平时说的有持无恐是什么呢?我有钱我无恐,我老爸是当官的我无恐。但是,禅定也会造成有恃无恐,你会对生活中的很多需求开始丢失,这是禅定的好处。
【注:文稿内容未经讲授者本人审核校对,建议结合录音阅读。】
- 1.如何入座
- 3.禅定的几种具体修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