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文稿为初打内容,未经仔细校对,强烈建议结合音频阅读】
2013五一禅七第一天
各位师兄:我们下午已经跟大家交流了一下,这几天我们应该做些什么,其中就牵涉到禅定。我们今天晚上就来交流一下慈诚罗珠堪布的《寂止的修法》,他是一位伟大的上师,也是我的上师,前段时间他在广州和深圳都做了很多开示。以前他做过一些关于寂止的开示,在他老人家上课时,我们把它记录下来,然后形成文字,经他老人家审定以后编入《慧灯之光》第八册,叫《寂止的修法》。《慧灯之光》这套书籍是慈诚罗珠堪布讲课的文字汇集,如果大家有时间,真的想学佛,真的想解脱,那就把这套书拿来看看,可能对大家很有帮助。
我们现在交流的这个法毕竟属于大乘佛法,所以一定要用三殊胜来进行摄持。我们学佛之前有个三殊胜,可能很多新来的师兄不清楚,老师兄都已经很清楚了。什么叫做三殊胜呢?首先,我们每做一件事之前一定要发愿,即发的愿要殊胜。因为不管做什么事情,我们一定要有一个动机嘛,动机是要去做什么。而学佛就把这个原理用上了。如果我们有了殊胜的动机,动机的殊胜会导致后面的事情顺利很多,这叫做“发愿殊胜”。
其次,做的时候要非常专注,要排开很多干扰、外缘,很专注地去做一件事,即我要去做这件事,很专注地、很正儿八经地去做,这叫做“正行殊胜”。最后,做完以后有功德,这个功德要拿去干什么,我要回向给什么,也要殊胜,叫做“回向殊胜”。这就是“三殊胜”。
所以,我们做任何一个善法,一定要用三殊胜来进行摄持。它的原理是什么呢?因为你用三殊胜去摄持一个善行,这个善行的功德就不容易被摧毁。我们经常会摧毁功德,比如我们去拜佛、念咒、放生、修很多本尊法或其他法门,以此会积累很多功德,但回过头来一发怒、一生气,功德一下就没有了,这叫做“一嗔能毁千劫福”,即千劫的福报,一个愤怒全部都毁光了。
那么,经过三殊胜的摄持以后,福报就不会被摧毁了。所以说,我们做善法时,一定要以三殊胜去摄持。另外,通过三殊胜摄持以后,这些善法就不会散得到处都是。什么叫做散得到处都是呢?比如,我放生是放生的善法,念咒是念咒的善法,各种各样不同的善法在相续里面好像是别别不同的,但经过三殊胜,把动机、正行以及回向一下就汇集成了一股力量,那么它爆发起来就要快一些,是这样的。
就像我们去挣钱一样,我可以通过这样的方法挣钱,也可以通过那样的方法挣钱,都挣了很多钱。但是,我有一个愿望,就是要把这些钱拿去买一辆很好的汽车。那么,这些钱就汇集在一起去买汽车了。如果你不做这样的汇集,你可能一些钱拿去买汽车,另一些拿去买房子,甚至拿去造业了。所以说,做善法一定要经过三殊胜的摄持。
因此,我们每次做善法之前要发愿,就像这上面写的一样,发愿文是这样的,“顶礼本师释迦牟尼佛,顶礼文殊智慧勇识,顶礼传承大恩上师”。然后念一个偈子,这个偈子叫做开经偈,这是以前中国唯一的女皇帝武则天写的,“无上甚深微妙法,百千万劫难遭遇,我今见闻得受持,愿解如来真实义”。下面是发菩提心的一句话——为了度化一切众生,请大家发无上殊胜的菩提心。
每次我们进行大乘佛法的交流之前,一定要有这么一个程序。原因是什么呢?原因就是刚才说的,我们要有第一个殊胜——发愿殊胜。然后,我们在进行交流学习的过程中,一定要非常地专注,不能散乱。专注,说得具体一点,就是我们要把手机关掉,在学习的时候不能一会儿跑去厕所了,一会儿又进来了,或者想起什么事,马上头脑溜号,甚至身体溜号。这就叫做正行不殊胜,因为你在做善法时,它的力量不是全部集中在一起的,而是分散的。
比如,我们去布施的时候,东布施一点,西布施一点,如果没有经过三殊胜摄持,可能会散得很乱,不集中。军队为什么能够打赢民众呢?就是因为它集中,号令统一。而民众是散的,各持已见,完全形成不起力量。人的念头也是一样的,散乱的念头就像民众一样,而禅定就可以形成力量。即把散乱的念头消灭了,让心形成一股力量。所以正行殊胜就是不能散,不能把心思到处用。
回向殊胜是什么呢?当我们做完了善法,有了这个种子,这个种子拿去干什么呢?我们把它汇集在相续中的某一种力量里面,进行最根本的汇集,这叫做“回向殊胜”。
所以,我们在进行佛法交流时,大家要专注一点。如果打瞌睡就掐掐自己。我以前听慈诚罗珠堪布讲法,由于那时候经常处于很疲劳的状态,所以听着听着就开始打瞌睡。他在上面讲,我在下面打瞌睡。后来听说,在比较伟大的上师讲佛法时,如果打瞌睡,就会千年变蚌壳,吓得我再也不敢打瞌睡了,每次忍着“我不做蚌壳,我不做蚌壳”。所以说,我们要比较专注地来进行交流,以及熏习善法(佛法)。
最后,在这种善法的熏习完成以后,我们要做一个回向,这样就把我们的善行汇集成量了。以后做任何事情,大家都记住要有三殊胜摄持。关于三殊胜,慈诚罗珠堪布在《慧灯之光》第一册上面都有解释。我们这一次的学习,大量围绕慈诚罗珠堪布的《慧灯之光》和索达吉堪布的论典来讲。但是,无论做什么,禅定的修行也好,佛法教理方面的交流也好,我们都要做三殊胜。
那么,现在我们开始正行殊胜——讲《寂止的修法》,大家每个人手上应该都有一本打印出来的材料。因为我不敢肯定参与的每一位师兄都有一套慈诚罗珠堪布的书,所以我们就通过打印的方式,把其中的一些章节打印出来了,这只是《慧灯之光》第八册上面的一个讲寂止的章节。
因为我们这次的修行牵涉到大量的寂止,每天在这里打坐,从早上打到晚上,所以我要跟大家交流一下寂止的修法。不然的话,可能很多人说是寂止,但连怎么样寂止都不知道,这是其一。其二,一些老师兄也不要认为“哎呀,寂止的修法我早就会了,你怎么总讲这些东西呢?”其实老师兄也不用担心,因为寂止的修法里面会牵涉到很深的东西,它甚至讲到了大圆满,讲到了大手印。所以说,我们在交流寂止的修法的这个过程中也会讲到观,观就是观点。
今天下午我跟大家交流了观点是什么,以及修行的观点怎么和寂止结合,形成止观双运。也就是说,我会尽量地让老师兄和新师兄都有一些收益,不然大家舍弃了五一假期的休息,跑到这里来打禅七,然后听我说废话,那真是很浪费。
下面我一段一段地念,念完了再来解释。它的名称是《寂止的修法》
一、止观双运,方为禅定
无论显宗或密宗,所有修法可以归纳为两种:寂止的修法与胜观的修法。
以前很多汉传佛教大德的书籍里面也是这么讲的,即无论你是佛教的哪个宗派,都跑不出“止观”两个字。以前汉传佛教有个宗派叫做天台宗,专门教止观。佛法所有的修行,实际上真的跑不出一个止,一个观。“止”是什么呢?其实心的平静就叫做“止”,很多人可能把止想得很复杂,其实心的平静就叫做“止”。当然,平静也有程度,就形成了九次第定。
按照主流的说法,九次第定为:四禅(初禅、二禅、三禅、四禅),四空定(空无边处定、识无边处定、无所有处定、非想非非想处定),及灭尽定(又译为灭受想定)。
但如果我们按照共道,即与外道共有的方式解释,九次第定也可以安立为欲界定,四禅和四空定,这样向下可以兼容欲界定——因为这更符合普通人的修行情况,即无法一上来就进入初禅,而向上也可以走向佛教的灭受想定。
首先第一种叫做“欲界定”,就是我们的心还处于欲界的这种状态,被各种各样的欲望影响。然后我们把它安定下来,定力可以超过欲界定,超过欲界定以后,中间还经过一个连接的过程,叫做“未到地定”。接下来就属于色界天天人的那种色界定,分为一禅、二禅、三禅、四禅四种。这是九次第定的五种定了,首先是欲界定,然后一禅、二禅、三禅、四禅四种定。
再上去就是无色界天人的那种定,无色界天人的定是什么呢?第一种叫做“空无边定”,那时候他的身体这些全都消失了,他自己感觉不到自己身体的存在。无色界的天人身体很轻,完全是透明的,你看不到。对他来讲,穿墙过壁非常简单,不像我们的身体这么粗重。
我们欲界的人修到无色界定时是什么样的状态呢?你不会觉得这个身体就是“我”了。我们现在会觉得这个身体是“我”,要是别人给你一拳,你会说“喂,你打我”。其实打的是你的身体嘛,哪里打得了你的“我”啊?但是,我们会认为这个身体就是“我”,你打“我”。其实我们的身体是很粗大的。
但是,如果我们修到无色界定,那时候你会感觉不到身体的存在,那种状态就是一片大空,到处是空空荡荡的,外境和身体都没有了。这些外境是在身体的基础上才存在的,因为我们要靠眼睛去看到它,靠身体去碰它才有触。如果连去触和看的这个基础都没有了,那么看和触的外境也就没有了,显现出来就是一片大空。这就是无色界天的第一种定,叫做“空无边定”,好像无边无际的这么一种空。
然后,空到一定时候,他觉得这个空不是离开自己心的一种东西,其实也是自己的心平静下来的一种显现。即他的见地又往上走了一步,这时候就变成什么定呢?变成识无边定。
识无边定再往上走,就是无所有定。定到识无边定时,他觉得这个也不对,它还是心的一种造作,还是要把它停下来。这时候再把它一停下来,识都没有了,但还是有个感觉,觉得还是有一种东西,叫做“无所有定”。即连识都没有了,但其实它还是一种很轻微的心识的显现。连识的这种作用,他感觉都很轻微了,叫做“无所有定”。
无所有定定到后来,他觉得这个还是不对,它还是一种造作,他又继续把它停下来。这时候你说它是心吗?不是;你说它不是心吗?也不是。没办法,因为这个太过轻微,取名叫什么呢?叫做“非想非非想定”。
经过欲界定、一禅、二禅、三禅、四禅,到后面无色界天的四个定,就是所谓的九次第定,根据定力的高低逐渐这么一步步上去。但是,实际上我们要修到什么程度呢?其实我们要修的话,修到色界天的定,那就非常厉害了。色界天的一禅、二禅、三禅,特别是到四禅的时候,那时候就会经常有神通出来。你要是修到四禅,心的那个定力已经很深了,四禅叫做“舍念清净”。
什么叫做“舍念清净”呢?就是他的念头完全没有了,完全停下来了,快乐、不快乐这些念头全部都停下来了。这时候的心力是最专注的,他用这种专注的心力去修神通,修什么成什么。我们看到以前的古人,很多人不是有这样、那样的法嘛,乱七八糟的很多。比如练拳、缩骨功,甚至轻功等这些乱七八糟的法。当然,这个轻功不像小说写的那样,趴在天上飞,那就不是轻功了,那是仙人的飞功。不过,在那种禅定的摄持之下,这些东西真的会修成。
我们现代人为什么没有这些呢?因为我们现代人的心根本就静不下来。我们现代人的心太麻烦了,小孩一生下来就开始不停地输入大量的信息,很小就开始看漫画、电视、手机、Ipad……小学生都这样,大脑从来没有停过。大脑长期不停,而且长期灌输的就是怎么自私、怎么去竞争战胜别人。长期灌输这样的念头,到一定时候,比如到初中或者大学,头脑里面、心相续里面、身心里面就会充满这些东西。而这些东西很多时候是不一定能实现的。
不一定能实现是什么意思呢?我们给小孩灌输这种东西,希望他通过竞争、通过这方面去获取东西,让他获得身心的快乐,本来是这样的。但是,接收这些信息以后,他去争取这些快乐时,不一定争取得到,基本上是争取不到的。所以慢慢地就会有大量的忧郁病人出现,各种各样的痛苦就开始出现了。原因就是这样的,我们灌输的信息,特别是一些无用的信息太多了。如果那个孩子的心力不强,就很容易出现问题。所以,这是现代社会开始出现大量抑郁症病人(学生都有很多)的最重要的原因,从小就灌输这些东西。
我们小时候哪有这么厉害呀?看个电影就不得了了。那时候是看广场电影,很远地提个板凳雄赳赳气昂昂,一大群人坐在那里去看《地雷战》《地道战》。而且反复看,这个礼拜放映《地雷战》,下个礼拜还是《地雷战》,那个时代信息很少。现在我们的电脑里面有大量的电影,你根本就没办法看,你要是天天看电影,就算从早看到晚,你也没办法看完各种各样的电影。书籍也是一样的。
我们堆积的信息太多了,而且这些信息绝大部分对我们的身心都是无用的,它只会导致我们的身心不断地进行贪嗔痴方面的串习。出现大量的美女、美男,我们这些男和女就麻烦了,你会想的,出现很多青蛙王子怎么变成俊男的故事,乌鸦又飞上枝头变凤凰的故事。然后每个人都想乌鸦变凤凰,哇,这个东西就很悲惨了!结果搞了几十年,乌鸦还是乌鸦,没有变凤凰,你不抑郁才有个鬼,你一定会抑郁的。
大量的就是这些东西,它带给我们的信息里面,从来没有或很少有平静、自然、“不以物喜,不以己悲”这些东西。它不带给我们正面的,所以,出现大量乱七八糟的病人、出现很多怪现象,以及人伦道德出现大幅度滑坡的原因就是这个。
也就是说,因为这样一混乱,造成我们的禅定根本没办法开展。你看,我们现在搞的这个禅七,其实是一个非常温柔的禅七,每天一座只有一个小时或者五十分钟,这是非常温柔的。没有说我们一座三个小时,或者两个小时,没有这样吧?
以前慈诚罗珠堪布讲:“如果我们要真的去修行,一般来说一天打四座,每座两个小时。”那么就是八个小时,这都算是比较温柔的。但是,你看我们行吗?一方面,我们坐在上面身体痛、腿也疼、腰开始扭、这里疼、那里疼,当然比较恼火;另一方面,坐久了,我们的心也安宁不下来。
也就是说,我们的身心,连这么温柔的一个禅七都顶受不住,你还说修到什么一禅、二禅、三禅,那是骗鬼的。那么,这样一搞的话,是不是我们都很失望啊?我们修不到一禅、二禅、三禅。三禅、四禅的时候去证悟,一步之遥。如果我们的心真的进入舍念清净,长期安住在那种状态里面,很容易证悟。
我今天下午都已经跟大家介绍过了,其实到一禅、二禅,就会快乐得不得了。一禅叫做“离生喜乐”(心能定下来了),二禅叫做“定生喜乐”,三禅叫做“离喜妙乐”,四禅叫做“舍念清净”。实际上就是心一步一步地离开这些东西,最后连快乐都离开,他说快乐都是一种造作。到了四禅的时候,完全没有念头了,叫“舍念清净”。舍念清净的时候,也是一样的,身体感受没有了,念头没有了,经常会处在无念的那种状态里面。但他还没有形成无色界天的那种空无边定,再发展上去就是空无边定了。
如果用三禅、四禅这种禅定的力量去证悟空性,很多时候就是一句话。只要观点正确了,见解正确了,他用这个一去体受,马上就可以明白。明白了,然后安住在这个明白里面,那就是我们经常在书上学的羡慕得流口水的“法性定”。
但是,我们读了半天法性定,我们知道法性定是离开四边的、空性和光明双运的、是真如、是佛的法身等等,说半天说了一大堆,都是一些中国字,根本不知道它是什么。就像没有到过香港的人,别人跟他说香港如何如何,香港这样、香港那样,他听了以后会觉得“是,我相信确实有个香港,香港也确实挺好”,但其实就是关于香港的一大堆概念在他的头脑里面运转而已,他根本没办法体味到香港是什么味道,这是一样的道理。
那么,回到修行上也是一样的。见解上,我们好像也读了很多的书,我们知道很多名词,比如真如、法性定、开悟等等,但为什么总是体会不到味道呢?原因是什么?一是没有寂止,二是心寂止的力量没办法和观点(见解)结合起来。这两个结合起来以后,才能够真正地体味到法性。
任何佛教的宗派,它就是在完成这两个事——让心平静下来与让心体会到法性。管你是什么宗派,净土也好,密宗也好,禅宗也好,天台宗也好,甚至小乘的内观也好。当然,小乘说的法性和大乘说的法性不一样,它说的法性不彻底,我们说的法性是彻底的。这是另外一个范畴的内容,我们今天不说它。所以说,不管什么宗派,都要去修寂止的法和胜观的法。
寂止的法是什么呢?寂止的法就是说止。胜观是什么呢?就是我们对这个世界的一种观点。它分为两大类,今天下午我跟大家也交流过。一大类就是我们学的这些东西,比如世界的本质是空性的,而且是空性和光明双运的,这是逻辑性的一些学习,我们要去读书,通过读书来实现。
然后,我们要把这些观点形成感受,一种是通过思维修。今天下午我跟大家讲静虑时讲过,我们在这里要做三件事:一是修寂止,二是修静虑,三是修观。其实静虑就是连接止和观的一个中间渠道,静虑不是单纯的寂止(禅定)。禅定是不管你什么观点不观点的,心停在一个地方就停在一个地方,它不考虑其他什么东西。
而观是什么呢?刚才讲了,观又分两大类:一类是逻辑性的观,即我们读教理这方面;一类是这些逻辑实现了,直接性的那种觉知也叫做观。比如,世界是空性的,我在逻辑上已经知道了世界是空性的,接着我的身心也体会到了世界就是空性的,然后我安住在世界是空性的这种觉受里面,这叫做彻底的胜观。当然,空性不是觉受,我没办法表达,只能勉强这么讲。
但是,怎么把寂止和见解结合起来呢?中间有一个东西叫做“静虑”。静虑就是我们坐在这里进行思考,比如我面前的电脑,我就思考它,这个电脑是空性的,它为什么是空性的呢?如果我去寻找电脑的组成部分,我找不到它到底是什么。你可以说这个电脑是由很多铁和塑胶分子组成的。那么,塑胶分子又是什么呢?哦,是原子。原子又是什么?一直这么找下去。这就会用到我们中观里面的一个方法,叫做“离一多因”。
你思考这些东西,去寻找它,就会发现真的完全没有东西组成它,找不到任何一个东西组成它,但它又有个样子在你面前呈现出来。呈现出来的同时,它又没有任何组成它的实质,很像梦中的东西一样。梦中的东西就是这样的,梦中的东西在我们醒了以后在哪里?比如,我梦中梦到一台电脑,醒了以后那台电脑在哪里?没有东西的。如果我们找不到它的任何组成部分,那么对于我来说,这台电脑是不是就像梦中的电脑一样?佛陀说的“如梦”就是这个意思。
如幻也是这个意思,就像幻化的东西一样,幻化取消以后,什么都没有了。但是,在幻化没有取消、梦没有醒之前,这台电脑还是摆在这里。然后,我就要去感受它完全像梦。在思维的同时,慢慢地去感受,感受了又思维,这个过程就是静虑。即安静地去思考佛法的真理叫做“静虑”。
静虑以后,产生些许的感受。这些感受可能是假的空性(单空)或者相似的空性。但没关系,刚刚开始我们可以去做这样相似的空性的串习。串习到后来,单空的感受很深入以后,不仅仅是电脑,连身体、外境以及我们各种各样的情绪(我们有很多很让我们纠结、痛苦的情绪),比如贪婪、嗔恨、嫉妒、各种各样莫名的纠结等等,我们都能够用单空去把它消灭掉或压制掉。这时候所有这些内内外外的显现,全部被单空消灭完了,我们的身心还保持着一种执著。这种执著是什么?单空,它本身也是一种执著。
然后,到了一定时候,我们要把单空也丢掉。当我们用单空这个扫把,把所有的垃圾全部扫完了,这时候就要丢掉单空了。等到把单空一丢,去观察心的本性,那时候它根本就无所谓空,无所谓不空,是明空双运的。那种空不是我们单空的那种执著,而是本来的、很自然的。到了这时候,你就丢掉单空了,回到真正的本性里面去了。
所以说,在我们产生真正的空性认知之前,要进行大量的单空的修行。产生单空的感受之前,要对空性有很深细的思维,这种思维就叫做“静虑”。这是通过文字教法产生单空这种感受。
还有一种是不通过文字思维,而是通过一些窍诀性的指导。我们以前曾经讲过很多关于单空的修法,禅修中心的师兄们应该知道这些东西。我教过很多关于单空的引入方法,比如用光来射自己,用金刚杵穿自己的身体,周围都穿烂了,感觉到周围的世界都是无实的、破碎的等等。产生这种感受以后,就在这种感受中安住。产生这种感受,去穿的这个过程,实际上也叫“静虑”,只不过这种静虑是不讲道理的。
前面讲的那种通过读书,比如离一多因、破有无生因来静虑,它是讲道理的。后面的这种,我们承认这个道理是真的,我相信你说的是真的,但我要怎么做到?有些人就是这样的,他不喜欢听你讲道理,他说“我就要结果”。好了,你就告诉他:“你要产生这种感受怎么办呢?你就用一些方法让你的身心产生一切显现全部是如梦幻泡影、无实破碎的这种感受。”
那么,我们以前就用了一些方法,比如用激光来射等等,观想一个佛菩萨在前面,佛菩萨胸口放出很多光芒射到自己,自己的身体被射了很多很多洞,射穿了、射密了,甚至整个身体都没了。其实这时候你在观你的身体是虚假的,强行用这种观想的方式,让你产生身体是虚假的这么一种感受。然后,你就在这种感受里面保持下去。
这些方法听起来很简单,你真的要去做,时间长了以后,你会发现你的身心开始产生变化了,你不怎么太爱自己了。我们爱自己的身体爱得发疯,觉得自己的这个身体不得了,每天对着镜子“咿咿咿”,搞很多这类的事,搞很多衣服天天穿。你看我嘛,我穿的是背带,你们不知道我为什么穿背带吧?我的肚皮胖成了一个陀螺形,皮带拴不稳了,没办法就用背带把它吊上了,哈哈哈。
我们太喜欢自己的身体了,如果你慢慢地修行,觉得自己的身体是虚假的,那时候你对自己身体的爱意就会减轻。对自己身体的爱意减轻以后,你们觉得那怎么行呢?你都不爱自己了,还会爱其他人吗?不是,当你的觉受中对自己身体的爱意减轻以后,人会轻松很多,你会发现你的很多执著没有了。
其实我们的很多痛苦就是在“我们要,我们一定要”的这种强烈的心理驱使之下,有时候要不到,就产生了痛苦。要不到叫求不得苦嘛。要到了以后,比如我要一个美丽的身体,然后我们就进医院去动手术,把眼皮割了,打很多针,要到了,但它会慢慢地变坏,这叫做“爱别离苦”。
然后,如果大家都要在强行的竞争中才获得快乐,那么竞争中很多时候都要失败的,而且竞争本身也是很痛苦的,这叫做“怨憎会苦”。强烈的竞争以后,人心再也没有信任了,人和人之间是没有信任的,竞争以后哪会有什么信任啊?我们现在的好姐们、好哥们其实很多时候都是不值得信任的,经常会这样。然后人就会经常陷入孤独、苦闷的状态,这就是所谓的“五阴炽盛”。这是佛陀所说的八苦中间的四苦。
也就是说,我们去求一种东西,求不到叫“求不得苦”。求到了以后,慢慢慢慢地消失不见了,比如钱不见了,本来很多钱,到股市里面“嘣”地一下就没有了;买个房子想它涨,结果房地产又出了个政策,“嘣咚”又跌下去了,这叫“爱别离苦”。当然,离婚这些是典型的爱别离。
然后,我们在竞争中去抢夺快乐,本身也是很辛苦的,这叫做“怨憎会苦”。当然,有些怨憎会是很低级的,比如我们打坐时别人不小心碰了一下自己,“有没搞错啊”,心里面恨意翻腾,这也叫“怨憎会苦”。
如果产生一些自己控制不了的情绪,比如孤独、寂寞,或者很深的忧郁情绪、抑郁等等,这就叫做“五阴炽盛”。五阴炽盛是什么呢?其实身体没有病,你去检查什么病都没有,但就是很痛苦、很难受,引发抑郁症、神经官能症等很多症状,这叫五阴炽盛。
五阴炽盛的原因是什么?就是你身体的福报其实还没有被消散,但是内心里面由于不行善法、贪婪过度,或者怎么怎么样,慢慢地内心里面这一部分在开始起反作用了。所以,一个很健康的身体,环境也很好,也不缺钱,什么都不缺,有很好的家庭,很多时候你什么都有,但就是要抑郁。
如果跟农村里面的那些人说,我们城市里面的人抑郁,他会说:“你抑郁什么啊?你有车、有房,你喝的是可口可乐,我们喝的是井水,你还抑郁?你都抑郁了,我们只能自杀了!”嘿,恰好就是农村人不抑郁,就是这些有车、有房、喝可乐的人才抑郁。为什么啊?五阴炽盛,这种苦太盛了。
还有生老病死,就构成了佛教里面说的我们生命的八苦。那么,通过禅修的方法,这些东西实际上全部可以解决。通过空性的方法,如果我们领会到实际上这些东西的本质全部都是空性时,我们的心就开始离开它了。我说的是心离开它,不是概念离开。概念是可以离开的,而且概念很容易离开,而心往往不能离开。
我举个例子,两个人谈恋爱恋得很深时,有时候发生了怨憎会苦,一个人说要看这个电影,另一个说不行,要看那个电视,比如两夫妻,一个要看球赛,另一个要看琼瑶剧(女的一般要看琼瑶剧,男的看球赛)。然后就开始冲突了,两个人就互相开始用枕头扔,接着用扫把扔,开始闹架。闹架的时候就放狠话:“哼,离婚!”概念里面想“我坚决要离开她”,那时候概念很容易离开。但是等到稍稍冷静下来以后,第二天就“哎呀,后悔了”,心就开始不愿意离开了。
谈恋爱的人或者夫妻经常都会发生这种事,有时候朋友都会有这样的事。概念是很容易离开的,而心是不干的。心就会回忆起很多过去的恩爱,我们初恋多么甜蜜啊,怎么这么快就无常呢?他不知道其实这个世界上很多事情都是无常的。所以,心往往不听概念的话,到了一定时候,两夫妻的感情真的完全破裂了。好了,那时候其实他的概念都不想这个东西了,但他自然就要走开。
他们说夫妻分开有三种,刚刚开始诅咒发誓要离开的,一般是不会离开的,很快就回来了。闹了以后,互相还会想念。然后狠狠地很生气地走开的,都会回来。最怕的是什么?最怕的是很淡然地离开了,回来也没办法在一起了。真正的离开是什么?真正的离开是当你在我面前时,视你无物,那就完了。
如果还有恨,那说明其实骨子里面还是爱的。为什么?因为我爱你。凡人爱的意思,就是我爱你,你必须要满足我的要求,这是我们普通人的爱。结果我拼命地爱你,拼命地要你满足我的要求,你就是不满足,所以我就恨你,是不是这样的?各种各样的要求,有很多种要求,说明这种恨往往还在庸俗的爱的基础之上。
因为我爱你,你要这样、你要那样,结果你没有这样。比如,你必须给我买这么大的钻石,结果没有买,恨你!再比如,你跟我上街的时候,眼睛不准看其他女的,你居然看了,恨!其实这种恨是带着爱意的恨。如果他跟我无关,你不要说看其他女的,你看A片也跟我没关系,是这样的。所以,她是带着爱意恨的。但是,到了后来,如果两个人在一起时,你想干什么和我无关,好了,那基本上就要离开了。
所以说,我们概念说要离开,心往往是离不开的。我们对世法也是一样的,我们对轮回也是一样的,我们在概念里面都知道轮回过患,一定要离开。但你离得开吗?叫你打个座,你都要身体不停地扭。你离不开,为什么呢?因为这些东西在我们相续里面的执著太过深沉了,太可怕了,可以说是非常可怕,根本就离不开。
特别是有些佛教徒,为什么会成为油子啊?我们有很多佛教油子,学了很多年,佛教的道理他都懂,说什么他都明白,甚至有时候还可以出去给人家上课,一说到什么空性、离开四边,唾沫横飞。人家是宝雨纷飞,他是唾沫横飞。但是,稍稍一点点情绪升上来,他就不行了。人家一碰他,他就不行了。甚至人家看他一眼,那个眼神不太恭敬,他就会“你居然不恭敬我?我在讲佛法哟”,就会变成这样。
这实际上就是什么呢?我们很难离开我们各种各样的执著,非常难离开。但是,如果我们真的完全体会到了空性,并且安住,用止的力量让它在我们的相续里面弥漫,没有什么离不开的,在那种状态里面,不离开也离开。
很简单,比如我们现在对身体的执著太深了,所以一枪打过来“砰”地就爆了。我再想不通,我也不会跑到楼上去头朝下往下跳。为什么?因为我的心对身体和大地坚硬的这种执著是非常深的。两个很厉害的东西碰到一起,肯定是它不烂我烂。烂也是一种执著,本来都没有的,怎么会烂呢?身体的执著太深了,所以就会有用枪打我或者别人拳击我的这种痛苦。
如果我长期安住在无我的状态里面,当然,无我的状态没有这么浅显。但有一个阶段,我们会误认为身体是“我”,我们要把“我”这种执著消灭掉。其实它是法无我,不是人无我。为什么?因为我们认为的“我”往往还不是身体,我们认为的“我”是一个很深邃的东西。在唯识里面讲,我们认为的我执是心对阿赖耶识见分的一种执著。哇,这个太术语了。阿赖耶识的见分?我们有空讲唯识再来说这个,要有唯识基础的人才听得懂。
实际上就是我们的心误认为这一堆和执行这一堆的主宰者是“我”。比如,你打我的手,本来是打我的手,但我会认为你在打“我”,这是误认为身体是我的一种执著。有时候你骂我,骂我的时候哪个部位受伤啊?手不会受伤吧?脑袋不会受伤吧?我们会说:“我的心受伤,你骂我,我的心在流血。”但是,这个心在哪里流血啊?
今天有个师兄问我心在哪里?哇,厉害啊!一下就问到根本问题了。心在哪里?心在哪里啊?心在哪里?在哪里?过去心不可得,现在心不可得,未来心不可得,它哪里都不在,就变成心没有了,是吧?心没有了,那我们为什么在呢?所以心不是有,也不是没有。你要是说它有或没有,就出错了。说它有叫做“有边”,说它没有叫“无边”,都是不对的,心是离开有无的。你会问:“离开有无,那到底是什么呢?”我只好说那是非有非无,或者是即有即无,其实都是错的。
认为它在哪里,都是错的。因为心没有地方,所以《金刚经》里面讲它“应无所住”,你知道它的时候叫无所住。无所住,就是心不要停留、不要执著在一个地方。执著在一个地方就是错的。你不执著它,它自然而然,那就是本来。没听懂啊?我知道你们听不懂。所以说,我们要去找到心是一件很难、很麻烦的事情。但是,这没关系,我们通过寂止胜观的修法,慢慢地总有一天,我们会明白它在哪里。明白它,然后去修行它,离开所有的这些烦恼的执著。
比如,我们刚才说的身体。如果在这个过程中,我们真的觉得身体是假的,有直接的感受,而不是概念,就在那种感受中反复地安住,反复地修修修。然后定力可以达到四禅的舍念清净,在这种状态里面还有身体是假的这种觉知。也就是说,“身体是假的”这种觉知的安住可以达到四禅的程度时,你真的会发现身体就是没有的。然后长期串习成量,枪的子弹打过来时,“嗖”就穿过去了。
你们觉得是不是有点神奇啊?这个不神奇的。在西藏,那些修行人穿的是裙子,裙子是要捆腰带的,一些修行很好的老上师,弟子给他们捆腰带时,“呼”地一下就空了,一下就穿过去了。唉,他觉得奇怪,就再来一次,连续很多次都是这样的。因为他的上师始终处在那种定里面,由于他跟上师关系很近,所以他们生起了同样一个业力。这个业力就是身体是虚假的,两个人共同有这种东西了,所以这时候上师的身体就没有了。你说这时候他会怕子弹吗?就不怕了。别说子弹,原子弹都不怕,你炸你的,我空我的。
你说:“这个我们做得到吗?”其实我们真正证悟时,不需要这么深的程度。我们真的明白心的本性时,不需要身体真的是子弹飞过去可以不怕,不需要那种程度。你何必空到那种程度呢?因为你始终会死的,死了以后身体就不怕子弹了,所以不用修到那种程度。我们关键是要明白心的本来是怎么样的,然后始终保持心的本来。其实身体能不能够经得住枪打,这是功力的问题。
而且通过我们的大圆满,或者是密宗的一些修法,我们不要那么高的程度,只要我们明白心的本来,在中阴时就可以成佛。人死的时候有个六中阴,六中阴修法里面有一个阶段叫法性中阴,这时候我们的心会呈现出如来藏的状态。如果我们有证悟,即活着时我们就已经体会到了空性、真如、如来藏是什么,那么我们就会发现:“哇,这跟我们平常修行的时候是一样的。”然后我们心的这种证悟(子光明)和整个相续的母光明一汇合,马上就是十一地的佛。十一地的佛哦,立刻就成佛,就省掉了从一地、二地、三地……这些修行,不需要这些,一下进去就变成了佛。
也就是说,我们要追求的是什么?追求活着时,就能够体悟空性,而且要在里面保持一段时间。这个时间有多长呢?如果你有两分钟、三分钟,甚至五分钟、二十分钟,那就不得了了。因为在那个过程中,有足够的时间让你去母子汇合,所以我们不用修到那么深的程度。当然,你说你活着已经修到子弹穿过去不怕了,手可以按到墙壁上按个手印出来,那也很好。
你看西藏的那些大上师,他要高兴的话,手在岩石一按,五个指印就出来了,一脚朝墙上跺过去,就跺一个印子出来,因为他内心里面对墙壁坚硬的执著已经破坏了很多。而我们对身体是实在的、大地是坚硬的、墙壁是坚硬的这种执著是很深的。所以我们用头去撞墙,一定会撞死自己。
也就是说,我们通过空性这样的修法,真的可以达到解脱。这只是身体,当然,还有情绪、我执这些东西。我执,不仅仅是身体、情绪,比如你骂我,没有骂我的身体嘛,我心受伤嘛。心为什么会受伤啊?它本来就是空性的,因为你心里面有很多执著。你执著自己是一个个体,一个很了不起的个体,其他人居然敢侵犯这个个体。心的那种个体感,就是所谓的我执的一种表现。
我们会感觉到我是一个个体,这个个体和其他个体是不一样的。你面对我、我面对你的时候,我一定会照顾我这个个体,不喜欢你那个个体。或者说,我为什么会喜欢另外一个个体呢?因为那个个体对我这个个体有用,所以我们会喜欢自己的伴侣、自己的朋友,因为那个个体对自己这个个体有用。总之来讲,我们是建立在承认有这么一个个体的基础之上,这就是所谓的我执。轮回的来源就是心的这种个体感。
这种个体感不仅仅表现在身体这个肉体上,有时候它还表现在情绪上。比如你骂我,我的身体根本没有受到任何伤害,但我的心还是会难受。你骂我很笨,肯定不是我的手笨嘛,手不会笨,大腿也不会笨,虽然肚皮看起来肥一点有点笨,但它也不是那种笨。你骂我笨,一定是骂我的脑子很笨,骂我的心不敏感,我会觉得我的心受了伤。这个心到底是什么?心是找不到的,但我为什么会受伤呢?因为虽然心找不到,但它有作用。这种作用就会形成个体感这种执著,即我执。这种执著就会导致轮回。
要解决这种执著,就一定要通过止和观的修行。“观”就是要发现它根本就是不存在的,“止”就能够把观的这种观点发挥到极致,把它变成真正的现量,而不是逻辑性的思维。逻辑性的思维认为无我,我们很快可以告诉你人是无我的,法也是无我的,都是空性的,好了,你解脱了?可以吗?这是不行的,完全不行。因为我们没有止,没有把这两种观点真的运用到相续里面去。所以我们要通过止和观的双运,把这些观点彻底在相续里面实现。
因此,无论什么佛法,跑不脱“止观”两个字,汉传佛教里面也是这么讲的,老人家也是这么说的。哇,这一句话我说了那么长,这后面怎么办呢?我们慢慢来不着急,实在不行我们七天就学这么一个法好不好?其实花里胡哨可以说很多。好,我们看下面:
寂止就是把粗大的杂念停止下来,让内心安住于平静而无杂念的境界当中,并尽量停留很长时间,就是寂止的修法。
这个其实刚才我已经解释很多了,不用再解释了。我们的心就是要平静下来。如果心不处在寂止的状态里面,就只会是我们平常人的那两种状态。今天下午我已经跟大家交流了,哪两种状态呢?要么就是很多想法和情绪,“哎哟,我一定要赚钱,我的那个茶馆一定要赚钱哟,要不然我就把它卖出去”,或者是“哇,这个人又来害我,那个人又来整我”,全都是这类的东西,不停地想,情绪激发想法,想法带动情绪。哇,“盘盘焉,囷囷焉,蜂房水涡”,人心之复杂之可鄙,一般就是这些东西,这叫做“散乱”。
然后,散乱累了以后,他就开始睡着了,叫“昏沉”。是不是这样的嘛?今天下午我还举了个例子,我们失恋以后都很痛苦,心里面又恨又爱又舍不得,这其实就是在散乱。心里疼啊,我想起你,我心好疼,发个短信过去,短信“嘭”又过来,短信再过去,就这么不停地散乱。人的心有个特点,散乱够了以后,它就不行了,明力耗尽。耗尽了怎么办呢?就开始睡觉、昏沉。我们就是这样嘛,所以白天晚上、白天晚上就是这么搞成的。
那么,要怎么办呢?我们现在要学会既不散乱又不昏沉,那么这个方式就是寂止。把心的所有活动停下来,就叫做“寂止”。首先停下来的是什么?就是意识的念头、情绪这些东西。所以,有很粗大情绪的人是没办法入定的。你绝对不会说,我一边生气,一边进入二禅。哇,这是高手啊,这是完全不行的。
然后,定到很凶的时候,我们人有八个识(阿赖耶识、末那识、意识、眼、耳、鼻、舌、身,一共八识),首先是意识停下来,然后眼、耳、鼻、舌、身也会停下来。比如,我们禅修中心有很多师兄,他们打坐的时候,慢慢地眼前开始出现像雾一样的东西,开始模糊,这是眼识在开始慢慢地进入休息,停止了。
然后身体的感觉也没有了。以前感觉是很厉害的,刚开始打坐的时候疼啊、酸啊。久了以后,疼和酸过去了,开始觉得好像身体不在一样,身识的粗重、麻、痒、酸这些感受也开始停下来了,身识开始没有了。耳朵早就听不到了,鼻子根本就闻不到了,舌头也没有味道了。
但是,你说舌头没有味道呢?你在修证时会有口水(叫津液),轻轻地一口口地往下咽,你会觉得很清甜。道教里面把这个东西说得很厉害,叫做“甘露”。修到一定的时候,哇,我觉得那个真的和平常的矿泉水味道特别不一样,是很美妙的一种味道。禅修,特别是那些吃素的人,身心很容易进入那种轻安的状态。进入轻安状态时,舌顶上颚,有时候会出口水,哇,那时候身心是很爽的。道教里面说,养生的人一定要把这个吞下去,不吞下去是浪费,实际上确实也是这样的。
把它停下来,身心安静下来,同时又不昏沉不散乱,处于又安静又清明的状态,就叫做“寂止”。然后一直这么延续下去,时间越长越好,慢慢地前五识、身心都会停下来。停下来以后,慢慢地就会进入舍念清净,到后来甚至进入无色界的那种定。但是,我们真的不用修到那么高。在大乘佛法里面,认为修到后面无色界的这种定,即刚才说的空无边、识无边、无所有边或者非想非非想定,是个错误的路。它认为这是修无记定,变成修畜生了。
什么叫做修畜生呢?就是什么观点(对世界的观点)都没有,纯粹就是安静,一直这么安静下去,身体也消失了,他认为这就是真正的成就。其实不是,由于他的内心里面并没有产生真正的证悟,他没有定在证悟(法性)上,而是定在一种状态上。虽然没有身体,没有周围的这些东西,很轻安、很快乐,但是它毕竟还是一种状态。这种状态还属于心的一种造作,不是心的本来,只不过造作得很殊妙、很舒服而已。
这种造作的状态可以保持很长时间,甚至达到八万劫。我们经常说八万劫,这是一个很恐怖的数字。这种状态不是本来,本来就不会再坏了,本来完全没有造作,而这种状态还是一种很轻微的造作,时间长了以后(八万劫过了以后),它还是会坏。坏了以后,被这种造作压住的相续中各种各样的种子就会全部被翻出来,这时候他突然又看见有东西了。所以,进入非想非非想定的人,很容易直堕恶道。
以前在佛陀那个时代,一位比丘进入了这种定,他定了很长时间,觉得自己证悟了。突然这个定消失了以后,他又看见地狱了,他一下发现自己身处地狱里面。为什么这种进入非想非非想定的人,不是逐级往下堕,而是一下就堕到地狱里面呢?原因是什么?因为他在定中把所有的善业种子,通过这种定全部耗尽了。
就像我们要支持一项事业,把所有的钱全部往那里投一样。投光了以后,完全没钱投了,这种状态维持不住,“哐”就崩散了。崩散以后,马上从亿万富翁变为穷人,因为你所有的钱全部投到那里去了。它们的原理是一样的。也就是他把以前所有善业的种子全部耗尽了,结果一下就出现在地狱里面。他就觉得是佛陀骗他,他觉得“哇,佛陀骗我,根本就没有什么解脱”。实际上佛陀没有骗他,是他自己错了,他的那种定根本就不是解脱,实际上只是一种定。
而真正的解脱,不能叫它定,也不能叫它不定。只要有个定就叫做造作,就是有所住。而真正的定——法性,它是定而不定,不定而定,它本来就是那样的,永远都不会变。它不靠我们的身心故意去造作、制造一种状态出来,它不是这样的。所以说,有时候我们不用去修到无色界定。
当然,有一些大乘的说法认为,修到无色界定是一种错路。但是,我们大圆满密宗就说不是,你只要修到那里,我们还是有办法让你体会到空性。大圆满可以把无色界定的众生引入到法性里面。但在大乘显教里面就没有这些东西,它说这个不行,你走到三禅、四禅就可以了。三禅、四禅时有定力,同时又有一定的观力,他不会像无色界天的天人,根本一点念头、观点都不会有了,始终处在那种状态里面,他会利用这种观力去发现真相,然后在真相里面安住下来。
那么我们呢?我们是不是要修到二禅、三禅、四禅呢?其实也不用,对大家来讲,二禅、三禅、四禅也是一件比较遥遥无期的事情,这个太远了。为什么?实际上我们只要越过欲界定就可以了。佛陀也没有说过我们一定要修到四禅以后才能证悟,我们要证悟其实禅定不需要那么高。
我们定到一定时候,身心很平静,也许还没有越过欲界定,通过上师的一些指示心性的窍诀,我们可以明白心的本性。然后在心的本性里面去安住,就很轻松、很愉悦了。它就不用像我们现在要摆个架势,“我定、我定、我定、定啊定”,就算是身体很柔软、很平静地在那里,其实心还是一定要系在一个地方,让自己保持一种状态。
真正进入法性以后,不是这样的,因为它本来就是这样的,那个东西是不用修的,你只要心系到那上面就可以了,它本身就是一种定。你可以延续、发展、保持那种状态,时间越来越长。而且那种保持是不费力的。既然要应无所住,就不能费力,很自然地安住在里面,这个就容易修。
但是,没有证悟或开悟之前,那就不行,它就必须要有造作。我们造作也不用修到那么高,大家不要听到“哇,四禅,三禅”,特别是一学四禅、三禅的这些理论,听到以后觉得“哇,离我太远了”,其实不是。但是,无论如何你得有一定程度的定的那种功力和境界,你得去学习。特别是我们这个现代社会里面,能够修出定的功力比较困难。
为什么?我们的念头太多了,外面的琐事太多了,我们要工作、要养家、要谈恋爱、要赚钱、要发财、要虚荣,一样都不能少,然后我们还要禅定,这是比较麻烦的。我们的心里面有太多事情,堆满了一些无用的渣滓,然后我们还希望它空空荡荡,很清静,这本身就是相悖的。
但是不是有这些人呢?他既能够做很多事,又能够证悟。有这种人,维摩诘、六祖都是这样的人。那我们呢?看看我们浑身哪个寒毛像六祖,或者哪点像维摩诘?这是不太现实的事。虽然历史上有这种超人类型的人,但是我们不能看到就去学,我们不要去干这种事。
我们是普通人,普通人就是要从低处做起,一步一步来。但是,也不是说我们这个时代的人完全做不到,其实不是。你去修禅定,每天坚持,从五分钟开始,到十分钟,到半个小时,到一个小时,逐渐这么增加,慢慢地它会串习成量。因为这个东西不会让你难受,如果你不是像我们打禅七这样。我们现在叫强化性训练。
强化性训练当然就有点难受了,逼着你打坐,经常会威胁你:“坐不坐啊?你知不知道你吃的饭要钱哦?施主一粒米,大如须弥山,你怕不怕啊?”哎呀,坐,这是恐吓你。但是,你在家里面就不会了,家里面你天天这么很自然地,今天坐几分钟,明天坐几分钟,慢慢地养成这种习惯。
养成习惯以后,我们先不说解脱,禅定会给你的生活带来很多快乐。你的心会经常平静、安乐,很多情绪会被消掉。慢慢地你会因为这种定战胜孤独。一个人很孤独嘛,经常就不行了,特别是热闹惯了的人,突然让他安静下来,安静两三天就很难受了。安静一两天他觉得很爽,哎呀,没那么烦恼,第二天的时候已经不那么爽了,第三天的时候,他就会想“我是不是要找人聊一下啊”,三个月以后他就疯了,基本上就会这样,孤独会弄得人很难受。
但是,如果我们去禅修,你会喜欢孤独。哇,你会发现孤独才能出境界啊。孤独的时候,你不要去感受孤独,感受孤独肯定会疯的,时间长了要么抑郁,要么疯。但是,如果那时候你感受的是禅定的状态,心平静下来以后,你会慢慢地很快乐。那时候你会发现,通过禅定,你的心智也在开始提高,很多想不明的问题想明了,很多年前有人借了你的钱,你现在也想起来了。
而且你还会发现,你可以不通过金钱或者谈恋爱来获取快乐,你只要两个腿一盘,就很快乐。现在电视台不是经常问“你幸福吗”?你们幸福吗?基本上是不幸福的。为什么?你们没有禅定。我这个不是开玩笑,真的不是开玩笑,如果你真的长期这么串习,串习到一定量,它真的是可以的,你一坐心就很安乐。
特别是被人欺负了,或者遇到了什么纠结时,算了算了,你会安住一点(心关注一点)开始入定,不理它了,很快你就发现这种情绪没有了。它可以对治很多心里面莫名的痛苦,这是非常好的一种方法。我们先不去谈,它和观结合造成解脱这么伟大的事情,就是对你的具体生活都很有用。你长期这么坚持,总有一天你会发现,这个很有妙味的,非常妙。
我们古代的儒家,它也没有讲解脱,但它其实也讲静坐养气。孟子说:“吾善养吾浩然之气”。到了后来,明朝时有个心学家叫王阳明,他把禅坐发挥到了极致,他要求所有的弟子全部要禅定。他定的方法跟我们佛教的方法、禅宗的方法很多都是一样的,他们也讲究定。
所以你看他们坐的那个椅子,古人坐的时候不像我们现在。我们现在受西方文化的影响,坐在沙发上一下子就这样摊着坐,哇,全都是修大圆满的,哈哈哈(师兄开玩笑)。人家那时候要端身正坐,叫做“正襟危坐”。衣服不能像我这样,穿背带就不属于正襟了,屁股要坐一半,叫危坐,手要放在膝盖上,要这样坐。其实这个姿势已经含有静坐养气的成分在里面了。
你看清朝的那些王公大臣照相,全部都是表情严肃,眼睛还要往下垂,结果照出来全都是瞎子,这是他们的文化。我们古人有很多倾向于这方面的文化,你看我们所有的文化全部跟安静有关系,跟禅定有关系,是不是啊?太极拳,静嘛,是不是这样的?毛笔字,静嘛,是不是?山水画,静嘛,是吧?
我们的中医为什么现在不行了?就是因为没有静了,大家不去打坐了。气脉明点的运行,十二经奇脉、任督脉,这样经入药入到哪里等等,这些是怎么来的?不是劳动人民的经验积累来的。那些医师们要去打坐,内观自己,慢慢地觉知中间就开始出现这些脉道,而且他会明白自己的各种脏器跟这些脉道的关系。他还会明白药,比如这个东西是凉性的(它真的是凉性的,你们不信拿去煲汤,它可以去火),它可以感觉到这种凉性,在觉知中,从外感可以感觉到它的凉性,从内观可以知道这个凉性怎么进去。如果我肝火旺盛,我就要入肝经,怎么进去把肝火平衡掉。中医以前是这么来的,它也跟静坐、禅定有很深的关系。
但是,我们现在的中医是怎么搞的?我们在外面去学学学学,学了以后用西医的方式去检查身体,然后就背汤头,背很多方子出来硬套,人没医死,但是也活不了,就变成这样了。我们把我们文化中间最优秀的那部分搞丢了,它全部都跟定有关系。甚至连我们的戏曲——最热闹的东西,它都和定有关系。
你们可能没有研究过,你看,唱京剧时,一个东西他们要搞很多遍,一个唱腔他“啊啊啊啊啊”,半天啊不完,我们现在看到真的好烦啊,有没有搞错啊?他为什么要这样呢?一个动作,比如头要转过来,他一定要搞半天。他训练很多,这中间会形成定,长期“啊啊啊啊”,久了就啊成定了,跟打太极拳盘架子一样,盘了千遍万遍以后就形成定了。
然后,定会有一种摄受力,他把他的情感倾注在“啊啊啊”中间,那个“啊啊啊”就会形成摄受力,下面的人就会受影响,直接把你摄受了、感染了,甚至语言不同都感染你。所以我们的梅兰芳到美国去唱京剧,在上面好像唱《杜十娘》,大家知道杜十娘很惨嘛,负心汉把她抛弃了,她没办法就跳河了。她跳河之前就“啊啊啊啊”半天嘛,啊了半天,下面的美国人根本就听不懂他唱什么,但一个个泪水直流。为什么?他就是在里面形成了定。
打太极拳也是一样的原理,以前成都有个太极拳大师叫做李雅轩,李雅轩是太极拳大师,他的太极拳讲究大松大软,他只要一开始起手,一做太极拳的动作,全场马上一片安静。为什么?他是有定的,他的定有摄受力,大家自然就定了,就会被他感染。
所以说,我们的文化里面其实充满了这些力量,但我们从来不去管它,却说我们要弘扬中华文化,那是扯淡的。如果大家不去打坐,只能弘扬中华文化的这些表皮上的东西,我们的骨髓就是静、就是定。
《庄子》里面有一篇驼背老人抓知了的文章,他一抓一个准。他是怎么抓的?他练九年去抓一个知了,不像我们九天就想证悟,我们还有一天就想进入法性定的。他怎么练的?驼背老人说:“如果能够在竹竿的顶上放两枚球,而不让球掉下来,粘的时候知了就很少能够逃脱;如果放三枚不掉下来,十只知了就只能逃脱一只;如果放五枚不掉下来,粘知了就像用手拾东西那么容易了。”这就是靠定定出来的,长期这么磨练,重复做一件单纯的事情,把它形成定。
从武术上体现是最深的,以前有一位形意拳大名家叫李洛能,他半步崩拳打天下,一辈子只练一个招法,叫半步崩拳。就是冲上去崩,冲上去崩,绝对没有我们现在的武术这么好看,打半天还做很多动作。等你把动作做完,我一板砖下来你就倒了。这是演电影,大家不要信,真正的武术不是这样的。你看李洛能,他上来就一下崩,人就飞出去了。
他是怎么练的呢?他天天就这么半步崩拳冲上去,朝上冲半步,身体力量这么打出来,就这么一下。他练到什么样的程度啊?他的师父骑着一只驴子去访友,一走就几十公里,那时候没有的士,不能够“TEXI”,这些都没有,只能骑驴子。骑驴子才能作诗,坐的士车是作不出诗来的,这是我们的文化。师父往前面走,然后他就跟在后面,半步崩拳这么打,一打就几十公里。
甚至把他抓到监狱里面去了,有一次他打抱不平,他都不知道他这一拳出去有多厉害,“崩”地一下把人家打死了。然后就把他抓到监狱里面去了。监狱里面只有一丈宽的一个斗室,因为知道他功夫很厉害,就给他套上很重的镣铐,脚上也铐上,手上也铐上,因为他打死了人是死刑犯。一样地,在那个斗室里面,他就这么半步崩拳这么练。结果半步崩拳打天下,从来没打输过,他就练了这么一招。为什么这么厉害呢?定弄久了以后,此时无招胜有招。
其实你们不知道“此时无招胜有招”有多厉害,你们以为只是一句话,其实它是武术的最高境界。他的身心完全处在定中时,他是没有招的,但是“物来则应”,一有东西来袭击他,他马上就反应,他根本没有任何招。我们是规定好的,要冲拳、要劈拳,这是哄小孩的,真正的武术不是这样的。所以,经常是那些练了武术的打不过流氓,就是这个原因。他啊啊啊做起一些招式来,结果流氓“砰”一板砖从后面来了。但是,要是真的遇到一些武术大家,你是不行的,他的那种定里面觉知周围这些都会很清晰。
所以说,我们的文化里面,这些最关键的因素被拿掉了,为什么我们中国人现在变得不是中国人了?其实不是说我们的文字丢掉了,我们的文字还在,我们的很多东西都还在。但我们丢掉了一个最重要的东西,我们已经不能再安静了。我们去感受静的那种美的能力已经没有了。所以建国几十年,我们没有出什么大家。我们开始喜欢西方那种热闹的美,迪斯科,“轰轰嚓嚓轰轰嚓嚓”,我们喜欢这个了。这个我们又搞不过美国人,哎,真是很二啊。
当然,这个说远了,我的意思就是我们可以去恢复它。恢复它的一个很重要的前提,我们要去习定。习了定以后,我们才能明白我们的中国文化有多美,多有妙味,多有韵味。否则的话,我们对我们文化的理解,一定会处在很表层、很没有意思的那个层面。我们接下来看,哇,这一句又讲了那么长,算了,今天就这样了。
胜观就是修空性或证悟空性的智慧。
这里老人家讲得比较高,胜观就是修空性或者证悟空性的智慧。牵涉到两个:修空性有可能是单空,也可能是真正的空性。也就是有两种智慧:一种是究竟的智慧,即大空性的智慧;一种是相似的智慧,即单空的智慧。
我们学过中观的人可能在概念上会有些了解,在觉受上有没有了解,这就很难讲了。有了解的人,他就暗暗在那里笑,心里面充满了傲慢,“我有了解,他们没有了解”,结果被我观察到了,很不幸。那没有的人呢?“我没有咋地啦”,还是很傲慢。何必呢?那么,这个怎么办呢?首先要通过学习、闻思产生单空和大空性的智慧。我们可以去学中观,或者是去学禅宗。
但是,像我们现代人,禅宗这样直接进入的方式,我们大部分人是做不到的。我们太乱了,见地太邪了,几十年来我们的唯物主义见解几乎深入骨髓。你看,从初中就开始给我们灌输“世界是物质的,物质是运动的,精神是物质运动的结果”这种观念。这三句话大家不要认为它很简单,初中课本、高中课本就告诉我们这些,这三句话太可怕了,它把什么东西都定死了。
它告诉你一种世界观——“世界是物质的,物质是运动的,精神是物质运动的结果”。意思就是什么?我们这一堆实际上就是物质的聚合,这一堆散了,就什么都没有了。它否定了前世、后世,否定了因果报应。看起来好像很科学,实际上很无耻,它会把人变得很绝望,知道吗?当然很绝望了,为什么很绝望呢?人就这一生嘛,我这一生就争取快乐嘛,我一定要有很多钱,我一定要有很多老婆或者很多老公,我一定要大家都恭敬我,我一定要如何如何,很多东西全部要集中在这一生。
如果这一生不能完成的话,我就很悲哀,要么我死,要么我抑郁,要么我很卑微地活着,没有其他出路。他是没有希望的,死了以后什么都没有了,就会造成及时行乐、不顾道德、丛林原则、适者生存。它是一种很悲观、很悲哀的哲学,把我们的生命观和价值观全部搞错了。所以我们就会尽情地去掠夺,我们把它称之为竞争或者叫做事业,这是很可怕的。
但是,如果是正确的世界观,说世界不是这样的,我们有前世、有后世、有因果报应,那我们就变了。比如,我要去干坏事时,就会想一想“不是不报,时候未到,算了,我还是不做了”。这样的话,在道德层面上我们整个就会上升。
一方面,在道德层面上会上升;另一方面,我们会有希望。比如,这一世我可能很多要求达不到,但我可以努力去布施,将来我会得到财富。再比如,我还可以努力去供很多花,我这一世长得很丑,肚皮很大,下一世我要六块肌肉,我就天天去供花,我可以有希望嘛。人有希望才是最幸福的,才会阳光、快乐,这样就不会有抑郁症。
一种世界观,它会影响你的价值观,影响你的生命观。那么,这两种世界观,到底谁是正确的?我研究了几十年,发现只有释迦牟尼佛是正确的,其他的都是扯淡的。但是,我们被唯物主义这种世界观已经影响了好多年了,所以骨子里面我们不相信因果轮回,不相信报应,甚至根本对解脱毫无兴趣。
每个人口头都说想解脱、想解脱,其实我们认为的解脱是什么?是把现在的坏的都解脱了,来点好的而已,是这种解脱。真正的解脱我们根本就不知道。举个例子,我们对解脱的希求,就像在猫狗面前放蔬菜一样,根本就没兴趣,我们一定要吃肉。为什么?因为我们是猫、是狗。
所以说,这导致我们的世界观很难纠正过来。要纠正过来怎么办呢?一定要去学习。学习什么?学习这个世界到底是怎么样的?生命到底是怎么样的?它运作的规律到底是怎么样的?当然,我们正确的世界观,还有一个最美妙的东西是什么?我们可以真正地达到解脱。
生命并不是偶然我爹妈一不小心把我弄出来了,哪天一不小心我又没了,不是这么一种悲观、倏生倏灭的偶然现象。我是有因来的,为什么?前世我做了善业,我才会找到我的爹妈,这世我又做了善业,下世我还会找爹妈,下世的爹妈比这世的爹妈要漂亮一些,所以我下世要更漂亮一些。当然,这都还是一些轮回层面的东西。
还有一个最美妙的东西,就是我们可以超越轮回,我们可以成佛做主,把不快乐永远地扔掉,佛菩萨就是这样的。为什么呢?因为我们普通人所有的快乐都是从外境来的,要靠外境。什么叫靠外境呢?比如我饿了,我要获得饱的快乐,我必须要吃饭、吃面;然后我冷了,我一定要穿衣;我虚荣了,一定要大家都拍我的马屁,你们都不拍我马屁,我虚荣感怎么受得了?一定要这样。
还有些人是“我一定要有权力”,权力的意思是什么?一定要指挥外境、改变外境,“你看我一挥手,一千万个人跟着我走”,向着目标就去了,很有权力感,都是这样的。这种权力感的运用到处都是,我们成立佛教团体,本来是为了消灭这些东西,有些人反而把这些东西集中起来搞权力感,“你看,这一群人中间我最厉害,我可以指挥大家,我一说大家都听我的”。权力感,这个东西是反解脱、搞轮回的。我们的身心里面充满了这样的东西。
那么,通过佛教的修行,我们可以摆脱这些东西。以前我们的快乐全部通过外境来,通过佛教修行,我们会发现我们的快乐不通过这些东西了,我们根本就不需要什么权力感、情爱。当然,对情爱很痴迷的人肯定接受不了。但佛教从来不认为这个东西是根本。
我们现在的教育把情爱推到了顶端,爱情大过天,裴多菲有首诗嘛,“生命诚可贵,爱情价更高”,为了爱情可以连命都不要,这是邪见。当时我们每个学生都背它啊,充满崇敬地背,“生命诚可贵,爱情价更高”。也就是说,花痴到可以不要命,这完全是邪见。
然后,“若为自由故,二者皆可抛”。什么是自由呢?他也不解释什么是自由。真正的自由是什么?除了佛教的解脱,就没有什么叫自由。你被爱情约束,你就没自由了;你被一些莫名其妙的观念约束,就更没自由。所以真正的自由就只有解脱,但他没有解释,这是当年裴多菲的诗。我们那时候的学生经常背诵诗歌,不像你们现在,背诵的都是流行歌,这是有差别的。
另外,甚至禅定都是从外境里面拿快乐,所以禅定也不是解脱。为什么?因为禅定要依靠身体这个外境,身心要安宁,你才能快乐。如果把身体拿掉了,你还要依靠心的一种造作来获得快乐,比如色界定和无色界定,其实都还有心的造作。
那么真正的快乐是什么?心本来就是快乐的,它不造作也是快乐的,这在密宗里面称为乐空双运。当我们达到这种程度时,我们会发现我们什么都不需要,但我们很快乐。这时候你就不会有执著了,你就真的自由了。这是最美妙的生命,所谓的佛菩萨就是这样的。所以,这是生命中唯一的一条路,只能这样。
你可以通过大量的学习和修证,去证明佛法所指引的这条路,是我们生命中唯一必须要走的一条路,由不得你不走。你可以暂时不走,你说:“哎,我现在不走,我只要那样,我有钱就行了,我有权就行了。”你可以这样,但等你死的时候,等你老的时候,那就由不得你了。你会发现钱没有太大用,如果我是你不孝敬的儿子,你是个老东西,我把你抢了,把你送到养老院,你会发现钱也没用。
所以,我们所依靠的东西,其实都是依靠不住的,这就是佛教里面讲无常的原因。内外的执著全都是无常的,我们要回到本来,它完全没有执著,它绝对快乐。但是,它并不排斥这种外在的快乐,当你达到不需要外境的这种内在的快乐时,你也可以享用外界的快乐,而外界的快乐也会变成内在的快乐。那时候没有内和外的区分了,叫内外不二。
所以,有这么美妙的一种境相,我们为什么不去追求呢?你们不要认为我骗人哦,这件事情上我是不骗人的,不像做生意,我尽骗人。佛法是内心里面很神圣的一种追求,在这上面一句假话都不会有。所以,它是真的会有的,如果你们信不过我的话,上师们的话可以信得过的。而且我们可以去读很多书,中观、唯识这些都在教我们什么叫做胜观,什么叫做真正的证悟,什么叫做真正的解脱。
不要去听那些人告诉你:“什么叫做解脱,你给我多少多少钱,No money no way!钱拿给我,然后我给你念一个什么什么咒,搞一场什么法事,你就解脱了!”这纯粹是忽悠,现在这种忽悠太多了。特别是中国,中国其他什么奇才没有出,我们的文化丢掉了,但是“忽悠”这种传统,我们保存得很好,这个大家千万要小心。
大家要靠自己去学习,完全可以达到胜观,了知胜观到底是怎么回事。胜观,其实就是我们的心对世界的本质有了最准确的认识,而且能够安住在里面。准确认识还不能完全安住时,用一种相似的方法去安住,叫做“单空”。彻底证悟到心的本性,心无所住地安住在法性里面,叫做真正的胜观。在胜观里面,也会形成真正的定。这个我们要通过学习才会知道,通过见解才会知道。
所以说,有些人教我们学佛教,就是磕两个头,送两根香蕉给佛菩萨,“喂,送两根香蕉,保佑我发财!”这个生意做起来太爽了,完全是交易性的,供两根香蕉就想中六合彩。如果这样的话,那这种便宜事谁不会干啊?佛菩萨挺麻烦的,佛菩萨尽亏本,两根香蕉就要中六合彩。但我们经常这样,供两根香蕉就想“保佑我孙子考上大学!”哪那么便宜啊?它不是这样的。
而且,我刚才说的话,是从其中一个角度去说。从另外一个角度去说,供两根香蕉的功德绝对不是只发个财那么简单。如果你诚心去供两根香蕉,有可能下世会做国王。你们可能不相信,其实就是这样的,以前印度的阿育王,他的前世就是因为供了一碗沙给佛陀。一碗沙还不如两根香蕉值钱,他就做了阿育王,如果你供了两根香蕉,可以做很多次阿育王。你说:“这个是不是真实的?”是真实的,因为我们依靠的对境太厉害了。
佛教里面有一个对境原理,我跟大家介绍一下,否则很多事情大家听起来可能挺荒唐的。比如,我现在要是出去跟人打架,我找到一个街上的乞丐,我把他暴打一顿,那他对我的回报是什么?可能他找另外的乞丐来,也把我打一顿,这就是报应了。但是,我打的时候以为他是乞丐,一打打到一个派出所的所长,那个报应就不是那么简单了,他把我弄去拘留十五天。
如果再厉害一点,我打了一个省的省长,这就有点麻烦了,可能要坐牢了。要是在古代,我一不小心把皇帝打了,那是要诛九族的。其实皇帝不怎么厉害,他就是一个人嘛,论武功的话,他可能还不如我,我太极拳就可以把他弄翻。但是,最关键的是他背后有一个很厉害的国家机器。派出所所长他也不厉害,但他背后有派出所。是他们背后那个力量厉害。
也就是说,我们面对不同的对境做了同样一件事情,所得到的回报是不同的。因为对境的力量不同,导致了回报的不一样。而我们现在如果对佛陀、菩萨去做这样的事情,那个回报就吓人了。为什么?什么叫做菩萨?菩萨就是什么?一个派出所所长,他的背景只是十几个人;一个国家的国王,他的背景可能是几万个人、几千万个人或者几亿个人;而菩萨的背后是什么?他是全体众生。
为什么?怎么样才能成为菩萨呢?他以所有众生的解脱、快乐为追求,要缘所有众生,而且所有众生必须要达到像佛陀这样的快乐,为利众生愿成佛嘛。他愿意所有的众生都成佛,他的背景是全体众生的快乐,这是菩萨,他的背景是这个。比派出所所长厉害多了。派出所所长,你打他一顿要拘留十五天,菩萨你打他一下试试看。佛经里面讲:“你用眼睛去恨菩萨,一刹那要下六十劫地狱。”如果是一个真菩萨的话,即他的内心里面强烈的菩提心已经很具足了,就会这样。
你们可能认为有点吓人,其实如果你真的学了唯识,有了一定的修行以后,你就知道一点都不吓人。我觉得六十劫算少的,因为他的背景太吓人了,是全体众生。所以说,我们师兄弟中间,有些人可能正在发菩提心,他当下就是菩萨,那时候如果你去伤害他,对不起,不知道要下多少劫地狱。所以我们要小心,很可能我们的周围都有真正的菩萨,这个很难讲。
菩萨不像出家人要剃头,菩萨不用剃头,什么样子的菩萨都有。在《华严经》里面,甚至做屠夫、做妓女的都有,菩萨他用这种方式来度人。所以,他只要内心里面具足了菩提心,有了不造作的菩提心,哪怕他还没有开悟,他都是菩萨。这叫做权位菩萨或者因地菩萨,这样的菩萨一样是不能得罪的。在座的中间可能就有菩萨,我不敢得罪的,一得罪要下地狱。这不是我讲的,这是佛陀说的,不止说过一次,很多经书里面都有记载。
所以说,我们供养佛陀,其实功德不是那么小的,如果很诚心诚意去供,供佛供两根香蕉真的不得了的。你说:“我们供了以后,为什么总是不兑现呢?”因为我们身心相续中的其他力量暂时把这个功德压住了,它可能要下一世或者下下世才发作。你要让它提前发作,那就对不起,修菩提心,就可能提前。
所以,如果我们真的要修行的功德这一世就显现出来,那就要尽快去发菩提心。菩提心可以把我们的这些福报的力量无限制地扩大。菩提心是什么?菩提心就是菩萨的心态,要去学跟菩萨一样的心态,把自己也变成菩萨。那么,我们做任何一种行为,哪怕供两根香蕉,供一杯水,功德就可能会大到简直难以想象,它就会体现在你的修行上。所以,发了真正的菩提心的那些人,禅定也好,闻思也好,做各样的事他都很顺。
但我们的菩提心往往是拿来骗自己的。我们发菩提心,一是理解不到位,把对人好认为是发菩提心,那个不是,那个最多是有点悲心。而且我们对人好还是有选择的,这一群人我对你们好,为什么呢?因为你们都听我的话。而那一群人我不对他们好,因为他们不听我的话。这就已经不行了,这叫做没有平等舍的舍心了,不平等。我们是有选择的,我们对别人好的程度也是有限的,我对你好,为什么?因为你必须要对我好。这样也是不行的。
菩萨对人好,他是不要回报的,他唯一要的回报就是你要解脱。而且他对你好,也不仅仅是给点米饭、给点钱那么简单,他要你解脱,所以菩萨的背景非常大。佛陀也是一样的,佛陀是最顶级的菩萨,菩萨到顶就成了佛陀。所以说,我们去供养他,其实会有很大功德。但是,为什么现在不能发挥作用呢?因为我们的心相续中有很多邪恶的力量把这种力量压住了。如果我们通过菩提心把这些邪恶的东西去掉了,那个功德发出来会不得了,我们会很快乐。
所以说,凡是有纠结的人,像我们禅修中心,经常有人给我打电话:“呜呜呜,我不行啦,呜呜呜。”我说:“你死了没有?是不是有人下令不准你修菩提心了?不准你修空性了?”他说:“没有。”我说:“没有,那你悲个屁啊!”所有的烦恼全都是自私,没有一个是为了众生,很少的。为了众生的人,他会伤心,但他不会烦恼,很快就会过去。然后他又精神抖擞地去继续为众生付出。在菩提心的摄持这种状态里面,一个人的身心是不会困苦的,永不会困苦,而且绝不失望,永不言败,就会变成这样。
所以,若一个人整天在纠啊,凡是纠的人,基本上是小人。因此,我们古语说:“小人长戚戚”,是不是这样的?什么叫做大人?有菩提心的人是最大的人,所以“君子坦荡荡”。他的生命全部拿来为众生付出,得失这些拉倒,根本就无所谓。这样的生命是不会有痛苦的,他所有的一切全部为其他生命付出,作为他自己,他不怎么关注。所以他就不会有这些纠结,就这个作用就不得了。
如果菩提心一旦生起这个作用,这个人的身心就会很自在,他的人格慢慢就会很高尚,吸引力会越来越强烈,他根本就不在意,很多功德会自然显发,所以菩提心非常非常重要。
但是,我们去修行时,往往把修行当成什么呢?当成武侠小说里面的那种,为了获得一种技艺而去打坐,“咣”手一按,打通任督二脉,获得一个本事,然后就开始去抢劫——去抢钱、抢别人的尊重。以为成佛就是坐在那里被大家拜,什么好东西全拿来供养你,爽!家里还有多少?拿来,他以为就是这个。完全不是这样的,如果菩萨的内心是这样,那是魔鬼,或者是个小人。
真正的菩萨完全不是这样的,菩萨的一切全部是为众生付出。大家认为“都是付出,那他自己怎么办呢?”我告诉你,所有的菩萨在付出的同时,他会感到绝对的快乐。这种快乐绝对不是臆造性的,到那种程度连身体都会发出相应的快乐。菩提心发到一定程度,会产生一种快乐,叫做菩萨内触妙乐。身体很自然、很舒适地坐在那里,任何时候都是这样的。所以说,菩提心非常珍贵。
我们很多时候修行为什么没有结果?就是因为我们的内心里面没有真诚的菩提心,我们把佛法当成一种技艺,以为很邪恶的心可以拿到一种技艺,在别人面前去炫耀,去获取什么价值,或者把解脱想成得到一个更好的东西。不是这样的,我们一定要去学习,建立非常正确的观念以后,才可能真正地趋入佛法。
很多人修行打坐,比如禅修中心刚刚开始时,一会儿有人来告诉我:“哎呀,哎呀师兄,我又出现了一种境界,我面前的东西没有了,是一团光。”别说一团光,出现个美女,也就那么回事,假的嘛,它一会儿就没了。追求这些是没有用的,真正的追求就是相续里面要产生真实的菩提心,产生真实的空性的体悟。
好,我们把胜观说了这么一大堆,这一段就讲完了。我口水话太多了,没关系,到时候如果时间不够,内容我们大段大段地省略。好,下面一段:
譬如说,虽然有了证悟空性的智慧,但却不能在证悟空性的境界中安住一分钟,则修行效果就要大打折扣。
原因是什么?就是刚才说的,我们没有止、没有定这种功能,心不能保持在一种状态里面一段时间,可能一两分钟都保持不住。比如,我们好不容易有了点空性的觉受,一会儿就没了,再回来又没了,又没了再回来,就会变成这样。那么,由于身心浸淫在空性中的时间不长,所以空性发生的效用就很浅,甚至会没有。那原因是什么?就是我们的心静定的力量不够,止的力量不够。
如果我们的身心有了空性的体悟,止的力量又够,那么我们就会在空性这种状态里面止很长时间,我们身心里面空性的那种力量就会越变越大,从而我们的心就会越来越不执著,然后功能就会越来越出来。我们本自具足嘛,当我们把这些乱七八糟的东西慢慢地去掉以后,我们的心本来的佛陀的那种力量就会出来。所以,止是非常重要的。
当然,止有很多种方法,有专门去修止的,也有通过观去修止的。一种叫做“由止入观”,另一种叫做“由观入止”。由止入观是什么?就是专门去修止,即我们刚才说的九次第定,一层一层地上去,上到三禅、四禅时,如果有一位很厉害的上师,或者很厉害的过来人,他告诉你:“哎,你不要总是止在这种死状态里面,它里面没有观,是不能解脱的。止的时候,你应该这样去看待你的身体、你的世界和你的想法,你的身体和世界,它的本质其实是这样的,你看你看你看,是不是这样的……”好,你运用那个止一下明白了,一下安住在里面,“啪”地一下就解脱了,很快。所以说,如果止修得很好,离证悟其实只有一步之遥,主要是见地怎么用上去。这是由止入观。
由观入止是什么呢?就是通过闻思,像他们这帮读书的人,天天拿着书,离开四边、离一多因、破有无生因,叽里呱啦呱啦呱啦,学了很多东西。慢慢地通过这些闻思,感觉到身体、周围,包括我们的情绪,即色、受、想、行、识,全部是现而无实、如梦如幻的。然后他产生了这种感受,有了一点感受以后,他就尽量去保持。一旦不行了,他又开始思维,又有一点感受,又消失。慢慢地一次一次会串习成量、水滴石穿,很多水集在一起就成了大海,就是这样的。
西藏他们那些修法,很多时候由止入观是这么修的,你产生一点感受,保持那种感受的时间就像房檐上面的水滴到下面一样,就那么点时间,叮咚就没了。但是,再来一次,叮咚又没了,叮咚叮咚叮咚叮咚,多了以后就堆积成量了。
我们这个由观入止也是一样的修法,以后我们,特别是禅修中心修观的师兄们,其实就是这样的,通过思维去,你们读书的那些人,说了那么多理论,比如五大因、四大因,成堆的理论,一会儿又般若,一会儿又《中观四百论》,说一千道一万,最后一定要拿来这样用才行。
用是什么?就是通过这些思维,产生空性的觉受,然后保持空性的觉受。保持一会儿,保持不住了,又去思维这些东西,又产生感受,又延续一阵,反反复复,一座反复地这样做,这就叫做“由观入止”。然后慢慢地你的这种感受就会延续很长时间,即你会停留在这种空性的感受上很长时间。这种停留就叫做“止”,这种空性的感受就叫做“观”。这个行为里面两个同时都有,就叫做“止观双运”。
所有的佛法绝对跑不出这个,只是观的内容不同,就造成了教法的见地的不一样。禅宗和大圆满一定要停留在空性里面。唯识一定要停留在一切境相由心现,但它不考虑心是什么,它只考虑这里所有的东西都是心,这是唯识。一切有部和经部要考虑完全没有人我,至于这些外界物体,在不在是无所谓的,它都是些微尘。
当然,如果你再去细分,还有很多的,就是在观的层面上不同,在止的层面上完全是一样的,连外道都是一样的。我们刚才说的医学、儒家,全部都是这些东西,它一定要在止的基础上去发挥。如果没有止,我们的这些文化全部等于零,全部成了一些非常肤浅表皮的东西。
反之,仅仅是心能静下来,甚至保持一两天没有任何杂念,但假如没有证悟空性的智慧,也不能断除烦恼,解决生老病死的问题。所以,标准的禅定必须二者兼备。
他说的这个标准的禅定,就是止观双运,不是我们说的只有止的那种禅定。老人家的用词,我们大家要弄清楚,他说的这个标准的禅定,就是带有观点的止观双运的那种禅定,不是没有观点的死禅定。至于死禅定,我明天抽个时间来教大家怎么修死禅定。如果死禅定有了观点,就变成活禅定了。但是,在活之前必须要先死一把,特别是我们由止入观的。明天我可能会来带着大家坐一座到两座。
但寂止还不是证悟大圆满或空性的境界,只是心静下来而已,在此基础上,如果有证悟空性的境界,才是真正的无上瑜伽大圆满。
他说,如果你仅仅修到止——死禅定,它还不是真正的空性的境界,只是心静下来而已。在此基础上,如果你真的有证悟空性的境界,即你真的开悟了,保持这种开悟很长时间,就是无上大圆满。这时候的修,禅宗里面叫做保任,大圆满里面叫做六根自解脱、平常心、自然心、自然本智。
第一个“止观双运,方为禅定”,我们今天就讲了这么一点,一下就差不多快到时间了。还有十分钟左右,如果师兄们有什么问题,就尽量发问。但是,一定要是关于修行的问题。千万不能说“哎呀,我家这个房子又漏了,我昨晚上又做了梦了”,这样的问题就不要问了,这些比较神的问题,我回答不出来。你就问关于佛法见解和修行方面的问题。如果有问题大家问,没问题我们就回向。有没有问题?我们是交流,随便问,只要是佛法方面的问题都可以问。有吗?哇,没问题就厉害了,基本上成就者就没问题!
问题一:师兄,我坐定的时候,总是听到心跳摇来摇去。
回答:你说你打坐的时候听到心跳是吧?
继续问:对对对。
回答:好事情,因为一般的人平常是听不到自己心跳的,静下来很深的人,他有时会听到自己的心跳。但是,你定的时候,你有一个目标嘛,你的目标是什么?
继续问:让自己坐定,整个人感觉总是摇来晃去的,那个心一震动,整个人就摇来摇去的。
回答:我问的是你入定的时候,用的是什么方法?你是看虚空呢?还是看前面一个点呢?还是什么?
继续问:看前面一个点。
回答:看前面一个点是吧?好,这时候如果你感觉晃动,其实你没有晃动,是你感觉在晃动。也可能有时候有一点点晃动,但如果你真的晃动大了,周围的人会不干的。然后心砰砰跳,有时候甚至你觉得好像能够听到血液循环的声音,很静的时候就会这样。这时候你怎么办呢?你不管它,修行时身心都会出现各种各样的状态,其实最大的原则就是不理它。
不能够故意去“哎呀不得了了,我又出现了什么状态啊”,不要害怕,同时也不要故意去觉得它有什么殊胜,不要这样。你继续回到你那里,看着一个点,你继续去注意那个点就可以了,它会起伏很多次,慢慢地你会发现心跳你也听不到了。
问题二:您好,师兄,我想请问一下八关斋戒,应该怎么受八关斋戒?
回答:八关斋戒要出家人来授,可以等慈诚罗珠堪布到这边来,或者是今年九十月份的时候,他在成都会授八关斋戒。八关斋戒要在早上太阳刚刚开始出来时受,共有八条戒律,一个月可以守三天、守六天或者守一天、守两天都可以。
它属于居士的别解脱戒,即别解脱戒里面,居士应该守的一种戒律。我们这里授不了,我是居士,根本就没有这个资格来授戒。而且我自己都不具备这个戒律,更不能授了。这个一定要找出家人,而且要找具戒的出家人,要找像慈诚罗珠堪布这样的大德才能授,普通的出家人还不行。
守八关斋戒有非常大的功德。以前有一个梵天王问佛陀:“他们受一次八关斋戒的功德是多大?是不是像我一样成为梵天王呢?”佛陀说:“他们受这个是要成佛的,你这个梵天王算个什么呀!”这个梵天王一听很郁闷,那么多梵天王怎么得了啊。佛陀说:“你不用担心,虽然他们有这么多功德,但是他们回去一生气,一下就没了。”所以大家一定要有三殊胜,要回向。
问题三:我想问一下,是不是有些人先修观后修止,也有的人先修止后修观?
回答:是是是,这是佛教里面长期流行的两种方法,一种是由止入观,一种是由观入止,都可以。
继续问:就是有些人观和智慧比较高,但是定力很差;有些人是定力很好,但是观和智慧比较少。
回答:是是是,但是,达到最后是一样的,止和观根本就分不开了,止就是观,观就是止,它完全就是在法性里面。而且它和我们的这种定是不同的,到了最后进入法性时,一定是止观双运的。双运的意思就是一个东西的两个说法,叫做“双运”。比如,这部手机是黑色的、长方形的,长方形和黑色就称为“双运”,它实际上就是一个东西。在因明上叫做“反体”,即一个事物的两种不同的看法。佛教里面有门学问叫做因明。
问题四:刚才您说的那个胜观,我知道您说了很多,也解释得很详细。但是我还是听得糊里糊涂,您能不能简单扼要、清楚地再说一遍,您用容易明白的话来说。
回答:不是很详细。“应无所住而生其心”,简单又明了,“不思善,不思恶,那个就是明上座本来面目”,这就是观。要说清楚胜观没那么简单的,一两句话说不清楚的,刚才我是开玩笑。有很多这样的说法, 比如,“过去心不可得,现在心不可得,未来心不可得”,这些都是在说胜观。但是,你要把它说清楚,有很多很多方法。而且实际上胜观永远说不清楚,因为到了最后,它“言语道,断”,不能说了,“心行处,灭”,连念头、想法都触及不到那个地方,所以那个东西是说不清楚的。
继续问:我觉得很抽象。
回答:其实我已经说得不是很抽象了,刚才说的“应无所住而生其心”,这个才比较抽象,这是佛陀说的。
继续问:您说了这么多,我也感到很糊涂。
回答:其实不算多的。
继续问:这还不算多?
回答:很多的,书堆起来有这么高,你不信看他们那些读书的人,读了好多书啊。这位老师兄,你不要学这个东西了,你管它胜观不胜观,我建议你用一种最厉害的胜观——观阿弥陀佛。找一个阿弥陀佛的像,然后对着它念阿弥陀佛,发愿去西方极乐世界,这是最厉害的胜观。你去学这个好不好?刚才说的空性等,让他们这些笨人去学(师兄开玩笑)。
问题五:您好,师兄,我想请问一下,我在修前行,尤其在修前行引导文的过程中,我自己有一种感觉,就是修了很久,但我一直不能够真正地进入由观入止的过程,哪怕是……
回答:前行没有说你要由观入止,前行要由观生起相应的心态。
继续问:它有一个安住修,它说要进入……
回答:是的,要进入相应的心态,修前行就修四个东西:人身难得、寿命无常、轮回过患、因果不虚。这四个东西是纲领,比如轮回过患,它是一个大纲领。那么轮回有很多过患嘛,比如离婚、儿子不给我钱、生病等等,这些都属于不好的轮回过患。还有很多好的轮回过患——发财、结婚、生儿子,以及房子、车子、票子具足了,这些都叫做轮回过患。
当然,这些你一定要从道理上思考。思考透了以后,心里面要对世间所有事生起厌离心,觉得自己一定要离开这些东西,一定要去获取真正的解脱。然后,有了这种思考,产生了这种心的状态以后,保持它就叫做“安住修”。保持它,心里面“哎,真的是没意思,我一定要解脱”,坐在那里身心很安泰,“我一定要解脱,解脱,解脱脱脱脱”,这就是安住修,没有其他什么安住修。这是对于四前行的安住修。你不要把安住修想象成是个什么东西,其实就是你的心停留在某种有益的情绪上。
继续问:这个是四个外加行里面的《三处三善引导文》,但是,我觉得到了后面,好像并不仅仅是这样,它在观修到后面的时候,它是有整个依止上师到空性的观修,它都是有的。
回答:四前行修到空性去了?
继续问:它是有一个次第,比如第九十一个引导文,它就是在思维空性。
回答:哇,这个叫四正行了,不叫四前行。
继续问:对,它不仅仅是前行,就是那个引导文。
回答:你想说什么?
继续问:我想说修到后面,它对于安住修的要求到底是怎样的?还有怎样进入?
回答:这个你要看修行的内容,刚才说的轮回过患等四前行,它实际上就是要生起出离心的一个内容。你说的空性,是三主要道的最后一步了,前面是出离心,然后是菩提心,最后才是空性正见。你说的空性已经到很后面去了,你要看它到底是什么内容,你修的是什么内容。
修的意思就是,把我们这个庸俗的乱动的心,修成经论上所指引的该有的心态。比如一个东西本来是方形的,我拿刀把它修成圆形的,这叫修嘛。心也是一样的,心有很多执著,把执著修去,产生出离心、产生菩提心、产生空性的那种感受,在那种感受中去保持叫安住修。我不知道你说的是什么,我自己根据我以前学习的经验来讲。
问题六:感恩师兄,我还想问个问题可以吗?
回答:你问。
继续问:我一直很困惑,我觉得我现在对于这个修行的路子确实很困惑。
回答:你困惑什么?
继续问:我一方面在修前行,一方面在修净土,同时我又觉得我很割舍不下的是中观和因明。然后我觉得其实我的主修是前行,我的兼修是净土,但是我一直不知道我的路该怎么走?
回答:我知道了,我知道了,前行是一定要修的。你修净土也好,修中观也好,修大圆满也好,前行都是要修的。先把前行修了以后,你选一个法门去修,不要东一下西一下。如果你要求解脱修大圆满,那你就要去学习中观。如果你说你要往生,就只修净土就够了。你呢?我建议你还是要修净土,净土比较好。他们修中观的、大圆满的,基本上都是脑袋有包的。要修净土,你把前行学完了,直接去念佛求生净土。
中观这些东西,它适合像他们这样的小年轻,它要大量地思维。如果你实在是太想修中观,你就不要再去学什么《中观四百论》《中观庄严论》《入中论》这些很复杂的论典。你要怎么办呢?你去看慈诚罗珠堪布的《慧灯之光》,它里面有空性的修法,逮着那个修法直接拿来做就完了。千万不要去学那些理论,学得太多了,天哪,那个真的是劳民伤财,很费汽油。
如果实在是觉得中观的修法太麻烦了,就修净土。大家千万不要觉得“哎呀,修净土不好”。其实不是,很多人都适合修净土,大部分人适合修净土。修中观需要很聪明的大脑,很有时间,而且要对哲学观念这些有浓厚的兴趣。对哲学观念有浓厚兴趣的人,在社会上看来,基本上都是一些很不现实的人。
问题七:请教一下师兄,修禅定是不是一定要打坐,我走路可不可以呢?
回答:禅定不一定要打坐,但是我们普通的修禅定,一般是靠打坐的。从禅定这个范围来讲,可以有很多方式,比如我们可以站桩,你看他们那些练气功的人。走路就是行禅,也可以。还有睡觉的,禅定可以有很多种方式。还有个唱歌的,我们刚才说的嘛,“啊啊啊啊啊啊哦诶”,你“哦诶”一千遍就成定了。
继续问:不一定要打坐是吗?
回答:是的,不一定要打坐。但是,一般来讲,我们要去修中观或者要去思维空性这些比较深奥的东西,还是要通过打坐,再不济的话,你也要站个桩嘛。你总不能“啊啊哦啊啊诶”,空性的。这是很厉害的人,证悟了空性可以这样,没有证悟之前真的是不行的。所以,一般来讲还是要打坐。
问题八:大师兄好,我曾经也是在十多岁的时候,就出现过一种情况,我也是佛化家庭里面的,我在打禅的时候,出现了天圆地空的现象。
回答:人家说天圆地方,那是古人的世界观。
继续问:对,天圆地空的现象。
回答:天怎么圆的?你怎么知道天圆的呢?
继续问:我不知道。
回答:你不是说你知道天圆的嘛?你觉得天是圆的是吧。
继续问:当时在打禅的时候,我感觉周围的一切就是空的。
回答:它是怎么空的?是没有了吗?
继续问:嗯,对,就好像身边什么东西都没有了,就是天圆地空。
回答:还有一个天是圆的,其他都没有了?
继续问:然后自己好像是在一种情况,就是无我的那种状态,有一点感觉。
回答:那不是无我,是无地了,不是无我。
继续问:对,无地了。
回答:你说地空的嘛,而且那空叫“没有了”。
继续问:这种情况出现之后,我就感觉到我全身沸腾。自此这件事情之后,我就出现……
回答:沸腾是什么意思?
继续问:沸腾就是全身很沸腾发热,之后我就出现一种情况,一直处于混沌之中。我好像就是大脑里面一直不知道做什么事情,好像不管做什么事情……
回答:你的这种状态出现过多少次?现在还有吗?
继续问:现在没有了。
回答:只有那一次是吧?
继续问:对,自此以后我现在一直没办法突破。
回答:没有了,你还问它干嘛,算了不记得它,当没发生过就完了。
如果禅定没有见解,身心静下来以后,你会觉得周围都没有了,身体也没有了,感觉天圆,这是一种感觉,这些东西根本没有用的,你不要去理它。为什么会发生所谓的沸腾呢?静坐很好的人,有时身体会发热,你去感觉天圆的时候,气会往上走,气往上走就好像感觉到了那种沸腾,这无非就是禅定中的一种现象,你不管它就完了。
继续问:可是我现在一直处于这种混沌当中。
回答:你不混沌啊,说话很清楚啊。
继续问:我说的“混沌”不是这个混沌。
回答:是哪个“混沌”?所以,你不能弄些形容词啊,“这个混沌”,如果是北方人的话,以为是那个馄饨,这个挺麻烦的。你只给形容词,我又没有神通,你明显就是为难我嘛。
继续问:感谢!感谢!感谢!
回答:你要去学习,要学很多见解,学完见解,这些东西很快就消失了。你要去加入菩提学会,参加菩提学会了吗?
继续问:没有。
回答:那肯定会混沌。加入菩提学会,去找他们。
继续问:不过我目前有组建一个帮扶团队,现在在全国展开帮扶。
回答:帮扶团队很好,但还是混沌。帮扶团队就只是积点福报而已,我们很支持这种事。但你一定要加入菩提学会或者慧灯小组这两个组织,加进以后去学习,学习以后慢慢就肯定不混沌了。你这样下去百分之百混沌。
继续问:这应该是一个好的方法。
回答:是,我一般不骗你的。
问题九:师兄您好,我学佛半年多,我也是入行论小组的一个师兄,刚开始学的时候,觉得自己的价值观有一点点变化,但一旦回到现实生活当中,有时候这种价值观经常会出现一些迷茫和纠结,内心总是觉得这个按照佛的角度该怎么去做呢?但按照我自己的个性来讲,我又不会这么去做,有时候自己就会很纠结。
回答:我明白了,明白了,这叫做人格分裂,哈哈哈。原因是什么呢?我们平常自私惯了,按照这个世间的普通规律去做事,我们该自私就自私,该贪就贪,该恨就恨,敢爱敢贪又敢恨,一般是这样的嘛。结果学了《入行论》,什么都不准我们要了,不准爱、不准贪还不准恨,做很多事都会发生冲突。
怎么办呢?这时候我们要坚持人格分裂。什么叫坚持人格分裂呢?我们学习的时候,就把自己变成佛子,在一个小范围程度之内,我就是菩萨,我既不贪也不嗔。但是,回到社会中间时,你还是要按照你以前的世间规律来做事,否则你会疯掉。
你要发菩提心,什么都要给别人,但是你去卖产品时,明明五块钱,你硬说是八块,有三块钱已经没有菩提心了。如果卖到八十块,那就更惨了,七十多块钱更没菩提心了。按菩提心的道理,你是要完全送给别人的。这怎么办呢?我们要准备一下,我们可以在思想上、观念上先学习,但是我们的普通行为,还是要按照世间规律暂时这么去做。等我们内心强大了,智慧丰盛了(丰满了),完全可以应付这些事了,我们回到社会上,就知道该怎么做了。
所以,刚刚开始人格是有点分裂,但没关系。我都分裂多少年了,我现在还在分裂,这个没关系。你一边修行,暂时把它分开,慢慢地就会合为一体。如果你没有修行的这种力量,比如没有禅修、没有闻思的这种力量,你一下要在生活中间去运用佛法这种东西,整死你,那真的能把你整死。
当然,佛法的东西慢慢成熟了以后,在社会上运用时并不呆板。我们刚刚学习佛法时,不懂得灵活运用,其实是很傻、很呆板的。人家正在结婚,你去跟人说好无常哦,会打死你,知道吗?不要这样。我们还是要去告诉别人说:“百年好合!”还是要说这种东西,其实心里面知道这是不可能的,但你不能说出来,保持一下人格分裂没关系。
但是,不能永远这么人格分裂下去,我们要慢慢地把所学的东西,逐渐逐渐地尝试在社会上去运用,慢慢地就可以了。它有个过程,不要一下子逼着自己马上在现实生活中成为菩萨。因为你的身心根本不可能成为菩萨,智慧也不够,悲心也不够。
本来很简单的,比如看到个菩萨,我经常讲一个笑话,我们一群师兄到了南华寺,当时南华寺有很多乞丐,不像现在,为了净化旅游环境,把乞丐都赶走了,那时候没有。然后有师兄就想布施,我们经常说布施很好嘛,他从皮包里面拿出了一张钱,本来以为是十块钱,拿出来一下就给别人了,十块钱给了就给了。没想到他抽错了,抽到了一百块,哎呀,乞丐抓着一百块钱就不放了,他又舍不得,他也不放,两个人就开始拉,很精彩的!
如果真的是菩萨,很简单,不要说一百块钱,皮包给你,给了就给了嘛。但是,我们还不是,我们在培养的过程中要量力而行,我们开始就要看清楚,不要拿一百块,拿十块。厉害了以后,不要说一百块,什么都给,连脑袋都可以给,它是一个逐渐的过程。所以,我们暂时要把它先分开,然后再慢慢地逐渐地融合。
继续问:谢谢,感恩师兄!
问题十:师兄您好,我想问一下,念经念咒的时候嗔恨心很重怎样办?
回答:念经咒的时候嗔恨心很重?为什么?经咒得罪了你啊?得罪了你,嗔恨心才重嘛。你说的嗔恨心是什么?是很生气吗?
继续问:就会很烦恼,我不知道怎样对治?
回答:你不知道,我就更不知道了。是这样子,你说的这个嗔恨心,我不知道是什么。但是你念经咒的时候,如果出现一些情绪,有两种对治方法:一种是很强烈的,如果你念经咒的功力很深,就把注意力全部系在经咒上,那么那种情绪就可以平息下来。
如果实在不行,你还要去学一点关于菩提心、慈悲心这方面的一些东西,可以看这方面的书。看多了以后,你的心就会慢慢地开始平和、开始柔软。在这种状态下去念经可以好的。实际上念经咒念久了以后,你的情绪也会平复下来,不管是嗔恨的情绪,还是其他嫉妒、纠结这方面的情绪。所以,这个不要怕,慢慢坚持。
还有个方法,就是找个佛像来磕头,磕大头、磕小头,不停地磕。一发现自己有嗔恨心,就赶紧去磕头,磕啊磕,磕累了,你再嗔恨就嗔恨不起来了,你不信去试。
问题十一:师兄您好,我有两个问题。第一个是我在念经时会走神,不知道怎么去摄住它?第二个问题是刚刚那位师兄说到,学了佛以后价值观是有一点改变,但是现在这个职场上竞争很厉害……
回答:还是现实和佛法起冲突的问题,跟刚才那个师兄一样的问题是吧?
继续问:不是,我过去是很热衷于去参加这种竞争,但是我现在听了佛法以后……
回答:听了以后就对竞争没兴趣了?
继续问:不是没兴趣,是觉得很难受,一听到别人这样,我就觉得很难受,过去自己很热衷。
回答:我明白明白,我们都经历过这个。第一个问题,走神这个问题,基本上所有人都会有的。刚刚开始念啊念啊,最新鲜的那两天还不会,但是念久了以后,你会发现,比如念《心经》,“观自在菩萨行深般若波罗蜜……”嘴巴在念,声音也发出来的,但是头脑在想“张三借了我的钱没还,李四我什么时候要还他”,这是很正常的,一定会这样的。
刚刚开始会这样,那怎么办呢?你发现自己走神了,你把它拉回来就行了,没有其他办法,它是个训练的过程。还有一个,你要学会念经咒的时候,一个字一个字很清晰,然后要去听你自己念的声音。比如念“嗡班匝萨埵吽”这几个字或者“唵嘛呢巴美吽”,你在念的时候,一个字一个字要听得清清楚楚。
听自己念经,那是很精彩的,你可以念出声音,甚至没有声音你也听得见,那叫心声,是不是这样的?所以,你去听它,听得很清楚时,就不会走神。但是不小心又走神了,发现了又回来。长期串习成量以后,你才不会走神,这是可以通过经咒入定的一种方式。
因为你现在心没有静定的能力,走神是很正常的,大家都会这样的。如果我们不学会去对治这种东西,时间长了,你就真的一边念咒一边散乱,你会变成这样。所以说,你一个一个字把它听清楚,“观自在菩萨,行深般若波罗蜜多时,照见五蕴皆空,度一切苦厄……”一个字一个字很清晰,你就不会走神了。念经念咒要学会听自己念经的声音,这是一种方法。另一种方法就是走神了,再回来,再走神了,回来,反反复复就可以了。
第二个问题,跟刚才说的一样。以前很热衷做这种事,因为整个社会都把你往那里推嘛,你一定要发财,你一定要这样,一定要那样,全部都推你。你去做的时候,心安理得,也很喜欢,它是你快乐的来源。结果现在一学佛,说它是痛苦的来源,轮回过患,然后你听到这些就难受。
那怎么办呢?其实难受并不怕,最难受的是什么——你不能再去做这种事了,其实是难受这个。如果别人做这个难受,你同情他就完了嘛,“这么难受的事,你居然还去做?哎呀好可怜啊”。其实你不会很难受的,其实那时候你难受是难受什么?这个过程你在挣扎,旧的世界观、旧的习惯和你新的世界观在打仗,你不能再像他那样了,你不愿意做这个事,就会影响你的生活,影响你的工作,你在纠结这个事。其实骨子里面是纠结这个。
那怎么办呢?要像刚才跟那位师兄说的一样,这种事是很难受的,但你要告诉自己——“我去做这些事是为了自己的生活,为了自己的生存,因为我即使要解脱,我也需要一个比较合适的环境、一个健康的身体来修行。那么,要健康的身体、要合适的环境,那就必须要去从事这些事让自己挣点钱”。所以说,不要觉得马上就很厌弃、很讨厌这些事,这会把自己搞成真正的人格分裂。刚才说的人格分裂还带有玩笑性质。
继续问:我说的这种难受不是……
回答:你已经完全不做了是吧,那你干嘛难受呢?那是别人在做的嘛。
继续问:不知道这个是什么性质?
回答:这个不是,这是好性质。如果你完全没有做了,别人做你感觉到难受,那是你在内心里面因为这种价值观,已经判定这些事情是不好的事情。然后看到不好的事情心里难受,这时候可以通过这些事情来引发悲心。
怎么引发悲心呢?你可以想“这么难受的事情你去做,你好可怜哦,所有众生都是这样的,所以为了解除你们的痛苦,我一定要好好修行,想办法解除你们的痛苦”。把它引到菩提心上去,慢慢地就不难受了,这是一些心理过程。你要去闻思,通过闻思,慢慢地它一定会改变。学佛实际上就是心里的见解和见识一点一点地改变,这是一个,叫相续的改变。还有一个,就是我们明白相续是怎么回事。明白相续的本质原来是空性的,这叫彻底的断除。
一个改变,一个断除,改变是不究竟的,断除是彻底的、究竟的。所以,它会发生这些很奇怪的现象,如果你来说一种状态,他来说一种状态,哇,会有很多很多,而且每个人都不一样。但是,不管它怎么样变化,你都要想办法把它引到三主要道上去,引到出离心、菩提心、空性这方面去,这叫做在见解上往道上汇,即把所有的见解往三主要道、解脱道上去汇。
你看到别人做这么难受的事情,你心里难受,你要告诉自己“别人在做非常不好的事情,要堕地狱,我要想办法去帮助他。但我现在又帮不了他,怎么办?我要修行”。尽量把这些情绪往解脱道上引就可以了。这不是一件很坏的事情,表明你新学的这些价值观在开始进入自己的内心了,值得随喜。
问题十二:您说八关斋戒受了以后,假如那天我忘了八关斋戒,那天应该过午不食的,但是我食了。
回答:它的支分戒有八条,你破了一条支分戒,念金刚萨埵忏悔就可以了,没关系,下次还可以继续守的。
继续问:我可以补回来吗?
回答:不用补啊,你只是破坏了,你那天守了其他支分戒的嘛。补是什么?就是那天你完全没有守。
继续问:我今天就是补回昨天的。
回答:如果在上师面前受戒发愿时,你说你可以补回来,那就可以补回来。如果你在发愿的时候没发可以补回来这个愿,即在上师授戒时,你没有发这个愿,那戒体就没有了。但是,戒体没有了,你去守还是有功德的,只是功德就不像以前那么大了,是这样的。
还有问题吗,师兄们?没有了,我们就开始回向。
- 2014.10.02禅修概述
- 禅定在传统文化中的运用