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讲一下《修心八颂》这部论著的特点,这部论典肯定是为大乘修行人讲的,因为大乘修行人才会发菩提心,所化的受众是学大乘佛法的佛子们。很多师兄都是密乘修行人,网上的一些师兄或许不是,但起码是对大乘有兴趣,或者不反感的一些学人和同修。因此,《修心八颂》很适合大家。
论著的特点:按照从印度所传佛教经论的行文规则,论文开头有顶礼句,结尾有回向文,则是佛教三藏不共同的特点。
什么叫顶礼句呢?论著的开始一般都有顶礼文殊菩萨或者某某佛陀,但《修心八颂》却没有。论文的结尾一般都有回向文,印度和西藏的规则都是如此,这是佛教三藏不共同的特点。而汉地的禅宗就没有这些规矩了,已经把它打烂了。佛教以“教”的方式来弘传的时候,大部分论著都有这样的特点。
以此特点不仅可以区分内教和外教的经纶,也可以直接从顶礼句中分清经律论三藏,又能从顶礼句中知道作者所属教派,所依止的本尊等等。
为什么呢?解释经、律的论著,一定要顶礼佛陀;解释论的论著,一定要顶礼文殊菩萨,这是从顶礼来区分的。从顶礼句中还可以知道作者所属的教派、所依止的本尊等等。他会写顶礼某某本尊,顶礼哪个祖师,以此顶礼句能区分出他的教派和修行的本尊。但汉传佛教的禅宗就没有这些,而是直接说内容,很多留下来的禅宗论著也是如此。
而《修心八颂》前无顶礼句,后无回向文,所以,可以推知这八颂可能是朗日塘巴尊者修行法要中的一个修心窍诀。
这八个偈子,可能是朗日塘巴尊者撰写的一本修行论著中撷取的一段,故而没有顶礼句和回向文。但是,顶礼句和回向文是印藏两地的论著共有的特点,汉传佛教前期的一些翻译中也会有。在汉传佛教的论著中,有些也确实没有,比如《心经》就没有顶礼句和回向文。但是,藏传佛教的《心经》,它就有顶礼句和回向文。汉传佛教,特别是禅宗,慢慢就把这些规矩改变了。
由于没有顶礼句和回向文,由此判断出这八个颂词可能是从一部非常大的长篇论著中撷取的一部分。慈诚罗珠堪布也曾讲过《修心八颂》,截引一段原话跟大家分享一下。
慈诚罗珠堪布说:《修心八颂》虽然字面上不是那么广,只有八个偈子,却是非常重要的修法,在藏传佛教当中也享有很高的地位。它由非常有名的成就者朗日塘巴尊者根据自己的修法精华归纳而成,是一部具有窍诀性的论典,藏传佛教的每个修行人都很重视。
学习这部论典的时候,我们要看看大德们的说法。慈诚罗珠堪布说,它是藏传佛教的每个修行人都应该重视的论典,而我们很多人都是藏传佛教的传承。当然,有些人也是显教的,那也没关系,同样要重视这部论典。先学习这些窍诀,然后在自己的修行中去长期实践,慢慢地,你会发现这个就是世界上最厉害的“珍宝”。
每个人对“珍宝”的观念都不同,我们认为珊瑚、钻石(钻石恒久远,一颗永留传)是珍宝。其实不然,这些珠子、宝贝没什么用的,都是一些负担,特别是“一颗永留传”意义下赋予的珍宝。结婚时送了一颗鸽子蛋,结果变成了沉重的负担,不一定是如意宝。最滑稽的是,钻石是不能买卖的,送给你就属于你的,两个人的关系一旦破裂,钻石就不再永留传,对你的生命来说,也不一定是好事情。
当你学到大乘菩提心,内心真的体会到那种味道以后,你能直接感受到它将伴随你生生世世获得无量无边的利益。首先是心胸的开阔、愉悦、无畏、无惧,心有所依。你说:“有所依还不是个缘起现象?”开始是缘起现象,到了后来的胜义菩提心就不是了。即使不是胜义菩提心,初步生起菩提心的觉受以后,人都会变,甚至连死亡都不会怕,那时候你就知道这是如意宝了。
追求世界上所有的东西,无非就是想让我们快乐、安宁,但最后你会发现并体会到,只有菩提心能让你永远快乐和安宁。而很多我们所希求的东西,比如LV包、钻石恒久远、珊瑚、蜜蜡等东西,不一定让你快乐,也许刚刚开始会兴奋一下,时间长了以后可能连狗屎都不如。或者是麻木了,扔到角落置之不理。
我也买过很多宝贝,刚刚拿到手的时候,晚上还起来摩挲赏鉴,时间长了,扔到角落里,想看的时候看一看,不想看的时候,想都想不起来。
而且,你也不会因为拥有了钻石、蜜蜡和很多手串就快乐了,遇到事情就不烦恼了,不会的。但是,如果你有了菩提心,当遇到违缘和痛苦的时候,你会发现菩提心一下就起作用了,而且会起到很大的作用。这个还是小利益,更巨大的利益还在后面,它对于空性的修行、禅修、安住,起到的作用真的用语言难以表达,你们自己要去做,才能体会到。所以,菩提心是真正的如意宝。这部论典篇幅很短,只有八句,希望大家当真。
——摘錄并整理自《修心八頌》第1課
【注:文稿内容未经讲授者本人审核校对】
- 测测你的暇满人生有几暇几满?
- 唯识九难(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