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该篇文稿由发心人员初步听打整理,暂未仔细校对,强烈建议结合录音阅读和学习。】
非常随喜大家能在节假日,抽出时间共同交流佛法、参禅打坐,这是一件非常了不起的事情。现代绝大部分人(所谓的主流人群),对佛法根本不会在乎。还有一部分人,虽然好不容易接触了佛法、参加了学习,但真正能很深入、很细致地去探究它,或者祈求去修证它的人比较少。也就是信佛的人多,但学佛的人少,真正修行佛法的人就更少了。因此,从我个人的角度来说,能够在节假日抛开很多纷繁的事物,抽出时间来参加七天的禅修,学习佛法,是非常了不起的。
我们已经举办了三次禅七,每次刚开始时人都很多,最多时达到一百四五十人,后来慢慢地就不行了。但是,不管怎么样,能够坚持下来就非常不错了。
每次与大家交流之前,我都要做一个申明。一般来讲,坐在上面的都是大德、仁波切,但我是一个例外,我确实不是大德或者仁波切,我真的就是一个普通人,一个凡夫。只是我可能比部分师兄先学佛几年,我想把自己学佛的经验或者对佛法的认知跟大家交流,仅仅就是这样。
虽然我坐在上面,大家坐在下面,但大家不要觉得是在听法师或者大德传法,肯定不是。你们不要认为我在谦虚,我真的没有谦虚,我就是一位普通的师兄来跟大家交流而已。所以大家来这里,尽量轻松一点,用不着那么紧张。按理来说,我应该跟大家坐在同一高度进行交流,但是,由于我毕竟讲的是佛法(最根本的佛法,我都未必懂),基于对佛法的尊重,我会坐得高一点,大家坐得低一点。因此,大家可以完全放松地来听我讲一些自己的修学经历。
以后每天上午的第二座(十点到十一点),午餐前的那一座,我会来跟大家交流一些打坐的经验。每天晚上七点到九点,我会跟大家谈一谈中观的见解和修行的认知及经验。当然,这些都只是一位老师兄的经验,不是什么大德的教言。大家听了,如果觉得有用,就拿来用;如果觉得没有用,放在一边就好了。实际上,每年我都是这样说的,因为我确实不是谦虚,是老实话,所以大家根本不用紧张。
今天我要用整个上午的时间,与大家谈一谈禅定到底是什么。现在人不多,可能到晚上人会比较多。参加禅七的人很多都是初学者,对禅定到底是什么,他们并不是很清楚。我们每个人都知道,打坐(禅定)就是坐在那里,那打坐到底是要做什么呢?怎么样才叫打坐?
首先,大家应该要有一些稍微理性的认识,然后再进行具体操作。如果没有稍微理性的认识,也不是不能去打坐,但你坐在上面可能会很茫然:念头是什么?不动念头又是什么?有观点的打坐是什么?止观双运是什么?纯粹的禅定又是什么?如果这些都分不清楚,那你操作时就会没有目的,你就不知道应该如何去排开阻碍我们达到目的一些过患。因此,我们要把什么是打坐、打坐分哪些内容,以及打坐的目的是什么说清楚,让大家在内心里面稍微有一点知见,这样去修行才会对禅定有一定的了解和体会。
禅定(打坐)到底是什么呢?我个人认为,简单地说,集中注意力就是“禅定”,但这种说法有点太通俗了。为什么说“集中注意力就是禅定”呢?在禅定最初期时,可以用这种最简略、最容易理解的说法去形容它,而到了后期,就不能叫集中注意力了。因为禅定到后期,打坐时意识停止了,就只有一种东西——觉照,就是心明明白白地知道,这种东西和注意力是没关系的。但是,在前期刚开始时,说白了就是注意力。也就是说,借助某一种对境、某一种观点来集中注意力,就叫做“禅定”。
一般来讲,打坐初期我们有两种状态,我们可以试一试。第一种是散乱,就是只要我们一打坐,一般就会念头乱飚,遏制不住。第二种是昏沉,就是虽然念头不乱飚了,但开始打瞌睡了。我们暂时没办法做到“既不散乱(念头乱飚),又不昏沉”,这是比较麻烦的。
为什么我们一定要做到“既不散乱(念头乱飚),又不昏沉”呢?因为我们要把自己的心从习惯性的散乱和昏沉中拉出来,然后借助一颗非常清明的心形成禅定,再通过很深的禅定去认知真相(证悟),必须要这样才行。就像科学实验一样,仪器越精密越好,科学实验需要借助很多仪器,而修证佛法借助的是心。
我们一定要靠心来认识这个世界,最后再来认识心自己是什么。而认识这个世界需要一颗清明的心,因此一定要禅定,所以我们既不能散乱,又不能昏沉。因为处于散乱和昏沉时,你是没办法观察的。
比如,你在散乱时,控制不住地东想西想,就像我昨晚失眠一样。那怎么办呢?我们就要通过一些方式去训练心,让心停止这种乱七八糟的散乱,同时又不昏沉,回到宁静(平静)又很清晰的状态,这就叫做“禅定”。这只是纯粹的禅定,其实打坐不一定就是禅定。
为什么打坐和禅定又有差别呢?其实打坐的分法有很多种,但是,由于慈诚罗珠堪布老人家是我的上师,一位伟大的成就者,我就按照他老人家的说法来诠释这些内容。打坐一般分为三类:静虑、禅定、止观双运。
静虑
第一类是要在打坐时进行思维,这好像与我们所说的禅定不一样。具体的操作是:以毗卢七法的坐姿开始打坐,身体放松,坐在那里进行思维。这在佛教术语里叫做“静虑”——安静地思虑。
这次禅修活动有很多初学者参加,你们可以这样去做。安静地坐在那里思维是不是比一边做事一边思维要认真、要更加集中注意力呢?比如,一边思维,一边和别人说话,或者看电视,或者做其他事情。这种方式就是通过集中注意力来思维我们应该思维的内容。
我们要思维哪些内容呢?作为佛教徒,我们要思维的内容概括起来有三种:出离心、菩提心、空性正见。首先是思维出离心,《大圆满前行》里面有相关的内容。有些师兄没有学过《大圆满前行》这本书,而有些师兄学过。《大圆满前行》里面有一部分内容叫“共同外前行”,它让我们通过思维暇满难得、寿命无常、轮回过患、因果不虚这些内容,从而产生出离心。
那什么是出离心呢?出离心又分为两部分内容:一是离开世间所有的贪著,特别是对快乐的贪著;二是一定要争取解脱。
不快乐的事物每一个生命都希望离开,比如生病、各种各样不好的遭遇等等,这不是出离心。真正的出离心是离开世间所有的贪著,包括一些表面上看起来很快乐的事物,比如金钱、权利、很复杂的情绪、情感等等。很多人都认为这些东西很好,但我们还是要离开,因为这些东西最终是没有意义的。这样才是一半的出离心。
那么另一半出离心是什么呢?我们除了要离开所有表面的快乐之外,最重要的是一定要去争取解脱。我们离开这些表面的快乐并不是为了让自己失望、忧郁等等。有些佛教修行者离开了那些世俗的东西以后,找不到快乐,然后就慢慢地忧郁了,整天越修越觉得没有前途,这不是真正的出离心。真正的出离心是充满希望的,是快乐的,只是这种快乐不是建立在世间法的基础上,而是建立在希求佛法、参禅打坐上。
一方面是离开世间贪著,另一方面是希求获取解脱,两部分内容合起来才是真正的出离心。这是我个人的理解。
然后我们要去打坐思维。比如,为什么我们一定要修行佛法?因为世间的一切最终都会像佛陀说的那样是苦谛。直接的苦,叫做“苦苦”,我们都不喜欢;美好的事物慢慢地变坏,叫做“变苦”,我们也不喜欢;只要有变化,就一定会有苦,叫做“行苦”,这是导致苦的一个根本原因。正是这种行苦导致世间所有快乐的事物,表面上是快乐,背后都是苦。我们要在座上深深地去思维这些内容,从而觉得世间的一切,真的是毫无意义,所以我们要舍弃今生去修行。当然,这是针对专门学佛的人。
如果你不是专门学佛的人,可以不用想这些。你可以坐在座位上想论文、想科研课题,很专注地去想。这样去思维,要比我们平常靠着座椅、对着电脑、对着电视思维深刻很多,而且会养成静虑的习惯。安静地思维,可能会更容易获取我们想要的思维结果,你们要慢慢地去体会才能知道。
十几年前,有一位哥伦比亚的博士生,传说他是一位由普通人修到比较高程度的佛法前行者。他说他在写博士论文时,基本上都是以毗卢七法的坐姿很安静地打坐,然后进行很深入地思维,往往在这种思维中会得到结果。我们普通人也可以这样做。但学佛的修行人就不要思维这些了。
我们要通过这些方法去思维出离心、菩提心。比如,思维众生都是你的母亲,你一定要承担他们的苦难,为了他们的解脱,你要付出自己的一切;或者观想知母念恩,母亲对你有很大的恩德……,通过思维这些内容产生愿意为众生付出一切的心态。
最后要思维空性,比如中观,它的道理是什么?为什么要学习中观?学习中观的好处是什么?过程中会遇到什么?达到的结果是什么?证悟了中观以后我会是什么?或者我们可以去思维中观的理论:离开四边是怎么回事?不要二元观待又是怎么回事?后面几天我会跟大家讲这些内容,我们要经常在打坐时详细地思维这些内容,这就是静虑。
不管是学佛的人,还是不学佛的人,都可以通过这种方法反反复复地打坐思维。不停地进行很深刻、很详细地思维,一般都会疲累,疲累不一定是坏事。如果感觉疲累了,马上就什么都不要想了,让自己放松下来,安住在那里。其实这时候也有作用,由于前面你想得太多了,一旦停下来,说不想就不想了。这时候你就能够很轻微、很浅地体会到无念,什么念头都没有,同时你的心又很清明。不会像以前那样,没有念头时,就开始打瞌睡了。
当然,首先要精神很好,如果精神不好,上座就开始打瞌睡,那样就不行了。也就是说,当你精神很好,而且人又很清明时,不停地这样思维,思维累了,停下来,这时候就能够慢慢地体会到一点点无念。如果把这种无念一直延续(加深)下去,就是所谓的“无记定”。
我们看到书上说,宗喀巴大师、萨迦班智达都说修无记定会变成畜生,汉传佛教里面的禅宗也对无记定有很多斥责,说它是“冷水泡石头”“枯木倚寒岩”,就像干枯的木头靠在冰冷的岩石上一样,指一种完全没有观点、没有意识(无念)的定,于是我们就排斥无记定。但是,实际上,如果一个人能够产生无记定,那就已经有希望了,说明他知道打坐是什么了。
而我们连基本的“冷水泡石头”“枯木倚寒岩”都做不到。我们打坐时,要么就是念头乱飚,要么就开始睡觉,做一段时间以后就对自己失望了,“唉呀,我不是这样的人才,我不修禅定了,我还是念佛往生吧”。
实际上念佛念到后来功夫成片时,也会形成禅定,只不过是一种带有观点的禅定。如果我们不去修行禅定,获取解脱的可能性是很小的,即使是念佛也不行。那什么叫“功夫成片”呢?就是你一直不停地念,念到感受出来以后你会香光庄严,有时身上会有香气,身体会放光,你会听到虚空中到处都是阿弥陀佛的声音,甚至外面汽车的喇叭声都会变成念佛的声音。再继续修下去就会达到“一心不乱”,这其实已经是很深的禅定了。
有些人认为,每天轻轻松松念两句佛就可以往生,不一定,很悬的!因此,如果你是佛教修行者,并且真的希求解脱,那就一定要追求这个东西(禅定,不是外道的定),你要有希求心。如果你没有希求心,根本不行。同时,在做的过程中你会经历很多心理和生理上的磨难。当然,这些磨难不会很苦,比你去外面赚钱,或者做一些乱七八糟的事情好多了。但是,它毕竟不会一帆风顺。
堪布这次讲了很多关于禅定的内容,也在鼓励我们一定要去修禅定。一般我说的“堪布”就是指慈诚罗珠堪布老人家,他是我的上师。如果不修禅定,慢慢地你所学的内容全部都会变成空概念。然后这些文字与自己的相续完全无法对应,就会变成学一套,心里面有一套,心和概念经常矛盾冲突。
学了这些东西,不但没有出现自在、解脱这些功德,反而造成了冲击。怎么造成冲击呢?就是概念要这样,而心偏不这样,概念和心是分开的。概念要求我们要守戒、要轻安、要慈悲,但心恰好做不到。由于心不配合,概念就很痛苦,觉得自己没有出息;同时,心因为概念的约束也感觉很痛苦——“你总来约束我,有没有搞错啊,本来劳动节放假,我应该去玩、去放松,结果来这里听课”,心又开始痛苦了。结果两边都没有处理好,就会变成这样。
因此,一定要让学习的内容与我们的心相应,这样我们才能知道佛法的滋味,才能修得下去,否则根本修不下去。在修行过程中,绝大部分人的心和概念都是不相应的。我们经常看到一些佛教徒时,就会想:“学佛的人怎么能这样呢?”其实就是看到他的概念与心不相应。但我们有个习惯,总是看到别人的概念和心不相应,从来不关心自己的概念和心是否相应。我们总是认为自己还是可以的,这是现代很多学佛人的一些特点。
我们接着说,打坐不一定要修禅定,可以先修静虑——坐下来静静地思维,不能过分地紧张。打坐的要点就是你一定要放松,同时又要专注。下节课我会教大家具体要怎么打坐,象征性地带几座。
那放松是什么呢?我先讲一下原理。我觉得如果我们本身的根器、时间、素质允许,学佛最好要教证结合。就是既有教理,又有修证,这样是最好的。如果没有教理,单取修证,也不是不行。比如,你一心念佛,或者按照上师的窍诀去修行,这样也可以。
最怕的是只有教理没有修证,当然,也不是说没有好处,也有好处的。慢慢地可能你会因为这些教理而真正地去学佛,或者这些种子落实到内心里面,在后世会产生很多具体的作用。比如,我们可能因为学了这些东西在后世少做几年的畜生,少堕几次地狱,但这种作用就太靠后了。
我觉得对于学佛的人来说,如果你真的下定决心要学佛,就一定要在这一世获取解脱,至少你得往生。即使没有达到见道这种程度的解脱,至少我们也要修到加行道忍位,就是后世不退转了,在下一世还能获取人身,遇到佛法,修行解脱。如果只是这样“嗡嗡嗡”地拜佛、供养、磕头,或者东跑西跑,折腾了一圈,最后相续仍然是乱七八糟的。
那你死亡以后处于中阴时(禅宗里面叫做腊月三十),是什么样的就会呈现出什么,所有的虚妄都是不起作用的,那时候最现实。按照我们佛教的观点,那时候你就要堕落。因此,我觉得我们学佛的人应该把佛法当真。
刚才说到静虑,静虑就是大家要坐在这里去思维,特别是思维出离心、菩提心。思维最重要的是,你要达到什么目的,其实产生感受是主要目的。很多师兄学习共同外前行时,他不去认真思维那些内容,而是照着书上一念就完了,然后就没有什么了。他会问:“下面我该做什么呢?”就会变成这样。
原因是什么呢?就是他不知道思维这些内容的目的。思维这些内容并不是一种形式主义,我们把它想一遍就完了。而是要通过思维产生刚才所说的,强烈地想离开这个毫无意义的轮回,希求解脱的这种感受,这样才对。
我们思维轮回过患,有一个关键问题,我们相信轮回吗?如果你都不相信轮回,怎么思维轮回过患啊?你会觉得它没有过患。很多人都觉得轮回不过患,而且很好:有钱,又有好吃的,还有很多对境让我们贪著。比如,我们去买车时有很多种选择,除了奔驰还有宝马;美女也有各种各样的,胖的、瘦的等等,这样你会觉得轮回很好。
而如果要思维轮回过患,你首先得相信真的有六道轮回。如果是头脑比较发达的人,可以先去学习中观、唯识,看看佛教的世界观是怎么样的。首先要在心里面确定这个世界真的有轮回,这样你才能够思维得进去,否则你就会变成形式主义。
其实很多人学佛是抱着“我学了这个东西一定会有什么好处”这种心态来学的。然后按照上师所教的东西一字一句地开始思维“这一座思维……”,由于文字很少,“哗哗哗”一会儿就思维完了,实际上完全就是这些概念和文字从头脑里面滑过,背诵完了或者是看完了。接下来该做什么呢?不知道了。这就是由于根本不知道我们思维轮回过患的目的是要产生强烈的出离心。
那你说:“产生强烈的出离心是什么呢?”你的心里面会有自知之明,你真的会觉得轮回没有意思。虽然你可能下座以后碰到你贪著的事情时,轮回过患的心马上就没有了,但是,至少当时思维的时候你会觉得轮回过患。
然后你要去培养这种心。当你觉得轮回没有意义,产生强烈地想离开世间的感受时,安住于这种感受,即保持这种感受,没有其他什么了。千万不要说“我产生了这种感受,我要安住”,然后就去找一个什么东西叫做“安住”。当你去找安住的时候,这种感受就没有了,结果“安住”也没有找到,其实这样做是错误的。也就是说,你必须要在座上通过思维产生感受,然后保持住“轮回真的没意思”这种感受。这种感受刚开始是一种心理上的感受,慢慢地甚至你的身体都会有反应。
那是什么反应呢?当你在心里面真的觉得轮回没意思时,你会发现你的心开始放松了,身体也开始放松了。为什么会这样呢?因为所有的贪嗔一定会带来心理和生理上的紧张,不信你可以试试。比如,有些男女谈恋爱,一见面就开始紧张、开始冒汗等等,一旦贪著的对境出现就开始紧张。嗔恨的对境也一样,当我们遇到以前的仇人时,马上就开始紧张,身心不能坦然、不能安然、不能放松。
当这些东西对你构不成伤害时,你觉得它根本就是过患,你要离开它,当你这样思维时,保持这种感受,慢慢地身心就会放松。你通过思维轮回过患,体会到一点点的身心放松时,你会产生很轻微的法喜。虽然这个法喜还比较轻微,但是,如果你真的有了这种感受,你就会明白原来离开轮回不见得是完全没有快乐,说不定会更快乐。这时候你修行的味道才会出来,你才会真正地去修行。不然,你思维的这些东西完全没有用。
接下来我们讲菩提心和空性正见。刚开始通过思维一样也会产生感受,菩提心有菩提心的感受,空性有空性的感受。你说:“通过思维能产生感受吗?”当然可以。比如,我们以前听过的“望梅止渴”的故事,或者在我们饿得很厉害时,思维过去吃过的一碗肉(我特别喜欢吃肉),口水就开始流,“要是有一碗肉就好了……”,我们有很多这种乱七八糟的想象。当我们想情人时,身体都会有相应的反应,思维能够唤起这些感受。
因此,不管是出离心、菩提心,还是空性正见,你去思维它,一定会有相应的感受。当感受生起时,保持在这种感受上,就叫做安住,没有其他什么,最初就是要去培养这些东西。
当然,最厉害的是空性的感受。你在思维中觉得世界真的完全是缘起的,完全是假象,如梦如幻。然后保持这种如梦如幻的感受,让这种感受延续下去,这就是所谓的安住于如梦如幻的状态,或者叫做修单空。
很多时候我们把它想得很复杂,实际上你要是真的去修行体会,时间长了以后,你会发现它并不像大家说得那么复杂。正是因为你没有去体会,而是拼命地想,想了很多,所以觉得它很复杂,结果什么都做不到。因此,我们要做的第一步就是静虑。静虑就是可以去思维轮回过患、出离心、菩提心等等。
其实每个人都可以这样做,即使你是科研人员,甚至是商人。比如,你可以思维怎么对付商业对手:“我要去压他的价,这样不行,如果我压他的价,他会降低质量。我要通过一种方法让他既要保证质量,又要降低价格。”当然,这样去思维是非常轮回过患的。只是说你用静虑这种方式去思维,就会产生一些很好的效果,你会思维得非常清晰。我们经常会在电视或者电影里面听到:“你要好好想清楚哦”。其实你要这样去想,才能想清楚。当然,由于观点不正,思维乱七八糟的东西不一定对修行、解脱有好处,但静虑就是有这样的作用。
我们这七天在这里打坐。如果你不知道怎么禅定,那你就坐在那里,全身放松,双盘、单盘或者散盘都可以,如果你确实很累,不想盘腿,抱着两个膝盖也可以。因为我们都是居士,所以要求好像不是很严格。如果你在正规的禅堂(比如禅宗的禅堂)打禅七,这样抱膝,“啪”地一下,香板就打下来了。但我们这里是可以的,我们首先要锻炼心,身体可以慢慢去锻炼,因为我们只有七天。
如果我们真的去寺庙里面打禅七,一般要到第三个七,腿才开始不疼了,身心才会开始和谐、愉悦。而前一两个七都在熬腿,“哎呀,怎么还不结束啊?还不敲钟?”不停地看,实在不行就去跪香。一般要熬过前两个七,到第三个七才开始有一点点反应,而有的人连第三个七都没有。刚开始时,这是一件让身心非常痛苦的事。
我们现在只有一个七,如果逼着你很正规地去打坐,身心(腿)可能都还没熬过去就结束了。留给你的禅七经验就是“这几天我太苦了,下次还来不来?算了,我考虑一下,我根器不好”,这样就产生退失心了,所以不能这样。
那怎么办呢?我们可以暂时不考虑身心的和谐,只是去感受心的静虑、心的禅定,以及心的止观双运。等一下我会讲禅定和止观双运,现在说的是静虑。因此,我们先不考虑身体,可以坐着思考这些内容,只要不影响旁边的人就行了。
你会说:“我这样做有没有意义呢?”很有意义的。对于佛教徒来说,你会发现,你的出离心、菩提心或者空性正见,通过思维变得更加真实和细密了,慢慢地概念和你的相续也相应了。同时,以前没有理解的东西,现在一下就想通了:“哦,原来这就是有边,当我的心觉知到所有的存在时,就是有边;当我的心觉知到一切都不存在时,就是无边。”慢慢地你就真的开始对这些东西有体会了。
对于世间人来说,你会发现你养成了另外一种思维习惯,称之为“静虑”。不管是进行科学研究,还是经商,这种思维习惯都对你特别有帮助,甚至你去做坏事时,这种思维习惯都对你有帮助。我并不是鼓励大家做坏事,我是说这种思维方式可以让我们更加清晰和细密地思考很多问题。以上我们介绍了静虑。
禅定
那打坐是不是只有静虑呢?不是。当我们的思维不再动,不再散乱,也不再昏沉,而是保持在某种感受里面时,就叫做“禅定”(不是静虑)。也就是说,我们在打坐时,利用一种外境让自己的注意力集中,念头不再乱飙,去掉了散乱和昏沉,心保持在一种对境里面,这就是禅定。散乱就是不停地想一些乱七八糟的东西,比如,“哎呀,隔壁张老三欺负我了,要是明天中了股票有多好啊……”,而昏沉就是打瞌睡。
那么我们要依靠哪些对境让自己的心保持在“既不昏沉,又不散乱”的状态呢?我看了那么多禅定方面的书籍,也打坐那么多年,总体来说,我觉得我们依靠的对境一般是由外向内的。什么叫做“由外向内”呢?就是我们在外面找一个点(对境),可以是看得到或者听得到的东西,闻得到和吃得到的东西就算了,主要是眼睛和耳朵。当然,一些菩萨也有借助舌根和鼻根来修行的法门,但我们这个时代的人好像不行,我们不能靠闻香或者吃饭就入定了。
但是,靠吃饭真的是可以入定的,比如《维摩诘经》里面讲到的众香国,那里的人入定就很简单,他们在香积树下吃香积厨做的饭,慢慢地就入定了,然后就解脱了。我们最想用这种方式解脱,但目前我们娑婆世间的这些人是不行的。
一般来讲,我们要借助眼根和耳根。比如,我们可以借助眼睛看到的一个东西,让心停留在那个对境里面而入定。再比如,通过听一种声音而入定,如果是心很清明又有入定经验的人,他坐在那里听着旁边念佛机里面唱诵的声音——“南无阿弥陀佛”,就开始入定了,这是耳根圆通的初期。
汉传佛教里面有一种观音菩萨的法门,叫“耳根圆通”,它就是这样入定的。当然,也有人听到“南无阿弥陀佛”就开始打瞌睡了,这叫做“堕入昏沉”。如果你避开了昏沉,也避开了散乱,就是耳根圆通的初期。我们修大圆满的人,由于以后要借助眼根去修托噶(看太阳、看月亮等等),所以一般要求打坐时要把眼睛打开看事物。
而我们禅坐时,如果把眼睛闭下来,好像要安静一些。为什么呢?因为心接收到的信息里面百分之八十来源于眼睛,当你把眼睛闭下来以后,就切断了百分之八十的信息,所以心要安静一些。这说明我们心的静定功夫极其之差,稍稍有一点晃动你就不行了。
但是,对于真正的修行者来说,如果他真的入定了,别说我们这种安静的环境,即使是打锣,或者前面有人拿着刀枪打仗,他也根本视而不见、听而不闻。而我们不行,我们还是要依靠一个特殊的、不动的,或者有规律的对境,让自己的心安住在上面。什么叫做“让心安住在上面”呢?就是不再想了(不散乱),也不昏沉,然后保持这种状态,不要把它想得太复杂。
当然,我们也可以去学习很多禅修内容,比如,慈城罗珠堪布老人家讲的关于禅定的内容:禅定的五种过患、五种过患的八种对治方法、六力、九住心、五种验相等等。实际上,慈城罗珠堪布老人家讲的这些内容,在整个禅定过程中我们都可以体会到。你们可以去学习这些内容(《慧灯之光》里面应该有文字版),看了以后,你们可以和自己修行禅定的经验去对应,比如,“哎呀,九住心里面,我原来还没有达到第二住心”。但是,不管怎么去对应,你肯定要有一个练习的过程。
那么要怎么借助外境呢?就像我们刚才说的,首先要从外向内达到安静的状态。你可以找面前的一点作为对境,黑点或者白点,大一点或者小一点都是可以的。那它们有没有区别呢?当然有区别,你找的点越小,心就越容易安静,越容易集中。如果感觉太紧,身体开始昏沉时,你可以找大一点的对境,把心放宽;如果心感觉燥热时,你就让面前的对境变得清凉,你可以想象面前的东西是一块冰;如果感觉身体很寒冷时,你就想象红色的对境,眼睛看着它,然后全身放松。
全身放松的方法等我带着大家打坐时再讲,现在只说原理。如果不懂原理,直接进行具体的修行也不是不行,只是这样就欠缺了很大一部分内容。现在我只是把所有禅定的教理归纳起来,很粗范地跟大家进行交流,不会讲得非常详细。因为我们只有一两个小时,没办法详细地讲。
当你选好对境以后,你就看着它,让自己的注意力专注在所选的对境上。眼睛与念头和呼吸都是有关系的,当你的眼睛看着对境时,往往念头就会很少,慢慢地呼吸也会变得缓慢。如果一个人的念头很激烈,他要么就呼吸很快,要么就眼睛乱转。在两个人交往的过程中,奸险小人打鬼主意时,眼睛总是在不停地转。而如果你故意把眼睛定在一个地方(也不是不能转),念头就会变得很少。
但是,如果没有经过训练,虽然念头变得很少,但马上就会昏沉。也就是你会完全忘记面前的目标,想睡觉,这是大昏沉。还有一种昏沉叫“细昏沉”,就是虽然心很清明,你也还看着对境,但是,你对它(对境)的清明的认知已经模糊了。大家要注意区分,不是眼识模糊了。
为什么呢?因为当你看着一个对境打坐时,你就是会感觉到眼前开始模糊,但是,只要你的心很清晰地缘你的对境(对着你选的目标),那就不叫模糊。因为打坐时眼识肯定会模糊,到了后来身体的感觉以及周围的东西全部都会消失,心好像虚空一样。最后,当心从虚空里面出来以后,你会觉得好像你的觉知在重新领受身体。这涉及到修行程度的问题。
也就是说,你一直看着面前的东西,这样就可以引申相应的禅定,这里的禅定和前面所说的静虑是不一样的。静虑是打坐来思考某种内容,而禅定是依靠一种对境让心完全停下来,感受安宁。只是安宁、平静,没有其他什么,所以外道也修禅定。
前面的静虑也一样,外道也会修。比如,外道可以思维上帝的功德、安拉的功德,他们也会祈祷“主呀!你是万能的……”。然后他们真的会有感受,哇!圣光出现,阿里路亚!所以说,外道也修静虑,我们也修,甚至坏人也这样做,坏人可以通过这种方式设计怎么整人,怎么害人。
外道也修禅定,通过禅定让心静下来,从而产生能力,如果心没有能力,后面所有的一切都没有用。比如,很多人学了财神法,或者其他的一些观想方法,由于没有禅定力,根本就不起作用。如果要修财神法,至少你要有菩提心和禅定力。而我们既没有菩提心,又没有禅定力,还拼命去灌黄财神的顶,期望通过这种方式来发财,结果绝大部分人都会失望。因为你根本不具备这两种能力,黄财神帮不到你。
因此,要想发财,首先必须要具备很强大的菩提心。为什么发财需要菩提心呢?因为黄财神本来就是大乘菩萨(十地菩萨),而你不是大乘菩萨,发了财去干什么呢?一般都是干坏事。大乘菩萨怎么可能会帮你发财去做坏事呢?所以你不发大乘菩提心是不行的。其次,如果你没有禅定,就不能和黄财神相应,他帮不到你。
如果这两样你都不具备,修财神法就会变成一件毫无意义的事。而很多人到处去灌黄财神的顶,总觉得灌了顶就能发财,还做了很多供养,结果没有发财,不但没有发财,而且还亏了。实际上也没有亏,按照因果报应,你做了供养,后面会有回报。即使你不修黄财神,因缘到了种子就会显发,你也能发财。但是,这种发财并不是因为你修黄财神。
黄财神是怎么让你发财的呢?比如,今天你做了供养,本来应该到下一世才发财,而黄财神可以让你这一世就发财。如果你真的能够发起大乘菩提心,并且真的有禅定去修黄财神,就可以起到这样的作用。因此,如果我们修法时想要取得成功,心一定要很安宁或者有力量,而这些都来源于禅定,也就是禅定在这个过程中起了很大作用。
首先,我们可以依靠一个外在的对境入定,然后逐渐地往回拉,比如,刚开始是眼睛垂下来看着面前的对境,然后往回拉,看着虚空,通过看虚空进入禅定也是可以的,这叫“凝视虚空”。另外,前面说要看着面前的一个点,你不一定要选择一个物理性的点,聪明一点,你可以选择看佛像,因为看佛像要比看一个毫无意义的无情物好很多。密宗的生圆次第一开始就是看着佛像,当然,密宗的生圆次第还要加上见解。
具体的操作方法就是放一尊佛像在面前,佛像要放得稍稍高一点,然后平视或者眼睛稍稍斜向上看着佛像的鼻子、眼睛等等。比如,有一种般若眼的修法,就是看着佛像的眼睛,看它的细微之处,让心定在上面,同时头脑里面思维他的功德。当看到一定时候,连思维都会停止,眼睛一闭,佛像就会在眼前显现。
这也是一种修定的方法,只不过是带有观的定,这个观就是观佛像。这种观和定一起修的方式就带有佛教修行的意味了,这种观不是很究竟,属于生圆次第。如果观的不是佛像,而是法性,就变成了法性定。当然,首先你要了解法性是什么,如果没有证悟,不了解法性,那是做不到的。
我们接着刚才的内容继续说,首先是看着佛像入定,其次是往回拉,通过凝视虚空入定,然后再回到自己的身体上做功夫。先是观呼吸的修法,也就是通过呼吸来入定。具体怎么修呢?我们并不是要操纵呼吸,一会儿是凉的,一会儿是热的,我们只要让心看着呼吸一进一出就可以了。一进一出为“一”,再一进一出为“二”,一直这样下去,以前慈诚罗珠堪布说要这样做七次。
心像旁观者一样看着呼吸,不要去改变它,你只要全身放松地坐在那里,然后看着呼吸一、二、三、四……一直到七(这是慈诚罗珠堪布讲的)。而天台宗有本书叫《释禅般若密》,这是一本解释禅定的书,它里面讲到这样一呼一吸要十次,不能超过十次,否则就会散乱,只能是从一到十,不断地重复。这种观呼吸的修法要数数,还有一种观呼吸的修法不用数数,你只是纯粹像旁观者一样看着自己的呼吸,心凝定在上面就可以了。
其实进入禅定是很简单的,不要把它想得那么复杂。禅定的目的不是要我们学复杂,而是要把我们复杂的、纷乱的心绪变得简单,越简单越好,但又不能睡着,这就是禅定。而我们要么就是睡着了,要么心清明了就开始散乱,禅定不能这样,它要既不散乱,又很清明。
心像旁观者一样,依靠心关注呼吸的方式,让心静定下来,这种禅定方法对很多人都有用。当初释迦牟尼佛的儿子罗睺罗,就是靠这种方法七天变成了阿罗汉。我们去修七年,先不要说阿罗汉,能有一点修行的感受就已经非常不错了。你说:“难道七年都还不行吗?”有些人不用七年,七个月就行了,有些人一两年就行。我们居士林里面的一些小女孩,修行不到七八个月就可以整晚打坐了。
其实禅定不是一件难事,说白了就是要磨。如果不去修,不管说多少理论都没有用。如果你去修了,你就会发现很简单。但一定要去学理论,特别是慈诚罗珠堪布讲的这些禅定的方法,大家有时间一定要去看。他老人家是真正的成就者,他说出来的东西要比我们凡夫说出来的有用很多。大家看了以后要慢慢地去体会,真的要去做才行,如果不去做,学再多都没有用。但是,如果真的有强烈的希求心,下定决心去磨,谁都能做到。
禅修最大的窍诀是什么呢?以前密勒日巴尊者的弟子冈波巴大师成就以后,密勒日巴尊者送他离开,当冈波巴大师过河以后,密勒日巴尊者对他说:“过来,过来,我还有最后一个窍诀没告诉你。”冈波巴大师回来以后,密勒日巴尊者把衣服撩开,屁股上满是伤疤,他说:“你看嘛,这就是最大的窍诀!我的成就是这样坐出来的。”
其实我们也一样,只要长期坚持去坐,一定会有结果,而且并没有传说中的那么难。我们一般都是要么不去坐,要么马上想有结果,根本不可能,你要花很长时间去坐,我们并不是很好的根器,包括我在内都是很钝的根器。
那很钝的根器行不行呢?也是可以的,因为我们生活在一个非常奇妙的时代,你可能会疑惑:“末世怎么是奇妙的时代呢?”末世不一定是坏事。我们现在的普通人守一条戒一天的功德,相当于佛陀的正法时代一位比丘守全部(两百多条)的戒一辈子。这不是我说的,是佛陀讲的,慈诚罗珠堪布老人家也讲过。
那守戒的原理是什么呢?守戒能产生定,戒、定、慧是有次序的。我们虽然生在末世,有很多不好的地方,但也有很多好处,比如,末世有人傻乎乎地拼命跟大家交流佛法,而且又不收费;末世也可以通过YY、UC等网站听上师老人家上课。
虽然这些东西会让我们散乱,以及增加我们对轮回的贪欲,但是,同时它也可以带给我们解脱,那就要看我们怎么去运用。所以说,我们这个时代,如果一个人真的狠心去修行,更容易成就。“狠心”是说要狠心去修行,不是狠心去做坏事。
很多人要么就是不狠心,要么就是只停留在积累功德的层面。他会到处去做一些积累福报的事,比如,到处拜佛、念咒、放生以及做一些表面的闻思,这些也很好。但是,如果只是闻思,而不去修行,那就完了。其实要是不去修行,闻思也会进行不下去,只停留在表面,经不起细微的辨别,根本谈不上体会。这也是末世不好的地方。
我们接着说,呼吸再往里面走是什么呢?我们可以观想身体里面有一根中脉,特别是学密宗的弟子。中脉指身体端直时,从身体内肚脐下四个手指的位置一直伸到头顶梵净穴(中医里面叫百会穴)的一根管子,下端封闭,上端开口。关于中脉的颜色,书上有很多种描述,有的说白色、有的说蓝色,有的说红色等等。如果我们是修禅定,颜色可以自己规定,但是,如果是修具体的法门,那就不行了。
比如修破瓦,一定要观想外面是蓝色,里面是红色,修其他法门又会不同。中脉不是像物质那样,你觉得它有个确定的颜色,其实不是的,你可以通过观想去确定它的颜色。具体你就观想身体里面有一根管子,大概像小指头那么粗,但有些修法里面中脉可以扩展到和身体一样粗,甚至与天地一样大。当然,最究竟的中脉是我们所说的法性,但在我们这个层面,体会到法性中脉是比较困难的,我们要去体会一根有形有相的中脉。
那我们要怎么去观想呢?刚开始可以用脑袋去想象,有一根管子在身体里面,慢慢地要变成体受,就是用身体去感受一根管子从头顶到肚脐下面。虽然眼睛并没有看到,但它确实在。先是想象,然后是体受,它们是不同的。什么是体受呢?以前我们讲感受时举过一个例子:当我们拥抱孩子或者伴侣时,全身都上去了,这是一种体受,它和想象是不一样的,你不用想,心就知道有这样一个动作。
同样地,当你感受中脉时也不能只是想像,而是要全身都去感受它。但是,一定要放松,禅定最重要的原则就是放松。禅定中放松和专注一定要很完美地结合在一起。如果太紧张,那是没办法禅定的;如果太放松了,那也不行,所以放松要适度。同时很专注地去感受中脉,它的颜色你可以自己规定。
如果你感觉身体很热,那就观想成冰一样的颜色——白色;如果你感觉身体很冷,那就观想成红色;如果你想安静,那就观想成蓝色。这样去感受中脉,对修密宗非常有好处,修破瓦、修拙火等都要观想中脉,甚至修金刚萨埵也要观想中脉:在身体内有一根中脉,上面依次有大乐轮、喉轮(受用轮)、心轮(法轮)、脐轮(幻化轮),甘露从头顶冲下来,弥漫全身。所以说,如果中脉观想成功了,效果是非常好的。
那怎么叫做“观想成功”呢?就是心很清楚地知道身体里面确实有这样一个东西,虽然眼睛看不到,但它会在心里面浮现,甚至有形有相,观想成量以后就是这样的。我们能不能做到呢?如果你去做,真的可以做到,你会觉得真的有一根东西在身体里面,甚至你会感受到甘露流入全身的感觉。
另外,感受中脉也会形成禅定,刚开始会很累,累了你就放松休息一下,然后再来。其实所有禅定的修法都可以这样去做,不要希求一开始就能马上处在禅定的状态里面半个小时,没有念头,同时也不昏沉。刚开始都做不到,其实几分钟都是可以的,甚至一分钟、两分钟、五分钟……慢慢增加。如果心乱了,就再收回来;如果太累了,就休息一下,再做,这样才能坚持做下去。如果逼着自己一直坐一个小时,怎么可能呀!你们听我讲话,听一个小时都会累,更不要说去打坐了,这么单调的事情。
实际上这样去感受中脉是很厉害的,中医里面所说的脉就是这样感受出来的:原来人体有十二经脉,这条脉通肝,那条脉通心,大周天和小周天是这样转的……。先是感知自己,然后是感知别人、感知环境,感知能力会越来越强。可以感受到自身的脉络通道是属于哪一类的,性寒还是性温?这些搞清楚以后,再去感受中草药的性质,然后就知道什么药可以通被堵住的脉。随后把中草药嚼烂服用,同时还可以感受到药进去以后把身体的问题解决了。中医就是这样来的。
为什么现代的中医不行了呢?因为没有这种感受能力了,大家都是死记硬背,背汤头、背药方,根本不知道病人的情况就开药。因此,中医就变成了骗子,其实很冤枉,真正的中医根本就不是这样的。
所以说,一个好的修行人,到后来一定能治病,因为他的心特别清明和智慧,能够感知到外境。比如,他看到一个东西就知道它可能性寒,可以入某条经或者某个脏器,他还知道这种药进入身体以后,归入哪条经,以及是怎么影响身体、平衡身体的。
我们刚开始要先去感受中脉,然后再去观中脉上的一些脉轮,比如,顶轮(三十二脉瓣)、喉轮(十六脉瓣)、心轮(八脉瓣)、脐轮(六十四脉瓣),这些我们可以去看书。什么是“轮”呢?如果用现代语言来说,就是身体的信息、能量最集中的地方。
如果用佛教的观点去解释,那就太复杂了:顶轮(大乐轮)、喉轮(受用轮)、心轮(法轮)、脐轮(幻化轮)分别是怎么样的,以及这些轮通了以后又是怎么样的?这里的“轮”和某些人说的“法轮”是不一样的,那纯粹是胡说八道。佛教藏密里面的这一套理论非常系统,而且是经过实证的。
当然,我们去观想“轮”是比较麻烦的,但我们可以简略化,观想为点。一般来说,我们主要观心轮(法轮)和脐轮(幻化轮)这两个点,不要观顶轮(大乐轮)。比如,中脉上有三个点,也叫“明点”,可以是红色、白色或者蓝色。如果你感觉太冷,就观为红色;如果你感觉太热,就观为白色;如果你想平静,就观为蓝色;如果你太散乱,就观小一点,观想身体里面有一个小小的明点;如果你太昏沉,就放开(观大一点),甚至你可以观想整个房子都是中脉,有个很大的白明点在你面前。其实就是要让心依据这些点去获得安静,记住,这是要点。
同样地,你在观想时一定要去体受,体受它才会有反应。这三个明点我们只观其中两个就可以了,一个在心轮上面,位于身体里面两乳中间的位置,你就观想好像中脉里有这么一个点;另一个明点在腹部,叫做“丹田”。
汉传佛教里面称为上丹田、中丹田、下丹田。一般来讲,我们只观中丹田和下丹田。而女性一般要观心间的明点——中丹田。为什么女性不观下丹田(腹部)这个点呢?因为容易引起一些月经上的问题。男性就可以观脐轮上的明点(下丹田)。观明点就是去感受它在身体里面,从而达到安静,这就是所谓的内观——一种静定的方式。
所有禅定的方式归纳起来大概就是这些,你可以有不同的对境,但目的都是为了让自己的心完全趋于平静。
你在座上去练习时,可以做一会儿停一会儿,再做一会儿停一会儿,不是说一定要强迫自己做到,做不到就很纠结。刚开始没有人能做到,如果不去熬几个月,甚至几年,根本就没办法。而且像我们这样三天打鱼,两天晒网,那就更不行了。有些人即使有一点感受了,如果出去散乱或者做事,马上就没有了,很快就会退失。
因为把心变成“既不昏沉,又不散乱”的状态是很不容易的,只有变成这样,后面修佛法才会成功,不然你就只是积累福报,没有什么太大的用处,就解脱来讲,意义不深。
禅定的第二种方式我们就讲到这里,现在差不多十点一刻了,我们休息一下。(十五分钟以后)
我们继续讲禅定,现在只是一种系统性的描述,不是单个的引导,接下来的两天我会引导大家进行具体的禅修,通过一些方式让大家去体会。现在这种笼统的理论讲述听起来其实很枯燥,特别是对于没有禅修经验的人,一点意思都没有。但是,如果你不明白这些原理,以后修起来就会很茫然。当明白了这些原理之后,再一个一个地具体去修,这样就会好很多。
刚才我们讲了,第一个是静虑,第二个是借助某些外境由外向内拉而入定,越往里面就越殊胜,最后观心间的明点是最殊胜的。这是藏传佛教里面的一位伟大的成就者麦彭仁波切说的,他说,修禅定时观心间的明点是最殊胜的。就是去体会心间(两乳中间)有一个明点,至于这个明点的颜色,你自己去观想,刚才我们已经说过了。
你先去体会一会儿,如果太紧张,或者体会不下去了,就放松下来,休息一会儿再来,反复这样去做。慢慢地,你会发现你的心能够一直停留在这种状态里面,既不散乱,又不昏沉。这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大家真的需要付出很多努力才行,不然就只是一些说辞,不会有用。
在这个过程中,如果体会越来越深,禅定的好处就会在我们身上慢慢地体现出来。有太多好处了,你会发现自己越来越清明,身心越来越轻安,甚至越来越快乐,思维问题也越来越慎密,情绪也不再像以前那么疯狂,让自己没办法控制。甚至有些禅定非常好的人,当情绪起来时,他只要回到禅定中,情绪马上就消失了。我们经常会控制不住自己的情绪,特别是一些现代人经常有的忧虑、抑郁这些情绪。如果是禅定比较好的人,抑郁出现时,他进入禅定,抑郁很快就会消失,真的会有这些作用。
这些还是比较初步的作用,到了后面,作用就更厉害了。如果达到“欲心一境”的境界,即欲界里面最细微的一种心的状态,这时候一坐很长时间,你会认为那是天下最快乐的事。然后就会到达初禅、二禅、三禅,那就比较刺激了,那时候的快乐极其强烈,你会觉得世间的这些欲望没什么意思。
初禅会产生五种作用,分别是:寻、伺、喜、乐、心一境性。“寻”就是心还是有寻找,要动;“伺”就是心会停在一个地方,实际上停在那里时,心还有一个停的想法和感受;“心一境性”就是虽然心还有轻微的寻和伺,但是,总体上安住在一种状态里面;同时身心会有非常强烈的欢喜和快乐(喜、乐),这就是初禅,叫“离生喜乐”。
而二禅连寻、伺都没有了,但还有喜、乐,叫做“定生喜乐”,即离开寻伺的快乐。三禅叫做“离喜妙乐”,纯粹是快乐,非常地快乐,你会发现原来我们人世间所认为的一些快乐根本不值一提,比如吃饭、谈恋爱等等。
有人说,如果二禅、三禅修得很稳固的人,他一定会去出家,他会觉得这个人世间没什么意思。他的这种出家就不像我们现在的有些修行人,出家只是为了逃避世间的一些麻烦,比如生意失败了,家庭破产了,然后觉得世间没意思,就去出家了。而他是真的觉得出家是这个世界上最美好的事,修行产生的这种快乐简直无以伦比。
当然,这并不是解脱,解脱比这个还要厉害,但他已经非常厉害了。那我们能不能做到呢?如果我们长期坚持下去,特别是放弃一切事物专门修行的人(慈诚罗珠堪布称专业修行人),有可能修到二禅、三禅。如果你用二禅、三禅或者是四禅,最好是四禅,加上观点去证悟,就会体会到什么是解脱。
止观双运
什么叫做“证悟”呢?现在我要讲最后一种禅定,它不是纯粹的静虑,也不是纯粹的止,而是这两种相结合。我们在座上静虑的时候,可以有很多观点,特别是关于空性正见的一些观点,当产生一些感受以后,我的止就不再依靠这些外境了,我会止(定)在我静虑的结果上,这就是静虑和禅定相结合的方式,即我们经常说的“止观双运”。这是真正的修行,不再是单纯的禅定或者单纯的静虑。
单纯的静虑是不行的,它实际上还是一种思维的结果。但是,如果没有思维的结果,仅仅依靠一个对境让心停留在一种状态里面,这也是不行的,它是一种外道和我们共修的禅定,不是真正的止观双运。如果只是单纯的禅定,而完全没有观点,一直修下去,就会越过二禅、三禅、四禅,达到最上面的“四无色定”。
这纯粹是外道修的定,外境都消失了,眼睛不看了,耳朵也不听了,身体也消失了,完全是一片虚空,叫做“空无边处定”,这个“空”也完全是假的,它也在这种状态里面消失了,他在心的觉知里面就是这样的。我们平时想都想不到这种状态,眼睛一睁开,我们就会认为这些东西是真实的,我不看它时,它也在那里,我们一定会这样想,这就是唯物主义观点的影响。
但是,对于那些人来说,不是这样的,他的外境已经消失了,达到了我们所说的四禅八定里面程度最高的四种定。当然,这种“高”不一定是好处,只是说他禅定的程度很深,但基本上没有观。“欲心一境”算是欲界定下面的一种状态。什么叫做“四禅八定”呢?“四禅”就是一禅、二禅、三禅、四禅;“八定”就是四禅加上后面的“四空定”(也叫四无色定)。
佛教里面不愿意让学人进入四空定。大乘显教甚至说,如果进入四空定,根本没办法证悟,但密宗的大圆满说是可以的,通过上师的加持等方式,可以让你从四空定里面透出来体会到法性,通过区分阿赖耶识和法性的区别,这样可以证悟,这是大圆满里面的一些特殊方法。但是,大乘显教排斥四空定,认为这样会越修越笨,完全可能变成畜生。当一个人达到很厉害的程度时,你去叫他的名字,他半天才会回应你,这就是只有止,完全没有观。
既然进入这种定不太好,那要怎么办呢?我们就要把前面静虑的结果和修止相结合。通过静虑思维,我们会形成一些观点,比如离开世间的观点,即出离心;觉得众生都是自己的父母,愿意承受他们的苦难,让他们成佛,即菩提心。菩提心有两个要点:一个是缘所有的众生,就是对所有的生命都能一视同仁;第二是缘佛果,就是希望他们都能成就佛果。
另外,我们还可以思维空性,通过上师的那些教言反反复复地去想:世界的本质是什么,心的本质是什么。那样就会产生一些感受,然后用心去体会这些感受,同时保持这些感受,就叫做“止”,而这些感受叫做“观”,这两个结合叫做“止观双运”。
止观双运有很多层面,最终的止观双运,即究竟的止观双运,就是体会到法性了,并且安住在法性上,也就是我们经常说的法性定,或者证悟以后的修行。所以说,这两种方式要结合才是真正的修行,前面的两个(静虑和禅定)是为了帮助实现后面的这个(止观双运)。
藏传佛教宁玛派有一位非常伟大的大德叫麦彭仁波切,他在七岁时写了一本书叫《定解宝灯论》,提出了佛教的观点和修行中的七个最顶尖的问题。其中有一个问题就是:修行时我们该怎么做。有些人说,我们只要思维,不用安住;有些人说,我们不要思维,只安住就行了;而他说,都不行,我们要先思维,后安住,轮番进行才可以。
现在我这样简单地说出来,大家会觉得这个很容易,实际上不是。你去体会的过程中,就会发现中间有很多内容,如果耗尽一生,你能够把这些东西都通达了,那就可以了,基本上你就成就了。
我们要先思维这个世界的本质是怎么样的,它是空性的。那空性是什么?对我们来说“空性”就是两个字。而这两个字又有很多概念:它离开四边,不住有,也不住无,应无所住……,我们可以用很多词汇去形容“空性”两个字。
但是,这些都只是在概念层面,而你的心对空性完全没有一点点感受,或者认为它只是一种定、一种安静,认为这样就可以了。甚至有些人会把定中产生的清明的、无底的感受认为是证悟,这时候好像所有的东西都可以消失在这种境界里面,那其实只是心的一种对境,这是一个很大的误区。
而很多这类情况就是由于中观学得不好,对法性体会得不准确导致的,然后就定在那种状态里面了。从根本上来讲,那也是一种无记定。无记定有很多层面,刚才说的那种傻傻的定,叫修畜生。还有一种是比较清明的定,他能够了知一切外境,但他就是不知道心是什么。这种比较清明的层面还是属于阿赖耶识,也就是心的静定层面。在这个层面上,随着定的程度越来越深,就会成为相续中的主要力量,那样死亡时就可能往生无色界天,那就悲惨了。
在无色界天做一世天人,然后“蹦”又下去了,无色界的天人基本上都会堕入地狱,时间最长的天人可以坐八万劫(天文数字)。死亡以后就会直接堕下去,这样修行很浪费啊,本来可以一生成佛,结果却做了天人。这就好像一座很大的金山你不要,你拿了一颗糖果就走了,而且这颗糖果很快就吃完了。但是,佛法那座金山你拿不完,因为没有断灭,本性源源不断,光明无限。
因此,本来我们可以取得一个非常好的结果,但却因为修行不准确,导致很大的悲剧。当然,我们现在不用担心这些,这种悲剧现在我们很难产生,我们是悲剧中的悲剧。我们经常说害怕堕入无记定,你能进入无记定吗?我们坐在上面不是念头乱飚,就是昏沉,你要是能进入无记定,我就随喜你。
藏传佛教有一位非常伟大的堪布叫齐美仁增堪布,也是五明佛学院法王如意宝的弟子。记得以前我和齐美仁增堪布在五台山闭关时,有个人问了他很多关于无记定的问题,那个人很担心自己堕入无记定,堪布看着他说:“你要先进入无记定了再说。”也就是说,我们都不去打坐就担心自己进入无记定,就像我们经常开玩笑说,还没有成名就防记者。
所以说,这些我们没必要担心,无记定就无记定,你要能去打坐就不错了,当有了这种感受再去担心。当然,一定要去找那些真正的成就者、堪布们说自己的情况,让他们纠正你的修行,这样才行。
一般来讲,我们不是散乱,就是昏沉,很难产生无记定,所以先不用担心。而且修了一段时间以后,心里面就会觉得没意思,不想再修了。特别是前面的五加行、出离心、菩提心没有修好的人,根本就修不下去。如果你要是真的去修我们刚才说的禅定,其实前面还有一些积累工作要去做。比如修五加行、出离心、菩提心,五加行里面又有皈依、发心、金刚萨埵等等,有了这些修行以后,再去修禅定才会很顺利(少障碍),不然是很麻烦的。
你说:“修五加行需要很长时间,我既有工作,又有家庭、孩子,怎么办呢?”你可以同时修,一边修五加行,一边修禅定,这样协调一下,可以互相帮助。禅定会让你修五加行时更投入,同时,五加行的修行也会让你的禅定更深,它们并不冲突。不管怎么样,如果要真正地明白佛法的妙味和殊胜,除修行以外,别无他路。
很多时候,我们学佛完全停留在崇拜的层面——“这位上师好伟大啊,那位仁波切好了不起啊……”你崇拜上师、崇拜一些真正的大德非常好,但是,如果仅仅崇拜就可以解脱,那佛陀的书可以拿去烧了。有些人说信心第一,然后就把崇拜当作信心。“信心第一”是什么意思啊?就是你要通过对大德们的信心,遵循大德们的教导去修行,这样才行。
而我们只是停留在通过信心去供养或者做一些善法的层面,有些人甚至很多年了根本连佛法的味道都不知道。这样真的很浪费,一个暇满人生就被浪费了。我们会不会有这样的师兄呢?真的会有的,我看到过很多。
刚开始学佛的人可能反而还好一些,他还是一张“白纸”,还没有接收到佛教团体里面的一些乱七八糟的东西,或者是一些烂规条之类的。如果他能够接触到准确的教理,就不会被污染,比如,一开始就看《慧灯之光》。《慧灯之光》是最准确的佛法书籍,它是慈诚罗珠堪布的著作。
你可能看了很多乱七八糟的东西,又听到周围的人跟你说:“你不能这样,你迈左脚时只能迈出三寸,三寸半你就犯戒了;拨念珠时不能超过佛头(最大的那颗珠子),超过佛头要堕地狱哦……”。当然,也有一些传言是这样说的。但是,如果把这些东西当成佛法的真理去传播,就叫做“戒禁取见”,也就是你根本就没有掌握佛法的实质,而只是遵循一些规定,不准这样、不准那样,然后觉得这就是证悟。如果佛法真的是不准这样、不准那样,何来自在而言呢?我们证悟就是要获得自在。如果没有自在,只是不准这样、不准那样,那就没有意义了。
我们是要通过“戒”(不准这样、不准那样)产生“定”,再产生“慧”,即从必然王国走向自由王国。佛教里面的“戒”是有目的的,合理的“戒”才能产生真正的“定”,从而产生“慧”。“戒”一定要是佛陀规定的才行,不能是别人搞的一些乱七八糟的东西,然后把我们每个人紧紧地捆绑住。
我们在轮回中本来就很苦了,所以想解脱,结果用佛法把自己捆得紧,让自己更苦。很多学佛的人,就是由于没有掌握佛法的核心,学得很辛苦。我经常会接触到很多佛教团体,感觉里面阴风潺潺、杀气腾腾,大家坐在那里全都带着警惕和防备的眼神。很多佛教团体真的都是这样的。
大家互相防备,“嘘嘘嘘”,这个人又如何如何,那个人又如何如何……。佛法没有带给他们快乐、自由、慈悲以及柔软,带给他们的就是警惕、阴暗、小心翼翼、各种纠结等等。那是佛法的错吗?绝对不是,是我们自己错用佛法,这种现象很多。
那么我们不能尝到佛法妙味的原因是什么呢?就是我们没有真实地领悟和体会到佛法。如果能体会到佛法,那真是太妙了!非常妙。我们先不要说解脱那么高远的事,即使是禅定,如果你真的体会到了,你的整个生活都会被改观。你会说:“改观了以后,是不是什么都没有了?像密勒日巴尊者一样,住在山洞里,也不穿衣服,还吃蓖麻,身上长绿毛。那样什么都没有意思了。”你们不要害怕会变成这样,完全不是这样的。
你真的可以一边坐奔驰车,一边从奔驰车上下来,马上进入二禅。你可以什么都有,只是你的心再也不在乎它了。不管是奔驰,还是奥拓,甚至是十一号公共汽车(双腿),都没关系,你的心开始摆脱这些东西了。而现在我们的心被这些东西控制了,我们觉得离开了它们就没办法生存,我们很害怕。因此产生了一定要得到这些东西,而不能失去的这种要求。如果要求得不到满足,就会产生“求不得苦”;如果得到之后又失去了,就会产生“爱别离苦”,我们的心就在这些痛苦和恐惧中度过一生。
但是,如果你产生了二禅,你会发现这些东西不算什么,然后自然就潇洒自在了。最后你连二禅、三禅也丢了,通过这个证悟法性以后,你就会真的知道,原来心根本不停留在任何一个事物上,只在它自己的那个本质里面,叫做“应无所住而生其心”。那时候你就解脱了。
所以说,修行佛法并不是一件很苦的差事,如果你体会不到,才是一件苦差事。刚开始是要吃一些苦,中途还会出现“青黄不接”等阶段。但是,如果我们掌握了真实的佛法,如实去修行,每个人都能做到。而很多时候我们都只是停留在迷信、崇拜的层面,只是想着“我去供养他,通过他的加持,我能不能发财”等等。这些有时候会有作用,但很多时候作用是很轻微的,甚至根本就没有这些作用。
现在我们回到原来的话题,我们通过静虑思维出结果以后,然后再把禅定培养出来的这种平静的心,停留在思维出来的这个结果上,就叫做“止观双运”。当思维出来的结果变成直接的体受,也就是证悟空性以后,安住在证悟里面,就是真正的、究竟的止观双运。那时候“止”和“观”是一体的,止即是观,观即是止,就会变成——你说他修了什么?他什么都没有修,但又不散乱,他只是保持自己心的本来状态。
因此,有一位大德说:“你说我修了什么?我什么都没有修,但我又何曾散乱?”这就是真正的大圆满的修行。当然,对于我们来说,大圆满的修行太远了。但是,我们起码可以让心保持住我们的修行结果,这就是“止观双运”。
(备注:有一个有趣的故事说,一位大圆满法行者并不喜欢自我炫耀,不过却有一大群徒弟跟着他学习。有一位喜欢卖弄学识的僧人,知道这位相应法行者读书不多,就对他有点嫉妒。他想:“他只是一个普通人,怎么敢教人?他怎么敢装做老师的模样?我要去考考他的学识,在他的徒弟面前揭穿他的假货,羞辱他,让他们离开他而跟随我。”于是,有一天他就拜访了这位相应法行者,咒骂他说:“你们这些大圆满法的家伙,难道只会修禅?”那位行者的回答让他完全意想不到了:“有什么好修禅的?”“这么说来,你连修禅都不做啦。”学者胜利地大叫。“但我又何曾散乱呢?”行者说。——《西藏生死书》)
我们打坐就是这三个内容:一是静虑;二是禅定,即借助一个对境,让自己的心停留在安静里面,既不散乱,也不昏沉;三是止观双运,即用禅定训练出来的安静的力量去保持思维的结果。最后,思维的结果会变成觉照。
什么是觉照呢?我举个例子,比如,我先思维面前的佛像是假的,它完全没有实质;然后我会直接感受到它是假的,形成如梦如幻的感受,接着我就停留在这种感受上,保持这种感受就是止观双运。其实这是止和单空双运,感受它是如梦如幻的,只能算是单空,保持这种感受就是修行。然后它会产生一系列的作用。
这几天每天晚上我都会讲这些作用,因为这几天每天上午恰好有益西彭措堪布的课,很多的师兄都要去听课,而且还有一些深圳的师兄在修破瓦法。所以,白天人比较少,晚上人比较多,我们晚上讲。大家要早点来听课,这几天晚上我主要和大家交流中观的见解和修行。
关于禅定,我们今天就说到这里。其实止观双运有很多种,比如,生起出离心,然后用心平静的力量保持住出离心,就叫做“心的平静”和“出离心”双运。同样地,心平静的力量还可以和菩提心双运。应该是心平静的力量,不能是平静的心,因为真正的纯平静是不会有出离心这种观点的。
也就是说,通过平静训练出心的那种长久的专注力,然后这种专注力和出离心、慈悲,或者空性正见相结合,就叫做“止观双运”。后面讲中观的修行时,我会讲很多关于这方面的修法,这次只是笼统地讲一讲。
笼统的理论就是这三个:静虑、禅定、止观双运。如果你长期去做,在这个过程中就会产生慈诚罗珠堪布讲过的:禅定的五种过患、五种过患的八种对治方法、六力、九住心、五种验相等等。大家可以把这些内容多看几遍,但是,如果你看了以后不去修行、不去禅定,那又会变成说词。包括我现在说的这些东西,如果大家听了以后不去修行,那也完全没有什么用。你只是知道了禅定大体的、笼统的主干内容。
具体观修步骤
把笼统的理论讲完以后,现在我开始教大家具体怎么打坐,引导大家打几座,实际操作一下。现在差不多十一点了,我们差不多十一点四十就要结束,因为大家要去吃午饭,下午还要好好地打坐,晚上我再来和大家谈一谈佛法里面中观的见解和修行。
第一座我们要怎么做呢?首先,我们要掌握坐姿(打坐的姿势),最好是能够双盘,但绝大部分人都不能双盘。我们学禅定时,最好先不要练双盘。因为你去练双盘时,腿会很疼,疼完了就结束了,得到的结果就是太疼了,没有其他什么,这样是不行的。其实你可以随便盘,盘到你舒服为止,如果实在不能盘,那你就这样(师兄示范,具体姿势不知道)。我现在就不能盘腿,因为我的腿刚受过伤,从马上摔下来半月板已经坏了,所以我就只能这样。
我们要记住:禅定是训练心的安静。当然,身心是有关系的,双盘的姿势最利于心的安静,但是,在我们还没有练成之前,双盘哪里能让心安静啊?先不用说双盘,即使是单盘,都让你疼得呲牙咧嘴,心一点儿都不安静。那怎么办呢?我们要保持自然、放松的姿势,最好是毗卢七法,当然,这要单盘。居士林里面这些长期修行的师兄们,如果能双盘就双盘;如果不能双盘或者单盘,那你就散盘,盘腿坐着就行了;实在不行,你就抱着双腿。
我们不要小看抱腿这个姿势,这个姿势挺厉害的,大圆满最后一种修行,托噶里面有个姿势就是这样的,只不过那时候抱腿观修的内容不一样,我们只是在修禅定,而他们观的是托噶。所以其实姿势并不重要,心最重要。但是,通过长期修行,心变得柔软以后,慢慢地我们的姿势就会越变越正确。
其次,打坐时要放松。那要怎么样放松呢?有一个最基本的姿势:你盘腿坐在这里,全身放松,身体先向前弯下来,然后屁股往斜后方稍稍一坐,身体自然就起来了,这叫做“后推尾闾”。我们可以自己体会一下,大家记住,身体坐起来时,千万不要杀气腾腾地“我要这样……”,这样你很快就会崩溃,根本不行。而是要脊柱自然地撑住,藏传佛教里面说像金币一个一个地叠上去一样,同时其他骨头和肉完全像是搭在上面一样,体会到身体完全放松。
然后开始找我们的目标。刚才说了,我们可以看面前的一个对境,可以看虚空,可以观察呼吸,也可以感受中脉,还可以感受中脉上的明点:一个是心间,一个是腹部,男性感受腹部(下丹田),女性感受心间(中丹田)。
我们可以随便选一种,比如,你可以看面前的一个点,像头发丝那么细,或者稍微大一点也可以;有些人还可以在面前放一尊佛像去观,但现在没有佛像。再比如,你可以看虚空,或者心像旁观者一样观察自己的呼吸,千万不要去影响它。不要说,“我让它长一点,让它短一点”,不要这样。“旁观者”就是指不去干涉它,你只是知道它就行了,可以去数数,也可以不数。另外,我们还可以去感受自己的中脉。
这些方式都可以,我不会给大家选,大家要自己去选,但我会引导大家放松和禅定。我们现在开始:首先,身体坐好;其次,选好自己的目标(不管是什么目标,选一个就行了);然后身心一定要放松。身的放松刚才说了,心的放松是什么呢?就是你千万不要去想张老三、李老四、我的股票又如何,你要“万缘放下、一心打坐”,把和修行无关的其他事,暂时搁一搁,这样才行。
现在开始(师兄吟唱引导):全身放松,头顶放松,心去检查自己的头顶是否放松?体会一下头顶是否放松?脸放松,脖子放松,胸膛放松,双臂放松,腹部放松,腿部放松,脚放松,手放松,全身放松,观想目标,全身放松,观想目标……(打坐中)
我看着大家打坐,有些人睡得非常好,有些人有感觉,有些人念头不停地飙,受不了。其实刚开始都是这样的,我们这一批人里面真正长期闻思修行的那些人今天都去听课了(益西彭措堪布的课)。这里可能很多都是初学者,打坐经验很少,刚开始一定是这样的,你根本就不知道自己在干什么,而且也打不下去。你说你要专注,但很快就把自己的目标丢失了。
比如,你想看着前面的一个点入定,但很快就不行了,而且你会觉得睁着眼睛很麻烦,一定要闭上眼睛去享受那种安静。如果是真的能够享受那种安静的人,大概享受一两分钟,接下来就开始点头了,禅宗里面叫“钓鱼”。即使不钓鱼,那也是硬撑着,其实人已经完全开始进入那种似睡非睡的状态了。
这没关系,刚开始都是这样的,所以我们修行的时间不能太长。比如,你定的目标是呼吸,你就观察自己的呼吸(师兄示范):一、二、三、四、五、六、七,好,停下来,然后动一动身体,或者想一想隔壁王老三、李老四,等它飙完了,然后再来,这样反反复复地做。
我们经常会听到禅宗里面讲:念头来了,不管它,看着它就行了。其实你根本就做不到的。当然,达到一定程度时,你就可以做到了。念头来了不理它,任何念头出现时,完全是空花雪月,火红的绿中一团雪,念头越多越快乐等等,有很多这方面的诗词。但我们根本就做不到,所以我们刚开始时就是要把注意力集中在一点。
禅宗里面说,念头生起来以后,心完全清明地觉知到它,而不受其影响。首先你得有一颗清明的心才行,否则那些话就只是话而已,你根本就做不到的。当然,有些老修行人就不用说了,但一些新师兄刚开始都做不到。
那要点是什么呢?就是不能故意让自己坚持很长时间。如果坚持的时间太长,你真的会受不了的,慢慢地就会有几种结果:第一种就是对自己没有信心了,“哎呀,这个东西太难了”;第二种就是开始给自己找借口了,“哎呀,这个东西以后再说”,但人生无常啊!如果我们不在有生之年修到一定状态,你想通过这个东西来解脱,那是不可能的。甚至想通过修行来获得身体上的某些好处,你都做不到。
因为当禅定修到一定程度时,身体上的很多病痛都会被解除,比如失眠,或者一些脏器上的毛病等,肯定会被解除。如果修到很好的程度,内观能力又很强大,真的会像电视中演的那样:一个人喝了酒以后,他会从手指或者脚趾里面把酒逼出来。为什么会这样呢?他内感自己的身体,很多部位是通道,他可以控制,当酒进去以后,他能观察到酒进去以后是怎么样的,然后再通过心力把它逼出来,这些真的是可以做到的。
因此,慈诚罗珠堪布说,离开初学者的标准就是,喝一杯毒药下去,完全不受影响,用自己身体禅修的力量,把它解决了,根本不用看病。如果是这样,那我们在座的人可能全部都是初学者,包括我在内,我绝对不敢喝毒药。
初学者肯定要经历一些过程,最关键的是你得有耐心,而且你要付出一定的心力和心血去研磨才行,绝对不能仅仅靠想象、崇拜,甚至看书。禅修就是要长期去坐、长期去磨。另外,在这个过程中,如果产生了各种各样的情况,你一定要去问一些有经验的修行者。
因为有极个别人在禅修中投入比较多,有时候真的会出现一些毛病,比如,气脉刚开始发动时,他会觉得这里疼、那里痒等等,特别是前期五加行没修好的人,比如磕头没磕好,金刚萨埵没修好,曼扎也没修好。如果金刚萨埵和磕头没修好,身体会总是出现各种各样的不妥(不舒服),一会儿这里痒、那里疼,这叫做没有清障。如果曼扎没修好,你根本就没有动力坚持下去,这叫做没有资粮。
所以说,藏传佛教要求我们修五加行。其实它有非常深邃的道理,并不是表面上简单的五加行的修行。如果真的要去修五加行,并不是很难,只是要耗时间而已。为什么要这样去做呢?一定有很深的道理。因此,即使是修禅定,也要去修五加行。
如果你说你没有时间修,那你就要坚持像我刚才说的那样去做:体会一下,放松一下;体会一下,放松一下;体会一下,放松一下……反反复复地去做,慢慢地就会产生滋味。有了滋味,你才能坚持下去,不然根本就不行。那禅修能不能产生滋味呢?一定可以的。有很多师兄以前非常厌烦禅修,但后来都变了,比如,有位师兄被我拖去云门寺打禅七,一个七都没打完,他回去以后就能坐得住了,而且觉得真的很舒服。这是逼出来的,刚开始就是要逼,禅七实际上就是在逼你打坐,让你坐在那里,又不能动。
现在我这样跟大家交流,实际上并不是禅七,真正的禅七不会跟你讲这些的,直接就是打坐。那些出家人拿着香板,你要是走神,“啪”地就会被打,你要是打瞌睡,“啪”又被打了,经常打得“啪啪”响,禅堂里面总是有“噼噼啪啪”的声音,还有睡觉打呼噜的声音。
我们去打禅七时,经常会听到有人打呼噜,“啪”地被打了以后,他抬头看一眼,等监香的人走出去还不到三步,又开始打呼噜了,真的很精彩。他们出家人修行都要这样,那我们就更要这样了,因为我们根本没有基础。
虽然刚开始是这样的,但是,如果你长期这样去修,半年或者一年以后,就会有变化。当禅修的滋味出来以后,你安住在那些滋味里面,那就有意思了,你会觉得佛法真的很好。其实那还不是真正的佛法,那只是禅修。如果再融入一些佛教的观点,比如单空的观点、究竟空性的观点,产生止观双运的觉受,那就更有意思了,简直太棒了,后面我会讲这些内容。
那时候你会发现佛法不仅仅是概念了,真的能发生作用。通过这些修行,你可以摆脱烦恼,摆脱对物质的坚执(执实)。慢慢地,你的相续中就会出现禅宗祖师、大圆满祖师门所说的那些状态,那时候你就会知道,他们真的是一句谎话都没有说。
反而是我们这个所谓的科学世界,到处都是谎言、欺骗。为什么会这样呢?我们说谎、行骗的一个根本原因,其实是我们要从外面拿东西让自己满足,我们把它称之为事业、奋斗。而佛教认为,这根本就没必要,当你把这些东西全部放开以后,你本自具足,“何期自性本自具足,何期自性能生万法”(出自《六祖坛经》)。
既然自己什么都有,那何必还要去抢呢?如果你不去抢,就不会有求不得苦;而且你本自具足,绝对不会丢失,永远拿不走,就不会有爱别离苦;然后安住在这种状态里面,能生万法,不会贫乏,你什么都可以体会到。所以说,你可以什么都不要,但你什么都具足。因此,佛法非常科学和严密,但是,如果你要体会到它的妙味,确实要付出很多心力和心血。
以上说的是禅定的其中一种方式,现在再跟大家说另一种。不知道大家刚才选的目标是什么,有的人可能选了面前的一个状态,有的人选了呼吸,有的人选了虚空,有的人选了中脉,有的人选了中脉上的明点,这些都没关系,你自己随便选。但是,大家要记住,只能选一种,不能每一种都选。选一种,然后把它坚持修下去,其他的可以作为辅助。我们只要借助一种外境让心达到静定就可以了,没必要每一种都去体验一下。
以前我带大家修禅定时,一种方式讲完,修几十分钟,再讲第二种,再修几十分钟,然后讲第三种,再修几十分钟……。这样也可以,但需要很长时间,我会把大家的禅七全部“破坏” 。所以今天我想用一天时间把禅定全部讲完,这样就会非常笼统,中间会漏掉很多内容,大家大致了解一下就行了。
接下来的几天,大家慢慢地去受苦、去体验、去受磋磨,在受苦的过程中,你才能体会到滋味,像这样的禅七,至少你要苦七八个,或者八九个,然后你就会追着打禅七。有很多师兄打完禅七以后,就追着打禅七,全国哪里有禅七就过去了。
成都有位师兄就专门这样做,他在禅七中体会到了很多滋味和乐趣,他开始慢慢地领略到,佛法原来不是空口说白话,心真的可以感受到以前从来没有感受到的一些状态。举个例子,我们无法感受吸毒是什么滋味,除非你吸过毒,但是,一旦吸毒,你就死定了。而禅定比毒还厉害,如果你真的体会到了禅定的滋味,你肯定觉得这才是世界上最幸福的事。
有一位师兄告诉我,四川有个美容院的院长,一辈子经历了很多事,最后他拿出一盘毒品告诉大家说:“这才是人生真实的意义。”因为他在这里面体会到了很多快乐。当然,从佛教的观点来看,依靠毒品产生快乐是非常邪恶的。佛教告诉我们,你根本什么都不需要,你可以不依靠我们所谓的房子、汽车、爱情、情感等来获得快乐,毒品就更不需要了,甚至孤独都会在禅修中烟消云散。你本具的快乐会通过禅定激发出来,你会觉得这才是生命的意义。
从某种程度上来讲,我们是非常可悲的生命,也许我们很有钱、很有势力,或者生活非常好,但是,到了老年以后,这些东西是没有什么太大意义的。死亡以后,这些东西就有“意义”了。什么意义呢?带给你恶业,让你下地狱。如果你真的相信佛教,就要相信真的有地狱。以后我们讲中观时会讲到这些,为什么会有地狱?为什么会有六道轮回?这不是乱说的,到时候我会用理论逐步给大家推理出来。
所以说,通过禅修,慢慢地我们就会建立一些对佛法最真实、最准确的体受性认识。
刚才讲的全部都是有对境的修行,不管是虚空,还是佛像,甚至是念佛号(这也是一种定):都摄六根,净念相继,把心专注在佛号上“南无阿弥陀佛、南无阿弥佗佛、南无阿弥佗佛……”,它们都有一个具体的对境。也就是说,把注意力专注在有规律的事物上,比如,专注在声音上、专注在面前的状态上、专注在中脉上、专注在中脉的明点上,这些都可以,但有一个统一的特点,它们都有对境。
下面我们讲一种没有对境的修法,什么叫“没有对境”呢?就是不管怎么样,我坐在这里,我的心可以清清楚楚地知道所有的现起,包括眼睛看到的、耳朵听到的、头脑正在想的。如果你不知道这些东西会怎么样呢?睡着了。如果你是清醒的,一定知道这些东西。
那接下来我们怎么修呢?我们不要去专注在某一种对境上,只是保持这种清醒就可以了,但要保证这种清醒不被任何一种现起所牵引。什么叫做“被现起牵引”呢?比如,我正在打坐时,突然一个美女过去了,马上引发了我的贪欲心,“哇,好美啊……”,这是外在的;还有内在的,正在打坐保持这种清明,突然想起“隔壁那个周主任还没有还我钱”,马上又被牵走了;或者突然响起声音,像刚才下面“啪啪啪”地打竹板一样,你又被牵引了。各种各样的东西总是在头脑里面不停地乱串,我们不要这样。
那要怎么办呢?我们知道这些发生了,但它们和我们的“知道”没有关系,“知道”可以不受它们的影响,我们只要保持这种“知道”就可以了。比如,我知道我在想什么,但我不受它的影响,也就是我不会跟着它跑,我不会恨隔壁的王小三、李老二,就一直恨下去,或者我喜欢王小三、李老二,就一直想下去。
也就是说,我不会受内在思维、想念、情绪的影响,也不受外境前五根(眼耳鼻舌身)这些状态的影响。我只是全身自然放松,保持这种知道(清醒)。正因为清醒,就一定能知道,除非你睡着了。保持这种状态也是一种禅修,这种禅修是比较高级的禅修。
如果我们的世界观正确,再把通过这种禅修训练出来的心的那种明知能力和我们的世界观结合,那就厉害了。比如,通过思维我们已经得出这个世界真的是空性的,我的心知道这个空性就完了,然后发现原来心也是空性的,那就证悟了,接下来就没事了。说起来很简单,做起来就不是那么简单了,因为只是用嘴巴说而已。我自己都没有做到,但我也可以说。如果要做到,真的是要花很长时间去体会这些东西。
那要怎么做呢?同样地,刚才的姿势坐好,然后全身自然放松。记住,要点就是我们知道一切,心很清明,但不受任何影响。如果受了影响怎么办呢?你拉回来就行了。如果突然发现又受了影响,那你就再把它拉回来,反反复复地这样做。尽量去保持清明的觉知,然后把它延续下去。延续下去就叫做“功夫成片”,延续到其他现象完全都不现起了,慢慢地就达到了真正的“一心不乱”。
当然,这还不是证悟,有可能是进入了阿赖耶识的状态。但是,你要是能够进入阿赖耶识的状态,那后面的修行就比较好办了。现在“阿赖耶识的状态”对我们来说就是一句话。
我们现在开始,全身放松,我会跟大家说放松的部位,在我说的时候,大家不要只是顺着我的声音听了就完了,你们要去体会。比如,我说头顶放松,你们要去体会一下头顶放松;我说脖子放松,你们要去体会一下脖子放松;我说全身放松,你们就总体体会一下全身放松。
然后是保持目标。目标是什么呢?目标就是我们清醒地知道,你可以把眼睛睁开,也可以把眼睛闭住。虽然眼睛闭住时看不到了,但其实你还有很多念头。你的心要知道这些念头在起伏,只是你不去干涉它,也不跟着它跑,禅宗里面叫做“不擒不纵”。“擒”就是不准这些念头出现,“纵”就是跟着它跑。“不擒不纵”容易做到吗?我们做了就知道了。
现在开始(师兄吟唱引导):头顶放松,脸部放松,脖子放松,双肩放松,胸部放松,腹部放松,手臂放松,手放松,大腿放松,小腿放松,脚掌放松,全身放松,保持觉知,保持觉知……(打坐中)
有些人可能觉得“嘣”地心跳了一下,有些人可能觉得没什么,有些禅定很好的人,就是刚才说的那种定修得很好的人,“砰”地一声响,他根本不会理。而我们听到很强烈的声音时,比如鞭炮声,一般都会“啊”,但他可能只是很自然地回过头去看,心不会动、不会很乱。
另外,有些人禅定久了以后,身心会非常柔软,而且修到后来他会不太在意姿势,怎么样都可以。为什么呢?因为不管姿势怎么变动,那种清明的觉知不会因为姿势的变动而不见了,甚至更厉害的是,当他产生一些情绪时,他用觉知(也可以叫做“觉照”)去看,情绪就会消失。如果他带有空性的见解,很容易就会沉浸在单空里面,当他把单空一丢,明知到觉照的本质是什么时,就有可能证悟。
当然,这里我只是说了一个很笼统的过程,听起来很容易。但是,实际上你去做的时候是非常困难的。如果前面的出离心、菩提心、五加行没有修好,根本就不可能。即使出离心、菩提心修好了,也要去修这样的禅定。慈诚罗珠堪布老人家说要修一年、两年,甚至三年的禅定,最后才去证悟。
刚才讲的这种禅定,我们给它取个名字叫“明知定”。其实叫什么名字不重要,这种定是一种非常高级的定。但是,如果没有加入真正的佛教空性的观点和见解,长期定下去,后来就会变成真正的无记定。因为长期定下去,你会发现明知中的一些东西开始消失了,比如,眼睛看不到了,耳朵听不到了,这要达到很深的程度才行。
当然,现在是不可能的,现在你会祈求早点出现“看也看不到,听也听不到”的状态,但它就是不出现。而且你身体的感觉是一会儿这里痛,一会儿那里痒,根本就做不到。但是,如果你长期坚持下去,就会开始产生暖受。
也就是身体开始变得温暖、柔软、舒适,就像皮袋子灌了一大袋温水进去,身心像泡在温水里面一样(身体里面有温水,不是外面有温水),非常舒服,舒服到每个毛孔都在舒服,最后连没有神经的指甲壳和头发都在舒服,说不出来的滋味,这叫做产生了“乐受”。
另外,还会产生“明受”。产生明受时,心会觉得面前的任何东西,它有多少微尘的数量你都知道,心真的有这种能力,但必须要坚持去做才会出现这些能力。当然,这些离我们很远,但我们可以做得到。
当进入无记(无念)时可以很多天不下座,一个念头都不起。但这还只是属于禅定,如果加上其他观点,或者空性的观点,那就叫做“止观双运”。如果刚才的状态加上空性的观点,可以变成大手印或者大圆满的修行。但是,如果没有正确的见解,它就只是外道的禅定——心的一种静定的力量。
这种力量可以通过这样的训练培养出来。因为这一切都是心的现起,心静定的力量就会让这些现起逐渐地止息,停下来。眼睛看到的现象是心的现起,耳朵听到的声音也是心的现起,一切境相由心现。通过禅定,这些现起就会慢慢地开始消失和止息,回到本性里面。当回到本性以后,而你又不知道什么是本性,那时候没有现起了,心呈现为像虚空一样的状态,这就是标准的阿赖耶识状态。
这种状态是没办法证悟的,可能维持很长时间,但消失以后又是地狱、又是恶鬼、又是六道轮回。但是,如果这里面带有正确的见解(契入正确的见解),就会变成止观双运,那样就容易获得解脱。但前提是你得有这种定的能力,如果没有这种定的能力,就很麻烦。
你说:“这种定的能力太麻烦了,我总是训练不出来。”其实如果你专心去修行,两三年以后,那种滋味就出来了。我说两三年已经是很长时间了,实际上,如果你使劲去修,几个月、一两年都可以了。当那种滋味出来以后,你自然就会天天去打坐。到了后来,甚至你随时都在打坐,行住坐卧全部在定中,在那种明知中心完全不动、完全不受影响,一边跟别人说话一边打坐,这样都可以,那时候真的叫做把佛法融入生活。
我们平常所说的“把佛法融入生活”其实都只是一句话,佛法哪里能融入生活啊?比如,我们在座上修菩提心时,众生都是我们的母亲。但是,要是有人不小心看了你一眼,眼神不对,“有没有搞错啊?这样看我,小心我揍你”,你是这样把佛法融入生活的。实际上我们根本就做不到。
再比如,出离心告诉我们能引发贪欲的东西不能要,你试试看,如果有人给你十块钱,你会说能引发贪欲的东西不能要。但是,如果有人给你十个亿,你就要考虑一下了,“虽然它能引发贪欲,但还是有好处的,可以拿去弘扬佛法”,你马上就会为自己的贪欲找理由。
这就会牵涉到佛法的一些很深层的问题,比如,一定要舍弃今生才能去掉伪善。如果我们的心真的不想舍弃今生,那很多善良和伟大的行为实际上就是伪善。这句话不是我讲的,是宗萨仁波切说的,他说:“一定要是舍弃今生的心,才能去掉伪善(宗萨仁波切的原话:舍弃今生,与舍弃伪善有很大的关系)”。也就是说,如果心真的想放弃轮回中的一切去获取解脱,那我们的善良才会有意义,不然就是一种伪善。当然,这个要求比较高,在我们这个社会上有伪善也不错了,我们现在是直接行恶。
关于禅修的基础理论,今天我就讲到这里了,不能再说了,已经快十一点四十五分了。以后每天晚上我都会讲中观及其修行,希望初学的师兄们来听一听,因为牵涉到佛教里面的一些比较核心的见解,它会告诉我们:佛法到底是什么,修行的意义是什么,以及怎么去修行,全部融汇在里面。
有时候可能我会在午餐前的这一座,再来跟大家谈一谈禅修,大家有什么问题也可以一起交流。大家要记住,虽然我说的是佛法,但毕竟我是个凡夫,我只是一个普通的修行人,一位师兄而已,所以大家不用那么紧张,可以自由一点,有什么问题可以尽情地问,也不用搞得太过分,我很接受不了这样的东西。
五一劳动节大家都去旅游了,而我们在一起交流,我觉得是一件非常了不起的事,至少是我们人生中一个很特殊的经历:你终于没有去某某山、某某湖玩,而是在一个寺庙低矮的房间里面,听着一个人在上面扯淡,但毕竟有这种扯淡的经历也很不错,时间长了以后,也许我们可以以此明白什么是真正的佛法。我们今天就说到这里,我们来回向。
课后开示问答:
问题一:“秋风落叶乱为堆,扫尽还来千百回。一笑罢休闲处坐,任他着地自成灰”——南怀谨先生。(原来的问题听不清楚)
回答:“秋风落叶乱为堆”:念头就像秋风吹落叶一样,吹得到处都是,形容念头很多,不停地起来。“扫去还来千百回”:你让它消失,它又来了,再让它消失,它又来了,再让它消失,又来了……。我们刚开始就是这样的,“不想,不想”“哦,又飚了”,根本就控制不住。
“一笑罢休闲处坐,任他着地自成灰”:念头起来又落下,随便它,你只是笑着看它,从无中出来又消失于无,你不理它就可以了。但我们往往做不到,因为刚开始心根本不具备这种静定的能力。我们往往会把佛法理解成一种知识或者一种状态,这些都不是。其实佛法是全部,到了后来,你会发现,什么都是佛法,但全部都没有实质,没有丝毫贪著,所以我们会获得解脱。
但刚开始我们做不到,所以我们会到处追、到处跑,听各种各样的说法,总希望一不小心从哪里冒出来一个窍诀,听了马上就能开悟。如果你的心相续没有达到刚才所说的状态,那些窍诀根本不管用,听了就是一些话而已。所以上师们说,在你的相续没有成熟,五加行没有修完,禅定没有修好之前,不会给你讲窍诀。即使讲了也没有用,如同在茅坑里面投入甘露,甘露进去以后,也会变成茅坑里面的东西。
因此,首先我们要把自己的相续转变到一定程度,这些窍诀和法义才会有用,当真实的作用产生以后,欢心、鼓舞、强烈的喜悦、自信、慈悲、宽坦、柔软等佛法中说的所有功德都会在相续里面呈现。我们的生命会因修行变得非常有意义。
而现在其实是很悲催的,有时候表面上看起来可能有意义,比如,我们一不小心买了一辆奔驰车;一不小心又中了六合彩,我们会觉得这些很有意义;一不小心又发现周围的美女都喜欢自己,哇,觉得更有意义。但是,实际上这些都是很悲催的,因为这些东西会因为无常而变坏。所以佛陀说所有现象的背后都是苦,不是说这种苦我们体会不到,一定会体会得到。至少在你死亡时,全部都会体会到,那时候你会发现金钱、美女全部没有用。
但是,如果我们通过修行,真的得到了这些东西(佛法的功德),那死亡时就会有用,死亡以后在后世更有用。如果我们彻底证悟解脱了,根本就没有后世,只有一世,一直这样下去,而且在这种状态中,所有的苦难都会解脱。你不要把它想象成:“所有的苦难都解脱了,我不是什么都没有了吗?快乐也没有了。”真的不是这样的,那不就变成石头了吗?而这个叫做“极乐”。当去掉了外境引发的快乐和痛苦以后,我们的心会进入涅槃寂静,称为“极乐”。如果你尝到了那种快乐,其他的快乐根本就不值一提。
问题二:刚才这样打坐时,闭上眼睛,让自己的注意力集中在耳朵的功能上,那样会听到很多声音,比如,让耳朵听外面的声音,但不受它的影响。
回答:不要去听,如果你故意去听,那就麻烦了。当外面的声音响起时,你就任(随便)它响,你要保持在能听的这种觉知上(能听是一种觉知),慢慢地外面的声音就弱了,这就是所谓的“耳根圆通”。
《楞严经·观世音菩萨耳根圆通章》里面的第一句是“初于闻中,入流亡所”,就是我在听它的时候,我亡掉了外面的这些声音。“入流”就是入到我能听声音的这种觉知里面,“流”指相续、心明知的力量。声音可以响起,但那是它的事,你只是保持这种明知的力量,根本不受它的影响,这是观世音菩萨耳根圆通的第一步。
第一步很容易做,但到了后面会很深沉,当第一步做到很厉害的程度以后,后面才是其他的修行,那会牵扯到一些很深的见解。平常很多学者们讲的耳根圆通,往往就是一些文字游戏,没有用。因此,首先要做好第一步。“初于闻中,入流亡所。所入既寂,动静二相,了然不生”,其实这些内容都很深了。
继续问:如果睁开眼睛,专注力容易分散,很难保持,当把眼睛闭上时,感觉耳朵的注意力能够集中一些,这样可以吗?
回答:可以。《楞严经》里面有观音菩萨的耳根圆通法门,但它也没有要求把眼睛闭上。我们想把眼睛闭上是因为眼睛的状态在影响我们,但最后还是要把眼睛打开,不能总是靠闭上眼睛,这是逃避。但先逃避一下,也没关系。
而且打坐时,腰一定要撑起来,稍稍挺一下,否则后来腰会出问题的。腿上也一定要盖毯子,我看到大家好像都不习惯。如果腿上不盖毯子,现在没什么,时间长了以后,风很容易进两个膝眼,进去以后就会形成风湿,很难受的,所以要盖上毯子保护好膝盖。我在年轻时(上大学的时候)就开始打坐、练气功,想有神通,结果神通没练出来,两个膝盖出问题了。当时完全没有这种知识,只是按照书上的内容就在草地上打坐,没有用毯子盖住膝盖。所以,一定要用毯子盖住膝盖才行。
另外,打坐时不能直接对着空调吹。因为打坐时,我们的毛孔全部都是打开的,风邪很容易入体(这是中医里面讲的),直接就会影响里面的气脉,马上就会感觉不舒服。所以不要吹“穿堂风”,也不要直接对着空调吹。你可以开空调,但不能对着空调,让风直接吹到你身上,特别是打坐的人。在不是很热的情况下,身上要披个毯子,裹上膝盖;在很热的时候,至少你要在把腿盖上。
问题三:我是第一次参加禅七,想问几个基础问题,第一个问题是:我现在正在修五加行,还没有修完,正在磕大头,那我是选择先磕完大头、修完五加行,然后再打坐,还是说每天安排一定的时间打坐,同时修五加行呢?
回答:这要看你的时间。如果你的时间很多,可以两样都做,但还是要以修五加行为主。如果没时间,就先修五加行。这样的禅七,你可以来参加,先体验一下,这就像存钱一样,有了这些体会以后备用,因为你迟早要做这些。
当然,也有一些人说:“我太喜欢打坐了。”那你也可以在修五加行的同时修禅定。五加行是一定要修的,而且要很好地去修,一遍不行修第二遍。有些人修完五加行以后禅定自然就产生了。五加行里面每一种修法修完以后都会告诉你:什么都不要想了,安住在这种状态中,那就是禅定。
比如,皈依境观想完,偈子念完以后,很累了,就放松下来,安住一会儿。把这种放松、安住、没有念头的状态延续下去就是禅定。当念头起来时,再回去重新念偈子。所有五加行的修行一定是这样讲的,其实它里面包含了禅定。但是,有些人特别喜欢禅定,那你专门去修也可以,自己合理安排。既然你说你在修五加行,估计你是密宗宁玛派的,或者五明佛学院这边的。这个传承是一定要修五加行的。
继续问:刚才前后讲了两种禅定,一种是有目标的禅定,另外一种是无目标的禅定。
回答:其实还是有目标的,这个目标叫做“觉知”,只是我们勉强把它称为没有目标,如果真的完全没有目标,你就证悟了。“应无所住而生其心”,但可以暂时把它当成是没有目标。
继续问:刚开始打坐,是观呼吸好,还是修没有目标的禅定好?
回答:前面最好是观呼吸、观佛像,或者观明点,不要去修后面的这一种。如果去修后面的这一种,你会自以为是,觉得很不错。而且你会看到一些书上说,这些就是大手印等等。现在满街都是关于大手印的书。你会看到那些描述和你的感受一样,那你就上当了。
因此,你还是要先去修有目标的禅定,当修到心很静定,有了一定的见解(不是彻底的见解)以后,再去修后面的这一种,那就有意思了,你会越修越深沉。佛法中所说的很多状态就开始出现了,比如,最后变成心相续的流水瑜伽等等,慢慢地这些你都能体会到。
当然,你说:“我根器很高,一开始我就觉得这个不错。”那也没问题,六祖就是听到刚才那句“应无所住而生其心”,“嗙”地就开悟了。你不能说没有这种人,确实有。结果我们听了一万句,天天背,“应无所住而生其心、生其心、生其心……”,用录音机来循环播放,那也不行,所以要一步一步地修。
问题四:打坐时要收耳识,意思是说不追那些声音,那是能听到声音,还是听不到声音?
回答:先是能听到声音,后来如果安住到很静的程度,声音就会消失。要比较高的程度,才能消失。
继续问:工作或者睡回笼觉时,可以清净地听到嘈杂的声音。
回答:工作的时候,不要修,如果修,工作就完了。修禅定就会这样,开始会很厌烦嘈杂的环境,“唉呀,怎么那么吵啊?”到后来,当周围吵闹时,自心完全安静,根本不受影响,这样非常好。古代修禅的人,刚开始要在安静的环境中打坐,最后就去菜市场修,完全不受影响。
继续问:当你在很专注在做一些事情时,旁边很吵,而且在拼命叫你,你都能知道有声音,但从来不会理会它,只做着自己眼前的事情。
回答:很好啊,说明你的专注力已经培养出来了,可以用在事情上了,就是这样的。平常我们有些人的心比较散乱,一碰他就不行了,完全不能受影响。但有些人在看书、看电视,或者做其他事情时,随便周围怎么吵,哪怕敲锣,他还是专注在他的目标上,就说明他的心已经很专注了,有专注力了,这是非常好的事情。
继续问:那会不会反复呢?
回答:会的,如果你再不修,就完了,或者再去修的时候,方向错了,那也完了。
继续问:曾经出现过一段时间,哪怕是睡觉的时候,外面的声音再怎么吵,都不受影响。
回答:是的,这是禅定的作用,有很多这样的作用,如果你再不修,它又没有了。你去修,它又来了。如果你修下去,可能程度又加深了。
继续问:会不会害怕声音呢?
回答:快到初禅时,有一种情况叫做“声音如刺”。比如,我刚才故意这样拍一下,这种“啪”的声音,你会特别讨厌。有些人刚刚修行禅定,修到一定程度,特别讨厌手机的声音,所以打坐时一定要关手机。或者如果有人敲门,他会感觉那种声音像在刺他一样,有时候就会这样。
在禅定的过程中,心会经历各种各样的状况,我们对外界的感受会变。虽然现在我们的感受也在变,但这种变比较缓慢,而且不清晰,比如,喝酒、吸毒品都会极度地嗨,生病会极度地苦,我们只会有这些比较粗猛的感受。而禅定会把我们的感受变得非常细腻,当我们的心特别轻明、安宁时,感受很多东西都会很细腻。
继续问:打坐的时候,坐着坐着就不睡觉?不吃东西?食欲会变小?
回答:不睡觉,有的,我们这里有些师兄就是这样的,但不吃东西还是不行。在座上时肯定不吃东西,但时间长了不吃东西就会饿死。食欲是会变小的。为什么呢?因为禅定有个过程,第一个叫做“精足不思睡”(网络查询:精足不思淫、气足不思食、神足不思睡),人类的内分泌叫做“精”。接着是“气足不思食”,精足到一定程度就会炼精化气,气足了,饮食就会减少。
继续问:那这些情况是不是必须得一个一个出来呢?
回答:这是不一定的,每个人不一样,但它会越来越深。这时候,如果没有见解,就会变成外道的定,道家就是这样的,“炼精化气、炼气化神,炼神还虚,炼虚合道”。他们认为的道是太极,而我们认为的道是般若空性。
其他师兄还有问题吗?讲禅定,基本上都没有问题。讲书上的内容,问题就来了。你们很多人可能还没有读书,很多老师兄们有很多书本上的问题。禅定一定要修才会有问题,这是很怪的,禅修初期才会有问题,修到后来就完全没有问题了。因为其实它是一件很简单的事,只是需要长期磨砺。你为什么会有这些问题呢?因为完全没有见解,纯粹这样去傻坐,但也很不错,傻坐总比聪明的人不坐好很多。
问题五:我坐在这里的时候,外面可以有很多的声音,比如鸟在唱歌的声音,(中间有几句听不清楚)这种声音只要知道,不随着它就好了吗?
回答:我是故意的。你听到声音时随便它发生,不要附加自己的判断上去,“哇,这太好听了”,这就完了;或者因这种声音引发某种感受,又完了。它只是发生了,任它自生自灭,你不要随它去。然后这种静定的力量就会越来越深,同时止力就会越来越深,你自然就听不到这些声音了,这就叫做“入流亡所”。“入流”就是进入这种觉照里面,“亡”指丢失、消失,“所”指这些声音。
继续问:慈诚罗珠堪布讲:在很吵闹的地方,比如,住在马路边,不是很安静,能听到很大的车流声,这种噪音让人很难受,堪布说可以把它观为空性,我就这样想一想吗?
回答:是的,一切显现都是空性。但是,观为空性,什么是空性呢?不能只是几个中文字,你得了解空性到底是什么。
“观为空性”这个词汇很简单。首先,什么是“观”?观有两种意思:一种是可以思考为空性,一种是可以觉照为空性。另外,空性到底是什么?一定要有见解,如果没有见解,观为空性就是一句话。一般你会把它观想成没有,然后认为这就是空性。空性是不是没有呢?它不是有,也不是没有,你一定要经过很深入的闻思才行,或者要去找上师听窍诀。不能傻想,还是要读书,傻想是没有用的。
问题六:师兄,我想问下:你刚刚说到,我们在禅修时,要有觉知,后来又说,当禅定达到很高级的程度时,就会非常专注对境,外境的声音完全听不见了,这两个有什么区别吗?
回答:是的,这是觉知开始往内收了。觉知本身是什么呢?你认为头脑里面的觉知就是一定要知道外面的东西,好像不知道外面的东西就没有觉知了,这是错误的。这说明你还不知道觉知是什么。所以要先搞清楚觉知是什么,才会明白后面的问题。
当止力不够时,外面会有东西现起,止的力量强大了以后,外境就会消失。即使证悟空性也是一样的,比如,应成派认为,证悟空性要破外境,外境消失以后,剩下唯一的光明,这时候的光明就是觉知。但是,觉知变成光明的时候,它一定是有证悟的。如果没有证悟,觉知就只是一个概念、一个想法,或者是认为是什么。这里面牵扯到很深的见解,今天晚上或者后面连续七天我们要讲这些内容。
【注:文稿内容未经讲授者本人审核校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