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么闻思过程中间要一步一步地去做,这个过程有四个大的步骤,即中观四步,步步都需要有相应的修行和觉受。
第一步:抉择诸法为空性(色即是空)。
什么叫抉择诸法为空性呢?我们要去思维心前的所有显现全部没有实质。这个时候的修行是以闻思和思维为主的,同时,会产生一些单空的觉受。
什么叫单空的觉受呢?我们的心感受到这些现象是没有实质的,但是我们没有感受到心本身也是没有实质的。我们的心没有感受到心本身没有实质,只感受到心所产生的现象没有实质,这个时候可能还没有证悟,但感受到现象没有实质,这个可以称之为“单空”。
格鲁派里面叫“现象以现象不空(现象可以在),现象上的实有空”,原话为“柱子以柱子不空,柱子上的实有空”。宁玛派则认为这个不究竟,其实就是不太究竟,但修行的第一步就是这样的。我们要去闻思和感受身体以及周围的一切,其实全都没有实质的,这时以闻思和思维为主,闻思到一定的时候要去感受,感受累了就停下来歇一会儿。因为资粮不够,禅定不够的话,思维感受的时候心很快就累了,你熬不住的,两下就垮了。
所以真的修行的方式就是不停地思维和感受,感到不行了就停下来,什么都不想、什么都不做,坐在那里休息,盘腿也行,坐在椅子上也行,甚至躺在床上都可以。当然,最初修行的时候,最好还是盘腿打坐。关于如何打坐和止观的方法,我们以前已经讲多很多内容了,讲得我自己都厌烦了。诶,这个厌烦就是没有菩提心的表现。
这样轮番反复思维、感受,累了就停下来。这就是第一步抉择诸法为空性。记住,这个时候是以闻思中观经典为主,并且座上去思维,思维的时候会产生感受。产生感受以后,要感受一会儿,累了就停下来,然后再思维、再感受。这个是第一步理论和修行的结合。
第二步:抉择空性为缘起(空即是色)。
用《心经》的内容来讲,第一步是“色即是空”,所有的显现是空,诸法抉择为空性。第二步是“空即是色”,翻译一下就是抉择空性为缘起。我们抉择所有现象没有实质的时候,有个空性,好像空性就跟这些现象无关了,这种见解是错的,实际上离开这些现象没办法找到一个单独的空性。
我这样说的时候,对于没有学过中观理论的人可能会一头雾水,我说这个的目的不是让你们马上就懂,而是让你们对这个东西有兴趣,然后去学习。我不相信有这样马上就懂的人,为什么?我本人不是很聪明,但也不是很笨,都搞了好多年才把这些东西弄清楚。我虽然在这里噼里啪啦的,以很快的速度把东西说出来,但其实里面隐含的内容太多了,说的都是些简明扼要的东西。
什么叫空性抉择为缘起?缘起就是现象的意思,而离开这些现象没有一个单独的空性。比如把万法排开以后,还有一个空性,错!特别是在藏传佛教里面,有时候会提到一个词汇叫“法性定”,这个词汇有时候会把人搞懵。我们就认为离开那个万法进入法性定以后,所有的庸俗现象就消失了,然后这个法性定里面我们会证悟一个东西,这个东西跟所有的万法是不一样的。这就是个错误的思维。法性定里面其实什么都没有。
当然我们也不能叫它什么都没有,因为什么都没有其实也是一种有。这个很拗口啊!你想想看,你去找一个东西叫什么都没有的东西给我?其实我们找不到一个东西叫什么都没有的东西,只是我们的一种想象来的。我们看得到、摸得到一个东西叫什么都没有吗?如果你说是虚空,其实虚空也是有的。所以没有一个东西叫做什么都没有,但人们总是要这样去想,把概念当成真实。
所以空性抉择为缘起的意思就是什么呢?空性不是离开现象的一个东西,而就是现象本身,在《心经》里面叫做“空即是色”。那么在这个阶段,就是中观的第二步。
第一步是思维为主,思维到一定的时候,要让那个感受延续下去,其实延续不到一会儿就不行了,然后停下来再思维。
第二步是思维跟觉受要平等的轮换。什么叫思维跟觉受平等轮换呢?我们产生了一些空性的感受以后,会发现空性的觉受并不离开这些现象。然后这些觉受跟这些现象,在自己的修行中间反复地轮换,思维一阵、感受一阵,感受一阵,再思维一阵……在这个过程中,我们一样要去读一些中观的论典。通过这个大量的阅读,以及大德们的开示,来让自己对这个东西的理解越来越深。理解得越深,产生觉受就可能更多,然后一点觉受、两点觉受、三点觉受才会串成片,叫做“功夫成片”。
功夫成片以后我们才能修得下去,否则要么就闻思,要么就打坐。闻思,到一定的时候发现全都是干瘪瘪的一些知识,不起作用,最后搞不下去了。打坐,好像产生了很多觉受,但这些觉受跟空性根本无关。外道也是这么修的,一些练气功的人也是这么搞,产生很多功能出去欺骗别人——哇!身上有黑气,抓出来扔了,病好了,给钱!搞这些乱七八糟的行为,一点空性的感受都不会有。产生了空性感受的人,对世法这些东西是绝对不会贪着的。
这是在说第二步,这个时候也需要闻思很多很多中观的书,再结合自己的修行,那么相互的助益、相互的帮助是非常大的。
第三步:抉择缘起为离戏(色不异空)。
离戏是什么呢?非思维地领受和感受空性,非思维叫做离戏。戏是什么呢?我们老是用思维和感受就叫做戏,其实感受也是一种思维的,也是一种戏论。
离戏是真正的空性的明了,不是思维,也不是感受,是我们经常说的藏传佛教里的一个词汇——觉受。前面我们说,第一步,这些现象是空性的,而空性也不是离开了这些现象的一个东西,其实就是这些现象。那么这些现象的空性怎么在我们认知里得到体现呢?在离戏的方式之下体现的——非思维、非感受的方式之下去体现的。
这一步在心经里面叫什么呢?色不异空,就是现象和空性是一样的。表现的方式是什么呢?不用思维、不用觉受来体现现象的空性,而是一种直接的明了,很难用语言描述,其实这时候已经初步的开悟了。因为离戏的时候已经是直接认知了,戏就证明还在思维和感受,而思维和感受是会消失的,而真的开悟的时候,这些东西不会消失。
从前有一位永明延寿大师,他既是净土宗的祖师也是禅宗的祖师,他为开悟设立了条件。第一个条件是开悟的人开眼闭眼都能够见到本性,像文殊菩萨一样。明白本性不是在打坐在状态里就明白了,不打坐的时候本性就消失了。不是这样的,真的明白了本性,只要一凝神就回去了。甚至后来,达到不用凝神,随时随地都可以安住那个状态里,绝对不会丢失。这种透脱的明了一定是离戏的,不是一种思维,也不是一种感受。因为没有办法一直思维,感受也会随时变化。
所以说,到了第三步“色不异空”的时候,把这些现象的空性用离戏的方式去感受,叫做“抉择缘起为离戏”。这个时候其实也是有思维的,不是说离戏就没思维了,恰好安住在空性这种状态的时候,一会儿感觉不行了,就会有思维,思维一段时间之后又安住,是思维和安住反反复复地轮换。
藏传佛教里面有部很著名的论典叫《定解宝灯论》,是一个伟大的成就者麦彭仁波切七岁的时候写的。《定解宝灯论》里面有七个问题,其中专门讲了一个问题是“我们在修行的时候是不是思维和安住要轮换?”是的,当我们达到第三步的时候,就是要思维和安住轮换。
这个时候我们要阅读一些什么书呢?我们不但要阅读中观的书,有时候还可以去读一些大手印、大圆满的书。其实中观跟大圆满的差别是什么呢?中观主要是用思维推理的方法去抉择万法为空性,而大圆满和大手印,特别是大圆满,它是以直接领受、用离戏的方式去感受空性。
那么第三步的时候已经开始有离戏了——抉择缘起为离戏,就是抉择现象为空性,这个空性是离戏的。那么已经到了离戏的程度,就有点近似于大圆满和大手印,这时候就要读这方面的书,会对我们这一步的修行起到极大的作用。
第四步:离戏抉择为等性(空不异色)。
可能很多人不理解,什么叫等性?等性就是指心的本质和心的现象是一个性质——空性和光明。心的本质是空性和光明,心的现象,就是我们眼睛看到的、耳朵、听到的、感受到的这些东西,也是空性跟光明。这个就是“等性”,就是真正的大圆满了。这个时候也不怕念头,也不怕现象了,就像密勒日巴说的“念头越多越快乐”,念头也是空性的,随便什么现象出来,现象的隐没,现象的现起,全皆空性的游舞,那个时候现象就称为空性的庄严。
我们现在是害怕现象的,我们普通人,特别是小乘的修行人,认为现象都是苦,那怎么办呢?他们要进入涅槃去躲避现象。大乘就不是这样,叫做“悲不入涅槃,智不住三有。”什么意思呢?就是不用怕这些现象,现象出来全都是空性的,它跟心的本质是一样的,同一个性质——等性。这是最后的一步,叫做“抉择离戏为等性”。
这个时候以大量的安住为主,偶尔会有些思维。安住的时候也会有思维的,而且思维跟安住也是等性的,所以不怕有思维。但这不是一种故意的思维,思维的力量也不会大到把证悟破坏了,在证悟的同时还可以有思维。这个时候在大圆满里面有个词汇叫做“流水心瑜伽”,意思是所有的现象好像流水流过去,但是它跟我们的本性是合为一体的。“瑜伽”就是两个东西合在一起,这里指心跟心的现象合为一体,同为光明和空性。这个就是大圆满的状态。
在这个状态里面我们还是需要闻思的,闻思一些祖师和成就者修行的心得、开示,然后去检阅自己修行的状态。最后再去领会心各种各样的细微差别,比如分别、离戏、光明、空性……这种状态在大圆满里面称为“区分有寂”,禅宗叫做“层层剥啄”。什么叫做“层层剥啄”呢?我们的本性就像蛋壳里的小鸡,为了突破无明的蛋壳,祖师大德们就在蛋壳外面敲,修行人就像小鸡在里啄,蛋壳很厚,要一层层地把壳啄掉,就好比不停地领会本性、消融执著的过程,最后把蛋壳啄烂就开悟了。
我们安住本性不是坐在那里享受什么,当然它是一种享受,但在享受的同时不费力;不费力的同时,它会消融我们所遇到的所有现起的现象,也会让所有现象跟本性一致,所以也叫做“离戏抉择为等性”。
这一步是真正的大圆满的修行,也是禅宗的修行。大圆满称这为“区分有寂”,或者叫“六根自解脱”。对内观察体会的时候叫“区分有寂”;对外完全没有执著,任六根自然解脱。
什么叫做六根自解脱呢?我们初步修的时候一定要抉择它嘛,比如一个东西放在那里,我们要去观察它,思维它是空性的。我们以前教过中观四夺的修行方法,比如用光去射啊,然后产生单空的觉受。今天没有详细讲中观四夺的修行,因为内容太庞大了,但网上的好多师兄应该是听过的,有兴趣的可以去找相关的负责人。其实,这些都是戏论,是破坏五蕴、外境的方式。
但是达到最后一步的时候就不是这样的,它本身就是解脱的,自己解脱,本来就是解脱的。处在这种“悟”里面的时候,当我们明白区分有寂,明白了心的本性,安住在心的本性的时候,外境也是自然解脱的,这两个事情其实都是一个事情,是同时发生的。大圆满称之为“六根自解脱”,禅宗里面称为“保任”:“保”是留住内在的证悟,这也不是故意去留住的,自然地明了“就是这个样子了”;“任”是任这些现象和念头生起、落下。这是中观的第四步。
我这么去交流好像就把中观跟大圆满、大手印扯到一起了,这是一种既去修显宗的中观,同时又结合了大手印、大圆满的修行方式。当然如果想真的明白就要去找一个真的过来人,找一些上师,仔细跟你分析,伴着你修行,跟你解释很多的现象,最后给你指示本性。这一步是做得到的,这是我们生命最终、最根本的目标,是人生最有意义的事情。
我们每个人都要去争取幸福,争取各种各样的快乐,但实际上,如果通过世俗的方式是得不到快乐的,一定是苦,苦才是真理。
当我们真的去获取开悟,那是一件非常值得赞叹随喜、了不起的事。如果我们是真正的佛教徒,应该明白这些。
视师如佛
当然密宗弟子的话,还要去修一个非常殊胜的法,叫做“视师如佛”。
这个法我们就不做详细介绍了,但我要强调一点:“视师如佛”并不是不加分别就盲目崇拜。这涉及到两个误区:第一个是不观察上师,随便逮个上师就崇拜;第二个,虽然是好上师,但除了崇拜以后,自己也不修行,这样也是不行的。
因为不经观察就择师会很容易出问题的,不是每个上师都是帝诺巴或玛尔巴,我们自己也不是那诺巴或密勒日巴。我们听那些故事听多了,见到一个上师就认为他怎么样,这样是不行的,我们得先通过观察。在藏地观察上师都要花十几年,但是我们汉人十二秒都不需要,只要听说是一个伟大上师就马上屁颠屁颠地去了,结果上当的成群结队,这真是非常可悲啊!
拜师以后也不是盲目崇拜就算了,一定要去闻思。说老实话,为什么要“视师如佛”呢?这其实有非常深邃的道理,不是盲目捏造一个偶像来崇拜。为什么要这样做呢?其实这合乎佛教的很深道理的,禅宗里面说“郁郁黄花皆是般若,青青翠竹皆是菩提”,指所有现象全都是法性,也就是刚才的中观第四步:所有现象全部抉择为与心同一个性质——等性。那么要达到这个状态是很不容易的,但是密宗用视师如佛的方法来帮你完成。既然郁郁黄花都是本性,你的上师当然也是本性,当然也是佛!所以“视师如佛”是一个很深刻的道理,但很多人不去学习,就盲目地这么崇拜。那样有没有作用呢?有作用,但我们想要依据这种盲目的崇拜而成佛或开悟解脱,恐怕还是有点困难。
我们大部分在家居士,真的需要把理论和修行相互结合,这样才是两条腿走路,是真正的修行之路。不能偏堕一方,只是读书,或者只是修行,或者修行跟闻思不结合,这些都不对。
当然,有些靠近上师的人会有些优势,他可能没有读多少书,直接从上师那里接受窍诀。但不是说听到窍诀就搞定了,也需要他细细地去分析和体会才行,而且要经常跟上师沟通。为什么呢?因为窍诀就几句话、一段话或一大通话,而一句话在每个人头脑里激起的反应都是不同的。
比如我说了一个“树”字,下面有些人想到松树,有些人想到苹果树,甚至有些人想到圣诞树,就对一个“树”字,每个人的反应都不一样。那么,窍诀也是一样的原理,比如“应无所住而生其心”,每个人听到这句话产生的想法和感受都是不一样。
并不是说上师拿个喇叭把窍诀说出来,每个人听到就开悟了。窍诀实际上是上师和我们单独的一种沟通,而沟通就是为了让我们明白心的本质是什么。那么,我们去分析、领受,和上师讨论的窍诀,其实就相当于在闻思理论的一些精华。
所以,必须要教法和证法齐全、理论和实践结合,我们才有可能在今生获取开悟。至于理论有哪些,我刚才已经讲过很多了,像麦彭仁波切的《定解宝灯论》,大圆满龙钦巴尊者的《三大休息》、《三自解脱》,以及《文殊静修大圆满》、《椎击三要诀》等,这些都是非常了不起的一些大圆满的经典和论典。
禅宗里面也有很多,它是我们汉族最牛的一个文化,现在被大家搞成了艺术和传说故事。禅宗里面参公案的法语,以及五宗七派留下的那些宝贝,真的是太珍贵太宝贝了,但缺少人去挖掘和普及。但是我们可以去闻思,从中找到很多修行的精神资粮。
这是“教”的方面,然后我们去实践它就叫做“证”。二者互相帮助,只要我们当真去做,这一生完全可能达到解脱。一个有正常智慧的人,如果全情投入,教证齐全,那他一定会走到解脱。就像能海上师,他是一个汉人,去藏地学了格鲁巴的法门回来以后,他说开悟就像一个锅里装满了水和米,下面架好了柴、点好了火,煮到一定的时候饭一定会熟。
我们也是一样,如果学到比较系统圆满的理论,同时认真地去实践它,饭一定会熟。反过来,如果我们既不闻思,又不修行,那就等于零。
好了,今天我们就简单地说到这里,以后有机会再来进行进一步的沟通和交流,谢谢大家!
【注:文稿内容未经讲授者本人审核校对,建议结合录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