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个叫做“舍滥留纯”,舍滥留纯观是心境相对。为什么叫做心境相对呢?就是说这个时候我们已经不认为它是物质了,也不认为它是上帝造的,而是我们的心的一种捏造(显现)。那么它是怎么捏造的呢?
四分唯识
首先要捏造一个相分出来,我看到的样子就叫“相分”,识的这个层面叫做“相分”。同时我一定有一个捏造的能力(证知相分的能力)。如果没有这个能力,相分怎么出来呀?如果没有这个能力,连它在这里我都不知道。这个叫做“见分”。
见分、相分是观待性的,相分没有了,相对于它的见分也没有了。但是我还有捏造另外的事物的根本的能力。比如我现在看到一个杯子了,如果这个能力消失以后没有其他的能力,我怎么看得到你们呢?我还有这样一个能力,这个能力就叫做自证分,它是“体”。自证分有个特点:它看见一个东西的同时,它一定明确自己看到的就是那个玩意,不再需要依靠其他的证明。这是现量的特点。我看到的就是它,不可能是其他的。比如说,我见到了一个人,他有两个鼻子,然后我告诉你们:“这个人有两个鼻子。”你说:“有没有搞错啊,人怎么会有两个鼻子啊?”但是我会说:“我就是这样看到的啊!”这个话的意思就是说,我看到的同时我能够肯定。这个肯定的力量就叫做证自证分。
这四分就是这样的,你们背了那么多名词,实际上就是这个。如果没有自证分的话,我看到一个事物、听到一个声音,我就没法确定。如果不确定的话,我会觉得什么都是虚幻的。那你牛了,修了中观!虚幻不代表不真切呀,虚幻是表明它是假的。假的不代表不真切呀,我们有时候看到很多假的都很真切的。我们对真假的认知也有很多层面,我们有时候相信眼睛,说听到的是假的;有时候又说看到的是假的,要摸到的才是真的;有时候摸到还不见得是真的,要发生作用才是真的。比如假币,我们能摸到,但是它不能发挥作用,所以我们说它是假币。
在世俗层面上,我们对真假有很多种分类。在唯识、中观的层面,这个真假的分类我们也得把它搞清楚。中观不说“真假”,而说“实有”。它说独立、唯一、不变的东西叫做“实有”,缘起的、组合的都是“假有”。唯识里面说,如果你在概念中认为外境是物质性的存在,这种认识是错的。它跟中观差不多。外境的显现是缘起的,这是真实的,这可以有。但如果你认为它是物质组成的,这就叫做遍计所执,那是不对的。到了最深的层面,它说连心的现象也是没有的,圆成实(光明)才是真实的,如梦如幻的显现也要取消。遵循它的第一观,遣虚存实。所以它的“虚假”是这样说的,跟我们平常说的“虚假”是不一样的。所以说学佛一定要把这些名词概念彻底地领会和体会清楚,这样才会有作用。不然就会变成一些戏论,说来说去,没有什么用处。
什么是舍滥留纯
明白这四分以后,那我们怎么办?舍滥留纯的“滥”就是所有的这些相分,我们眼睛看到的、耳朵听到的声音、触摸的硬度、闻到的气味,这些具相的东西都是很泛滥的,我们要把它舍掉。“留纯”就是要留下产生相分的这个东西,这个东西是什么呢?它说得不彻底,它没有一下就说到自证分上去,它说只要留下见分(产生相分的能力)就可以了。我可以看到这个东西,也可以看到那个东西,这个时候我暂时不要这些相,我保留我的见分。实际上见分跟相分是一对的,没有相分就没有见分。但是我暂时做不到这样,我先在概念里面不要相分,我的注意力放到我的见分(能力)上,这就变成了舍滥留纯。
如何修舍滥留纯观:明知定
这在实际的观修中间是怎样的呢?第一步遣虚存实,我们已经感受外境是虚幻的,但它还是有样子显现出来。实际上那个时候是放松感不够。舍滥留纯观就是你要觉得这个东西不是如幻,而是彻底的如梦。你心里面觉得它根本就应该是没有的,真实存在的是你的那个能够觉知的能力而已。
能力其实有见分和自证分之分,没有了相分就马上会消失见分,只留自证分(本体)。但是我们不考虑这个事,我们只是在心里面觉得这些相分是没有的,完全是假的。记住啊,修到后来的时候,不仅仅是眼前的外境,包括我们的身体,我们能够觉知到的一切显现,全部都是不应该存在的,存在的只是我去觉知它的这个能力。
这个叫什么定,有人告诉我吗?——明知定!我以前在卡拉OK里面教给你们明知定,没人拿来用,以为很简单。其实这些东西都不简单的。你们老是叫上师教给你们一些窍诀,但是如果没有基础知识,那些窍诀来了就是一句话、一些你认为毫无作用的方法。因为前期的这些认知不够。
好,那我修行体会的时候,我去感觉周围的一切相分全是假的,然后心的注意力很安然地放在能够觉知的那个觉知上面,这就叫做舍滥留纯,即是不要相分。因为相分是假的,根据前面的总观的要求,就要舍掉它,留实(见分)。虽然这个“实”也不彻底,但是相对于相分来说,它要好一点。它是一个逐步朝前走的观法,是唯识的一种观法。
这个情况,我们在中观修行的途中一定会遇到,已经有人问我这个问题,这说明他真正的在修行。他说他在修行的时候,虽然还觉知到有现象现起,但心里面彻底认为没有相会舒服很多。我心里想:当然要舒服很多啦,舍滥留纯的嘛,这说明你不知道。
在观修中间,把所有的相忽略不计。它还是有现起,你没有办法让它完全消失,你只能够这样坐下去。但是当你的心不再去注意它,心力完全回到自己内心里面,保持那个觉知的时候,人就会很舒服。我用了“舒服”这个词,其实舒服不是目的。但是你就会体会到修行真是有滋味,你就坐得下去了。
他们说要去深山里面闭关,试试嘛?坐三天,你就屁滚尿流,你根本就坐不下去。我们现在试验的话,坐三分钟你就不行了,很恼火。心自然要去看这些相,没有相,你会不舒服的。我们经常孤独,为什么呢?因为你的心要取相,心不取相你就受不了。特别是老年人,那个孤独感真是惨啊,有时候比缺吃少穿还惨。这个时候就需要一个老伴,或者需要参加跳舞,原因就是他的心一定要取相,不取相就难受。
但你要是明知定做惯了以后,你会觉得取相才难受,人就可以很安然地在一个山洞里面住很多年。这些物质追求,今天去东京银座喝咖啡,后天去艾菲尔铁塔照相,你会觉得很傻,很累很苦。安住在明知定里面,人是很舒服的,很愉悦。而且带着强烈的智慧,绝对不会被蒙蔽。取相的时候一定会很蠢的,你听到这个观点,以为是正的;再听那个观点,也觉得很有道理。实际上是被人牵着走,或者被很多事物牵着走。但是在这个状态里面就不会,仅仅是舍滥留纯(舍掉相分)就可以做到这样。
刚才我说的四分,大家记住这个。舍滥留纯的观修就是我们以前讲的明知定的层面:自己的身体和周围的一切东西,根本不用理它,只是保持在我这个灵敏的觉知里面。至于这个觉知是什么,不用管它,你管不了的。如果把它弄清楚,那就不得了啦,你就开悟了。所以不用去管它,我们只是保持觉知周围的东西就像梦中的一样,根本不值得我们付出心力去对待它。付出心力只会把它越弄越大,越弄越大的话,到时候它就会倒过来咬你,这叫“异化”。就是你制造了一个东西,它反过来让你痛苦。我们在政治上叫尾大不掉,或者叫忘恩负义。
这些痛苦是谁造的?——我们自己造的。我们把它造出来,它反过来让我们很痛苦。比如说我们去找一个爱人,是不是自己去找的?“你好漂亮啊,好温柔啊!”开始贪着,越陷越深、越陷越深。哪天发生破裂的时候,痛苦就开始了。金钱、权力都是这样的,甚至环境都是会这样的。所以佛陀规定头陀不准在同一棵树下呆三天。因为待了三天就会觉得这一块是我的,然后要是别人去坐的话,嗔心就出来了。离开这个地方,他就会感到不舒服。这样的事情我们人类做得太多了,比如搞房子啊,像我现在拼命要修禅修中心,都属于这一类的。
如果我们觉得这个世界除了一个真实的明知以外,明知中所知道这些现象根本就不值一提,全是虚假的,这个时候心的那个自在、曼妙、浪漫就出来了。这个状态中会有很多很牛的滋味,你会觉得清风如诗歌、白水如醇酒,真的会这样的。他的身心会产生反应,那个人是快乐的、幸福的、安康的。而且他一定会是慈悲的,绝对不会纠结。
我们有时候会认为贫穷的人、痛苦的人都是慈悲的,不是的,这是个错误的观念。我们以前认为穷人都是好人,富人都是坏蛋,是吗?其实人的好坏、善恶不能用穷和富来划分的,很多富人是坏人,但他们中间也有好人;很多穷人是好人,但中间也有坏人。穷富不是一个标准。标准是什么呢?在世俗上,我们可以用道德和法律去检验它;在佛法的层面,我们的心取相太厉害就会成为坏人。
保持在这个明知里面,这就叫做舍滥留纯。记住啊,要舍弃的不仅仅是眼识所显出的这些相,比如说我已经知道我的愤怒了,我不取相,也要舍弃它。这是在行蕴层面上的东西,是后面一个隐劣显胜观里面的。但是我这里只讲了眼识,然后心产生的各种情绪,比如爱情、愤怒、仇恨、各种各样的哲学观点,这些留到后面的隐劣显胜观里面讲。这里只讲了前五个感官(眼耳鼻舌身)所产生的现象,做到这个就可以了。
当这些现象现起的时候,觉得它完全跟梦中的显现一样。其实在这两个层面,就是佛陀讲的: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它就是解释这个的,跟中观是不是一样啊?其实是一样的,它只是取了这些词汇,跟你介绍了一些进入和认知的渠道而已。长期这样做下去,那个效果是非常明显的。
总结舍滥留纯观
第二个“舍滥留纯”,就是你产生虚幻感的时候,它还是有现象出现的,你的注意力不应该放在这些虚假的相上。我们说了“四分”嘛:它的样子是相分;能够产生它的能力是见分;总的能力是自证分;自证分的这种清明的作用就叫做证自证分。这“四分”可以用于眼识,也可以用于耳识,也可以用于意识……我们都可以这样去用。
什么叫做舍滥留纯呢?就是在观修的时候,注意力不去管那些现起,把它当成梦中一样的东西。经过前期的训练,显现已经是如梦如幻了。但如梦跟如幻是有差别的,如幻是有现起的;如梦的话,你醒来以后,那些东西会消失的。你要觉得这些东西是像梦一样的现起,一旦我醒来,它就没有了。虽然我现在没醒,但是我心里的倾向还是认定它应该消失,消失才是对的。我的注意力放在我的觉知上,我知道有显现,但是我不去喂养它。心喂养外境的话,外境会越来越强大的。
什么叫做“心喂养外境”呢?我们对它的贪爱和嗔恨是最大的喂养。你如果把心里面的嗔恨(见分的力量)消灭了以后,就永远没有你嗔恨的外境出现。但是如果你只是把外境去掉了一个,而内在的见分不去掉的话,它会有不同的东西出来。你不嗔恨这个,还会嗔恨那个。
通过舍滥留纯,把相分忽略掉以后,我们要开始找见分的麻烦,也就是找我们对外界的认知力的麻烦,不能让我们的认知力里面含有其他的东西,明不明白啊?什么叫做“不能让认知力含有其他的东西”呢?如果我的心完全没有嗔恨,很清明地知道周围的情况的时候,那是一种明知定。我知道周围的情况,但是我的注意力放在我的明知上。我知道外面的现象完全是虚假的,我的心不为所动,它现起就现起,消失就消失,我不管。这时候我的明知里面没有含其他的东西,它很清楚明白,最多有个总的无明。这个总的无明是因为我不知道本性是什么,但是我没有贪、嗔之类的烦恼。但是我们出了定以后,我们的心就麻烦了。我们看到外境,贪就上去了,嗔也上去了,各种各样纠结就出来了。也就是说我们去了知外界这些东西的时候,带有很多其他的心所。这个问题要在第四个观(隐劣显胜观)这里面来解决,但我们现在先不说这个,先说“摄末归本”。
【注:文稿内容未经讲授者本人审核校对,建议结合录音阅读。】
- 02.遣虚存实观:我们对世界的认知是错的吗?
- 04.摄末归本观:我们如何该回归根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