受的含义和区分
接下来的“受、想、行、识”这四个方面,主要是精神的作用。我们首先说这个“受”,我们要把它跟“触受”分开,我们经常会把“触受”跟“心受”混在一起的。触受就是痒、麻、沉重,或者是被抚摸的舒适、被击打的痛苦等等,这些叫做触受。而心受其实只有三样,就是苦、乐、无记三样。
受蕴跟行蕴很有关系的。比如说我生起嫉妒,这是一种行蕴(心所),然后这个嫉妒一定会带来心里面极不舒服,这个“不舒服”就称为“苦受”。再比如贪爱,贪爱是一个很强的行蕴(贪心所)。贪得到的时候,它导致受蕴里面很快乐;贪不到的时候,就有求不得苦。
还有,“苦、乐、无记”这三种心受还可以往下分,它要怎么分呢?比如我们的乐受,虽然它都是心受,但是它有可能是意识带来的,也可能是前五根带来的。身的乐和心的乐是要分开的。身乐和心乐,虽然都是心去感受乐,但是它们是不同的。我们举个例子,比如我们遇到一个很久没见的朋友,见面很高兴,就打了他一巴掌。打了他一巴掌,他身体会很疼,但是他的心还是很快乐。还有些菩萨,他修行产生了内触妙乐,心里面很快乐。但是他突然有一天业障翻起来,想起一些很难受的事,然后心里会好像有点郁闷,但是他的内触妙乐会继续。我们说凡夫吧,比如人家给你按摩,你很舒服。但是突然有人骂你两句,或者在按摩的时候突然想起一个很伤心的事,心里面很不舒服。但是身体还是很舒服,你可能会“痛并快乐着”。
我们要管的就是心这方面的乐。但是身跟心有时候相连的,所以我们要去把它们分开。触受会引起心受,有可能意识方面带给你快乐,同时身根又会带给你痛苦,这就会造成内心里面有两种感受同时存在。这是不是有点麻烦?苦、乐可不可以共存于我们的心,这个问题。有人说:“我还是很快乐,只是身体在苦。”比如我们刚才举的那个例子,好朋友很久没见面,见面的时候拍一巴掌,身上在痛苦,但是心里很开心。他说这只是身体在苦,心里并没有苦。但是实际上身体的苦也会表现在心里面的一种不愉悦。这个问题,他们在网上争论了很久。也就是说他们想得出一个结论:心可不可以同时有苦和乐?可不可以?大家好好想一想这个问题。
我们学的经论里面说,贪欲跟嗔恨是不可能在意识里面同时出现的。贪得到的时候,他一定是快乐的;“嗔”是一种愤怒的心态,这两个东西不可能在意识里同时出现。那么,身的痛苦和心的快乐(身的痛苦实际上也是由心了知的),这两个是不是可以同时存在呢?可以同时存在。但是,遇到老朋友的时候,这是心的快乐;而被拍打的痛苦是身识的痛苦。有时候是身识快乐,而心里痛苦,比如按摩的时候被人骂了。我们要把它们分开。
当然这两个有时候会互相取代的。比如说我见到老朋友太快乐了,我就忽略身体的痛苦。或者是我去被按摩的时候被人骂了,但是骂的程度不大,一下就把它忘记了。因为按摩太快乐了,就把它忘记了。我们经常说:“你是不是很痛苦?带你出去按摩一下。”其实就是搞这种手段。
我们要记住,我们现在学的这个“乐”主要指的是心的快乐。因为如果你要去破它,你一定要掌握所破。你如果不把它弄清楚,你去破身体的这种乐,实际上破的是色境,并没有破到受蕴。所以一定要掌握所破。我把它讲得那么详细,原因就是这个。
那么我们怎么去破这个“受”呢?其实这个“受”是最难破的,很多人就贪这个东西。其实我们真的喜欢人民币吗?不喜欢人民币的。那个小方块的东西,擦鼻涕都不行,它根本就没什么用。但是为什么我们会贪它呢?因为它能买来很多物质,甚至有可能会买来感情。虽然那个有点假,但是假呀假呀就变成真的,这也有可能的,很多人会这么想的。
我们喜欢它,是因为它能买来很多东西,这些东西能够带来我们快乐。所以我们喜欢钱,最终会发现喜欢的是自己的快乐。如果这个东西不能带来我们快乐,绝对扔掉它!道理很简单,比如像《鲁滨逊漂流记》写的那样,把你扔到一个荒岛上,给你一百亿美金,然后一颗粮食都不给你。真的有这种事的,以前元朝的时候,蒙古人很厉害的,一路灭国无数。遇到每一个国家,都把它毁灭掉。然后他们到了伊斯兰教的一个国家,他们的国王叫哈里发。蒙古人把他们的国家攻占了以后,发现他们有很多珠宝。这些蒙古人就不理解了:“怎么这么笨啊,你怎么不把这些珠宝拿来分给这些将士,让他们替你卖命呢?”结果蒙古人把哈里发活抓了,然后就强行把他关到一个珠宝房里面,把他饿死了,这是个真实的事情。我想这个国王哈利发平常一定很喜欢珠宝,但是被关禁的时候,他一定不喜欢它,他会发现这一大堆珠宝还没有一个馒头管用。
所以说我们真正贪的就是这种乐受,我们所讨厌的就是和乐受相反的苦受。对乐受的不息的欲求,就构成了贪。为了防止苦受,我们绞尽脑汁拼命去挣钱,拼命去设计一些保护自己的东西。我们犯了戒的时候,纠结得不得了,实际上是害怕自己受苦而已。这个时候,心完全放在自己身上,众生怎么样与我无关。菩提心?骗人的!很多人都是如此。这样敢做,那样不敢做,其实他真的是为了众生的解脱吗?如果真的为了众生的解脱,他也肯定会很好地守戒,但是他不会在意这些东西,他会很在意其他的生命。他很在意其他的生命是否真正地能够获得究竟的或者暂时的安乐。如果有能力给众生带来究竟的安乐,他就会努力去做这个事;实在没有的话,暂时的他也要去做,所以我们很多人去放生。但是我们往往不会如此。
对苦受的极度的不愿意,就导致了“嗔”。在无记里面,我们会有些放逸,比如睡觉、过闲日子,但是实际上它也是一种缓缓的苦受。无记久了,也是不行的,很快你就会出现真正的苦受——孤独,孤独是我执的最佳伙伴,特别是去闭关的。我第一年去炉霍闭关,刚刚去到一看,觉得这个地方太美了,生活九年、十年也没问题。山林、溪水、红色的小关房、在那里打坐……想得很美好。第一个月确实是这样的(当然,第一个月的前十天还不是这样的,因为要跟锅碗瓢盆“打架”——煮饭);到第二个月快结束的时候,就开始想了:啊,广州的汽车真是太美了(去之前非常讨厌汽车的)!两个月没有电话打呀!这个时候我才知道原来不是那么简单,我又犯了一次“跳蹦极”的错误,所以说人的孤独感是挺吓人的。
后来齐美仁真堪布告诉我,一般需要半年才能解决。就是你一直这么闭关下去,半年就解决了。前期两三个月的时候,仇人都变得非常的可爱,因为没人跟你说话,什么都没有。晚上清风雅静的时候,听见狼叫的声音,有时候甚至想:你就出来嘛,有个事干也好!这个是真实的心态。后来没有办法,就只能强行入定,在定中消除这些东西。
一个多月以后,强烈的孤独感就翻出来了。很多人说“我不怕孤独”,那是假的。真的把你弄过去,你就知道厉害了。因为我们的相续里面隐藏了很多很多可怕的东西,我们自己不知道而已。它隐藏了,如果它永不出现,那就等于没隐藏。但是“隐藏”的意思就是它随时可能出来咬你一口——暗藏的阶级敌人,所以说我们一定要把它揪出来,消灭掉它,这样才行。
夺受蕴的方法
“夺”的意思就是“破”,我们要去破这三种受。这个“受”主要是自己的感受,不是夺人、夺境,完全是自己的相续。前面的夺色境可以分人和境,而这里完全只是自己的感受。
那怎么去破呢?前面我们通过夺色境的方式,已经生起了“现起的这些色境都是空性”的有境智慧(明知)。它是带有破坏性的有境智慧。记住,我们这个时候的明知,不是证悟了的那种无住的、完全没有目的的明知。它是有个目的的,它是有外境出来就去破。如果从究竟层面讲,这也是一种执着,它是带有破坏性质的。
产生这种执着的目的,是要破坏我们另一种执着,它用空性的执着去破掉实有的执着。这种明知一生出来,就觉得这些外境是虚假的。很多人会认为这是证悟了,自续派就是这样的。因为这种状况产生了以后,无论遇到什么外境,我都不太在意,我很自在、很舒坦,会造成这种状态。
下自续与上自续
所以自续派的下自续里面,它认为如梦如幻就是胜义(在《前行备忘录》里面,阿琼仁波切就讲过)。下自续认为如梦如幻就是胜义,而上自续说外境要消失。消失了,它又堕到一个“无”的状态里面。这是自续的一个分类。它为什么这么分?他们不是乱想的,做这些分类的都是佛教里面的大德,肯定不会随便乱说的,不同的分类一定会有相应的境界。
而且这种如梦如幻的有境智慧会把我们的受、想、行、识都如梦如幻掉。他不太受这些外境左右的时候,从某种程度上,它可以称为是一种很轻微的解脱,甚至是一种很深的解脱。如果他把沉重这种执着破掉了,他就能飞起来。把火和手的实有性破坏了,他就可以不怕火烧。但是它还不是证悟,也许证悟的人反而不行。因为他在单空里面会形成禅定,然后这些功德就出来了。但是它就是单空,它还是没有认识本性,而且如果没有菩提心就会很危险。所以法王如意宝说:如果没有菩提心,哪怕他能飞天入地,进出悬崖完全不受阻碍,他还是个魔。
但是如果证悟了空性,虽然他可能没有这些功德,但不能否定他已经证悟了。第一,证悟了本性以后,他可以在法性中阴的时候一下就成为佛陀;第二,证悟了大空性的人,他是不可能没有菩提心的,因为他完全忘记自我。
这些大德们不会用神通来判定你的境界,他就告诉你要去看两个东西:如果你觉得自己证悟了,你是不是对三宝的恭敬心变得非常的强烈;还有,对众生的悲心是不是也很强烈。用这两个标准去判断,因为证悟了那个东西的最明显的作用就是这两个。他心里很自在,他知道自己会解脱,因此他对三宝的感恩非常的真切。特别是对众生的悲心,他绝对不会觉得“我怎么样,你怎么样”。而且如果达到很深的程度,我以前看到经论上说,菩萨为了一个众生的解脱,宁愿跳进地狱里面很多劫(《入行论》里面好像有讲过)。
为了一个众生的解脱,他就宁愿自己投身下地狱。我开始怀疑这个是夸张性的、渲染性的说法,但后来发现如果是修这个东西的话,它真的是会如此。他根本就不在意,他没有自己,而且他也不认为地狱就是我们所认为的那么苦。地狱也是法性,他会失去天堂和地狱的选择。他不是完全靠那种如梦如幻的感受,他连如梦如幻的现起都消灭掉了。所以说它们是有很大差别的,真的是咫尺天涯。
但是,你想要达到最后那一步,你必须要先修单空,因为只有单空才能够把这些很粗大的执著消灭掉。所以说单空是带有破坏性的,学中观就是去“破”,老是说“破”。在道理上把人我、法我破掉,叫做“理所破”;在修行中去破掉就叫做“道所破”,道所破就是要破掉我们的执着。虽然我们可以在概念中明白一切都是空性的,但是执着不承认的,我们要把执着也破掉。
在色境上建立了这种“破”的有境智慧,这个时候就体现为“照”。昨天说的,照见色蕴皆“单空”,还没有空性。这种有境智慧建立了以后,那就好办了。当我们生起快乐或痛苦的感受的时候,我们就要把这种“照”的智慧拿过来去照这种感受。这个时候都是反观内照,不存在内外的问题。
破引起受的对境
这是直接破受,还有一种是破引起受的对境。你会说,破引起受的对境,它往往又变成破色境了。但也不一定,因为你有时候会认为是对方的心伤害了你。我们会经常这样:“你说这个没什么,但是你是什么心,你说你是什么心?”特别是两夫妻吵架,说的“心”往往就是情绪。
我们破引起受的对境,不管是什么样的对境,它也是虚假的。比如一个人打你,你可以从色开始分析到心。“打”是真实的吗?棒子是假的,拿棒子的那个手也是假的。“空手把锄头,步行骑水牛”,身体也是假的,那是头“水牛”。那么导致这个身体动的心(意识)是真的吗?它也不是真的,它会断的。他为什么要打呢?因为打了我,他觉得快乐,他也是被受蕴左右,所以原谅他。你还可以继续分析下去,造成这个受蕴的是什么呢?哦,原来是他的阿赖耶识有习气种子,我曾经得罪过他,他现在打回来。那么导致这个阿赖耶识的是什么呢?哦,是法性!哦,搞了半天,原来是佛陀在加持我!皆大欢喜,这是分析对境。
然后,自己的受产生快乐的时候,你马上就把对色境产生的“破”的有境智慧拉回来,去返照那个快乐。你去看它,一返照,因为有这种空的有境智慧,那些感受马上就烟消云散。这个是直接的照,“照见受蕴皆空”的方法。
你还可以去分析,其实受蕴很好分析的。你去找受蕴,你说我快乐,快乐在哪里?身的快乐,我还找得到。比如你抚摸我这里,我会觉得快乐在这里。但是心的快乐在哪里?你最多说心开,这里有点舒服。但是你找到的好像全是骨头和肉,你要找的快乐在哪里?你不可能找到的,它是典型的现而无实。
(听众:我有笑容。)
笑容是人家看见的。你自己快乐的时候,你看得到你的笑容吗?你只是觉得这里有点挤而已,这是一种触受。没把触受和心受分开。
(听众:我感觉很温暖啊。)
温暖只是一个词汇,是心导致的那种舒服感,你把它叫作“温暖”。
(听众:舒服呢?)
舒服就是乐受嘛。不要背那些词汇,搞得那么复杂。“温暖”也好,“开心”也好,实际上就是一种乐受。那么乐受到底是什么?刚刚开始的时候,虽然我们不能用色境中训练出来的那种破的照见智慧照见它,但是我们可以去分析它。它到底是啥?快乐的时候,它到底是个什么玩意?
它会消失,这通过分析就可以知道了。我们要去找它在哪里,这才是重要的。它在哪里生起的?它消失了以后,消失在哪里?它没有消失,正在让我们快乐的时候,它在哪里?想一想,在身体里面吗?好像不是吧,身体是个色法。在虚空里面吗?没有吧?快乐只是一种念头,它的本体是念头而已,或者是念头的堆积,很快乐的一种心态。菩萨的心就是这样的,好欢喜啊,看到众生解脱了。它在哪里?
这就是对受蕴的一种分析。你分析下去,会发现它没有,真的没有。但是它又在作用,是不是现而无实啊?原来它在作用的时候,它就在那里!很简单。
当你去说“它在哪里”的时候,实际上你已经在进行错误的分析了。你已经首先认定了“有个那里”,然后要把它安到那里去,你已经承认空间了。大家有没有想过这个道理啊?如果你说它一定要在哪里,那么你已经建立空间了。当你发现它不在那里的时候,实际上连时间空间都不成立的,起码会不存在空间。它不在哪里嘛,它不在某个空间里面出现。
分析受蕴就是这样分析的。它不在这里,又不在那里,它在哪里啊?你说在我的心里,心在哪里啊?
(听众:在心脏里面。)
那就是在胸腔里面,它只是造成了这里舒服而已,不能说它就在这里。如果它在这里,那你的意思就是说那些中阴的人就没有快乐了。有些修行人会出体,出体的人也会有快乐。所以不会在这里的,只是它起作用的时候,会导致这个地方挺舒服,很纠结的时候也是这个地方很不舒服。
人想多了脑袋会不舒服,纠结多了心脏会不舒服的。快乐的时候叫“开心”,不叫“开脑”。想得很通顺的时候,“这个人脑袋挺发达”,不会说“他的心很发达”。这个人很好的话,会说他“心好”;这人很聪明的时候,会说他“脑袋好”。
其实我们还是很聪明,知道一些这方面的道理。思维是用乐轮,如果这里的气脉运行得快,他就会很聪明。心开的时候,这里脉结打开,从密宗的角度来说,人会变得很开朗、很善良。
这是一种观察的方式,还有一种就是直接照见的方式。但是直接照见这种方式有一个问题,就是会一下就把它照没了,实际上是一种定把它消失了。因为你通过对色境的训练,可能会形成一种定。但如果不是定,而是真正的智慧,它不会如此。他会发现它是在快乐,它可以不消失,但你的心确实觉得它是虚幻的。你建立了它是虚幻的话,也就是即使它消失,你也不会因此而纠结了(快乐在消失的时候,我们一般会有爱别离苦)。
而且你也不会为了追求快乐,就拼命在外境上寻找。我们的快乐很多时候都是靠外境生起,我们把色境破了以后,在很大程度上这种执着已经消失很多。色境破了以后,我们会生起禅定的快乐。你看他们那些学四夺的人,好多时候上坐了就不愿意下来,实际上是因为这里面有禅定的乐受。当然,如果他是厉害一点的,他就会用这种智慧,他连乐受也认为是虚幻的。不然的话,你就是贪执乐境,如果没有证悟,最好的结局就是欲界天,所以说我们要去“照见受蕴皆空。”
夺苦受
痛苦也是一样的。但是我们在对痛苦进行照见和分析的时候,一定要它不能够太痛苦。太痛苦了,也不行的,特别是力量不够的时候,他一定会跟着跑。太快乐也不行,说老实话,人有时候会笑死的。开心得不得了,完全忘记修行。但是如果你养成返照的习惯,一快乐的时候,马上就回来了;一痛苦,也马上就回来了。像索达吉堪布讲的:太快乐的时候,你不要太过得意忘形;失败的时候,也不要灰心丧气。
怎么去完成这个事情呢?返照乐受和返照苦受,觉得它虚幻不实。这就没有“夺人夺境”了,如果你要硬夺的话,它全都是夺人,夺自己的感受。“夺”就是去分析和照见,感受它是虚假的、梦幻的,然后养成习惯,你会发现自己变得很镇定。
但是它也有个误区,就是容易堕入一种像冰窟一样的定,叫“冷水泡石头”。没有菩提心的人去修单空,其实很危险。他什么反应都没有了,变得很冷很冷,整天都坐在那里,可以坐很长时间。这是一个危险。所以说一般修单空的,一定要强行让他去修菩提心,作为一个补充。因为它不是完全心无所住的那种法性。法性不会如此,但单空会如此。单空有时候会形成一些状态,禅宗里面的“冷水泡石头、枯木禅”就是如此。这种人很定、很温柔,坐在那里不出声。但是你要是伤害到他,人家说凡夫俗子的愤怒也就是很小一点的愤怒,这些隐士遁士的愤怒就非常吓人。而且他有功德,愤怒起来足以伤人的,所以说修单空的肯定要修菩提心,大家记住。
如何夺无记受
特别是受蕴,他把它夺空了以后,他始终处在一种受里面。有可能是堕入无记定,既不快乐,也不痛苦。那么怎么去破无记定呢?破无记定很简单,但你的心不为众生痛苦的时候,你就肯定是堕入无记定。就是可以定得很深、很深、很深,当你的心不在众生的解脱上面,认为众生和自己没关系,那就肯定是堕入无记定,所以说无论如何你都要修菩提心。
修到那时候,他没有快乐,也没有悲伤,心很安宁、很平静。但是他对其他众生的安乐和痛苦也很安宁、很平静,连虚假的马尿都流不出来。真的如此,他一个人坐在那里,完全很定。这种定是修行出了问题,一定要赶紧去补充菩提心。这种人会导致一个团体环境很冷、很僵硬。所以说要很小心这个东西。
虽然我们在这里说“小心、小心”,但是有几个人修到那个程度?还没成名就防记者。(但是没办法,说到这里了,顺便就说这个问题,但真的会有这种现象出现)
【注:文稿内容未经讲授者本人审核校对】
- 04.夺色蕴(02)
- 06.夺想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