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6月24日讲于美国圣何塞
主持人:各位朋友、各位佛法同修们,大家晚上好,非常欢迎大家来参加我们本次在硅谷举行的题为“佛教哲学与现代生活”的佛法交流讲座。昨天我们完成了本次讲座的前半部分“佛教的世界观与现代生活”,今天将为大家带来本次交流活动的后半部分“佛教理论与实践的关系”。)
我们继续昨天的话题。
昨天我们说了佛教世界观和现代生活的关系,因为时间的关系和本人的水平有限,说得非常潦草。不管怎么样,今天的交流还是要继续。很多中国文化已经来到美国,我们这个也算文化大潮中的一点小小的浪花。
我们今天交流的主题是“佛教理论和实践的关系”。 这个题目也很大 ,我本人可能还驾驭不了,只能草草地跟大家交流一下。
我们今天交流的主题是:佛教理论和实践的关系。这个题目很大,我本人可能还驾驭不了,但今天我会尽力而为。那么,什么是佛教的理论和实践呢?
大家都知道,佛教的理论是从释迦牟尼开始宣说的,他一共转了三次法轮。第一转法轮讲了小乘法四圣谛——苦集道灭;第二转法轮讲了般若空性,就是我们现在所学的中观等讲空性的这一大部分内容,佛陀一共说法48年,讲般若空性就讲了24年,差不多花了一半的时间。第三转法轮讲了一部分的唯识,还有关于如来藏的学说,而且都描述到了万法的本质。
当然,二转法轮的“般若”其实也是万法的本质(即所有现象的本质),只不过二转法轮说的是空性,三转法轮说的是空性的另一面——光明。二转法轮说到空性的时候,大家都认为是什么都没有,其实空性不是什么都没有,空性的另外一种性质叫光明。这里说的“光明”肯定不是指现在的电灯泡、太阳光、月亮光,它很难用人类的语言去形容。“光明”还有另外的说法,觉知、本觉、心的本来面目……
这些理论流传下来形成佛教最基础和原始的理论。而描述这些规律的真理,不是释迦牟尼佛发明的,只是释迦牟尼佛去发现的,然后把它说出来,形成了佛教最原始的理论。
到了后来,很多跟随释迦牟尼佛学习的菩萨和高僧大德们也写了很多经论,比如传说弥勒菩萨住在兜率天内院,他所著写的《弥勒五论》,是无著菩萨跟他上兜率天听他说法记录下来的。还有唯识的玄奘法师写的《成唯识论》,这些称为“论”;释迦牟尼佛所说的法,称为“经”;后来释迦牟尼佛为很多修行人制定了很多的戒律,称为“律”。这三藏汇集起来统称为“经、律、论”,是佛教的理论。
佛教的理论包括我们昨天所说的教法和证法,教法是指逻辑性的东西;证法是指实现逻辑所说的修行方法,比如打坐之类的。那么,这些教法和证法记载下来形成了理论,共有三种文字,一个是南传佛教的巴利文;一个是汉传佛教的汉文;一个是藏文的大乘显教以及密宗。
今天我跟大家主要交流汉传和藏传部分的修行方法,因为我们都是大乘佛教徒,当然美国来的一些朋友可能不一定是佛教徒,你们可以当做是知识性的了解。今天所说的可能会复杂一些,牵涉到具体的空性修行,而且说得会比较深。
这时美国的朋友可能会问:“我们连佛教都不知道是什么,为什么一下就讲的这么深呢?”原因是网上的师兄已经闻思、学佛很多年了,今天既然说到佛教的理论和实践的关系,那么我想讲一下如何把文字转化成具体的修行,以及修行的中间会出现什么误区。
大乘主要在汉地和藏地,共有三藏十二部。如前所说,三藏有经、律、论。经和律是释迦牟尼佛所说,然后通过他的弟子汇集下来的;而论是一些菩萨或者一些高僧大德们留下来的。十二部是指佛陀面对不同层次的众生,产生分门别类的讲法内容。
中国一共有八个大乘的派别,其中它从十二部中选择了适合自己的经论。但是在中国的文化中有一个很大的毛病,就是灭佛特别的严重,例如“三武一宗灭佛”,指的是北魏太武帝、北周武帝、唐武宗、周世宗。这是历史上产生的四次比较大的灭佛活动,他们把经书烧了,逼着僧人还俗,甚至把他们杀掉……
这些灭佛活动导致佛法文化(经论和修法)的导致一些佛法经论的流传和修法的传承受到非常严重的损害,非常非常的糟糕!我今天讲的是一些佛法基础知识,网上的师兄可能都很熟悉,在此跟一些不太熟悉的师兄略略地介绍一下。
不管怎么样,八个大乘宗派都有一些经论流传下来了。目前流传最广的一个是禅宗,一个是净土宗。其中禅宗的理论书籍是最多的,虽然禅宗说自己不立文字,但实际它留下来的文字,跟三藏十二部加起来几乎一样多,好多的灯录、偈子、公案、故事。
但是禅宗又说“不立文字”,其实不能把它理解为不要文字,而是参禅者到要去追逐最根本的本质的时候(是指第二转法轮的空性,或者第三转法轮的如来藏),你会发现这个本质根本无法用语言和文字来描述的。但后来的很多人把“不立文字”理解为不要文字,这个是错误的。
那禅宗的主要经典有哪些呢?《楞严经》、《圆觉经》、《维摩诘经》,还有最著名的是《六祖坛经》。我们很多禅宗修行人最喜欢提到《坛经》,为什么呢?因为《坛经》是我们汉人的六祖惠能大师留下来的。
一般来讲,高僧大德或者后来的菩萨所说的东西都不能叫做“经”,只能叫做“论”。但是中国人却把它称为经,意思是跟佛陀说的一样。同时也成为了禅宗学人们必须要去学习的理论经典。
净土宗有五经一论,分别是《无量寿经》、《观无量寿佛经》、《阿弥陀经》、《大势至菩萨念佛圆通章》、《普贤菩萨行愿品》、《往生论》。
接下来汉传唯识宗的创始人是唐代玄奘法师(《西游记》里面的唐僧),是他从印度把唯识带回来的。那么他当年为什么要去印度呢?这并不是我们电影里演的那么神奇的,当时的中国的佛教界对一个理论产生争论不休——“一切众生是否都有佛性?”有人说一切众生不是佛;有人说一切众生就是佛,那到底哪个是对呢?因此玄奘法师为了证实这个理论就去了印度。
其中他经历了很多很多的波折和痛苦,万里跋涉到了印度那烂陀寺,然后戒贤法师(那烂陀寺里面最厉害的一个法师)就传给他唯识,最后玄奘法师就把唯识带回了中国。所以汉传唯识是从玄奘法师开始的,现在流传下来最主要有六经十一论,后期也有很多人为此写过好多的论。
唯识到了民国的时候,有一个大居士叫欧阳竟无,以及他的岳父叫杨仁山,他们又把流落到日本的一些唯识经典带回了中国。那为什么唯识的经典又会从日本请回来呢?因为灭佛的时候基本上把唯识的经论给烧光了。幸好当时日本有遣唐使,他们把这些唯识的经典带到日本去了。
对于日本人,其它的我不好说了,但是他保存古代的东西是保存得最好的。所以像《瑜伽师地论》等一些经典都是从那边请回来的,虽然现在的唯识宗经论被留传下来了,但是它的修行方法流传得并不多。
有个著名的经典叫《五重唯识观》,是唐朝的窥基法师写的,他就是传说中的三车和尚(他出家的时候要带一车书、一车酒、一车美女)。《五重唯识观》是一个唯识修行的小论典,我们以前也曾经交流过,大家可以去梵语微信公众号看看!
天台宗也有它们相应的一些理论和经典,比如《法华经》、《摩诃止观十禅波罗蜜》。同时天台宗还有一些相应的修行方法,叫天台止观,这很出名,基本上算是我们汉传大乘佛教的一个非常系统的、具有很强次第性的宗派。但是在灭佛的时候灭得非常的干净,虽然现在留下了好多的书,传人好像都还有,但是具体的修行方法看到的也不多了。
接下来华严宗以《华严经》作为主要的经典。
三论宗,它就是典型的说二转法轮(中观)的经典,有《中论》、《百论》、《十二门论》。其中这个《百论》,就是我们藏传佛教所学的《中观四百论》。
还有律宗,有四律五论。
然后是密宗,汉传的密宗跟藏传的密宗既有一样的地方,也有不一样的地方。一样的地方是什么呢?汉传密宗基本上流传下来的只有《事部》和《行部》,而《瑜伽部》基本上是藏传密宗的。现在流传的《事部》和《行部》,叫唐密和东密,东密主要在日本;而唐密以前有一个冯达阉老居士,但现在他已经圆寂了,他们主要依据的经典是《大日如来经》。
这些名词大家过一遍就行了,但我为什么还要说呢?因为我在介绍理论和实践的关系嘛。我这么描述,大家都听得昏昏的,也不知道我在说什么。其实我知道你们不知道我在说什么的,但是我还是要说,这不是想炫耀我知识丰富,而是我们现在毕竟在讨论佛教的理论和实践的关系,所以形式上我也得过一遍。
本来我想一上来就直奔主题的,但是好像显得对这个题目的不尊重。也就是说,我们汉传的每一个宗派都有自己相应的理论,和自己的实践方法。比如禅宗要参禅,净土宗有四种持名念佛的方法,有持名念佛、观相念佛、观想念佛、实相念佛。根据这些理论就会有实践理论的一些具体修行方法。
还有天台止观要修到十禅波罗蜜的话,其中有很多的内容,至于观法也都有好多种,所以要复兴天台宗真的是不容易啊!接下来唯识宗、华严宗、三论宗、律宗、密宗,都各有它们的方法。
现代汉传大乘佛教中比较流行的、徒众比较多的宗派,只有禅宗和净土宗。禅宗大量流于打禅七、参话头、参公案;而净土宗主要是持名念佛、观相念佛、观想念佛、实相念佛。
观想念佛和观相念佛的区别是什么呢?观想念佛就是思维净土和佛陀的一些功德。观相念佛就是在头脑里观想净土的日观、水观……共有净土十六观。还有实相念佛是朝着本质去修空性的。至于现在有没有人去修这些念佛的方法呢?我不是很清楚,我知道现在大量流行的主要是持名念佛。
不管怎样,汉地八个宗派都有它相应的理论和修行方法,具体是怎样,我们就不要去做过多的涉猎了,因为说起来,可能会有很多师兄们听不懂。
接下来,藏地藏文留下来的经典是最丰富的,实在是太多了!它总的名称叫做甘珠尔和丹珠尔,甘珠尔主要是佛陀说的内容;丹珠尔是指菩萨和大德们留下来的内容。这些庞大的理论为了利于流传和学习,最后就进行了浓缩,浓缩成了著名的五部大论。
总共有五大类学问(五部)去浓缩这些丹珠尔和甘珠尔的内容,分别是:《俱舍论》——佛陀说的小乘的世界观;《因明》——佛陀教给我们逻辑性的一种认知方法;《中观》——佛教的基本哲学;《现观庄严论》——佛教修行所达到的路径跟境界;还有就是《戒律》。
如果你要把三藏十二部的核心关键点掌握住的话,那就是《中观》。中观就是介绍般若的一门学问,或者是一门哲学。“般若”可以翻译成智慧,意为佛教的智慧。我们经常说佛教的智慧博大精深,那它到底是怎么样的呢?实际上就是《中观》所说的空性智慧,也就是整个佛教理论凝结下来的一个核心点。
如果再把中观浓缩,那就有我们经常背诵的《心经》和《金刚经》。《金刚经》稍微长一点,但是《心经》只有两百多个字。这两百多个字,基本上就把佛教的所有理论的关键点,二转法轮的核心要点(般若智慧、空性)都说出来了,而且解释起来会非常的精彩!
藏地的佛教一共有四个大的门派和一个比较小的门派。其中宁玛派传承自莲花生大士,是最古老的派别,还有格鲁派、萨迦派、噶举派,再加上一个比较小的觉囊派。他们对中观都有自己的见解,比如格鲁派是应成中观;觉囊派是他空中观;宁玛派持大中观的见解。不管怎样,五派都脱不开中观的般若智慧,它们各自有自己修行的方法。
刚才略微说了一下汉传各宗派的理论,以及它们的修行方法。其实藏传也是一样的,它们的基础理论基本上都是中观的,但对基础理论的解释,却有应成中观、自续中观、他空中观、大中观。
中观的实践基本上属于显教部分,此外它们还有一部分属于密教,如刚才说的藏传密教,藏密有事部、行部和最厉害的瑜伽部。现在在美国、加拿大等很多国家都开始流传很广了。
藏密应用的基础理论除了中观以外,还有三转法轮的如来藏、唯识。唯识又分为随理唯识和随教唯识两种,藏密采用的是随教唯识。这些理论的实践修法,叫做生起次第和圆满次第。比如生起次第可以观想本尊。很多人一进藏地就去问上师:“我的本尊是什么?”如果告诉他的本尊是白度母或者绿度母,就开心得要死,他们把本尊当做保护神一样,其实这都是些误会来的。
然后到生圆次第就是讲气脉明点的修法,我们经常会听到一些藏地高僧大德们的神奇故事,感觉不可思议啊!比如密勒日巴在空中飞,一位大德把两条狗砍成两截,然后交错接起来又活过来了等等之类的神奇故事有很多。为什么呢?因为气脉明点修到很高层次的时候,就能做到风脉自在,对外在的四大(地水火风)以及自身的掌握与控制跟常人完全不同。当然,它们不是为了产生这些神通而修行的,而是为了追逐本性达到般若智慧,在这过程中附加的一些神通功德。
气脉明点修好之后,再往上走就是噶举派的大手印,或者是宁玛派的大圆满。宁玛派的大圆满被称为九乘之巅,意思将所有修法分成九个层次,而大圆满处于最顶端,意指大圆满是描述万法本质的最彻底、最圆满的理论。而且在了解和体受本性的时候,它是最快、最直接、最圆满的方法,能让你即身成佛。
大圆满跟我们汉地的禅宗差不多,禅宗经常说:“直指人心,见性成佛”,它是最快的一种成就方式。但是禅宗主要是指明白了本性这个层面,而大圆满还有其不共的特点,它会在你明白本性之后,继续引导你去把本性发挥到极致。
在大圆满里面,即使你认知了本性也并不等同成佛。你认知了本性之后,再运用这个对本性的认知,可以把无始劫来积累的无明都消除干净才能成佛,这时把所有本自具足的功德都发挥出来了。这个方法叫做“脱嘎”,是汉传佛教里面没有的,所以说大圆满是巅峰。当然这些都是方法,最终去实现的还是般若智慧,以及三转法轮所讲的如来藏智慧。
那么二转法轮与三转法轮的理论有什么区别呢?它们本质上是相同的,只是阐述的角度有区别,还有就是三转法轮的讲述更全面一些。比如这个杯子,用二转法轮的方式说它“没有实质”,用三转法轮的方式就要说它“虽然没有实质,但它是光明的一种呈现”。这是从佛教的角度来说这个杯子的,其实我们平常说话的切入点也可以有不同的角度,比如这个杯子,有人说它是圆的,还有人说它是银色的,一个东西有两种不同的说法。我们的本性也是这样的,你不能说它是一个东西或者不是一个东西,因为它离开了“有、无”二元的判断。
但是它有两个特点,我们普通人也说得出来:一个是空性——它的本体是找不到的;一个是光明——它有清净的作用,就是佛菩萨的那些作用,叫做净见量。而我们凡夫把这些清净的作用污染了,形成我们现在的身体,以及我们所看到的这些山河大地等各种各样的事物。
当然作为初学佛法的人,是不需要了解那么多的,因为我们既不是弘教大德,需要很渊博的学识,以理服人,也不是专门的学者搞研究,要读很多的书。这样的学者的专著我收集了差不多有一个图书馆那么多,实际看来他们只是对文字有所了解之外,由于没有实践,而对佛法的精髓无法掌握。说起来虽然可以一套一套的,但是实际上他们往往连一点最基本的禅定功夫都没有。
什么叫基本的禅定功夫啊?比如你坐在那里,让自己半小时一个念头都没有的功夫,能不能做到?(不要说半个小时,三分钟你都做不到吧?甚至连一分钟都做不到。)你们每个人都可以去试,盘起腿让自己一分钟之内既没有念头又不睡过去,看能不能做到?多数人根本都做不到的。
那些学者们也是一样的,虽然他们在概念上、名相上可能很厉害,但是实际真实的修证一点都没有。由于没有真实的修证,他们做起这些学问,就往往变成毫无意义的名相堆积、堆砌。佛教里这种人被称为“知解宗徒”,他们知道很多,但实际对于佛法实践的味道,一点都感受不到(心没有经历过佛教这些名相所阐述的那些境界。)
比如佛教说的“空性”,如果他们的心没有直接体验过空性,虽然能够说出“空性”这个词汇,还能解释出空性的所有含义,但是关于空性的直接体受一点儿都没有。那么这种人所解释的佛法一般都会有问题的。
为什么现代人看佛法的书看不进去呢?因为他们写的书总是把很简单的内容搞得非常复杂。一个“阿赖耶识”的词汇可以用上几十种名字、几十种解释,而且解释得乱七八糟,看得人头晕脑胀的,但实际上根本不知道他在说什么。比如一个“杯子”,又叫容器、又叫保温杯,还说它产地是哪里、质地如何,但就是不告诉你它干嘛用的。
对于我们这些初学者该怎么办呢?我们只要去了解和掌握适合自己的经论,以及实现这些经论的方法就可以了。特别是现在的居士,生活压力都非常大,不管是在美国还是中国,完全不用去工作,而且有大量闲暇修行的人很少。即使不用工作,也要照顾老公(老婆)和孩子。
大部分的人是不可能每时每刻、全情投入来修习佛法的,他们基本会被很多媒体上乱七八糟的东西所污染或占据着心灵,光是你手机的朋友圈就能搞死你……所以大家都没有时间去学那么多,你只要去掌握适合自己的理论和实践方法,最后去获取解脱就可以了。这是指大部分没有多少闲暇时间修行的居士来讲的。但如果你想成为一辈子弘扬佛法的人,读遍千经万论,那当然也很值得随喜!
那我们要掌握哪些东西呢?我现在想跟大家交流自己的一些观点和经验,(那是“个人认为”啊,不见得是正确的。)既然是“交流”,潜台词就是我可以错、可以不全面,你可以反对,甚至可以提出来讨论。但现在是我一个人说了算,你们只能私下再讨论,因为目前只有我一个人在上面说,你怎么跟我讨论啊?
现在我们居士学佛的目的无非就是两个:一个是为了积累一点福报,获取一些相应的快乐,属于世间法的范畴;另一个是为了解脱。第一个目的就是我们常说的获取人天福报,比如考试的时候求上师给念个经啊,然后考试成绩就好了;或者供养一点钱,目的就为了自己早点发财啊;又或者是学打坐治疗一下失眠、甚至是产生一点神通啊。诸如此类求取一些功能效果的就叫求人天福报。
在佛教里面允许求人天福报吗?允许的。但是佛教认为这样的做法是不彻底、不究竟的,为什么呢?无论追求再好的人天福报,根据无常的道理,你最终的结果都是苦——苦才是真理,所以叫“苦谛”(“谛”就是真理的意思)。
“四圣谛”就是四个真理的意思,其中第一个就是“苦谛”,所有二元性的生命根本都是苦的。苦的原因是什么呢?在于分别的堆积,因集而苦,叫做“集谛”。然后为了消灭这个因集而苦的现象,而去修道,叫“道谛”。修道的结果就是灭除苦、达到涅槃,称为“灭谛”。
不过求人天福报的人通常都不管这些,什么道啊灭啊,你说快乐是暂时的,但是也好啊,所以很多人跑去求神拜佛啊、磕头烧香啊、诵经念咒啊,或者在上师那里打滚儿啊……(为什么叫打滚儿啊?有些佛教徒为了表示虔诚,在上师面前不停地流泪)。
其实这些都是为了求取人天福报的,那可不可以呢?可以,但是它不究竟。究竟的就要去修行获取解脱,从道谛达到灭谛。对于我们现在的居士来讲,要通过什么样的道谛才能达到灭谛呢?(怎样通过修行去获取解脱呢?)
求人天福报其实是很容易的,你只要虔诚一点,守一点戒,有一点信心,然后尽自己的能力去做一些供养——对寺庙进行供养、对出家人进行供养、对高僧大德进行供养,上供下施;还有去放生、去布施、去做义工。但是做这些之前要好好地发愿,做完以后好好地回向,这样就可以求到人天福报了。比如回向给自己发财,回向给自己不生病,回向给自己前途远大……这样就可以求到人天福报。。
如果你对此心存疑惑,你就努力去学习一些唯识的经典,然后照着做一下。如果一个人坚持长期不停地供养布施,而且很虔诚地去做,慢慢你会发现,那些回向的东西真的会在你的生活中逐渐实现。
我这不是为了鼓吹佛教,因为我也学佛这么多年了,亲眼看到身边好多的学佛人得到了很大的改变。他们也许对佛教的甚深道理了解得不是很清楚,甚至有些傻不拉几的,但是他们凭着虔诚,一直坚持,慢慢真的看到它们的生活变得越来越好,人的心态变得也越来越好,生活得也越来越滋润。我看到过很多这样的例子。
当然你会怀疑,是否只有供养和放生之类的功德,才会造成他们有如此大的变化呢?我看来看去,除了上面所说的这些,似乎没有看到他们做其他的。他们没有什么背景,也没有什么学识,个人能力以及周围的资源都很少,至于为何变成现在这样呢,起码我能感觉到的原因,就是他们坚持做的那些善事。
当然要从理论上去证明这些的话,你就要去学唯识,进行深入思考,然后你就会相信“善有善报、恶有恶报”。如果不进行深刻思考,只看表面现象的话,好像“好人活不长,坏人活千年”,往往活得很滋润的都是干坏事的人,比如贪官们啊,可是一些好人们往往比较受罪。
其实从表面上是看不出“善有善报、恶有恶报”的规律,但是长期来看,善恶的规律就明显了。中国的传统文化也会倡导因果,比如儒家说:“积善之家必有余庆,积不善之家必有余殃”。求人天福报我们今天就不多介绍了,今天主要交流一下,我们居士如何用最少的努力去获取解脱,都是我个人认为最适合大家的一些方法。
在我们这个时代获取解脱只有两种大的方式:一种是活着的时候就开悟——现生证悟。还有一种在现生没有证悟,在临终的时候或者中阴的时候再往生西方极乐世界。对于往生西方极乐世界的方法,在此也不做复杂的介绍了,因为以后我们会在网上进行专门的交流。
我们现在快学完《入行论》了,准备再学一下《修心七要》和《修心八颂》,等都学完了后,我们会进行净土宗的交流。怎样才能往生西方极乐世界?它的理在哪里?该如何去行持?行持的过程中间有哪些误区?最正确的方法是什么?那个时候我们都会进行交流,但是我们今天就不说了。
那我们今天说什么呢?——如何去获取现生证悟?我们要掌握哪些理论,以及这些理论实践中间的关系是怎么样的?而且说这些刚好切合我们今天的主题,至于前面所说的汉传、藏传,那些佛教的理论跟实践的关系实在太庞大了,同时也太深邃了,我没有办法来把握这么多的内容。
到现在为止,哪个大德敢说自己清楚三教十二部的每个宗派的理论和实践呢?我估计这样的人也不多了。有些大德的修行境界虽然已经很高了,但是也不见得他每个宗派的理论都知道。
当然也会有这样的大德,他们基本上等于是全知了,比如五明佛学院的开山祖师法王如意宝、大宝法王,或者是麦彭仁波切那些再来人可能会。但是大部分的普通上师们,可能不一定做到。如果汉藏两地的宗派理论和实践都懂的话,这种大德的确有点“恐怖”啊!
你们中间包括网上是否有真的成就者,我就不知道了,但是我知道自己是一个凡夫。如果要去搞通这么庞大的理论跟实践的内容,实在是力所不逮啊。但是我们可以掌握一些比较明显的、轻松的方法,从这个微小的角度、适合我们的角度,去说一些佛教的理论跟实践的关系。
那么,我们怎样才能开悟呢?一位非常伟大的藏传佛教大德,叫慈诚罗珠堪布,他说开悟有三个途径,一个是显教关于中观的修行;另一个是密宗的气脉明点的修行;还有一个是大手印或者大圆满的修行。
什么是气脉明点的修行呢?其实这就是我们密宗里面经常说的圆满次第的修行,它要通过人的中脉来修持(中脉居于人体的正中,靠近脊柱骨的位置,像我们小指那么粗)。中脉旁边还有两条脉,叫左右脉。这些脉是我们人内在的气和明点流行的通道,实际就是产生我们生命功能的一个最基本的通道。
藏密就要去观修这些气脉明点,然后把气和明点通过中脉引到丹田里面去(汉传叫丹田,藏传叫幻化轮)。围绕我们中脉共有五个轮,也有说七个轮或者四个轮。(头顶叫顶轮(也叫大乐轮);喉咙叫做受用轮;心间叫法轮;腹部叫幻化轮。)
密宗说把气引入到幻化轮以后,身体的感受就会消失,世界的感受也会消失,消失了以后再通过上师的窍诀去体认万法的本质。我们为何不能一下去认知万法的本质呢?因为有显现。
我们会显现出身体以及这些山河大地,然后还会显现出各种各样的情绪。比如爱情、仇恨、控制不住的愤怒、孤独、忧郁,这些东西都会妨碍我们去认知本性的。但是通过修气脉的方式,把这些东西全部引入一种很深的定里面,这种定叫做阿赖耶识。然后再去突破阿赖耶识,就会认识到法性。
我反复提到“阿赖耶识”这个词汇,是什么意思呢?实际上是指我们平常人说的心,在唯识里面叫“阿赖耶识”。我们平常人说的“心”跟“阿赖耶识”的区别是什么呢?我们平常人说的“心”,是指意识在想,还有就是一些感觉,但是唯识里面说的阿赖耶识,比我们普通人说的想和感觉的心要深很多。
阿赖耶识是一种什么样的状态呢?比如禅定的时候,六根完全停下来了:眼睛不看了,即使睁眼看到什么东西也是视而不见;耳朵不听了,声音响起也听而不闻;身体的感受也开始减轻;舌头和鼻子感知到的味道完全都没有了;意识也不想了。
你看有些人打坐,几秒钟都停不下来,但是他处在阿赖耶识的时候,念头基本是没有的,就算是有也不起作用,就像虚空里面产生的云雾一样,它会自己生起自己散去。如果心处在这种状态的定中时,就是处于阿赖耶识的状态。
如果很深、很持续地去感受的话,我们就会发现,所有看到、听到、感觉到的现象都来自于那里——阿赖耶识。它有些功能,能够把所有产生的现象回收回去,成为种子;同时把这些种子再依缘(即依照心的一些势力)组合。
什么叫势力?比如我看到一个女孩子,非常喜欢她,每天都要去看她一眼,还拿着她的照片天天看,日思夜想,那么看这个女孩子的心理活动就会成为一种势力,导致做梦的时候都会梦到她,甚至厉害到白天的时候我也仿佛看到了她——好了,我就变成了疯子。
再举一个打麻将的例子,假如你天天打麻将,每天在那里摸二条、二筒、三万、八万、中、发、白……连摸三天,三天三夜不睡觉,那么打麻将这个行为就会变成一种势力,导致你晚上睡觉都会梦到在摸。还不用三天了,我经常打七八个小时的麻将以后,晚上做梦会摸个卡二条把自己笑醒,这个就叫做势力。
这个势力你感觉不到它是什么东西,但它就是在你心里藏下去了。当然,我们有个普通的说法叫“记忆”,但记忆的表达太浅了,只是指我们还能想得起的一些行为和想法。阿赖耶识这个“记忆”就强了,很多世的东西都储藏在里面,你看不见、摸不着,但它要起作用,这种作用就叫做势力。
当这种势力非常巨大的时候,就叫做大势至,大势所趋的意思。所以有个菩萨叫做“大势至菩萨”,实际上他是我们相续(阿赖耶识的连续性叫做相续)里面最大的势力;我们相续里面最慈悲的力量,就是“观世音菩萨”;我们相续里面最智慧的力量,就是“文殊菩萨”;我们相续的本质就是释迦牟尼佛。
那么我们的阿赖耶识就会把所有的东西储存下来,然后形成势力,但阿赖耶识在不表露出来的时候,是平等的,也没有各种各样乱七八糟的东西。但是,你是不可能永远处在阿赖耶识的状态里面,因为里面的势力总是会冒出来的,如果一冒出来,就形成所谓的世界和个体感。
我们会认为这个个体叫“我”,其实这叫做“人我执”。然后我们会认为个体之外的显现是一种存在,这也是一种很强烈的执着,比如我们会感觉到这个桌子存在,对面的人存在,虽然逻辑分析它们完全是没有实质的,但我拿把刀来把你耳朵割下来的时候,也是好痛的,这种强烈的感受到它存在,就叫做“法执”。执着是一种不讲道理的东西,虽然概念上可以明白万法无有实质,但你的心根本体会不到那种味道,也消除不了执着。
我们在定中可以达到阿赖耶识的状态,其实还有一些方法可以让你体会到阿赖耶识,比如你去跑步,跑到好累的时候,“啪”的时候让你突然站下来,你那时候脑子一片空白,心也可以暂时领会到一下阿赖耶识。
其实一个人睡得很沉的时候,也叫做阿赖耶识,但是按照藏传佛教的说法,不能叫做阿赖耶识,应该叫做“阿赖耶”。为什么?阿赖耶跟阿赖耶识在藏传佛教里面是有区别的,但在汉传的唯识里面就不提他们的区别了。可是藏传里面要讲到它的修行,所以要说到它们的区别。
比如你睡觉的时候,是靠什么东西让你睡着的?你睡着了以后,眼睛也不看了、身体也不感觉了、鼻子也不闻了、耳朵也不听了,但是你的血液还在循环,你还在长肉,也没见你的肉会长到床架子上去,血液也没有冲出皮肤飚出来。这说明还有心识在维持它的运转,其实这就是阿赖耶识。但由于你受眠心所的影响,对它没有任何清晰的觉知,只剩下阿赖耶的本体在那里运转,所以叫阿赖耶;如果有了清晰的觉知,就叫做阿赖耶识。阿赖耶识那种清晰的觉知和前六根的觉知不同,前六根的觉知也很清晰,但分了类的,思维就是思维,眼睛就是眼睛看,耳朵听就是耳朵听,眼睛不能代替耳朵,这些就不能叫做阿赖耶识了。
为什么我要跟大家说到“阿赖耶识”呢?因为很多人都在问,而且上节课我答应过大家要解释一下阿赖耶识,如果不解释的话不是很好。可能美国的朋友们听到这些可能有些头痛,但网上的师兄们会经常问到阿赖耶识的东西。术语性的解释已经说过很多,但如果你想比较具体地认知阿赖耶识,你可以通过禅定去体会的。
禅定的时候你会发现,原来所有的现象都是从那里出来的,同时所有的现象又可以收回去。但是阿赖耶识是不是本质呢?阿赖耶识不是本质,阿赖耶识是轮回的根源,所谓的“集”——集谛,集谛产生苦。
那什么是“道”呢?其实道就是去明白阿赖耶识是什么,明白的这个过程就叫做道,也是所谓的“观心”。阿赖耶识称为心嘛,我们去修心、观心,其实就叫道。这是大乘的说法。
那什么是“灭”呢?最后我们会发现阿赖耶识的本质,是空性加光明——“明空双运”(这是我们经常会说到一个词汇)。这就叫做灭谛,就是灭的真理。当然这种阿赖耶识的解释好像只有我在说,但你们放心绝对不会错,因为错了我会下地狱的。
如前所说,开悟有三种方法,一种是中观的闻思;第二种是气脉明点的修法;第三种是大圆满或大手印的修法。在此我们先不说中观和唯识,先说我们可不可以修气脉明点?在藏地的很多出家人或者一些居士,他们是可以去修气脉明点的,因为他们有老师在身边,而且他们那里很清净。
藏地真的比我们的汉地或者美国都要清净很多。为什么呢?我们经常开玩笑,那边除了牦牛就是牦牛粪,除了蓝天就是白云和青草,人都很单纯,这是他们的环境。而且他们也不用每天玩朋友圈,当然现在也很麻烦了,因为藏人也开始玩手机了。观想中脉要花大量的时间和需要很好的禅定,而现代的汉人整天看手机,被各种各样的事务活动搅得心神不宁,根本没有办法修禅定的。
比如有些人观想一个中脉三年了都观想不清楚,连“观想”是什么,怎么具体运用都不清楚。原因是什么呢?心用在这上面的时间太少了,他大量的时间根本不在修行上。他今天观修几分钟,明天再观修几分钟,好像是修行了好长时间,但实际加起来的时间会很少,而把心用去做一些无聊的事却更多。在这样的情况下,你想把中脉观想清楚,还要引气入中脉,这是一个很困难的事啊!
而且修气脉很容易出事的,比如引气入中脉的时候,心轮(也叫法轮)有八个支脉,支脉里面有几个脉是不能让气进去的。如果气一进去的话,叫做风脉入心(或者叫风入心脉),最后会发癫的。我曾经看到过这样的现象,他去见我的一位上师,说自己的胸口痛得不得了,他要求上师用很大的一个金刚杵插入自己的心脏。因为他疼起来太难受了!
所以,修气脉是很容易出事的,一般来讲需要一些修气脉的过来人在旁边指导他,而且他的基础也一定要打得很好。修气脉的人,一般要把五加行修好,戒律要很清净,不然的话,气很容易乱窜,如果窜到不该进入的心脉里面去,就容易会发疯的。
对我们汉人来讲,谁整天有福报去跟随这些大德啊?你在藏地连生活都困难,而且我们娇生惯养的,一点苦都吃不了,所以修气脉不是说不可以,但相对来讲很困难,条件比较不好。
在美国和欧洲也有很多藏传佛教的大德,但是他们基本上也很少教气脉的修行,基本上还是教中观的闻思,或者大手印的一些体会方法,又或者直接切入大圆满的。所以气脉的修法对我们现代人来说,有一定的困难,当然也不是说不能修,如果你有好的上师,也有这个决心,条件又很好,不用忧心吃穿的,那也没有问题。
而且修气脉很快乐,修到一定时候,浑身上下真的是喜洋洋的,还会出神通,自己也快乐。特别是密勒日巴修的那种“拙火”(也叫空乐大手印),他在山洞闭关修行,以蓖麻为食,浑身都长绿毛了,我们觉得他好苦,其实他不苦,因为修到一定时候,浑身上下暖洋洋的舒服得不得了。
反而我们整天在城市间奔波,忧这个愁那个才叫苦啊!面对各种各样的生活磨难,被嗔恨、贪欲折磨得人不像人、鬼不像鬼的,那才是真的苦。所以我们看着密勒日巴苦,密勒日巴看着我们苦,肯定其中有一个是真的苦。说老实话,密勒日巴他不苦的,空乐大手印修起来是很爽很舒服的。
但是这个门槛真的是太高太高了,对于我们普通的现代人可能不太适合。那么,我们去修大手印和大圆满可以吗?有一种大手印叫光明大手印,跟密勒日巴修的空乐大手印不太一样。那什么叫做光明大手印呢?实际上是通过禅定去观心,体受心是什么。然后通过上师的窍诀,把心静下来,一步步去参究和明了,慢慢去明白心的本质是什么。
而大圆满就更厉害了,连体会都不要,只依靠上师的窍诀。如果一个人的根基够了,有很强的出离心、菩提心,对上师有绝对的恭敬和信心,而且身心也比较调柔,有一定的禅定基础,那就很容易,上师会直接告诉你心是什么、本质是什么,然后去体认就可以了。
这种事情在我们禅宗里很多,《六祖坛经》里面记载,当时五祖把衣钵交给了六祖,然后神秀的弟子为了抢那个衣钵去追杀他,六祖就开始逃跑。神秀座上有个曾经做过将军的弟子,叫惠明,因为他身体好跑得快,所以很快就追上六祖了。于是六祖就把衣钵放在一边躲起来了,随后惠明就上去搬衣钵发现搬不动,就明白了六祖是真正的大德,因为他还是有点慧根的。
于是惠明对着丛林大声喊道:“行者!行者!我为法来,不为衣来。”惠能一观察,发现这个人是值得教育的,出来就说:“你既为法而来,那就请你现在屏息诸缘,勿生一念,听我为你说法”。惠明安静良久,六祖问道:“不思善,不思恶,正恁么时,阿那个是明上座本来面目?”惠明就当下大悟了。
那为什么对惠明说一句“不思善、不思恶”就会有效果呢?因为惠明肯定是经过长期修行的人。如果现在对你说“不思善、不思恶”,只是一句话,对你来说只是一个概念而已,不但不起作用,甚至会起反作用。
什么叫做“不思善、不思恶”呢?思善、思恶都是念头,当念头停下来回到平静上,其实就是回到阿赖耶识里面去了,然后再去发现阿赖耶识的根本也是没有实质。其实这就是直指心性。
那么,什么是没有实质的同时又有觉知跟光明呢?其实这里面有很细的解释,如果详细去解释的话,就是大圆满里面上师给弟子传法的一种方式。当然我不懂这些,大家要去找真正的大德,我只是跟大家介绍一下而已。
当时的惠明,六祖不用去做很多的解释,他只说“不思善、不思恶”,然后让惠明自己去发现最根本的本质。你看当你不思善、不思恶的时候,有什么东西还是清清楚楚的?这个清清楚楚,但既找不到本体又能显示出一切的东西是什么呢?
你平静下来,好好观察一下自己的心,这时候就不是用意识去想或者去感觉有一个什么东西,这样的观察的方法一定是二元的。而认知明性的时候不是这样的,它要把意识停下来,用自明的方式去观察。所以真正明白本性的时候,一定是自知自明——自己明白自己的,否则,就成了二元对立了。
最后惠明当下大悟,其实我估计惠明的“大悟”也不是真正的大悟,可能就是一种触碰(哦,千求万寻,上穷碧落下黄泉,原来从来都没离开过自己,一下就体会到这个东西。)因为惠明的根器够了,所以一下就明白了。
什么叫做根器够呢?是指前期修行得很好,或者前一世修行得很好的人,比如六祖惠能听到人家朗诵《金刚经》里面的一句话“应无所住而生其心”,一下就明白了。什么叫做“应无所住”呢?心停在一个地方。比如阿赖耶识是指停在一个地方,或者处于一种什么样的状态,就叫做“有所住”。
当然我们普通人的“有所住”就更差劲了,我们住于好吃的、好穿的,住于家庭、住于爱情。“住”是指执着的意思。平常人的“住”是指执着;修行人的“住”是指不明真相,把心停在一个地方,同时还不自知。当心不能自然和平常,就叫做有所住。
但是六祖惠能很可能前世是修行人,又或者在他听到这句话以前做过很多的修行,对自己的心非常的了解。这时候告诉他,心不用去住,让它自然平常的时候就是本性了。所以听到“应无所住而生其心”,发现当心无住的时候,所有的现象其实就是你的本质、你的本心。
其实,这时候六祖只悟了一半,还没彻底的明了。然后他就去了东山五祖那里,舂了八个月的米,最后五祖又对他说了一遍“应无所住而生其心”。这个时候他不仅仅明白了空性,连光明也明白了。
随后他就说了五个“何期”——“何期自性本自清净;何期自性本不生灭;何期自性本自具足;何期自性本无动摇;何期自性能生万法”。这时说心的本质既找不到本体,又不动摇,同时又能生万法。因为能生万法的就是光明,光明本身是没有实质,同时又是空性的,所以叫做明空双运。
那为什么六祖听到两次“应无所住而生其心”就能开悟呢?因为他根器够了。那么我们要走怎样的修行道路呢?我们就要走这样的路。但为什么我们听了这句话都不证悟呢?很简单,我们的根器不够。
什么叫做根器不够呢?就是你对自己的心不了解。其实还谈不上了不了解,而是你完全控制不了你的心。你看我们平常人能控制自己的心吗?我们任由习气翻滚,同时任由习气折磨自己。该爱的不爱,不该爱的拼命爱,想控制自己不去恨却不行,嫉妒情绪来了又控制不住,晚上孤独的时候一定要给朋友打电话聊天……各种各样的情绪、念头在折磨自己,甚至晚上都睡不着觉。
第一,我们的心完全不受控。第二,就算是我们能够稍微安静一点,我们也不知道自己的心到底是怎么运作的、情况是怎样的。由于我们不学习、不闻思、不修行、不观察、不禅定、不修心,心到底有什么功能,我们完全不清楚。
虽然心制造了我们的一切,但是我们对它却一无所知,这就叫做无明,叫做轮回。那么,不了解自己的心,同时也不去观心,这就叫做根器不够。如果根器够了以后,我们才能够找上师或者一些成就者给我们指示心性,让我们能够马上明白心的本质——开悟。开悟以后保持这种悟,一直这么修行下去,然后就可以达到真正的证悟。
其实如果你开悟了,大圆满和禅宗的修行都是非常简单的,开眼举目、举手投足、吃饭睡觉,全都是修行。那个时候的修行真的是日新月异,每天都可以感受到心的变化。如果是一个开悟的人,他随时随地都可以处于修行的状态。
大圆满走到后来,衡量一个人修得好和坏,就是以睡梦作为标准——梦中都不会忘失他的领悟。意思是他晚上做梦的时候,都能回忆起白天所领悟的东西是怎么样的,同时在梦境里面进行修行。
但是在你没有开悟之前就不行的,那完全是昏的。我们可以去做很多基础的修行,比如磕头、禅定、闻思、拜佛、求神,甚至拉帮结派、扯淡,费很多的力,但是就是不明白本质是什么(我经常说这种人叫“炮灰”)。
因为上师慈悲,我们修完很多善法之后,上师也给我们灌顶或者指示心性,但是有什么用啊?在没指示之前,你还抱有希望;指示以后,你却很容易麻木了。
指示心性不止有禅宗的方法,大圆满还有很多更细致的方法,慢慢让你停下来,通过接受心的导引一步步把你引上去。也就是说,大圆满也有体受性和觉受性的导引,但很多人经历了这些东西还是没有证悟,为什么呢?根器不够。
如前所说,根器不够是指你根本不了解自己的心,你也不训练自己的心,你根本没办法控制自己的相续(相续就是心的运转),也不调柔,那你怎么可能去明白本质呢?你完全被它肆虐,被它带着走。所以为了让我们的根器跟上去,能够去接受大圆满的窍诀或者禅宗的直指心性,那么我们就要去闻思和修行。闻思就牵涉到理论;修行就牵涉到实践。
好了,我们现在就进入今天的主题。其实这些话题我们已经说过好多次了,但今天还要再说,可能每次说的东西可能不太一样。既然是做佛法的交流,也希望大家能够耐心点!
既然我们要进行闻思和修行,那要闻思哪些内容呢?佛教里面千经万论方法实在太多了,那要怎么去选择呢?幸好藏传佛教有位非常伟大的祖师,叫做宗喀巴大师,是格鲁派的创始人。他概括了道谛里面次第性的内容,叫“三主要道”。就是不管有千经万论的修行方法,目的都是完成这三个主要的道谛,那么三主要道是什么呢?出离心、菩提心、空性正见。
第一个是出离心,那出离心是什么呢?一个是有强烈的想脱离轮回的心态;另一个是要有获取解脱的心态。其实,简单的说就是:我要修行!我要解脱!把修行和解脱当做自己生命中最重要的事,其他的都排到后面去。这个就叫生起了出离心。
然而我们现代人认为:修行这件事情,等我老了、退休之后再说嘛;或者等我谈完恋爱、挣完钱、完成某某世俗的理想以后,再抽点空闲时间来修行嘛。这不叫出离心,只能叫做消费佛法。这样的人想成就,乌鸦都会变白,这是不可能的!为什么大部分人接受这些窍诀都没有用呢?因为基本的出离心都没有。
我们汉传的居士们出离心是最差的。出离心差的原因是什么呢?他意识不到轮回的苦难,同时也意识不到解脱的美妙。一是闻思不够;二是经历不够,没有苦感,又或者有些苦过了头,比如一个人得了癌症就糟糕了,因为他已经没有修行的可能性了。还有些人年纪已经很大了,看书看不了,闻思也闻思不了,打坐也打坐不了,精神都集中不起来,这种情况也很麻烦。
当然,年轻人也有麻烦的,他们的血液循环那么快,心脏跳动又有力,浑身的肌肉洋溢着各种各样的荷尔蒙,总是充满着世俗欲望。所以他没办法安心下来修行,很难产生出离心,但这个出离心是解脱的基础。
第二个是菩提心。菩提心是什么呢?利益所有生命,同时要把他们利益到成佛为止的心(这是指所有的生命,不是单指个别哦)。这说起来好简单,但我们大部分是做不到的,因为各种原因我们总是对一部分人好,对另外一部分人不好。菩提心就不是这样的,它要求我们去利益所有的生命,乃至于老鼠苍蝇,并且要把他们利益到成佛。不仅仅是给他点好吃的、好住的,还要教导他们、影响他们,甚至要跟他们一起经受各种各样的苦难,直到把他们带到成佛。我们要有这样强烈的心态,才能称为真正的菩提心。
这样强烈的心态对我们开悟有什么利益呢?这个利益是很大的。因为菩提心的产生,很容易让我们产生积资清障的功德。什么叫做积资呢?修行需要力量,需要燃料。什么叫做清障呢?去除修行过程中很多的麻烦,比如修气脉的人,为什么风会错误地进入心脉呢?为什么我们刚一打坐电话就响呢?为什么我们不想修行的时候没什么,一想修行就开始生病呢?这些都叫做障碍。
如果生起了菩提心是很容易去除这些障碍的,同时积累资粮也可以让修行很顺利。一个菩提心很强烈的人,打起坐来是很容易有法喜的,因为他很容易放松,同时又不散乱,所有的内脏和浑身的每个毛孔,都仿佛浸泡在一种带有喜悦味道的热水里面,那真是快乐的不得了!而且他对法性的领受和领悟会非常的清晰和准确,这个就是菩提心所产生的一些功德。
以前我问慈诚罗珠堪布:“如果一个人产生了具足的菩提心,对开悟有什么影响呢?”堪布当时把手掌一摆——易如反掌,意思是你真的具有了菩提心,开悟就易如反掌。还有,菩提心的基础动机总想着利他,因而会把我执压到很低。
什么叫做我执呢?比如一杯水放在这里,我们两个人都渴了,没有菩提心的话,会想着我喝,这就是我执。有菩提心的人就不是这样,一杯水放在这里,我利益你,你先喝,甚至牺牲我自己也要利益你。那么,这种心态和行为对自我就是一种伤损。
而轮回的根本就是我执,我执不但会产生自私的行为,同时还会造业,还会障蔽我们对自心的观察。所以,我执是很个讨厌的事,让我们所有的观察全部有了出发点,一直站在自我的执着点上去看问题。例如,你坐到我旁边来,我们同时看一个目标,因为你跟我的出发点不一样,就会造成我们所看到的形象都不一样。
有人问:“这个就是我执吗?”其实我执是很深的,观察点的固定就叫做我执。在唯识里面,术语说无明的心误认为阿赖耶识的见分为我,叫做末那识,也叫我执(这太术语化了,我们暂时不说)。其实很简单,我们的心根本不加思考地从一个点去看问题,这就叫做我执,在禅宗里面叫做“机不离位”,永远都是以自己的角度来看问题和思考,所以末那识是意识的根。
我们思维也好感受也好,永远只照顾着自己的想法和感受,根本不太去考虑别人。如果我的想法不被承认,我就要生气;我的一个提议居然被你误认了,我也要生气。(你居然不考虑我的感受,你真是太自私了!)你在说别人自私的时候,其实你正在做自私的事了。
原因是我们的心永远由个体这个角度来看问题,在这种角度之下,你要去观察无自我的本质是很困难的,而菩提心可以把你强烈的执着拉开。其实,世法越聪明越成功的人,我执往往越大。例如一些比较有钱、有权的人,或者长得漂亮一点,比较有才华的人,都会觉得自己不错,这些都会导致自我感觉很好,因为自我实现了。马斯洛的五个需要中,最高一个需要叫做“自我实现”,其实那会使我执变得很深,而菩提心是要抑制这些东西的。你要自我实现是没问题的,但你学佛主要还是要去利益他人。特别是大乘佛法,在利益他人的时候,我执就会受到贬抑,然后再去观察无我的本质的时候,就会清楚很多。这是菩提心对观察本质的作用。
第三个是空性正见——空性正见以及对空性正见的实践体受。空性正见是什么呢?认识自我以及万法的本质其实都是空性的,二转法论的中观就是说这个的。我们去实践的时候,也可以用上三转法轮说的光明和大圆满说的明空双运。不过在说三主要道的时候,还是以空性作为主要宣说的宗旨。
三主要道也有它相应的闻思和实践的方法,对于我们现在居士,如果想快速的在这一生证悟,而且不想去读那么多的千经万论,那怎么办呢?我们就对准三主要道进行闻思跟修行。首先让自己产生出离心跟菩提心,然后对空性有认知,最后去实践它。如此我们一生就可能走到开悟。
而实现三主要道,可以用显宗的方式,也可以用密宗的方式。出离心和菩提心基本上都是显宗的方式,空性正见可以用中观闻思的显教方式实现,也可以去修大手印、大圆满,或者是密宗的一些金刚的修法以及气脉明点的修法。
如前所说,气脉明点的修法可能不太适合我们汉地的居士,那么大手印和大圆满的修法是可以的。但是我们现在去修大手印和大圆满的根器不够,那怎么办呢?我们一定要去闻思中观空性般若这一部分的经典。
哪里有出离心、菩提心、空性正见这三主要道的相关理论书籍呢?其实在汉传佛教或者在藏传里面,都可以找到很多相关内容的书籍。但我们今天的交流比较偏重于藏传的,格鲁派的宗喀巴大师在中年的时候写了一本专门说三主要道的书,叫做《菩提道次第广论》。到老年的时候觉得自己的《菩提道次第广论》写得太学术化了,后来简化成了《菩提道次第略论》。但不管是广论还是略论,说的都是这三主要道。这是格鲁派的经典。
虽然每个派别都不一样,但现在大部分的派别都要去学《菩提道次第广论》。当然也有人不去学这本专著,直接看比较简化的,比如慈诚罗珠堪布的《慧灯之光》,里面也介绍了三主要道。还有五明佛学院的索达吉堪布和益西彭措堪布,也有很多介绍三主要道的书籍和经纶,以及汉传藏传的很多大德们,也写了很多关于三主要道的书籍。
但不管他们说什么,一般都是围绕着三主要道来的。比如里面会讲怎么样让人产生出离心?怎么样产生菩提心?怎么样了解空性正见,并去实践它?我们要去阅读一些相应的书籍,比如《菩提道次第广论》、《慧灯之光》;还有索达吉堪布的《入行论》,是专门说菩提心的。
汉传有关于三主要道的经论吗?有的。比如净土的一位祖师省庵,专门写了一本书《劝发菩提心文》。还有六祖的《坛经》里面要求大家放下对世俗的心行以及贪着,劝导大家去修行。但这些经论里面都不会单独的详细去说出离心、菩提心、空性正见。进行比较专门归纳的就是宗喀巴大师的《三主要道》。
如果居士们一直围绕着三主要道追逐下去,那么在短短的一生之内就容易开悟。我们产生了出离心,产生了菩提心,然后对空性正见进行反反复复的闻思和实践,那么这一生你都有可能获取开悟。
第一,通过中观的闻思直接就可以开悟了;第二,中观可以成为接受大圆满直指心性的前行和基础。比如我还没开悟,但是我通过中观的修行,产生了单空的觉受。
这里有一个词汇叫做“单空”,可能对于美国的朋友们不是很清楚,但等一会儿我会讲到的。当你单空的觉受很深的时候,同时菩提心也到了一定程度了,然后上师来给你指示心性,可能一句话就会让你开悟了,或者是一段话,又或者是磨砺一段时间。再慢一点的,打磨几年,你都一定可以开悟。
开悟是一件很了不起的事哦!意味着你可能在中阴的时候就可以成佛,永远超越轮回,特别是学藏传佛教的。但我们现在觉得一个亿万富翁就很了不起了,一个总统就更了不起了。
我们现在属于五浊末世,人寿只有100岁。但人寿五万岁、十万岁的时候(那真的是叫万岁啊!)那时期的人类是很好的,经常会出现一些转轮王,动辄整个娑婆世界(包括东胜神州、南瞻部洲、西牛货州),全部都是他的。
这些转轮王动辄就有一千个王妃,统治基本上都是万万年啊(指很长时间)。这样的转轮王都已经很不容易诞生的,但如果是一位初地菩萨想去做转轮王,会一直做到他不想做为止,意思是指开悟成菩萨成佛的福报就有这么大。
当然世俗的福报跟出世间的福报,是没办法与成佛比的,我们只能勉强做这样的比较。所以,开悟是一件非常了不起的事!是一个生命最有意义的追求!当然,我这话是针对佛教徒讲的,一些非佛教徒听起来,可能觉得这是神话迷信。
但是不是神话迷信呢?你们要进行大量的闻思和实践以后,再慢慢得出自己的结论。如果简单的凭这几句话,就指出它是迷信的话,说明你本身就是个迷信的人,甚至你连什么是迷、什么是信,都弄不清楚。所以,你们不能简简单单就作出结论。
总之,我们可以通过中观的修行,来让自己成为能够接受直指心性的根器。那么我们该怎样去闻思中观呢?在这里我先把闻思中观的方法说了,然后再说闻思修行的误区。
首先,我们要闻思有关出离心、菩提心的经典,比如宁玛派有本关于出离心的经典,叫《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或者是慈诚罗珠堪布的《慧灯之光》,大家都可以去看一看。上面说了大量关于出离轮回的理由,甚至还有修行的方法,比如观修轮回过患、人身难得、人生无常、因果不虚这些很基本的道理。
我们修行的过程中,如果只是简单地阅读,不去深深地思维和一座座具体观修的话,就会觉得这些道理好无聊啊,老说这些有啥意思啊!实际上,我们往往只是在概念上粗浅地了解这些道理,心根本没有照着做。佛教的理论跟实践的关系,其实就是让我们把行为和学到的概念变得一致;如果不一致,就会产生所谓的概念跟行为分裂。
我们昨天说到大儒家王阳明,他有一个很著名的观点,叫做“知行合一”。什么叫“知行合一”呢?“知”是指知识,概念性的东西;“行”不单是指单纯的外在行为,还包括内在的思维、情绪。如果学到的概念跟行为一致的时候,行为能够体现概念,概念能够指导行为,这个就叫做“知行合一”。
而我们很多人虽然嘴上说“轮回真的太不好了,我好想离开轮回啊!”但实际上,你对轮回喜欢的不得了,一看到美女眼睛都直了、一看到人民币命都不要了……所以,我们的知、行是很难合一的。
菩提心也是一样,我们每天都在说“为利众生愿成佛!”事实上,我们对身边的道友都不客气。每天都在利益“天边”的一切众生,就是不利益“身边”的众生,这就是知行不合一。
然后空性就更精彩了,可能很多人可以背诵“明空双运”,还可以说出很多关于空性的道理(“空性”这个词汇本身叫“名相”,空性的道理叫“法相”,对空性的体受叫“事相”,这是因明的三个词汇),但是对于空性的事相却一点儿都不知道,这个也叫知行不合一。
所以,我们一定要去闻思这些书籍,让自己产生真正的出离心和菩提心。培养出离心和菩提心不仅需要座上修行,下了座以后还要在生活中进行串习。什么叫座上修行?我们看了一些出离心和菩提心的经典以后,然后要打起坐来进行思考,看书上说的到底对不对?
人心有个特点,概念一定程度上可以欺骗心,压服心的某些认知,但是心不会真的相信概念的。比如你反复跟一个人说:“你妈是坏蛋,你妈是坏蛋,你妈真的是坏蛋……”说一万遍,他的心可能真的就相信了。但是等到有一天他长大了,突然见到了他妈,血浓于水,那个看似坚固的概念会一下被击毁,我们经常会感觉到受骗等等之类的事情,原因就是因为概念跟心没有对上。
也就是说,我们不能去欺骗自己的心,要做到这一点,就真的要去把相应的道理想通。要去思考:我们为什么要出离?轮回真的很可怕吗?真的像释迦牟尼佛说的那样有地狱吗?有六道轮回吗?……如果真让我们的心相信这些,就要去读中观和唯识。
对于汉地的居士来说,想要产生真正的出离心和菩提心,如果只学习基本的《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是不够的。因为汉地的居士由于受了几十年的科学教育,往往要明白道理才肯相信的。那么要通过明白道理而真的相信有轮回的话,你只有去读中观跟唯识,而且要读的很深,思考得很深,才有可能真的相信有轮回。
当你真的相信有轮回,你才有出离轮回的愿望,才会产生真正的出离心。如果你脱离轮回的心很强烈了,然后经论又告诉你必须要有菩提心,你才会产生菩提心的这种强烈的要求(有了菩提心就是所谓的菩萨了)。你有了强烈的菩提心,才有可能调服心产生的激烈活动,把自私和各种负面的情绪控制住,让相续变得调柔。当相续调柔了,你才有可能去认知相续本身是什么。
“相续”是指阿赖耶识的连续性,或者叫身心的连续性。佛教里面不认为身体是实有的,而认为是心识在不停地变化,所以叫“相续”。这个词汇用得很精彩。
所以,我们要产生出离心、菩提心,不一定局限于一些基本的闻思,有些聪明的知识分子,一上来就去看佛教的基础理论,去研究中观和唯识到底正确与否。如果这些基础的、系统的理论是正确的,就证明佛法不是迷信,不是一个以释迦牟尼佛为首的一大群人,联合布了一个局来欺骗我们,让千千万万的后人堕到这个局里面去。
你可以理性地去分析,中观和唯识到底对不对?如果是对的,就说明轮回是真的成立的,而且还可以超越轮回,达到解脱。这些都是闻思对理论的了解。但是如果我们只去学习这些理论,而不去修行,那么你是学不下去的。
这里就牵涉到学习过程中的一些误区。误区一:有些人只懂理论而没有实践,他们不喜欢修行的同时也不知道该如何去实践。听了出离心、菩提心和空性的这些概念以后,他仅仅只停留在口头上和思维上。
这样的人很多啊!我见过很多学了十几二十年的博士生、研究生,他们学到后来真的学不下去了,概念读了一大堆,身心却一点感受都没有。这样下去慢慢地要么变成学者,要么变成一些知解宗徒,最后会因为没有实践,概念又不能够指挥心,就开始产生怀疑或者懈怠,成为法油子。
这是其中的一个误区——只懂理论,而没有实践。那要怎么实践呢?看了这些书以后要进行详细地思维,同时要打起坐来进行很深的思考,下座了以后在生活中还要进行串习。
怎样从生活中串习呢?我们要随时随地提醒自己要利他,不要伤害其他生命。比如我们伤到身边的一个人,要马上告诉自己伤害别人是不对的,这个违背了菩提心利他的原则。如此反反复复地串习,我们才可能产生真正的菩提心,不然菩提心永远只能成为概念。
如果你的心不调柔,就体会不到调柔以后的心的味道是怎么样的,就没办法真正安住在那个状态里面成为菩萨,就达不到资粮道(修行有五道:资粮道、加行道、见道、修道、无学道)。进入了资粮道就是真正的菩萨了,真正的菩萨是指我们的心经常安住在菩提心的状态里面,感觉到它的滋味。如果不这样去训练是不行的。
我们很多人就只读书,读了以后座上不修,座下也从来不去实践和串习,搞了十几二十年,到最后连佛法都不相信了。这里面有很多聪明人哦,都是一些研究生、博士生,所谓人类中的精英都这个样子,这是很悲哀的!
误区二——只打坐不闻思,认为打坐就是实修。这个误区和前面一个是倒过来的。佛教圈里面有个词汇叫“实修”,这个词是很蒙人的!“实修”的意思就是不用懂那么多的名相、词汇,只要实实在在去打坐,就叫实修。其实真正的实修是指通过有用的修行去观察心、调伏心。如果不是的话,那叫盲修瞎练,但很多人就是这样盲修瞎练的。
包括我们自己建立的禅修中心都有很多师兄是这样。他们是专业修行人,除了不剃头之外,跟出家人是一样的,啥都不干,吃住穿全包,整天修行。由于他们经常打坐,到了一定的时候,他们很快乐,就容易一直陷在这种快乐里面。因而产生一些非常快乐的状态,叫做“乐”;身心很清明,叫做“明”(这时有可能会产生一些小神通);甚至很长的时间里面一个念头都没有,叫做“无念”。乐、明、无念是打坐水平比较高的表现。有些师兄从前一天晚上八点钟到第二天早上八点钟,一坐十几个小时,眼睛都不眨一下。
他们修五加行也是为了赶数量,由于不闻思没有见解,不知道修五加行的目的,也不知道要点和窍诀是什么。比如修皈依,主要是为了达到什么目的?要怎么去修?修金刚萨埵,目的是什么?修的要点在哪里?……
他们不明白这些,反正赶数量照着做,修五加行本来是为了让人产生真正的菩提心,但是这样一遍两遍甚至三遍五加行修下来了,不但一点菩提心都没有产生,相续也没有被调服,甚至没有办法观察到自己的心。而且麻烦的是,这些人由于打坐很厉害,很容易产生傲慢。
第一种误区的人,只闻思不实修容易产生傲慢。一说到名相和法义,或者在学习小组里参加讨论的时候,可以噼里啪啦说很多,让人觉得他好像什么都懂,实际上都是些口头的、概念上的东西。
第二种误区的人反而更吓人,总觉得自己在“实修”,由于他们不读书,虽然打坐打的很好,五加行也修了好多,有的人甚至有些单空的感受(其实都是一些简单觉受),他们做了这些修行以后,就产生了傲慢,觉得自己真的是一个很厉害的修行人,可以依此即身成佛。其实这什么都不是,只是外道的修法。可能修五加行会让他有点功德,因为说他完全没有功德,是不可能的!就算你去闻思或者念一句“阿弥陀佛”,都会有相应的功德。
但是我们现在很多人是想追求即生开悟或者证悟,那这样做是没有用的,打坐经常处于乐、明、无念的状态,表明可能会进入天界,但也有可能进入长寿天(经常处于无念的状态,容易投生到长寿天,长寿天是佛教修行的八难之一),那是非常糟糕的!这是指不闻思,理论跟实践脱节的。
误区三——既闻思也修行,但两者互不相关。闻思的时候就背很多概念,修行的时候就瞎整,闻思的东西不帮助修行,修行也没办法反过来去丰富自己的闻思。他们读了很多的书,但跟自己的修行完全不相关。
我们这个团体里有很多这样的人,因为我们既倡导修行,又倡导闻思,闻思可以帮助修行,修行反过来也可以让我们的闻思更加细腻和丰满。这样一倡导,大家也闻思也修行,但是它们互不相关,闻思的东西没办法拿来指导修行,修行反过来也不能让我们的闻思更加有目标,更加细腻。造成这样情况的原因是什么呢?主要是没有真正的过来人具体的指导,所以导致见解归见解,修行归修行,这也是很麻烦的。
那么正确的方式是什么呢?我们所学的理论跟修行一定要互动。对于出离心和菩提心的相应经典,我们一定要去闻思和实践,实践了之后,再来检查闻思的内容有没有改变自己的内心,长期坚持这样去做。
而且出离心和菩提心的修行,不是以数量的完成来检验是否达到标准的,而是你真的要产生出离心和菩提心的心态,这才是目标。其实,对于我们现在的居士来说,真的要用一生的时间去修出离心和菩提心,直到我们开悟。
当我们开悟认知了空性以后,这个本身就包含了出离心和菩提心。因为开悟的人根本就不会贪恋世间,所以出离心是自然具足的;由于空性是不承认自我的,所以帮助他人是件很自然的事情,仿佛左手帮右手。而且在帮助他人的时候,是以空性这样的方式去,肯定就是要帮到对方成佛,所以就符合菩提心的一些基本要求;认知空性的时候,本身就是空性正见的实现。
但是如果没有开悟之前,一定要产生和出离心、菩提心相应的心态,而不是看完成了多少数量。所以,现在在网上听的师兄们,你们记住,这个绝对不是以打了多少座,得到了什么样的外在结果为标准,而是看我们有没有产生这样的心态,这个才重要。
刚才说了一些出离心和菩提心的心态,首先都要先闻思相关的经典。还有就是我们对中观、唯识的闻思,反过来也会帮助我们产生真正的出离心。为什么呢?因为在闻思的过程中,你会发现“哇,原来世界的本质是这样的。”心真的相信了,出离心就出来了。而想要去实现它,你就会产生“利他”的强烈的要求,就有了菩提心。不像现在我们,“利己”才是强烈的要求,所有的想法都想要“利己”。
比如我们有时候做一些好事,搞慈善,做义工,觉得这个是利他吗?按照佛教的要求,这不见得是在利他的,为什么呢?“赠人玫瑰,手有余香。”赠人玫瑰那是手段,手有余香才是目的,“我要做义工,我要帮助你……”实际心里想着帮助你可以让自己心安,其实骨子里面还是要利益自己。
而佛教不是的,佛教说的菩提心,纯粹是为了利益他人,这是唯一的目的。当然,在利他的过程中,会产生的很多令自己很愉悦等等的事情,那都是副作用来的,而我的根本动机还是为了利他。这个要求很严格,大家要去闻思,闻思了以后要照着去做,否则你是没办法开悟的。你想想看,开悟会成为菩萨,菩萨是所有众生的依靠,哪有一个自私自利的菩萨去让众生依靠的?绝不可能,那叫扯淡。
为什么很多人修行不成就呢?根本连基础的出离心、菩提心都不具备。老是去追逐一些神奇的事,东边冒光,西边冒电,这个人有多厉害,那个人有多厉害……要说厉害,当年那烂陀寺怎么被摧毁的?所以不能用“功能”来衡量佛教,一定要去对佛教的道理进行深刻的闻思,否则只是表层上这么信一信,挺搞笑的,很多佛教的神话会被戳穿的。所以我们一定要去闻思,不但要座上修,座下还要修和实践它。
接下来我们要说最关键的部分,现在已经十点了,我们多花一点时间,把最关键的“中观”这部分的理论和修行跟大家说一下,不然今天交流的目的就没有达到,虽然内容太多说得也比较粗略,我已经讲得挺快了,但还是有这么多,真的没有没办法。
最关键的部分就是空性的闻思和修行,那么我们要去读中观、唯识(主要是中观)。很多人谈到唯识,会认为唯识说的只是讲世俗的运行规律,比如心有八识(眼识、耳识、鼻识、舌识、声识、意识、末那识、阿赖耶识),以及它们有什么样的作用。我们认为唯识学好了之后,会对自己的心了解得很清楚,但这其实只是唯识的一部分。
唯识学到后面还要说到“如来藏”,叫“随教唯识”。对“如来藏”的描述,其实也是中观的内容,叫“他空中观”。而我们所学的中观叫做“应成中观”,应成中观主要是说空性的,就是《心经》里面说的“照见五蕴皆空……舍利子,色不异空,空不异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一部《心经》,基本上把中观的核心内容都说完了。
学习唯识也可以对中观的修行产生很大的帮助,当然我们还是主要去读中观。那中观如何跟修行产生作用呢?首先,我们要尽量仔细地闻思中观的经论,绵密地参详,而且闻思和参详的过程要直到开悟为止。
其实开悟以后还是需要继续闻思的,因为刚刚开悟的时候,境界并不稳定、并不透脱的。什么叫透脱呢?就是境界不敞亮、不广大、不稳当。所以一定要去闻思,甚至三地菩萨到八地菩萨都在闻思,也就是我们要一直这么闻思下去。那么闻思过程中间要一步一步地去做,这个过程有四个大的步骤,即中观四步,步步都需要有相应的修行和觉受。
第一步:抉择诸法为空性(色即是空)。什么叫抉择诸法为空性呢?我们要去思维心前的所有显现全部没有实质。这个时候的修行是以闻思和思维为主的,然后在此同时,会产生一些单空的觉受。
什么叫单空的觉受呢?我们的心感受到这些现象是没有实质的,但是我们没有感受到心本身也是没有实质的。我们的心没有感受到心本身没有实质,只感受到心所产生的现象没有实质,这个时候可能还没有证悟,但感受到现象没有实质,这个可以称之为“单空”。
格鲁派里面叫“现象以现象不空,现象上的实有空”(原话为“柱子以柱子不空,柱子上的实有空”)宁玛派则认为这个不究竟,其实就是不太究竟,但在修行的第一步就是这样的。我们要去闻思和感受身体以及周围的一切,其实全都没有实质的,这时以闻思为主,闻思到一定的时候要去感受,感受累了就停下来歇一会儿。因为资粮不够,禅定不够的话,思维感受的时候心很快就累了,你熬不住的,两下就垮了。
所以真的修行的方式就是不停地思维和感受,感到不行了就停下来什么都不想、什么都不做,坐在那里休息(盘腿也行,坐在椅子上也行,甚至躺在床上都可以。)当然,最初修行的时候,最好还是盘腿打坐。
这样轮番反复思维和感受,这个就是第一步抉择诸法为空性。记住哈,这个时候是以闻思中观经典为主,并且座上去思维,思维的时候会产生感受。产生感受以后就停下来,然后再思维再感受。这个是第一步理论和修行的结合。
第二步:空性抉择为缘起(空即是色)。我们抉择所有现象没有实质的时候,好像空性就跟这些现象无关了,这种见解是错的,实际上离开这些现象没办法找到一个单独的空性。
我这样说的时候,对于没有学过中观理论的人可能会一头雾水,我说这个的目的不是让你们马上就懂,而是让你们对这个东西有兴趣,然后去学习。我不相信有这样马上就懂的人,为什么?我本人不是很聪明,但也不是很笨,都搞了好多年才把这些东西弄清楚。我虽然在这里噼里啪啦的,以很快的速度把东西说出来,但其实里面隐含的内容太多了,说的东西都是些简明扼要的东西。
什么叫空性抉择为缘起?缘起就是现象的意思,而离开这些现象没有一个单独的空性。比如把万法排开以后,还有一个空性,这是错的!特别是在藏传佛教里面,有时候会提到一个词汇叫“法性定”,这个词汇有时候会把人搞懵。
我们就认为离开那个万法进入法性定以后,所有的庸俗现象就消失了,然后这个法性定里面我们会证悟一个东西,这个东西跟所有的万法是不一样的。这就是个错误的思维。法性定里面其实什么都没有。
当然你也不能叫它什么都没有,因为什么都没有其实也是一种有。这个很拗口啊!你想想看,你去找一个东西叫什么都没有的东西给我?其实你找不到一个东西叫什么都没有的东西,只是你的一种想象来的。你看得到、摸得到一个东西叫什么都没有吗?如果你说是虚空,其实虚空也是有的。所以没有一个东西叫做什么都没有,但人们总是要这样去想,把概念当成真实。
所以空性抉择为缘起的意思就是什么呢?空性不是离开现象的一个东西,而就是现象本身,在《心经》里面叫做“空即是色”。那么在这个阶段,就是中观的第二步。
第一步是思维为主,思维到一定的时候,要让那个感受延续下去,其实你延续不到一会就不行了,然后你停下来再思维。第二步是思维跟觉受要平等的轮换。
什么叫思维跟觉受平等轮换呢?你产生了一些空性的感受以后,你会发现这个空性的觉受并不离开这些现象。然后这些觉受跟这些现象,在自己的修行中间反复地轮换,思维一阵、感受一阵;感受一阵,再思维一阵……
在这个过程中,我们一样要去读一些中观的论典。通过这个大量的阅读,以及大德们的开示,来让自己对这个东西的理解越来越深。你理解得越深,产生觉受就可能更多,然后一点觉受、两点觉受、三点觉受才会串成片……叫做“功夫成片”。
功夫成片以后你才能修得下去,否则你要么就闻思,要么就打坐。闻思到一定的时候你发现全都是干瘪瘪的一些知识,不起作用,最后搞不下去了。还有你去打坐,好像产生了很多觉受,但这些觉受跟空性根本无关。外道也是这么修的,一些练气功的人也是这么搞,产生很多功能出去欺骗别人(哇!你身上有黑气,抓出来扔了,你病好了,给钱。搞这些乱七八糟的行为,一点空性的感受都不会有。)
产生了空性感受的人,对世法这些东西是绝对不会贪着的。这是在说第二步,这个时候也需要闻思很多很多中观的书,再结合你自己的修行,那么相互的助益、相互的帮助是非常大的。
第三步:把缘起抉择为离戏。离戏是什么呢?非思维去领受和感受空性,是真正对空性的明了,不是思维,也不是感受。戏就是什么呢?我们老是用思维和感受就叫做戏,其实感受也是一种思维的,也是一种戏论。
前面我们说,第一步,这些现象是空性的,而空性也不是离开了这些现象的一个东西,其实就是这些现象。那么这些现象的空性怎么在我们认知里得到体现呢?在离戏的方式之下体现去——非思维、非感受的方式之下去体现的。
这一步在心经里面叫什么呢?色不异空,就是现象和空性是一样的。表现的方式是什么呢?不是用思维不是用觉受来体现现象的空性,而是一种直接的明了,其实这时候已经初步的开悟了。
因为离戏的时候已经是直接认知了,戏就证明还在思维和感受,而思维和感受是会消失的,而真的开悟的时候,这些东西不会消失。从前有一位永明延寿大师,他既是净土宗的祖师也是禅宗的祖师,他为开悟设立了条件。
第一个条件是:开悟的人开眼闭眼都能够见到本性,像文殊菩萨一样。一个人明白了本性以后,不是说“哎呀,我打坐在状态里面就开悟了,不打坐的时候就消失了。”其实不是这样的,真的明白了本性,只要他一凝神就回去了。甚至后来,达到不用凝神,随时随地都可以安住那个状态里,绝对不会丢失。
这种透脱的明了一定是离戏的,不是一种思维,也不是一种感受。因为思维会消失的,感受也会随时变化。所以说,到了第三步“色不异空”的时候,把这些现象的空性用离戏的方式去感受,叫做“缘起抉择为离戏”。
这个时候其实也是有思维的,不是说离戏就没思维了,恰好安住在空性这种状态的时候,一会儿感觉不行了就会有思维;思维一段时间之后又安住,是思维和安住反反复复地轮换。
藏传佛教里面有部很著名的论典叫《定解宝灯论》,是一个伟大的成就者麦彭仁波切七岁的时候写的。《定解宝灯论》里面有七个问题,其中专门讲了一个问题是“我们在修行的时候是不是思维和安住要轮换?”是的,当我们达到第三步修行的时候,就是要思维和安住轮换。
这个时候我们要阅读一些什么书呢?我们不但要阅读中观的书,有时候还可以去读一些大手印、大圆满的书。其实中观跟大圆满的差别是什么呢?中观主要是用思维推理的方法去抉择万法为空性,而大圆满和大手印,特别是大圆满,它是以直接领受、用离戏的方式去感受空性。
那么第三步的时候已经开始有离戏了——“缘起抉择为离戏”嘛(现象抉择为空性,这个空性是离戏的)。那么已经到了离戏的程度,就有点近似于大圆满和大手印,这时候就要读这方面的书,反过来就会对我们这一步的修行起到极大的作用。
第四步:离戏抉择为等性。“等性”就是指心的本质和心的现象是一个性质——空性和光明。心的现象,就是我们眼睛看到的、耳朵、听到的、感受到的这些东西,都是空性跟光明。
这个就是“等性”,就是真正的大圆满了。这个时候也不怕念头,也不怕现象了。就像密勒日巴说的“念头越多越快乐”,念头也是空性的,随便什么现象出来,现象的隐没,现象的现起,全皆空性的游舞,那个时候现象就称为空性的庄严。
我们现在是害怕现象的,我们普通人,特别是小乘的修行人,认为现象都是苦,那怎么办呢?他们要进入涅槃去躲避现象。大乘就不是这样,叫做“悲不入涅槃,智不住三有。”他不怕这些现象,现象出来全都是空性的,它跟心的本质是一样的——“等性”(一个性质)。这是最后的一步,叫做“离戏抉择为等性”。
这个时候以大量的安住为主,偶尔会有些思维,甚至他在安住的时候也会有思维的。而且思维跟安住也是等性的,所以他不怕有思维。但他不是一种故意的思维,思维的力量也不会大到把证悟破坏了,他在证悟的同时还可以有思维。
这个时候在大圆满里面有个词汇形容叫做“流水心瑜伽”,意思是所有的现象好像流水流过去,但是它跟我们心的本性是合为一体的。“瑜伽”就是两个东西合在一起,这里指心跟心的现象合为一体,同为光明和空性。这个就是大圆满的状态。
在这个状态里面我们还是需要闻思的,闻思一些祖师和成就者修行的心得,然后去检阅自己修行的状态。最后再去领悟心各种各样的细微差别,这种状态在大圆满里面称为“区分有寂”,禅宗叫做“层层剥啄”。
什么叫做“层层剥啄”呢?我们的本性就像小鸡在蛋壳里面,为了突破轮回的蛋壳,祖师大德们就在蛋壳外面拼命敲,然后修行人就像小鸡在里啄,一层层地把壳啄掉,就好比本性在消融执着的过程,最后把蛋壳啄掉就开悟了。
我们安住本性不是坐在那里享受什么,当然它是一种享受,但在享受的同时不费力;不费力的同时,它会消融你所遇到的所有现起的现象,也会让所有现象跟本性一致,所以也叫做“离戏抉择为等性”。
这一步是真正的大圆满的修行,也是禅宗的修行。大圆满称这为“区分有寂”,或者叫“六根自解脱”。对内观察体会的时候叫“区分有寂”;对外完全没有执著,任六根自然解脱。
什么叫做六根自解脱呢?我们初步修的时候一定要抉择它嘛,比如一个东西放在那里,你要去思维它是空性的。我们可以用中观四夺的修行方法,比如用光去射啊,然后产生单空的觉受。(今天没有详细讲中观四夺的修行,因为内容太庞大了,但网上的好多师兄应该是听过的,有兴趣的可以去找相关的负责人)。
其实,这些都是戏论,是对五蕴破坏的方式。但是达到最后一步的时候就不是这样的,它本身自己就是解脱的。当它区分有寂,明白了心的本性,安住在心的本性的时候,外境也是自然解脱的,这两个事情其实都是一个事情,是同时发生的。
大圆满称之为“六根自解脱”;禅宗里面称为“保任”。“保”是留住内在的证悟,这也不是故意去留住的,他自然地明了“就是这个样子了”;“任”是任这些现象和念头生起、落下。这是中观的第四步。
我这么去交流好像就把中观跟大圆满、大手印扯到一起了,这是一种既去修显宗的中观,同时又结合了大手印、大圆满的修行方式。当然你想真的明白就要去找一个真的过来人,找一些上师仔细跟你分析,伴着你修行,跟你解释很多的现象,最后给你指示本性——这一步是做得到的,这是我们生命最终、最根本的目标,是人生最有意义的事情。
你看我们每个人都要去争取幸福,争取各种各样的快乐,但实际上,如果你通过世俗的方式是得不到快乐的,它一定是苦,苦才是真理。
当你真的去获取开悟,那是一件非常值得赞叹随喜、了不起的事。如果你是个真正的佛教徒,应该明白这些。当然密宗弟子的话,还要去修一个非常殊胜的法,叫做“视师如佛”。
这个法我们就不做详细介绍了,但我要强调一点:“视师如佛”并不是不加分别就盲目崇拜。这涉及到两个误区:第一个是不观察上师,随便逮个上师就崇拜;第二个,虽然是好上师,但除了崇拜以后,自己也不修行,这样也是不行的。
因为不经观察就择师会很容易出问题的,不是每个上师都是帝诺巴或玛尔巴,我们自己也不是那诺巴或密勒日巴。我们听那些故事听多了,见到一个上师就认为他怎么样,这样是不行的,我们得先通过观察。在藏地观察上师都要花十几年,但是我们汉人十二秒都不需要,只要听说是一个伟大上师就马上屁颠屁颠地去了,结果上当的成群结队,这真是非常可悲啊!
其次,拜师以后也不是盲目崇拜就算了,一定要去闻思。说老实话,为什么要“视师如佛”呢?这其实有非常深邃的道理,不是盲目捏造一个偶像来崇拜。为什么要这样做呢?其实这合乎佛教的很深道理的,禅宗里面说“郁郁黄花皆是般若,青青翠竹皆是菩提”,指所有现象全都是法性,也就是刚才的中观第四部——所有现象全部抉择为与心同一个性质(等性)。那么要达到这个状态是很不容易的,但是密宗用视师如佛的方法来帮你完成。既然郁郁黄花都是本性,你的上师当然也是本性,也是佛!所以“视师如佛”是一个很深刻的道理,但很多人不去学习,就盲目地这么崇拜。那样有没有作用呢?有作用,但你要依据这种盲目的崇拜而成佛或开悟解脱,恐怕还是有点困难。
我们大部分在家居士,真的需要把理论和修行相互结合,这样才是两条腿走路,是真正的修行之路。不能偏堕一方,比如只是读书,或者只是修行,或者修行跟闻思不结合,这些都不对。
当然,有些靠近上师的人会有些优势,他可能没有读多少书,直接从上师那里接受窍诀。但不是说听到窍诀就搞定了,也需要他细细地去分析和体会才行,而且要经常跟上师沟通。为什么呢?因为窍诀就几句话、一段话或一大通话,而一句话在每个人头脑里激起的反应都是不同的。
比如我说了一个“树”字,下面有些人想到松树,有些人想到苹果树,甚至有些人想到圣诞树,就一个“树”字都会引起不同人的想法。那么,窍诀也是一样的原理,比如我们“应无所住而生其心”,每个人听到这句话产生的想法和感受都是不一样。
“窍诀”并不是说上师有个藏着不能见人的东西,哪天拿个喇叭一说出来,每个人听到就开悟了。“窍诀”实际上是上师和你单独的一种沟通,而沟通就是为了让你明白心的本质是什么。那么,去分析、体会,以及和上师讨论的窍诀,其实就等于在闻思理论的一些精华。
无论是刚才说的哪种情况,我们都需是要教法和证法齐全,理论和实践结合,才有可能今生获取开悟。至于理论有哪些,我刚才已经讲过很多了,像麦彭仁波切的《定解宝灯论》,大圆满龙钦巴尊者的《三大休息》、《三自解脱》,以及《文殊静修大圆满》、《椎击三要诀》等,这些都是非常了不起的一些大圆满的经典和论典,真是非常的殊胜!
禅宗里面也有很多,它是我们汉族最牛的一个文化,现在被大家打击沦为了艺术和传说故事。禅宗里面参公案的法语,以及五宗七派留下的那些宝贝,真的是太珍贵太宝贝了,但缺少人去挖掘和普及。但是我们可以去闻思,从中找到很多修行的精神资粮,这是“教”的方面;然后我们去实践它就叫做“证”。二者互相帮助,只要你当真去做,这一生完全可能达到解脱。
一个有正常智慧的人,如果他全情投入,教证齐全,那他一定会走到解脱。就像能海上师,他是一个汉人,去藏地学了格鲁巴的法门回来以后,他说:开悟就像一个锅里装满了水和米,下面架好了柴、点好了火,煮到一定的时候饭一定会熟。
我们也是一样,如果学到比较系统圆满的理论,同时认真地去实践它,饭最后一定会熟。反过来,如果你既不闻思,又不修行,那就等于零。
好了,今天我们就简单地说到这里,以后有机会再来进行进一步的沟通和交流,谢谢大家!
【注:文稿内容未经讲授者本人审核校对。】
- 2013年1月2日中观及修行第2课
- 佛教的世界观和现代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