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文稿为初打内容,未经仔细校对,仅供参考】
我们今天继续学习《入行论》,上堂课已经学到了第154课的前半部分,现在开始学习后半部分。
由于这本论每章的长短不一样,而我上课有时候也会在一些问题上多讲一些,导致进度没有规律,有时一晚上能讲一、两课,有时候两晚才能讲完一课。因此希望大家提前预习,多看一看课本,心里面带着问题来听课。如果没有问题可以带着交流的心态来听,看看我是怎么理解上师老人家的教言,跟你的理解是不是一样,会不会有差别甚至冲突。想不通的地方可以来问我,或者来讨论。不管是禅修中心的师兄还是网上的师兄,都要用这样的方式学习。既然我们来共同学习,就要把它学懂,因为学习不是为了别人,而是为了自己。学佛不要像打工仔一样,冲着钱的面子替老板打两天工,一旦不发工资马上炒掉老板。学佛说小一点是为自己的解脱,说大一点是为众生的解脱。我们现在为了一切众生的解脱而学《入行论》, 是一个崇高的目标、伟大的理想,所以学习的时候要尽量把它学懂。
好了,我们来看老人家怎么说。
当然,这个理论上懂了还不行,还需要长期的修行,将修行的感受与佛教的道理相对应,这样才可以对治自己的烦恼,不能学两三天、两三个月就可以了。以前有一本书叫《雪洞》,介绍了英国一个女修行人到喜马拉雅山,独自在山洞里修行,她的修行境界和长期苦修的经历还是很感人的。我有时候想:“我们不要说12年苦修,即便是12天或12个月,可能也有一定的困难。”
“这个理论”是指上堂课讲过的一些有关单空、大空性的理论。现在距离上堂课已经过去十多二十天,如果之前所学的内容完全不记得了,你都不知道这里说的是什么。实际上是一些关于自续派和应成派差别,辨别真正的大空性和相似的空性,相似胜义和究竟胜义的理论。
如果想要真正解脱,不能只是在逻辑上通达这些理论。头脑里面知道了些概念,想的时候好像也能想通,但是如果没有长期的修行根本不起作用,甚至有时候会起反作用:第一会骗别人;第二会骗自己。
何为“骗别人”?头脑聪明的人,如果在逻辑上通达了,能比较顺畅地思维这些道理,有人来问时可以讲得口若悬河,别人会觉得你很厉害,什么都懂,实际上却是骗了别人。因为哪怕理论上承认你懂,修行上你也一点都不懂,真正的觉受一点都没有。
何为“骗自己”?学了这些理论以后自我感觉良好,一看到相关问题或者别人一问到他,第一反应就是自己知道。其实他只是概念性地知道,并非实质性地知道,但这会让他的心误认为自己已经明白空性。这类人就是我经常说的:把空性的理论当成知识来学习。
知识很容易就能明白,他也以为这就是真正的明白,这在禅宗里面叫做“自塞悟门”。[1]因为开悟不是概念上的通达,需要内心里面真正通达才行,这真的要靠长期的修行。
修行人,特别是密宗行人很多都看过《雪洞》这本书。人家一位女修行人,一修就是十二年,而我们修了多少年?禅修中心的师兄还不到三年(从来这里开始算真正修行)。其他地方的师兄虽然可能已经修了十几二十年,但是你们的修行是怎么样的呢?人家是在一个山洞里面苦修十二年,每天都修,这样才能有修行的成就。如果像我们这样每周只用一晚上来听课,平常稍稍想一想,偶尔打打坐,加起来能有多少时间?可能抵不上人家修半年。
而且人家是密集地修行,你是零散地修,一个礼拜修行一天,其余六天做着与修行相反的事情。座上思维出离心,好不容易有了一点感受,第二天一出去被老板痛骂一顿,刚训练出的感受一下就被破坏完了。这只是举例,但我们在修行上花的时间太少,用在世俗上的时间太多,而世俗中很多事都跟出离心、菩提心、空性正见背道而驰。
我们在世间上不管是做生意还是和人相处,两个人根本就是互相对立的。特别在中国的社会,好像人和人之间的信任、关爱都消失了,这跟菩提心完全冲突。如果你长期这样,座上修的菩提心很快就会被打得粉碎。
空性正见就更不用说了,我们整天面对各种各样的人和事物,有哪一分、哪一秒认为他们是梦幻泡影?没有,我们总认为他们真实。如果你真认为是梦幻泡影,别人骂你你会淡然一笑,甚至连笑都懒得,就像弥勒菩萨偈云:“涕唾在面上,随它自干了。”
但是我们根本不是这样,稍微被触犯到就恨得咬牙切齿,稍微被拍一下马屁就喜笑颜开。马屁和辱骂其实都是梦幻泡影,但是我们却被它们所左右。
我们还会被物欲所牵引,觉得这也好看,那也舒服。这些感受实际上就跟空性正见相冲突。
也就是说,如果我们不去做佛法的修行,就一定会做世俗的“修行”。这样下去无法解脱,也不能成就。所以一起学习的师兄们,如果真的想解脱,要多花一点时间在修行上。
如果像禅修中心的师兄们那样,放弃了一切进行密集性修行,那么中间可能会经历很多的心理灾难。因为你习惯了过去世俗的生活,现在突然切断了以前的快乐点,新的快乐点又还没建立起来,整天打坐也打不出感觉,不是腰酸背痛,就是两眼发昏。刚加入修行团体的时候,对自己和同修的期望都很高,以为周围的金刚道友都会对自己发菩提心(自己对别人发不发菩提心呢?以后再说),结果进来以后,发现不一定是这样。特别是一些女师兄,周围的人只要对她有一点不妥,甚至只是意见相佐都受不了,就像茶水杯里起了一点风波,却马上以为是海啸来了。自己的修行也上不去,闻思上很多教理学得似是而非,实修也不行,不能解决烦恼。烦恼得不到解决心里就会经常波动,各种各样的纠结、痛苦始终都在,看不到前途,这样下去“不知何年何月,得偿所愿”?[2]我们的情况就这样。
人家在雪洞里面苦修十二年,你们在禅修中心坐在三千万的大别墅里面修行了三年,人家没说苦,你们却在这里叫苦连天。觉得苦就会想办法解决,于是寂寞了就要找个人来谈恋爱;跟同修发生了冲突就会胡思乱想……我们这样的修行状态,跟这位女修行人比较起来,我觉得只有一条出路——自行了断。开玩笑的,但如果这样我们都修不上去的话,跟人家比起来真的是好惭愧。
修行之事,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不能靠吹牛,要靠每天的修行、串习和磨砺,要让我们的心长期沉浸在佛法里面才行。特别是我们这样根器不高的人,我们不能像六祖那样,听到一句“应无所住而生其心”,马上就解决烦恼,明白自心本性,见到本来面目,我们没这样的本事。既然如此你就要踏实,不要害怕做不到。
以前藏地的修行人,上师怎么说,他就老老实实地做,很少想其他。我们在这一点上就不如藏人,人家老老实实去修,虽然不一定比我们聪明,但却可以成片地成就——噶陀寺就有殊胜的“虹化十万尊”。八十年代以来,佛法开始在藏地恢复,再等十来二十年,一定又会出现一批一批的成就者。因为人家踏实,又没有分别的资源,所以分别念特别少。而提供给我们怀疑和分别的资源简直如高山流水,源源不断,一遇到事情马上就开始。我们看似各方面的条件都很好,比如想找大圆满的书籍,上网一搜就能搜到好多相关的书;大多数人都有不止一位上师,经常到处跑,拜见不同上师。但是修行的成果,例如体会到快乐,去掉烦恼,增上了出离心、菩提心、出离心,圆满了空性的正见,这些就少得很,就是因为不老实,不踏实。
我看到这一段课文,说了这么多,就是希望师兄们一定要踏实。修行是件很实在的事情,不要到处跑,三天打鱼两天晒网,也不要遇到一点困难就害怕。想想看,你要成佛呀!比尔·盖茨容易吗?李嘉诚容易吗?马云容易吗?他们只是做个生意都这么不容易,乔布斯为了苹果公司英年早逝,都不容易。你要成佛,却只想花三年,甚至三个月,你以为自己是谁?所以有时候看到埋怨修行苦,觉得自己熬不下去的人,从慈悲的角度,我看着你笑笑也就算了,如果恢复我凡夫的本性,真的想把你从东塔扔下去。
大家真的要努力,不付出一定的艰难辛苦就想取得成果,这绝对是一种妄想。你想想看,米拉日巴吃了多少苦?虚云老和尚十八岁出家,五十六岁才开悟,为了参拜五台山,从普陀山出发,三步一拜,历经两年才到达,传说途中两次遇险,都是文殊菩萨现身相救才安然无恙,这就是前辈们修行的精神——而你们却是在别墅里面住了三年。如果你承认自己做不到他那样,基本就承认了自己的根器不如他,既然如此,就该老实一点,起码要付出一定的努力,但我们往往坚持两三天就不行了。我真心地提醒禅修中心的师兄们:你们要努力,要吃苦!
从某种程度上说我们的希望很大,因为我们其实有很多优势。我们有很多上师,有很多的密法,但是虚云老和尚没有,他甚至需要为一碗饭而努力,你们用得着这样吗?但如果我们不利用好这些优势,这一世没有成就,那真的是“何年何月,得偿所愿”,都不知道什么时候能解脱。下辈子还想得人身?《大圆满前行引导文》的第一个章节就在告诉你人身难得,犹如盲龟遇浮孔。所以大家真的要珍惜现在的时光,要克服困难,不要三心二意,不要到处跑,也不要胡思乱想。“三主要道”已经很清晰,几位上师的开示也已经讲得非常仔细,再也找不到比这更好的了,大家需要的就是踏踏实实地修行下去。
能不能成就呢?其实一个人只要狠了心,为了成就不顾一切,就没有不成就的,哪怕你笨一点都没关系。以前有位出家人,平常犯戒且做了很多不如法的事,他也知道自己这一世要下地狱。有人告诉他再过几天的他就要死了,他觉得这样不行,于是他把什么都放下,连续七天不顾一切专心念佛,甚至不吃不喝,最后得以往生。所以人只要狠了心就没有做不到的,特别是学佛这件事。它跟我们去投资、做生意还不一样。如果你“狠了心”,拼命买一支股票,看明天会不会赔死你?狠了心照样赔死。但是学佛,你只要下了狠心,就没有做不成的,因为我们依靠的不是因缘,而是因缘的本质——三宝。“狠下心”意味着你要不顾一切,下定决心去修行。
对于我们汉人目前的状况来说,成功的关键不在于要听到什么教言,或者在什么地方修行,而在于我们是不是真的能够下定决心,产生真正的出离心去修行。这点非常重要,我认为这基本上是这个时代的人能否成就的关键。
否则总是三心二意,东一榔头,西一棒槌,“忽悠”了很长时间,结果啥都没“忽悠”到。我看到好多师兄,修了十几年了,烦恼一点都没有减轻。今天我接到一个电话,一位深圳的师兄,修了两遍加行了,却连最基本的出离心都没有。我听完真的觉得好悲哀,都不知道他是怎么修的,可能当做凑数字一样完成了。
其实教言、教法、窍诀这些资源在我们这个时代不会缺(跟古代不同,那时的人要找一个窍诀很困难),我们缺的就是付出一切去修行,所以出离心往往是我们成就的一个非常关键的因素。
要知道,修行的时间越长越好。在座有些道友因为在学院里长期熏习,所以经常拿转经轮、拿念珠,在生活中已经形成了一种习惯。同样,我们相续中的实有执著根深蒂固,短时间肯定不能解决问题,上师说:“来,我给你摸顶!嗡班扎尔萨埵吽。”然后你的能取所取全部荡然无存,那是不可能的。
老人家都这么讲,但是很多师兄还是拼命在藏地跑,因为内心里面潜藏着一个很深的渴望:哪天能够碰到位大师在自己头上一按,任督二脉就被打通,就能飞上天了……哪有这样的事?当然也不能怪大家,其实我也有过这样的心态,干过这种事,开车在藏地拼命转,就是想找到一个人,我可以供养很多,只求给我灌个顶,一灌完,什么九阴白骨爪、降龙十八掌通通都会了。后来发现这种心态很搞笑,是一种愚痴。
我们这么烂的相续,哪里能够靠一下子就变化得过来?真正的学佛就是相续的改变和认清自己的相续是怎么回事,对于我们这样的根器,这根本就是一个逐渐的过程。当然有那种相续很清净的人,像六祖或者国王恩扎布德那样,一下就能证悟,但我们是怎样的,自己对着镜子照一照。只要看看自己平常的生活——不停地烦恼、忧虑、恐惧,充斥着各种各样的痛苦和纠结——一下就知道自己的根器怎样了。修行了很久依然觉得周围的同修全都是敌人,这样的相续想要一下子解脱,简直是白日做梦。
如果真的能有一位成就者,把手按在我们头上,念一句“嗡班扎萨埵吽”就搞定的话,修行就容易了。我们可以花钱建一条流水线,让人们盘腿坐在流水线上传送,让上师挨着给每人按一下,再念句“嗡班扎萨埵吽”。顶多是他老人家辛苦一点,但用这种方式可以批量成就解脱者,多么殊胜啊!但这种事好像到在哪儿都没见过,连佛经里面都没有,因为根本不可能做到。所以我们不要妄想有这种好事,真的要去长时间地修行。
你的上师再厉害、再有加持,随随便便加持一下,你马上就“啪 ——”开悟了,没有那么简单。有些初学者特别幼稚,觉得“我在上师那里加持三四次了,还没有开悟怎么办哪?”
我们虽然不会像老人家说的初学者那样幼稚,加持了三四次就在想“怎么还没开悟”,但我们会想自己已经修了三四年了怎么还没开悟。才三四年算什么?虚云老和尚修了三十八年才开悟,米拉日巴也在山上修了十几年。而释迦牟尼佛,从古到今以来没有比他更大的根器了,人家也抛弃亲人到森林里面,把头发剃了修行,一天只吃一粒米,修了六年,饿得身上肋骨尽显。(我经常打坐的时候低头看见自己的肚皮,想到释迦牟尼佛就惭愧,人家是肋骨,我却一肚皮肥肉。)要想成佛做圣,哪能这么轻而易举?这不是件小事,需要很多的投入。
但也不要因此而害怕,怕太难自己不行。有两个原因:第一,轮不到你说行不行。不是说不行就有其他路,不行也就是说你想下地狱。没有什么行或不行,你一定要修,否则死路一条,除此之外别无他路。如果通过逻辑学习,真正懂佛教的道理的人一定会得出这个结论。第二,我刚才已经说过了,你只要狠下心,没有不行的。
所以只要一出现了“我行不行”这种怀疑,就要告诉自己“行也得行,不行也得行”,因为轮回太可怕了,死了以后不知道去往哪里。而且只要我狠心,绝对可以做到。告诉自己要这样去修行,中间遇到困难,那就逢山开路,遇水搭桥,“有条件要上,没有条件创造条件也要上”。这是王庆喜说的,石油工人一声吼,地球也要抖三抖,现在是你们这些大乘佛子吼一吼,魔宫也要抖三抖。真的要努力才行。
所谓的开悟,他认为就是在梵净穴开一个洞,不是这样的。开悟实际上是对一切万法断除执著,这才是一定的证相。
老人家这里说的是特别幼稚的那种人,觉得开悟是在梵净穴上开一个洞,但是没有经过佛教初级训练的师兄真的会闹这样的笑话。我曾带一群广东的师兄去成都见慈诚罗珠堪布,大家请堪布在一间茶馆里面喝茶。有一个人就出来描述他的“证悟经验”,弄得我们全都瞠目结舌——他说:“我在打坐,看见前面一个黄色的宝匣,里面是黄色的如来藏。上师,我这个时候是拿还是不拿?”堪布看着他不知道说什么。搞得我好丢脸,因为人是我带来。其实我很冤枉,我都不认识他。堪布看我一眼,我猜他老人家是不是在想:“你怎么什么人都带来……”真的有这么荒唐的人,跟课文里说的是一类。
当然你们不会这样,因为你们经过了很长时间的修行和闻思,但是我们可能有时候还是会把开悟看得太过简单,或者太过困难,这两头都不对,不能简单地说难或者不难。其实判断是否开悟的方法简单:看自己相续的烦恼有没有减少,对三宝的信心是不是很盛,对世俗的贪恋是不是很轻,对众生是不是真的生起了悲心。很容易就能检验自己是否对众生生起了悲心,不要在概念里面感动了自己就认为已经生起了悲心,这个不是,只是沉浸在悲剧快感里面。你要看自己如何对待周围的金刚道友,特别是很讨厌的金刚道友。内心里面是不是真的很柔软,愿意为了他的解脱什么都不要。如果你真的有这种想法,说明开始了有一点苗头了。如果连这些感受都没有,整天在自己制造的境界里自得其乐,那就不是真正的开悟。其实很好观察,并不需要一个很特别的观察方式,或者斗斗机锋之类,自己观察自己就行了。
判断是否开悟还要看自己对这些法义是不是一清二楚,开悟后会非常清晰,对修行和证悟的过程完全清楚,别人一说就马上知道他修到了什么程度。如果自己都昏昏糊糊的,却捏造了一个境界就说自己开悟,这样的“开悟”也太容易了。这是把开悟看得太过简单的一类。
看得太难也是你的想象,哪有这么难?闻思、修行、开悟都是我们凡夫做的事,圣者不需要开悟,因此也可以做到,就看你愿不愿意真的付出一生去修行。有几个要素:第一,舍弃今生,这很重要。“舍弃今生”不是一句话,要放弃我们很多的贪著。第二,舍弃自我,意思就是产生菩提心。第三,真实地熏修空性。如果真的像这样修行一辈子,就算没开悟,往生或者是投生到一个很好的地方继续修行并不会很困难。但要注意戒律的清净,如果我们在密乘戒上有所污染,可以靠金刚萨埵还净。
这样一个非常美妙的人身,即使你笨到一塌糊涂,真的是个棒槌,照这样去做结果也不会很差,并没有多困难。但往往不照做,当烦恼、痛苦一生起来,就要用世俗的方法去解决,比如嗔恨生起来,我们就要去找人吵架;贪爱生起来,我们就要去找贪爱的对境。如果当烦恼生起来以后,我们任由它泛滥,就会很麻烦。
我们也可以通过遇事的反应来观察一个人修行如何。修行很好的人在遇到很忙乱、烦杂的的事情时,相对来讲更能够控制自己的烦恼。但是没有修行的人一遇到事马上就会乱,会痛苦。对自己的心,对自己相续的控制能力很差,遇到一点点事就受不了,这说明修行根本没有入心。
烦恼的时候,如果可以回过头来想想那些教言,你会发现自己有多好笑。我们平常学了很多教言,看过很多圣者们的事迹,看的时候很感动,还感叹说这样才是真正的修行人,这时觉得自己也有点境界了。但是平常这些不算数,要看遇到烦恼的时候。这时你再回过头来看这些教言,会觉得自己挺搞笑,你会明白自己相续改变的程度到底有多大。那个时候是不是已经丢失了出离心、菩提心,也没有了空性正见?这才是一些关键的问题。学会控制烦恼要靠平常长期的修行、串习,而不是看看书就够了。
癸四、遣除与教相违之诤:
为导世间人,佛说无常法,真实非刹那。
对方又问:“如果说一切无有自性,那佛陀在《无常经》中说万法皆为无常,是刹那性的,这该如何理解?无自性的法,怎么会无常呢?有了自性以后,它刹那刹那地坏灭,这个才叫真正的无常。”
很多人在学空性时候都会有这样的误会,认为法的无常是刹那刹那的变化,实际上心里面还是认同刹那的存在,他说如果连刹那的存在都没有了,那无常也没有了。而佛说了有无常,就一定有刹那刹那的变化,也就一定有刹那的存在,所以“一切无有自性”这种说法不成立。他用佛的话来打你,怎么驳斥他呢?
驳斥:佛陀虽在初转法轮时讲了四法印,揭示诸行无常的道理,这是谁也无法否认的,但这是针对不同根基、意乐、界性的众生宣说的,是不了义的。前段时间在因明中也学过,佛说不了义法有三种条件――意图、必要、义理妨害。
什么叫做“诸行无常”?“行”指所有现象,不管是外在的现象还是内在的现象都统称为“行”。“诸行无常”即指所有的现象都会变化。有我们可以看到粗大的变化,比如四季的变化、河水的流动等。也有很细微的变化,大多我们看不到,比如刹那刹那的变动。有哪些人能看到呢?那些瑜伽士、修行人,禅定修到很深的时候,就能看到刹那刹那的变化。这有点像量子力学里面用各式的仪器看到那些很小的分子反复地刹那出现又消灭,但是他修行状态中看到的,比用仪器看要真切得多,也简单的多——也可以说复杂得多。科学家想要看到粒子刹那的变化需要花大量的钱和人力,建造粒子加速器让粒子进行对撞,再通过各种各样的放大镜、电子设备把它呈现出来。这么复杂的一件事,瑜伽士只需要入定就能做到。但也可以说瑜伽士的方法很复杂,因为只要借助仪器,世间人就能轻松地就看见,但是瑜伽士却要经过好多年的修行,从这个角度讲也可以说很复杂。但是从资源的角度来说,肯定是搞科学的更浪费资源。从作用来讲,瑜伽士更有用,因为他们可以知道万法的真相。
“四法印”、“诸行无常”是佛陀初转法轮时,针对不同的根基,应机说法,其实是不了义的。佛陀总共转了三次法轮,最了义的应该是最后的三转法轮。二转法轮说的是般若,就是中观这些内容,也是了义的,因为说到了法的究竟处——彻底的空性。但是它没有说光明,在说法上不如三转法轮那么圆满。如果把法说成一个东西,二转法轮和三转法轮是究竟的,但初转法轮说得不究竟。
前段时间在因明中也学过,佛说不了义法有三种条件――意图、必要、义理妨害。
佛陀是故意说不了义法。但佛陀的“故意”跟我们的不同,实际上他是应对方的根基而讲。因为对方是这种根基,所以也有这样说的必要。
我们看堪布老人家怎么解释。
一、意图:佛陀说无常是从世俗名言讲的,因为任何法在世俗中显现是存在的,但这种显现像水泡一样刹那坏灭,佛陀针对这一点说是无常的。
无常是从世俗名言来讲的,并非是说胜义谛。从世俗法来看,所有的显现就是无常的,不断地存在又毁灭。所以无常说的肯定不是最究竟的法,它是世俗谛。
二、必要:倘若一开始就直接讲空性,说万法不存在,相当一部分的小乘人和世间人由于实执特别严重,一下子接受不了,容易误入歧途。为了渐次引导他们,佛先讲了春夏秋冬等粗无常,再讲刹那刹那的细无常,逐渐成熟他们的根器。
我以前真的有这样的疑问,为什么佛陀不一次性把话说彻底,要说一半呢?为什么要讲四法印(苦、集、道、灭),而不是一来就讲大圆满呢?后来接触多了其他师兄接触以后,才发现佛陀真的好伟大。
如果对一些刚进入佛门的师兄宣讲空性的境界,他要么看着你发愣,要么马上就开始反驳你,根本就不会相信。虽然你说的是真正的真理,但对方不一定这么认为。而佛陀不是要向对方炫耀自己有多高的境界,而是要教育你,把你从无明实执里面救出来。所以他不一定会马上给你开最究竟的药,可能先给你开点补药,让你的身体恢复一些后再开治病的药。他是有计划地,一步一步把你引出来,所以一定要说一些渐次的、不了义的法,这非常有必要。
你看我们这个时代,根基的差别就很大,有些人一上来就可以跟他讲很深的中观,他马上就能理解,但对于其他人就不能这样,讲了半天他不但听不懂,还会怀疑。
很多年前我在成都和一帮师兄们喝茶时,兴冲冲地跟他们说中观,说得唾沫横飞,自己非常满意。讲完却发现所有人都茫然地看着我,甚至真的有人问我:“佛法怎么会是这样的?”我当时就懵了,心想怎么回事,中观就是这样,佛法就是这样,为什么没有一个人相信?后来慈诚罗珠堪布讲中观,他们才发现原来真是这样,但只说道理他们根本就不信。至此我才意识到人的根基差别有多大。
我们这个时代是这样,佛陀那个时代肯定也一样。作为佛陀,他不是要一来就用最高理论震住你,连这样的想法都不会有,他只是要把你从无明执著里面一步一步地引出来——于是就有了“应机说法”这样的事情。
《六十正理论》云:“佛说我我所,所说依密意,蕴界以及处,亦以密意说。”佛陀早已根除了我执和我所执,但经常在《毗奈耶经》等中说“我”某某时候变成什么菩萨、“我”的眷属非常了不起,并承许万法由五蕴、十二处、十八界所摄。这是因为有些众生刚开始接受不了空性,因此暂时说这些法是存在的。
我们不可能连五蕴、十二处、十八界这些都不讲,马上就对初学者说“万法皆空”,“任何法来了都是如梦如幻”,纵然这就是最彻底的法。我们不妨试试,不讲基础法,马上就修行空性,从“一切都是虚幻的”开始修,然后告诉你:“虚幻丢失了以后,应无所住,你那个自在的平常心就是了!”这就是最究竟的法,现在我已经告诉大家了,你们怔悟了吗?根本不可能证悟。
为了要把你的心从很愚痴、顽冥的状态里面拉出来,佛陀才仔细向你解释了心以及周围的世界是怎么回事,才有了五蕴、十八界、十二处这些说法,以及因明这样烧脑的学科。它们的作用无非是慢慢把你的心练得灵敏、准确、清晰,最后才能够自己去观察到自己。
究竟来说一切法都没有用,只有一个法有用:哎呀,我的心是这样的。最后连这个法都不需要,你本来就是佛。但是能不能这样呢?不行。我们的心其实是一个很麻木、很愚钝、很悲催的心。被逼得没办法,三藏十二部、五部大论才络绎而出。说的都是一些废话(这只是从究竟层面来说,不要乱理解),但是对于调伏我们的无明愚痴非常有用。慢慢的我们自己对这些分类会看得更清楚,以前是昏的,还会发现原来思维的法跟五根的法不同,一个是实有的法,一个是无实法......认清楚了这些对我们的修行有什么用?当你慢慢地把各种复杂的分类弄清楚后,最后告诉你:“最关键,最本质的就是你的心像什么样子……”说到底就是这么一下,然后你恍然明白了。
但是我们现在做不到。就算上师真的给你直指了心性,这个直指就是一句话,说完了就说完了。慈诚罗珠堪布说过真正的直指心性没有多少话要跟你说,越是高端就越简单,越是基础。仔细分析各种庸俗现象的时候,可以复杂到一塌糊涂,各种各样的名词、理论、逻辑就出来了。这没办法,因为你有这么愚痴,他只能这样教你。
这也说明了为什么藏地能够大批量地成就,而我们汉传佛教不行。就是因为藏地有五部大论,有详尽的各种次第的修法,它把一个普通人一步一步地变成高根器,最后传授大圆满、大手印或者大威德金刚,以这么去成就。而我们汉地经历过几次灭佛[3]后,已经几乎没有这种次第修法了。我们一来要么就去参“念佛是谁”,要么就去看禅宗很高的经典和论典,比如达摩的《血脉论》、《破相论》、《金刚经》等等。一上来就接触最高的法,然后去参,没有中间这些仔细的解说,大家都参得无头无脑,结果呢?成就者不是没有,但很少。还有的就是念佛,但是由于内心里面有很多的无明、愚痴,很多的搞不懂,根本就念不下去。没有次第的修法就会导致这样的情况。
所以说渐次的引导非常有必要,即使对我们现在的修行也是,要从底层一步一步地修起,不要当自己是什么大根器。把自己当成是很差的根器不会吃亏,但如果把自己当成是大根器,什么时候上自己的当就很难讲了,基本上都会上当。如果当自己是很低劣的根器,就不存在上当,反正最基础的法我也去修。哪怕你是最厉害的根器去修最底层的法,也不会吃亏,最后会让你的悟更深,所以大家不要瞧不起低层次的法。当然老人家这里讲的是佛陀为什么要渐次性地说法。
三、义理妨害:在究竟的胜义谛中,所谓的刹那也不存在。有些论典中虽说“见刹那即见真如”,但这里的真如并不是真正的胜义。(下文会进一步分析。)因为胜义中远离四边八戏,刹那坏灭不存在,非刹那的常有也不存在。《中论·观时品》云:“既无未来时,亦无现在时。”《四百论》亦云:“若一切时有,何缘彼无常?”无常只是暂时在名言中安立的,真正用实相来观察,常与无常均为戏论,都是一种分别念。
我们现在不说常或无常,而说“所谓的刹那也不存在”。我们来看什么叫做“刹那”,它可以分为两类:物质的刹那和精神的刹那,它们存不存在?
如果有任何一个物质的刹那实有存在,这个物质就不动了。物质的存在都有一个时段,任何一个物质都在变化,哪怕是地球100亿年后也会灰飞烟灭。也就是说,物质有一个从生起到坏灭的过程。在这个时间段中,我们的世俗想法会认为它是由每一刹那、每一刹这么组成的,也就是说它一定有一个最小的刹那。我们再去分析这个最小的刹那是什么?用离一多因一分析,你就会发现,分到最后“最小的刹那”也会被分尽,它也不存在。
这个大家想得通吧?网上的师兄可能很多人没有听到过离一多因的分析理论,有时间我会跟大家来补课。
还有一种分析方法:如果真的有一个刹那是实有,实有的定义是它永不变化,那就没有下一刹那了。如果这一刹那可以变化,就说明还有更小的刹那。所以 “最小的刹那”只是一种假设。这是对物质刹那的分析。
再来说精神的刹那,分析过程也一样。世俗的精神是起伏不动的,哪怕生长寿天,在五百劫中入定,这种精神状态也有消灭的时候,也就是说它也有细微的变化,如果不变就不会有出定的那一天,只是这个变化极其细微。既然入定的精神状态也是由刹那、刹那组成的,那我们又去找最小的刹那,也找不到,最小的刹那一分析又会被离一多因分空。若有一刹那是真实,到长寿天就真的可以永垂不朽了,但事实上还是会出定,这就表明它并不真实,没有真实的刹那。
物质和精神都没有真正的刹那,也就是说没有刹那,它只是为了迎合我们有了时间观念以后,认为一定要有一个基础的东西去构成,而设立的概念。包括物质也是一样,物质本身不存在,没有真正的实质,但是我们看到那么一大堆东西,就会认为肯定要由很小的东西组合而成,这些都是我们心的一种错误安立。
(网上有师兄说:“分到最后什么都没有,这最难理解。”)
是很难理解,大家一定要去思维,这跟我经常跟大家提到的“芝诺悖论”[4],是成套的理论。
我们接着看下面的内容。
佛陀虽然说诸法无常,但依靠中观一体异体的观察方式,或者金刚屑因、破有无生因等理证来推断,实有的无常法在胜义中根本没有,否则一定会有理义妨害。有理义妨害的东西,佛陀的金刚语中绝对不会有,前后矛盾不会有,自相矛盾更不会有。因此,这种说法不了义。
如果你说无常是真实的,就会跟理义形成矛盾,而佛陀的金刚语绝对不会有矛盾。我们听来觉得矛盾是因为佛陀说了不了义的法。为什么要说不了义的法呢?因为有必要,或者在说世俗谛。大家可以去看刚才讲的不了义法的三种条件:意图、必要、义理妨害。佛陀的金刚语不会有理义妨害,但现在形成了理义的妨害,所以这种说法肯定是不了义的,大家要理解这些不同说法。
所以“无常”也非实有,如果它实有,我们什么都无法把握,我们的“修行成佛”、“常乐我净”都成了头脑里面的想象,就像我们想象中的龟毛、兔角。我们会经常想:万一有一个实有的物质,只是我们还没发现呢?这就叫“用头脑想出一个法”,如果只是想象,有什么不能想?你得把头脑停下来,用心直接去找,这个才是事实。
用心直接去找,有几种方式。第一个是用我们的五根,第二个是心直接觉知。现在不是靠思维,如果用五根发现,或者心直接觉知到了一个实有的东西,会造成什么样的结果?世界就不动了。这个推理大家明白吧?这种事是不会发生的。如果它发生,那世界就不成立了,而现在世界是成立的,所以它不会发生,也就是说能被我们用五根或者心直接觉知到的实有的法不存在。
我们再看下面:
“岂不违世俗?瑜伽量无过,待世谓见真,否则观不净,将违世间见。”然后对方又给我们提出问题:“若按你们的说法,无常在胜义中不存在,难道它是世俗法吗?这显然与事实相违。因为世俗的东西,眼睛能看见,可是刹那坏灭是肉眼看不见的,昨天和今天的柱子看不出变化,人的一天天衰老也不易察觉,所以无常不是世俗的境界。而且佛陀在圣教中说‘见无常即见真如’,并没有说这是世俗谛。这样一来,无常既非胜义谛,又非世俗谛,岂不是变成第三品物体了?”
他给我们发了一个太过。他提出佛陀说过“见无常即见真如”,并且凡夫俗子看不到刹那刹那的无常,所以无常肯定是胜义谛。但是你又说它不是胜义谛。那它是什么谛呢?这个问题其实很好回答。
作者对此回答说:没有这种过失。尽管凡夫人看不到刹那刹那的无常迁变,但看不到不一定就不是世俗。在《入中论》中,世俗分为真世俗和假世俗,其中真世俗又分无患,就是没有患病前六根前成立的、瑜伽现量前成立的两种。具迷乱因的凡夫人虽然看不到刹那,但远离二取的瑜伽士完全能照见这一切,在他们的境界中,诸法的刹那迁变了了分明。因为瑜伽现量不是胜义谛,而是世俗谛,所以无常不属二谛的过失是没有的。
对方提出的一个理由,认为细无常我们看不到,只能看到粗无常,既然如此细无常就应该是胜义谛,这种说法有问题。比如说我们的肉眼看不到桌子刹那刹那变化,但是用高倍的电子显微镜就可以看到,但电子显微镜也还是世俗的,所以说这个理由不成立。
原文没有用电子显微镜举例,而是用的瑜伽士。如果是一群修行人,他们会承认有瑜伽士,但我们现在没有,如果想反驳会这样说:“不成立,因为瑜伽士不存在。”那就麻烦了,好在有电子显微镜。但在那个时代,用瑜伽士来作证明是可以的,哪怕这位瑜伽士是外道,他通过修行也能看到刹那刹那的变化。也就是说即使是平常人看不到的细无常,瑜伽士或者很厉害的修行人也能看到,它们还是属于世俗谛。
而佛经中说“见无常即见真如”,是观待世间人讲的。因为世间人认为一切常有存在,如果明白了无常的道理,就可以说他见到真相了。比如有些人懂得无常后,受益匪浅,觉得已经开悟了,知道万法都是有变化的。刚才我去老年班,有个 81 岁的老年人说:“我来学院四年了,什么时候死也不知道,我是无常的。”我说:“不仅你是无常的,我们都是无常的。我们也不知道什么时候死。”一般人见到无常之后,就觉得见到真实谛了,佛陀是针对这些人讲的,密意应该这样来理解。因此,无常在瑜伽士面前是世俗谛,对一般人而言是真谛,应该从两方面来对待。
这段在说明“见无常即见真如”是一种作用性的说法,是针对执著很多东西为常的人而说。这种执著很多时候并非概念性的,概念上我们都知道这个东西肯定会坏,比如说我们新买了一台汽车,概念里都知道十年以后它肯定就会很旧,甚至搞不好会撞得稀巴烂,它肯定是无常的,但是我们的心就是愿意它不坏。本来就是无常的东西发生变化很正常,各种因缘都会造成无常,但是稍微发生一点,比如撞车了,他心就开始揪。对汽车是这样,对老婆老公也是,我们心里面就是希望能够天长地久,但是你概念上也知道不一定可以。
所以说我们的无常感很多时候是概念性的,而执著不是,恰好就是这种执著会造成痛苦,因为我们心里面不能够以无常观去看待各种各样的变化。
无常观跟无常思想不一样,无常观是指当变化来的时候,你心里面会直接地认知到它本来就是变化的。钱没有了——无常,老婆没有了——无常,老公没有了——还是无常。既然无常,安然若素!这个叫做无常观。
但是我们做不到,我们在头脑里面想它是无常的,但是心里面:“我疼啊!”我们头脑里面在说无常但是心不干,导致了很多痛苦。那要怎么办呢?我们有了无常的思想后一定要去训练我们的心,让它习惯于这种无常的思想,这样就建立了无常观,当产生变化的时候可以安然若素。
那这样是不是见真如?不一定,但是它已经能起一定的作用了,而且如果我们的心真正体味到无常,很利于见真如,“见无常即见真如”应当这么理解。为什么?当我们的心真的体味到无常,我们就会学会放弃,出离心就是将无常观发挥到了极致。为什么要有出离心?因为世界是无常的,所以一定要出离,否则沉浸在无常里面会吃亏,会痛苦,所以把无常观发挥到极致就是很厉害的出离心。这就会直接导致领悟空性,也可以说就是真如。
什么叫无常到极致?我们举例说明。刹那刹那的变化是无常的,因此我们可以把这个刹那再分下去,分下去还是无常的,于是继续分,将无常运用到极致就会发现它没有,连无常也没有了,那就是空性。
所以“见无常即见真如”有很多种意思,诱导性的、作用性的,还可以引导大家去证悟,将无常运用到极致就是真如,但是他并没有说无常就是真如。所以我们对佛经里面的话一定要很深入、很细致、很全面地理解才行。如果你东拉西扯,把不同体系的说法拿来相互攻击,特别是到了后代,一些大德,以及各个宗派,都把佛教的理论拿来形成了自己的系统,同一个词汇可能代表着不同的意思,在不同语境中的含义也不同,把这些拿来相互攻击那就头痛了。
宗教比较学是一个分析解释世界上各个宗教不同的观点和思想的学科,我们佛教里面也应该成立一门学问叫做“比较宗教学”,把我们的各个系统的理论,比如俱舍的、唯识的、中观的、如来藏的……甚至各个宗派的理论都拿来比较。一比较起来真的是头昏脑涨,为这个事我也死了不少脑细胞。
那么多的理论我们读不完怎么办?你就按照一个系统读就行了,现在学院这个系统非常健全,有很详实、系统的教理,修证的方法也非常具足,我认为这是一条最完备的路,可以照着一直走下去。它既没有让你放弃任何理论,整天像棒槌一样死参,死学,也没有不让你实修,整天在名相里面打转,成为知解宗徒。它两样具备,两条腿走路。而且有成群结队的上师和辅导员,从某种程度上说在座诸位非常有福报,有时候我都羡慕得流口水。你们不要认为我在说假话,我们当年学佛多艰难啊,一个人在屋子里面,喊天天不应,叫地地不灵,哪像你们现在,一有问题就可以发个信息问上师:“法性是怎么样的?”我们那时候找谁呀?左一望是棒槌,右一望还是棒槌,对着镜子一看还是棒槌,真的是求告无门,你们现在条件多好,要利用这个条件。
“而佛经中说“见无常即见真如”,是观待世间人讲的。因为世间人认为一切常有存在,如果明白了无常的道理,就可以说他见到真相了。比如有些人懂得无常后,受益匪浅,觉得已经开悟了,知道万法都是有变化的。刚才我去老年班,有个 81 岁的老年人说: “我来学院四年了,什么时候死也不知道,我是无常的。”我说:“不仅你是无常的,我们都是无常的。我们也不知道什么时候死。”一般人见到无常之后,就觉得见到真实谛了,佛陀是针对这些人讲的,密意应该这样来理解。因此,无常在瑜伽士面前是世俗谛, 对一般人而言是真谛,应该从两方面来对待。”
老人家是这么说的,这样的理解方式也非常好,刚才我也说了几种,大家都可以参照。我们再看下面的内容。
“假如平凡者与瑜伽士一概而论,没有见与不见名言实相的差别,那平凡者之量就有害世俗瑜伽量了。比如说修不净观、白骨观的人,见身体是不清净的东西,这种见解是对治贪心的殊胜修法,名言中若没有这样的差别,不净观的见解就受到世间见解的妨害了。但这是不可能的。世间人认为身体干净的见解是错误的,永远也不可能害不净观的见解。把身体观为脓血、鼻涕等肮脏物的聚集体,是符合正理的,认为身体多香、多漂亮、多好看,是颠倒的妄见,这两个见解互相冲突时,不净观一定是超胜的。同样,见无常就认为是见到真如,虽然是暂时的世俗谛,但瑜伽士所见的无常可以胜过一般人的常见。”
这段话是在说世俗谛里面也有差别,并非整个世俗谛都是一样的。其实这个很容易理解,比如说我们跟狗都属于世俗谛的范围,我们能看到花花绿绿的颜色,狗却只能看到黑白二色。同样的,我们跟瑜伽士都是世俗谛,但也有差别,瑜伽士在他的状态中可以看到面前的东西像轻烟,像光,而我们就认为是实实在在的东西,因为我们的业力形成的状态就是这样,他经过修行减轻了业力,所以看到的可能跟我们不一样。相对于究竟的胜义谛来讲,我们都属于世俗谛,而世俗谛也有差别。什么没有差别呢?胜义谛的本质。但是胜义谛的清净程度依然有差别,因此菩萨有一地到十地。《金刚经》里面讲:“一切贤圣皆以无为法而有差别”,就无为法的本体来说,初地菩萨跟佛陀都是一样的,但是他们的清净程度还是不一样,也就是说即使在胜义谛里面,境界都有差别,更不要说世俗谛了。但是他还是分开了胜义跟世俗二谛来说。
“因为瑜伽现量不是胜义谛,而是世俗谛,所以无常不属二谛的过失是没有的。若通达一切法无有自性,见任何事物都会有无常的感觉。 就像法王如意宝在《无常道歌》中所说,整个世间的器情万法是刹那坏灭的,没有一个常有的东西。在瑜伽现量面前,这些都是可以看得见的。”
修行得很好的人在出定以后,他看到的世界可能是刹那刹那变化的,但这个还是属于世俗谛。例如初地菩萨在进入法性定以后,看不到庸俗现象了,只有法性,但是出了法性定以后,他还能看到如梦如幻的现象,它也是刹那刹那变化的,这还是属于世俗谛。所以瑜伽现量属于细无常,还是属于世俗谛。也就是说无常是世俗谛,即使是细无常,也还是,不属于真正的胜义谛。因此外道发出的太过不成立
“佛陀虽然讲观无常的功德很大,但也是针对名言来讲的。如《大涅槃经》云:“如诸迹中,象迹为胜。于诸想中,无常想为胜。”佛陀说,所有的脚印中,大象的脚印是最好看的。(以前上师如意宝去印度时,我们专门坐在大象的脚印里拍照片。法王当时就引用这个教证说,大象的脚印是最好的,我们一定要拍个照留念。)所有的观想中,观无常的功德是最大的。所以从名言来讲, 就像《扎嘎山法》、《开启修心门扉》中所说,观无常的功德非常非常大。但在胜义谛中,这实际上也是一种执著相,最终要去掉的。”
观无常的功德刚才我跟大家已经说了很多,也对“无常的思想”和“无常的观”做了区别。我们很快就能有无常的思想,一说就能理解,就连唯物主义除了基本粒子之外,对于外界世界的发展也认为无常。他们可以有这种粗大、不完美的无常思想,但是不可能有我们佛教徒这种无常观。而且唯物主义的无常是绝望性的无常,认为死后什么都没有了,但佛教的无常观如果真的去串习就非常殊胜,如之前所说,无常到极点就可以引发空性。当无常这种观深透于我们相续的时候,再遇到内内外外的变化就能坦然处之,那我们现在纠结的这些情绪还会有吗?比如失恋了,我们纠结半天,它本来就无常,你干嘛要纠结?说明无常观没有领会透,内心对它不熟悉。富翁沦落成了乞丐,如果领会到了无常观会认为这很正常,安然讨饭。反过来如果乞丐成了富翁,也很正常,因为无常,所以安然领受人民币。
起码可以做到一个人遇到为难的时候不心惊,遇到好运也不会得意、骄狂。无常领会到很深的时候,确实非常殊胜。而且我们仔细思维无常,到极点的时候会领悟到空性,领悟到真正的真如,但是这需要将无常走到极点。
当将无常走到极点了,走到真如了以后反而没有无常了,因为这时我们在法性里面,法性的本体无所谓变化或不变化,不生不灭、不垢不净、不常不断、不一不异,你说它是什么都不成立,常乐我净,它恰好就没有无常。
你问不是说法性游舞吗?法性游舞不是无常的,之所以叫法性游舞,就因为只有一个“东西”在那里动,没有什么常和无常,动来动去都是它。而我们认为的变化是前一刹那跟后一刹那都不一样,这才叫做无常,如果动来动去都是它,那就不叫无常,就是一种游戏,一种游舞。所以无常走到极点恰好就是“常”,但并非“常见”所说那个常。认为我们的心能够找到一个不变的东西,这个叫常见,但是我们把二元对立消灭了以后,这种本质永远不坏。这个“常”属于三转法轮说的“常乐我净”那个“常”。这两个“常”我们一定要去把它们领会清楚、弄明白,不然词汇又要打架。
如果不去深究这些看似打架的理论,我们内心里面对佛陀的理论、说法的领会可能就不会很深,因此对佛法之伟大的领略也会不深,影响对佛陀的恭敬心,修行也会受影响,安住于法性的可能性就会减低。
闻思的目的最重要的是产生信心。有人说自己天生有信心,那你是宿根,但这种宿根有多少?很少的。
“因此,名言和胜义一定要分清楚,有些道理是从名言角度而言的,有些道理是从胜义空性角度来讲的。现在很多人对这个分不清,有时候也太过分了: 认为胜义中一切皆空,《般若经》说色法乃至一切智智之间的万法不存在,名言中也该不存在了;或者名言中存在的东西,胜义中都空不了,这些是不合理的。 胜义是以圣者的根本慧定作抉择的,胜过涅槃的法也不可能成立。”
实际上,在我们这个层面一定要把名言和胜义分清楚,要分开二谛。应成派的见解里面不分二谛,什么都是空性,但是我们从境界的角度来讲,却要分清楚,不然不行。比如胜义中一切皆空,就认为世法也什么都空,于是这不管,那也不做了,既然是空性,念咒就不念了,磕头也不磕了,这样不行。
我们处在世俗境界里面,世俗境界就是有执著。哪怕本来是空性的,但你有执著那就不行,就要建立另外一种合理的执著来推翻这个不合理的执著,这个时候就不能说一切皆空。虽然我们也承认这一切皆空,但这不代表我们什么都不去做,因为在概念上你可以认为它空,但由于执著你的心不干,要摧毁心里面的那种执著所以一定要去修行。
二谛一定要分开。我们也不能因为自己有执著,就去判定圣者也有执著,自己不能做的事,他也不能做,如果做了就一通诽谤,诽谤了圣者,最后落得个自己倒霉。
这是从人的角度来分开二谛,从法理的角度如何分开呢?就是胜义中间一切都是空性的,但是在名言中间也有名言中的规律,就是我们经常说的“抉择见解如虚空,抉择因果如细粉。”
公屏提问:如何理解“智智之间”,是指精神吗?”
《大般若波罗蜜多心经》云:“于色乃至一切智智无取无舍”,色法就是普通显现,一切智智是指佛陀的智慧,也就是说从最普通的无情法到佛陀的智慧,它们实际上都不实有,从绝对胜义来讲都不成立,这时候无佛无众生,唯一就是法性明点,而法性明点也是空性的。当然这个空性跟光明一体,并非断灭,这是绝对的胜义谛。但是在名言中间,也就是在我们的境界里面,通过分析,在概念里面都会认为它是空性的,但在我们的执著里面,它绝对不空性。当我们面对钱包时,当我们受到侮辱时,你要是能够想起它的空性,就说明你已经开始向圣者靠近了。事实上我们根本做不到,稍稍有一点点损失马上就受不了,就开始纠结,认为“我吃亏了”,“我被侮辱了”,不是空性的吗?但是当自己欺负了别人,占了别人的便宜,别人来找你麻烦时就叫别人不要执,那是空性的。教理全部拿来成为掩护自己自私无耻的理由,而不是对治自己执著的工具。所以我们要把二谛分清楚。
“大家学习这部论典后,一定要知道,万事万物在 名言中就像镜中的影像或湖里的月影,应该明明清清地存在,但是一经分析的话,全部都荡然无存,这就是万法的实相。懂得这样的空性法门之后,对一切不会有太大的贪执,如果没有贪执,修行便会应用自如、事半功倍,这即是学习中观的一种收获。”
我们的心就像镜子,或者像湖里面的水,我们所看到的现象,听到的声音,就是镜子里面的影像或水中的月影。其实这是幻化八喻中的一种观修的方法——观万法如镜中花、水中月。这样的观修方法我们如果当做概念来听,实际上也不能起作用,要长期打坐进行观修才行。
以前讲过修行的方法,先对着三宝发愿,由于是修空性所以不用喷气,然后安住下来,在面前放一个东西,去感受它(的空性)。或者先通过思维——离一多因也好,金刚屑因也好——去思维面前的东西没有实质,思维到一定的时候再去感受它如水中的月、镜中的花一样。
还有种修行的方法,大多数人早上起来都会对着镜子洗脸,这时候就看着镜子里面的自己,想一下这个你是真的还是假的?它实际上就是一些光影,镜中根本没有真实的你,但是它看起来好真实。实际上我们的心就像镜子一样,它呈现出了我们的身体和各种各样的感受,我们从来都认为身体和这些感受是真实的,但实际上就跟镜子里你的影像一样,只是心捏造的影子,没有任何实质。这么去想,如果产生感受,就感受几分钟,让感受一直保持下去直到消失,然后马上回向,继续刷牙洗脸。如果修得过瘾,就把牙一刷,脸一洗,回来继续修。
还有一种修法就是买个大镜子,盘着腿坐在镜子前,你的影像就出来了。然后不停地把镜子里面的影像跟现实生活中自己的身体进行互换,其实心就像那面镜子,自己的身体、感受就像镜子里面的影像,有形象但根本没有实质,这样虚幻感就会越来越重。
这些只是修行方法,大家不需要每个都试一遍,其实只拿一个来用就够了。当然你要在观修中间混着几种方法修一修也没有关系,但是这些方法要起到一个作用:你的心所感受的一切全部都是虚幻的,不是真实的,是心捏造的幻象,就像你梦中捏造出来的东西一样。要长期让我们的心体受这种感受,让它越来越深,直到在平常的生活中随时随地都是这样。像现在,你们在听我讲中观,听到的这些声音——虚幻的,看到我的形象——虚幻的,是你心捏造出来的。同样我看到你们,听到自己的声音也全都像梦中一样,是捏造的、虚幻的东西,从而逐渐减轻对它的执著。这时如果它们再发生变化——无常,既然是梦中的东西,无常就无常。所以空性观走到后来也会倒哺无常观,你对无常的领受会非常的深,遇到变故也不在意,这时再去修出离心、菩提心会显得非常容易。
这些法并不困难,只是我们要去做。但往往做两天就做不下去了,原因第一我们没有出离心。第二我们没有福报。
没有出离心,修了两天各种各样的琐事就找上了门,于是就算了,先去买六合彩,或是谈了恋爱再说。很多人会说等到退休后再来修行,至少有十人以上曾经对我说:“你们佛法还是有道理的,但我现在还有工作、家庭,我是世俗人,没办法。”虽然自称世俗人却很自满,“我真的被琐事缠身,等解决完了以后就来找你修行。”我嘴上说好,心里却想:下辈子吧。这样的人就是没有真正的出离心,实际上他这样说的基础心理是不相信真的有轮回,只是很轻微地、概念性地相信。
第二个原因是没福报,因为没有菩提心。在我看来菩提心就是最大的福报。这种人修行的动机和基础的心态根本就不是为了众生的解脱,是为了自己获得一点好的境界,可以享受,可以在人前炫耀,所有的修行就是为了这个目的。解脱成了一种心理安慰——世界末日来了我可以不怕。这也没错,但是就菩提心来说,这也是一种自私。由于没有菩提心,所以相续里面的福报很少,没办法把空性修下去,修了十年一点感觉都没有,反而认为这个法是假的——不会划船怪湖弯。
很多人就是这样,不去老老实实修,让自己产生真正的出离心,产生比较夯实、真实的菩提心。有了这种觉受再去修空性,你会突然发现以前没有的感受,现在突然有了。为什么?有福报了啊。如果我们的内心里面,没有首先把自己彻底放弃掉,献出来利益众生,哪怕你不说出来,但这种对自我的执著是强烈地存在的,这实际上就跟空性相冲突,所以你怎么都修不下去,怎么修都等于零。等于是自己拼命垒了一个坚固的执著堡垒,然后自己又拿着一个橡皮的戳针去戳,一戳十年,橡皮戳子换了很多个,堡垒却越弄越坚固。很多时候我们修行不下去的原因就是这样。
那该怎么办呢?产生真实的出离心,狠狠地去修行自己的内心,让它改变,变得真的想去利益他人。首先你要让自己的心善一点,一定要去感受到周围的人、乃至所有生命真的是你的老母。他人为什么要是你老母?是要让你心里面对他人产生很强烈的慈悲,愿意为他牺牲,这个就是目标。当你真的产生了这样的感受,具体的作用就会出来,比如看到别人修行很好的时候很开心,这才叫随喜,真正的随喜是因为你这样做了会解脱,所以我真的替你高兴,甚至比我自己解脱还要高兴,而不是我们现在这样,嘴上说随喜,心里想的是抢别人的功德,这虽然有一点随喜的成份,但和真正的随喜不一样。我们去观察自己的内心,是不是这样?一看就知道,很多师兄看到别人修行比自己好,马上开始嫉妒,说些阴阳怪气的话,嫉妒和随喜是两种互相冲突的法。我们要观察自己,如果连真正的随喜都不具备,那根本不行。
公屏提问:“从空性来讲下油锅也是假的。”
答:是的,但你下去试一下呢?
公屏提问:不在面前放东西,就这样感受自己身体的空性可以吗?
答:可以。感受自己身体的存在是一种法执,去感受它不是一个真实的存在,是一个虚幻的存在,这个就叫做单空的修行。如果有一天你真的证悟了身体就是心的一种捏造,而且也清楚了心本来是什么样子,那就是真正的大空性。但是要我们现在就明白大空性比较困难,我们只要感受身体的空性,感受它的虚假就可以了。这其实本身就是一种消除法执的修行方法,是一种非常好的方法。
现在来回答154课下面的问题。
812:既然瑜伽士与平凡者都承许万法的显现是存在的,那他们之间还争论什么?明白这个道理以后,你做事情的时候应该持什么样的态度?
答: “瑜伽士与平凡者都承许万法的显现是存在的”是说我们平凡者认为万法的显现是一种粗大的存在,我们看到的是粗无常,像四季的变化,树枝的摇晃,水的流动等粗大的变化。但瑜伽士看到的是刹那刹那的细无常,有时候可以如“幻”,但不能如“梦”,所以还不是如梦如幻。就像我们看到一个苹果的全息影像,我们虽然认为影像所显示的内容——苹果是假的,不能吃,但是造成苹果的影像我们还是认为是真的,这叫如幻。但如梦意味着会消失,连光影都是假的,这在《梦幻八喻》中讲过。这是很细致地去分析如梦如幻,实际上去感受时,有一个笼统的概念——它是假的,假的程度会越来越深,深到后来就会 “如梦”。
“瑜伽士跟平凡者都承许万法的显现是存在的”,但一个是粗大的存在,一个是细微的存在,存在的方式不一样。平凡者看到美女,就会想她的身材真好,瑜伽士一看——三十六种不净物。虽然都是存在,但是存在的方式不一样,普通人的“存在”会产生贪欲,瑜伽士的存在方式会破坏原本的贪欲。
明白这个道理之后,你做事情的时候应该持什么样的态度?”
可以有两种态度。一种就是像瑜伽士那样认为显现刹那刹那地存在,或者是不净观、白骨观这种对治贪欲性的存在。还有一种就像刚才回答的师兄说的那样:如梦如幻观。其实梦如幻观已经到达空性了,已经不承认事物的真实存在了,和题目不符。但是你也可以这么去做,因为如梦如幻观还是世俗谛,是一种假胜义,是进入真正空性的一个前提。
公屏提问:观不净是细无常吗?
观不净不是细无常,这是一种捏造的观法。细无常是说事物刹那刹那地变化。但观不净也是瑜伽士看事物的一种方式。例如刚才说到它破坏贪执,我们平常人看事物大多会产生贪执,特别是看见异性,但在瑜伽士那里就不成立,不一定是因为细无常。但是瑜伽士的境界中也有细无常,例如看到事物像青烟、像光,刹那刹那变动……
公屏提问:如梦如幻和空有何区别?
“空”就是连如梦如幻都不成立,没有如梦如幻了。
813题:形形色色的诸法是我们现量所感受到的,为什么说它是虚妄的,请从两方面进行分析?
答: “形形色色的诸法是我们现量所感受到的”,就是说我们眼睛看得到,耳朵听得到,手摸得到,鼻子闻得到,舌头尝得到,这是现量感受得到的。为什么说它是虚妄的呢?有两个方面原因。首先从逻辑上去分析,通过离一多因、金刚屑因等方法分析,发现它根本没有实质。这五大因我们以后一定会花一两晚来讲,但现在不讲。
其次我们的现量不算数,它可以通过修行改变。比如说面前的桌子,入定深了以后它会消失,身体的沉重感,麻痒感也会消失。我们的现量实际上也不能确定,在刹那刹那地变化,所以不能说这种现量是真理,更不能强行认定它是真理,现代科学也认为我们的现量并非真实,比如我们看到的颜色,按照科学的方法分析下去,到了很细微的层面会发现颜色也是虚假的;再比如说我们眼前的电脑,通过X光机来看会是另外一个样子。到底用X光机看到的样子是真实的,还是眼睛看到的是真实的?我们去做核磁共振成像,这样看到的人体比用肉眼看真实很多,大家仔细想一想,到底哪个是准确的?所以我们眼睛的现量感受不一定真实,是虚妄的,这可以从很多角度分析。
另外,当慢慢修行到很高程度的时候,现量就变了。《三摩地王经》云:“眼耳鼻非量,舌身意亦非,六根若是量,胜道复益谁”,我们普通人的六根现量如果是真实的话,胜道复益谁——胜道还能利益谁呢?我们学佛法就没用了,所以不能以我们的现量作为准则。但是在世俗层面上,我们可以把现量当成世俗谛,以普通人无患的六根作为正量。比如我们大家都认为这个红色的标志好看,这可以是一种“谛”,狗来看就只有灰色,没有红色,它就是错的,是倒世俗。也就是说我们可以在一定的范围,一定程度内,规定一个东西,在名言的层面可以成立一定的世俗谛。
为什么要规定,要在一定的范围之内呢?因为它并不究竟,根本上是虚妄的,是我们共同业力形成的一些规律。
814题:为什么说佛陀所宣讲的无常的道理是不了义,请以不了义的标准一一判断说明?
答:佛陀说不了义有三个标准:意图、必要、理义,这恰好与说无常相符合。
首先佛陀有这个意图,因为说的是初转法轮,初转法轮的世俗谛是以名言的方式来讲的,整个初转法轮基本上都是不了义。以我们大乘中观的观点去分析,整个初转法轮的内容都是世俗谛,而无常就是这时说的。
第二有这个必要。原因很简单,当时众生的根器接受这个观点是最好的。药如果离开了病人就不存在好坏,能够治病就是最好的药。当时的病人就需要这样的药,所以有这样的必要。
第三,无常这种理义和绝对的胜义是冲突的,符合不了义的标准。所以佛陀说的无常是不了义的。
标准的回答就是这样,这些道理恰好在这一课有讲很多。大家再看下面一个问题。
815题:有人说“无常”不能被肉眼所看,所以不是世俗谛,如果它也不是胜义谛,无常就不属于二谛了,岂不是变成了第三品物体了,对此你该如何回答?
答:“有人说‘无常’不能被肉眼看见,所以不是世俗谛”,这是错误的,很多世俗谛都不能被肉眼看见。比如在可见光频率范围之外的光,我们看不到,有超声波和次声波,我们也听不到,这些都属于世俗谛。这种说法本身就不成立,不能以能否看见作为世俗谛的标准。
有网上师兄提到“上帝粒子”,这是媒体给“希格斯玻色子”加上的称呼。科学家自己都说它不是最小的粒子,还可以再分。之所以这么叫它是因为它给其他的粒子带来能量。就像池塘里的阻碍水里的船前进,希格斯玻色子就像水,其他物质就像船。[5]所以找到“上帝粒子”并不是找到了我们所理解的最小粒子。
网上师兄提问:空等于一真法界,它们是不动的,不动又如何游舞,既然可以游舞,不是如梦幻吗?
答:你把“一真法界”想象成了一个东西,人家本来是“离一多”的,在你那里变成了“一”,是你心面前的一个不动的东西,这是一种常见,常见的东西当然不动。由此看来“空性”不是那么容易就能理解。
816题:在世俗中若没有见与不见名言实相的差别,这会有什么过失,请以比喻来说明。
答:这个是说世俗谛里面很多东西也是有差别、对错的,不能说有统一的名言和实相,没有超胜的和不超胜,高级别跟低级别之分。
世俗谛也有区别,甚至有明显的对和错区分。其实这是一个很容易回答的问题,这个论点一击就破。
有人认为瑜伽士跟普通人看到的都是存在,所以说不存在差别,不是这样。刚才就有一个现成的例子,有人说主持人的声音很大,但我连听都听不到,她变成了瑜伽士,而我不是(开玩笑)。所以不承认世俗的差别很愚痴,甚至连胜义的境界都有差别。胜义的本质,纯真如没有差别,佛陀跟佛陀比较没有差别,但即使同属八地菩萨或者同属九地菩萨,他们之间都有差别。如果他们没有差别的话,所有的九地菩萨就会变成一个——全宇宙只有一个九地菩萨。事实上他们都是九地菩萨,已经没有我执了,但在法执的方向性上不一样,所以会造成这种差别。
而在世俗谛里面,我们的境界差别就太大了,比尔盖茨丢了十个亿,可能根本不在乎,我们不见了十块钱,三晚上睡不着觉。所以就算是庸俗者的之间都有这么大的差别,我们跟瑜伽士、修行者之间的差别就更吓人了。
今天的课后题就回答完了,还剩十分钟,解答一下网上师兄的提问。
问:无明是怎么来的?
答:“无明”不是一个东西,不需要从哪里来。我们的基真如——凡夫的自心本性,本身就含有无明,不会从哪里来。无明不是一个东西,就是不明白一个事物而已。比如说亘古以来黑暗并非是从哪里而来,无明实际上就是因为没有光明。无明并非一个东西,需要依靠另外一个东西产生出来。所以你问无明是怎么样来的,说明你对无明根本就不了解。比如说,你生下来就没见到过我,这个无明从何而来?你可以问光明从哪里来,我会说你证悟的光明从你的修行,戒、定、慧而来,但是光明的本体跟无明一样没有来去,始终当下。为什么叫做“基真如”?因为凡夫的本性也无始无终,虽然里面本来就含有无明。无明不是一个东西,不从哪里来,不要这么去想。
问:瑜伽士跟凡夫的名言和胜义不是一个境界吗?
答:你也可以这么去理解。瑜伽士就是修行好的人,凡夫就是像我们这样的人。我们的胜义就是一些概念,瑜伽士的胜义是现量的境界。瑜伽士的名言跟我们的也不完全相同,比如有些瑜伽士在火里面都不会被烧,身体可以腾在空中飞行,可以在山岩里面穿来穿去不受阻碍,而我们如果在山岩里面穿就会碰出个大青包。
普通人之间也一样,比如我和刘翔就不一样,110米跨栏他十几秒就能搞定,我最快要半个多小时。
问:碰到一个师兄经常讲自己的感受以及验相,怎么样去对待这样的事情?
答:你要去看他的感受和验相对你有没有用。你不要去管他的目的,这个你观察不清楚。他说的感受你也不要当真。
比如他说了一些无常的感受,如果对你有所启发,激发了你的无常观,那是很好的事。他说的那些验相,你不会有,但如果激发了你的信心,让你更加精进地去学佛也是可以的。你不要去判断他是个什么样的人,不要去想他是否在炫耀,是否在冒充圣人,是否想骗你。既然只是一个师兄,就不要随随便便去拜师、依止。这样就可以了。
这个意思是说,你可以利用任何一个外境来让自己的相续得以改变,但是不要轻易地对一个外境去判断、鄙视或者打击。你不了解他,如果你是他的上师,或者是比他修行更好的师兄,你当然可以收拾他、帮助他。但既然你不是,那就不要去管这些,万一是位圣者你怎么办,那不就倒霉了?这种亏本生意不要做。就算不是一位圣者,你去打击他有什么用?说不定教育不了他,把他弄翻了以后,他又出去造你的谣,你又会纠结。所以我们作为凡夫来说,管好自己。像大宝法王说的:“闭住你的嘴,看住你的心,修好你的法”,这是最好。
问:晚上布施饿鬼后,将空杯子杯口向上从佛台拿开,放到佛台旁边的桌子上是否如法?
答:放在佛台上的空杯子最好杯口不要向上,把它扣过来放。有种说法是空杯子放在佛台上会损福报,会因此变成饿鬼。有这种过失,但不是说这么做了就一定会变成饿鬼,大家不要拿根鸡毛就当令箭,好像就算发了十万次菩提心,就搞了一次空杯子就变成饿鬼了,这么说菩提心就不起作用了,不是这样的。尽量不要把空杯子杯口朝上放在佛台上,放在旁边就好。
问:观上师如梦如幻与对上师的信心和恭敬应该如何把握?
这是个好问题。观上师如梦幻是观上师的身体和语言如梦如幻,但是上师的本性就是你心的本性,它不能说如梦如幻。真正的上师就是那个,不能说如梦如幻。现在这个如梦如幻的上师的形象,是那个上师对你的一种示现。所以你尊重这个如梦如幻的形象,就是尊重那个不是如梦如幻的上师,因为这个形象是他的一个直接象征。
如果你认了谁是上师,特别是根本上师,那么戒律就连碰都不能碰,我们密宗的“视师如佛”就是这样,连一个恶念头都不能有,哪怕这个如梦如幻的现象整天干一些坏事——你境界中的坏事。因为这样的念头污染的不是这个如梦如幻的现象,它会一下子覆盖住你的本性 。这个现象代表是你的自心本性,污染了自心本性以后你还怎么去证悟它?破坏三味耶戒的后果非常可怕,所以如果我们灌过顶,要是对上师有乱七八糟的想法,马上要忏悔。好在是可以忏悔,不能忏悔的话,就像佛陀专门制定了一个戒律来害人一样,不是这样,佛陀知道会出现这些乱七八糟的现象,所以三味耶戒虽然严格,但是我们可以忏悔,只要忏悔就可以清净。
我们有了这样的戒律之后,对我们的修行帮助非常大,既然上师是从本性里面直接投射出来的三宝的总集,我们去依止他、恭敬他就等于直接依止你的本性,所以你会得到佛陀的加持,视师如佛的原理就是这样的。
问:怎么样判断是不是根本上师?
答:原则上有两个,一种是让你开悟的那位肯定就是根本上师了,哪怕他是个扁担也是根本上师。另一种就是你一看就是跟他有缘的那种。当然前提是你观察了很长时间,确定他是真的上师,且你跟他很有缘。不要一见面就说“我跟你有缘”,这样的话是个靓女也觉得有缘,那是姻缘。有缘的上师你对他的信心表现在一看到他、一想到他就寒毛直竖,眼泪直流,他说什么都是正确的,哪怕屎也是香的……这种在你还没证悟之前可以认定他是根本上师。
还有一个在我们这里,公认的根本上师就是法王如意宝、慈诚罗珠堪布和索达吉堪布。如果没有把握的话,其他的根本上师就少认一点。乱认的话后果自负,一认了就没得改。如果很轻率地认,认了又轻率地诽谤,后果非常恐怖,很难清净。根本就不能诽谤,就算你完全肯定他就是个王八蛋也不行,甚至连坏念头都不能有,因为他是你自身本性的一个总集。你怎么办?这个时候就悄悄远离。
汉人有这样的毛病,轻而易举地认上师,认了之后又很轻易就诽谤,自己害自己,真不能这样。密宗这个法,快,但同时也危险。一旦认定了根本上师以后就不要轻易去改变。就算他不是一个真的成就者,你错误地视他为根本上师了,但是你也可以在内心里把他观成真正的成就者,再去跟其他圣者学习,这样你不会吃亏,也不会受害。但是你要去鄙薄他就不行。实际上从根本、从法性这个层面上,他就是你的根本上师。为什么不是?连厕所里面的狗屎都是,别说这么一个人。从本质上来说他就是五方佛,他做不起你的根本上师吗?做得起。但这是从很高层面来讲的。
看藏地的大修行人们,看到狗、牛走过来都会对着它行礼,会让开,为什么?五方佛走过来了。密宗的立意点很高,一下子就走到本性那个很高的层面上去了,所以戒律就定得非常高。
问:根本上师可以有多个吗?
答:可以。但是还是要谨慎,别随随便便就认,要观察。
问:十一回来发现家中被盗,接着食物中毒,到现在为止在家还逃不过惧怕的心魔,观空只能够止一会,如何战胜自己?
答:我只能说要继续修行。无常,家里面被盗、食物中毒都是无常。幸好有无常,所以才只是中毒。
问:是不是可以观慈诚罗珠堪布和索达吉堪布与法王如意宝无二无别,而法王如意宝是根本上师,所以慈诚罗珠堪布和索达吉堪布也是根本上师?
答:是,可以这么观,很好。
问:看到法王如意宝那张笑样的真相后,心里印象很深,有一次自然流下了眼泪,请问师兄我是不是与法王如意宝的缘分很深?那天我还是无意中看到的。
答:如果真的是自然流下眼泪,那可能就是有深缘。如果你以前都没有见到过,甚至不是佛教徒,见到他以后就流泪,那就可能是有深缘。
有时候人流泪有是被煽动的,或者是被启发的。比如以前我们一帮师兄们说起见到慈诚罗珠堪布的感觉,有人说“我见到他好亲近,心里有说不出的滋味,就想流泪”,旁边有位外地来的师兄听到我们大家都在这么说,深受启发,等我们放生见到慈诚罗珠堪布的时候,他就走到堪布面前,“啊、啊”地咆哮了两声,想表现自己在哭,但一滴眼泪都挤不出来。这是想达到流眼泪的要求,这个就没必要。这位师兄还属于不容易被启发的类型,有些人很容易被启发,稍稍跟他说了一下就泪水直流,流完三天之后就开始诽谤,也有这样的。
实际的情况要自己去观察。如果跟法王如意宝有深缘也是件非常殊胜的事情,但是不管你有没有这个深缘都还是要修行,不能说我见到法王如意宝的相流泪了,所以就不修行了。地狱那口大锅也是不拒绝这种人的,流泪也照样下——铁锅不相信眼泪。所以说还是要修行才行。
没有问题了,那我们来开始回向。
[1] 先将古人玄言妙语蕴在胸中,当作实法,把作自己知见,殊不知此中一点用不着,此正谓依他作解,塞自悟门。
[2]出自新马师曾的歌曲:《卧薪尝胆》。
[3] 三武灭佛:又称三武之祸,指的是北魏太武帝灭佛、北周武帝灭佛、唐武宗灭佛这三次中国历史上大规模打压佛教事件的合称。这些在位者的庙号或谥号都带有个“武”字,因而得名。佛教界称之为三武法难。
[4] “运动是不可能的。由于运动的物体在到达目的地前必须到达其半路上的点,若假设空间无限可分则有限距离包括无穷多点,于是运动的物体会在有限时间内经过无限多点。”——芝诺
[5] 希格斯玻色子使得其他粒子需要付出一定的能量才能加速,因而造成了其他粒子的质量。
【注:文稿内容未经讲授者本人审核校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