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前两天讲了“四夺”,把五蕴夺了个遍,夺到最关键的时候就夺不下去了。我们今天要换一种方式来夺,换成我们汉传的禅宗的方式,我们今天会讲一些禅宗的修行方法。这里面有十种方法,这些方法都是非常高级的方法。它是用古文写出来的,我会跟大家解释。然后看时间是否允许,再讲一个或者两个禅宗著名的《十牛图》。凡是学禅宗的,没有一个人不知道这个《十牛图》,它里面有很深的意义。
我们今天就来讲这些,因为它要补充我们昨天“四夺”的内容。四夺基本上是一个空性的修法,而且是一个单空的修法。而今天讲的这些修法,如果你没有证悟,它就是单空的修法;证悟了以后,它就是大空性的修法。但要怎么去证悟呢?这个以后再说,因为我没证悟,也说不出来。我只按照我自己对佛法、对禅宗的一些理解,跟大家做一个交流。
不管是汉传佛教或者藏传佛教,都是大乘佛法,所以我们在做这个交流之前还是要发愿,发菩提心。为了度化天边一切的众生,发起菩提心来进行这个佛法的交流。
诸佛正法贤圣三宝尊,
从今直至菩提永皈依。
我以所修师等诸资粮,
为利有情故愿大觉成。
《真心直说》
《真心息妄》
或曰。真心在妄。则是凡夫。如何得出妄成圣耶。曰。古云。妄心无处即菩提。生死涅槃本平等。经云。彼之众生。幻身灭故。幻心亦灭。幻心灭故。幻尘亦灭。幻尘灭故。幻灭亦灭。幻灭灭故。非幻不灭。譬如磨镜。垢尽明现。永嘉亦云。心是根。法是尘。两种犹如镜上痕。痕垢尽时光始现。心法双忘性即真。此乃出妄而成真也。或曰。庄生云。心者。其热焦火。其寒凝冰。其疾俛仰之间。再抚四海之外。其居也渊而静。其动也悬而天者。其惟人心乎。此庄生先说。凡夫心不可治伏如此也。未审宗门以何法治妄心也。曰。以无心法治妄心也。或曰。人若无心便同草木。无心之说。请施方便。曰。今云无心。非无心体。名无心也。但心中无物。名曰无心。如言空瓶。瓶中无物。名曰空瓶。非瓶体无。名空瓶也。故祖师云。汝但於心无事。於事无心。自然虚而灵。寂而妙。是此心旨也。据此。则以无妄心。非无真心妙用也。从来诸师说做无心功夫类各不同。今总大义。略明十种。一曰觉察。谓做功夫时。平常绝念。提防念起。一念才生。便与觉破。妄念觉破。后念不生。此之觉智。亦不须用。妄觉俱忘。名曰无心。故祖师云。不怕念起。只恐觉迟。又偈云。不用求真。唯须息见。此是息妄功夫也。二曰休歇。谓做功夫时。不思善。不思恶。心起便休。遇缘便歇。古人云。一条白练去。冷湫湫地去。古庙里香炉去。直得绝廉纤。离分别。如痴似兀。方有少分相应。此休歇妄心功夫也。三泯心存境。谓做功夫时。於一切妄念俱息。不顾外境。但自息心。妄心已息。何害有境。即古人夺人不夺境法门也。故有语云。是处有芳草。满城无故人。又庞公云。但自无心於万物。何妨万物常围绕。此是泯心存境息妄功夫也。四泯境存心。谓做功夫时。将一切内外诸境。悉观为空寂。只存一心。孤标独立。所以古人云。不与万法为侣。不与诸尘作对。心若著境心即是妄。今既无境。何妄之有。乃真心独照。不碍於道。即古人夺境不夺人法门也。故云。上园花已谢。车马尚骈阗。又云。三千剑客今何在。独许庄周定太平。此是泯境存心息妄功夫也。五泯心泯境。谓做功夫时。先空寂外境。次灭内心。既内外心境俱寂。毕竟妄从何有。故灌溪云。十方无壁落。四面亦无门。净裸裸。赤洒洒。即祖师人境两俱夺法门也。故有语云。云散水流去。寂然天地空。又云。人牛俱不见。正是月明时。此泯心泯境息妄功夫也。六存境存心。谓做功夫时。心住心位。境住境位。有时心境相对。则心不取境。境不临心。各不相到。自然妄念不生。於道无碍。故经云。是法住法位。世间相常住。即祖师人境俱不夺法门也。故有语云。一片月生海。几家人上楼。又云。山花千万朵。游子不知归。此是存境存心灭妄功夫也。七内外全体。谓做功夫时。於山河大地。日月星辰。内身外器。一切诸法。同真心体。湛然虚明。无一毫异。大千世界。打成一片。更於何处得妄心来。所以肇法师云。天地与我同根。万物与我同体。此是内外全体灭妄功夫也。八内外全用。谓做功夫时。将一切内外身心器界诸法。及一切动用施为。悉观作真心妙用。一切心念才生。便是妙用现前。既一切皆是妙用。妄心向甚麽处安著。故永嘉云。无明实性即是佛。幻化空身即法身。志公十二时歌云。平旦寅。狂机内隐道人身。坐卧不知元是道。只麽忙忙受苦辛。此是内外全用息妄功夫也。九即体即用。谓做功夫时。虽冥合真体。一味空寂。而於中内隐灵明。乃体即用也。灵明中内隐空寂。用即体也。故永嘉云。惺惺寂寂是。惺惺妄想非。寂寂惺惺是。无记寂寂非。既寂寂中不容无记。惺惺中不用乱想。所有妄心。如何得生。此是即体即用灭妄功夫也。十透出体用。谓做功夫时。不分内外。亦不辨东西南北。将四方八面只作一个大解脱门。圆陀陀地。体用不分。无分毫渗漏。通身打成一片。其妄何处得起。古人云。通身无缝罅。上下忒团栾。是乃透出体用灭妄功夫也。已上十种做功夫法。不须全用。但得一门功夫成就。其妄自灭。真心即现。随根宿习。曾与何法有缘。即便习之。此之功夫。乃无功之功。非有心功力也。此个休歇妄心法门最紧要。故遍多说。无文繁也。
第一个要交流的,是叫《真心直说》的一本书,是元代的知讷禅师写的。知讷禅师是一个从高丽来到中国的僧人。当时的高丽就是现在的朝鲜和韩国,那时候还没有朝鲜、韩国之分,因为当时中华很强大啊,文化大量地输出,日本、朝鲜都有很多禅僧到我们中国来学习,比如日本把曹洞宗就完美地搬过去了。
知讷禅师,他虽然是个高丽人,但我们不要小看高丽人啊。九华山的那个地藏菩萨——金乔觉,很精彩的,他写给他的侍者的那首诗,读得我真的是非常的感动。他很老了,他的侍者陪了他很多年,要下山去了,他就留了一首离别的诗。那首诗我已经记不得了,说起来很感人的。
这个知讷禅师也是高丽人,而且是很有修行的一个禅师。他写的这本《真心直说》,我们禅宗历代以来都把它当成宝典来看,它写得很实际、很实在。当然他到这里来学的是中华的汉文,所以他是用汉文写下来的。现在我们在一些重要的禅宗寺庙里面,比如云门寺、高明寺,都能找到它。
中国的禅宗典籍是很多的,禅宗一方面说“不立文字”,一方面又很多文字。在中国的汉传佛教里面,佛陀和祖师大德们留下的三藏十二部跟禅宗典籍比较起来,基本上是等同的,一样多。但是它说的是“不立文字”,禅宗的六祖惠能大师是个连字都不认识的人,当然后来有人考证说他是认识字的,只不过是为了打击当时沉醉于名相而不去实修的一批学人,所以他以不立文字、甚至以不认识文字这种方式出世,告诉他们:我不要文字,我一样证悟本性,当然这是后期考证的说法。
但不管怎么样,现在我们肯定是要文字的。我们一方面要闻思,同时也要修行,我们可以把两方面结合起来。不要一方面读经论的人说人家实修的:“你们这是盲修瞎练,你们这种修行就像没有手的人去爬悬崖一样,怎么都爬不上去。”另一方又反过来说他们:“你们读书有什么用啊,老是在玩概念。我们不立文字,直指人心。”双方互打。这是不对的,一定要结合起来。当然我们不一定要把三藏十二部、所有的禅宗典籍都读完,那是读不完的,太多了,我们可以选取一些精要的。修行上也不一定每个法门都要去修,选择自己喜欢的、和自己比较相应的、比较关键的一些法门就可以了。
这个《真心直说》就是知讷禅师写的。从那么多典籍里面,现在我们能够把它选出来,这不是我的功德,是一些大德们把它选出来的。《真心直说》只是薄薄的一本书,它里面有一个段落叫做《真心息妄》。“真心”实际上就是我们说的“如来藏”,自心本性的意思。这本《真心直说》里面,关于真心的相状、真心是什么、真心为什么会迷误……说了很多很多。
如果我们想要去找到真心,那就要“息妄”。它说真心里面有很多妄想分别,把这些妄想分别停下来就是真心了。这是佛陀说的,佛陀在菩提树下坐了四十九天,证悟以后就说:“奇哉奇哉!原来一切众生皆有如来智慧德相,只因妄想执著不能证得。”我们本来就是佛,我们本来有一颗纯净的、非常有用的这么一个真心,但是里面夹杂了很多的妄想分别,所以我们为了找到这个真心就要息妄。
它是其中的一段,我把它选出来。已经打印出来了,大家一定要看着这个来听。不然的话,因为它是古文,我一讲,大家可能都听不懂。不要小看这个东西,这里面可以讲出很多东西来的,它几乎把我们所学的这些教理(自空中观、他空中观、唯识甚至大圆满)全部包括在内。
所以说我们的禅宗是非常厉害的一个宗派。它虽然是个行门(“行门”就是要去做的一个派别),但是它里面有相应的理论。它不象我们读书的,把中观、唯识、因明一步一步说得很清楚,各种各样的理论分类、排列的很好,非常的清晰。它不是如此,它为了要找到自心本性,所有的理论一哄而上。
所以如果不是很清楚它里面的意思,而且它又是古文的方式,你读到的可能就是一些文字,囫囵吞枣就读过去了,不知道它是什么意思。但是我们把它拣择出来,一边分析一边结合修行来讲,就非常的有意思。
好,我们开始讲这个《真心息妄》。“或曰。真心在妄则是凡夫。如何得出妄成圣耶。”我们本来都有一颗真心,但是我们现在处于妄想分别中间,所以我们是凡夫。这句话很好理解,但是如何得出妄而成圣呢,怎样能够把妄想分别去掉,变成圣人呢?
“曰古云”,这个语法我没搞懂。为什么要说“曰古云”,我怀疑是印错了。直接“曰”就行了,或者“古云”就可以了,但它来个“曰古云”,我们不管它,我们把意思搞懂就行了。
“曰古云。妄心无处即菩提。生死涅槃本平等。”哇,很高啊!什么叫做“妄心无处即菩提”?找读书的肯定不行,这位师兄你来,什么叫做“妄心无处即菩提”?结合我昨天说的。
(回答:法性无处不在。)
她又变成读书的了!“妄心”就是我们这个心,“无处”是指没有地方,昨天我们找来找去都找不到。我们的心,你真的找不到,你确定它没有本体的时候,那就是“菩提”。如果把它引申下去,那就是大圆满。
但是怎么“无处”?“无处”在哪里?本来它就“无处”,现在还要去找“无处”在哪里。如果找到了,不就变成“有处”了吗?
如果“无处”就是“没有”,那就变成断灭。好难啊!其实不难,中间有些窍诀。这些窍诀,你不要找我,找上师去。
“妄心无处即菩提,生死涅槃本平等”,当你明白妄心没有本质的时候,那个就是菩提。一旦明白了妄心没有本质,涅槃跟生死就是平等的。到处都是涅槃,无处不在,根本就没有所谓的轮回。没有轮回了,当然也就没有涅槃了。轮回没有了,涅槃没有了,那怎么办?
(回答:生死自在。)
“生死自在”只是个词,什么叫生死自在啊?我们要问现在怎么办。
(回答:不用办)
不用办?后面去!讲法,听法,喝茶!
“经云。彼之众生。幻身灭故幻心亦灭。幻心灭故幻尘亦灭。幻尘灭故幻灭亦灭。幻灭灭故非幻不灭。”一大堆的“幻灭”,它到底在说什么?它实际上是说我们的现起的现象是幻化的,企图去消灭这些如梦如幻的现象,这也是幻。我们就幻来幻去、幻来幻去,说我们“没事找事干”的意思。
但是我们没办法不搞搞震,因为这些所有的幻,我们认为它是实在的,这就是我们的麻烦。你说:“我没有认为它是实在的,我头脑里面就认为它是假的。它会变旧,用离一多因分析,它没有实质。”这不行,这只是概念。
“幻心灭故,幻尘亦灭”,这里幻心的“心”不能理解为本质,只能理解为心的作用,就是昨天要破的“识”,或者“自证分”。这个作用也是幻的。如果这个灭了,幻尘就灭了。尘也是心制造的嘛,心一息灭,幻尘自然息灭。是这个意思,那当然是证悟了。
然后“幻尘灭故,幻灭亦灭”,幻尘灭了,会不会剩下一个幻灭呢?当然不会!“无无明,亦无无明尽”,就是幻尘灭了,不会有个幻灭在那里。
“幻灭灭故,非幻不灭”,它说幻灭灭了,全部都没有了,有一个非幻的不灭,就是我们说的“真心”。它是一个他空中观见(非遮)。所以说里面有很多的理论。
“譬如磨镜。垢尽明现。”昨天讲的,障垢磨尽,真如自现。什么是“垢”?分别、执著、妄想都是“垢”,所以我们要息灭这些东西。我们为什么要打坐呢?就是要把这些控制不了的思维、身体的疼痛、各种各样的执著全部灭掉。
“灭”分为几种,一种是让它停息下来。但可能只是暂时停下,等禅定不起作用的时候,它又冒出来了。那要怎么办呢?我们要去明白它的本质,这是最根本的“灭”。要体会到,其实它在生起的时候,也没有生起过。是不是有点复杂?“生起的时候也没有生起过”,这不是我说的,这都是佛讲的——色即是空,轮回即是涅槃。轮回就是现起嘛,它为什么即是涅槃?因为它的本质是假的,我们认透它就可以了。
因为我们是学藏传的,这里经常会有个麻烦:你说现起的同时,我们就可以证悟空性,那么进入法性定以后,所有的显现都消失了,空性不是就没有了吗?其实不是如此,显现灭了以后,我们证悟的还是它的本性。显现灭了以后,我们所证悟的并不是一个和它有区别的东西。如果是和它有区别的东西,是个“无”的话,就是所谓的自续派。这个时候就会被应成派发出三个太过(这个词好怪,三个太过,太过分了的意思)。这三个太过,我们不讲了。一讲的话,两派的理论又要搅半天。而且如果你们没有读过这些,脑袋就开始大。我们今天讲禅宗,汉传的。
“永嘉亦云。”永嘉大师,大家知道吧?他去见了六祖,两个人有著名的“一宿觉”。他证悟了以后,人家说:“你要去找个人给你印证一下,不然就是天然外道。”《坛经》里讲的,“威音王后,无师自悟者,为天然外道”(那天我好像解释过,现在不再解释了)。然后他为了这个事就去找到了六祖,两个人对了一通话,六祖马上就说他证悟了,留他住了一晚上,叫“一宿觉”。他写了一个《永嘉证道歌》,很出名的,禅宗的人经常会拿来念。
“大道无难,唯嫌拣择。但莫憎爱,洞然明白。”他说大道根本就不难,只是你在分别。如果你离开贪嗔,一下洞然明白。关键就是这个“洞然”是什么?“洞然”就是要彻底地、透彻地了知到一切都是空性的,这才能称作“洞然明白”,它不是我们这种普通的明白。比如说我拿开这个盖子,看到里面是茶,这种明白是不行的,这只是眼识的明白,是暂时性的明白。我一定要明白茶和杯子是什么,心和境全部是什么。
所以我们整个世界的一个问题,就是心和境的问题,没有其他的问题了。我们活在世界上,哪一件事能离开我们的心,或者离开我们心所面对的环境?哪怕是我们世俗人的奋斗,也是围绕着心跟境的事。境:房子、汽车、人民币;心:家人、儿子、女人、男人所带来的感情。都是这些问题。包括我们的证悟,也是要弄清楚境是什么、心是什么。都是如此,不管是哲学、宗教,甚至科学都在研究这些问题。
当然,科学主要是在境上做功夫。但它也搞些精神上的东西,比如心理学。虽然研究得不彻底,但它也研究。因为它的基础理论错了,它首先就定义“世界是物质的”。你问它:“为什么世界是物质的?”它说:“不告诉你,世界就是物质的!”就像我们以前唱歌那样,“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就是好呀!就是好呀!就是好!”“为什么好呢?”“就是好!”它不讲理。
这个“就是好,就是好,一定就是好”在应成的四个理论中,属于哪个理论?能立等同所立!为什么它好呢?因为它就是好,用应成的理论就把它破了。其实我们在生活中会遇到很多这些事情,但是我们所学的理论跟生活中所遇到的完全脱节,所学的东西只在概念里面转,不在修行和实际中去运用。所以就导致所学的东西没有用,有时候连基本的烦恼都解决不了,更不要说证道。
“永嘉亦云。心是根。法是尘。两种犹如镜上痕。”“心是根”的意思,就是心是根本,所有的法都是由它造成的——法尘。但是永嘉大师这里说的“心”就不能是真心了,因为后面加了一句“两种犹如镜上痕”。也就是说,心和尘在这个明镜上面都是痕迹、都是光影、都是假的。这个“心”是作用的心,不是本质的心,而那个“镜”才是真正的本质。这个理论一下又变成我们昨天说的“真如缘起”。有两种缘起,一个叫阿赖耶缘起,一个叫真如缘起。
这里面全都是理论。虽然它说得那么简单,但如果你真正要去理解,这些话都可以拿来修。当然,真正的修法在后面,他一个一个说得很具体,这些只是他为了推销他的十种修行方法而做的前言。这个知讷禅师真的很了不起,我不知道他老人家是什么样子,虽然他是高丽人,我对他的敬佩还是犹如滔滔江水。因为它中间有些方法,跟法王写的大圆满里面的方法是一样的,很殊妙!
然后它说“痕垢尽时光始现”,痕迹、污垢被磨得差不多的时候,光始现。就是我们刚才说的,“障垢磨尽,真如自现”。实际上我们的心层层叠叠地蒙了很多东西,我们禅宗的修法就是拿根针去扎它。假如真心是个镜子,那么它上面摆了很多东西,堆得很厚。禅宗就是拿针去扎,“念佛的是谁?是谁?是谁……”这么一直戳下去,一下戳通了,里面漏了一点点光出来,就开悟了。这叫“初参”。然后他借助这个初参的力量,逐渐扩大那个洞,到哪天身体开始脱落的时候,就叫做“重关”。然后再把它全部磨尽,就是所谓的打破“牢关”。这是禅宗的方法。
我们的方法就不是如此,我们就是用五加行、中观把镜子上面的东西拿走。特别是菩提心,它把这个最讨厌的“我执”拿走。把它压扁,或者磨到差不多的时候,剩下薄薄的一层,看起来像水中月、梦中花一样。还有依据上师的加持,等等之类的,我们以这样的方式去修行。我们的方式跟禅宗的参话头有点不一样,但是我觉得这种方式对于我们来说更加适合一些。当然,禅宗的也不仅仅是参话头的方法,还有很多方法,1这里的后面也讲到了。
“痕垢尽时光始现。心法双亡性即真。”心和法双亡的时候,性即真。什么叫做“心和法双亡”,读书的?
(答:心就是指前面的“永嘉云,心是根”的“心”,法就是“法是尘”的“法”。)
说对了,心和法的解释是正确的。什么叫做“双亡”?
(答:能所的这种二取......)
有两种“双亡”。当能所二取没有消失,但是我们的心已经确定外境和心识都是假的,产生如梦的觉受,在这种觉受中去认识到本质,这也可以的。这是一种“双亡”,这种认识不太真,就是我们经常说的“加行道的开悟”。这种开悟就是觉得一切都像水中月、镜中花一样。然后是真的“心法双亡”,就是我们昨天说的“大地平沉、虚空粉碎”,这个就很厉害了。性即真,那个时候证悟的本性是很真实的,拿得很牢靠的。这个时候我们会体会到,依靠它可以解除佛陀所说的人生八苦。
真正的证悟绝对不是证悟了一种状态,然后跑去问上师:“上师,这个是不是证悟?”这绝对没证悟!证悟一定会带来相应的智慧,他知道:依靠这个东西,所有的一切都是不成立的,包括生死以及所有的苦难。而且这个东西会带来相应的喜悦,他会体会到那种“极乐”。如果证悟得非常踏实,像初地菩萨那样(称为极喜地),那会非常的快乐,而且变得非常的智慧、慈悲。就像昨天说的两个标准:对三宝非常地崇敬,真的会如滔滔江水;然后对众生的悲心会很盛。这个时候“性即真”。
“此乃出妄而成真也。”说了半天,就是要“以幻治幻”,用幻修消灭幻执,幻火烧空木。有人会说:“既然都是幻,我们都放下嘛。”你要放得下才行嘛,我们现在所谓的“放下”都是假的,你根本就放不下。嘴上说“放下”,有人一耳光打过来,立即不放下,不要说打耳光这么严重,比如有人说:“我要放下!”然后你对他说:“你放不下的。”“凭什么呢?你怎么说我放不下呢!我为什么没放下啊?!”立即原形毕露!真正的放下,不是拿一个概念;真正的放下就是要透视所有事物的本质,证悟真正的本性。
“或曰。庄生云。”,“庄生”就是指庄子,因为我们的文化里面一定会加上道家的东西,它借用道家的“无为”这两个字。但是道家的“无为”,实际上不是我们的真心本性。《辩中边论》或者《辨法法性论》里面会讲到好几种“无为”,有些“无为”不是真的无为。唯识里面有六种“无为”,没有意识也称为“无为”,抉择灭、非抉择灭也叫做“无为”,打昏过去也叫“无为”,进入很深的禅定也叫“无为”,但这些都不是证悟。
真正的“无为”恰好就是“有为”,这是最难的。如果是有一个可以拿取的东西,那还比较容易,我们可以努力,努力去拿。但是我们要去拿到的这个东西,你根本就拿不到,但是它又要你去证,这就是证悟非常困难的一个原因。
“或曰。庄生云。心者其热燋火。其寒凝冰。其疾俛仰之间。再抚四海之外。其居也渊而静。其动也悬而天者。其惟人心乎。”它的意思就是说,热得象火的东西就是心,寒得象冰的也是心,所有的外境都是心。它快起来可以是“俛仰之间”。“再抚四海之外”,就是心可以放之四海,很宽广的意思。“其居也渊而静”,安静下来的时候,可以象深渊那么静。“其动也悬而天者”,如果动起来的话,可以跳到很高,象天一样。“其惟人心乎”,它说这个就是人心。
“此庄生说凡夫心不可治伏如此也。”就是凡夫的心动起来可以象火、象冰,它也可以很快,可以放之四海,也可以象深渊一样(寒池冰月,形容心的安宁、镇定),也可以悬而天、俯而海。就是说我们的心乱动。我们天天坐在这干什么?就是要不让它动!这就是凡夫的心,不可制伏的时候就是如此。
“未审宗门以何法治妄心也。”,“未审”就是“不知道”,“宗门”就是我们的禅宗,以什么样的方法对来治这种乱七八糟、不停地动的心。
好,它马上来了一句比较让人无语的话:“曰以无心法治妄心也”。意思就是说,你如果是一个一个地去对治高、低、仰、俯这些各种各样的心,在心的作用上去对治的话,你会对治不完。但是我们可以采取一个最重要的方法,直接抓住这些作用的根本——心,把它空掉。夺其根,自然消其叶。比如我们要去摘一棵大树的叶子,一片一片地摘,那就会摘不完。怎么办呢?我把它的下面锯了,釜底抽薪,叶子自枯。
禅宗的方法就是如此。你说贪嗔痴慢疑,它有时候不太讲究这些,直接说是什么东西造成了贪嗔痴慢疑。把那个断了以后,贪嗔痴慢疑自然而然就枯萎了。我们下面可能会讲到禅宗的《十牛图》,里面就讲这些内容,直接把根拔掉,而且非常的牢靠。
如果我们不去拔根,我们只去找枝叶的话,修行会变成什么样子呢?我不贪这个了,就开始贪那个。摘掉一片叶子,新的又出来了。我们因为学佛了,放弃了很多很恶劣的贪着,我们再也不吃喝嫖赌了,不杀盗淫妄酒了,但是我们转过来就开始在佛法里面搞另外的贪着,在佛法里面搞另外的嗔恨。我们经常会一边说大乘菩提心,一边产生嗔恨的。师兄弟之间嫉妒、嗔恨、挑拨离间,很多这类的东西。我们回去想想看,是不是如此?大部分都是如此。
以无心法治妄心,就是抓根本。我们经常说到“无”的时候,因为我们是学中观的,就说这是“无边”(单空)。其实不对,禅宗里面说“无”,有时候就是说空性,但有时候也说是“无边”。所以我们要看它的语境。这是我们现代人读古文的一些麻烦。
或曰。人若无心便同草木。无心之说请施方便。曰今云无心。非无心体名无心也。但心中无物名曰无心。如言空瓶。瓶中无物名曰空瓶。非瓶体无名空瓶也。
这一大段是什么意思?我开始解释。你说“人若无心”,是不是没有知觉,像草木一样的无心?你这种无心,你跟我说清楚是什么样的方便。曰今云无心,不是没有心体的那种无心,不是没有知觉的那种无心,而是说心中无物。“心中无物”是什么呢?它不是没有心体的这种无心,而是心体没有执著,不执著无、不执著心的这种无心。是这个意思,要这样去理解,不然你读这个书就会读得很惨。
说“空瓶”的时候,是说瓶中无物,而不是说连瓶子都没有。说“无心”,不是说我们连知觉、感受都没有,而是说我们有知觉有感受,但我们不在这些知觉和感受中去执著。心中无物!这个太高妙了!
然后他说了句祖师的话:“故祖师云。汝但于心无事于事无心。自然虚而灵寂而妙。是此心旨也。”(大家记不记得这句话?李连杰演的《少林寺》里面,王仁则的兵打来的时候,那个首座很害怕,跑过去对方丈说:“哎哟,兵来了!”长胡子的方丈拿着串念珠:“慌什么!汝但于心无事,无事于心,自然虚而灵,寂而妙。”它引用了这里面的。)
“于心无事,无事于心”就是说心里面没有事,没有执著。可以去做事,但是不黏著在事上。然后就虚而灵,寂而妙。“虚”是空,“灵”是光明、作用;“寂”是寂静、安宁,“妙”也是光明。“是此心旨也”,这就是心的根本的宗旨、心的本性,心的最究竟的层面就是如此。
“据此。则以无妄心。非无真心妙用也。”照这样说,“无妄心”就是说没有执着,而不是说没有真心的妙用。禅宗说真心的妙用,不是像我们所想象的,要出现刹土、神通这些。它说无执着的这些“用”,全部都是妙用。喝茶、吃饭、睡觉,甚至放屁、拉屎,它都认为是心的妙用,只要你在这上面没有贪执。但是我们不可能做到,我们喝茶要喝好茶,拉屎要去一个五星级厕所。我们有很多很多的贪执!
今天下午我们讲了两种层面的“黄金等同大粪”。其中一种是可以显出大粪来、显出黄金来,这个时候有不同的样子出来,但是他绝对不会对它们有贪或嗔,而是感觉一样。一般人一定会选择黄金,不要大粪,但他什么都不会要。还有一种是连黄金、大粪的样子都变了,这是最高的。但是后面这一种,我们暂时做不到,要到八地菩萨才可以。
但是我们可以“证”到,一出现大粪,立即嗔就上去了;也可以爱就上去了,假如你是农民的话。这就叫做所谓的“遍计法执”。看到黄金,两个眼睛立即放光,特别是葛朗台那种人。我曾经到一个储蓄所去存钱,看到那些人数钞的时候,看着那些钱,那个眼神之温暖,就像我看着我女儿一样!那个东西那么脏,但是他对它那种爱呀,真是很深刻。有东西一出现,我们马上就跟上去了,我们不可能真的做到那种“无心”。刚才说的,但莫拣择、但离贪嗔,我们就是做不到这个,所以没办法洞然明白。
很多人把证悟说得很深,好像很玄、很高妙,其实根本就不是。你首先去除在外境上和内心里面的一些贪执,然后就好办了。所以前面一定要有出离心和菩提心,出离就是要出离很多粗大的贪执,菩提心就是要把我执(无穷无尽地希望保护“我”的这种心)淡化掉。这两个粗大的“幻”被磨得差不多的时候,真实的东西才会显出来。
“从来诸师说做无心功夫类各不同。今总大义。略明十种。”“从来”就是从古到今,各大祖师都说做无心的功夫有不同的很多种。有参话头的、有觉照的……禅宗里面有很多种宗派,各种各样的方式。“今总大义,略明十种”,今天我们把它汇集起来,大概有十种。这十种就是我们今天要讨论的。
一 觉察
“一曰觉察。谓做功夫时。平常绝念。提防念起。一念才生。便与觉破。妄念觉破。后念不生。此之觉智。亦不须用。妄觉俱忘。名曰无心。故祖师云。不怕念起。只恐觉迟。”
这是一种觉察的功夫。什么叫做“觉察”呢? 做功夫的时候,平常要绝念,提防念起。“绝念”不是说不要念起,而是要警惕念起,它叫“提防念起”。念起了,我马上要知道。
“一念才生,便已觉破”,这个是我们昨天说的四夺的哪一夺?平常绝念,提防念起。一念才生,便已觉破。妄念破绝,后念不生。
(回答:想蕴)
对,还是有点聪明。念一起,马上知道它是假的,这叫“觉破”。所以说这些方法全部可以是单空的修法,也可以是大空性的修法。单空的修法就是我还没证悟本性,但是我知道它是虚幻的。念一起,训练出来的觉知一下就把它觉破。
“不怕念起,只怕觉迟”,他根本就不怕念头起来。它一起来,立即觉破,这就是昨天说的。
然后“此之觉智,亦不须用”,这句有点高深了。“此之觉智,亦不须用。妄觉俱忘,名曰无心。故祖师云:不怕念起,只恐觉迟。”他说,你这样觉觉觉,好像有个“能觉”在那里。所有生起的念头,我们都可以觉破,但是我们似乎抓到一个能去觉破的东西。这是单空里面的哪个境界?耽着能境上的无!《中观庄严论》里面讲的,耽着能境上的无实。
“此之觉智,亦不须用”, 它说这个也不能要,也不要去把这个东西抓住。“妄”,以及能觉妄的“觉”,全部都丢掉,名曰“无心”。这个就高妙了,说到证悟了。
“故祖师云:不怕念起,只恐觉迟。”它说念头起来没关系,念头越多越好,只要每个念头出来,你都能觉知到。不要跟着念头跑了,或者念头没有以后你就睡了。一种是本觉跟着跑;一种是本觉跟着睡眠,昏沉下去,两种都不行。
所以念头可以起来,我本觉去把它觉破就可以了。然后我连觉念头的这个“觉”也不要,这就叫“无心”。好难做到啊!慢慢去做,慢慢去做。我们今天虽然说这些东西,但是真正的修行实际上就是昨天讲的那些。昨天讲的那些东西,可以成为非常实在的一些修法。
“又偈云。不用求真。唯须息见。此是息妄功夫也。”我们不要在心里面老是去追寻,盘坐在那里,“本性是什么?好像是这个吧?不对!嗯,好像是这个吧?还是不对!”他从来都没对过,但是总认为还有个“对”。找、找、找,永远找不到,这个就叫做“狗咬尾巴”。
他会在心里面产生一种感受,很舒服或者很智慧,去找书对照,都觉得它是证悟。过了半天,他又觉得这个不是,然后把这个抛弃了,又来另外一种,就像狗咬尾巴一样。只要你去追寻,永远追寻不到,所以《楞严经》里面讲“歇即菩提”。最麻烦的是,我们歇下来的时候,很多时候就睡着了。不睡着的话,也处于一种无记的“明”中间,无记的“明”又成了另外一种“尾巴”。
我们以后如果去做真实的修证,一定会遇到这些状态,会折腾很多年,会极其的痛苦。当然,我们虽然这么说,但现在先把菩提心修好再说。
第一种修法就说完了。然后是第二种方式。
二 休歇
“二曰休歇。谓做功夫时。不思善。不思恶。心起便休。遇缘便歇。古人云。一条白练去。冷湫湫地去。古庙里香炉去。直得绝廉纤。离分别。如痴似兀。方有少分相应。此休歇妄心功夫也。”
这个实际就是修禅定,不思善不思恶。心一起念头,马上就停下去。这个时候我们经常会说:“这样下去不是会堕入无记吗?”我们最反对这个,不然就不会老是说“大乘和尚摩诃衍”。它实际上是《圆觉经》里面讲的一种修法,这种修法比较危险,旁边一定要有真正的过来者给你指点,不然就会堕入阿赖耶识里面。
如果你真的是前面已经做好了五加行,修好了菩提心,可以这样去修。最怕的就是你刚刚学佛,一开始就叫你拿一个东西放在头上顶住,静下去,静下去,静下去……然后就静到那个死胡同里面去了。你如果真的是前面的功夫做足了,可以这样静下去,而且必须要这样静下去。这是一种休歇的功夫。
歇来歇去,要歇到什么样的时候呢?它说“一条白练去,冷湫湫地去,古庙里香炉去。”这里说的是一个禅宗的故事,不知道有没有人读过。
两个师兄弟,师父圆寂的时候,就用了小兄弟做方丈。老大就不服了:“凭什么让你接班呢?我在这里领座领了这么多年,讲法讲了这么多年,居然让你接了班!”他很不服气,就去找小兄弟评理。然后他们就斗机锋,斗了几句,老大就输了。老大说:“你说这些话算什么,我马上坐给你看!”坐脱立亡!他当时斗输的就是这几句话。小兄弟说:“师兄,我不跟你说这些,你给我解释什么叫做‘一条白练去,冷湫湫地去,古庙里香炉去’。后面的‘冷湫湫地去,古庙里香炉去’就不说了,你说什么叫做‘一条白练去’。”老大说不来,但是他很不服气:“说这些东西有什么用啊,我死给你看。”坐脱立亡!真的一炷香功夫就圆寂了。他兄弟走过去拍着他肩膀说:“哎!老大呀,先师旨意,你连味道都没闻到。”坐脱立亡都没开悟。
他要他解释“一条白练去”,这个很不好解释。其实如果是悟透了的人,肯定可以解释。什么叫做“白练”?觉性、空的、镜子、破的,就这个意思。但我也是嘴巴说而已,我的“一条白练”也没有去。
就是这么一个故事。它说要静下去,静到什么样的程度呢?要“绝廉纤,离分别”。“廉纤” 就是廉子上的纤纤,指很细微的黏着。要离分别,如痴似兀,傻呆呆的。古人经常用这个“兀”字,六祖临终的时候作了一首偈子:“腾腾不思善,兀兀不思恶;寂寂断见闻,荡荡心无著。”六祖圆寂之前就告诉我们啥都不干!要断掉见闻,不要善不要恶,见闻觉知全断掉。最后一句最精彩——“荡荡心无著”,跟《椎击三要诀》里面的语言是一模一样的。你说我们的禅宗是不是很高妙?!我们不争气而已,没有继承下来。希望在大家身上。
它说要做到这样完全寂灭,方有少分相应。这是第二种方法,叫做休歇妄心功夫。下面是第三种。
三 泯心存境
下面叫做“泯心存境”,“泯”就是泯没,“泯心”就是不现心的意思。“泯心存境”就是息心,把境放下,就是我们那天讲的“夺人不夺境”。
“谓做功夫时。于一切妄念俱息。不顾外境。但自息心。妄心已息。何害有境。即古人夺人不夺境法门也。”
这个说到了夺人不夺境。它说做功夫的时候,专注力旨在让自己的妄念息掉,完全不管外境。但自息心,妄心已经息了,感知外境的心已经消灭的时候,怎么会害怕外面的外境呢?这就是古人的夺人不夺境的法门。
这个法门也可以分两重来修的。临济说的那个是最高的,而我们说的是什么呢?就是我们只是去看我们的心,不考虑周围的事。在我们读的书里面,帝洛巴告诉玛尔巴:“外境并不影响你,执著才影响你。”它讲的跟这里是一样的。
如果没有读过藏传这些书,我现在跟你们讲这些东西,你就只能知道它的某一方面,不知道我们汉藏的很多法是互通的。
故有云。是处有芳草。满城无故人。又庞公云。但自无心於万物。何妨万物常围绕。此是泯心存境息妄功夫也。
有云,是处有芳草,满城无故人。妙啊!芳草,到处有很多东西出来,“芳草”就是外境。有什么都可以,但是已经没有过去这个“人”了。如果证悟了,这个“玩意”就是故人。就是这个意思。
“人”就是心,心能感知这些东西,但是已经没有过去那种执著了。无心于万物,没有心了,不是说没有感知。记住,它是可以感知,但是对外物没有执著的意思。如果不感知,那就成石头了。刚才已经说过了 ,“无心”不是说没有感知的意思,而是说在感知的同时,心中无物,无事于心。要明白这个。
但自无心于万物,何妨万物常围绕。当你无心于万物的时候,有什么都没关系。所以一念清净,日销千金非分外。这种方法就是“泯心存境息妄功夫”。
说到这个层面的时候,见解即是方法,方法即是见解。也就是《华严经》里面讲的“理即事,事即理”。开始叫做“理无碍”,道理通了;然后要去做,“事无碍”;然后两个结合起来,“理事无碍”;最后达到“事事无碍”。到这个层面,你说这些见解的时候,它同时就是修行,不能够把见解和修行分开。
我们把见解和修行分开的时候,就是说完全没有去打坐、完全没有去体会之前,读了很多书,但是跟修行完全结合不起来。其实真正的东西一定在修行中间!这个我也没看过,现在打开才看,看了就解释。并不是说我伟大,因为我起码这方面多多少少有点修行。
四 泯境存心
然后,第四叫做“泯境存心”。“泯境”就是夺境,留下心。
“谓做功夫时。将一切内外诸境。悉观为空寂。只存一心。孤标独立。”内内外外,外面的境,里面各种各样的感受,全部空掉,只留一个能够觉知的心。“孤明炯炯,迥脱根尘”,禅宗里面有这句话。“孤明”就是它独立、唯一、不变,“炯炯”就是很明亮。不是像电灯这种明亮,而是能够察知很多细微的东西。“迥脱根尘”就是和根尘不相应的意思。它这里表达为“只存一心,孤标独立”。
所以古人云。不与万法为侣。不与诸尘作对。心若着境。心即是妄。今既无境。何妄之有。乃真心独照。不碍于道。即古人夺境不夺人也。
“不与万法为侣”是什么意思呢?就是心不要伴随万法跑了。一看到大粪,立即就开始讨厌,这叫做与大粪为侣。看到宝马、美女,口水直流,这就叫做“与万法为侣”——有贪、有嗔、有执。一个法现起,它只是现起而已,但是我们的贪执一下就跟上去了,这就是“与万法为侣”。
这里也有一个禅宗的公案:历史上境界很高的一个居士——庞居士。庞居士去问石头禅师:“不与万法为侣者是什么人?”石头禅师一下就用手把他的嘴捂住。他后来去找马祖,又问了这句话,马祖说:“等你一口吞尽三江水,我再与你说。”这样磋磨了几次,就让庞居士开悟了。庞居士开了悟,后来他一家四个人全部开悟了(庞居士、他老婆、女儿灵照、儿子)。他一家人很出名,是我们居士中的楷模!
他有一个很精彩的故事。他是家财万贯的人,结果他把家里的钱财全部堆到船上,弄到江里面沉了。假如遇到我们这些“发了菩提心”的人,我们会说:“沉它干什么呢?做点功德嘛!”要是庞居士也读了我们这些书,他一定会说:“我发的是胜义菩提心,要把它沉掉;你发的是世俗菩提心,把它给别人。我比你高级。”然后我们又斗过去说:“你还有世俗跟胜义之分,你分开二谛,你是自续。”拿理论来扯淡,可以扯很多。
“不与诸尘作对”,就是不要跟上它、不要黏着它的意思。心若着境,心即是妄;心如果不着境,你就了不起。“今既无境,何妄之有”,你把外境空掉了以后,心就不黏着上去了。
我们为什么老是要去“夺境”,夺了境以后有什么用?我们经常说,夺了境以后,心会放松。为什么呢?夺境以后,有一个很大的作用,就是它上面的作用会被我们夺掉,就会觉得它很虚假,心不太黏着它。精神方面,自己的感受也会相应地变轻微(昨天讲了夺受蕴),然后人就会松脱,就会克服烦恼(或者叫做压制烦恼)。厉害的就叫做“消化烦恼”,更厉害的就是“烦恼即菩提”,见解一步一步地上升。这是见解和修行的一些具体作用,大家要去很好地、很细地思维这些东西。然后师兄弟要凑在一起“讨论”,要来经常听我“分享心得”。虽然我说的很累。或者是你们之间互相扯淡,扯啊扯啊扯啊,哪天那个蛋掉到地上——啪!原来一切都是真的,所以全假。
“今既无境,何妄之有。乃真心独照,不碍于道”,境破了,真心独照,炯炯孤明,不碍于道。这是和“道”不相悖的,这个“道”就是真道,真心、本性、证悟的意思。
这个就是古人夺境不夺人的方法。
“故有云。上园花已谢。车马尚骈阗。”骈阗,柳亚子跟老毛对诗,有一句“不是一人能领导,那容百族共骈阗。”这两个字就是“聚集在一起”的意思。“上园花已谢,车马尚骈阗”,就是说花都已经谢了,外境都没了,你还凑在那里看什么呀?(古人会坐着马车去观花,古人的生活比我们儒雅哟。我们坐在宝马车、奔驰车上,到处都是灰尘。人家坐的是马车,焚着香,看着花,很高雅!我们其实是很惨的。)就是说上园的花已经谢了,你不要去凑这个热闹。境都已经没有了,心就不可能再黏着上去了。
“又云。三千剑客今何在。独计庄周定太平。”不用“三千剑客”一个一个地用,庄周无为就行了。还有一种说法就是“独许庄周定太平”。这个句子是借用别人的,“独许庄周定太平”是我在其他书上看到的。就是我只用“无为”就可以定太平了,不须要“三千剑客”一个一个地杀,是这个意思。此是泯境存心息妄功夫也,这是第四。
五 泯心泯境
第五是“泯心泯境。谓做功夫时。先空寂外境。次灭内心。既内外心境俱寂。毕竟妄从何有。”心境同时干掉,同时不沾,同时认为它们是空性。像昨天说的那样,外境一现起,就直接觉得它是空的,反过来把心也夺空。这个明白吗?前面那个是对外,后面这个叫返观内照。禅宗里面经常要求返观内照,有很深意义的。返观内照可以先照思维、念头,后照情绪,再照能够生起情绪和念头的这个本体。因为它不实有,所以可以自己照自己。如果是实有,马上又被中观破斥说“刀不自割,火不自烧”。要把这些理论用起来,不然我们就白读了。
这个时候“内外心境俱寂,毕竟妄从何有”,这样就没办法有妄了,因为心境都空了。
“故灌溪云(灌溪也是一个大禅师)。十方无壁落。四面亦无门。净裸裸。赤洒洒。即祖师人境俱夺法门也。”十方无壁落,十方都没有障碍,全部都空完。四面也无门,整个一个大空的意思。净裸裸,赤洒洒,一丝不挂。我们禅宗经常说“终日吃饭,未咬一粒米;终日穿衣,不着一丝纱”,什么意思呢?就是我什么都没有。这个就是心境俱夺。(我在网上看到一个骗子说“我是一无所有的疯狂瑜珈士”。话还是说得很好的,但人是骗子。藏地有个骗子,才二十多岁,连藏文都不认识,然后就在我们汉地成了“尊者”。好多人拜他!他曾经组织几十辆车,跟着他从色达开车去拜拉萨。什么都不懂的,真的是什么都不懂,我真是对我们汉人的智慧佩服得犹如滔滔江水——倒流!真是很受不了。在自己的网站上说“一无所有的疯狂瑜珈士某某某”。“一无所有”还是说得很好,也很疯狂,但就不是瑜珈士,所以我们的眼睛要放亮点。)
这里的意思就是什么都没有,一丝不挂,内外都没有。在“临济四夺”法门里面,就说成是“并汾绝信”。 心境不通,为什么不通呢?并和汾都没有了,怎么通啊?要通信的话,一定要成立两个人、两个事物或者两个地方。都不能成立的时候,就绝信了,就会变成“十方无壁落,四面也无门”。净裸裸,赤洒洒,一丝不挂。去年尚有立锥之地,今年片瓦无存。这个“空”可以有两重理解的,自续就理解成单空(无边),应成就理解成离开四边。
这个是第五。他的每个方法都要找几句诗歌或偈子来解释:“故有云。云散水流去。寂然天地空。”云也散了,水也没有了,各种各样的执著都没有了的时候——天地空。也就是人境全部空掉了。
“又云。人牛俱不见。正是月明时。此泯心泯境息妄功夫也。”
“人”是指监控意识,或者“人”是心、“牛”是境,都可以。但是根据禅宗的《十牛图》,“人”是监控意识,“牧牛”就是用意识去牧心。人牛俱不见,正是月明时。“心”可以表现为内心和外境,修行的时候就是要用侧面意识去监控心和外境。当这个监控意识(要修行的心)已经发现心跟境都是空性的时候,监控意识还拿来干呀?立即下岗!没事干了嘛。然后这个时候就是“月明时”,真正的能境双亡。孤明炯炯,这里称为“月亮”,月亮就是觉知。
这个就是泯心泯境息妄功夫也。
这些是很深的东西了。如果我们中间有修得很好的人,可以明白很多东西。但是我看大家的神情,我好像是剃头挑子一头热,热脸蛋贴了个冷屁股!如果你没有这些体会,你听起来根本就没劲。但是都说到这里了,我不说也不行。如果我再回过头来跟大家开始讲出离心,这不行的嘛。或者我们再来搞本书,讲讲中观,《破来去品》怎么破的……搞逻辑思维,大家最有兴趣了。
六 存境存心
然后是第六,叫做“存境存心”,人境俱不夺。谓做功夫时。心住心位。境住境位。有时心境相对。则心不取境。境不临心。各不相到。自然妄念不生。于道无碍也。经云。是法住法位。世间相常住。即祖师人境俱不夺法门也。
高妙啊!它说做功夫的时候,心就是心的样子,境就是境的样子,心境不相干。心不要攀上境,而境也绝对不会妨害你的心。这个在法王讲大圆满的书里面也有,但法王的书里面不是说心和境,它说识跟外境各分离。它还有一些具体的修行方法,比如眼睛看到面前这面墙(现在目光(识)是搭上了境的),然后把目光往回稍微一拉,拉到一半,这就是识跟境的一种相离。然后外境和心识就互不相侵,处在这个状态中去修行。
心境不相侵,这个说起来简单,但你去做嘛,里面好深啊!我做这个做了好几年。所以说虽然这上面的文字简单,但是如果你要做起来,会很深的。虽然一股脑说了这十个,但真正要修的时候,逮住一个就可以了。
“心住心位,境住境位”,就是心不去攀境。但是我们也不要觉得境会伤害自己,你只要去觉知外境,就不对了。你只要很自然地坐在那里,现起、灭掉是它的事,害不了你。你不要做任何判断,不要跟上去,就可以了。心境不相侵就是如此。
你做到这个的时候,人就会闲闲的。“闲闲的”就是完全没有执著,自然而然,随缘任运。但是在这之前,你一定要很深透地觉得这些东西不实有,它的作用也不实有,心识本身也不实有。在做了很多的我们昨天说的那些“夺”以后,才会做到这个存心又存境(心境俱不夺),否则根本不可能。我们怎么可能心境俱不夺啊?隔壁王小二是去年伤害了我,今年跟我完全没有事,但我一打坐的时候马上就想起他了,心立即就上去了。全都是这类的事出来。
故有云。一片月生海。几家人上楼。又云。山花千万朵。游子不知归。此是存境存心灭妄功夫也。
一片月生海,海上生明月,几家人上楼,多么祥和啊!如同一个美妙的景象现起一样。它用了一种情境,根本就不加思考的。“一片月生海”也可以说是本觉生起来。本觉生起来的时候,好像几家人上楼去看月亮的那种觉受。它用这种觉受来表达境心不相侵,境心不矛盾,也不分开。境与心无害,心与境不着的这种状态。
如果是证悟了的话,还可以表达成法王说的“空屋入贼”。就是心境都空了,象个空屋子一样,来了一个强盗,他啥都偷不了。
“又云。山花千万朵。游子不知归。”外境是“山花千万朵”,“游子”指的是心,“不知归”是因为没有归处,很自在的意思。一般来说,我们都要有个归处,我们存心的时候就要把心定在一点,或者回到本觉上去。他说不是,可以随缘任运,只要感觉到互不相侵、互不粘着就可以了。这叫心境两存,但不执著即菩提。我们肯定做不到的,这是很高的东西。
七 内外全体
下面是第七:七内外全体。谓做功夫时。于山河大地。日月星辰。内身外器。一切诸法。同真心体。湛然虚明。无一毫异。大千世界。打成一片。更于何处得妄心来。所以肇法师云。天地与我同根。万物与我同体。
这个方法太明白了,我天天都在说的,是什么方法?
(回答:现空双运)
不是现空双运。所有的法都是我的心,天地一体,体在哪里?体在我的心上!我觉得这些东西都是我的心的显现,而自己的心又是湛然虚明、无一毫异。大千世界打成一片,在这种状态里面是不可能有妄心的。全部都是我的心的显现,就训练这个。
而这个心又可以分两个层面:可以是阿赖耶识的心,也可以是真如的心。这个我们很难做到,但是记住这些方法。如果大家有时间,可以把这个拿去复印几份,拿回家去慢慢揣摩。特别是修单空的,修到一定的时候,这个东西就会管用。如果单空不好好修的话,说实话,今天晚上就是扯淡、戏论。让我白流汗。
“大千世界打成一片,更于何处得妄心来”,如果还处在阿赖耶识的层面,虽然是妄心,但是它也纳为一体了。如果是真如层面的话,那真的就没有妄心了,处处都是真如,头头皆不伤。什么叫“头头皆不伤”?到处冒出来的都不是矛盾的,都是一合相。
“所以肇法师云,天地与我同根,万物与我同体”,这个“我”是指心的意思,不是指人我的“我”,天地不可能与“人我”同根的。此是内外全体灭妄功夫也。
这个是比较大的修行方法,其实很多人也可以去做这种观想。坐在这里,任何一个境现起,立即觉得它是我的心的显现。外境可以这样,内观自身也可以。一个情绪现起,它是我心的显现;一辆宝马现起,也是我心的显现(虽然它不是我的)。全部都这么做。一个仇人现起,还是我心的显现,所以我没必要恨他。我怎么这么不争气,老显出一个仇人来?反复地这么做,这个方法就是如此。
八 内外全用
八内外全用。谓做功夫时。将一切内外身心器界诸法。及一切动用施为。悉观作真心妙用。一切心念才生。便是妙用现前。既一切皆是妙用。妄心向甚么处安着。
就是我刚才说的那个,我把七和八一起讲了。没关系,就这么听也可以。就是我刚才说的,一样的。
“悉观作真心的妙用”,这里也要分两个层面:可以观作阿赖耶识的妙用;也可以说是真如的妙用。它们的区别是什么呢?就是当你不明白心是什么的时候,你就只能知道它的作用,你不明它的本体。因为体是找不到的,我们往往会以用显体。什么叫“以用显体”呢?就是用它的作用来表达它的本体。你问:“什么是佛?”我说:“就这个,擦汗。”这个是一种作用,我想表达它的本体。离开这个作用,就没有本体了。是这个意思。
曾经沩山和仰山两个人去摘茶的时候(沩山和仰山是沩仰宗的祖师),沩山问仰山:“你知不道心体是什么?”仰山不回答,只是抓住茶树就这么摇。他的师父沩山就说:“你只知其用,不知其体。”然后仰山就过去问他师父:“那你知道吗?它的体是什么?”沩山马上就说:“今天算了,饶你三十棒!”袖子一甩,回头就走了。他想表达什么?这个故事很精彩的,沩仰宗的。仰山犯了一个错误,虽然他知其用,但不知其体。其实用就是体嘛!所以饶你三十棒,回头走了。这个公案就是这个意思。如果明白了,用就是体;如果不明白,用就永远不是体。
我也不知道大家懂不懂,不管那么多,讲了再说。
“一切心念才生,便是妙用现前”,不管好心坏心,全部是真如本性的显现。如果明白了,那就太好了。“既一切皆是妙用,妄心向甚么处安着”,如果一切都是我本性的显现,就不会有妄心了。
当这句话不再是个概念,而是一种觉受的时候,你会真的明白什么叫做“烦恼即菩提”。关键是我们不明白这个本体,所以妄心起来就跟着妄心走,慈悲心起来就跟着慈悲心走。不能够“不思善不思恶,那个就是明上座本来面目”,心老是跑。要是跑的时候,你也觉得就是那个,就可以了。就这么简单,其实到后来不会很复杂,复杂的是前面。我们前面要反复去破,反复去观察自己,等等这些。
“故永嘉云。无明实性即佛性。幻化空身即法身。”无明实性,乱七八糟的这些无明实性(贪嗔痴慢疑、所有的山河大地的显现),实际它的本性就是佛性。所有的这一切无明的显现,本性就是佛性。幻化空身就是法身,烦恼即菩提,色即是空。全部都在解释这个东西。
不是很好理解,但是大家听到了就记住。这个是可以公开的,这是禅宗的东西,不是大圆满。大圆满其实说的都是这些东西,它用另外一种方式说。那种方式,目前来讲,我们汉人听起来可能还要容易明白一点,而且我们特别喜欢那些句子。只有古代的文人才喜欢这些句子,而现在的中国人不喜欢。五四运动以后,我们把孔夫子打倒以后,这些东西就不管用了。我们已经失去了古人的那种语境和思维方式,这也是个悲剧。
“志公十二时歌云。平旦寅。狂机内隐道人身。坐卧不知元是道。只么忙忙受苦辛。”有时候禅宗人说“放狂”,就是本性自然挥洒的意思。这种“机”就内隐在修道人的身体里面,我们不知道坐卧实际上就是道。为什么呢?
以前曾经有人问庞居士什么是修道,庞居士说:“难难难,十担麻油树上摊。”麻油往树上放,一定往下流,所以很难。然后他的夫人就说:“易易易,百草头上祖师意。”他的女儿就更高了,她说:“不易也不难,饥来吃饭困来眠。”坐卧就是道,是吗?擦汗是不是?起码我现在觉得不是,好难受啊!是和不是全都错的。“只么忙忙受苦辛”,因为不知坐卧都是道,所以忙来忙去,团团转,还受很多苦辛。
这个就是内外全用的息妄功夫,内外都把它抉择为真心的妙用。这个确实比较困难,还是前面的四夺来得比较实在一点。但是记住这些,我们走到后来一定会用到这些。如果大家听不懂的话,就说明我们对这个“心”的味道一点都没抓住,从来都没有碰到过。如果听到后,“咦咦咦,是的是的……”说明起码还有点善根。
九 即体即用
九即体即用。谓做功夫时。虽冥合真体。一味空寂。而於中内隐灵明。乃体即用也。灵明中内隐空寂。用即体也。故永嘉云。惺惺寂寂是。惺惺妄想非。寂寂惺惺是。无记寂寂非。既寂寂中不容无记。惺惺中不用乱想。所有妄心。如何得生。此是即体即用灭妄功夫也。
唉,老祖宗也太累了!没关系,一样来解释。即体即用,就是说做功夫的时候要冥合真体,一味空寂。就是我们一定要让心静下来,去冥合本性的又空又寂。“而于中内隐灵明,乃体即用也”,就是说这个空寂中有灵明,有光明、有觉知的意思。这个就是用,叫作“大悲周遍”。我们说如来藏有三大特点:一个叫做空性;一个叫做光明;一个叫做光明、空性无二无别,也就是大悲周遍(就是“用”)。
“灵明中内隐空寂,用即体也”,我们的灵明中间,它本质的空寂就是它的体。而空寂中内隐的灵明就是用。也就是空性跟光明一体,光明跟空性一体。空性就是法身,就是体;光明就是报身,就是用。这个听得懂吧?它恰好跟我们学的藏传佛教有契合的地方。
“故永嘉云,惺惺寂寂是,惺惺妄想非;寂寂惺惺是,无记寂寂非。”“惺惺”就是明明白白,“寂寂”就是指它毫无实质、静寂。光明跟寂寂双运,明空双运,它就是对的。 “惺惺妄想非”,如果用光明去制造这样那样的念头、感觉,那就不是了。所以“惺惺寂寂是,惺惺妄想非”。
然后,“寂寂惺惺是”,空性中间有光明就是,空性跟光明一体就是。“无记寂寂非”,坐下去,坐下去,坐成无记了,它就非。
“寂寂中不容无记”,就是说禅定中、静寂中不能无记。然后,“惺惺中不用乱想”,明白中不用乱想。这就是我们天天要干的事。如果达到这个时候的话,所有的妄想怎么生得起来呀?
这就是即体即用灭妄功夫。将就这个心体,将就这个光明的用,将就这种本性的方式,来灭掉妄想。这个非常难,它说的大部分是证悟之后的事。
十 透出体用
十透出体用。谓做功夫时。不分内外。亦不辨东西南北。将四方八面只作一个大解脱门。圆陀陀地。体用不分。无分毫渗漏。通身打成一片。其妄何处得起。
这个是很高深的!就是证悟了,一切都是法性。通身一体,完全的一合相。它完全是证悟了以后的事。其实单空也可以做到,全部都是单空。当然,这个单空就不如真正的证悟。
全部都是法性,通通的一体。以前有人说:“证悟了以后就是‘浑身是眼’。”他的老师说:“不对,是‘通身是眼’。”到处都是眼睛,它是证悟以后的一种体受。如果这样的话,就不会有妄念了,一切皆法性。
古人云。通身无缝罅。上下忒团栾。是乃透出体用灭妄功夫也。它的意思就是说,这个本性里里外外全部证悟的时候,没有一丝的渗漏。不管显现什么、寂灭什么,全部都是法性,体跟用混成一片。这个是非常高的功夫!
说话和能说话的,都是一个东西。拍手、声音、身体、感受、觉知,全部打成一片。这个——了不得吧?不是那么容易!
当然,我们如果没有证悟本性,在单空状态中也可以做到这样。但这个就不是本性,而是单空。如果证悟了,那就更高妙了。证悟了是彻底地这个样子。以这种见地去修行,很容易到八地,所以禅宗和大圆满真的是极其殊胜!
“以上十种做功夫法。不须全用。但得一门功夫成就。”我们前几天教的那些方法,夺啊、夺啊,夺到心、境已经完全柔软、虚幻化的时候,就用这些方法,随便选一个。如果你现在就说:“我不想修那么基础的四夺,我要做这个。”你随便选一个,都可以。当然你得拿一个方法来实行,要讨论具体该怎么做,因为现在说的只是纲要。
但如果你是一个很好的修行人,拿到这个东西,它马上就是方法,你自己知道该怎么修。古人说的这些东西,他绝对不是只给你说个纲要,方法另外再教你。禅宗不是如此,只有大圆满才会如此。大圆满会跟你说得很细,规则给你定好,一条一条地这么上去。但是到后来的时候,它还是要完全放开。
这就是十种功夫,不需要全用,拿一种就可以了。这个就是《真心息妄》的十种方法。
“其妄自灭。真心即现。随根宿习。曾与何法有缘。即便习之。”也就是看你喜欢哪样就修哪样。“此之功夫。乃无功之功。非有心功力也。”这就是无修之修。如果这样说的话,这些全部都是修本性的。只有本性才是无功之功,无修之修。
为什么叫做“无修之修”呢?他证悟了那个东西,他会发现那个东西不是修来的,本来如是。但是他又要去保持它,这就叫做“无修之修”。因为他要去保持它、保任它,实际上还是一种修,但是那个东西本身又是无修的,所以叫做“无修之修”。大圆满证悟了,禅宗证悟了,就是如此。
“非有心功力”,不是要去超脱、去对治、去把它按住。明明自然而然就会去救众生,却偏要发一个愿:为利众生愿成佛。它不是如此。佛陀度众生不靠愿力摄持的,因为本来一体,他自然就去了。
“此个休歇妄心法门最紧要。故遍多说。无文繁也。”它说这个非常紧要,再多说就没必要了。“文繁”,说多了就多余的意思。你只要照着这样去做就行了。
这十个法门,我也不知道我解释得怎么样,因为我一个都没看过。我只知道里面有很好的东西,然后就拿出来交流。如果大家有兴趣的话,可以去把它的每一个方法分别拿出来,我们再仔细探讨,可以设计出一些修行的方法。如果是四夺夺得比较顺的那种人,拿着一看,马上开始修行。任何一个都可以。如果对这个法门还没有感觉的话,那就不好说了——菜鸟!还要慢慢去修。
这些东西不是我自己编出来的,包括我们禅宗的很多大祖师,他们都会把它当成修行的经典一样用。因为我不是传法,我只是交流,你们要求上师应该这个样子、那个样子,对我不管用的。我不是上师,你把我看成什么都没有关系!
这十个方法,我们都说完了。这里有打印出来的,如果喜欢的话就拿去复印,或者自己去买。这本书叫《真心直说》,知讷禅师的,在百度一搜马上就出来了。当然有些古文,如果看不懂的,我们来讨论,可以讨论出很多东西。如果要讲的话,这十个方法,我们可以讲十天,每一个方法都可以说很多。但实际上真的没有用,说那么多干什么呀?每一条都可以拿理论来套,或者找很多书来,这个书怎么说的,那个又怎么说的……实际上做起来就那么回事,所以最重要的还是要去做。
这些方法,没有一个能离开禅定,所以你不多打几天禅七,怎么行啊?回去得把腿熬顺、把心熬顺才行。
《十牛图》
好,下面是《十牛图》。《十牛图》有很多种。在我们禅宗里面,几乎凡是学禅宗的人,没有搞不懂这个东西的。如果以后有人在你们面前冒充是证悟了的禅师,就叫他解释《十牛图》。我在网上看了很多解释《十牛图》的,乱七八糟,扯淡的很多。
《十牛图》虽然有很多种,但是有两个非常著名的:一个是普明禅师的;一个是郭庵和尚的。我们今天讲的这个是郭庵和尚的《十牛图》,是说得最多的一种。比它更要渐修一点的,就是普明禅师的。《十牛图》在百度上一搜就有,有兴趣的可以去看。但是如果我们现在连出离心、菩提心都没有,最基本的经论都没读过的话,看这些等于零。当然,可以作为一种知识储备。但是要拿来具体运用的话,只怕不是那么容易。
这个《十牛图》,第一个叫寻牛,第二个叫见迹,第三个叫见牛,第四个叫得牛,第五个叫牧牛,第六个叫骑牛归家,然后忘牛存人、人牛俱忘,最后是返本还源、入廛垂手。下面有文字解说。“郭庵和尚,《十牛图》并序”,这个《序》我们就不说了,时间不够,大家去看就行了。下面直接说内容。
一 寻牛
忙忙拨草去追寻,水阔山遥路更深,
力尽神疲无处觅,但闻枫树晚蝉吟。
著语:从来不失,何用追寻?由背觉以成疏,在向尘而遂失。家山渐远,歧路依差;得失炽然,是非蜂起!
第一个就是“寻牛”。我们首先要把牛和人的区别搞清楚,牧童和牛的区别是什么?牧童就是我们的意识心,而且这个意识是正念;牛就是我们的心体。或者牧童是“知”,牛是“行”。现在我们用知去训练我们的心,就叫做“牧牛”。我们的意识学了很多经论、概念,这就是人(牧童),然后开始找牛。
它首先来一句禅宗的风格:从来不失,何用追寻。它说这个牛从来都在,你不要去找它,否则就叫做“头上安头”。但是我们会说:“你站着说话不腰疼,我就找不到。”他怎么找的呢?
茫茫拨草去追寻,水阔山遥路更深。力尽神疲无处觅,但闻枫树晚蝉吟。
茫茫拨草,去掉很多念头,去找这个心是什么。水阔山遥路更深,很难找、很难找,力尽神疲,怎么都找不到。这时候就听到了枫树上有蝉(金阿子)的声音。实际上这句话的意思就是,这个东西是不用找的,它就是树上的蝉鸣声,随时都在。你去找它,就叫做骑牛找牛,背着孩子找孩子。所有的找都是从心上出发的,我们从心上出发去找心,就是狗咬尾巴。在《楞严经》里面,这叫做“头上安头”。演若达多觉得自己的头没有了,然后他到处去找自己的头,这个很难明白,但是学过禅宗的人会明白。因为我们去找心的那个东西就是心,就是这个意思。
你找呀找呀,找得很累,歇下来以后,听到蝉鸣的声音——哦,原来那个就是!曾经华智仁波切跟纽西隆多两个人躺在那个大草原上——啊,太放松了!远处有狗叫,有人的声音。华智仁波切跟他说:“就是那个!就是那个!”狗叫声,蝉鸣声(不怕,以后找得到的)。
现起的都是心,蝉鸣也是心,狗叫也是心。同时它是空性的,它跟我们去找的那个心是一样的。我们该开悟了——还是没有开!
从来不失,何用追寻。由背觉以成疏,在向尘而遂失。家山渐远,歧路依差;得失炽然,是非蜂起。
它说这个东西从来都没有丢过,我们的本性任何时候都在,你找它干什么呀?由于你背觉而成疏。什么叫“背觉”呢?如果我们能够做到不执著、本性自然,那就是不背。你背着它,形成二元对立,就成疏。“向尘”就是整天去搞贪嗔痴慢疑,这样就越来越丢失本性了。这样的话,就会家山渐远,离本性越来越远。歧路也很多,岔路也很多,得失也非常厉害了,是非蜂起。也就是你在搞二元对立。如果你回归本觉,这些东西都会没有,不用找。
我们也可以回答他:“你站着说话不腰疼。”所以说一定要有次第。它一开始就来得很高,这是禅宗衰落的一个很大的原因。但是当时确实有很多人就是有这么高的根性。而且如果大家把菩提心、四夺反复去修的话,你一定会明白这些是怎么回事。如果不明白,那就说明……(我现在有点当初第一次跟广州的师兄讲四夺的那种感觉,那时候也是上当受骗,他们说:“广州那帮师兄好厉害,好虔诚啊!”我一听,心中觉得:“微斯人,吾谁与归。”突然来了这么多同类,很高兴,一过去就精彩地“四夺”,夺、夺、夺…….后来发现全部人都看着我,像看神经病。现在我开始生起那种感觉了。)没关系,讲了再说。
二 见迹
水边林下迹偏多,芳草离披见也么?
纵是深山更深处,辽天鼻孔怎藏他?
著语:依经解义,阅教知踪;明众器为一金,体万物为自己。正邪不辞,真伪奚分?未入斯门,权为见迹。
第二个就是“见迹”。“依经解义,阅教知踪”,这个不用说了吧?就是闻思、读书。所以读书还是有用的!
水边林下见遍多,芳草离披见也么。纵是深山更深处,辽天鼻孔怎藏他。
水边的林下有很多牛的脚迹,慢慢把杂草拨开,就会找到牛的踪迹。“纵是深山更深处,辽天鼻孔怎藏他”就是无论牛藏到再深的地方,它的鼻孔怎么都藏不住。这个“辽天鼻孔”就是指本性的意思,怎么都藏不住。
著语就是“依经解义,阅教知踪。明众器为一金,体万物为自己。”就是要明白所有东西实际上都是一个本性,去体会万物就是自己的本性。“正邪不辞”,好的、坏的都不能不要。一般来说,我们学佛的都要好的,不学佛的都要坏的。然后人家不学佛的就说:“你们学佛的只要歪的,我们要的是正的。”其实要不思善、不思恶,到最高的层面就是如此。
一开始要离开很污浊的执著,最后要离开“净执”。学佛的人很多有净执,喜欢清静,喜欢一些好像很崇高的东西。然后拿着这个崇高的东西,就对那些不崇高的东西开始攻击。一攻击的时候,自己也变得不崇高了。所以说心要宽坦,要宽容,离开是非,但是不代表你不明白。那天也说过,以文殊菩萨的智慧对外境,明白微细;以观世音菩萨的慈悲对外境,泯灭嗔恨——智悲双运!
“真伪奚分”,对于真、伪,我们还是要搞清楚。“未入斯门,权为见迹”,他说读书的人还没走进那个门,但是勉强算你看到了牛的足迹。这是读书人比较受打击的。但是能见到足迹都已经不错了,很多人读书读得稀里糊涂的,连足迹都没见到。
三 见牛
黄鹂枝上一声声,日暖风和岸柳青;
只此更无回避处,森森头角画难成。
著语:从声入得;见处逢源;六根门著著无差,动用中头头显露。水中盐味,色里胶青;眨上眉毛,非是他物。
“从声得入,见处逢源”,怎么来的呢?就是从外面的这些东西来的。比如说我们学中观的,刚开始就是从色境上去空,从见处去逢源。修耳根圆通的,就从声音去逢源。大家知道“耳根圆通”这个法门吗?《楞严经》里面讲的,观世音菩萨的耳根圆通法门。“初于闻中,入流亡所”,去注意耳根的时候,忘掉了声音,进入法性之流……
从声入得,见处逢源。六根门着着无差,动用中头头显露。水中盐味,色里胶青;眨上眉毛,非是他物。
这些都是很高妙的语言。从声音可以找得到,从见处也可以找得到,六根门都找得到——着着无差,每个都是。见闻觉知,无处不是,见闻觉知都可以修道。《楞严经》里面有二十五个法门,身、舌、器物、心、境……全部的方法都用完,每一个都可以用来修道。
“动用中头头显露”,就是那天说的“动容扬古路,不堕悄然机”。谁在动?哪个在抹汗?汗是什么?谁明白他在抹汗?全部都是,没有一样不是!明白吗?谁在喝茶?然后我自己喝!
它说这个“显露”就像水里有盐味,色里藏着胶青一样。什么叫“色里胶青”呢?古代做颜色的时候,用胶青混在里面,象眼睫上的眉毛一样,太近了,非是他物。“水中盐味”就是说,水就是物,里面的盐味就是空。色里面的胶青,混在一起,所有的显现就是空性,空性就是显现。因为它离我们太近了,它就是我们的心,象眨上的眉毛一样,不是其他东西。
禅宗里面经常有人说,这个本性太复杂了。郭庵禅师说,根本就不复杂,太简单太简单了!离我们太近了,所以我们看不到自己最近的东西,一看就看到外面去了。最简单的东西,把它搞复杂了。就是因为它太简单了,所以非常难以证悟。我们都喜欢复杂,喜欢二元对立。
没关系,不在沉默中爆发,就在沉默中消失,自己选!
四 得牛
竭尽神通获得渠,心强力壮卒难除;
有时纔到高原上,又入烟云深处居。
著语;久埋郊外,今日逢渠;由境胜以难追,恋芳丛而不已。顽心尚勇,野性犹存;欲得纯和,必加鞭挞。
“得牛”就是开始知道了。前面的“见牛”就是触碰到了,现在是抓到了。刚刚开始通过一些方法,似懂非懂地明白了。是明白了,但是过了两天又没有了。刚开始就是如此,一会儿明白,一会儿不明白,纠结啊!参话头参到疑情现起的时候,就是如此。修空性修到后来,好像要明白本性,好像要脱落,但它又不脱落。就是如此。现在得牛,就是说开始比较把稳了,禅宗里面叫做“脚跟点地”。明白得比较踏实的时候就叫做“得牛”。
“久埋郊外,今日逢渠”,这个牛以前很长时间在郊外,今日看到它了。“渠”就是它,这个牛的意思。“竭尽神通获得渠”,就是想尽了很多方法,把你逮到了。“心强力壮卒难除,有时才到高原上,又入烟云深处居”,这个牛心强力壮,但还是能够把它抓劳实。有时它到了高原上,有时又入烟云深居处。就是说虽然得到了,但还是不清晰的意思。
著语是“久埋郊外,今日逢渠。由境胜以难追”,外境太强大了,心还是把不稳。“恋芳丛而不已”,贪欲心、各种各样的心还不清净。“顽心尚勇,野性犹存。欲得纯和,必加鞭挞。”虽然你已经得牛了,你已经知道心体是什么了,但是上面的业障、贪嗔痴慢疑还是很盛,顽心尚勇,野性难驯。大道平常,一种情怀,泯然自尽(禅宗里面这些词汇很多的),你要达到这个纯和的程度的话,还要鞭挞,还要收拾它。牧牛,琢磨它,收拾它,整天在那里发呆,凝视虚空。干什么——牧牛!
五 牧牛
鞭索时时不离身,恐伊纵步入埃尘。
相将牧得纯和也,羁锁无拘自逐人。
著语:前思才起,后念相随;由觉故以成真,在迷故而为妄。不由境有,惟自心生;鼻索牢牵,不容拟议。
真的“牧牛”来了,“前思才起,后念相随”,这是牧牛的方法。就是前面讲的,念头(牛)一起来,后念就跟上去,马上破掉它。“鞭索时时不离身,恐伊纵步入埃尘”,随时返观自照,不要让自己的念头和贪嗔痴或外境的实有黏着。就是刚才讲的那些方法。
“相将牧得纯和也,羁锁无拘自逐人”,“相将”就是蔺相如和廉颇,将相要和。如果将相牧得纯和,人的心境非常平和的时候,羁锁无拘自逐人。“羁”就是捆住的意思,把它锁住。不需要这个——无拘,它自己就跟着你跑——自逐人。就是修行开始随着你的念头去了,你不用辛苦地纠结:我要发菩提心,其实心里头很自私;我心里想这是空性,但感觉就是实有。修行的那些境界随着你的祈求心去了——自逐人。
它的著语是“前思才起,后念相随,由觉故以成真”,念头一起来,马上返照,去觉知这个念头。不怕念起,只恐觉迟。念一起,觉一去,就成了真。“在迷故而为妄”,如果你没有去觉它,它就成了妄心。“不由境有,惟自心生”,这些东西不是外境现起的,而是这个心自己生出来的。“鼻索牢牵,不容拟议”,无论什么样的东西,都用返照去笼罩它,都用正确的知见去引导它。不能有外境离开心独自现起,什么时候都要认为它是由自心生起的一种现象。
“鼻绳牢牵”,这个时候要守戒、禅定、返观自照、夺过来夺过去……很辛苦的,就做这些事。但真正夺完了的人,他就不夺了!“不容拟议”,就是说这没有什么好商量的,只有这样做才行,不这样做没有其他出路。
六 骑牛归家
骑牛迤逦欲还家,羌笛声声送晚霞,
一拍一歌无限意,知音何必鼓唇牙。
著语:干戈已罢,得失还无。唱樵子之村歌,吹儿童之野曲。横身牛上,目视云霄;呼唤不回,牢笼不住。
下面是骑牛归家,这个时候算抓得比较牢实了。“干戈已罢,得失还无”,让自己修行的正念,和心里面狂野的各种各样的欲望、纠结、 贪着,这个时候这些斗争已经停息了,得失都没有了。
“骑牛迤逦欲还家,羌笛声声送晚霞。一拍一歌无限意,知音何必鼓唇牙。”这个时候心境相和,它描述这种舒服而已。法喜也开始了,智慧也开始生了,很自在。扯淡也随便扯了。心的修行已经很纯熟,而且修行的觉受跟知见开始合拍、一致、相契。干戈已罢,不打架了,得失也都没有了。“唱樵子之村歌,吹儿童之野曲。横身牛上,目视云霄,呼唤不回,牢笼不住。”已经不用去理会它,不用再去套它,很自在。
我觉得从“牧牛”到“骑牛归家”太快了,实际上这个过程会很长。如果到“骑牛归家”的话,这个时候已经很自在了。就是他已经证悟了,而且那个证悟和他的欲望已经不冲突了。一般来说,初初证悟的人,他的那些欲望、无明和他的证悟还要冲突很长一段时间。就是冰融入水,有个过程。特别是如果五加行没修好,菩提心发得不盛,或者又不是再来人,很麻烦,甚至会出现悟后迷。所以要做到“骑牛归家”不是那么容易的。
就是心跟境的冲突很少了,概念跟心的冲突也很少,干戈已罢,不打架了。
七 忘牛存人
骑牛已得到家山,牛也空兮人也闲。
红日三竿犹作梦,鞭绳空顿草堂间。
著语:法无二法,牛且为宗。喻蹄兔之异名,显筌鱼之差别。如金出矿,似月高云,一道寒光,威音劫外。
然后第七是“忘牛存人”。“法无二法,牛且为宗。”高妙啊!心已经没有了——空性,但是他还留下了一个监视这个心的基础正念。“骑牛已得到家山”,归家了,回到本性上去了。“牛也空兮人也闲”,牛已经完全消失,心已经空了,要修行的这个心闲下来了,但是它还在。“红日三竿犹作梦,鞭绳空顿草堂间”,戒禁取见已经没有了,不用再做这些多余的事。我们平时又是转绕,又是这样那样,做了很多。现在不做这些了。
噶举派的冈波巴大师,他说了十个“不须做”。第一个“不须做”就是说,如果这个人已经证悟本性,他就不用再去集资净障,只要保住这个东西就可以了(学过大手印这个派别的,应该读过这些)。只要证悟,只要保任,其他的都在里面。我们大圆满的一些经典说,只要你证悟本性,在那里面安住一刹那,胜过普通的积资净障很多万劫。如果真的是我们能够证悟本性的话,那非常的了不起。
能够吗?反正最终都会做佛,大不了我去趟金刚地狱,十万大劫后,我出来就直接去净土,还是可以成佛!但我们要争取这一世能够成佛。
我讲这个,大家听得这么迟钝的话,还是有点麻烦!如果说到具体的中观的见解,大家可能会听得懂。但这些是最真实的东西,可以说是非常真实、非常珍贵。中间那些味道,大家听不出来,我也讲不出来,盲人骑在瞎马上——活该!
它说骑牛已到了家山,牛也空了,人也闲。红日三竿犹作梦,证悟了以后很多都是很懒的,基本上什么都不干。鞭绳空顿草堂间,不用这些东西了,什么都丢了。特别是证悟了大圆满,有两种修法:一种叫做懒人修法,一种叫做精勤修法。只修彻却这部分叫做懒人修法,他基本不干什么,就是该做什么就做什么,吃饭就吃饭,睡觉就睡觉,放屁就放屁。他没有什么,他也不希求修什么或怎么样。逢缘度人,没缘就睡觉,然后等到中阴的时候去成佛。这个是懒人修法。还有一种是精勤修法,到山上去对着太阳修彻却,就变成了托噶,可以让很多境界生起来,这一生就可以修到虹光身成就,也就是成佛。西方极乐世界这些剎土全部都会现前,金刚链、明点这些一个个地都变成刹土。
这个托噶听起来很殊胜,但是最殊胜的还是依靠彻却去证悟这些东西。只有在这些东西证悟了以后,才能去修托噶,无垢光尊者以后都是如此。无垢光尊者以前,有去修托噶的同时证悟了彻却的。但我们现在的人真的不行,我们的邪见太深了。这些东西讲得那么明白,下面的人都看着我发呆!我真的没看过,拿着就说的,我也没什么很好的修行,我只是语文理解能力比较强而已。是不是“五四运动”搞错了?——都怪五四运动!所以我们现在把孔夫子的像搬到天安门立起来,恢复读古文!
其实它也不是很多古文,它已经很白话了,主要是我们不明白里面的意思,或者是对禅宗的这些语句少探索。我们读的都是大白话的这些,比如中观,可能读大圆满书籍的都很少。如果读了大圆满的书籍,再来看这些,那就容易了,而且会惊叹:“原来这上面也是这么说的!”但是我们没有这样的感受,只是我一个人在这里扯,而且扯的蛋都不往地上掉,很麻烦。
“法无二法,牛且为宗。喻蹄兔之异名,显筌鱼之差别。如金出矿,似月高云。一道寒光,威音劫外。”它说,法不是二法。牛就是心,以心的本体为宗。比喻就是“蹄兔之异名”,循着兔子的脚印可以找到兔子,用牧牛的方式可以找到本心,说牛即是说心。显筌鱼之差别,就像表达筌(装鱼的笼子)和鱼的差别一样,用不同的表达来寻找真相。能够知道这两个的差别,知道外在跟本性的差别。像金子从矿里面提炼出来,佛陀说证悟就像是把矿炼十六次,然后得到的是纯金。“似月高云”,就是像月亮升到天上,高于云。“一道寒光,威音劫外”,“威音劫外”就是指本性的意思。“威音”就是本初,就是普贤王如来的意思。
八 人牛俱忘
鞭索人牛尽属空,碧天辽阔信难通。
红炉焰上争容雪?到此方能合祖宗。
著语:见情脱落,圣意皆空。有佛处不用激游,无佛处急须走过。两头不着,千眼难窥;百鸟衔花,一场懡锣!
“凡情脱落,圣意皆空。”啊!这个高妙了,连圣都不要了。“鞭索人牛尽属空,碧天辽阔信难通;红炉焰上争容雪,到此方能合祖宗。”噢,这个殊妙!它说鞭子、人、牛全是空性。“碧天辽阔信难通”,就是全部都是一体的,像蓝天一样。证悟的那个状态,所有的东西全部像虚空一样。都是一体的时候,就不存在“通信”了。刚才说了,一定要有两个独立分开的东西,才能通信嘛。你不知道我,我不知道你,给你写封信。特别是古人写信,一定如此。全部成为一体,就不用通信了。
“红炉焰上争容雪”,般若如大火炬,雪是分别,落下去马上就化掉。红炉焰就是红炉的火焰。这个“争”应该读成“怎”,“怎么”的“怎”。到了这个时候,才能跟祖宗的意思一样,“祖师西来意”的意思。一切皆空性!
著语就是:见情脱落,圣意皆空。有佛处不用激游,无佛处急须走过。两头不着,千眼难窥。百鸟衔花,一场懡锣。一场扯淡的意思!见和情,知见和各种各样的凡情,全部脱落。然后圣意也空,“我要成佛、我要做祖;我是佛,你们都是云云众生”,这些感受全部没有了,完全把凡圣这种区分消亡掉。
“有佛处不用激游”,不要听到佛,脸上就笑了;听到非佛的就排斥。非佛即佛,佛也非佛,所有的显现都是佛,不用去分凡和圣。分凡和圣,分佛和众生,实际上就是六道众生的行为。分开二谛,自续派是这样说的;而应成派是始终全空的。
“无佛处急须走过”,无佛处,无记,也要走过。两头都不着,两边不能堕,有无都不能堕。圣和凡都不能着,都不能沾,这个时候就千眼难窥。禅宗里面有一句话:从来都没有任何佛陀看到他自己的本性像什么样子,那个不是任何眼睛能够看得到的。
(曾经有这么一个南阳慧忠国师的故事。一个有神通的外国出家人来到中国,他知道别人的心念在哪里。南阳慧忠国师就考验他,起了个心念,然后旁边这个出家人就说:“哎呀,你身为国师,居然跑到天桥边去看人耍猴戏。”他知道南阳慧忠国师在想猴戏。然后南阳慧忠国师又起了一个心念,这个人又说:“国师你怎么这么心闲,居然在廊桥边看下面的游鱼。”这说明他知道国师的心事。然后南阳国师一下就进入千眼难窥的那种状态里面,这个有神通的就傻了。千佛亦不见自心,心是没有样子的,千眼难窥!如果达到这个的时候,百鸟衔花,非常的庄严殊胜。但是也是一场扯淡!)
两头不着,确实很妙很高。但是我这样做,好象不是很高哦!没关系,我们一起扯淡。
九 返本还源
返本还源已费功,争如直下若盲聋?
庵中不见庵前物,水自茫茫花自红。
著语:本来清净,不受一尘;观有相之荣枯,处无为之凝寂。不同幻化,岂假修治?水绿山青,坐观成败。
水绿山青,坐观成败。返本还源的时候,水绿山青,我坐在这里看看就行了。我们可以在慈诚罗珠堪布的《黑蛇总义》里面找到这些说法,他说大圆满的修行到后来,就只是看着外境,像老人看着这些东西在动一样。老人就是心性,为什么叫它“老人”呢?婴儿白发垂如丝!他刚刚证悟,但是它无始劫以来都是这个样子。从来没有年轻过,它也不老,所以说“老人”。大圆满的证悟就是如此。大手印不同,还要去观察它是什么样子。所以说大圆满是最厉害的。
“返本还源已费功,争如直下若盲聋”。它说返本还源费了很大力,怎么能够比得上当下像聋子盲人一样。那个时候,他的心已经完全很自在。不是说真的像聋子和盲人,而是说看和不看、听和不听完全一样,般若无知无不知,这些是非常高的境界。
“庵中不见庵前物,水自茫茫花自红。”“庵”就是房子,不见庵前有物,处在本性中间,不见本性中有物。有实无实法,悉不住心前,此时无余相,无缘最寂灭。就是这个意思。这并不是说什么都没有了,不是的——水自茫茫花自红。因为它不是“有”,也不是“无”,只能这么去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全部都是围绕这个讲。
它的解释:本来清净,不受一尘。观有相之荣枯,处无为之凝寂。观有相起灭生衰。无为之凝寂:无为,心没有造作;凝,很明白;寂,很沉静。“不同幻化,岂假修治。”这个东西不同幻化的东西,它也不是修来的,用得着去修或陶冶吗?不用,本来无修!“水绿山青,坐观成败。”看着外境荣枯,内心凝寂不动,就是大圆满的修行方法。这个很高!关键什么是大圆满?这个比较麻烦。
十 入廛垂手
露胸跣足入廛来,抹上涂灰笑满腮。
不用神仙真秘诀,直教枯木放花开。
著语:柴门独掩,千圣不知;理自己之风光,负前贤之途辙。提瓢入市,策杖还家;酒肆鱼行,化令成佛!
这个修行成功了,然后就是“入廛垂手”。“酒肆鱼行,化令成佛”,开始度众生了。“露胸跣足入廛来”,这就很不庄重了,脱了衣服,光脚板,就跑到我们城市来了。然后还要“抹上涂灰笑满腮”,弥勒菩萨的样子,“好不庄重”。达到很高程度的那些修行人就会这样。曾经真净克文禅师作过一首禅诗:“事事无碍,如意自在;手把猪头,口诵净戒。”一边嘴上说要守戒律、要悲悯众生,一边啃着猪头。“趁出淫房,未还酒债。”被人打出妓院去,做了那事还不给钱,也没还酒债。“十字街头,解开布袋”,要钱,而且摆明了我行骗,给不给?这是真净克文写的,当时北宋的一个宰相张商英,一看到真净克文这首诗,马上服了,立即开始学佛。绝对的五毒即五甘露,烦恼即菩提!是吗,好象不是吧?确实是的,不信去试!
“不用神仙真秘诀,直教枯木放花开。”什么秘诀都不要,遇到它就搞定,这个叫“见解脱”。不相信要倒霉的,一定要相信!谁敢诽谤它?谤大般若,不通忏悔。我说的这个绝对是真的!哎,可惜呀!可惜呀!
然后著语是“柴门独掩,千圣不知;理自己之风光,负前贤之途辙。提瓢入市,策杖还家,酒肆鱼行,化令成佛。”柴门独掩,就是关在自己的证悟里面,千圣不知,那个时候就是自己的本地风光。负前贤之途辙,跟前贤不一样,不一定要“你这样做的,我也这样做”。大方向照这样做,但是缘起上可以跟前贤不一样。这个在禅宗里面叫做“见过于师,方堪传授;见与师齐,减师半德。”这个“见”不是本来见,本来见都是一样的。但是缘起的这种见地,如果跟师一样,你减师半德,等于糟蹋你的老师。见过于师,这个见地还要超过师父,才堪传授。大圆满也有这种说法的,大持明者晋美郎巴曾自豪地说过:‘我的《大圆满光明心滴》的传承特点是:儿胜于父;侄胜于儿;孙胜于侄(此处的“孙”指的是侄儿的侄儿)。’所以说他要“理自己之风光、,负前贤之途辙。”这个“负”也可以是“担负”的意思,“担负”就是要走一样的路。也可以不走你那条路,但是我本质跟你一样。
然后就拿了一个瓢就到市场里面去,拄着杖就回家,自自在在地在世俗中生活。然后去酒肆,喝酒的地方,就是我们现在的啤酒馆、酒吧。鱼行,广州这里最多了,吃海鲜的地方。去那些地方,让所有的苦难众生成佛。最后又实现了《现观庄严论》讲的“发菩提心最终的目的并不是成佛,而是转法轮度化众生。”啊!心里好舒服呀,终于一样了!
好,这是一种《十牛图》。另外一种,我们今天时间有限,已经九点四十五了,不用再讲了。另外一种还比这种高,这种已经太高了。我们讲这些东西是有点过早,但因为它是禅宗的东西,它可以讲。而且如果把这些见解接受了以后,去融化我们以前读过的次第的见解,我们会把这些见解融成一个非常精细准确的系统,然后拿着这个系统去修行。
当然,我们一下要走到这么高的程度,不太容易。但是我们经常说的:抉择见解如虚空,取舍因果如细粉。见解可以很高嘛,见解达到顶都可以,不然我们的学习就没有动力。我们说的是见解,我们不一定真的要“酒肆鱼行,化令成佛”。你敢去呀?我们要非常注意自己的行为,抉择因果方面做得很细,同时可以有很高的见解。
禅宗的见解实际上就是大圆满的见解。当然它没有大圆满那种导引方式,这里面都还没有。但是它确实是可以借鉴的,而且它里面还有很多中观的道理,有他空中观的、自空中观的,很精彩的!我为什么要拿这些东西来讲呢?因为我们不管是学“四夺”的也好,学中观的也好,最终一定会接触这些。而且好多学中观学到见解很深的人,都是因为我鼓励他们去读禅宗的书籍,然后就开始看得懂公案;看了公案,然后互相争论,看公案中运用了哪些中观和唯识的道理。慢慢他就把这些弄得很细、很真,闻和思开始趋于细化和深入。
这是我今天讲这个的一些理由。我也觉得有点上当!但没关系,我们继续上当下去,总有一天会发现到底是我上你们的当,还是你们上我的当,我们大家相互上当!
好了,我们开始回向:
索南德义檀嘉热巴涅 (此福已得一切智)
托内泥波扎南潘协将 (催伏一切过患故)
杰嘎纳齐瓦隆彻巴耶 (生老病死犹涌涛)
哲波措利卓瓦卓瓦效 (愿度苦海诸有情)
【注:文稿内容未经讲授者本人审核校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