净土往生的因行,各祖师所强调者虽有不同,但多以“信愿念佛”为必要的正行,其余“万善福业”皆属助行。所以,“念佛法门”是净土宗行持方面最为重要的实践方法。
由净土祖师的念佛主张及三经一论的介绍,可知念佛不仅仅是口头称念而已。举凡心念、忆念、观想念……,均属之。在《华严经·入法界品》里,德云比丘为善财童子介绍有二十一种念佛三昧,可知念佛法门的深广。至于历代祖师也多有提倡,如华严宗澄观大师的“五门念佛”、天台宗智者大师的“五方便念佛”。其后有华严宗五祖宗密大师,根据二师之说,在其撰著《普贤行愿品疏钞》中,将念佛方法分为持名、观像、观想、实相四种念佛,莲池大师在其所著《阿弥陀经疏钞》中介绍的念佛法门即采此说。此四法中,以“称名念佛”一法最受推崇,今详细介绍如下:
1.称名念佛:
即《阿弥陀经》所说的持名念佛。唯系心一佛,专心称念名号,念念相续之法。
2.观像念佛:
于佛的塑画等像,谛观分明,如《思惟要略法》云:“人之自信,无过于眼,当观好像,便如真佛无异。先从肉髻、眉间白毫,下至于足,从足复至肉髻。如是相相谛取。”《坐禅三昧经》也作如是说。
3.观想念佛:
是以心观佛相好的一种念佛方法。这是以前者“观像念佛”为基础。也就是先以双眼谛观佛像的一相至多相,留下深刻印象后,再到静处闭目忆念观想,如《坐禅三昧经》说:“还至静处,心眼观佛,令意不转,系念在像,不令他念。若心中观想佛像不明,则须再以眼取佛相好。”《观佛三昧海经》也有详细说明。如是心住、出定、入定,恒见诸佛悉在目前;开目、闭目,处处无非极乐。《观无量寿经》第十六观即是此观。慧远大师当时以佛影图为观像,再修般舟三昧者,亦属于此观。
4.实相念佛:
又名法身观佛,乃观自身及一切万法的真实自性的念佛观。一切法本无自性,故此观超越生、灭、空、有、能、所等观念,并离言说相,离名字相,离心缘等相,而专念真实自性本净的真佛。如《文殊般若经》所说:“不生、不灭,不来、不去,非名、非相,是名为佛。如自观身实相,观佛亦然。”又“系缘法界一相,是名一行三昧。”《华严经》也说:“一切诸佛,唯是一法身。念一佛时,即一切佛。”“若我欲见极乐世界阿弥陀佛,随意即见。”此不以眼见色身,也不以心观相好,而是观佛身自无所有故,心、佛、众生三无差别的念佛法,即为实相念佛。
以上四种念佛,从浅至深,次第了然。持名最浅易,实相念佛则是深法。但虽“后后深于前前”,然实际上是“前前彻于后后”。持名虽在初门,然意念无尽,若能持名至“能”、“所”情消,“有”、“无”见尽,契合清净本然之体,持名即是实相。故仅持名,亦“即浅即深”的前后相彻了。所以历代祖师均以持名一行具足百行,涵盖四谛六度,乃至八万四千恒河微尘一切行门,摄无不尽,万行兼收。一句弥陀,该罗八教,圆摄五宗。唯持名一法,收机最广,入门最易,是径路之中,径而又径。不论上中下根,但是能念,无不成功。二千年来,净土宗的持名念佛,在祖师大德们积极的提倡下,已成为最普遍而深入民间的修行方法。其三根普被,利顿全收的含容,为民间信仰最深远的宗门,非其他各宗所能望其项背。
【此文稿为初打内容,未经仔细校对,强烈建议结合音频阅读。】
今天要进行禅七净土交流的第三课。前面那一课说得叽里呱啦,完全没有停顿,给大家交流了两个祖师关于念佛的一些开示,主要是为了说明念佛法门的殊胜性。
我们学了好多关于念佛法门有多殊胜、多奇特、普被三根,从因上体现了果海,从果上贯彻了因缘,说法很多。念佛具体应该怎么去修、怎么去念呢?也有很多的方法。
上堂课我们交流了印光大师关于念佛的十念记数法,今天我们要对具体的念佛方法进行分类,以及怎样结合起来修做一些介绍。我介绍的东西并不是我自己编的,我编不了,那都是一些大德们的开示,也是净土宗里面公认的分类方法。
我这里讲的内容,很多学习净土的师兄们可能早就知道了,马上要讲的四大类念佛的方法以及几种比较普遍的念佛方法,都是公开的。在净土宗里面没有什么秘密法门,它不讲究这些。不像密宗,密宗里面有些修法一定要先灌顶,灌了顶以后要上师来给你具体的讲解。讲解有公开的讲解,还有私下的讲解,中间还要做很多细致的交流,才有可能掌握这种修行的方法。修行过程中间出现一些觉受、境界要怎么区分,走向如何,你还要去跟上师交流。
净土宗要普被三根,如果像密宗搞得那么仔细,一定要对着一位具体的上师,密切的、近距离的交流是很困难的,那就没办法普被三根了。如果上师一个人对着那么多的弟子天天交流,会弄死个人的,这不现实。所以,净土宗的方法不要求像密宗那样,很多方法都是公开的,一个方法讲出来大家就照着去做。
修净土的麻烦在哪里?你得坚持下去,不要认为简单就觉得自己做得下来。时间会做不长的,大部分人开始可能会有点感受,接下来慢慢就不行了。
其实跟修单空是一样的,刚刚开始去修单空,大家会有一点体会,意识引发了一些觉受,就觉得自己好像掌握了什么,但时间一长会发现根本不管用。那样是不行的,第一个不管用,第二个进行不下去。单空修行以后,通过意识获得的那些快感会慢慢削弱,会慢慢不起作用,你很在乎的这些快感、愉悦、松脱会慢慢没有了,你甚至会想“这样行不行哦?”或者转过头来说“我根器不行哦!”
其实很简单,原因是里面固着的东西(执著叫固着)夯死了。这个力量太大了,你不去松动它,导致意识引发的一些单空觉受,没办法一步步的沉淀下去,不会变成非意识性的、直接的如幻如梦的感受。
难道意识的感受跟直接的感受有差别?当然有差别,而且差别太大了。想象能够穿过墙壁和直接穿过墙壁,这个差别大不大嘛?差别大得很!中间还有好多重不同的感受,你根本用不着直接走过墙壁那么厉害,如果没有菩提心、没有真正的空性见,那就是魔。即使你在走向魔鬼的过程中间,都会有好多不同的境界。
而且,真正开悟也不用走到那么深。开悟的原因,并不是说一定要单空修到那么高的程度,或者定(穿越墙壁一定要有定)要达到那么深的程度。要的是什么?是你认识本性的那些最重要的障碍要松动,或者要减轻。有哪些障碍?人我执和法我执。
简单得很,教理天天在讲。人我执要怎么去松动?菩提心。法我执要怎么去松动?单空的修行。你说自己修单空已经差不多了,已经有了周围都是虚幻的感受——从法执的角度来说,那不是感受,而是意识引发的一些觉受,这个很弱,要带着很深的定才行。这是第一个。
还有一个,我们经常都在讲的单空觉受,大部分是色法的,后面的受想行识弱到不得了。你没有修过这些东西,没有把各种各样的感受夺空,就算是单空引发的愉悦觉受你都要夺空,不然的话,你会不知不觉地堕在轻微的乐受里面,而且很快就消失,然后对自己失望。
修单空的师兄一定会经历这些,经历这些是非常好的,不多碰几次墙,真的不知道墙壁是有触受的。那是成功路上一定要吃的“鳖”,为什么会吃“鳖”呢?因为你本来就是只“鳖”,不吃“鳖”怎么行呢?鳖吃鳖,哈哈!
要让这些感受的空性(单空)能够有效果一点,还有一个最重要的因素,就是不能有我执,或者我执不能太重。我执对自己的要求是很高的:“我要这样的好感受,我要自己很慈悲,我要自己见地很深……”——那个“我”在里面起很大的作用,会妨碍你真的明悟那种觉受。
那种明悟里面恰好是没“我”的,你问什么叫做没我的?这个东西语言说不出来,我们可以用一些术语来说:没有出发点,没有中心点,没有刹那、方分的执著……,但都是些话来的。
你要具体去做,真的去发菩提心,让自己很不爽。不爽就说明有我,特别是在利他的过程中不停地不爽,那个就是修行。慢慢地,你会发现这些不爽的东西越来越轻,好了,你体会到无我的感受就会越来越深,这跟嘴上说的叽哩呱啦的理论无关。因为你可以一边极端的自私,一边说那些无私的理论,人可以这样子。
但是,如果真的体会到理论说的那些内容,那是不同的,人会变的,慢慢可以感受到佛法的美妙以及空性的体会。“佛法如蜜,中边皆甜”,是从这里开始体会的,而不是磕头磕到身体很爽,或者有时候单空修得很爽。那个“爽”里面是夹杂着“我”得到满足的某种成分在里面,当受到冲击的时候会沮丧的,是什么东西在沮丧呢?没有“我”,连沮丧这种感受都不会有的。
我们先不说单空了,我说的那些单空的感受,师兄们可以好好听一下。这些东西要慢慢去经历,大家不要轻松地认为在网上、视频上哔哩巴啦地说一下,什么虚幻、安住,别听这些!这些话谁不会说啊?要踏踏实实去经历,心去修行就是经历,要串习很多次。大部分都不是那种一听就真的明了的人,我们是普通人,而且一定要坚定地认为自己是普通人。
我在说“我”的时候,其实就有一种觉得自己很牛的成分在里面——“我都这个样子,我都怎么样……”,意思是我比很多人强。我这么牛的人都认为自己是下中根,那你是什么呢?所以不要一上去就觉得自己怎么样,但也不要自卑,这些都是我执在起作用。
不要把自己定得很高,或者一下就把自己贬得很差,虽然我们是普通人,但我们确实可以证悟的。但是不要期望自已一个二百五搞两下就开悟了,那怎么可能啊?从古到今哪个大德修行,不经历那么多的风霜雪雨?
为什么会说这些呢?因为前两天讲了净土以后,中间有个很出名的师兄说他不修单空要修净土,我总共收到七、八条意思差不多的信息,他们都说要修净土。师兄们,现在要拉回来修净土,也没那么简单的!
你们这些人怎么是这个样子的呢?到全世界任何一个团体里面,不管什么净土团体,有几个人真正是一句佛号念到底的?或者是真的一修六个月就成就了?即使是修净土,一句佛号念到底,你也念不下去的。刚刚开始念可能有点喜悦、有点境界、有点感受,但很快就没有了。
不折腾是不可能的,修净土也好,修单空也好,我执同样固着的在那里。很多时候觉得修净土简单,第一方法简单,第二容易产生觉受,但在抵抗我执这个层面上,跟单空是一样的,有时候还不如单空,念念念就念不下去了。
我执这种东西,意味着相续里面有很多的喜好,有暗藏的快乐模式,有恐惧,有对未来的需求。甚至细微到你进电梯里面,喜欢用左手或者右手按哪个钮,好细节的。有些人上厕所要蹲在马桶上,不坐在马桶上,这些都是我执带来的各种各样的东西。带个眼镜要带方框不带圆框,等等的细节还有很多。
比如我喜欢说“去你的”,那都是我执。这些东西会引发痛苦,引发异样感觉,不管是念佛或者修单空,这些东西不见得你对付得了。还是要长期修行,慢慢地磨,磨到心如虚空、心如大海,没那么简单的。
师兄们一定要坚持,要经历熬炼。净土可以去修,当然很好,我就在讲净土的内容。但是,不要认为那些东西很简单,或者念两下就可以了。很多人到后来念不下去,根本就不想再念了。如果开始过分疯狂的投入,带着强烈的期待,觉得自己是什么样的人,“哗”就去了,很多时候你会失望的,甚至到后来都不想念了,可能会变成这样子。
如果真的那么简单,大家一念就进去了,没人会来修单空的。这样的话,八个宗派都会完蛋,所有人都会去念佛,马上就有舒服的感受,有香光庄严了、烦恼减轻了、预知时至了、一心不乱了……如果只要一种法就可以的话,其他宗派早就灭了,那是不可能的。师兄们,用人的脑袋一样思索一下!佛教不是宗教信仰,佛教是个绝对理性的东西,它是需要信仰,但也需要理性。
很多时候我们修不下去,还有一个最基础的心理——想得太简单了,觉得自己一搞就会有成就!一个人的自卑跟傲慢一定是并存的,觉得自己行的那种人一定很容易自卑,会很快觉得自己不行了。而学佛不管是哪个宗派,修净土也好,修大圆满也好,修禅宗也好,绝大部分人都是要长期熬练的。
我们经常要求学佛人舍弃今生,这里面有个暗藏的含义是什么?“这一辈子你就这样了!”——有这样的意思,懂吗?很多时候我们在说舍弃今生,就是不要不好的东西,好的东西全部给我。这不叫舍弃今生,叫把灵魂出卖给魔鬼。
我刚刚看了美国的电视剧《路西法》,讲他在人间的善恶行为记录。路西法本是魔鬼撒旦,结果在这部电视剧里面路西法变成了好人,天使(Angel)变成了坏蛋,人的心真的好玩!所以别那么轻率地认为自己行,或者又轻率地下一个结论说自己不行。有些人确实是福报大、聪明、有灵性,他真的有可能行,但是要坚持、再坚持!
“坚持”这个词用英语怎么说?Keep on do it!坚持才是真正的修行,大家要坚持!一个人长期堆积到一定的时候,真的会“念念不忘,必有回响”,有时候会发现自己开始在变,会真的尝到法喜。学佛的法喜来了以后,会发现可以对付很多东西,很多烦恼会被法喜消融得了无痕迹。那时候你再也不会怀疑佛法,而且修起来也得劲儿。但是这个需要很长时间,中间会不停地反复。
念佛有具体的方法,这两天我们会讲这些念佛的方法。今天主要跟大家概念性地交流一下四种念佛的分类——持名念佛、观像念佛、观想念佛、实相念佛,然后再介绍一下汉传的净土宗。
汉传净土宗是一个很大的宗派,不像在西藏,西藏的净土是一个法门,每一个宗派里面都有净土的修法,但没有单独修净土的宗派。汉传有净土真正的宗派,目前汉传有位很著名的大安法师,是现在净土祖庭东林寺的主持。大安法师出家之前的俗名叫魏磊,他写过一本书叫《净土宗教程》。这个人很有文化,得到汉传净土教派里面的高度认同。他归纳出来的一些念佛方法,有些方法在上堂课已经讲过了,在此跟大家再分享一下。
净土的方法有很多种,有些人都有自己念佛的一套方法。念佛的宗旨是不会变的——信愿行。念佛的目的是为了增强信愿,这就是宗旨。不管什么念法都是为了增强信愿,但是念佛的方法有很多种,这里跟大家分析一些修行的方法。有了具体的方法,才知道该怎么去做、怎么去实现。我们说了那么多天花乱坠的理论,庞大的、庞杂的、重重叠叠的各种逻辑分析,各种排比句等等之类的,但要落实到具体怎么去做。
今天主要是讲汉传的修法,下堂课讲藏传的一个修法,那个修法结合了藏传的往生四因,甚至还结合了单空的一些修法。这不是密宗的,藏传大部分也是显教的。也就是说,这一堂课和下一堂课主要讲修法。这些修法不是密宗的,在网上都是公开的。反而密宗需要灌顶的修法,网上是不能够讲得太详细的,只能讲理论,因为牵涉到戒律。
我们现在来开始讲一下净土宗的修法,首先讲《四种念佛》(其实应该叫四大类念佛),即经常跟大家说的持名念佛、观像念佛、观想念佛、实相念佛。
这四大类修法是根据人类的特征来分的,人类有哪些特征呢?六根。怎么把六根摄住,很专注地来念佛,就用了这四类修法。持名——把眼耳鼻舌身意摄住。观想。观像——把眼识全部集中在一个事情上,集中在哪个事情上?想佛、念佛、忆佛,心力就往那里集中。
人就是这样子,经常说的念念不忘必有回响,实际就是事情集中在一个东西上,你对这个东西就越来越熟,力量就越来越大。有些人受了伤,你可能漠不关心,但你最亲的人、天天关心的人,突然哪天鼻毛掉了,你的心里会马上感到很震撼。
鼻毛掉了,有什么了不起?为什么你会震撼?因为你非常的关心他。我们去念佛也是一样,把所有的力量(心力)集中在修行上,甚至让它形成定。定是什么?心的力量全部集中在一个状态上,叫做定,在术语里面叫做心一境性(心以一个状态)。怎么样才能让心一境呢?当然要都摄六根。
都摄六根摄在哪里呢?如果看三级片,那还摄什么啊?我们赌博以及看三级片,即钱和色,还有打架(暴力)的时候,都是都摄六根的。有没有一边打架一边作诗的?那是打得很好的人才会这样子。我以前打架的时候之多集中啊,别人打我的时候根本不知道痛,那时候哪有心力去感觉痛,先把他捍翻再说。打完了以后回来才痛,回来才会想到怕,因为那时候没有精力去怕。看三级片也是很集中的,师兄们自己回顾一下!
网上的师兄说没看过,那你是好人,我建议你不要去看了。还有赌博也是很集中的,赌博的人拿着牌,角一点点露出来,他享受那个专注的过程——“四边,四边,四边,开,开,开,哇……”,是不是这样的?赌博是很刺激的,赢了以后心花怒放,输了以后就崩溃。
人在集中的时候是很厉害的,但这只是普通的专注。真正的专注(禅定的专注)是放松的,打架或者赌博这种专注会造成过患的,那是一种破坏性的专注。但打坐就不是的,禅定的专注是放松的,心又集中在一个境上,达到很深的状况时就会造成初禅里面说的心一境性、喜、乐、寻、伺。你能体会到身体的舒松、愉悦,心情的安宁、平静、喜悦,你就真的能够体会到这些东西。这跟非常集中去赌博,然后一下涣散的那种是不一样的。
还有更厉害的定,单空的或者空性的,那就厉害了。单空的也是心一境性,那种心一境性其实是一种见地,是心对事物的一种不用逻辑的直接性的看法。任何东西在这种见地里面都是无实的,没有影响的。无实会带来没有影响,无体就无用。
比如看到美女,对你的影响是什么?沟了她(追求她的意思)——求不得苦就来了。如果用单空,她是无实的,那她就是一个虚幻的幻影,甚至是不存在的,那么,她对你的作用或者去沟了她的这种想法就没有了,所以单空是压制性的。空性就吓人了,美女以及她带来的各种各样的感受全部是无实的。不但是无实的,且是法性游舞,根本就不会去压制它,这就很难说是怎么回事了。这两种定都定在一个见地上,后面那种更厉害,前面那种还可以勉强说出一种空,后面那种只能叫言语道断、心行处灭、法性游舞。
不管怎么样,都是为了达到心一境性。念佛也是一样的,念佛要达成信愿的心一境性,要把往生这种想法、见地形成一股力量、形成一境,在临终或者中阴的时候,就会变成引业。
我们死亡之后去下一道,会有引业和满业之分。让我们去到那一道的主要力量叫引业;去了六道里面的那一道会产生各种不同的待遇、不同的身体、不同的外境,这叫满业。还有一个最殊胜的引业就是去解脱道——净土,这也可以靠我们去串习、去堆积的。要把这个引业形成最大的力量,压制其他不往生的业力,能够去到净土,就叫带业往生。
我们有这个世间贪嗔痴慢疑建立的业,但我们还有更大的业——信愿往生,然后就去了。虽然世间的贪嗔痴慢疑还没消尽,但那个业更大,所以引业会变成去净土的净业。虽然去了净土,但旧业还没有消尽,不是像初地菩萨的遍计我执跟法执都已经消尽了,我们却还是去了净土,去了以后,那些贪嗔痴慢疑的业根本发挥不出来,在相续中被耗尽了,在阿赖耶识里面就被搞定了。这就是带业往生在唯识里面的理,或者在我们修行时的理,大家能听懂吗?能够听懂这个理就可以了。
这四种念佛,实际是利用我们人类的认知能力——嘴巴念、心里想、眼睛看、耳朵听、身体的触碰,把眼耳鼻舌身意六根分成了四大类。当然,最后一类是把这六根弄来消灭了,称为实相念佛。既然可以消灭它,也可以利用它,就有了这四大类的念佛方式。
我们来看这四种方式的分类,分完了以后,我们再来具体讲各种不同的修法。
净土往生的因行,各祖师所强调者虽有不同,但多以“信愿念佛”为必要的正行,其余“万善福业”皆属助行。所以,“念佛法门”是净土宗行持方面最为重要的实践方法。
这个不用解释了,但是大家要注意,要重视其他的“万善福业”皆属助行。往往我们念不下去的原因是什么?很多人念不下去,就是万善福业的助行不够——每天去放生,思维净土,善良的一些因行不够。
不够意味着什么?相反的东西就很够,不可能说除了睡觉的十六个小时啥都没想,不进也不出。不是的,一定要进东西,一定要出东西。人的心一定要进行心灵交换,如果没有这些善业来占领你的心灵,你就会被其他东西占领,而且会被很恶劣的东西占领,这些东西会让你念不下去的。比如哪天突然有个美女进入了你的心灵,朝思暮想,你念的就不是佛了,念的是美女;想钱想疯了,天天在想怎么搞钱;恨一个人、讨厌一个人,天天去搞讨厌一个人了,你就不会念佛。
这些力量会占领你的心灵,时间长了你也没办法念下去,所以不要轻视万善福业这种助行。不管怎么样,这还是属于助行,做了助行以后,去修主行的时候,实现方法就是把信愿直接的加强,那就要念佛。
一想到“念”,我们就认为是口念,其实还代表心念,头脑在想、眼睛在观,这些都属于念。心里面去想、思考、观想或者观像,这些都属于念。念不仅仅是口念南无阿弥陀佛,这种口念叫做持名。虽说念佛,但对“念”字的含义要想得丰富一点。当然,大部分说到念佛的时候,指的还是持名念佛,特别是汉传。我们再看下面的内容:
由净土祖师的念佛主张及三经一论的介绍,可知念佛不仅仅是口头称念而已。
三经一论大家都知道:《阿弥陀经》、《无量寿经》、《观无量寿经》、《往生论》。念佛不仅仅是口头称念。
举凡心念、忆念、观想念……,均属之。
你的所有心思,以及与外界进行交换或接触的根——前五根,如眼睛看,吸引外面的样子。有人说不是外面的样子,唯识说是眼识的相分,不管怎么说,反正就是这个意思。耳朵听、手触碰、鼻闻香、舌尝味、身体的触受以及头脑的思想,六个感官的作用。
如果往佛的功德,佛的身相,净土的功德,净土的样子上去靠,那都叫做念佛或者念净土。你会问:“身体怎么往净土靠呢?”你拿着念珠在拔,盘腿打坐,坐在垫子上约束自己的身体,那时候就属于往净土、念佛方向上靠。
在《华严经·入法界品》里,德云比丘为善财童子介绍有二十一种念佛三昧,可知念佛法门的深广。
念佛三昧就是念佛的方法,或者念佛的定。三昧有定,是三摩地的意思,也有精髓的意思。念佛三昧就是念佛的方法,以及念成了定,还有念佛念到很厉害的时候那些精彩的反应,都可以统称为念佛三昧。
德云比丘是一个大菩萨,善财童子五十三参的时候,其中一个就是遇到了德云比丘为他介绍了二十一种念佛三昧。以后如果有时间,我们可以把这二十一种都拿出来跟大家介绍一下。有很多种念佛的方法,以及念成了定,然后在定中有不同的精彩表现,那里就介绍了二十一种,由此“可知念佛法门的深广”。
至于历代祖师也多有提倡,如华严宗澄观大师的“五门念佛”、天台宗智者大师的“五方便念佛”。其后有华严宗五祖宗密大师,根据二师之说,在其撰著《普贤行愿品疏钞》中,将念佛方法分为持名、观像、观想、实相四种念佛,
我们回过头去看二十一种念佛三昧、五门念佛、五方便念佛,归纳起来会发现逃不出去这四大类。不管什么念佛方法,都被这四大类全部概括——持名、观像、观想、实相。有时候这四种方法会单独的去念,比如只持名。还有些是结合起来念,持名跟观像结合,或者是四个、三个一起结合的都有,四种合起来或者单独的念,都属于这四种念佛方法。
持名跟观像怎么念佛?一边看着佛像一边念佛就是合起来了。最关键是实相跟持名、观像怎么念呢?一边坐在佛像前,安住在大圆满的状态里面,一边感受净土。比如在脱噶的境界里面感受净土,那时候就是净土。或者没到脱噶的境界,在彻却里面的境界都可以,所有的都是法性,同时嘴上还在念阿弥陀佛。
所以四种方法结合在一起都可以的,当然也可以只持名念。所有的眼耳鼻舌身意,都摄六根,净念相继。纯粹的观像也有的,生起次第就是这样干的,看着一个佛像,这个也叫念佛。
观想有两种,这里只介绍了一种,是什么呢?去想净土的八功德水、净土的功德,比如把阿弥陀佛的四十八大愿在头脑里面过一遍,或者去思维净土的理,这些都属于观想的“想”。但是“想”前面加了个“观”,很多时候主要是指什么呢?看到佛的身相或者净土的唐卡以后,眼睛马上闭了不看,在头脑里面重新浮现出来刚才眼睛看的唐卡和佛像,不停地越来越深、越来越深,到后来随时随地都能想得起来。
人的观想能力其实是很差的,有时候连自己最亲爱的人的样子都想不起来。你可以试一下,比如想一想你妈的样子,想得起来吗?模模糊糊的,但你看到一定知道她是你妈。没看到她,头脑里面是想不清楚的,这就属于观想能力比较差。如果经过长期的训练,观想起来真的是栩栩如生,观想能力会变得很强,这个人会变得很聪明,记忆力非常之好(当然老了也不行的)。
还有实相念佛,其实就是空性。下面就把这四种念佛跟大家逐一介绍。
莲池大师在其所著《阿弥陀经疏钞》中介绍的念佛法门即采此说。
莲池大师是净土著名的祖师,他也采取这样的说法,说明净土宗不管念佛三昧那么多的方法,归纳起来也是这四种。
此四法中,以“称名念佛”一法最受推崇,今详细介绍如下:
汉传的净土宗最推崇的就是持名念佛,其他三种都往后靠。或者为了让持名念佛变得更有效果,弥补不同根性的人的需求,加进了观像、观想和实相,但最终还是为了持名。因为持名是真正可以三根普被,而且跟其他念佛的方法相比起来,更加能够让我们的信愿力得以增强。所以,持名成了中国净土宗最推崇的念佛方法。
1.称名念佛:
即《阿弥陀经》所说的持名念佛。唯系心一佛,专心称念名号,念念相续之法。
持名方法非常简单,即《阿弥陀经》所说的持名念佛,三经中的小经《阿弥陀经》里面说的就是持名念佛。“唯系心一佛,专心称念名号,念念相续之法”,非常简单,一个名称念下去就完了。他的心系是怎样的?有很多种,我们后面会讲。现在只是把外在形式,念一个佛的名号,一直这么念下去,就叫做持名念佛。
2.观像念佛:
于佛的塑画等像,谛观分明,如《思惟要略法》云:“人之自信,无过于眼,当观好像,便如真佛无异。先从肉髻、眉间白毫,下至于足,从足复至肉髻。如是相相谛取。”《坐禅三昧经》也作如是说。
观像念佛就是看佛像。在藏传里面看佛像的方式是什么?唐卡。我们现在完全把唐卡当成画,或者是带了点宗教神秘的艺术品,所以卖得特别贵。但那个东西不是艺术品,是给人拿来观的,修生起次第用的。
净土宗的观像念佛其实很重要,大家都忽略这个。我们持名念不下去的时候,在面前放个佛像,可能座上持名容易得劲一些(容易进得去一些)。在说到藏传佛法的时候,不要就以为是密宗,藏传佛法其实百分之六十是显宗,百分之四十才是密宗。
当然,任何一个密宗的理论落到具体修行的时候,可能会有一些密法,但也有些显宗的方法。所以,观佛像在藏传佛教里面,可以是生起次第密法的方式来修,也可以是显教的方式来修。
唐卡也好,佛像也好,我们就去看,局部地看、全体地看,这是有方法的。得真的去找一些老师,到这里老师可能会教你怎么去观。但不管什么样的方法,到了最后的结果就是闭眼、睁眼都可能会看到佛像。
这种看并不一定是眼识看到,眼识能看到就很厉害(当然眼识也会看得到的)。只要一提起来,佛像马上就会出来,晚上做梦的时候会经常梦到佛像——这是一些初步的“症状”,出现这些“症状”的时候,你的“病”差不多快好了。心会有依靠,依靠的就是自己观想出来的这些。当然,做到这一步也不是那么简单的。
再厉害的就是睁开眼睛都能看得到,有时候故意用力去看佛像的眼睛,然后就出现眼睛。有人在观想的时候把衣服少观了一截,结果佛像出现的时候那截衣服就不在了。我说的是生起次第的修法,但念佛也可以这样子,注意力就放在眼识上,这时候持名的力量就可能变弱了。
如果不念纯粹就观像,这个也是念佛。如果把观像的能力回向给往生,去增加往生的信愿,临终的时候必定看到你观想的那个佛像。如果没有犯戒,没有诽谤大乘、五无间罪(因为诽谤大乘、五无间罪或者密宗里面犯了戒没清净的,这些力量太吓人了),你把观想佛像的力量用去坚固往生的信愿,这时候就会带业往生。这是讲观像念佛。
3.观想念佛:
是以心观佛相好的一种念佛方法。
前面那个是眼识的观,“人之自信,无过于眼”是什么意思?人用得最多的信息是什么?大部分一定是前五根里的眼识。很多时候人是信眼不信耳的,常说眼见为实,但眼见的不一定为实。所以“人之自信,无过于眼”就是这个原因,观佛相好会把很大的心力用于这方面去。
这里是这么说,但在《楞严经》里面文殊菩萨说声音是最能影响人的。这其实是两种不同的角度(跟大家讲多了深邃的教理不是很好),为什么呢?《楞严经》里面有二十五个菩萨出来说修行方法,观世音菩萨说了耳根圆通,文殊菩萨就说耳根圆通是最好的,因为声音是最能影响人的。
文殊菩萨说的影响是对空性领会的影响,听得懂吗?因为声音的出现比眼识少一个因缘,唯识里面说眼识出现要九缘,而声音出现只要八缘——不需要光。当晚上眼睛看不到的时候会怎么办?喊王八,王八就出来了,但用眼睛就看不到。
声音还有很多其他的,比如《楞严经》里面讲眼识。眼睛看东西是散出去的,眼识平射过去差不多只有一百来个角度,但声音有三百六十度,就像是个球。眼睛要往上看就要跟着动,而声音不是的。如果有墙壁挡住眼睛就看不到了,声音就不是这样的。
我们眼识看到的东西一定会认为它在,现代人会认为声音是一种波,但古代人没有这种观念,古代还有宗派认为声音就是事物的本质——原来真的有声音派!古时候说声音没有实质,很容易理解,所以《楞严经》里面说声音对修法最好。原因是通过声音可以去领会空性,耳根圆通这种方法很适合人类,是不是这样的?真是这样的。
我们修单空很多时候在运用眼识,但单空不仅仅认为眼识看到的东西才是空性,很深去体会空性的时候,用声音也是挺牛的。声音响起了,那是个什么?
法王如意宝曾经在指示心性的时候,说到收音机里传出来的声音,到底是什么?是收音机?不对,没有耳朵是不行的。是收音机发出来的吗?不是的,如果没有人唱是肯定不行的,因为收音机不可能自己发出声音。同时,没有收音机我们也听不到那个人的声音。
收音机是那方直播的意思,大家可能对收音机没有观念,因为现在都是直播。如果那个人不唱,这里也不会有这个声音;没有收音机在那里,也不会有声音。你不去听,你在外面,收音机在放,你也听不到那个声音在哪里。声音到底是什么?它不像眼识,眼识还可以看到有个东西在那里,而声音真的不知道是什么。从这个角度去领会空性是很好的——我说的是领会,领会的意思就是你不一定悟了,但又比概念好像要直接一点。
说“人之自信,无过于眼”也是不错的,它针对的对象就不是领会空性了,而是说眼识在我们相续中所看到的东西最影响我们,我们最当它是真的。如果把当它是真的力量转向于信愿,那我们信愿的力量就更大,是这个意思。
大家看到这些经论一定要很具体地去分析,不要听到风就是雨,发挥人类的错误联想能力,经常会出很大的错误。看到一个人做了一点好事,就认为他好到不得了,看到一个人显得比较老实一点,就说是个好人,结果不知道他坏到不得了。所以,我们的认识能力不要那么轻浮。
回过头来说观想念佛,如果这样说下去,时间又不够了。昨天有人提意见认为我讲得太过古板,还不如平常这样讲笑话。你们是来听单口相声的还是听我讲佛法的?虽然我满口脏话,但说的还是佛法,结果大家主要来听我讲笑话,听得就爽。昨天我讲得很正经,大家马上就不干了。所以人之执著啊,不说脏话你们认为没趣,一说脏话你们认为邪恶,好难将就啊!(哈哈,其实我说好了将就,实际上我随性得很,爱听就听,不听拉倒!)
“是以心观佛相好的一种念佛方法”。前面是眼识观,现在是心观,就是去想他,像在头脑中构画一个人的样子,有时候一下就想出来了,有时候要多想一下。还在想一下,这就是所谓的构画。心有这种构画的能力,去回忆一幅画,回忆你家里的一个场景,或者想想自己长什么样子,想得起来吗?很多时候是想不清楚的,但别人看得清清楚楚,所以人总是认不清自己,因为看不到自己的脸。
如果一个人能够随时看到自己跟别人说话的态度,明白遇到各种情况时脸和身体的反应,就会知道自己有多么的猥琐,很多时候就是不知道自己的样子。有一种人专门训练这个——演员,他们会把注意力放到别人说话的时候,自己应该以什么样子表现是最好的、最合适的。
但不能相信那些东西,那是训练出来的,反而不如看着很讨厌的那些人。原因是什么?他很真实!他不知道自己的卑鄙无耻全表现在脸上,大家就知道了他的卑鄙无耻。
有些人确实有构画的能力,特别是学画画的。他的头脑里面,天天思考的能力主要放在人的线条上、颜色上,也就思维形色和容色的能力上特别强,那是眼识导致的心的能力。
对声音特别敏感是耳识导致的,稍稍听到一段好听的声音就嗨,自己也能鉴别很多好的声音,厉害的更能唱,歌星就是这样子。这是对声音的敏感能力。
还有一种人对饮食有敏感能力,比如所谓的美食家。有些师兄喜欢喝茶,轻易分辨出湿仓干仓、雨前茶雨后茶,这个能力很厉害,我一听就佩服到不得了。能喝出那个茶有什么香味,进入了什么脉,噼里啪啦说一大串,但我喝起就是略带苦味的茶。这是舌识的能力。
鼻识也是一样,我的鼻识最牛了,只有一种味道——闻不到,因为我从小患有鼻炎!
还有皮肤能力也一样,有些人对皮肤的要求有很多,喜欢按摩、喜欢锤打。这是讲大家五根的能力。
还有一种是思维能力强,有些人在思维和想象中就能获得快乐,经常说长得丑想得美的那帮人。想得美就是一边想得美一边嗨,现在躺平的青年们很多都具备这样的能力,躺在那里幻想让自己嗨。只要现实生活不过分地冲击他,他都可以通过想象压制自己的欲望。这种人用观想的方法来修行还是可以的,但他想的内容大部分都是跟解脱无关的,乃至于是反解脱的,所以越想越倒霉,甚至会形成很深的执著。学唯实的人,如果想象能力好是很厉害的。
这是以前者“观像念佛”为基础。也就是先以双眼谛观佛像的一相至多相,留下深刻印象后,再到静处闭目忆念观想,如《坐禅三昧经》说:“还至静处,心眼观佛,令意不转,系念在像,不令他念。若心中观想佛像不明,则须再以眼取佛相好。”
什么叫做相好呢?画像画得很漂亮叫相好。那是不是三十二相好呢?你去逐个去想这些文字,就叫做观想(思维的想)。后面这个观想两种都要承认,但这里主要是说画像是什么样子,头脑中直接浮现,这个叫做观想。
其实真的观想里面,要把四十八愿想一遍,三十二相想一遍,或者四十八愿想两个愿或者一个愿。三十二相好、八十随行好,想一两个相好,比如想白毫、发髻都可以,但这里不是这样去想。如果用语言和逻辑去想,就会想白毫,可以大可以小,环转三千丈,体是像光一样的右旋,可以通过概念去想。
如果是直接印象型的、图画性的观想就不是的,一下就出来了。他是利用眼识看了以后,思维对眼识的记忆直接浮现。这个大家都明白吧?他这里讲的观想就是这个。但真实的观想两个都可以有,思维和直接的印象都可以有,请大家记住。
《坐禅三昧经》里面怎么说?“还至静处”,找一个没人的地方躲起来。“心眼观佛”,不是眼睛去看,是心像眼识那样呈现出来。然后“令意不转”,注意力放在上边。“系念在像”,注意力放在上面不停地去想。可以整体的浮现出来,可以细节性的去想,或者两个眼睛想了以后再同时浮现,再想鼻子,或者是同时一下出来,都可以的。总之要溜溜熟才行,在这个过程中不要想其他的,叫做“不令他念”。
如果心中观想佛像不清楚要怎么办呢?“则须再以眼取佛相好”,看了再来想,其实跟生起次第是一样的。
《观佛三昧海经》也有详细说明。如是心住、出定、入定,恒见诸佛悉在目前;开目、闭目,处处无非极乐。
这样做多了以后,身心慢慢地改变,好像真的会身处极乐,经常会觉得看到这样的相。会这样吗?会的,神经病都会的。
神经病想自己的老公/老婆多了以后,一看到那个样子就立即想到这些。比如他的老婆是一个大胖子,第一眼看到胖的女性身形,马上就想起他的老婆,其实根本就不是的。甚至晚上做梦梦见一个女的大胖子压到他喘不过气,神经病就是这样的。你把大胖子换一下,不是换成瘦子,而是换成佛像,大胖子会压得你喘不过气来,而佛像就不是了。缘上佛的功德,你就会感到愉悦、开心,解决很多烦恼和困难,没有畏惧,很多东西就开始出来,但是要形成力量。
现在你为什么老感到烦恼、感到痛苦呢?因为引发你痛苦的那些烦恼,是你心里面的主要力量,就这么简单。密勒日巴这么穷,人人都瞧不起他,没见他这么烦恼?如果大家都不像现代人那样知道他是密勒日巴,当你看到一个衣服都不穿的人,在岩洞里面饿到身上长绿毛,你会瞧得起他吗?看到他,你一定会说人生好苦啊!激发的功能就是让你觉得人生很苦,实际上是这样的吗?
我们心里面为什么感到烦恼?因为产生烦恼的因——贪嗔痴慢疑,成了主要力量。很多人修行到一定阶段的时候,一会儿喜悦到不得了,一会儿烦恼到不得了。原因是什么?两种力量在交战。这个过程长得不得了,并不是一两天,主要修行的还是相续中的民主社会,中间的力量最大。
当我们是坏人的时候,相续中主要都是烂的东西,那肯定不能解脱的,还得考虑去三恶道的哪一道的问题。在修行过程中,慢慢就会变成一半坏一半好。相续的中间好的东西不多,极坏的东西也不多,极好的东西也不多,菩提心的内容不多,下地狱的内容也不多,中间时好时坏,这个过程的整个相续中会呈现出民主社会的状态,中间的力量居多。
民主社会就是中间阶层居多,民主社会在相续里面其实是很苦的,因为做主的一会儿是民主党,一会儿是共和党,他们要打架。一会儿烦恼,一会儿又安逸,大量时间就是这样子。慢慢做到以菩提心为主的时候,烦恼就会减少,那时候就开始进入资粮道。
很多时候我们去观修,为什么说的好处都不呈现出来呢?四个字——其力未充!这有两个原因,第一个无发大心,第二个离开专注。请记住这些原理。无大心就是没有菩提心,各种因缘都不来帮你;第二个没有专注(禅定),或者一直在观佛观像上用力的时间太少了。
《观无量寿经》第十六观即是此观。
《观无量寿经》有十六种观,最后一观就是观佛像——悉在目前,开目、闭目。
慧远大师当时以佛影图为观像,再修般舟三昧者,亦属于此观。
大家都知道般舟三昧吧?观想佛像、绕圈,不停地走动,一搞几个月,走得腿都肿,苦到不得了,一直通过这样的方式达到开悟,这是很不容易的。现代人如果说他修般舟三昧,我都要多看他两眼。为什么多看两眼?怀疑,因为这个太苦了,玩不下去的。
慧远大师当时就是这样子,以佛为对象作观想,全副身心的注意力都在观想佛的样子,然后不停地绕圈。其实为了耗尽你世俗的力量,最后在短暂的状况里面,让佛的净土的一些功德,在相续里面以感受图像或者其他根器的方式出现。听到声音,闻到净土的香气,产生身处净土的感受,达到那种状态,你让他不信都懒得理你。
他知道你的身心跟他是不一样的,他怎么会理你呢?像我们知道狗的身心跟我们一样吗?其实不是很知道。我们会用自己的想法去想它是怎么样的,原因是什么呢?我们前世可能做过狗,但是我们已经忘记了。如果在这一生,你的身心经历过普通人的状态,又经历过念佛后得到了好处的状态,两种状态一比较就知道是怎么回事。你会毫不留恋地放弃过去那种感受,这个人一定会变成修行人。而且达到这种状态以后,慢慢去巩固它,临终时候往生就不成问题。
4.实相念佛:
又名法身观佛,乃观自身及一切万法的真实自性的念佛观。
实际上就是修空性。
一切法本无自性,故此观超越生、灭、空、有、能、所等观念,并离言说相,离名字相,离心缘等相,而专念真实自性本净的真佛。
这些名词说多了,说明他对这些东西没有直接的体受。其实很简单,就是处在觉性里面。什么叫做“离言说相,离名字相”?觉性就是离这些言说的、离名相的。离贪的意思是什么?不是你说的那个东西,包含你说的那个东西,去说也好,名字也好,心缘相也好,就是它,这些生、灭、空、有、能、所等,全部是它。
所以不是真的离,不是我们那种不要的离开,也不是要的那种不离,是超越离跟不离的,安住在觉性里面去念佛,就叫做实相念佛。但哪个人做得到呢?做不到,一般是从单空去。所以可以有了单空的觉受后再去念佛,两个可以结合在一起。以单空的方式去念佛就主要趋近于实相念佛,但中间有技巧,这是一个很好的既修空性又修念佛的方法。
如《文殊般若经》所说:“不生、不灭,不来、不去,非名、非相,是名为佛。如自观身实相,观佛亦然。”
就是单空,自己是佛,外境也是佛,佛是什么呢?当然是觉性,是自心本性。不清楚之前是什么呢?就是单空。单空大家还想得通,觉性就想不通了。
又“系缘法界一相,是名一行三昧。”
心全部安住在法界的觉性里面,任何时候都是一样,就叫做一行三昧。“一行”就是所有的现起、不现起,全部是觉性。
《华严经》也说:“一切诸佛,唯是一法身。念一佛时,即一切佛。”“若我欲见极乐世界阿弥陀佛,随意即见。”此不以眼见色身,也不以心观相好,而是观佛身自无所有故,心、佛、众生三无差别的念佛法,即为实相念佛。
安住在法性里面,就叫做实相念佛,但这里说得不清不楚。安住法身,大圆满就是这样的,其实大圆满还可以一边安住在法性里面一边念佛,口念、眼看都可以,眼看的就是脱噶,口念就变成“诸现清净身庄严,诸声圆满密咒性。诸念成熟智慧中,盛德圆满愿吉祥”,这个就是实相念佛。
说明这个人不懂实相念佛,我是节录一个人的文章,但没关系,他从概念上这样说也是不错的。
以上四种念佛,从浅至深,次第了然。持名最浅易,实相念佛则是深法。但虽“后后深于前前”,然实际上是“前前彻于后后”。
什么意思呢?他说实相念佛是深法,好像后面的法比前面的法要深邃很多,实际上是“前前彻于后后”,前面的法相对于后面的法更加透彻。怎么可能呢?实际上真是这样子,为什么呢?因为后面的法要花很多心思,去生起空性的觉受是很不容易的,通过念佛直接去寻找空性的觉受也不容易。
前面的法放弃了寻找,或者通过其他方法去找觉性,但他不是的,他就是持名,逮着一个东西就去了。心里面强烈的相信名(佛号),本来的自心本性和阿弥陀佛本身就是一个东西。如此强烈的信心摄持之下,一直这么念下去,这种方法可能比依靠单空的觉受更简单、直接。这个很难想通,净土法门易行难信,要是真信进去,效果会好到飞起。
持名虽在初门,然意念无尽,若能持名至“能”、“所”情消,“有”、“无”见尽,契合清净本然之体,持名即是实相。
何必说得那么扯呢?持名虽然是初门,即是刚刚开始所有人都会做的一个初门。“然意念无尽”,就是意识的深意很深。持名要持到什么时候?“能”、“所”情消,“有”、“无”见尽,实际上就是生起了空性觉受。
如果相信所持的名号、能持的心和阿弥陀佛本身就是一个东西,这个相信其实是一种意念、一种想法,是心里面的一种信力,并不是一个什么东西。在这种相信下去摄持名号,慢慢就入定,身心就会定下去,功夫成片就会出现。
由于名号把妄念全部消尽了,就会形成定。然后心又有这种相信,不会到处去找,慢慢地,能念的念、所念的名,乃至于各种各样的东西在这种定里面就会消融,那时候你会真的明白能、所、有、无这些东西是无实的。如果有那种修行的体受,又有上师来跟你讲解,这时候就很容易“契合清净本然之体”。
什么叫做“契合清净本然之体”?契合就是没有分别念了,安住在无执里面就叫做清净本然之体。直指心性、大圆满或者禅宗这种方式,嘴巴一说就明白了,那是上上根。如果没有这样的上上根,你拼命去找的都是分别念。
分别念怎么想都是扯淡的,怎么去产生感受、寻伺都是假的。反而不如在念佛中间慢慢自然消融以后,一说就明白了,很容易契合清净本然之体,这时候就开悟了。在净土宗里面就叫做一心不乱,在大圆满、禅宗里面就叫做开悟,这时候就叫做实相念佛。
持名念佛在那时候就达到了实相念佛的程度,反过头来还可以继续持名。为什么呢?持名这种相在那时候跟心的本性是一致的,即显相跟实相一致。不要说持名,郁郁黄花皆是般若,青青翠竹皆是菩提,就变成什么?“诸现清净身庄严,诸声圆满密咒性,诸念成熟智慧中,盛德圆满愿吉祥”,到处都是极乐土。
故仅持名,亦“即浅即深”的前后相彻了。
仅仅是持名,浅的就是深的,深的就是浅的,前后都是通彻的。
所以历代祖师均以持名一行具足百行,涵盖四谛六度,乃至八万四千恒河微尘一切行门,摄无不尽,万行兼收。
持名这一法、这一个修行的行为,包含了所有的行为——具足百行。他的内涵“涵盖四谛六度”,四谛是苦、集、道、灭,六度是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般若,都是菩萨要去做的。“乃至八万四千恒河微尘一切行门”,随便什么修行的法门,一句佛号“摄无不尽,万行兼收”。
一句弥陀,该罗八教,圆摄五宗。唯持名一法,收机最广,入门最易,是径路之中,径而又径。
上堂课讲过的“一句弥陀,该罗八教”,包含了八教。“圆摄五宗”,摄尽禅宗的五个宗派。“唯持名一法,收机最广”,持名这个法,不管什么根器都可以。“入门最易”,念佛就行了,很容易。“是径路之中,径而又径”,径就是捷径的意思,是所有捷径中最捷径的那个,叫径而又径。
不论上中下根,但是能念,无不成功。
不管什么根,只要坚持念下去无不成功。这样说话有时候会让大家忽略一些重要的信息,“不论上中下根,但是能念,无不成功”,这里最重要的是哪句?“但是能念”。你能念吗?念一年没问题,十年呢?每天念多少?念出了趣味吗?一向专念,然后功夫成片,做得到吗?经受违缘的时候还在念吗?不行的,很多都不能念,所以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
二千年来,净土宗的持名念佛,在祖师大德们积极的提倡下,已成为最普遍而深入民间的修行方法。其三根普被,利顿全收的含容,为民间信仰最深远的宗门,非其他各宗所能望其项背。
事实就是这样子。以前我学净土宗的时候,跟大家一起交流佛法,看着下面乌泱泱的,好多老头老太婆,年轻人也有。后来讲中观的时候,那些老头老太婆都睡觉了。虽然他们很积极来听,但是一定会睡觉,年轻人听不懂也没兴趣了。有些小情侣来听的时候,开始还听,到后来两个人就在下面做小动作。这些我都经历过。
虽然说净土是最普遍最深入民间的修行方法,确实也是三根普被,但并不是一念就马上出效果,就能一直念下去。大量修净土的,修到后来就修不下去了,原因是什么?现在这个时候不管是修净土还是修禅宗、大圆满,真的需要团体、需要老师、需要坚持——坚持:Insist!
这是实相念佛,四种念佛就讲完了。所有的内容大家都应该知道,但这次跟大家说得相对详细一些,能够理解吧?(汝今能持否?能持!这是电影《少林寺》里面白无瑕看到觉远受戒,问他:“尽行寿,去淫欲,汝今能持否?”他回过去看到白无瑕,非常弱地说了声:“能持!”我在表示怀疑他是否能持,哈哈!)
下面介绍几种最好用的念佛方法,为什么叫做最好用的念佛方法呢?这是东林寺的主持大安法师总结的一些方法,我介绍给大家。这个方法能不能用呢?不一定,念佛的方法太多了。选一种自己喜欢的,你可以先试一段时间,哪个方法最好用就用它。或者主要修一两个方法,其他的辅助也可以,或者用两个方法轮换着来也行。慢慢地,你一定会形成自己特殊的最喜欢的方法。
不要那么死板,它不是一个宗教仪式上的东西,一定要一丝不苟地去做,目的不是为了增强信愿,而是完成这个仪式,这是很傻的。请大家记住,所有的念佛都是为了增强信愿,积资净障。
下堂课我们要讲的往生四因的修行方法,反而会从理论上解释这些念佛的方法是怎么回事。请大家记住,不管哪种方法念佛,都是为了增强信愿。
《最好用的几种念佛方法 》
念佛法门下手易而得效速,三根普被,利钝全收。持名念佛确实是修持净土法门的一种非常便利直捷的方法。那么,在持名念佛时,念六字洪名和四字佛号有何不同?有哪些持名念佛的方法可以采用呢?
一提到净土法门,马上就会冒出八个字:“三根普被,利钝全收”,意思就是不管什么人都可以搞定。
虽然念佛法门是三根普被,利钝全收,持名念佛也是四种念佛里面最便利和直接的,但持名念佛的时候有念“南无阿弥陀佛”,也有直接念“阿弥陀佛”,这有什么不同呢?我们介绍的有十念法——晨朝十念、十念记数法,各种各样不同的念法,差别在哪里?可以怎么采用?以下作了介绍。
持名念佛念六字或四字并无大的区别,总在念佛人的习惯、方便、欢喜而定,但都必须如印光祖师讲的:“(在)真信切愿(的基础上)志心执持。无论行住坐卧、语默动静、穿衣吃饭及大小便利等,总不离此六字洪名(或四字持亦可)。
很多人说解手的时候不恭敬不要念,也有说解手的时候可以默念,其实念出声来也没什么,要看人而言。如果你的心里觉得在厕所里面不恭敬,那就不念出声,默念是没有什么的。如果你说默念也不恭敬,那就太过分了。其实念出声也没什么,心里面真的一心念佛求往生的话,不管在哪里,万一你在厕所里面嗝屁了呢?你不念啊?这种说法听了就算了,不要到处去传播,不然我会被人骂死。
也就是说,念佛随时都可以念的,六字、四字也没什么太大的区别。“阿弥陀佛”前面加个“南无”就是六字洪名,念四字“阿弥陀佛”也可以。但初念者还是念六字洪名比较好,“南无”就是皈依的意思。
必须令其全心是佛,全佛是心,心佛无二,心佛一如。
这就说大话了,什么叫做“全心是佛,全佛是心”?其实就是全心全意念的意思,眼耳鼻舌身意全部集中在一个佛号上,就叫做全心是佛。心能够体现出来的就是眼耳鼻舌身意,这就叫做全心是佛。什么叫做全佛是心呢?心就是佛,佛就是心,其实这是禅宗的语言。大家听到这些话好说,但你连心都不知道是什么,你做得到全佛是心吗?阿赖耶识的心勉勉强强通过禅定还可以知道,你要知道了阿赖耶识的心不是心性,那就已经开悟了,还有什么好说的?
什么叫做“心佛无二”?从理上是说得通的,心佛就是无二。“心佛一如”就更扯了,心佛一如就是大圆满证悟的状态,心就是佛,佛就是心,一念悟就是佛,全体都是佛,没有什么不是佛。更厉害的话,心、佛、众生三无差别,无心无佛无众生,又三无差别。有无打仗?打死你,哈哈!
我曾说过一个偈子:“不分别时在不在”?这句话很深哦!他这样说也没关系,其实你是做不到的,但你全心全意去念是能做到的。
若能念兹在兹,念极情忘,心空佛现,则于现生之中便能亲证三昧。”
什么叫做“念兹在兹”?身心全部沉浸在佛号里面,叫做念兹在兹。然后念到极处的时候会形成定,“情忘”就是各种念头、情绪、心里的倾向,全部都消失了,叫做“念极情忘”。
什么叫做“心空佛现”?就是明白心,明空双运了就叫做心空佛现。这个佛不是文字,也不是Buddha,也不是佛像,而是所有一切的本质都是他。念“阿弥陀佛”这四个字的音频是他吗?不是嘛,藏地都不念阿弥陀佛的,藏地的佛号要多念好几个字,所以也不是那个音频。真正的佛是什么?就是觉性。如果达到这个程度就开悟了,所以“则于现生之中便能亲证三昧”,在净土宗里面叫做“思一心不乱”。
一心不乱分成两个阶段,一个叫事一心不乱,一个叫理一心不乱。我刚才说的“思一心不乱”,也就是理的意思。事一心不乱能够压制烦恼,理一心不乱也就是刚才说的思一心不乱,即开悟。理指的是理体,心的体的意思。
那些讲理讲逻辑的,一定是你的心嘛,马桶或者面前的杯子就不会讲逻辑,无情物是不会讲逻辑的。有情在一定程度上才会有逻辑,特别是人。人的逻辑能力非常强,强过动物,所以我们可以去欺负动物。难道说凭体力去欺负动物?有些动物可以欺负,比如老鼠和小鸡,但你去欺负一下老虎试试看?咬死你!
娑婆众生,耳根最利,意根功德最全。
这里说到耳根最利,这个“利”是什么意思?是尖利、锋利?是说跟眼识比较,它少一个缘,很远都可以听得到,所以叫做“耳根最利”。“意根功德最全”,为什么呢?意根能够把前五根的所有能力汇集到一起进行解拆、装修、组合,所以它的功德最全。
故应在制服耳根与意根上下功夫。先利用耳根听佛声,
念佛的时候用耳朵去听,什么叫做耳朵去听呢?每一个意念、注意力放在“南无阿弥陀佛”的声音上,这个声音可以是嘴巴念出来的声音,也可以是意识的声音。
念佛有三种念法,一种是出声念,一种是无声念(默念),一种是金刚念。这三种你都可以听到声音,出声念的时候可以真的听到,默念的时候你可以听到自己的心声,金刚念的时候虽然别人完全听不到,但自己能够听到轻微的声音,所以三种念法都能听到声音。
以意根或记数或作观想,摄住耳根与意根,其它诸根自然臣服。
用意识去记数或者作观想,耳根去听声音,这样就摄住了耳根和意根。因为耳根最利,意根功德最全,所以“其它诸根自然臣服”。其实不然,真的臣服是意根被制服了。意根制伏了以后,其他根都自然被制伏。
但是,我们也可以通过让其他的根专注在一个目标上,反过头来帮助意根安静下来。眼睛盯着一个地方不动,头脑里面就不会多想。眼睛到处看,一会儿这样,一会儿那样,头脑就会随着眼根所看的东西,不停地起各种各样的念头,所以制伏眼根也可以。通过耳根听到佛声,意识就专注在声音上去,也不多想了,跟眼根看着一个地方不动是一样的。但这里用的是耳根,那就是耳根了。
所谓一根既返源,六根咸解脱。念佛方法甚多,兹略述三五,以备净业同修选用。
“一根既返源,六根咸解脱”,什么意思?意根回到觉性里面去了,六根都跟着解脱。这话是从哪里来的?《楞严经》。《楞严经》里面释迦牟尼佛曾经跟阿难作了个例子,说意根解脱了后,其他根会不会解脱?释迦牟尼佛用一根手帕打了六个结,取掉一个结以后,其他的结全部都解了。
他把这六个结全部套在一起,其中一个结解开以后,其他的五个结全部都解了,叫做“一根既返源,六根咸解脱”。什么意思?如果我们去训练眼识,一下回到觉性里面去了,其他的肯定会回到觉性里面去,耳根也一样。
你问:“我现在修单空用眼识,为什么其他根不行?”因为你的单空没有回到本性上去,只是一个部分的局部的空感。有时候身体不见了,那是身体色法的一点空感,真正的人我执和法我执的遍计,根本都没有消除。所以说那一根没有返到源,身根也好、眼根也好,都没返到源。有时候我们看到这些话,不要认为简单,其实里面有很深的内容。“一根既返源,六根咸解脱”是这个意思。
师兄们,我讲的这些听得懂吗?我讲得还是很快,剩下二十多分钟时间就到了,还有这么多方法没有介绍。
简易十念法
其实这个是教过的,又叫清晨十念。
每日清晨服饰已后,面西正立,
洗漱以后,或者穿好衣服以后,朝着西方正立,这是一种形式。其实你认为哪一方是西方都可以,但最好还是朝着西方。面西之后有的说是站起来,也有说可以盘腿,因为只念十口气,所以最好是站着比较舒畅一些。
合掌,连声称阿弥陀佛,尽一气为一念。
念十声佛,“尽一气为一念”,呼一口气一直念下去。什么叫做尽一气为一念?呼吸后可以念一声,也可以念很多声。一气有长有短,来去为一气,就是呼吸一下为一气,这一气可能已经念了十声,也可能念了五声,也可能只念了一声,得根据自己的情况来。
如是十气,名为十念。
根据气来,而不是念的次数。
但随气长短,不限佛数,唯长唯久,气极为度。
气有长有短,但是念佛的次数就不限,随便你,念到呼吸不过来就不念了,叫做“气极为度”。
其佛声不高不低,不缓不急,调停得中,如此十气,连续不断,意在令心不散,专精为功故,名为十念者,显是借气束心。
什么意思?靠气这种方式,你去关注气,念的时候就不会多想了。一口气念多少佛号?两声、三声要根据自己的情况来,但是要连续念十气。念了第一口气,头脑里面要记第二口气、第三口气,连续念了十气以后,可以再来念十气。
很多时候说念完十气就不要再念了,念十气就够了,其实不然。只是说念了十气以后,一口气如果念两声的话,那十气就只能念二十声,那你可以再来十气又是二十声。是这样的意思,而不是说念了十气还去念十一、十二这样上去。这只是个记数的方式,借用这种气和记数的方式,让你不至于多想,摄住你的妄念。当然也有理解说只念十气就够了,不是的,那样念十气一会儿就过去了,不够的。
“如此十气,连续不断,意在令心不散,专精为功故,名为十念者,显是借气束心”,借那种念十口气的方式,约束自己心的散乱。
心自不散,但须随气长短,不可强使多念,强则伤气,只可十念,不可二十三十,多亦伤气。
他说不要伤气,要随气长短,不可强使多念。“强使多念”是什么意思?不可以念了十气,然后再念十一气。其实可以念了十气,再念十气,再念十气,那就是三十气了。听得懂这里的差别吗?记数的时候,你从一记到十,再从一记到十,再从一记到十,是这个意思。不是说十口气念完了就不念了,再念就伤气了,不是的。
伤不伤气要看人的,比如我念五十气都不觉得伤,而是指记数的时候就从一到十、一到十这样记。这个观点遭到两派的争论,吵到一塌糊涂。我试过念十气的,一会儿就念完了,谈不上过瘾,还没开始就结束了(众笑)!我的一口气长得很,所以我的一口气可以念好多声,也可以缓慢地念。如果念得比较定的时候就念得慢了,那十口气再长也是一会儿就过了。让我早上起来就赶这么一点,马上就不干了,这样不行。
我们觉得念的时候感觉到有点憋气,或者有点累的时候就可以不念了。只是说有人理解为一到十,不再十一、十二、十三……三十的意思。而是一到十,停一会儿,再一到十,再停一会儿,再一到十……但是也有很多人说,按照书上开示的意思就是只念十句十口气,以后就不要再念了,这样真的太少了。
又有人说每天要念一万声、两万声,靠这种方式怎么念得完啊?所以这是矛盾的!你去实践这些东西,就会发现矛盾,但不能因为中间的矛盾就认为他是假的,不是的,他是真的。
如加早晚十念,或早午晚三次亦可。
这样的话也最多一口气让你念十声,那十念也才一百声,早午晚十念加起来才三百声,然后又说要念十万、五万、三万,那怎么念啊?
如家有净室或佛堂,仍须对佛像焚香礼拜,立念跪念均可。
如果只念十气,立念跪念还可以,如果要长念,还是要盘腿。
十念法是慈云忏主依据阿弥陀佛第十八愿的意趣,为事务忙碌者所立。实为无论僧俗闲忙均可奉持之法。楚石禅师晨朝十念,终身不缺;幽溪大师奉为日课,至老不休。此法能制心一处。一心念佛,决定往生。念数虽少,功德颇深。
这个说法是只念十口气,他们的依据就是这样子。他说不用念多的,每天坚持,靠时间长,长年累月,早中晚每次十念,念十年效果就不一样了。关键你不多念一点的话,早中晚十念很多时候也是坚持不下去,慢慢就烦了。
会不会绝对可以这样呢?人家都已经这么写了,也可能会这样,但我真的不支持这种方法。为什么不支持?早上念十声,中午念十声,晚上念十声,很快就晃过去,再不去做其他的修行方法,比如现代人,如果不去念佛,就会去念其他的。你念的不会是三昧耶戒,你会念三级片。我说男的,女的不一定,女的会念什么?“哎呀,我的郎呀”,一些花痴就会搞这些。所以,我觉得我们的大量精力还是要去念佛。
当然你说就要照着这个去做,早上念十声,中午最多再加十声,晚上实在不行还加十声,其他就不行了。你要这样念十年也可以,随便你,这些方法是根据人来的。不是一定要把一个方法一丝不苟地照着去做,完全不根据具体情况来。
这就像打架一样的,练拳的时候练套路,左冲拳右冲拳,真打架的时候,左冲了一下再右打,但人家站在右边你往左打?套路是要左打,但人站在右边,你怎么打?练套路的人,基本上会被我们这种打野架的人往死里整。甚至不光是练套路的,真有人来找我打拳,先合掌再鞠个躬,结果被我一板砖拍翻在地上。
打架,不管什么形式,只要弄翻你就行了。念佛、修行也一样,烦恼就是敌人,你还跟它抱拳?先弄死它,就这么简单!所以很简单,要时效,跟挣钱一样,好话不听,支票开来还要兑现,这才是正确的。这是我修佛最重要的实际思想,大家不要怪我,我就是一个现实主义者,“流氓”学佛就这样子,不跟你讲多余的东西。
这就是简易十念法,或者叫做晨朝十念法(早晨起来念十念)。下面是十念记数法,上堂课也讲过的。
十念计数法
印光大师为对治妄波沸涌而立。当念佛时,从一句至十句,须念得分明,仍须记得分明。至十句已,又须从一句至十句念,不可二十三十,随念随记,
从一记到十,再从一记到十,不可记得太长,比如—十一、十二这么继续记下去。这种方法不是计气,而是靠记忆去计数。
不可掐珠,唯凭心记。若十句直记为难,或分为两气,则从一至五,从六至十。若又费力,当从一至三,从四至六,从七至十,作三气念,
从一数到十都觉得难的话,就从一数到五停顿一下,再从六数到十,再从一数到五,再从六数到十……这样还是不行的话,就从一数到三,四到六,然后七到十,作三气念。其实也是不讲气的,是三个阶段,这里说成了三气。
念得清楚,记得清楚,听得清楚,妄念无处着脚,一心不乱,久久自当得之。
念的时候虽然在数,但还是要去听自已念,也要记数。这样做的话,就把意根完全摄受住了——“妄念无处着脚”,再也分不出精力去想其他的。“一心不乱,久久自当得之”,长期下去真的会一心不乱。
这个长期是二十年、三十年、四十年。印光大师念了一辈子,所以一定要舍弃今生,就是这个意思。舍弃今生的意思,就是遇到任何事情的时候不要退,才叫舍弃今生。我们说的舍弃今生好像是发点誓赌个咒,今天还在舍,明天就不舍了,那叫舍弃今生吗?老是自欺!自欺的骨子里面其实是唯物主义、唯感觉主义。大家要把这些想清楚,就知道自己的烦恼是怎么回事了。
此十念记数法与晨朝十念法,摄妄则同,用功大异。晨朝十念,尽一口气为一念,不论佛数多少。此以一句佛为一念,彼唯晨朝十念则可,若二十三十,则伤气成病。
这个昨天讲过,十念记数法是一声佛号为一念,晨朝十念是一口气十念。如果一口气连念二十声、三十声就伤气成病,实际上会不会伤气成病呢?我觉得一口气念十声成不了病的,但也可能念长了会成病。现代人一气可能念三声,我试过自己一气最长念十声,强行拉气拉得很长,那确实会受不了。我觉得最好换成十念记数法,靠气这种方式也许好,有些人故意去搞这个气的话,也念不下去的。
此则念一句佛,心知一句,念十句佛,心知十句。从一至十,从一至十,纵日念数万,皆如是记。
从一到十、从一到十,念很多,念数万还是这么记。该怎么记呢?念十声掐一颗珠子。不是说了不可掐珠吗?他说的不是一颗颗地掐,而是十数一掐,实在不行的话就不掐嘛。
不但去妄,最能养神。随快随慢,了无滞碍;
可以念慢念快。
从朝至暮,无不相宜。十念记数,以全心力量施于一声佛号,虽欲起妄,力不暇及。此摄心念佛之究竟妙法。
集中全部注意力去记数和念佛号。“虽欲起妄”,虽然想起妄念,起分别念、散乱,但是不行,没有力量了,心力都拿去记数跟念佛了,特别是念佛,这样的方法就能够“摄心念佛”。他认为这个是最究竟的,是印光大师推荐的,我们昨天也讲过。
持名与观想合修
凡于行住坐卧时,则一心执持名号,凡于蒲团上跏趺静坐时,则心心观想佛像与净土庄严。经行疲乏则趺坐以观佛,坐久则经行以称名。如能于行住坐卧四威仪中如是循环善巧修行。持名方法有上述诸种可资采用,趺坐观想之方略举数端。
这是持名与观想合修的一个总序,怎么说?行住坐卧的时候一心持佛号(念佛号),坐于蒲团上,打坐的时候要“心心观想佛像与净土庄严”。如前所说,一个是看像,一个是观想,坐在那里想,但大部分是看了像以后再来想。
经行疲惫时,则趺坐以观佛,走着念佛累了,就坐在凳子上,趺坐(跏趺坐也可以)来观佛,就是看着佛像念。坐久则经行以观佛,坐久了以后站起来走,再念佛。行走坐卧的时候就是这样循环来用,不停地用,一天都念。
真正的打佛七就是这样的,我们现在没有现场佛七,如果以后有机会打现场佛七的时候,我们就会这样子。坐在禅凳上开始念,每个人面前放一张佛像(唐卡)去看着念,打坐一个小时以后,又开始走着念,念了又坐,反反复复这么搞。这类似于般舟三昧,但是没有般舟三昧那么残酷。
般舟三昧太残酷了,把阿弥陀佛的像放在禅堂中间,绕着佛像走,一边走一边观想念佛。嘴上念,头脑中想着佛像,然后一直不停,甚至走不动了就吊着绳子,拉住一会儿,再念,念了以后再走。好多人走了几个月腿都肿了,那叫般舟念佛。但是,我们打佛七就没有那么残酷,跟打禅七是一样的,一个小时念佛,然后下来走,经行的时候就变成了念佛,是这样的打佛七。这样循环利用,其实就是持名与观想念佛的合修。
观想的方法有下面几种,这几种其实完全根据《观无量寿经》里面取了几种简单化后拿来说的,这是大安法师开示的。
自坐莲花想
在念佛心中默下观想,
自坐莲花想是自己坐在莲花里面的一种观想,怎么想呢?“在念佛心中默下观想”,一边念佛,一边开始观想。
想目前生一大莲华,不拘青黄赤白,状如车轮之大,观想华状分明,仍想自身坐在华中,须台之上,端然不动。
这一段话里有两个步骤。第一个,先观想面前有一个莲花状的台子,像一朵莲花,要把它观想得清清楚楚,这已经需要唐卡了。千叶莲花也好,百叶莲花也好,要观得很分明,大小像车轮那么大,坐上去刚好就像蒲团一样。
很多净土宗的人打坐念佛的时候,把自己的蒲团下面就画成莲花状的坐垫,就有这样的意味。其实跟唐卡一样的,有的人把它画出来,画得非常的鲜明来观。
怎样鲜明呢?红白这些颜色非常鲜艳,容易刺激眼识定在上面,这样好观。要“观想华状分明”,莲叶像尖耳朵一样伸出来,中间有一千个、一百个。其实很多时候哪里观想得清楚一千个,唐卡上画了多少个,一眼看上去是多少就是多少。观想久了以后,眼睛睁开、闭目,那个莲花都能现在面前。
慢慢地,你要把它往自己的脚下移。由于我们没有单空的想法,自己跃到那个莲花上去观想是做不到的,因为身体很沉重的感觉老在那里。他们观想的方法是什么?把莲花移到自己屁股下面,觉得周围就是你观想的莲花。
这就变成第二步,“仍想自身坐在华中,须台之上,端然不动”,就是自己坐在莲花里面。有些还把自己观想成了紫磨金身,但大部分人都做不到,把那朵莲花观想清楚已经很牛了,自身是怎么样就不管了。头脑里面观想下面是莲花,自己坐在莲花上面,那时候在你的感受中就是一坨。那一坨在莲花上,那一坨是怎样的?是不是紫磨金身,还是个王八样子?随便!
作莲华合想,作莲华开想。当华开时,有五百色光,
很多时候你已经傻了,五百色光?这时候可以想得简单一点,变成五色光。那个莲花五百色,指的是有五百个莲花放出了五百束光,有不同的颜色。你就想五色光或者一色光就行了,比如阿弥陀佛的紫磨金光,或者是白光、红光,或者你观想的那个莲花是怎样就怎样的,白色莲花就是白光。
来照我清虚之身,无极之体,莲华化生,得未曾有。作眼目开想,见佛菩萨及国土想,即于佛前,坐听妙法,及闻一切音声,皆说所乐闻法,所闻悉与十二部经相合。
这是什么意思?光来照着你,那光是华光还是外面来的光?
“莲华化生,得未曾有”,这些话好不现实啊!“作眼目开想”,这其实是思维了。“见佛菩萨及国土想”,看到了佛和菩萨。
这完全是说法,净土的学人有几个知道十二部经啊?没有,但我们先不管这些。“当华开时,有五百色光”,就是一种白光。“来照我清虚之身,无极之体”,指他没有实质的身体,就是单空。坐在莲花上面的时候,什么叫做莲花华开?什么叫做得未曾有?你把它观想清楚了,得到了以前没有得到过的,就叫做得未曾有。
什么叫做“作眼目开想”?这时候你去想周围变成了净土,佛在跟你讲法,这是想的成分,已经没法观了。如果真的能够观的话,生起次第就已经修成,自己在刹土里面。但是要记住,不用观得那么密,只要把莲花移到自己身下,观得很清楚,身体真的是虚的那种就可以了。其实就是我们说的单空跟观想结合在一起的修法,我们下堂课会讲。
其实要很努力地把车轮那么大的莲花,叶片一个个的想得很清楚,这已经很牛了。睁眼、闭眼都有它就可以了,别那么复杂,开始一下就弄复杂的话,你会定不下来,烦到不得了。
“清虚之身,无极之体”,不要随意听信这些词,这些词很中国化。其实就是毫无实质、如梦如幻的一个假的身体,这是一种单空的说法。自坐莲花想,你们最后一定会说:“算了,我持名就算了!”大部分人都会这样子,这也是为何持名念佛普被三根的缘故。
白毫观
观想阿弥陀佛丈六金身,趺坐胜宝莲台,端正无比,两眉之间,有白毫一颗,长丈五尺,周围五寸,白如珂雪,外有八棱,右旋宛转,中则虚空,放净光明,莹净明彻,不可具说,显映金颜,分齐分明,作此想时,停心住念,坚固勿移。心内忆念白毫相光四字,愈久愈妙。《观经》云:“见眉间白毫相者,八万四千相好,自然当现。”
这是观阿弥陀佛的白毫。观白毫就是观白毫中间有个右旋的一根白色的毫毛,那个毛拉出来可以覆盖三千大千世界,收下去就是一个红点。拉出来可以观它的质地,像雪一样的,有八个轮,毫中间还是虚空的,而且还能放光,光非常的亮。
“莹净明彻,不可具说”,那不说怎么观想呢?实际上想成什么样就是什么样,是这个意思。而且能够“显映金颜”,这时候要看唐卡,金颜是指阿弥陀佛的样子。
“分齐分明”,可以照到阿弥陀佛的样子,其实只要想象自己是阿弥陀佛,把右旋的白毫旋转过去,然后反过头来观想他面对着你,你去想他。想他的时候那个右旋旋出来,旋的时候可以收可以缩,把质地想清楚,不停地在上面想,同时有光,光还映照出他的样子。样子怎么想呢?这时候唐卡就起作用了,所以最好要挂一副唐卡放在面前,继续看他的样子。
什么叫做“停心住念”?不停地想,可以一边想一边念。想和念可以结合,怎么结合呢?如果想得很厉害,念就停了,一直观观观,不停地想。有时候想得太累了,就只有念,完全不想了。有时候一边念一边想,可以结合,要根据自己的感受情况来。
“心内忆念白毫相光四字,愈久愈妙”,是忆念你观想的白毫的相状,而不是念“白毫相光”这四个字。他想表达的意思是把白毫相光的样子想得越来越久,越久越妙。但是要记住,观想时不可以太用力,太用力头会重的。所以,想到头开始发重、发紧的时候就要停下来,不去观想了,就开始念。念的时候还要感觉气沉在丹田里面,不然的话,你试试看,你念得下去了我跟着你姓!
当然,如果你念的时候出了问题可以来找我,我们可以通过这个事来交流交流。也就是要换着来才行,不管是观白毫还是观相,其实都是一样的方法。
阿弥陀佛观
阿弥陀佛于彼高座,威德巍巍,相好光明,
所以一定要放张唐卡了。“于彼高座,威德巍巍,相好光明”,其实就是唐卡上的样子,但想的时候要想得更加的具体。观可以在头脑里面有印象,想可以在自己的印象里面再加好的东西,这叫做头脑滤镜。
一切境界无不照见,如黄金山,出于海面。
这个是形容词,相观怎么可以“无不照见”?无不照见是一种想法。无不照见作为你来想、你来直接观是做不到的,你直接看着他的样子,然后加个想法“阿弥陀佛自己能够照见一切”,是这个意思。
如果你把自己观想成阿弥陀佛,那你也能照见一切。你的照见一切,就是你眼睛看到的、耳朵听到的、身体感受到的,这个叫一切。但阿弥陀佛的一切显然和你的一切没办法相比,他的一切要多很多、大很多、深很多、细很多,他才是一切,我们只是局部。
那怎么办呢?“一切境界无不照见,如黄金山”,这只是一句话,就是看着他的样子就行了。
其中万物,悉皆隐蔽,唯见佛光明耀显赫,有无数声闻菩萨,恭敬围绕。
观他坐在那个位置上,周围有很多的佛菩萨,其实就是唐卡上的样子。这时候要怎么观呢?要观他的脸和身上,轮换着来。当你散乱的时候,就集中细部观,观脸或者观眼睛,甚至观白毫,或者观鼻子、观嘴唇,观一个地方。选一个地方观,不要今天观眼睛,明天观鼻孔,这样是不行的,散乱的时候就观一个东西。
当你太紧的时候,就放松看全体,眼睛轻微地搭在上面就行了,搭在上面看全体就是阿弥陀佛和周围的菩萨。唐卡上一定会画很多其他的眷属、菩萨、亭台楼阁,整个一下看着就行了。如果太散乱就集中去观阿弥陀佛的样子,是这样去观,不要被这些四个字的词汇给吓住了。
另外亦可对西方极乐世界种种依正庄严,若德风华雨,若妙香天乐,若泉池楼阁,若林树宝网。一一忆念,一境一幕,神游净域。
这就是真正的想象,那想象的来源在哪里?一定是从电影、从图画中看到的一些亭台楼阁。没问题,你把它想象成西方极乐世界就可以了,但去了以后会发现完全不是这样子,那也没问题。目的主要是诱你去,至于去了以后,你都能想出来,那就叫有可思议,不是不可思议。
先送心归极乐,临终定得莲华化生。
你先去体会,有可能感受到一点点,因为集中心力的忆念、观想,能够体会到一些因为修这个方法带过来的喜悦、身感、眼感、耳感,鼻子的香感,所以叫香光庄严,真会这样子。
其实真正的观就是把一张唐卡放在面前看,有时眼睛闭一下去想,有时睁开,有时看局部,有时看全体,轮换着来。有时看和观还要跟念佛配合,这里说的是念佛跟观想结合,观想跟观相结合。这四种观修方法下堂课我们要详细地讲,主要是跟藏传佛教的往生四因结合在一起来讲。这是阿弥陀佛的观。
临睡观念法
修净土人,凡欲入观及临睡时,一心合掌,正面西向,
前面讲了起床的晨朝十念法,现在是说睡觉,入观或者临睡前,一心合掌,正面西向。
若坐若立若跪,十声念阿弥陀佛、观音、势至、清净海众竟,发愿云:弟子某甲,现是生死凡夫,罪障深重,轮回六道,苦不可言。今遇知识,得闻弥陀名号,本愿功德,一心称念,求愿往生,愿佛慈悲不舍,哀怜摄受。弟子某甲,不识佛身相好光明,愿佛示现,令我得见,及见观音、势至、诸菩萨众,彼世界中清净庄严,光明妙相等,令我了了得见。
这是指发愿,跪和坐都要合掌,然后念十声阿弥陀佛或者观世音菩萨,或者大势至菩萨。接着开始发愿,把弟子某甲怎么样的内容念一遍,背熟了以后呱呱说就行了。
发愿已,正念而寝,不得杂语,不得杂想。
什么意思?你要沉浸在这种发愿里面,不要发愿念完了以后,躺下去睡觉就想着老情人、小情人、仇人、坏人、明天要怎么干,不要想这些杂事了,叫做“不得杂想,不得杂语”。
或正发愿时即得见之,或睡梦中得见,此法系善导大师所立。
如果长期这样虔诚的发愿,有可能会看到观音菩萨或者一些颜色、一些声音,也有可能闻到香气。长期这么去做,有可能在睡梦中会梦见。这跟藏传佛教里的梦修有点一致,但藏传佛教的梦修要跟你讲一些气脉上的东西,要观想种子字、观想脉轮,但这里就没有,只说了要发愿。
初步的人如果搞两天发愿就想要得见或者睡梦中得见,那是想多了,搞五六年都不一定见得到。其实真正的需要平常大量地念,每天晚上这么去做,要形成习惯。就像打麻将,心力用得过多的时候,晚上一定会梦见摸二条、三筒、边七条等等。每个人打麻将会很用心的,而且怎么都不累,但念佛一定会累的。
每天如此反复,期望晚上做梦能够见到,结果根本见不到,过几个月以后你就不干了。而打麻将不会的,因为有赢有输,如果老是赢你也不会打的。你会疑惑:“不,老是赢我会打的!”但真不会的!如果每次打麻将都赢十万八万,打几年之后你绝对不打了,因为没快乐了。麻将之所以那么有诱惑力,就因为有输有赢,如果老是输,你是不会打的。如果每次上去都是输,而且输的都一样,连续很多次,你也不会打的。就是要今天赢明天输,结果未知,那才是最大的诱惑力。
念佛也一样,如果一上去就渴望马上有效果,那是不行的,做不到的。往往要努力去念,念念念,达到像麻将那种诱惑深了以后产生的心力,晚上才会这样子。不要认为你听到这个东西,晚上马上去试一下就有结果。“唉呀,我为什么见不到呢?”你一定见不到的。
很多人来找我,要给他介绍一下梦修。第一,那是密法;第二,一时半会是做不到的。你平常都不认真,总是想捡便宜,这是现在人的毛病。没那么多便宜好捡的,你是个什么东西,就会发出什么样的气味。一碗饭在那里一定是香气,一碗屎在那里一定是臭气,重要的不是香气跟臭气,重要的是粮食还是屎。
这是善导大师教的,善导大师是净土宗的第三祖,也是一位很出名的祖师,他是持名念佛最主要的倡导者。
莲池大师云:“善导大师古称阿弥陀佛化身,今此愿文,修净土人所宜深信,慎勿以暂时无验而辄废惰,务必久远行持,必于净土,功不唐捐。”
善导大师是阿弥陀佛的化身。我们修净土的人应该深信这个愿文,“慎勿以暂时无验而辄废惰”,千万不要因为暂时得不到应验就不做了,而且很懒惰。要怎么做呢?“务必久远行持”,他也说要坚持。“必于净土,功不唐捐”,这样长期做下去必能往生净土,是不会浪费的,叫功不唐捐。
此临睡观念佛法能有效地提高睡眠质量。获致身心健康,弥陀名号亦是世间疗效极佳的安眠药。 ——大安法师
其实是这样的,观想了以后,如果你真要靠念佛来睡觉,就把自己的注意力放在丹田上,这样才容易睡着,而且一定要全身放松。先要这样去想,阿弥陀佛从头顶下来,一下就走到你的丹田上去,每次都走到丹田。乃至于阿弥陀佛端坐于丹田的时候,又从阿弥陀佛坐的垫子上流出加持的水,加持水从两个腿流到脚心,冲掉你脚下那些乌七八糟的东西。如此反复的从头到脚,连续几次,全身放松,注意力放在丹田里面开始念佛:南无阿弥陀佛、南无阿弥陀佛……
一边念的时候,一边要体会到身体的放松,头无杂念,这样才能睡着。没有他上面说的那么简单,要照着我说的这么去做。阿弥陀佛从头顶融入,不能太多地想头顶,想多了就会睡不着。然后很快就走到丹田里面去,到丹田里面再把他观想一会儿。从莲花茎里面流出很清净的加持水,从两腿分下来,从脚心里面流出去。注意力要变成从丹田流水流出去,反反复复地这么做,做一阵以后,再从头下来做一遍。
在这个过程中要体会全身的放松,然后心里默念佛号,右侧卧睡(右躺)。阿弥陀佛跟你一起躺,但他是端坐的,那时候没有上没有下,没有左没有右。也可以平躺,也可以右侧卧(狮子卧)两种方式,但不要左卧,也不要趴在床上。这样放松才能睡觉,而不仅仅是发个愿,然后拼命想象“快点来,快作梦”,这样绝对睡不着,睡都睡不着还怎么梦呢?
我把这些方法介绍给大家,大家在实操的过程中慢慢去体会。今天就介绍到这里,大致就是这些方法了,下一堂课讲的是往生四因以及一个比较综合的方法。其实是把这些方法进行了一个综合,有一个仪轨,以及藏传佛教的往生四因跟信愿行的关系,一说你们就明白了。
今天就学到这里,超时了一点,请问大家听后有收获吗?
——网上师兄说:“有。”
有就好!希望大家在佛七好好念佛,刚刚那些方法都可以去用的。我们开始回向。
谢谢大家,随喜大家,我们后天继续学习。后天的课非常重要,希望修净土的或者修净土想跟大圆满、禅宗、单空结合的人都来听一下,讲的大量是具体的修行。
【注:文稿内容未经讲授者本人审核校对】
- 23年十一云禅七净土课02——《选择刹土文》02+大师开示念佛
- 23年十一云禅七净土课04——往生四因及其修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