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堂课总结:
在阐述菩萨功德时,需要从两个方面去讲述:一、明示现成佛;二、明权实二德。所以开始讲解菩萨成佛的十二功德相。上堂课只讲了一个功德:转法轮。说明佛陀成佛后众菩萨请转法轮、佛陀身口意三轮(神变轮、教诫轮、记心轮)的殊胜、传法的威德和利益、震动魔宫以及转法轮的作用。
这堂课内容:
继续讲解十二相成道的功德。
“尘劳”解释为五欲。五欲境界使心染污、动乱,故名为“尘劳”。宣说诸法空无自性,破除妄执,叫做“散”。就是无论显现什么境相,了知这只是虚相,心里不动念,就不被扰乱、染污。总之,宣说诸法空性来消除实执,就叫做“散”。
再解释“坏诸欲堑”。经中说:欲为苦本。因为有了欲求,才生烦恼、造业;由生烦恼造业,便感召生死诸苦,因此说“欲为苦本”。这“欲”字要做广义理解,对世间的五欲或人、事、物,凡是有求取的欲望都叫做“欲”。以欲作为根本动力,就驱使着自己的身口意发起种种造作,这就产生了业;而有了业力,就一定会受生三界;因此又有了后面的有漏蕴;有漏蕴相续不断,便从中辗转出生苦苦、坏苦、行苦,因此说“诸苦相续”
那又为什么比喻成“堑”呢?原因是贪欲习气经过无数次串习,已经根深蒂固,很难超越,所以比喻为“堑”。“堑”是指过去围绕城墙的护城河,距离地面很高,一旦掉进去,就很难爬出来。众生都陷在欲堑中难以超过。
现在转法轮,开示对治贪欲的法门,以破除贪欲,这叫“坏诸欲堑”。比如开示苦谛、集谛,使众生认识到欲的过患而发起厌离;开示诸法空性,让众生观察到既无贪欲者的我,也无所求的境,由此会歇下取境的心。
总之,为众生宣说正法,引导他思维、修习,乃至现证真谛,就能灭除一切见、思烦恼。
严护法城,开阐法门。
涅槃妙果是安身处,称为“法城”,即指不生不灭的本性。众生以一念无明妄动,起惑造业,变现生死。由此深陷轮回而不知自返。说法的目的是教导众生莫再背觉合尘(即不要迷失本觉,落在幻尘中)、攀缘执著,而应反过来背尘合觉,时时合于不生不灭的本性。如是以常观自在来庄严涅槃城,称为“严护法城”。
“开阐法门”,即佛开阐种种法门,引导众生趣入涅槃境界。
洗濯垢污,显明清白。
“垢污”指客尘,“清白”指本性。执相的迷惑玷污智慧身,叫做“垢污”。具体有惑、业、生三种杂染。而这一切都只是虚妄的分别,实际无有,犹如迷梦,因此说真实中本无垢污。这本自清净的体,叫做“清白”。
现在宣说空性,以使众生“洗濯垢污,显明清白”。即众生由闻思修习而现证空性后,便能止息颠倒梦想,此即“洗濯垢污”;净除客尘,便显发本有清净妙体,此即“显明清白”。
凡夫习惯了戏论,一提到什么,总会说:是一个,是多个,或者是有、是无、是常、是断、是来、是去、是生、是灭,或者是善的、恶的、美的、丑的、垢的、净的……但要知道,一说是什么,就落在一边,此时分别心缘在戏论上转。实际上,妙体离一切相,不能说它是一、是多、是常、是断、是来、是去、是染、是净……这里要在观念上转变,不要老说一定是个什么,不然就成了可以说得到、缘得到的东西。万法的妙体不可能堕在意想分别的某种相上,如此妙悟,叫做“无相之解”,指悟得离戏的清净本体。
转法轮的目的,即是引导众生远离颠倒妄想而显明本性,此即“显明清白”。
- 《佛说无量寿经》第15课
- 《佛说无量寿经》第17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