单空四夺实修要点
中观已经跟大家讲过很多了,录音和文字都堆积如山,大家可以找来听、找来看。
中观的理论要去学习“能破”“所破”“怎么破”、共同的五大因和不共的四大因、自续派应成派的区别等等。中观的修行,我把它总结为四夺,也讲过很多,这本进阶教材会精要性地总结一下,以及说明一些要诀性的问题。
单空四夺简介
单空四夺的含义和范围
单空是指“能”上空的执著,“夺”有破坏、摧毁、遮遣的意思,去摧毁和破坏我们的实有感、实执,去证实“所”上的空。最后“能”上空的执著也抛弃了,就证悟了真正的空性。
四夺,是借用了临济禅师“四料简”的词汇。它有四个面向:夺人、夺境、人境俱夺,人境俱不夺。
我们先来把临济四夺和单空四夺的范围界定一下。临济四夺是禅宗很高层面的事,它说的夺人,是夺心,心就是产生一切的那种根本能力,是夺“能”,而夺境就是夺显现,夺“所”。如果强行跟大圆满对应的话,夺人也可以理解为心部,心性自解脱;夺境也可以理解为界部,法界自解脱;人境俱夺和人境俱不夺可以理解为窍诀部,等性自解脱。
而下放到我们这个层面——单空四夺,夺境我们一般指的是夺身体之外的色法,夺人就是夺身体,这个范围就要小很多,但对我们来说,要容易上手和操作。然后,你看到的、听到的外境和身体同时夺的时候就叫做人境俱夺。最后,觉得自己的身体和外境所听到、看到的都不用夺了,都是虚假的,安住在明明朗朗觉得一切都是虚假的状态里面,安住下去就叫做人境俱不夺。这个四夺是很浅,基本上是在色法上做功夫,然后把对色法养成的单空的觉照力,运用去夺受想行识,就变成了心法的单空四夺。
单空四夺的目标和过程
我们的心不会因为我们概念上分析了现象没有实质,都是如梦如幻,心就直接认为它如梦如幻的。要让我们的心真的觉得这一切如梦如幻,其实是一个长期的熬炼、长期的串习的过程,而且很多层次。但这个过程真的串习成量了以后,离解脱就一步之遥。你有中观思维的基础后,可以直接这样修下去,让自己的色、受、想、行、识全部都在你的觉知觉照里面逐步地虚化,如梦如幻下去,“应作如是观”。观到一定的时候,心本质的明朗和通彻自然会显出来,非概念性地,心会自己明白自己的。这个就是我们修单空四夺的目标——证悟空性。
过程中,会有各种各样的觉受和境界(如乐、明、无念),但大体上也可以总结为自续派的两种境界,一个就是下自续的如幻,就是幻相的样子还在,但是没有实质;另外一个就是上自续“无”的境界,连幻相都可以消失,但心还是明明白白的。不见得是证悟,这个很可能是阿赖耶识,但这个时候很容易证悟。如果一个人菩提心很强,视师如佛也修得好,他可以借助夺某种外境让自己产生单空的体受,然后在单空的体受里面去突破,产生真正的空性的体受。并不是真的要把所有的外境全都夺光,然后随时一刹那就进入什么都没有的状态再去明白本质,其实不需要这样,因为那个需要的时间太长了。有一定的出离心和菩提心,把单空修到一定程度,下一个篇章的察知也修好了,最后我们可以依靠上师的直指,去证悟真正的空性。
色法的单空四夺
我们首先来讲色法的单空四夺。
色法的范围
按照唯识来讲,色法包括11个法,五根和五根的对境(五尘),还要再加上一个法处所摄色(意识的对境),我们要去觉照这些色法的单空。
五根的对境是什么呢?比如眼睛所看到的东西、耳朵所听到的声音、鼻子闻到的气味,舌头尝到的味道、身根就是身体这一堆。这五根的对境,我们也要去选择我们喜欢夺的,或者容易让我们产生相应觉受的对境开始。至于法处所摄色,我们就不说了,意识想的内容我们肯定不会当作是实有,但是你会不停地想,想会牵引你,这个其实涉及到想蕴,我们放到夺想蕴的时候再说。
夺外境的色法
夺眼识的对境
我们先来对眼识的对境动手。我们一般要找一个比较实在的东西,比如一尊铜像、一个杯子、一个手机,或者是任何东西。先皈依、发心,然后你可以先修上师瑜伽。上师融入你心间后,观想上师的心间有一个明点或者金刚杵,然后这个明点或者金刚杵放光射面前这个东西。眼前的这个物体,你可以找大一点的,或者小一点的都可以。如果太散乱就找小一点的;如果心太紧就找大一点的。
然后让上师在自己心间放光或者变成金刚杵或者变成一把宝剑,把对境穿得稀烂,感受它的虚幻性。
通常,面前这个东西在我们的感觉中会是很实在的。注意,我说的是“在我们的感觉中很实在”,其实眼识并没有提供给我们它很实在的这种证据。我们觉得它很实在是什么原因呢?是因为我以前摸过它,觉得它实在。其实眼识提供给我们的只是形色和容色,它没有提供我们硬度,硬度是触识带来的结果。我看到它时,触识并没有发生作用,但是我为什么会觉得它硬呢?因为我头脑里面的触识的这种记忆对它进行“遍计”,我们就觉得它很硬。
这些物质的沉重感、实在感、阻碍感,是我们长期以来对它的执著的结果。这种执著串习成量的话,那是非常坚固的。你眼睛没看见后面是墙,但是拳头一下打过去,马上拳头被打疼。为什么呢?心的执著造成了即使你没看到它,它也会有这样的阻碍性依缘呈现。所以我们会认为物质就是离开我们的心独立存在的。我们不知道触识也是一种执著。
我们现在要去破坏我们眼识所看到的东西的实在感,采取什么样的办法呢?观想心间放光去穿射面前的东西。如果你觉得观想从心间放光不自在,你也可以观想从四面八方放光去穿射它。
这样做给你带来的感受就是,它被穿射得只有一个样子,里面全被穿空了。会有虚、空、破碎、无实这些感受。因为我们从理论上已经分析了,它现而无实嘛,是不是?但是只在概念中分析是不管用的,你要形成定解并引发你的直觉。
每次观修的时候,观修一会,产生虚幻感的时候,可以保持一会,保持不住了,就休息一会。然后再来观修,又虚幻了,安住一会,如此反复。
这样观想久了以后,你会产生一种感受,你会觉得它真的是如幻的。“如幻”的意思就是它有点像全息影像,或者是光投射出来的东西,实际上它没有实质、没有重量,很虚的这么一种感受。然后你就在这种感受里面保持,这个就是修“如幻”的感受。这就是《金刚经》里面讲的“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的其中一个——如幻观。对境只有一个,观法也只有一个。你要想把一切都“应作如是观”的话,你得从一个开始。从一个具体的对境上培养出虚幻的直观感受出来,然后再把这种虚幻感扩展到你面前的所有对境上去。
当然,这种虚幻的感觉要加深,加深到它可以消失的程度,就成了“如梦”。梦中的东西,我们醒了以后,它可以消失。这样做的目的主要是提醒我们:这些显现的东西像梦一样,它可以消失。因此我们对它现而不实的感受、认知会得到加强。
真正的单空的证悟不在一个事物上,而是我们的心对所有这些现起有一种虚幻感。这种虚幻感,我们可以把它叫做有境智慧(“有境智慧”就是我们对事物的认识)。这种智慧当然不是最彻底的,最彻底的是应成派的大空性的智慧。但是至少我们现在会生起所有现起的东西全部都是虚幻的这种感受。这种感受一旦生起,你就开始对这些东西不太执著了。虽然你不执著,但是它的滋味、它带给你的快乐也不减少,你会有松脱感,修到后来会有很多法喜,人会很自在,这个时候再去认知心性的时候,才会得力,才会有自肯的能力。
以上就是“夺境”,而且夺的是眼识的对境,观修的方法、原理、过程和目标都说了,大家要去修,而且要长年累月去修。
夺虚空
虚空怎么夺呢?你可以在想象中把虚空扔到这边去,再扔到那边去。实际上虚空当然不会被你这么扔来扔去,但是你这样想象,你就会慢慢觉得它是假的。就是为了引生你直接觉得它是假的这种感受而已。还有,用手在你面前的虚空中划过来划过去,这也是破了虚空。这样做好像没有用,实际上并非如此,你的心就开始觉得它是可以破坏了。还有一个方法,你看着它,眼睛一闭——虚空没了。你肯定会想:我闭了眼睛以后,虚空还在这里。不能这样想,它只剩下黑暗,没有我们眼识所看到的虚空了。
我们都有一个感受:我没来之前这个虚空也在这里,我走了以后它还在。都会有这样的感受,这就是所谓的“遍计执”,对虚空的一种实有的见解,很错误的见解,恰好违反了“一切境象由心现”。明明说一切境象必须由心来现嘛,虚空还是要由心来现。(其实我们说的虚空是空间。)但是我们还没进那个屋子之前,就想象那里一定有个空间。这是错误的认识。就像我们总觉得我们的家一直都在那里,广州、深圳或者成都。但是相对于我们的现量,它只是一个想象而已。这个都不懂的话,你就要先学习一下中观和唯识的见解。
如果唯识来说的话,你面前的虚空是眼识的显现,你闭上眼就消失了;你面前的空间,用手划过来划过去没有阻碍感,是触识的虚空;还有一种是意识的虚空,就是你想的很大的地方,或者你梦到的地方,这个虚空你不想了或者梦醒了,它就不在了。还有一种是禅定的虚空,禅定中空空荡荡的感觉、无边无际,可能还有光啊、影啊,你一出定就破坏了。只有一种虚空是不能破坏的,就是法性虚空,但它不是实有的,什么都是它。
夺声音
声音一响起来,觉知声音是个假象。特别我们打坐的时候,经常会听到各种各样的声音,有时候挺烦的。对付那个烦的声音有个很好的方法,就是声音响起来觉知它是假象,完全是空谷幻音,那种状态里面逐渐的安住下去。然后你觉得这个声音不烦了也不牵引你了,最后甚至声音会消失,这个就是所谓的耳根圆通的初步。“初于闻中,入流亡所”,就是你觉得声音这种所境是虚幻的,然后回到能境的“闻性”上面去,进入到平静的相续之流里面去——也就是阿赖耶识的层面(有人说是进入“法性之流”,其实刚开始不一定,进入平静的能听上来就行了),然后“所”的声音就虚幻了,甚至随着你的定力加深就消失了,叫做“亡所”。
夺香和味
其他的鼻识、舌识的对境都一样,但一般你在座上的时候,不会有明显的鼻识和舌识。修得比较好的时候,有可能会闻到香气,或者舌抵上颚时留下来的津液的味道是甜的,你也要直接感受这些也是假的。随着你定力的深入,这些现象也会消失。
夺身体的色法
夺身体,也有两方面,一个是眼识的对境,你可能会余光看到你的身体的部分;另外一个最主要的就是这一堆的感觉,其实是触识的对境。
皈依发心之后,在前面的虚空中观想上师,从心间射激光出来,嗖嗖嗖……或者周围一圈全部都是佛菩萨,从他们心间放出激光,射穿身体,去体会那种虚幻的感觉。借用这个方法其实是要让我们的心觉得这个身体是虚假的。
我们观想很深,会觉得身体就是由心现出来的时候,根本就不用搞这些观想。关键是你现在做不到,所以才要借助一些方法来让你产生和体会它的虚幻。你可以观想光去射,还可以风去吹、点拙火去烧空,都可以。
观想累了以后,你就不用想了,歇一会儿,然后再来,反反复复这么去做。虚幻的觉受产生了以后,你就要在上面凝定一会儿,延续这种虚幻的感受,延续不下去了再提起来观修。
如果我们这种触受慢慢被撼动了以后,它慢慢就真的会消失。因为触受被撼动了,产生了“它真的是虚幻”的感受。它有时候是一块地方消失,其他地方感觉还在;有时候是从头到脚慢慢来;有时候是从脚到头慢慢来。慢慢“哎呀,脚好像没有了……”——注意,那种“没有了”不是麻木性的没有了。比如把腿憋在那里,憋久了也没有了,那是麻木,不叫单空,因为你心里面一点单空的认知都没有。单空的虚幻感不是麻木,就是触受真的消失,很清晰的认知。
做到一定的时候,我们会感觉到外境和身体都是由我们的心捏造的、完全无实,这就是我们要达到的目的。我们所做的一切,都是为了达到“一切境象由心现”的真实感受,而不是概念。这是四夺的总原则。它还达不到“心性也是离戏边”,“心性也是离戏边”就是直指心性,那就是禅宗和大圆满,就不是单空了,变成了真正空性的修行。
夺的过程中会产生各种各样的感受,你都不用去管它。不管它是什么样的感受,其实都会过去。不管什么样的感受,和你认为“它是实在”的感受都是一样的、都是假的,也就是它根本就是一种心迷乱的一种强行认知,像梦中一样。
当心真的认同了单空这种认知,执著才会减轻。执著减轻了以后,我们的心才会真的直接认知到无执是什么意思,而不是概念里面去想一个无执,或者去强行捏造一个情态(心的一个状态)出来,认为它叫无执。无执什么都不是,没有什么东西叫无执。
无执就是无执,勉强说叫平常心,但我们凡夫是认识不到那个平常心,你那个“平常心”出来就是执,上面的污染太多,叫“在缠”。你要把上面的“在缠”剥掉,剥到一定的程度,你就真的可以体受到无执是怎么回事,平常心、本来的心是什么样的,就叫做开悟。而不是靠观念去分别,靠观念肯定是不行的,所以说语言和思维不能触及,就是这个原因。
慢慢的观想和思维会越来越少,你会直接觉得这个身体不是真实的。只要心直接一凝定,直接会觉得它是虚幻的,根本就不用想、不用再夺了,这就叫产生了一种觉照,或者叫觉知。
我们可以界定一下这两个词汇,“觉照”和“觉知”,就是全体和局部的差别。觉知其实也是觉照,觉照的范围大一些,而这里的觉知只是针对身体的某个局部来讲。觉知整个身体可以称之为觉照。但是把身体和外界比较起来,它就只能叫做觉知,因为身体和外界比较只是一部分,直接觉知到身体和外界都是虚幻的,可以称为觉照。其实觉知和觉照的意思差不多,但范围不一样,可以这样去做些区分。
可能觉照虚幻的这个时间就只有一会儿,然后提起观修再来,反反复复。到了一定的时候,会经常处在觉照它是虚幻的这种状态里面,一直延续下去。这种延续大家要注意,它是放松和不费力的,如果费力,就说明你还在用力去夺,或者用力去感受的阶段。串习熟悉了后,你坐在那里根本就不用力,就直接觉知它是虚幻的,很有可能是虚幻一会儿,又不行了,再拉回来,又虚幻了,反反复复,然后就会一直觉得它是虚幻的,最后不费力不作意都觉得它是虚幻的。
越来越厉害的时候,你不光在座上,走在路上或任何时候你都觉得自身是虚幻的。它带来的一些感受是什么?就是你的胆气越来越大、越来越勇敢、意志越来越坚定,身体的执著轻了以后会感觉很清明很轻快,对自己身体的认知会越来越深。
因为你夺自己、观察自己的时候,其实它有一种觉知力在里面,在那个觉知力里面产生了定以后,慢慢地你会清晰感觉到气脉的流动,慢慢地开始就会对自己的身体了解越来越深了。
我们还只是在单空中间觉得它是虚假的,要让这种虚假逐渐深和细,训练得越来越安静,然后心根本不加思维地就觉得这个身体不再真实了,也就是说你已经在开始消除或减轻因为触识而引发的“身体是真实的”这种错误执著。这种执著的减弱,对你的心直接认同人无我和法无我都有很大很直接的帮助的。
人境俱夺
当夺境也做熟了,夺人也做熟了,你就可以同时夺。有时候我们夺人会忘了夺境,夺境会忘了夺人,那么你两方面夺熟以后,上手就可以同时夺,这个叫“人境俱夺”。
同时怎么做呢?你可以观想光从头顶上射下来,也可以四面八方到处射。还有,可以观想周围都是光(光是没有实质的),自己的身体和周围的一切全部变成光。或者是像法王讲得那样,观想一个金刚杵到处穿,在自己的身体和周围的东西里面到处穿,穿得像豆腐里面有很多孔,最后一下破碎掉。
反复这么去观想。做到很深的时候,我们的心里面慢慢就会有一种有境智慧产生。就会觉得这些东西实际上就是虚幻的,就不用再想了,连感受都不用了。直接觉知到这一切全部都是虚幻的假相,这种觉知就叫做“照”。这叫做“照见色蕴皆单空”。
我只说了眼识方面,它还可以扩大到耳识、鼻识、舌识等其它识。吃饭的时候——假的!听音乐的时候——假的!心的那个觉照一下就上去了。这个觉照实际上就是单空的有境智慧,它是通过前面的方法培养出来的。
反反复复这样去做!时间长了以后,我们眼耳鼻舌身的对境,在我们的状态里面会是如梦如幻的。如梦如幻代表着你开始摆脱它,它带给你的痛苦就开始消失,但是它带给你的欢乐却越来越盛,你的认知也会越来越清晰。真的会这样!
人境俱不夺
什么叫做人境俱不夺呢?你把人和境都夺完了,这种感受很深的时候,安住在那里面就叫做人境俱不夺。安住在里面,始终保持这个状态。
就这样夺一会儿,有了虚幻感后,延续一下,安住在里面。不行了,再提起思维或觉照去夺一下,然后又是放下、安住。反反复复,慢慢你内心里面会认为根本不需要再去破坏它,觉得它本来就是虚假的,夺它干什么呢?那个时候心就安住下来,叫“人境俱不夺”。
当你发现觉照当中什么都夺尽了,那怎么办呢?安住。安住的时候,其实心清清楚楚地知道就行了,这就是我们以前教的明知定,这个是真正的明知定。
我们修明知定之前,一定要去修虚幻定,虚幻定就是四夺。四夺在过程中产生各种各样虚幻感,在虚幻上去延续,叫做虚幻定。夺到后来什么都夺虚了,一上座,一切生起的现象,无论是色法,还要包括后面我们要说的受想行这些心法,全都直接认知为是假的,这一切就像梦,但清清明明的觉知就一直在。在此状态里面,生起的也好,不生起的也好,这个时候不管它了。生起是假的,消失也是假的。不理它,反正都是假象,坦然安住在这种觉知里面,这个叫做“人境俱不夺”。
这个时候就成了明知定,明知定发展下去,其实就是“大手印”。大手印和大圆满的差别是:大圆满是要明白了去修;而大手印以心为道。什么叫心呢?这个时候的明知就是心,心除了有明知的功能以外,它还有什么其他的功能呢?它就是个明知,没别的,以它为道,然后慢慢去除里面的无明,去明白究竟的心体的过程,就叫大手印的以心为道。关于这方面,我们在下一个讲察知、以明为道的篇章里再详细展开来讲。
修到人境俱不夺的时候,身心就非常的清净了,乐、明、无念的误区出现了也没关系,不用怕,你也可以去觉照乐明无念也是虚幻的。那个时候去找上师,甚至自己在某种很特殊的情况下都可能开悟。但是我也警告大家,修到这种状态不难,你只要长期去堆积就可以了,但是突破这种状态很难——向上一路,千圣不传。到了这个时候就是百尺竿头更进一步了,百尺竿头前面什么都没有,小心你要踏空,真的就会出现狗咬尾巴、飞鸟追影这些状况,但这个不怕,修到那种程度再说!
这个时候如果一证悟,接下来就进入大圆满的修行;如果没有证悟,夺完之后,有可能会陷入无边。为什么呢?因为外境也没有了,内在各种分别也好像没有了,然而心还没有认知到本性,其实这还只能称为无边。你可能连粗大的无的执著都没有了,其实那个无的执著还以轻微的方式存在于你的心里,你并没有认识到心的本质。只有认识到本质了,彻底明白本质了,这时候才能真正的叫开悟。
还要注意,不要把思维的东西当成觉受,要区别思维和觉受的差别,还要区别觉受和定的差别,还要区别定中产生各种细微觉受的不同层次,最后还要区别觉受和证悟的差别。千万别轻浮,这些问题往往是要在里面沉浸打磨很长时间,才能慢慢越来越清晰的。
这是个常年要做的事,而且前期要修五加行。没有五加行,你修不下去的,你渴望的那种觉受永远不生起,前面要把集资净障做好,以及闻思一些基础的中观见解。
大堆的理论归结到最后,修法就往往只有那么一点,主要就是要长期浸润。学了以后要反复去做,铁棒磨成针。我跟大家经常说的“半步崩拳打天下”,拳要每天练每天打,功夫是长年累月堆积出来的。以前形意拳大师郭云深跟他的师傅李洛能学习,他的师父骑着驴子在前面走,他就跟在后面打崩拳,天天这么练,一打就是十几年。最后就凭着这一个招式,全天下没有敌手。他打人的那个程度,可以厉害到什么样呢?两个人相距一丈远,郭云深指明要用右拳打对方的胸口。那些人都是练武的人,做好姿势要防护他。郭云深嗖一下,闪电一样地飙过去,一碰到对方的身体,对方马上飞出去一丈远。天下无敌手!就这一个招就练了一辈子。我说这么一大段,就是说教给你一个法你要长年累月地去修才行,这些不仅是理论,是经验性的,串习性的,串习成量后再去接受直指心性,你才会真正地证悟空性。上来就直指心性证悟的人有没有,当然有,六祖听到一句“应无所住而生其心”就证悟,但那是六祖,你要看看你是什么根器!无垢光尊者和麦彭仁波切都说过,后面的人如果不修单空,直接就可以证悟空性,就是魔说。
修色法的单空要修好菩提心
我也反反复复强调,前面的加行要修,菩提心要修。为什么呢?你不去集资净障,你会搞不下去的,观修几天,没什么感觉,你就不修了。或者刚开始有点感觉,但是没办法持续下去,没办法深入下去,然后你也慢慢就不修了。
菩提心不能不修的原因就是,我们单空四夺初步都是去夺色法,而人我执跟这些是没什么关系的,心就执著这个相续有一个主宰者。你甚至会认为“我”把这个单空修得很好,而这个“我”根本就不存在。这些对境性的东西,你还可以用激光去射它,但是你怎么用激光射“我”呢?射个“我”试试看。根本就没有“我”,你射不了,但是你的心又有这种执著。
如果不修菩提心,直接去修这种色法的单空,会有危险,甚至会自以为是。而且很容易修得不要因果,藐视上师,莫名其妙的傲慢。甚至会修成绝望,贪欲心强的人就会修成绝望。因为他平常有很多的快乐,结果夺呀夺呀夺虚了,没劲了,但是新的快乐又没生出来。消除我执以后的那种因为别人的快乐而快乐的心和身心柔软的快乐没生出来,他就会很绝望,觉得没意思,还不如“实有”好。
如果嗔心很重的人这样修下去的话,虽然空性对嗔心的消除有一定的作用,但是因为“我执”没有破坏,一旦有人破坏他的这个感受,他就不舒服了。或者是有人斥责他的见解,嗔心就会又生出来。连基本的最初因为“人我”的执著而产生的污染都去除不了,这些色法的单空是没有用的,甚至会变成“我执”的掩护。我说的已经不是见解了,已经是感受了,都可能变成掩护。所以很危险,一定要去修菩提心!忘失菩提心,修诸善法,皆为魔业——《华严经》里面讲的。
所以修色法的单空,往往要去修菩提心作为补充,实际去修你就会发现它们是互相助益的。
心法的单空四夺
接下来的夺“受、想、行、识”这四个方面,主要是精神的作用。夺的方式大体上都是两类,一类是用思维的方式去,用中观的逻辑去抉择和分析。其实夺心法的话,还可以用菩提心的思维和观修去,也是非常有力的,我也会夹在里面说一说;另一类就是直接调起在夺色法时候训练出来的单空的有境智慧,直接去觉照受想行识。
夺受蕴
我们首先区分一下“触受”和“心受”。触受就是痒、麻、沉重感等,或者是被抚摸的舒适、被击打的疼痛等等,这些叫做触受。而心受其实只有三种,就是苦、乐、无记,这里讲的就是夺这三种心受。
夺乐受
为什么要夺乐受
每个人都追求乐受,这无可厚非。人类所谓的幸福圆满,无非就是快乐嘛——物质上满足,精神上快乐。
追求乐是无可厚非的,但如果追求的这个乐不是佛教所指出来的最根本的解脱之乐,而是一个依靠缘起而产生的精神上的快乐的话,它背后也还是痛苦——所以佛陀会说“苦谛”。其实这个不用跟大家仔细分析了,一说大家就会明白,最关键的是,你执著暂时的苦乐会让导致你生生世世地轮回。只有本来的、不依靠任何因缘的那种快乐,才是常恒的,所谓的解脱之乐。
而其他任何一个乐,一定要依靠很多的因素,比如你看着你儿子,很可爱,心里好欢喜,“儿子好乖哦!”但他有一天不乖了怎么办。或者情人节你老公或者老婆送了你99朵玫瑰花,你会很快乐!这是精神上引起了很大的愉悦,现实中人人都是在追求这些东西。但这个愉悦依靠了很多的条件,哪天他不送你花,你就痛苦了。或者哪天他遇到了什么事,又或者你自己的心情变了,你不再喜欢他了,他送给你也等于零。
所有的快乐其实背后都埋藏了痛苦——就是你会失去它。所以缘起的快乐背后藏着很多的苦难,而且它一定会出现,因为缘起现象都是无常的——所境上会无常,你的能感也会无常。
我们去夺乐受,其实是要明白,你追求的乐受,其实源于深深的无明和执著,而你追求的这种乐受一是未必能得到,它需要很多因缘;二是就算得到了以后它又会变成苦。而解决了无明和执著,心其实本来就很快乐,而且是不坏的快乐,叫做“极乐”。所以佛陀会说,你在无明执著中,注定是“苦谛”,但是你证悟了本质,就变成了“常乐我净”,我们要去追求这个。
“受蕴”既可以是因也可以是果
很多时候想要追求某种快乐,以它作为追求的目标去造作,它就成了因。
先说说情爱,现在的社会“恋爱大过天”。有些人爱一个人好奇怪啊,譬如现在男女谈恋爱,爱一个人只是因为在他/她的幻想中间,他/她俩会在一个什么地方做什么事。比如和对方一起去看流星雨,去看流星雨没有什么太大作用,但他想象中,一起去看流星雨,会好high——乐受。他就为了这个就不顾一切了,然后他就开始去追她,去送玫瑰花、去点蜡烛……
问他为什么要追她呢?说到底是他幻想的一种快乐,明不明白?你们谈过恋爱的,好好问问自己。当然这个梦很快就破灭了。不去看流星雨,那个幻想的快乐还一直放在那里;一旦哪天真的去看了流星雨,发现原来是这样的,幻想一下破灭!
很多时候他所想象的某种乐受就会成为因,促使他去造作。而有时候乐受又是一种果。譬如观想去看流星雨,会很high,最愉快的事儿就是和你一起慢慢变老——但事实上吵架都吵死你!
他没有这个具体的体会,却在想着最浪漫的事,就产生了这么一种乐受。所以那些搞文艺创作的,很大程度上很可怕,他不说真相,也不说愁苦这些东西,就说那些片段的东西,成为造作的对象。
再比如滚床单这种事(我们是谈修行呐,大家不要想歪了),很多男师兄的体会特别深,没有滚之前想的不得了,不顾一切,网上约啊,说很多讨好的话等等之类的。各种吃饭啊、谄媚啊、哄啊、玫瑰花啊、刷卡啊等等之类的搞了很多。然后两个人真的滚完了床单以后,不滚则已,床单一滚完,哦豁,恨不得一脚把她踢出去,为什么?苦受就出来了。但是苦受完了以后,慢慢过了一阵,这个乐受的要求又来了,他又开始造作,然后苦受又来了,这就叫做轮回。
我举的这些例子可能有些夸张,目的是为了引发大家要在生活中做广泛地观察和深入地思考,去举一反三。
夺受蕴的意义
如果这样的“受”老是左右我们,就会控制不住的要去造作。一方面控制不住要去造作,另一方面控制不住地会产生苦受,排遣不了。你不能去怪他的,因为他有深深的无明和执著,他自己也不受控。如果学佛的话,他会深深地观察这种无明和执著,以及发菩提心去为对方或者其他众生考虑,而不是只是为了自己某种快乐的要求和满足,就不断地造作,而又不断地不由自主地感受苦受,这个就是轮回。
为什么很多人说老年了以后会去学佛呢?特别是一些权利人士(权力和利益都得到的那种),他什么都满足了。满足以后,他会发现获得很高的权力以及得到很多的东西,并没有意想的那么让他快乐,所以他会转为学佛。
其实是因为意想的状态达到了以后并没有产生他所想象的乐受,反而有苦受出来。只有学佛不让人失望,当学佛学到一定的时候,当执著去除到一定的时候,那种快乐会如泉涌,而且它永不止息。你拔除的执著越多,快乐就越多,所以他不会失望。只是刚刚开始很难有法喜的诞生,刚刚一出来的时候,因为执著太多了,又会把它覆盖了,反反复复,覆盖多了以后,他就麻木了,就会变成油子。
但是一直这样勇猛精进下去的话,执著去掉得越来越多,认知越来越清晰,身心就越来越自由,这个时候自由自在的快乐,那是不会让人失望的。真正学佛学得好的那些高僧,他内心里面都是快乐的,非常的快乐。
当他到达初地的时候,叫做极喜地。为什么极喜啊?因为所有的执著已经不能再左右自己,生命不会再进入那种无知的轮回里边,不受控地受苦以及分段的生死的问题已经解决,当然极喜了。它不是概念性的,是心直接的体会到心性而自主了。自主不是自我来做主,而是心的本性开始做主——“王已登位,野老讴歌”。
所以我们一定要把那些左右我们身心的乐受、苦受、无记受这些无明的执著夺掉,去证悟心的本质,这就是夺受蕴的意义。
夺乐受的方法:思维
接着我们讲夺乐受的方法,有两种,一种是通过思维去的,一种是直接调起单空的有境智慧去“照”。思维的方式,可以思维中观的道理,也可以思维菩提心的道理(菩提心其实是夺心法最厉害的方法)。
比如,快乐的时候,它到底是什么?它会消失,肯定不是实有的。它在哪里生起的?它消失了以后,消失在哪里?它没有消失,正在快乐的时候,它在哪里?想一想,在身体里面吗?好象不是吧,身体是个色法。在虚空里面吗?没有吧?这就是对受蕴的一种分析。你分析下去,会发现它没有,真的没有。但是它又在作用,是不是现而无实啊?
当你去说“它在哪里”的时候,实际上你已经在进行错误的分析了。你已经首先认定了“有个那里”,然后要把它安到那里去,你已经承认空间了。它不在这里,又不在那里,它在哪里啊?你说在我的心里,心又在哪里啊?这是一种观察的方式。
另外,你还可以思考菩提心和供养的方式去。比如我们得到乐受的时候,“哎呀,我好快乐,供养给上师三宝!”我们吃饭之前可以把上师观想在喉间,美味先让上师享用。遇到任何悦意的对境就观想供养上师三宝,这是对乐受的一种态度。或者你在快乐的时候,希望所有众生都能获得暂时的快乐和究竟的快乐,这是通过思维菩提心的方式去。你在思维的时候,这些快乐不会减少的,甚至会越来越盛,一定会这样。因为心越来越放松,心感受快乐的“能”被你修得越来越好、越来越宽大。比如把这些快乐供养给天边无际的所有众生,快乐不但不会降低,反而会越来越大,源源不绝。修菩提心修得好的人,他会觉得山山水水都在笑,身体每个细胞都像泡在温泉里面一样愉悦,真的会这样。
夺乐受的方法:觉照
另外一种方式就是,我们把在色法上训练好的有境智慧拿过来去照“受蕴”。当你产生快乐的时候,你马上就把对色境产生的单空的有境智慧拉回来,去返照那个快乐。你去看它,一返照,因为有单空的有境智慧,那些感受马上就烟消云散。这个是直接的照,“照见受蕴皆单空”的方法。
直接照见这种方式有一个问题,就是可能会一下就把它照没了,实际上是一种定把它消失了。因为你通过对色境的训练,可能会形成一种定。但如果不是定,而是真正的有境智慧,它就不会如此。他会发现是在快乐,它可以不消失,但你的心确实觉得它是虚幻的。你建立了它是虚幻的话,也就是即使它消失,你也不会因此而纠结了(快乐在消失的时候,我们一般会有爱别离苦)。当你的执著削弱的时候,你可以快乐,但是不会因为快乐的褪去而痛苦纠结了。
而且你也不会为了追求快乐,就拼命在外境上寻找。我们的快乐很多时候都是靠外境生起,我们把色境破了以后,在很大程度上这种执著已经消失很多。色境破了以后,我们会生起禅定的快乐。你看那些修四夺的人,好多时候上坐了就不愿意下来,实际上是因为这里面有禅定的乐受。当然,如果他修得厉害一点的,他就会用这种智慧,他连禅定的乐受也认为是虚幻的。不然的话,也是贪执乐境,如果没有证悟,最好的结局就是欲界天,所以说我们要去“照见受蕴皆空。”
座上的夺乐受修法
刚才说的大部分都是在日常生活中,随时都可以去观察和觉照的。那座上专门的修,要怎么做呢?先皈依发心,祈祷上师的加持。然后你要夺受蕴的话,你可以坐在那里,心里去撩起那些情景,然后在那些情景里生起了乐受的时候,去觉照它的虚假性。比如回忆起初恋,那个嘴角就往上翘了,“哎呀,她的眼睛像星星……”口水不停地吞,这个时候乐受上来,把它夺空。
那你说这个时候是不是就不快乐了?其实那个时候你还是可以快乐,但是你会发现你的心多了一种力量,你再也不受它的牵引了。这种力量是怎样的呢?你要体会了才知道,我现在给你说半天,你都没办法有这种体会。很简单,你会坚信自己不再受它左右,绝对可以让自己在这些事情再出现的时候很自在,你可以快乐,但快乐不会左右你,也不会因为快乐得不到或者会消失而痛苦了。
那么未来的乐受可不可以夺?其实也可以的,很多做白日梦的就这样的,他为什么会喜欢去想呢?因为他想起来爽嘛,有时候整夜整夜地想,想得睡不着觉,想过头了就疯了,也会有这样的。当你不停地想这些东西的时候,你就让它生起来,然后把它给夺空。
这样做有时候并不是要产生一个什么很美妙的状况,或者出现一个很奇特的场景和一个让你惊喜的情况,乃至于出现神通。大家不要去追求这些东西,你只要细细地体会和感受那些乐受的虚幻性,它们就会逐渐地淡化。你的心开始感觉到自在和安宁,感觉到开始在摆脱这些东西,你可以快乐,但似乎不再像以前一样系缚在上面,被其捆绑,你慢慢会体会到心在脱离这些。
这时候有心的平静,有你感受的减轻,而且心的平静和感受的减轻中间,单空的直接觉知就越来越强大,越来越深沉,这个就是关于受的单空定。
你问:“到底会定到什么样的程度?”如果你一直这样下去,入到很深的定的时候,有可能丢掉了单空的感受,慢慢变成禅定了。那时候要怎么办呢?其实也有两种方法:一种你就继续让它定下去,这个叫做因观而入止,入止也没关系,我就一直定在里面修成了禅定。还有一种,就是我根本不愿意进入那么深的定,不愿意破坏单空这种有观的修行,那么我只要发现自己已经丢了单空的定,就拉回来观想或观照。这两种方式都可以,要根据你自己的情况来,也可以去问你的上师。
夺苦受
夺苦受的方法:菩提心
痛苦也是一样的,我们每个人一定会遇到很多的痛苦和纠结。以前一遇到痛苦纠结,我们就习惯性的忘失我们所学的这些佛法,然后习惯性的用以前的方式来解决痛苦,没办法转逆缘为道用。比如我寂寞了就去找朋友,生了病就去找医生,苦闷了就喝酒,烦了就找娱乐活动……从来没有想到这些痛苦纠结可以真的变为修行的助缘,比如心情很不愉快、很抑郁的时候就想,“我愿意承受这种痛苦和郁闷,但愿天下的所有众生不再像我这样郁闷,我愿意承担他们所有的郁闷和痛苦!”——这是用思维菩提心的方式去面对苦受。如果坚持修到一定程度也会有很大的作用,特别是在没有空性的认知之前,如此修持是非常好的,它不但会去除业障,也会积累下很大的功德。
关键是要“真心实意”,什么叫真心实意?这个词汇怎么去界定?就是你真的不在意自己的痛苦。你现在不是愿意让这种痛苦去替代众生的痛苦吗,既然是这样,就让痛苦来得更猛烈一点,你干嘛心还要去抵制它呢?心如果去抵制它,除了身体的痛以外,还会有心的苦,或者在心上的旧苦之上,会苦上加苦。
比如拼命想去摆脱抑郁,然后采取一些错误的方式去抗拒它,结果抑郁不但没好转,反而越来越厉害。但是你如果不抗拒“你来吧,我愿意接受一切,我要用这些痛苦去代替天下所有的生命感受的同样的痛苦!”那么抑郁来了,你坦然面对,结果怪了,抑郁反而慢慢减轻乃至消失,特别是心灵上的苦受。
身体上的痛就算它不消失,但由于你心不去帮忙(心不附上去,否则心帮忙是很麻烦的。人在一般情况下,身体痛了以后,心会去帮忙的,五俱意识一上去会越来越痛的。然后意识又放大和不停地纠结就更苦了),如果你坦然面对,你来就来嘛,反而苦受会减轻。
当然有个训练的过程,你听了这些方法后马上就去做,结果你会发现一点儿也不管用。为什么呢?因为你根本都没训练过心,怎么可能管用呢?根本不管用,刚刚一想完了以后,痛苦依旧,就不想再想了。这个要靠长年累月的训练才行。
还有你要看痛苦的程度,有时候一点小痛苦经过这么一想就消失了。但是很大的痛苦来了,你就不行了,因为你的功力不够,实际上是两种力量的对比。所以我们要去训练菩提心,当菩提心的力量越来越强大的时候,痛苦就开始消失,其他的痛苦就不管用了。这是菩提心对付苦受的修法。
夺苦受的方法:觉照
然后,怎么用单空的方式去夺苦受呢?刚刚开始的时候,我们普通人面对巨大的苦受是做不到的,只能从微小的痛苦做起。
首先是要拉回来反观。其实不管快乐还是痛苦,我们普通人都很难把心拉回来。什么叫很难把心拉回来?就是我们不会想起所学的这些东西,一旦快乐或痛苦一出来,我们就很专心去快乐或痛苦了。快乐的时候,我们就很专心地享受快乐去了;痛苦的时候,我们也很专心痛苦,一边痛苦一边要从外在去找办法来解决痛苦。这个时候往往很难把心拉回来。太重的受肯定不行,比较轻的受就容易把它拉回来。
拉回来后,我们就用前面夺色法的时候培养出来一种觉照万法都是虚假的觉受,直接去照那种苦受。这种觉受哪怕只有几秒钟几分钟,其实这几秒钟几分钟就是一种定。去照的时候,可能苦受还在,但是它开始不影响你不牵引你,慢慢消失。也可能一照过去,就消失,心又开始开朗起来。当单空这种感受很强大的时候,对付受蕴的苦、乐就会非常具有力量。如果没有,你也可以通过夺色法的训练去逐渐加强它。
如果有一点点苦受的时候,就要开始学会习惯性的拉回来,不要马上就去外面找对境。例如孤独就打电话,或者心里面难受就要找人倾诉,或者出去喝酒漫步,对月亮流泪,写很多诗歌,或者去卡拉OK唱歌“啊,我一无所有!”——你有个什么啊?如果你真的一无所有就牛了,那是瑜伽士。你本来一无所有,结果你想拥有很多,所以你现在才会这样的苦。
所以那时候就不要想通过外在的方式解决,要拉回来,也不需要什么发愿铺好坐垫。如果那时候你还有心思拉回来铺好蒲团、点根香、盘腿打坐、磕头念咒,如果能这样的话,那苦受也好乐受也好可能早就没了。
如果很剧烈的情绪,你哪有时间去点香摆蒲团啊?那怎么办呢?一产生后,立即就把以前修行的东西拉回来。这跟夺色法是一样的,要么用思维去,你去思维这种痛苦或者快乐根本不是真实的,要么就直接用虚幻的觉受去印照它。
比如我们心里面有很痛苦的感受在那里,假如老婆跟隔壁老王走了,心里好郁闷呐,我对她这么好,居然跟人跑了!那个郁闷那个难受!哪怕是你逻辑上通得过去,心里面还是很大一坨梗在心口里面,捶胸顿足。
当苦受一产生就拉回来,直接感受一上去,你心会有两种感受在交战。心这个容器,只能装一种占主要的感受,如果两种感受相持不下的时候,这个就叫做修行。相持不下的时候,就人天交战,修的时候就是用正确的感受去驱赶或者消化不好的感受。
比如老婆跟老王跑了,然后你闻思的空性说:“老王和老婆都是假的,我也是假的。”但是现在这种感受不假,怎么办呢?好了,它的不假体现为让你不舒服,梗一坨在胸口嘛。然后你就调回你夺色法上的单空感受出来,这个时候可以不是思维的,是直接的一种觉受。这种觉受一出现的时候,痛苦的感受就化掉了。
那么是不是真的化掉了呢?其实“化掉”这个词汇从学术上去说是很复杂的,俱生的种子我们暂时是化不掉的。但是缘起上的东西,我们真的可以把它化掉,就是出来一种现象慢慢会消失。如果你这个单空的力量很强大,那种不爽就开始减轻,胸口梗着的那坨东西就慢慢开始消失。心境开始开朗,快乐开始出现。
简单的痛苦或一点小问题,比如隔壁邻居或者你的同桌同修碰了你一下,没理解你的意思,或者造了你一下谣,这种小痛苦,一调回来它马上就消失了。消失了可能不复再现,见到这些同修同事还是很开心,可以原谅他,甚至连原谅提都不提,没发生过——事过春梦了无痕。
但是老婆跟着隔壁老王跑了,这种事有点严重的,因为执著越深,痛苦越大。我们经常都在唱的歌“爱越深,痛越真”,爱得越深就越痛,痛到不行。你修一两次是不行的,如果前面色法夺得不够深透,你根本就没办法提起单空的觉受,你发现这个时候单空的觉受被那个难受压得喘不过气来,根本提不起来。
这个时候要怎么办呢?要去找善知识,或找那些修行很好的人,听他们给你撒“反狗粮”。然后给你说:“其实都是假的,你一定要追求解脱的,人身很难得的……”那些你听了很多次已经听烦了的话,平常你都经常给别人说的那些话,让他再给你说一次。真的会有用的,那个时候,你会发现那些话好亲切啊,所以善知识就会起到那样的作用。
实在不行的话,那就让时间来治愈你的伤口,但是千万不能去瞎搞。什么叫瞎搞?比如去伤害自己、伤害别人,这些没有必要。作为修行人不能这样的,不能去伤害自己、伤害别人。
但一般来讲,如果不是修得很深透,也会这次成功提起觉照了,但一下座或者换一个时间又开始痛苦。那要怎么办呢?那很好啊,有人来陪你练拳啊,你(指苦受)来了,很简单,我又夺,来了又夺,反复来,直到打趴你为止。你会发现,你每修一次,它(指苦受)再来的时候,它的程度都要轻一些了,再来一次程度又轻一些了,反反复复打到最后,它根本就不堪一击。
然后在这过程中再去闻思修持菩提心,加强这些方面的训练,心就越来越开。“开心”这个“开”是怎么开的呢?心不集中在一个对境上为此而产生感受,就叫做开,听得懂吗?如果老是心集中在一个对境上,比如集中在跟老王跑了的对境上或者老王上,那集中在跟老王跑了的对境上就会生起贪,并由于爱别离而产生了苦,这是因贪而生起的;集中在老王身上,叫嗔或嫉,因为他带走了自己贪的对境。
心都是集中在一个对境上,而产生贪嗔,导致剧烈的痛苦。然后慢慢不集中在这上面了,心开始自由跟快乐,甚至是带着怜悯、同情、慈爱的态度去看着老王和跟老王跑的那个人,那个叫做“开”,所以“开心”的“开”不是那么简单的。如果是心不集中在所有的对境上面了,连心自己也没有,就应无所住了,这个也叫做“开”——“开悟”!
产生不好的苦受,前面也说了,它既可以是因,也有可能是果。比如你贪一个对境贪不到,产生了一个很难受的求不得苦的感受,这个是果。然后以这个难受再去造业,它又变成了因,比如再去伤害对方、伤害自己,这个叫做因。那么你现在去解决它的方式,就是用单空去印照、觉照,一照它,空!这个就是真正的修行,从因和果上都解决了它的问题,慢慢就会完全在这个事情上放开。
单空带来的快乐
那你说:“这样的感受不影响我了,那我不是很没趣?既不苦也不乐那不就是无记?”不会的,连无记都要被我们夺空。那你说:“完全夺空的心,那是不是一点快乐没有呢?”不是的,这时候你会慢慢感受到单空本身的快乐。
单空本身的快乐是什么?就是你不再依靠隔壁老王带走的那个人,也不依靠各种各样的因缘,而就凭一个单空,安住在那里面你就会快乐,而且这个快乐会很盛、很松脱,而且在任何因缘你都会快乐自在。它不是没有意思,它好有意思啊!而且你会发现在这种状态中间,你会失去很多的畏惧、恐惧、担忧、纠结……而且你会发现你慢慢变得慈爱、变得智慧,对很多问题会看得很清楚。
我们有很多人,如果你跟他讨论佛法,他会很笨的,他什么都搞不清楚,瞎纠缠,原因是他太不清楚自己,也不清楚别人,他的心不清晰。有时候连名相跟名相的意义都搞不清楚,而且也不能左右自己的心,原因是你没有产生这样的修行、没有达成这样的觉受。但是你真的去夺,让单空的觉受成为很真实很具体的时候,你内心里面的一些执著就开始破碎了、消失了。
我们的心其实在本质上都是一样的,我们的心跟佛陀是一模一样的。我们为什么这么蠢呢?就是遮蔽它的东西太多了,去夺就是把遮蔽它的东西部分摧毁了(不是全部摧毁,只是部分摧毁了)。当部分摧毁的时候,你就会感觉到心的清亮慈悲,它的本性的一些快乐就会透出来。当全部的遮蔽(执著)消除的时候,你就是佛。
座上的夺苦受修法
刚才说的是突然来的一种苦受,我们不用上座也不做前面的念皈发心之类的偈子,直接就来夺了。这样做完了之后你还是要回向,当这个痛苦消失,你觉得这个修行结束的时候,你就要马上回向一下。
还有一种就是你上座专门去修,那怎么修呢?一样的,你点好香,身心愉悦的坐在垫子上。前面念皈依、发心。发心要当真去发心,念这些偈颂的时候千万不能把它当成一个形式就过去了,什么意思都不懂。念这些偈颂是为了调起你相应的心态,所以这个相应的心态一定要上来。
怎么去夺各种各样的受呢?去撩去想,想自己以前经过的苦受,或者去观想发生的某些场景让你产生苦受,然后把它夺空。
比如很害怕隔壁老王把她带走,你就专门这么去想,就观想她真的被带走了。观想你最喜欢的东西,比如你爱你的钱,你就想哪天全部被人拿走了;爱权,哪天你所有的权力都丢失了;你爱某个人,就观想某个人不爱你了或者离开了。
你专门想,把它想得很具体,你想的同时,苦受就会上来。苦受一上来,马上像刚才一样你就把这个单空的觉受调回来。或者是先去思维,然后产生这样的觉受也可以,然后让这种苦受在你的觉照中消失,消失了以后再想再来,反反复复。
夺苦受的时候,过去发生的苦受,比如你会去想过去有人得罪过你或者是伤害过你,想想那时候的苦难,想起来有时候心里还是很不舒服,你把它夺空了,你觉得很好。但是还没有发生的苦受,你去观想它再把它夺空,对很多人来说是很残忍的,想都不愿意去想“不想不想不想,太残忍了、太没必要了!”
说明你的心还是死死地贪著这些东西,如果死死地贪著的这些东西离开了,你真的会受不了,与其到时受不了,我先备战备荒!我先开始做这样的观想,反复这样的观想,观想熟了以后,真的来了,“哦,来了,预咗了(粤语:意料之中),意思是我早就已经做过这样的观想了。”
以前的话,一产生相应的一些乐受也好、苦受也好,马上牵引你,你立即跟着跑,而且你没办法自主,难堪无比,行为失常,连思维都思维不起来,晚上也睡不着觉。有时候过分的话,白天也会魂不守舍,经常会出现这样那样的苦痛。
那怎么办呢?如果你去训练你的心,慢慢地从轻微的开始夺起,到一定的时候你就会发现你自在了很多。当有了这样的修行之后,快乐时可以快乐呀!就是它消失我也不会痛苦;痛苦来了也没关系,我不渴求它消失,任它自消失。你的心就逐步地开始自在。那你说这个是不是证悟呢?这不是证悟,你那个自在也就是说不太受乐受、苦受和无记受的影响而已,不受影响不代表你就明白了心的本性。
单空和空性的差别
你明白了心的本性的方式,对待乐受和苦受的方式其实跟单空的差别是什么呢?就是单空还要去夺它,还要去观照它。而明白了空性,我们经常说的直视这个情绪或者直视这个感受的空性,直视这个烦恼的空性,发现它是跟本性一样的。
什么叫做直视啊?你拿个望远镜去直视啊?其实不是,就是它产生的同时立即回到空性的智慧,你会发现它走或不走其实都是空性,你的心完全安住在空性里面,它产生了不好的感受也是自解脱的,烦恼成为菩提。这是空性去把烦恼转为菩提的一个方式。
你说:“那个单空跟空性也差不多啊?”就差一个——你知不知道心的本性。你不知道,所以还会去对治它。你说我去印照它,其实还是种对治的。而真的空性,他连对治都不会去对治,他只是要保持自己的无执就行了。那你说保持是不是种对治呢?如果你还在保持,真的还算是种对治,但是如果你到了后来连保持都不保持的时候,而烦恼也生不起来了,那个就彻底的无修了。
所以二者的差别就只有这一点,这一点说起来是很轻微的一点点,但那一点就咫尺天涯。明白了后面的这一点的话,你就可以真正地获取解脱;明白了前面的单空还是不行,那还是一种无明、一种造作,但是这种就很接近证悟了。
平常的和座上的夺法都讲了。“见”持的是空性见,座上修叫做“修”,下来日常生活中去做叫“行”,最后的果是什么呢?就是不再受受蕴这些执著的牵引,我们的心会变得自在,认知变得清晰。
夺受蕴的过程和目的
跟夺色法是一样的,夺受蕴也有深度和广度。开始可能是通过思维去,然后通过夺色法训练出来的觉照直接去觉照它,觉照慢慢消失了也会形成定。定了以后慢慢你会对受蕴的这种认知变得非常的清晰,心会变得很细腻,但是一放开了,心又会变得很广大。
夺受蕴也是为了证悟空性。受蕴一夺空了以后,对我们最后彻底把五蕴夺空有巨大的帮助。我们能不能一上来就直接就把心夺空呢?也可以,心直接夺空了也就是开悟了,那就是大圆满,但是你做不到啊!受蕴是心的作用,色蕴也是心的作用,只有识本身是心的自体,一切境相由心现,那个心就是心识的意思。但是你现起的方面都没有夺完,你回过头去夺识,明白识蕴的空性,大部分人根本就做不到。所以要先把受蕴这些心的作用夺空,对实现空性正见有巨大的帮助。
夺无记受
最后是无记受。夺无记受,通常要去修菩提心,和闻思见解。
无记受的误区
你把快乐和痛苦的感受都夺了以后,心可能会进入平静,平静里面有可能一直平静下去,单空的观点和觉受也丢失了,就会变成无记定。
如果无记里面没有通透的智慧,明白所有的现象都是虚假的,明白本质都是明空双运的,这种无记受其实是一种无明。因为他的头脑里面和觉受里面都暂时没有选择,好像什么都不贪,也什么都不嗔,既不快乐,也不痛苦,其实这个不见得是对的。因为这种暂时的平静,禅宗叫“枯木倚寒岩”“死水不藏龙”,平静的背后掩盖了很多东西,你不可能一直这样下去的。因为个体感和个体的需要,以及里面的无明,它一定会让你相续里面产生冲动、产生取舍。其实这种平静里有一种淡淡的压抑在里面的。时间长了,这个人好像处于一种毫无生气的状态里面,不快乐也不痛苦,其实是一种很深的痛苦。而且死亡了以后,由于没有消业和去执,里面被你埋藏的恶业若爆发出来,就可能去了三恶道。最好的无记定,也是往生长寿天,这对学佛人是“八难”之一。所以这也不是一个好事,因为它并没有充满智慧的清明,以及无限量的慈悲,所以这种无记受也是不对的。
夺无记受:菩提心
那么怎么去夺无记受或无记定呢?修到那时候,他没有快乐,也没有悲伤,心很安宁、很平静。但是他对其他众生的安乐和痛苦也很安宁、很平静,连虚假的眼泪都流不出来。只是可以定得很深。当你的心完全不在众生的解脱上面,认为众生和自己没关系,那就说明堕入无记定,所以一定要赶紧去补充菩提心。
虽然我们在这里说“小心、小心”,但是有几个人修到那个程度?还没成名就防记者(但是没办法,说到这里了,顺便就说这个问题,但真的会有这种现象出现。)
夺无记受:融入见地
另外就是,如果你进入了无记定,里面没有清明的见地,就要重新去闻思见解,或者提起单空重新去夺,或者去找上师,让他教你怎么把见解融到你的定里面去。
夺想蕴
想蕴的范围
想蕴在《楞严经》里叫融通妄想。想蕴到底是怎么回事呢?想蕴实际上可以分两个部分:一个叫做五俱意识,一个叫做不俱意识(或称五后意识、不俱意识)。五俱意识是什么呢?就是当我们的前五识现起以后,我们的注意力上去让对境清晰的那一下,就叫做五俱意识。比如我一下看那个东西,如果我的注意力不上去的话,可能视而不见。但是我看着它,我的注意力上去了以后,“哎呀,这个东西好漂亮哦,这个东西是什么什么……”那么我这个注意力就可以让这个显现的眼识(显现的样子)更清晰、更细致。
声音也是一样的,比如一个声音响起来,如果我们不注意,一晃就过去了。比如我们去偷听别人说话的时候,就非常注意听他在说什么,比如“他肯定在骂老板,我们等一下去告状!”当很注意的时候,那个声音就显得更清晰起来,这种注意力上去就叫做五俱意识,这是意识的一部分。
还有一个叫做不俱意识,不俱意识又称为独头意识,它分为独散意识、定中独头意识、梦中独头意识。但不管怎么样,我们可以把它概括为思维的能力。意识就分为五俱意识和不俱意识两部分。那我们夺的话要夺哪个意识呢?我们主要夺的其实是不俱意识(独头意识)。
夺五俱意识
五俱意识是一定要跟对境牵扯在一起的,如果你真的把色蕴夺空了,五聚意识也就夺空了。比如我盯着面前这个电脑去夺,夺到后来,这个电脑也开始模糊,身体的沉重感也开始消失,耳朵也不听,声音也越来越消失……这个五俱意识的眼识,让电脑显现出来的这种清晰的能力,因为你心的平静也就消失了。
其实五俱意识可以因为定而消失的。我们的五俱意识一定是有目标的,如果心完全处于平静里面,比如处于阿赖耶识的平静里的话,它是没有目标的,当我们把注意力平静地分散下来,五俱意识就消失了。你放松下来,完全地放松下来,不把注意力放在任何一个点上,不把它放在眼识的对境上,也不放在耳识的对境上,也不放在身体的触受上,也不去想,完全没有思维,也不去放在意识上,这个心清清明明地放下来,这个时候就是没有五俱意识,慢慢也会进入阿赖耶识。
夺想蕴的方法
这里主要要夺的是不俱意识。不俱意识包括三种,梦中独头意识,定中的独头意识,还有平常那些不停地胡思乱想的独散意识。
一方面,我们可以通过意识去破意识。利用思维,一方面去除意识里的邪见,一方面也通过分析,确定找不到它在哪里。它就是心的一种作用,它本身是不可能实有的。另外,我们还要去破,被长期训练出来的那种意识的作用的推动。这句话怎么理解呢?就是我们会不由自主地想。失眠的人对这个最有体会了。刚开始修禅定的时候我们就会知道,我们根本就控制不住念头,受念头的牵引。所以我们要学会禅定,让意识停下来。
夺想蕴:正思维
通过禅定把意识停下来之前,首先得有见解。这就利用了“想”去破“想”。
我们被大量的邪见左右,这个就要通过闻思把邪见干掉。比如我们以前相信唯物主义、或者是世界是上帝造的、没有因果轮回等等,然后我们通过读书和各种各样的逻辑分析,抛弃掉错误的思维。
那要闻思哪些呢?要去闻思中观、唯识或者是其他佛教论典上的正见,来排开错误的知见。闻思三主要道,去发起出离心、菩提心、确立空性正见。
夺想蕴:禅定
首先要在思维上去判定这些非正见的思维是不对的,然后这方面做到了以后,接下来我们就要去修禅定。修禅定的方法很多,这里就不详细展开了,你可以通过一缘专注的方式慢慢把心静下来。这个“一缘”,你可以选择外面的小物件、唐卡,或者自己的呼吸、丹田、气脉等等,然后慢慢让心平静下来。
平常任何时间,你一有空也可以去训练,哪怕是坐公共汽车、坐的士、坐地铁、拉屎坐马桶,或者是工作之余,哪怕是只有几分钟乃至于几十秒都没有问题,你静下来,把注意力放到一个点上。哪个点呢?不管是你眼识的点,还是耳识的点,或者是你意识去制造一个点,或者你去观想你的丹田,放在上面几十秒、几分钟不动,随时随地这么做。散乱掉了你就松一下,然后又定在那个点上又停几十秒。反反复复这么做,随时随地这样做。
那么在做这个的时候是不是定在那个目标点上,意识都会停下来呢?不是这样的,是粗大的意识没有了,细微的意识还在。但是你不管,只要粗大的意识停下来就可以了,细微的意识不要故意去区别它。你故意去区别细微意识的时候,那个区别本身就是个意识,它反而还会变成粗大的意识。所以你只要把你的注意力(五俱意识)放到你选的那个目标上,让心停下来就可以了。
你说可以选哪些作为目标呢?其实你可以选几个目标,也可以只选一个目标。比如有人他就习惯性的看着虚空,停几秒钟,感受一下没有念头的几秒钟。在感受的同时,可能有细微的念头闪出来,不理它,还是去看着自己的虚空。看不下去了,粗大的念头又出来了,出来了怎么办呢?放松一下又来。记住任何时候,如前所说的坐车啊、吃饭的空隙啊、上厕所坐马桶啊......随时都这样,慢慢地,你心的那个凝定的能力就开始练出来了。
你工作的时候你会累,累的时候,你就不要在那里发牢骚或咒骂老板之类的,你就凝定一下,每天这样,这是一个方法。
还有一个就是你睡觉之前和早上起床之后,抽出五到十分钟来打坐。五到十分钟是不是需要很正式地盘个腿呢?正式地盘腿打坐也行,你也可以不盘腿的,甚至躺在床上都可以,然后清醒一下就开始去做这个事。眼睛望着天花板或虚空,或随便哪里都可以,然后心定几分钟,乱了再定几分钟。每天晚上睡觉之前,或者是早上醒来,练习这样的堆积。
当然你也可以盘起腿来,正儿八经打坐,半小时、一小时……坐到后来你就会发现坐一两个小时,它非常简单和正常。你看我们的禅七基本上都是不超过一个小时的,我觉得以后应该要有一座两个小时或者四个小时的禅七。
培养平静的能力
当我们的心产生了平静的能力以后,后面的修行才说得上,很多佛经和禅宗典籍里面讲的一些东西,这个时候才能够兑现。比如我们经常说的念头就像雪花,雪花片片落于何处?你只要心一平静以后,就知道落于何处了。我们先不去考虑什么本性啊、解脱啊、本来面目这些高大上的东西。我们说得浅一点,这些念头一下子落下去,就落到平静里面一下就没了,从平静里面生出来,又回到平静里面去。
平静深到一定的时候,那就是所谓的阿赖耶识。如果我们在那个平静里面真的是直接地觉知到周围的一切全部都是空的,这个就已经走到了很深的单空了。在这里再进一步明了那个能明白空的心,这个明光到底是什么?这种光明到底有没有实质?没有实质是什么意思?心一清楚了,这就是开悟了。
所以能够把心平静下来,镇伏我们这些纷繁的思维念头,对于我们的修证极端的有好处。而且还有一个很重要的作用,我们的心平静下来,会让我们的认知方式产生一个极大的改变。
我们现在的认知方式基本上是思维的方式,你看我们现在的学习,从西方的教育方式传进来,我们的学习就只有一种方式——意识思维性的。你们读书学禅定吗?不会吧!你们认识世界的方式就是各种各样的名词、术语、公式、小资语言、诗歌……全都是意识性的,是不是这样的?
当心能够宁静地觉知,这个就是开始换了一种认知方式了。你就明白直接的觉知和意识的思维认知是两回事,你开始明白读书起的作用在哪里。读书读多了,但如果只是在名相上打转,就根本起不到真正的作用。
这些要用什么样的方式来仔细体会呢?要靠禅定,停下意识那种认知方式,让心直接去认知。心直接的认知广泛出去了,就会变成神通。如果他利用眼识的直接认知,比如我一看你是不用经过意识嘛,五俱意识只是帮忙。如果你心的直接认知的能力通过眼根扩散出去,超过了我们现在这种眼根的能力,就变成了所谓的天眼通。这些神通都不是意识性的。
所以我们要学会放弃人类最厉害的那个认知方式——意识,它让我们统治动物,成为地球上的主人的这种能力,让这种能力停下来,才能去开发我们更大的能力——心的能力。我们说的“本自具足”,不是指意识的层面,而是意识停下来以后里面的心(意识也只是心其中一种能力)。佛陀的十力、四无畏、十八不共法全都不是意识的层面,它是心的直接能力。所以一定要通过这样的方式去体会到我们心是怎么回事。
你说这个是修禅定啊,是夺想蕴吗?我们前期已经通过中观的概念上已经知道它是空的,我们现在要做的是不被它影响。修禅定其实就是在夺想蕴,虽然想蕴也是空的,但是我的心受它牵引啊,现在用禅定的方式,至少可以让我体会到心没有念头时的平静。那修定就是中观的夺想蕴了吗?当然没这么简单,否则外道也成了在修中观的夺想蕴。
夺想蕴:觉照
真正的夺想蕴是怎样呢?前面夺想蕴的部分,就是要修定。后面还有一种方式,就是通过我们前面夺色蕴形成的单空觉受去直接印照念头。所以中观四夺一开始一定是夺色蕴,为什么没有一上来就夺心,一定要去夺色呢?因为你去夺色的时候,慢慢你的心会形成一种在色蕴的单空中延续下去的这种能力,这种能力实际上就是定,只是这个定里面带有单空的直接意识。
这种定跟那种没有见解的直接修出来的定,从定的意义上是一样的,只不过后面的定带有单空的观点,前面那种定不带观点,只是让心平静下来了。虽然前面那种也会让心平静下来,但后面那种平静里面带有“色蕴完全是个假象”的直接性的、非思维性的观点。
那么我们怎么去对付想蕴呢?通过这两种定都可以。你去定的时候,不可能一直平静下去的,一定会有念头出来。念头一起来以后,如果你用前面那种定的方式的话,拉回到你一缘专注的目标,一下就把念头覆灭掉了,也叫压制。而后面用色蕴训练好的单空的觉照力上去的话,去印照你的念头,你会发现即使有念头也是虚幻的。你就看着它生起又落下去,你不要跟随它或抗拒它。你就看着它,带着认为它是假象的这种直接认知去看着它就可以了。
你去看着它,心开始平静了一点点,念头又起来了又看它,不停地看……念头翻翻滚滚,全都在消失,慢慢它就不会有力量了。不去助长它,也不去抗拒它,你就看着它就行了。
念头麻烦的是什么呢?我们要么就跟着它跑,要么就想去控制它,这两样都会导致我们的心很难受。我们只是看着它,不去控制它,也不起压制它,随便它,这样慢慢就会变成“念头纷纷,其心安然。”
始终保持心的平静不动,平静成为相续里面主要的力量。这种平静可以是单空夺色蕴夺出来的,也可以是前面修禅定修出来的。平静是主体,念头是客体,甚至没有念头了,故意弄点念头出来都没问题。出来就出来,出来了也随便它,我只要看着它,它消失和不消失都随便它,我只负责看着。
当然,念头不能够太过于激烈,如果太过于激烈,平静就会被破坏。如果你那个平静不被破坏,你会发现什么念头都根本不起作用,它就是心的一种游舞、一种假象。慢慢你甚至会发现,你的念头和心的平静其实都是一种明光,而且完全是一个东西,只不过一个在动,一个像镜子一样静静地知道而已。就是这么一回事,就是随便它,一直这个样子。
如果做不下去了,休息一下,停下一阵子又来,反反复复……慢慢你会发现你的心开始容纳念头了,这比镇压念头要好很多。什么叫做容纳念头呢?就是什么念头起来都不再影响你的心,不再让你的心起波澜,你能够平静的对待很多的念头。这就叫做“照见念头皆单空”了。
它不让你起波澜,同时你还觉知它完全是个假象。前面是概念知道它是一个假象,因为在概念上,我们唯物主义者也不相信念头是实有的,我们只是受它影响而已。
现在随便它怎么动,它起来也好,不起来也好,都不影响你,你只是平平静静的坐在那里。甚至那个平平静静,不需要你坐在那里,当你走动或运动的时候,乃至于跟人说话的时候,你会发现那个平静都在。任由念头在你心里面起起落落,心依然安宁平和。
你说这是不是开悟呢?这跟很多人描述的开悟有点相近,但它不是开悟,因为你还是不知道心的本性是什么,所以不能叫做开悟。但摆脱了念头的心是一个自由的、快乐的、平静的心,能够清晰地体会到很多的东西。你会变得聪明、变得镇定,不会稍微一个事情出来就惊慌失措,“天啊!”甚至你在叫“天啊”的时候,心还是很平静的,这个人相应的稳重素质就会出来,而且不会因为稍微一点事就心旌摇晃。
一样的,我们去做这些的同时,也一定要去修出离心、菩提心,闻思中观的道理,特别要去修视师如佛。然后这样的心才真正能够修得平静和深邃,而不是那种死定,死定里面可能一个念头都没有,这样一直下去,但他也不会有什么观点。但单空的觉照中,当念头生起来了,我的心能够清晰明了的去觉知到它,似乎不是无念,但在这种状态中反而容易带有一些佛教的正确观点,慢慢你会体会到越来越深刻的喜悦。最后你会发现再多的念头也没办法破坏这种喜悦,甚至会增加这种喜悦。
这就到了密勒日巴经常说的:“念头越多越快乐!”那这种状态是不是证悟呢?密勒日巴是证悟了以后说念头越多越快乐,他说念头是般若的燃料,太好了!但是你没有证悟,你只能说念头是单空的燃料,其中就差一个明白!
座下的修行
座下也一样的。比如你在工作中,要经常去观察自己的念头。这是一种认识习惯,念头起来,略略的回观一下——就是凝定一下,带着单空的觉照力知道一下这个念头,就叫做看念头。我们要养成一种重新认识念头的习惯,明不明白?反反复复,一次二次三次,不停地这样去做,生活中随时随地都可以做的。
拓展开来,你会发现什么都是念头,甚至前五识所激发的东西都是念头。比如你看到的东西、耳朵听到的声音、触识都是念头。在单空的觉照中,念头都是没有实质的,心笼罩一切、明了一切。这个明了永远都是不会丢掉的,因为明了一丢掉,你就断灭了,这是不可能的。当你什么都不努力,它还是在。
当你能直觉不管是意识的念头,甚至是前五识的念头,全都是假象的时候,你就安宁了。不管它多少,不管它好坏,它显现的时候,你的心都是平静的、清明的、不受牵引的。
境界的取舍
这个过程跟夺受蕴是一样的,夺到念头起不来了就成了定了。一样的有两个取舍:一个是就让它定下去,修成定也没关系;还有一个就是不要这种单纯的定,我又调起单空的觉照,又产生念头,再去观照它。
这个单空见解弥漫一切,最后什么现起来,我都觉得它是空的。那就不仅仅是念头了,管你受想行识一切,全都是空的,最后心就直接在一个单空的感受里面延续下去了,这个就是单空定、虚幻定。
这个单空定里面,有人甚至连身体、周围的一切、前五识都会消失,就会进入所谓的上自续境界。即使没消失,但是你的心已经完全觉得周围是假象,如梦如幻,真的会达到《金刚经》里面说的:“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什么叫做一切有为法?就是你能感觉到的所有现象——你的念头、你周围的一切,这就叫做一切有为法。而不是“一切有为法”五个字,不是思维的一个观念。直接觉知到的一切,我眼睛看到的、身体感受到的沉重、念头、一切……全部都是假象。假象是什么意思呢?假象就是你直接觉得这个像梦,完全的不真实,甚至有时候觉得自己能飞起来,甚至穿过墙壁,可以变小变大,一瞬间到了美国(严格讲不是到了美国,而是一瞬间当前的现象消失了,美国的现象现出来)。各种各样非思维性的感受开始出现,什么感受都有,但总的来说都叫做单空的觉受,这种如梦如幻的感受就是所谓下自续的境界。
连这些耳闻目睹的都消失了,念头都没有,是不是证悟本性呢?这个叫做无边,也就是上自续的单空(上自续的胜义)。他能上还有空的执著,这种空的执著如果遇到比较厉害的上师一指点,可能马上就会变成对本性的认知!
以上讲了想蕴的单空的见修行果的内容,大家要当真去做,长年累月去修啊。
夺行蕴
行蕴的范围
行蕴就是心的行动、运动,这种运动形式有很多种类型,有贪、有嗔、有嫉妒……按道理来说,五十一个心所全部属于行蕴,但是五蕴中把受跟想单独分开了。把受单独搞了个蕴,叫受蕴,因为它影响很大,然后又把想(想蕴)分开了。五十一个心所除了受跟想,其他的全部都属于行蕴,就是心的某种冲动的势力。
还有一种行,叫做心不相应行,有24个心不相应行法。这个属不属于我们破的范围呢?其实我们不用去破心不相应行,它实际上是心依据外面的一些色法、心法安立的概念,比如数字、时间这些东西。不然你找个叫“数字”的东西给我,你是找不到的;或者你把“时间”拿给我,你拿不出的,你只能拿个钟给我,钟是色法来的。所以,心不相应行法是依据色法跟心法安立的一些观念而已,这些不用专门去破,因为我们把色法跟心法破完了以后,它自然就破了。
夺行蕴概述
那我们怎么去夺呢?行蕴是内心里面深藏的一种造作的各种各样的势力,而且这种势力发展到一定的时候,我们是控制不住它的。比如你能控制得住贪欲吗?你真的很难控制得住,你看我们有些师兄之前糊里糊涂一下就把淫戒受了,守淫戒就是通过不做这些事来控制贪欲,因为这些事会越做势力越大的。但如果没有扼制和转化的手段的话,它不会因为你受了戒就没有了,不是的,他内在仍然翻腾得很厉害。外在因为受戒,他就不敢去做了,这个某种程度上也是一种扼制行蕴的方法,但是我们没有办法去消化它。
那怎么办呢?刚才说了可以压制,也可以对治,比如你贪欲重就修不净观,你嗔恨心重就修慈悲心。而中观的方法,让它出来,然后觉照它、化掉它。
这个方式我们怎么去做呢?其实和前面的修行方式是一样的,整个中观四夺,你只要把色蕴夺了以后,然后再把它转移到内在(内在无非就是受想行识),用通过夺色蕴而培养出来的单空正观去印照。观是直接的,不是思维。当然思维也可以叫观,但那种是思维观,我们现在说的不是思维观,是直接引发的。比如我通过色蕴的修行,我直接就觉得它是虚幻的,这是一种非思维性的直接认知、直接觉知,拿去对付这些心法中的受想行。识蕴我们要再另外说。
夺行蕴:思维
首先要怎么办呢?对我们来讲,最开始往往要从思维开始。当我们产生了一些心所的时候,开始要思维它是虚假的。
比如我骑着一辆自行车,看见一个富人开了一辆劳斯莱斯路过,一下停在我的自行车旁边,然后把车窗摇下来看了一下我的自行车,给了我一个眼神然后扬长而去。你说这时候我的心会怎么样?如果是普通人,肯定是生起情绪,“有车了不起啊?你出门就撞车、你老婆偷人……”就开始咒别人了!一种修行方法,就是直接把劳斯莱斯夺空,它也是假的,我的自行车也是假的,从假的层面上来说我们都是一样的。这是夺色法的方式,也能平息你心里的不平和愤怒。
但现在不是用这种方式,当劳斯莱斯绝尘而去的时候,心里升起了一种好不舒服的五味杂陈,有仇恨、有忌妒、有羡慕(嫉妒羡慕恨嘛)。不管它怎么样,这些都属于情绪,这个时候你就拉回来不要去管劳斯莱斯车了,也不管车里的那个“王八蛋”了。这时候你马上拉回来思维自己的内心:我产生了这种情绪,这种情绪是不对的,说明我对劳斯莱斯有贪执、对这个人有仇恨。对劳斯莱斯有贪执说明没有出离心,对这个人有仇恨,认为他伤害了我,其实人家只看了我一眼,伤害了我什么?伤害了我的自尊心,这说明我没有菩提心。其实这一切只是像梦一样的假象,不管劳斯莱斯车还是我的自行车,以及瞄我的那个大白眼,乃至于我的身体和心绪都是虚假的现象。
我们不要去管车了,反过来管自己的心,去看自己生起的五味杂陈的情绪,发现它们其实都是假的。喜欢劳斯莱斯车这种心是贪,恨这个人是嗔,想那个车得不到是嫉妒。其实不管是什么样的心所,没有一样是真实的,因为它们都是依缘而起——依劳斯莱斯车和那个人以及我自己的身体、自行车这样的众缘聚合才产生了这样的心所。这样的心所,去掉或改变任中的一个因素,这个心所当下就不成立了。
比如把车里的人和骑自行车的人换一下,那就变成另外的心所了,就不会是嫉妒了,可能成了蔑视。假如你是劳斯莱斯里的那个人,开到人家面前瞄了一眼然后绝尘而去,此时你的心所就变成傲慢了。
但不管怎么样,心所都是依缘而起的,它会生起也会消失。组成每一个心所的刹那都不是真实的,它就是虚幻的现象。这是用思维的方式去。
夺行蕴:觉照
我们前面讲过,如果通过色法的修行已经产生了单空的觉照力和认知力,我们就直接把这种单空的觉照力拉回来去看它。带有从色法里面修出来的单空认知力,去注意心里面生起的五味杂陈,去印照你的情绪。
什么叫注意它、印照它呢?就是你知道它,但不去改变它。不去改变它,为什么它会消失呢?因为你去看它的心态里面带有你夺色法时训练出来的单空知见,它是一种很细微的思维。你不是说直接认知吗,怎么是思维呢?其实单空也是一种很细微的思维,“能”上一定有这么一种执著,只是细微到你自己都觉得是一个直接性的认知。
怎么理解这种直接性的认知呢?比如我们开车开熟了,遇到前面障碍的时候,不用想的马上就绕过去,这种行为就是直接性的认知。但你能说这里面没有思维吗?其实有很细很快的思维在里面。同样,我们通过夺色法就能训练出单空这样的认知力,也就是境相一现起来,一注意到这个境相的时候,单空的觉照就上去了。上去了以后,那个东西就慢慢开始减弱乃至于消失。他并没有太多复杂的思维,“这是贪,这是没有菩提心,哎呀它是假的……”他不会这么去想的,他只是一下注意它就完了。当我们内在的这些情绪生起来的时候,如果我们有这样的觉知力,就调起来去印照你的情绪。
如果是真正的大空性又不同了,他就不会有单空那种去消灭它、去对付它的认知力。他会认知烦恼和痛苦本来就是法性,那个就很难描述了,他只会觉得那是一种明,处在明的那种认知里面,情绪会直接转化为无害无利的光明。严格讲都不能叫转化,直接当下就是,所以那时候他会说:“烦恼即菩提,五毒即五甘露,五蕴即五方佛。”
但如果你没有认识到本质之前,你不能这么去说的,你还是在二元的对治状态里面——单空。这时情绪一出来,你就要马上去看着它,看着它慢慢开始消失,然后趋于平静。趋于平静的时候,这个时候其实就是进入定了。那这个时候该怎么办呢?一样的,你一直定下去也没关系,还有一个就是从定中出来再把情绪撩起来又夺。
座下的修行
夺行蕴一样分成座上修和座下修,座下修的话你就没有时间去铺好垫子念皈依发心之类的了。比如老板给了你一耳光,又委屈又愤怒,想杀老板又不敢,很恼火等等。那个时候要马上把你平常座上修色蕴的单空觉知调回来,立即去照它。那个人可能愣在那里了,觉照那个情绪。熟练了以后根本就不用愣在那里的,一边跟老板对话的时候,一边就开始觉照自己的内心,在说的同时他就已经知道内心这些情绪,同时让它软化虚化下去,所以这种人对自己的情绪是调控自如的。
而我们之所以心受苦,是因为我们被情绪左右,被这些心所(行蕴)左右。所以你要去觉照它,慢慢这种觉照力会越养越熟的。等情绪下去了以后,马上把修法功德回向,回向以后,你心的那种单空觉照的力量就会越来越大。平常生活中就要这样去做。
座上的修行
还有一个是要座上去修,你要思考过去受气或贪爱的一些东西,激发出那种相应的驱动力出来,然后用单空的觉照力去看它。比如回想起今天出去碰到一个人,原来是小时候的班长,那个时候他经常欺负我,去告老师说我打人、偷东西,结果被老师罚站了。几十年以后我终于碰到他了,仇恨依旧,好想打他,但是有法律,没敢打。想起这些东西的同时,生起了情绪,就不要再去想班长了,而是观察这种仇恨,一下就把单空的觉照调回来,仇恨慢慢消失。
把贪爱转为菩提大爱
仇恨、嫉妒这些好修啊,因为这是不良心态来的,你会不舒服。最怕的就是贪爱,因为你贪爱的同时还会觉得愉悦。我们一定要把对境性的贪爱变成真正的菩提大爱。
什么叫对境性的贪爱呢?比如初恋情人,突然说你要座上撩起了这种对境,又要把贪欲夺掉,好残忍啊。因为这是被我们的媒体、诗歌、音乐反复歌颂的东西,你会认为它是非常好的。但其实就是贪心所。我这里只讲到男女,还有非男女的,乃至于家庭的爱啊,这些各种各样的爱都是。
只有一种爱,我们不用去消灭它——对众生的爱。你说这个太广泛了,怎么可能呢?其实你要把它具体化,如果你爱她是为了让她究竟成佛,很好。你爱她不是仅仅是她激发了你的快乐,哪怕她激起你仇恨也好,她伤害你也好,你还是愿意她成佛,你爱她的出发点和关键点在这里,那你的爱就是对的。如果你的点不是这个,你爱她只是要抒发心里面的某种要求,或者是她能让你快乐;或者是暂时让她快乐,而不是让她成佛,达不到成佛这步,那么都是不对的。成佛就涉及到缘佛果,这种爱里面要有绝对的智慧,还没有这种智慧和能力的话,你就要去闻思修行。
我们要去区分这些东西,要看我这样去爱她,到底是为了什么,为了蒙她的钱财吗?为了暂时的一种欢愉吗?或者为了某种诗意性的满足吗?如果是的,那种爱就是属于贪欲性的;如果不是的,我爱她是为了她和我一起成佛,所有众生成佛,好了,那就对了。
你说我怎么去区分呢?时间久了就区分得出来,为什么呢?菩提心的爱是不会因为时间的变化、情景的变化而变化的,永远都是那个样子,那真的是天荒地老永不改变。前面那种爱一定是因缘而起的,它会变的。比如你是男的,我是女的,我们都年轻,都兴趣相同,我才会爱你的,那是男女之爱。如果你这个特点没了,比如哪天你突然性取向变了,哦豁,我就算爱你,也会怕你的,说明你以前的爱不是真正的菩提之爱。
菩提之爱是不会这样的,不会带有自我要求、自我满足的成分在里面。当然也不能讲得这么绝对,因为让你成佛也是一种自我要求,你这么讲也可以。但是让你成佛,这个是唯一我们可以去延续的东西。
你说这样活着好没意思啊?不会的,其实你为了让她成佛的那种爱里面可以包含其他任何一种爱,你可以想办法把其他爱转化到菩提大爱里面。也就是菩提大爱里面其实包括了各种各样的爱,你可以有家庭之爱、朋友之爱、夫妻之爱、同事之爱,都可以的,但是你这些爱全部要归结到最后那种爱里面去。
如果你是因为某种爱引起了这种不良的贪心所,那你就要去夺它,因为男女之爱才会引起贪心所的。那你问菩提之爱是不是一种贪心所呢?菩提之爱也可以说是一种贪心所,但这种贪心所就是要被鼓励的,因为它会把自他引向解脱。我们要一定要把这些区分开来,不区分开的话,就会出问题的。
区分的目的,是要把小爱转化为大爱。有人说:“既然我们要菩提大爱,那跟老婆离婚,把老公赶走,老爹老妈送到养老院,儿子送孤儿院。”这个是不行的,这样就要出问题,特别是居士。那怎么办呢?我们可以拥有这些,但这些爱一定要汇归在菩提大爱里面。
好了,不管怎么样,我们夫妻之间可以跟你暂时爱,但我主要的心力和明力一定要用去让你成佛。即使我现在没有这个能力,那么我要去修行,我修行的目的也要让你成佛。在自己心里面不是马上要跟她分开,但你记住,不管分不分开迟早都会跟她分开的,因为最终都会死。不管是家庭也好、父母也好、儿女也好、深爱的人也好,迟早都会分开,而菩提大爱,一旦决定,你们就分不开的。
你问要怎样才能实现呢?很简单,努力地去培养菩提心,同时消灭贪爱。消灭贪爱是你要看空它,看空它的意思就是什么?举个例子,夫妻有男女之爱,同时也有菩提大爱。比如夫妻要离开了,如果激起极端的心痛,甚至产生很仇恨等各种各样的心理的话,就说明你的那个爱根本就不是菩提大爱,就是贪欲的爱、是自私的男女之爱。
但是菩提之爱不同,夫妻要离开了,他会哀伤,但是他很快就会恢复正常。而且他绝对不会因为对方的离开就仇恨对方,或者是去产生其他的不良心态,这些是不会有的。他会显得非常的自在、非常的宽容,他心里面一些很阴暗、痛苦的因素就会非常少。
其实我们要去消灭贪爱,并不是真正要与贪爱为敌,而是那个贪爱最终会引发我们的痛苦、导致我们轮回,如果我们把贪爱消失了之后,最终的痛苦就会消失。所以一定要通过这样的修行,把狭隘的、单对单的、有痛苦的、实执的贪爱转化为菩提大爱。
单空的方式,就是去看空它。看空它了,那会不会活得很没有意思呢?不会的,不会活得没有意思的,你还是在爱,但你会发现这样的爱不再让你痛苦。自私之爱,只要对方有任何一个行为让你不满,你都会难受的。因为男女之爱是自私的,比如他突然找个小三回来,你恨不得把他阉了,是不是这样的?自私之爱就会导致这样的结果。
但是真正的菩提大爱不会这样的,你就会发现痛苦会减轻,你的心开放了很多。但并不代表你不会爱了,你还会爱他,但是他再也左右不了你,不能够让你痛苦了。你说这个有什么不好吗?真的做得到的!
所以你要去观看自己这个贪心所,然后去照,形成禅定。座中是最容易形成禅定的,比如贪心所起来,起来就去照它,然后慢慢消失了,进入了定。有可能慢慢真的变成了普通的禅定,如果你不想这样,你就故意把它撩起来再来,慢慢这些情绪再也撩不起来了,你就换一种更刺激的。
生活中修行
甚至到了一定时候,你要故意在生活中找这些情绪,所以很多大修行人到了后来要去找违缘,专门去找一些很刺激的东西来刺激自己。比如以前的二祖,为什么要到妓院去呢?就是故意撩起这些心所去看心,别人说他:“你禅宗祖师怎么跑到妓院来呢?”他回答说:“我自观心,何关汝事。”
你问:“他还需要这个吗?”需要的,不是人一开悟了就没有这些东西了,他有,但是座上已经撩不起来了。座上他绝对觉得自己根本不会再有这些东西,甚至观想任何一个很妖艳的女子走过来,“一场梦幻泡影,连白骨都不是,白骨都还可以熬汤喝,幻影怎么熬汤?”感觉贪欲完全没有了,那怎么办?他就到一些比较厉害的现场去看,看着一发现自己心里一动,出来了,消灭它。
你们记不记得宗萨仁波切说过的一个故事,他以前的女朋友在电梯里对他说:“哎呀,你说你没有嫉妒了,那我告诉你一个事,我刚才见到我男朋友了……”宗萨仁波切心里生起了一丝的不舒服,那个嫉妒感出来让他觉得很开心啊,马上说:“你是我的仁波切!”然后把她的照片供到佛台上。他们会觉得能够激发自己这种不良心所的东西出来,是一个很好的事,我们不能让它藏在心里,撩它出来,化掉它。当然二祖和宗萨仁波切可能用的是空性,而我们可以用单空的方式去。
我们平常要去做这些事,然后慢慢你就会发现自己的心力越来越强大,单空的觉照力越来越强大,只要各种各样的心所一出来,一觉照它立即就虚化或消失,完全就不会被它牵引。被它牵引就很痛苦了,各种各样的贪啊、嗔啊、怀疑啊、仇恨啊、嫉妒啊、心窝里面堵一块啊,这些很快就搞得你很难受。但是你一觉照它,你会发现即使是心口堵了一块,慢慢那种堵一块的感受就越来越少,快乐越来越出来,人越来越平静,平静中带有很深的愉悦。
这个一定要自己去做,不然你永远体会不到。当然刚刚开始去做,你可能完全做不到的,你根本就没训练过!因为你情绪太厉害了,什么中观、菩提心,忘得干干净净。“出离心啊什么心啊,我现在除了杀你的心就没有其他的心!”普通男性一般都是这样的。
女性虽然不会打,“什么出离心菩提心,哼,我回去扎小人,扎死你!扎死你!”女性那个针扎小人,扎了还不流血,她以为把别人给扎了,其实针针扎在自己的心上。
所以这些心所影响人是非常的恐怖,不管是贪爱还是其他心所,但是你只要把大的解决了,其他小的根本就风卷残云、摧枯拉朽,很好解决。只要行蕴解决了,受蕴、想蕴这些都比较好办。为什么呢?其实人很多时候打坐坐不进去,一方面是思想(想蕴)不受控制,还有是行蕴不受控制,各种各样的心所不停地动,你完全没办法安静下来,这些行蕴又推动着你不停地想。
夺行蕴的境界
跟想蕴是一样的,夺到一定时候,情绪起来就失去力量了。情绪起来以后我就任它,虽然还不知道情绪的空性是什么,我只要看着它就行了,在看着它的过程中,我不去判断它,也不去夺它。夺熟了,你会形成座上座下打成一片的境界的,你只要静静地看着它就行了,就像看着念头一样的。只不过念头是头脑里面的想法,这个情绪是一种心的冲动,甚至一些厉害的情绪会导致心口痛啊堵啊等等。
生起任何情绪的时候随便它,当你随便它的时候,它是没有办法随便的,只能够自己越来越弱。你的明力回到“能看”上面去了,就不再提供能量给这些情绪,它只能越来越弱。心口里面堵啊、很烦燥啊、很孤独啊、很想写诗啊的东西没有了。你的心开始放松,开始愉悦,静静地体会那种放松跟愉悦,让情绪慢慢地消失。你一定做得到,但是你要去做,那时候就连夺都不用去了。前期要夺、印它、或者照它,到时候连照它都不用去照,叫“任它”。
刚开始只是宁静、平静,但是后来的话,它消失的同时你会感觉到愉悦,感觉到温暖,一定会这样。人从座中一出来,整个心里乐开了花,叫心花怒放,那个时候真的会体会到这些。心会很自在,也会很清晰,那是不是开悟呢?还不是开悟,但是你对行蕴就开始有所突破,开始真的破了行蕴,你的执著在减轻。明不明白啊?夺行蕴大概的修行方法和过程就是这样的。
夺识蕴
识蕴:八识
阿赖耶识是心最基本的作用,这种作用能够呈现精神和外境,还能够把呈现的精神及外境,以种子的形式保留下来,心的这样一种能力(术语叫“能藏”“所藏”“执藏”),被我们称为“阿赖耶识”。
心的本质,它是语言难以形容的光明跟空性双运,它为什么会成为了阿赖耶识呢?因为心不认识自己,当它不认识自己的时候,这个不认识就叫做最根本的无明,或者叫做俱生无明。虽然它不认识自己,但是它能够二元性地去认。
还有,“认”的这个能力是不会被破坏掉的,只是它不认识自己、不能自认、不能自明,但是它能够以明去“明”所明。即是把自己认成了另外的东西,还把能认那种明认成了自我,这个错误的执认就叫做末那识。
其实,末那识也是心的明的一种显现,你是找不到一个什么东西叫做“能认”的。但心确实有个能力可以去认知,这个能认知的本质,就是心的俱生光明,就是所谓的法性。但是我们找不到这个东西,又不能自明的时候,心只能以分别的方式去开展,就成了眼识、耳识等六根识所呈现出来的东西。我们的意识可以把这些东西施设为自我,或者当成了一个假我,比如我们把身体当成了“我”,这是最粗大的。
但真正的末那识不是指这个,真正的末那是把能认的那个能力当成了自我,所以我们会觉得我在看、我在听、我在想,总是有个“我”,但“我”是个什么,我们也不知道。实际上是心固执地认为这种能认的能力是自我(术语叫“执阿赖耶识的见分”为我),但它不是的,没有这么一个我们误认为的“自我”,没有这么一个出发点。
把这个能认的能力当成了出发点,就叫做“自我”——末那识。然后有了末那识以后,心识所展现的各种各样的能力就变成了外境,变成了“他”。然后展现的同时,本来就是它自己在展现,当然它能够记住这些外境。虽然你的意识不一定记得住各种显现,甚至都不知道各种种子,但心一样能够把它记住,丝毫不差。
比如你的血液怎么循环,肌肉怎么运动,你意识并不知道这些的,但是心还是把它记住了,它能够延续下去。即使你的身体消失了,阿赖耶识还是把这些记住。到了下一世,你得到另一个身体的时候,这种能力又借助新的身体展现出来了。这种能够把各种外境展现出来,同时又能够将外境以种子的方式记住的能力,就叫做阿赖耶识。
然后它要通过五个部分来展现——眼耳鼻舌身的前五识。这五识展现出来以后,又对它进行思维、分析、解拆,叫做意识。整个生命就是这么一回事,这就是所谓的八识。这八识的所有运动被记录下来放在心里面,形成别别不同的各种各样的能力,比如色法的能力,眼睛看的能力一直记录下来,耳识的能力也记录下来,阿赖耶识本身也进行大量的记录。
末那识执的方式虽然只有一个,但是执的内容也有很多,这些全部被记录下来就形成了识的蕴。眼识有眼识的蕴,耳识有耳识的蕴,归纳起来,这种能够分辨、能够记录,同时又能够延续的这种能力的蕴集就叫做识蕴。这种方式是认知的一种颠倒,所以《楞严经》里面称识蕴为颠倒妄想。
夺末那识——削弱我执
其实夺末那识、阿赖耶识我们都还夺不掉,要靠生起人无我的智慧、没有二元的智慧才行。那这里说的夺是什么意思呢,是我们怎么削弱人我、法我的无明执著,以及怎么趋入的层面讲讲。真的讲清楚了,就成了大圆满了,但这里还不会讲到那个层面去。
那么末那这种执我的方式要怎么去夺?一个要通过闻思,以及修人无我(后面会专门讲人无我的修法),第二个要修菩提心。因为菩提心会极大地消减我执的作用。当菩提心把我执的作用消减后,慢慢地,我们的心才有力量、有福德去看清楚我执到底是怎么回事。
夺阿赖耶识——以心观心
把色受想行夺完了以后,会得到一个结果,就是一切境象由心现,什么都是假的。它之所以产生出来,就是因为心识。心识就是一种作用,那么作用的本体是什么呢?如果从缘起上说,可以是自证分;从空性上说,自证分是假的,这种作用是假的。这个一破就厉害了,就成了大圆满了。
我们现在讲的是下放到单空的层面怎么去逼近。
首先把色、受、想、行这四个确定为都是心的作用,如果前面的四个破得好,我们一定会觉得它就是心识。然后我们的心就开始忽略它的作用,回去返照这个总的能力,这实际上就是观心。这个时候就不是观念头了,念头只是心的作用,我们要去观造成念头、造成情绪、造成快乐痛苦的感受、造成这些外境的根本是什么。我们虽然知道它是心,但是它是什么?我们当然知道它是明空双运的,但这只是概念。
我们安定下来,不能用概念去找,用概念去找就是“贼喊捉贼”,因为它本身就是心的作用。我们静下来的时候,我们会体会到心是什么。首先要做到这一步,然后我们可以稍微回观一下,去看这个作用到底是不是一个可以找得到的东西。就这么去看就行了!
这个时候就不能够用意识去找,而是直接用觉知去找。用觉知“觉知”觉知,要靠心自己去找它,这就是真正的观心。
这个时候已经不是去观念头,也不是去观情绪了。观念头是在意识的层面,观情绪是在行蕴的层面。要确定造成这些东西的本质是什么,这叫做真实的“以心观心”。如果观得很踏实、观得很彻底的话,就是证悟,没有什么其他的证悟。一点都不玄,你们在很多书上也可以看到这些东西。如果自己观不清楚的话,以此为道修行,就成了大手印。或者像参禅,“念佛是谁”,其实就是去反观根本的能是什么,不停地凝定在根本的能上去体味它……有可能某天磕着碰着,你自己就明白了(如香严击竹),或者这时候有好老师,一指就明白了,“哦,原来是这个”,庆快平生!
只有自明了以后,分别的执著才会被破坏。大家记住,分别这种破坏并不是说不分别了,你明了以后会发现所有的分别其实全都是明,你反而不用去管这些所有的现起了。明了本质是什么,就不再夺了,因为既然都是明,我夺它干嘛呀?这就会变成禅宗说的保任,或者大圆满说的六根自解脱。
什么叫六根自解脱?我们眼睛看到的,耳朵听到的,头脑中想的,情绪等这些全部是六根的东西,这些本来就是解脱的,用得着你去夺它啊?你夺它干嘛呀?你说它本来就是解脱的,你为什么生起情绪来就受不了呢?说明它不是自解脱,你还要去夺它。但到了明了的时候,它真的就是自解脱的,任它起落生灭,那个心就会看着这些显现而已。还记得慈诚罗珠堪布在《黑蛇总义》里面讲的吗,大圆满的修行就像老人看着孩子在玩耍。禅宗也这样说,赵州说“老僧只管看”。那你说,之前夺受蕴、想蕴、行蕴最后也是看着它,跟这里说的有什么不同呢?就差一个明白!
那心是用什么东西来看呢?其实就是明,明看明,一场游戏而已。那个时候识就被破了,那真的是何其潇洒自在!
大圆满中说我们要去区分有寂——区分阿赖耶识和法性,我们会知道属于阿赖耶识层面的,其实没有清晰的领悟,就是阿赖耶识,很平静;带了那个领悟,领悟就是那个明了,它就是法性。就这么一点差别。如果始终带着法性的明了的话,便是“郁郁黄花,皆是般若;青青翠竹,都是解脱。”
在这个层面上你也会形成很深很深的定,定下去也会消失,就会进入初地菩萨的法性定。然后从法性定出来后,慢慢地,初地菩萨的十二个百数功德就全部出来了,可以一刹那去一百个佛土,一刹那度化一百个众生,一刹那有一百个化身……这个真的不是吹牛的,他直接会明白是怎么回事。那时对佛的崇拜就是真的崇拜,而我们现在普通人的崇拜其实全都是投靠黑社会性质的。
所以那个时候如果让他去割肉喂鹰、舍身饲虎这些事都很正常的,该!现在让我们割肉喂鹰,得了吧!剪点指甲壳喂鹰都不一定愿意,如果让你把一头漂亮的头发剪下来去救一个人,你都不愿意的(很多人会不愿意,当然佛教徒可能不会)。如果真的到初地菩萨,要眼睛给眼睛,要啥给啥,因为那时候他生命的主体已经不是这个浮尘根了,他已经回到心的本质里面去了,回到了念佛是谁的法性里面去了。
我们最后就去追这个东西,六根一定会自然而然的解脱,根本不用去破,破它干嘛?本来人家都是空的,就是因为心认为它不空才要去破它,这种不空不在外面,在你里面。所以大圆满说:“不要对山的存在有什么意见,而是你认为有山存在才是错的。”但我们不是的,我们要去夺它,因为我们内心里面认为有山,这种存在的执著太强烈了。其他的受想行也是一样的。
夺识蕴大概就是这样,你会形成明知定,然后在这个明知里面去参啊、去反观、去体会,也可能会产生乐明无念的觉受和境界,但这些都不是真正地破了识蕴,破识蕴你要把阿赖耶识的无明给干掉,去明白没有二元认知的觉性才行。当然,这个要长期去修才行,过程中也有要真正的善知识来引领,不然你会陷入很多坑都不知道,也爬不出来。有善知识引领的话,可能很多坑都不会掉进去,也不会停留在路途中的花园就误以为是了,他能帮你走得更快更稳当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