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等一切支,佛为智慧说,故欲息苦者,当启空性慧。这个偈颂,大乘论典中经常引用,老修行人应该比较熟悉。意思是说,布施、持戒、安忍、精进、禅定等前五支,皆是佛陀为了让我们生起智慧而宣说的。它们是生起智慧的助缘,智慧如果没有这些因,是很难生起来的。或者说智慧度是根本,前五度是它的支分,上面所讲的“一切支”,全部是为了生起证悟诸法无实的空性智慧。当然,还有很多不同的观点,但在这里暂时不阐述。
这里说的是“菩萨六度”,即布施度、持戒度、安忍度、精进度、禅定度、般若度。我们想要解脱,要成为真正的菩萨或佛陀,就要做这六种事情。通过布施、持戒、安忍、精进、禅定,最终达到般若智慧。
前五度对般若的作用
般若智慧是我们解脱的根本,也是佛教的核心价值。其他的布施、持戒、安忍、精进、禅定,这些其实外道也有,但外道就是没有般若智慧。汉传佛教曾经有这样的说法:若以般若智慧摄持其他所有外道的法,则外道的法也可以变成佛法;倘若没有般若智慧的摄持,哪怕去做一些佛教的修行方法,比如绕塔、磕头、点香、供灯等,这些也将成为外道的法。所以般若智慧是整个佛教的核心价值。
那么,其他五度和般若智慧这个核心价值之间,是什么关系呢?我们现在就来进行分析,尽可能讲得详尽一点。
布施与般若
首先,布施和般若有什么关系?
真正的般若是什么?体现在修行人身上,就是什么都不执著,什么都不牵挂——“应无所住”。如果你还在这样舍不得、那样也舍不得,根本就没办法进入般若智慧。所以一定要修布施,把什么东西都拿出去布施。尤其是你喜爱的、贪著的东西,全部拿出去,要这样去执持布施度。为什么呢?因为什么都拿出去以后,我们的心才能真正地“应无所住”。
布施有三种:财物布施、身体布施(无畏布施)、修行布施(法布施)。法布施是最高级的。但是要记住,布施也是为了完成般若度。如果布施没有般若,只是为布施而布施,就成了世间的布施。世间布施越多,来世的回报就越多,比如有可能下一世因此成为富翁、国王等,但并不能因此解脱。
持戒与般若
第二度是持戒,它和般若有什么样的关系呢?
所谓“戒律”,就是很多的“不准”,不准这样、不准那样。为什么要这样规定?因为我们的心蕴含了很多的无明,有很多乱七八糟的东西,它总是控制不住地攀缘,产生各种各样的分别。只要攀缘,最后就会导致痛苦。
比如我们禅修中心的师兄,心不老实,就要去攀缘,可能去谈恋爱,可能出现偷盗、邪淫等乱七八糟的事情。这些东西会引来痛苦,导致没办法真正修行,没办法趋入真正的般若——所以要求持戒。持戒后,心开始慢慢清净,离开习气所带来的困惑和烦恼。所以若要追求般若,一定要持戒。
安忍与般若
然后是安忍,这可以有很多不同层面的解释。比如,当别人来侵犯你时,你忍住,这是对外境的安忍;当内心生起各种念头时,忍耐自己心里的诸多负面情绪、负面念头,并将其用于修行,这是内心的安忍。
那这和般若有什么关系呢?般若绝对是清净的、没有烦恼的、不被各种心绪和外境所牵引的一种智慧。如果不具备安忍,任何外境一出现,或念头一起,你就跟着跑了,这就没办法真正地安住于法性(般若)。若一个已经“证悟”的人,安住在“法性”里,却因为被别人骂了一两句,马上就暴跳如雷——这肯定是不行的,因为在暴跳如雷的同时,他的心已经离开了般若,离开了无执。所以,我们一定要修安忍。
精进与般若
在布施、持戒、安忍之后,持续下去就是精进。精进和般若的关系是什么呢?
我们的相续里有太多乱七八糟的东西,无始劫来积累了很多业障,有很多分别念,清除它们是个长期的过程,没办法一蹴而就,一下就搞定。很多师兄有这样的想法:“我平常不修行,不要出离心,也不要菩提心,能不能去贿赂一下上师,搞一个窍诀出来,三分钟一说完,我马上就证悟般若了?”很多人有这样不费一点儿力的取巧心态,实际上这根本不可能!你必须布施、持戒、安忍并持续下去,直到把相续里各种贪著、各种冲动、各种负面的东西全部去掉。所以一定需要精进,这是精进和般若的关系。
禅定与般若
接下来就是禅定。禅定是什么?佛家和外道共同的禅定,是指心的平静,而我们佛家不共的禅定,是指心安住于法性,安住在真正的般若中。
说到佛家和外道共同的禅定,它和般若有什么样的关系呢?
首先,大部分修行人,只有在心处在很安静的层面时,才可能认识心的本性,了知般若智慧。这是禅定和般若的第一层关系,我们需要依靠它来了解般若。
为什么?因为心平静时,容易明了它的本质;心不平静时,心的明力全部都在心的游舞上。心的游舞有哪些呢?贪嗔痴慢疑,这些不是法性游舞,但也是心的游舞——是分别心的污染的游舞。在这种状况下,我们没有办法了解到心的本质,所以要把心静下来。这就是禅定对认知般若造成的第一个的影响。
第二,当真的已经领悟到心性,领悟到般若是怎么回事时,我们需要利用禅定让这种领悟延续下去。
初悟时,证量当然无法与佛陀相提并论,可能连初地菩萨都不是,要将领悟延续下去,这就需要禅定,需要平静、连续地安住在法性里,不断地串习和修行。只有这样,心才能在所有的心的游舞——包括第六意识的念头和前五根的境相——出现的同时,都自然地安住在法性里,从而现象才会真正体现为法性,最后实现“青青翠竹无非般若,郁郁黄花皆是菩提”。所以我们一定要去修禅定,禅定和般若大有关系。
——摘录并整理自《入行论·智慧品》第153课
【注:文稿内容未经讲授者本人审核校对】
- 菩萨六度之间的关系及其修行方法(下)
- 为什么只有佛教理论是逻辑自洽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