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晚是我们这次禅七的最后一个晚上,大家的腿终于解放了,身心也解放了。首先我要随喜一把,虽然我们打了一个不是很正规的禅七,但毕竟还是叫禅七,准确地说应该叫做禅修了七天。我们的课也上了六天,今天晚上是最后一课了,结束的时候也不用念普贤行愿品,因为我们在寺庙里面,太晚了怕影响到其他人的休息,所以只需跟平常那样回向就可以了。下面继续我们佛法的交流。
这次我们交流的是元代的知讷禅师在《真心直说》这本经典里面总结的“十种修行法门”,昨天我们讲了其中的六种,今天接着把另外的四种给大家作交流。然后我剩下的时间可能再拿几个公案跟大家聊一聊,纯粹像闲谈那样交流一下。
本来搞公案的这种事情,有人把它叫做“锯解秤砣”或者“嚼碎铁馒头”。为什么叫做“秤砣”呢?就是公案很难用分别意识去解释,有好多东西是境界性的,而你要用这些分别性的语言去说明,根本就是说不清楚、说不准确的。
很简单,比如这杯水,你无论如何也没办法用分别性的语言把它的味道准确地说出来,你说它是甜的、酸的、涩的……等等都只能够激起你头脑里面的想像。至于它到底是什么味道,你只要喝下去才知道。如果不是用喝,而是用分别意识去揣度的话,都是不行的,公案也是一样的道理。
但我们是学习中观的,并不是像禅宗这样要学到“参禅须是铁汉,直心当下便判”,马上就要拿到真实的法性。我们还没有这样的能力,我们是渐修型的,通过出离心、菩提心的修行,再通过中观的学习,慢慢地去修行,最后才去体会到自心本性的真实意趣。
那么在学习中观的过程中,我们用的是分别意识,就连我们现在去解释公案,实际上都在运用我们学过的中观。不管你是自续中观或者应成中观,学了这种见解之后去分析公案,实际上就像是做习题一样。所学的这些中观道理,只是一个定律,如果真的学懂了以后,有一部分习题你是可以解答的,比如有些公案里面还是有逻辑思维、有轨迹可寻的,这些你完全可以通过分别念的分析去理解。
那你说它有什么作用呢?它不一定能造成你证悟,但它可以让你中观方面的知见更加的熟练。就像是明白了一些定律再去做习题,做了很多的习题以后,这个定律你就彻底地掌握了,道理是一样的。
那么,你会疑惑这样老是在思维分别的层面上,是没办法获得证悟的。其实你思维到一定的时候,见解成熟了可以更好地拿去修行,可以拿去直接地认识本性,所以这种比较熟练的、非常深入的闻思,还是非常有用的。因此我们用分别念去解释公案的意义,虽然一些境界性的东西没办法解释,但这样可以让我们的知见更加的熟练。
首先我们先接着把后面的四种修行法门讲完,不然会缘起不好,昨天我们已经讲了六个,今天开始讲第七个。
七曰内外全体。谓做功夫时,于山河大地,日月星辰,内身外器,一切诸法,同真心体,湛然虚明,无一毫异,大千沙界,打成一片,更于何处得妄心来!所以肇法师云:天地与我同根,万法与我同体。此是内外全体灭妄功夫也。
这段话的法门到底要怎么修呢?这个修起来真的是非常不好修,这里是什么意思呢?我们前面说了一大半,又是夺境又是夺心,然后又说了明知定,如何保持明知等等。那么,第七个法门说的是什么呢?外面的东西其实就是我们的明知——“内外同体”,体就是我们的明知,能够认定这一切现象的根源就是我们的心体,也就是外面的所有现象是我们心体的显现。
那这个心体是什么呢?目前来说,我们没办法知道它的空性,也没办法证明它是明空双运的。但我们会认为它的根本是一个明知,这些显现是明知所知道的东西。但这里我们要说:内跟外,能知道和被知道是一体的,所有都是明知的体性。
以前我们讲明知定的时候,说外面的东西在动,我们不管它,只是保持一个明知,明知以外的东西就不理它。其实这个时候我们的心已经建立了两个东西,一个是我有明知,第二个我有明知以外的东西,这实际上是“二”的。虽然我们可以通过修行让明知保持更加的深广、更加的平静,但其实你还是建立了两个东西——明知和明知以外的东西。
实际上明知和明知以外的东西全部都是你的心体,虽然你这个时候还不知道心体是什么,但你可以在觉知里面认为这些东西其实就是我明知(觉知)的显现。这个时候你就不要去觉得它是妄念,不要去分别它是好的还是坏的等等,黄金是明知、大粪也是明知、好人是明知、坏人也是明知……能明知跟所明知全部都是一个明知,这个就是“内外全体”。
外面的山河大地,内心各种各样的想法、意念,以及所有的一切,全归一个明知,然后就保持这个明知去修行。这个保持还不像我们下午讲的那样,明知和明知以外的东西还是“两个”——它动,我的明知不动,实际上你的心已经分别成了两个。这个“内外全体”的时候,动也没关系,我动也好,不动也好,左看右看,甚至说话唱歌跳舞,全都是一个明知在这里游舞。这个和证悟的区别,就是你不知道这个“明知”到底是什么,差别就这么一点。
但你可以用这个体会性中的明知去灭掉一切的妄念,这个就叫做“内外全体灭妄工夫也”。长期这么去做,显现一出来就知道它是明知,既然它是明知的话,那么它上面是不是坚固的、是不是实有的、是不是好的、是不是坏的,全部一体寂灭,唯一明知而已。
这个要长期这么熏习、长期地串习,这个明知的力量就会越来越厉害。而且你会发现这个“明知”不是一个死东西,它可以动的,为什么呢?你看这个杯子,它也是明知,能知道它的也是明知,跟它一体的,都是明知。所有的现象都全部表现为明知的体性,这个时候我们唯一不能体会的就是“明知到底是什么”,我们不知道心体到底是什么。但是我们可以直接就认为心里面能觉知到的这一切东西就是明知,但这个明知到底是什么暂时还不知道,知道了你就证悟了。
当然,知讷禅师说这十种修行法门的时候,也可以是证悟了以后的修法。比如这个内外全体的“体”,如果已经明白了,它就是明空双运的本性,那在里面它就是彻底的灭妄功夫。这个功夫它怎么灭妄呢?它认为妄即是真,真即是妄,而不是建立一个真,然后让妄灭在真里面,它不是这样的。
但这个要证悟了以后才行,我们没有证悟该怎么办呢?我就建立有一个明知,所有的东西跟我的明知是一体的,消融在明知的一体上。“一体”是什么意思呢?它没有自己独立的个性,它跟我的明知是一体的,这样它就没有自己的自性了,它就会被证悟为空性。同时它也不是断灭,因为它是我的明知嘛,这样就把断见跟常见通过一个明知,就全部万法归一了,万法归到明知上了。万法归一,那你问一归何处呢?那就是另外一回事了,你就要去证悟大圆满了。
这么一个法门好不好修呢?你看我刚刚讲起来前后也不过十来分钟,应该很好修的,但如果你真的要去做,就会发现根本做不下去,而且会觉得没意思、没有味道。还不如找一个点来看着去修呼吸,这样还有精神一点,这样坐下去会很有劲,身体开始有感觉啊——哎,眼睛也看不到了……
我们的心渴望有反应啊,没反应谁都受不了,为什么呢?因为你的相续根本走不到这一步去,要走到这一步去的话,那修起来简直太爽了!这个就是典型的禅行,禅行就是这样的,烦恼出来了——明知!欢喜出来了——明知!欢喜出来了我不拒绝也不排斥,烦恼出来了,知道它是明知,然后在明知中烦恼慢慢也转为欢喜。哇!这个人的修行境界一定会很高的,然后他再回过头来看禅宗的这些书,就跟看小儿书一样,你会发现它都是哄人的。
你会疑惑真的能这样吗?真的可以的,长期串习熏习以后,慢慢地就真的会这样。其实佛法并不是那么复杂,长期串习一个东西,最后你会明遍全体的,这个也是“一即一切,一切即一”的另外一种解释。你只要彻底明白万法中间的一法,那你就已经明白万法了,因为万法跟一法的本体都是一样的,明白了一法的本体,那么万法的本体也就明白了。
那么,我们暂时没办法明白一法的本体,于是我们就捏造了一个东西来消融所有的东西。然后把所有的东西都消融在这个明知上,再证悟了这个明知是什么,那你就明白了。这些东西已经归一“明知”了,“万法归一”——所有的都归一“明知”了,那么“一归何处”,实际上我们就要去知道明知到底是什么。
有人会说:“它是空性的!”当然了,概念上谁都知道它是空性的,关键他要问你空性是什么呢?那你就傻了。比如斗机锋,它是空性的,那他问你空性是什么呢?这时只要你一想就错了,说明你根本不在空性的境界中。而有些人就故意让你想一下,这时想也不错,所以机锋有各种各样的斗法,有时候对方会故意露一点破绽给你咬,叫“横身给虎咬”。
这种说法实际上是偏离了证悟的,然后故意露出点破绽给你看,如果你抓不住,说明你跟我一样是黄的(用广东话讲,我们两个都是“流嘢”)。所以,机锋就是通过相互之间的试探,相互之间的逼拶(古代用刑的时候用绳子卡在手中间这么一夹就是拶),把你从悟境中间,从自以为是的证悟中间逼出去,逼出一次,你就丢掉了一次无明,丢呀丢呀,丢到有一天,“啪”的一下,没什么好丢的,原来真的是证悟!
所以,机锋它有一个作用,就是可以锻炼我们对本性的认知,还有一个作用可以作为一种接引的方式,比如成就者会通过这种方式去接引下面的人,所以它有很多的作用。我们古代的禅宗发明了机锋并不是为了闹着好玩的,只是我们现在把它搞成好玩而已,为什么呢?因为我们根器不够,就像小孩没有办法像真正的士兵一样上阵打仗,那他怎么解决呢?玩游戏机,我们现在搞机锋就是这样的,把这个很神圣的东西搞成了游戏。
古代禅宗斗机锋的人是怎么样的呢?如战阵上提刀相见,父子都不认,没人情好讲的,“官不容针,私通车马”。什么叫做官不容针啊?就是“妙高峰上不容商量”,这个事情上什么都没得商量,是唯一、绝对的。就这个是真理,其他稍稍有分别,那就是差池、就是错误,差之毫厘失之千里。
这个东西是没有商量的,因为这是我们佛法最根本、最唯一的东西。我们跟这样那样的宗教之间唯一的差别就是这个东西,我们能够确切地知道“这个”就是本性,其他的宗派都不行。如果你不知道它是本性,即使知道的再多,知识丰富到像大英博物馆一样也不行,你的禅定可以一屁股把地球坐穿也还是不行。
如果你知道了“这个”,你的屁股不用把地球坐穿,书也不用读那么多,依靠这个东西就慢慢可以成为遍知的佛陀。所以在禅宗里面说证悟的人跟那些读书的人比较起来,就叫做“穷诸玄辩,若一毫置于太虚;竭世枢机,似一滴投于巨壑”。你读书读得再多,再会辩论,你的这些知识和辩论就像是一滴水对于这个巨大的壕沟,一根毫毛对于虚空一样,根本就没办法相比。
我们的心就是这样的,大而无外,小而无内,灵明妙用,毫无粘滞,那就是佛。这就是我们的本性,如果你明白了这个,就像“黄叶但止小儿啼”,小孩子要哭,大人没办法了,只有拿个玩具去哄他,这些东西就是这样的。那你说这些有用没用呢?没办法的,要先治了哭再说。你要是哭都不止,他“哇哇哇”地一直哭,就永远没办法拿到真的东西。所以我们要去闻思、要去修行,但是真正的本性是离开这些东西的。
好,第七个法门就说完了,现在来说第八个“内外全用”,前面是说体,现在是说用。
八曰内外全用。谓做功夫时,将一切内外身心器界诸法及一切动用施为,悉观作真心妙用,一切心念才生,便是妙用现前。既一切皆是妙用,妄心向甚处安着?故永嘉云:无明实性即佛性,幻化空身即法身。此是内外全用息妄功夫也。
刚才我们说的是所有的一切落于明知,大家记住哈,这个明知是练出来的。我们对这个明知有一个模模糊糊、似是而非的认识以后,就开始拿着这个似是而非的认知去抉择所有的一切都是明知。按照唯识的说法,就是见分跟相分全都是自证分,一切都是一个自证分,这就是体,从教理上是这么去讲的。
现在不是了,他说所有的内外身心、器界诸法,一切动用思维,你所看到的,动的不动的这些外境,都是真心的妙用。一切心念才生,便是妙用现前,一切皆是妙用,当全部都是妙用的时候,那就没有什么妄念了。
你说这个东西我怎么去修呢?我老是靠这么去想吗?其实也一样的,你一定要先把这个“明知”练出来,等稍微平静了的心练出来,对它有一定的体会以后,这些才会有用。不然说了就只是一段话,对你的修行完全起不到任何作用,更不可能说通过它来修证达到证悟了。
原因是什么呢?你得先像我今天下午教的那样,对这个明知定有种模糊的认识,这个是基础。当你对这个明知有种模糊的认识,这种认识出去以后,你会觉得外面的所有的显现都是明知的体性,这个时候就叫做内外全体,就是刚才讲的第七个法门。
如前所说外面的东西都是明知的体性,跟明知是一样的。而现在要倒过来,这个内外的明知到底是什么呢?它也不是离开了外境的另外一个东西,它就是这些东西,就是显现,“空即是色”才能成立。那么这个时候,实际上是对我们明知的一种认知,反过来认明知的一种方式。
我们有一个模模糊糊的明知,我们看到这个杯子的时候就觉得它是明知的显现,那么明知到底是什么呢?明知就是这个杯子。哈哈,这个有点整人啊!如前所说,它是能的一种显现,它就变成了所。现在问能知是什么呢?能就是所,也就是“空即是色”。
我看到大家又看着我没反应了,这个没关系,先当笑话、当天书听,听了以后再说。那你说要怎么去修呢?刚才说了我们有个明知的觉受,然后我们觉得这些东西都是明知,你可以在座上去体会的——“嗯,我有明知,这些都是明知的体会……”
这往往要在你的单空修到一定程度才能达成的,否则你会觉得这个东西没办法是明知的。你看,它这么硬,而明知是软的,是无形无相的,它怎么会是明知的体性呢?所以你是做不到的。
但如果你有直接的觉受,觉得它如梦如幻了以后,虽然它没有实质,但是它还是有形象。这个形象怎么来的?明知来的,是不是?如果单空修到一定的时候,你会觉得这些东西都是一体的。
但现在我们先不要去认为它跟明知是一体的,我们来说用,用是什么呢?比如这个杯子,它是我明知的一种作用,那么,这个明知到底是什么呢?你不要认为明知就是离开了这些东西的另外一个东西,这样就把体和用分开了,而应该认识到“它就是明知”,这实际上是对见解的磨砺来的。
你会问:“它怎么会是明知呢?”我们以前总认为这个杯子是明知的显现,而明知是躲在这个杯子背后的一个东西,是不是这样的?现在我们不要这么认为了,这个杯子就是明知,它显现的同时,明知就是它。
那你可能要问我一个问题了:“既然这样的话,我要是一锤子把它砸了,明知去哪里了?”即使你把它(杯子)砸了,明知还在这里的嘛,桌子还在的嘛!如果你把所有的东西都砸完了,那会怎么样呢?那你就到了法性定了。所以,明知你是砸不了、砸不完的,它体现出来的这些现象就是明知,但明知又不是离开这个现象的另外一个东西,第八个法门就是说这个的。
所以,洞山禅师曾经有这么一个说证悟境界的诗:“切忌从他觅,迢迢与我疏,我今独自往,处处得逢渠。渠今正是我,我今不是渠,应须恁么会,方得契如如。”这首诗说的是显现和本质的关系,其实我们所有的佛法都是在讨论或者实证显现和本质的关系。前面两句是说,你切莫从其他的地方去找法性,一定要从内心去找,到外面去找的话叫做心外求道,如同外道,这样找根本是找不到的。“我今独自往”,“我”就是法性的意思,法性独自在游舞,但它一定会有外境,所以“处处得逢渠”,“渠”就是外境的意思,只要有法性,它就会有显现。“渠今正是我,我今不是渠”,意思是说外境正是我心的显现,但你不能认为我的本性就是外境,如果是它我一砸本性就砸坏了。
“应须恁么会,方得契如如”,你要明白所有的显现都是我心性的显现,但每一个显现的本身并不是心性,因为心性是砸不烂的。如果那样(认为我的本性就是外境)去理解会造成显现和本性的“二”,你要这样(外境正是我心的显现)去领会才能“契如如”,真的达到如如的时候就不是了,它就是心性。
大家能不能领会啊?洞山禅师说这个还是不究竟的,你应该从这样去领会才能契如如,如果真的达到如如的时候,外境跟心性就是一个东西了,这时即使外境被破坏也不代表你的心被毁坏。比如这本书是我心性的显现,我一下把它投入到火里面去,我的心性会不会被烧坏呢?心性是烧不坏的。
这里说的是“内外全用”,“内外全体”的时候,我要去领会,它跟我的心是一体的,都是明知的体性。这个修法我刚才也说过了,当我把外境观成空性以后,它就是我心性的一个体现。
现在我心的体到底是什么呢?我的体就是这些显现,这是站在证悟的角度去说的。“我的体就是它”,就是说它是我的显现,如果你去说“它是我心的显现”的时候,实际上你就分开了“二”——它是我心的显现,或者它背后还有一个东西,那“现空双运”就完蛋了。你不要这么认为,应该“它就是空性”才行,空性的本体也就是它。
你会问:“显现不是一烧就没有了嘛?”就像这本书扔在火里面就烧没了,也就是说心性会坏,那我们还修什么呢?修个会坏的东西肯定是不行的。实际不是这样的,书可以烧坏,但心性不会坏,它就是心性的显现。而你在修的时候,不要老是认为“它就是心性的显现”,好像它就不是心性了,心性可以离开它一样。其实又不是的,显现就是心性,不然“色即是空”就没办法成立了。
这样是不是听起来有点像绕口令一样啊?这就是心性不好讲的原因。藏传佛教(一些派别)里面说一定要消失所有的现象以后才能证悟,因为现象消失了以后,我们就不会在显现和本质之间打架了。所以庸俗的显现消失了以后,就“真如现前”了,在藏传佛教里面提出的概念叫做“法性定”。
但是在禅宗和大圆满里面说证悟的时候根本不需要这样,我根本没有必要让外境的所有显现消失,我只要断定心是什么,认知心是什么就可以了。然后在修行的过程中,我一定要明白这些其实就是我心性的游舞,它就是心性。“心性”不是一个东西,它是空性的,所以是烧不坏的,即使外境烧坏了它还是空性的,明不明白啊?有没有人证悟?证悟的举手!(众笑!)我汗水都出来了,因为已经说得很详细了,再说下去我就要犯戒了!
“内外全用”就是在做功夫的时候,你要觉得一切全都是我真心的妙用,一切心念才生便是妙用现前,所有的东西都是我本性的一种显现和体现而已。这些东西的本体跟我的心性完全是一致的,即使你把它烧坏了,它的本体是烧不坏的,因为它自己没有本体,它的本体来源于我的心,而我的心是烧不坏的。
那你问它到底是什么呢?如果我们站在心的立场上,它就是我的心,不可能再是其他的什么东西,因为物质已经被你否定了,上帝造的也被你否定了。如果你处在那个状态里面,它就是你的心,但你又不能认为每一个具体的东西就是你的心。如果这具体的东西是你心的话,那你就着在相上了,就像《金刚经》里面说的:“凡所有相皆是虚妄”,不能从相上以音声去求我(佛)。
但是那个相离不离得开心呢?相其实就是心性,这里你一定要建立一个概念——“心性”不是一个东西,它可以是所有的东西,但不能是一个具体的东西。当你证悟的时候,你会觉得这一切都是你的心性,那心性就是所有的东西了。你要把它一具体化,就成了分别,它就变成了一个东西。如果它真的是一个东西的话,那我把它消灭了、烧毁了以后,心性就没有了。
那到底心性是不是一个东西呢?藏传佛教为了解决这个问题,就提出了一个概念叫做“法性定”。所有的显现都消失了,真如现起的时候,它不是一个东西,但你不能说它是一个东西,它离开了是和不是、离开有和无。要用语言去说清楚,这几乎是不可能的,但我已经尽了最大的努力,如果你们开悟了我就安慰了,然后马上可以反过头来教我了!
其实第七个和第八个法门,从某种程度上全部都是证悟以后的修法,但我又不能说这个是证悟的修法,所以我就要在这上面做文章,硬把它变成证悟以前的修法。
你问这两个修法我们现在能不能去做呢?实际上你要真的具体去做是非常困难的,你必须要在四夺上做的非常熟练了,才会有这些体会。然后再去揣摩这些体会的时候,你就会发现“内外全体”也好,“内外全用”也好,实际上体跟用是一体的,体用是一如的,所以这个非常难以明白。
即使在座有些修学很长时间的师兄们,也许听到这些东西有一点点反应,但是你要真的明白,确实还是比较困难的。而且我也觉得自己讲得很拗口,因为我真的是说不清楚,那怎么办呢?继续说!(众笑!)
下面我们看第九个修法,这个就更吓人了,叫“即体即用”。
九曰即体即用。谓做功夫时,虽冥合真体,一味空寂,而于中内隐灵明,乃体即用也;灵明中,内隐空寂,用即体也。故永嘉云:惺惺寂寂是,惺惺妄想非,寂寂惺惺是,寂寂无记非。既寂寂中不容无记,惺惺中不用乱想,所有妄心如何得生?此是即体即用灭妄功夫也。
有人听懂了吗?听懂的话帮我解释一把,教教我!这一段是最好懂的,比前面两段好懂多了。我先解释两个名词,什么叫“惺惺”和“寂寂”?“惺惺”就是明明亮亮,心很清明的意思;“寂寂”就是心没有念头,很平静的意思。
这里是说证悟的状态,“惺惺寂寂是”,“惺惺”就是明亮,“寂寂”就是空性,“惺惺寂寂”就是明空双运的意思。在修证上体会到的状态,就是心非常的平静和明亮,当然这有可能是阿赖耶识的状态,但是他把阿赖耶识给排除了。
怎么排除呢?文中说“寂寂无记非”,如果你的心只是安静,不明白本性,那属于无记定,就没有“惺惺”的明了,不是真正的证悟。而只有明了,但把明了拿去妄想也是错的,叫“惺惺妄想非”。所以“惺惺寂寂是”、“寂寂惺惺是”都是一样的,都是明空双运的意思。
所以“寂寂中不容无记”,不能没有一个明白,一定要有一个体悟在里面。明白什么呢?明白寂寂的本体是什么。有这么一个明白,又在极度平静安宁的状态中间,“那个”其实就是!你看他不停地在想,那个就是“惺惺妄想非”。不能去想这个东西,心性是没办法想的,因为那是靠思维没办法碰的,你用思维去想马上就错,不管你想出什么东西来都是错的。所以要靠心静下来,这叫“寂寂”,然后很明白地知道它是怎么回事,这叫“惺惺”。
“惺惺”本身是那个时代的词汇,但是被现代人拿来乱用,比如我现在跟大家讲了那么多,就问你们:“怎么样?犹自不惺惺?”有些人斗“鸡疯”的时候经常说“你犹自不惺惺”,用我们现在的人话去解释就是:“你还没有明白啊?”其实你这样说就完了嘛,但是他为了显示自己很有禅味,就去学古人那样说:“犹自不惺惺?”——哎呀!听得我一肚子都是火,一棒打过去,你知道疼嘛,那就是“惺惺”。(众笑!)所以我们古为今用的时候,不能老是照搬这些词句,要明白里面的意思。
文中说“寂寂中不容无记”,就是你不能堕入阿赖耶识,没有那个“明了”只是单独的安静,那就变成了纯禅定。这个禅定中间有时候也极其的明了,会明白很多东西,那个状态里面也没有念头,但你不明白本体的话,还是属于寂寂中的无记。
“惺惺中不用乱想”,你不能在惺惺的体会中间,去认为“那个是”!一起念头全是假的,所以“动念即乖”就是这个意思。也就是我们去认识本性的时候,用念头去认知的话,那绝对是错的!你一说它是什么,你马上就错。
我们的认知习惯都是用念头去的,这种认知的方式在证悟本性那里都是不对的,因为只要有个目标、有个东西让你去认,马上就变成了“二元”,肯定不会是本性。所以必须要自认,非二元这样去认才行。(我也不知道自己有没有讲飚,反正大家慢慢去想吧,你不想也行!)
“既寂寂中不容无记,惺惺中不用乱想,所有妄心如何得生”?意思在这种状态里面妄心如何得生呢?当然了,哪里还有什么妄心不妄心呢?既寂寂又惺惺,没有妄想了,这就是“即体即用的灭妄功夫”。实际上这里说的是入法性定了,至于这个我们就说说而已。
既然我们古代禅宗的修行人那个时候都能说出来,大圆满的很多书籍里面也说了这些东西,那么肯定有这么一种东西嘛,没理由汉藏两地的高僧大德们都联合起来骗我们吧?不可能他们吃饱了撑着,这本书还是元代的,差不多一千多年了,为什么会有这些东西呢?说明这些东西都是真实的,如果你真的修到一定的时候回头去看的话,会极其的亲切。当然这还是需要有点语文知识才行,但这个古文也很简单的。
最后第十个修法叫做“透出体用”。
十曰透出体用。谓做功夫时,不分内外,亦不辨东西南北,将四面八方只作一个大解脱门。圆陀陀地体用不分,无分毫渗漏,通身打成一片。其妄何处得起?古人云:通身无缝罅,上下成团圆,是乃透出体用灭妄功夫也。
天哪!这纯粹是“忽悠”我们的,完全都是证悟以后的境界。证悟了会认为一切都是解脱,而且文中说“通身打成一片”,他不但体会了所有的一切显现实际上都是大解脱门,都是法性,而且自己通身(身体)也是这样的。当内外两夺都夺得很清楚了,而且到了内外俱不夺的时候,他也认识了这个东西其实就是解脱,没有什么东西是需要解脱的,“这个”就是解脱了。
你凭什么说这个就是解脱呢?它没有实质能不解脱吗?是什么不解脱呢?我们认为它有实质就不解脱了嘛。我们认为它有实质,然后在上面生起了很多的贪嗔痴慢疑,这就是轮回嘛。现在我们认为它根本什么都不是,只是我心的游舞的话,那不就是解脱吗?还需要其他什么是解脱呢?我们是不是把解脱想成是红烧肉或者奖金了?其实解脱就是红烧肉,不信你吃,那绝对解脱。实际上证悟了以后,解脱就是红烧肉。
所以“透出体用”就是完全在证悟中间离开所有的贪著,那这个我们要怎么去修呢?也可以把它降低级别来修的。当我们把四夺夺到非常彻底的时候,哪怕是烦恼出来,你也觉得它是单空,就是这个样子。这些东西全都单空、单空、单空,“单空”在你那里已经不是一句话了,而完全是一种感受,是一个东西了。虽然这个东西摸不到看不到,但它是有作用的,你的心里去认知这些东西的时候,会慢慢串习出来的。
好,然后你就不在座上修了,你可以到外面到处去行动,你可以去工作、去吃饭、去睡觉、去跟人交往……所有的东西一出来,马上就认识到:单空的——解脱、单空的——解脱……全部都这样去做,最后会养成习惯。
在这个过程中,你一定程度上可以体会到自在,虽然你还没有证悟,但真的可以让你感受到自在。然后再一下子认识到法性的话,“轰”的一下就上下连成一片,这时你就会发现你的单空没有白修,是不是这样的?(这句话白问啊!没办法,是他们强逼着我讲禅宗的,不关我事。)
这个确实也没办法的,禅宗讲成这样,已经是很降级别的了,真正的禅宗是不能这样讲的。但讲到这样还是这个样子的话,那真的就只能是这个样子了,真的是没办法。禅宗之玄妙高远,犹如孤峰绝壁,亦如般若火盛,根本就挨傍不得,一有分别马上就搞死你,哪像我天天在这里这样那样地分别那么多。禅宗根本就不太讲究这些东西,但没有办法,我们现在还靠不近那个根本,所以就只能用一些造作的、渐次的方法去靠近。
你问“透出体用”这个东西我们要怎么去做啊?如果真的透出体用了,那还说个什么啊?“圆坨坨的体用不分,无分毫渗漏,通身打成一片”,都已经证悟了,那还说什么呀?当然,你说“通身打成一片”它还是执著,那你就更牛了,那完全就是佛陀了。
“通身”这两个字很有意思啊,以前有人问:“证悟了以后是哪里具眼?”这个“眼”就是有见解、有见地的意思。一个人说“顶门具眼”,就是证悟了以后我可以明白最高的见解。他的上师说不对,是“通身具眼”。大家可能觉得这个有什么意思啊?顶门具眼跟通身具眼有什么差别呢?如果是修行人,真的会知道其中的差别。
顶门具眼往往只是一种见解来的,而通身具眼是一种直接的境界来的。全部都是、全体解脱、纤毫不立,真的是这样的,那个时候你就知道释迦牟尼佛真的非常牛!通身要具了眼才行,顶门具眼不行,那是独眼龙,而无一不是解脱,证悟的状态真的就是这样的,但你要证悟才行。
我虽然没证悟,这是我想出来的,我闻思到一定的时候听那些老参们跟我讲的,现在我再把它讲给你们听。如果你去努力,反反复复地去串习单空,总有一天你会脱落的,一脱落这些东西就随便你说,不会看不懂,而现在当然看不懂了。
以上十种功夫,不须全做,但得一门成就,其妄自息,真心即现。随宿根曾与何法有缘,即便习之。
文中说十门功夫中你只要修一个就可以了,其实这十个我们都不用修,修一个“单空”就完了。我在这里讲一讲,就是想引起大家一些信心,告诉大家我们通过单空的修行也能够做到这些。为什么呢?如果你真的有单空体会,这些东西是容易看得懂的。如果修单空的人要看不懂的话,那说明你单空的境界非常差,如果修到一定的程度,绝对看得懂。虽然人家是空性、是证悟的大空性,而你把它搞成了单空,但都还是很不错的,好歹也是个自续派嘛!(众笑!)
“以上十种功夫,不须全做,但得一门成就,其妄自息,真心即现”,这是一个磨砺的过程——障垢磨尽,真心自现。“随宿根曾与何法有缘,即便习之”,你看到哪个方法觉得喜欢就习之,就个人来讲,我还是比较喜欢单空,那些比较高级的什么拙火啊大圆满搞不来。
单空的修行其实很容易的,但这个容易的前提也不容易,你要修加行,十万金刚萨垛、十万跪拜、十万曼扎等等,你都要踏踏实实地去做。而且你去做的时候还得有见解才行,五加行不能只是凑个数字哦,兄弟们!我们修五加行好凑数字啊,念咒供曼扎“哗哗哗咣、哗哗哗咣……”一天可以修一千座;磕头也完全被搞成体操运动,好像是为了谁修行一样。这样的五加行修完了以后是不管用的,你的目的是为了证悟嘛,五加行修完了不证悟的话也没人给你奖赏的,谁发奖金给你啊?如果发奖金的话,你这么玩还可以。
修五加行其实一定带着相应的见解去修才行,修得非常熟练身心完全成熟了以后,这些玩意算个什么啊,一捅就破了。很多人修五加行最后的上师瑜伽的时候,如果中观的见解很够,前面的加行也修得非常扎实,反正那个上师瑜伽不是他融入我就是我融入他——瑜伽的嘛,如果不融入还瑜伽个什么呀?什么叫瑜伽?“瑜伽”是个梵文词,指两个东西合为一体的意思。
上师化光融进来,或者我变成光融进去,这个时候很可能一下子就开悟了。为什么呢?如果有中观的见解,他融进去或者我融进来,其实两个都是假的嘛。学过空性的人都知道那是假的,但它还是有用的嘛,那个用的本体到底是什么呀?又是假的又是能用的,那不是明空双运又是什么嘛?!
说起来容易,但实际上也不是那么容易。如果在这个状态里面,心很宁静,中观的见解也非常的成熟,真的“砰”的一下子就明白了。这时明白了可能就是有点初悟,然后你会保持不住,但如果你前面的五加行修得很好,贪欲心真的去了很多,又有很强的菩提心,那这种人是很容易安住的。
如果这个人出离心、菩提心不够的话,即使是今天碰到了一下,三分钟你就出来,三分钟不出来三天也会出来,而且再也进不去了。为什么呢?沸沸扬扬的执著、分别停息不了,这是一个因素。还有一个就是沸沸扬扬、停息不了的执著断了以后,很深层的无明解决不了。
前面一个沸沸扬扬的执著和烦恼要靠出离心和菩提心解决,后面一个无明要用什么去解决呢?它不是沸沸扬扬的,但你就是不能确定、认知不了,这个要靠什么呢?要靠空性正见去解决。所以,出离心、菩提心、空性正见,这三个实际上把我们证悟的所有障碍全部都排除了,就是这么一个次第。
这个说起来很简单,有时候我想起来出离心、菩提心和空性正见这三主要道,哇!内心里面对宗喀巴大师真的是来自尾脊骨的佩服啊!对他老人家的敬仰犹如滔滔江水连绵不绝,真的是哦!我们看那些大圆满和禅宗的书,感觉很妙啊,但是你要真的去体验到它,没有三主要道真的是没办法批量生产的。
可能偶尔冒出一个六祖或者永嘉禅师这些利根者,一听“无明实性即佛性,幻化空身即法身”,“砰”就开悟了!哇,这种人太稀少了。但是你通过出离心、菩提心、空性正见这些反反复复地磨磨磨,这样的人真的是可以批量生产的,就是可以一群一群地证悟。
当年的噶陀寺就是这样,动辄就给你来十万虹身成就者,哇,很威胁政府的,十万虹身在天上飞呀飞呀!(众笑!)据说噶陀寺的那些人修得在天上飞啊飞,下面的那些农民就很烦:“有没有搞错啊?天天在天上飞来飞去,把阳光都遮住了,有什么意思啊?”就会这样的,你看多了就不稀奇了。
你说我们现在为什么不行呢?汉地的佛法刚刚才恢复还没有多少年,只是打基础就要好多年,我们要把大家的观念从唯物主义里面破除了再拉回来,都是一个非常辛苦的事情。况且你看我们这个纷纭复杂的世界,有几个人真的想去修行呀?只是听得好玩而已,谁牛皮可以举手去三年闭关,我给你们制造条件,到山洞里面全身长绿毛那种哦——马上就全部投降了!
每个人都想:我想要家庭,还要爱情,我还要人民币,一不小心中个六合彩也可以,宝马不行就来辆路虎也可以,还有别墅……我还要大圆满!哎!哪有这样的好事嘛?!如果你是恩札菩提国王是可以,六祖也行,可我们是吗?所以我们一定要把自己变成相应的根器才行。
有时候对我们而言,老实话只是交流而已,至于真的起到作用的,还不如好好地去修出离心、菩提心、修五加行这些有用。所以上师他们反反复复地讲出离心、菩提心,其实那是对我们最有用的,我们从来没有当真发过菩提心,也没有当真发过出离心,都是在说,得个“讲”字,是吧?
很简单,既然你已经发了出离心、菩提心,为什么还会有这么多烦恼?如果出离心比较盛的人不会有太多烦恼的,菩提心很盛的人更不会有烦恼,只有悲悯。所以,有了这两样东西,后面的空性正见其实真的不是很难的。
讲禅宗这些各种各样的理论会非常难、非常难,但如果你的出离心和菩提心很盛,又有了一定的禅定以后,再去体会起来哪里难嘛?真的是“弹指一挥间,进个洗手间”。(众笑!)而且这些都是说法来的,从来都没什么什么间不间的,一直都在,奈你不认识!你要认识的话,洗手间都不用进就证悟了,这是因为前面的基础做不够,那真的是没办法。
而前面的基础,要做到什么样才够呢?看我们的脸就知道了——焦虑、愁苦、阴郁、怀疑……盘盘焉,囷囷焉,蜂房水涡,各种各样复杂的、乱七八糟的东西充满我们的胸臆跟相续。你说你想证悟,这个真的是有点自欺欺人。所以你去把前面的东西做好,后面的东西也不会是很难的。
此之功夫乃无功之功,非有心功力也。即使未悟真心者修之,亦易当下得见。此休息妄心法门,对学道人最关紧要,故不厌求详,录示后学,切勿以画蛇添足视之!
“此之功夫乃无功之功”,哇,牛!对没有悟真心的人去修它也能够证悟,这是修习让妄心停下来的法门,对我们的学道人非常重要。通过这些观想的方法,让我们的分别妄念全部停息下来,这个对我们学道人非常的重要。所以我非常详细地告诉后学,希望不要认为我是画蛇添足。
为什么他要这么说呢?当初的禅宗一说就是不立文字直指人心,说这么多干什么呀?说一千句一万句不如一坐!当时“不立文字”这个词汇,也引起了后世的人对禅宗的一些误解,导致我们很多人只会说不会做。往往最后这个东西是不立文字的,但前面立一下文字也无妨,虽然禅宗说“不立文字”,但有关禅宗的灯录、书籍、论著这些堆积起来比三藏十二部还多。它一边说什么都是假的,结果说得比释迦牟尼佛说得还多,所以我们要对“不立文字”正确去理解。
以上十种功夫,俱在行、住、坐、卧处着力,须于穿衣吃饭时,屙屎放尿时,对话工作时,一切时、一切处,绵密觉察观照,不消打坐参究。其或习障深厚,力有未逮,仍须打坐用功者,即仍听之,但须于下坐后,将定中功夫,推在境上,在动中着力锻炼,庶几可以早日打成一片,而臻无功之大功,圆成菩提大道。
他说“以上十种功夫,俱在行、住、坐、卧处着力”,也就是说你不一定要用毗卢七法这样修才行,随时都可以,但这个东西真的要串习成量才行。我们现在连座上都不行的,平常行走坐卧修行的全都是贪嗔痴慢疑。我们其他能力没有什么,但我们修行轮回真的是一流啊,全都是唯物主义的成就者,而且随时都在修。
你看,走路的时候认为脚下面是坚实的;一看到饭,马上就认为这个饭有它自己的体性;看到宝马汽车,哇!贪爱马上就上去了;有谁得罪了你,马上愤怒起来了……我们天天都在做这些东西,这就是修行轮回啊!
但是,如果你单空也好,菩提心也好,串习成量以后,在行住坐卧中慢慢慢慢得力的话,这个就叫做行。建立这些见解叫做“见”,在坐上去体会叫做“修”,在平常的去运用叫做“行”,最后会获得一定的证悟叫做“果”,藏传佛教是这样讲见、修、行、果的。
跟这些类似的,禅师有时候也说一些不好听的话,“须于穿衣吃饭时,屙屎放尿时”——(不庄重,说脏话,还是禅师了,开除他不准他当禅师了!众笑!)“对话工作时,一切时、一切处,绵密觉察观照,不消打坐参究”,文中说打坐都不需要,而我们还是需要打坐的。“其或习障深厚,力有未逮,仍须打坐用功者”,由于我们的力量不够,所以还是需要打坐的。(后面这里也说了,其实我真的没看过的。)
如果很厉害的时候,你可以不需要打坐,但如果不行的话,你还需要打坐用功。“即仍听之,但须于下坐后,将定中功夫,推在境上”,也就是我们在定中体会的东西,要在平常的生活中去用。“在动中着力锻炼,庶几可以早日打成一片”,就是不能够在定中你是佛,出来就变成魔了,这个是很不行的。有些人在打坐中间,“哎呀,一切观照,通身是眼”,但出来以后所有境界全部丢失,这个是不行的,叫做功夫被打成两截。
“而臻无功之大功”,到达这个无功之大功,就是无修,真的证悟了本性就是无修的。这个无修有一个叫法叫做“保任”,保任其实也是在修,但证悟了本性以后,他知道这个是完全不用力的。以前堪布曾经说过:“他说这个东西有点儿麻烦,你用力就错了,那就不是大圆满了;如果不用力,这个执著也恼火。”
那到底是用力还是不用力呢?用力也是不用力,不用力也是用力——色即是空。其实这有点斗嘴皮子的意思,实际上当你那些粗大的执著完全消失了,认识了本性以后,你只要了知这是本性就可以了,它不需要用力。但是在这种了知中间,有些粗硬的执著会消融于本性,这个叫做“六根自解脱”,在禅宗里面叫做“保任”,这也是可以的。
“而臻无功之大功”,这个时候就是无功之大功,你说它不是修呢,它也是修;你说它是修呢,它也不是修。那它修个什么呢?它修的就是那个不修,这个“不修”是什么呢?这个不修一弄出来,吞噬其他的执著就是修。那种吞噬就是照化,或者是行深般若部罗密多时,照见五蕴皆空。
如果你从大圆满去理解,《心经》前面说的就是大圆满保任的那个阶段,最终就可以“圆成菩提大道”。当然你可能会问我:“难道观世音菩萨还在修大圆满吗?”你可以把它解释成观世音菩萨,也可以把它解释成普通的修行人。普通人就是六根自解脱,但观世音菩萨这个“照见五蕴皆空”就没有消融了,早就超出世间出世间,一切已经全是法性了,他是古佛再来的。但这句话解释成我们的状态,那就可以还有消融的成分,通过法性去消融分别执著跟无明。
“消融”这个词汇说起来简单,实际上意义很深啊,消融代表什么?代表我不再对你执著,而且我特别的明白你,不然你问佛陀外面这棵树的叶子数量有多少,他马上就能说出来了。消融不是指一下消失没有了,这种叫消融吗?这种消融好简单啊,找个人把它砍掉,或者一把火烧了就完了。
消融的意思是什么?它不再成为自己那个样子,而成为法性,而且你彻底明了它,完全不受它控制。为什么你不受它控制呢?因为根本就没有一个“你”——人我执没有了,法我也执没有了。这个境界用语言根本无法描述,但是它确实存在。当我们的“人我”、“法我”二执完全消失,或者是部分消失,这时体会到它的时候,它就已经存在了。这个存在是以什么样的方式存在呢?它以离开有无四边的方式而存在,那是一种什么样的存在呢?喝茶!
好,我们准备开始讲公案,唉,好失败啊!人家大慧宗杲一座中逼开悟了十三个,我们呢?我没开始提问,因为现在要讲公案了。
这十种修行法门就讲完了,不管听懂与否,能不能照着修行,我们都不是很在意的,因为只是一个交流。所谓的交流就是我自己对这些内容的一个理解,我之前说过的:我只负责交流,不保证对错的,对错你们自己去闻思。我又不是仁波切,也不是在传法,只是一个老师兄在这里叽里呱啦地说,你们愿意听就听,不听拉倒,不关我事!这个超级赖皮,哈哈!
好,我们现在开始讲几个公案。第一个公案就是我们经常说的,梁武帝问达摩大祖师,有没有功德的公案。据说当时达摩祖师看到“震旦有大乘气象”,于是连王子也不当,毫不犹豫地跑到中国来了。跑过来以后首先见的是梁武帝,梁武帝听了志公禅师的推荐以后还是很恭敬他的,见面就问:“如何是圣谛第一义?”就是如何是佛祖西来意?或者如何是自心本性的意思?
达摩就说:“廓然无圣。”廓就是很宽阔空旷,什么都没有的意思。问他什么是佛祖的西来意?什么是本性?他回答说:“空空然、坦坦然而没有圣人。”他说这个是佛祖西来意,他是不是在乱说?敢说没有圣人?堪布他们怎么办?法王怎么办?
在我们的分别中间才会有凡夫跟圣人,而那个第一义中真的是无凡无圣、无是无非的,所以他说“廓然无圣”。当然你现在不能跑去对着堪布说“廓然无圣”啊,那会有很大一口锅等着你的,不能这样的,只是我们在说到第一义的时候才能这样说。
然后梁武帝就恼火了,明明人家是把你当成圣人一样推荐到我这里来的,你竟然说“廓然无圣”,这怎么行呢?接着梁武帝问:““既然如此,那么对朕者谁?”你是被他们当成圣人推荐给我的,那对着我的是谁?如果你说没有圣人,那你是个什么玩意呢?
然后达摩回答得很直接,其实就是一种机锋,直接告诉他:“不识!”他说对朕者是谁,我也不知道。你们就疑惑他为什么都不知道,那是不是无明啊?他为什么要说“不识”这两个字呢?(陈豆豆你回答一下,为什么他说不识呢?豆豆师兄回答:“只有能,没有所,所以说不识。”)这是一种回答方法,但是还不够准确。
其实任何一个佛祖他都不知道本性是什么,因为那不是个东西,他怎么知道那是什么呢?所以我们在一些经论上会看到,所有的佛祖从来都找不到心是什么,找到了说明心就不是空性了,所以他说“不识”。
在另外一个公案里面,有人问禅师:“什么叫做不识呢?”他回答说:“不识最亲切。”它的意思是问你用什么在不识的?你说你不识嘛,就像我们一见面,问你认不认识我,你说不认识,那是什么让你不认识的?——那个就是!到底“那个”是什么呢?不识!明不明白?这就是机锋,实际上他在表达自己认知的一种观点。但是这个好难理解啊,如果没有参究到本性的层面,根本就没办法去理解。
然后“帝不契”,梁武帝根本就不明白。于是“达摩遂渡江至魏”,达摩一苇渡江,折了根芦苇踩在上面就过江去了。然后梁武帝回去问志公,志公就是他的国师,志公就问他:“陛下还识此人否”?陛下你知不知道这个是什么人啊?帝云:“不识。”梁武帝上的不识,跟达摩讲的不识,字虽一样,意思完全不一样,他就真的是不识,就像我们一样,唉,愚痴啊愚痴啊!(众笑!)
志公说:“此是观音大士。”他听到就吓坏了。所以一定不能够弄到那个第一义上面去,弄到第一义上面去就廓然无圣了。这时就一定要说有一个圣人才行,说他是观音大士,梁武帝马上就识了,其实观音大士到底是什么啊?不识!(众笑!)
志公禅师说:“此是观音大士,传佛心印。”指达摩在传佛的心印,这下梁武帝就后悔了,马上就“续遣使去请”,赶紧去!“廓然无圣”这玩意不刺激,但观音大士太刺激了,赶紧让人去请!——我们经常干这种事的,只要听说哪里来了一个什么某某某某的转世,“轰”的一下就扑过去了,但问自己内心是什么呢?——不识!这样下去真的是不行的。
然后志公就说:“陛下,莫道陛下发使去请,阖国人去,他也不回。”你不要派遣一个使者去请,就是全国人都去请他,他也不会回来了。为什么呢?因缘,佛教度人是讲究因缘的。如果有因缘的话,你不请他也来;如果是因缘不契,那么你请也等于零,他根本不会在乎你是皇帝还是乞丐,他都不管这些。只要你有证悟的可能性他就会出现,如果你不证悟,原子弹也请不来的。当然用原子弹也请不来啊,原子弹就是佛啊,你怎么请的来?这叫不请自来。
这是第一个梁武帝问达摩大师的公案。当时前面还有一段话,就是梁武帝跟达摩祖师说:“我放生无数,度生无数,我有没有功德?”达摩祖师也直接回答说:“没功德!”哎,好悲催啊!这个梁武帝度僧上万啊,他负责上万名僧人的生活供养,还经常舍身事佛,把自己卖到寺院里面做沙弥去扫地,然后强迫他的那些大臣花钱来赎他。
他就这么玩了两三次,把国家玩得很穷,还建了很多的寺庙。当时有人写诗说:“南朝四万八千寺,多少烟雨楼台中?”就是指梁武帝时代,整个江南一带到处都是寺庙,梁武帝信佛很虔诚的,自己也是吃素的。如果你问他有没有功德呢?从这个第一义来讲,因为他发心不对,没有正见,真的是没有功德的,甚至这一世他的福报最后耗尽的时候是被饿死的。
为什么啊?因为当时他有个大臣叫做侯景,他造反了,最后把他逼到一个台上不给他吃的。为什么不给他吃的呢?因为梁武帝学佛多年,还是有威仪的。而侯景是个杀人魔王,什么都不怕的,但见到他就簌簌发抖,怕的不得了。然后他就退出来说:“这个人太可怕了,我再也不见他了,你们也不要管他,但是不准他出来。”就这么一句话就把他饿死了。
后来有一些教证里面讲,梁武帝其实是往生了,当然这是个说法而已,到底他往生与否我也不知道。但是梁武帝做的这些事最后会造成一个什么样的结果呢?他肯定会解脱的。但是,就当下这一生来讲,即使是度僧上万,舍身事佛,又做了很多很多的供养,修了很多很多的寺庙,由于他的见解不对,就证悟来讲,还是没功德的。所以兄弟们,你们到处去拜嘛,去供嘛,很好,我随喜!但没有见地的话,没功德——这不是我说的,你要怪就怪达摩去!
再看下一个公案,反正我是随便乱翻啊,不好意思!再讲一个比较著名的公案,这个公案到现在为止,我都没看到过比较正确的解释。
这是无著菩萨朝拜五台山,与文殊产生的一段对话。无著菩萨朝拜五台山,途中遇到文殊菩萨化现来问他:“近离什么去?”就是问你现在从哪里来,离开了什么地方啊?无著就说:“我离开了南方。”文殊就问:“南方佛法如何主持?”就是问南方的佛法是怎么修的,他们闻思修行的情况是怎么样的?无著菩萨就说:“末法比丘少奉戒律。”他说末法时代的比丘不守戒律。
他们可以这么说,我们可不能说哈,我们只能说“末法的居士少奉戒律”,少奉戒律就是不守戒律的意思。你看我们也少奉戒律嘛,一般都是受三条,最少的受一条,如果不守就没办法了,那叫做不奉戒律,比少奉更牛,下面那口锅更大更结实。
殊云:“有多少众?”也就是问南方有多少个比丘。无著就说:“或三百或五百。”就是三五百不等。然后无著问就文殊:“此间如何住持?”就是问五台山这里是怎么修行佛法的。殊云:“凡圣同居,龙蛇混杂。”他说五台山那里凡圣同居、龙蛇混杂,他当然这么说了,他是文殊菩萨嘛。
如果你见到了文殊菩萨,你就去问他:“这个是第一义,廓然无圣,你竟然敢说龙蛇混杂?所以你是“二”!”你看文殊菩萨会怎么整你。(众笑!)
然后无著就问他:“有多少众?”文殊就说:“前三三,后三三。”多少?有没有人回答我,前三三,后三三是多少啊?难道文殊菩萨是在戏弄无著菩萨啊?人家无著菩萨很老实地回答他说:“或三百或五百。”然后轮到他回答的时候,就说;“前三三,后三三。”
谁能回答我?三三等于多少啊?九嘛,前面是九跟后面都是九,这是什么呢?一样多嘛。在文殊菩萨那里全都是一样多,根本就没时间、没分别的,就这么一个意思,就弄翻你了。你要是从这数字上想,一想你就错了,哪里有什么多和少嘛?前三三后三三,都一样多的意思,没有时间、没有多少、没有大小、没有分别,他是以本性的状态上去回答的。
以前那个云门祖师跑到法座上,上座就拿个板子一敲:“大家告诉我,十五以后是什么日子?回答!回答!说!”那个禅宗就是这样去逼拶人的,下面的人都开始发呆了:“啊,不知道!不知道!”最后他看实在没办法了,就说:“天天都是好日子!”—— 也就是“前三三后三三”这个意思。
后来的云门的弟子慧开禅师就写了一首诗,我们现在当成歌经常唱:“春有百花秋有月,夏有凉风冬有雪,若无闲事挂心头,便是人间好时节。”这首词的意思是天天都是好日子,那怎么样才会天天都是好日子呢?(现场师兄回答说:“心头没有闲事。”)对对对,那什么叫闲事啊?心头又在哪里?——前三三,后三三。(众笑!)
给你们讲公案我自己都觉得好笑啊,但不讲公案讲什么呢?讲《唯识二十颂》好不好?那就下次吧!再来一个公案哈。
有一个出家人去问大隋禅师,他说:“劫火洞然,大千俱坏,未审这个坏不坏?”这个天地有三灾的,劫末有水火风三灾。他说劫火烧起来的时候,三千大千世界全部都要被烧坏,“未审这个坏不坏”,这个本性坏不坏?就是我们刚才说过的问题,这个杯子摔坏了,本性坏不坏?
大隋是个证悟了的禅师,他说:“坏!”这个出家人就说:“恁么则随它去?”就是如果这样子,该怎么办呢?大师就说:“坏就等它坏。”什么意思啊?这个公案其实非常的修证哦。我们总是认为本性是离开显现的,而它们坏了以后本性是不坏的。我们入了法性定,就会想“这些东西都坏了,还有一个法性定不坏。”
这是什么观点啊?二!本性是什么?本性就是这些东西,那它坏不坏呢?它坏而不坏,不坏而坏,所以它就是不坏。为什么不坏呢?因为它坏。(众笑!)好绕口令啊,但实际上就是这样的。色即是空,你体会到“空”不是一个东西,如果你以为空、法性是一个东西的话,就不能随它去了。所以大隋回答得最牛:“它坏就等它坏!”其实这是很牛的,完全离开坏和不坏,谓之为证悟。
当时这个出家人还不理解,后来这个事情传到了大颠禅师那里,大颠禅师是已经证悟了的大德,他听到这个事情后,马上就焚香遥拜,说:“北方有古佛出世。”他说这个大隋禅师就是古佛,禅宗里面认为只要一认识本性,认识得比较透脱的时候,就认为他是佛啦。
按照六祖的说法“一念迷即凡夫,一念悟即佛,即世尊,即天人师。”我们大圆满要更加牛一些,认为证悟不过是加行道,经过暖顶忍,见道才是初地菩萨,然后还要搞两个阿僧祇劫才到佛地,但大圆满的修行是一生可以完成三个阿僧祇劫,当然这要我们先要修好出离心再说。
还想不想再听一个?时间快到了,听完就没有了,这里还有一个比较好玩的公案。
“沩山、五峰、云岩同侍立百丈。”百丈禅师有三个徒弟,一个叫沩山,一个叫五峰,还有一个云岩。百丈是他们的师父,他们就站在旁边侍候百丈,然后百丈就问沩山,要考他了,就是我们说的讲考。但是那个讲考就比较高哦,谁给你说什么概念,来就弄本性去。
百丈就问:“并却咽喉唇吻,作么生道?”什么意思呢?就是闭上你的咽喉跟嘴巴,不准你说法,你怎么样说出法性来?不准你说话,舌头全部割掉,嘴巴缝上,来告诉我什么是法性?
这是公案哦,来,谁站起来,来告诉我?(众沉默)唉,真是悲催啊!所以公案在我们这里就变成了故事,要是有人站起来说:“这个就是!”——哎呀,证悟啦!又一代的“鸡疯”出现了。
我们来看沩山是怎么回答的,沩山好牛呀!他说:“却请和尚道。”很赖皮呀,不过这一皮就赖得很牛啊!师父说闭上你的嘴说出法性来,然后弟子回答那请和尚先说。(众笑!)这个不是在赖账,而是他明白这个法性一说就错,不说也不行,那怎么办呢?请你先说!这个叫做机锋嘛,一下子把皮球踢回给百丈,这下总得想办法消解嘛,不然输给自己的徒弟很没面子的。
他怎么说呢?他说:“不辞向汝道,恐已后丧我儿孙。”他说我不能够跟你说,说了以后会毁坏我的传承。禅宗经常将自己的后代称为儿孙,就是我不能跟你说,会让后面的人迷路的。所以百丈又把这个皮球踢出去了,不过这回他没有踢给沩山,而是踢给后面儿孙去了,反正这些都是狡猾人!
他的意思是什么呢?法性是非言语所道——“言语道,断;心行处,灭”,他要去说这个东西。但如果你没有明白本性的话,即使你像我这样解释出来,那也是白搭。
然后百丈又问五峰同样的问题,去刁难他。峰云:“和尚也许并却。”翻译成现代的话,闭上你的嘴,说什么是法性。五峰说:“既然这样的话,老和尚你也不准张嘴。”一样的踢法,不过这就不如前面沩山踢得牛。
百丈又说:“无人处斫额望汝!”没有人的地方手放在额头上这样地看你,就像孙悟空那样的。这个什么意思呢?为什么要这样说呢?无人处就是空性,“斫额望汝”不是断灭的意思,就是告诉他是空性的,但并非断灭,就这个意思。
那不断灭是什么呢?就是这些显现。我们学藏传佛教的会想:“怎么会是这些呢?这是庸俗显现,要等庸俗显现后进入法性定才是法性。”——我们一定会这样的,笨啊!难道这些不是法性啊?不是法性又是什么?这些就是法性,只是它完全没有本体。
如果我们领会了法性,自续派的观点其实也是很究竟的,“缘起性空”也可以是彻底的证悟来的。但这是对学教理的人来讲的,我们学教理的时候一定要说:要把庸俗显现都消除了,显现都破了才是法性。实际上显现破不破不是很重要的,确定本质才是最重要的。当然见解方面我们也要照着那样的次第去做,但见解可以更往上升的,特别是落实到见地的时候就更加细微了。这个就有点复杂了,如果没有学中观师兄就暂时不管它。
然后百丈同样又问弟子云岩,闭上你的嘴告诉我什么是法性,云岩怎么回答呢?他说:“和尚有也未?”——法性,你有没有哦?他有点怀疑百丈,这么一说就完蛋了,根本就不是机锋考教了,马上就落入分别怀疑中间了。然后百丈就伤心了,说:“丧我儿孙。”唉!坏我的传承。
三个弟子中有两个回答得非常的精彩,都是证悟者之间的机锋。第一个你要我说出法性,但这个没法说,于是我就用机锋推给你。第三个就不行了,说:“哎呀,和尚你证了没有嘛?”我们经常去猜测这个人有没有证悟法性?——你“二”了嘛!
当然在平常的判断里面可以,但在机锋里面你这样一弄就完蛋了。因为法性是不需要证悟的,它本来就是——证悟者才会这样说的,缘起上是不能这么说的,我们还是要去证悟的。
这个公案是告诉我们怎样去斗机锋的,下面还有一个比较著名的公案,是讲马祖道一的。马祖道一是我们禅宗历史上非常牛的一个大祖师,禅宗在派别上分为五宗七派:云门、沩仰、曹洞、临济、法眼,其中临济又分出杨岐派和黄龙派,这样就一共有五宗七派。但是在修行方法上大体分为三类,一个叫洪州宗,一个叫石头宗,还有个菏泽宗。
菏泽宗就是坛经里面的神会,他这一系下来的传承,要求一定要教证齐全,特别适合我们现代人。石头宗就是在马祖同时代在湖北的一个很著名的禅师,叫石头希迁,他的方法主要以空性入手,完全是中观应成派的手法,一来就弄掉你。问:“什么是法性?”无!“什么是祖师西来意?”无!这有点像赵州禅师,但他不完全是用他的方法,而完全是用应成派的见解去摄持他的见解与修行。
还有一个洪州宗就是马祖这一派,他的家风是什么呢?所有的显现全是法性,即心即佛,如果一执著就是非心非佛。但是,他的基本见解就是一切境现俱皆如如,跟我们这上面说的十种法门很相近。马祖是一个非常非常了不起的禅师,他当时逼开悟了很多人,《景德传灯录》里面说有139位法嗣。以前曾经讲过他跟他嫂嫂的公案,也挺好玩的,大家听过没有?听过我就不再讲了,看大家都沉默我就不再讲了。
这个公案里面有个出家人问马大师:“离四句绝百非,请师直指某甲西来意!”“离四句,绝百非”,这是我们学中观的人最喜欢的,离开哪四句呢?有、无、即有即无、非有非无,离四句的意思就是什么都要扔掉。什么叫做“绝百非”呢?不能这样一直地扔下去,就叫做“绝百非”。百非就是很多很多的东西都不要,离四句就是破有边、破无边、破即有即无边、非有非无边,什么都是不存在、不存在、不存在,假象、假象……那总不能这样没个完吧,不能这么一直分下去,那怎么办呢?所以要停掉这个东西,前面是单空,最后连单空也要丢掉。
“离四句,绝百非”,也就是离开了四句绝掉百非以后,我们就找到那个本体了。然后“请师直指某甲西来意”,请马大师帮我说一说佛祖的西来意到底是什么意思?“西来意”是指自心本性是什么意思,禅宗里面经常说“佛祖西来意”,也就是问佛祖的根本宗旨是什么。
马师云︰“我今日劳倦,不能为汝说,问取智藏去。”他说我今天太困了,不能为你说了,你去问智藏禅师去。智藏禅师也是当时一个证悟了的禅师,那个出家人就赶紧跑去问智藏禅师:“佛祖西来意是什么?”藏云:“何不问和尚?”问我干嘛呀,你有个大德在那里,何不问大德呢?要问仁波切去,问师兄是不行的,哈哈,开玩笑!
那个僧人告诉老和尚:“是和尚让我来问你的。”智藏就说:“我今日头痛,也不能跟你讲。”(众笑!)这个和尚就傻了,那怎么办呢?然后智藏就说:“问取海兄去”,你可以去问海兄。
结果这个僧人就跑去问海师兄,海兄回答:“唉,这个东西到了这里我就不会了。”最后这个僧人就回去告状,我照您说的问了智藏,智藏说他头痛让我问海兄,他又说不会,其实就是不识的意思。这个马祖就笑了,他就说:“藏头白海头黑。”就是智藏的回答方法属于白,海师兄回答的方法属于黑,懂吗?会么?(众笑!)
认为自己证悟的,来,说嘛!会么?哎呦,这些公案真是弄死人啦!有没有学中观的师兄,请回答为什么藏头白海头黑?可以直接回答:黑白不分,非黑非白!为什么他会这么说呢?白就是说它的作用,黑就是说它的体性。马祖说我头痛,是什么在头痛啊?那就是法性了。什么是佛祖西来意?头痛就是,没有其他什么是的,没有法性你凭什么去头痛啊?石头为什么不头痛呢?你为什么会头痛啊?你用什么去头痛啊?这等于直接告诉你“这就是法性啊!”
然后他问另外一个海师兄说不会,实际就是刚才不识的意思。什么是佛祖西来意?我不会,我根本都找不到它是什么,它是空性,处处无踪迹,这个叫做黑。身色外威仪,可以显现一切,这个叫做白,“外威仪”当然也可以显现为头痛了,就是这个意思。所以那些证悟者一看就觉得很好笑,但你要是没证悟的话,你就傻了。
雪窦禅师在《碧岩录》里面为这个公案做了一个颂词:“藏头白海头黑,明眼衲僧会不得。马驹踏杀天下人,临济未是白拈贼。离四句绝百非,天上人间唯我知。”意思说这个出家人还是不懂。为什么叫马驹踏杀天下人呢?当时五祖给六祖传法的时候,说你门下会出一匹马,踏杀天下人,就是授记马祖手下会有很多的证悟者。
“马驹踏杀天下人,临济未是白拈贼。离四句绝百非,天上人间唯我知”,白和黑实际上是对离四句绝百非最真切的解释,天上人间就是一明知,唯一法性,这就是禅宗公案的解释。再说一个就不能再说了,所以找一个比较好玩的。
有僧问洞山:“寒暑到来时如何回避?”这句话是说遇到灾难,遇到分别时怎么回避?生死如何回避?寒就是冬天,暑就是暑天,寒暑到来时怎么回避?也就是分别生死现前的时候如何回避?
洞山就回答说:“何不向无寒暑处去!”如果寒暑到来,你没地方可去,你就到没有寒暑的地方去嘛。”什么叫没有寒暑的地方啊?(师兄就模仿大家修四夺的状态)空呀空呀空呀——全部都空完了,哪有什么寒暑呀?但那个是证悟吗?还不是证悟来的。
僧云:“什么是没有生死的地方呢?”山云:“寒时寒杀阇黎,热时热杀阇黎。”什么时候是没有寒热的地方呢?冷的时候就冷死你,热的时候就热死你,那个地方就叫无寒暑处。也就是说空性不会离开这些东西的,无寒暑处就是寒暑处,色就是空,空即是色,这个公案就是这个意思。大家会么?(众笑!)
我知道迟早一天大家都会的,我们本来是佛,一切现成,空劳把捉,不用追逐,当下即是。但是对我们来说,还是要先修出离心、菩提心、空性正见。这个玩意讲一下评书可以,但如果沉浸在里面的话,真的还不如去放几条鱼,磕两个头管用。这些东西是修到了最高境界自然而然的流露,但我们还是一定要从基础一步一步地做起。
好了,我们这一期禅七的佛法交流就到这里了,非常感谢大家听我在这里唠叨了几天。(众鼓掌!)其实你们对我的帮助真的非常之大,我无限感激啊!为什么呢?因为你们经常表现出能够听得懂或者听不懂的样子,对我的教育非常之大,这也是“藏头黑海头白”。
希望这次禅七能够给大家带来很好的感受或者认知,以后我们会坚持办下去,只要有一个人来我们就会办。其实大家来参加也不会吃亏的,反正也不用花钱。或许我讲的佛法里面可能有错,但我从来没说过我是对的嘛,所以你听了这些以后,完全不要有任何精神负担。我只是想把佛法尽量以轻松化、科学化的方式跟大家交流,但是真正要学习的话,大家还是要照着慈诚罗珠堪布、索达吉堪布、益西彭措堪布的指导,一直坚持地走下去。
我只是个老师兄,把自己的修学认知的经验来跟大家作一下交流,我反反复复说这些东西,不是想谦虚,都是些老实话。不管如何,这次禅七圆满了。皆大欢喜,现在我们一起来回向!
【注:文稿内容未经讲授者本人审核校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