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观四夺的修法今天已经是第六节课了,我们上节课讲了夺想蕴,这一节课会把行蕴和识蕴一起夺了。为什么其他的蕴就一节课只夺一个蕴,今天怎么一节课讲两个蕴呢?特别识蕴那么重要,怎么不多讲点呢?
其实越到后面越没什么好夺的,越到后面就越精简。像他们传大圆满、大手印或是传中观一些很深的修行,越到后面就越没什么好说。麻烦的是前面的这些错误思维知见,以及错误的习气和错误的认知方式,把这些搞完了以后,后面反而非常简单。就像我们没有去北京看到故宫之前,想象得“一塌糊涂”;或者还没有去赴约会之前,特别是网上去约,给你一个照片也不知道是不是骗人的,那些东西都有很多想象成份,但去了睁眼一看就知道了。
佛法修行也是一样,越到后面就越简单。但是再简单也得说,没办法。到了后面可以简单到什么程度?最最厉害的表达就是无话可说,所以说到本质是怎样的时候,维摩诘大士就来个一默如雷。本质真的没什么好说的,不分别就完了,放下来就可以了,非常简单!
今天我们在车上还讲到佛陀临近涅槃的时候,有个外道两手拿了花献给佛陀,佛陀说放下,那外道就把左手的花放下;佛陀仍说放下,那外道再把右手的花也放下。佛陀还是说放下,那外道就疑惑“我不是全放下了吗?”佛陀告诉他:“你要把放下也放下!”那外道顿时就开悟,然后就离开了。
当时阿难还在后面很不平“我们天天打坐,修不净观等等之类,您教他几个放下就搞定了?”其实你要真懂得放下就没了,因为你本来就是佛,真的不用天天在那里挣扎和痛苦。关键是你放不下,问题就来了,因为你放不下,佛法就出来了。佛法就开始来对治你这些分别和习气,所以佛法越到后面就越简洁。
这样说起来,其实是在执行一个大的总纲——“一切众生都是佛”。这个问题非常的重要,当年玄奘大师就是为了解决这个问题去了印度的那烂陀学院。因为他走之前,中国的佛教界对于这个问题争论很大,到底一切众生都是佛吗?一阐提不能成佛吗?这两种观点争论很深的。
我们以前也讲过,南北朝时有个道生和尚就是坚持一切众生都是佛,结果被开除出僧团,当时肯定很多人骂他是魔鬼啊。然后他就到了苏州虎丘的那个地方,对着石头讲法,说:“要是我是对的,你们就点头。”结果石头全部都点了头,这就是“生公说法,顽石点头”的典故。至于是不是真的,我们就不用去考究了,以此就能说明那个时候对于这种观点争论很大。
可能这种观点在现在听起来觉得:“有什么啊,众生都是佛嘛,书上都这样说的,佛都这样说的嘛。”但那个时候,一些高级的了义佛经都还没有进来,所以对这个观点争论很大。这也说明了这个观点的成立与否牵涉到后面的修行也很大,如果一切众生不是佛,你说放下,那就不行。只有这个观点成立了,禅宗里面说的本自具足、本来是佛的这些观点才成立,也就是我们根本就不用建立什么,我们只要消去分别就可以了。
比如我们后面讲夺识蕴的时候,它有个重要的观点就是“不用求真,唯须息见。”就不用去求真理,只要去息灭你的见解和认知,息灭你作为个体或者作为分别的这种认知。这样的话,是不是睡着了或者进入了无想定,就息灭认知了?不是的,而是息灭了分别的认知,露出最本来的那种认知。
这种修行的方法其实就是大圆满、大手印的一些修行总纲,这个总纲拿回头来和它的见解相对应。那个相对应的见解是什么?就是一切众生本来都是佛,你本自具足,而我们说的禅宗和大圆满,它们的理论基础是建立在这些观点上的。
所以越夺到后面就越简单,所有这一切都是根据这个总纲发展起来的。我们修行的时候也经常说:“障垢磨尽,真如自现。”甚至《楞严经》里面讲:“见见之时,见非是见,见犹离见,见不能及。”讲了很多很多这样的东西,其实它最根本的理论根源处就是:一切众生都是佛。
如果不坚持这种观点,而是另一种观点认为一切众生不是佛,那你要成佛就得建立个什么东西。所以佛教是非常精密的,它不是人们乱捏造的东西。如果任何一个观念是不正确的,就会导致后面的一切都不正确,大方向都会错。然后在发展的过程中间,很多东西一定要围绕着这个大方向,不能离开这个大方向。你离开了这个大方向,那么你所有的东西也都是不对的;你只要不离开这个大方向,你弯弯拐拐、弯弯绕绕也没问题。因为针对不同的根基、不同的文化、不同的阶段,可能有些方法是奇奇怪怪的,但是你只要不离开这个大的总纲,你总的方向还是正确的。
我们修中观四夺也是一样的,夺说白了就是破坏、遮遣,人的五蕴被我们夺来夺去都夺光了。那为什么要去夺呢?其实夺的就是我们的分别,夺的是我们的执著。夺完了,真如就会自现,你就会明白是怎么回事。讲来讲去都是围绕这个在讲。
前面夺了色,而影响我们很厉害的、最直接的是色,就是物质的这个层面。根据马斯洛的五层次需要理论,首先就是物质的需要,是色。然后到精神需要,精神分受、想、行、识四个方面。受其实影响我们也很大,想影响我们也很大,那行蕴影响我们大不大呢?行蕴跟受想一样影响我们都很大。
我们平常说的“修行、修行”,在一定程度就是说“行”。前面都讲了色是什么、想是什么、受是什么,而行蕴的行到底代表什么意思呢?总的观念来说就是运动(行动),但这个运动基本上是从唯识的见解来看待世界的,那这是一种怎样的行动呢?行动分为物理的行动和心的行动,我们平常这样分的话,好像把物质跟心分开了。但在唯识看来,物质(色法)也是属于心识的一种运动,运动的根本在于“识”,运动的一些巨大的势力就变成了“行”。
行蕴又分成两类。行是造作运动的意思,也有能动的意思。那么佛法最根本的能动是什么?念佛是谁?其实就是说念佛这个能动者是谁。我们去参念佛是谁,那么根据禅宗参念佛是谁的那种参行方法去做的话,我们会发现参行的根本是心的光明。
但是现在还不到心的光明层面,在世俗五蕴的层面,我们经常会说“我是能动者,我在造作”。就像他们说的“一人做事一人当,我做的事我承当,我挣的钱我享受!”他们就把这个造作者、承受者说成是“我”,其实“我”这种观念是很笼统的,而且是一个错误的执著。我们在说“我”的时候,内心里面对“我”就有主宰、唯一、不变的内涵。但实际上不是的,当我们非常深细去分析它的时候,会发现没有这么一个“我”,走到最后又会走到光明那里去。
但现在我们不到最根本的本质光明的层面,也不去很笼统地说“就是我在造作”,我们把这个“我”稍微细分一下,看组成我的因素有哪些?有色受想行识。那么,色法肯定不是造作者。你说你的身体是造作者吗?你的身体是受指挥的,你手上拿着的工具更不是造作者了,你的身体其实也是心的一个工具,所以身体不是造作者。
那你的精神才是造作者吗?精神分成了受想行识,其实受是一种感受,是被动性的,它也不是造作者。想是不是造作者呢?它在一定程度上有造作的成分,但有时候我们也不把想当成是造作者,因为你会说“我在想”(记住,“我”是不对的,它是很笼统的一种模糊性的执著和称呼)。
有时候你会发现造成你想的东西有可能是“受”,比如我很快乐,所以我就想这个快乐怎么怎么样,会用很多诗歌去描述它,想它不离开我等等之类的,那么“受”就变成了造作者。但是你再去想:是什么东西造成了这个“受”呢?造成了快乐和痛苦呢?你会发现内心里面还存在一种更深的造作势力,一种习性。
比如说,我现在很快乐,为什么很快乐呢?因为明天我要去跟宋仲基约会,然后我就开始产生快乐了,并因为这个快乐开始产生想象:明天我会怎么去约会呢?我要穿什么样的衣服呢?他看着我会觉得很丑吗?想了很多很多,全是思维。过程中,我又会有很愉快的感受,因为明天要见宋仲基了嘛(当然见了宋仲基可能会被他一脚踹到水里面,那是另外一回事了,但起码你当时在这个感受中是很快乐的。)那么,你为什么会喜欢宋仲基呢?你会发现心里面有种深层的欲求,这个欲求叫做“贪”,这种欲求和势力,就是行蕴中的一种心所。
我贪一个对境让它令我产生快乐,所以行、受、想这三个东西是连带在一起的。当然,色也是连在一起的,比如我贪王仲基,我去贪他的时候,他是色;我去贪他是行蕴;我贪到了他的时候,我开心,是受;我怎么去贪他和贪他的过程中想“王仲基,你是天上的星星,我是地上的乌龟,你在天上眨呀眨,我在地上爬呀爬!”开始动脑筋,那叫想。色受想行,一套就跟着来了。
我们有时候去破行蕴,会把它破成色蕴,比如有些很简单的破色蕴的方法,就是不去破内在的贪,不去破那种欲望的冲动,它通过破色蕴来减缓或者抑制内在的贪,所以它不究竟。比如小乘的不净观,不净观其实对某种色相有贪,贪是一种心所、是一种势力,“哇,美女,我一定要怎么怎么样!”有很多这样的冲动。不净观就不去搞这个行蕴,它通过改变外境,破坏色蕴的方式来让自己的贪减弱。
普通人看到美女美男是很开心地“我要去追她(他)”,然后我要通过不净观把她(他)观想成很丑恶,透过她(他)的皮肤往里面看,全是心肝脾肺肾、肠子大粪,三十六种不净物。通过观想甚至实地去看的方式,对境被我破坏掉了。我们很多修不净观的人真的跑到坟场去看,或者弄些图片来看,看多了慢慢就会把很丑恶的样子跟很好的美女美男的样子混在一起了。对境被破坏,感受就变化了,乐受也没有了,然后想法就变了,开始产生苦受,人都不喜欢苦受的。
以前看到美女的第一反应“哇!美女!”接下来是三围,再接下来“要是没有外面的遮挡,三围是怎么样的?”然后去想怎么去跟她献花,之后趁献花的时候一棒把她闷了……一长串这种想法就来了,以前是这样的。但是现在一看到美女“哦,皮肤里面全是心肝脾肺肾,不是红的就是白的,三十六种不净物,哎呀,恶心,不看她了!”他通过这个方式来抑制行蕴的发生。
我是想讲出我们心理运转的方式,来发现我们怎么去破坏这些东西。我们前面把受、想都破坏了,而行其实是一种很内在的东西,这种内在的东西往往是前世带来的(俱生的),这一世也在进行培养。我们有很多很多东西生来就是会贪的,比如我生下来是个正常的男性,小时候我一定会贪母亲的奶,长大了以后会贪什么就不用说了,这个东西不用人教的嘛,这种贪就是俱生的。
但这些还是有遍计的,遍计有哪些呢?你小时候贪母亲的奶肯定不会去管她的奶是三角形或者是锥形或者是扁平的,俱生就很简单,满足就行了。一旦大了以后呢,影视就开始教你了。以前有部吴君如演的电影,人家说她:“你的奶都没有形状的,有些人是木瓜型的。”但是她一定要说:“我有形状的,我是锥子型的、锥子型的!”这就是贪出来的,外界有很多很多信息告诉你,人一生会根据外界产生变化,这一部分就属于遍计的。我们的很多贪著就是俱生跟遍计结合在一起搞的。
我们对一种东西强烈的欲求,就是贪心所,这个属于行蕴。行蕴就是心的一种冲动,这种冲动有很多种类型,有贪、有嗔、有嫉妒、有痴……按道理来说,五十一个心所全部属于行蕴,但是它把受跟想单独分开了。把受单独搞了个蕴,叫受蕴,因为它影响很大,然后又把想(想蕴)分开了。实际上五十一个心所包括了受跟想的,其他的全部都属于行蕴,就是心的某种冲动的势力。为什么它不是识呢?它还不是识,因为最根本的造作是心识(识蕴),而它是心形成的一些势力,有俱生的、有遍计的,长期串习就会形成心的冲动,这是一种行。
还有一种行,不是我们内心里面的心,它叫做心不相应行。这个属不属于我们破的范围呢?其实我们不用去破心不相应行,它实际上是心依据外面的一些色法、心法安立的概念,比如数字、时间这些东西。不然你找个叫“数字”的东西给我,你是找不到的;或者你把“时间”拿给我,你拿不出的,你只能拿个钟给我,钟是色法来的。所以,心不相应行法是依据色法跟心法安立的一些观念而已,这些东西不用破,因为我们把色法跟心法破完了以后,它自然就破了,就没有了。
比如“方向”之类的东西,你找个方向给我?请你把“南方”给我,你肯定拿不出来。什么东西叫南方啊?它肯定不是色法,在你心里面找一个叫南方的心所,你也找不到。总共有二十四种心不相应行法,实际上是我们的意识根据外面的色法和心法安立的一些观念,这些东西都不用去破,你知道就行了。
如果我们把心法跟色法破了,依靠其安立的东西自然就破了。通过闻思我们就能知道它是假的,而这些东西并不完全影响我们身心具体的运作。当然也有少许影响,比如南方、北方这些东西,但在实际的修行过程中我们不用着力去破这二十四个心不相应行法。
唯识里面说心不相应行法有二十四种:速度、时间、方位、数字、文身、句身、名身…….我们以后讲《百法明门论》的时候再详细交流下。因为今天讲的是四夺,四夺就要讲怎么具体去修行,这些观念性的东西我们平常有时间要去读,或者在以后学习《百法明门论》的时候大家再用心。
用心就是你要去分析它,知道它;知道它以后,你就知道佛家是怎么通过唯识观念性地看待这个世界,不像我们现在很简单的就认为它是物质,认为世界是物质就完了。然后我们仔细去分析了解物质,为我所用,这就是我们的科学。科学走到现在,也发现如果承认这东西是个客观的物质就要出现问题,特别是量子力学的产生,一会又是量子纠缠,一会又是客观的世界跟主观意识有关联。如果你要再说世界是客观的就要出现麻烦,而唯物主义一定要认为世界是客观的,这个在科学上基本上已经开始被动摇了。
那么我们具体讲修行要怎么办呢?就要讲对我们影响最大的,然后我们着力去破坏这些对我们影响最大的业障和错误的知见,然后心才开始趋于平静、趋于安适,法喜才会出来。在安适跟平静中间我们才会看到真相,在看到真相以后,心本具的功能才会出来,才谈得上真正的解脱。而如果我们太过地去搞一些观念性的东西,而不去做一些最重要的修行内容的话,那我们的这个暇满人身本来就无常,时间也很短暂,你可能会浪费掉。
所以我们可以先不去管心不相应行法,我们要去破的行是那五十一个心所。为什么叫做心不相应行法呢?就是它跟我们的心不会产生直接的关系,是我们安立的一种东西,而我们心的五十一个心所是跟我们的心有直接关系的。什么叫直接的关系呢?比如贪欲,你叫我把你的贪拿出来,虽然你拿不出来,但是你会知道自己贪的是什么。
再比如数字,我叫你把“数字”拿出来你会傻的,你拿个5给我,但那是5,不是数字。1234我都不要,我要“数字”,因为5是不能完全代表数字的。你要是把5给我了,说这个是数字的话,那8怎么办呢?8说:“我不是数字吗?你只把5给他?”8就不干了,所以这只是些安立的东西。而贪欲你知道那是什么,还有仇恨、嫉妒这些都是属于心所,都是心的一些驱动能力,这个叫做行。
心的这种行就是心的驱动造作能力,这种能力的堆积成为习气,可以俱生,可以遍计。《楞严经》给它取了个名字叫做幽隐妄想,《楞严经》说我们的五蕴都是妄想,色叫坚固妄想、受叫虚明妄想、想叫融通妄想、行叫幽隐妄想、识叫颠倒妄想(就是不正确的分别)。
幽隐是什么意思呢?幽是很深远的意思,指心所对我们相续的影响非常的深远,但又看不出来;隐是躲在背后的意思,但它实际上又是驱动者。比如我们刚才说的约会宋仲基这件事,真正的驱动者就是背后的贪欲。非修行人的话不会去怪自己的贪欲,只会去怪对境。比如王仲基突然打电话约我(不要再说宋仲基了,他要知道了不是很好,我们混演艺圈的,抬头不见低头见。)我兴奋得不得了,开心啊,前一天晚上好嗨啊,明天晚上去约会王仲基咯,“干掉”他……如何如何的,准备礼服啊、焚香沐浴啊、剃眉毛啊、脸上弄很多“浆糊”啊、装饰很多东西啊,拜佛都没那么认真。我说的是女的,男的不会去见王仲基,他会去见这样MM那样MM,就不讲了。
然后她就准备妥当晚上就去了,结果去了一见到王仲基,天哪!他发给我的照片比宋仲基还美,结果见到面了,比李逵还丑,马上就愤怒了“你怎么骗我啊?”然后拉住人家暴打一顿。她绝对是去怪对境、怪色相,绝对不会怪自己,而真正的驱动是你的贪欲。有点教养的就“算了,我上当了,下次我一定要搞清楚,我起码跟他视频一下才会去见面。”没教养的就暴打一顿,但她还是没有去怪那个最根本的造成错误的是什么——就是你的行。
或者她会怪自己:“哎呀,我当时想的怎么这样不周全。”她怪自己的想,应该跟他通个话呀,跟他视频下再去见他嘛,她就怪自己的想:“哎呦,我好笨呐!”她怪自己笨,还是没找到根本的原因,根本的原因是你心里面幽隐藏着的贪欲,那个才是毛病。
所以我们修行为什么要对自己,不能去找外面的色相呢?这里是说贪,说嗔也是一样的。如果有人上来给你一耳光,打了以后,马上就:“你怎么打我?”——“啪”的一耳光带来一个非常不舒服的感受,先是触受引发心里面的愤怒,身体的触受可能是痛,接下来是心里面的愤怒“你怎么打我呀?”这个是心里面的苦受。
而且要是打你的人是一个最不该打你的人,马上就受不了了,就想:“你怎么打我?你太没良心了,揍他!”行为回去了,如果把对方打死了,结果还要坐牢。要么他会去找原因,就是为什么他会打我;第二个就是觉得自己可能下手太重了,不该一拳下去打到太阳穴,应该打小腹,只要不打死也不至于坐牢嘛。
其实造成打人的原因是嗔恨心,但他不会去怪这个的。因为你被打以后激发了受,受一下就激发了嗔恨,然后嗔恨再带动行为去打他。你说:“不是的,是他打我带来的。”不是的,如果你没有嗔恨心,比如打你的人是你妈,她打了你一耳光。一般来讲,你妈打了你一耳光,最多是“你怎么打我啊?”然后心里难受,但一般不会反过来把她打死,对不对?最多是委屈、不解或者是觉得荒唐,或其他的心所在起作用。
如果一个普通人或者是一个最不该打你的人,或者是你的下属,或者是平常你很瞧不起的人现在揍了你,你可能一下愤恨就出来了,反过来报复很厉害。报复这种行为,其实最根本的原因是你内心里面的嗔恨,或者是有其他各种各样不同的心所,不同的情绪会带来不同的行为。
比如两个互相嫉妒的女人打起来,比如小三和老大打起来,一般老大上去“啪”就是一耳光:“狐狸精!”小三反过来“你是什么东西呀?”“啪”又打回去(现在女人最喜欢打耳光了。)我们有时候找各种各样的原因,要么对方是个狐狸精,或者说老大占着茅坑不拉屎,互相都是最矬地找原因。然后再找原因,就说男的不是个东西,不守规距啊。但不管找到哪里去,全部都不会去找到自己内心里面的那个嫉妒,其实那个才是驱使你们俩个打耳光的最根本原因。
如果一个人内心没有嫉妒:“哎呀,你拿去就拿去嘛。我以前都讲过的,你是我妈,你拿去了,我多个爸!”如果心所一变,行为就变了,所以修行不要求去改变外境。我们现在的人,要么就把小三打一顿,要么想办法把老大给休了,或者狠毒点的让她消失。再绝一点的,把男的也干掉“你这个坏东西,你怎么能这样呢?”但是她绝对不会去弄到里面那个东西(自己内在的东西)。
所以你如果仔细去分析,会发现我们所有的行为全部来源于不同的心所。我刚才说了嫉妒跟仇恨,也说了爱,还有怀疑也是一样的。如果上师说:“徒弟,那个门里面有很多金子,你推开去拿吧!”他马上推门,那里面其实没金子,全是一坨坨粑粑,但上师说是金子,他就去拿了,因为他不怀疑上师。但是如果一个普通人对他说:“喂,那里面有金子啊,去拿吧!”“咦,有吗?说不定是粑粑?”不同的心所就产生不同的想(上师一般不会骗我们的,说有金子就有金子,我只是举例而已,我害怕你们这些“红卫兵”哪天又翻了!)
一讲真理的时候就挺麻烦的,大家就希望听好听的话,听让人感动的话,所以很多搞影视的投资者都发财了,他们欺骗了众生同时也发了大财。很简单:整几个杰克给你,一大堆露丝就在下面流泪;宋仲基一弄出来,鲜花都会好卖很多。但是你跟他说实话:“人生是苦的,不要去结婚,学密勒日巴嘛!”轰的一下全部散了,真的就是这样。
我先要把行蕴解释了以后,我们再讲怎么去破它。大家都说行蕴,行蕴到底是什么?学唯识的时候我们学到很多很多的心所(心的各种不同的驱动力),有贪有嗔等各种各样心的运动方式,运动——行,它的堆积叫做行蕴。而且它跟受、想都是结合在一起的,这个要去破。而且它是引导我们相续运动的一些根本动力,所有轮回其实就是心在动。我们要怎么去破它,这个才是关键,特别是要通过中观的方式去破它。
我们学中观有几个要诀,首先要找到所破是什么?你所破都没搞清楚,只给你一个词汇,叫“人我执”跟“法我执”,谁不知道人我执跟法我执啊?关键是人我执体现为什么?那么我们分析起来,人我执体现为五蕴。五蕴一破了,你去哪里执我啊?心没法执了。也就是说,我们要找到所破是什么,前面几课找色、受、想,现在找到行了。
行,就是心的运动方式,心的运动方式的堆积叫做行蕴,我们要去破它,行蕴会导致我们心的各种各样的行为。我们要怎么去破它,就牵涉到了能破。能破,我们现在用的是中观的方式,也有其他的方式。比如我们刚才说的小乘的不净观也是一种方式,它通过破色蕴来影响行蕴,但这个是不是真的破了行蕴呢?为什么说不净观是一种不究竟的观法呢?因为它不是最根本的观察方式,它通过破坏色蕴来压制了行蕴。比如一个好看的女人,透过皮肤往里面看,通过观想的方式把色蕴改了,然后影响我的受蕴,同时一定程度上停止我的行蕴,不再想她了,她引不起我的乐受了。
但实际上你的那种势力是不是真的被化解了?不一定,你只是压制了,这一世好像修得很好的时候,见到女人根本一点都不感兴趣,以至于一见她,马上就想到三十六种不净物。其实很多心理变态也会这样的,比如本来应该男的喜欢女的,但是有些人就不喜欢女的,本来男女应该有各种各样的性行为,这是很正常的,但他觉得恶心得不得了。为什么?他心里面曾经受到的伤害也会产生这样的作用。所以那只是压制,是不是真的代表他没有这样的东西?不是的,等他来世试试看!变本加厉,厉害得不得了!
以前讲过窥基法师的故事,传说窥基法师的前世是修得很好的修行人,通过修行压制的方式,一坐很长时间。他是迦叶佛时候的修行人,在山洞里面可能入了灭受想定,一直都不死。后来玄奘取经路过的时候发现他在那里,通过敲磬的方式让他出定,等他出定之后就问:“喂,你接下来怎么办?”他说:“我本来是在迦叶佛圆寂了时候,想等到释迦牟尼佛出来再去跟他修法,没想到一坐,坐了那么长时间,释迦牟尼佛也圆寂了,那我再等下一尊佛。”接着就准备入定了。玄奘法师说:“算了算了,你这样等下去说不定又错过了,你干脆去投生,等我从印度回来以后再找你,你跟我学习就行了。”
修到这种程度的人一般来讲,投生相对就比较自在。那老修行人就说可以,当时他还不叫窥基法师,叫什么就不知道了,反正是个老头,胡子很长,指甲很长的那种,毕竟坐了那么多年了。然后老头就去投生,投生的时候,玄奘法师就教他,看到红色的墙和黄色的琉璃瓦,就去那里投生。玄奘是想让他投生到皇宫里面当太子,结果他走到那里用神通一看,想不到那时候大臣也是红墙黄瓦,跟皇帝差不多,只是规模小一点,他也没搞清楚规模,“砰”一投生,就投到了尉迟敬德的家族里,成为了尉迟敬德的侄子叫尉迟洪道。
等到玄奘从印度取经回来,他刚好十八岁,尽管前世修得那么好,但是那一世压制的习气到了这一世,一下子全部出来,又喜欢喝酒,又喜欢写诗作赋,又喜欢女人。那肯定是他前世修行的功德发挥起来,什么都满足了。玄奘在皇宫里面找了一圈,没找到他,一算日子,发现原来是尉迟家族里的尉迟洪道。然后就奏请皇帝要他出家,李世民很信佛的,那既然是这样,饶不过他,就下旨让他出家,抗旨是要倒大霉的,后果很严重。他是尉迟敬德的侄子,(尉迟敬德还是个门神,这有个典故的,因为皇帝李世民杀了他哥哥,心不安,晚上总是梦见哥哥来讨命,就让尉迟敬德和秦琼两个在门前守着,结果晚上就不做恶梦了,长此以往又担心他俩守门太累,所以干脆就把他俩的像贴在门口就成了门神。)所以尉迟洪道肯定待遇很好,结果要他出家,这日子可就难过了,然后他就提条件了:“我出家可以,我必须要有书,必须要有酒,必须要有女人。”玄奘一听就同意了,先引他进来再说,勾匡K的嘛。所以他去出家的时候就带了一车书、一车酒、一车女人,俗称“三车和尚”。结果他一进佛门一修行,回忆起前世,马上三车都不要了,这就是勾匡K的套路啊(众笑!)现在很多学佛人一进来也要讲条件哄着的,他不知道要耗自己多少福报,他以为自己前世都是尉迟敬德?!
你看窥基法师的前世修得多好啊,他前世还在山洞里面修行,一出来胡须指甲很长,一双深沉的眼睛透过你的身体看向远方,所有的女人在他面前裸体跳舞,他瞄都不瞄你一眼,白骨一具,多牛啊!死了换一个身体之后呢?所以不净观是不究竟的观法,实际上内在的那种冲动并没有消失掉。那种冲动要破坏很容易的,比如小时候你遇到一些侵害,他对这个观念不加思维地就会改变,其实是行蕴受到伤害,它不是说真的消失掉,明不明白?
所以这方面如果是出现很多问题,我们就把它取了个名字叫心理变态。所以心理变态并不是坏蛋,他有可能是受到伤害或者是在运动的过程中受到一些其他因素的介入,让他不能像正常人一样。其实没有几个是正常人的,正常人只是合乎规范而已。我们认为异性恋是正常的,同性恋就是不正常的,其实大家都是去找快乐嘛,无非是你找了个男的,我找了个女的。为什么男的找女的就成了正常的,男的找男的就不正常呢?
因为男的找女的占大部分就叫合乎规范,而且这种规范可以传宗接代,让我们的贪欲能够继续下去,愚公移山,直到永远。如果你是同性恋,人类就无法延续了,这不合乎生物学要求,也不合乎心理大势的要求,不合乎大众传承,所以这就成了变态。实际上在佛陀看来,全都是变态,所以我们要回过头来去修行它。刚才跟大家说了一大堆这样的东西,它不是闲话来的,它是在解释这个行蕴(心所)。
不净观是不究竟的观法,那究竟的观法是什么?究竟的观法其实是我们的心要彻底发现这种冲动的虚假,它不是真实的。而这种心的彻底发现不能是观念性的,观念性的我们可以有很多思维性的方法,比如我们说到贪欲的时候会说:“你看《入行论》静虑品里面讲了很多断贪的教言,人的身体是很脏的,是三十六种不净物组成的,贪欲是很可怕的,贪欲要堕地狱或饿鬼,贪欲耗损福报……”
儒家也讲万恶淫为首,佛家则讲万恶邪见为首。但那种贪爱也是一种心所,你说淫的心所和仇恨的心所哪样好,哪样不好?从解脱的角度来讲都不好。但是仇恨和贪爱两相比较起来,哪个伤害性更大?如果从激烈性来比较,当下一定是仇恨伤害性更大。但贪爱一样的会引来仇恨,所以很难去比较。万恶淫为首是因为我们历史文化的关系,是中国人有点变态而已,佛法不管历史文化,它很客观很实际去分析具体的情况。
但是从佛法的角度来讲,真的是邪见为首,因为邪见会导致所有的邪恶。比如有人建立了一个邪教,宣称杀人是最有功德的,这种邪见挺可怕的!你说有没有这种事情?佛陀在世时就有,指鬘王就是这样的。指鬘王的老师告诉他杀1000个人就可以成就,他就杀了999个还差一个,最后一个就遇到佛陀,怎么都杀不下去,结果就被佛陀度化了。所以人类可以建立很多很多各类的邪见,它浪费人的生命,制造各种各样的灾难,所以邪见是最厉害的!
还有在佛陀教育的过程中,他会根据这些人的情况因材施教。比如这个人贪欲最影响他,他就会说贪欲最糟糕;如果这个人嗔恨是最厉害的,他就说最影响解脱的是嗔恨;如果嫉妒是最厉害的,他就说是嫉妒。这个叫做别义意趣或者叫做补特伽罗意趣(四种意趣:别时意趣、别义意趣、平等意趣、补特伽罗意趣)。补特伽罗意趣就是应病与药,应机与教。就是你是什么样的根基,我就给你什么样的教育;你是什么样的病症,我就给你什么药。
如果从根本上来说,邪见是最可怕的,所以《中观四百论》里面说:“宁毁犯尸罗,不损坏正见,尸罗生善趣,正见得涅槃。”尸罗就是戒律的意思,戒律如果违犯了还可以忏悔和再受,但如果产生了邪见,他连戒都不会去受的,戒律自然全破坏完了。比如一个佛教徒开始很虔诚地想受了戒好好修行,结果突然有人灌输了邪见说佛教是错的,或者是听了一些似是而非的东西,他什么都不干了,就把戒律给毁了。那你说哪个危害性更大?所以邪见危害性更大。这是另外一个话题。
我们刚才说了,行蕴是内心里面深藏的一种造作的各种各样的势力,而且这种势力发展到一定的时候,我们是控制不住它的。比如你能控制得住贪欲吗?你真的很难控制得住,你看我们有些师兄之前糊里糊涂一下就把淫戒受了,守淫戒就是通过不做这些事来控制贪欲,因为这些事会越做势力越大的。但如果没有扼制和转化的手段的话,它不会因为你受了戒就没有了,不是的,他内在仍然翻腾得很厉害。外在因为受戒,他就不敢去做了,这个某种程度上也是一种扼制行蕴的方法,但是我们没有办法去消化它。
所以一上电脑,他就开始去搜三级网站,看到一男一女走过来,眼睛自然就看着女的了,他不会看男的。一看女的,他就从头一直看到某个关键部分就停止了,我真的大量观察过的,我发现男的基本上都是色狼。但在有些场合上,他不是这样的,在一些很正规的场合的时候,比如我们一起去见上师,也有些女性在场,男师兄就不会去看女性那边了,他可能会很严肃的很专注的看着上师。他肯定心里面想“上师会不会知道我的心思,我不要想,我不看她,他不知道。”或者是其他一些严肃的心态让他觉得这样动念的话会倒霉,这种心态扼制了他。
但是一出了上师的门,马上对那女的:“哎呀,这位师兄,你的微信加一下呀!”唉!我看到很多次这样的。你会发现他的专注点和专注力在哪些地方,也就是他控制不住他自己的内在,很难受。嗔恨也是一样的,比如有人得罪了我们,激发了嗔恨,恨得咬牙切齿。特别是又打不赢的时候,晚上恨呐恨呐恨呐,先是愤怒然后恨,恨到对月长啸。
男的才会对月长啸,女的就更可怕了,暗暗地恨,对月垂泪,对着红烛垂泪。特别是嫉妒,所以叫做幽隐妄想,隐在背后,白天她笑脸见人,“哎呀,你好好哦!”晚上就恨啊恨,你看鬼一定是五爪金龙,指甲很长,是不是这样的?我们有些师兄好好想想,是什么导致你的内在非常难受。如果有外在能够改变你这种状态,你就会去实施:仇恨——摧毁对方,贪爱——搞定对方,嫉妒——搞定并摧毁对方。所以他一定要去实施去做,很多罪业就出来了。
实际上不一定有外在的行为,你内在这么去熏习的时候就已经开始了,很多东西都是积累而成的,内在的东西是积累,那个真的是太折磨人了!有些人采取回避,我不做总行了吧?不是的,其实它一直会在你的内在里边,你不消灭它是不行的。不然的话,你的心就永远不得安宁。当然可以通过禅定等方式暂时压制,有时候让时间来慢慢慢慢治愈,他们说时间是一种最好的舔伤口的方式。
比如我们出去被人欺负了,回去慢慢舔伤口,慢慢舔伤口是什么意思?就是慢慢的不去想了,慢慢地舒缓它,但其实内在行蕴的势力是在慢慢堆积的,舔好了伤口第二天又遭了。比如说老板是个坏蛋,骂了他以后,他就回去舔伤口,就算了,因为得罪不起嘛,又要扣工资又要开除的,没办法只能回去舔伤口“算了,老板也是为我好!”
结果第二天去,老板又是一顿臭骂,不是自己的错又被骂了,又回去舔伤口,反复伤反复舔,反复伤反复舔,总有一天舔不住了“去你的,老子不干了!”突然间将老板痛打一顿。(老板要小心哦!)我们电影里边经常会出现这样的情节嘛,很可怕的老板欺负他的员工,欺负了两次,员工忍了,哪一天员工愤怒起来,去你的,不干了,冲上去把老板暴打一顿,全体群众下面喊:“哇,打得好!”因为他们平常都在单位上被老板欺负。如果让一群老板去看这些情节,他们会说不要这样做,太粗暴了,可以提意见嘛。所以两个立场是不一样的。
行蕴是慢慢慢慢堆积,到时候你就控制不住,很可怕!那怎么办呢?我们修行就是要想办法把这些东西搞掉,刚才说了可以压制。但是最好的方式,就是通过中观的方法,让它出来,然后慢慢慢慢平息掉它,让你的心不再有这样的势力。如果行蕴真的改变了,很多东西都会改变的。我没有嫉妒了,出现了这种事也不会难受;我没有贪爱了,出现对境它也不起作用。
佛陀在世时,印度有一个非常美的美女,她认为自己这么漂亮,冠绝三界,嫁人要嫁谁?除了佛陀之外,其他人都不值得她嫁。然后她就去找佛陀:“我只能嫁你,不然这个美貌就浪费了!”佛陀马上说:“止,止,我欲已尽。”意思是我已经没有这样的欲望了,没有贪爱的心所了,不能满足你。
当然如果她要去自杀的话,佛陀会化现一个东西去对付她的,但是作为三界教主的佛陀的身体,是不会来跟你做这种事的。当然他也有可能化现另外一个仁波切就过去了也很难讲,如果她真的要去死的话,而且她这一生恰好有解脱的可能性,那是另外一个层面的事。但作为佛陀的话,是绝对不会的。
我欲已尽——我的欲望已经完全没有了。所以我们要尽的是欲望,其实就是各种的欲望和要求,仇恨也是欲望,贪爱也是欲望,嫉妒也是欲望。这些都是欲望,心欲想怎么样来平息我心里边这些冲动,满足我心里边的冲动,这个冲动就是行蕴。而我们平常人所采取的方式是朝外去拿,现在不行,我们要通过内在修行的方式,让它自己息灭下去,甚至把它化解,彻底消除和遣除它,这是中观的方式。
这个方式我们怎么去做呢?其实和前面的修行方式是一样的,整个中观四夺,你只要把色蕴夺了以后,然后再把它转移到内在(内在无非就是受想行识),用通过夺色蕴而培养出来的单空正观。这个时候不能叫做正知或者正见,为什么叫正观呢?因为观是直接的,不是思维。当然思维也可以叫观,但那种是思维观,我们现在说的不是思维观,是直接引发的。比如我通过色蕴的修行,我直接就觉得它是空性的,这是一种非思维性的直接认知、直接觉知,拿去对付这些心法中的受想行都可以。识是另外的层面,识要另外去说。
首先要怎么办呢?对我们来讲,最厉害的要从思维开始。你说不是要直观吗?我们大部分人连最简单的夺色都夺得不好,有几个人用心去夺过?我从2011年就开始讲中观四夺,现在2017年,过了五六年了,我问了周围很多人,通过他们的一些描述和大家平常的交流,发现他们很少修行,搞不下去,为什么呢?因为希求心都不强烈,生活也很乱,为他所转。
什么叫为他所转呢?为了生活各种各样啊,心力被这些牵走了,有时候活都活不下去。或者被家庭、亲人一阵折磨,哪有心思去夺啊?被其他人夺还差不多。所以这个挺麻烦,如果你真的把色蕴夺得很厉害的时候,产生了一些单空的直接认知,你再拿来对付这些行蕴就完了,就不用再讲了,说这么复杂,分开讲实际上是很无聊也很无奈的一种行为。我也无话可说,本来没什么好说,但不说他是懵的,那就只好撩起话来说,无非就是那么一回事。
所以我们夺色蕴不行的时候怎么办?我们要先通过思维,一定要进行强烈的出离心和菩提心的思维,或者单空这样的思维。当我们产生了一些心所的时候,我就坐在那里开始思维它是虚假的,或者思维出离心和菩提心。比如有人跟我抢这个杯子,他抢走了,我心里面生起了不好的感受,这个时候我们不要去想外境的杯子是假的。通过夺取杯子是假的,其实也可以平息掉行蕴的,那个和不净观是一样的。比如他把杯子抢走了,我们不说杯子嘛,因为杯子不够刺激。
比如我骑着一辆自行车,看见一个富人开了一辆劳斯莱斯路过,一下停在我的自行车旁边,然后把车窗摇下来看了一下我的自行车,再把车门一关开车就走了。你说这时候我的心会怎么样?(众笑!)如果是普通人,肯定是“有车了不起啊?你出门就撞车、你老婆偷人……”就开始咒别人了!我们有一种修行方法,就是直接把劳斯莱斯夺空,它也是假的,我的自行车也是假的,从假的层面上来说我们都是一样的。这是夺色法的方式,也能平息你心里的不平和愤怒。
但现在不是用这种方式,当劳斯莱斯绝尘而去的时候,心里升起了一种好不舒服的五味杂陈,有仇恨、有忌妒、有羡慕(嫉妒羡慕恨嘛)。不管它怎么样,这些都属于情绪,这个时候你就拉回来不要去管劳斯莱斯车了,也不管车里的王八蛋了。(你在想:“万一他是成就者咋办呢?说不定是个菩萨故意刺激一把帮助你修行,你一骂他就完蛋了!)
这时候你马上拉回来思维自己的内心:我产生了这种情绪,这种情绪是不对的,说明我对劳斯莱斯有贪执、对这个人有仇恨。对劳斯莱斯有贪执说明没有出离心,对这个人有仇恨,认为他伤害了我,其实人家只看了我一眼,伤害了我什么?伤害了我的自尊心,这说明我没有菩提心。其实这一切只是像梦一样的假象,不管劳斯莱斯车还是我的自行车,以及瞄我的那个大白眼,乃至于我的身体和心绪都是虚假的现象。
我们不要去管车了,这时候要去管自己的心,管自己生起的五味杂陈的情绪,发现它们其实都是假的。喜欢劳斯莱斯车这种心是贪,恨这个人是嗔,想那个车得不到是嫉妒。其实不管是什么样的心所,没有一样是真实的,因为它们都是依缘而起——依劳斯莱斯车和那个人以及我自己的身体、自行车这样的众缘聚合才产生了这样的心所。这样的心所,去掉或改变任中的一个因素,这个心所当下就不成立了。
比如把车里的人和骑自行车的人换一下,那就变成另外的心所了,就不会是嫉妒了,可能成了蔑视。假如你是劳斯莱斯里的那个人,开到人家面前瞄了一眼然后绝尘而去,心里面不屑地“哼,屌丝!”此时已经变成傲慢,变成了另外一种心所,有些老板应该有所体会。(众笑!)
但不管怎么样,嫉妒的心所是依缘而起的,至少要依你的贫穷。如果你是马云,你骑自行车,他来藐视你,你就不会这样去想了,你内在就变了。如果马云看了他一眼,“人就是这样的,其实他要是知道我是马云,他就不会这样了,我原谅他!”(众笑!)因为他的心态变了,心态是什么?其实就是当时那种状态生不起那样的心所,因为心所是个依缘而起的假东西。而且它一生起来,过几天你就把它忘了,说明它会消失,组成每一个心所的刹那都不是真实的,它就是虚幻的现象。这是用思维的方式去。
你说用修行的方式是什么?我们不去看这些对境,只看自己心里面的那种状态,就叫做修行蕴。通过思维去思考它和对治它“我不应该贪”,其实你只要觉得自己不应该贪的时候,你的心所就已经开始减低,不觉得劳斯莱斯车有怎么样。
比如马云他真的不觉得劳斯莱斯车有怎么样,因为他有迈巴赫(这里只是举马云作例子,我对他很尊敬的)。也就是他不觉得劳斯莱斯车有什么了不起,没有这种贪态,他也不会生起这种心所。如果他自己不是穷屌丝,也不会有这样的心所,所以任何一种因素一变,心所就变了。
如果是穷人,同时他也是一个修行人,他也不会这样子。他甚至会产生悲悯心“哎呀,这个饿鬼又在往前面开了!”对着他念一声:嗡班匝萨埵吽、皈依佛、皈依法、皈依僧……是不是这样的?(众笑!)就像我们见到狗等动物也会这样念嘛,如果是修行人的心态全都变了。所以行蕴不是一个真实实有的东西,它是一个虚假的现象,如果你受这个虚假现象的折磨是你不对,就要把它息灭下去。通过很多种思维的方式都可以息灭,这也是一种通过思维来夺行蕴的方式。
其实前期不管是夺色蕴、受蕴还是想蕴,都要通过思维去,这就是闻思的作用。但如果仅仅是思维,不把它落实到觉照以及禅定,和真正的产生心有力量透脱的这个层面的话,你是走不到开悟那一步去的。你慢慢慢慢就会通过思维把很多东西压在里面,但自己内心相续里面的功德没有得到完全的呈现。
我们不是说一切众生都是佛嘛?但本自具足的这些功德你显发不出来,最多你通过各种各样的思维,又很有教养,行为显得很恬静。但是很深的程度走不到,很深的程度一定要通过思维达到觉照和产生禅定。其实定才会让一种相应的良性心态,或者是根本的、究竟的心态才会得以持久、坚固、有力量。否则稍微一点事情就把你弄翻,比如刚才劳斯莱斯停在你旁边这种刺激,你可能没问题,但下次如果他不是看你一眼了,而直接把车门打开暴打你一顿“去你的,你这个臭屌丝,为什么不买劳斯莱斯?”这时你就受不了了,那时候你再也没心思去想他好可怜啊,所以这种刺激太大,你就不行了!那么落到生死那么大的刺激的时候,你能受得了吗?你肯定受不了的,你就谈不上什么解脱。
那要怎么办呢?我们一定要先通过思维,然后慢慢引生觉照。我们前面也讲过,如果通过色法的修行已经产生了这种单空的觉照力和认知力,而我们觉得思维久了还不起作用的时候,我们就直接把这种单空的觉照力拉回来去看它。带有从色法里面修出来的单空认知力,去注意心里面生起的五味杂陈。
什么叫注意它呢?就是你知道它,但不去改变它。不去改变它,为什么它会消失呢?因为你去看它的心态里面带有你夺色法时训练出来的单空知见,它是一种很细微的思维。你不是说直接认知吗,怎么是思维呢?其实单空也是一种很细微的思维,“能”上一定有这么一种执著,只是细微到你自己都觉得是一个直接性的东西。
你说会这样吗?有这样直接性的认知吗?当然有,比如我们开车开熟了或者骑自行车骑熟了,遇到前面障碍的时候,绝对不用想的马上就绕过去,这种行为就是直接性的认知。但你能说这个东西不是思维吗?其实有很细很细的思维在里面。这个在唯物主义来说叫巴甫洛夫神经反射,巴甫洛夫用种方式去刺激狗,打它一下就给它好吃的,长此以往狗就喜欢挨打了,明不明白?狗本来是不喜欢挨打的,但是每次轻轻打它一下就给它个好吃的,然后慢慢慢慢一打它就想到要吃,接下来心直接就认知要吃就马上导致快乐。大家是不是有点明白受虐狂是怎么训练成的,就是这么训练成的。
心也是一样,它也可以训练出这种直接的认知力,比如我们通过夺色法就训练出单空这样的认知力,也就是境相一现起来,一注意到这个境相的时候,单空的觉照就上去了。上去了以后,那个东西就慢慢开始减弱乃至于消失。他并没有太多复杂的思维,“这是贪,这是没有菩提心,哎呀它是假的……”他不会这么去想的,他只是一下注意它就完了。像我们内在的这些东西生起来的时候,如果我们有这样的觉知力,就把它调回去,所以它叫单空。
如果是真正的大空性又不同了,他就不会有单空那种去消灭它、去对付它的认知力。他会认知烦恼和痛苦本来就是法性,那个就很难描述了,他只会觉得那是一种明,但是他处在明的那种状态里面,那个东西会直接转化为无害无利的光明。严格讲都不能叫转化,直接当下就是,所以那时候他会说:“烦恼即菩提,五毒即五甘露,五蕴即五方佛。”
但如果你没有认识到本质之前,你不能这么去说的,你只能还是在二元的对治状态里面——单空。这时情绪一出来,你就要马上去看着它,看着它慢慢慢慢开始消失,然后趋于平静。趋于平静的时候,这个时候其实就是进入定了,在消失的过程中,慢慢慢慢就进入定了。
你问:“这个时候是不是还在对治行蕴呢?”其实这个时候已经不是对治行蕴了,是一种单空的定。定下去的话,跟前面的修法一样的,如果你再也没有情绪去对治它,这么一直定下去有可能就直接变成了内外道共同的定,也就是纯粹的禅定。
那我们该怎么办呢?一样的,你一直定下去也没关系,还有一个方法就是从定中出来再把情绪撩起来又夺。我这样说得有点笼统,其实应该这样说,夺行蕴一样分成座上修和座下修,座下修的话你就没有时间去排气念偈子这些。比如老板给了你一耳光,又委屈又愤怒,想杀老板又不敢,很恼火等等之类。然后这时说点个香、排个气、念些偈子,再来修愤怒的夺法,那是不可能的,你做不到的。
那个时候要马上把你平常座上修色蕴的单空觉知调回来,立即去照它。那个人可能愣在那里了,老板这个时候看到他愣在那里就不要继续骂了啊,因为他已经进入甚深修行,你再骂他就是搅了道人心,我们不是说“宁搅千江水,莫搅道人心”嘛。(开玩笑!)他就愣在那里去觉照那个情绪,熟练了以后根本就不用愣在那里的,一边跟老板对话的时候,一边就开始觉照自己的内心,在说的同时他就已经知道内心这些情绪,同时让它软化下去,所以这种人对自己的情绪是调控自如。
而我们之所以心受苦,是因为我们被情绪左右,被这些心所(行蕴)左右,我们没有办法左右它的,要你痛苦就痛苦,要你快乐就快乐。我们要制造一个人很深的痛苦非常简单,比如在公司里面扣他三个月工资、痛骂他一顿、再厉害一点就请曾医生给他开一张东西,上面写着Cancer(癌症)。他一看到这东西马上就受不了,立即就痛苦的,恐惧、沮丧等情绪就出来了。
比如拿着一张癌症通知书,告诉他还有三个月的命,你会发现他的雄心壮志瞬间全都没了,很多决定也都会随着改变,再也没有心思制造最伟大的音乐以及最伟大的电影了,就想到怎么往生了。而且会疑惑:“死了真的可以往生吗?是不是假的哟?我还剩三个月我该怎么办哪?”让他赶紧去念佛,他回去半信半疑地念,还念不下去。马上都要死了还念不下去,为什么呢?因为其他的心所又来了,怀疑它是不是真的?还不如吃好点穿好点,完美的度过这一生。趁没有醉过酒就去醉酒,趁没有强奸过就去强奸一把啊……乱七八糟什么心所都来了,左右他、搞死他!
人真的是说起来伤心犹如一江水,源源不绝啊!这些东西就开始出来了,我们平常发生这种情况,熟练以后就不会了。开始可能会愣住在那里,照半天,慢慢慢慢他连愣都没有了,平常的时候都可以这样,然后心绪就开始镇静。其实我们每个人都有这种功能的,你看有些人在愤怒或恐惧的时候,他会控制自己的,只是他没有用单空的这种方式。
比如我昨天下午在银行跟一个服务员大吵了一架,我在那里疯狂大骂,那个行长出来声音都在颤抖了,但是他明显的控制自己不要生气:“哎呀,范总,我们有事好商量嘛!”他一说,我其实心里也认为弄凶了也不好,算了够了,歇火!但我用的不是单空的方式,他用的是控制的方式,也不是单空的方式。他用的是世俗的方式“不能得罪他,他有钱,不然的话,他钱都不存在我这里了,所以我不能跟他生气!”如果没有这层利益关系,你看那行长会怎么样,他绝对:“你是个什么东西啊?你有什么了不起啊?报警!”或者直接叫保安把我轰出去!(众笑!)
所以他也得控制自己的情绪,他用的是利益观点,其实我们用的出离心、菩提心也叫利益观点,只不过显得比较高尚一些。他要的是世间利益,你出离心要的是解脱的利益,菩提心要的是大众的利益,这些都还是利益关系。只有空性是最牛的,无利无害,假的,所以空性是最彻底的。当然这是指大空性,单空还是说:“虽然我不是空性,但我是空性的儿子,我是太子,我现在虽然还没继位,但迟早有一天,王会登位,野老会讴歌。”单空用的是近似空性的方法,所以它叫相似胜义,我们说自续派是相似胜义,就是这个原因。
所以你要去觉照它,慢慢慢慢这东西会养熟的。等情绪下去了以后,马上把修法功德回向掉,回向掉以后,你心的那种力量就会越来越大。比如老板欺负你,你在觉照心的仇恨和不安的时候,它就消失了,恢复了平静。这时要么就继续下去,继续下去这个人会变得很沉静的,他坐在那里一坐就半天,甚至会走来走去的,一个反复的动作,叫他也没反应,他其实是沉浸在那状态里面。
你说为什么走动也可以定下去呢?走动一样是可以的,经常说的“行禅”就是这样的,只是他心处于那种安谧和平静的状态里面。那你问这个时候是不是单空的修行呢?他可能已经没有单空的认知了,单空其实要有对境的。没有对境,心是没办法单空的,没有对境的时候,他可能处于定中了。那么这时候也有可能出定后恢复到正常思维,一般走到那么深的人很少的,最多的是走到情绪平歇下去,平歇下去以后就马上把功德回向给一切众生解脱,起码回向给老板不再骂我。平常要这样去做。
还有平常做的时候,一个是要依据以前单空的修行,一个是思维各种各样的东西,还有一个依据是要座上去修,跟前面想蕴的修行是一样的。想蕴,我们是用禅定等各种各样的方式去夺。行蕴也一样的,你坐在那里,你要思考过去受气或贪爱的一些东西,激发出那种相应的驱动力出来,甚至要通过看视频或图片的方式。
比如要引生贪爱很简单的,男性可以找些衣服穿得很少或不穿衣服的女性图片,女性当然可以找宋仲基还有鹿晗,看着这些你喜欢的人的图片,马上会撩起你贪爱的情绪。这时候你就不要再看那些东西了,注意力就不要放在那些图片上,千万不要再去注意他的肌肉很好或者三围如何。男的看三围,女的看排骨嘛。
通过看图片或直接心里臆想“我最喜欢谁?想起他我心里好温暖好舒服!”其实这时候贪爱就已经出来了,立即调回这个单空的觉受去,杀死你心中神圣的爱,好残忍啊!所以行蕴是很不好修的,仇恨反而好修。贪爱是不太好修的,因为贪爱我们认为它是对的。
仇恨,比如今天出去碰到一个人,原来是小时候的班长,那个时候他经常欺负我,去告老师说我打人、偷东西,结果被老师罚站了。几十年以后我终于碰到他了,仇恨依旧,好想打他,但是有法律,没敢打。想起这些东西的同时,就不要再去想班长了,而是观察这种仇恨,一下就把单空的觉照弄回来,仇恨慢慢慢慢消失。慢慢慢慢,你不用思考他是你妈,你会逐渐觉得那个班长就是你妈,甚至你会感激他曾经给你制造过灾难,因为这些灾难让你产生仇恨,然后把仇恨对治掉,你的心真的开始摆脱这些东西,明不明白啊?它是跟菩提心的思维修行反着来的。
菩提心是先思维他是你妈,然后消灭对他的仇恨,是不是这样的?现在是觉得仇恨是假的,心把仇恨消失了以后,觉得他就是你妈,即使他带给你痛苦,他还是你妈。所以真正单空的修行,跟菩提心是不冲突的。为什么有些人说:“他又是空的,他又是我妈,好冲突啊!”我一听就知道他读书读傻了,而没有真正的修过,修过他就不是这样的,因为他消失了这种仇恨的心态以后就好办了。
仇恨、嫉妒这些好修啊,因为这是不良心态来的,最怕的就是贪爱,我们一定要把对境性的贪爱变成真正的菩提大爱。对境性的贪爱,明明我就是爱她好深啊,比如初恋情人或者是特殊的情人,反正就是特别喜欢那种,突然要说撩起了这种东西,不去想对境,立即要把这种贪爱去掉是很麻烦的。因为这是被我们的媒体、诗歌、音乐反复歌颂的东西,你会认为它是非常好的。但事实上不是,那真的就是一种心所,贪爱的心所。我这里只讲到男女,还有非男女的,乃至于家庭的爱啊,这些各种各样的事全部都是。
只有一种爱,我们不用去消灭它——对众生的爱。你说这个太广泛了,怎么可能呢?其实你要把它具体化,如果你爱她是为了让她成佛,很好。你爱她的目的不是仅仅是她激发了你的快乐,哪怕她激起你仇恨也好,她伤害你也好,你还是愿意她成佛,你爱她的出发点和关键点在这里,那你的爱就是对的。如果你的点不是这个,你爱她只是要抒发心里面的某种要求,或者是她能让你快乐,或者是暂时让她快乐,而不是让她成佛,达不到成佛这步,那么都是不对的。
我们要去区分这些东西,要看我这样去爱她,到底是为了什么,为了晚上打炮吗?为了蒙她的钱财吗?为了暂时的一种欢愉吗?或者为了某种诗意性的满足吗?如果是的,那种爱就是属于贪欲性的;如果不是的,我爱她是为了她和我一起成佛,或者所有人成佛,好了,那就对了。
你说我怎么去区分呢?时间久了就区分得出来,为什么呢?菩提心的爱是不会因为时间的变化、情景的变化而变化的,永远都是那个样子,那真的是天荒地老永不改变。前面那种爱一定是因缘而起的,它会变的。比如你是男的,我是女的,我们都年轻,都兴趣相同,我才会爱你的,那是男女之爱。如果你这个特点没了,比如哪天你突然性取向变了,哦豁,我就算爱你,也会怕你的,说明你以前的爱不是真正的菩提之爱。
菩提之爱是不会这样的,他不管你会怎么样,所以不会带有自我要求、自我满足的成分在里面。当然也不能讲得这么绝对,因为让你成佛也是一种自我要求,你这么讲也可以。但是让你成佛,这个是唯一我们可以去延续的东西,其他都是要消灭的。
你说这样活着好没意思啊?不会的,其实你为了让她成佛的那种爱里面可以包含其他任何一种爱,你可以想办法把其他爱转化到菩提大爱里面。也就是菩提大爱里面其实包括了各种各样的爱,你可以有家庭之爱、朋友之爱、夫妻之爱、同事之爱,都可以的,但是你这些爱全部要归结到最后那种爱里面去。
如果你是因为某种爱引起了这种不良的贪心所,那你就要去搞定它,因为男女之爱才会引起贪心所的。那你问菩提之爱是不是一种贪心所呢?菩提之爱也是一种贪心所,但这种贪心所就是要被鼓励的,因为它会把我们引向解脱。那我们要怎么办呢?我们要一定要把它区分开来,不区分开的话,就会出问题的。
区分的目的,不是为了区分,而是要把小爱转化为大爱。意思就是我们不用采取断然拒绝的方式,而让自己活得很孤绝——灭绝师太。有人说:“既然我们是菩提大爱,那老婆离了,老公赶了,老爹老妈送到养老院,儿子送孤儿院。”哇!这个是不行的,这样就要出问题,特别是居士。那怎么办呢?我们可以拥有这些,但这些爱一定要汇归在菩提大爱里面。
好了,不管怎么样,我们夫妻之间可以跟你暂时爱,但我主要的心力和明力一定要用去让你成佛。即使我现在没有这个能力,那么我要去修行,我修行的目的也要让你成佛。在自己心里面不是马上要跟她分开,但你记住,不管分不分开迟早都会跟她分开的,因为最终都会死。不管是家庭也好、父母也好、儿女也好、深爱的人也好,迟早都会分开,而菩提大爱,一旦决定,你们就分不开的。那真的是分不开的,真的是千山万水、生生世世要把你记住。
你问要怎样才能实现呢?很简单,努力地去培养菩提心,同时消灭这种贪爱。消灭贪爱是你要看空它,看空它的意思就是什么?举个例子,夫妻有男女之爱,同时也有菩提大爱。比如夫妻要离开了,如果激起极端的心痛,甚至产生很仇恨等各种各样的心理的话,就说明你的那个爱根本就不是菩提大爱,就是贪欲的爱、是自私的男女之爱。
但是菩提之爱不同,夫妻要离开了,他会哀伤,但是他很快就会恢复正常。而且他绝对不会因为对方的离开就仇恨对方,或者是去产生其他的不良心态,这些是不会有的。他会显得非常的自在、非常的宽容,他心里面一些很阴暗、痛苦的因素就会非常少。
其实我们要去消灭贪爱,并不是真正要与贪爱为敌,而是那个贪爱最终会引发我们的痛苦,如果我们把贪爱消失了之后,最终的痛苦就会消失。所以一定要通过这样的修行,把狭隘的、单对单的、有痛苦的、实执的贪爱转化为菩提大爱。
转化的方式,就是去看空它。看空它了,那会不会活得很没有意思呢?不会的,不会活得没有意思的,你还是在爱,但你会发现这样的爱不再让你痛苦。自私之爱,只要对方有任何一个行为让你不满,你都会难受的。因为自私的男女之爱,比如他突然找个小三回来,你恨不得把他剪了,是不是这样的?自私之爱就会导致这样的结果。
但是真正的菩提大爱不会这样的,“两个妈妈有什么啊,她们两个同性恋而已。”(开玩笑!)反正你就会发现这种痛苦会减轻,你的心开放了很多。但并不代表你不会爱了,你还会爱他,还可以让你温暖让你爱,但是他再也左右不了你,不能够让你痛苦了。你说这个有什么不好吗?真的做得到的!
所以你要去观看自己这个贪心所,然后慢慢慢慢逐步去找,让它形成禅定。座中是最容易形成禅定的,比如贪心所起来,起来去照它照它,然后慢慢慢慢消失了,进入了定。慢慢慢慢有可能真的变成了普通的禅定,如果你不想这样,你就故意把它撩起来再来,慢慢慢慢这个东西再也撩不起来了,你就换一种更刺激的。
甚至到了一定时候,你要故意在生活中找这些东西,所以很多大修行人到了后来要去找违缘,专门去找一些很刺激的东西来刺激自己。比如以前的二祖,为什么要到妓院去呢?就是故意撩起这些心所去看心,别人说他:“你禅宗祖师怎么跑到妓院来呢?”他回答说:“我自观心,何关汝事。”为什么?就是这个。
你问:“他还需要这个吗?”需要的,不是人一开悟了就没有这些东西了,他有,但是座上已经撩不起来了。座上他绝对觉得自己根本绝对不会再有这些东西,甚至观想任何一个很妖艳的女子走过来“一场梦幻泡影,连白骨都不是,白骨都还可以熬汤喝,幻影怎么熬汤?”贪欲完全没有了,那怎么办?他就到一些比较厉害的现场去看,看着一发现自己心里一动,出来了,消灭它。
你们记不记得宗萨仁波切说过的一个故事,他以前的女朋友在电梯里对他说:“哎呀,你说你没有嫉妒了,那我告诉你一个事,我刚才见到我男朋友了……”宗萨仁波切心里生起了一丝的不舒服,那个嫉妒感出来让他觉得很开心啊,马上说:“你是我的仁波切!”然后把她的照片供到佛台上。他们会觉得能够激发自己这种不良心所的东西出来,是一个很好的事,我们不能让它藏在心里,撩它出来,去干掉它。
我们平常要去做这些事,然后慢慢你就会发现自己的心力越来越强大,那种单空的力量越来越强大,只要各种各样的心所一出来,一觉照它立即就消失,完全就不会被它牵引。被它牵引就很痛苦了,各种各样的想法啊、观念啊、睡不着觉啊、仇恨啊、心窝里面堵一块啊,这些很快就搞得你很难受。但是你一觉照它,你会发现即使是心口堵了一块,慢慢那种堵一块的感受就越来越少,快乐越来越出来,越来越出来,快乐越来越多,人越来越平静,平静中带有很深的愉悦。
这个一定要自己去做,不然你永远体会不到,听我在上面说得唾沫横飞,好像真有那么回事一样。你去做就真的有那么回事,你不去做的话,那就好像真有那么回事而已。当然刚刚开始你听了以后去做,可能完全做不到的,你根本确实也没办法做到。因为你情绪太厉害了,什么中观、菩提心,忘得干干净净。“出离心啊什么心啊,我现在除了杀你的心就没有其他的心,干!”普通男性一般都是这样的。
女性虽然不会打,“什么出离心菩提心,哼,我回去扎小人,扎死你!扎死你!”所以女性用针嘛,男性用剑嘛,男性粗大点,女性更加的细腻跟绵密,幽隐妄想。男的就很简单,那个仇恨很大,一剑捅过去一个洞,仇恨很快就没了。女性那个针扎小人,扎了还不流血,她以为把别人给扎了,其实针针扎在自己的心上。
所以这些心所影响人是非常非常的恐怖,不管是贪爱还是其他心所,但是你只要把大的解决了,其他小的根本就风卷残云、摧枯拉朽,也就很好解决。只要行蕴解决了,受蕴、想蕴这些都比较好办。为什么呢?其实人很多时候打坐坐不进去,一方面是思想(想蕴)不受控制,还有是行蕴不受控制,各种各样的心所不停地动,你完全没办法安静下来。
所以天台宗修禅定有个要求,首先要“呵欲”,就是一定要把欲望先遏制住,呵斥它,不能让它折磨你。如果你各种各样的行蕴消失了,心自然就会很平静,而且很多喜悦跟快乐会自然生出来。我们很多时候痛苦很深的一些忧郁,其实是来源于心里面很深层的一些妄想,所以它叫幽隐妄想。
比如孤独、寂寞,“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其实这些都是很深的心所,从诗歌和人类的角度来说,我们觉得了不起;从修行的角度来说,那是要被消灭的行蕴。以前李清照的那些词:“寻寻觅觅,冷泠清清,凄凄惨惨戚戚,乍暖还寒时候,最难将息。”她动辄就葬花,动辄就吟诗,我们甚至会觉得这些东西很优美。但对修行来说,“啪”一巴掌上去:“好了没有?”“不葬花了,我们练武去。”
那是各种各样的心所撩起的情绪,当然有时候,我们也觉得这些文字很优美。大家不要上这些当啊,文人很多时候上这些当的,这是很多鸡汤出来那么好卖的原因。为什么呢?那些句子撩起了你心里面的情绪,觉得好舒服啊,其实行蕴又被加深了。所以为什么我这么反鸡汤呢,明不明白?它没有办法让你解脱的,只会让你沉溺得更加有诗意。唉!那个农民都落到陷坑里面去了,很快泥巴要淹没到屋顶了,他还在写诗!
所以我们要去注意这些东西,慢慢慢慢一个快乐的、健康的(从佛教说的健康,不是世俗说的健康,世俗说的健康很多是不健康的)、充满了慈悲跟空性的心灵,绝对不会有这些东西的。他能理解和知道别人的东西,所有的分别他都能够知道,但是他绝不被分别所左右。
心就是一种粗大的分别,那我们去修行它,一方面去观察它,一方面走到另外一个层面的时候,其实就不用天天去夺它了。跟想蕴是一样的,情绪起来以后我就任它,虽然还不知道它是什么,我只要看着它就行了,在看着它的过程中,我不去判断它,也不去夺它。
当我们单空夺到一定的时候,夺到心里面相续的力量很强大了,对行蕴的认知和控制力非常强大的时候,反而要退一步,就不要再去夺它了。当情绪生起的时候,你只要静静地看着它就行了,就像看着念头一样的。只不过念头是头脑里面的想法,这个情绪有时是一种隐隐的冲动,甚至一些厉害的情绪会导致心口痛啊堵啊等等之类的,甚至有点生理反应的东西。
那么你也一样的看着它,随便它起来,连夺都不用去夺它,不用强行去照它去照它:“你还不消失?你个蠢货,消失消失!”不要这样,你就看着它就行了。如果那个心力非常强大的人,那个觉照力很强的,你只要看着它的时候它就消失,知道它就行了。知道它的时候保持你的平静,平静是主体,知道它那个东西是个客体。平静是主流力量,或叫主流心态,然后平静中间有那种情绪,你只要平静地知道它就行了。
生起任何情绪的时候随便它,当你随便它的时候,它是没有办法随便的,只能够自己越来越弱。慢慢慢慢那个情绪会越来越弱,心口里面堵啊、很烦燥啊、很孤独啊、很想写诗啊的东西没有了。你心里面开始放松,开始愉悦,静静地体会那种放松跟愉悦,让情绪慢慢逐渐地消失。你一定做得到,但是你要去做,那时候就连夺都不用去了,前期要夺嘛,印它印它印它,或者照它照它照它,到时候连照它都不用去照,叫“任它”。
我们在清晰、宁静、温暖、愉悦状态中任它生起、任它消失。前面还没有温暖,还没有愉悦,前面只是宁静、平静,但是它消失的同时你会感觉到宁静跟愉悦,感觉到温暖,一定会这样。人从座中一出来,哇!整个心里乐开了花,叫心花怒放,那个时候真的会体会到这些东西。
那是不是开悟呢?还不是开悟,但是你对行蕴就开始有所突破,开始真的破了行蕴。明不明白啊?这个是破行蕴的方法,一样的,座上跟破想蕴差不多,座下的时候来了马上拉回来,座上把它撩起来。做之前这些方法我就不用教了,盘腿、打坐、点香、祈祷、发心,你照做就完了,而且做的时候很认真地去做,这个是行蕴的一种方法。行蕴就讲到这里了,行蕴大概的修行方法就是这样的。
我们现在来讲识蕴,识蕴其实讲不了这么久的,我们还剩下十来分钟应该可以讲得完。为什么不花那么长的时间讲呢?因为没有必要。我们的五一禅七马上要讲《百法明门论》,里面会大量地对心识进行分析,那个时候才来详细讲。这里我们只是把修行的方法粗略地跟大家说一说就完了,就不用去讲得那么详细,只是讲这个中观四夺夺五蕴的方法。
那么识蕴是什么?识蕴其实就是所谓的分别,形成识的时候,汉传佛教叫“了别”,什么意思呢?你看我们的现象界以及内心界呈现出来所有的东西,一个是物理的,一个是精神的,物理的是眼耳鼻舌身这五根以及它的对境——眼睛所看到的,耳朵所听到的,鼻子闻到的,舌头尝到的,身体所接触到的,物理的方法五样全部概括完了,这是五根的对境。
心法就是受、想、行,这些心法全部有赖于什么?有赖于心去区分它,心这种区分就叫做分别。比如识蕴中的眼识,我看到的一定是这个东西跟那个东西不同,我才看得到。如果看到全部都是一样的,哦豁,那就没有不同,识蕴就不起作用了。
比如我眼睛一闭,我只能看到黑暗,我要知道它是黑暗,也是因为我有过光明的那种认知。如果我一生下来就是个天盲的话,我连光明是什么都不知道。我不知道光明的时候,我也不知道我这个就是黑暗,只能听到别人说“你的那个就是黑暗!”哦,然后给它一个名字——这个就是“黑暗”,明不明白?所以说它是一种区别、一种分别。
色蕴是一种比较坚固的分别,识又叫做了别,了就是清清楚楚的意思,别就是不同的意思(别别嘛,别人嘛,不同的意思,是心在搞区分。)最简单的区分就是色法的区分,很坚固。然后接下来就是心法的区分,各种各样的不同,比如行蕴,有贪、有嗔、有嫉妒、有恨。恨又有很多种,贪也有很多种,痴也有很多种,分解起来很多。但不管怎么样,它都有不同,很多种的意思就是不同,样样不一样,这个也是属于心识的一种区分。
而那个清清楚楚的区分和了别就是心识,识其实就是分别的意思,所以“分别即识,不分别即智。”当然有一种不分别,比如我们进入禅定或者睡觉的不分别,其实也是一种分别。真正的不分别就是心的本质、光明、纯正的法性、自心本性,那个才是真正的不分别。所以心能够去分别的这种能力就叫做识,这种能力它也会堆积,也会串习成量。
这种串习的能力我们就叫作根,你说那是不是眼根呢?我们的眼根分三个层面:浮尘根和净色根,还有最根本的能力。什么意思呢?比如我们人的眼睛,眼球的晶状体、视网膜这些东西,叫做浮尘根,是最粗大的。我们人的浮尘根是一样的,狗的眼睛又是不同的,老鹰的眼睛又不一样。那么到了比较厉害的一些层面,比如天眼这个程度就叫做净色根,这个就很厉害了,可以看很远,而且还能看到过去未来,叫净色根。
所以《金刚经》说有五眼:肉眼、天眼、慧眼、法眼,佛眼。那么真正能够看的这种总的能力就叫做真正的根。心有这种能够去看的能力叫做眼根,能够听的能力就叫做耳根。耳朵这种根叫做浮尘根,天耳通那种比较好的器官叫做净色根,这个总的能力叫做耳根。
这种能够分别的能力,它一定要通过根去,甚至我们的总的一个身根,这个身根也有很多种。身根粗大来分的话,就是现代医学讲的骨、肉、筋络这些东西,中医高级点就是气脉,再深下去就要讲到法性这些东西去了。佛教里面的时轮金刚说人身体是七万二千条气脉,但总的来说,能够分别的那种能力就叫做识,识以根的方式来体现。
最根本的识是什么?就是我们的阿赖耶识。唯识里面将心的分别作用分为八种,阿赖耶识就是最基本的作用。要说清楚阿赖耶识这个概念可能要很长时间,幸好还有十分钟,勉强可以将基本概念讲一些。其实我们平常讲了很多唯识的知识,我现在再把它总结起来讲一下。
阿赖耶识是心最基本的作用,这种作用能够呈现精神和外境,还能够把呈现的精神及外境,以种子的形式保留下来,心的这样一种能力,被我们称为“阿赖耶识”。
心的本质,它是语言难以形容的一种光明跟空性双运的能力,它为什么会成为了阿赖耶识呢?因为心本身的能力里面,它不认识自己,当它不认识自己的时候,这个不认识就叫做最根本的无明,或者叫做俱生无明。这个无明出来以后,虽然它不认识自己,但是它能够二元性地去认。
还有,“认”的这个能力是不会被破坏掉的,只是它不认识自己、不能自认、不能自明,但是它能够以明去“明”它明。即是把自己认成了另外的东西,还把能认那种明认成了自我,把自己能够认的能力当成了自我,这个错误的执认就叫做末那识。
其实,末那识都是心的明的一种显现,你是找不到一个什么东西叫做“能认”的。但心确实有个能力可以去认知,这个能认知的本质,就是心的俱生光明,就是所谓的法性。但是我们找不到这个东西,又不能自明的时候,心只能以分别的方式去开展,就成了眼识、耳识等六根识所呈现出来的东西。我们的意识可以把这些东西当成了自我,或者当成了一个假我,比如我们把身体当成了“我”,这是最粗大的。
但真正的末那识不是指这个,真正的末那是把能认的那个能力当成了自我,所以我们会觉得我在看、我在听、我在想,总是有个“我”,但“我”是个什么,我们也不知道。实际上是心固执地认为这种能认的能力是自我,但它不是的,没有这么一个我们误认为的“自我”,没有这么一个出发点。
把这个能认的能力当成了出发点,当成了一个所住的地方,就叫做“自我”——末那识。然后有了末那识以后,心识所展现的各种各样的能力就变成了外境,变成了“他”。然后展现的同时,本来就是它自己在展现,当然它能够记住这些外境。虽然你的意识不一定记得住各种显现,甚至都不知道各种种子,但心一样能够把它记住,丝毫不差。
比如你的血液怎么循环,肌肉怎么运动,你意识并不知道这些的,但是心还是把它记住了,它能够延续下去。即使你的身体消失了,阿赖耶识还是把这种能力记住。到了下一世,你得到另一个身体的时候,这种能力又借助新的身体展现出来了。这种能够把各种外境展现出来,同时又能够将外境以种子的方式记住的能力,就叫做阿赖耶识。
然后它要通过五个部分来展现(五个物理方面:色受想行识),这个展现能力就是眼耳鼻舌身的前五识。这五识展现出来以后,又对它进行思维、分析、解拆,叫做意识。整个生命就是这么一回事,这就是所谓的八识。这八识的所有运动被记录下来放在心里面,形成别别不同的各种各样的能力,比如色法的能力,眼睛看的能力一直记录下来,耳识的能力也记录下来,阿赖耶识本身也进行大量的记录。
末那识执的方式虽然只有一个,但是执的内容也有很多,这些全部被记录下来就形成了识的蕴。眼识有眼识的蕴,耳识有耳识的蕴,归纳起来,这种能够分辨、能够记录,同时又能够延续的这种能力的蕴集就叫做识蕴。这种方式是认知的一种颠倒,所以《楞严经》里面称识蕴为颠倒妄想。没有的认为有,有的认为没有。比如有些人的意识认为没有因果,这叫做有的认为没有;没有的认为有,比如本来没有上帝,认为有上帝。所以识蕴叫颠倒妄想。
有人问:“根和自证分是什么意思?”自证分是心自认的能力;根是一种总称,是聚集的意思。它们俩有一致的地方,但是它们俩不能完全一致。比如眼根,自证分里面就不包括眼根,眼是浮沉根。所以,它们词汇有一致的地方,但是内涵还是有所不同。这些词汇我们以后再来跟大家说,现在接着上面的内容。
所以,心识实际上就是这样的,那我们要怎么去消灭这种错误的分别能力呢?其实你根本就没有必要去消灭眼根、耳根的这些分别能力,你去消灭也消灭不了的。你以为你把眼睛一闭就不看了,或干脆眼睛挖了嘛,耳朵也不听了,或干脆直接把耳膜戳破嘛,让那些搞音乐的根本没市场,这样做是不管用的。
当然也有人通过耳根的修法或眼根的修法而成就的,比如观世间菩萨的耳根圆通,还有大圆满后来修脱嘎就是通过眼识的修法。也有舌根的修法,比如《维摩诘经》里面就讲到香积国,菩萨传法就是煮东西给大家吃,吃了就开悟了。我们一听,哇!好羡慕啊!但人家的舌根跟我们的舌根不一样的,人家的舌根有思维的,你的舌根呢?所以二者是不同的,我们吃的话就吃成猪了。
还有通过鼻根而成就的,也有修意根的,我们刚才说的夺想蕴其实就是修意根。闻思就是修意根,去掉意根中的错误想法,建立正确的想法。然后要息灭意根的想法就要通过禅定,比如刚才说的夺想蕴就是修意根。夺到后来,我们就要去夺末那了,其实菩提心就是夺末那的,这是解决识蕴的方法。
其实我们所有的最根本的都是要去解决这个识蕴,那么末那这种执我的方式要怎么去夺?一个要通过闻思,第二个要修菩提心。因为有了我执,就有我所执。菩提心基本上把我所执干得很干净,我执一定要靠我所执来武装的。一个人的我执甚了以后,人在某些地方一定会表现得特别的自私。
比如我特别执著我的车,你要去碰我的车,我就受不了。本来碰的是车又没碰你,为什么你会受不了呢?因为是“我的车”,就受不了了;如果是别人的车,活该!比如外面有一辆路虎或E350的车,如果是别人的,毁了它没关系,如果是我的车就不同了,你如果毁了它,我连你人都毁了。
但是菩提心把我所执去除了以后,慢慢慢慢我们的心才有力量、有福德去看清楚我执是怎么回事。所以在你不具备这个心力的时候,你的心力全部被其他外面的东西(色受想行)拉走了,你没有办法去看清楚心的本质是什么。因为要去破心的本质只有一个方法,就是看清楚分别根本就是虚假的,而最根本的就是阿赖耶识的那种分别。阿赖耶识的分别是什么?他不能自认就叫做阿赖耶识的分别,没有其他什么分别了。
其他的眼耳鼻舌身乃至于末那,末那刚才说了通过菩提心就可以去对付它。但是到了最后,我要发现末那和阿赖耶识都是虚假的,要怎么办呢?你就不能靠识了,识是破不了识的,识只能去分别它,又去制造另外的识。比如意识去想这是对的,这永远是在意识里面发生。要去破识只有一个方法,就是自认,自认就叫做明,所以叫“明了”。明了有两个读音,明了(liáo)是清清楚楚地知道;明了(liǎo)——明白了就了(liǎo)了。就是你的心自己的明了,心的本质就是这样的,其实不分别,直接就是这样的。
如果我们去分别,去认为心是什么,你肯定是错的,那个就叫做见。所以要通过出离心、菩提心去把这些分别夺掉,通过单空把色受想行夺掉,然后慢慢慢慢进入到很深的定里面。当然也不要太深了,深到完全没有观点了也不行,没有觉照力了,就变成了四空定这些,完全的止力太深,观力没有了也不行。
那个时候要清清楚楚地内照,去看那个能分别、能念佛、能觉照的到底是什么,去发现它,这个时候就需要上师的窍诀。这个时候窍诀一来,你就会清楚地知道它是什么。清楚地知道,不是你知道,是明在知道明是个什么玩意。直接的明了“明”是个什么玩意儿,用“觉知”去觉知“觉知”,那个时候一下就搞定,根源就被你发现了。这个叫做破识蕴。
前面的眼耳鼻舌身,你不用去破的,也破不了的。你要破身根怎么去破呢?这个浮尘根很容易去破的,你要破不了,拿来我帮你破,我用乱刀夺死你,你的身根就被破了。浮尘根你是破了,但是内在产生身根的能力还在的,下一个身体又来了,你永远都破不完。
那怎么办呢?我只要破坏我内在的所有的二元性的分别,你会发现本质的那种光明它根本不依靠任何一个东西而存在,它也绝对不会消失。那怎么去看呢?就需要大圆满窍诀或者禅宗的方式。禅宗它是通过一些偈语或者直接的指示,大圆满窍诀也有些分类,有很多很精彩的东西,但是在这里是没办法说的,也不能说的。
那么到了这个时候,只有自明了以后,所有的这种分别才会被破坏。大家记住,分别这种破坏并不是说不分别了,你明了以后会发现所有的分别其实全都是明,你反而不用去管这些所有的现起了。它跟我们前面的夺受想行识只有一个差别,就是明了本质是什么,但是它不再夺了,因为既然都是明,我夺它干嘛呀?这就会变成禅宗说的保任,或者大圆满说的六根自解脱。
什么叫六根自解脱?我们眼睛看到的,耳朵听到的,头脑中想的,情绪等这些全部是六根的东西,这些东西本来就是解脱的(自解脱),用得着你去夺它啊?你夺它干嘛呀?你说它本来就是解脱的,你为什么生起情绪来就受不了呢?说明它不是自解脱,你还要去夺它。但到了明了的时候,它真的就是自解脱的,任它起落生灭,眼看它起高楼、眼看它楼蹋了,只是我没有幸灾乐祸,那个心就会看着这些显现而已。
那心是用什么东西来看呢?其实就是明,明看明,一场游戏而已。哇!那个真的是何其潇洒自在,那个时候识就被破了,只有这个方法去破识。所以到了后来,我们要去区分有寂——区分阿赖耶识和法性):我们会知道这个是属于阿赖耶识层面的,其实不带那个领悟,就是阿赖耶识,很平静;带了个领悟,领悟就是那个明了,它就是法性。就这么一点差别。如果始终带着法性的话,便是“郁郁黄花,皆是般若;青青翠竹,都是解脱。”
慢慢慢慢,好了,在这个层面上你会形成很深很深的定,定下去也会消失,就会进入初地菩萨的法性定。然后从法性定出来后,初地菩萨的十二个百数功德就全部出来了,可以一刹那去一百个佛土,一刹那度化一百个众生,一刹那有一百个化身……这个真的不是吹牛的,他直接会明白是怎么回事。那时对佛的崇拜就是真的崇拜,而我们现在普通人的崇拜其实全都是投靠黑社会性质的。
所以那个时候如果让他去割肉喂鹰、舍身饲虎这些事都很正常的,该!现在让我们割肉喂鹰,得了吧!剪点指甲壳喂鹰都不一定愿意,如果让你把一头漂亮的头发剪下来去救一个人,你都不愿意的(很多人会不愿意,当然佛教徒可能不会)。但是如果佛教徒有个很急的需要,比如我们电影公司要拍个甩头发的镜头,或者突然旁边要死人了,烧了你那头秀发就能救他,她都要犹豫半天。
如果真的到初地菩萨,要肾给肾,要啥给啥,因为那时候他生命的主体已经不是这个浮尘根了,他已经回到他那个本质里面去了,回到了念佛是谁的那个法性里面去了。那个主体是明,其他都是客体,那个明永远都毁不了。“不生不灭,不垢不净,不增不减,是故空中无色,无受想行识,无眼耳鼻舌身意,……”因为无,所以包含一切,本自具足。
我们最后就去追这个东西,六根一定会自然而然的解脱,根本不用去破,破它干嘛?本来人家都是空的,就是因为心认为它不空才要去破它,这种不空不在外面,在你里面。所以大圆满说:“不要对山的存在有什么意见,而是你认为有山存在才是错的。”但我们不是的,我们要去夺它,因为我们内心里面认为有山,这种存在的执著太强烈了。其他的受想行也是一样的。
识蕴的破,我大致就说到这一点,本来可以详细的讲,但是没有那么多时间。如果下面再来讲一堂课的话,又时间太多了,而且识的详细分类,我们要留到禅七讲《百法明门论》时再来细讲。
但不管怎么样,转识成智其实就是转分别为法性。什么叫转分别为法性?认清分别是什么,不要二元的认知,就叫转分别为法性。改变一种认知的方式,当然改变认知的方式可以有很多种手段,但大体的方式一样是要出离心、菩提心,最后是空性正见。但是去实施它的时候,真的是需要善知识的引领,没有善知识的引领,你会陷在坑里面爬都爬不出来,你都不知道自己是怎么样的。所以定了一个很简单的标准叫做“开悟”,如果你彻底明白这个东西就开悟了,不明白那就说明你还在坑里。
我们今天就讲到这里,已经超过了点时间,识蕴我们就这样把它夺完了,但是讲得非常的粗糙,因为我确实没有太多的时间,以后我们有时间再慢慢来补充这些东西。我们现在一起来回向!
【注:文稿内容未经讲授者本人审核校对。】
- 中观四夺的修法第5课
- 四夺的修法(中观总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