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仰跟我们的生活有什么样关系呢?关系实在太大了。人类的需要,可以用三种关系来表达:第一,人和物质的关系;第二,人和人之间的关系;第三,人和精神的关系。而人和精神的关系还分成两种,第一个是跟外在的神的关系,比如上帝、安拉等;第二个是人跟自己内在精神心灵的关系。而这些关系,在佛教里面,全都可以满足。不管时代走到哪一步,信仰是绝对需要的,它具有很有用,而且不可或缺的效果。——编者按
修行到一定程度的人,往往就不喜欢做生意了,“还争这些干嘛呢?挣钱还不是为了拿钱让自己快乐,而我坐在那里都可以快乐了,我干嘛还要这么无聊费事呢?”
有时候,我们觉得修行的佛教徒很苦,他们在山洞里面穿得一身破烂,牙齿焦黄,可能连“佳洁士牙膏”是什么都不知道。而他看着我们看似很厉害,一身名牌服装,实际上相续混乱,臭气四溢,也觉得我们好苦啊!到底谁苦呢?很难说的!在暂时的层面上,可能我们会觉得修行人苦;但实际上,时间久了以后,我们会比他苦很多。而修行人会认为我们在暂时和究竟的层面都会很苦,因为那些品牌、包装,其实对我们起不到太大的作用,开始可能有些欢乐,但后来别无意义。
真正的佛教修行人的欢乐是没办法破坏的,但是这样的快乐,一定要靠信仰才能获得。
这里所说的“信仰”,不是之前提过的那种没有逻辑、不能说服理性人的信仰,而是对于佛教究竟真理的理解和信仰,就这个“信仰”的含义来说,考夫曼对信仰的内涵设定【1】,并不准确。
佛教的信仰,首先一定要有逻辑,凡是理性的人去研究它,都一定会相信。其实它跟科学的认知方式是一样的,也可以得到实证,但是它的实证少了普通人之间的一种认知方式——共证。事实上,个体修行的体验,是没办法共证的,只能“各别自证”。
但如果按照佛教逻辑去分析,普通人之间的共证,并不成立真正的“共证”,其实是一种“伪共证”,现实中,没有“真正一致”的共证。比如一个鼠标,你看到的是这个角度,他看到的是另外一个角度,你们永远无法共同看到绝对一样的东西,因为你看到的是你的角度,他看到的是他的角度,光线和呈现都不一样,除非他的眼睛变成你的眼睛,这样才能算真正的共证,但事实上,没有这样的共证。
真正的“共证”,只有佛陀和佛陀之间才能做到。而普通的个体,永远都是有角度的,其实,真的没有所谓的“共证”。普通人之间的一致,只是大概相似,但佛教的逻辑,是要较真的,所以它从根本上,就否认了普通人之间的共证,佛教认为那些所谓的“共证”,全都是世俗层面的(相似共证),究竟来讲,都是虚假的,这就是佛教对于“共证”的观点。
究竟的真理,在我们内心深处,要想明了,只能各别自证,得自己去体认。在数理逻辑和事理逻辑的层面上,可以推出这个自证是能够成立的,要通达这种逻辑,需要花大量的时间去学习。
真正的佛教,不是磕两个头就等着发财,这种就是迷信。迷信就是连道理都没搞清楚,然后就信了。
我们现在很多佛教徒都是迷信的,一听说那边来了一位大德,“啪”一泡口水吐下去,地上就冒出了甘露;或者一拍,死老鼠变成了活猫。听到这些神奇的东西,很多人都扑上去,结果导致一大堆人上当。
真正的佛教不是这样的,它跟科学的认知方式是一样的,得一件件去分析、推论,然后得出结论,再依照去做。但是在实证上,就欠缺了一块——无法实现普通人之间的共证。为什么呢?因为事实上是没有真正的共证的,所以没有共证,不能说明佛教不具真理。
佛教的共证只有一个——开悟的境界。我们每个人去朝内观察的时候,如果消失了认知的个体,而且也消失了认知的所有对境,这个时候我们会发现,所有的生命都是一样的,这是真正的共证,也就是佛教行者所要取得的结果——开悟!
但这个“共证”,和前面说的普通人之间的“共证”,是不一样的。普通人之间的“共证”,是相似的业力,出现了近似的显现,而这里所说的“共证”,是佛教行人取得的“绝对一致”的结果,结果虽然一致,但在没有神通之前,即使是开悟者,也不能直接认知别人的证悟,还是不能有普通人之间的“共证”。
但是,就真相来说,只有佛教行人所取得的“绝对一致”的结果,才是真正的共证,而所有普通人之间的共证,全是近似的。佛教里面有很多逻辑可以去证明,如果我们把这些理论都丢了,才是真正的迷信。
当然,这也有历史的原因,“五四运动”以来,我们就开始打倒孔家店、整翻老祖宗,邀请德先生、赛先生(科学和民主)回来。我们的老祖宗有很多优秀的遗产,如佛教的很多逻辑思想、修行方法,现代人几乎都丢光了。语言的隔阂也是原因之一,现代人很难用古文来思考了,用的是现代白话文,这也导致了我们对经论的理解、分析变得比较困难。
但不管时代走到哪一步,信仰是绝对需要的,它具有很有用,而且不可或缺的效果。也就是说,我们的生活不能仅仅只要科学,只朝外去掌握物质;也不能仅仅只是掌握一点点基本的人文科学,比如法律、道德、规章制度;也不能单靠发展还很幼稚的心理学。
我们要对自己的心进行非常深入的、深刻的观察,然后产生真正的信仰。这种信仰不是考夫曼说的——仅仅只是一种强烈的信念。真正的信仰必须具有逻辑性,而且可以去实证,对我们获取物质、改善周围的关系,以及产生各种殊胜的体验,最后达到解脱,都有着非常巨大和美妙的作用。
这里提到一个词汇——“解脱”,什么叫做解脱呢?佛教对此有很多的解释,如前所说,我们消失了观察点,同时消失了由观察点所觉知到的所有事物,达到一种语言没办法描述的境界,那个境界就叫做“解脱”,而生命是可以达到那种境界的,在佛教里面,将之称为“涅槃”。
关于那种境界,还有很多的描述性的词汇,例如觉性、如来藏、空性......我们学的所有的方法,就是为了达到这种境界。
注【1】:考夫曼,對信仰的定義:“信仰是一種強烈的信念,這種強烈的信念通常表現爲對缺乏足夠證據的,不能說服每一個理性人的事物的固執信任。”
——摘录并整理自《信仰与生活》
【注:本初稿内容暂未经讲授者本人审核校对。】
- 自续派和应成派所破的差别
- 大小乘的分水岭——菩提心(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