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观说的是什么呢?《中观总义》讲了各种各样的中观:粗中观、细中观、外中观、内中观……这些概念大家去看书就行了。(应该每个人都有《中观总义》这本书吧?没有的可以在网上下载,不然我讲什么,你可能都不知道。)
其实,“中观”就是我们佛教徒对世界的看法,这是通俗的说法,当然也有理论性的说法:一种不堕四边(离戏)的观点。但是我们不用说得那么学术化,其实中观就是佛教对世界的一种本质性的看法,我们认为世界是空性的,而空性就是不堕四边。
凡夫(普通人)对世界的看法有四种:有、无、亦有亦无、非有非无。
“亦有亦无”是指我们的无分别识有显现,但我们的意识认为它的本质是空的。“非有非无”是指通过禅定让显现消失了,呈现出一片大空——非有,但它还是心的一个对境,我们的心还是认为有一个空,还是堕在二元性的认知上——非无。后面这两种在中观里面也叫做“二俱”“二非”,“二俱”就是亦有亦无,“二非”就是非有非无,实际上这两边都可以归纳为“无边”。
“有边”很简单,我们的无分别识显现出一些对境,比如眼睛能够看得到、耳朵听得到,这就叫“有”。“无”就是指这些东西消失了,呈现出一片大空。另外“无”也可能是一个意识的指向,意识认为有一个“无”,但实际上他也不知道这个“无”是什么。
我们的心能够显出一个叫“无”的东西来吗?你能找出一个东西叫“无”吗?绝对找不到,当你发现有个东西,命名它为“无”的时候,它实际上就是“有”了。就像有人问:“我们眼睛能不能看到无分微尘?”当你眼睛能够看到一个微尘在那里,命名它叫“无分微尘”的时候,它一定是有分的。因为你看到它有形状的嘛,有形状就有左右上下,它就可以分。所以我们的无分别识没有办法呈现出一个叫做“无”的东西,所谓的“无”往往只是我们意识的一种耽著而已,比如我们把完全没有形相的东西称之为“无”。
“无”的执著有好几种,最简单的就是“一个东西放在这里,然后我把它拿开”,相对于前面的“有”,它不存在就叫作“无”;第二种是,通过禅定,面前的东西消失了,我就认为它是“无”;还有一种是,在头脑里面耽著一个“无”,或者我的心直接觉得有一个“无”存在,虽然我找不到它,但我要去找它。
中观认为我们的心有这四边,心离开这四边,回到它原本的状态,就叫作“离开四边”;认为世界的本质是离开四边的,这就是所谓的“中观”。如果说到心性的光明的层面,那就称为“细中观”;如果不说光明,只说心的本质是空性,这就变成了“粗中观”或者“外中观”。这些分类我们现在暂时不说,简单来说,中观就是一种世界观,是我们对世界、对生命的本质性的看法。
——摘录并整理自《中观总义》略讲第1课
【注:本初稿内容暂未经讲授者本人审核校对。】
- 什么是理所破?什么是道所破?
- 意识的重要性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