摩诃止观卷五上载,若一法一切法,即是因缘所生法,是为假名假观;若一切法即一法,此法即是空,是为空观;若非一非一切者,即是中道观。
“摩诃止观”是天台宗祥述圆顿止观法门的主要著作。“摩诃”是大止观,指以最高见地去进行修行。其中,还有小止观的说法。
《摩诃止观》的第五卷中记载:“若一法一切法,即是因缘所生法,是为假名假观;若一切法即一法,此法即是空,是为空观;若非一非一切者,即是中道观。”此处,首先对假观、空观、中观进行了定义。
“若一法一切法,即是因缘所生法”,称之为“假观”。这种见解我们学过吗?学过的,指现象没有实质,所有的法都是因缘法。用中观的逻辑去定义,这属于自续派和应成派共同五大因中的大缘起因,所有的法都是组合而成,没有任何一个事物是独立、唯一、不变的,自身不具备真实性。
佛法说的“真实”具有哲学性,不是我们平常说的真实。我们平常认为的真假是针对作用而定的,从而衍生出了对真假的很多范畴性的、区域性的规定。比如,不是国家发行的纸币就是假钞,所说的话与事实不符就是假话。而佛法里面的真假,是指事物可以毁坏,不是独立、唯一、不变的,那就是假的。而任何法都是因缘所生法,那就没有一个真的法,全都是假的法,所以称为“假名假观”。
“若一切法即一法,此法即是空”,称之为“空观”。“空观”是指任何法其实就是一个法,这个法还是空的、没有的。这跟前面的“假观”有何不同呢?“假观”就是去夺外境,外境全是假的、不真实的,如梦幻泡影——这里说的不是理论,而是直接的观法。反过来说,所有法都是一个法,都是哪个法呢?心!而这个法也不成立有实有的本体,称之为“空观”。
与所境相对的能(心),心没有实有性,称为“空观”。有点像大圆满的界部或心部,但也不完全一样,区域的划分有时候会重叠,有时候会超出双方规定的一些概念的内涵和外延。“空观”实际上指心空、境假。
“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这里的“有为法”往往指身体、山河大地、声音等等,这称为假观。然后我们去看心,没有来处、没有住处、没有去处,“过去心不可得,未来心不可得,现在心不可得”,这称为空观。其实,无论是对心还是对境,都是不究竟的。
“若非一非一切者”,称之为“中道观”。没有一,也没有一切,全部都是空的,能所全部搞定——禅宗临济的“人境俱不夺”,“人”指心,“境”指外境。最后还剩下什么呢?唯一觉性,唯一光明,不离法性,这就是“中道观”。
所以,天台宗说的“中道观”和我们说的“自空中观”有点不一样,它带有光明的成分,有点像“他空中观”,也可以解释为大圆满的说法:明空双运。二者在解释修证的程序和结果时,所用的语言系统好像有些不一样,但实际上是一样的。此外,天台宗的古文性太强了,不像大圆满解释得那么老实。
如果你不熟悉修学的理论,读禅宗的古文会一滑而过,语言似乎很美,味道也十足,但假观、空观、中观是什么,完全不知道,那就等于白读。
“若非一非一切者”,“非一”指能被空掉了,“非一切”指一切被空掉了,能所被夺完之后,就能所俱不夺了,称之为“中道观”。
如果熟悉我们以前交流的内容,意思也真正理解的话,读起这些内容,一下就懂了;反之,读起来就是一些文字。
一空一切空,无假、中而不空,是为总空观;一假一切假,无空、中而不假,是为总假观;一中一切中,无空、假而不中,是为总中观,此即中论所说不可思议之一心三观。
虽然分了假、空、中,实际上是同一个意思。
“一空一切空”,意思是心空了以后,什么都空了。假是空的,中也是空的,就“无假、中而不空”。实际上,假、中、空任何一个深入进去的话,都可以透完了。比如“一空一切空”,因一切由心现之故,只要心空了(心是“一”),一切都空了,这样就不会有假观不空、中观不空,“是为总空观”。从纯粹的空进入,也可以证悟真正的大圆满,因为“一空一切空,无假、中而不可空”,无假观、中观而不空。
“一假一切假,无空、中而不假,是为总假观”。你如果真的去夺,把外境夺完以后,内境也没有了,也没有什么其他的一个空观或者中观而不假,假透完了,空观也假了,中观也假了。。空、假实际上是同一个意思,只是从修行的角度或者修行进入的侧面不同而去讲这个事情。
有时候讲能,有时候讲所,其实能、所都是同一个东西。然后又捏造出了一个“中”的名词,它也离不开能、所。中国文字的哲学性太深邃了,弯弯绕绕,但其中的意思非常富有韵味。
“一中一切中,无空、假而不中,是为总中观”,“中”指觉性,如果你把觉性(法性)明白了,就没有什么不是觉性——“我大圆满瑜伽士,彻见诸法皆觉性”。能显现的心和所显现的境,全部都是法性——“郁郁黄花皆是般若,青青翠竹皆是菩提”,举头仰目,无不是觉。所以,禅宗跟大圆满说的几乎是一样的,关键你要理解它。
“是为总中观,此即中论所说不可思议之一心三观”,不管你怎么观,其实都是心在观。那心是什么呢?是能,就是空观;是所,就是假观;是能所双亡,就是中观。不管什么观,就是“那个”——哪个?这就是我们要去悟的东西。在实报庄严土里,这些属于修得比较清净的菩萨。
现在总结一下:说能,就是空观;说所,就是假观;说能所的本质,就是中观。把能弄透了,所也完了,因为能所是套在一起的;能、所一完了,中也完了。只要透了一个,其他的都透了。
处在一个状态里面具有这三种观念,就叫做“一心三观”,大圆满说的也是这个。大圆满的见解如山直定,会讲在定中如何处理自己的身心,即一心三观的具体操作。若想知道,你可以去找自己的上师。如果你灌了顶,也被上师直指过心性,其中有不明白的地方,上师有责任给你讲清楚。如果反复说都还是不清楚的话,那就不能怪上师了,那怪谁呢?怪娑婆!一直怪下去,只能怪到光明那里去!
其中,所谓一法一切法,指真如随缘形成一切现象,皆不实在,故为假,观此则称假观;
这里解释得很好,关键要明白什么叫做“真如随缘”?真如二元化了,就叫做随缘。真如不明白自己,实质和现象就会不一致,不能够实现三转法论里二谛的区分中的实相和现相一致(这是胜义谛,而实相和现相不一致,是世俗谛)。
为什么实相和现相不一致呢?因为不知道什么是“实相”,那怎么一致呢?如果明白了实相,那现相就是实相的一种展现,那时候就一致了。
以前说过,真如会以三种状态出现。第一种是凡夫的状态,真如不明白自己,二元对立就会形成各种世俗的现象,导致无常、导致轮回、导致苦难。第二种是进入法性定,真如以自生、自省、自明的方式存在,暂时没有显现——也谈不上“没有显现”,这时候很难说,言语道断,心行处灭。第三种是实相和现相一致的佛陀和菩萨的殊妙呈现。
不管怎么样,只要随缘形成现象,都不是实在的、都是幻相,称之为“假观”。
一切法即一法,指一切现象皆真如显现,无独立之实体,故为空,观此则称空观;
所有的法就是一个东西,这个“东西”就是真如,用世俗来表达,就是“心”。《大乘起信论》中说心有两门,一是真如门,二是世俗门(以阿赖耶识作为根本)——真如二元化了,就叫做阿赖耶识,都统称为“心”。
心也无独立之实体,故为空,即《金刚经》里讲的找不到来处、住处、去处。关键我们要怎么去领会(体会)这个没有来处、没有去处、没有住处,没有过去、没有未来,没有现在?领会这个东西,这就是开悟。我们怎么去确认、自肯这个东西?这些问题都要去找自己的上师。如果没有基础,就暂且不要去找上师,否则,就算他给你说了,也就是一些话。
所以,我们一定要很好地闻思、很好地去修菩提心和单空,别去追神通,真如是最大的神通了。如果你去追神通,就表明你连出离心都没有,为什么呢?你只想利用神通来赚钱、泡妞、沟仔,想要的都是这一生的利益。
有人说:“我没有追求神通,我就想求个信心。”只能说明你是一个傻瓜,因为没办法在佛的正理里面来获得信心,就企图通过神通来获得信心。这有没有错呢?也没错,但是,万一示现神通的是个二流子,你就会一直跟着他二流下去,因为神通不代表能证悟。
还有,现在说自己有神通的人,基本上都是神经,或者是骗子。师兄们,要聪明一点嘛!只要听到哪里有神通,谁修到了七地、八地,你就要警惕了,佛陀也修到了等觉、妙觉,你怎么不去找他呢?
大家要自省,冷静、理智地学佛才是对的。如果他是懵的,然后你们凑在一起搞了十几年——我们的宝贵生命能有几个十几年啊?青春期、壮年期是适合学佛的,精力、体力、理解力、记忆力,各方面都是顶峰期。结果,你把最好的时光跟他一起扯淡去了,淡一扯完,人也苍老了。当然,这比世俗的扯淡稍微好些,玩爱情、玩事业就更扯淡了。
我的思想可能有点极端,确实也是如此!今天我在家里看MV,看到了我们时代(八十年代)的玉女周慧敏在唱《最爱》。年轻的时候,明眸皓齿,充满了对爱情的向往,眼神十分纯洁。但几年前她唱了同样一首歌,满是颓败、沧桑,眼神里面再也见不到那种纯洁。
凡是歌颂爱情的,对此我表示深深的鄙视,因为这些东西是不能去追的。有人说:“那人类还会有延续吗?”你放心,有人会帮我们延续的,你就不要再延续了,你得不生不死才行。
我怎么突然提到这些呢?因为我看到很感怀,很多人都心不死——“打得念头死,许汝法身活”,你还在粘连这些,谈何证悟啊?
请大家记住,要当真在内心里面产生厌离心,就算去净土也需要厌离心,不要贪著这些了。不服的话,你可以去看看周慧敏的MV,两个时期的MV一对比,会发现差别好大。周慧敏已经比很多人过得要好,但仍然无法遮掩那种颓败和沧桑,就连下面的观众,都满腔苍然。我觉得,不学佛的人真是一票否决权!
学了佛之后,这些都不算什么,恋爱也不谈了。那都是过去的,过去的人是“我”吗?过去的“我”存在过吗?不存在!这不叫赖皮,而叫放弃执著,但你不一定能够做到。倘若真的证悟了,你会发现自己从来都是佛,没变过,无数生也没有存在过,只是偶尔做做梦罢了。
我主要是想告诉大家别再追求神通,追求神通的根本原因是贪著今世。因为愚痴,以为显示的神通是真的,其实不一定。就算是真的神通,也不见得是真的证悟。
“一切法即一法,指一切现象皆真如显现,无独立之实体,故为空,观此则称空观。”一切法都是真如的显现,无独立之实体,实际上是指我们的心没有独立的实体,这就是空观。
我们要去观察自己的心,至于怎么去观察、怎么去体会,要去找自己的上师。前提是,我们一定要把菩提心和单空修好,否则根本不行。单空的方式,有觉知、拙火、气入中脉等等,上师教给你什么,你就用什么。
一切现象非一非一切,同时具有上述两种性质,此为中道,观此则称中道观。
一切现象不是一个(我们庸俗的心),也不是一切,同时具有心的空性和现象的虚幻。这个很重要,到底产生了心的空性和现象的虚幻是什么呢?这就是我们要去探讨、体悟的地方。
觉性、如来藏、法性,形容的词汇有很多,但总不能只知道这些词汇,而要去知道它具体是什么。要是知道了,反而说不出来它到底是什么,但真的就是能知道,这称为“中观”。
如作空观,则假、中亦空,以三观悉能荡相破着之故。
这跟刚才的说法是一样的,你去作空观的时候,外境的假是空的,觉性也是空的。假一空,叫“现空双运”;空一空,叫“明空双运”;中一空,叫“觉空双运”。四个双运(现空双运、明空双运、乐空双运、觉空双运)全部涵括其中,只是词汇换了、系统换了。
如果你没有修行,听到这些会昏的。如作空观,就是“明空双运”;则假、中亦空,就是“现空双运”和“觉空双运”。
“以三观悉能荡相破着之故”,扫荡外相,不能著相,遮破无明执著。相和执著一定是在一起的,在外显相,能显就是执著。显出来的时候就是执著,无明二元就开始了——能看、所看,能显、所显,这是最基础的。显出来以后,再以人我的方式进行贪嗔的抉择,就属于后面粗大的东西了。
这三观都能破相,凡所有相皆是虚妄,当然要破相了,也能破除我们的贪著。“若菩萨不住相布施,其福德不可思量”——这是破相。“如是灭度无量无数无边众生,实无众生得灭度者”——这是破著。
贪著落到修证的本体上,凡有所指、凡有所现、凡有分别,即为贪著,也就是绝对不能二元对立。《楞严经》里说:“见见之时,见非是见。见犹离见,见不能及。”
关于这句话的解释有很多,对“见”赋予的意思不同,内涵也不同了,这是古文的麻烦。
那这句话的意思是什么呢?“见见之时,见非是见”,证悟的时候,无智亦无得,不可能证悟到有个实有的对境。“见犹离见,见不能及”,真正的见地,离开所有的见,无见即是真见。也就是说,凡有能见所见,语言思维体受的东西,全都不是真的。
一定要破除掉二元对立,同时有深深的明白,不能说“破除了二元对立,就是什么都没有了”,这样一来,你就安立了一个“什么都没有”,到了最后,连“什么都没有”都不能有。你会问:“那是什么?”你又在想“那是什么”,当你这样想的时候,就一定有个什么——一有什么,那就肯定是错的(有修证的师兄们,一定要认真去听,别以为我在开玩笑)。
如作假观,则空、中亦假,以三观皆有立法之义故。
心认为所有现象全都不真实——假观不透,就是单空,把单空进行到底,最后一定会证悟空性。“如作假观,则空、中亦假”,不要认为空性、觉性是个什么东西,它也不是真实的,也不是独立、唯一、不变的。
“以三观皆有立法之义”,前面的空观是荡相破著;后面的假观,三观的本质能够建立虚假东西,因为觉性能够产生一切——觉性是空的,也能产生一切;即使产生一切的觉性是假观,也能产生一切——心本自具足,能生万法。
这些东西是假的,但是在啊。你感受一下自己的体重——即使我感受的体重很沉重,你感受的体重很轻盈,那也是感受啊。感受的东西可能不是真实的,但是,这种虚假的感受存在啊,只是不实在而已——你感受的东西和你能感受的东西,都是不实在的。但是,你感受的同时不能说什么都没有——如果什么都没有,那我拿什么来感受虚幻啊?“什么都没有”是所谓的断灭。
即使是空和中(觉性),也不是实有的,“则空、中亦假”。“以三观皆有立法之义”,因为三观都能显现东西——“空即是色”。
如作中观,则空、假亦中,以三观之当处为绝对之故。
护持唯一觉性,则心和外境都是觉性。“以三观之当处为绝对之故”,这句话是最难理解的,用心就叫做“当处”。
比如杯子,你在哪里对它进行用心啊?你绝对不能指眼睛,那是帮忙的工具;你也不能说心口,那是你的身体,与杯子无关。你只能问”杯子的当处在哪里”,即假观的当处,这是第一个找不到。
然后是心的当处,即空观的当处——心在哪里?你不能指心口,那在哪里?说好了没有来处、没有去处、没有住处,那在哪里?有人说是“觉性”,觉性的当处在哪里?你拿什么去觉?你是用什么东西觉出来的?它在哪里?你绝对找不到它的,找到就不绝对了。绝掉了观待,你找不到。所以无见即是真见,无果即是真果,《金刚经》里说:“以实无有法。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是故燃灯佛。与我授记。作是言。汝于来世。当得作佛。”
以此观于空、假、中三谛之任何一谛,而三谛无不圆具,故称一心三观。
以这样的认知,在空假中三观中任意去实施其中一个真理,那三个真理都具备了,这个就是所谓的“一心三观”,即大圆满的见解如山直定。去操作它,去修行就变成了见解如海直定。在生活中去体现,就是行量显现直定。最后确定了、真的自肯了——“就是这个了,除此以外,别无其他东西了”,就是果量觉性直定。
这是大圆满的四直定(见解如山直定、修量如海直定、行量显现直定,果量觉性直定),具体是什么,你们要去问自己的上师。
然此不思议法,甚深微妙,其观慧门,难解难入,故为圆教利根菩萨所修习者。
听到这句话,我好受打击啊!这个东西真的体会进去,真的不是靠思维的,名相背诵得再熟都等于零。但是,如果你连思维层面都过不去,更谈不上体受。我说的“体受”和“觉受”是不一样,觉受是去感受它是假的,体受是真正的开悟。
真正的开悟很难,但也太容易了!如果有习气、有无明,就没办法太容易地做到自肯,所以“其观慧门,难解难入,故为圆教利根菩萨所修习者”。
很多人听到难就畏惧了,其实不然,不管是大圆满还是天台宗,都以信心为主,要有超强的信心,还要有超强的持久力,那也不会真的很难。反之,如果不能持久也没有信心,如前所说,还在贪这样贪那样,最终真的一切皆空,轮回也是空的。
如果不是空性的话,轮回也没办法开始,实有就会转不动。轮回和涅槃,就差一个“明白”。明白了,轮回就是涅槃;不明白,涅槃也是轮回——“涅槃”对你来说就两个字,分别念而已。
“一心三观”又曰圆融三观,不可思议三观,或不次第三观。
“圆融三观”是指三观捏合在一起圆融,三观即一观,一观即三观。“不可思议三观”,三观都不是用思维去的。开始用思维去,最后一定会变成直接的认知、直接的觉受。
而禅宗是没有次第的,一下就到根本上,所以叫做“不次第三观”。我们经常说“单刀直入”,这就是了。如果不明白,单刀直入就是单空里的人境俱不夺;如果明白了,那就是大圆满的“六根自解脱”或者禅宗的“保任”。
为天台圆教之观法,利根菩萨之所修习。
天台宗分为藏、通、别、圆四教,见地越来越高,而圆教是最高的观法,是利根菩萨所修习的,即禅宗里面说的“上上根人”。而我是下中根,虽然有点麻烦,但我一直在努力,说不定哪天有机会变成上上根,那也不枉此生。你们也一样,都属于下中根,但通过努力是有机会变成上上根的。如果通过努力都不能变成上上根,那佛菩萨在骗我们,而佛陀是不诳语者,肯定不会骗我们。所以,如果变不成上上根,只能说明你不够努力,不能怪佛菩萨,只能怪自己。
原出于大智度论二十七所谓三智一心中得之文。
“一心三观”出自大智度论二十七,所谓的三智一心中的说法。
又得中论观四谛品,众因缘生法,我说即是无,亦为是假名,亦是中道义之意,
这句话恰好在说“一心三观”,所有的因缘法(外境),根本就是空(空观),也就是假名,除名称以外没有真实的东西,但它也是中道。也有不一样的翻译,把“众因缘生法”翻译成“因缘所生法”,但意思都是一样的。以前讲中论的时候,我们曾经讲过,大家还记得吗?
天台智者大师之义因之而立。
为什么称他为“智者大师”呢?因为他的主要功绩是阐述和圆满了“一心三观”的教法,使天台宗的教义得以完备。
天台观经疏曰:‘一心三观者,此出释论。论云:三智实在一心中,得秪一观而三观,观于一谛而三谛,故名一心三观。类如一心而有生住灭,如此三相,在一心中。此观成时,证一心三智。’
《天台观经疏》是智者大师所著。“三智”是指一切智、一切种智、一切道种智,后面也会提及。不管什么智慧,都是心的展现,没说杯子有三种智——当然,你在观的时候说杯子有三种智,这是最厉害的!实际上,智一定来源于心,而杯子的形相是没有这个智的,杯子的本质就是我们的心,所以它有三种智。
“得秪一观而三观”,如果你成立了一观,或者你的观已经成功了,那三观也都成功了。“观于一谛而三谛”,观于一谛(三观的智慧称为“谛”,是真理的意思),那三谛都能够证悟。
“类如一心而有生住灭,如此三相,在一心中”,心有生、有住、有灭,而且是同时的,大家是否还记得“生灭同时”?这就牵涉到很深的道理,比如,我们的念头此起彼伏,我们老是把“一个念头接一个念头”当成一刹那,实际上是没有刹那的,生、住、灭就在一个念头里面。以前曾经举例,在一张纸上面画一根线,线在增长的同时,短就“灭”了;在增长的同时,也在“生”;这时候你具体去看某一点,就是“住”。
心也是一样的,心刹那生灭,生灭同时就是住。那“刹那”到底是什么?刹那是一种假设,没有真实的刹那。生、住、灭必须是一个东西,才能解释得通。如果生、住、灭分开了,也就是把刹那分开了,前一刹那和后一刹那不一样——第一,两个刹那怎么连接?第二,刹那到底是多短?是否能分尽?一分尽,那就没刹那了。这些理论牵涉到我们所学的东西。
“此观成时,证一心三智”,如果一心三观修成了,就能证明三种智慧。具体是哪三种智慧呢?破见思之惑,得一切智;破尘沙之惑,得道种智;破无明之惑,得一切种智。“一切智”就是把人我执破完了;“道种智”就是把尘沙惑(遍计法执)破完了;“一切种智”就是证悟了本性。
如果你把其中一观搞通了,那三种智慧都自然具得。也就是说,假、空、中任何一观成就了,其他观都成就了,而且,一切智、道种智、一切种智,见思惑、无明惑、尘沙惑,全部都明白了。
破见思惑和断见思惑,意思是一样的。当然,也有伏住它,但那就不是破了,比如,我们通过禅修去暂时压伏一些贪婪。所以,死打坐是没办法证悟的,原因是什么?禅定的时候,全身舒服,好像什么都不贪,但下座以后,看到什么都贪,这也是不行的。
很多师兄打坐非常厉害,本来我们是一个搞闻思的团体,结果现在变成了修禅定的团体,他们从早坐到晚,大气都不出,但是,下座以后一样镇伏不住各种烦恼。因为他们的禅修(止),没有加上破惑的观。惑,不仅仅指迷惑(不知道),还代表了贪婪。有一种惑就是指贪婪或者嗔恨,是一种控制不住的情绪——“一定要怎么样”,就意味着痛苦。
达不到目的,求不得苦就来了;达到了目的,结果还是不满意,爱别离苦就来了(当然,达不到目的也有爱别离苦);你想达到目的,别人也想,而资源有限,狗多骨头少,为了骨头打起来了,怨憎会苦就来了;作为一个个体,本来就是苦,因为随时都会感受到个体感,那就是五阴炽盛。在五蕴中找快乐,就等于在外境上找快乐,那肯定是不行的。当然,在这个过程中肯定会有生、老、病、死。
又摩诃止观五上曰:‘一空一切空,无假中而不空,总空观也。一假一切假,无空中而不假,总假观也。一中一切中,无空假而不中,总中观也。即中论所说不可思议一心三观。’
这句话前面已经解释过了。天台宗把所境叫假、能境叫空、能所都拿掉叫中,我们的分法就不一样了,我们也分能所,但是按自续派和应成派来分的。
自续派就是没有破到底,还有空的执著在,或者是所破的对境没有走到最彻底的地步(没有走到言语道断、心行处灭的根本上)。自续还分为上自续和下自续,上自续还有一个空没有被拿掉,下自续的如梦如幻都还在。应成派在所境上言语道断、心行处灭,能境上连空都没有。
它们是从不同的层次去讲的,要说哪个好,没有哪个好,你受哪套就哪个好。这跟谈恋爱一样,能说哪个对象好啊?难道自己的老婆不好啊?我们不能去说谁好、谁不好,或者谁高、谁低。
天台宗的“中观”,从见地上甚至高过应成中观,因为应成中观没提到光明,而天台称为圆教,提到了光明。如果把天台宗的中观解释得高一点,用上一些修行的手段,它既可以是大手印,还可以是大圆满彻却那一部分。
盖天台之意,在对于别教隔历之次第三观,而明圆教之不次第三观也。
别教要逐个地来,先空先假或者先假先空,然后再中。圆教则不同,三观同时就来了。
别教之说,先修空观,破见思之惑,得一切智,而证真谛之理,次修假观,破尘沙之惑,得道种智,而知假谛恒沙之法门,后修中观,破无明之惑,得一切种智,而证中道法身,故三观次第而用之。
“先修空观,破见思之惑,得一切智,而证真谛之理”,先从能上把见思(人我执)破掉,得到一切智,而证真谛之理。
“次修假观,破尘沙之惑,得道种智”,然后在外境上修,其他人也是虚假的,叫破尘沙之惑,得到道种智,一部分的遍执法执被破掉了。“而知假谛恒沙之法门”,指所有的现象都是虚幻的。这有很多方法,弄到耳朵上,就是耳根圆通;弄到身体上,就是拙火、气脉;弄到鼻子上,就是香积国;地火水风都可以修……但是,所有的法门一定会说外境是不真实的。
“后修中观,破无明之惑,得一切种智,而证中道法身”,后修觉性,知道真正的光明是什么,破无明之惑,得到一切种智,意思是什么都是这个东西,然后就明白了法身。
“故三观次第而用之”,一步一步来,先空再加后中。
圆教之说则不然,三观融即于一心,不纵不横,恰如伊字之三点,又如一刹那之法,有生住灭之三相,三即非三,一即非一。
圆教不是次第来的,而是三观圆融一下就去了。“不纵不横,恰如伊字之三点”,这个东西不是纵横排列的,像“∴”那样,把三个圆点排列起来,下面两个上面一个,而且可以转动,你根本无法辨别哪个是顶端。
“又如一刹那之法”,三个套在一起,既不能分开,也不能说是一个,更不能说哪个重要。如果你说某个重要,转一下,就不一样了。“有生住灭之三相”,既有生有灭又有住,生灭住同时。
“三即非三一即非一”,所以三个不是三个,一个也不是一个,如果三个是三个,三个就分开了,它不是,三个是一个;一个也不是就是一个,三个东西用一个都可以去表达。所以“三即非三一即非一”。
是故举一观,即圆具三观。
随便拿一观,就代表了三观,因为三个都是一样的。但是,你不能把三个完全捏成一个,而不去说其他的两个,那也是不行的。
谓举一空观,则假中亦空。以三观悉能荡相破着故也。
修一个空观,则假中亦空,以三观来扫荡外相以及内在的执著。
举一假观,则空中亦假。以三观皆有立法之义故也。举一中观,则空假亦中。以三观之当处皆为绝对故也。
前面已经讲过了,我在截引的时候,可能重复了。
是即三观只在一心,
三观都在心里面,所以要从心去求、用心去体会,而不在外去求。“从心去求”有很多意思,首先,不在气脉上、不在神通上,这是粗大的;到了最后,不在心的对立面上,绝掉观待,要自明。
所以,“三观只在一心”说起来就一句话,实际运作起来有很多东西,很多东西归结到最后也就一点东西。心一运用起来,万千差别,无穷无尽。但是,无论再差别、再思量,也就唯一光明。
故得一一之观,任运具三。
只要明了其中一个观,其他的观也明了了。
如是三一圆融,修性泯绝,非次第而入,非并别而观,故得三惑破于一时,三智发于一心。所以称为不可思议之三观也。
三个观实际上是一样的,可以圆融为一体。“修性泯绝”,修本性可以泯绝分别,它不是次第而入,不是观空再观假再观中。只要明白了,则什么都明白了,“单刀直入,则凡圣情尽”,遍计执搞定了,而俱生执要慢慢修。
三惑破了,三智就出来了,所以称为“不可思议之三观”。
维摩经玄疏三,明一心三观,有三意:一、所观之境,即一念无明之心,因缘所生之十法界也。二、能观,观此一念无明之心,圆照三谛之理。三、证成,证一心三观,即是一心三智五眼也。
《维摩经玄疏》是智者大师晚年的佛学著作。“明一心三观,有三意”,“一心三观”这种修法有三种意思。
第一种,所观的对境是一念无明之心造成的。其实,无明之心只能显出六法界,即六道轮回。“十法界”是六道轮回加上声闻、缘觉、菩萨、佛。其中,声闻、缘觉、菩萨是无明之心和光明之心混合在一起,证悟得不够全面。而最后一法界不属于无明之心,佛是光明之心的直接显现,实相跟现相绝对一致,这里只是为了方便表达。
还有另外一种解释,十法界是从修行的角度成立的,比如,佛的法界也是我们观出来的,当你有能观和所观,就没办法是佛。在我们的境界里面,佛要么是想象、要么是觉受。所以,处于修行人的认知中,十法界可以是一念无明之心的对境。
第二种,能观。“观此一念无明之心,圆照三谛之理”。如果我们不说所观了,说能观。如果搞清楚了一念无明之心,就圆照三谛。。什么叫做“圆照三谛”呢?空、假、中,三个真理一下全部明白了,一个无明之心包含了所有的三谛。
“观此一念无明之心”,我们去看无明之心是什么,最后会发现是本觉,能观之心。你拿什么吃饭、拿什么念佛?弄清楚了,自明了。
“圆照三谛之理”。三谛就是假谛、中谛、空谛,它们的本质是什么一下就清楚。圆照三谛之理就是自明的当下——一下知道假、中、空是什么回事。
第三种,证成。“证一心三观,即是一心三智五眼也”。如果我们一心三观证成了,能够明白三观即是一心。能够产生三智,“三智”刚才说了,指一切智、道种智、一切种智;“五眼”指肉眼、天眼、慧眼、法眼、佛眼,佛的五眼也是我们的心。说到“眼”,不要只想到肉眼看到的东西,认知、明了这些都属于眼,到最后的彻底明了、圆照大千,这就是佛眼。
古来惟天台一家,立一心三观之论目。其余诸教,绝不说一心三观之旨。
汉传佛教中,只有天台宗说了“一心三观”的根本宗旨是什么,其余的宗派不说这些。
又见维摩经略疏七及止观辅行五之三。
《维摩经略疏》的第七章和《止观辅行》的第五章之三,里面都说了“一心三观”。
用我们这个系统的语言来说,夺境叫做假观,这个夺境包含自己的身体在内,这叫假观;夺心叫做空观;心境俱夺叫做中观。心境俱不夺叫做中观快修成了,明白了——一心三观搞定。你问为什么搞那么多呢?为什么不就这么简单讲一下。简单讲一下你们一忽略就过去了,我这样讲一心三观,三观一心,几谛几不谛,你们觉得好牛啊!你如果不去搞懂它一点都不牛,搞懂了之后简简单单一个东西就牛到不得了。我最初跟大家分享四夺是在一个卡拉OK厅里,跟十几个人讲,讲完了没人理我,大家唱歌去了。几年以后还是在讲这个。
这就是一心三观了。
【注:文稿内容未经讲授者本人审核校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