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堂课总结:
开始了本经正宗分的学习。正宗分分五个部分来讲:一、明法藏因地成就净土之愿行;二、明成就极乐胜果现今安住之状况;三、释尊诲喻人天励力修善永离恶苦;四、佛光加被令刹土互现之情形;五、殷勤教诫生彼胜土之方便。
第一个部分是“明法藏因地成就净土之愿行”,又分六个内容:一、往昔生世情形;二、礼赞世自在王佛申明本愿祈请开示;三、彼佛为说殊胜法要;四、持受彼法后结成四十八胜愿;五、其后专志庄严妙土以行满愿;六、愿满成佛现今安住西方。
上堂课学了六个内容的第二“礼赞世自在王佛申明本愿祈请开示”。这部分内容又分三个部分:一、赞佛功德;二、申明本愿;三、请佛开示。
上堂课学完了三个部分中的第二部分:申明本愿。说法藏比丘在对世自在王如来说了自己的本愿,含三个内容:1、誓愿成就光明遍照;2、誓愿成就第一国土;3、誓愿哀愍度脱一切。
这堂课内容:
继续讲解申明本愿中的最后内容:请佛证知。再学习“礼赞世自在王佛申明本愿祈请开示”中的第三部分:请佛开示。
以下是请佛证知:
幸佛明信,是我真证。
发愿于彼,力精所欲。
十方世尊,智慧无碍,
常令此尊,知我心行。
假使身止,诸苦毒中,
我行精进,忍终不悔。
此处前半颂是请世自在王佛为自己作证,次半颂是在佛前表明愿心,第二颂是请十方诸佛作证,第三颂是再次表白愿心。
首先:愿佛相信我的发愿绝不落空,证实我未来一定能实现所愿,所以请佛为我作证。
“幸佛明信”,“幸”,就是请;“明信”,就是由佛来证实我现在的发愿是真实的,将来的结果也一定真实。“是我真证”,即以佛遍照十方三世的智慧,已经见知现在、未来之事,所以是我真正的证明。
这样请佛作证之后,进而在佛前表明愿心。“发愿于彼,力精所欲”,即我发誓努力积功累德,来成满所愿。无论是成就佛身或成就净土,我都以自己勇猛精进的修行来实证。
这样承诺之后,再请十方诸佛作证:“十方世尊,智慧无碍,常令此尊,知我心行。”即十方诸佛都以无障碍的慧眼见知了我现今如何发心、立愿。我对于佛道和众生发的是什么心,为成就净土发的又是什么心,这一切,诸佛悉知悉见。所以,我要让十方诸佛恒时知道我的心行,知道我上求菩提下化众生的志愿。
最后表明自己有坚贞不二的志愿:“假使身止,诸苦毒中,我行精进,忍终不悔。”即纵然我的身体堕入无间地狱受极大苦痛,我也永不舍弃自己的志愿。在实现所愿的过程中,无论遭遇多大的困难,我都安忍不动,终无反悔。
从此,法藏菩萨在无量劫中坚守自己的志愿,昼夜不断地为成满大愿而努力。由于无量劫的勇猛精进而成就了净土功德庄严。
今天,我们能极幸运地投入弥陀愿海,受用到佛无量劫来大愿大行的果实,极方便地获得佛赐予的真实利益,我们要感戴佛的大恩大德!
丁三、请佛开示
佛告阿难:法藏比丘,说此颂已,而白佛言:唯然世尊,我发无上正觉之心。愿佛为我广宣经法,我当修行,摄取佛国清净庄严无量妙土。令我于世,速成正觉,拔诸生死勤苦之本。
这里,佛告诉阿难:法藏比丘在说完上述的偈颂之后,又对世自在王如来说:世尊,我现在已经发了无上菩提心。愿世尊为我广宣经法,我会用自己的修行来摄取总集无量佛国清净庄严的妙土,使我在此世间疾速成就无上正觉,以拔济一切生死勤苦的根本。
法藏菩萨一心想的就是法界众生,能不能使他们都疾速成佛;一心想的是如何将无量佛国中的清净、庄严统摄在一个佛国里;一心想的是以哪种最便利的方法使众生速得解脱,而且能囊括一切九法界的凡夫和圣者。这就是他的雄心壮志。
从“速”字看出他的发愿很勇猛。志向大到要摄集无数佛土的清净庄严,发愿猛到要疾速成就正觉,拔济一切生死勤苦根本。
“生死”有分段、变易两种。九法界有情都没有彻底回归法界,都有迷失。于无生灭中妄现生灭,这叫“生死”。从粗、细两分来说,乃至没有消除人我执之间,就始终随着惑业力而轮转,由此变现出一段又一段的三界五蕴身,这叫做“分段生死”。虽然消除了人我执,但还误认为诸法有自性,由此还在以心取境、攀缘境,也就落在生灭心当中。所以有法我执,就出现无漏业、意生身、变易生死,这是细的生死。总体而言,这两种生死的状况,都是在随无明的力量而转,都不自在,所以叫做“勤苦”。
因为一念迷失,从此随妄境奔驰不已,这叫做“勤”。下至地狱、上至十地的有情,都落于生死勤苦中。因此法藏菩萨发起悲愿,誓欲“拔诸生死勤苦之本”,即拔除一切勤苦的根源——无明。
所以,法藏菩萨的愿力是要尽快消尽虚妄分别,恢复周遍法界的妙明真心,由此流现出无上方便的光明、名号等,尽虚空遍法界拔除一切有情的生死勤苦之本,摄持有情回归法界。
佛告阿难:时世自在王佛,语法藏比丘,如所修行,庄严佛土,汝自当知。
佛对阿难说:当时世自在王佛并没有直接给出答案,而是让法藏比丘自证、自知。世自在王佛说:你应当按自己的修行来庄严佛土,你会自己明白的。
这里“自知”很重要,其实是讲庄严净土别无途径,唯一首先证得本性,才能摄取佛土。因为佛土庄严唯一是从妙明真心流出,一切都是智慧的自现。《法华经》说:“止止不须说,我法妙难思。”正因为妙难思,所以说出的都不是。禅宗古德说:“你自会取好,我不如你。”(“会取”即契会、荐取,我说出的都不如你自己证取。)又像问:“如何是佛?”“清潭对面即是!”又有徒弟问师父:“如何是佛?”师父答:“我说了怕你不信。”徒弟说:“和尚说诚实言,焉敢不信?”师父说:“你就是佛!”与此类似,所谓的“自知”,就是以本分来证取。因为这不是语言所能表达,所以只有自证、自知。
比丘白佛,斯义弘深,非我境界。唯愿世尊,广为敷演诸佛如来净土之行。我闻此已,当如说修行,成满所愿。
“敷演”即开演。“成满”,即圆满成就。
法藏比丘对佛说:这个义理太深,不是我的境界。唯愿世尊为我广博演说诸佛净土之行,我听闻后一定如说修行,来成满所愿。
之前是世自在王佛叫法藏比丘“内重己灵”,要内重自己的灵知本性,它就是佛,须自己悟证。此处法藏比丘却“外慕诸圣”,直开他力门,显示净土家风。他直说,这是极深、极广的事,并非我目前的境界。所以请佛为我指示,我得到指示,一定遵佛教导励力实修,直到证成为止。
一般菩萨摄取净土还不算稀奇,法藏比丘要摄取的是无数佛国的精妙,要做到令凡夫也能入报土,这就非常稀有了。而且法身佛住于常寂光土,报身佛住于实报庄严土,此二土非菩萨所能思维、测度。佛有法、报、化三身,报身又分自受用、他受用二种,菩萨能见他受用身及他受用土(报土),法性土及自受用土只有以自分摄取。“自分”指自己的本分,即自性、真如或者真心。
由于这些原因,法藏比丘说:这义理极其甚深,不可思议。唯愿世尊为我广演诸佛庄严净土之行。
尔时世自在王佛,知其高明,志愿深广,即为法藏比丘而说经言:譬如大海,一人斗量,经历劫数,尚可穷底,得其妙宝。人有至心精进,求道不止,会当克果,何愿不得?
这时世自在王佛知道法藏比丘境界高明,志愿深广。他的持戒和禅定超出常人,是“高”。智慧极其明了,是“明”。已发起尽未来际无有穷尽的愿,又是含摄一切的愿,此即“志愿深广”。这志愿的量,是尽未来际救度众生,而且是把九法界众生都摄持到净土成佛。发愿修成的净土圆摄十方无数刹土的精妙。
世自在王佛见法藏是个大器,就给他讲经:好比一个深广的大海,在大海底部有一个无上如意宝。一个人用斗舀出海水,只要他坚持舀下去,历经多劫后,连大海都会被舀光而得到如意宝。所以,人发了到极点的心,持续不断地精进,就一定会证到所求的果,有什么愿不能实现呢?
这是世自在王佛鼓励法藏比丘要透过精进修道来成满所愿。那么,为什么要宣说这个比喻呢?这就要知道弥陀愿海的特点。这种发愿是要摄取十方无数国土的精妙,要摄受一切凡圣有情往生到自己的净土速成佛道,要使下至五逆十恶都能往生得不退转,要令国土第一微妙、殊胜,要达到色身的光明无量、寿命无量、眷属无量,要使自己的名号普传十方刹海,要令名号具足万德,使十方诸佛都啧啧赞叹,要令色、声、香、味、触五尘都普作佛事……可见,这是极为深广、不可思议的愿海。世自在王佛观察到法藏比丘这样发愿,需要极漫长的实证过程,因此鼓励他:就像用斗舀干大海的水来取如意宝,如果能持续不断地舀下去,最终就能舀干大海而得到如意宝。这里“如意宝”是指圆摄无数佛国精妙的极乐净土。用斗一次又一次地舀水,是指发愿之后,一步一步地实证。这期间不知要经过多少大劫。
后来确实看到法藏菩萨发愿之后,持续修了无量恒河沙数劫,最终全部彻证到了,因地所发的无数大愿一一都修证圆满。无论是名号、光明、莲花、音声、妙香等,任何一点都是圆明具德的无上如意宝。
- 《佛说无量寿经》第34课
- 《佛说无量寿经》第36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